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总结范例6篇

弘扬传统文化总结

弘扬传统文化总结范文1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系列讲话特别是视察时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认真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进一步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学“三勤”风尚、创“三勤”业绩、做“三勤”表率,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二、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机关各科室、直属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弘扬‘三勤’新风尚.践行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活动的目的意义、指导思想,集中力量,多途径多渠道开展宣传。制定下发《关于深入开展“弘扬‘三勤’新风尚.践行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在办公大楼前悬挂横幅,营造浓厚氛围,使“弘扬‘三勤’新风尚.践行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深入人心、付诸行动。

第二阶段:选树典型阶段。在主题教育活动中,农机系统按照“客观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经“群众参与、社会以评选”为主要方式,大力培养“三勤”典型。全系统要评选产生5-10个。

第三阶段:弘扬展示阶段。严格按照县委办、政府办《关于深入开展“弘扬‘三勤’新风尚.践行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中评选“三勤”的具体条件,推荐评选,于2015年9月中旬上报至局办公室,局办公室于9月底之前报送至县委宣传部宣教科,并将电子文档发至:。

三、组织机构

局成立“弘扬‘三勤’新风尚.践行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的领导小组,负责主题教育活动的组织、协调、推进、督查等工作。

四、工作要求

1.科学谋划、统筹安排。全系统要把开展“弘扬‘三勤’新风尚.践行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与农机化工作等工作紧密结合,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总体工作布局,摆上重要位置,全面部署、明确责任、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不仅要围绕全县主题教育活动完成好规定动作,而且要结合农机化实际开展好特色活动。

2.把握导向、凝聚共识。机关各科室、直属单位要加强内部宣传教育,关注社会舆情动态,积极回应、加强引导,用“弘扬‘三勤’新风尚.践行核心价值观”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要积极参与选树典型活动,将典型选树的过程作为典型引路、典型教育人的过程,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全面展示典型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社会新风尚,传递社会正能量。

弘扬传统文化总结范文2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中国梦” “精神力量”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和新举措。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是理清思路,先理解后评述,再在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挖掘其现实价值,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紧密结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新时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必然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逐步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族群,不同的族群在长期的交往中不断融合,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民族。我国各民族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肉联系,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融的历史,在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形成了一体多元的中华民族文明史。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今天,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族儿女相依相伴,休戚与共,共同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共同创造底蕴深厚、包容性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华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文明的沉淀,是多民族大家庭共同的瑰宝,是历史的传承与社会的实践。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力度加大,区域壁垒打破,世界性的交往交流交融空前密切,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增强中华民族疑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举措。

新时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保证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是一种观念意识,是一种全社会普遍心理构成,是社会群体发自内心的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的体现,它支配着人们的行动,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正是在这种荣辱感的驱使下,出现了一批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竭诚尽智,探索真理,他们驰骋沙场、马革裹尸,为祖国统一、领土完整、社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中华各族儿女拥有强大的民族荣辱感,“舍小家保大家”“轻个人利益重国家利益”“保家卫国”等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世代传承并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历史和现实向我们揭示:一个伟大的民族必须拥有高尚的品格,必须拥有振奋人心的民族精神,否则,绝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因为只有人民平等、友好、互助、和谐才会有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政通人和的关键,因为只有人民群众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勇往直前才能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社会保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社会稳定的根基,因为只有人民群众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敌,反对民族分裂,才会有祖国的统一、中国多民族大家庭的繁盛。

新时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应对西方文化渗透的现实需要

“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展进步要求。”因此,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问题,与我国经济发展问题、政策导向问题、民生问题等一样,是一个关乎于“生命线”的问题。

到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63.6万亿元,占世界总量比重由9.2%上升至13.3%;GDP 增长上升至世界第一位,比重达到16.3%。到2014年底我国人均GDP达到46531元,从世界排位看,人均国民总收入的排位到2014年进入前100位之内,居第96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大幅提高,综合实力的明显增强,城乡居民收入的大幅增加,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在西方的支持下,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暴力恐怖主义不断加紧渗透,企图在意识形态领域瓦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干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破坏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各项发展。一直以来,我国都遵循求同存异的思想政策,尊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保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并通过不断交流,学习别国的优秀文明成果。但在意识形态领域,我们不得不警惕指导思想多元化、意识形态多元化的思想入侵。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把在经济上的发展优势,化作文化软实力的渗透,把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也运用到文化入侵方面。通过各种手段、渠道推销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把自由、民主、平等泛化,把西方的一人一票制宣传为绝对的民主化,用人权问题不断干涉他国内政,通过编纂历史,散布谣言,制造国际舆论破坏社会稳定,引发民族仇恨。他们利用网络、媒体、电视、广播等平台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文化入侵,以此达到弱化社会主义制度,干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目的。

新时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客观需要

新时期,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今天,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保证社会主义事业顺利进行的基础;是稳定人心、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前提;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越害怕什么,恰恰说明什么才是我们最有利的武器。他们害怕的正是我们几千年来历史的精粹和文化的积淀,是全体中国人民深厚的民族凝聚力,是中华传统文化大精深的深远底蕴以及中华儿女血脉相传的顽强生命力、强大爆发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主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提,是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发展,树立强大民族自信心的基础保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多途径、广传播,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国梦”紧密联系。使中华传统文化,不断扩展,增加活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最终形成拥有深邃影响、继承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积淀和积累,是贯穿中国人民价值观的血缘纽带,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归属,是中华儿女顽强生命力的体现。历史与现实的经验一再证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前提,只有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才能集中主要力量,大力发展区域经济、保障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稳步实施,才能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分别为新疆农业大学讲师;新疆农业大学教授)

【参考文献】

弘扬传统文化总结范文3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培育具有时代精神、深入人心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如此,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唯利是图、坑蒙拐骗、贪赃枉法等丑恶腐败行为的土壤。道德重建需要中国传统文化,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社会关系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之一。建立国际新秩序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具有5000多年非常灿烂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上至今没有割断过的古代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具有非常独特的文化特征。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系之庞大,持续期之长,生命力之强,影响面之广,举世罕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淀形成的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等诸方面的总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内容,是一种以维护祖国民族利益为标志的精神,是我们民族文明和觉悟的集中表现,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精神支柱。如古代的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美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就产生了强大的、催人奋进的精神动力作用。

2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通过视觉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近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我们的传统文化倍受冷漠,社会人情冷淡,对于先前的优秀传统文化逐渐淡忘,所以,我们有必要唤醒年青一代人的思想意识,对于本民族的文化价值予以肯定。这样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在这样的大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在以科技为必要前提下,采取了运用专业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表现方式传播弘扬传统文化,即传统文化精髓在视觉艺术中的推广。首先,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将民族传统文化精髓渗入到当代视觉艺术中,为艺术的表现形式和理念注入新鲜的血液。我们通过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道德缺失进行调查整理,通过自己的理解,搜集各方面的信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电脑软件进行动画制作,结合现代的科技手段,融合传统的元素进行设计,根据现代社会的道德需求,弘扬道德精神,总结出个人美德,家庭美德,处事美德;个人美德体现在志向高远,诚实守信,刚正不阿,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律己修身;家庭体现在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兄友弟恭,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处事美德体现在精忠报国,勤政爱民,秉公执法,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讲求公正,礼貌谦让,公平交易,尊师重教,勤劳敬业,救死扶伤等。这些优良的传统美德都是需要弘扬的,在当今社会有许多的人们忽视了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运用现代人们能接受的方式宣传和弘扬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观的基础上做到找出榜样事例,予以弘扬,结合动画效果进行故事编排,再以感动中国的人物为主要宣传内容,做出大家都认可的道德模范形象,以动画短片的方式进行宣传。通过不同的视角去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全方位的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演绎,更是对现代艺术的全新展示。通过这种方式宣传统文化,是一种创新实践。在视觉创意表现,弘扬民族文化。

3中国传统元素在视觉艺术作品中建立本民族特色

要想创造出有本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元素有国际水准的视觉艺术设计作品,需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认真研究、挖掘、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结合现代思维方式,运用独到的审美观点和看法提升艺术设计品格,丰富现代视觉艺术设计的创作语言,创造出具有新文化形态的艺术语言表达方式。运用中国传统的元素与现代科技网络软件相结合,现在中国传统的元素,例如图案,色彩,书法等都在平面设计方面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并创造出一种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作品风格,在这种趋势下,民族文化精神也同样需要贯彻到当代视觉艺术中,以动态的方式呈现给人们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同时又让人们在精神道的方面得到熏陶和启发。通过这种符合于现代人们的观赏方式,因为当代的网络视频、城市大屏幕播放十分盛行,所以要采用这种视频动画制作的方法宣传和弘扬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使人们对于民族文化更加热爱,更加亲切。当今世界是一个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随之而来的是新文化、新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冲击。传统文化显现出的独特魅力,正是现代视觉传达艺术所需要寻找的源头,不管外来的文化有多诱人,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忘了我们本国的优良传统,这是民族的根,更是民族的魂。然而这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要通过视觉传达的方式传播给大众,这使我们更加认识到中国的现代视觉艺术应立足于本国传统,面对设计全球化的浪潮,每一位现代视觉设计师都应发挥自己的力量,使我国现代平面设计艺术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语言相结合,推动其走向国际化,是历史交给我们新一代设计师的伟大使命。

4运用视觉艺术传承民族文化的现实意义

弘扬传统文化总结范文4

他正在拉开中华砚文化复兴的序幕。一句“砚台兴亡,匹夫亦有责”的肺腑之言,使得一大批弘扬中华砚文化的志愿者“凝聚”在他的身边。

他,就是武警部队原副司令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会长刘红军中将。

初战告捷

2012年6月15日,北京世奥公司四层会议室。这个本来应该很普通的日子,对刘红军却有着特殊的意义。

前来参加“朝阳区传统文化艺术博览园项目签约仪式”的刘红军,提前半个多小时就到达了现场,因为签约意味着他向砚文化梦想,又靠近了一步。

刘红军在仪式上致辞时显得很激动:“此举标志着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在北京建造一座综合性、高品位的砚文化博物馆的梦想即将变为现实。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将与合作方在精诚团结、友好合作的前提下,规划、设计、建设、使用、管理好砚文化博物馆,使之起到一个示范的作用,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全世界的一个亮点,为弘扬中华砚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贡献。”

戎马生涯43载,2010年底离开领导岗位的刘红军,弘扬中华砚文化成为他为之奋斗的新目标。“非军旅生活”过得充实而丰富——出版砚文化专著系列、举办中华砚文化高峰论坛、筹建中华砚文化展览馆。

在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成立大会上,刘红军给自己设定了三个具体任务:一是弘扬,通过展览、论坛、研讨、宣传等活动再造中华砚文化盛世;二是编撰著作,总结前人,引导后人;三是建博物馆,打造一个弘扬中华砚文化的基地,回馈社会,永世传承。

2010年7月,由刘红军主编的《砚台博览》,因填补了中华民族砚文化的空白,荣获“中华传统文化著作金奖”;而由刘红军发起的弘扬砚文化志愿者品牌“聚砚斋”,则被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授予“千年聚砚斋”金奖。

2011年7月14日,由刘红军策划运作的“袖珍版”中华砚文化展览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作为“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第四次会员大会暨成立二十周年庆典”活动的组成部分,砚台展得到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的高度评价:“砚台是炎黄文化的‘功臣’。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在弘扬中华文化的基础上,中华民族的文化一定会有巨大的创新’。砚台是中华文化精神的综合体现,在未来,不仅要弘扬砚文化,更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创新发展。”

令志愿者们振奋的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同志亲临砚文化展览指导,现场磨墨挥毫题字,并勉励刘红军继续弘扬中华砚文化。

鉴于在弘扬中华砚文化方面的卓越贡献,刘红军在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第四次会员大会上当选为副会长。许嘉璐还希望他在2012年把砚台展办到台湾去。

2011年10月15日,展览面积近千平方米的中华砚文化展览在朝阳区观音堂文化大道117号隆重开幕。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并为中华砚文化展览揭牌。

展览分“砚台春秋”、“众砚争辉”、“名砚精品”三个板块,展出的近400方砚台,全面展示了中华砚文化五六千年的发展史,是目前品种最全、规模最大、质量最整齐的一次砚台文化展。

但这个展览馆对于刘红军来说,只是中华砚文化博物馆的“试验田”。

如今,随着“朝阳区传统文化艺博园项目”的签约,刘红军及其带领的志愿者团队,可谓在弘扬中华砚文化的事业中“初战告捷”。

砚文化“推手”

2010年7月8日,是上海世博园“砚文化主题日”。来自世界各国的游人第一次近距离、直观地领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他们在参观“上海世博会砚台精品展览”的同时,还非常幸运地聆听到“首届中华砚文化高峰论坛”专家学者们的精彩论述。

活动主办方是聚砚斋,而“推手”则是被誉为“弘扬中华砚文化001号志愿者”的刘红军。

刘红军,生于地道农家,长于沂蒙山区。这片充满文化气息的红色沃土让出身农家的刘红军,从小就知道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性。

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成绩优异的刘红军,目标是考上北京大学。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1966年6月18日晚,一份“高考推迟半年,进行无产阶级”的通知,打破了刘红军的大学梦。

在等待恢复高考无望的焦虑中,刘红军选择了参军。这身军装一穿就是43年……

携笔从戎,或许是刘红军最大的与众不同。无论是否在部队,他似乎总能找到新的学习进取目标。

用毛笔写大字是刘红军带兵之余的重要爱好。一则可以修身养性;再就是写大字如行军用兵,可以锻炼遇危不乱、逢险莫慌、沉着应对、随机应变的能力;同时,又可以把性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于笔触中。

好字必有好墨、好砚。刘红军真正与砚台结缘,始于一本名为《中国石文化》的闲书。该书所讲的部分可以制砚的石种,其硬度、密度、颜色、花纹等都深深吸引了他,进而开启了他的爱砚、藏砚之路,个人也因收藏砚台品种之多、之全而在业界逐渐扬名。

随着对砚文化的深入研究,刘红军发现砚文化是整个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砚台是中华民族历史的承载者,为历史文化传承曾立下汗马功劳。

然而,随着硬笔书写及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曾经承载炎黄辉煌历史的砚台,却面临退出实用舞台的命运。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砚台兴亡,匹夫亦有责!

2010年2月,刘红军振臂一呼,率领一群爱国、爱党、爱砚的志愿者在北京创立“聚砚斋”——搭建起了一个集砚台收藏、鉴赏、研究、交流、展览于一体的综合性、高品位砚文化交流平台,旨在弘扬中华砚文化,为民族振兴和祖国统一大业做贡献。

进军世博,是弘扬中华砚文化志愿行动的“第一站”。

2010年5月,刘红军应邀在世博会联合国信息发展网馆举办砚台精品展。这次被誉为“开创中华砚文化先河”的展览,让世界充分领略了中华砚文化的博大精深。国粹亮相,举世震惊。

2010年底,刘红军在离职演讲中坦陈:我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是生于好时代、遇上好领导、赶上了许多国家大事,有一颗感恩且学习进取的心。

从军四十余年,为两次亚运会、奥运会、世博会、国庆庆典安保;创新迎宾礼炮鸣放模式、改革天安门升旗仪式;参与处置多起;参与过长江、淮河、湖南四水抗洪以及重庆开县井喷抢险、四川汶川地震等抢险救灾工作……

诸多国家大事历练了刘红军,也成就了刘红军。身处和平年代,他的军旅生涯少了战火的硝烟,却多了儒将的智慧。因此,当他把弘扬砚文化作为人生的又一个“战场”时,其间的认真与忙碌可想而知。

“人生很短暂,能为社会、为国家多干点事,就尽量地干。”刘红军经常带领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的成员组团去各地做文化交流。

2012年4月19日,由中华砚文化联合会和潍坊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鲁砚文化研讨会在潍坊文展会举行。刘红军高度赞扬了鲁砚文化在中华砚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就鲁砚文化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他认为,要统一思想认识,整合鲁砚组织,创新鲁砚风格,打造鲁砚精品,振兴鲁砚文化,着力形成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时代特色的新鲁砚品牌,为弘扬中华砚文化做贡献。

2012年7月11日,刘红军在武警云南省总队政委王海亮少将的陪同下,到攀枝花调研苴却砚文化产业。

刘红军一行来到仁和区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园区,先后参观了罗氏石艺研究所、鑫苑工艺美术制品厂、源石轩工艺有限责任公司等苴却砚设计、生产车间和展厅,欣赏了精美的砚雕作品。

在随后举行的苴却砚文化研讨座谈会上,刘红军认为,攀枝花拥有独特的苴却石资源和较好的雕刻技术,发展苴却砚文化产业大有可为;并勉励攀枝花苴却砚生产企业联合起来,相互切磋技艺,突出苴却砚地方特色。调研结束时,刘红军建议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可以与攀枝花苴却石行业协会一起努力,拓展苴却砚市场,把苴却砚文化的影响扩大到全国、全世界。

攀枝花调研,只是刘红军为砚文化操劳的一个“小镜头”。7月10日,刘红军作为嘉宾出席“2012昆明泛亚石博会”时,就专程到名砚展馆视察;当天下午,刘红军为“万世师表—孔子”巨型观赏石和云南滇池石文化博物院壹号馆揭幕和开馆。

与此同时,7月8日,在遥远的东北吉林,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副会长许世宽少将,带队参加“第四届中国吉林白山江源·长白山奇石暨松花石产品博览会”。

放眼世界

2012年7月2日,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迎来又一个重要时刻:在看到联合会半年工作报告后,贾庆林同志作了“祝贺在弘扬中华砚文化方面取得新进度”的重要批示。

推动传统砚文化融入世界文化,是刘红军2012年的“新进展”之一。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作为华夏文明的传承者,我辈有义务更有责任让砚文化走向世界。”每次谈到砚文化走出国门,向世人展示其无穷魅力的话题,刘红军都有一种深深的使命感和强烈的紧迫感。

为了开辟中华砚文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刘红军把弘扬中华砚文化与中国书画文化艺术紧密结合,于2012年2月24日成立了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书画院,并启动了“龙腾盛世”系列活动。

全国政协副主席和中国人民原副总参谋长张黎上将共同为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书画院成立揭牌,欧阳中石为《龙腾盛世·万龙书画长卷》题写卷名。书画院以砚文化为纽带,紧密结合书画艺术,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

于此同时,刘红军意识到,弘扬中华砚文化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他把目光投向了世界。

2012年3月14日,由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选送的《中华砚》宣传片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播放,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各国观众驻足观看。

这次惊艳亮相,让刘红军更加坚定了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信心。

2012年8月12日,联合会将举办“出国(境)展览精品砚评选暨青少年书画大赛颁奖典礼”,中央领导、武警部队领导及各部委领导等都将出席。刘红军还将在颁奖典礼上向寿嘉华、郭海棠、闫振堂、罗伯健、马自树、高玉家、龙宇翔颁发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名誉会长颁发聘书。

此次活动是为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将书法列入中小学生必修课的要求,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作贡献。

其中,出国(境)展览精品砚的遴选,从2012年2月就开始筹备。并于2012年5月23日评选出精品奖作品8件,优秀奖作品23件。

评选前,有专家提出四大名砚种是否都得有代表的疑问。刘红军则特别强调:“这次评选要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高标准、不凑数字,坚持实事求是、不照顾砚种的评判原则。”

评选当天,刘红军亲自到场督导。他仔细地观摩每一方砚台,并不时拿起砚台,与评选专家讨论,交流,对砚台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弘扬中华砚文化是抵御外来文化的侵略,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具体行动。”刘红军说,“虽然退休了,但在党的号召下,能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祖国的统一大业做点贡献,很满足。”

弘扬传统文化总结范文5

关键词: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7-0182-02

2008年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无疑是值得永远铭记的。无论第二北京奥运会中国在全世界关注的目光中夺得金牌总数第一,还是全国上下齐心、众志成城,共同抗击中国建国以来最大的自然灾害――四川汶川大地震抗震,既向世界宣示了中国人的团结、勇敢、热情、不屈不挠和爱国情怀,也向世界彰显了中国的发展、腾飞与日新月异。由此,也引发了我对当前形势下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几点思考。

一、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英文为Ethos, 也称之“文化精神”或“国魂”,通常是指一个群体或整个民族所体现的对社会行为与社会关系的一整套信仰和思想。它的内涵,学术界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通俗而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它既根植于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又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当前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一)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对内动员民族力量,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内在要求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1]作为一个十三亿多人的大国,中国需要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已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全民族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艰苦努力。正如同志所指出的那样,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风险,还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

(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对外展示民族形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外在诉求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当前,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步入全球化背景,新科技革命的挑战、综合国力的竞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得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坚强的精神动力和支撑,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向世界展现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强、自立精神。

(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应对国际竞争的客观需要

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根本要求。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科技、军事等物质力量;同时也包括民族团结精神、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种强大精神力量不仅是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要思想保障,更是在当今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交融,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制约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

三、当前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挑战

(一)中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提出了新要求

我们要建设的小康,是惠及十几亿人口体现共同富裕的小康,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小康,这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提出了新要求。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需要有与此相适应的民族精神的支撑。而由于中国生产力、科技水平、人们生活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存在巨大差距,使我们在发展中一定程度地存在着重物质文明建设,轻精神文明建设,这必然削弱民众对民族精神价值的正确认识。同时,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出现了多样化趋势,冲击着民族的亲和力和向心力,给中华民族凝聚力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西方国家物质享受以及金钱主义、享乐主义对人们特别是对青少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在一定层面上削减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感召力。为此,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必须使我们的民族精神能够回答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产生的各种精神需求。

(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带来了新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带来了新影响。一方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需要发展适应市场经济建设所需的民族精神新内容。发展市场经济,必须为中华传统民族精神注入适应其需求的新元素。而现代市场经济,作为一种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的平等化、法制化开放经济,必然追求法治精神、效率精神、竞争精神、创新精神、利他精神、敬业精神等新精神。这些新精神的形成,是对中华传统民族精神的一次自我扬弃,其过程必然充满艰辛与挑战。另一方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需要消弭市场经济发展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冲击。

(三)全球化浪潮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产生了新冲击

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中,世界各地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卷入经济一体化、文化全球化、生活方式现代化的洪流之中,中国也不例外。应该说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心理、认同、凝聚力、价值观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包括法国、德国、美国以及亚太地区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在内的诸多国家,都在积极推行民族精神或国家意识的国民教育。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经济、军事、科技以及传媒手段上的优势,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争夺青年,利用宗教挑起民族冲突,制造民族分裂,对中国进行西化和分化。这让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四、新的历史潮流下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一)秉承开放,兼容并蓄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求我们既要继承传统,又要秉承开放,兼容并蓄,丰富、发展、壮大、完善中华民族精神。我们“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3~6],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推陈出新”的思想,不仅要继承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也要对改革实践中所产生的精神加以提升和总结,还要对开放进程中所碰撞的其他民族的优秀精神加以吸收,从世界的文明宝库中吸取营养,注意传统精神、革命精神和其他民族精神的交融,以开放的视角和胸襟,在薪火相传、继往开来中迎接新的民族精神的生成。

(二)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我们党在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在创造辉煌业绩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丰富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抢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以及航天精神等。面对未来,我们要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根据人们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如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弘扬和培育满足时代要求、富有时代气息的新的时代精神。

(三)以历史教育为载体,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通过对中华民族昨天和今天的了解和认识,使人们深刻认识和了解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为人类文明作出的杰出贡献;深刻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实现繁荣富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只有对于中华民族的认识和了解愈深,对于我们民族的精神认识和了解愈深,才能在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使之进一步内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意识,从而使民族精神成为我们推进伟大事业的精神支撑。

(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重在育人

培育和造就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品德高尚、意志顽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优秀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我们必须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引导他们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五)利用先进的信息传播工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互联网是新技术背景下的信息传播工具,它具有信息的高采伐性、共享性,传播的高集成性和实时性,使受教育者更容易和教育者沟通。从这些特点出发,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直播反映振奋民族精神的重大事件;利用网络“论坛”、“网上聊天室”和“网上博客”等,讨论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制国主义题材的FLASH动画片;开通网上视频点播系统;利用网络在重要历史事件纪念日开展各类有组织的活动等等。这些都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需要正确对待民族精神的意义和作用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并不是强调“精神万能”,而是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同时,人类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各个民族的发展。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既不是排斥其他民族,也不是为了搞霸权,更不是以某些民族为敌,而是在构建和谐世界的基础,与其他民族合作共进,以实现民族的发展与复兴,并为人类文明作贡献。

参考文献:

[1]、邓小平、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42-43.

[2]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1-17.

[3]邓小平文选: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4]钱翠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战略意义[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3):17-19.

弘扬传统文化总结范文6

高校文化建设的提升呼唤大学精神的凝练。高校作为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在文化的继承与借鉴、创造与创新、传授与传播方面发挥特殊作用。当代中国的大学精神,显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即传承民主、科学、自由、创新的精神。高校文化建设对优化育人环境具有独特的功能,在其建设过程中必须切实体现大学精神,贯彻大学精神于始终,使大学精神承载整个高校文化建设。

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高校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新世纪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质量与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迫切要求“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的智力支持与全面促进。弘扬大学精神的本质内涵在于把握“四化”。一是固化基垫。即追溯数代学人艰辛求索的创业历程,总结丰富的成功经验。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大学精神得以形成、发展的最为深厚的历史基垫。二是强化认识。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强化对大学精神的认识,把对大学精神的认识提高到应有的高度。三是转化“内需”。要切实把大学精神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既是大学精神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新形势下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实践对大学精神提出的迫切要求,更是时代和广大师生员工对大学精神的真诚呼唤。四是深化“灵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精神要与时俱进,要有创新意识,要追求卓越,大气开放,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处世,要科学借鉴他人经验。

弘扬大学精神的基本原则在于注重“四度”。一是精度。对大学精神的总结与提炼,必须全面、科学、精练、到位,必须又精又准,必须集中反映此前各个时代学人创造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之中的精髓,必须揭示出其中的本质、核心、精华。二是高度。大学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全面大发展的“内动力”。提炼大学精神,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必须从战略的角度将其置于突出地位,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三是维度。从横向上讲,它是对一定时间、地域、人口、部门及人文精神的诸多重要层面的提炼;从纵向上讲,它涵盖学校发展不同阶段、不同部门等方面。四是力度。培育和弘扬“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并非易事,它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大工程,必须从思想认识、重视程度、监督检查、统一协调等各个重大方面切实加大工作力度。

弘扬大学精神有“三忌”。一是切忌“两层皮”:弘扬“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实为一体。要使二者水融,相辅相成,一举两得。二忌“以虚对虚”:大学精神不是空洞的、玄虚的,而是实实在在的,其生命力在于科学地指导实践。要将这种极其理性的精神与极其生动的实践有机结合,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有理有据,朴实真切,生动感人。三忌“一阵风”,“走过场”:要将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作为一项长期工程来抓,建立一整套科学的具体的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领导高度重视,群众认识统一,常抓不懈,抓出成效。

大学精神的弘扬为和谐校园的构建正确导航。和谐大学校园的构建,依赖高校和谐文化的引领,离不开大学精神的全面弘扬。当前,高校建设成效显著,在确保校园安全,强化素质教育,发扬创新精神,实现教育公正,营造特色文化,引领社会风气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学生综合素质稳步提升,为新时期的和谐校园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平台。同时,在推进校园建设的进程中,也存在校园安全隐患,学生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有待加强,校园创新意识和特色文化不足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总体思路,坚持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方向,使校园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