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职业学校范例6篇

公办职业学校

公办职业学校范文1

现代的社会是信息的社会,可以说计算机的应用已经达到了普及的地步。没有人可以脱离计算机工作,不论你是什么行业。所以,对于职业学校来讲,如何提高全体同学的计算机水平,尤其是计算机基础―― 办公自动化的水平更是当务之急。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良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些拿出来与大家共享,希望得到各位同仁的支持和帮助,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1 理论知识强调够用、适用

办公自动化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可以说没有实践性教学,就达不到一定的高度。但理论知识一样的非常重要,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后就不可能对知识的理解有一个质的飞跃。但是我们作为一个中职学校,理论知识不可能讲得更深,太深的理论学生根本就没有办法理解,以后的工作中也极少能用上。我们只要把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讲清楚,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够用就行了。至于对这方面要求较高的学生可以分层次单独进行辅导。

2 以考带练,增强学习兴趣

计算机等级考试经过这么多年的沉淀可以说已经非常成型了,无论是理论考题还是实践部分都有很高的技术含量。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计算机等级考试,辅助我们进行计算机教学。学生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即检验了自己的教学水平,掌握了计算机的知识,同时也得到了计算机相应的证书,对今后参加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1)在考试之前我们先组织学生进行辅导。有目的性的学习是最容易得到效果的,为了考试、为了获得证书,同学们都很是上心。在压力下的学习,产生的学习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这从我们历届的学生身上得以体现。

(2)在考试之后,我们针对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探讨今后的教学方式,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在坚持多年的以考带练尝试之后,我们得到了很大的甜头,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深远的意义。

3 案例教学与项目教学相结合

检验办公软件的学习效果很容易,只要拿出“事”来让学生做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多是一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为主的。比如,我们在电子表格的教学中,就以学习成绩表为案例让同学掌握数据的录入技巧、公式的应用、表格的美化等知识。而在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让学生做学生操行评定的表格。这个内容我们加入了多个方面,比如学生的寝室管理、班级管理、集体活动等,可以说是构成了一个项目。当同学们把这个项目完全做好之后,那也就意味着同学们的电子表格基本功已经达成。再比如,我们在PPT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做自己班级的宣传片,很多同学把自己班参加运动会、演讲等比赛的照片,还有丰富的业余生活、主题班会的内容都加进PPT中,即达到了学习的目的,也增加了班级的凝聚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4 就业指导教学

刚才已经说了,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但我们在进行这些教学的时候如何选择案例、项目是非常有学问的。我们要把企业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和企业零距离接触。在这方面,我们老师和就业办的老师密切合作,时刻掌握就业的动向,了解社会的需要。并且通过对往届学生的回访来确定我们下一步教学的步骤和方式。社会需要的就是我们要教的、要学的。我们也经常到企业去,和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甚至去帮助企业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另一方面,我们也把企业的工作人员请到学校来,让他们指导我们的学生和教学。经过多方面、多途径地努力,我们的学生得到了企业的欢迎,从而证明我们的教学是非常有实效性的。

5 增加双边活动,让学生产生更大兴趣

传统的一言堂教学可以说已经非常不适合今天的学生和社会了,现在的学生可以说是非常活跃,你限制学生的活跃就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也就限制了学生的智能。所以,在现代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只在这样才会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有的时候我们会让学生客串老师,让他们在教的过程中得以发展。其实我们老师都知道,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那么学生要想当好这个“老师”,就必须就要把自己学的知识掌握得更为透彻一些,只有这样,才能教好“学生”,这样就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掌握。

6 提高教师自身水平

学无止境。计算机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可以说你放弃了学习,那就意味着被专业淘汰。我们每天都必须要不断地学习,掌握最新的知识。只有你走在了前头,才能掌握主动。

公办职业学校范文2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模式构建

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于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人们给予了多样化的态度。有学者指出,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要适时推进,也有学者认为,应该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基于此,文章对混合所有制的职业教育模式以及作用展开了分析,并且探讨了构建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策略,对促进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的意义

1.1促进校企合作

对于职业院校的发展来说,校企合作程度不高是限制教育质量上升的根本因素,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因为缺少有效的合作机制,使校企合作无法发挥其根本作用。而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开展,在建立有效合作机制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最好将产权作为合作的枢纽,能够实现校企合作的稳步发展。此外,将利益分配作为校企合作的动力,由于职业院校的办学动力缺失,企业可以通过投资的形式参与到职业院校办学过程中,并且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有关规定,获取相应的回报,切实促进了校企合作的有效发展[1]。

1.2提高办学经费

我国职业院校在教育过程中正在面临着办学经费匮乏的问题,据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中等职业院校每名学生平均支出公共财政预算教育费用9620元,而普通高中支出9332元,两者大约相差3%;同一年中等职业院校平均每名学生支出公共财政预算费用4680元,而普通高中支出3688元,两者大约相差25%。但是,由之前的研究结果可知,职业院校生均成本要高于普通高中155%左右,所以我国职业院校在办学经费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构建,能够将企业、个人以及社会团体等融入到职业教育过程中,有效提高办学经费,从而改善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

1.3创新办学体制

自从职业院校创办以来,体制上的欠缺一直制约着院校的办学动力,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开展,是创新其办学体制的一次重要尝试。在引入资本的同时,对职业院校的治理结构起到了相应作用,不断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确保权利和制衡之间的平衡,提高法人治理结构运转的真正效率。职业院校在构建混合所有制产权结构时,包括多个经济利益主体,即存在多个动力源泉,有效促进了企业活力的展示。另外,通过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构建,还能够解决公办职业院校中存在的体制问题,促进民办职业的发展,增强办学效益,形成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办学体制。

2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模式分析

2.1公办职业院校与民营企业混合

所谓公办职业院校与民营企业混合,就是公办职业院校和民营资本主体双方通过入股的形式集合所有资本所有者,使其实现统一运作,最终双方抽取相应的分红,属于一种产权合作的方式。比如,2016年辽宁交通职业学院与该地区的一家大型民营企业合作,共同创办了一所国家师范性技术学院,双方提前召开董事会,每一方持股权50%,学校主要负责教室、宿舍、设备以及师资力量的建设,而企业共投入7000万元的资金,在学校内构建集实训、理论于一体的教学区域。这种混合所有制的教育模式,不仅促进了职业院校的发展,最终也实现了著名软件示范学院的建立[2]。

2.2公办职业院校与外资企业混合

公办职业院校与外资企业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主要将职业院校资本作为主体,与国外、境外的资本进行了融合,形成了一种职业教育形式。每一方都会按照之前签订的合约承担相应的责任,并且行使自己的权利,从而形成互惠互利的局面。例如,2015年某职业院校与一家电梯公司进行了合作,形成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模式,该公司是国外一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在该职业院校中投入了2500万元的资金,用来构建学生实训、员工培训以及顶岗实习的场地,进而实现了综合型人才的有效培养。

2.3公办、民办职业院校互相混合

公办、民办职业院校互相混合即互相委托管理,也就是说办学比较困难的职业院校将所有事物交给能力较强、更专业的院校负责,进而提升管理水平。受委托管理的学校在学校性质、办学体制、教师编制以及经费投入等方面都不会发生改变。在职业院校的教育过程中,民办职业院校委托管理公办职业院校的行为已经有了成功案例,比如,某民办职业院校委托管理公办的职教中心,职教中心的投资渠道、规章制度以及学校名称等都不会发生改变,而民办职业院校会通过管理团队,与职教中心共享管理模式、教学资源,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产权关系,不仅确保了国有资产的价值,也提高了公办职业院校的办学动力和效率[3]。

3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的构建策略

3.1打破非公即民的思维

目前,有很多保持着非公即民的传统思维,对民营资本有太多的顾虑,一直担心民营资本会侵蚀国有资产,对民营资本持怀疑、抵制态度。针对这种现象,公共政府部门应该打破集体才是公有的思维,明确国与民都属于一个经济体制下的共同体,对职业教育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们相辅相成、共同进退,并不是对立的关系。从以往的经验可以看出,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模式是发展和投资的根本走向,全球各个国家的公办职业院校和民办职业院校的界限变的越来越模糊,单纯的公办、民办院校正在减少,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正在增加。该种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公办职业院校的市场份额在不断增加,非政府办学主体不断引入,学生的学费、社会捐赠渠道等也实现了扩展。(2)民办职业院校的数量和在校生规模正在逐渐扩大,办学主体也变的越来越多元化。所以,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开展一定要在的思想转变的基础上进行,与时代的发展潮流相适应,促进职业院校的持续发展。

3.2构建多元参与的共同治理结构

与公办职业院校相比,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可以在办学成本的基础上进行收费,具有加大的自,随着市场发展不断运作,比公办职业院校更加灵活。与民办职业院校相比,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能够以公办院校的品牌、教学经验以及师资为前提,获得更多的公共财政资助,吸取公办、民办的所有优势。虽然具有相应的优势,但是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中的产权是由多个经济主体共同掌握的,产权结构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使内部治理工作变得更加困难。而且,现代学校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对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求能够在股份制企业的基础上,实现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开展,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合理权衡利益,在保护投资人利益的同时确保教育人员的自益[4]。

3.3建立产权保护、收益分配体制

经济效益是开展经济活动的根本动力,更是影响经济活动效率的关键因素。因为资本具有逐利性,所以社会资金在进入公办职业院校时一定会受到投资预期和收益方面的要求,怎样确保投资人的产权主张和收益成为了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最应该关注的问题。实际上,只要职业院校管理得当,肯定会出现办学效益,在公办学校中,如果政府给予的资助总额比学校支出高,或者学校总收入比其他办学支出高,就会产生一定的效益。由此可见,盈利性是公办职业院校和民办职业院校共同拥有的特性,只要学校存在收支行为,就会产生盈利。职业院校单独管理其利润是独享的,而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模式中的利润是分享的。利润分配是在产权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分配制度的确定就是产权关系的实现。有相关定义指出:产权是指使自己、他人获取效益或受到损失的权利,而且还是一种社会工具,能够帮助个人形成与其他人进行交易的预期。因此可以看出,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一定要对产权归属、收益权等进行明确规定,科学配置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

3.4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开展,其相关规章制度的完善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有效区分职业教育和完全公益性的普通教育。作为教育中的一种类型,职业教育的具有较强的公益性,但是与普通的义务教育又存在区别,目前,美国的营利性高等院校都是以职业教育为主。因此,我们要对职业教育的性质充分认识,便于社会资本的引进,实现职业院校的持续发展。(2)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运转模式、治理结构、实施标准以及分配模式等进行明确规定。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发展,要以股份制的形式进行治理结构的构建,但是不能谁投资多,谁就拥有决策权,就算是开展民办职业院校,也不能将决策权交由投资最大的股东,尤其在发展初期阶段,最好使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公有资本占据最大的股权。(3)在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对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营利性项目进行规定。比如,可以将社会培训规定为营利性教育,最终获取相应的回报。除此之外,还要积极构建国有出资人制度,对投资人的权利、义务、利益等进行规定,同时对多元投资形成的教育资产增值部分的处置方式进行有效规定[5]。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构建是我国职业院校的一大创新。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可以加强与知识、技术、管理以及资本等要素的融合,在解决职业院校经费不足、校企合作模式欠缺等问题的同时也为我国培养了综合型人才,切实促进了职业教育与社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俞林,周桂瑾.现代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的理论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7):41-44.

[2]周俊.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27-132.

[3]杨公安,宁锐.混合所有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有效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4):7-12.

[4]刘丽娜,李艳华,吕智飞.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的正确选择——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的话题[J].职业技术,2014(12):23-26.

公办职业学校范文3

郑州市职业教育的基本现状

2006年底全市共有高等职业院校10所,在校生5.5万人;市属(含民办)中等职业学校76所,在校生14万人;非学历培训机构600余个,年培训规模达60万人次。初步建立起学校布局合理、专业门类齐全、中高等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欢迎,平均就业率达到98%。郑州市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以下特点。

1.政府发挥了办学的主导作用,建设了一批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市和县政府切实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重点办好了一批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发挥了办学的主导作用。现全市已有部级重点职业学校14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2所,进入省“双百工程”的学校4所,规模超过千人的学校达到32所。各县(市)都建起了县级骨干职教中心。

2.行业发挥了办学的骨干作用,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多年来特别是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困难时期,行业举办的中等职业学校充分发挥行业、区位和条件优势,努力扩大办学规模,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行业办学占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总数的9.2%,2006年行业办学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全市招生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32.1%和27.9 %,支撑了郑州中等职业教育的半壁江山。

3.政策发挥了导向作用,鼓励和发展民办职业教育的政策形成公办与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郑州市属高等职业院校中民办高校占总数的70%、试行“公办民助” 模式的占总数的20%;中等职业学校中民办学校占总数的13.1%。2006年全市高、中等职业院校招生人数中民办占招生总数的37.5%;在校生人数中民办占总数的29.4%。民办职业教育已成为该市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公办与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

4.就业拉动了职业教育发展。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先导,建立健全了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体系,

加强了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2005年、2006年郑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五年来招生人数逐年递增,有效地拉动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郑州市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国家政策指导下,郑州市职业教育近几年来有了迅猛的发展,但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障碍,某种程度上也制约着发展的步伐。

1.体制上存在多头管理。从郑州市目前的职业教育办学管理体制看,初、中、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技工学校和高级技师学院及职业培训机构等,有行业部门办学、劳动部门办学、教育部门办学,是“多头管理、政出多头”,标准和要求不统一。这种管理体制形成资源不能共享,许多职业学校办学规模小,专业设置重复,加大了管理成本,办学效益低,教育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利用。

2.办学经费不足。《河南省实施〈职业教育法〉办法》、《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规定的各项经费政策没有真正得到落实、规定的投入比例没有足额到位。与高等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相比,各级财政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明显偏低,职业教育的战略重点地位没有得到体现。二是社会资金缺乏投资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社会资金投资的主要方向是高等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基础教育,在投资的取向上中等职业教育是末位选择。三是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均经费标准定额偏低。四是职业院校的学费标准偏低,缺乏弹性。经费方面的问题挫伤了学校的办学积极性,也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3.就业准入制度落实不到位。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落实不到位,一些用人单位对国家就业准入制度没有很好地贯彻落实,而劳动监察及处罚力度不够,形成职业教育的贬值。另外,由于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对没有经济收入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群体的职业资格考证收费过高,加之其他因素的影响,使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推行困难,结果形成严重的政策“棚架”现象。

4.办学资源短缺。现有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空间、硬件设施都没有大的投入和发展,资源短缺、容量不足,基本停留在几年前规模状况;校内实训设施和基地的实训设施严重缺乏;“双师型”师资匮乏。这种状况难以承载

职业教育扩招的重负,要完成扩招任务的压力巨大,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瓶颈。

5.用人和分配制度改革滞后。主要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人事制度改革滞后,一是缺乏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二是中等职业学校缺乏用人自,致使“想进的人不能进、想出的人不能出”;三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分配制度改革进展迟缓,按劳分配、优绩优酬的分配原则得不到有效落实。这一问题加剧了“双师型”师资匮乏的现象,形成恶性循环。

发展郑州市职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郑州市的职业教育尽管发展中有很多困难和问题,发展趋势是可喜的,只要逐步加以解决,前景会更加广阔和美好。如何解决,本人认为应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理顺管理体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力度。政府牵头,调整有关部门的职业教育管理职能,变多头管理为统筹管理,建立起合理分工、相互合作、各负其责的管理体制。将初、中、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技工学校和高级技师学院等纳入教育部门统一管理。这样有利于整合和重组职业教育资源,有利于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沟通与衔接,有利于大职教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避免和解决了“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办学规模小、专业设置重复、办学效益低、教育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利用等问题。形成各级政府领导,行业部门组织培训对象,教育部门负责实施培训,劳动部门负责培训后就业安置的完整体系。

2.创新办学体制,促进公办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积极推进公办职业院校实行“公办民助”、“国有民办”,鼓励公办职业院校在不改变学校隶属关系的前提下,以投资人获得合理的利益回报吸纳社会资金和民营资本参与合作办学,盘活现有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同时可进行公办职业院校开展股份制改造试点工作,办学单位以学校的土地、教学设施设备等固定资产和资金入股,吸纳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入股参与办学。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的土地、教学设施设备等固定资产可以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评估,计入股份,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改制后财政供给的经费标准和数额不变,对教职工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政策”,对原有在编教师的身份和待遇保持不变,新增人员由学校自主聘用,并按有关规定兑现工资及待遇。以此盘活现有资源,增加办学活力,促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3.制定优惠政策,促进民办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框架下,地方人大结合地方实际,通过立法制定和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促进民办职业教育的地方法规,促进民办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健全民办教育管理机构和管理体系,加强统筹规划、宏观管理,协调指导民办职业教育工作。政府有关部门要将民办职业院校建设纳入当地城乡建设规划,在征用土地和学校建设规划等方面,享有与公办职业院校同等的优惠政策。对民办职业院校可不受地域限制招生,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限制学生报考志愿、限制家长选择学校。政府对民办职业院校的利益要加强保护,避免一些单位和个人给民办学校发展设置障碍。

4.切实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落实国家和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经费政策,各级政府要调整教育投资方向,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战略投入,扩充职业教育资源,从政策和资金上向职业院校基础设施和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倾斜,人大和政府有关部门定期组织开展职业教育各项经费政策落实情况的检查,督促履行法定的投资责任,以满足中等职业教育扩招和人民群众接受优质职业教育的迫切需求。建立和落实职业教育助学制度。在加大对办学投入的同时,建议各级财政、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将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学生纳入国家助学资助范围,设立专项助学经费;制订出台“金融机构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供助学贷款”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大力倡导社会各界对贫困学生捐资助学。

5.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工商等有关部门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切实加强劳动执法监察与处罚力度,为就业准入制度的真正落实创造条件。加快推行职业院校毕业生“双证书”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人事等部门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资格考核、认定办法,促进学生方便、快捷地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要组织开展对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以及部分教育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主体专业的认定工作,使学生在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的同时,能够直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公办职业学校范文4

关键词:传媒;高职院校;办学资源

办学资源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能够给学校产生经济价值,推动学校发展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要素。不同类型的传媒类高职院校表现出的地区特色、学校特色、专业特色等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学校的办学设施资源、人才培养资源、社会声誉资源等方面所拥有的优势。为此,本文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公办)、天津广播影视职业学院(公办)、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民办)、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民办)为研究对象,比较与分析公办与民办传媒类高职院校的办学资源,旨在为整合与优化其办学资源提供参考。

一、集中优势,横向拓宽,形成具有办学特色的办学设施资源

学校的办学设施资源通常包括硬件设施、办学资金投入等。硬件设施是保障传媒类高职院校组织教学、实训、科研等一系列人才培养活动的物质基础。学校的硬件设施主要包括学校面积、建筑面积、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实训基地、运动场所等[1]。办学资金的投入主要包括高校可以自主支配的资金,以及从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争取得来的各类社会资金。

公办传媒类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资源实力相对较强,民办传媒类高职院校在办学设施资源方面更加重视横向办学资源的建设与发展,如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积极打造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办学资源。公办与民办传媒类高职院校在办学设施资源的建设上都有与时俱进的发展趋势,如打造信息化校园、实现资源共享等。此外所调查的四所传媒类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都不长,这是影响学校办学资源建设的重要因素。(表1)

二、特色发展,工学结合,发展与行业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资源

人才培养资源主要包括师资力量、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等。师资力量对学校教学质量、学科建设、管理水平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是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专业建设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结构、内容、方法、手段,以及人才培养结果的评价方式,是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社会生产与行业需要的重要依据。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外部企业联合办学,在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整合与产业化,以及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成果。公办与民办传媒类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资源方面,均具有自身特色(表2)。

师资力量方面,“双师型”教师的培育成为两类学校发展的重要方向。民办传媒类高职院校无论生均教师数量,还是外聘的知名专家、学者均要优于公办学校,如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聘请了12名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为该校教师,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的学科带头人中外籍专家占师资的50%。

专业建设方面,两类学校均开设了以媒体行业为主的专业,人才培养的类型均为该行业领域的一线应用型人才。此外,不同类型的传媒类高职院校均打造有符合学校发展的特色专业,如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的主持与播音专业、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校企合作方面,公办传媒类高职院校一般以广播电视台或影视集团作为支撑,如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与湖南广播电视台的合作与共建,天津广播影视职业学院隶属天津广播电视电影集团。民办传媒类高职院校更多在于与其他学校、企业合作,或走国际化路线,如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的“1+2”留学模式,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与国外高等艺术学府的合作,以及与国内电视台的合作等。

三、合作共建,展示成果,培育传媒类高职院校良好社会声誉资源

社会声誉资源主要包括学校品牌、知名校友、办学成果的社会影响等方面。大学品牌是一所大学社会地位和综合实力的反映,是一所大学在创建、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被社会认可的程度,也是高校在长期发展中对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信誉的承诺以及质量的保证。知名校友,是一所大学培养人才质量的具体体现,它是宣传与扩大学校影响的重要途径。学校办学成果的社会影响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毕业生的就业率,教师、学生作品的认可度,以及社会对学校的评价等,均影响着学校的社会声誉。公办与民办传媒类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资源存在明显的差异(表3),主要由其办学体制及所拥有的资源所决定。

公办传媒类高职院校一般由政府与广播电视台或影视集团合作与共建,在政策资源、社会信誉、媒体合作等方面具有先天性的优势。因其“公办”的性质,获得更多的社会信誉与认可度。

民办传媒类高职院校因其“民办”的性质,其社会信誉与认可度相对公办传媒类高职院校较低,需要通过各种校园文化建设与办学成果的展示来获得社会的认可。

公办传媒类高职院校因其“公”的“专属”,获得更多的政府资源与社会的认可度,民办传媒类高职院校因其“私”的“灵活”,汇集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形成具有自身优势的资源竞争力。传媒类高职院校办学历史不长,其办学资源的发展与建设,要取己之长、补己之短,夯实基础、发展特色,注重各学校之间办学资源的相互整合与优化,形成基础扎实、特色鲜明的办学资源优势,以提高公办与民办传媒类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真正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与行业或职业岗位需要的一线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公办职业学校范文5

关键词:优势专业;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结构;公司

高等职业教育的三大基本社会职能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公共服务。为实现这三大基本社会职能,学校不可能孤立地闭门造车。企业则为学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联系社会的窗口,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尽快地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浪潮之中。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是领导者,学校是实施者,学生是接受者,共同成为知识和生产的创造者。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只有与企业深度合作,才能深入了解企业岗位需求的具体情况,了解企业岗位对技能和知识的详细要求,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没有深度的校企合作,高等职业教育就无从培养社会所需求的人才,就难以科学持续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难以构建。

一、高职院校部分专业创办公司的必要性

如何实现校企合作,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采取的方式主要有:聘请专家来院校辅导、实地调研、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模式等等。其中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模式是最受广大职业院校喜爱的一种培养模式。该模式是企业向学校提供一定的经费和岗位,职业院校根据企业岗位的要求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为企业提供所需要的人才,充分实现深度的校企合作。

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模式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专业。实际工作中不同的专业究竟采取哪种人才培养的模式跟不同的职业结构有关,职业结构对职业教育体系的影响非常大。高等职业教育专门培养的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在我国技能型人才所需的技能主要包括两大因素:一是智力或知识因素,二是技能因素。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技能岗位,对两者所要求的结构比例是不一样的。例如制造业有利于分工,需要从事繁琐的手工操作,对技能的要求会相对多一些,类似于这种行业的人才培养特别适合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模式;而服务业比如外贸业所需要的更多的是一种智力知识的运用,更强调实践经验的积累,这种职业结构并不适合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模式。虽然像外贸类专业有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同样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模式,但是根据笔者的实地调查,甚少有公司能够提供实质性的工作岗位给学生熟悉外贸流程,更不用说与外商产生实质性的接触。

目前大部分此类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实践学习主要采取实训课、聘请专家来院校讲座、教师去企业挂职等手段,但是如果学生没有机会长期深入生产第一线,只是蜻蜓点水式地了解其职业,离高等职业教育的初衷还是相距甚远。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笔者认为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依托优势专业自己创办公司,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二、高职院校自己创办公司的作用

针对偏智力型、经验积累型的技能岗位,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实习周期短,无法短期内为企业创造财富。而高等职业院校依托优势专业自己成立公司则不存在上述矛盾。高等职业院校创办的公司一般都是基于优势专业成立的,其定位是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于一体,不同于社会上的一般经营性公司。它成立的目的主要是为学生实训提供稳定的实习基地,促进学科科研成果的转化。同时作为一家公司,它必须精通市场化运作、创造财富,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公司的作用在这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从学生方面讲,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需要在真实的工作背景和职业环境中,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逐步形成。公司的成立为学生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提供了真实的工作背景和职业环境。

在实践学习中指导教师给予学生全方位的训练、指导和帮助,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实践运用,不断锻炼具体岗位技能,基本上大部分学生通过实践中不断学习,都可以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技能人员。

当然,上述功能在学校的仿真实验室中同样可以实现,但是对于职业道德的培养,仿真实验室则不具备真正的社会性。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学会面对现实的社会,了解市场竞争意识,顺应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善于发现自身的优缺点,学会团队合作等等。

从教师方面讲,高等职业院校真正需要的是具备深厚理论知识、丰富实战经验的教师。高等职业院校对于这方面特别注重,所以尽可能为教师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但是企业毕竟不是学校的,尽管学校尽可能为教师提供方便,但矛盾冲突总会有。自己办公司,指导教师的工作时间、工作进度、自身特点等都会得到充分的考虑。同时教师在实践工作中能够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增减教学内容,增强自身的工作能力,提高教学水平,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2.有利于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公司的发展需要创新,高等职业院校依托优势专业成立的公司在这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公司的技术骨干是有着坚实理论功底的教师,他们服务于生产的第一线,与企业密切接触,坚实的理论功底加上深厚的实践基础促进了教师科研水平能力的提高。而科研水平能力的提高使得教师在公司产品开发、市场拓展、技术革新等方面有着独到的创新,更进一步促进公司的发展。其次,在创新日益系统化的现代社会,创新必须是跨领域协同合作的。高等职业院校除了该专业外,还有其他配套专业,不同专业的教师团队合作,提高公司的创新能力,假以时日整个学校的科研水平、教学能力将会不断提高,公司会不断创新,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状态之中。

3.有利于生产效益的提高

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着育人和创收两项重任。高等职业院校一方面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等第一线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同时服务社会与创收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履行的使命。过去,我们总是在片面地强调社会对教育的无偿援助,但是社会需要的是效益,不可能总是单方面的付出,而两者的合作则会大大提高生产效益。高等职业院校虽然在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办学历史上无法与老牌的本科院校相比,但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工作重点就是培养第一线的工作人员,服务地方经济。公司的成立很好地实现了两者的有机融合,促进了整个社会生产效益的提高。

三、高职院校创办公司的优势与弊端

1.高职院校创办公司一般是基于优势专业创办

公司能否成功创办,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是否拥有宝贵的人力资源和先进的技术。而高等职业教育其本质就是教育与社会生产的有机结合,公司的创办真正找到了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服务的突破口。首先从人力资源方面看,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在师资、实训设备、人才选用方案等各个方面都尽可能与社会接轨,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优势学科,一般均拥有从学历、能力、职称等角度合理配置的教学科研人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高等职业院校基本上都要求领导力强、双师型、科研成果突出的人才担任。这些高素质的人才为公司的创办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其次从技术方面看,高等院校每年拥有很多的经费用于科研项目,其中高等职业院校的科研主要关注于应用性科技研究,这些科研项目产生了众多的科研成果。但是现实生活中我国每年高校取得的科研成果真正实现产业化的比例不到1/10,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校与市场的脱轨,市场中的大部分企业不明白科研成果的价值,不愿意冒险,而学校不知道如何推销已有的科研成果。高等职业院校自己创办公司则弥补了上面出现的问题,很好地实现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2.高职院校创办公司具有丰富的人脉资源

首先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优势专业曾经培养了大批的优秀毕业生,他们中大部分人活跃在该专业领域内,甚至成为该行业的中流砥柱,他们可以为母校成立公司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帮助;其次,高等职业院校大部分教师是双师型教师,他们除了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外,很多教师是从一线工作岗位中来或曾经在企业挂职过,积累了不少人脉,这些为公司的成立能够提供不少帮助。

3.高职院校创办公司能产生很好的社会效应

高职院校创办公司与其它公司的目的不一样,注重盈利是一方面,但是更注重产生盈利的过程。公司的生产经营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延续。通过公司的创建,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工作中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而学生一方面从教师教学水平提高中获益,同时在公司实习,零距离接触生产一线,直接受益。这些都有利于公司的良性循环。

虽然高职院校创办公司有诸多优势,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创办公司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而且这么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工作主要关注的是教书育人与学术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创办公司时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首先,公司的创办是依托高职院校优势专业创办的。优势专业一般在师资、经费、科研、配套设施、影响力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总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重点支持优势专业创办公司才具备一定的可行性。不顾自身实力如何,盲目上马很多公司,最终只能导致更多资源的浪费。

其次,高职院校创办公司除了自身具有一定实力外,还必须与当地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环境相吻合,没有好的外在条件,公司同样很难长远发展。例如依托国际贸易专业成立外贸公司,当地在地理位置上并无港口、码头或工业上并无独特的出口产品,公司就算成立了,也不可能实现长远发展。

最后,高职院校本身最重要的工作是教书育人,学术发展,创办公司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科研。而高职院校创办的公司虽然是依托于学校这个主体,其实质仍然是一个社会竞争主体。如何实现公司的稳健经营,同时又能保证实习、科研的顺利开展,也就是教育与创收两不误,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四、结 语

高等职业院校基于优势专业成功创办公司是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等于是把学校及优势专业放到市场中去检验,让市场来评价学校优势专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学校优势专业在市场这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进则退,迫使学校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自己,改革自己,培养出真正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的优秀学生,创新出满足社会发展的科研成果,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郑文.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创办学科性公司的思考[J].湖

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2] 仪秀芳.论高校以商务英语专业为基础组建外贸公司的

可行性[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5).

[3] 大力加强校企合作.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创新.鲁昕在教育部校企合作签约仪式上的讲话[J].汽

车维修与保养,2011,(3).

[4] 陈雄俊.学科性公司—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重

要环节[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6,(11).

[5] 及进革.高等职业教育创办企业是产学结合的最佳途径

[J].现代经济信息,2009,(14).

[6] 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壮大工程指标体系研究项目课题组.

公办职业学校范文6

关键词:民办高职;师资队伍;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6-0019-03

一、背景分析

(一)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重大战略部署、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民办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带来新机遇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要“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强调要创新民办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与公办职业院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健全政府扶持激励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管理评价等。这些利好政策的出台,进一步优化了民办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为民办高职教育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

(二)新型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为民办高职教育发展注入新动力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截至2013年末,广东省常住人口10644万人,城镇化率(即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为67.76%,广东城镇化的潜力依然巨大。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广东民办高职教育在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能力和进一步提升城镇化质量方面的作用将更加凸显。

(三)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入关键转型期,为师资队伍建设提出新要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和地方财力持续增强,政府对于公共服务的责任不断强化,各学段公办教育的硬件设施、师资队伍、管理水平得到迅速改善,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的待遇优势持续缩小甚至不再具有优势。随着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发生重大变化,从有学上转变为上好学,本科高校、公办高职院校不断挤占民办高职院校生源,民办高职院校招生竞争加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面临低报考率、低报到率的严峻形势。民办高职教育必须从追求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道路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办学特色内涵式发展道路转变。这一转变为民办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为了深入了解全省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发展现状,除收集整理已有统计数据外,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于2014年11月开展了“广东省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发展状况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312份,本报告部分统计数据来源于该问卷调查。(已在文中注明)

(一)教师整体规模

2014年,广东省民办高职院校共有教职工13905人,其中专任教师9951人,校外聘请2989 人,生师比18.79,达到国家规定的生师比标准。

(二)师资结构

1.年龄结构。据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省民办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中,34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占58.92%,35―44岁的占18.33%,45―54岁的占10%,55岁以上的老教师占12.75%。数据显示,35岁以下青年教师接近六成,成为民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主体,年富力强又有丰富经验的中年教师比例较低。

2.学历结构。经过多年的发展进步,民办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学历水平有较大提高。据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省民办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中,博士研究生占1.08%,硕士研究生占27.24%,本科占68.47%,专科及以下占3.20%。但拥有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比例仍明显低于全省高校整体水平,民办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学历水平依然偏低。

3.职称结构。根据统计数据,2014年全省民办中职学校专任教师拥有正高级职称的比例仅为4.14%,副高级为16.73%,中级占35.65%,初级占16.92%,未定职称的达26.55%。

4.“双师型”教师情况。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省民办高职院校专业课专任教师7808人,其中“双师型”教师2819人 ,“双师型”教师比例仅为36.1%。根据问卷调查,受访教师具有相关企业从业经验的占61.22%,38.78%的受访教师表示无相关企业工作经验。全省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处于较低水平。

(三)待遇状况

问卷统计显示,受访教师月收入中,3000元以下的占10%,3001―5000元的占64%,5001―7000元的占21%,7000元以上的仅占5%。从收入情况看,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工资相对处于较低水平。

根据问卷调查,表示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受访教师比例接近60%,只有不到1%的受访教师表示非常满意,感觉一般的教师占20.51%。总体来看,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对自己的收入状况满意度不高,反映了当前教师工资水平较低的客观现状。

(四)接受培训深造状况

根据问卷调查,受访教师中69.55%接受过校内培训,58.97%接受过校外短期培训,仅有27.24%的受访教师到企业实习锻炼,另外19.87%的受访教师在职攻读研究生,仍有8.65%的受访教师未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培训深造。表明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提升、职业发展的机会相对来说仍较匮乏,培训和深造的途径有待拓展。作为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到企业实习锻炼的比例明显偏低。

(五)师资队伍流动状况

根据统计数据,2014年全省民办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数为9957人,较上学年初净增1136人。值得关注的是,减少教师数达769人,其中自然减员245人,调离教师岗位62人,其他减少462人,教师稳定性较差。根据问卷调查,高达34.29%的受访教师表示非常希望到公办学校工作,43.59%的受访教师表示考虑过但近期没有打算,二者占受访教师的近八成。仅有15.38%的受访教师没有考虑到公办学校工作。

三、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师资结构不够合理

一是师资结构不合理。在年龄结构上看,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结构,即55岁以上的退休后返聘老年教师和35岁以下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所占比例大,而中青年教师相对较少;从学历结构上看,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本科及以下学历层次的占大多数,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少;从职称结构上看,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较少,大部分仅是具有中级及以下职称的教师。

(二)教师面临经济、工作双重压力

一方面,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普遍较大,不少教师沦为单一的上课机器,繁重的教学任务致使教师处于高负荷的紧张运行状态。不少教师面临经济与精神双重压力。工资福利待遇偏低,不足以维持教师较体面的生活;社会外界仍存在“公尊民卑”歧视观念,对民办高职院校缺乏全面认识,多数教师感觉未得到应有的尊重。

(三)“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和教育界的共识。“双师型”教师的缺乏是当前职业教育普遍面临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在民办高职院校则更加突出。一方面,由于民办高职院校“两头大、中间小”的结构,应届毕业的年轻教师占据较大比例,“从校门到校门”的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双师型”教师的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民办高职院校由于多种条件限制,专业课教师普遍教学任务繁重,不能或者不愿脱产到企业学习、实践。培养双师素质教师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四)职业发展空间不足

一是沉重的工作压力严重影响教师自我提升和发展。教师的精力大多被耗费在应付上课和学生管理上,对于进行理论学习和教科研活动,实在是分身乏术。二是缺少培训进修机会。可参加的培训多为校内短期培训,校企合作渠道不畅,教师到企业锻炼的机会较少。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培训多面向公办学校,或规定民办高职院校也可参加但须自负经费。三是缺乏学科带头人。在平均年龄、工龄、教龄较低的情况下,民办高职院校中拥有丰富教学、科研经验的学科带头人奇缺,即使经过长期培养、有较大潜力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也因为各种原因流往公办学校。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发展。

(五)师资队伍不够稳定

民办高职院校优秀教师“引不来、留不住”,已成为影响民办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阻碍因素。民办高职院校教师普遍缺乏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将自己与打工者一样看待。部分教师将在民办院校工作当成自己通往公办院校的跳板,一旦评上中级及以上职称,便想方设法进入公办院校,以获得极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思考

(一)政府加强政策扶持,完善服务机制

1.加强政策落实,保障教师权益。严格落实《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的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享有的合法权益,清理并纠正政府部门各类对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歧视性政策,在职称评聘、评先奖优、申报课题、科研项目和在职学习培训等方面与公办教师一视同仁安排落实;规范民办高职院校用人劳动合同,明确教师权益保障机制,完善劳动纠纷处理机制;加强民办高职院校财务监管,确保民办高职院校对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的投入;加强教育立法,通过法律手段加强对教育市场的监督与管理。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教师退休待遇问题。由于民办高职院校被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所以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在身份上定位为“企业编制”,学校按照企业标准为教师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这导致了同样职称、工龄的教师其待遇却远远低于公办学校教师。政府应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统筹协调,尽快建立完善的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住房、医疗、养老、失业保险制度,缩小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的社会保障差距。

3.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评价和职称评审标准。教师评价和职称评审标准应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克服目前实际存在的“重论文、轻技能”、“重理论、实践”的倾向,加大技术创新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比重,引导教师自觉提升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民办高职院校要加强环境建设,促进教师长远发展

1.确保办学投入,提高教师工资福利待遇水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回报只是教育活动结果带来的溢出效益。出资者应将教育的公益性始终摆在第一位,不断加大投入,大力改善办学环境,立足长远,将教师队伍建设任务置于中心位置。在学校经费预算中优先确保教师工资福利待遇支出,让办学成果惠及全体教师;建立稳定的教师薪酬增长保障机制,保障和维护教师切身利益。

2.创造广阔平台,促进教师发展。注重知识更新和专业发展是以知识和技能为业的高职教师的重要职业特征。要积极筹措经费,设立校本教师发展中心,加强校企合作,广泛构筑校外平台,支持教师的学历提升、海外进修、访问交流、学术研讨、岗位锻炼等培训深造,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持续提升,给予教师展现智慧才华的充分空间,实现事业留人。

3.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高行业企业能工巧匠等专业人才比重。与行业、企业、产业密切相关,着力培养具有扎实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基本特征。引进行业企业专门人才进入民办高职院校任教或兼职,是加强校企合作、推动工学结合、提高学生操作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民办高职院校努力提高物质待遇、优化工作生活环境,为吸引高素质、高技能的行业企业能工巧匠创造有利条件。

(三)社会各界要转变认识,关爱民办教育

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缺失民办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民办高职院校有公办学校不具备的办学体制优势和快速的市场应变能力,其办学水平可以超越公办学校,成为品质卓越、特色显著的一流学校。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为民办教育事业发展付出了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理应得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合理待遇。社会公众应抛弃狭隘的“公高民低”的教育质量观,给予仍在青年阶段的民办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多一份关爱。

(四)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要自信自立自强,立足长远

1.自我肯定。在社会各界对民办教育仍缺乏足够认同和存有部分偏见的现实中,民办高职院校教师自身要树立信心,增强自信,充分肯定民办教育事业的重要性。职务虽有高低,但职业绝无贵贱。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都以教书育人为根本使命,都是学生的导师,地位是平等的,贡献是一样的。

2.自我提高。内在动力是人发展的根本。随着民办教育政策的完善、学校管理制度的健全、社会环境的优化,民办高职院校也将迎来更加良好的发展空间。教师要充分把握这一大有可为的机遇,善于自我激励,自我提高。积极参加政府和学校举办的各类培训和岗位锻炼,重点熟悉相关行业企业先进技术、生产工艺与流程、管理制度与文化、岗位规范,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和技能水平。

上一篇创业板市场

下一篇追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