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读后感范例6篇

孔乙己读后感范文1

论文关键词:《孔乙己》,言简义丰

 

孔乙己》从发表日到今天,快一个世纪了,她仍然没有被我国的读者所遗忘,一次次地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这足以说明她独特的艺术魅力。小说仅仅通过鲁镇咸亨酒店的日常场景的一角,就展现了孔乙己悲惨一生和人世间的世态炎凉。笔者认为《孔乙己》之所以博得鲁迅本人和后来读者的热爱,很大程度是因为它的一个叙事艺术特点——言简义丰。仅仅用不到三千字的篇幅,高度浓缩的简洁语言就包容了如此丰富的艺术含量。

一、“画眼睛”法刻画人物形象

他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1】这里所说的“画眼睛”就是要传神,以形传神达到形神兼备。“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2】。鲁迅笔下的许多经典人物就是通过这种“画眼睛的方法”完成的。《孔乙己》故事的展开是以“我”小伙计的视角完成的,对文中出现的人物语言、情态描摹的极其简练,但其背后蕴含的意义却是十分的深刻和丰富。文中对孔乙己的直接描写有:“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文学艺术论文,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3】“身材很高大”说明孔乙己是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青白脸色”说明他没有经历过艰辛的风吹日晒的劳动。“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的长指甲又一次说明他没有干比较粗笨的体力活。“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一方面说明孔乙己没有参加直接的体力劳动,另一方面也说明孔乙己为了表现自己与短衣帮不同的读书人身份,自诩为穿长衫的读书人,这可以看出孔乙己迂腐的性格特点。作者紧紧抓住孔乙己身上最明显的身份特征和真实心理意图来表现出一个不从事粗活的读书人孔乙己的形象:迂腐、好要面子。“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与后文出现的“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相对应,前面的事例在暗示着他后者的行为,这个细节的相互对比表现含蓄,但蕴含着作者谨慎的写作态度,他们都是在指向孔乙己仅在最穷困潦倒的时候才放下自己清高的读书人身份去偷窃的。这就更加揭示出没有进学的读书人孔乙己的落魄,自认为读书人身份的清高的心理满足和实际的边缘尴尬地位的反差,本质上反映了封建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人性侵害和摧残有多么的巨大。

但身心备受摧残的孔乙己并没有变的人性冷漠,相反在自己落魄、失意的时候仍然是慈祥的,当孩子们赶热闹围住孔乙己时“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4】弯腰下去一个简单的弯腰动作蕴含了孔乙己作为长者面对小孩的怜爱和慈祥。虽然孔乙己自诩高人一等的读书人,但面对天真的小孩子并没有蛮恨的态度而以亲切、慈爱的老人面目出现,这就看出孔乙己不完全是一个迂腐、清高的读书人,他不是一个冷漠的人,他也有人性温情的一面,他同样也渴望与人平等、友善的交流。当孔乙己考“我”茴香豆的“茴”字的写法时,孔乙己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这里的孔乙己分明就是一个体贴、爱护晚辈的慈祥老人形象,他也并非单纯地卖弄自己的学问,他也同时善良地想到“我”光明的未来,教给对“我”以后有帮助的一点点知识。他并没有看轻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酒店伙计。单单从这几句异常简洁的话中就可以窥见最简单的人物性格和情态。可见孔乙己本性是善良地,他是一个有着丰富人性的人物,我们从表现中看到几千年的封建科举制度侵害了多少像孔乙己这样本性善良的人,当只有很少一小部分的幸运儿体会着金榜题名的扬眉吐气和喜悦时,喜悦的背后却有着更多像孔乙己这样潦倒、破落失意者。孔乙己的命运可悲、可叹!

文中出现的短衣帮是一个独特的群体,孔乙己和短衣帮一样是站着喝酒的人,唯一的区别是孔乙己穿着长衫。孔乙己是“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的读书人”文学艺术论文,本质上也是没有任何优越地位的人。短衣帮是做工的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和孔乙己是平等的,都是底层人物。但在小说中,高明的作者正是通过短衣帮与孔乙己的对话和较量烘托出双方的性格特征和内涵。短衣帮是以取笑孔乙己为乐的,有的叫道, “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5】其中“有的叫道”一般平等的人们在谈话时心平气和的,不会用“叫”这个有某种特殊意义的词,其一是蕴含着众人故意让别人听到的意思,其二这个词表明叫的人是和孔乙己不是统一战线的人。“故意的高声嚷道”“故意”二字表明了众人的别有用心,“高声嚷道”潜藏着众人有意调侃孔乙己,以此引来笑料。从几个简短却处处有意为难孔乙己的问话中,短衣帮们是把孔乙己排除在他们社会阶层之外的,他们是没有因为孔乙己未进学而穷困潦倒而同情他,反而用看似平和实则恶毒的话嘲讽他,他们?钥滓壹菏抢淠的,仅仅把它当做酒后休息的谈资和α隙已,没有一个人能真正同情和理解他,没有一个人能用劝说的温暖来安慰孔乙己迂腐却脆弱、敏感的心灵。这固然和孔乙己本身好喝懒做,偶尔的偷窃不良行为有关系,但文中的所有人对孔乙己都是嘲讽的,这里突出的表现了孔乙己所κ贝的底层民众对孔乙己这样的人是冷漠的,虽然作者的笔调始终是缓慢而平和的,没有激烈的争吵,辱骂,但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Γ从日常最平常的说话中窥伺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作者仅仅ü几个对话场景,在如此简练的语言中,就蕴含了如此丰厚的认识价值和感情,这是相当高超的叙事艺术?

文中的掌柜是精明的商人,作者对他的着墨并不多。“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6】掌柜和短衣帮的嘲笑是不一样的,他是为了引人发笑文学艺术论文,为了调节自己酒店的活泼热闹气氛而故意调侃孔乙己,这就让人更感人情冷漠和阴毒。掌柜对孔乙己的念念不忘也仅仅是“十九个钱”。当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时,掌柜一见面,没有对孔乙己惨状发出任何同情注意,而是急着追回那“十九个钱”,或者说掌柜即使看到了也是视而不见的,因为他们早知道孔乙己是被打断腿了的。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仍然同平常一样,掌柜急着要自己应该得的欠款,还有合理的地方,但面对只能用手走着来酒店的弱小者孔乙己,掌柜没有一丝的同情和不忍,仍然有意揭发孔乙己的身体和心灵的创伤,愉悦自己和麻木的众人,这就是掌柜对孔乙己的极度冷漠。这么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掌柜的精神世界:冷漠、势利,精明。这也是构成孔乙己所处时代的世态炎凉的一部分。

作者能用如此简练语言勾勒出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风貌,是因为抓住了人物最典型的特征,用最能突出人物精神且符合人物逻辑的语言来表现他们。

二、以笑写悲的氛围渲染

小说篇幅短小,不足三千字,“笑”字出现了12次。笑字是一个表情动词,形容人内心愉悦,但因为人类有其复杂的社会性,这个简单的表情动词并非只具有她本来的含义,如小说中出现的“哄笑”“取笑”,众人以揭穿孔乙己的伤疤而故意侮辱,取笑他,从而获得一种自我快感,这是极其不道德和残忍的行为,但作者正是通过“笑”,通过众人笑孔乙己的画面揭发孔乙己的迂腐和众人对孔乙己的冷漠,从笑中总结孔乙己悲惨的一生,从笑中阐发众人对弱者的冷漠和麻木,从笑中窥视中国旧时代社会的世情和人情的冷漠。“笑”是小说的整体气氛,我们读者也会被文章一开始的快活气氛所感染,“我”一个百无聊赖的酒店小伙计,就因为“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7】 就因为众人故意揭孔乙己的缺点、伤疤而引起孔乙己紧张焦虑、可笑无力的辩驳而引人发笑的场面,孔乙己在咸亨酒店是孤立无援的文学艺术论文,可怜的窘迫和众人的哄笑、欺凌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文中出现两次“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些做工的短衣帮在辛苦的体力劳动后,在热热地喝了酒休息中,需要一个供人玩笑的东西,来慰藉疲惫的精神,通过欺凌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获得自我满足感和快感。在看似快活、轻松、愉快的空气中,孔乙己没有笑,“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他紧张着,争辩着,“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他凄惨着。孔乙己在快活的空气中是焦虑的,不安的。作者就通过孔乙己的几个面部表情的变化就揭示了孔乙己可怜的处境和众人不顾孔乙己感受肆意凌辱他的残忍和冷漠。“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是一句叙事发展中承上启下的话,饱含作者浓浓的同情,一句话揭穿了孔乙己对于众人的作用,仅仅是众人调笑的精神工具而已。这句话相当的简洁,但背后蕴含的意义相当的丰富,用文章下来的故事发展来证明着这个真实的存在。即使面对折了腿的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的惨状,所有人向往常一样没有一点恻隐之心,最后孔乙己“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众人一直鉴赏着孔乙己的悲惨和弱小,不管孔乙己处境多么艰难,众人对他是从始至终的麻木和冷漠。孔乙己从“笑”中出场,也从“笑”中离开。作者就是通过“笑”来反衬孔乙己的悲,这样更加强烈地揭发了小说的悲剧主题,通过十二个“笑”简洁地勾勒了孔乙己的“惨”和众人的“快活”,从笑和惨的巨大反差中烘托作品的悲痛、沉郁的沧桑感。“《孔乙己》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薄凉”【8】正是此小说的主题,这深深地触动了读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主题的阐发也正是通过作者异常丰富的言简义丰的叙事艺术完成的。

三、四个画面链接的叙事结构

《孔乙己》有13个自然段,文章的叙事结构异常简短,分别选取了孔乙己被嘲笑,孔乙己教伙计“茴”字,孔乙己给孩子散吃茴香豆,孔乙己折退后来酒店喝酒四个画面,作者就是通过这四个轻描淡写的画面,却刻画了有鲜明特征而真实的人物,也表达着深刻的社会意义?以最少的事例刻画了孔乙己读书未中举的悲惨一生和可悲可叹的悲剧性格?

文中前三个自然段叙述了咸亨酒店的经营情况和“我”的经历文学艺术论文,为叙述孔乙己做好了背景铺垫。接下来叙述了孔乙己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一面,孔乙己一道酒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孔乙己在这个世界里是被排挤的,没有真正溶入短衣帮的世界。短衣帮们故意戏谑着他的伤疤和痛苦。我们都知道文中的“我”小伙计是小说的叙述者作者正是通过“我”的叙述来完成故事的展开,但“我”是一个学识不高,地位低下的人,他的叙述却有条有理,有着强烈地读者意识,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有着很强的作者意识的,虽然本质上所有的小说的人物都是作家的一手创造。“我”选取的事例无疑是最能表现孔乙己性格和命运的。不但如此,甚至“我”的叙述顺序安排也异常的精巧,有着明显的精心安排痕迹。在孔乙己被嘲笑的画面中,前部分(第四段)写众人嘲笑孔乙己的偷窃行为,在众人嘲笑孔乙己的后半部分中是众人质疑孔乙己的读书能力,中间却插入一段孔乙己的背景描述,这是作者根据读者的阅读心理而设置的,一般读者在读到孔乙己被嘲笑的场面时,会产生好奇心理,这个孔乙己为什么要偷书而不承认偷,被众人群起而攻之,所以作者就在这个大的场景中插入这一段,正好满足了读者的阅读心理需求,而且这样安排也不会有突兀的不适感觉。不仅如此,也为读者能容易理解下文中众人嘲笑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原因。

参考文献:

【1】鲁迅杂文精编,《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张秀枫选编,—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5,第182页

【2】《且介亭杂文二集》中五论文人相轻—明术,鲁迅杂文全集,鲁迅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6第173页

【3】【4】【5】【6】【7】鲁迅小说全编,张秀枫选编,—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5,第13页,第14页,第15页

【8】《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孙伏园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7

孔乙己读后感范文2

在文章第十节,鲁迅着意通过酒客与掌柜的议论来叙述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腿这件事,这是为什么呢?孔乙己被丁举人吊起来打,以致打折了腿,作者写其惨状,没有从正面渲染。而是通过酒客讲述这个故事,为什么呢?这显然不是一个单纯的所谓“侧面描写”的写作技巧,而是表明,鲁迅所关注的不仅是孔乙己横遭迫害的不幸,他更为重视的是人们对孔乙己的不幸的态度和反应。掌柜就像听一个有趣的故事,一再的追问“后来怎么样?”“后来呢?”“打折了怎样呢?”没有半点同情,只是一味的追求刺激。酒客轻描淡写地讲着一个与自己无关的新闻,还谴责孔乙己“发昏”,以显示自己的高明。“谁晓得,许是死了”,没有人关心孔乙己的生与死。说故事的人在说故事,听故事的人也只听故事,没有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的同情。相反,而是把孔乙己的不幸当作笑料,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

孔乙己的最大不幸不是没有进学,也不是打折腿,而是得不到人们的认可、理解、同情。鲁迅先生把孔乙己放在众目睽睽之中来写,放在与周围人的关系中来写,这样,形成一种“看与被看”的模式。孔乙己处于被看的地位,当然要选小伙计这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叙述这个故事。随着对课文的更深入的解读,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会更加明晰。

一.掌柜与酒客“看”孔乙己

酒店的氛围通常会因孔乙己的到来而发生变化:“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样过”。文中有多处类似的概括性描述,这些叙述表明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是可有可无的人,如果有点价值的话,那就是成为人们无聊生活的笑料罢了,甚至他的不幸也成了人们的谈资。他的唯一的价值,就是供人取笑。鲁迅把描写的重心放在了掌柜与酒客如何看孔乙己上。

掌柜与酒客是如何对待境遇凄惨的孔乙己的呢?掌柜反复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可见掌柜没有关心孔乙己的死活,他关心的是钱。孔乙己在掌柜眼里连十九个钱都不如。掌柜与酒客见到用手走路的孔乙己,依旧是取笑他,甚至逼问他折腿的原因,当众揭他的伤疤。掌柜与酒客的哄笑与孔乙己的哀求形成对比,他们把孔乙己的不幸当成笑料,孔乙己的不幸的血腥味在哄笑中消解。正常伦理情感的自然反应(同情)扭曲为一种审美的反应。除自身以外的任何痛苦都能成为赏心悦目的体验,别人的不幸和痛苦成为他们娱乐、慰藉自己的东西。通过“鉴赏”被看到的痛苦,使自身的痛苦得到排泄、转移,以至最后遗忘,这也表现为一种麻木。这就是看客的本质。通常看客从别人的不幸中寻求审美的满足,而忘却了自身的痛苦。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是说孔乙己大约死了也罢,的确死了也罢,是没有人关心的。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活着只给人取笑,死了也无人关心。

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是可有可无的人,他活着只给人取笑,死了也无人关心。掌柜与酒客甚至在孔乙己最悲惨的时候也不忘通过取笑和挖苦他来取乐,这表现了掌柜与酒客这些看客的麻木。

二.孔乙己“看”自己

文中有些句子能够体现孔乙己对自己的认知与评价:“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君子固穷”。这些句子表明了孔乙己对自己的定位:“站着”,表明孔乙己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短衣帮”一样,生活贫困,没有社会地位。“长衫”,代表一种身份,代表自己是读书人,硬摆“读书人”的架子。他强调自己是读书人,是有身份的人,是君子,是能安守穷困的君子,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是国家,社会不可缺少的君子。

我们发现:孔乙己的自我评价与周围人对他的评价,也即与孔乙己的实际地位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这是不幸,这是悲剧。(这时,我们不禁会问:历朝历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又如何?当代知识分子又应该怎样看待自己呢?)

三.小伙计“看”孔乙己

在故事的开端,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小伙计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与角度“看”孔乙己的。但后来,小伙计对孔乙己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

“我”对孔乙己教我写字,采用了三不政策:不理会,不耐烦,不热心。孔乙己却是恳切的、高兴的教我写字。对“我”的态度,他显出极惋惜的样子。“我”的态度与孔乙己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显然,小伙计最初确实是一个不相干的旁观者。但随着不断附和着笑(这是掌柜允许,甚至鼓励的),小伙计对孔乙己的态度就逐渐发生了变化。终于,这位天真的小伙计就这样被掌柜和酒客同化,最终成了看客中的一个成员――这也是小伙计自身的悲哀。

小伙计变成“看客”是个悲剧,悲剧不仅仅属于孔乙己和小伙计,还属于麻木、冷漠的酒客与掌柜;等级森严的、人吃人的社会,黑暗的时代;病态的人性,卑劣的国民性。

四.作者“看”孔乙己、看客、小伙计

在小伙计的背后,还有一个“隐含作者”在“看”,不仅冷眼“看”看客怎样看孔乙己,而且“看”小伙计怎样看孔乙己和看客。作者对孔乙己、看客、小伙计遭遇不幸表示同情,悲悯,对他们深受苦难却又懒散不知奋起感到愤慨,激愤,可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者对看客、小伙计的“看客心态”持批判态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国民性批判”、“国民劣根性批判”。

五.读者“看”孔乙己、看客、小伙计、作者

我们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自身立场、态度、情感有什么变化呢?开始,我们认同叙述者,对孔乙己的命运采取有距离的旁观态度;随着叙述的展开,隐含作者的眼光、情感逐渐与叙述者拉开距离,而靠拢、认同隐含作者,从孔乙己的可笑中发现了内在的悲剧,不但对掌柜、酒客,而且对小伙计的叙述也持怀疑、批判的态度,可能会引起我们更深远的思考,甚至反省: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生活中他人的不幸?我们是不是也会像小伙计这样逐渐被“看客”同化呢?

中国是一个“文字的游戏国”,是一个“大游戏场,大剧场”,一切真实的思想与话语一旦落入其中,就都变成了供看客鉴赏的“表演”。而中国的看客是“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看与被看”的模式也就是“吃与被吃”的模式。“游戏国”的看客也就是无意识的“杀手”。文章不仅是对科举制度的批判,更是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知识分子的人生图景的观照,更注重对国人“看客心态”的批判。作者之所以要通过一个酒店的小伙计“我”的眼光讲述孔乙己的故事,显然与作者这一写作目的和追求有关,与形成“看与被看”的叙事模式有关。

孔乙己读后感范文3

学了孔乙己这篇课文后,使我感到无限悲伤。。。。。。。

孔乙己这篇课文通过对孔乙己生活得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当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对下层知识分子的迫害。反击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鞭挞了封建社会人民的麻木和当时下层知识分子热衷功名利禄的形象,一开始,孔乙己在我们面前是一个邋遢的人,身穿长衫与贫穷的短衣人民在一起喝酒,而这场山也是破破烂烂的,每次来到酒店喝酒时,结结巴巴的反驳其他客人的嘲笑。明明是个穷人,却要摆富态,连掏钱都要排出,表现出孔乙己当时炫耀自己的心态,孔乙己一直想与短衣帮划分界限,但实际上,孔乙己一直都没有逃脱穷人的命运,孔乙己已是一个封建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牺牲品。本来应让跟同情,结果却被人嘲笑,说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熟读万卷却没得到官位,到了最后换来的只是被人的嘲笑。我内心不住的问,我读了六年的书,连有书读时好时坏也分不清,现在生活如此美好,有吃又有喝,而我却不知珍惜,不好好学习,以至于学了六年没有收获。

后来被人嘲笑的孔乙己,嘴里念叨着乎者也的话,让人不明白,因此取笑他,甚至侮辱他,更显出孔乙己被封建教育的毒害,孔乙己好吃懒做,以至于讨饭,维持生活,原以为可以教小孩子,结果连孩子也不学,有一次加深了对封建教育的批判。

最后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掌柜和客人们漠不关心,丁举人也没有受到制裁,让我感到无限的悲凉,在熟悉的酒店却得不到关心,周围发生这样的事让我感到心寒,当孔乙己艰难爬到酒店时,掌柜问他要欠下的钱,他又很颓唐,最后掌柜的又说孔乙己是偷东西被打断腿的,掌柜不愿给他一点点的关心,却还要侮辱孔乙己,从这些事中,从这些事中鲁迅写出了当时的阴暗。。。。。。。

孔乙己读后感范文4

关键词:《孔乙己》;文学解读;教学解读

鲁迅小说《孔乙己》的发表是“孔乙己”现代命运的起点,中国古代士人心中“上大人,孔乙己”,突然变为一个衣衫褴褛的落魄读书人。孔乙己形象的转变,是时代思潮巨大转向的一个表现。新中国成立后,在革命文学的视角下,孔乙己被塑造为一个阶级符号。改革开放以来,孔乙己形象得到重新诠释,它既在某种程度上回归了五四启蒙主义所塑造的形象,又在某种程度上超越这一形象,与新时期的中国社会思潮构成互动关系。梳理《孔乙己》阅读史可以发现,孔乙己形象的变迁是近百年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文化缩影。

一、艺术符号解读《孔乙己》

在《孔乙己》的文本世界中,我们可以看到多种多样的艺术符合,这其中包含了一个时代的缩影,带有丰富的哲理性,就像孔乙己所穿的衣服和所在的酒馆,都要与他的身份具有高度契合性。孔乙己每天无所事事到酒馆里吃酒,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不想面对生活的现状,想逃离眼前的黑暗,从医学角度分析,他带有浓厚的双重人格倾向。在他的内心世界是有两个不同的自己:即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这是因为思想深的纠结,使得孔乙己不想落下身上代表读书人身份的长衫,还沿用传统的文言法与人交流,以学者的身份教“我”茴字的四种写法,这些都像是一个巨大的牢笼,束缚着孔乙己,而他也为此沉迷,不愿意从改幻想里走出来。仔细阅读文章不难了解到,作为地层劳苦大众的孔乙己,因为以前进过学堂,读书识字,并想借此不断高升,也就是像“丁举人”一样的人物。而要想实现理想就必须从严酷的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那个时代崇尚“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他不想再穿那件象征贫民的“短衫”,所以,他成了酒馆的另类风景,即“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换言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孔乙己既不属于“长衫客”,又不能定义为“短衣帮”,所以,必然会受到排挤与孤立。

二、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方法下的《孔乙己》的解读

从结构主义文学方面入手对孔乙己进行分析,需要从文本的整体结构着眼,我们可以从小说的叙事情节中找到三种相互对立的关系体,以三种暗线的方式描绘,并非像文体表面所显示的孔乙己与店小二之间的关系,而是另一种体现。第一,短衣帮与长衫客存在的矛盾,这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中体现的最为突出。作为普通民众,却出现两极分化,也就是长衫客可以坐下来喝酒,而“短衣帮”却只能站着;第二,广大农民与地主之间存在的矛盾,也就是“贫穷”与“富有”,“软弱”与“强硬”的充分体现。比如说,在文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孔乙己在偷东西后,地主阶级对他的凶狠残暴。第三,思想毒害层面的对立冲突。在文章的开头阶段,作者就明确指出了“短衣帮”和“长衫客”在小酒馆中受到的差别待遇,对他们的言行举止也加以区分,这其中,孔乙己成为落魄知识份子的典型代表,在受到众人戏谑的时候,会想方设法的为自己寻找合适的理由,这种表现完全是被传统迂腐的旧社会封建思想所毒害。这三者的对立关系部分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共同作用于文本本身,这也是我们应该去关注的。

三、启蒙主义的思想解读

在西方国家开始盛行启蒙思想之后,我国社会古代的封建思想价值观念和存在的社会制度,文化方面的因素成为被抨击的对象。而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文化潮流开始进行全面批判,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历代大儒也遭到批判、矮化或丑化,尤其是孔子,在一些启蒙思想者的论著中,成为“文化专制”的代表。基于此,在思想启蒙时代的思潮引领下,开始对“孔乙己”的整体形象展开贬损式诠释。曾经的乌尤先生这样阐述他对孔乙己的深刻理解:“孔乙己的特色,第一是满口之乎者也,第二是虚张要面子,第三,他辩论不过强有力的同道喝酒的人和掌柜,就到幼弱无能的学徒身上去出气,而且称能。”在乌尤看来,孔乙己的表情、衣着是落魄的标志;孔乙己的语言、行为是迂腐、虚荣标志;孔乙己是没落社会下产生的一位不合时宜的边缘读书人。文学评论者辛勤指出孔乙己产生的文化和社会原因:“孔乙己过去的教养,以及八股枷锁,使他成为一个软瘫。生活鞭打他,正在激变的社会抛弃他,他就像坠落深渊的大石!”在孔乙己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特定时代背景下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政治文化所代表的意义,也就变成了启蒙思想深入批判的对象。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教学解读的特殊性在于,需要把文本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进行有机结合。但是,如果仅从教学解读方法入手,又无法完全体现出文本所体现的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命本质的感悟,因为,必须实现文学解读与教学解读的高效统一同时把握转化尺度,才能把教学解读这件事做好。《孔乙己》这部作品深入的反应出鲁迅先生对于时展的要求和呼声,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思考与研究。

参考文献:

[1]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90-91.

[2]严家炎.论鲁迅的复调小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41-142.

[3]崔晓飞.《孔乙己》语言使用的社会语言学解读[J].语文建设,2009(03):21-24.

孔乙己读后感范文5

一、艺术符号解读《孔乙己》

在《孔乙己》的文本世界中,我们可以看到多种多样的艺术符合,这其中包含了一个时代的缩影,带有丰富的哲理性,就像孔乙己所穿的衣服和所在的酒馆,都要与他的身份具有高度契合性。孔乙己每天无所事事到酒馆里吃酒,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不想面对生活的现状,想逃离眼前的黑暗,从医学角度分析,他带有浓厚的双重人格倾向。在他的内心世界是有两个不同的自己:即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这是因为思想深?的纠结,使得孔乙己不想落下身上代表读书人身份的长衫,还沿用传统的文言法与人交流,以学者的身份教“我”茴字的四种写法,这些都像是一个巨大的牢笼,束缚着孔乙己,而他也为此沉迷,不愿意从改幻想里走出来。仔细阅读文章不难了解到,作为地层劳苦大众的孔乙己,因为以前进过学堂,读书识字,并想借此不断高升,也就是像“丁举人”一样的人物。而要想实现理想就必须从严酷的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那个时代崇尚“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他不想再穿那件象征贫民的“短衫”,所以,他成了酒馆的另类风景,即“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换言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孔乙己既不属于“长衫客”,又不能定义为“短衣帮”,所以,必然会受到排挤与孤立。

二、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方法下的《孔乙己》的解读

从结构主义文学方面入手对孔乙己进行分析,需要从文本的整体结构着眼,我们可以从小说的叙事情节中找到三种相互对立的关系体,以三种暗线的方式描绘,并非像文体表面所显示的孔乙己与店小二之间的关系,而是另一种体现。第一,短衣帮与长衫客存在的矛盾,这在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中体现的最为突出。作为普通民众,却出现两极分化,也就是长衫客可以坐下来喝酒,而“短衣帮”却只能站着;第二,广大农民与地主之间存在的矛盾,也就是“贫穷”与“富有”,“软弱”与“强硬”的充分体现。比如说,在文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孔乙己在偷东西后,地主阶级对他的凶狠残暴。第三,思想毒害层面的对立冲突。在文章的开头阶段,作者就明确指出了“短衣帮”和“长衫客”在小酒馆中受到的差别待遇,对他们的言行举止也加以区分,这其中,孔乙己成为落魄知识份子的典型代表,在受到众人戏谑的时候,会想方设法的为自己寻找合适的理由,这种表现完全是被传统迂腐的旧社会封建思想所毒害。这三者的对立关系部分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共同作用于文本本身,这也是我们应该去关注的。

三、启蒙主义的思想解读

在西方国家开始盛行启蒙思想之后,我国社会古代的封建思想价值观念和存在的社会制度,文化方面的因素成为被抨击的对象。而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文化潮流开始进行全面批判,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历代大儒也遭到批判、矮化或丑化,尤其是孔子,在一些启蒙思想者的论著中,成为“文化专制”的代表。基于此,在思想启蒙时代的思潮引领下,开始对“孔乙己”的整体形象展开贬损式诠释。曾经的乌尤先生这样阐述他对孔乙己的深刻理解:“孔乙己的特色,第一是满口之乎者也,第二是虚张要面子,第三,他辩论不过强有力的同道喝酒的人和掌柜,就到幼弱无能的学徒身上去出气,而且称能。”在乌尤看来,孔乙己的表情、衣着是落魄的标志;孔乙己的语言、行为是迂腐、虚荣标志;孔乙己是没落社会下产生的一位不合时宜的边缘读书人。文学评论者辛勤指出孔乙己产生的文化和社会原因:“孔乙己过去的教养,以及八股枷锁,使他成为一个软瘫。生活鞭打他,正在激变的社会抛弃他,他就像坠落深渊的大石!”在孔乙己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特定时代背景下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政治文化所代表的意义,也就变成了启蒙思想深入批判的对象。

孔乙己读后感范文6

在《孔乙己》一文中有三处“善良”表达:“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教小伙计“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这三处一直认为是为了表现孔乙己的善良心地,从而让读者更加痛恨封建文化和封建制度。可是,孔乙己真的是因为善良才有如此表现吗?

让我们一同来探究文章中的三处描写。

首先来看作者借小伙计之口告诉读者的内容: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抄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吃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

这一段文字告诉我们一个很残酷的现实:

孔乙己没有办法获得经济来源!因为唯一的经济来源“钞书”赚钱,因他“几次”“失踪”“也没有了”。这里提醒注意的是他“不会营生”!“幸而”告诉我们“钞钞书”是他仅有的谋生手段。那么,在没有谋生手段的情况下,孔乙己靠什么生存下去呢?乞讨么?长衫的会给他钱,还是短衣帮会给他钱?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孔乙己是生活在一个冷漠的世界中的。

“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偶然”这个词,我首先这样去理解:孔乙己平时靠吃百家饭生活,但“酒瘾”上来时,他克制不了自己,就去“做些偷窃的事”。这也能解释了前面“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的原因。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告诉我们“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间或”一词揭示一个现实——很显然,孔乙己经常来酒店花钱喝酒,而且是“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说明他“赚钱”水平还是可以的。现在需要明白的是:这钱从哪儿来的?真的是“偶然做些偷窃的事”吗?根据前面分析,我们有理由说答案是否定的。如此,我们还能说“品行却比别人都好”表现了孔乙己的善良吗?我认为这是作者反语,是讽刺!表现了孔乙己自命清高,爱慕虚荣的性格,也是他认为读书人高人一等的思想挣扎表现。其实,我认为“从不拖欠”的根本原因在于“好喝”!不能不说,这是无奈的“善良”!

再来看“教小伙计‘我’识字”这一细节的表现。

从过程看,孔乙己完全称得上“善良”:在孔乙己以为“我”不会写时,是“很恳切的说”,并两三嘱咐道,“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当“我”答上后,“显出极高兴的样子”;而当“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时,他“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然而,当我们审视事情发生的起因之后,同样可以发现,孔乙己此事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也可以说,孔乙己这处的表现同样是无可奈何的,这是无奈的“善良”!

最后来看“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这一回合内容。这也最是让我苦解的:因为单就这个情节,我无法看出任何非善良的东西。而依据人物性格的一致性,文章内容的连贯性,这是不应该出现的。只有当我把全文的内容整体理解并细加分析后,我才找到契入点:孔乙己的自命清高。

我们知道,孔乙己是自命为读书人,并自认为高人一等的,属于穿长衫的那个阶层的。在文中,我们看到他是绝不与短衣帮为伍的,对短衣帮也是“不屑一顾”的。而进入酒店来围着想吃茴香豆的孩子肯定是短衣帮家的,也肯定是不入孔乙己法眼的。照理孔乙己是不会理睬这些孩子的,但文章中偏偏孔乙己就给这些孩子茴香豆了,奇怪么?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我们仔细阅读文章就可以知道,孔乙己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举措呀!

首先,这一举措是在孩子们听到笑声之后才享受到的“福利”。而“笑声”总是在孔乙己痛苦中才发出的;其次,小伙计“我”也同样瞧不起“讨饭一样的”孔乙己的,这样,孔乙己“向孩子说话”的机会也近乎没有了。孤寂的孔乙己最后也只有“有几回”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豆了,来获得一点不平等的交流机会了。

综上所述,作者在这三处告诉读者的主要不是孔乙己的善良,而是他在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毒害下,已经扭曲了的善良本性。虽然在痛苦中偶然也有“善良”的萌动,但这些都是无奈的选择!作者通过孔乙己的“善良”面纱下隐射表现出的读书人高人一等,追求功名等思想,更好地引发读者的深思:是什么让人的善良变成这样丑陋的,从而更有力地揭露了封建文化的毒害之深,更深刻地提示了封建制度的罪恶,进而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封建社会的不可存在!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先生是相信进化论的,他相信人本善良。但在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长期毒害下,孔乙己在那冷漠冷酷的大潮中让“善良”偶尔冒个泡也值先生“哀其不幸”了;但在那个只有服从没有思考的环境中,“怒其不争”,先生也太瞧得起孔乙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