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教学设计范例6篇

秋思教学设计

秋思教学设计范文1

教学目标:

1.认识“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字。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本课只有两个生字,写稿请参考最新人教六上二样稿。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

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2难点:(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

1.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2.播放《长征组歌》。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5.七律长征

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

泥丸(wán)

(2)指导易混淆的字。

“崖”是上下结构,与“涯”进行比较。“崖”是山字头,与山有关;“涯”与水有关,泛指水边。

“渡”是左右结构,与水有关,表示从水中经过。

3.读诗歌,要求读出诗歌的停顿与节奏。

三、再读课文,感知理解。

1.

老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

3.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发表意见。

4.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出气势。

四、读句、释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1.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释词。

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3.说说诗句的意思。

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4.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5.释词。

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

泥丸:泥团子,小泥球。

6.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puxuewang.com〗

7.为什么五岭山像细小的波浪,乌蒙山却像泥丸呢?

说明红军战士勇往直前,活泼乐观,在他们眼里五岭山就很小,如同细小的波浪;同样乌蒙山也很小,如同泥丸。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思想和情怀。这气势是何等的伟大!接下来请同学们读出这种气势。

8.齐声朗读这一句诗。(加点部分要重读,同时要注意放声朗读,读出气势)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四、总结课文,感悟写法。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描写了哪两个场面?

红军过五岭山的快速场面与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的场面。

2.全诗中总写的诗句是哪一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布置作业。

抄写《七律长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古诗。

2.明白全诗的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红军战士勇往直前,很活泼乐观地度过了五岭山和乌蒙山,这是“千山”的代表,“万水”又指哪些呢?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释词。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

3.

说说诗句的意思。

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4.体会“暖”与“寒”的意思。

“暖”是因为红军战士巧渡了金沙江,成功地渡河来到了河对岸,怎能不让人激动欣喜呢?

“寒”是因为红军战士从泸定桥上冒着生命的危险,才渡过了大渡河,来到了对岸!看着这悬崖峭壁,看着这汹涌澎湃的大渡河,再看看牺牲的战士们一个又一个,怎能不感慨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让人心惊胆寒呢?

5.这句诗又刻画了哪两个场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

一是巧渡金沙江,二是飞夺泸定桥。

6.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7.释词。(puXuewang.com)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8.说说诗句的意思。

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

9.“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流露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为长征胜利而感到无比欣喜、自豪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写法。

1.课文描写了哪几个场面?请学生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腾五岭山

走乌蒙山

渡金沙江

夺泸定桥

喜爬雪山

2.全诗围绕哪一句诗来写的?这样的写法叫什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点面结合

3.分析点面结合与特色。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点面结合的写法非常有条理,而且能够很全面地反映复杂的活动场面,让场面更加具体、生动。

4.试着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大扫除的场面。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5.七律长征

教学反思:

秋思教学设计范文2

幼儿天生就具有和自然亲近的本能,能够以自身的感受体验自然的喜怒哀乐。但是幼儿所能学到的关于自然界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然界是充满美好和神奇的。于是,我们就在班上组织幼儿展开讨论--秋天的事物在变化吗?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呢?发动师生共同收集事物变化的材料,由此而产生了本次活动。旨在通过活动,发现秋天的变化,引发幼儿有良好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目标预设:

1.能够了解和感受秋天给自然界带来的变化,能用秋天里的树叶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热爱。

2.初步形成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对不同种树叶的感受能力和识别能力。 善于发现、大胆表现、乐于交流、勇于创新。

3.萌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观察和欣赏秋天景色,搜集多种多样的树叶,利用粘贴的方法进行表现,并体验活动的乐趣。

教学难点:

表现方法的运用以及树叶形状的把握及创新表现。

设计理念:

本次科学活动的设计最显著的特征是打破了以往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提问、幼儿答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活动中,幼儿面对的是一些实实在在的“生活”。在这段生活里幼儿成了活动的主动参与者,成了自主思考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探究者,因而他们的思维活动被充分地激发起来,他们的潜能,特别是观察、分析的能力得到了极好的发挥。

设计思路:

我在设计本次科学活动中,以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为指导思想,以观察法和操作法为主要学习方法,通过投放幼儿自己收集、非常熟悉的树叶,创设问题情境,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探索。通过寻找秋天、讲述秋天、表现秋天,三个层层递进的环节,让幼儿感知秋天给自然界带来的变化,知道用秋天里的树叶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热爱等一些初浅的自然科学知识,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初步了解秋天的一些自然现象。

2.材料准备:电脑设备、剪刀、胶水 卡纸、搜集的各种树叶、音乐《秋日私语》。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走进秋天。

1.师:美丽的秋天来了,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在这美丽的秋天,我们看看秋天的美景,秋天的变化,好吗?(评析:情境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2.分小组活动,各小组自己选一名组长,服从指挥,明确观察范围:天气、树、花、草、小虫、鸟儿、人们的衣着等方面的变化。

组长带领组员分散去花园等地方认真观察,寻找秋天来了的种种迹象。(评析:活动以幼儿的亲身感受入手,让幼儿带着目的,用自己的感官去与秋天近距离接触,感知秋天。)

二、回忆秋天。

引导幼儿进行回忆交流。提出交流的要求,有顺序地回忆,有层次地说:天气怎样?一些树、花、草有什么变化?有没有小虫、鸟儿?天空的颜色怎么样?人们的衣着有何变化?(评析:在感受秋天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用语言来表现幼儿对秋天的了解,小结了观察的结果,同时为后面的畅想做铺垫。)

三、秋的猜想。

师:孩子们,秋天来到了我们身边,你猜猜秋娃娃长的什么样?他会用什么颜色来装扮自己呢?(评析:用猜想的形式,从“形”“色”入手,畅想秋天。)

四、出示实物。

师:秋天到了,树妈妈送给大地许多的礼物,看看是什么(出示树叶),一起看看、摸摸各种形状的树叶,感受树叶的脉络。(各种不同的树叶)现在我们就用搜集来的树叶帮秋娃娃表达对秋天的畅想吧。(评析:利用秋天赋予我们最好的材料---树叶,表现对球的畅想。进一步发展幼儿的创新意识。)

五、展示范画,探讨制作步骤。

1.讲解画面含义,在一个小山村,我盖了一间美丽的小房子,旁边有我亲手栽的树和小花,还能看到有大雁飞过我的屋顶,我高兴极了,永远记下了那一刻。(评析:讲解画面,既让幼儿了解如何作画,又让幼儿感受秋的意境美。)

2.探讨制作步骤:a.构思:设计好主题(可以是人物、动物、风景),用铅笔先画出草稿,(注意布局均衡、大小适中、画面合理。)b.选择:选择与主题相应得树叶,有的还可以进行修剪,加工,根据情况利用好树叶的正反面及叶柄。c.拼摆:d.粘贴:用胶水或双面胶粘贴到卡纸上、压平。注意:应从画面远处粘起,先后面,后前面。注意顺序。

秋思教学设计范文3

秋风起了,天气渐渐凉了。大家跟老师去郊外游玩。

蓝蓝的天空一望无边,几朵白云有时像一群白兔,有时像几只绵羊。

农田里,稻子黄了,高梁红了,棉花白了。

大家有的在草地上打滚儿,有的忙着逮蚂蚱,有的向着蓝天亮开了嗓子。大家奔跑追逐,笑着喊着,多开心哪!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图文对照,读准全文。2.情感目标:通过想象抓住重点词反复品味朗读,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3.能力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诵读词语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生:秋天。老师顺势在黑板上写上“秋”。师:谁能说说秋天来了,天气怎么样?田野、河流、学校都发生了什么变化呀?媒体出示:秋云图、庄稼图、春游图。师:这么美丽的秋天,你想夸夸它吗?你想起了哪些写秋天的诗歌、好词啊、成语啊?出示写秋天的成语,一起读背。一叶(yí)知(zhī)秋(qiū)、凉(liáng)风(fēng)习(xí)习(xí)、秋(qiū)高(gāo)气(qì)爽(shuǎng)、落(luò)叶(yè)纷(fēn)飞(fēi)、丹(dān)桂(guì)飘(piāo)香(xiāng)、瓜(guā)果(guǒ)遍(biàn)地(dì)。师:在这美丽的金秋,要是到郊外去看看天,看看田,听听鸟语,闻闻果香,该多好啊,同学们现在我们去寻找秋天吧。板书:《秋游》

【设计意图】新课程理念也告诉我们,教师应尝试贴近学生,注重学生的处境和心情。因此,每位老师要把调动学生的思维放在首位,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为学生的习作创造更多的机会。从旧词的引入,到新词的拓宽即秋景的描述,无处不贴着孩子的最近发展区,让孩子在情境中学,在刷新中提升。将听说读有机地整合起来。

二、检查预习,巧设铺垫

1.二类字用多媒体出示,如:高粱、嗓子、打滚儿……让学生认读。指名读:注意轻声。

2.出示“追逐、叫喊、郊外”等一类生字词让学生说如何记忆与理解。师:说说你要预习中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哪些是大家就能解决的?哪些是要老师帮忙的?大家提一提

【设计意图】会学比学会更重要,从低年级开始,就要慢慢引导孩子自学,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注意方法引导,正确的训练,能提高学生分析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他提问;从孩子最近发展区入手,不仅使学生了解“写什么”,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探索“怎么写”。这是阅读必不可少的,又是现代阅读教学的重要战略,为学生立一把扶梯,让孩子更上层楼。

三、走进意境,感悟文本

1.学习课文第一节,探究“谁跟谁”“到哪里”。(1)指名读。思考:谁跟谁去哪里秋游?(2)指导朗读“渐渐”一词,让学生用“渐渐”说一句话。(3)读了第一句话后,你觉得用什么词语可以形容秋天的天气?(天朗气清、秋高气爽、凉风习习)

【设计意图】以问引读,以读答问,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又扎实有效地训练朗读。同时,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读的训练,促进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学习课文第二、第三节,探究“看到了什么”。(1)创设情境:现在我们就一起跟着课文中的小朋友出发了(先播放歌曲《去郊游》,然后教师配乐读二、三两节)。(2)看看课文中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边读边把主要的词语画下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蓝天、白云、稻子、高粱、棉花。(3)出示课文第三小节,理解“一望无边”的意思,指导读出无边无际,一眼看不到边的感觉。说说除了天空可以用“一望无边”来形容外,还有什么也可以用“一望无边”来描绘。(4)天上的白云像什么?看图感受天空的美丽并指导配乐朗读。填空:天空( ),( )白云一会儿( ),一会儿像( )……(5)小朋友,你们觉得田野美吗?美在哪里?(学生自由讨论)。

3.图文结合,学习第四自然段。(1)出示尽情玩耍的师生(动画)构成完整的插图,并配上音乐。问谁能用“有的……有的……有的……”把所看到的说出来。(2)书上是怎么写的?齐读第四自然段。总结,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及图画等形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正如皮亚杰所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四、超越文本,学以致用

去了农田之后,我们将要去果园,你能想象一下果园里是怎样的情景?多媒体出示果园图,仿照课文说几句话。

秋思教学设计范文4

一、选题和审题

这次技能大赛,每组都有三个选题,选手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制订活动方案。从选题的情况看,对于培养幼儿行为习惯方面的选题,极少有选手选择。此状况是否折射出平时幼儿园在这方面开展教学活动也较少,或者说有创意的、精彩的教学活动偏少呢?幼儿园肩负着“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的责任,让幼儿从小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行为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十分重要。因此,我觉得幼儿园在教育教学中、在教研活动中有必要多关注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教学内容。

审题对教师来说很重要。作为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活动方案应该源于选题、基于选题,名称应该比较明晰。例如选题《秋天》,有的教师能够巧妙、直观地将活动名称定为《秋天到》《秋天的水果》。有的教师则定为《水果娃娃去旅行》,水果一年四季都有,与《秋天》的主题结合得就不是很紧密。还有的教师定为《花婆婆》,“花婆婆”和“秋天”是什么关系呢?这表明教师在写活动方案前没有认真审题。

二、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一次具体的教学活动所希望达成的标准、指标,即本次教育活动所追求的价值。在本次大赛中,大多数选手制订的活动目标表述比较清晰、准确,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又适合幼儿年龄特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目标表述角度不统一

例如《小班体育活动:给小鸟喂食》的活动目标:

1.学习一个接一个在直线上行走,发展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

2.尝试在弯曲的小路上行走。

3.激发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情感,体验游戏的快乐。

其中目标1和目标2是发展性的,目标3又变成教育性的了。目标可以是从教育者角度提出的教育目标,也可以是从儿童角度提出的发展目标。但在同一份活动方案中应该保持同一种视角。

(二)目标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

例如《小班体育活动:给小鸟喂食》中制订的“发展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目标,应该是幼儿时期都需要注意发展的目标。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到底应得到怎样的发展,应该具体表述出来。

再来看看《大班社会活动:环保小卫士》的活动目标:

1.了解环境污染对人类生活造成的危害,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能够主动探索宣传环保的方式,与同伴合作为宣传环保做积极的准备。

3.初步萌发当环保小卫士的意识,积极参与爱护周围环境的活动。

这样的目标就是具有可行性的目标,是通过这一次教学活动幼儿能够达到的。因为活动的目标决定着活动的方向、影响到活动的范围、涉及到活动的难易程度,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认真思考每一个活动的目标。

三、活动准备

教学活动应该建立在幼儿原有经验之上,通过集体教学活动使幼儿的经验不断扩大、丰富,并在原有基础上建构新的经验。选手们在设计活动方案时都重视了物质准备,大部分选手也重视了幼儿经验的准备,但是也有一些选手只重视物质准备,而忽略了幼儿的经验准备,

四、活动过程

选手们呈现的活动过程,大多环节清楚,体现了“激发兴趣,引出话题一接触本课题新内容一多种方法实现教学目标一提升经验,引发继续学习兴趣”的学习过程。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创造条件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让幼儿主动与同伴、材料、成人互动,但也有选手设计的活动过程需要推敲和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能清楚表达教学活动的环节,只写出教师的语言

例如《中班综合活动:秋天》的活动过程:

1.现在是什么季节?你在哪里发现了秋天?

2.秋天有这么多的变化呀!有哪些好吃的东西是在秋天成熟?

3.秋天真是一个美丽又香喷喷的季节,有哪些小动物出来了?

4.你喜欢秋天吗?你想把秋天的什么唱到歌曲里?

5.让我们快到小花园里和小伙伴们一起唱着歌找秋天吧。

这位教师设计的环节她自己肯定是清楚的,但是这种表达方式不合适。教学活动的目标是通过教学环节一步一步推进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完成教学目标的任务,应该把每一个环节表述出来,比如上面的活动环节可以这样来写:

1.回忆已有的关于秋天季节特征的经验。

2.谈谈秋天可以收获什么。

3.说说秋天的小动物。

4.复习歌曲《秋天》,并创编新的歌词。

5.到小花园里继续找秋天。

(二)每一个环节中分几个步骤进行没有写清楚,往往只把教师的提问写出来

许多参赛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大环节是清楚的,但是没有把每个环节中的具体步骤呈现出来。一个有专业素养的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除了要认真思考大的环节,更应该仔细推敲每一个环节中的每一个步骤,既考虑教师的教,又考虑幼儿的学:既思考教师的提问,也要思考过程的组织如何层层推进,保证幼儿学得主动、积极,教师又能恰当把握,发挥引导、支持的作用。像《中班社会活动:各种各样的职业》中,活动过程3“请家长志愿者介绍自己的职业”的步骤设计就比较清晰。

(1)游戏“猜一猜这是什么职业”。

①请身着职业服饰、佩戴职业标志或携带工具的家长志愿者逐一走进活动室,幼儿与家长互相问好。

②提问:××的爸爸是做什么工作的?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2)家长志愿者逐一介绍自己的职业。

提示幼儿认真听家长的介绍,并且积极回答家长的提问。

(3)幼儿向家长志愿者提问题。

教师:听了××爸爸、××妈妈的介绍,你们有问题要问问他们吗?

秋思教学设计范文5

“景物”指可供观赏的景致和事物。“写一处景物”是指引导学生运用方位顺序、时间顺序或移步换景等方法,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并写出它的特征。

在人教版小学第二学段语文教材中,“写一处景物”的习作安排了五次,体现了有序写、写清楚,具体写、写出特点的能力发展序列。结合第二学段的五次写景习作教材编排来看,三年级要求写出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习作目标指向说清楚,写通顺,有序写。

三年级承接着二年级写句组能力的培养,又启引着四年级构篇能力的渗透,所以,其构段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极为重要。根据第二学段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习作能力指向,本次写景习作指导重点可梳理为:

1.引导学生运用方位顺序、时间顺序或者移步换景等方法进行有序表达。

2.能初步写出景物的特点。

3.能用上平时积累的新鲜词句。

【本次习作目标】

本次习作选自人教版三上第三单元习作《美丽的秋天》,根据以上背景分析,确定本次习作的教学目标为:

1.借助图画唤醒学生关于秋天的词句积累,聊出秋天的特点,并能用上有新鲜感的词句。

2.通过范文迁移、图式支援等策略,引导学生有序地介绍秋天。

3.运用合适的方位词,把秋天的画面写通顺。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观察秋天,画一幅秋景图。

二、借助图画,提取积累――聊秋天

1.交流:你看到的秋天是怎样的?

2.赏图:今天我们把秋天带到了教室,先来欣赏一下大家的图画吧!

(1)有选择地一起赏图:这幅画中藏了哪些词语?

四字词语:

天高云淡 秋高气爽 秋雨绵绵 金秋时节

山河壮美 五谷丰登 瓜果飘香 秋收冬藏

大雁南飞 一叶知秋 层林尽染 叠翠流金

(2)这一幅幅画,你觉得可以配上怎样的诗句呢?

古诗名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3)佳句积累:看着伙伴的图画,让你想起了哪些课文中的优美文字?

佳句交流:

A.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

《秋天的图画》

B.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秋天的雨》

C.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秋天的雨》

……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赞美一下这些景物!并运用句式补充形式,让学生把秋天里一种景物的特点说清楚。

(1)大雁南飞,准备( )。

(2)( )瓜果飘香。

(3)树叶黄了( ),飘落下来。

(4)果园里( )。

(5)田野里( )。

(6)小河边( )。

……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关于秋天的好词佳句,但却不会有效提取运用,所以教师要随时唤醒学生的记忆。通过聊秋天提取积累的知识经验和积累的词句,并通过图画等方式帮助学生重温秋天一个个特有的景象,为接下来的有序介绍奠定基础。)

三、范文迁移,学构图式――说秋天

(一)虚实对照,发现无序

1.介绍整幅画:刚才,我们只介绍了图中的一种景物,那么介绍整幅画呢,谁来挑战一下?

2.听介绍,脑海构图:指名一生上台看图介绍,其余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根据描述想象画面。

3.虚实对照,发现无序:听的学生睁开眼睛,看看图画,和你脑海中出现的图画一样吗?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交流中发现介绍无序。

(二)范文迁移,学习有序

1.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大作家是怎样来介绍秋天的。(多媒体出示:二上选读课文2《秋天》)

2.自由读短文,思考。

作者先写( ),再写( ),最后写( )。

3.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

(1)先写蓝天,再写地面的稻田,是按照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来写。

(2)先写稻田,再写稻田的旁边,最后写稻田的那边,是以稻田为中心点来介绍。

(三)图式支援,实践有序

1.作者介绍的顺序,我们可以这样画图来表示:

2.讨论:我们班同学画的这幅画可以怎样来介绍,才能让人听得明白?

讨论提炼介绍顺序:从远处到近处,从近处到远处,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围绕一个中心点进行介绍……

3.请你给这幅图选择一个合适的介绍顺序,完成下表:

4.根据自己的顺序安排,向同桌介绍整幅图,互相提建议。

(设计意图:以范文为例,激发思维,提供简单、易操作的图式支援,就能帮助学生进行有序表达。)

四、调整画面,图式支援――写秋天

1.修改自己的图画。

2.图式支援,介绍自己的画。

(1)自主思维构图,完成下表:

(2)选择合适的顺序: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这样的介绍顺序合不合理。

(3)说清楚,写通顺:四人小组内根据自己设计的顺序进行介绍,相互倾听,并提出修改意见。

(4)自由写段:可自拟题目,写一段关于秋天的话,要求先自构图式,再用上合适的方位词,把秋天景物的特点写清楚,可以用上具有新鲜感的词句。

3.完成后先自己读几遍,再读给家长听,请家长提意见,修改后抄到图画空白处。

4.挑选优秀文章和图画黑板张贴,供大家欣赏、交流。

秋思教学设计范文6

一、立意新颖

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很多公开课的课题与歌名或曲名是一致的,这么一个课题就是换了任何一位老师都可以不假思索地给你写出来。所谓的“新颖”,就是有别与传统,标新立异,而且能够给人眼前一亮的惊奇。同时,也必须紧扣课题,并且符合学生的实际。

在高中欣赏课《阿细跳月》一课中,我把课题定为“火把节”,乍看上去好像跟这首歌曲没有什么联系,但就是这点新奇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我领导学生走进彝族山寨。“阿细”是居住在云南弥勒县西山一带的彝族支系。“跳月”是一种随着音乐节拍跑三拍停二拍向前抬脚的集体舞,同时还要拍手原地跳转。传说很久以前彝族人被另一个地区的奴隶主抢去充当奴隶。阿真带领奴隶们施巧计在黑夜杀死奴隶主。天亮了,奴隶们尽情地歌舞庆祝胜利。以后每年的6月24日人们都杀猪宰羊纪念胜利。又因为火把节在哪次起义中起了关键性作业,人们又在25日晚举着火把游行,回来人们决定将两天的活动合并为一,定名为火把节。我根据这个故事的情节,一步步地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将这个故事用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再根据故事的需要为故事配乐。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就变成了一个简单的音乐剧。于是,我带领学生去彝家山寨参加阿细人的火把节。在教学中加进了拍腿,跺脚,捻指,用身体动作参与欣赏,集体合乐跳舞。学生通过一次新奇刺激之旅,欣赏了这音乐,并且在舞蹈中充分地感受了歌曲节拍(5/4拍)的韵律,而且对音乐的印象非常深刻。

二、步步设疑

我同样是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我们都知道,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往往因为专注力不够而开小差,但是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却又是非常旺盛的。因此,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就采取步步设疑的方法,使学生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课堂内容上。有疑问,学生必然就想知道答案。因此,我就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根据教学的安排设计与之相应的问题,使教学层层深入,最后达到教学的目的。

在“金色的秋天”一课中,我首先以“秋天是什么样的?”来引导学生积极发言,然后,以“秋天里有哪些小动物的叫声?”来引发学生模仿,并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达到练声的效果,最后我以“秋天在哪里?”发动学生去寻找秋天,“如何表现秋天”则是鼓励学生去表演……

三、丝丝相扣

我们都知道,如果教学手段很丰富,但教学过程吹毛求疵,主次不分而缺乏条理性,那么这一节课必定是失败的。很简单,学生的注意力是很难在一节课40分钟里都得到坚持,往往一定时间后就会分散精神而不集中。如果这个时候,你的教学设计还是东扯一下西扯一下使形式与内容不能丝丝相扣的话,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这凌乱的思维所破坏。

在“阿细跳月”一课中,我以“火把节”为主线,导引出一系列有关的活动:首先欣赏《阿细跳月》;然后进行创编故事,在故事里他们用舞蹈动作来交朋友,他们还一起跳舞(熟悉歌曲5/4拍的韵律)等等。每一项内容都为“火把节”而服务,而且是缺一不可的。在“金色的秋天”一课中,我则以“找秋天”为主线,通过设问引出课题,紧接着以模仿动物叫声作为练声;然后是发现了秋天,为秋天而歌唱;最后,是表现秋天。这些安排,无论从难度和要求上都是一环扣一环,丝丝相扣、步步深入的。

四、涵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