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例6篇

论文

论文范文1

现在全世界供电系统是以大机组、大电网、高电压为主要特征的集中式单一供电系统。虽然全世界90%的电力负荷都由这种集中单一的大电网供电,但是当今社会对能源与电力供应的质量与安全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大电网由于自身的缺陷已经不能满足这种要求。由于大电网中任何一点的故障所产生的扰动都会对整个电网造成较大影响,严重时可能引起大面积停电甚至是全网崩溃,造成灾难性后果,这样的事故在国外时有发生;而且这种大电网又极易受到战争或恐怖势力的破坏,严重时将危害国家的安全,如科索沃战争和刚刚结束的海湾战争等;另外集中式大电网还不能跟踪电力负荷的变化,而为了短暂的峰荷建造发电厂其花费是巨大的,经济效益也非常低。根据西方国家的经验:大电网系统和分布式发电系统相结合是节省投资,降低能耗,提高系统安全性和灵活性的主要方法。

1分布式发电的简介

分布式发电指的是在用户现场或靠近用电现场配置较小的发电机组(一般低于30MW),以满足特定用户的需要,支持现存配电网的经济运行,或者同时满足这两个方面的要求。这些小的机组包括燃料电池,小型燃气轮机,或燃气轮机与燃料电池的混合装置。由于靠近用户提高了服务的可靠性和电力质量。技术的发展,公共环境政策和电力市场的扩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分布式发电成为新世纪重要的能源选择。

通过分布式发电和集中供电系统的配合应用有以下优点:

(1)分布式发电系统中各电站相互独立,用户由于可以自行控制,不会发生大规模停电事故,所以安全可靠性比较高;

(2)分布式发电可以弥补大电网安全稳定性的不足,在意外灾害发生时继续供电,已成为集中供电方式不可缺少的重要补充;

(3)可对区域电力的质量和性能进行实时监控,非常适合向农村、牧区、山区,发展中的中、小城市或商业区的居民供电,可大大减小环保压力;

(4)分布式发电的输配电损耗很低,甚至没有,无需建配电站,可降低或避免附加的输配电成本,同时土建和安装成本低;

(5)可以满足特殊场合的需求,如用于重要集会或庆典的(处于热备用状态的)移动分散式发电车;

(6)调峰性能好,操作简单,由于参与运行的系统少,启停快速,便于实现全自动。

2分布式发电的分类

根据所使用一次能源的不同,分布式发电可分为基于化石能源的分布式发电技术、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发电技术以及混合的分布式发电技术。

(1)基于化石能源的分布式发电技术主要由以下三种技术构成:①往复式发动机技术:用于分布式发电的往复式发动机采用四冲程的点火式或压燃式,以汽油或柴油为燃料,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分布式发电方式。但是此种方式会造成对环境的影响,最近通过对其技术上的改进,已经大大减少了躁音和废气的排放污染。②微型燃气轮机技术:微型燃气轮机是指功率为数百千瓦以下的以天然气、甲烷、汽油、柴油为燃料的超小型燃气轮机。但是微型燃气轮机与现有的其它发电技术相比,效率较低。满负荷运行的效率只有30%,而在半负荷时,其效率更是只有10%~15%,所以目前多采用家庭热电联供的办法利用设备废弃的热能,提高其效率。目前国外已进入示范阶段,其技术关键主要是高速轴承、高温材料、部件加工等。③燃料电池技术:燃料电池是一种在等温状态下直接将化学能转变为直流电能的电化学装置。燃料电池工作时,不需要燃烧,同时不污染环境,其电能是通过电化学过程获得的。在其阳极上通过富氢燃料,阴极上面通过空气,并由电解液分离这两种物质。在获得电能的过程中,一些副产品仅为热、水和二氧化碳等。氢燃料可由各种碳氢源,在压力作用下通过蒸汽重整过程或由氧化反应生成。因此它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洁净和高效的发电方式,被称为21世纪的分布式电源。

(2)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发电技术主要由以下几种技术构成:①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光电效应直接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光伏发电具有不消耗燃料、不受地域限制、规模灵活、无污染、安全可靠、维护简单等优点。但是此种分布发电技术的成本非常高,所以现阶段太阳能发电技术还需要进行技术改进,以降低成本而适合于广泛应用。(2)风力发电技术是将风能转化为电能的发电技术,可分为独立与并网运行两类,前者为微型或小型风力发电机组,容量为100W~10kW,后者的容量通常超过150kW。近年来,风力发电技术进步很快,单机容量在2MW以下的技术已很成熟。

(3)混合的分布式发电技术通常是指两种或多种分布式发电技术及蓄能装置组合起来,形成复合式发电系统。目前已有多种形式的复合式发电系统被提出,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是热电冷三联产的多目标分布式供能系统,通常简称为分布式供能系统。其在生产电力的同时,也能提供热能或同时满足供热、制冷等方面的需求。与简单的供电系统相比,分布式供能系统可以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改善系统的热经济性。

3分布式发电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与前景

(1)在美国,容量为1kW到10MW分布式电源发电和储能单元正在成为未来分布式供能系统的有用单元。由于分布式电源的高可靠性、高质量、高效率以及灵活性,故可满足工业、商业、居住和交通应用的一系列要求。预计几年后,新一代的微汽轮机(10~250kW)可以完全商业化,为调峰和小公司余热发电提供了新机会。

在美国国内到2020年,由于新的能源需求与老的电厂的退役,估计要增加1.7×1012kW·h的电,几乎是近20年增量的2倍。为满足市场需要,下一个10年之后,美国的分布式发电市场装机容量估计每年将达5×109~6×109W,为解决这个巨大的缺口,美国能源部提出了以下几个涉及分布式发电技术的计划,包括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涡轮技术、燃料电池和涡轮的混合装置等。可以预料,在不久以后,分布式发电技术将在美国得到相当的发展。

(2)在我国,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集中式供电网的规模迅速膨胀。这种发展所带来的安全性问题不容忽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对于广大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来说,特别是农牧地区和偏远山区,要形成一定规模的、强大的集中式供配电网需要巨额的投资和很长的时间周期,能源供应严重制约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分布式发电技术则刚好可以弥补集中式发电的这些局限性。在我国西北部广大农村地区风力资源十分丰富,像内蒙古已经形成了年发电量1亿kW·h的电量,除自用外,还可送往北京地区,这种无污染绿色能源可以减轻当地的环境污染。在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系统中的除风力发电外,还有太阳能光伏电池、中小水电等都是解决我国偏远地区缺电的良好办法。因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我国城镇,分布式发电技术作为集中供电方式技术不可缺少的重要补充,将成为未来能源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而在分布式发电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前景最为明朗的,应该首推热电冷三联产技术,因为对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住宅、商业大楼、医院、公用建筑、工厂来说,都存在供电和供暖或制冷需求,很多都配有备用发电设备,这些都是热电冷三联产的多目标分布式供能系统的广阔市场。

论文范文2

关键词:东部地区;中小银行类机构;发展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需要有良好的金融服务与之相适应。东部地区。经济较发达,金融业也相应较为发达。经济总量方面,东部地区以40%左右的人口创造着53.7%的国民生产总值。金融总量方面,东部地区分别占据着全国本外币存贷款余额的60.2%和60.9%。,国有商业银行的总部和具有跨区经营资格的1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总部全都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他类型的大型金融机构总部也集中在东部地区。但是,东部地区也存在金融发展不平衡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像广东和浙江等经济发达的省份,至今仍存在一些金融机构“空白点”的乡镇(吴红军,2010)。东部地区拥有大量的中小企业,是该地区GDP的主要贡献者,但不少的中小企业获取资金困难,其发展存在融资瓶颈(彭建刚,2010)。

中小银行类机构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增强金融业欠发达地区的银行业竞争,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服务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便于比较分析,本文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归于大型银行类机构,而将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统称为中小银行类机构。本文针对东部地区金融发展不平衡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作一系统思考,并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战略构想。

一、东部地区中小银行类机构发展的特点

(一)中小银行类机构的种类较为丰富

由于东部地区有着较好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金融生态,大部分的金融改革试点多在东部进行,中小银行类机构的先行先试亦是如此。东部地区既有国内首家成立的农村合作银行——宁波鄞州农村合作银行,也有国内最早成立的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常熟市农村商业银行、张家港市农村商业银行和江阴市农村商业银行;既有社区型小型银行类金融机构——泰隆城市信用社,也有在省域经营的浙商银行和恒丰银行,还有在全国范围内经营的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既有地方政府控股的中小银行,也有一些民营企业控股的银行。

(二)经营规模发展较快

以农村信用社为例,东部地区1985年的存贷款总额分别为437.3亿、225.8亿元,到2008年底存贷款总额则分别达到18361.26亿和12206.49亿,分别是i985年的41.98倍和54.09倍;存贷比也从51.6%上升到66.5%,有力地支持了东部经济的高速发展。东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85年的4395.83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9.5万亿元,是1985年的44.7倍,而同期全国GDP的增加幅度仅为37.2倍。

与西部地区作横向比较,东部地区中小银行类机构发展规模远大于西部地区。例如,2009年西部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的总资产仅为东部地区的28.7%(周鸿卫等,2007),而东部地区农村合作银行类机构的总资产是西部地区的二倍多(见表1和表2)。这一情况与东部地区城镇化率和工业化率较高、农业产值相对较小有关。东部地区农民和中小企业获得的贷款数额却远高于西部地区。2008年底西部地区人均占有农信社贷款余额为2497.6元,东部地区则为5785.1元,后者是前者的2.32倍;而当年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881元,东部地区则为8831元,后者是前者的2.28倍;可见东部地区农村的信贷投入高于西部地区农村,甚至超过了二地区人均收入的差距。

(三)金融创新有明显成效

金融体制创新引领全国中小银行类机构体制改革。2003年成立的鄞州农村合作银行在股权上设置了资格股和投资股;资格股的对象主要是区域内自然人及无法人资格的合伙制企业,认购最低限额为1000股,体现合作制的广泛性和群众性;投资股主要满足企业法人股东的投资需求。这一股份合作制模式在原有合作制的基础上引入股份制,把合作制的互助精神与股份制的现代企业制度结合起来,壮大了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实力,是对农村信用社改善其产权不明晰和出资人所有权虚置问题的有益探索。近十年的实践经验表明,2001年在江苏张家港、常熟和江阴分别成立的农村商业银行,使得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彻底得到明晰,有利于增强金融机构的整体抗风险能力,为进一步完善其法人治理结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业务创新体现了东部地区银行类机构的活力。浙商银行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模式作了有创新的探索,推出了“桥隧模式”等中小企业贷款新产品。“桥隧模式”指在银行、借款人、担保公司的传统担保融资模式基础上,引入风险投资公司或上下游企业作为“第四方”承诺;当借款人不能按期还款时,“第四方”将以股权收购等形式进入借款企业,为借款企业偿付银行债务,维持借款企业的持续经营;这一贷款模式使得银行和担保公司所无法承受的一些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得以分散。上海银行创立了一种以金融规划为核心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模式,即“成长金规划”;该模式根据中小企业的行业归属、成长阶段、财务状况、资产规模和信用资源等状况,为中小企业选择适合其实际需求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涉及日常周转资金、供应链资金、技术成果转化资金等中小企业的需求,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完整的信贷解决方案。东部地区还有一些地方银行根据小企业销售收入的回笼比例和担保方式给予不同的贷款利率,销售收入回笼比例越高,利率优惠就越多。

(四)与外资金融机构的合作频繁

东部地区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中小银行类机构有着较为发达的民营企业资源,资产质量一般较好,市场潜力大,近些年来成为外资追逐的热门。一些地方政府希望以此来树立当地银行品牌,充实银行资本金,改善银行治理结构。迄今为止,东部地区已有亚洲开发银行、淡马锡、恒生银行、花旗银行、美国新桥投资集团、渣打银行、德意志银行等投资于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渤海银行、华夏银行和广东发展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加拿大丰业银行、澳大利亚联邦银行、荷兰国际集团、德国投资与开发公司、国际金融公司等投资了北京、上海、济南、杭州、南京、宁波等城市商业银行;荷兰合作银行、国际金融公司等外资金融机构与杭州联合农村合作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二、东部地区中小银行类机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东部地区中小银行类机构的发展有一定的成绩,较中西部的同类机构有明显的优势,但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正如广东省委书记2010年在河源调查经济发展水平时提到的:“全国最富有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到现在这个阶段,最穷的地方还在广东,这是广东之耻,是先富地区之耻”。本文开头部分提到的“金融空白乡镇”的问题印证了书记这一段话,也说明了东部地区金融业的发展并不是处处欣欣向荣,在一些方面还存在深层次的矛盾,不利于东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城乡金融资源分布相差太大

东部地区金融资源相对集中,但主要集中在城市和新兴工业区,农村金融资源偏少,甚至一些农村乡镇金融资源枯竭。2010年,在经济发达的浙江省,有151个县域乡镇尚未设立任何银行类机构营业网点,其中温州和丽水两市占90%。温州民间金融一直相当发达,但许多乡镇没有银行网点,说明资金很难流到农业和贫困地区。2009年广东省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177亿元,较2008年度增长13.4%,金融业整体规模首次超过了香港。同样在广东省,截至2010年3月末,还存在23个“金融机构空白”乡镇,这些乡镇分布在7个地级市的14个县(市)。其中:韶关市8个,河源市5个,清远市4个,汕尾市2个,揭阳市2个,肇庆市1个,潮州市1个。这23个“金融机构空白”乡镇中,有19个乡镇完全没有任何金融服务,另外4个乡镇有简单的电话银行服务,缺少基础服务设施和柜台服务,与广东发达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形成极大的反差。东部的农村和一些欠发达地区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会进一步扩大与发达地区的金融差距,不利于发达地区依托广阔的农村资源获得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二)不少中小银行类机构未能准确进行市场定位

不少中小银行类机构单纯受“盈利”的驱动,对自身经营的特点、经营环境和比较优势考虑得不够,未能准确进行市场定位。一些城市型中小银行类机构提出了“市民银行”、“中小企业银行”的口号,但在实际的业务操作中,往往将信贷资金大量集中于一些大企业和大项目;一些农村型中小银行类机构热衷于在城市开网点,重点关注工业项目尤其是大型工业项目的信贷,而对“三农”信贷不屑一顾,甚至有的村镇银行只把业务放在县城,不愿在边远的乡村开展业务。例如,深圳农村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已与“三农”没有多少关系了。另一方面,不少地方中小银行类机构热衷于联合重组和跨区经营,这一现象也反映了中小银行经营理念的落后和局限性。一些中小银行宣称他们的经营规模小、不良贷款多、历史包袱重,只有联合重组才能与大银行同台竞争,这样就把自己的金融服务品质看作是与大型银行一类的:一方面,不能很好地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造成竞争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使得金融资源更加集中在狭小的经济领域和空间领域。

中小银行类机构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也会带来若干副作用。一些在全国范围内经营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一定条件下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是可以的,但应视经营状况而定。最近的国际金融危机表明,国外的金融机构也有经营理念误区,不能盲从。对于我国的一些重点面向社区服务和三农服务的中小银行类机构,例如,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没有必要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这些国外的战略投资者一般只关注于大城市经济和工业利润增长点,其投资于国内的中小银行类机构,会引导这些中小银行类机构将农村资金引向城市,进一步促使金融资源的分配不平衡。

(三)一些中小银行类机构存在风险隐患

这里所指的风险隐患与前面的两个问题有紧密的关联性。一些中小银行类金融机构受其“脆弱性”驱使,不顾自身经营的能力和特点,一味追求信贷资金投向大客户和大项目,“垒大户”现象相当严重。例如,珠三角地区一些城市商业银行,最大单笔贷款达到了8亿元,最大十家客户贷款达到了20多亿元,超出了银行的风险控制线。一旦企业面临的市场发生变化,银行承受的压力将是巨大的。2009年,在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推动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规模大幅增长。根据银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末,全国各省、区、直辖市合计设立8221家投融资平台公司,其中县级平台高达4907家,县级融资平台贷款余额约有2.2万亿元,据统计约有1.5万亿元出自农村信用社。东部地区中小银行类机构在县级融资平台中同样积聚了风险。2010年以来,广东省银行系统在“解包还原”中发现,还款来源和资金挪用是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两大主要风险。县级地方政府负债率较高,财政收入和土地出让等收入不够稳定等因素对中小银行类机构造成风险隐患,使得其信贷风险过于聚集。农村信用社等农村中小银行类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于县域和“三农”,对市场比较敏感,不能够承受较大规模的风险。

三、东部地区中小银行类机构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构想

(一)东部地区也需实施基于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发展极模式

东部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经济最为发达,金融资源最为集中,这是毋庸置疑的。正因为如此,在该地区发展的观念上,往往忽视了该地区落后部门和落后产业的发展,忽视了农村地区的发展,于是出现了“全国最富有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的现象。如本文前面所分析,在东部地区内部也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金融结构,经济发展的程度有明显差别,金融发展的水平有明显的差别,有些问题十分突出。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战略上作思考。

为了解决经济和金融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我国东部地区同样需要实行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非均衡协同发展战略是一种协同发展的战略构想。这一战略构想认为,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出现非均衡是必然的,非均衡既有产业、部门之间的非均衡又有区域之间的非均衡,不能强求实现工业化进程和区域发展的均衡推进,而应根据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实行非均衡推进,但在非均衡推进过程中必须把重点发展和协同发展结合起来,注意协调产业部门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关系,以先行的带动后起的,加上较落后地区和较落后行业自身的努力,以求得在非均衡发展中求得协调和共同发展,形成产业之间、区域之间和整个地区经济系统的良性协调运转。这一发展方式可避免扩大的经济发展差距,以实现社会和谐和共同富裕。非均衡和协同都是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非均衡是快速发展经济的手段,但非均衡有临界点,不能无限拉大,“协”是已经发展的地区或产业要通过扩散效应带动落后地区或产业的发展,“同”是落后地区或产业自身也要加快发展。非均衡协同发展战略的关键点是在作发展战略规划时,就已经把重点发展和全面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我们曾提出在国内建立众多的不同层次的发展极。现在看来,在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内部,经济和金融发展也很不平衡,同样需要建立多层次的发展极。发展极既可以是一个空间概念,也可以是一个产业概念。也就是说,发展极可以是大中城市,也可以是星星点点散布于本地区的小城市和县域的新型产业中心,还可以是区域内的主导产业。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例,一种典型的发展极模式是工业化和高效农业相结合,促进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逐步实现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其中“一村一品”是这一发展模式最微观的一种,使经济优势不明显的村加快培育出主导产业,使拥有主导产业的村将产业规模做得更大、产业链条拉得更长,发展得更具竞争力。

(二)建立基于不同发展极的多层次中小银行类机构的服务体系

东部地区拥有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广州、南京、杭州等国家层次或大区层次上的发展极,也有东莞、苏州等省级或地州层次上的发展极。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拥有像张家港、常熟、南海等县级层次上的发展极,还拥有像广东省塘厦镇这样的经济十分发达、层次较低的县域内发展极。但是,东部地区仍存在大量的欠发达的县域或农村地区,为了改变这一不平衡的局面,需要在东部欠发达地区建立众多的县级和县域内的发展极。通过发展极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当地和周边地区的发展。这些县域发展极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强弱,就在于其核心竞争力的强弱。而这一核心竞争力实质上是把当地和周边地区各类资源组织起来,达到特定经济目标的整合能力。金融是形成这一整合能力的激活剂和粘合剂。至今为止,东部地区还有很多县域的金融发展水平偏低,甚至还存在数量不少的“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在这样的情况下,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将县域发展极及其周围的各种生产要素激活,并有机地整合起来,是很难想象的。因此,从战略的高度着眼,东部地区应建立基于不同发展极的多层次中小银行类机构的服务体系,重点是要在欠发达地区县域内建立中小银行类机构的服务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不同类型的中小银行类机构及其丰富多彩的金融服务产品,为发展极及周边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按照这一战略设想,处于不同层次发展极的中小银行类机构,其功能定位及服务特色应当是不同的。

(三)不同层次的中小银行类机构应明确自身比较优势及功能定位

我国金融发展是一个机构不断专业化和分立的过程,也是部级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逐步下降的过程。金融需求的差异性、层次性和多样性为地方中小银行类机构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相对于大型银行类机构而言,地方中小银行类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时,在信息成本、谈判成本、监督成本、成本等方面均存在比较优势。比如说,中小企业和地方中小银行类机构的经营范围都局限于一地,内部管理层级精简,企业基层和高层之间具有较强的信息联系,公司治理结构简单,系统结构的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和地方中小银行类机构之间存在同构对应关系,能降低信息不对称和关系型信贷中的交易成本。认清不同层次的中小银行类机构的比较优势,能有效解决欠发达地区的信贷配给难题,缓解中小企业和“三农”融资难的问题。

大银行由于其规模庞大,更倾向于对大客户和大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小型银行的优势和存在的理由正在于一个“小”字,小型银行应该正确地进行市场定位,把握“三农”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发挥“本土”优势。这才是其提高经营业绩、保证持久的盈利渠道的明智选择,而不应该一味地与大银行抢市场、比网点、争规模。可以设想,如果东部地区县域内的中小银行类机构都能够在东莞市塘厦镇那样的环境中经营,盈利的空间是很大的;县域内的中小银行类机构首先应致力于支持地方的中小企业和“三农”客户发展到塘厦镇那样的经济水平;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还可以设想,东部地区所有的城市商业银行都按宁波银行、南京银行模式发展,所有的农村中小银行类机构都按深圳农村商业银行模式发展,地方金融系统肯定会乱套,存在大量的无序竞争,而“三农”和县域内的中小企业很可能依然得不到足够的金融支持。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认为一般情况下,不宜将各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整合成省一级层次的区域性商业银行,不宜将各省、市、自治区辖内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整合成省一级层次的区域性商业银行;也不宜将县域内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小银行类机构进行跨县域的兼并和整合。跨县域的地方中小银行类机构的兼并和整合将会明显弱化其对县域内低层次发展极金融支撑的作用。除了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处省会城市的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在省辖范围内或者全国范围内开设分支机构以外,其余的地方中小银行类机构原则上都应局限于地级市和县域内经营,特别是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应局限于县域内经营。应要求县一级的银行类法人单位在县辖乡镇开设营业网点。东部地区金融资源比较丰富,须采取政策和优惠措施吸引发达地区的中小银行类机构投资人股欠发达地区的村镇银行,帮助这些村镇银行在偏远乡村开展业务,但应限制这些村镇银行的资金流入城市和大型企业。

(四)加强对地方中小银行类机构的监管

银行业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中小银行类机构的监管。中小银行类机构一般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易受股东操纵,因此,中小银行类机构的健康发展必须以完善的金融监管为保障。监管部门应对中小银行类机构股东的资格、股东之间的关联性、人股比例和资金来源进行严格的审查,保证资本的真实性、充足性和资本结构的合理性。必要时可以要求股东做出禁止关联贷款的承诺。要加强中小银行类机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及时性和完备性,利用市场机制对中小银行业机构进行有力的约束。

应严格控制中小银行类机构的贷款集中度。从严监管单一客户的贷款比例和最大十家客户的贷款比例,这既是为了分散风险,也是为了鼓励中小银行类机构重点向中小企业和“三农”客户提供信贷支持。对农村信用社等县域银行类金融机构向政府融资平台提供信贷加以规范,提供向政府融资平台发放贷款的限制性比例和限制性范围,引导这些金融机构把资金更多地投向“三农”领域和中小企业。

限制重点为县域提供金融支持的中小银行类机构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因为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发展战略定位很可能与这些中小银行类机构不相吻合,不利于这些中小银行类机构专心扶助当地经济。

参考文献:

彭建刚等,2010,中国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研究f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论文范文3

国际在线消息:据新华社电,世界著名的英国学术期刊《自然》23日报告说,中国的高质量科研论文数量近年来上升势头强劲。

该报告调查了全球范围的科研论文数据,结果显示,在引用次数排名最靠前的高质量科研论文中,由中国研究人员发表或参与发表的论文比例在2011年达到11.3%,居全球第四位。该报告还显示,在中国的高质量科研论文中,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的研究者的论文所占比例居前。

该报告预计,到2014年,中国的高质量科研论文数量将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

论文范文4

【关键词】全面生产理论;五位一体;整体发展

十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加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形成了五位一体战略总布局。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是马克思社会整体发展思想的重要表现,也是马克思社会整体发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实践中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布局,必须要正确把握其与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的关系,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社会整体发展思想。

一、五位一体总布局的理论依据:全面生产理论

(一)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

1. 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的前提。从现实的从事生产活动的人出发是马克思研究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也是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的前提,是马克思主义与其它理论的区别所在。马克思一开始就提到“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明确的指出现实的个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和物质生产的条件是其研究的出发点。

2. 全面生产理论的基本内涵。物质资料的生产,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得出人类要能够生活下去,就必须要生产,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自身需要的物质资料,所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们首先进行的生产。

需要的生产,人们在物质资料得到满足以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这种需要又会促进新的生产,“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对这种新的需要的生产是人类的第二方面的生产。

人的生产,人的生产既包括了他人生命产也包括了自身生命的生产,而自身的生产是指通过劳动而达到自身生命的生产,而他人生命的生产就是繁殖。“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

社会关系的生产,人自身生命的生产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他人生命的生产表现为社会关系。通过他人生命的生产就延伸出了社会关系的生产。

精神的生产,“只有在现在,在我们考察了原初的历史的关系的四个因素、四个方面之后,我们才发现:人还有意识。”

(二)全面生产理论的意义

1.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的理论意义主要表现在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新发展。全面生产理论中的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得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历史,提出了实践的观点,实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实践论转向。

2. 全面生产理论的实践意义。第一、全面推进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生产理论启示我当今的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全面整体的推进,不能够片面发展。只有社会各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整体推进。第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提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人类存在的根本前提,物质资料的生产决定着其它方面的生产,在全面生产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五位一体总布局是对全面生产理论的新发展

(一)五位一体总布局在理论上丰富了全面生产理论

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物质资料生产、需要生产、人的生产、社会关系生产、精神生产在新时期的新体现,把全面生产理论落实到了实处。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提出在实践中丰富了全面生产理论,使全面生产理论在新时期的到了新发展。

(二)五位一体总布局统一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

五位一体总布局是社会发展的战略总布局,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的发展最终是实现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价值目标。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制定最终是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位文明建设共同统一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之中。

三、五位一体总布局是社会整体发展的根本要求

五位一体总布局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体中,共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提出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整体发展的根本要求。

(一)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体现了社会整体发展思想

五位一体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慢慢形成的,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到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形成,到十五位一体的形成,可以清楚的看到,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是一个从不完整走向完整,从片面走向全面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走向整体发展的过程。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正是社会整体发展的要求,是在社会整体发展思想指导下产生的,是社会整体发展思想在新时期的重要体现。

(二)整体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单一的片面的发展,而是整体的全面的发展。社会是一个整体由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组成,社会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整体发展。社会发展必然要求各方面全面协调整体发展,每一方面的落后都会影响社会整体发展,所以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整体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 张金凤,刘妙桃.近年来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研究综述[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1).

论文范文5

关键词:水文统计;教学内容;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宋松柏(1965-),男,陕西永寿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康艳(1976-),女,黑龙江佳木斯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讲师。(陕西 杨凌 712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Y1102059、JY110205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054-02

“水文统计”是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原理研究和揭示水文现象统计规律的一门学科,是水利、交通和电力工程规划设计的核心基础理论。20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水文学家刘光文教授在河海大学(原华东水利学院)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水文系,亲自开设了我国第一门结合水文专业特点的“应用数学”,主要介绍水文学中基本的统计理论和方法[1],1980年更名为“水文统计”。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水利、交通和电力发展战略的调整和发展,丛树铮、朱元、宋德敦、丁晶、郭生练、金光炎、吴正平、黄振平、张海伦、刘权授、梁忠民、华家鹏、谢平和陈元芳等学者先后在水文统计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形成了今天“水文统计”课程的理论体系[2-16]。以“水文统计”课程为核心,出现了若干相关的分支课程,如“统计试验方法及应用”、“风险分析与决策”、“随机水文学”和“水文水资源随机分析”等,所有这些推动了我国“水文统计”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发展[2-16]。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在水文统计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与方法,这些方法不同程度地引进了许多院校“水文统计”的教学。但是,这些方法仍分散于一些外文文献和研究专著。根据现行“水文统计”课程教学内容和水利、交通和电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鉴于大多数学校在“水文统计”课程开设之前已经讲授过概率论,因此,有必要压缩现行“水文统计”教材中的一些概率论篇幅,突出概率论在水文中的应用,增加一些实用的理论方法和水文统计新的理论与方法,补充和修改现行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国外“水文统计”课程教学内容

国外“水文统计”教学主要选用的教材有《Statistical Methods in Hydrology》、美国地质调查局培训教材《Statistical Methods in Water Resources》和《Statistical Methods in Hydrology and Meteorology》等[17-19]。

《Statistical Methods in Hydrology》经过第二版修订后,被广泛地用于教学中,是一本很好的教材。主要介绍概率和概率分布的基本概念,随机变量的特性,一些离散型概率分布及其应用,正态分布,连续分布,频率分析,置信区间和假设检验,线性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多变量分析,数据生成,水文时间序列分析,随机水文模型,不确定性、风险可靠性分析的概率方法和地统计分析等[17]。《Statistical Methods in Water Resources》主要介绍数据总结,数据的图形分析,不确定性描述,假设检验,总体的独立性分析,配对检验,几个独立总体比较,相关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回归的交替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趋势分析,检测下限数据分析方法,离散关系,离散响应回归和图形展示等[18]。《Statistical Methods In Hydrology and Meteorology》强调随机变量间的关系,主要介绍概率计算的基本概念,随机事件的相互依赖性,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随机现象的统计估计,统计假设检验和随机变量的相互依赖性等[19]。

上述教材的特点是突出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水文中的应用,除此之外,在教学上,还讲授随机模型,地统计分析,风险分析理论,统计模拟,贝叶斯分析,不确定性分析,水文分布,极值理论与洪水、干旱评估,人工智能,区域分析等。区域分析主要有洪水指数法,频率分布的区域特性和区域洪水水位的描述等内容。

二、国内“水文统计”课程教学内容

自刘光文教授开设“应用数学”课程讲授水文学中的概率与统计理论方法后,金光炎先后编写了《水文统计的原理与方法》、《水文统计计算》和《实用水文统计法》等,结合应用实例,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介绍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本知识和水文频率计算的一般方法。丛树铮(1980)、王俊德(1992)分别编写了《水文学的概率统计基础》和《水文统计》,形成了“水文统计”课程内容体系。金光炎结合多年在水文频率计算的研究成果,先后于1993、2002、2003、2010年出版了《水文水资源随机分析》、《工程数据统计分析》、《水文水资源分析研究》和《水文水资源计算务实》研究专著,除介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原理外,系统地总结作者在常用水文频率线性选择、参数估计和误差分析中的研究成果。2003年,黄振平出版了《水文统计》教材,经过河海大学教学团队的建设与改革,“水文统计”课程于2007年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也被许多高校选用为《水文统计》课程教材[1]。主要介绍事件与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多元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数字特征与特殊函数,极限定理,抽样分布,估计理论,假设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误差分析和随机过程等。陈元芳(2000)出版了《统计试验方法及应用》,主要介绍水文随机变量、随机向量和随机过程的生成方法。张济世(2006)《统计水文学》汇集了利用数学原理解决水文问题的热点研究方法,扩展了传统统计学在水文统计中的应用,系统地介绍了灰色理论、模糊数学、神经网络、时频分析、小波分析、混沌和分形等新技术新方法在水文统计分析的应用,内容丰富,是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学习参考书。秦毅(2006)《水文水资源应用数理统计》强调多元分析在水文中的应用。丛树铮(2010)《水科学技术中的概率统计方法》系统地介绍了概率统计方法和及其在水文统计方面的研究成果。程根伟(2010)《水文风险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地介绍了水文风险分析原理,并附有实例计算过程。

综上所述,国内《水文统计》教材突出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形成了以河海大学“水文统计”课程为代表的教学内容,讲授事件与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多元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数字特征与特征函数、极限定理、抽样分布、水文频率计算、假设检验、回归分析和误差分析等。而有些研究专著虽然包含了目前水文统计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是学生学习课程时很好的教学参考书,但是难度较大,不便于讲授使用。

三、“水文统计”课程新的教学内容

根据水利、交通和电力行业的特点,结合国外水文统计教学与理论方法的最新发展,“水文统计”课程按以下原则设置教学内容:突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原理在水文中的应用;强调工程规划设计中的实用计算方法;吸收和反映国内外成熟的新理论与方法;内容力求系统、全面。根据上述原则,“水文统计”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如下:

第1章:绪论。主要包括水文统计方法、应用与发展。第2章:水文事件概率与重现期计算。主要包括水文事件概率与条件概率计算;洪水与干旱特征变量提取;次重现期与年重现期。第3章:水文概率分布。主要包括正态分布类;指数分布类;Wakeby分布类;Pareto分布类;Logistic分布类和截取分布等。第4章:几种偏态分布的特性。主要包括偏态 Normal、t、Laplace、Logistic 分布、Uniform、Exponential Power、Bessel函数、Pearson Type II、Pearson Type Ⅶ、General t 分布等。第5章:常用的多维水文概率分布特性。主要包括二维 gamma分布;Gumbel 混合分布;Gumbel logistic分布;Nagao-Kadoya二维指数分布;多维正态、t 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第6章:抽样分布。主要包括简单随机抽样;样本分布;抽样分布;几种统计量的分布;顺序统计量及其分布。第7章:估计理论。主要包括点估计;区间估计;估计量好坏的评选标准。第8章:假设检验。主要包括常用的参数检验和非参数假设检验。第9章:多元统计分析。主要包括一元线性与多元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逐步回归;线性递推回归;判别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对应分析;因子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第10章:随机模型。主要包括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自回归模型;滑动平均模型;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水文序列组成与模拟;非平稳随机模型及其应用;多变量随机模型及其应用。第11章:单变量水文序列频率计算。主要包括资料“三审”;水文序列频率分布的参数估计方法(矩法,极大似然法,概率权重矩法,线性矩法,最大熵原理法,交互熵法,贝叶斯法、Box-Cox 变换法,E-M算法,适线法,优化算法,核密度估计法;部分熵,部分交互熵,部分概率权重矩,部分线性矩法,LH矩法和LL矩法);水文序列频率最优线型评定与拟合度检验;单变量序列的经验频率计算。第12章:特殊水文序列频率计算。主要包括含零值水文序列频率计算;加入特大值后洪水序列频率计算;非一致性水文序列频率计算;截取水文序列频率计算(包含超定量洪水频率计算);梯级水库(电站)下游水文频率计算;区域洪水频率计算。第13章:多变量水文序列频率计算。主要包括copula函数的定义与特性;对称、非对称和Archimedean copulas;Meta-elliptical copulas;Plackette copula;Pair- copulas;混合copulas;经验copulas;变量相依性度量;copula函数参数估算和最优copulas函数评定;copulas模拟与拟合度检验;多变量序列经验频率计算;基于copula函数多变量联合概率分布计算。第14章:正交试验。主要包括正交试验方法;水平数不同的全因素试验;正交表的使用。第15章:风险分析。主要包括水文风险分析原理;减小风险的主要途径;水文风险分析举例。第16章:地统计分析。主要包括区域化变量;协方差函数;变异函数;克里格插值;应用实例。

四、结论

根据水利、交通和电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回顾了我国“水文统计”课程教学体系的发展,分析了“水文统计”课程国内外代表性的教材、专著和教学内容,提出了相应的新的教学内容。与现有课程教学内容相比,压缩了概率论原理篇幅,增加了各类水文频率分布、水文频率计算新理论与方法、工程中几种特殊序列的频率计算、正交试验、风险分析、地统计分析等,其目的是增强学生毕业后从事水文分析与水利计算的工作能力,以期完善我国水利、交通和电力高等院校“水文统计”课程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丛树铮.水文学的概率统计基础[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1980.

[2]王俊德.水文统计[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

[3]黄振平.水文统计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3.

[4]丛树铮.水科学技术中的概率统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5]陈元芳.统计试验方法及应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6]秦毅,张德生.水文水资源应用数理统计[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7]金光炎.水文统计的原理与方法[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58.

[8]金光炎.实用水文统计法[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58.

[9]金光炎.水文统计计算[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0.

[10]金光炎.水文水资源随机分析[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11]金光炎.工程数据统计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12]金光炎.水文水资源分析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13]金光炎.水文水资源计算务实[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14]张济世,刘立昱,程中山,等.统计水文学[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

[15]程根伟,黄振平.水文风险分析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6]Charles Thomas Haan.Statistical Methods in Hydrology(2 nd edition)[M].Iowa:Iowa State Press,2002.

[17]Helsel D.R.,Hirsch R.M.Statistical Methods in Water Resources[R].Techniques of Water-Resources Investig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Book 4 Hydrologic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Chapter A3,2002.water.usgs.gov/pubs/twri/twri4a3/.

论文范文6

图书馆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与智慧的结晶,尽可能满足图书馆用户对文献的需求是图书馆建设始终不变的追求。随着文献资源的多样化发展和读者对文献资源多元化需求,图书馆需要更快捷、准确、有效的图书情报信息来指导其馆藏建设工作。大学图书馆中研究生是重要的读者群,他们是高级研究人员的后备军,在导师指导下,参阅了大量的中外文献资料,对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课题进行了潜心研究,逐年积累了一批科研成果一学位论文。学位论文作为情报文献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研究生的理论学术水平,其后所附的引文也反映了研究生的文献需求和他们吸收文献信息的能力,从中可以了解他们利用文献的规律和对专业文献资源的需求特点目前许多大学图书馆都面临着采购经费不足与各种文献价格持续攀升之间的矛盾因此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引文进行定量统计分析为图书馆提高文献采集质量,提高文献满足率提供了必要的参考资料。

引文分析法是一种应用于图书馆文献采集的有效工具,引文分析法需要建立在全面的引证数据基础上,由于对大量数据进行搜集、统计、分析,既费时又费力,所以在手工方式下使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当今,信息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引文分析法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介绍了研究生学位论文引文分析系统作为一种在计算机辅助下实现快捷、方便、准确的引文分析的方法。

2.引文分析方法

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是由规划、选择、收集、整理、组织、保管等环节构成的系统工程,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水平可通过馆藏评价来衡量。文献计量学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图书馆馆藏建设的科学、定量的评价方法,它是借助文献的各种特征的数量,采用数学与统计学方法,对各类文献的诸计量特征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揭示和研究文献情报规律、文献情报科学管理以及学科发展趋势的一门科学在文献计量学研究中,以引用数据为基础的计量技术作为重要的研究手段已被广泛接受,其中引文分析法是文献计量学方法中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

所谓引文分析就是用数学和逻辑学方法对期刊、论文、专著等研究对象的引证和被引证现象及规律进行分析,以揭示出它们所蕴含的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征或对象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引文分析法被广泛应用于核心期刊的测定,文献规律的研究,情报检索系统,情报预测研究,对文献的评价,馆藏分析及图书采集中,其内容包括引文量、引文时间、引文类型、引文语种、引文作者等的被引规律分析,自引规律分析等。

2.1被引规律分析

被引文献具有一些基本要素,如文献类型、学科内容、语种、年代、引文出处等。依照不同要素和指标,可以将被引文献分为以下一些类型:被引文量按频数分布;被引文按年代分布;被引文按学科或主题分布;被引文按文献类型分布;被引文按语种分布;被引文按国别分布;被引文按著者分布;被引文按期刊分布。被引文量指某一主体对象(论文、期刊、学科、著者等)含有的参考文献数量。通过被引文量的频数分布分析,可以揭示作者吸收和消化情报的途径和能力及作者使用情报源的习惯和方式特点【51。被引文年代分布是从时间的角度对引证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可以反映被引文的出版、传播和利用情况,常用于文献老化和科学史的研究。通过对被引文年代分布曲线的分析可大致确定被引文献投入使用的周期,中、夕卜文被引文献从出版到被利用的平均时间差及科学文献被引用的最佳年限。被引文献类型分布即各种类型的文献(如图书期刊、特种文献)在参考文献中f例,研究被引文类型的分布可以相对显示出各类文献的情报价值。被引文按文献语种分布对图书情报部门有计划地引进外文文献、译文选择、外语教育等都颇有参考价值。

2.2自引规律分析

被引文献是自己以前所发表的文献(或者说作者引用自己以前发表的文献)的文献引用现象叫做“自引”。在全部引用文献中,自引文献大约占有1030%。自引是一种特殊的科学文献引用形式,它所包含的特殊规律性对揭示作者、机构、期刊和学科等科学主体之间的内在关系十分有用。自引统计是对科学主体的文献自引关系进行定量描述(测度),为自引分析提供定量依据。文献自引的测度指标包括自引量、被自引量、自引率和被自引率。自引量代表主体的文献自引绝对强度,自引量大,说明主体的研究方向较为稳定,其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学术观点具有连贯性、系统性,较少受外来因素的影响。自引率代表某主体对其自身的依赖性程度(简称自依赖性)。自引率高,则自依赖性强,说明作者较强地依赖于自己的前期研究,反之则表示可能其研究课题之间关联不大,或是作者注意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

3.学位论文引文分析系统

研究生学位论文引文分析系统基于引文分析理论及C6模式,运用PowerBuilder作为开发工具,进行系统的前台窗口对话界面设计,后台采用可靠性、安全性高的数据库管理工具Sql2000,从数据录入和信息统计两大部分出发,实现学位论文引文量统计(包括每篇论文引用的文献量、论文引用文献量最大最小值、频数分布、专业/学科平均引用文献量),按语种分布统计引用文献量及其相对数,按引用文献类型统计引用次数及其相对数,按年代统计某一年或某一时间段内引用文献数量,常用期刊文献按中外文分类统计引用量,常用图书文献按中外文分类统计引用量,计算馆藏文献收藏率,自引及引自导师文献人数及引文量统计等功能。

3.1流程设计

研究生学位论文引文分析系统为大学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能有效地帮助图书管s购图书°系统流程,如图1所示:首先,用户登录,如果登录失败则结束,否则成功则转入下一步。其次,用户可以进行基本参数定义或进入引文信息管理录入或导入论文信息及论文的引文信息,引文信息输入成功后转入下一步设定引文分析的抽样参数。选择论文年代范围及论文级别等抽样参数后则可直接转入下一步,对设定范围内的论文应用引文分析方法对引文信息进行统计,对统计结果可导出报表。

3.2系统功能设计

基于科学性与使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对学位论文引文分析系统设计开发进行构思,其设计功能涵盖了基本参数设置、引文信息管理、引文统计管理和系统维护与管理四部分,基础数据管理是系统的基础,用以添加、删除或修改引文分析时所需要的基本参数,包括文献类型目录、文献语种目录、学科/专业目录以及抽样参数;引文信息管理是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及引文数据的管理,主要实现对引文数据的录入、编辑、删除及导入等功能;引文统计管理是用户最为关注的功能,主要实现引文分布统计、特殊引证统计、常用文献统计、引文量统计等。系统维护与管理主要实现系统日常维护与管理,包括用户账号管理、用户权限设置、更改口令及在线帮助等,图2所示为引文分析系统软件结构。

     

系统的主要目标是将高校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基本信息及论文的引文数据通过客户端准确的输入到计算机,利用本系统的功能对这些信息进行提取和加工,以产生图书馆管理人员所需的各种统计信息。引文分析系统是个典型的分析型处理系统引文信息统计是本系统的核心功能。该功能建立在引文分析法的理论上,并发展了其原有内容。在引文分布统计中,不但包括被引文量按频数分布、被引文年代分布、被引文按文献类型分布、被引文按语种分布,还包括了对引文语种、类型、年代的联合分布;在特殊引证统计中,除了自引统计,还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特点,增加了对引自导师情况的统计功能。在常用文献统计模块中增加了对常用图书及其他文献的统计,从统计的结果不仅可以看出哪些是研究生所需要的书籍,而且还可以反映学术界的较受欢迎的书籍和网站。图3给出了常用文献统计界面。

3.3系统应用

为具体说明本引文分析系统的实施效果,现选取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共24部博士学位论文为分析对象,列举了引文分析系统在引文数量、语种、类型统计等方面的具体应用(文中的数据表均来自于系统导出的Excel表格)。由论文引文数量表及被引文量的频数分布可以看出该校博士生的文献需求量较大,并具有较强的吸收和消化文献信息的能力。以篇均引文量133篇为中心,形成了中间高,两极低的正态分布,如图4所示,基本符合被引文量的规律。

4.结术语

上一篇学生论文

下一篇教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