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事越王勾践范例6篇

范蠡事越王勾践范文1

作为中国历史上罕有的在政治、军事、商业领域皆有成就的范蠡,他的一生可谓传奇。司马迁曾评价说“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用现代的话语来说就是:范蠡三次迁徙,都不是随随便便的,而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

玉在椟中求善价

范蠡是越王勾践的主要谋臣之一,但他并非越国人,而是楚国宛地人,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人。他出身于当地的一户农家,少年时期即通过苦读《诗》、《书》、《易》等书籍,为以后治国安邦储备了大量知识。此外它还潜心钻研姜尚的《六韬》和《三略》,为以后从事军事指挥奠定了基础。

身为楚国人,范蠡并非不想报效国家,但当他长大成人、踌躇满志欲为国家效力的时候,却遇上了楚平王当政。平王和佞臣费无忌狼狈为奸、陷害忠良。他们先后诛杀伍奢父子,还逼走当时楚国杰出的人才——伍子胥。

面对这种景象,范蠡的心一下子就凉了,他开始隐忍下来,等待机会、待时而动,又“被发佯狂,不与于世”,甘受世人的不解与嘲讽。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若干年的等待,范蠡终于等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知音——宛邑县令文种。种蠡二人,虽然一个年长,一个年少;一个贵为官长,一个贫穷落魄。但甫一相见便惺惺相惜,大有英雄相见恨晚之感:文种欣赏范蠡的智慧和才华,范蠡则对文种的老成持重赞誉有加。他们一起谋划自己的人生后认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虽然战乱不已,动荡不停,但也造就了许多成功的机遇。眼下天下能够争霸的只剩下吴、越两国,既然伍子胥、孙武早已到了吴国效力吴王,那他们就弃吴奔越,辅佐越王成就霸业。就这样他们从楚国来到越国。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趁越国老国王去世、政局不稳之际,入侵越国,意图一举占领该国。越国新任国王勾践依据范蠡的计策率众伏击吴军,并射杀吴王阖闾,取得大捷,这是范蠡的军事才华第一次得到展现。

战败的阖闾临终告诫儿子夫差:你一定要灭掉越国!夫差谨遵父诲,时刻不忘杀父之仇,操练军队,准备随时攻打越国。不愿坐以待毙的勾践不听范蠡劝告,决定“先发制人”,结果在夫椒一败涂地,只剩下5000残兵,退守会稽山。此时的勾践一脸茫然,不知所措。他凄然地询问范蠡:“我不听先生的话,到了这个地步,现在该怎么办呢?”范蠡冷静地回答道:“现在只有卑辞厚礼,贿赂吴国君臣,使他们原谅;如果他们不接受,大王您就屈身侍奉吴王,等待转机,这是如今不得已的策略”。随后他随勾践夫妇入吴为奴三年,并令文种留守国内。

20年助就霸业

范蠡和勾践在吴国辛苦备尝,为了获得吴王的信任,尽早回国,勾践甚至亲尝夫差粪便。返国后,勾践卧薪尝胆,不忘被掳之耻,为此他向范蠡请教振兴越国之道,范蠡于是提出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复仇计划。这一计划就是在前十年做好各种物质基础的准备,尤其是人力、粮食和财富;后十年则加强对人口的精神教育和士兵的军事训练。

在范蠡的指导下,越国制定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规定。振兴国家,除了要有人,还要有粮食和财富。范蠡认为君王应该深入田间地头,了解粮食丰收、歉收的情形,并谋划出相应的对策和方法。勾践经过范蠡的一番指点,在全国各地寻找隐秘的地方,建造了好几个大仓库,在丰收之年大量买进粮食;而在粮食短缺之际,大量抛售。除此之外,范蠡还指导开发、发展了越国的畜牧业、养殖业、纺织业和冶铁业。这些做法使越国在短短的数年之内,粮食和财富增长了好几倍。

经过十年发展,越国的人口大量增长,生产力也迅速进步,羽翼逐渐丰满起来。紧接着加强军队的建设,逐渐被越国君臣重视起来。组建军队是夫差最为忧虑的,因而他只同意勾践组建一支3000人的军队,负责国内治安。为了提高这支军队的战斗力,范蠡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奖惩制度,并尤其注重培养士兵为国雪耻、视死如归的精神。这一精神训练,大大加强了勾践对军队的控制力,《韩非子·内储篇》曾记载:只要勾践临火击鼓,士兵便直往火场冲;临江击鼓,士兵便往江心跳;临战击鼓,全体将士都会直冲阵前,粉身碎骨也全然不计。

在忍辱负重、励精图治的二十年间,范蠡和文种还为麻痹吴王做了大量工作。首先是实施美人计。美人计成功后,范蠡又制定出第二条计策:掏空吴国的府库。一年越国大旱,范蠡趁此机会提出向吴国借贷了一批粮食。等到越国丰收的时候,范蠡将大量蒸过的粮食还给吴国。夫差觉得这批粮食颗粒饱满,就下令作为粮种播种,岂料一年之后,颗粒无收。吴国绝产一年,动摇了自身经济基础,直接影响到了国力。但越国此时要消灭吴国,还有一道阻碍,那就是吴国股肱大臣伍子胥。伍子胥是吴国两朝元老,一心辅佐夫差,对越国充满了警惕。范蠡和文种为帮助勾践实现复仇计划,实施狠毒的离间计,挑拨吴国君臣间的关系,借夫差之手杀掉了伍子胥,为实现灭吴计划,扫清了障碍。

伍子胥死后,吴王宠信佞臣太宰伯嚭,朝政更加腐败黑暗。公元前482年,越国趁夫差北上黄池之机,发兵攻吴,俘获吴太子友。公元前478年,越王勾践再次伐吴,包围了吴国首都。勾践采纳范蠡围而不攻的策略,三年之后,夫差被迫自杀,吴国被占领,正所谓“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勾践灭吴之后,又率军北上,大会齐、晋等诸侯,成就了一代霸业。就在越王成就霸业的同时,范蠡却突然消失了。

激流勇退的智慧

勾践灭吴之后,摆宴姑苏台,犒赏伐吴将士。觥筹交错中,范蠡不经意间瞥见勾践面无喜色。二十年忍辱负重一扫而光,而越王却面无喜色!这不由得不令范蠡胆战心惊。深谙道家智慧的范蠡,不禁想到“大名之下,难以久居”的古训,表面风光的背后往往暗藏着巨大的危机,作为一个臣子,功劳太大,很容易引起君王的不安。如果继续留在越国非但无法享福,或许连性命都无法保证。范蠡于是决定急流勇退,这一次的离开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但也成功的保全了自身。曾有诗人这样评价他:“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扬五湖风。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

和范蠡一起为越王事业付出大量心血的文种就没那么幸运了。身为文种好友的范蠡在离开越国之际曾留有一封信给他,劝他离开,信上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收到信后,心绪复杂,他相信自己一心为国,勾践不会对他怎么样,但又有一丝隐忧,因而称病不朝,借此表明自己无意于权力,希望能以此打消勾践的疑虑。但勾践反以为文种是想获取更大的权柄,因而才装病不朝,再加上他听信谗言,最后下令文种自裁。文种临死深悔没有听从范蠡的告诫,但为时已晚。

范蠡离开越国后,自称鸱夷子皮,来到齐国海边经营海盐,不出几年置产数十万。齐国君听说范蠡来到了齐国,就邀请他做相国,没过没久,因为“久受尊名,不祥”,就辞职不干了,散其钱财,分给朋友与乡亲,自己和家人则迁徙到陶地,继续经商。陶地为齐、鲁、卫、宋交界之地,商贾来往频繁,范蠡在此地根据市场价值规律,小心经营,又采取薄利多销的营销策略,很快又致资财巨万,他也因此成为被后人敬仰的商战始祖。

范蠡事越王勾践范文2

在蠡湖,却没有感伤,只有崇敬和向往。

范蠡的家喻户晓大概是因为西施,但西施在历史中的作用毕竟有限,不过是实施美人计的一个工具,没有西施,还会有东施,北施或南施。但若是没有范蠡,吴越争霸的故事绝不会如此的多姿多彩。

范蠡的一生有三次迁徙。第一次是入越,据说他本来是楚人,楚地多狂人,如风歌笑孔丘的接舆,如梦蝶的庄周,范蠡也是狂放不羁,但当时做地方官的文种慧眼识才。范蠡认定吴越之地有霸气,便与文种一道入越,得到越王的赏识。范蠡从此和文种一起,经历了勾践轻率出兵被吴国打败沦为阶下囚的屈辱,直接策划了越国复兴雪耻的大计,赂太宰,献西施,得以打动吴王,为越国保留了复兴的种子;励精图治,富国强兵,以雄厚的国力奠定了霸业的基础。范蠡一次次打消勾践复仇的念头,隐忍二十余年,终于一战功成,逼得吴王自杀,一雪前耻。范蠡官拜上将军,功业至于极盛。

就在这时,范蠡迈开了第二次迁徙的步子。走之前,他写了两封信,一封给勾践,曾经共患难的主子,内容是辞职,即便是杀头,他也是决意要走了;一封给文种,曾经共创业的挚友,内容是提醒,勾践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收到信的勾践要把国家分一半给他,如果范蠡不答应,就杀了他。对于利诱和威胁,范蠡都没有理会,他知道利诱是假,要命是真。范蠡在茫茫夜色的掩护下上了船,在略带咸味海风的吹拂中远去了。

没走的文种,没有得到勾践“分国而治”的礼遇,即使称病不朝,还是被逼自杀;远去的范蠡,到了齐国,抛开了政坛的艰辛与险恶,白手起家,苦心经营,时间不长,成了巨富。齐国的国君要任命他作首相。

时来运转的范蠡,只是一声长叹,“总有这么多的荣华富贵降临到我头上,可不是什么好事啊”,他归还了相印,散尽了钱财,再一次悄悄的离去了。

这一次他选择了陶做为他的终老之地。非常之人总能行非常之事,范蠡又成了富甲天下的陶朱公。

史记中称,“范蠡三徙,成名於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进退自如,行于当行,止于当止,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古人所说的“大丈夫相时而动”也无过于此吧。

后世的人们总爱把范蠡与西施联系在一起,还不无浪漫的幻想越国灭吴后,范蠡带着西施一起乘舟浮海,过起了神仙眷属的生活。但我想,范蠡这样的大丈夫,若是真爱西施,又怎会把她献给夫差?若不爱西施,又怎会带着她去续写自己的传奇人生?

范蠡事越王勾践范文3

他能够挺胸不倒是因为他的坚韧忠义。

春秋末年,僻居在东南一隅的小国越被邻国困。此时留给越国的只有两条路,要么灭亡,要么求和。兵临城下才去求和的滋味无疑令人难受,但更痛苦的是吴王开出的条件——越王勾践必须去吴国为奴三年。三年啊,不知道要忍受帝国人多少的讥讽多少的白眼。尽管如此,范蠡并没有逃走,他不能忘了勾践的知遇之恩啊。于是,他放下了尊严,毅然随越王入吴。白天,他陪勾践给吴王作马夫,遇到较重的体力活,他总是自己抢着干。夜晚,范蠡陪着勾践睡在石屋中,为他排遣忧思。三年里,范蠡成了勾践最信赖最满意最尊敬的朋友。构建对他的这位危难之交可谓言听计从。试问古今中外有哪一个臣子得到了君王如此的信赖?只有范蠡。

范蠡能够巍然屹立还因为他的智慧。

三年后,他陪着勾践回到了越国,并积极帮助越王总结教训,增强实力。为了削弱吴国,他将美女西施送给吴王夫差,让其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不思进取。在范蠡的辅佐下,越国终于灭掉了吴国,一雪前耻。但在庆功宴上,范例却消失了——他带着西施走了,而留给越王一个自杀的假象。他是傻吗,放着高官不做?不,他是大智若愚,他明白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聪明的他能不失时机地功成身退,即保全了自己的姓命,又赢得了生前身后的名声。因此他亦不愧为智慧的化身。

范蠡事越王勾践范文4

范蠡事越王勾践,深谋20多年之后,终于灭了吴国。越国称霸,勾践拜范蠡为上将军。但这时候,范蠡看出勾践不是一个可以共患难的人,不顾他的威胁,偷偷乘船离开了。

到了陶这个地方,范蠡认为这是天下的中心,交通便利,可以致富。他便候时转物,专作物流业,没过多久又富可敌国了,天下称其为陶朱公。

世人只知范蠡辅助大老板勾践打败吴国,只知他赚取了天下第一美人西施的芳心,却不知他后来成了天下第一有钱人,其审时度势、功成身退的胆色,非一般人所能及。

然而,范蠡到底是一个借助战争的胜利扬名立万的政治名角,哪能不使点儿诈,不坑点儿人,手上不沾点儿将士百姓的鲜血?汉代开国功臣陈平就曾自叹: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看来,我的后代也不会有好结果,就是因为我多阴祸。的确,没过两三代,陈平的曾孙就因为掳掠人妻被弃市(弃市,在闹市中心被公开斩首,以儆效尤),封地被收回。范蠡的同事文种已被“飞鸟尽、良弓藏”了。唯有范蠡,天下的好事都落到他一个人身上,最终,轮回落到了他的子孙身上――他的儿子们都不成器,甚至不得好死。

到了陶地以后,范蠡生了个小儿子。十多年后,他的二儿子杀了人,被关在楚国。范蠡叹道:“这是他罪有应得,但他好歹是我儿子,不能让他弃市。”他赶紧让他这个十儿岁的小儿子去解救,并给小儿子备了一辆牛车,里面装着黄金千镒。没想到大儿子坚决要去,还说:“我是家里的长子,你不让我去,却让弟弟这样的小孩去,你不是把我当成不肖子了吗7”范蠡不理他,这个大儿子气得要死要活的。范蠡的老婆也说替大儿子说话。他实在禁不住两个人的软硬兼施,不得已答应了,写了一封信给以前的好朋友庄生,还吩咐大儿子把钱都给庄生,什么都听庄生的,什么都不要管。大儿子起身时,又私自带了一些黄金。

到了楚国,大儿子看到庄生家很穷,他按吩咐把书信和黄金给了庄生,不放心,又把私下带的几百金献给楚国贵人,傻乎乎地以为人多力量大。庄生收了钱。事实上,这个人非常廉洁,收下钱,只是表示他一定会好好办事,让范蠡放心而已,庄生打算事成之后分文不动地还回去。

庄生去找楚王,说:“现在某个星宿出现了,要害楚国,你要以德治国啊,这样就可以免灾了。”楚王一向很听庄生的话,就宣布大赦天下。那个受了大儿子贿赂的楚国贵人赶紧告诉大儿子:“天下大赦了。”大儿子一听,我弟弟都被赦免了,那我把钱给庄生,不是白给了吗?赶紧回头找庄生,把千金讨了回来。庄生觉得被人出卖了,又跑去找楚王说:“前些天大王因为以德治国,大赦天下,没想到百姓都议论说陶朱公范蠡的儿子杀了人,仗着有钱买通大王左右贵人,大王为了这个范公子才赦了天下。”楚王大怒:“有钱人又怎么样,还能摆布我不成?”最后,天下都大赦了,唯独这位范公子不赦。大儿子只好抱着弟弟的尸体回家了。

范蠡事越王勾践范文5

到了诸暨才知道它曾经是2500多年前越国的故都。2007年4月6日,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来游览浙江诸暨市的西施祠。

2500多年前,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两国君王之间的生死角斗构成了一幅惊心动魄而又回肠荡气的历史画卷。西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推上了历史舞台:公元前494年,吴国攻陷越国,越王勾践为了麻痹吴王,献上西施等美女。吴王得之,终日迷恋于美色而不理朝政,后被卧薪尝胆的勾践一举反扑,兼并了吴国。

一个山野浣纱女凭着令人炫目的美丽,担起了复国的重任,为越国复兴和吴越战争越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奉献。她的一生,饱含了愁苦、曲折和沉重。尽管千年的岁月早已将古越国和西施的痕迹冲刷殆尽,但是我依然可以来到苎萝山下的西施殿,浣纱江边的石阶上伫立凝想,一声叹息:西施呵,我只能把我的心疼送给你,作为对你香魂的祭奠。

一、西施美

西施,名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以在苎萝山上浣纱为生。苎萝山下有东、西两村,西施家住西村,因为村子里的人大都姓施,所以有了“西施”的称谓。西施名列中国四大美女之一,但是她到底有多美?没有任何正面描述的历史记载。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诗。“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该是一个怎样的美人呢?有两种说法:一是“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其中的“沉鱼”就是指的西施:传说西施曾在浦阳江边浣纱,连鱼儿看到她的容貌,都惊艳得沉入江底。二是“东施效颦”的故事:西施有心口疼的毛病,每次病发都皱着眉头,捂着心口,缓步前行,不巧这事让东村的丑女东施知道了,于是便也学着西施的样子走路,但走起来十分难看,成了大家的笑料。这说明西施生病的时候也依然楚楚动人。可见西施的美是他人难以企及和模仿的。两种说法都是从一个侧面衬托了西施的美。只是苦了后来的人。导游说,诸暨的家乡为了给西施塑像犯了难,没有具体的丹凤眼,樱桃口之类的依据,殿中的塑像是很多专家讨论的结果。

其实,西施留给我们的猜想远不止她的容貌。

问过导游:何谓浣纱?答曰:苎麻是纺纱的原料,生的苎麻要织成麻布有很多道工序。要用生石灰沤熟,变得柔软后拿到河里浆洗干净后才能纺织,浆洗的过程就叫浣纱。以西施这样多病弱小的女子日日在江边干这样又苦又累的活真是难为了她。但是随之而来的命运安排更是大大地难为了她。

她的结局扑朔迷离,令人唏嘘。这么一位单纯的浣纱女被卷入国家间的战争、男人的权利之争,真是应了那句“红颜命薄”的老话。

美丽真的能够改变一个女人的一生!西施为国家的需要而让美色发挥到了极至。这对一个浣纱女来说,真的不知是祸还是福。我倒是希望西施能够做一个普通的浣纱女,虽然筋骨劳苦,但也许会善始善终,虽不能流芳千古,不为人知,但也许会安稳地嫁人,过一生平稳的日子岂不更好。

二、西施祠

也许能够凭吊西施的,只能是眼前这座西施祠了。它建于何时,无从详考。据唐朝诗人李商隐“西施寻遗殿,昭君觅故村”的诗句推算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历代祠庙屡毁屡建,到清代和民国时期,西施殿也有过几度毁废,均由民间集资或捐募修缮。而今的西施祠景区为20世纪80年代重修,由西施殿、浣沙石、古越台、碑廊、苎萝亭、西施长廊、夷光阁、古苎萝村、西施资料陈列室等建筑景观,穿插着浣江、红粉池、荷花池等水景组成,是一组颇具特色的建筑群落,展示了西施一生的主要事迹。

跨过古朴凝重的三扇朱漆大门,进入殿区,右侧便是西施殿。西施殿依山而建。正殿三间两弄,坐北朝南,“西施殿”匾额题字出于刘海粟之手。这些建筑很有越国古风,尖尖翘起的屋檐,小巧秀气的殿堂,都吻合西施的风格。殿中的西施塑像,凝坐于台座之上,风姿绰约,后妃装束,村姑风采。

两千多年前的美人就是这样的?我总觉得西施的塑像似乎脱离了当时的时代特征,西施在吴王宫里弹琴的塑像也不应该如今人那样坐在椅子上的。要知道春秋战国的人们应该是席地而坐的,何来椅子?同理,西施的塑像也该是坐在一个垫子上。犯这样的常识错误让我有些不快。

西施殿右侧为古越台,依山而筑,正对门楼。进入其内,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台中奉有越王勾践,谋臣文种、范蠡分立两侧,上悬“卧薪尝胆”匾额,再现了君臣励精图治,灭吴雪耻的历史画卷。看到勾践、范蠡、文仲三个男人的塑像,我真地忍不住想问问勾践大王:凭什么让西施这副柔弱的肩膀去挑那样沉重的担子,男人间的争权夺利一定要女人做出牺牲吗?女人真的也是一件礼物可以和财宝一样,想送就送,用完可毁可留?看见范蠡大夫,也想问问:既然爱之,何不惜之、怜之、护之?唉唉,也许这些问题很可笑,在夫权制度下的一个弱女子对他们的君王来说何足挂齿?他们的君王想到的是社稷大业,美女仅仅是一个礼物而已。虽然美得有些舍不得。

突然看见西施长廊的墙壁上一张西施进吴的线路图,惊喜地发现竟然和我在《西塘断想》一文中猜测的线路不谋而合!心中窃喜:西施,我在西塘就已经惦记着你的脚步和行程了。

西施,你走了一条长长的水路呵,不知道你是怎样走完的,一定是一路洒泪、一路悲伤!范蠡大夫相送了吗?那该是怎样的惆怅凄婉呢!传说范蠡对西施一路相送,到了吴国国境他们的孩子都出生几个月能够讲话了。嘉兴县南一百里居然建了一个“语儿亭”为证。

但是,这实在是百姓们一厢情愿吧,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事情。且不说范蠡是重臣,要时时侍奉越王,就是勾践也不会允许他的“礼物”变了质的,范蠡怎敢让生过孩子的西施去讨吴王夫差的欢喜?

想起那年去苏州灵岩山上,看到馆娃宫的气势虽然辉煌,但那是西施的囚牢;在木渎镇,看一条淌着西施香脂的“香溪河”,但我相信那里曾经有西施的思乡泪;在故乡无锡蠡园和蠡湖的游玩中,听说西施最后是在无锡的太湖边和范蠡泛舟终老的,可我一直不敢相信。

美好的结局也只是百姓的良好祝福罢了。

其实,对西施的传颂,并不依赖这些后来的建筑物。更多的是口口相传,代代敬仰。有人爱她,赞扬她,是因为她为越国做出的牺牲和奉献;有人非议她,诋毁她,是因为红颜祸水的俗论作祟。我疼她,是因为一个柔弱的女子却将自己的爱情服从了君王的安排,落得香魂不知葬何处的结局;我祭她,是一个现代女子知道了一个古代女子的痛――那该是绝望的、彻骨裂肺的痛呢。

西施,你是一支香飘2500多年的女人花!

三、红颜祸水

美女往往是政治家手里的一张牌。

古代的美女通常和金银财宝一样,是君王之间互相馈赠的礼物。君王对附属国国君、对臣服国国君要赠送大量的财宝和美女,所以美女的下场大多是满足达官贵人和王孙公子对美色的爱好。想想古代的四大美女,哪一个不是自己的君王为了他们的江山而拱手相让?貂禅离间使计、昭君出塞和亲、贵妃自缢平乱,就连可怜的虞姬,为了霸王也要自刎。说得好听是为了帝王江山社稷的稳定,男人的功成名就,说得难听是男人们黔驴技穷时的权宜之计。就连皇帝的女儿文成公主和重臣的女儿蔡文姬也不能免去这样的命运。和亲、美人计是历代王朝惯用的伎俩。

古有多少美人泪,多少断肠事呵。

有时候,美人计也确是皇帝的一根救命稻草、一枚定心丸。也许这就是美女西施们的悲哀。

范蠡曾随越王勾践到吴国做人质三年,深知吴王夫差好色,便策划实施了“美人计”。只是难为了这个常在江边浣纱的农家少女,生时以一羸弱娇柔之躯担起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命运,身后又常被拿来做为红颜祸水的佐证;朝为越溪女,暮做吴宫妃。负有使命的美女们,不但要有足够的美色,还要有足够的政治智慧。同比王昭君、文成公主虽也负有睦邻靖边、通番制夷的政治使命,但是和西施是不同的,前者是人质,西施是“间谍”,冒的风险还要大些。前者大多数要么回到故乡,或是终死异地好歹还有一个厚葬的坟茔,可是西施呢,香魂不知葬何处,只有这个一千年后的祠堂可以让人凭吊。

到底是西施帮越王完成了复仇、复国大计,还是越王十年的卧薪尝胆,富国强兵起了决定性作用?一个区区小女子单靠美貌,真的能够达到亡国的目的?我以为是后者。不然史上赠送美女的事情太多了,惟独西施功成名就?西施的作用有很多夸大的成分。如后人所说:“吴之亡,应由昏君夫差、奸臣伯大夫负责。”用史学的眼光看,一个国家的兴亡,自有它历史的必然性,有它深刻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原因,不是一两个人能左右得了的,与美女无关。

四、香魂归何处

西施祠中关于她的归宿介绍有多种传说,主导传说是:越灭吴后,西施随范蠡乘扁舟,游五里湖,隐逸民间。宜兴的蠡墅就是他们当年居住过的地方,而无锡宜兴一些地方的“蠡湖”、“蠡园”、“施荡桥”、“西施荡”等名称也可能都与传说有关。人们为她设计了一个美好的结局,表示对西施的同情。但事实很可能是残酷的。

二是西施因其美,被勾践夫人沉到水里淹死了。三是传说西施被吴人认为是国破家亡的妖孽,将她杀死扔到江中。四是说她感觉已为国尽忠,但夫差对她百般疼爱确实出自真心,她发觉已真正地爱上了夫差,不爱范蠡了,也无颜见范蠡,同时深感对不起夫差,于是投湖自尽。倒是觉得这样的说法比较接近我的揣摩:可怜西施逐渐发现了她原来恨的也许是不该恨的,而爱的也许是不该爱的,她所认为的对与错变了位。这才是她最重的痛呢!她只能投湖结束了生命!

根据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有关记载:“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鸱夷”,就是皮袋。这句话的意思是,吴国灭亡后,越王把西施装在皮袋里沉到江里去了。唐朝诗人李商隐曾作《景阳井》绝句一首:“景阳宫井剩堪悲,不尽龙鸾誓死期;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另一诗人皮日休也有诗题《馆娃宫怀古》共五绝,第五首是:“响廊中金玉步,采苹山上绮罗身;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由古人的诗歌来看,这是最让人心酸和悲伤的结局了,总之,后面几种说法说明西施无疑是葬身水里了。

西施,你从水边来,又回水中去,你只能和喜欢你的沉鱼一起永远的沉没了!

不管当时人们怎么对待她,诸暨人认为她是故乡的骄傲和自豪。眼前的西施祠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吴越之战是一场男人的战争,战争应该让女人走开的。男人间的拼杀应该靠勇气和智慧。社稷的成败有很多历史的因素,一个女子不该承受太多的责任。西施的悲哀是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和爱情。是被人利用后,进退两难的命运。猜想她一定不希望两国交战,希望有人爱她,嫁一个好郎君,这就足够了!因为她毕竟是一个村姑,但却无奈地扮演了使者和间谍的角色。

跟随导游来到了古越台前的红粉池,唐代诗人皮日休诗云:“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红粉池像一面镜子,正对着古越台,据称,这样安排有斥贬越王勾践之意。意示让勾践照一照“堪羞处”。看来人们除了对越王有些怨恨之外,更多的还是怜香惜玉的情感。

西施呵,你是我不解的美人结,你的归宿是我一颗隐隐作痛的朱砂痣;你的一生是我心中永远的迷和痛。

范蠡事越王勾践范文6

    在两军对垒中,勾践组织大批越国死囚组成“敢死队”在阵前分批自刎,这种悲壮的“视死如归”让吴军阵脚大乱,越军乘机大败吴军。

    吴军溃败时阖闾中戈不治而亡,夫差继位。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的复仇之师在夫椒(今江苏省吴县西南)击败越军,勾践率甲兵五千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南),遭吴军四面围攻,被迫向吴国求和。

    勾践偕夫人入吴为奴,受尽凌辱。

    为奴三年后,夫差忽动恻隐之心,不顾国相伍子胥“放虎归山终为患”的劝谏,释放勾践。

    据赵晔《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勾践十二年(公元前485年),勾践想起一个对付夫差的“阴招”,便对大夫文种说:“我观察到吴王淫而好色,若让其沉湎美色,无暇顾及吴国政事,越国便可伺机复仇。可否以此为一条计谋作一番安排?”

    勾践所说的正是文种“亡吴七术”之第三术:“送美女给事吴国君臣,乱其心志。”于是,文种当即建议勾践精选两名绝色美女,献给吴王夫差。

    勾践命范蠡派遣大批会相面的在越国各地寻找美女,最终在苎萝山选中民女西施、郑旦。这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选美”。

    西施是当时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大美女,她“衣褐而天下称美”。西施因家境贫寒,常年穿着粗布衣服,但粗布旧衣仍掩饰不住她的天然朴素之美。

    越王选中貌似天仙的西施、郑旦后,便给这两位姑娘披上轻软的罗纱,打扮得如花似玉。文种则认为,“真正的美人似乎应该具备三条:一曰容貌美,二曰善歌舞,三曰形体佳”。

    西施、郑旦只具备第一个条件,还缺乏其他两条。于是,勾践便命人在会稽城外的土城建起一座美人宫,让文种负责训练西施、郑旦,花了三年时间,教以歌舞、步履、礼仪等。

    两个原本质朴得有些土气的姑娘,终于被文种训练成集美貌、气质、仪态于一身的绝代佳人,举手投足间均显示出女性的逸雅之美。

    越王又命人为她们定制华丽适体的宫装,派范蠡带着两位美女去吴国进献。

    于是,历史上第一次“选美”产生的冠亚军随即成为施行“美人计”的工具,其威力对当时的吴国可言,可能不亚于美国投向广岛、长崎的那两颗原子弹。

    范蠡晋见夫差时说:“越王勾践窃有二遗女,越国困迫,不敢稽留,谨使臣蠡献之,大王不以鄙薄寝容,愿纳以供箕帚之用。”

    “箕帚之用”亦作“箕帚之使”,喻为妻妾。原本好色的夫差见到如此绝色美女,自然大悦,道:“越贡二女,乃勾践之尽忠于吴之证也。”

    伍子胥急忙劝阻说:“不可,王勿受也……臣闻贤士国之宝,美女国之咎;夏灭以妹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

    夫差根本不听伍子胥的这番美女“祸国论”,收下了勾践的“遗女”西施、郑旦。

    夫差得西施、郑旦后便神魂颠倒,命筑姑苏之台,横亘五里;建造春宵宫,为长夜之饮;筑天池,池中设青龙舟,舟中大摆妓乐,轻歌曼舞,日夜与西施、郑旦为水嬉;营造供歌舞表演与欢宴的馆娃宫、海灵馆,用珠玉装饰楹槛,金碧辉煌。

    西施擅“响屐舞”,夫差便专门为她筑“响屐廊”,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成廊,使廊下空虚。西施、郑旦及宫女们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相互交织,使夫差如醉如痴。

上一篇立志文章

下一篇大家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