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舞蹈范例6篇

哈萨克族舞蹈

哈萨克族舞蹈范文1

1、模拟生产劳动,反应民族生活风貌。哈萨克族人民从生活中找灵感,把劳动融入舞步,这也使哈萨克族舞蹈贴近人民生活,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更容易引起群众共鸣;

2、以动物为原型,反映狩猎生活。哈萨克族人民细致观察各种动物,掌握了动物的各种特性,这些被哈萨克人民编成了舞蹈,丰富了哈萨克人民的舞蹈艺术;

3、讲述古老故事,传承族历史。哈萨克民族历史悠久,民族文化深入哈萨克族人的内心,反映到舞蹈上,就是舞蹈背后经常有着传奇且生动的故事民;

哈萨克族舞蹈范文2

哈萨克族民间舞蹈是哈萨克文化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当听说喀拉娇勒尕将被列入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走进校园时,和阿勒马斯别克一样,许许多多的长一辈艺术家来说,有说不出的喜悦。因为人们都知道,这是新一代阿勒泰人对一个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文化是代表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同时是外界认识一个民族的重要途径。

传统舞蹈被年轻人淡忘

“骑上这种马的时候想到哪儿都可以去,哪里有风哪里就有我黑马的身影,只要我有梦想,骑上我的黑走马就可以到达……”伴着优美的歌声,每一位哈萨克骑手心旌荡漾,跃身跨上黑走马,奔驰在天阔地广的草原上,似乎融进一种超然的艺术境界

阿勒泰地区歌舞团团长阿勒马斯别克说,喀拉娇勒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黑走马”,是哈萨克族最传统、最古老的舞蹈形式。

在草原上,没有人不知道“黑走马”。“歌和马是哈萨克的两只翅膀”,哈萨克族在年年岁岁的生活劳动中,与马结成了不可分割的亲密伙伴,每逢朋友来访,他们不需要刻意准备服装、道具,不分年龄、不分性别,只需要热情,在草原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即兴表演黑走马。在他的记忆中,但凡哈萨克族,只要会走路的,都会跳喀拉骄勒尕毕(毕为舞)。

哈萨克民间舞蹈历史上主要是口传身教,代代相传的。而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求时尚,追逐流行音乐,街舞等。慢慢地传统的舞蹈被人们淡忘。一个从少数民族地区走出去的孩子,不管是哈萨克族也好,汉族也罢,连他家乡的传统舞蹈一点都不会,这是可悲的。

虽然,阿勒马斯别克没有细说,但是通过他的述说,记者感受到了他对于传统民族舞蹈保护和传承的那份担忧。

唯有喀拉骄勒尕独好

哈萨克族传统舞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除喀拉娇勒尕之外,还有包括加尔加尔、萨勒库领、英别克毕等许多不同的类别。这些舞蹈和喀拉骄勒尕同属哈萨克族传统舞蹈,且节奏相近。可为什么在众多传统舞蹈中,地区的老专家们偏偏选择了喀拉骄勒尕,作为传统舞蹈被纳入学校教育呢?

阿勒马斯别克说,加尔加尔是象征爱情的舞蹈,一般只在婚礼上跳,而萨勒库领和英别克毕动作相对单一,前者以马的动作为主,后者以劳动的场面为主。

在美丽的阿勒泰大草原上,哈萨克族男女们舞动“喀拉骄勒尕”一直是一道永不褪色的风景线。伴随着激昂的节奏,男性舞者抑扬顿挫、夸张地跳马步并摇动肩膀,全身一张一弛,律动中,表现健美、粗犷、剽悍、豪放。女性动作舒缓优雅,尽显婀娜。

这样的黑走马舞蹈,既可以在大型集会也可以在家庭的毡房内跳;既可以单人也可以双人对跳或多人集体表演。双人对跳的男女,每个动作都包涵了特定的内容,表演者活泼含蓄的眼神和内心的情感融为一体。因此。只有喀拉骄勒尕流传最为广泛。老少皆宣。并且,该舞蹈本身是一个动作相对灵活,包含面广的舞蹈,最适合体操动作要求。受诸多因素考虑,为了体现校园文化特色,进一步弘扬和传承哈萨克族传统舞蹈,阿勒泰地区召开多次协调会,最终确定了喀拉骄勒尕在校园内推广。

在革新中传承

大家都明白,体操和舞蹈有着完全不同的要求,要做成这件事谈何容易?

2月初,阿勒泰地区召开教育文体系统协调会议,专门研究制定“黑走马”校园体操编排方案。地区教育局与文体系统取得联系,骋请舞蹈专家、老阿肯对黑走马进行重新编排。体操需要有节拍,且必须符合中小学生身体要求,且对身体运动部位的要求非常高。如果每个学校的体育老师和音乐老师都能够参与进来,也许舞蹈的推广会方便许多。在喀拉骄勒尕初具雏形的时候,地区教育局组织全地区各级中小学体育、音乐老师,广泛听取意见,并开始对他们进行培训。

“黑走马”校园艺术体操编排总导演赛尔江介绍说,新编成“黑走马”在加入节拍的同时,对歌词也进行了重新编排,以爱国主义教育和德育教育为主,分汉、哈两种语言。时长为5分钟,由挥鞭子、擀毡子、捻线、拍拍手等8个动作构成,动作传承了舞蹈“黑走马”中的精典动作,极具民族特色,优美自然。赛尔江说:“喀拉骄勒尕的主要代表动作都编进去了,动作简单易学,孩子们比较容易接受。”

在编排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体现民族特色,总导演还加入了冬不拉、长霍布斯、兹布斯额等8种哈萨克族传统民间乐器的演奏。舞蹈旋律是“黑走马”旋律,表面音乐是民族传统器乐演奏、背景音乐则为广播体操。既符合体操的要求,又达到了宣传和宏扬民族文化的特点,可谓两全其美。

阿勒马斯别克说,不仅音乐、动作要符合标准,歌词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此,地区歌舞团再次征求学校的意见,既然是校园教育,歌词不仅仅是要符合旋律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内容必须是符合学生,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阿勒马斯别克和他的伙伴们找到了地区3名知名老阿肯,从他们创作的18个不同版本歌词中,筛选出了一个,不停地修改。

音乐、歌词终于在经过再三修改后完成了,可翻译又成了一大难题,喀拉骄勒尕不仅是针对哈萨克族孩子,汉族孩子也要学,翻译歌词不仅要押韵还得符合旋律。经过一个半月的赶制,全疆第一个由哈萨克族传统舞蹈改编而成的校园艺术体操正式问世。

舞蹈编排完成后,首先选择了阿勒泰地区第一高级中学作为试点。试行后,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和广范参与。在全国第三套中小学生广播体操之际,地区教育局对各县(市)中小学部分体育、舞蹈教师进行了培训,目前,已开始在全区中小学校进行普及教育。

阿依恒告诉记者,把喀拉骄勒尕纳入补充课间操旨在进一步弘扬和传承哈萨克族传统文化,把这些具有地方特色民俗引进校园,从而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丰富学校阳光体育的内容,吸引学生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从现在的推广情况来看,达到了预期目的。

永远的喀拉骄勒尕

哈萨克族舞蹈范文3

《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新疆卷》(依米提・米合肉拉主编,中国ISBN中心,1998年版)正是一本十分全面的介绍新疆地区民族民间舞蹈的书籍。书中以新疆地区分布的各个民族为脉络详细讲解了各个民族的每一种民间舞蹈,对这些民族和每一种民间舞蹈都做了详细的调查,其中包括他们的分布地区和所属民族以及发展状况。编者在书中依次介绍了新疆地区存在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锡伯族、俄罗斯族、塔克斯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和达翰尔族等民族的民间舞蹈类型,通过对他们的音乐和舞蹈以及服装等方面的分析,研究了每个民间舞蹈所隐藏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书中图文并茂,对一种舞蹈类型及其动作特点都做了十分详细的讲解。

维吾尔族是新疆地区的一个大族,其民俗民风都极具民族特色,善舞也是维吾尔族人民的一个象征,“维吾尔族人会走路就会跳舞”。维吾尔族的舞蹈种类繁多,各具特色。赛乃姆历史悠久,流传范围广,一般都出现在大型的聚会场合,舞蹈形式自由而多样化,可以随着音乐即兴而舞。刀郎舞是一种节奏感很强的舞蹈,其动作粗犷脚步有力,从舞蹈的形态中还依稀可见原始部落时期的舞蹈影子。除了这两种舞蹈之外,维吾尔族还有萨玛舞、皮尔、木勺舞等十多种舞蹈类型。在《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新疆卷》中,编者都对这些舞蹈进行了整理和介绍,从舞蹈的动作到音乐的类型都做了十分尽的讲解和分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维吾尔族人民几千年历史进程和民族文化演变过程。

哈萨克族也是新疆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民族。哈萨克族的舞蹈类型虽不如维吾尔族的舞蹈种类繁多,却有着一种名为“卡拉角勒哈”的舞蹈,不仅成为了哈萨克族的象征,也是整个游牧民族的代表。因为它舞起来像极了一匹奔跑的野马,步伐稳健,姿态优美,就像以畜牧业为生的草原人民一般勤恳,善良。对这个舞蹈进行介绍时,编者首先介绍了卡拉角勒哈的音乐,这首以冬不拉伴奏的乐曲欢快、活泼,在乐曲的伴奏中,使得卡拉角勒哈多了一份俏皮和灵活。

一部舞蹈史就是一部民族发展史。从最初的氏族社会到现在的文明社会,舞蹈都不仅陪伴着新疆地区每一个人的一生,也伴随着新疆地区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从舞蹈的每一个动作和乐曲的每一个音节都可见当时人类的生活和交流方式。充满智慧的新疆人将这些独特的生活方式都放进了舞蹈中并流传至今,现在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种舞蹈,更是他们对待生活和生命的热忱。这些自由而奔放的舞蹈和乐曲就像这些热情洋溢的新疆人民一样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中散发着熠熠光辉。

哈萨克族舞蹈范文4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舞蹈;民族特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6-0098-01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地处西北边陲的新疆少数民族也开始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使新疆少数民族舞蹈的生存与发展面临很大的困难与挑战。这就要求少数民族舞蹈在创作过程中应根植于传统民族文化,使新疆少数民族舞蹈能够健康、持续发展。

一、新疆少数民族舞蹈的基本概述

(一)舞蹈的概念界定

作为一种文化,舞蹈主要体现在其内在的文化价值与意义。其本质在于通过人类形体活动,将社会生活表现出来,既做到传情达意、抒怀,也体现了民族文化与历史传统。而且舞蹈能够将生产方式、风土民情、、道德伦理、审美情趣以及民族历史等文化内涵进行折射,能够充分反应社会现实。例如,哈萨克族的民间《哈熊舞》舞蹈,这个舞蹈中,舞者将自己装扮成熊并对熊的习性与动作进行模仿,以此向儿童传授狩猎知识。再如哈萨克族的《孤雁舞》,以一只孤独的大雁描述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宣扬了集体意识。由此可见,舞蹈本身具有反应民族传统文化价值与意义的特点。

(二)新疆少数民族舞蹈对传统文化的反映

在新疆少数民族艺术中,民族舞蹈属于历史延续时间较长、流传范围最广而且最能将情感进行表达的一种。在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将传统文化与民族特色充分体现出来,如维吾尔族的《刀郎舞》、《新疆姑娘》、《盘子舞》蒙古族维拉特部落的《萨吾尔登》等,都代表着新疆传统的民族化。因此,民族舞蹈的发展应根植本民族,将本民族的文化进行还原。

二、多元文化对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

(一)传统文化受多元文化冲击的原因分析

现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中国处于全方位变革的阶段。从社会体制角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取代计划经济体制,使生产趋于规模化;从社会结构角度,传统的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开始向工业化、城镇化、开放化的现代社会进行转变。传统的农业文明已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与商品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社会文化开始发挥其文化效能,以现代的文化产品帮助人们增强市场意识、现代意识、开拓意识等。这也就造成了传统文化受到社会多元文化冲击的情况。

(二)多元文化对心墙少数民族舞蹈的影响

新疆位于中国西北边陲地区,介于东亚与中亚之间。尤其在丝绸之路的开辟之后,西域民族文化越发浓郁,逐渐形成特色的少数民族舞蹈。尽管现阶段,新疆地区相比内陆地区,经济条件较为落后,但随着中亚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不断交流,仍使现代文化对新疆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传统的少数民族舞蹈重视艺术的和谐特点,而现代舞蹈艺术尤其是西方舞蹈,多以打破传统舞蹈艺术形式实现创新,最终使很多民族舞蹈文化不断消失,如在老一辈艺人中流传的新疆少数民族舞蹈《木卡姆》,正在面临艺人高龄化,年轻一代不愿接手的情况。因此,在受多元文化冲击的情况下,若失去了民族舞蹈中的艺术价值与意义,便丧失了民族性。

三、新疆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策略

(一)对新疆少数民族舞蹈的继承

新疆少数民族一直存在大杂居与小聚居的特点,如在地区昌吉回族居多、吐鲁地区番维吾尔族居多、伊利地区则哈萨克族居多。因此,这种原有的居住方式可以保持下去,使民风、民俗以及生活习惯得以传承,从而使舞蹈有的民族文化能够发展下去。如新疆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李季莲所说,国家应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条文,对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同等对待,尤其对少数民族舞蹈生态环境的保护。另外,舞蹈创作家在创作过程应保证少数民族舞蹈的固有特征,帮助现代年轻一代更深入的了解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从而才能做好舞蹈文化的继承工作。因此,创作应根植于新疆少数民族舞蹈的传统文化,在生活中不断对舞蹈形象进行捕捉,才能促进新疆少数民族舞蹈的持续发展。

(二)对新疆少数民族舞蹈的创新

当前,对新疆少数民族舞蹈的创新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原因在于其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汉哈维儿童合校上学、哈萨克牧民的生活由定居取代游牧以及少数民族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等,都使舞蹈创作有了新鲜的素材,为舞蹈创新提供了条件。但创新过程应建立在新疆少数民族风俗、民风、民情等民族文化基础上,而且不能脱离人们的生活与思想,在舞蹈内容、舞蹈方式等方面需满足当代社会发展需求,这样才能保证新疆少数民族舞蹈在发展过程中仍能保持其特有的民族特色与民族风格。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新疆少数民族舞蹈必须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在维持原有的民族风格与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进行继承与创新。这样才能保证新疆少数民族舞蹈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不会被淘汰,使其内在的文化价值与文化内涵为更多人所接受。

参考文献:

[1]斯琴高娃.浅谈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J].大众文艺,2011(12).

哈萨克族舞蹈范文5

一、新疆少数民族多元的音乐生态背景

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生态结构主要包括维吾尔族的绿洲农耕音乐文化、哈萨克族草原音乐文化、锡伯族山林渔猎音乐文化、塔吉克族高原音乐文化、回族花儿音乐文化、柯尔克孜说唱音乐文化等。其中,以维吾尔族农耕音乐文化为例,由于维吾尔族人口分布在新疆南、北、东部地区的绿洲之中,由于新疆南部、北部、东部的自然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差异等因素,各地的维吾尔族音乐、舞蹈风格客观的存在差异。如维吾尔族音乐瑰宝《十二木卡姆》,在南疆各地流传的《喀什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在东疆流传的《吐鲁番木卡姆》,在伊犁流传的《伊犁木卡姆》,随着生态环境的变迁,既有共性,又有独特地域标识。又如草原文化的哈萨克族音乐,曲调抒情悠扬,又兼具欢快而富有舞蹈的律动,节奏多以2/4、3/4,或2/8、3/8、4/8组成混合拍子为主,调式常以五声、大小调交替,形成鲜明的中西兼备的“混合型草原音乐文化”特征。哈萨克音乐文化中的阿肯弹唱、铁勒麦、黑萨奇、六十二阔恩尔;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回族的花儿、锡伯族的汗都春、塔吉克族、塔塔尔族的民歌等都在新疆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绽放光彩。

二、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准确解读

2011年,音乐课程标准的修订组根据十年来的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版实施后进行重新修订,修订版对音乐课的课程性质进行阐述“:音乐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主要体现在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三方面。“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尊重艺术,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通过学习母语音乐文化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①。以上这些,足以显示在义务教育中实现民族音乐的传承很重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音乐教师自身素质存在客观的差异,在解读音乐课程标准(修订版)的能力上有很大区别。对此,相关部门应让音乐教师走出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正确领会新修订的音乐课程标准精神,在新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有目的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体会、感受和成长。与此同时,音乐新课程标准(修订版)强调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理解……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这对于地处边远的新疆地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新疆稳定的前提是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要实现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必要前提,而音乐文化的有效沟通是重要渠道之一。在新疆逐批实施民汉合校之后,为不同民族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沟通、理解与尊重架起了一座桥梁,音乐教学资源实现共享,音乐师资进行灵活机动的使用和配备,都为音乐课程提供潜在本土少数民族音乐素材。以音乐课堂为契机,让每个孩子都会唱家乡的歌,让孩子从小就对多元音乐文化有感性的认识,在音乐课中了解新疆不同民族的民歌、乐器、音乐文化等,为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打下坚实基础。

三、改善和更新义务教育音乐教师观念

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和发展者,还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的推动者,在教学实践中,随着时展,教师将会完成由知识的传递者向学习的促进者转变,由单一型教师向全能型教师转变,由经验型向研究型教师转变,由守业者向创造者转变。①教师教育理念、教师的素养、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都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只完成教学任务,不思考如何利用本土音乐资源、没有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想法的音乐教师大有人在。随着音、体、美课程已列入中考范围之内,音、体、美教师在义务教育学校中的社会地位不断地提高,将传承本土少数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的理念根植于音乐教师的教育理念中尤为重要。伊宁市教育局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2012〕53号)和《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实施意见(新党发〔2007〕18号)》,以及2012年12月24日全国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根据《初中学业水平艺术考试说明》,在2015年5月15日之前,统一组织进行初中学业艺术水平考试。并对2015年伊宁市艺术类中考工作安排,专门设定中考艺术类考试评委工作要求和中考艺术类(音乐)考试内容及评分标准。艺术考试科目音乐、美术学科的笔试部分和技能两项内容,总分为50分。其中,笔试部分是由音乐和美术合卷组成,占20分;技能部分由学生在音乐和美术学科中任意选一项,占30分。声乐考试中要求演唱曲目为七至九年级音乐教科书中的必唱曲目,要求背唱,伴奏方式不限。演奏要求形式为独奏,任选一件乐器演奏(包括民族乐器、西洋乐器、电声乐器),演奏曲目不限,要求背谱并具有一定的演奏技巧和能力。舞蹈考试方式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舞蹈类别:中国汉族民间舞蹈、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芭蕾舞、外国民间舞蹈、现代舞(含国标舞)等。要求舞蹈内容健康、规范,舞蹈与音乐配合和谐,道具和伴奏音乐自备。为了搞好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改革和艺术中考的工作,伊宁市教育局派各中学骨干音乐教师和美术教师专门到乌鲁木齐参加由新疆教育科学研究院、新疆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1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音乐教学课程改革暨艺术中考培训的学习,笔者曾有幸采访到学习回来的老师,问他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他们说,音乐课上还原音乐本体的内容,抛开原先音乐课中非音乐相关的内容。这一要求对音乐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和知识结构有更高的要求。另外,伊宁市中学初三年级从2015年9月开始开设音乐课,这也是音乐课在义务教育地位提高的直接体现。

四、实行教育系统内部的合作

天下教育一大家,每一个人成材的过程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众所周知,学校教育是一个整体,它包括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如同中医看病时总是从人的整体来看,而不是像西医那样头痛看头,脚痛看脚。所以当在医院出现重症病人时,常常会看见各科医生专家会诊的情况。目前,能够把学校教育宏观统一看待的并不多,学校的主要成员就是学生与教师。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团体,学生是被动的接受教育的对象,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教师群体如何将所讲授的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易于接受的形式传递给他们,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如果将同一专业的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进行人才整合,资源共享,高校教师(专家)借助其专业优势宏观指导,并下基层与中、小学教师合作,共同编写与中、小学生相适应的教材。如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义务教育中有相配套的介绍锡伯族音乐的教材;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义务教育中有专门介绍哈萨克族音乐和伊犁维吾尔族音乐的专用教材;在南疆喀什有专门介绍南疆维吾尔族音乐的专用教材;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义务教育中应有专门介绍蒙古族音乐的教材;在昌吉回族自治州有专门介绍回族音乐的教材。作为国家材的必要的补充,这些教材的内容无论是通过正课还是课外活动教授给学生,都是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此同时,陆续将其他少数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也编印成册加入到教学中。这对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材的编写上,可以先将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经典曲目纳入到教学中进行,如在伊犁,就应把具代表性的哈萨克族歌曲《没有冬不拉就没有歌》《黑云雀》《青川河》《燕子》等和维吾尔族歌曲《牡丹汗》《思恋》《塔里木》《月下情》《伊犁木卡姆》等,锡伯族的《世世代代铭记的恩情》、锡伯族的贝伦舞等其他少数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放入义务教育课堂中,充分利用和挖掘学校不同师资的优势,让少数民族教师或学生用汉语介绍自己民族音乐给汉族学生,让汉族老师或学生给少数民族学生介绍汉族音乐专题,让汉族学生用少数民族原文演唱少数民族民歌,请双语较好的老师或学生分开教授汉族学生,为他们的少数民族民歌发音打下坚实基础。在活动中,老师与同学之间的情感得以沟通,互相之间的理解也加深了。这样的实践在伊犁师范学院声乐教学中经过了几年的尝试,已被大家广泛接纳。在音乐语言上实现不同民族之间的互学,有效推进教学质量。有的汉族学生非常喜欢哈萨克族民歌,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汉族学生在演唱哈萨克族歌曲的质量上不断地在进步,少数民族学生在演唱汉语歌曲时吐字与发音也在不断地进步,教学上取得一定效果。按照以上的思路,通过实践,总结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反馈给教师群体,根据具体的情况,音乐教师再对少数民族音乐内容及时调整。这一过程,开始可能进行得很慢,一旦坚持下来之后,就会发生质的变化。与此同时,对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而言,将课外活动的内容与音乐课程内容进行同步练习与巩固,这样有利于形成音乐知识的连贯性,更好地体现其系统性。

哈萨克族舞蹈范文6

关键词:哈萨克族;小学音乐;教学思考

针对当前哈萨克族小学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资源利用率低、音乐语言不生动难以引起学生兴趣,以及好的校本音乐教材缺乏的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思考。

一、注重利用民族音乐资源

哈萨克族音乐是哈萨克族人表达感情、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大量而又优秀的民歌,可惜的是,这些民歌目前在课程资源中的利用率较小,导致小学音乐教育与本民族的优秀民歌资源相脱节。利用好这一教学资源,有助于向学生传授民歌、民舞、演奏等方面的初步知识,了解和热爱本土音乐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养成积极向上、健康快乐的生活态度。例如,可以利用《黑走马》《玛依拉》等音乐,对小学生进行民族音乐的熏陶;在歌配舞的课堂上展示《剪羊毛舞》《挤奶舞》《擀毡舞》等音乐,对学生进行舞蹈教育。

二、音乐双语教育相互融合

富蕴县现有人口9.67万人,其中哈萨克族人口有7万余人。自2007年以来,双语学校逐年在全县普及,小学音乐“双语”教育取代了以前的“单语”教育,汉语与哈萨克语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目标能否达成。音乐教学以审美体验和陶冶情操为主,对于语言有着许多特殊的要求。歌曲《美丽的夏牧场》是一首具有新疆风味的歌曲,非常质朴,为了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扎实掌握歌曲,我用“双语”引导学生感受“啊”这段赞美的旋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