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赫斯范例6篇

博尔赫斯范文1

博尔赫斯读书很痴迷,他的书房里除了书,几乎再也没有闲置的地方。他的书一部分是父亲留下来的,还有一部分是他在欧洲时购置的名家巨著。博尔赫斯读起书来,通常中问不会停顿,无论书的厚薄,总要一气呵成地读完。为此,他的母亲在收拾书房时,会故意将一些内容少的书放在显眼处,因为她怕累坏了儿子,尤其是博尔赫斯干涩的眼睛,因为连夜在灯光下通读,常常布满血丝。

为了便于文稿的及时整理,博尔赫斯雇了一个叫玛丽亚的女秘书。玛丽亚第一次走进书房时愣了,她从来没见过那么多书,差不多称得上一个小型图书馆了。玛丽亚问博尔赫斯:“这些书,你能看得完吗?”博尔赫斯说:“怎么会看不完呢?”“不可能。”玛丽亚说,“除非你不参加其他的活动。”博尔赫斯说:“是的,我很少参加一些应酬,因为时间是用来读书和写作的。”

博尔赫斯的眼睛自1955年就几乎全盲了,但是,他并不放弃读书和写作。之后,玛丽亚就充当了他的眼睛,他想看什么书,玛丽亚便为他阅读。想写作的时候,博尔赫斯会一句句念着,由玛丽亚记录下来。

一天,玛丽亚问博尔赫斯:“你为什么不让自己的晚年舒适些呢?”博尔赫斯说:“我生下来就是为了读书和写作的,命运可以夺走我的眼睛,但夺不走我对文学的爱好,文学是我的事业,我要善始善终,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博尔赫斯在世界文坛获得了较高的荣誉,比如阿根廷国家文学奖、福门托奖、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意大利共和国勋章、巴西美洲文学奖等。当然,为他博得声誉的不仅仅是诗歌和短篇小说,还有他对文学的这份执着和追求。也正因为博尔赫斯的心灵永远守候在文学殿堂里,他才成为后人崇拜的大师。

1986年,博尔赫斯去了日内瓦,和陪伴他多年的玛丽亚结为夫妇。已经87岁高龄的老人依然保持着读书和写作的习惯。玛丽亚深知老人的爱好,所以,无论走到哪里,都为他带上几箱子书。

博尔赫斯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这么多昂贵的证据、尘土/使我们相信难免一死/我们放慢脚步,压低噪音/走过一系列缓慢的墓碑/它们的阴影与大理石的修辞学/允诺或预示了那备受向往的/成为死者的光荣……

我想,这应是老人对自己百年后的期望吧。

素材运用:

博尔赫斯范文2

关键词:时间 镜子 迷宫 梦幻

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博尔赫斯所受到的广泛好评始终停留在他的小说与散文上,如迪·乔瓦尼所言:“在英格兰与美国,我们所了解的仅仅是扑朔迷离的小说和明澈的随笔的博尔赫斯,才华横溢的健谈者博尔赫斯,被模仿的博尔赫斯,英美的博尔赫斯。”也许诗人博尔赫斯不如另外的博尔赫斯,一种叙事风格的代表人物,一个博学而奇诡的迷宫建造者那么引人注目,但最初为其赢得声誉的恰恰是那美好的诗篇。而博氏本人早已看到,文学的技巧一旦被认识到,就会失去效用。这或许可以解释:他为什么总是频繁地模糊或废除各种文学形式之间的界限,并彻底否认他们有任何本质的不同。博尔赫斯风格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通过一种单调来赢得多样性,是“无限,混乱和宇宙,泛神论与人性,时间与永恒,理想主义与非现实的其他形式”的种种体现。

博尔赫斯是个偏好重复和循环的作家,他喜欢使用迷宫、镜子、另一个自我等等。他常常在写下诗歌之后,又用同样的内容再写一个小说或随笔。他甚至认为整个文学史都是某些少数原型的循环再现。世上万物都不过是一个永恒之神日夜书写的文字。作为诗人与作为小说家的博尔赫斯同样博大精深,我难以领会其全部的意义。在此,只想就他一贯的写作母题做尝试性的感悟与论述。

一、看不见的瞬间

卡夫卡曾在日记中这样描写时间的双重性质:“内心的钟似魔鬼的速度,或者说着了魔的速度在奔跑,外部的钟则以慢腾腾平常步子走着。除了两个世界发生分裂,还能有什么呢?”对于卡夫卡,时间是一种脱离自我走向无限的永无止境的超越。但对于博尔赫斯,正如每个读者注意到的,时间就是梦幻。时间涉及运动、流变,涉及天体、星际、历史、河流、生命以及看不见的原子运动。但作为一种心理过程,时间并不是无所不在的。时间根本上的短暂易逝,打断了事物存在的连续性,也使连续性的时间自身成为幻影。

连续的时间在唯心主义者休谟那里被分解为“一系列看不见的瞬间”。对真实性的焦虑,对真实世界与自我本性的怀疑,对会议和连续的时间的怀疑,对一系列难以把握的瞬间的注重,对复杂的初始印象的捕捉。在休谟的这些怀疑论里可以遇见到博尔赫斯梦幻文学的多重主题与方法。“……否定时间的连续,否认天文学的宇宙,是表面的绝望和暗中的安慰。我们的命运(与斯威登堡的地狱和西藏深化的地狱相对)并不因其不真实而令人恐惧;它令人恐惧是因为它不能倒转,坚强似铁。时间是组成我的实体。时间是一条载我飞逝的大河,而我就是这条河;它是一直毁灭我的老虎,而我就是这条老虎;它是一堆吞噬我的火焰,而我就是这堆火焰。不幸的是,世界是真实的;不幸的是,我是博尔赫斯。”博尔赫斯的陈述方式加速了时间,压缩了时间,这正是时间的特征:因为时间的变形作用,在大地和人身上的作用,实体的自身也在变为幻影,成为梦幻。

万物都是时间的表象。万物是时间的刻度。万物的内部都是时间。其实时间只是我们自身消失所带来的幻觉。时间从过去、现在、未来的单维度流向,使时间成了不能两次踏入的河流。“人在作为表象之正确性的真理之本质意义上根据(理念)来思考一切存在者,并根据(价值)来估价一切现实。”时间使一个人变成了他自己的一连串影子。然而时间自身又是不真实的。是相对的迷宫般的存在。

如果时间是循环的或永恒轮回的,生命就可能具有轮回的性质:“不知道我是否会在下一个循环里/归来,像循环小数那样归来;/但我知道有一个晦暗的毕达哥拉斯轮回/一夜夜总把我留在世上的某处。”(《循环的夜》)如果时间不是走着一个圆圈而是一条直线,并且是矢量的,那么将意味着生命也是一次性的。也许在某种意义上,宇宙走着一个圆环,而其中的人则单独走着一条直线:“还是这里。这里,像大陆的/另一道边界,那无际的/原野,呼喊在此地寂寞地消逝;/还是这里,印第安人,套索,野马。”(《德克萨斯》)在这两首诗中,博尔赫斯写得非常概括——前者是寓言性质的时间,在被限制的过程中变得不受限制;后者则是一种从现在到永远的线性时间。在无限延长的时间中,有一点是确切无疑的:博尔赫斯总是处在过去。“说到底我们拥有的只有过去,而过去则是信念之力(an act of faith)”。

二、镜子的功能

1921年,马德里《极端》杂志创刊号发表的由博尔赫斯签署的宣言指出:“世上有两种美学:一种是镜子式的被动美学,另一种是多棱镜式的主动美学。遵循前者,艺术成了客体、环境、个人心理历程的复制品;遵循后者,艺术获得了解放,把世界变成自己的工具,在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之后,创建了个人的观点。”在博尔赫斯的意念里似乎存在着一种特别的、特殊的东西-包括性和暗示性极强而又十分敏感的某个或某几个意象,这或许是一种特质或宿命。

镜子是博尔赫斯经常使用的一个意象,它的功能是“企图从过渡中抽出永恒”(波德莱尔语)。在博尔赫斯看来,镜中呈现的永远都是即将消逝的幻影:“骗人地显示它们隐居在镜中老年”,这里的镜子是对时间的逆溯,是对时间做了截取、剪接、粘贴和定量处理,使时间仅仅成为留下暗示但没有实际发生的某种气氛。在著名的《镜子》一诗中,镜子被赋予一种黑暗而广阔的意义:“我感受到镜子的恐怖/我不是独自站在进不去的玻璃前;/他不能居住,在那里开始和结束/一种难以想象的反光空间。”“上帝创造了夜晚,/使它像魔幻和镜子的形状,/为的是让人感到它是反光和虚无,/因此才使我们恐慌不安。”

在《瞬间》中,镜子则直接起到了变形的作用:“映在夜晚的旧镜子里的面孔/不是原来那一张。”镜子使人类自我增殖。这个母题在博尔赫斯的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与扩张。在小说《圆形废墟》中,虽然博尔赫斯通篇谈的都是梦,“用梦创造一个人”,但在本质上,仍具有镜子的功能:虚幻与真实掺杂其中。或者可以说,这里的“梦”实际上是一面潜镜子。镜子捕捉光波,然后又反射成一系列的影象。作为词语的链条,“镜子”在博尔赫斯诗篇中与那个冥想的世界的联系是自动的。“社会世界是争夺词语的斗争的所在地,词语的严肃性(有时是词语的暴力)应归功于这个事实,即词语在很大程度上创造了事物。”在这个意义上,“镜子”对于博尔赫斯,就像“水晶”对于奥·帕斯,“乌鸦”对于爱伦·坡。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他们诗篇的代名词。

中国 转贴于中国

中国

三、迷宫的谜底

古希腊神话故事里,在克瑞特岛上有一座石砌的迷宫,它幽闭迂曲,据说可以无限延续,甚至包罗整个宇宙;那位雅典的后人柏修斯倘无阿里阿德涅公主的指引,或许永远也找不到出口。而有着寺院、低矮的城门和青铜骑士造像的布宣诺斯艾利斯,道路虚幻,一个街区仿佛只是在重复着另一个街区,“像一座映在镜子里的花园”。生存地理与文学地理上的繁复,使博尔赫斯在叙述故事时,有意使读者迷失方向。于是他成了迷宫的创造者,无尽的智力游戏中存在着困惑和不确定性。在小说《小径分岔的花园》(1944)中,博尔赫斯制造了一座循环往复的时间的迷宫,它几乎包含了无限的可能,把他一生都在观照的这个古老的命题,提升到了一个玄秘的境地,我们从中不但可以读到匕首、沙漏、巫术星相,还有记忆与永恒,死亡和梦。博尔赫斯与现实间永远存在一个密码,使迷恋他的读者在生前,也在死后都处在其夫人玛丽亚·儿玉所说的“需要等待”之中,而且,这是一个密码(这个世界本身枯竭的时刻,存在奥秘的知解者到来之前就将消失只剩下一片光秃秃的寂静):“黑夜关闭而白昼打开的一切:代表路斯,迷宫,谜语,俄狄浦斯?”

在《迷宫》一诗中,博尔赫斯给出了自己的迷宫的谜底:“在黯淡的灰尘中我辨出了/我所害怕的足迹。空气/在凹面的黄昏带给我一声呼喊/或一声叫喊的悲凉的回声。”这里的“回声”得到了另一位梦幻者温蒂·奥弗莱厄蒂的回应:“对那些拥有正确的自我观的人来说,这种意义不仅令人慰藉,而且是伟大的信念。”博尔赫斯的迷宫世界是一个易变的心灵世界,一个瞬息即逝的印象的世界,一个没有物质和精神、主观和客观之分的世界,一个没有理想的空间架构的世界:“一个不倦迷宫,一团混乱,一个梦。”

博尔赫斯诗歌语言是纯净的,他的语言的根是非理性的,有一种魔法的性质。人的语言是传统,但“作为最高语言形式的诗歌必然是我们的人类学”(布罗茨基语)。比之诗艺内在的意义与倾向,博尔赫斯较少拘泥于词语的精确。他的“每一首诗均起源于一个特殊的心境,起源于它本身所有的一种必然性,不是为了图解一种理论或填满一本书而写的”。一个古老的传统,古老的品质,历尽艰难永不消失,这就是一个作家的显示。或许诗人艾略特称颂另一位诗人叶芝时所说的那些话语,用到博尔赫斯身上会更适合、更贴切一些:“经过半生,到达了这种语言上无碍的境界,这是一个胜利。”(more than half a lifetime to arrive at his freedom of speech. it is a triumph.)

作为诗人的博尔赫斯具有一种玄学的气质,他的吸引力具有理想主义系统及其明晰的结构:贝克莱、莱布尼茨、斯宾诺莎、布拉德利,各种佛学及东西方古典文化。他的作品大多阐述对时间、生死、宇宙等抽象事物的哲学思考,写意性强,从原型出发,最终指向虚无。可以说博尔赫斯重新唤醒了一个新的知识谱系。从一千零一夜到最现代化的科学理论,纵横交错,博尔赫斯内置其中,每一个眼前的东西都被他放大,深化般放大,从而获得了过去和历史的永恒。所有的诗歌都向往着达到不朽,唯一的途径就是伟大。或者,世界正在通过博尔赫斯成为一本书。

参考文献:

[1]卡夫卡.卡夫卡日记[z].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

[2]林一安主编.博尔赫斯全集[m].杭州:浙江文艺书版社,1999.

[3]海德格尔著,彭富春译.诗·语言·思[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4]耿占春编选.唯一的门[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5]布尔迪厄.文化

博尔赫斯范文3

【关键词】迷宫;时间;选择

博尔赫斯是20世纪拉丁美洲具有世界声誉的作家、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人,是阿根廷文学巅峰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名震世界文坛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大师。

20世纪初拉丁美洲开始寻求民族独立,动荡的社会以及经济危机下欧州文明的破碎,使拉美作家开始着重开创民族文学之路。阿根廷则拥有了代表先锋派文学的博尔赫斯。而先锋派文学“光辉而关键的二十年”的发展,衍生了20世纪60年代的“文学爆炸”,成就了20世纪后半叶拉丁美洲空前的文学繁荣。

受欧美现代文学影响,博尔赫斯的题材多为主观幻想的意识,其作品具有深邃的哲理,深刻的内涵,写作手法更具有迷人的魅力,时间被随意切割,真实与荒诞相融,现实和魔幻融为一体不辩是非,梦幻般的心理世界神秘莫测,事物的合理性与现实性破碎不堪。博尔赫斯崭新的文学观影响了拉丁美洲,影响了欧美,影响了中国,是二十世纪给予世界文学以最大影响的西语作家,更被誉为“作家的作家”。博尔赫斯的小说创作则标志着拉美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1941年博尔赫斯发表短篇小说集《小径分叉的花园》,随即轰动阿根廷文坛,并为其赢得巨大的声誉。短篇小说《小径分叉的花园》成为博尔赫斯的代表作。

《小径分叉的花园》叙述了一战期间,作为德国间谍的华人余准博士,为将英国炮兵阵地的名字传递出去,杀害了汉学家斯蒂芬?艾伯特博士。之后余准被逮捕获绞刑。柏林破译了余准的信息。余准很糟糕地取得了胜利。这的确是一个睿智的故事,但承载博尔赫斯思想的是那小径分叉的花园,那座时间雕刻的迷宫,以及我们的想象力。

故事开始向我们阐述了一件事实:英国进攻塞尔一蒙托邦防线时间推迟,余准博士的证言对这一事件提供了始料不及的说明。故事由余准的证言延伸下去。迷宫开始显露。余准的计划使余准在火车月台上,遇到了小孩们,作者借小们孩确认的话语让故事向既定的情节发展,于是偶然催生了必然,必然起因于偶然。

小孩将余准指向即将经历的事件。而余准则由“每逢交叉路口就往左拐”自然联想起某些迷宫。并由此引出他的曾祖父彭的小说与无人发现的迷宫。"设一个谜底是'棋'的谜语时,谜面唯一不准用的字是棋字",由此艾伯特博士证实余准的曾祖父彭的《小径分叉的花园》是“一座象征的迷宫,一座时间的无形迷宫”。小说的主人公在一个小径分叉的花园中谈论《小径分叉的花园》是一个关于时间的谜。于是我们会心一笑: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叉的花园》同样是“一座象征的迷宫,一座时间的无形迷宫”。在这里故事延续的真假是非已经无用了,我们有理由怀疑:是否在我们在阅读时,连同我们的想象力也组成了一个时间的迷宫?甚至于:在我们之外是否也组成了一个时间的迷宫?

迷宫,不在于组成的材料,而是时间的拓展延伸,即实体形象来说迷宫是一定有出口但永远也不显示出口。身处迷宫中,我们从一开始的惊奇到无聊到迷茫到恐惧,最后更多的是绝望。博尔赫斯的《迷宫》道尽了那种孤独、绝望。

永远找不到出口。

你在那里,

那里便是整个宇宙,

既是正面,

或者反面;

也没有外部,

或者秘密的中心

“我将小径分岔的花园留诸若干后世(并非所有后世)”――艾伯特博士引出了时间的分岔,最后揭示出:“由互相靠拢、分歧、交错,或者永远互不干扰的时间织成的网络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体现了对命运的哲学,时间的绝对性、相对性的深刻思考。

艾伯特博士说:“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并不存在;在某些时间,有你而没有我;在另一些时间,有我而没有你;再有一些时间,你我都存在。目前这个时刻,偶然的机会使您光临舍间;在另一个时刻,您穿过花园,发现我已死去;再在另一个时刻,我说着目前所说的话,不过我是个错误,是个幽灵”,时间的迷宫通过如此直白的语言叙述起来,给了我们巨大的心灵暗示,让我想起中国先锋作家余华那些罪恶、苦难冷静的描述,令人不害而傈。“应当把将来当成过去那样无法挽回”,余准奉劝之言是对自己的审判,也对自己命运的暗示。将来、现在、过去被切割成一片一片,然后随意拼接在一起,时间混沌。最后余准被判绞刑,直到这时出现了将来的唯一可能性。

一个结局只是某一事件产生的结果与另一个事件开始的起因。

命运有无数种选择,而一旦选择就不可逆。“我的不可挽回的决定可以等待。”余准选择设计了那个计划,等待他的是不可知的命运,如同花园中的小径分叉,通向无数种将来。而无论最终是那种结局,都会成为将来时间中另一事件的起因。而余准的决定则是过去时间中另一事件的结局。选择只是一种偶然,余准的选择最后也未必会被逮捕,但余准最后被逮捕,于是结局成为了唯一的必然。就像有无数条河流汇集到某个渡口,然后又散成无数条河流。结局如同这个渡口。现在我们既定这唯一的结局(余准被逮捕),向时间的过去推移,并非只有杀死艾伯特博士才能完成任务产生这结局。或许余准不用杀人,或许余准只在火车上看看风景,或许也能完成任务产生这结局。时间的可能性即是不能因为既成的结局而否认未定之前可能性。这或许就是本文的魅力所在吧。

小说本身的真假已不重要。正如同后现代文学的一观念:事实和谎言之间并不存在泾渭分明的界限。无论是何种偶然,都将对命运的决定性作用持续下去。

【参考文献】

[1]博尔赫斯.交叉小径的花园[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

[2]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上[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

博尔赫斯范文4

1.选取博尔赫斯的作品作为文学教学素材的原因 

博尔赫斯在世界文坛上的影响力使得很多西方文学史、拉美文学推广一类的书籍中有不少讨论这位作家的文章,国内也有众多学者研究博尔赫斯,翻译他的作品。在1999年博尔赫斯百年诞辰之际,《博尔赫斯全集》得以在中国出版,博尔赫斯也成为了“在中国的拉美文学出版中第一个按照国际出版惯例成功引进其全集版权的作家”。[1] 

除博尔赫斯之外,拉丁美洲还有很多优秀的、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但由于国内接受度等种种原因,他们的作品没有得到很好地宣传和系统地翻译引进,甚至在对其原文作品的获取上也有着相当的困难。对于在文学课上讲授的作家和作品,这种文本资料的匮乏是个致命的障碍。而路易斯·博尔赫斯的作品的情况则相当乐观,学生不仅可以相对容易地获取中文译文的文本,甚至可以获取相当一部分的原文。 

博尔赫斯在世界文坛的重要地位,使得他的作品在西语文学教学中受到重视成为了一种必要。在中国出现的引进和研究博尔赫斯的文学浪潮则成为博尔赫斯出现在西语文学课堂上的必然性。 

2.从教学材料选择的角度分析博尔赫斯作品的特点并对其分类 

博尔赫斯的作品种类涉及短篇小说、散文、诗歌。在这里对他三种作品的教学适宜性特点进行分析。 

A.短篇小说 

博尔赫斯的小说,在文字艺术外,更加吸引人的是他的构思。看似怪诞的故事情节之间的联系需要敏感的读者去体味。他注重故事内部的关联性,甚至,注重故事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也就是说,要读懂博尔赫斯的小说,不是研究透故事本身就可以了,故事中的隐喻是与故事外的某种哲学思想,与某段历史相呼应的。这种前后呼应性,内外呼应性使得博尔赫斯的小说作品在阅读中具有不可分割性,从这点上来说,截取性的阅读是对博尔赫斯作品的一种破坏。 

因此我们可以将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界定为适合在专题性较强的文学课上讲授,不适合在介绍性的课堂上学习的一类题材。 

B.散文 

博尔赫斯的散文多为探索思辨类,主要围绕着其他作家及其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轶事传说和历史故事、学术理论探索和意象等主题进行探讨。 

探讨作家及其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的散文有《塞万提斯与吉坷德的预言》[2]、《克韦多》[3]、《马丁·费耶罗》[1]、《济慈的夜莺》[2]等。博尔赫斯热衷于探讨的作家中有像塞万提斯、卡夫卡、王尔德这类的,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作家,也有柯尔律治、马丁·费耶罗、弗朗西斯科·德·克韦多之类的中国读者较陌生的作家。因此,可根据学生对文章主题人物的熟悉了解程度可把博尔赫斯的作家、作品、人物类散文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学生具备一定知识基础的,对主题比较了解的文章,适合在文学课堂上作为教学资料使用;第二种则是主题相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的文章,不适合在非专题文学课堂上作为教学资料使用。 

探讨轶事传说和历史故事类的散文有《柯尔律治的梦》[2]、《铭记J.F.肯尼迪》[1]、《俘虏》[1]等。轶事传说和历史故事一样在教学中存在着对事件了解程度的问题。这类的文章博尔赫斯处理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文章中对事件进行简述;另一种则是直接对事件进行展开,回顾历史中相关的片段,而对事件本身并不多加描述。作者对事件的两种处理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事件的了解。第一种,学习的前期工作较少一些,对事件的了解可以通过文章本身而进行;而第二种就考验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面对这种文章可能对博尔赫斯所探讨的内容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也可能因为之前读到过相关的历史文章,进而能够把握文章的内涵。本文把博尔赫斯探讨轶事传说和历史故事类的散文分为两种:学生课前所需事件背景了解工作较简单的文章和需要大量事件背景了解工作的文章。 

学术理论探索类的散文有《阿美利科·卡斯特罗博士的惊恐》[4]、《天地创造和P.H.高斯》[1]、《帕斯卡圆球》[1]等。这类文章中的绝大部分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尤其是以语言学和文学为专业的学生。因为这类文章的理解难度高,所跨知识面广(神学、哲学、数学、物理学等),阅读前期的知识准备工作非常繁重,因此这类散文在教学材料选取的角度上都属于不适合在课堂上使用的。 

意象的探索类文章有《模糊的镜子》[5]、《指甲》[2]、《迷的镜子》[1]等。这类文章隐喻众多,同时也很有趣味性,对于教师的教材选择是一个考研。教师需要高度把握文章的难度,并需提前确定文章学习程度。此处本文并不做硬性的种类划分,学习目标的高低决定了文章的可用度。 

C.诗歌 

博尔赫斯的诗歌主题主要涉及以下方面:其他作家及其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轶事传说和历史故事、意象以及抒情。 

以其他作家及其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为主题的诗有《致约翰·济慈(1795-1821)》[6]、《亚历山大·塞尔科克》[7]、《约翰福音·第一章第十四节》[4]等。 

以轶事传说和历史故事为主题的诗有《亨吉斯特需要人手(公元449年)》[3]、《萨洛尼卡的钥匙》[4]、《亚当被逐》[4]等。 

以意象的哲学探索为主题的诗有《象棋》[2]、《镜子》[2]等。 

博尔赫斯范文5

关键词:《小径分岔的花园》 存在主义 自由选择 荒诞性 偶然性

一、引言

从《小径分岔的花园》的故事层面看,作者博尔赫斯似乎讲述了一个惊险的侦探故事:潜伏在英国的华裔德国间谍俞琛掌握了一项军事机密,但此时他已被英国军官马登追捕。为将这一机密传给上司,俞琛决定去杀死一个叫阿尔贝的人。俞琛找到阿尔贝,在交谈中,他得知阿尔贝藏有曾祖父崔朋写的一本混乱的小说,通过围绕该书的讨论,两人了解到“小径分岔的花园”是一种时间观的谜面。马登在谜底揭开之时赶到,俞琛在被捕前杀了阿尔贝, 最后留下一份供词讲述了这一切。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故事的大框架之中,作者博尔赫斯围绕时间展开叙述,用“迷宫”的意象承载他多维的、偶然的、非线性的/不断交叉分岔的,最终是无限的时间观,从而表现出他对牛顿绝对时间的质疑,以及对时间连续性的否定,这具有后现代主义文学反传统的特征。然而在他的这部小说中,我们却可以看到许多与二战后的存在主义哲学的相似之处,以下将对此展开讨论。

二、存在的自由选择

从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我们可以知道,他认为对于人来说,首先要存在着,然后再通过自己的选择去决定自己的本质,即他肯定人的主观自由及自由选择。在小说中,由于时间是不断分岔、相互交叉的,因而在时间的分界点上就存在着多重可能性,面临这些可能性的人都将要作出选择。由于时间的分叉,故事的发展呈现出多重路径。博尔赫斯避开单线叙述,在一个故事的叙述中持续打开缺口:从小说开始的史料记载转到俞琛的声明。在他的声明当中又将俞琛躲避追捕、完成任务的事件与崔朋造时间迷宫的故事,以及阿尔贝破解迷宫之谜的故事层层嵌套。博尔赫斯运用这样的手法,让不同的时间层相互交错,让每一个分岔都孕育着新的叙事基因,让整个故事在不同的时间分岔中任意穿梭,将多种不同时空中的“可能性”连缀起来。小说中很多地方都使用了“或者”“可能”“也许”这类表示猜测、假设、选择的词,故事当中,在不同的“可能性”被选择后,就会产生相应的不同结局。从“存在先于本质”的命题来看,由于人存在于“境遇”中时,作为人的主观意识的“存在”是无具体限定的,它有待充实和自由展开,且永远有待于人的主动选择,所以人在各种选择面前永远是自由的。萨特认为,人必须通过选择才能给自己带来自由,而人之所以能成为人,是因为可以不断选择,这是保持着变化发展的可能性的唯一途径。在人们作出了某种选择之时,同时也排除了其他的选择,事情就是伴随着人的不断选择而向前发展着,同时也由于时间的推移,人们又要面临着更多的选择,如此不断重复着。作为拥有选择权的人,在面对所有的选择时是绝对自由的,他们作出选择,然后行动,从而在这样的自由选择当中决定了自己的本质。例如当俞琛得知自己即将被马登上尉逮捕之时,他可以选择束手就擒,可以选择逃走,或是根据情况的变化作出别的选择。在故事当中,他选择了赶在被捕前,去杀死一个叫阿尔贝的人,从而将情报传达给他的德国上司。由于他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并且将这一选择付诸实践,他完成了自己身为德国间谍的使命,同时也从阿尔贝的朋友变成了他的敌人。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说俞琛在行动中实现了自己的本质,他通过不断地选择,与“处境”进行着交流,且在这样的交流中形成了自己的现实状态。而“存在主义将现实状态的形成当做是综合背景之下的产物”[1](P7),并进一步认为“这不是可言说的,不是可推演的,而是一种果断的、在综合的背景下生命力的‘选择’”。[2](P7)这一点用博尔赫斯的话来说即:时间织成的网络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在存在主义的论点和博尔赫斯的观念中,都包含了对存在于时间里的多重选择所创造出的多种可能性的肯定。

三、存在的荒诞性

博尔赫斯将小说的名字,以及崔朋的书名和迷宫都命名为“小径分岔的花园”,以具象的迷宫意象来承载抽象的“时间迷宫”的观念。在他看来,时间具有同一性,不断分岔、循环往复,因而他让崔朋的小说选择了各种不同的可能性。就像故事中所说的那样:“他就这样创造了各种的未来,各种的时间,它们各自分开,又互相交叉。小说的矛盾就是这样产生的。”[3](P79)《小径分岔的花园》本身,就是博尔赫斯进行多种可能性创造的实验。他让几条可以形成独立故事的线索同时发展,将这些故事碎片化后散落在小说的各处,再用不断分岔的时间将它们串联起来,以此来说明时间是没有统一性和绝对性的。

由于选择了各种不同的可能性,因而出现了相互矛盾的结果,这种不可思议的结果源于博尔赫斯所说的“同一”感。他在一次散步中着迷于周围的景色,“实在地感到自己同时置身于30年前和现在”[4](P235),因为“对博尔赫斯来说,他感知到这样一个时刻的同一性――它既是过去也是现在,二者既不相关又不可分割,这就足以瓦解时间的连续性,因为它使相隔30年的过去和现在表现为‘同时’”[5](P236)。这无异于将时间的链条切断之后,再把一个曾经出现在过去的“现在”放入当前的时间中,就好像一个圆一样,不断地处于一种循环往复的状态。用小说中的话来说,即:“我曾经自己问自己,一本小说怎么才能是无限的。我没有别的方式可以想象,只能想象一本循环的书,兜圈子的书,它的最后一页与第一页完全一样,具有无限地继续读下去的可能。”[6](P78)这种循环、轮回的思想也体现在崔朋和阿尔贝相似的结局中:他们都是被一个来历不明的人暗杀了。另外,他还在小说中运用了很多圆形的意象来表现这种“同一”感,如“色彩像圆月”“留声机的唱片”“圆形的钟座”“灯光的明亮圆圈”等。他的“同一”感来源于“贝克莱、休谟和叔本华的唯心主义传统:既然世界不过是感觉的集合,既然感觉之后并没有客观之物,既然感觉是世界的本质,那么‘同一’的感觉必然意味着‘同一’的对象。这是博尔赫斯否定时间的连续性和共时性的感性基础”[7](P236-237)。

从这方面来看,博尔赫斯所认为的“同一”感,更多的是强调感觉上的“同一性”,这与存在主义否定客观世界的真实性,肯定人的主观意志,而将客观世界发生发展的诸多关系视为无意义的荒诞这一观点具有相似性。存在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荒诞的这一观点,来源于人类信仰大厦的崩塌。太多残酷的、令人无奈却又无法改变的事实让人们对长期以来的信仰产生了怀疑,但又找不到解救的办法,只能在这荒诞的世界中徘徊。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类的主观意志比荒诞的客观世界更加真实。而在博尔赫斯那里,他试图在不断分岔的时间中选择各种可能性,即他在小说中所写的那样:“这张时间的网,它的网线互相接近,交叉,隔断,或者几个世纪各不相干,包含了一切的可能性。”[8](P81)由于不满于既成的事实,不满于业已出现的结果,博尔赫斯选择了各种可能性。尽管这些可能性会导致矛盾的结果,但他认为这些各不相同的结果会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中存在着,而我们也会出现在这些不同时空中的各种结果当中,从而模糊了我们“存在”的真实性,这种对于时间的实验让小说具有荒诞感,也使“存在”具有了荒诞性。而这种力图选择各种可能性、创造出各种结局的观点,是他以主观真实来否定荒诞现实的方式,这与存在主义的主张颇为相似。

四、存在的偶然性

博尔赫斯在《小径分岔的花园》中的虚构、杜撰,以及用“小径分岔”所暗示的可能性问题,都与后现代小说的观念息息相通。在《论惠特曼》一文中他写道:“一件虚假的事情可能本质上是实在的。”[9](P406)博尔赫斯以“虚假的”叙述来说明常人所渴望得到的对一个人的绝对真实、客观、全面的描述的不可能性。他认为多种可能、多种层面甚至是对错与善恶并存的状况才是真实的。他将“虚构的思想与真实性的思想紧密相连,因为他认定虑构也是一种真实”。[10](P407)这一观点在小说中表现为诸多的不确定性,由于虚构的缘故,我们无法分辨事件的真伪,而所谓的事情真相也是不可知的。如在小说的开篇先用一段史料说明进攻推迟的原因是由于大雨,但紧接着又提出俞琛的声明来否定了之前的史料,这就让人无法确定事件的真实性。这些所谓的真相,都像是博尔赫斯虚构出来混淆我们判断能力的,他并没有强调哪个才是事情的真相,而是将好几个“真相”摆在一起,让读者自己选择,就如同他在“时间迷宫”中选择了各种可能性一般。他推崇非理性和偶然性,将各种虚构的事实交错在一起,模糊事情的真实性,使小说的叙述呈现出非理性特点。而人在这么多个时间的分岔点以及各种可能性之中,所作出的选择也是充满偶然性的,就好像俞琛说的那样:“我觉得难以相信:这一天,既没有预兆,也没有征象,竟然会是我难以逃脱的死期。”[11](P70)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没有定数,它们可以发生在任何时空当中的任何人身上,而这些事之所以会发生,也不过是恰巧而已。时间当中的一切可能性都不过是在“可能”“也许”中相互交错,博尔赫斯将有关偶然性和非理性的探讨与他对于时间和空间之无限的思考联系起来。这与存在主义哲学认为存在是偶然的,从而否定客观世界发生与发展的逻辑性很相似。存在主义哲学将客观世界视为漂浮不定的虚设,认为人面对的是一个虚无、荒诞的世界。因为长久以来坚信的信仰没有了,人的灵魂失去了方向和依托,面对一个充满不确定的世界,人们感到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过去认为完全不可能发生的事也在世界上随处可见,这使得人们进一步否定客观世界的真实性,企图通过这样的否定来回避残酷的现实。对生命和生活当中偶然性与不确定性的担忧,使人们将客观世界视为飘忽不定的虚设,从而更增添了虚无、荒诞之感。而在博尔赫斯的小说中,无限可能性的背后实际上也是无限的偶然与不确定,甚至可以说就连这些无限可能性本身,也是由无限的偶然性与不确定性构成的,即便人们有选择的自由,也无法避免这些偶然与不确定因素所造成的影响。归根到底,人还是被无限的偶然与不确定包围着。对偶然性与不确定性的深刻感受,让博尔赫斯与存在主义又多了一点相似之处。

五、结语

在《小径分岔的花园》中,博尔赫斯建构着他的“时间迷宫”,他以无数的分岔组成各种可能性,让一切在不断选择中向前推进。而他自己却想同时选择各种可能性,并肯定它们所导致的哪怕是互相矛盾的各种后果。他甚至还认为时间的轮回让过去、现在和未来具有“同一”性,以主观的真实来否定客观世界的真实性。与此同时,他也肯定所有的选择和可能性背后,都包含着无限的偶然与不确定,这仍是对客观世界真实性的质疑。《小径分岔的花园》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中荒诞文学的经典之作,在肯定人的主观真实与自由选择的同时,认为客观世界是虚设的、荒诞的,从而否定客观世界的真实性,从这些要素可以看出存在主义哲学的特征。

注释:

[1][2]李钧:《存在主义文论著》,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第7页。

[3][阿根廷]豪・路・博尔赫斯:《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79页。

[4][5][7]申洁玲:《博尔赫斯是怎样读书写作的》,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35页,第236页,第236-237页。

[6][8][11][阿根廷]豪・路・博尔赫斯:《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78页,第81页,第70页。

[9][10]刘象愚:《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06页,第407页。

参考文献:

[1]刘象愚.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阿根廷]豪・路・博尔赫斯祝著,王央乐译.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3]李钧.存在主义文论著[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博尔赫斯范文6

本刊编辑部图/芬兰旅游局(.cn)

芬兰人说“既然我们被上帝放到了东西方交界的夹缝中,我们就得学会在夹缝中生存的艺术。”于是在芬兰旅游,可以体验芬兰式桑拿的极热与极冷;可以水木清华中放慢脚步,也可以在白雪地上风驰电掣;可以在湖光山色里亲近自然,也可以大都市中了解最前沿的设计;在芬兰,可以晃晃悠悠,也可以尽情撒野。

城堡教堂

芬兰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堡,它们见证了芬兰各个时期的历史,极具观赏价值。如目前北欧保存最为完好的中世纪城堡萨翁林纳城堡,它具备中世纪古堡所有元素:坚固的城墙、堡垒和射击通道、三个顶部圆塔、骑士大厅以及阴暗的地牢。芬兰最早、最大的城堡图尔库城堡,中世纪时一直是瑞典王国统治芬兰的最重要的军事要塞,城堡里的博物馆展出了许多芬兰历史上珍贵的文物。芬兰堡是建在赫尔辛基外海上的一座军事要塞,保存有城堡、古炮台、兵营和仓库,并有二次世界大战时使用过的潜水艇和大炮博物馆。它与劳马古城、佩泰耶维西教堂、韦尔拉木浆木板工厂、萨马拉赫登墓地遗址、斯特鲁维地理探测弧线均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芬兰的许多教堂也很有特色,赫尔辛基大教堂是赫尔辛基地标性建筑,是芬兰最受欢迎的结婚场所;岩石教堂是从一整块岩石中开凿出来;克里迈基教堂是现今世界上最大的木结构教堂,可以容纳3000人同时进行宗教仪式;佩泰耶维西教堂整个建筑由原木建成。

圣诞老人村姆明乐园

芬兰是圣诞老人的故乡,圣诞老人村在北极圈内,在那里可以与正宗圣诞老人会面并合影,参观圣诞老人工作的场景,并在圣诞老人的专属邮局为亲友寄上祝福的卡片。另外,游客到此,可以双脚跨踏过画在地上的北极圈纬线,拍照留念,并获赠“跨北极圈证书”。

多才多艺的芬兰画家、小说家杜芙曾创造出一个充满童真、魔幻的姆明天地,其中许多可爱的卡通形象也开始被很多中国游客喜欢。精彩的姆明主题乐园将童话变成现实,包括:姆明之家、希米伦之屋、爱玛剧场、莫立之屋、森林小径、姆明邮局、后园剧场、姆明妈妈厨房、史尼夫商店、甜薄饼工厂等。

萨米文化节日

萨米是欧洲最后的土著民族,他们的深蓝捆红彩花边的传统衣饰被认为是最能代表北方极地的独特色彩。萨米人搭建的锥型蓬帐、饲养驯鹿的优良技术、精美毛皮制品和小刀、皮鼓等工艺、原始的语言等都能让游客深深着迷。芬兰的伊瓦洛有最精彩的萨米村,而距离其39公里的伊纳里有详尽展示萨米人历史和资料的萨米博物馆,及画满萨米人图画的萨米教堂。

与萨米文化一样能让外来游客感觉到异国风情的是芬兰的各个节日,芬兰绝大多数节日都跟宗教有关系。除此之外,芬兰全国各地每年还举行各种各样的文化、体育庆祝活动。可以说芬兰是一个节庆欢乐的国度。对游客来说,能够参加芬兰的仲夏节、戴帽节、圣诞节、国际背夫人大赛、浆果采摘大赛等均是有趣的体验。

国家公园群岛漫游

芬兰森林覆盖率高达近70%,大部分北方的极地属于人迹罕至的荒原地带,再加上全国187888 个湖泊、5100 处激流和179584 个岛屿,形成了一方极为庞大的、极具旅游观赏价值的天然生态环境区域,为游客提供了不少清纯的郊野景致。

芬兰的群岛区位于西南部的海面上,有冰河时期形成的许多岩层岛屿,如芝麻般散布在前往瑞典的水道上。这片恍如迷宫般的群岛,是芬兰非常独特的一道景致。小岛间保存了千姿百媚的生命群落,使每一处的石壁崖岸都充满了活泼生机,仿佛如天国遗忘的一角伊甸园。连接芬兰西部、群岛西、北部的群岛环回路线长达200公里,其间有8架渡轮及12道桥梁,穿梭于大城镇之间的还有公共汽车服务。

独木舟漂流狩猎淘金北欧式行走

芬兰的夏季运动丰富多彩,如果游客具有足够的胆略,就可以自行驾驶一叶独木小舟,在清纯的大自然里任意泛舟,可以勇闯激流,也可以在平静的湖区漂流。个中的逍遥与惬意绝非是笔墨所能够形容出来的。

狩猎需要执照,游客可以申请,在芬兰的南部和中部,土地大多私有化,狩猎一定要先得到土地所有者的许可,比较方便的选择是参加狩猎团,可以猎获野兔、貂鼠、驼鹿等。狩猎时需穿着红色或橙色帽子和上装。

远在1865年,伊瓦洛河己发现有冲积金砂,当时就吸引了很多的淘金者去寻找那罕有的极地黄金,直到现在一些淘金者每年夏季仍在那里认真地寻找着,游客也也可以加入淘金的队伍。每年8月,芬兰北部会举行芬兰淘金公开赛,别开生面的比赛每每吸引大批观众。

北欧国家,许多人备有不同颜色的几种行走手杖,就像系领带一样,根据服装的颜色,选用不同颜色的手杖。大家投身自然怀抱或在城市的马路上,双手持杖行走,这种方式被称为北欧式行走,这在芬兰是非常流行的一种健身方式,游客也可以参与其中。

雪橇破冰船

到了芬兰,自然不可错过驯鹿雪橇、狗拉雪橇及摩托车牵引雪橇。

破冰船是全球只有芬兰一家独有的项目,“桑普号”是全球现在惟一的观光破冰船,在芬兰与瑞典之间的波的尼亚湾北部结冰的水域行驶。在每次4小时破冰之旅的船程中,乘客首先可享用船上的完善设施和服务,然后纵身一跃,漂浮于极寒冰海之中。

此外,游客还可以体验高山速降滑、越野滑雪、冰上钓鱼、雪鞋远足等冬季运动项目。

黄奕芬兰旅游日记(节选)

看一看黄奕的旅游日记片段,就知道芬兰是一个多么浪漫、神奇的国度了。

养殖场隐藏在森林里的一片开阔地带,刚刚走进养殖场,就听见驯鹿发出的类似牛叫的声音。我小心翼翼地走到一头驯鹿身边,轻轻地抚摩着它。

最兴奋的时刻到了,我坐在雪橇上,鹿橇非常“温柔”。一只驯鹿就能拉动2个成人,而所谓的驾驶方式也很简单,就是拉住驯鹿脖子上的一根绳子,想让驯鹿快些跑,就放松绳子,轻轻地抽打驯鹿的身子;想让它跑得慢些,就勒紧缰绳,拖住它前进的步伐。

城堡的庄严肃穆让我们说话的声音都不由得放小。城堡里的工作人员为了配合此次拍摄,特地穿上了当时宫廷的服装,敬业地摆出各种造型,刹那间,我感觉仿佛乘坐时光机器回到了以前的王朝时光中,我就好像是一个公主,在侍从无微不至的服侍中度过一天又一天。

出发前,驯狗师反复提醒我们,在转弯的时候,驾驶员身子一定要向转弯方向倾斜,这样才不会被甩出去。同时,前后两辆雪橇相距不能太近,要不两群狗会打架的。事实证明他的告诫不无道理――虽然我们控制住了自己的身体,但却无法控制淘气的狗群,好几次,后一支狗队恶作剧似的疯狂加速,领头狗差不多已经奔到了我的身旁,呼出的白气喷到了我脸上,着实把我吓得不轻。

桑拿浴可是需要一定勇气的。在温暖的桑拿房内蒸得浑身冒汗并不是桑拿浴的精髓,桑拿浴讲究的是极热之后的极冷,即在浑身通红毛孔张开之际,迅速投入雪地中,无论是在雪中打滚或者冰水中扑腾,都能让毛孔突然收缩。如此往复数次,才能达到芬兰人的洗澡境界。至于我嘛,实在没有勇气“享受”,只能躲在桑拿房中蒸汗,并选择浸泡在温水里,但即使这样也同样要咬紧牙关冲出,浑身哆嗦回来,最后却是通体舒泰,连连叫“爽”。

在凯米,另一个必须尝试的项目就是全球惟一的观光破冰船――桑普号,当然,它的最大卖点在于游客可以有机会在冰海中游泳。我们穿上“独此一家”的橡胶制的防寒漂浮衣,一个个尖叫着被船长赶下水。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冷,也不会如重石般沉入海底,我们个个都像染红的企鹅,在冰海中笨拙地撞来撞去。没过多久,就有人适应企鹅般的泳姿,在水中潇洒地翻滚自如,还有机会腾出手来向我们致意。最初还有一些恐惧的感觉,后来身体放轻松后,让头枕着波罗的海的海水,往上看是北极圈的天空,雪花漫天飘舞,身边漂着冰块,不少情侣在水中手拉手,真正是冰天雪地中的另类浪漫体验。

芬兰旅游路线推荐

夏季

自驾湖区

D1:赫尔辛基

亮点:沿途参观“芬兰硅谷”艾斯堡

D2:赫尔辛基―艾斯堡―萨翁林纳

亮点:萨翁林纳湖区风景、蛇形丘

D3:萨翁林纳

亮点:森林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古城堡、木制教堂、岩石博物馆

D4:萨翁林纳―库奥皮奥

亮点:芬兰湖区最可爱的城市库奥皮奥;东正教教堂博物馆;库奥皮奥博物馆。

D5:库奥皮奥―于韦斯屈莱

亮点:美丽的湖光山色

D6:于韦斯屈莱―赫尔辛基

D7:经赫尔辛基回国

亮点:赫尔辛基标志性建筑――赫尔辛基大教堂、神圣的议会广场、北欧最大的东正教堂、西贝柳士公园、奥林匹克体育场、岩石教堂、渔人码头。

千湖风光之旅

D1:经赫尔辛基前往罗凡涅米

D2:罗凡涅米―奥卢

亮点:圣诞老人村;跨踏北极圈纬线仪式和证书;参观驯鹿农场和爱斯基摩犬农场;享用鹿肉大餐;罗凡涅米的午夜阳光。

D3:奥卢―库奥皮奥

亮点:众多的岛屿和森林;室内滑雪场;乘坐大木船到伐木工小屋参加传统的芬兰晚会;体验传统的烟熏桑拿;伐木工人特色表演。

D4:库奥皮奥―赫尔辛基

亮点:赫尔辛基观光

湖畔木屋之旅

D1:赫尔辛基

亮点:体验芬兰人的时尚生活

D2:赫尔辛基―坦佩雷

亮点:芬兰城堡;赫尔辛基观光;工业名城坦佩雷;途经小镇伊特拉参观玻璃艺术馆和旗舰店,了解芬兰设计的特色;入住芬兰式湖畔小木屋;自费选择参加各种夏季活动:钓鱼、划船、北欧式行走等。

D3:坦佩雷―图尔库―瑞典斯德哥尔摩

亮点:坦佩雷大教堂、列宁博物馆、诺基亚博物馆;自费选择搭乘观光游船或古董蒸汽船;古城图尔库,乘坐豪华游轮前往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绿金之旅

D1:赫尔辛基

亮点:体验芬兰时尚生活

D2:赫尔辛基―艾斯堡―赫尔辛基

亮点:“芬兰硅谷”艾斯堡;努克西奥国家公园的水木风情;花园城市Tapiola;赫尔辛基理工大学;芬兰城堡;与海鸥亲密接触;芬兰当地人最爱的伴侣岛。

D3:赫尔辛基―波尔沃―赫尔辛基

亮点:有650年历史的中古小城波尔沃;有百年历史的Brunburg巧克力工厂惟一的门店;游览古色古香的购物街;赫尔辛基自由观光;搭乘游轮继续行程。

日不落之旅

D1:经赫尔辛基前往罗凡涅米

D2:罗凡涅米

亮点:圣诞老人村;跨踏北极圈纬线仪式和证书;参观驯鹿鹿场和爱斯基摩犬农场;享用鹿肉大餐;在罗凡涅米的午夜太阳中登上山顶,举杯畅饮。

D3:罗凡涅米―赫尔辛基

亮点:赫尔辛基观光;乘坐豪华游轮。

皇帝之路东段之旅

D1:赫尔辛基―希浦―波尔沃

亮点:沿着瑞典国王和沙俄沙皇的足迹,访问有趣又幽静的小镇;在希浦参观陶瓷和珠宝工艺馆,观赏皇族的收藏品;中古小镇波尔沃。

D2:波尔沃―洛维萨―伊马特拉

亮点:Prestbacka庄园;芬兰传统乡村木屋群;铁艺工作室;夜宿古堡酒店

D3:返回赫尔辛基或前往瑞典

西段皇帝之路之旅

D1:赫尔辛基―费斯卡

亮点:赫尔辛基观光;艺术家聚集地费斯卡;参观剪刀和铁器工作室;18世纪的庄园。

D2:费斯卡―萨洛―图尔库

亮点:萨洛艺术博物馆与热闹的集市;古城图尔库;姆明乐园;玫瑰庄园;乘车去艾斯堡的水上乐园;夜宿温泉酒店。

D3返回赫尔辛基或前往瑞典继续游览

极地淘金之路

D1:赫尔辛基―挪威

亮点:北极圈最北的小城北角;夏季时分,极北位置的太阳会全日常挂天空。

D2:挪威―芬兰伊纳里―伊瓦洛

亮点:萨米风情;森林里摘蘑菇和野莓;夜宿伊瓦洛酒店特设的玻璃小屋等候极光。

D3:伊瓦洛―萨利色尔卡―赫尔辛基

亮点:极地淘金镇淘金;原野;色彩斑斓的秋季森林;淘金博物馆。

冬季

圣诞老人之旅

D1:赫尔辛基―罗凡涅米

D2:罗凡涅米

亮点:参观圣诞老人村,与正宗圣诞老人会面并合影,在圣诞老人的专属邮局为亲友寄上祝福的卡片;跨北极圈仪式及证书;驾驶雪地摩托车前往驯鹿农场参观;萨米风情;自费选择体验驯鹿雪撬。

D3:罗凡涅米―伊瓦洛

亮点:萨米风情;刺激的爱斯基摩犬雪撬;体验传统的芬兰桑拿和桑拿餐。

D4:伊瓦洛―赫尔辛基―瑞典斯德哥尔摩

亮点:赫尔辛基观光;搭乘豪华游轮。

雪地活动荟萃之旅

D1:经赫尔辛基前往伊瓦洛

亮点:初试免费桑拿

D2:伊瓦洛

亮点:乘坐雪橇;湖面上凿冰钓鱼;雪鞋森林远足,与在雪地中散步的驯鹿和觅食的野鸡邂逅;北极雪地中打雪仗踢足球;荒野中享受明火烧制的午餐。

D3:伊瓦洛

亮点:驾驶雪地摩托车历险;森林野餐

D4:伊瓦洛

亮点:抱抱爱斯基摩犬,坐坐犬雪橇

D5:伊瓦洛

亮点:乘车前往驯鹿农场;到友好、善良的萨米人的拉普兰小屋中边喝咖啡边欣赏萨米人独特而神秘的歌曲和“哼唱”;参观拉普兰博物馆,了解拉普兰北部地区独特的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

D6:伊瓦洛

亮点:玩玩越野滑雪板;在温暖舒适的老木屋餐厅中用餐。

D7:经赫尔辛基返回中国

破冰船之旅

D1:赫尔辛基―罗凡涅米

D2:罗凡涅米

亮点:圣诞老人村;跨踏北极圈仪式及证书;驾驶雪地摩托车前往驯鹿农场参观;萨米风情。

D3:罗凡涅米―凯米

亮点:乘坐“桑普号”破冰船并参观;冰海沉浮;品尝可口的驯鹿肉汤;体验芬兰传统桑拿和桑拿餐。

D4:凯米

亮点:参观冰雪城堡,其中有冰雕室、冰酒吧、冰餐厅、冰教堂、冰客房等;参观爱斯基摩犬农场,体验爱斯基摩犬撬;可在冰堡过夜。

上一篇装帧设计

下一篇环保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