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级抵押贷款范例6篇

次级抵押贷款

次级抵押贷款范文1

美国抵押银行家协会3月13日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去年第四季度美国抵押贷款逾期还款率上升到了过去三年多来的最高水平,借款人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比例也创下历史最高纪录。不仅如此,信用评级较好的贷款户,其贷款抵押品赎取权的取消也日见增加。

在这项调查涵盖的4350万笔抵押贷款中,2006年第四季度逾期30天或30天以上偿付贷款的比例为4.95%,高于2006年第三季度的4.67%,是2003年春季以来的最高水平。

报告称,去年第四季有49个州的拖欠还款案增加,案例涉及所有贷款类别,其中可调整利率次级贷款违约案增加的数量最多。

所谓次级抵押贷款就是金融机构向那些信用记录不佳的房屋购买者提供贷款,当然利率会相应提高。在房地产市场火爆时,这些贷款的风险其实并不高,巨大的利润促使金融机构大量提高投放金额,并反过来刺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不过,一旦市场发生变化,这些贷款可能马上变成高危品种。

受此影响,次优级贷款类股近几日跌势扩大,住宅贷款控股公司市值缩水三分之二。住宅贷款控股公司表示,在向自己的债权人支付1.9亿美元后必须筹集资金,并计划裁减一定数量的员工。公司正在寻求“战略性选择”,募集新资本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美国第二大次优级房贷抵押公司新世纪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3月12日在纽约证交所延迟开盘数小时,开盘后其股价又下跌了近一半。纽约证交所于13日暂停其股票交易并暂停对该公司财政状况的评估,着手准备摘牌事宜。

该公司称,已收到加州中央区地方检察官的通告。称其为证券交易刑事调查的目标。“之前已经有20家次优级贷款机构停止了业务,剩下的次优级贷款机构不会太多了。”贝克尔资本管理的研究部主管布莱克・霍维尔斯表示。

风暴席卷全球

除了一些次级贷款公司相继关门外,几乎所有与贷款相关的金融行业都受到了牵连。次优抵押贷款恶化拉低了投资银行和传统银行类股票的股价。

受创最重的包括华尔街主要贷款机构、商业贷款机构,以及那些与抵押贷款相关的储蓄金融机构,如贝尔斯登,全国金融,摩根大通和花旗集团等。

美国房屋按揭贷款市场规模高达6.5万亿美元,比美国国债市场还要大,目前次级按揭贷款已占12.6%。在此次风暴中,专门放贷给高风险借款者的美国贷款机构一直在疲于应付违约案上升和按揭者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问题。

抵押贷款银行协会改变之前的看法,将其预期的美国房地产领域复苏的时间由今年年中推迟到年底。美国最大的房贷企业全国金融公司首席执行官3月13日说,美国房贷领域正在陷入“流动性危机”,但投资者有些反应过度,使得业务健康的企业也受到拖累。

受不良房贷增加的影响,道琼斯指数3月13日下跌了242.66点,收于12075.96点,跌幅为1.97%。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下跌了28.65点,收于1377.95点,跌幅为2.04%。以技术股为主的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也下跌了51.72点,收于2350.57点,跌幅为2.15%。此外,低于预期的美国2月份零售销售报告也给三大股指增添了卖盘压力。

此外,亚洲股市也被波及,日本、新加坡等市场的股票13日的跌幅也都超过了2%。

与此同时,投资者纷纷从高风险资产中撤出转而进入国债这类较安全的资产,推动了美国国债上涨。在外汇市场上,美元兑日圆下跌,因投资者紧张不安,重新出脱利差交易部位。

保尔森:问题仍可控

尽管美国次级房贷市场坏账问题被迅速放大,但专家对美国经济度过此次风暴的能力所持看法却出人意外地乐观。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指出,美国政府正密切监视次级房贷业危机,认为目前的情况仍可控制,同时也认为美国总体经济不致被拖垮。

亨利・保尔森的讲话给投资者吃了一粒定心丸,他表示,美国房地产市场的降温虽然给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造成了一些损失,但不会损害美国整体经济的发展。

保尔森在接受美国电视台采访时表示,美国的房地产市场正在进行重大的调整,目前判断市场是否见底仍为时过早。他还强调,受房价下跌的影响,次优级抵押贷款市场出现一些问题并不奇怪,但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可控制的。

在股市下跌的问题上,保尔森说:“我继续相信美国经济是健康的。”他指出,美国出口增长继续超过进口增长,消费者也在持续消费,通货膨胀也得到控制,美国经济目前正以一种“可持续的速度”增长。

美欲立法限制次优房贷

马萨诸塞州的官员表示,他们已经向瑞银证券和贝尔斯登索取其对次优级抵押贷款机构研究分析的文档,其中包括新世纪金融。

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巴尔尼・弗兰克表示,他计划提出一项法案,在次优级抵押贷款市场出现问题时对风险过高的抵押贷款进行限制。

但这位议员也表示,并不认为次优级抵押贷款市场的问题会给美国银行体系造成广泛威胁。美国财政部负责金融市场的官员同样表示,次优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危机不会扩散。

“我们正在密切关注。我们认为整个资本市场,包括整体抵押贷款市场表现相当不错。”这位官员向媒体表示,“政府将继续关注和评估市场形势。”

参议院金融委员会的成员表示,国会可能将关注投资次优级抵押贷款的大型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以及目前的情况是否恰当地反映在股价上。

次级抵押贷款范文2

[关键词]次贷危机原因分析启示

一、美国次级债市场概述

美国房地产贷款系统里面分为三个层次,即优质贷款市场、次优级的贷款市场、次级贷款市场。第一层次贷款市场面向信用额度等级较高、收入稳定可靠的优质客户,这些客户的个人信用分数在660分以上,贷款主要是选用最为传统的30年或15年固定利率按揭贷款;第二层次贷款也称“ALT-A”贷款市场,这个市场面向信用分数在620到660之间的主流阶层,也包括少数分数高于660的高信用度客户,但是不能或不愿意提供收入证明的客户;而第三类贷款市场是面向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客户,因信用要求程度不高,其贷款利率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出2%~3%,但其利润是最高的,所以风险也是最大的。

前些年,在美国楼市火热的时候,许多按揭贷款公司和投资银行为扩张业务而介入次级房贷业务。为分散美国抵押贷款机构的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风险,美国的投资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工具,将同类性质的按揭贷款处理成债券形式在次级债市场出售。通过一系列的结构安排和组合,对其风险、收益要素进行分离和重组,同时实施一定的信用增级,从而将组合资产的预期现金流的收益权转换成可以出售和流通、信用等级较高的债券或收益凭证型证券。这样虽然初始资产是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但优先级抵押贷款权证依然可以获得较高的信用评级,从而被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等稳健型的机构投资者所购买。在市场繁荣时期,信用评级机构为了承揽更多的业务,常常通过提高信用评级的方式来讨好客户,这意味着信用评级机构主观上降低了信用评级的标准。最终的结果是证券化产品偏高的信用评级导致机构投资者的非理性追捧,导致金融信用风险的累积。

二、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原因分析

1.美国刺激经济政策是主导诱因

2001年美国经济跌入了近十年来的低谷,经济的不景气导致失业率激增,当年的失业率创下1994年7月以来的最高纪录。新上任的小布什总统为了刺激投资和消费、防止经济衰退,采取大幅度减免税收的做法来刺激经济,并期望通过大力发展房地产市场来带动相关行业的复苏。为了刺激房地产业的发展,美国房地产按揭市场通过放松个人信用政策,包括对于“信贷偿还能力比较差”的人提供按揭贷款等,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超低利率政策更是为次级抵押债危机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2.抵押贷款证券化规模的不断扩大

房价的不断上涨刺激了金融房贷机构的逐利性,在优质抵押贷款市场接近饱和后,房地产金融机构把目光投向了信用等级低的购房群体,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壮大,次级贷款规模占抵押贷款市场总规模的比率也从2001年的5.6%上升到2006年的20%。但美国次级按揭客户的偿付保障不是建立在客户本身的还款能力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假设之上。在房市火爆的时候,银行可以借此获得高额利息收入而不必担心风险。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户们的负担将逐步加重。当这种负担到了极限时,大量违约客户出现。此时,次级债危机就产生了。

3.市场利率的不断提高

美联储的13次降息和17次加息是促使房地产市场由热变冷的动因。2001年1月~2003年6月,为了刺激美国经济,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过剩的流动性刺激了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的持续快速攀升,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也随着房价的上涨迅速繁荣起来。然而从2004年6月以来,美国进入了加息通道,到2006年6月美联储第17次加息,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5.25%,购房者的负债压力迅速上升,直接导致美国房价下挫。由于抵押品价值的相对下降,对于大部分困难家庭来说惟一的选择就是停止还款、放弃房产,最终酿成抵押贷款市场危机。

4.监管的缺失和滞后

在美国,虽然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体系比较健全,但对次级债市场的监管几乎是空白的。直到2003年底,美国金融监管者开始关注到房贷机构放松了的贷款标准,但是,金融监管部门并没有及时给予干预。由于宏观经济政策鼓励通过房地产行业来拉动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上对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产生后果的忽视和对资产证券化金融手段的放纵,导致了对次级债市场的监管的力度远远落后于次级债市场的发展。正因为对次级债市场监管的缺失使市场的不规范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当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最终引发次贷危机。

三、美国次级债危机对我国启示

虽然中国和美国由于实行不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而存在巨大的差异,但我们也发现两个国家在经济的某些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比如流动性过剩导致股票和房屋为代表的资产价格虚增,投资与投机行为盛行等。有幸的是美国的次级债危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更加理性地认识到次级债危机的严重后果,对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1.严防资产价格过度攀升的负面影响

美国次级债危机始于房地产市场泡沫的不断堆积,泡沫破灭后引发了危机的爆发。目前资产价格虚高的中国更应该从中得到启示,资产价格过快攀升可能会积聚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市场不会永远高涨,一旦泡沫破灭就会影响实体经济的平稳运行。而且资产价格的大幅上涨迅速扩大了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差距,加剧低收入群体的不公平感,从而引发一系列尖锐的社会问题。目前,我国以房价和股价为代表的资产价格迅猛上涨,同时随着我国流动性过剩不断增加,央行的货币政策不断趋紧,这会导致资产价格的快速回调,其背后隐藏的风险应予以高度重视。

2.商业银行要警惕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性

首先商业银行要改变“住房按揭贷款是无风险优质资产”的观念。由于住房抵押贷款的低风险性特征,商业银行在信贷资产结构调整中更加偏好于住房抵押贷款。大量的住房抵押贷款正是导致我国近年来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住房抵押贷款的确是优质资产,但是一旦房地产市场持续走低,这种优质资产很可能演化成不良贷款。随着央行多次提高存贷款的利率,借款人的偿付压力越来越大,当违约行为大规模出现时就会导致金融风险的积累和暴发。因而,正确地认识和看待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对我国有效规避市场风险有积极的意义。

3.要充分认识到资产证券化的风险

为什么美国次级债危机会演变为资本市场全面危机?这是因为资产证券化的风行造成信用风险从次级债供应商传递给了资本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从而造就次级债供应商和次级债持有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通过证券化操作,房地产金融机构就可以把抵押贷款的违约风险转移给资本市场,最后让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购买者来承担相应的违约风险。因而我们应该警惕金融创新过程中隐藏的风险。证券化既是贷款者降低风险的一种手段,同时又增加了机构投资者面临的风险。

4.要建立和健全个人诚信系统,提高对风险的防范能力

美国此次次级债危机其本质就是信用的危机。在美国,不同信用等级的人和机构享受社会资源和成本是不一样的。信用等级较高的贷款者可以享受比较优惠贷款利率,信用等级较低的贷款者可以通过次级抵押市场来获得贷款,但必须接受相对较高的贷款利率。这种健全的信用体系和市场化手段对不同信用资产间的风险隔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风险过滤的作用,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各个层次贷款之间的相互传染与影响。目前我国的信用体系还不够健全,金融产品的开发不能与个人信用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就不能有效区分不同的信用等级贷款者的贷款风险。所以建立健全个人诚信系统,并在此基础上研发结构化住房信贷产品,对我国商业银行控制风险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5.政府要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金融市场是信息高度不对称的不完全市场,而且金融风险具有传染性和蔓延性。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政府需要完善法律和制度建设,加强对市场的监管,提高市场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降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但是这种调控方式的有效性却依赖于市场投资者的理性判断。在资产价格剧烈波动的时期,由于羊群效应和信息不对称,投资者经常会出现非理性波动。此时必须要有一套健全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抑制和化解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因而政府应当严格金融监管,警惕实体经济中的泡沫膨胀风险,防止出现失控局面,从而确保我国金融市场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伍戈: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险的成因、影响及其启示[J].国际金融调研,2007,(6)

[2]易宪容:从美国次级债危机看我国按揭市场风险[J].科学决策月刊,2007,(9)

次级抵押贷款范文3

关键词:美国次贷危机 我国银行 启示

0 引言

次级抵押贷款,是指美国贷款机构面向收入水平不高因而信用程度也较差、出现违约概率较大的借款人提供的一种住房按揭贷款。次贷危机则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房地产和金融市场泡沫互动,导致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

1 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形成

在经历了从1991年到2000年长达10余年的经济较高增长后,美国经济步入衰退,联邦基金利率由2001年1月的6%锐减到2003年6月的1%,信贷成本的急剧降低使美国经济步入攀升轨道,与此同时在居者有其屋的政治理念下,美国成立了房利美、房迪美、吉利美三大政府支持抵押贷款机构,向投行出售mbs融资,帮助私人尤其是低收入人群购置住房,并为私人购买住房提供大量财政补贴。

2007年美国为私人购买住房提供的财政补贴预算额度

为了分散大量次级贷款可能引发的风险,美林、高盛等投行推出一种金融衍生品cdo,通过打包向对冲基金融资,转嫁风险。投行为了盈利又推出另一种产品cds,每年从cdo发行所得中抽出一部分资金向保险公司投保。同时普尔,穆迪等评级机构均又给予这些派生产品以3a评级,诱导人们及一些金融机构疯狂购买,使得原产品与其派生产品形成了一条环环相扣的债务链。

两年的超低利环境虽然保住了经济增长,但也造成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放缓、美元持续走弱、能源和原材料价格趋升、通胀压力增大的资产泡沫。于是美联储从2004年起不断加息,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美国房地产价格在2006年上半年达到近年来高位后逐步下滑,数据来源:bloomberg.

由于次级房贷借款人不能按时还款,次贷违约率上升,次级房贷大比例地转化为坏帐。对冲基金大幅亏损,继而连累保险公司和贷款的银行,花旗、摩根相继巨额亏损报告,同时投资对冲基金的各大投行也纷纷亏损,随后股市大跌,无法偿还房贷的民众继续增多,最终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数据来源:bloomberg.

2 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次级抵押贷款及由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而来的债务抵押债券(cdo)基本上分散在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5类金融机构中。数据来源:imf。

依据美国财政部数据,截止2006年6月,包括外汇管理局、商业银行等在内的中资金融机构持有1075亿美元美国按揭债券mbs,585亿美元美国公司债券。按照美国次按债券占住房按揭债券20%的平均比例,美联储估测因次贷危机造成次按债券的损失约10%,则仅次按mbs这一品种,中资金融机构就大约遭受了21.5亿美元的损失。另外,如果考虑中资金融机构购买、持有风险远甚于agency debt的公司债券中的abs及cdo,则中资金融机构因次贷危机造成的损失更大。数据来源:美国财政部。

事实上,中国投资于美国次级贷款的主要是工行、中行等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其中中国银行持有800亿左右美元的资产,较一般商业银行为多,然而该行已经处理了所有的次贷债务抵押证券,并为次贷投资计提了足够的准备金。再如工行,其在年报中披露07年末累计计提减值准备4亿美元,累计拨备金额超过07年末的浮亏金额3.57亿元,拨备覆盖率达到112%,推算看,4亿美元的减值准备约为该行07年净利812.56亿元的3.5%左右,并且并未持有与美国次级房贷相关的债务抵押债券。其他几大国有商业银行也是类似,再加上资本项目并未完全开放,游资的流入流出受到严格限制,国内金融市场相对比较封闭,内地主要股市、债市与汇市并未与国际同步,国内衍生品市场也未建立,次贷危机对我国银行业不会构成直接威胁。数据来源:各银行官方信息。

3 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

目前国内的住房抵押贷款主要还是优质贷款,没有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更没有“零首付”的现象(相反,我国目前的首付比例已提高至30%,而且有进一步上调的可能),违约风险比较小,发生次贷危机的可能性同样较小。

但是根据国外的研究报告,住房抵押贷款违约率的上升要在贷款发放后的3~5年才会释放。而我国目前住房抵押贷款余额中的绝大部分是近两年新增的贷款,其违约率随着时间的推移仍有上升的可能。同样,我国央行自04年起的数次加息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也加大了违约风险发生的几率。而且我国抵押贷款证券化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流通性低,风险又主要集中在银行体系,一旦违约率上升,银行体系所受到的冲击是不容小觑的。这就需要我国银行体系借鉴美国次债危机在贷款抵押、信用评级、监管体系、风险管理等领域的经验教训,从以下方面着手完善金融衍生机制,规范金融市场秩序:

3.1 加强金融机构审慎经营与风险监管 一些不考虑风险管理和不遵守审慎原则的银行业为了逐利而不惜降低借贷标准,由于房价的不断上涨而忽视了住房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也就是贷款人自身的偿付能力,通过利用表外工具避开监管者,结果对风险的低估和无视风险以及杠杆的大量使用造成资产急剧膨胀,发展到最后难以控制,遇到爆破点引发连锁反应,由次贷危机发展成次债危机,使大批投资者蒙受损失。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贷款公司和银行推出的一系列新产品,包括所谓的“零首付”“零文件”贷款等的确都是不审慎的。银行将这些贷款证券化,把风险从银行账本上转移到资本市场,风险本身并没有消失,而是为后来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祸根。因此在金融自由化的进程中,我国更应当重视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强化内控建设,提高贷款门槛,加大对住房贷款的审查力度,建立和完善个人征信系统,改变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仅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提高对购买第二套及以上住房贷款的首付比例等,不断完善风险管理。

另外为了适应混业经营发展和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需要,我国应当实行金融监管的专业化和功能化,完善、拓宽联网核查渠道,加强金融监管协调,防止出现监管重叠、监管遗漏空缺或不作为的现象发生,从分业监管逐步转向统一监管。可以考虑设立一个机构,不仅机构内人员可以监管银行从业人员及其业务流程,本机构人员之间也存在相互制约机制,每个人都可以检举他人的监管不作为,进而加强金融协调监管,解决目前金融领域存在的监管冲突、监管空白等问题。逐步建立起统一、高效、全方位的金融监管体制,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措施和手段,更好地体现金融监管的动态效率和灵活性,确保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3.2 健全银行体系资产证券化与风险转移机制 美国的银行由于自己不持有风险资产,而是将贷款转手赚取手续费,规模经营成为主要模式。为了提高手续费收入,不惜降低信贷标准,而次贷借款人由于自身条件不具备拥有房屋的能力,所依赖的外部条件是房价的不断上涨以及低利率环境,但这两个外部因素又是最不确定的,而且可能同时走向反向。这显然不符合资产证券化将风险转移给愿意并有能力承担的投资者的初衷。因此证券化本身并非美国次贷市场危机的“罪魁祸首”,祸根在于在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的背景下,放贷机构为了追求高收益,向那些风险很高、还款能力比较差的借款人发放了高利率的次级抵押贷款。于是风险转移并未使风险降低,相反,由金融创新诱发的金融风险有时可能还更大,带来更严重的冲击。

尽管如此,我们并不能就此否认或抑制金融创新。近年来我国银行体系资产与负债期限结构不相匹配的问题不断显露,贷款长期化与存款短期化、贷款流动性降低与存款流动性增强两对矛盾并存,银行“短借长用”矛盾日益突出。不仅如此,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投向长期以来一直较为集中,由于创新工具的缺乏,商业银行只能被动持有信贷资产,信贷资产集中使银行体系信贷风险也难以有效分散。面对资本市场的发展、融资“脱媒”的加剧和信贷风险的集中难释,国内银行要着眼长远,不能因目前的流动性还很充足而滞缓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相反,要审慎的加速资产证券化进程,发行抵押贷款债券,引进抵押贷款投资者,以分散银行风险,改善银行流动性,优化银行资产负债匹置结构。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3.3 加强信息透明度 美国次贷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新的金融产品的出现对市场来说是好消息,但有关次级房贷的大量真实信息存在于贷款公司和经纪公司,资产证券化以后,风险转移给了市场,信息并没有很好地传递给投资者,投资者本身的无知和设计与推销新产品的机构未能充分披露潜在风险,都在破坏着正在形成的市场。比如评级机构,95%的cdo评级未对包内资产做任何提示,表面看来都是3a级的债券,而包内主要是由垃圾债到次级抵押贷款组成的高风险资产。一旦次级贷款的借款人出现违约,资产池出现损失,次级债市场立即出现冷却。

同时,评级机构收取的费用主要来自资产抵押债券和cdo的卖家,而不是市场真正的投资人,因此存在内生性的、无法避免的利益冲突问题,导致评级机构对部分次级债的质量评估过于乐观。近年来,银监会一直提倡,资产证券化必须基于银行的优质资产,这无疑能够约束投资者的盲目投资,然而在某种层面上限制了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为了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使得市场无法对所有的风险进行准确的识别和定价,我国应当加强行政审批和信息披露制度,还原市场的定价机制与投资者的合理认知,进而规范资本市场。

次级抵押贷款范文4

关键词:金融创新;衍生产品;次级抵押贷款;次货危机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6-0041-03

一、金融衍生产品的种类和风险

金融衍生产品指从传统的基础金融工具如货币、利率、股票等交易过程中,衍生发展出来的新金融产品,其价值是由其基础金融工具的价格变动而决定的一种金融合约。常见的基础金融工具有债券、货币、利率、证券、股票指数与商品等。常见的金融衍生产品有以下四种:远期指合约,双方同意在未来日期交换资产的合约;期货指合约,双方按约定时间和约定价格就买进或卖出某种基础金融工具而达成的协议;期权指合约,双方按约定价格在约定时期内就选择权达成的合约;调期指合约,双方在一定时期内互替对方进行有关支付的合约。

金融衍生产品能在国际上得到迅猛发展,主要是因为其具有两大突出的功能:一是价值发现功能。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依附于其他更基本的标的变量,金融衍生产品的价值发现功能有利于标的变量价格更加稳定,市场调节作用更加有效。二是规避和转移风险。可将风险由承受能力较弱的个体或企业转移到承受能力较强的个体和企业,有的甚至转化为投机者的盈利机会,强化了金融体系的整体抵抗风险的能力,增强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衍生产品更主要的在于其风险性。与金融衍生交易相关的基本风险有:

市场风险。因原生金融产品的价格变化从而为衍生产品交易商带来损失的一种风险。对于套期保值者来说风险相对较小,因为其交易的目的就是避免市场风险。而对于投机者来说风险较大,因为其交易的目的就是通过承担市场风险来赚取利润。

信用风险。因对方违约或无力履行合约而带来的风险,包括对方违约的可能性以及违约造成的损失。远期与调期在信用风险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流动性风险。一是市场流动风险,即市场业务量不足或无法获得市场价格,此时衍生产品用户无法平仓的风险。二是资金流动风险,即用户流动资金不足出现合约到期时无法履行支付义务或无法按合约要求追加保证金的风险。作为新的金融工具,衍生产品的流动性风险有时是较大的。此外,还有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

二、次级抵押贷款效应分析

次级抵押贷款,是相对于优质抵押贷款而言的。主要面向信用分数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客户。因信用耍求程度不高,贷款利率通常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出2%~3%。美国次级抵押贷款迅速发展其背景是:首先,2003年起超低的美联储低利率政策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引起了包括房地产在内的资产价格的上涨,同时低利率政策降低了次级按揭贷款的成本,吸引了大量低收入人群的购房需求,拉动了房地产市场高涨。其次,资产证券化风潮为次级抵押贷款的大量发放提供了技术支持与消化渠道。次级抵押贷款发放机构为控制信用风险,加强流动性,往往在发放次级抵押贷款之后,迅速将其打包出售给商业银行或投资银行,经过证券化处理后再发售给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商业银行、对冲基金等投资机构,这样,美国发达的资本市场为次级抵押贷款发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进一步促进了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繁荣。

申请次级贷款的购房者一般属于低收入阶层,往往不能承受较高的首付,在贷款初期也难以承受较高的本息支付,为此,抵押贷款机构开发了形形的新兴的抵押贷款产品,出现了一系列的抵押贷款产品创新:

1.无本金贷款(Interest Only Loan)。这种抵押贷款允许借款人在一定的时期里不必支付本金,每月支付利息。但是超过时期,借款者必须以一个较高的比率分期偿还本息。这种工具对于投资者来说具有杠杆作用:如果投资者预料房地产价格趋于上升,他们可以用抵押贷款仅付利息方式购买房产,等到需要支付本金的时候再将房子卖出以偿还本金,可以获得房产价格上升的收益;如果房产价格趋于下降,投资者就放弃作为抵押品的房产,不再支付抵押贷款的本金和利息,其损失仅是已经支付的利息。

2.可调整利率贷款(Adjustable Rate Mortgage,ARM)。这种抵押贷款开始实行固定利率,经过一段时期以后转换为浮动利率。如果购房者借入了30年的可调整利率贷款,在前两年以较低的固定利率偿还利息,从第三年开始,利率将重新设定(Reset),采用一种指数加上一个风险溢价的形式。一般而言,即使这段时期内市场利率没有发生变动,从第三年开始该抵押贷款的利率也会显著提高。

3.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Option ARM)。这种抵押贷款允许借款人选择支付结构,既可以从一开始就分期偿还本息,也可以仅付利息然后分期偿还本息,还可以每月支付一个最低限度的款项,这个最低限度的款项通常低于每月仅付的利息,但是其差额部分将自动计人贷款本金,这种方式称为负摊销(Negafive Amortization)。这种情况下,借款人最终应偿还的本金金额要超出最初的贷款金额。

4.无首付抵押贷款。在美国,发放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通常要借款者支付房价的20%作首付以降低贷款风险。近15年来,越来越多的抵押贷款只需要借款者支付少量的首期房款;在2000年以后,已经有16%~17%的抵押贷款不必支付首期房款或者只支付不到5%的首期房款,大约有43%的首次购房者是以不必支付首期房款的方式取得抵押贷款,并且不需要购买个人抵押贷款保险就可能取得贷款。以上这些创新的抵押贷款产品都有一个特点,即在还款的前几年内还款额很低,负担轻,但是过段时间后还款压力将陡然上升。购房者之所以选择以上贷款品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预期房地产价格将会持续上升,即使到时不能偿付本息,也可以通过出售房地产或者再融资来偿还债务。其前提是市场利率不会出现大幅上升和房地产价格持续上升,一旦市场利率上升和房地产价格下跌同时出现,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就会出现剧烈动荡。

三、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及放大机制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快速扩张的过程也是内部风险高速聚积的过程,当房地产市场发生趋势性的变化后,危机开始显示出来。美国在2004年6月以后改变了利率政策,将方向转到缩小流动性,此后连续加息,至2007年1月利率达到5.25%,房价出现下跌,高利率的次级抵押贷款用户因无法承受增长的利息而开始破产,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出现并愈演愈烈。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在住房抵押贷款中所占的份额并不大,至2006年第四季度该比例接近15%,据此可以估算在美

国资本市场中的份额更低。但次级抵押贷款为何能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呢?这源于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产品的证券化及衍生品的发展放大了危机,最终酿成了全球胜的金融海啸。

美国是资产证券化的诞生地,资产证券化作为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资产所有人通过这种方式将特定资产对应的风险和收益转移出去,由购买这些证券的投资者承担资产对应的风险和收益,实现了风险向金融市场的转移和分散。正是由于美国拥有发达的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这就为不吸收存款的专业性抵押贷款机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抵押贷款机构可以将全部抵押贷款以证券化或非证券化的方式在二级市场上出售,而只赚取出售过程中的折扣收益和出售后的服务收益,借助二级市场抵押贷款机构迅速回笼资金以支持进一步的贷款扩张。在这一模式下,抵押贷款机构的放贷能力明显提高,除了放贷规模扩大以外,放贷的对象也得到了扩展。二级市场的方便融资功能,使许多抵押贷款机构在繁荣时期过度授信,如美国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资产的MBS从2000年的810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7 320亿美元,七年间增长超过9倍。

由于优质抵押贷款可以得到美国政府性机构提供担保,可以获得比较高的信用评级,同时其收益率显著高于同风险评级的国债或公司债,因此,以优质抵押贷款为基础资产的MBS获得广大机构投资者的青睐也在情理之中。但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资产的MBS就很难获得较高的信用评级,无法达到美国大型投资机构如退休基金、保险基金、政府基金等的投资条件,为此华尔街的金融机构又进行了大胆的金融创新,开发出了一种新型产品――债务抵押担保证券(cDO)。

债务抵押担保证券是一种新兴的投资组合,不同于传统的ABS,传统的ABS资产组合中的资产是同质的,而CDO的资产组合则是包括ABS、MBS、垃圾债券、新兴市场债券、银行贷款等固定收益资产的分散组合。正是通过CDO这种产品的创新,把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资产的ABS与其他类证券汇集构成资产池,按照MBS、ABS的信用增强模式,一部分CDO优先级证券被评为AAA级,由养老基金、保险资金等机构投资者持有;而CDO次级证券,则由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对冲基金持有。这样,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资产的MBS经过CDO产品的包装,低信用评级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由于次级抵押贷款具有高收益的特征,使得以此为组合的CDO产品收益显著高于相同风险评级的其他固定收益类证券,因而得到机构投资者的追捧。对CDO产品的强烈追捧刺激了全球CDO市场的发展,反过来带动了对次级抵押贷款这种高风险高收益产品的需求。2006年CDO一共吸收了1 500亿美元的MBS,其中大部分是次级抵押贷款支持的,形成了金融创新的产品链。

在低利率和房价上升阶段,此产品链上的所有人都能获益,最原始的次级抵押借款人在拥有住房的同时,也可获得房价上升带来的再融资机会,放贷机构则可以获得更多的发起收益和服务收益,投资银行通过发行CDO产品赚取了大量利润,持有CDO产品的投资者获得了比信用等级相似的债券更高的收益。但如果一旦链条最原始的次级抵押借款人出现还款问题,则整个链条都会产生问题。美国自2005年第四季度起,房价上涨速度开始明显下降,到2007年3月房价停止上涨,随后出现明显的下跌,导致自2005年起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违约率开始上升,2007年第二季度,美国抵押贷款违约率达5.12%,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达14.82%,在房地产价格下降和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大幅上升的情况下,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资产的MBS及CDO出现了大幅度缩水,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开始向以此为基础发行的证券的持有人扩散,并引发了包括法国、德国、荷兰、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市场一系列机构投资者投资受损事件。次级抵押贷款风险通过CDO这种金融工具传递给全球各个市场的投资者,并且由于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同时变化,使得市场的流动性急剧丧失,不仅涉及与次级抵押贷款相关的债券市场,也波及了受投资者调整资产组合影响的股票市场和商品市场,引发了各个市场的金融风险共振。为了避免整个金融市场因流动性丧失导致更大的损失,各国中央银行不得不向市场注资,缓解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不足。

四、通过美国次贷危机审视金融创新

1.审慎研发推广高风险、高定价的金融新产品。在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中,无论是零首付贷款、负摊销还贷款,还是具有“诱惑”利率的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都属于高风险高定价的金融产品。这些新产品之所以处于高风险状态,是因为其本质都属于过度授信。完全依赖高利率不一定能弥补高风险,虽然可以把价格定高,但是如果没有能力偿还也是空中楼阁,最终造成大量的不良贷款甚至破产。

2.提高信息透明度,规范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创新行为。从根本上讲,分散风险的金融产品创新,并不能消除风险,也没有降低整个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美国次货危机暴露出一些购房者不了解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特性,抵押贷款机构刻意隐瞒CDO这种结构性产品设计的复杂,投资者难以了解风险特性而只能借助于评级机构的评级,归根结底在于市场信息的不透明。为此,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创新的规范和改善必须以加强信息披露、提高金融产品信息透明度为重点。

3.重视二级市场建设。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中扮演重要角色的CDO产品更多是进行场外交易,缺乏公开、透明的二级交易市场,投资者向不同的中间商询价,可能会得到多种不同的价格,因而投资者需要自己评估价值,不同的估价方法得出的结果差异可能会很大,这也导致CDO产品的流动性很差。而且一旦发生问题,这类产品可能会有价无市.如果抛售则可能出现这类资产的大幅度缩水,进而带动其他金融资产的价格大幅波动,导致整个金融市场的动荡。在保证金融新产品可靠信用品质基础上,重视二级市场建设,激活新产品交易,拓宽交易基础增强流动性。

次级抵押贷款范文5

关键词: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比较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7)10-0004-06

今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风波持续蔓延,大有星火燎原之势,全美80多家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相继停业,近日英国房贷银行也惊现挤兑风波。与次贷危机寒流截然相反的是,我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热火朝天,即便是在法定准备金率七次上调、银行资金贷无可贷的今日,居民仍然排队等候办理房贷。艳阳高照之时,我们有必要进行冷思考,理性审视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质量与风险,认真研究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与教训,防止金融体系出现美国式次贷危机。为此,本文从当前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发展形势分析入手,对比分析了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形势与美国的同质性和差异性,并就防范住房抵押贷款危机提出了政策建议。

一、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发展的宏微观背景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迅速发展,既有其宏观背景,也有其微观因素。从宏观层面看,房价和股价持续快速上涨,实际利率维持较低水平,大量投资者迫切需要合适的融资工具,筹集资金进入房市和股市,追求资产的保值升值和高额回报,这为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外部环境。从微观层面看,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可以把个人固定房产转为现金流;中小企业主的额度循环贷款,甚至可以把中小企业的固定房产也转为现金流;极大地满足了个人融资变现的需求。同时,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不良率低、收益较高、保障性强,也满足了银行优化资产结构和实现账面盈利的需要,成为银行信贷主打产品和业务竞争焦点。正是贷款人和借款人供需双方的合力推动,为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微观条件。

2006年下半年开始,各家商业银行积极开办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业务,相继推出个人住房同名转(加)按揭贷款、个人住房自助循环贷款、中小企业主额度循环贷款、住房按揭+最高额抵押贷款、同名转按+最高额抵押贷款等信贷产品,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出现了飞跃式发展。总体而言,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总量翻倍增长,信贷产品创新层出不穷,居民贷款需求和投资热情持续高涨,各家金融机构积极抢占市场份额,整个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形势与2004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几近相同。

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发展的总体情况与风险判断

1、当前我国投资型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呈现翻倍增长态势。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上半年,全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各项贷款,其中,除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以外的其他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个人住房同名转(加)按揭贷款增长速度更快,呈现翻倍增长态势。对占全国住房抵押贷款份额过半的北京、上海、深圳等16个重点城市调查显示,截止2007年8月,其他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和个人住房同名转(加)按揭贷款两类贷款合计占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比重14.8%,两类贷款同比增长速度达到113%,是2007年增长速度最快的贷款品种之一。

调查反映,其他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和个人住房同名转(加)按揭贷款大多不用于购买自住用房,而是用于投资房市、股市等投资理财活动(以下简称上述两类贷款为投资型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其中,其他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主要为期限较短的抵押贷款,主要用于短期资金周转、投资经营等,实际上相当部分贷款资金直接或间接流入股市。调查同时反映,个人住房同名转(加)按揭贷款,主要是对房产增值部分或已还贷款部分再融资,也正是由于房产持续升值,才使得房产可以重新评估并就增值部分办理加按揭。由于房价一个月一个价,部分居民甚至定期频繁向银行申请同名转(加)按揭贷款,而银行抢占个贷市场份额则为居民跨行办理转(加)按提供了便利。因此,房价和股价上涨,实际利率较低,居民投融资热情高涨,银行同业竞争激烈等等多种因素,共同促使该项业务同比翻两番以上。

2、投资型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具有可比性,其规模略低于美国,但增速却是美国的两倍。我国投资型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增长主要基于对房价和股价未来持续上涨的预期,还款来源主要依赖于股价和房价持续上涨所带来的收益,信贷质量容易受到资产价格波动的影响,这些特征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极其相似。正因为投资型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较大,因此可视同为美国式次级抵押贷款,我们有必要就其规模、增速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进行比较。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占住房贷款比重并不大,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规模看,2006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规模6000亿美元,占住房按揭贷款总规模(3万亿美元)的比重为20%,反观我国投资型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占住房按揭贷款总规模的比重为14.8%,略低于美国5.2个百分点。从速度看,2006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规模达到6000亿美元,比2001年(1600亿美元)增长了2.75倍,年均增长55%,反观我国投资型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同比增长达到113%,是美国的两倍。

3、当前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成分不容忽视。表现在:一是尽管首付比例较高,但是由借款人付费、按房价比例付费的评估公司,往往会应借款人要求高估房价,变相提高了实际贷款的成数,充分发挥杠杆作用套取银行资金。另外,“住房按揭+最高额住房抵押贷款”创新业务,使得新房也可重新作价评估,按评估价而非成交价确定贷款额度,最大幅度地套取银行信贷资金。二是投资型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因为资产价格波动而加大。投资型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还款来源主要依赖于股价和房价持续上涨所带来的收益,因此,一旦股价和房价下跌,就会影响投资型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资产质量,其贷款风险明显加大。三是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有部分用于购买第二套以上投资性住房,其风险也应关注。有关统计检验显示,房价变化是个人住房贷款变化的格兰杰原因,短期内房价上涨更会刺激个贷增长,可见,个人购房主要为了追逐持续上涨的房价,投资成分较浓。四是住房贷款产品创新层出不穷,变相放大贷款风险。近两年我国商业银行也采取了各种创新方式放宽借款条件,比如自助循环贷、宽限期还款、还款自由行、递增还款等加大了贷款风险敞口。五是今年以来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已呈攀升趋势,由于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暴露期通常为3-8年,我国个人住房贷款在近一个时期内已经逐渐步入违约率上升的风险期。

三、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形势与美国的同质性分析

1.中美银行体系普遍低估贷款风险,各界认同住房按揭为优质资产。主要表现在:第一,2006年以前,美国按揭贷款不良贷款率都在1%以下,假按揭的发生率则更低。而我国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也是极低,以厦门为例,不良率由2004年的1.26%下降到2006年的0.64%。因此,银行体系基本认同住房按揭为优质资产。第二,《巴塞尔协议》规定,完全居住用途的房产作抵押的贷款的风险权数为50%,而其他类型的固定资产及不动产的风险权数为100%,进一步巩固了该意见的权威性,并影响到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系数的核算。其中,汇丰银行作为全球盈利能力排名第一、风险控制最好的银行,同样误判风险,2006年汇丰银行美国按揭贷款业务撇账高达106亿美元。实际上,房价的快速上涨往往会掩盖大量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周期性变化并引发系统性风险,住房按揭贷款风险就完全显示出来,而银行往往已经措手不及。可见,低估住房按揭贷款风险一直是个十分普遍的全球问题,直至美国的次贷危机为我们揭示了按揭贷款风险的真相。

2、中美金融机构放松贷款条件,信贷业务创新层出不穷。美国放松住房抵押贷款条件表现在:一是次级抵押贷款就是放松贷款条件的典型,它面向信用分数较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提供住房贷款,贷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仅需声明其收入情况,这为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的形成埋下了隐患。二是信贷产品创新多样化,推出无首付贷款、可调利率贷款、选择性可调利率贷款、诱惑利率、仅支付利息贷款,推出前期还款压力小而后期大、前期利率固定而后期浮动的贷款产品,据统计,2005-2006年新增按揭贷款中有50%具备上述创新特质,大大增加了住房抵押贷款风险敞口。

近两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也是采取了各种创新方式放宽借款人的市场准入标准,又以各种创新方式变相放大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风险,比如,推出自助循环贷款,具有一次申请、循环使用、额度较大、期限较长、使用方面、利息精简等特质;推出宽限期还款、还款自由行、青春无忧递增还款等信贷创新。这些信贷创新进一步放大了住房按揭贷款的潜在风险,并最终导致这种风险越积越大。

3、中美住房贷款借款人信用风险均明显上升,第一还款来源被严重忽略。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最初根源是借款人违约率上升,引起投资次贷债券的基金公司巨亏,然后影响到国际大投资银行,并进一步传向国际金融市场,因此,追根溯源是借款人的信用危机引发了美国次贷危机连锁反应。美国借款人信用风险较高表现在:一是借款人收入状况不良。2001年全美次级抵押贷款的发放对象中,只有25%是只提供很少量收入证明或根本没有提供任何收入证明的借款人,到了2006年,虽然这个比例已升至45%。根据美国按揭银行家协会的最新估计,2006年获得次按的美国人,有30%可能无法及时偿还贷款。二是假按揭规模巨大。美国联邦调查局2005年和2006年《金融犯罪报告》披露,全美疑似假按揭的案例数量2003年为6936宗,2004年猛增到17127宗,2006年又翻倍达到了35617宗,2005年、2006年假按揭造成的损失均在10亿美元左右。

我国借款人信用风险并不比美国低,表现在:一是从借款人信用评级看,美国对借款人实行信用等级细分管理,但我国根本未对借款人信用统一评级,实际上,凡是个人要申请住房按揭贷款,几乎都能从银行获得贷款,借款人基本上是不论信用等级的。二是假收入证明、假工资证明盛行。按照银监会的个人住房贷款指引,个人每月按揭还款额不得超过个人家庭月可支配收入的50%,但是很多人不能满足这一基本,就出现了假收入证明、假工资证明。三是假按揭贷款规模也非常可观。截至2006年6月末,国内银行涉及假按揭的贷款金额达数十亿元。其中,某国有银行被查出假按揭占被查个人住房贷款总额6.1%。

4、中美住房贷款均过于依赖抵押房产的价值,第二还款来源重要性显著上升。从美国看,次级抵押贷款迅速发展背景是房价上涨,次级抵押贷款申请人的实际风险承受能力普遍较低,他们对于房地产的再融资基本依赖于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如果房价升幅较大,他们便用房产升值的部分再融资。然而,随着美国房价渐趋平抑,部分地区房价甚至开始下降,这种贷款立刻成为高危品种,一方面房子出手越来越难,另一方面卖房所得也未必能够清偿贷款,由此引发危机。

反观我国,许多商业银行在《关于人民法院执行设定抵押的房屋的规定》出台后,银行实际操作中往往并不重视贷款人的第一还款来源,而更注重抵押品与贷款额度是否相称,这将风险关口的把守由贷前转到了贷后。但是抵押房产的现金回收率,则取决于市场价值,一旦房价走低,房产难以出手,银行损失在所难免,因此,关口后移风险可能带来巨大损失。目前,在房地产市场价格一直上涨时,过高的房价会把这类缺乏信用、缺乏第一还款来源贷款的潜在风险掩盖起来,但是,一旦中国房地产价格出现逆转,银行就会陷入资不抵债的危机之中。

5、中美评估机构均缺失行为规范,进一步加大住房贷款风险。从美国看,穆迪和标准普尔国际知名信用评级机构在次贷危机中严重失职,其评级的标准目前正遭到质疑。原因:一是评估机构并没有正确评估次级抵押债务,虚报抵押资产等级,使得次贷合约打包成金融投资产品出售给投资基金。二是评级机构与发债银行存在“亲密的关系”,评级费用由发债公司支付而不是投资人付费,评级机构涉嫌指导发债公司如何修改以获得高分。三是评估机构并没有深入检查各个贷款风险,而是根据发债公司提供的资料应付了事。

我国情况十分相似,评估行业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评估公司常会在委托人的要求下,如简单地以评估报告的价格来作价,将评估价格高估,帮助借款人获得更多贷款。二是评估公司估价标准不统一,对于同地段同楼盘同楼层同结构的住宅评估价格往往不同。三是评估公司资信等级评定制度不完善,应健全能上能下的透明管理制度。

6、中美房地产价格波动,均直接影响住房贷款质量。美国的次级按揭在2006年以前一派大好形势,但是自2006年以来,美国房价只是5%到10%的下跌而已,就使得占总按揭量1/4的次级按揭市场崩溃。美国次贷危机中房价和银行信贷的强化机制如下:

我国国内房价变动也明显影响住房抵押贷款,表现在:一是实证检验显示房价上涨是个人住房贷款增长的主要原因,对2005年1月至2007年8月厦门个人住房贷款和商品住宅价格统计检验结果显示,房价变化是个人住房贷款增量变化的格兰杰原因,特别是短期内如果房价猛涨更会刺激个贷增长。二是我国部分住房抵押贷款还款来源和美国一样,依赖于房价上涨带来的收益,因此房价与贷款质量密切相关。实际上,欧洲和日本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房地产周期与银行信用周期是紧密相连,房地产价格与银行信贷存在一种自我强化机制。

7.中美货币政策持续加息,形成住房贷款市场的共同外部特征。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间美联储17次调高利率,将联邦基金利率由1%上调至5.25%。由于次级贷款是浮动利率贷款,持续加息增加了借款人利息负担,加上房价下跌又减少了借款收益来源,最终加大了信贷风险。可见,央行的加息需要更加审慎,特别是在住房贷款实行浮动利率管理下,加息不仅会影响新增贷款,也会加大原有贷款者的偿贷成本。

我国加息政策与美国类似,央行不断加息增大了借款人的偿付压力。据测算,自2006年4年以来连续六次加息,已明显加大住房贷款月供负担,如果贷款本金50万,期限15年,执行基准利率,则六次加息使月供增长8.1%,每月月供增加330元,每月月供总计4399元;如果贷款本金100万,则月供增加660元,月供总计8797元。

四、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形势与美国的差异性分析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形势与美国最大的不同在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尚处于激流勇进的上行通道,房价上涨暂时掩盖了投资型住房抵押贷款的信用风险,目前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低,并不代表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小于美国。此外,我国住房贷款管理、住房贷款发展、金融市场特征等方面与美国相比,也存在一定差异性。

1、我国首付比例管理较严,为防范住房抵押贷款危机构筑了重要防线。从美国看,住房抵押贷款很多采取零首付、无本金贷款,不少贷款还超过房产本身价值,一旦房价发生波动,住房贷款立刻面临损失危险。部分借款人在房产价值明显低于贷款总值的情况下,发生理性违约,自动放弃房产,停止归还贷款,进一步加剧贷款风险。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平均只有6%的首付款比例。英国住房抵押贷款额度达到房产价值100%-125%,抵押品难以覆盖贷款风险。显而易见,美国房价只要下跌4%,英国房价只要不再上涨或涨幅减缓,银行住房抵押贷款就会面临损失风险。

相比之下,我国银行体系基本坚持执行首付最低不少于二成的管理措施,为房价波动预留了空间,使得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质量对房价的抗跌性明显强于美国和英国。但是也应注意,部分住房价值被高估,实际贷款成数更高,另外,发展中国家房价波动往往大于发达国家,这都需要我国保持高于发达国家的首付比例。

2、我国资产证券化程度极低,住房抵押贷款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虽然美国次贷风险很高,但这种风险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由放贷银行向投资机构和市场投资者分散,由国内向国外分散,大大提高了银行本身的抗风险能力。而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程度极低,其不良信用贷款的风险完全聚集在银行体系内,一旦风险出现,银行体系首当其冲,将是最大的受害者。另外,房地产企业开发、施工、销售等各个环节所需要的资金,如房地产开发贷款、流动性资金贷款、施工企业贷款、住房按揭贷款等,基本上是来自银行,因此,整个房地产市场风险也都集中在银行体系。

3、我国股价波动对住房抵押贷款的影响相对较大,加大了金融系统性风险。表现在:一是部分住房抵押贷款流入了股市,股票价格波动将影响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进而影响住房贷款质量。据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殷剑峰根据调研结果推测,至少有3000亿元贷款流入股市,这些贷款主要是以住房为抵押物的住房按揭衍生类贷款。

二是房价、股价、个人住房贷款及各项贷款存在切实的互动机制,房价或股价波动过大都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对个人住房贷款、房地产价格、股票价格的统计检验证明,三者的确存在切实的互动机制,房价是个人住房贷款增长的主要原因,个人住房贷款是助推股价上涨的格兰杰原因,股价上涨又是推动各项贷款全面扩张的重要原因,同时,股价上涨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房价上涨,形成房价和股价轮番上涨并推动信贷扩张的循环态势。

五、预防住房抵押贷款危机的政策建议

不少金融专家认为,美联储长期执行低利率政策为次贷危机埋下了风险,而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间美联储17次加息又导致次贷危机的爆发,因此货币政策变化是美国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无论此观点正确与否,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美国运用加息政策调节房市并不成功。这令我们联想到美国宣称货币政策不能干预股市,其实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美国运用加息政策调节股市并不成功,泰勒规则和加息政策只是适用于调节产出缺口和通胀缺口。因此,为了有效预防住房抵押贷款危机,我们有必要探索和尝试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尤其是充分发挥信贷杠杆工具,直接对治投资型住房贷款需求的膨胀,减小资产价格波动风险向银行信贷资产的传递,运用行之有效的办法,应对当前货币政策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分步骤微调房地产信贷政策,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1、按揭首付比例与房地产价格指数挂钩,实行定期浮动管理,抑制投机炒房需求。重点是参照货币单一规则,把按揭首付比例与房地产价格指数挂钩,在房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定期上调按揭首付比例,在房价稳定或下降的情况下同步下调按揭首付比例。推而广之,灵活运用信贷杠杆工具,对房产抵押贷款比例、土地抵押贷款比例也采取浮动管理,这样可以控制房地产资产的信用扩张规模,抑制房地产价格泡沫上涨。

2、适当、区别上调按揭首付比例。加强对投机炒房的信贷调控,一是控制第二套住房贷款,建议首付最低五成,对第三套住房贷款不予受理。二是控制二手房按揭贷款,建议首付最低五成,杜绝炒房行为。三是第一套住房贷款90平方米以上,首付最低三成。

3、控制同名转(加)按揭贷款。一是出台同名转(加)按揭的管理办法,统一规范管理期限、利率等贷款要素,避免银行之间恶性竞争。二是对于转(加)按揭贷款总额度不超过房价五成。三是首次转按应在产权证办妥并正常还款两年以后。四是每次转按应与前次转按时间间隔三年以上。

4、控制短期住房贷款用途。一是取消住房抵押贷款“资金周转”的使用用途,用途仅限于生产经营、生活消费、住房装修等。二是严格要求提供贷款用途证明文件,包括购房合同、购车合同、装修合同、购销合同、订单、消费发票等等。三是贷款资金必须划入对应用途的企业、商户、开发商账户,不能直接划入个人结算账户,不能直接支取现金。

5、取消先低后高的还款方式。先低后高的还款方式会使贷款风险后移,同时出现贷款行为的逆向选择,因此,建议取消“宽限期还款、还款自由行、青春无忧递增还款”等还款方式。

(二)关注加息政策对借款人还款能力的影响

1、加息需要更加谨慎。现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执行一年一定的浮动管理制度,这种利率管理方式将利率风险完全转嫁给了借款者,如遇到利率上升,借款者的偿还负担就会增加。据测算,自2006年4月以来连续六次加息,已明显加大住房贷款月供负担,如果贷款本金50万,期限15年,执行基准利率,则六次加息使月供增长8.1%,每月月供增加330元,每月月供总计4399元;如果贷款本金100万,则月供增加660元,月供总计8797元。

2、鼓励推广固定利率与可变利率按揭贷款。从美国实际经验看,美国浮动利率按揭贷款逾期率远高于固定利率,逾期率为15%,高于固定利率按揭贷款5个百分点。此外,次级抵押贷款实行浮动利率比重较大,在最优贷款、次优级贷款、次级贷款中浮动利率贷款所占份额分别为20%以下、60%左右、85%。

3、具体可以采取固定利率与可变利率组合的抵押贷款计息方式,例如,在利率上升周期采取固定利率抵押贷款,而在利率下降周期,则相应自动地转为可变利率抵押贷款。这种管理方式使得利率风险从完全由借款者承担转为由商业银行承担,这需要商业银行具备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能力,也需要尽快发展规避利率风险的衍生产品、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等。

(三)关注房价和股价波动对借款人还款能力的影响

1、建立房地产价格下跌的预警和处理机制。在任何一个市场上,没有只涨不跌,房市也不例外,房市调整是必然的,只不过是时间问题,在我国房市调整过程中,也会出现贷款违约率上升问题,所以要做好预防措施。一要加强对市场大趋势的研判,防范系统性风险;二要切实通过各项信贷政策调整,重点控制投资型的住房按揭贷款;三要建立房地产价格下跌的应急处理机制,提高房地产市场风险的应对能力。

2、充分重视加强市场公众预期管理,稳定市场信心和资产价格波动。一是建立公众媒体金融舆论时时监测机制,重视市场心理预期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把公众预期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把塑造公众预期作为信贷窗口指导的重要内容,保持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二是健全公众预期管理工作机制,灵活运用网络、电视、报刊媒体的信息宣传导向、信息传递功能和市场预期效应,合理引导公众预期心理,及时传导央行政策导向,突出央行政策的主导性,有效调整公众的市场预期和企业的投资预期,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服务。

(四)坚持推进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加快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分散银行信贷风险,有利于防止房地产市场风险向金融体系高度聚积。美国次贷危机危害性远远小于1980年代美国储贷协会危机,最关键的原因在于1990年代以来,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迅速发展,从而分散了银行体系的金融风险。1980年代银行按揭贷款比重占全部未到期按揭贷款60%,而目前只占30%左右,把信贷风险由银行向投资机构和市场公众分散,降低了银行本身信贷风险。另外,加快资产证券化,有利于筹集资金。发行抵押贷款债券,引进抵押贷款投资者可以有效解决银行资金问题,减少对居民储蓄存款的依赖。

(五)实现资产风险权重的可调管理,加强房地产信贷风险监测

1、资产风险权重依据市场变化实行一年一调。2004年《资本充足性管理办法》中规定了计算资本充足性的各项资产的风险权重,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权重为50%,对企业和个人的其他债权的风险权重却为100%。这种僵化和简单化的资产风险权重管理很难适应变幻莫测的宏观形势与市场风险的客观要求,甚至和宏观调控意图、货币信贷政策相背离。同时,这种管理模式还导致商业银行经济资本风险系数测算中,忽略市场风险权重,推高信用风险权重达95%左右。因此,资产风险权重应比照商业银行经济资本风险系数一年一调的做法,根据市场变化实行一年一调,并提高对住房按揭贷款风险准备的监管要求。

2、按贷款五级分类标准对住房贷款实行时时监测。加强房地产信贷风险监测具体是,对占比较大的“房产开发贷款”及“个人住房贷款”各项指标按贷款五级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更加详细地反映房地产贷款质量情况,为央行统计分析及金融稳定决策提供帮助。

(六)加强审慎经营理念,重视借款人信用审查

1、转变住房抵押贷款是低风险优质资产的观念,加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意识。当前房地产市场繁荣掩盖了住房抵押贷款风险,商业银行必须看到房价快速上涨的不可持续性,充分做好预防准备。

2、重视审核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严格执行借款人准入标准。一是加强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审核,认真调查合适借款人及其家庭主要成员的资信状况和债务负担情况,通过银行对账单、纳税证明、证券市值等判断其现金流,通过多渠道收集信息,判断借款人收入的稳定性。二是提高客户准入和住房按揭门槛,只针对本行白金卡以上客户、优质客户、高端客户。

3、严格审核抵押房产价值及产权状况,杜绝抬高房产价值、套取信贷资金的行为。要在多方询价的基础上按照孰低原则稳健确定抵押房产价值;要根据评估报告和询价确定抵押物价值,同时定期对厦门房产价格进行风险评估;

4、严格控制炒房和投资抵押贷款的发放,收紧房贷的政策主要指向投机炒房,对于有不断办理房贷又不断结清记录的投机客户,以及一人办理多套按揭贷款的客户,应当不予办理。收缩大额经营创业贷款、转按揭贷款、循环贷款等等。

(七)加强评估公司资信等级评定,规范评估公司从业行为

1、加强评估公司资信等级评定,规范评估机构从业行为;

2、建立市场退出机制,对于发生违法违规评估公司,坚决取消评估资格;

3、统一规范房产价值评估参数和方法,严格遵循抵押物评估保守性原则;

4、加强评估机构自律公会管理,杜绝房产评估的随意性;

5、严格评估程序,要符合行业规范,评估人员到现场核实抵押物的情况,核实抵质押物所有人真实性,抵押物照片真实性等情况。

(八)建立健全住房贷款保险制度,恢复住房贷款强制保险要求。

1、重视住房贷款保险功能。住房贷款保险制度的风险转移和损失赔偿机制,能够有效缓解住房抵押贷款授信业务中银行与客户之间因信息不对称等导致的风险,有利于分散银行信贷风险,有利于住房贷款市场的繁荣和金融体系的稳定。

2、建立健全住房贷款保险制度,降低住宅抵押贷款的违约损失,从而保障贷款人的权益。

3、制定合理的保险费率。科学预测经济趋势,关注经济景气和行业周期对住房抵押贷款违约率的影响,制定合理保险费率;

4、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和分析模型,改变不合理的保险金额计算方法,按实际房屋重置价格来确定房屋的保险金额。

(九)建立政府住房抵押贷款担保制度

1、借鉴美国政府援助住房抵押贷款做法,建立政府住房贷款担保制度,在我国当前社会信用基础薄弱且信用体系发展滞后的情形下,政府对住房金融担保机制的高度介入具有现实意义。提高广大中、低收入阶层获得住房贷款的能力,落实住房福利政策和住房产业政策,降低贷款成本,减少住房金融风险,增强了商业保险机构进入市场的信心,强有力支持住房贷款市场的稳健发展。

2、政府住房贷款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主要由政府财政注资,也可以运用政府背景通过发行长期债券筹集部分资金,在条件成熟时改组成政府控股的抵押贷款担保公司。

3、政府抵押贷款担保机构的担保条件和范围应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实行按年调整,内容包括对贷款的限额、首付款比例、政府担保比例、保费、房屋种类、购房面积、获得政府担保的资格等。

(十)完善住房抵押贷款的法律法规

1、重新修订《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现行办法部分内容已经不符合当前住房贷款发展现实条件,有些法律条款内容抽象、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应从房屋交易、估价、保险等方面,加快推进住房抵押贷款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以形成对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的硬约束。

次级抵押贷款范文6

住房抵押贷款是指消费者以其住房为抵押向商业银行申请的一次性满足住房需求而实行的分期付款财务安排。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就属于非标准抵押贷款类别,它对贷款者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要求不高,贷款利率相应地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得多。住房抵押贷款已经成为现代信贷公司的主要业务之一。住房抵押贷款具有存短贷长的特点,为了获取更好的流动性安排,信贷公司愿意部分或全部出售其住房抵押贷款,而发达的资本市场则为这一出售提供了有利条件即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通常情况下,优质住房抵押贷款构成了MBS的主体;而非标准的住房抵押贷款则因其信用等级低,风险较高,要打包出售,就需要提高其风险溢价水平。这种MBS就是次级债。次级债也代表着住房抵押贷款的收益权,其收益直接体现于抵押贷款的还款现金流;风险状态也依存于抵押贷款为其基础资产的风险状况。

这种次级债的交易可以分为三层:一是初级证券化产品MBS;二是将次级债作为过手证券,进行再包装、再组合的CMOS交易;三是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衍生出的CDOS,主要用以进行对冲交易。与次级债联系起来的对冲交易,是将房地产市场变动,尤其是价格变动与次级债收益变动联系在一起进行对冲。虽然房地产价格与次级债之间存在着对冲套利的机会,但十分狭小。为了获取较大的利润,对冲基金必然会利用财务杠杆来扩大对冲规模。而利用财务杠杆进行金融衍生品对冲交易操作,在微观上加大了对冲基金的获利能力,在宏观上则加大了金融风险,一旦市场条件变化或对冲操作失误,风险即刻显现。与次级债联系在一起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基础资产是住房抵押贷款的收益权,其风险状态也取决于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状态。一旦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出现违约率上升,整个链条就会产生问题。

由上可知,次贷危机的产生过程:在美国次级抵押市场上,信用较低的人从信贷公司获得贷款;信贷公司将房屋抵押的债权出售给投资银行,用收益进行再贷款;投资银行则将债权重新包装成债券,向投资人推介,在资本市场发行。而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就按照这样的路线图在蔓延:购房者无力偿还贷款贷款机构遭受严重损失甚至被迫申请破产投资基金买入由次级贷款衍生出来的投资产品而受到重创股票等金融市场资金面受影响而下跌。

二、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成因

20世纪80年代“里根革命”以来,美国政府一直朝着减少市场干预的方向发展。但愈演愈烈的美国次贷危机,却迫使美国政府出重手救市,其实施的住房援助法案,某种程度上更是一种“准国有化”行为。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爆发使美国经济陷入了衰退边缘。引发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度证券化和信用等级偏高

把部分债务收益,转化为证券后再卖给投资者,这就是证券化。次级贷款的放贷机构把超过6000亿美元的次级贷款债权转化为证券后,卖给各国的投资者。美国的信用评级机构的收入是基于所评级证券的金额,而不是信用评级能否真实地反映相关信用风险。而评级市场的不透明和评级机构的利益冲突,使得这些严重的高风险资产可以顺利进入投资市场。这样次级贷款的放贷机构就可通过信用评定机构,轻松地拿到“AAA”的信用评级,过多的“AAA”证书使银行失去了对风险的敏感性。由于证券化产品过于复杂,很多机构投资者对证券化产品的定价缺乏深入了解,完全依赖产品的信用评级进行投资决策。最终的结果是,证券化产品偏高的信用评级导致机构投资者的非理性追捧,最终导致信用风险的累积。

(二)通货膨胀,即资产价格过快攀升和资产泡沫的堆积

随着金融衍生品的发展、房价的上升,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大,最终导致通货膨胀。而美联储为了降低通货膨胀不得不提高利率。但利率提高后,那些次级抵押贷款者就还不起贷款了,这导致次贷市场还贷拖欠比例迅速上升。至此,美国经济的货币流动性降低,经济发展进入低速徘徊状态,次级抵押贷款者就更难还清次级贷款债务。

(三)美国金融监管当局货币政策由松变紧,监管当局监管不严

从2001年初美联储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房地产市场上房贷利率同期下降。而这一阶段的利率下降,就是带动21世纪以来的美国房产持续繁荣、次级房贷市场泡沫起来的重要因素。因为利率下降,使很多蕴涵高风险的金融创新产品在房产市场上有了产生的可能性和扩张的机会。从2004年6月起,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开始了逆转;到2006年8月,联邦基金利率上升到5.25%,标志着这轮扩张性政策完全逆转。连续升息提高了房屋借贷的成本,开始发挥抑制需求和降温市场的作用,促发了房价下跌,以及按揭违约风险的大量增加。

2004年初,贷款机构开始放松贷款标准。与此同时,美联储一边持续加息,另一边却继续鼓励贷款机构开发并销售可调整利率房贷。正是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造就了次级抵押贷款危机。金融监管部门从意识到问题到将保护措施衍生到那些更为脆弱的贷款人用了3年,而此时危机已经产生。因此,监管者在这场危机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对金融衍生产品创新风险认识不足

随着世界经济金融的全球化趋势加大,全球范围利率长期下降、美元贬值,以及资产价格上升,使流动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而追求高回报、忽视风险的金融品种和投资行为也随之增多。次级房贷衍生产品客观上有着投资回报的空间,在一个低利率的环境中,它能使投资者获得较高的回报率,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在信贷环境宽松或房价上涨的情况下,放贷机构因贷款人违约收不回贷款,它们也可以通过再融资,或者把抵押的房子收回来再卖出去,不会有亏损。但在信贷环境改变、特别是房价下降的情况下,再融资或者把抵押的房子收回来再卖就不容易实现;在较大规模地、集中地发生这类事件时,危机就出现了。

三、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金融管制的放松与金融产品的创新是金融发展的大趋势。而与此同时风险也不断加大,必须加强对风险的监管。此次风波对中国的启示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一定要防止资产价格过快攀升和资产泡沫的堆积。次级债危机表明,资产价格过快攀升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对实体经济的平稳运行造成巨大伤害。此次危机的导火索是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过热与疲软。中国近来经历了长时间的低利率政策之后,资金不断涌向房市和股市,物价持续走高,经济运行存在由过快向过热转化的可能性,一定要防止资产价格过快攀升和资产泡沫的堆积。

(二)应该尽快推动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市场的发展,加快发展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以化解银行体系的金融风险;选择银行的优质资产实行证券化,并加强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监管。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将缺乏流动性的信贷资产组成资产池,并以此为基础发行衍生证券,而转出的资产也从资产负债表上移出。这样,银行就可回收流动性,使资产负债结构和期限得到改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美国、欧洲等地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对缓解次贷危机的冲击起到决定性作用。目前在我国,商业银行面临严重的短存贷长问题,而将已投放的贷款进行证券化,提前回收流动性,就可以防止因为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所引发的风险。

在次贷危机中资产证券化的错误在于次级抵押贷款的缺陷,即证券化资产是信贷公司向那些风险高、还款能力较差的人发放的高利率次级抵押贷款。我国推进资产证券化时就要选择银行的优良资产进行证券化,要加强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监管,一定要加强基础资产池的信息披露,建立资产信用风险的评价体系。

(三)在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加强信息披露和风险监管。信用评级公司、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有可能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结成利益共同体,而信息透明性对金融市场发展和投资者权益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加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行为的信息披露,提高信息透明度。此外,在利益的影响下,信贷公司逐渐推出一些具有较高风险的产品,信贷公司寄希望于美国楼市的持续上涨,在房价不断走高时,即使炒房者现金流并不足以偿还贷款,也可通过房产增值获得再贷款以填补缺口。随着美国楼市出现下跌,次贷出现还款压力,进而导致信贷公司的资金链断裂。而在较高风险的产品不断推出时相应的风险监管却没有跟上。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有利有弊,金融创新只能将风险在不同的投资者之间进行分散和转移,而不能从根本上消灭风险,它并没有降低整个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而衍生品也只是提供流动性和分散风险的重要工具,它虽然可以对冲风险,但不能消灭风险。除金融机构本身应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外,监管当局也应加强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管理。从而不断加强对衍生品市场的风险监管。

此外,金融市场的过度反应和预期的自我实现,会加剧金融波动的程度,甚至会导致危机。在衍生品市场日益发达,金融市场联系日趋紧密的今天,市场的过度反应、投资者信心的动摇会迅速波及金融市场全局。因此,市场信心应当成为货币和监管当局管理的重要内容。

(四)在国际金融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国际金融合作将成为发展趋势,各国金融机构和各国政府之间应及时协调和应对金融危机。一个始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产品问题,却很快扩散开来,造成世界金融市场的动荡。各国央行和监管当局则联手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缓解金融结构的流动性风险,避免了次级债风波的扩散,从而避免了进一步金融危机的爆发。由此可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各国金融市场互相渗透,危机极容易在各国之间相互传染。而各国也应建立和巩固国际金融合作机制,发展和扩大国际金融合作平台。对中国而言,就要在提高本国金融市场各类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与合作。

参考文献:

[1]陈华.金融监管、最后贷款人与存款保险相关制度研究[J].山东经济,2007,(5).

[2]梁福涛.警惕美国次级房贷危机[J].新财经,2007,(5).

[3]龚宇.美国信用评级业监管体制变迁[J].证券市场导报,2008,(7).

[4]李云林.美国为什么会发生次贷危机[J].中国投资,2007,(12).

[5]周纪恩.从次贷危机根源和实质看宏观金融风险监管[J].新金融,2008,(6).

[6]马雪彬.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商场现代化,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