朋友教案范例6篇

朋友教案

朋友教案范文1

学习目标

1.认识“输、睫、否”等8个生字,会写“炸、医、输”等13个字,正确读写“医院、护士、消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神态、动作变化中体会人物内心,感受阮恒身上所体现出的真诚的友谊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课前准备

1.文字投影片和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了解关于抽血输血的知识。

教学设计

A案

第一课时

导入课题,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看了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学生可能问“她”和“我”分别指谁,这对朋友间发生了什么事等),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

2.下面就让我们自己轻声朗读课文,解决这些问题。(了解到课文记叙了战争时期,一个叫阮恒的小男孩为了挽救同伴垂危的生命而勇敢献血的故事)

3.出示生字卡片,指导读准字音。“输”shū,不要读sū;“恒”,读héng,不读hén;“拭”读shì,不读sì。

研读献血过程,体悟美好心灵

1.小组认真研读第5~11自然段。

a.个人默读,画出描写阮恒动作和神态的句子,反复读一读、想一想阮恒当时心里在想什么。

b.组长组织大家按下面的顺序进行讨论。

献血过程

阮恒表现

心理活动

献血前

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

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他想:

他想:

献血中

抽血过程中阮恒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

他想: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

他想:

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他想:

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

他想:

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他想:

男孩立刻停止了哭泣,好像刚才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

他想:

c.组内练习有感情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2.全班交流。

a.出示文字投影片,各组代表汇报小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或有不同意见可展开争论。

“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阮恒沉默时是在思考,在犹豫;“颤抖”“放下去”是因为对献血、对死亡很害怕;“又举起来”是虽然害怕,但为了挽救朋友的生命,仍坚持要献血。

“抽血过程中阮恒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阮恒在献血时因特别害怕而紧张,但他强忍着不表现出来。

“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阮恒在献血过程中忍不住害怕,怕自己会死去;但为了不影响献血,又竭力掩饰自己的害怕与痛苦。

“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阮恒一想到自己会死,他又害怕痛苦得哭了起来,但为挽救朋友的生命,他仍竭力掩饰。

“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了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随着抽血的进行,阮恒想自己的血一定快抽尽了,自己也快要死了,他的害怕和痛苦越来越无法掩饰,但为了好朋友,他仍在拼命掩饰。

“男孩立刻停止了哭泣,好像刚才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当男孩知道献血没有生命危险,他非常坦然、平静,还可能为自己刚才的表现感到有点不好意思。

b.通过小组间有感情朗读竞赛,来体会阮恒的心理变化。

各小组自己设计朗读形式(如分角色朗读、齐读、表演读等),参加比赛。

识写生字

“眉”不要少写一竖;“垫”不要少写一点;“酒”不要少写一横;“柔”不要少写一点。

第二课时

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随文练笔

1.(出示插图)医生用轻柔的声音安慰阮恒,阮恒立即停止了哭泣。让我们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医生会说些什么?同桌间互相说一说,再写下来。

2.找学生读一读。

深入体会人物情感

1.在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共同学习阮恒在献血时的心理活动时,老师发现有的小组在议论阮恒一点儿也不勇敢。哪些同学也有这样的感觉?那么,阮恒到底勇敢还是不勇敢呢?我们一会儿要组织一次辩论。

2.再认真读一遍全文,为自己的观点找一找依据,在文中标上序号。

3.组织辩论,深入体会阮恒为朋友所做的无私奉献。

(如,正方──勇敢;反方──不勇敢)

正方:我方认为阮恒是勇敢的。在女医生告诉这几个孤儿,如果他们不能补足这位小姑娘失去的血,她一定会死去,问是否有人献血时,所有的人都沉默了,最后只有阮恒一个人举起了手。他多勇敢呀!

教师插入:是呀,课文说小姑娘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情况多么紧急,文中有个词语是“迫在眉睫”。

反方:但是阮恒在举手时,表现得一点儿也不勇敢,是“颤抖”着,还放下去又举起来;在献血过程中一直在哭。

教师插入:课文中写阮恒哭用了几个不同的词呢,反方快来找一找都是什么?(啜泣、低声哭泣、抽泣)是啊,阮恒哭得越来越厉害,真是有点儿不勇敢。

正方:对方别忘了,阮恒之所以哭,是因为他以为把血全献给了朋友自己就会死去。他是害怕这个才哭的,并且他一直竭力掩饰,当医生安慰他后,他立刻就不哭了。

反方:为了挽救朋友的生命,作者如果写他始终没哭,不是更能表现他对朋友的无私奉献吗?

正方:请注意,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们再设身处地为阮恒想一想,他还是一个孩子,当以为自己就要死了时,怎么会不感到恐惧与痛苦呢?任何人面对死亡时,都会感到害怕的。而阮恒在感到害怕的同时,一直在努力克制,他为了朋友,已做好了献出生命的准备,这难道不是真正的勇敢吗?

有感情朗读全文

在同学们的辩论中,我们认识到阮恒不仅勇敢,而且为了友谊情愿奉献自己宝贵的生命。让我们再一次朗读这个真实而令人感动的故事。

了解综合性学习情况

1.交流本班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情况。

2.教师小结。

刚才我们了解到很多同学在课外活动中对父母之爱的了解与理解,非常令人感动,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更多的方式来感受这份亲情,比如写日记,为照片写说明,阅读爸爸妈妈为你做的《成长记录》,并准备向父母汇报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B案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有自己的好朋友吗?你的好朋友是谁?(学生自由谈)在战争时期,一个孤儿院里的孤儿,为了抢救受了重伤的好朋友,是怎样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她是我的朋友》。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想想课题与文章有什么联系。

2.看了课题想知道些什么?带着问题读书。估计学生会问:题目中的“她”是谁?“我”又是谁?为什么说“她是我的朋友?”等。

引导学生抓住“迫在眉睫”这个词语,知道“她”是一个身受重伤、生命垂危、急需输血的小女孩;“我”是愿意把自己的鲜血献给小女孩的阮恒。

3.自学生字词。让学生当小老师,组织学习生字。

4.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运用方法,理解内容

1.教师引导:课文的预习部分给我们提示了学习本课的方法。现在我们就按照预习要求开始自学。同学们需要注意的是,除了画出描写小男孩献血时神态、动作的句子,还可以把你不懂的内容画出来,准备和大家一起讨论。

2.分小组进行讨论。

3.交流汇报。

a.献血前,“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让学生从中圈出表示动作的词,提出问题同大家讨论。如:沉默之后,阮恒为什么颤抖地举起小手?阮恒举起手为什么又放下,然后又举起来?两次“举”起手,有什么不同?

b.献血时,“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学生反复读以上句子,教师可进行如下板书:

啜泣捂住摇头呜咽

掩盖又摇头哭泣制止

根据板书,引导学生提问、讨论交流。估计学生会问:阮恒为什么输血时,突然啜泣,并且用手捂住脸?他摇头表示不疼,既然不疼,那为什么要啜泣呢?又摇头也表示不疼,而且抽血是不会疼的,为什么阮恒要竭力掩盖自己的痛苦?他为什么这样痛苦?阮恒由“啜泣”到“呜咽”,又由“呜咽”而“低声哭泣”,表明他越来越痛苦,可他又为什么想竭力“制止抽泣”?

4.出示课文插图的投影片,请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且联系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阮恒内心的痛苦。

总结学法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提出的问题,反思自己是怎么提问的,帮助学生概括提问的方法。

1.抓住反常现象及矛盾之处提问。

2.抓住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提问。

3.由人物的神态、动作去推测人物的内心提问。

4.联系生活实际或有关知识提问。

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阮恒感情变化的层次,体会他当时心情的变化。

发挥想象,合作释疑

1.我们学习到这里,同学们有没有什么问题?(阮恒为什么会哭呢?阮恒输血时为什么那么痛苦?阮恒是不是后悔为小姑娘输血呢?阮恒当时在想什么呢)

2.请同学们自由读下面几句话,结合下文,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下面的几句话,想象一下阮恒当时可能在想什么?(出示文字投影)

在()里写上阮恒当时的想法,愿写几句就写几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a.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此时他可能在想:_______________)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此时他可能在想:__________________)

b.抽血过程中阮恒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此时他可能在想:__________________)

c.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此时他可能在想:________________)

d.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此时他可能在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e.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此时他可能在想:_________________)

3.各小组派同学汇报本小组的想法。

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探究阮恒的内心世界,体会阮恒虽然误以为献了血自己就会死去,但为了朋友能活下去,仍然坚持献血的可贵品质。

角色扮演,深入理解

1.医生到底跟阮恒说了什么,使他有了这么大的变化?请同学们结合当时的情景,想象一下医生说的话,然后同桌合作,将它改编成一段医生和阮恒的对话,并表演出来,看谁说得好,想象得合理,再选几组同学在班上表演。

2.表演完了,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想问阮恒吗?(引导出示问题:小男孩能够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同在孤儿院里生活,平时一定互相关心和爱护,就成了朋友,所以在小姑娘生命垂危的关键时刻,阮恒决定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救他的朋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反复朗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读出表达的感情。

总结,扩展

同学们,这篇课文我们学完了,然而阮恒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相信一定会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心中,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大家都能够互相帮助。

1.这个故事可以什么为题?课文为什么用阮恒的话作为题目?你从阮恒的这句话想到了什么?

2.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谈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在困难时能够互相帮助、互相关心)

3.请同学们选择一件你和朋友之间发生的感人的事情,讲给同学们听。

布置作业

朋友教案范文2

2.不忘兄弟,是从远隔天涯的祝福开始;不忘兄弟,是从点点滴滴的回忆开始;不忘兄弟,是从佳节到来的问候开始。重阳节,祝兄弟姐妹快乐重重,喜事重重!

3.重阳节送你九个九,祝你爱情久,健康久,生命久,幸福久,事业久,幸运久,朋友久,欢乐久,年轻久,九月九祝我们的友情天长地久。

4.重阳节到了,也没啥好送你的,就送你一束菊花吧。可别小看它,你可以用它酿成菊花酒,饮后无忧愁;还可制成菊花糕,吃后乐逍遥。重阳节快乐!

5.重阳节到了,托白云带去问候,请秋风捎去祝福;托小鸟带去挂念,请落叶捎去真情。祝你重阳节快乐!

6.当秋风吹来时,我的祝福化作秋雨滋润你;当菊花盛开时,我的祝福化作花瓣飞向你;当重阳节到来时,我不惜巨款发条信息祝福你!祝你重阳节快乐!

7.异乡的你可曾会想起我这个老朋友,虽然我们相隔千里,但是还是要在这重阳佳节里真心的问候你一声,希望你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8.我每祝福你一次,幸福就从沙漏中落下一粒。又是一年重阳,久违的朋友,飘香的菊酒,深深的思念。搁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幽幽,无穷无尽的祝愿。

9.风是我激情的号角,雨是我昂扬的战鼓,月亮代表我真诚的心声,太阳代表我燃烧的热情。无论你身在何时何地,我的祝福如影随行重阳节快乐!

10.九九重阳已来到,遍插茱萸福安康;漫步郊外心欢畅,赏菊把酒乐逍遥;信步登高精神抖,凭栏远眺寄祝福;祝君重阳交好运,事事如意笑开颜!

11.九九重阳节,传你九阳真经:天气多变,记得加衣;少些惆怅,多点喜气;秋高气爽,悠然赏菊;亲朋好友,时常联系。记住要诀,你会天下无敌!

12.天下之友无数,以投缘为佳。天下之谊无尽,以适己为悦。天下之爱无穷,以知音为贵。天下之情无量,以称心为重忙。碌中注意身体,祝重阳节快乐!

13.九九重阳来登高,避灾祈福平安长,身插一束茱萸草,思念悠长情飞扬,斟满一杯重阳酒,点点祝福电波传,重阳节,愿你幸福平安,健康相随,重阳快乐!

14.重阳佳节,一心一意想着你,对你的思念,久久不能忘记。两心相映不分离,三生有幸爱上你,祝你福寿无疆,越活越精神,越活越年轻,越活越健康!

15.9月9,请你品好酒:千年陈酿女儿红,喝了气色红润,身体好,百年佳酿茅台酒,喝了一醉解千愁,人间难有几回有!祝你重阳快乐!

16.重阳赏菊饮菊酒,祛灾祈福吉祥久。九九佳节蟹黄肥,樽前品蟹日日美。吃过糍粑柿子甜,出游登高身体健。佳节遥寄我思念,贴好秋膘享冬天!重阳快乐!

17.饭要吃,礼要送,节日祝福不能少。话要说,情要表,我的真心不能少。重阳到,天气凉,及时添衣不能少,佳节前,问候到,祝你事业高升,身体也要好。

18.重阳佳节送你几颗心:早上出门舒心!路上小心!遇事耐心!做事细心!交友留心!待人诚心!对自己有信心!对情人有爱心!更重要的是重阳佳节你最开心!

朋友教案范文3

【关键词】教育改革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38-01

近年来,一轮又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前呼后拥,名人大师百家争鸣,各种观点扑天盖地,使语文教学也变得色彩纷呈了。

工作在一线上的语文教师,既要跟上时代潮流,学习各种新经验,又要完成学校的各种工作,疲于应付,虽有雄心壮志,但精力有限,常因心有余力不足而出师不捷,最令老师们苦不堪言的是年年岁岁的备课检查,它就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扼制着教师的进取和发展。

请看那一本本字迹工整,一丝不苟,却模式统一、要求程式化的教案,整个是“教参”的翻版,我无意批判哪个,只是心底的声音告诉我,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尚不知何年何月才有尽头地闲时抄教案,忙后补教案,教学设计与上课实际完全脱节,“辛苦”先不说,还只会导致自身的惰性:阅读的惰性,工作的惰性,更可怕的是思维的惰性。就好像好端端的一个人拄上了拐杖,慢慢的,也就变成了瘸子。工作一辈子,其他什么本领都没学会,只学会一套将错就错,圆人所说的本领。更何况,某些参考“教案”,随着教育改革的突飞猛进,早已时过境迁,它把那些优美的文章通过划分划分段落,归纳归纳中心的方式肢解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更重要的是它那毫无探究性的问题束缚了孩子们的思维,阻碍了孩子们的灵感,可很多老师为了让教案看起来更充实,连答案都抄进了教案。这虽然迷糊了检查者的眼睛,但殊不知:语文不是“1+1=2”,也不是ABCDEFG......请看一段文字:

“花儿为什么会开?”老师问面前的小朋友。第一位小朋友说:“她睡醒了,她想看看太阳。”第二位小朋友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第三位小朋友说:“她想和小朋友比一比,看谁穿得更漂亮。”第四位小朋友说:“她想看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她摘走。”第五位小朋友说:“她也长了耳朵,她想听听小朋友唱歌。”突然,第六位小朋友问了老师一句:“老师您说呢?”老师想了想说:“花儿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都喜欢她,就扬起脸笑了!”听到这儿,孩子们全看着老师笑了,那笑脸比花更好看。只有老师知道,她原来的答案是:“花开了,是因为春天来了。”

因此,要张扬个性,备课就要去除形式化。第一,要去除管理上的形式化。教学管理不要局限在检查教案上,检查教案也不能停留在纸面上。数数教案的字数、节时数,看看教案的格式、书写,查查教案的时间、进度等等,不是督促教师备好课的关键,备好课的关键不在形式,而在用心。第二,要去除内容上的形式化。从教师备课内容的结构来看,一般有这么几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等。看起来似乎很全面,但如果每课都按这几方面去做,就会局限思路,扼杀创意。第三,要去除程式上的形式化。从备课的流程来看,一般先读教材,接着看教参,然后写教案。这种流程易受教材作者和编者思路的约束,不容易产生教者自己的新思想,难以实现创造性备课・・・・・・

诚然,教师又不能不写教案。因为,教案是教师通过对所授教材及所教学生的实际做了认真研究之后,所做的教学计划,能对教师讲课起控制和提示作用。可是,即使是自己精心编织的某课教案,谁也不愿意年年抄一遍,因为于事何益?

教案必须得写,而且还要破除陋习,创造“全优”教案,让他更具实效,为广大教师的创新和发展“松松绑”,怎么办呢?活页教案,它该是大家的呼唤!

朋友教案范文4

2019年,法院法官队伍惨遭重创,名法官和工作人员受到不同程度的党纪和政纪处分,甚至有人被追究刑事责任,教训之深令人齿寒。万事皆有因,这些人之所以犯这么严重的错误,除了是个人原则性不强、信念不坚定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交友不慎。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果和所谓的“朋友”间有了不正常的利益往来,那么最终只会各奔东西,更有甚者会给你背后一刀, 最终就如管宁和华歆割席断交。

回顾这些被惩戒的法官的案例,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朋友”,一个叫罗某的人,法官们视他为朋友,那他把这些法官们又看做什么呢?在警示教育片中,罗某是这么说的:我看中的是他手中的权力,给他们好处、与他们吃吃喝喝是想拉近和他们的关系,以后在案件上让他们按照我的意愿进行判决。就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把数名法官从至高的荣誉台拉下来,所谓的“无利不起早”也就是这个道理吧,可是法官们身处其中不以为然。不知道当事法官听到罗某这样的回答心里会是什么感受呢?估计也是五味杂陈吧。

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必然与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有些人相处久了、性情相投、有共同语言就能成为朋友。可是朋友这种关系也是分真假的。真正的朋友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真正的朋友是无话不说而不是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真正的朋友是在困难时拉你一把的人,而不是将你推向深渊;真正的朋友是在你犯错时会打醒你的人,而不是让你一错再错。交朋友在于真,而不在于多。把罗某当做朋友的法官,最终也被这个朋友所害。他一次次的利益输送,一次次的请吃,一次次的小恩小惠,你看似是朋友的正常往来,其实他的不良用心全都是别有用心。多年的假情意就是为了来日在案件上的违规操作,你如果觉得是举手之劳,那么你离他设定的陷阱也就进了一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最终到了收不了场的地步。

法官也是人,也有自己的社交圈,可以有很多的朋友,但是他们的朋友要“筛选”,也就是要净化朋友圈。唯利是图的人不能交;只能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的人不能交;为了个人利益故意拉拢的人不能交;只看重你的职业你的权力的人不能交。总之,法官们交朋友不能糊里糊涂,要睁大双眼、擦亮眼睛,交可交之人,才可谓是“真朋友”。

朋友教案范文5

【案例1】

师:同学们,这节课咱们先玩个游戏,游戏的名称叫“倒着说”。比如我说“123”,你们就说“321”;我说“你和他”,你们就说……

生:他和你!

师(出示):我爱妈妈。

生:妈妈爱我。

……

学生的兴致很高。游戏结束后,教师继续围绕“倒”创设情境。

师:不错,看来同学们很擅长把话倒过来说嘛!接下来我们研究一下,汉字里面有没有这种“倒过来”的现象呢?请看!(教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吞”字)这是什么字?如果把它颠倒过来,会变成什么字呢?

生:吴!

教师又板书“呆”字。

生:杏!

教师继续板书一些上下结构的汉字,学生“倒”得不亦乐乎。

生:倒数。

教师揭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案例2】

师: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一个人在社会上除了亲人之外,也要有朋友,你们有自己的朋友吗?

让一名学生(甲)说出自己的好朋友是谁?(乙)

师:能用一句话表达两人之间的朋友关系吗?还可以怎么说?

生:甲和乙互为朋友。

师:能单独说甲是朋友,或单独说乙是朋友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朋友是相互的,所以不能单独说甲是朋友,或单独说乙是朋友。

师:对了。甲是乙的朋友,乙是甲的朋友,甲和乙互为朋友。

师:同学们,会口算吗?很好!请大家计算下面各题。

师:请仔细观察、比较,这6道算式有什么规律?

生:它们的乘积都是1。

生:第1组的两个算式都是分数,第2组的两个算式都是整数、分数相乘,第3组的两个算式都是整数、小数相乘。

师:同学们的发现都很好。乘积是1的两个数在数学里有个专用的名字,叫做倒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和大家一起研究的“倒数的认识”。(板书揭示课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想提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选择板书。例如,①什么是倒数?②怎么样求一个数的倒数?③认识倒数有什么作用……

【比较与反思】

“倒数”是人教版六上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中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作准备,因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归结为乘这个数的倒数。教材先让学生了解倒数的意义,编排了几组乘积为1的乘法算式,学生通过计算、观察和讨论等活动,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导出倒数的定义。

为了便于学生认识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两位教师在教学倒数之前,都创设了一定的教学情境。但比较以上两个教学案例,笔者以为案例2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较好地把握了数学知识的本质,更有利于教学重点的突出,教学难点的突破,体现了该教师对教材的正确处理和教法的合理选择。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为了让学生顺利地认识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案例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首先让学生理解“互为朋友”,为学生理解“互为倒数”进行了很好的铺垫。在案例1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煞费苦心地紧紧围绕倒数的“倒”字做文章,设计了“倒着说话”“倒汉字”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了。但是这样的情境有效吗?这对于学生理解倒数的本质意义有多大的帮助?乍一看,“倒”确实很重要,只要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就能得到它的倒数。可是,学生理解倒数的核心仅仅在于颠倒位置吗?进一步思考,“倒着说话”和“倒汉字”游戏与数学里面的倒数是一回事吗?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首先,学生理解倒数的核心在于体会概念的本质,即理解“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关键是两个数“乘积为1”。而“调换位置”不过是一种外在形式,从具体方法上来讲,也不止这一种方法。退一步说,即使只是要求学生掌握这一种方法,那么仅仅只会“颠倒位置”也是不够的,当面对学生的具体困惑,如“整数有没有倒数”“0和1有没有倒数”“小数的倒数怎么求”等问题时,我们还是得从倒数的意义出发进行辨析与思考。所谓的“颠倒位置”的方法,也是建立在对倒数的意义的理解这个基础之上的。所以,“倒数的意义”才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与核心所在,我们的情境创设不应该仅关注外在形式而忽视了数学概念的本质,案例2的教学就很好地把握“倒数”这一数学概念的本质。

其次,“倒着说话”和“倒汉字”游戏与数学里面的倒数并不是一回事。其中,“倒着说话”是左右倒,这和数学里面倒数的上下倒完全不同,很容易弄巧成拙,让学生误以为“7?郾6”的倒数就是“6?郾7”。而“倒汉字”虽然在形式上和倒数相差无几,但本质上是不同的:汉字里面并不是每一个上下结构的字都能倒过来,而数学里面的数除了0以外,每一个数都有倒数;汉字颠倒位置以后,只是得到了一个新的汉字,与原来的汉字并无某种特定的关系,而数学里的倒数,两数之间除了有颠倒位置的特征,还必须“乘积为1”。倒数这些重要的、必备的数学特征,汉字游戏是无法体现的。

三、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案例1围绕倒数的“倒”字做文章,设计了“倒着说话”“倒汉字”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调动起来了,但忽视了对学生正确“认识倒数、理解倒数的意义”的探究兴趣的调动。而案例2先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和讨论等活动,找出所列算式的共同特点,很巧妙地导入新课,并以问题引领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什么是倒数”“怎么样求一个数的倒数”“认识倒数有什么作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朋友教案范文6

刘老师带着小班的小朋友做蛋挞。刘老师问小朋友:“我们今天有25个小朋友,可是盘子里只能放进去24个蛋挞,少了1个蛋挞怎么办?”

小朋友们有的说:“请出去1个小朋友。“有的说:“从天花板上掉下来1个。”有的说:“掰开1个。”……

这时刘老师说:“我刚刚听到有的小朋友说掰开1个两个人吃,那谁愿意把自己的蛋挞分给别人一半呢?”

小朋友们议论纷纷,似乎都不愿意。

刘老师又说:“小朋友们想想看,要是别的小朋友都在吃蛋挞,你手里没有,只能看着别人吃,你心里难过不难过?”

过了一会儿,才有个小女孩小声地对刘老师说:“我愿意先吃半个。”

刘老师笑着对其他的小朋友说:“琪琪愿意先吃半个,还有谁想和她一起吃啊?”另外一个小女孩也举起了手。

案例2:圣诞礼物

中班的美术课上,老师请小朋友们把自己收到的圣诞礼物画出来。一个小女孩在纸上画了圣诞帽、糖果、故事书……可是她旁边的小男孩只是在纸上重复画着线条。

“老师让画礼物呢,你怎么不画?”小女孩问。

小男孩回答:“我没有收到礼物。”

小女孩说:“你没有收到礼物,多可怜。我收到的礼物多,明天我把我的礼物带给你一些好不好?”

“可以吗?”小男孩问道。

小女孩点点头说:“当然了。”

一、影响幼儿分享行为发生的因素

案例1和案例2都是幼儿分享方面的故事。幼儿在分享的过程中,通过语言交流,不仅能解决交往中所遇到的问题,还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技能。另外,分享行为可以让幼儿体会到与人分享的快乐,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学会关心、帮助别人,学会与人合作。从小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分享行为有利于其人格的健全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现在独生子女较多,他们往往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与人分享。那么,影响幼儿分享行为发生的因素有哪些呢?

1.幼儿认知和心理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对分享认识存在局限性

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幼儿愿不愿意做出分享行为,当我们用成人的视角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们通常都回答“不知道”。即便有时候孩子能够说出一些具体原因,他们的回答所反映出的内容也不是他们自己的认识,而主要是受老师和家长评判“好孩子”标准的影响。

这种认识上的不足,与幼儿自身认知和心理水平发展的特点有关。在案例1中,由于小班孩子认知水平有限,当知道自己有可能要先少吃半个蛋挞的时候,没有小朋友愿意。最后在刘老师的一再引导下,有两个小女孩愿意一起分享蛋挞,并且得到老师的表扬。从中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幼儿大多分享意识淡薄,而且很多分享行为是带有功利性的:分享食物会获得家长和老师的赞许,分享玩具能获得小朋友的好感以及老师的称赞……

虽然幼儿整体分享水平不高,但水平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其中,4岁是幼儿心理理论的成熟期,也是幼儿分享行为发生转折的时期,分享行为会明显增多。幼儿在此阶段能够对他人的情绪、心理状态进行正确的推测和理解,产生分享意识,真正做出分享行为。如案例2中的小女孩,她不仅能同情伙伴,还愿意主动拿出自己的礼物送给伙伴。

2.教师的暗示会影响孩子的分享行为

在我国,幼儿教师对幼儿具有较高的控制性,教师的态度和言行都会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在幼儿分享意识薄弱的阶段,老师的言语与行为暗示能够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产生。如果教师通过言行表达出希望孩子分享的意愿,并表扬他们的分享行为,那么孩子为了得到表扬,通常会做出令老师满意的行为。在案例1中,由于老师的引导,最终有两个小女孩做出了分享的决定。

3.榜样的作用可以激励孩子产生分享行为

同伴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幼儿老师要有意识地树立让其他幼儿学习的好榜样。当幼儿能较好地与同伴一起分享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有助于让孩子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分享行为,也可激励其他的幼儿模仿和学习。比如在案例1中,当老师对第一个小女孩微笑,就是对她分享行为的肯定与赞许,这也带动了另外一个小女孩。

二、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途径

老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内容来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与接受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1.创设丰富多样的教育情境,给幼儿创造分享的机会

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缺少与他人分享的实践机会,分享意识也相对薄弱。因此,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给幼儿创造分享的机会。老师可以给孩子讲关于分享的故事,让孩子认识到分享可以收获更多的快乐。用实践活动让孩子学会分享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意义,老师可以在游戏活动中创造分享的机会。如老师可适当调整玩具投放的数量和种类,观察孩子是否有自发的分享行为,从而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讨论:玩具太少怎么办?我想玩别人的玩具怎么办?……通过讨论,让孩子知道玩具少了大家可以轮流玩。现在很多幼儿园提倡孩子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到幼儿园与他人分享,让小朋友到幼儿园过生日并让小伙伴们分享生日蛋糕等,都是促进孩子学会分享的好做法。

2.抓住教育契机,及时进行强化

在日常的生活中,一旦幼儿出现了分享行为,成人就要适时加以强化引导。比如在案例1中,刘老师不仅表扬了两个小女孩,并且让其他小朋友向她们学习,让孩子及时获得正向的反馈信息,那么以后很可能会继续这样做。如果幼儿的分享行为未受到奖励和表扬,孩子已有的分享热情就可能消退。因此,老师应该更多地运用表情、语言等方式来肯定孩子的分享行为,从而激发孩子的内在分享动机。

3.通过家园合作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

在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与行为的过程中,家长和幼儿教师一定要加强合作。

幼儿教师要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如幼儿园进行的分享动画光盘、分享玩具活动中,就有家长担心光盘损坏,不让孩子把光盘带到幼儿园;有些家长教育孩子要保护好自己的玩具,自己的东西不能给别人等。幼儿园可以借助家长会、网络等手段,让家长对幼儿的分享行为有正确的认识,明确分享行为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纠正家长的陈旧观念。

幼儿教师还应向家长普及一些分享行为教育的方法,让家长能在平日的生活中有目的地对孩子进行教育。比如家里买了好吃的食物,要求孩子和家人一起分享,家人这时一定要真的接受食物,避免孩子错误地认为分享并不需要实际付出。家长还可以让孩子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让孩子主动把好吃的拿出来给小客人吃,把好玩的玩具给小客人玩。家长要及时把幼儿在家的表现告诉老师,老师也要及时在班中表扬在家招待客人表现出色的幼儿,这有助于增强幼儿的分享意识。

上一篇绘画教案

下一篇动物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