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农业发展范例6篇

高科技农业发展

高科技农业发展范文1

高新技术“种出”百亿产值

江苏南京白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前身,是江苏省农科院于2006年在白马镇投资建设的植物科学基地,2009年被批准为江苏省省级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此次跻身“国家队”,园区制定了未来5年更高的发展目标: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总投资50亿元,到2015年,集聚各类涉农科技人才1000多人,研究开发农业科技成果300多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80%以上,带动涉农产业产值100亿元。建设成为国内规模较大、农业产业门类齐全、创新资源集聚度高、科技服务平善的部级农业科技园区,构建带动长三角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型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

据悉,园区目前已有8个农业领域“大腕”级项目进驻:南京林业大学规划在园区建设部级南方林木新品种繁育中心;农业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计划在此打造国际级农机化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计划建设多学科试验基地;农业龙头企业东方集团计划打造部级农业龙头企业总部基地等。

三大板块构成“农业硅谷”

40平方公里的“农业硅谷”将由三大板块组成:创新核心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和辐射带动区。

其中创新核心区分为农业科技创新区、林业科技创新区、植物园与植物科技创新区、农机装备创新区、农业科技成果展示与国际交流中心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分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和有机农业产业区,其中,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目前已形成白马黑莓食品工业集中区,南京新得力食品有限公司、南京百汇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已进驻。辐射带动区将根据南京农业主导产业分布格局,重点辐射南京各郊区县蔬菜、畜牧、水产、花卉等现代农业集聚区,如六合蔬菜产业园、六合竹镇现代畜禽产业基地、高淳水产养殖基地等。最终将形成园区创新与产业结合的完整结构。

创新资本良好环境

南京市农委有关人士说,现代农业对科技依赖越来越强。南京高等院校众多,科研力量雄厚,可为“农业硅谷”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高科技农业发展范文2

关键词:农业高校;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274-02

农业高校的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农业高校具有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发展农业科学技术以及推动高新农业技术产业化的重要作用和使命,由此可见,加强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农业高校履行职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高效的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必须有合理的科技创新体系作支撑,因此,从农业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研究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一个涉及农业高校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农业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农业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包括两点:一是农业高校现时的发展要为下一时期的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农业高校应该具备持续不断发展的空间和发展的资源,具有持续不断的发展效益和质量。因此,农业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归根一点就是以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为手段,形成培养人才和为社会做贡献的工作体系和管理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达到承接与创新相结合、教育与科研相结合、育人与创造相结合、科技与人文相结合、专项技术与学科交叉相结合的效果。面对农业高校可持续发展,目前许多农业高校管理者更多关注的是“大楼”或“大师”,农业高校教师关注更多的是现时所能取得的经济效益,农业高校学生则是轻松地享受着大学生活的美妙不能沉下心专注于学业。这些短期效应的影响使得学校看似有着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但是实则隐藏着诸多困境,下面的路越走越难。

农业高校要想取得可持续发展,在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能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推波助澜,必须形成和强化自身的科技创新体系以适应严峻的高等教育和市场经济的竞争。同时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其他生产要素的总和,集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农业高校必须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适应知识经济所带来的压力与挑战。

二、农业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体系结构

1.农业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农业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首先要以农业高校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正确把握时展背景,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规律。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精神,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集中优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通过灵活的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促进地区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农业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2.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架构。农业高校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赋予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主要包括科技知识创新传播、优秀人才引进、科研基地培育、创新能力提升、重大需求牵引以及为社会发展服务。总的来说是主要由核心体系、支撑体系和保障体系三部分构成:(1)核心体系。构筑适应当前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学科结构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学科建设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单元,既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又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依托。现代科技发展所呈现出的多学科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促使新的学科不断产生,为农业高校的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2)支撑体系。人才支撑体系、创新基地支撑体系和科研任务支撑体系三者共同构成农业高校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人才是科技创新最重要的依凭,没有人才的科技创新只能是无源之水,因此人才支撑体系也成为农业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中之重;优质的基地是科技成果产生的重要前提,因而创新基地构成了农业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农业高校的科研任务主要来自国家下达、社会委托以及学校安排三个方面,科研任务可以提供科技创新所必须的资金来源,科研任务支撑体系构成农业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助推力。(3)保障体系。农业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还需要完善的政策保障和充足的后勤保障。这有赖于农业高校通过体制和机制改革,构筑能够推动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同时形成能够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和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的管理模式。

三、加快农业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议

1.加强政策保障体系建设。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上应注重将政策性文件法律化。近年来国家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出台了不少政策性文件,如有关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农业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等。以上政策性文件在引导资源整合配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调整效力来看约束力明显小于法律;从时效性看,政策性文件的阶段性特征比较明显且稳定性较弱,对后期出现的科研或产业主体的调控有限。因此,应将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符合科技和产业发展实情,运行成交显著的政策性文件适时法律化,从而有效实现宏观意义上体系的融合。

2.加强学科建设。学科建设作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源头和核心,对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来说至关重要。选择和调整学科发展方向,凝练出重大的科学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倾斜是高校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重要保障。农业高校更是如此,首先要牢牢把握自身科技创新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的特点,选择学科方向时要体现前瞻性,从战略高度和本校的优势领域入手,瞄准当前科学发展的前沿问题以及重大的理论和社会实践问题,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培育农业高校学科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再者要抓重点,从而发挥重点学科的示范和先导带动作用。要综合当前国内外学科发展状况、本校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本校教师的结构和发展趋势等多种因素,突出重点,选准自己重点建设和具有本校特色的学科,切实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最后要通过深化管理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调整人员和物资配备,强化对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的支持。集中人力、物力,促进那些本校优势研究领域并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的发展。尤其要发挥重点学科尤其是部级重点学科的带头作用,以此为核心,形成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和相互依托的学科团队,推动新兴和交叉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增加农业高校学科建设的活力。

3.加强科研基地建设。农业高校科研基地作为培养高素质农业技术人才的实践实习场所,是开展农业科学研究的基础条件,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农业高校应整合优化校内现有的科技资源,通过国内外企业间的产学研合作,加强同地方政府在创新中协同合作,积极有效地利用校内外优质资源,建立起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科研环境,形成项目、基地、人才三位一体相互支撑和协调发展的格局。

4.加强科技创新队伍建设。要培养造就一支精干的科技开发队伍。一方面是建设素质优良的高层次、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遴选具有很强的学术研究能力,有浓厚的学术底蕴,有前沿的研究成果并能把握研究领域前沿问题,在本学科领域有造诣,具备较强的学术组织和领导能力的学术权威为学科带头人,组建一批具有一流水准、创新能力强、跨学科、跨部门的开发式科技创新团队。另一方面要把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加快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努力做到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实验项目、进课程设计、进毕业设计课题,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其次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管理队伍。在管理目标上,加强课题与市场的结合,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加强后期的推广应用服务;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懂得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掌握与决策有关的新兴学科知识,对本校的科研选题、立项、科研发展方向等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为科技人员提出有益的建议,为主管领导的科技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主动为全校科技活动服务。

5.加强科技管理运行机制建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除基础研究的经费由国家支付以外,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经费主要来自于企业,因此农业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农业高校在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大都偏重于科研和教学,应加强在科技资源流动、信息共享、人才联动等方面形成高效机制。 应加强校地、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道路,要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核心,将科技成果的评价、登记、奖励工作都围绕这个核心开展,目的就是把科技成果真正落实和应用到生产和经济活动中,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另外还需建立一套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化奖励工作机制,充分调动科技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孔斌,李学斌.民族地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380-383.

[2] 柳洲,陈士俊.当前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软科学,2007,(3):112-116.

[3] 徐阿进,杨晓刚,聂津君.知识经济条件下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科技教育创新,2008,(4):236-237.

[4] 胡瑞媛,张毅华.创新高新科技管理体制与机制对策探讨[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学术版,2006,(1):18-19.

[5] 王银宏.浅谈新时期高校科技管理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地质教育,2007,(1):98-100.

高科技农业发展范文3

现代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依靠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是优化产业资源配置,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道路。目前河北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阶段,因此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文章对河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促进河北省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现代农业;农业科技;科技创新

关于现代农业,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业产品有效供给。”由此可见,发展现代农业是十分重要的。现代农业是农业的最新阶段,农业科技是促进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动力,依靠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经道路、正确选择。依靠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依靠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根本出路;依靠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是适应农村经济新变化的必然要求。农业科技已经成为推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有力杠杆,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研究河北省农业科技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当前阻碍河北省科技发展的问题,并针对其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河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中的问题

虽然河北省在现代农业科技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与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新要求相比,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其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在河北省农业科技体系总体发展中,尚有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一)基础薄弱分散经营制约科技应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十分重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将科学技术应用到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从而提高了农业的发展水平以及发展速度。但河北省农业在科技含量以及技术水平上与其他省份仍有很大差距,农业科技基础设施还相对较为薄弱,抵抗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低,不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以及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虽然涌现了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河北省农业生产仍以分散经营为主,这就导致了单个农户使用科学技术的成本相对较高,任何经营方式的改变以及新的科技成果的应用都会受到排斥;分散经营使得信息闭塞,农民只是不断重复低水平的生产,导致自身供给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极易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农民丧失了采用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意愿。

(二)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不够根据联合国粮食组织的调查显示,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以上,欠发达国家应达到1%~2%,现在世界的平均水平也早已超过1%,而河北省的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则长时间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也远远达不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制约河北省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政府的财政资金短缺以及如何分配财政资金。比如在农业的相关基础性方面投入了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而对接下来的应用研究以及相关后续产品的开发则缺乏有力的支持,这就导致了农产品的大量生产与无法满足农产品存储、保鲜、运输之间的矛盾。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不成熟,产品附加值较低,产业链条得不到有效延伸,无法充分发挥河北省在农业方面的资源优势,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对持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形成了较大的障碍。

(三)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意识有待加强农业科技型企业是具有现代农业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能力的企业,它是联系农民与市场的重要桥梁,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力军。但是河北省在技术改造以及创新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此外一些农业科技型企业的管理者对于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科技创新的主导者应该是政府,所以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十分有限,而这一点在中小型的企业中显得尤为突出,再加上自身资金短缺,使得自主创新能力停滞不前。此外,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的有效互补不容忽视。河北省政府在科研管理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但其在市场失效时干预力较低,没有形成有效互补,这就导致一些科技成果偏离了市场需要,没有实际意义,不能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面的作用。

(四)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构成参差不齐有两类人才是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类是主要从事农业科技理论创新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才,而另一类则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基层工作者以及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农民。从人才总数上来看,河北省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人数并不多,难以满足农村的实际需要。并且人员分布不均匀,结构不合理。许多的科学研究人员集中于城市,而农村的农业科技人员则相当缺乏且分散,缺乏领军人才。许多的农业科研成果完成后不能很好地与社会生产力相对接,同时,农民是农业科技的最终需求者,使农业技术顺利的到达农民的手中,就农民自身来说,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如果新技术的成本过高,他们便会消极对待,放弃采用新的技术成果。

(五)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有待提高十二五期间河北省的农业科技转化率为55%左右,虽然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但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5%~85%的水平,农业科技工作多头管理,条块分割严重,缺乏有效协调与整合。农产品产量高而附加值较低,农业产业化规模不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较少,成果转化能力不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平均水平与我国的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河北省人口较多、耕地缺乏,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较为落后,科技成果的转化显得尤为重要。而一部分农民由于受到落后的生产经营理念和较低的文化素质的影响,不能使先进的高新科技应用于农业上,导致了现代农业资源的短缺、浪费,使农业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

二、加快河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

(一)积极培育现代化科技型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龙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壮大一批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建设相关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全面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突出把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帮助、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尤其是对于加工型和流通型龙头企业,为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收大量的社会资本或国外资本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建设,加快发展大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高科技、高精尖、加工型龙头企业,从而促进农村的非农产业向城镇聚拢,大型企业及龙头企业向中小城镇、现代科技园区集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

(二)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推动各种资源市场化整合当前,重中之重是要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现代农业的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全局,所以必须加强对现代农业的科技投入和引导力度。为了推动现代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政府的财政投入一定要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同时为了改变多年以来在农业科技方面投入较低的问题,应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资力度。其次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积极鼓励、支持、引导各类组织或个人涉足具有广泛的市场以及应用前景的农业技术开发领域,努力形成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强大合力,整合各类投资以及财政资金,实现加快农业科技进程,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目的。

(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自主创新步伐,完善现代化农业科技体系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提升的关键因素,是一国农业领先于他国的先决条件。推进河北省农业科技创新,当务之急是要紧紧围绕河北省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目标和时代要求,积极探索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坚持技术引进与外部交流相结合的再创新,争取在新的重大领域、前沿技术研发以及应用推广上取得新的成就,同时积极改善农业科技的创新条件,加大政府的政策倾斜力度,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及国外资本积极参与到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在紧紧依靠现有的农业科技基础设施的同时,充分考虑产品、区域、人员、技术等因素,整合农业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完善河北省现代化农业科技体系。

(四)加强现代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群体农业劳动力素质是影响河北省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相关问题,应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开放的人才流动机制,打破部门集体单位间的人才壁垒,积极创造符合全球化竞争与国际接轨的政策环境,发现、培养和聚集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当前,应深入发展和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开展各种职业教育和建立新型农民培养制度,针对不同层次需求、不同专业偏好的市场需要,设立多种农业教育培训机构,并提高各类农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培养能力,尤其是对于农业基础推广人员应加强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技术推广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同时,顺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大趋势,调动农民利用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群体。

(五)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问题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一环,也是河北省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步伐,不断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对于提高河北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载体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科研院所、教学单位的参与意识与作用,积极鼓励科研人员深入基层、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及时、大力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要引导和鼓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与农民合作组织等机构的密切合作,共同开发或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一体化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进程中,河北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大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的能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借力京津、整合河北全省农业科技资源,联合开展农业科技重点项目攻关,以产业为导向,以产品为单元,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步伐,解决制约河北省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问题,使农业科技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增强河北现代农业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Z/OL].

[2]任秀梅.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及对策[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3]付娆.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问题探讨[J].农村经济,2014(03).

高科技农业发展范文4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现代农业是科技化农业,主要依靠科学基础上的实验技术创新来提升农业技术水平,依靠技术培训和推广来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技术素质和生产技能。现代农业正在成为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科技高度密集产业。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正面临着资源与市场的双重约束、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农民增收与粮食安全的双重挑战。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我国现有农业科技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十二五”时期提出的新任务。只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才能真正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结构和布局,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加快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将加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将加快升级,农产品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这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紧紧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主要目标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立。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大于60%;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量达到12人以上;全国每公顷农机总动力要达到9千瓦;有效灌溉率达85%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粮食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十二五”期间,我国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农业是基础性战略产业,转变发展方式需要科技支撑。国务院提出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中,有三个涉农(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2011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水利发展和水利兴农的宏伟目标,为农业科技服务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人多地少、水资源紧缺、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大制约因素,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瓶颈。从保障食品特别是粮食的供给看,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增加,食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我国农业不仅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还要满足工业原料不断加大的需求。据估算,全国粮食需求每年增长80~100亿斤。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依靠科技,通过深入挖掘生物遗传潜力,选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攻克一批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关键技术,以提高粮食大面积单产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耕地资源来看,我国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地矛盾突出,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中低产田占比在2/3以上;同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连续7年增产,增量达2300多亿斤;与此同时,播种面积也连续7年增加,增量达1.6亿亩,面积增加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40%左右。在耕地总量难以增加、耕地质量下降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粮食和经济作物又要统筹兼顾的情况下,今后粮食播种面积维持在16亿亩已属不易,靠增加播面增产的空间越来越小。从水资源来看,我国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每年农业生产缺水200多亿立方米,而农业灌溉用水利用效率仅45%左右。特别是近年来粮食生产中心北移以后,北方地区水资源矛盾尤为突出,占全国粮食产量一半多的东北和黄淮海地区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5%左右。因此,迫切需要建立资源科学利用体系,继续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从外部投入的化肥、农药看,我国化肥当季利用率仅为30%左右,农药利用率仅为33%左右,普遍低于发达国家20%以上。外部投入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近年来国家对农民的补贴效应,也使得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剧。从保护生态环境看,一方面,农业本身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具有特定的无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另一方面,种植业上化肥和农药的不当使用以及养殖业上畜禽粪便的排放也会产生污染。从农业劳动生产率看,我国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第二产业的1/8和第三产业的1/4左右。因此,必须加快科技进步,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和高效农业,走可持续农业发展之路。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的需要

农业竞争的实质是科技的竞争。近年来,随着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向农业领域的加速渗透,一方面,现代农业科学的学科分化正在加速,基因工程、酶工程、生物电子工程、蛋白质工程等学科迅速发展并更加细化,农业科技日益深入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与其他学科不断融合,形成了许多新的学科体系,极大地拓宽了农业产业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存在着很大差距,创新技术成果明显不足,真正能运用到生产上的重大突破性科技成果还比较少。以农业最核心、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种子为例,除了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等少量成果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外,其他都缺乏总体优势。从主要农作物看,我国小麦单产居世界第23位,玉米居第39位,大豆居第40位,分别只有世界先进水平的70%、54%和52%,依靠科技创新增产的潜力仍很大。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突破万亿斤大关,今年预计全年粮食总产将迈上11000亿斤的新台阶,实现连续8年增产。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科技贡献首次超过了土地、劳动力及物质投入要素的份额。从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看,在国际统一大市场背景下,农产品出口以其特有的优势,在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据测算,每1万美元的农产品出口,能直接和间接创造约20个就业岗位。农业的外向化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但随着出口的增加,国际贸易摩擦和纠纷也随之增加。为打破国外的贸易壁垒,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加快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资源环境等前沿领域科技的原始创新,发展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有效增加科技储备,从总体上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农业竞争优势。

(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增强农业科技服务能力的需要

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我国农业的小规模家庭生产模式将长期占主导地位,这就决定了必须始终把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劳动力平均年龄不断升高,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对劳动者技能的要求。同时,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新型种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等逐步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关键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产生巨大需求。为此,迫切需要增强农业科技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提高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农民持续增收、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

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受资源短缺、物价上涨、自然灾害等因素制约,农民持续增收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开辟农业发展空间,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主导产业,打造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农民通过应用新技术、转化新成果,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三化”联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积极发展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增强农民幸福感。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途径和措施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必须紧紧围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优化农业生产技术结构,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提高农业科技管理效能,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推动和引领能力。

(一)转变农业科技投入方式,优化农业科技投入结构

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离不开资金支持。各级政府应把农业科技发展提高到战略高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整合各种资源和各类人才进行基础性研究攻关。同时,应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建立多种形式的创新基金,尽快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竞争力,维护我国农业安全。2009年,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0.6%,而世界平均水平超过1%,发达国家普遍在2%~3%之间。因此,亟须加大投入总量,并建立逐年稳定增长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的局面。要着力转变投入方式,逐步提高农业科技投入中非竞争性投入的比例,建立完善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优秀农业科研人员和优势农业科研团队的长效支持机制,为农业科技进步创造良好氛围。同时,要突出投入重点,优化投入结构,从注重农业产中研究向注重产前、产中、产后合理配置转变,使育种、栽培与养殖、病虫害防控、设施设备、农产品加工、产业政策等各环节都得到有效支持;从注重科技研发向注重研发与中试示范并重转变,使科研成果能尽快完成熟化和大面积示范,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1.加快实现农业技术集成化。技术集成化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加速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形式。农业技术集成化强调的是多项技术的联动创新和配套运用。它既是一个科技创新的过程,不但包括原始创新,还包括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同时,也是一个集成配套应用的过程。现阶段,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仅仅依靠单一技术的突破是不够的,必须整合科技资源,选择对农业发展关联度大和带动性强的多项农业技术进行联合攻关。为此,要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集成,重点支持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领域科技创新,并把这些技术集成组装运用于现代农业建设之中。当前,伴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正在向绿色、安全、营养、健康、休闲、生态等多元化方向发展,生物质能源、海洋农牧场、生物材料、农副产品等相关技术领域正成为现代农业科技新的生长点,蕴含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在这种形势下,农业科技需要密切追踪前沿,不断拓宽视野和领域,着力培育现代农业新的增长点。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能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发应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把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生态环境更好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国际国内市场需求,确定不同层次的农业科技创新攻关目标,协调推进基础性、公益性、前沿性和应用性研究,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2.加快实现农业劳动过程机械化。机械化是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随着农业劳动力大量向外转移和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农产品生产的某一环节或全过程迫切需要实现机械化。2010年我国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52%,农业科技创新也要适应这一重大转变。根据农业发展的变动趋势,紧紧围绕农业的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关键环节开展科技研发活动,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开发出一批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的装备设施。要强化农机农艺的融合,将原本由育种、栽培、耕作等为主的农业技术体系,转向生物技术和机械工程技术相结合,统筹发展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3.加快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既可以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和机械化,也能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益,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农业领域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市场销售等领域或环节的科学化和智能化,具体包括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市场流通、资源环境保护利用和科学技术的信息化。农业信息化涉及农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既与农业技术集成化和机械化相辅相成,同时又可以成为农业发展的独立支持系统。

(三)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业技术服务水平

目前,我国农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落后于农业科学研究,许多农业科研成果还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科技人员少,组织机构不健全。统计资料显示,全国有约1/3的乡镇和3/4的村尚未建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将发生更为显著的变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及方式的新变化,迫切需要根据不同主体的新需求,增强农业科技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只有通过推广应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仅占30%~40%,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相差甚远,而且转化时间较长。因此,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增加技术源头供应;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广。

1.加强农业科技推广的组织建设。政府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建立区域性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衔接和协调区域内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加快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涉农企业等多方力量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促进农技推广工作的公益性与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努力把农业科技服务送到田间地头。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实现农业科技推广主体多元化。政府可以采取业务外包、科技创新收益提成等形式,激励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和个人,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2.加强农技推广机构的能力建设。组织实施农技推广人员培养与知识更新工程,加快提升乡镇和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为农服务能力。为了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农业科技管理机构可以定期向农民征集科研项目,实行“以需定产”。农民或村民组织提出农业科研项目后,由农业科技管理机构面向市场,通过投标选择科研单位,科研费用通过政府补贴、农民自筹、银行贷款等渠道解决。

(四)加强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不断壮大乡村科技队伍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农村人口数量大,受教育程度低(我国接受过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不足5%),农民接受和运用科技成果的能力更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近年来,因为农业生产条件和收入远远低于外出打工的条件和收入,所以,农村一些有知识、有技术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经商,向非农产业转移,很多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的是老弱妇孺。因此,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整体素质以及农民对农业高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很低。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的低下对建设现经济问题研究韩永廷试论农业科技创新与发展现代农业代农业造成很大的阻碍。农业技术人员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但是,现有基层农技人员工作条件差、待遇低、活动经费少,影响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队伍的稳定性。大多数农技人员长期在本地工作,缺少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出现了专业技术与本地产业不对称、知识结构老化和断档等现象,不利于现代农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因此,各级政府要增加专项经费,解决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问题。根据本地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对劳动力的技能需求,不断增强农村教育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着力提高农民对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技能,重点培养一批农技推广人员和以初高中毕业生为主体的农村劳动力,不断壮大乡村科技人员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五)创新农业科技体制与管理机制,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农业生产实际的科技进步之路

当前,要在遵循科研规律的基础上,突出产业特点和国情特色,探索符合我国农业生产实际的科技进步之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培育新的科研增长点,培养科技帅才,发扬团队精神,构建以专业研究机构和高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开发体系及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农业推广和中介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等,以期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制度。按照中央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当前要对农业科研院所进行准确定位,通过剥离、整合、转制等方式,加快推进分类改革。对公益性科研院所,关键是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院所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创新,切实解决科技体制改革相关政策不配套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2.建立农业科技项目、人才、基地统筹制度。坚持项目、人才、基地统筹。从以支持项目为主,逐步转向项目、人才、基地统筹安排,实现从单一目标突破向综合目标突破转变。在现有农业科技园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基础上,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特别是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

3.完善农业科技立项机制和专家负责制。坚持课题项目来源于实践,建立完善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科技立项机制,推进科技要素优化组合,推动科技与生产有效结合。探索课题项目的公开公示制度,避免“暗箱操作”,构建透明、高效的监督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科技项目的公信力。继续推行和完善农业科技立项首席专家负责制,加强专家信用管理,维护专家的权威。

高科技农业发展范文5

[关键词]农业;科技金融;现代化;城乡发展;贷款

农业一直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支撑,只有开展高水准的农业建设,才能推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农业发展不单单是依靠传统劳动力操作的方式就能实现的,也需要充分利用各种科学技术强化使农业生产的先进性,为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提供更多的力量,也能农村得到更高层面的建设,逐渐提升农民的幸福度。但是吉林省在开展农科金融发展中存在多项问题,如未能有效关注农科呈现的特殊性、农科金融供求不够匹配以及投入资本市场遇到障碍等问题。吉林省需根据发展问题制定针对性的发展措施,促使农业得到更优质的科技以及金融支持,增加吉林省开展现代农业建设的力量。

1吉林省农业以及农科金融发展的现状

1.1农业现状

吉林省一直是国内进行粮食生产的重要省份,在农业生产上体现自然条件的优势,每年均会生产众多粮食。但是,农业要想实现更高层面的发展,不能仅是依靠传统劳动力操作实现的,需要获得科学技术的支撑。但是,由于吉林省在开展农业创新发展中遇到多种问题,如农科金融供求不够匹配,未能构建高水准的金融发展体系,导致现代的农业生产比较缓慢,也就制约农民通过农业生产获得的收益。农业科技要想实施优质的发展,需要解决最困难的发展问题是农科发展体现的不确定性,容易产生诸多发展风险,制约农科发展的进程。吉林省主要是以玉米生产为主,依据农业研究数据显示,每年会有66%左右的工业耕地用来进行玉米的种植,同时,每年约有71%左右的农民在耕地上种植玉米。通过对2012年至2017年吉林省每年粮食生产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该省份粮食产量体现逐步增长的现象。

1.2农科金融的现状

吉林省一直是国内进行粮食生产的重要省份,并在最近几年获得更优质的发展。农业在得到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增加在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投入,致使粮食产量实现逐年的增长。农业科技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只有开展高水准的科技研究,才能让农业实施更高层面的发展。科技发展需要获得金融体系的支撑,努力实施金融体制的创新以及改革,以此推动农业得到更高层面的发展。

1.3农科金融需求

吉林省各大金融机构不断增加在农业发展上的贷款,表现为逐渐增大给农业发展企业以及农户的金融贷款额度。从之前117亿元的贷款投放额增加到2017年的800亿元,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尤其是农村信用社,该金融机构更加深入农村,也考察各个乡村企业,在吉林省金融的体系中占据较大比重。科技要想实现更高层面的发展,就需要获得金融以及各项资金的支持,需对这些发展现象进行正确的看待。通过对吉林省十多年的农科金融发展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虽然金融机构为农户提供一些贷款方便,但是农户主要是以存款为主,贷款数额比较少。农民贷款难是吉林省发展农业科技的主要问题,也是国内农业发展的普遍问题。针对全省的农业企业来讲,很难实现农业科技的普及,也不能得到高水准的技术支撑,缺少在金融支持上的保障。为此说,吉林省在农科发展上存在诸多问题,不能建立高水准的金融支持制度,也不能满足农户对资金的需求。

2吉林省实施农科金融存在的多项发展问题

2.1未能有效关注农科呈现的特殊性

农业科技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只有开展高水准的科技研究,才能让农业实施更高层面的发展。为此,吉林省实施农科金融发展时,需要关注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运用多种手段努力提升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准,为省内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基础力量,促使农业实现更高层面的技术发展。科技发展需要获得金融体系的支撑,只有努力实施金融体制的创新以及改革,才能推动农业得到更高层面的发展。通过对《通过统计年鉴》各项资料进行分析得知,吉林省在实施农科金融创新发展时,存在多项发展问题,首先体现在未能有效关注农科呈现的特殊性。

2.2农科金融供求不够匹配

吉林省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农科和当前金融体系发展存在不匹配的问题,这样就严重制约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效果,也不能为吉林省的农业生产出更多的推动力量。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农业科技金融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需求比较广。在进行资金运用的过程中,农户主要是通过定期或者是活期存款等方式进行资金的筹集,这样的资金运用方式占整体的83%左右。可以看出吉林省在进行农村金融供给的过程中,整体的体系存在单一的问题,农户不能将自己的资金更好地运用到科技研发中,这样就会影响农民对农业创新所提供的支持力量。同时,农业科技贷款的整体的利率比较高。第二,农科金融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供给主体比较少。这表现为最近几年对农科进行金融供给的主体正在呈现数量逐渐减少的问题,并且农科金融所呈现的活动性比较低。这样就不能满足企业在科技贷款中所呈现的额度需求,严重影响吉林省在科技发展中的力量。同时,通过此次研究发现,吉林省农科金融的覆盖率较少,便利服务能力较差,不能给农户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很多农户认为跟金融机构进行贷款申请是比较困难的,或者是金融资金不能满足其进行农科研发的资金使用需求。这些问题就导致吉林省在发展农科研发时存在农科金融供求不够匹配的问题,不能为农户以及农业企业提供充足的金融支撑,影响整体农科金融发展的能力以及运行效果。

2.3投入资本市场遇到障碍

当前,吉林省在进行农村金融投资的过程中存在投入资本市场遇到障碍的发展问题,必须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首先,农科企业在创新能力上存在缺乏的现象。农科企业要想在市场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力量,就必须要提升自身自主进行科技创造的能力,只有提升自身的核心技术才能满足当前市场对农科企业进行技术研发所提出的需求。但是由于这些企业在核心技术上存在能力比较差的问题,这样就导致企业很难入住资本市场。其次,农科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综合能力弱的问题。要想在市场发展中获得长远的进步,企业必须要保证自身的创新技术能力,也需要具备比较高的赢利能力。但是当前受到农业发展所呈现的影响,农科企业在技术研发上存在受到限制的问题,这样就导致企业在参与市场运行中所呈现的赢利能力比较差。最后,农科企业在参与市场运行过程中内部治理存在混乱的问题。农科企业多以家族企业为主,在公司治理结构以及人员管理上存在诸多欠缺,这样就不能让各项部门实现职能的科学划分,也很难实现生产经营目标。

3提升吉林省开展农科金融发展效果的对策

3.1积极关注关注农科呈现的特殊性

针对当前吉林省在进行农科金融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必须要提醒制定针对性的对策,引导农科企业开展更高层面的发展。针对当前吉林省未能关注农科创新的特殊性的问题,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要积极关注农科所呈现的特殊性,逐渐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为资金发展的能力。这需要开展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个层面的工作是加大在农业科技研究上进行资金转化的投入力度。针对吉林省在进行农科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各项问题,必须要从政府层面进行科技力量的投入,努力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为资金发展的效率,这样才可以让农业科技实现更高层面的开展。第二个层面是积极让农业科技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吉林省可以通过示范基地的方式推动农业科技和当前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促使农科成果实现转化率的逐渐提升。此外在进行项目经费管理过程中,必须要严格经费的使用原则,实现专款专用的资金利用,推动农业科技实现更高层面的发展。

3.2科学改变农科贷款方式

吉林省要想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可以实现农科金融的高度建设,就需要科学改变农科贷款方式。首先,吉林省必须要积极转变借款的理念。在传统抵押理念影响下,吉林省很难为农科企业提供更优质的贷款工作。必须要积极转变贷款理念,更加重视在技术层面上的关注。这是因为技术是当前农科企业实现核心竞争力逐渐发展的基础,只有具有较强的技术发展能力,才可以让企业在市场运行中获得更高层面的发展,所以在对农科企业进行贷款的时候,金融行业必须要关注企业所呈现的技术创新能力,依照农科企业所呈现的技术发展潜力对其进行贷款额度的确定。其次,吉林省的需要开展农科金融市场间接融资工作。农业科技要想实现创新发展,不仅要开展直接融资,也需要通过间接融资的方式来提升农科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所以吉林省可以开展私募基金或者是产权交易的间接融资市场,让农科企业获得更高层面的融资能力。

3.3强化融资功能,更好融入资本市场的运作

吉林省在进行农业推广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在资本层面上的发展,逐渐提升农科企业的融资功能。吉林省需要开展以下几个层面的工作:第一,政府必须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扶持力度。可以通过建立专门政策的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企业进行政策帮扶,增加在农科层面上的资金投入。同时,政府可以通过贷款贴息或者是税收减免的方式,为农科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第二,农科企业必须要强化自身所呈现的竞争能力。企业要想在当前农业市场运行中获得更高层面的发展,就必须要主动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实力,增加对各种类型风险进行抵抗和解决的能力。企业在进行行业发展过程中也需要重视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组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可以帮助农科企业实现管理以及技术发展的提升。

4结论

高科技农业发展范文6

关键词农业院校;农业技术推广;作用

Abstract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pplic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technology fruit and translation of potential productivity into real productivity. Unique advantage of higher agricultural academies i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was introduced and the strategy on accelerat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was proposed from system construction,person organization and mode development.

Key wordsagricultural academy;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role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根本问题。当前,我国农业进入发展新阶段,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由产量与数量转向质量和效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业发展面临国际市场的挑战与机遇。因此,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满足新阶段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要,将是我国农业现阶段的重要任务。

1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农业技术推广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以及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关系到国家兴衰的农业问题来说,科技兴农尤为重要。农业生产周期长,形成一项科研成果,需要较长的时间,而科研成果一经推广使用,就会迅速地产生巨大效益。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投资小,收益大,最能符合农业生产者和全社会的经济利益。

1.1农业技术推广是科技成果由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

农业科技成果是一种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要把这种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直接物质生产力,使科技在农业增产中所占份额不断提高,需要广大推广对象接受和掌握新成果、新技术,在生产实践中转化为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科学研究是农业科技进步的推动力,但其对农业发展的作用,不是表现在新的科研成果创新之日,而是表现在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时。农业科技是典型的应用研究活动,其研究成果应在实践中检验,最终体现在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上。农业技术推广是使科学技术成果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是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柱和桥梁。农业发展实践证明:科技进步对人类的任何贡献,都是通过推广实现的。没有发达的农业推广,便没有现代化的农业、繁荣的农村和富裕的农民。只有将农业科技成果最终应用到农业实践中来,才能真正推动农业的发展[1]。

1.2农业技术推广是实现农业由粗放型经营转向集约型经营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我国人多地少,要实现农业的发展,必须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有效利用资源等方面着手。只有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和技术推广应用,才能实现农业技术改造的深刻变革,真正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农业技术推广是实现农业由粗放型经营转向集约型经营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只有不断完善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把具有直接应用价值的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新产品等农业技术成果,传播到更为广泛的适宜应用的地区,并通过示范、教育和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用新技术、新措施取代传统经验,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1.3农业技术推广是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重要途径

农业技术推广是把已有的农业科研成果转移到农业生产中去,农业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技术以及应用技术的研究成果,最后要在科学实验和生产应用中检验其是否成立和有效。特别是农业应用科学研究成果,只有扩大其试验范围,才能验证其在不同土壤、气候条件下的适应范围,或应采取何种不同的措施方法,这就丰富了科研成果的科学内容。同时,通过试验、示范、推广,还可以进一步提出新要求、新课题,使科研部门充实、修改、完善科研计划,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同样,农业院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也必须通过农业科技成果的试验、数据、资料、验证理论,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农业科技推广不仅能促进农业科研和农业教育的发展,还有利于科技推广与教学、科研、生产紧密结合,相互推动,共同发展。

2农业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优势

高校是成果、人才、信息的源泉,高校的发展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融合。农业技术推广是高等院校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的根本途径和载体。高等农业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2.1农业院校在专门人才、学科门类、技术设备、信息搜集、科研成果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农业院校是农业教学的中心,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学科齐全、人才集中等特点,可为我国农业发展培养大批科技人才。每年毕业的农业专业学生将不断充实到各个农业部门,为我国农业研究和推广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农业院校可以利用其教育优势为农业研究和推广培养大批科技人才。利用学校的科技力量和设备为农村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农民骨干,在农业推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

2.2农业院校是农业研究的中心,拥有雄厚的科研力量,是巨大的人才库

高校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又长期从事科研工作。科研在高校教师的工作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不仅能促进教学工作,也为我国科研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是我国科研事业的重要力量。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高校功能日渐延伸和拓展,在发挥教学、科研中心作用的同时,其社会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高校具有人才、成果和研究开发能力,可提供一定的新技术、新成果、新知识。高校可以利用农业专家的咨询指导服务、教学基地的示范作用,以及积极推动科研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等不同的形式,来积极促进产学研三结合良性循环,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2.3农业院校通过开展农科教结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走农科教相结合之路,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一项重要组织形式。大力开展农科教结合,一方面,经常下基层推广和普及农业科学技术,与地方政府或企业合作进行农业示范园区的规划、建设和共同开发,大大推动了科研工作与农业生产实际的结合。另一方面,教师在推广应用和技术咨询过程中接触到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拓宽了科研工作的新视野,找到了新的课题,解决了生产中的疑难,获得了各种成果奖励。同时,农业高校的教学工作一般都要求有一定的实践环节,把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生产实践联系在一起,可以有机地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困难,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缩短与社会实际需要的距离,同时向农民传授科学技术,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学生在科研和推广过程中得到提高,教师在推广和生产过程中完成科研和教学工作,而农民则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科技成果,发展了农业生产。掌握了生产发展动态,课堂更生动活泼,研究能力不断提高,教学科研呈现出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学科建设。

这种集教学、科研、推广于一身的特点,反映了大学既是人才培养的中心,又是我国科研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还是信息传播源,发挥了其为社会服务的功能。这就决定了农业院校可以利用其优势,成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高校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农业技术推广受传统观念影响、人才和经费不足等问题。

3加快农业院校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研究

3.1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制度建设

加快农业院校农业技术推广,首先,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制度建设,从制度上明确规定推广经费的比例。我国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农业院校专门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也存在明显不足的问题。为此,农业院校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制定政策,明确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促进农业院校农业科技成果的转换与推广,同时从制度上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这样才能使推广机构和人员充分履行职责,真正发挥其作用。其次,建立农技推广人员的科学考评机制,在高校内部,建立新的激励机制,不仅要看教师的数量和理论成果,而且还要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有重大贡献的教师实行奖励[3-4]。

3.2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队伍建设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关键因素,农业推广人员素质的高低,知识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农业推广事业的发展。首先,要培养农技推广人员的职业心。农业推广是深入农村、为农民服务的社会性事业,它要求推广人员具有优良的工作作风,热爱本职工作,满腔热情地为农业现代化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要吸引高级农业专家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推广人员素质的高低,知识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推广事业的兴衰和推广工作的效益。所以要不断充实高素质农业推广人员,特别是吸引高级农业专家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以改善队伍的知识结构。最后,要创造条件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待遇,创造条件提高他们的工作和工资待遇,在稳定现有推广人员的基础上,争取吸引更多的农业专家从事农业推广工作[5-6]。

3.3加快农科教三结合模式的发展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只有通过合理有效的模式,才能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工作。模式运行得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成效。走农科教相结合之路,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一项重要组织形式。坚持农业推广、科研、教育三结合,发挥联合优势,推进农业推广向纵深发展。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推广是发展农业的三大支柱,农业推广与农业科研、教育同步发展是现代农业推广的必然趋势。农业技术推广应充分调动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高校、农业推广机构的积极性,创造其有效合作的新模式,实现三者有机结合,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这就需要通过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措施协调好农科教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发挥“三农”协作优势。农业科研机构发挥其科研优势,把握高新技术的发展方向。农业高校利用其教学与科研优势,进一步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农技推广机构在工作中同时可以吸纳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院校加入推广,让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院校在农技推广的实践中发挥优势。

4参考文献

[1] 陈鸿昌,张海英.农业院校对推动农业推广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328,330.

[2] 于水,黄自俭,钱宝英,等.基于高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8(5):41-44.

[3] 李双群,靳玲品.高等农业院校科研成果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2006(5):40-42.

[4] 朱兆斌,华亮量.高校科研成果推广转化影响因素与对策[J].江苏科技信息,2010(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