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的传统文化范例6篇

国庆节的传统文化

国庆节的传统文化范文1

摘 要: 节庆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节庆文化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内涵,深刻挖掘其内涵,赋予其时代精神,在传承与革新中促成节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做好节庆文化创造性转化必须有切实可行的路径,节庆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即是实现创造性转化的根本路径。

关键词: 节庆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创造性转化 主题教育活动

节庆文化即在节日、节庆过程中所蕴含和体现出来的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风俗礼节、思想情感、精神追求及共同的价值观念等文化现象。它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尤其是我国传统节庆文化,它是在我们民族发展历史长河中逐步集聚和形成的,凝结和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和民族操守,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青年学生思想转变的宝贵资源。创造性的转化节庆文化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涵,对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载体、方式,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节庆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本要义

“创造性转化”一词是20世纪80年代海外新儒学派最早提出和使用的一个概念,体现了他们对儒学研究的一种新态度和方法。在我党历史上首次提出和使用“创造性转化”概念,是在2014年9月24日召开的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讲话中第一次提出的,指出:“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1]很显然,讲“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针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过程中如何发挥好、利用好中华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服务的问题。它是我们对节庆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进行创造性转化的根据。

节庆文化创造型转化即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实践要求,将节庆文化中蕴含积极正确、合理的思想精神、价值观念、规范体系、表现方式等选出来,通过合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对其进行创造性转换、重组和改造,积极深入地挖掘其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使之符合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直接而丰富的重要思想Y源[2]。创造型转化的实质是合理有效地利用节庆文化的价值。节庆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必然具有社会历史性,有些思想观念及表现形式带有迂腐、宗教迷信的成分,需要辩证分析,合理利用,即摈弃消极落后的思想观念和低俗化、奢靡享乐的节庆活动方式,弘扬、拓展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精髓、民族精神、价值观和文明内涵,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的、宝贵的精神思想资源。

二、节庆文化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的可能性

节庆文化是体现在节日、节庆活动中的文化现象。所谓节庆,是指围绕各类节日而形成的文化习俗及其他所开展的相关纪念、庆祝等活动的总称[3]。每个节庆都具有特殊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都承载着一种民族的精神和情怀,特别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蕴涵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即使历经历史演变,但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追求愈以凸显,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些重要节日,其既与我国传统的农耕文明分不开,是四时节气的划分,体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又在后来的演变中与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相联系,从节气演变为节日,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更多地转向人与人的和谐及社会礼仪规范。如春节、中秋节以喜庆为主,体现的是合家团圆、和谐祥和的精神追求;清明节、端午节既是追思祭祖,又体现了一种家国情怀,对祖辈的感念、对国家的热爱。在民间还有许多节日,如元宵节、腊八节、七夕节等,也都集中体现了老百姓追求健康、幸福、祥和的愿望。不仅节日本身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而且在节庆活动中,往往包含着传统的礼俗,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也往往要求拜祖先、晚辈对长辈行礼节、守规矩、尽孝道,从这些礼俗中体现了敬祖、尊老、爱老、知恩感恩的文明传统和社会伦理道德。在我国传统节庆文化中所体现的这种追求和谐自然、和谐家国、道德文明的价值取向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又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内在的契合性,既体现了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追求,又体现了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求。包括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设立的许多重大事件纪念日,如五四青年节、国庆节、教师节更集中体现了对自由、民主、科学、进步、国家富强的精神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因此,节庆文化以特定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文化表现形式为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如果我们能创造性地将其内涵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节日文化表现形式,使青年学生在节日的庆贺中,不忘传统,同时激发起爱党爱国之情、奋进之志,涵养诚信、敬业、友善之品行,那么无疑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能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文化从历史中走来,在育人中传承、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利用节庆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是对历史的一种认知,而且是对历史的一种反思,更是对未来的一种责任。节庆文化是历史的产物,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体现,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体现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在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历史进程中,既迫切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革新,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更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国民心志、提升国民素质。创造性地转化节庆文化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涵,对于促进青年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为“中国梦”奋斗的信心和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节庆文化创造型转化的有效路径

将节庆文化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实现节庆文化创造性转化需要依托现实的路径,因为无论是节庆文化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毕竟都是抽象的理性的东西,所以,除了理论的阐释与讲述,让学生理解外,还必须通过具体的实践方式承载和体现,才能入心入脑,更易为学生所认同和接受。就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及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曾指出:“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4]“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5]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以节庆文化为契机,以开展节庆文化主题教育活动为抓手,创造性转化节庆文化,为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指向。利用节庆文化的群众性、传统性、育人性特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是节庆文化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创造性转化的有效路径。

我国历史上及至今各民族传统节日众多,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还设定了许多重大事件纪念日和法定节日,每个节日及庆典日都有历史的渊源和深厚的文化背景、社会意义,深刻挖掘其文化内涵及其所体现的时代精神,特别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融合,以节庆为契机,组织丰富多彩的节日庆贺及纪念活动,使学生在节日的氛围熏陶及活动的体验中,感悟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也进行了积极尝试和探索,从我国优秀传统节日中遴选了10个重要节日:元旦(春节)、清明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端午节、七一建党节、中秋节、教师节、重阳节、国庆节,通过对其文化内涵的挖掘与提炼,形成“十大节庆”主题教育活动,即“新年之约、清明之思、劳动之荣、五四之魂、端午之忆、爱党之情、中秋之韵、师恩之念、重阳之孝和爱国之怀”主题教育活樱使学生在一系列节日文化活动中,通过知和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文明与和谐”之风、“爱国与敬业”之风、“奋发图强与文明进步”之风、“民主、自由与平等”之风、“诚信与友善”之风、“公正与法治”之风,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推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化、规范化、常态化,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长效机制。

节庆主题教育活动其实质是以节庆作为节点,利用节庆的特点和其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以丰富多彩的学生教育活动作为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统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践行、提升,促进学生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与自觉践行,树立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并在日常的行为中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用积极行动为理想实现而拼搏奋斗。由于节庆具有时序性、循环性,活动具有生动性、灵活性、多样性,因此,节庆主题教育活动不仅具有长效性,而且具有更强的实效性和广泛的教育意义,它不仅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而且有利于促进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革新、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特别是在当前各种“洋节”不断冲击,青少年对本民族节日及传统文化逐渐淡化的情况下,通过开展节庆主题教育活动,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抢占“洋节”文化阵地,较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无穷魅力,展示出与时展相向而行,与国家发展要求一致的价值追求。因此,节庆主题教育活动无疑为实现节庆文化创造性转化、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革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次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4(2).

[2]王易,黄刚.探求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5).

[3]班华.试论学校节庆文化的价值[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3).

国庆节的传统文化范文2

[关键词]朝鲜族;民俗节庆;民俗旅游;红旗村;龙山村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1-0112-1.5

被誉为“东方礼仪民族”的朝鲜族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内涵为基础,在岁月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岁时风俗和名目繁多的婚丧嫁娶等传统节庆。自延边州人民政府成立以来,为彰显民族自治成果,更好地促进传统与现代节庆相结合,州政府相继创立了以“九・三”州庆民俗节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型民俗节庆,极大地丰富了朝鲜族的民俗风情,而由传统和新型民俗节庆所衍生的民俗旅游亦飞速发展,但是通过实地调查和分析,民俗节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和可发展空间。

一、朝鲜族传统节庆现状及思考

(一)朝鲜族传统节庆

朝鲜族传统节庆主要分为岁时传统节日和家庭传统节日两类,有代表性的节日如表1所示。

(二)现状及思考

1.农村地区传统节庆现状

笔者以延边红旗朝鲜族民俗村为例,该村位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西南,有着“中国朝鲜族第一村”之称,作为长白山景区最重要的附属景点,村内86户居民全部是朝鲜族。红旗村开发时间较早,当地村民完好保留了能歌善舞的传统民俗文化艺术精髓和尊老爱幼的传统民族特点。红旗村特别重视家庭传统节庆,尤其是像回甲节这种带有浓厚尊老敬老意味的节庆,甚至会发展成为全村范围的娱乐活动。

2.对传统节庆保护继承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但通过调查走访,红旗村在保留了传统节庆形式的同时,亦存在着对传统民俗文化继承保护不周的问题。如表1所记载的流头节、燃灯节等传统节庆活动在红旗村已不复存在,而岁首节、上元节、秋夕节等传统节日的习俗也基本与汉族的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相近,很难突出民族特色。

朝鲜族传统节庆在号称“朝鲜族第一村”的红旗村尚且面临如此现状,那么在其他普通朝鲜族居住地区存在的问题将更为严重,传统节庆的风俗在外来文化和现代生活的冲击下或流于形式,或被汉族类似节日涵化,或湮没不传。民俗节庆是一个地区民族文化的最佳载体,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的缺失,将非常不利于朝鲜族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民族内涵的传承。如何将旅游的形式与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相结合,顺利实现从文化向文化产业的转型是民俗节庆开发的重中之重。

二、朝鲜族新型节庆现状及思考

(一)朝鲜族新型节庆

朝鲜族新型节庆是指非历史流传下来,出于纪念重大事件,促进旅游发展的目的,由政府或民众倡导提议而建立的节日。以延边龙井地区为例,典型的新型节庆如表2所示。

(二)现状及思考

1.龙井地区新型节庆现状

表2是笔者对龙井市龙山村的新型节庆进行考察得到的信息。龙山朝鲜族民俗村建有朝鲜族民俗博物馆,毗邻亚洲第二大苹果梨种植基地,拥有地区特色产品。通过走访发现,该村并不重视传统节庆,而是侧重于老人节、州庆节这种近几十年才兴起的新型节日,以及与当地特色和旅游开发相结合的民俗旅游节。这种状况的出现是与州政府的政策息息相关的,为了有效开发和保护延边朝鲜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州政府从2002年始每年举办延边朝鲜族民俗旅游博览会,并在各地开展70多项民俗文化旅游节庆活动,表2中的苹果梨花节、农乐节等就是龙井地区的新型民俗节庆文化旅游。

2.对新型节庆开发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但是我们在走访中看到,这些民俗旅游节依然存在着整体开发水平不高、民俗节庆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大同小异的缺陷和当地居民参与率较低,国内外旅游者的参观率较低的问题;同时较缺乏对现有民俗村、民俗博物馆、民俗建筑等的展示,未能在景点建设上形成有代表性的突破点。这是因为当地开发节庆旅游活动时不能更好地结合本地区的特色资源,对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和现代实用性重视不足,导致民俗节庆缺乏内涵特色,很难吸引游客进行重复性旅游。而民俗节庆所衍生的民俗旅游产品样式雷同,缺乏新意,难以吸引游客继而达到创收的目的。若要更好地开发民俗节庆旅游,克服以上的缺点势在必行。

国庆节的传统文化范文3

关键词:庆体育;农村经济发展;互动探究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7-0027-02

节庆体育是从节日文化活动中发展而来的,是根植于人民群众中间且源远流长的传统体育形式,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逐渐具有全民性、集体性、开放性、交融性等特征,是一种自在的、传统的、民俗的体育活动。而节庆体育在增强人们身体素质、提供丰富的娱乐活动的同时,对农村经济发展,包括旅游业的发展、农副产品销售等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节庆体育的形成及其功能

1.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节庆体育来源于民间的节日文化活动。中国传统节日自汉以后基本定型,在魏晋时期传统的节庆体育也基本成型。与许多传统文化活动一样,节庆体育形成之初,与民间祭祀、巫蛊、祓禊等神秘的信仰有关。到唐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节庆体育的神秘气息日益减少,逐渐完成了从娱神到娱人的社会功能的转变,成为一种在节日期间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节庆体育。

2.增强体质,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

在中国古代农村,由于田间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且缺乏科学引导等原因,人们很少会专门抽出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农业逐渐代替了手工农业,农民的空闲时光增加了,但缺乏专门的体育锻炼的传统却没有改变,因此,节庆体育从传统的娱乐性中又衍生出强身健体的功能,在丰富了农民闲暇时光的同时,也使农民的身体得到了锻炼。

二、节庆体育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节庆体育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1.节庆体育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地区生产力

生产力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与该地区的生产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提高生产力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提高生产力的过程中,人是其中的第一要素,因此,要提高一个地区的生产力,就必须保证该地区的劳动力不流失不损失。在我国农村,农民因病致贫的问题非常突出,因此,对于广大农民群众而言,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也是脱贫保证自身劳动付出的重要因素。正如前面所说,由于历史原因,农村缺乏体育锻炼的传统,而节庆体育活动恰好有效地填补了这块空缺,使农村居民在娱乐中强身健体、增强体质,保证自身劳动力,从而提高了地区生产力。

2.节庆体育的发展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竞争意识

节庆体育来源于民间的传统节日。这期间,人们纷纷放下手中的劳作,共同准备节日活动。这些节庆体育活动大部分都具有集体性、合作性等特点,需要人们团结协作、相互配合方能完成,如舞龙、舞狮、赛龙舟、扭秧歌等。此外,这类活动往往带有一定的竞技特征和鼓励机制,能够激发参与者的竞争意识,在竞争中培养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开拓性、创新性以及百折不挠、永不言弃的精神。这种团结进取、百折不挠、敢于竞争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对人们创业热情的激发,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3.节庆体育的发展能够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节庆体育活动的开展,往往带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在经过一系列的策划和宣传之后,必然能够提高其知名度,形成知名品牌,从而带来明星效应。广大游客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大量游客的涌入,必定会带动当地消费的发展,从而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比如,湖北省宜昌市通过“国际龙舟拉力赛”的成功举办,将“赛龙舟”作为该市的旅游品牌,形成了一笔无形的资产,不仅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大大提高,而且还带动了该市其他产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大力发展,除了吸引大量的游客以外,还吸引了大批投资开发商的进驻,大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农村经济的发展对节庆体育的影响

1.农村经济的发展为节庆体育提供更好的平台

节庆体育虽然是广大人民群众自主参加的体育活动,但其组织发起却需要政府的支持。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政府资金更多地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其他一些更为重要的方面,用于体育文化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的,这对节庆体育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种基础设施的完备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节庆体育的文化娱乐功能和强身健体功能逐渐突显出来,政府有充分的经济条件来建设节庆体育所需的场地设施,能更好地宣传当地的地域特色,提高当地节庆体育的影响力。

2.农村经济的发展为节庆体育输送更好的人才

节庆体育活动说到底是人参加的活动,需要有观众和参与者,而只有当人们从劳动中解放出来,拥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才有兴趣去参加或者观看节庆体育活动。如果一个地区经济条件落后,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而留守的居民尚在温饱线上挣扎,则必然没有人参加节庆活动,节庆体育活动就无法组织和开展。所以,只有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良好的状态下,农民能够在家乡安心工作,并有足有的闲暇时间,才能够组织开展农村节庆体育活动,培养更多专业优秀的节庆体育活动人才。因此,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能够间接为节庆体育输送更好的人才,促进当地节庆体育的发展。

3.农村经济的发展为节庆体育提供了隐形保障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人只有在解决了自身的物质需求之后才会进一步地追求自己的精神需要。因此,只有当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农民解决了自己及家人的温饱问题时,才会有多余的精力去追求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才会对节庆体育活动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另外,大型的体育活动集会需要消费的支撑,如果一个家庭的经济条件仅够温饱,也就很难再为了节庆活动增加更多的支出,这显然也是不利于节庆体育发展的。因此,唯有农村的经济发展较好,才能够顺利开展节庆体育活动,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节庆体育与农村经济互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节庆体育与农村经济互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节庆体育本身的特点,出现了不少问题;近年来,随着节庆体育的不断发展和外化,这些问题显得格外突出。

1.形式单一,缺乏地域特色

中国地大物博,有着丰富的地域性文化,每一块土地上都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和文化传统。节庆体育活动脱胎于传统节日,具有很强的地域色彩,而地域特色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近年来,随着信息传播、人口流动的加速,各地的传统文化大面积消亡,民俗活动趋于统一和单一,缺乏鲜明的地域特色,造成审美疲劳,降低了人们对节庆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这对节庆体育活动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2.功利性强,活动过于商业化

节庆体育和农村经济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节庆体育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广大农村居民带来了利益。但是,我们强调的是良性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是节庆体育活动和农村经济的共赢,而不是杀鸡取卵式的粗暴型发展。但是,随着节庆体育活动产生的经济效益的扩大,许多地区为了牟取利益,将节庆体育活动打造成纯商业化的活动形式,引起不少居民和游客的反感。这种形式也是不利于两者的相互促进发展的。

3.时令性强,不能可持续发展

节庆体育活动往往与传统节日密不可分,这就导致农村节庆活动有很强的时限性,不适合随时随地开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比如,蒙古族的那达慕节在每年的七八月间举行,会期在7―10天之间。但是,对于大部分游客来讲,这段时间并非法定假期,无法出行,而过了这一时间,就只能错过这一盛会,节庆体育活动也随之停止。再比如,“赛龙舟”一般只在端午前后举行,其他一些比较大众化的项目如舞龙舞狮等也只有在节日到来时进行等。节庆体育活动的时效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功能的发挥。

4.娱乐性强,削弱了节庆体育的健身意义

我们一开始就提到,节庆体育在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具有两大主要功能,即娱乐功能和健身功能。但是,就目前而言,人们更关注的是它的娱乐性而非体育性,完全把节庆体育活动当做娱乐观赏活动来进行表演,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我们发展节庆体育活动的初衷。

四、如何解决节庆体育与农村经济互动发展中的问题

1.保证节庆体育活动的地域特色

保证节庆体育活动的地域特色要从当地的地域性文化保护做起,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特色和精华,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地理特征,因地制宜,综合发展,使节庆体育真正符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只有这样,才能在宣传推广中体现出自己独特的价值,提高竞争力,促进地域经济的发展。

2.扩大节庆体育活动的规模

农村的节庆体育活动往往会受到r间和场地的限制,但是,在合理利用的前提下,可以扩大节庆体育活动的规模、增加体育活动的形式,活动形式的增多,规模的扩大,可以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从而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一方面,解决居民健身问题,发挥节庆体育强身健体的功能;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节庆体育活动的影响力。

结语

节庆体育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随着国家对全民健康的政策的落实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关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将越来越快,而农村节庆体育活动也将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通过节庆体育活动的展开,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提升农民对本地区传统文化与习俗的了解,让更多的民族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同时发展当地的经济,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农村节庆体育活动和农村经济发展共进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国庆节的传统文化范文4

1.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节庆体育来源于民间的节日文化活动。中国传统节日自汉以后基本定型,在魏晋时期传统的节庆体育也基本成型。与许多传统文化活动一样,节庆体育形成之初,与民间祭祀、巫蛊、祓禊等神秘的信仰有关。到唐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节庆体育的神秘气息日益减少,逐渐完成了从娱神到娱人的社会功能的转变,成为一种在节日期间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节庆体育。

2.增强体质,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

在中国古代农村,由于田间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且缺乏科学引导等原因,人们很少会专门抽出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农业逐渐代替了手工农业,农民的空闲时光增加了,但缺乏专门的体育锻炼的传统却没有改变,因此,节庆体育从传统的娱乐性中又衍生出强身健体的功能,在丰富了农民闲暇时光的同时,也使农民的身体得到了锻炼。

二、节庆体育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节庆体育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1.节庆体育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地区生产力。生产力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与该地区的生产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提高生产力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提高生产力的过程中,人是其中的第一要素,因此,要提高一个地区的生产力,就必须保证该地区的劳动力不流失不损失。在我国农村,农民因病致贫的问题非常突出,因此,对于广大农民群众而言,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也是脱贫保证自身劳动付出的重要因素。正如前面所说,由于历史原因,农村缺乏体育锻炼的传统,而节庆体育活动恰好有效地填补了这块空缺,使农村居民在娱乐中强身健体、增强体质,保证自身劳动力,从而提高了地区生产力。2.节庆体育的发展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竞争意识。节庆体育来源于民间的传统节日。这期间,人们纷纷放下手中的劳作,共同准备节日活动。这些节庆体育活动大部分都具有集体性、合作性等特点,需要人们团结协作、相互配合方能完成,如舞龙、舞狮、赛龙舟、扭秧歌等。此外,这类活动往往带有一定的竞技特征和鼓励机制,能够激发参与者的竞争意识,在竞争中培养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开拓性、创新性以及百折不挠、永不言弃的精神。这种团结进取、百折不挠、敢于竞争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对人们创业热情的激发,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3.节庆体育的发展能够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节庆体育活动的开展,往往带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在经过一系列的策划和宣传之后,必然能够提高其知名度,形成知名品牌,从而带来明星效应。广大游客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大量游客的涌入,必定会带动当地消费的发展,从而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比如,湖北省宜昌市通过“国际龙舟拉力赛”的成功举办,将“赛龙舟”作为该市的旅游品牌,形成了一笔无形的资产,不仅旅游总人数和总收入大大提高,而且还带动了该市其他产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大力发展,除了吸引大量的游客以外,还吸引了大批投资开发商的进驻,大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农村经济的发展对节庆体育的影响

1.农村经济的发展为节庆体育提供更好的平台。节庆体育虽然是广大人民群众自主参加的体育活动,但其组织发起却需要政府的支持。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政府资金更多地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其他一些更为重要的方面,用于体育文化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的,这对节庆体育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种基础设施的完备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节庆体育的文化娱乐功能和强身健体功能逐渐突显出来,政府有充分的经济条件来建设节庆体育所需的场地设施,能更好地宣传当地的地域特色,提高当地节庆体育的影响力。2.农村经济的发展为节庆体育输送更好的人才。节庆体育活动说到底是人参加的活动,需要有观众和参与者,而只有当人们从劳动中解放出来,拥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才有兴趣去参加或者观看节庆体育活动。如果一个地区经济条件落后,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而留守的居民尚在温饱线上挣扎,则必然没有人参加节庆活动,节庆体育活动就无法组织和开展。所以,只有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良好的状态下,农民能够在家乡安心工作,并有足有的闲暇时间,才能够组织开展农村节庆体育活动,培养更多专业优秀的节庆体育活动人才。因此,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能够间接为节庆体育输送更好的人才,促进当地节庆体育的发展。3.农村经济的发展为节庆体育提供了隐形保障。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人只有在解决了自身的物质需求之后才会进一步地追求自己的精神需要。因此,只有当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农民解决了自己及家人的温饱问题时,才会有多余的精力去追求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才会对节庆体育活动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另外,大型的体育活动集会需要消费的支撑,如果一个家庭的经济条件仅够温饱,也就很难再为了节庆活动增加更多的支出,这显然也是不利于节庆体育发展的。因此,唯有农村的经济发展较好,才能够顺利开展节庆体育活动,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节庆体育与农村经济互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节庆体育与农村经济互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节庆体育本身的特点,出现了不少问题;近年来,随着节庆体育的不断发展和外化,这些问题显得格外突出。1.形式单一,缺乏地域特色。中国地大物博,有着丰富的地域性文化,每一块土地上都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和文化传统。节庆体育活动脱胎于传统节日,具有很强的地域色彩,而地域特色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近年来,随着信息传播、人口流动的加速,各地的传统文化大面积消亡,民俗活动趋于统一和单一,缺乏鲜明的地域特色,造成审美疲劳,降低了人们对节庆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这对节庆体育活动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都是不利的。2.功利性强,活动过于商业化。节庆体育和农村经济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节庆体育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广大农村居民带来了利益。但是,我们强调的是良性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是节庆体育活动和农村经济的共赢,而不是杀鸡取卵式的粗暴型发展。但是,随着节庆体育活动产生的经济效益的扩大,许多地区为了牟取利益,将节庆体育活动打造成纯商业化的活动形式,引起不少居民和游客的反感。这种形式也是不利于两者的相互促进发展的。3.时令性强,不能可持续发展。节庆体育活动往往与传统节日密不可分,这就导致农村节庆活动有很强的时限性,不适合随时随地开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比如,蒙古族的那达慕节在每年的七八月间举行,会期在7—10天之间。但是,对于大部分游客来讲,这段时间并非法定假期,无法出行,而过了这一时间,就只能错过这一盛会,节庆体育活动也随之停止。再比如,“赛龙舟”一般只在端午前后举行,其他一些比较大众化的项目如舞龙舞狮等也只有在节日到来时进行等。节庆体育活动的时效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功能的发挥。4.娱乐性强,削弱了节庆体育的健身意义。我们一开始就提到,节庆体育在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具有两大主要功能,即娱乐功能和健身功能。但是,就目前而言,人们更关注的是它的娱乐性而非体育性,完全把节庆体育活动当做娱乐观赏活动来进行表演,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我们发展节庆体育活动的初衷。

四、如何解决节庆体育与农村经济互动发展中的问题

1.保证节庆体育活动的地域特色。保证节庆体育活动的地域特色要从当地的地域性文化保护做起,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特色和精华,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地理特征,因地制宜,综合发展,使节庆体育真正符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只有这样,才能在宣传推广中体现出自己独特的价值,提高竞争力,促进地域经济的发展。2.扩大节庆体育活动的规模。农村的节庆体育活动往往会受到时间和场地的限制,但是,在合理利用的前提下,可以扩大节庆体育活动的规模、增加体育活动的形式,活动形式的增多,规模的扩大,可以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从而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一方面,解决居民健身问题,发挥节庆体育强身健体的功能;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节庆体育活动的影响力。

节庆体育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随着国家对全民健康的政策的落实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关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将越来越快,而农村节庆体育活动也将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通过节庆体育活动的展开,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提升农民对本地区传统文化与习俗的了解,让更多的民族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同时发展当地的经济,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农村节庆体育活动和农村经济发展共进共赢的局面。

作者:刘锦飞 单位:榆林学院

参考文献:

国庆节的传统文化范文5

关键词:乡村节庆;可持续发展;地方感;困境;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0-2691-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0.059

Abstract: The difficulti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festival were summarized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reason for its rapid development. Then the path of rural festivals was exploned based on the theory about sense of place. It was to create core products of rural festival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illage tourism resources,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tourists and extending the sense of place into the related products of festivals, which assured tourists of identity and dependence on the emotion. Based on creating the sense of place of rural festival, the key counter measur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festivals were presented, which included screening tourism resources with obvious local characteristics, planning themes and activities to highlight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needs of the times, ensuring the authenticity of cultural experience, making overall arrangements of regional rural festivals,promot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internetwork.

Key words: rural festival;sustainable development;sense of place;dilemma;path

乡村节庆在塑造村镇旅游形象、提高村镇知名度、促进当地农产品销售、展示乡村文化、淡季吸引游客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但是,在乡村节庆“遍地开花”的同时,很多节庆由于主题不突出、活动内容单一、缺少地方特色而出现吸引力不足、客源市场萎缩、办节目标难以实现等问题,甚至有的乡村节庆在连续举办几年后便悄然消失[2-4]。深入剖析乡村节庆生命周期短、效益差的关键原因,并探寻乡村节庆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将有助于促进中国乡村节庆产业的优化升级。

1 乡村节庆快速发展的内在原因

基于乡村节庆的举办目标和历史渊源,现有乡村节庆可分为传统型和现代型两大类。传统乡村节庆是因村镇历史文化、宗教传统、民俗礼仪、饮食等因素而成,通常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如庙会、赶集、祭祀、祭典、宗教集会、传统节日、民族赛事等。现代乡村节庆则通常是利用村镇内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通过策划、设计而成,旨在塑造地方旅游形象、促进地区农产品销售,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人造节庆”,如水果采摘节、花卉观赏节、捕鱼节、乡村文化艺术节、乡村美食节等[5,6]。

乡村节庆之所以能引起游客的关注和兴趣,首先源于节庆的多功能性与游客需求多元化相匹配。随着可支配收入和短期假日的增多,游客(尤其是来自城市的游客)到村镇游览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仅满足于作为旁观者去观看和欣赏,而是希望成为活动的真正参与者去体验乡村生产和生活的乐趣。乡村节庆以“时间短、易进入、时间灵活、适应不同类型消费者”的特点为游客提供了休闲度假、体验异域生活和社会交流的机会[7],让游客在活动参与中,既能欣赏田园风光、品尝乡村美食、采购特色农副产品,又能体验乡村文化、增长农业知识。

乡村节庆日益普及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其与社会心理变化相一致[8]。随着人民工作与生活压力的增加,日常按部就班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易产生疲倦感。这种“厌倦感”驱动他们“逃避”到一个陌生的地区,去体会异域的工作和生活。乡村节庆作为一种有效的“旅游吸引物”,正适应了这种特定的社会心理,其通过一系列活动和节目的设计编排,吸引人们到村镇去放松,在节庆活动的欢娱中忘却平日工作与生活的烦恼,获得内心的安慰与解脱。

2 乡村节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困境

乡村节庆作为一种全新的乡村旅游形式,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塑造村镇旅游形象、传播乡村文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乡村节庆正进入优化调整阶段,此阶段内出现的一些关键问题制约着节庆的可持续发展。

2.1 区域内多个乡村节庆的无序发展

现有乡村节庆多采取本地特色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但是,很多节庆活动非但不能实现预期的经济目标,即便是对村镇形象塑造和知名度提升的预设目标也难以实现。区域内众多乡村节庆的无序发展便是制约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无序发展的表现之一是村镇之间相互攀比、模仿,导致节庆同质化严重。一些村镇本没有优势资源,仅靠拼凑模仿,这种节庆不但没有产生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浪费了各种社会资源,给地方财政和企业增加了负担,也干扰了当地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

区域内乡村节庆无序发展的另一表现是乡村节庆太多,且过于频繁[9]。一些地区一年连续举办多次节庆,各种赏花节、果蔬采摘节接连不断。有些村镇甚至会因“一棵桃树诞生了两个节庆”,春天举办“桃花观赏节”,几个月后再举办“蜜桃采摘节”。频繁的节庆造成了游客“审美疲劳”,也“透支”了游客的消费需求,结果导致所有的节庆都不温不火,难以有效吸引外地游客,增加农产品销售,提高村镇知名度。无序发展的乡村节庆,不但导致节庆市场吸引力的衰减,也破坏了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2.2 多元主体利益诉求的差异难以平衡

目前,中国乡村节庆主要依托生产基地或村镇内旅游景区开展,节庆的主办者主要是地方政府或村镇内的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地方政府办节的根本目的在于借助节庆提高村镇知名度、塑造地区形象,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而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办节的目的侧重于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农户既是乡村节庆的参与者,通常也是受益者,他们期望借助节庆获得更多的收益,还希望通过与游客的沟通交流来了解市场需求、获取外部信息。在需求的驱动下,农户积极参与节庆活动,给节庆提供了载体,也创造了氛围。但是,如果节庆没有取得预期收益,甚至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他们就会对节庆产生排斥[10]。游客作为乡村节庆的参加者,其根本动机是期望获得一种体验。当他们内心需求得到满足,就会对节庆活动作出良好评价;反之,对节庆活动的评价就会降低。乡村节庆涉及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形成了多种需求和利益诉求,然而,现行节庆的举办机制和运行模式却很难对此有效协调,目标上的差异又制约了利益的合理分配。因此,如何有效协调多方主体的利益诉求,就成为乡村节庆可持续发展所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2.3 城市化趋势难保乡村节庆的“乡村性”

目前,一些村镇在举办乡村节庆时,活动的组织者为了一味追求节庆“引人入胜”、“娱乐刺激”,将大量城市生活与娱乐元素融入到乡村节庆中,以此来迎合游客(尤其是来自城市的游客)的生活、娱乐习惯。这种趋于“城市化”的节庆设计和安排,因为更符合游客习惯,会容易得到游客认可,并快速获得经济效益。但是,这样的活动安排,使乡村节庆失去了最重要、最本质的“乡村性”使节庆变成一种彻底的娱乐游戏或舞台表演,游客参与节庆的体验需求难以得到彻底满足,节庆也就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除乡村节庆内容设计和安排外,节庆举办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乡村性”也是影响游客体验效果的重要因素。受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影响,乡村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乡村性”在慢慢淡化[11]。村民的生活方式变得城市化,传统的乡村文化正逐步被城市文化代替,甚至村民间关系也不再“淳朴”。游客在乡村内所看到的不再是“小桥流水”“田园村舍”,而是“柏油路”“小轿车”“洋房”,这样的环境景观使得游客游览的整体体验大打折扣,满足感大大降低。

2.4 商业化对乡村节庆中文化的本真性造成冲击

游客参加乡村节庆不仅是为了娱乐,更是期望在活动中体验乡村特色文化,这才是游客追求的核心[12]。然而,为提高乡村节庆的吸引力和适应性,一些主办者和组织者,往往会依据游客的偏好,对蕴含丰富乡村文化的节庆内容进行修改、调整。这种基于游客原有文化和欣赏习惯的改变,保证了节庆的观看体验效果。但是,这种为追求商业利益而做的修改,对乡村特色文化造成了冲击,失去了乡村文化的“本真性”[13],尤其是在传统型乡村节庆中,这种冲击更加明显。被“商品化”的乡村节庆对游客来说其实是一种“伤害”,当知道其所参与的活动、所体验的文化是当地专门为其“量身定制”而成,而非村镇原有的、传统的文化时,游客的参与积极性将会大幅降低。

3 乡村节庆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要想实现节庆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保证两个基本条件:第一,节庆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第二,保证节庆所依托的资源能够持续利用。节庆的竞争力表现为节庆对游客的吸引能力,这取决于节庆所依托的资源特色、节庆活动的策划设计,以及节庆的推广营销、组织协调等。节庆资源的持续利用能力是指能对节庆所依赖的各类资源加以科学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以保证资源对游客的持续吸引力。

乡村节庆要创造上述两个条件,关键在于创新和完善节庆的核心价值,让游客获得多种需求满足,让主办者获得收益回报。创造和完善乡村节庆的核心价值需要以强化节庆的地方感为立足点,在完善村镇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村镇内各种特色旅游资源,尤其是文化资源;以特色旅游资源为核心,以游客需求为导向,通过独特的创意来设计节庆的主题和内容,让游客对乡村节庆和举办地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和依赖。

塑造乡村节庆的地方感,首先要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多层次的地方特征展示。其中,节庆主题是展示地方特征的第一要点,只有具备鲜明村镇地方特征的主题才能吸引游客关注[14],并留下清晰印象。除主题外,乡村节庆的地方特征还应贯穿于节庆的节目编排、配套服务等,并以结构性的方式融入到节庆的核心产品和外延产品中[15]。也就是说要构建、突显乡村节庆的地方特征,除鲜明的主题和特色节目编排外,在游客的饮食、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方面也要充分展示村镇的地方特征。通过完整、系统的全方位展示,使节庆在游客心中树立起鲜明、独特的形象。

除地方特征外,游客认知则是塑造乡村节庆地方感的另一方面。游客认知是主观的,是游客对节庆和节庆举办地形成的积极情感。游客情感形成的关键在于游客的旅游体验,而旅游体验取决于游客心理需求和参加节庆所产生的感觉。因此,在设计和编排节庆活动时,必须高度重视游客的心理需求,并依据游客的需求和习惯,在保持乡村节庆本质属性和主要特征的前提下,设计出具有高度体验性和参与性的系列活动,让游客在活动参与中产生“愉悦”和“畅爽”的感觉。通过使游客愉悦感最大化,让其对节庆和举办地形成良好的情感,进而形成情感依恋。情感依恋将驱动游客重访,这是乡村节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4 乡村节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乡村节庆能否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其核心价值的创造,同时还需将价值有效传递给游客,全方位塑造乡村节庆的地方感是价值创造和传递的核心。通过地方感的塑造和展示,让游客在节庆参与中深切感知节庆的独特魅力,从而实现乡村节庆的可持续发展。

4.1 筛选具有明显地方特征的旅游资源

乡村节庆作为主题型活动,是将村镇静态旅游资源变为动态旅游吸引物以激发游客参与动机的一种旅游模式。旅游资源的选择和利用,直接影响乡村节庆的吸引力。实现乡村节庆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从塑造地方感的角度出发,对村镇内文化资源、农业资源和自然资源等各类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评价和筛选,分析各类资源的主要价值,确定举办节庆的主导性资源、依托性资源和保障性资源。同时,立足长远发展,做好各类旅游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规划,尤其要注重文化资源的保护,为乡村节庆的后续发展提供保障。例如,山东肥城县的“十万亩桃园”是该县现代农业的标志,被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肥城的桃花节,正是以桃园作为主导性旅游资源,并围绕桃园开展“我为我家种幸福”、“桃都送吉祥,休闲桃乡行”等丰富多彩的趣味活动和文化活动,让游客一睹壮观桃花美景时,感受“桃都”的独特魅力。在乡村节庆中选择具有地方特征的旅游资源,不仅可以突显节庆个性化、差异化的旅游形象,而且使节庆更加生动具体、更易于感知体会,从而培育了乡村节庆的核心竞争力。

4.2 策划突显地方特色和时代需求的主题与内容

目前,乡村节庆的游客多来自城市,受文化和习惯影响,他们侧重于娱乐、放松和文化体验,同时,他们也注重节庆的“乡村性”和“真实性”。实现乡村节庆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针对游客的需求,寻找出具有“惟一性”、“特殊性”,能够突显本地特征的主题,紧扣节庆主题,融入丰富的乡村文化元素、运动要素和娱乐要素,设置各类体验性活动,以突出节庆和村镇的地域特点、民族特点、农业生产特点。以北京延庆县的乡村节庆活动为例,该县继2009年成功举办杏花节后,先后策划组织了张山营葡萄文化节、新庄堡杏花节、里炮红苹果采摘节、千家店千亩葵海观光节、西王化营甘薯采摘节、大庄科栗蘑采摘节、柳沟豆腐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这些节庆充分结合各乡镇自身的特色资源,在形式和内容上更新颖、更具有地方特色,在活动安排上也更具有时代特点、更适合游客的体验感受。这些节庆富有地方特色、符合时代需求的主题和内容,可以迎合游客的体验需求,提高感知水平和情感依赖,促进节庆延续发展。

4.3 保证乡村节庆对地方文化体验的本真性

文化是塑造乡村节庆地方感的核心,也是节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乡村文化的融入不仅可以增强当地人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更有助于吸引游客的关注、强化游客的体验、加深游客的感情。在将乡村文化融入到节庆中时,需要根据游客的需求、偏好和喜爱而加以修改,但是,必须保证文化的本真性,将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完全展示给游客,让游客体验文化的“真实”。例如,河北乐亭县庙会远近闻名,每年从农历正月十五到十月十五游客接踵而至。庙会主要依托各村镇的寺庙和集市举行,主办方在场地内搭建各类铺位,将其出租给本地和来自京、津、唐和东北各地的商家。同时,主办方还辅助搭戏台、请戏班,乐亭大鼓、皮影、秧歌等体现地方特色的地方戏参会人员可以免费观看。庙会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娱乐、聚会和采购的机会,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外地游客,为游客提供了全方位了解乐亭传统风情民俗、真实体验乐亭地方文化的平台。“真实性”的地方文化融入,可以让游客充分体会节庆所蕴涵的文化气质和文化意境,强化游客的认知和情感,也使传统乡村节庆更符合时代需求,具有了时代风尚,拥有了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4.4 推进区域内乡村节庆的统筹安排

无序发展是导致乡村节庆生命周期短的主要原因之一。推进乡村节庆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区域内的乡村节庆进行统筹规划,并有计划地协同推进。统筹推进区域内各个乡村节庆,首先,需要结合各村镇典型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价值,确定各节庆的定位和主题;然后,统筹安排每一个节庆的举办时间、地点和所需资源,合力塑造本地乡村节庆的旅游形象。浙江龙泉市的乡村节庆就是由市农办和市旅游局牵头,根据各村镇最突出的农业资源、生态资源、人文资源,按“四时风光各不同”原则而举办。以2012年的“乡村漫游节”为例,在全市12个乡镇(街道)内,依次举办3月“春光黄南‘醉’美乡村”、4月“上镇笋王比赛”、7月“避暑胜地养生屏南”、9月“美丽塔石梦幻乡野”、11月“枫叶红时官浦”等11场活动。这种统筹安排,将原本零星分散的乡村节庆活动进行组合,解决了彼此之间恶性竞争的问题,同时,通过“组团营销”的方式打响了龙泉乡村节庆旅游的新品牌。

4.5 加强互联网对乡村节庆的推广宣传

城市游客,尤其是城市内的青年、儿童通常是乡村节庆的主要参与者,这些潜在游客关注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也就是乡村节庆对外推广宣传的最有效的手段。基于互联网的各种新型信息传递方式,如微信、微博、互动交流群等,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熟人”介绍效应,对乡村节庆的宣传更有效。在利用互联网进行宣传时,首先要安排好宣传时间和宣传内容。除节前宣传外,还应加强节庆举办期间和举办前后的宣传。节庆举办前宣传的重点在于策划某些参与活动以吸引潜在游客关注,同时,加强对节庆举办地的自然生态、民俗文化、农业生产、村镇居民生活等内容介绍,通过全方位、立体感的宣传激发潜在游客的参与兴趣。在乡村节庆举办期间,利用互联网进行“直播”宣传,将活动进展情况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实时播报,以激发联动效应。节庆结束后宣传重点在于巩固节庆影响,塑造节庆品牌,以驱动产生后续效应。通过互联网的推广宣传,提高乡村节庆的吸引力和知名度,塑造地区乡村节庆的品牌和旅游形象。

5 结论

乡村节庆是繁荣村镇经济、传承乡村文化、提升村镇旅游形象和知名度的有效载体。要充分发挥乡村节庆的作用,必须实现其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确立“为游客办节,为农业、农村和农民办节”的根本宗旨。其次,根据不同村镇、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价值,设计出相应的节庆主题和活动内容,以有效满足游客回归自然、感知乡村文化、探索乡村生活的需求。同时,推行“政府主导、企业营销、全民参与、市场化运作”的运行机制和办节模式,对区域内乡村节庆进行统筹规划,以实现资源的整合和可持续利用。此外,为推进乡村节庆可持续发展,还需着力拉长乡村节庆的产业链条,将乡村节庆向乡村经贸、乡村文化等产业延伸和融合,这不仅使乡村节庆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也有利于放大节庆的联动效应,提高乡村节庆的影响力和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季群华,许 欣,朱 睿.旅游节庆对旅游城市目的地形象建设的推动作用[J].经济地理,2006(12):28-30.

[2] 潘 虹,张岩丽,刘 英.农业旅游节庆开发研究――以“泗水桃花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26):12820-12822.

[3] 戚能杰,杨 谦.宁波市农业节庆创新发展研究[J].特区经济,2008(4):64-65.

[5] 古 川,刘 畅,安玉发.我国农事节庆的发展动力、存在问题及改善途径[J].现代经济探讨,2011(9):65-69.

[6] 李东琴.传统民俗节庆的旅游创新研究――以宜昌端午文化旅游节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7] 谢建宏.社区视角的青岛乡村节庆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8] 鞠明晖.上海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9] 姚海琴,徐建华.浙江省农事节庆的现状及效应探析[J].兰州学刊,2013(4):223-224.

[10] 王运姣.现代农业节庆的社区参与研究――以泰安肥城品桃节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2013.

[11] 尤海涛,马 波,陈 磊.乡村旅游的本质回归:乡村性的认知与保护[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9):158-162.

[12] 江立华,陈文超.传统文化与现代乡村旅游发展[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92-96.

[13] 谢新丽,吕群超,郑立文,等.基于文化真实性视阈的民族旅游节庆活动创新策划研究――以宁德市上金贝村“三月三”赛歌会为例[J].旅游研究,2012(2):20-25.

国庆节的传统文化范文6

节事活动传播的特点

1.节事活动与媒体的互动关系

节事活动的聚集性影响力大的特点,很容易成为媒体追捧的对象。在百度里输入重庆火锅节,其相关搜索结果多达898,000余条,主要集中在重庆及国内的各大媒体及网络新闻平台上。通过媒体的传播,受众与节事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节事活动在具有极强的媒体吸引力的同时,也不断促进着媒体的发展。以奥运会为例,奥运会的媒体转播费用是支持奥运会的重要财政来源,同时在转播奥运会的过程中媒体也不断地在技术和人才上取得进步。节事活动是媒体的信息源,媒体的议程设置又引导着节事活动的发展。基于议程设置理论,我们知道,受众从媒体重复某个话题中发现这条消息的重要性,并利用这些来自媒体的显要性线索去组织他们自己的议程,并决定哪些是最重要的议题。因此,媒体设置了公众议程,并使之成为受众关注、思考甚至采取行动的重点④。伴随着重庆火锅节的诞生,媒体的关注与传播为重庆火锅节营造了积极的舆论导向。

从1999年2月15日《重庆晨报》首次整版登出《为咱们的火锅办个“节”》等三篇文章起,在不同的阶段,媒体对重庆火锅节的报道重点有所选择,不断地影响着受众对重庆火锅节的认知。例如,在首届重庆火锅节策划方案完成初期的1999年,《重庆晨报》三篇文章分别是《为咱们的火锅办个“节”》、《火锅节怎么办》、《火锅节:过去的教训》,在这一时期主要是在引导受众为火锅节的举办出谋划策,从而引导受众关注火锅节;到2001年,重庆火锅节策划方案经过修改和完善,这一时期媒体对重庆火锅节的关注就更加务实一些了,例如《重庆商报》报道《重庆国际火锅节起锚》、《重庆晨报》报道《重庆火锅蓄势待发》、《重庆经济报》报道《举办火锅节要一炮打响》、《火锅节提上议事日程》等。到2004年,伴随首届重庆火锅文化节的具体实施方案的出台,关于活动举办的批文的下达,重庆市政府决定在当年十月举办首届重庆火锅文化节,一时间媒体的报道纷纷开始向市民传播最新的重庆火锅文化节的信息,例如《重庆晚报》报道《重庆市政府决定在今秋十月举办重庆首届国际火锅文化节》、《重庆商报》报道《美食节、火锅节会聚重庆》、华龙网报道《万人品尝重庆火锅》等。

随着首届重庆火锅节的开幕,各家媒体更是图文并茂地向受众展示节事活动的精彩。期间,不仅文字新闻占据着重庆媒体的重要版面,活动现场影像也陆续在中央电视台、重庆卫视等权威媒体上播报;而活动期间的图片,特别是消费者在雨中吃火锅等图片,不仅出现在大众媒体的版面上,网民更是通过网络、微博转载,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⑤。活动期间,通过媒体的报道,引导受众的关注、思考,甚至采取行动,最终将新闻媒体的受众,变成了节事活动的消费者。同时节事活动的受众也在活动的吸引下,由受众发展为信息的传播者。

2.节事活动与城市营销的互动关系

城市营销是以充分发挥城市整体功能为立足点,通过树立城市独特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从而满足政府、企业和公众需求的社会管理活动和过程的总称⑥。在节事活动与城市营销的互动关系中,一方面,节事活动是城市营销的一种手段。正如盖茨所提出的,节事活动的强大号召力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得活动发生地的口碑获得“爆发性”的提升⑦。城市在节事活动期间能吸引较高的媒体覆盖率,宣传效果显著,城市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明显提升。

同时,节事活动直接吸引消费者的参与,通过活动加强受众对城市的了解,进而推动相关产业的交易与投资。因此,重庆火锅节从首届开始就肩负着城市营销的任务,发展到2011年的第五届时,主办方已经明确地将“展城市风采、促世界交流”列入了该届活动的主题中,将重庆火锅节作为展现重庆城市形象,促进世界交流的窗口和手段。另一方面,节事活动也是城市营销中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内容。火锅文化是重庆地方特色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形象中城市文化的体现。火锅文化中的热情与热闹,生动地刻画出了重庆的城市形象。同时通过节事活动,对城市的交通、活动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促进作用,经济的直接带动而产生的物质载体也是重庆城市形象的重要内容。重庆将通过重庆火锅节,更好地展现“中国火锅之都”称号,续写成功举办世界最大火锅宴而创下世界吉尼斯纪录,这些都构成了重庆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营销呈现了更为生动而丰富的城市品牌内涵。

节事活动传播策略分析

节事活动的参与者是节事活动成功举办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地吸引更多受众参与,在国内一片繁荣的节事活动中凸显品牌的力量,跻身世界知名美食节的行列,思考重庆火锅节的传播策略意义重大。

1.加强活动策划

在节事活动的传播策略中,首先要提高节事活动本身的信息吸引力度,以满足受众在接受传播信息时对信息本身吸引力的要求。要明确重庆火锅节——节事活动的根本是聚会,是休闲娱乐活动,是一种满足人们身体和心理需求的快乐体验。节事活动举办者只有根据活动参与者的实际需要不断创新活动主题,丰富活动内容与形式,才能保持更好的注意力与关注度。

2.密切城市营销

火锅是重庆的特色美食,从第五届重庆火锅节的活动主题“红中华美食、火重庆味道、品健康生活、展城市风采、促世界交流”中可以发现,主办方已经充分地认识到节事活动与城市营销和城市品牌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密切城市营销,既要注重重庆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又要与重庆城市内在素质的提升联系在一起。因此,可以借助重庆建“中国火锅城”、“打造美食之都”等多项措施,将重庆火锅节与重庆的城市营销联系在一起。

3.加大政府推介

在节事活动传播的过程中,政府推介具有十分强大的功效。兰和兰在“议程构建”中提出“政府、公众、媒介三者是相辅相成的”⑧,积极探索政府议程、公众议程和媒体议程对节事活动的传播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2011年8月,“重庆会展北京推介会”在人民大会堂举办,这是国家商务部第一次与地方政府联合举办的会展业推介会,一时间媒体纷纷报道,受众关注度高。另外,上海世博会、西湖博览会等在国际上享有声誉的活动,都与政府的海外积极推介密不可分。特别是从第五届开始将重庆火锅节改名为“第五届中国(重庆)火锅美食文化节暨中国(重庆)国际美食节”,全新的国际定位,需要更多的海外推广。因此重庆火锅节应该有效地借助政府强大的推介力度和影响范围,传播重庆火锅节的特色活动,扩大节事活动的品牌影响力。

4.注重媒体整合

媒介是节事活动信息到达受众的传输渠道,从节事活动与媒体的互动传播关系中,我们知道,媒体在引导受众将其转变为节事活动消费者的过程中作用重大。因此在媒体传播的具体过程中,既要注意传统媒体的整合与新媒体的广泛尝试,又要提升媒体的传播效力和范围,并加大外语媒体的宣传,以更好地契合重庆火锅节全新的国际定位。

在吸引眼球和制造需求的过程中,由于传统媒体的巨大影响力,就要有效地整合传统媒体。在整合传统媒体的过程中,除了传统门户网站新闻专栏、广告的刊登外,还必须建立专业的节事活动网站。第五届重庆火锅节开始有了专门的节事活动网站,但相较上海世博会和杭州西湖博览会官网建立的“虚拟活动现场”版块,其参与度与娱乐性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网络视频资料方面,除新闻视频的转载外,需进一步提升重庆火锅节的双语宣传片的制作以适应国际美食节的定位。在发挥传统媒体宣传优势的同时,采用更多的新媒体,对节事活动抓住年轻受众的注意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节事活动主办方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极强的参与性,通过比赛的形式调动参与者主动传播的积极性,让受众从受传者向传播者转变。重庆火锅节可以增加体验式传播,例如组织手机摄影、摄像、彩铃等体验式比赛,再通过网站传播和获奖作品下载功能的开放,让参与者完成对节事活动信息的传播。另外,微博、微信的与转发,也能刺激受众对节事资讯的获取欲望,进一步扩大节事活动信息的传播。

5.丰富活动传播

通过相关会议、展览、节事活动、表演活动等进行节事活动传播,因其与目标受众的较高的关联度和较近距离,其传播效果值得肯定。历届重庆火锅节前期都会举办各种类型的活动传播,例如,在第五届重庆火锅节开幕之前,举办重庆火锅影响力评选活动,就起到了提前预热的作用。

丰富活动传播,重庆火锅节可以围绕火锅美食文化为主题,组织内容丰富的会议论坛和火锅文化展览,由被动地等待媒体单位的传播转向制造新闻点和主动传播。同时,重庆火锅节的宣传和普及活动可用动漫等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抓住目标受众重合度高的展会活动,例如在西部动漫节上开设专门展区,利用相关活动进行传播。并努力将火锅文化节与重庆表演艺术产业相结合,关注火锅企业及火锅行业中优秀代表的成长,整合优秀品牌剧目、地方方言剧目,培育一批特色鲜明,有影响力的演出剧目和影视作品,鼓励充分市场化的流行音乐、现代歌舞、综艺表演等大众演出活动,通过演出活动传播重庆火锅文化节。

6.增加互动传播

奥运会的TOP计划(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使得奥组委摆脱了财务危机,为奥运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赞助对节事活动的成功举办非常重要,是活动举办的重要财务来源。同时,节事活动的主办者应该注意到,赞助单位在为活动提供赞助物的同时,活动的组织者除了有义务履行对赞助商的宣传推广外,还可以与赞助单位更好地达成互动传播的协议,以求共赢的局面。例如重庆火锅节组委会除了向赞助单位提供宣传机会外,也应抓住赞助单位的传播平台例如火锅门店,户外广告等进行重庆火锅节的传播,以更有效地拓展宣传途径。

7.拓展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在节事活动传播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消费者通过节事活动现场的互动和体验,对节事活动的内容和精神有着生动的感受,然后消费者将自己的体验感受传达给身边的人,为节事活动招揽更多的消费者。在人际传播中被传者和传播者之间的基于关系和信任,更容易增加受传者对传播信息——节事活动的信任度。因此,拓展人际传播,能够有效地拉动节事活动的人气,为节事活动的再次举办和品牌打造奠定基础。在拓展人际传播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节事活动本身的质量问题,因为活动本身的质量与服务是良好口碑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