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蛙养殖范例6篇

林蛙养殖

林蛙养殖范文1

关键词:林蛙产业;重要环节;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S96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257-2

0 前言

中国林蛙以其特有的药用价值与营养价值日益被人们所重视,林蛙养殖产业已经成为长白山区许多县份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靖宇县地处长白山腹地,资源丰富、气候适宜,林蛙养殖产业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县适宜养殖林蛙的153条沟系全部得到了开发利用,林蛙放养面积达到64万亩,林蛙贮量预计在2亿只左右,林蛙回捕率达到3-5%,每年实现林蛙产业产值8000万元以上,占全县农村经济收入的13.6%。

尽管如此,经过我们认真调查分析,感觉在林蛙产业发展上还存在许多技术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结合自己多年的行业管理和林蛙养殖实践,就林蛙养殖方面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谈点个人看法,观点不一定正确,仅供大家参考。

1 要优选林蛙良种,保证林蛙品质的纯正

林蛙,是指生活在山林中的蛙类。分布在我国的林蛙目前已知有8种,分别是:中国林蛙、黑龙江林蛙、昭觉林蛙、日本林蛙、桓仁林蛙、峨眉林蛙、中亚林蛙、阿尔泰林蛙。

中国林蛙惟我国仅有,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部地区共16个省、市。中国林蛙分4个亚种:中国林蛙指名亚种、中国林蛙兰州亚种、中国林蛙康定亚种和中国林蛙长白山亚种。中国林蛙长白山亚种分布于长白山脉及其附近,是中国林蛙4个亚种之中最优良的品种。中国林蛙长白山亚种具有体格高大、体质健壮、产油率高、繁殖率高等特点,是林蛙中的极品。是集药品、滋补保健品、美味食品于一体的珍贵蛙种,曾经成为清王朝的宫廷贡品,被列为八珍之首。雌蛙的输卵管干燥品即林蛙油,是非常名贵的中药材,具有滋阴补虚、壮身、润肺、抗疲劳等作用,被称为“软黄金”,林蛙油的价格年年上扬,在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近几年,由于林蛙养殖产业发展速度很快,有的蛙农为了节约资金,已经有部分地方盲目引进了黑龙江林蛙、草原林蛙等,对中国林蛙长白山亚种造成了冲击。为了保持长白山区林蛙产业的优势,必须注意林蛙良种的选育,可以考虑在长白山区各个县份的不同沟系进行长白山林蛙良种的培育,并结合实际进行种蛙的交流使用,避免林蛙的近亲繁殖和种源退化,特别要坚决抵制其他林蛙品种对长白山区林蛙种源的冲击,保持长白山林蛙的种源纯正。

2 要科学掌握林蛙生长发育的几个重要因素

从事养殖林蛙的同志都清楚,林蛙养殖过程中,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有三个,这就是“温度、水分、植被”。气温高低、降雨量多少、植被状况优劣,对林蛙的养殖效益有着密切的关系。

2.1 温度

中国林蛙是冷血变温动物,其体温不仅低而且容易变化。中国林蛙的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蛙体大者体温变化相对较慢,蛙体小者体温变化相对较快。其体温与环境温度的差值越大,体温变化速度越快;其体温与环境温度的差值越小,体温变化速度越慢。最适宜中国林蛙成体生活环境温度为20-30℃;蝌蚪在水中的最适宜水温是15-25℃,水温低于12℃或高于28℃时,蝌蚪死亡率很高。

2.2 水分

水分是林蛙体内含量最多的成分,幼体含水量高达90%,成体含水量也在80%左右。中国林蛙幼体在水中生活,用腮呼吸;成体在陆地生活,用肺呼吸,冬眠时用皮肤呼吸。无论用腮呼吸还是用肺和皮肤呼吸,都离不开水。水与林蛙呼吸关系密切的另一方面表现是,水量不足,蝌蚪生长发育的速度会减慢;水中严重缺氧时,蝌蚪和冬眠蛙都会窒息死亡。

林蛙还有两个与水有关的习性值得注意。一是林蛙在森林生活虽然不入水中栖息,但也绝不会离开水源,因为水源散发的水蒸气对林蛙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林蛙对水和水蒸气有很强的敏感性,在一定范围内能够准确感知水源的方向和位置。二是林蛙与雨的关系。林蛙春天出河、上山,秋天下山、入河,基本都是在雨天进行,就是刚刚变态的幼蛙,也是在阴雨天才大量上岸。

2.3 植被

每年的5-9月份是林蛙的森林生活期。森林生活期是林蛙生长发育的阶段,森林植被环境对林蛙生长发育极为重要。林蛙最适宜的森林植被环境是郁闭度较大的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森林中上层是20年以上的乔木层,乔木层下面是灌木层,灌木层下面是草本植物层,最下面的一层是枯枝落叶层,也是地表层。枯枝落叶层越厚,对林蛙生长发育越有利。枯枝落叶层越厚,林蛙的食物来源越丰富;枯枝落叶层还是林蛙的栖息场所;枯枝落叶层能够为幼小林蛙遮风挡雨,还可以避免一些天敌的侵袭。

3 要科学掌握林蛙的主要习性和活动规律

中国林蛙的生活习性是三大活动期。即:繁殖期、森林活动期、冬眠期。

3.1 繁殖期

每年的4月上旬至5月上旬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是中国林蛙出河、抱对和产卵的阶段,也就是繁殖期。4月初,随着气温的升高,林蛙解除冬眠开始出河。出河的适宜温度是气温5℃以上。气温较高、气压较低、湿度较大、风力较小的气候,特别是雨天,是林蛙出河的大好时机。林蛙出河一般是下午4点钟左右开始,到半夜12点基本结束。雄蛙最先出河,出河后进入产卵场,开始鸣叫,吸引雌蛙前来。林蛙的方式是雄蛙两前肢紧紧抱住雌蛙,整个雄蛙体伏于雌蛙背部。林蛙抱对时,能起异性刺激作用,引起雌蛙排卵和雄蛙。卵子在体外水中受精。林蛙抱对产卵都在浅水区的清水中进行。林蛙抱对产卵后,离开产卵场,潜伏到湿润、疏松的枯枝落叶层休眠10-15d,然后进入山林。

3.2 森林生活期

中国林蛙每年5月进入山林后,直到9月下旬气温降到10℃左右时开始往山下转移,这段时间为森林生活期。中国林蛙在森林生活期始终在陆地栖息生活,不进入河流和水域中。林蛙森林栖息生活主要选择在阔叶杂木林或针阔混交林中进行。它的活动范围一般在其冬眠和繁殖的水域周围2000米以内。森林生活期主要是湿度和食物两个条件必须充足。6-8月份是林蛙一年当中的主要生长发育期,如果山林中的相对湿度达不到80%,昆虫数量满足不了需要,林蛙就可能向别处转移。进入9月份以后,气温逐渐下降,当气温下降到15℃以下,林蛙开始向山下移动,当气温下降到10℃时,便陆续进入水中准备冬眠。

3.3 冬眠期

林蛙入水准备冬眠一般从9月上旬开始到10月下旬结束。这个期间,林蛙在水中生活并不稳定,当水温高于10℃时,就重新登陆上岸,温度降低时又进入水中。11月份以后水温下降到5℃时,林蛙便不再分散栖息,开始集群越冬,在水比较深的地方进行冬眠。

4 要科学掌握林蛙养殖的重点环节和关键技术

林蛙养殖的重点环节就是从产卵孵化到幼蛙登陆上山以及林蛙下山冬眠等关键过程。这些关键环节的关键技术必须做到科学掌握,认真把握,万万不可忽略。

4.1 产卵孵化期管理

产卵孵化期间主要把握三个要点。一是投放蛙卵的密度要适当。2年生林蛙产出的卵团每平方米一般投入3团;3年生的投入2团;4年生的投入1团。二是调节好水温。蛙卵在10℃以上温度的水中就能孵化,16-18℃最为适宜。蛙卵在适宜的温度孵化,不仅孵化速度快,而且孵化率高。三是做好“同池同龄”孵化工作,同一个池中都要投入同一日产出的蛙卵,避免出现大小不一的“老少辈”现象。

4.2 蝌蚪饲养期管理

蝌蚪饲养期长达40多天,蝌蚪的饲养和管理是林蛙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主要把握放养密度、蝌蚪饲喂、池水管理三个方面。放养密度:15日龄的蝌蚪每平方米水面不超过3000只;15日龄以后的密度每平方米不超过1500只,如果密度过大,要及时进行疏散。

4.3 蝌蚪饲喂

蝌蚪孵化出来一周内,都聚集在卵胶模附近,摄取卵胶模,不吃其他食物。8-15日龄的蝌蚪每万只投放植物性和动物性饲料不超过500克。蝌蚪是杂食性动物,人工投入饲料应当以植物性饲料为主,精、粗饲料搭配,把饲料放到饲养池的水边或水中的采食板上,投放数量以全部蝌蚪都能吃到、吃饱为宜。

4.4 池水管理

池水管理重点包括水质、水量、水温三个方面。水质一定要清洁,不能有污染;水量要充足,全部饲养池不缺水,同时要做到及时排水和灌水,排水灌水时,要保持池水的平静。池水温度控制在18-25℃之间,这个温度最适宜蝌蚪的生长发育。

4.5 幼蛙变态期管理

蝌蚪生长35d以后进入变态期,要及时将变态的蝌蚪转移到位于森林之中的变态池,防止变态幼蛙因为密度过大、食物不足造成死亡。转移变态蝌蚪时要用漏勺捞取,放入有水的水桶中进行运输,此项工作适宜在早、晚进行。

4.6 幼蛙变态登陆期管理

当年幼蛙的森林生活期,如果忽略管理,可能造成幼蛙的大量死亡,因此,降低初变幼蛙损失率,是提高林蛙产量的最为关键的环节。主要措施是建设好幼蛙活动区。幼蛙活动区一般建立在变态池的周围,面积根据幼蛙数量而定,半径一般在500m左右。首先要处理好活动区的周围环境,清除带刺的枯枝和妨碍幼蛙活动的地面杂物;林下要有草本植物,地面上有10cm以上的枯枝落叶层;林内相对湿度要达到80%以上;活动区内要修出多条人行小道,在河流边搭建多个小桥以方便行人;在活动区内要多处堆放牛、马粪或成捆的鲜蒿等进行野外育虫,保证幼蛙有充足的食物。这个期间,还要做好灭鼠、驱蛇、驱鸟等消除幼蛙天敌的工作。

4.7 林蛙越冬期管理

安全越冬是林蛙养殖的重要技术环节,必须高度重视。林蛙越冬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借助自然沟系拦河修筑塘坝进行林蛙越冬;二是越冬池越冬。目前主要还是提倡越冬池越冬的方法。林蛙实行越冬池越冬主要把握两点:一是越冬池的水必须达到深度,一般要求在1.5-3m,不冻水的深度达到1.5m以上,最好是活水;二是越冬林蛙的密度不能过大,每平方米水面存放成蛙控制在200只以内,幼蛙控制在400只以内。如果出现越冬池缺氧,还要及时打冰眼进行水泵倒氧,避免越冬池缺氧造成越冬林蛙死亡。

5 坚持做到科学养殖、有效利用森林资源

传统粗放型林蛙养殖不仅规模小,科技含量低,而且养殖成本高,商品蛙回捕率低,很难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科学养殖林蛙,必须实现养殖的规模化。从靖宇县的情况来看,首先要加大林蛙放养密度,有效利用林地资源。从森林有效载蛙量来看,目前靖宇县的资源利用率还达不到60%,林蛙贮量还不到3亿只,加大林蛙放养密度还有很大的空间。要积极引导养蛙户加大资金投入,逐年扩大林蛙养殖规模,力争三年内林蛙放养密度达到90%以上。其次是要做到科学养殖。对于林蛙养殖的关键技术环节,相关业务部门要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深入林蛙养殖沟系和养蛙大户家中,认真抓好技术培训,从根本上解决林蛙养殖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逐步提高林蛙养殖效益。第三是要积极与林权所有部门进行协调,在沟系承包年限、林蛙养殖场建设、林地使用费交纳等方面,争取得到比较宽松的政策,从而不断加快林蛙养殖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高科学养蛙水平,真正使长白山区特有的林蛙资源优势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林蛙产业知识手册[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林蛙养殖范文2

1. 春秋季捕捉种蛙 春季捕捉必须准确把握时间,4月上中旬为林蛙的出河期。秋天捕捉种蛙最方便,捕捉时间较长,而且秋季林蛙数量多,有充分的选择余地。秋季捕捉以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在林蛙准备入水越冬前最为适宜,要避免损伤。捕捉到的种蛙可临时用透气的麻袋或筐篓盛装,不能将种蛙放入不透气或透气性很差的袋子中,这样容易使其窒息死亡。

2. 种蛙选择 捕捉到的种蛙要经过选择,一般要求为2~4年龄,体质健壮。因输卵管的重量与体重呈正相关关系,所以要选择体型大的做种蛙。两年生的种蛙体重不低于27克,三年生的不低于40克,四年生的不低于55克。体色要求为标准的黑色,体背有“人”字形的黑色斑纹。

3. 种蛙越冬 秋季捕到的种蛙,冬季可以用水库保存法或地窖保存法越冬。采用水库保存法越冬时,将200~400只种蛙装入1个铁丝笼或竹篓中,在林蛙入水期,即10月中旬沉入水底,到第二年4月上旬再提出水面。采用地窖保存法越冬时,挖1个2米多深的地窖,大小可视保存种蛙数量而定,在窖底放入石块,将种蛙放入,在石块上放1层稻草,窖上加盖,不必盖得很严,以免缺氧,冬季还要经常淋水使窖内保持湿润。

4. 产卵与孵化 越冬后的种蛙或春季捕的种蛙,在水温达到5℃以上时,应按雌、雄蛙1∶1的比例放入产卵池内,放置密度为200~300对/米2,装好种蛙的产卵笼要立即放入产卵池并吊起,池水深40~50厘米,笼内水深保持10厘米左右。待林蛙抱对产卵后,要经常检查,及时将所产的卵移到孵化池内。也可以将种蛙直接放入产卵池内,在池埂上用树枝围成栅栏或用铁丝网、席子等修成围栏,防止蛙逃跑。此种方法种蛙的放置密度以50对/米2为宜。林蛙的最适产卵温度为10℃,产卵期如气温较低,可用塑料薄膜覆盖法提高产卵池的水温。在适宜的温度下,种蛙放入产卵池5~12小时即开始产卵。产卵时间集中在每天的0~8时,产卵高峰期在6~7时。产出的卵团要及时移入孵化池孵化,目前人工养殖林蛙广泛采取的是自然孵化法,即蛙卵靠自然水温孵化。卵团在孵化池中的放置密度以10~15团/米2为宜,为使卵团在孵化池内均匀分布,可用草绳、枝条将孵化池分成若干个小区。

卵的孵化速度和孵化率高低与水温高低有密切关系,在20℃水温下3天即孵化出蝌蚪,低温时需要较长的时间。在孵化初期,水温要保持在6℃以上,后期可升高到15~20℃,但不能超过25℃。水温调节主要靠排灌水。

二、蝌蚪期与变态期的饲养管理

1. 蝌蚪期饲养管理 此期的饲养管理直接关系到蝌蚪的生长发育以及变态幼蛙的成活率和体质。

①饲养密度。每平方米水面可放养2000~5000只。可在孵出后的第十天、第二十天、第三十天进行3次疏散,使最后的放养密度在500~1000只/米2之间。

②饲料搭配与饲喂方法。人工饲养蝌蚪的饲料分为两大类,即精饲料和粗饲料。精饲料包括各类谷物果实及其加工副产品如玉米、麦麸、豆粕、花生粕、糠渣等,以及动物性饲料如鱼粉、肉骨粉、血粉、蚕蛹粉等。粗饲料主要是青绿饲料,包括各种蔬菜叶、野菜,如菠菜、白菜、羊蹄叶、蒲公英、嫩树叶等。精饲料需要粉碎混合均匀,加水调成糊状,加热熟制,使其中的淀粉变性以增加黏性,冷却后变成冻状。这样投到水中不容易散失,便于蝌蚪啃食,也不容易污染水质。也可以向精饲料中加入黏合剂,如羧甲基纤维素、海藻胶等,制成黏合饲料投喂。在此介绍一种较简便实用的黏合饲料制作方法:将海带浸泡清洗数次后切碎,加入5%碳酸钠溶液,加热搅拌使海带溶解,变成浓稠状胶体,然后加入粉状混合饲料,搅拌均匀后即可投喂。海带干品用量为饲料总量的5%~7%。青饲料水煮冷却后便可投喂。投喂量和投喂次数依蝌蚪的摄食情况而定,在孵化后15~20天,每天可投喂1次,以后每天逐渐增加至2~3次;在孵出后25~30天,应每天投喂3~5次。在蝌蚪生长初期,饵料中精饲料的比例应该高一些,20天以后,可适当增加青饲料比例。每天的投喂量以占蝌蚪体重总量的3%~5%为宜。

③水与氧的要求。在蝌蚪的生长初期(即15天以内,4月初至5月末),要通过调节灌水量提高水温。一般情况下,白天、晴天要浅灌水提高水温;在夜间或阴天气温较低时要深灌水,可使水深增加到30厘米。6月中旬以后,气温、水温升高,通过深灌水来达到降低底层水温的目的。在蝌蚪达到20~35日龄时,采用开放式灌水法,最好能在2~4小时内使池内的水更新1次。当大部分蝌蚪有浮头现象时,表明水中缺氧严重,要加快换水速度。

④防敌害。除以上几点外,蝌蚪饲养期还要做好防敌害工作。各种水禽、乌鸦、喜鹊、鼠类等都能捕食蝌蚪,因此不论白天或夜晚,都应有专人看管蝌蚪养殖池,驱赶敌害。

林蛙养殖范文3

关键词石硅产业;环境优势;养殖现状;发展前景;经济效益;浙江建德

经过多年养殖探索,建德石蛙养殖技术已居国内领先地位,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明显,发展前景看好,符合产业政策导向,既能促进林区生态文明,又是山区林农致富的新门路[1]。

1建德石蛙生态养殖的环境优势

1.1自然环境优越

建德市地处浙西山区,属亚热带北缘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7.4 ℃,降水量1 600 mm,日照总时数1 760 h,年平均相对湿度78%,光湿同步,气候条件优越。拥有森林面积15.7万hm2,森林覆盖率75.4%,立木蓄积量359.15 m3;小流域38处,水库塘坝5 010座,正常库容1.1亿m3,中国著名品牌“农夫山泉”就诞生于此。境内溪流众多、沟壑密布,空气清新,水质优良,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十分适宜许多野生动物种群的栖息繁衍,也十分适宜石蛙人工驯养繁殖。

1.2人工养殖技术趋向成熟

石蛙俗称石鸡,学名棘胸蛙(Rana spinosa David),是我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由于石蛙驯养难度大,国内养殖技术滞后,尤其是人工规模化养殖几乎空白。经过多年驯养实践,建德市在野生石蛙驯化、亲蛙培育、蝌蚪孵化、幼蛙饲养、石蛙病虫害防治及活饵饲养技术等方面,都居国内领先水平。根据建德市石蛙养殖实践技术编制的杭州市《棘胸蛙无公害养殖技术规范》,2004年由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颁布推广实施。

2建德石蛙产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2.1石蛙产业发展历史

建德历史上盛产石蛙。严州府进士方延熹就对在《陈源捕石蛙歌》中这一山珍极品作了广告:“状如蛤蟆,产山涧石穴中,大者可达一斤,肉洁鲜美,村人取以供客。”20世纪80年代,建德市建德林场、寿昌林场进行野生石蛙圈养试验。90年代后期,该市许多农户开始人工养殖石蛙,2000年后,新安江、洋溪、更楼、莲花、下涯、大洋、三都、航头、大同、李家等地都办起了不同规模的石蛙养殖场,经过养殖实践,养殖户均已掌握石蛙人工养殖技术。

2.2建德石蛙人工养殖现状

建德现有石蛙养殖场12家,从业人员有山区林农、城市居民、下岗职工、退休干部、大学博士生等。2003年新安江、莲花、下涯实施“石蛙生态养殖”项目,获建德市农业经济发展项目奖。

2004年,实施杭州市项目“棘胸蛙无公害养殖产业化”;同年,市水产行业协会编制杭州市《棘胸蛙无公害养殖技术规范》(DB33-1/T068-2004),由杭州市质量监督局颁布实施。

2005年,下涯镇洪村石蛙生态养殖场电脑监控生产,黄粉虫车间实行温控;注册“大洲源”牌(2007年更名“新安江”牌)石蛙精致包装上市。同年,引进外地客户,在大洋镇创办鑫泉石蛙养殖场。

2006年,市林业局与下涯镇政府联合发出通告,将洪村樟坞林区列为石蛙生态资源保护区。同年,实施市科技特派员项目“石蛙生态养殖示范园建设及养殖技术推广”,石蛙生态养殖示范园区创造的“沟渠式蛙池”,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为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200620140231.3)。莲花东林石蛙养殖场的养殖技术,在央视七频道播出30 min,并录制成光盘向全国发行。

2007年,2家石蛙场成为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月28日,洪村石蛙生态养殖场创办“中华石蛙网”(china-shiwa.com)。8月18日,建德市千岛石蛙专业合作社成立,6家有一定规模的石蛙养殖场成为首批成员,9月30日,浙江电视台以“石蛙养殖用上电脑、旅游开发请你支招”为题,在“1818黄金眼”民生版,对建德打造石蛙产业“创业富民,创新强省”进行特别报道。同年12月28日,浙江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首届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林学院召开,笔者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就建德石蛙养殖技术和产业发展情况作了交流。

2008年,在推广实用新型专利“沟渠式蛙池”的基础上,国家专利局受理了建德市下涯镇洪村石蛙生态养殖场的“集约型孵化法”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号:2008 1 0164150.0)、鲍强明的“一种锅底型石蛙蝌蚪变态养殖池”(申请号2009 2 01118657.2),吴成根、张建荣的“石蛙卵块采运技术”国家发明专利正在申报。此外,引进活饵新品种大麦虫、中草药防治石蛙病害、温控充气孵化等有突破性进展。浙江卫视六频道拍摄了专题节目。

2009年,在完成浙江省高效生态渔业项目“建德市石蛙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杭州市农业发展基金扶持项目“石蛙沟渠型生态养殖技术研究与推广”的基础上,石蛙专业合作社申报的“建德市石蛙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列入浙江省2009年“种子种苗工程”项目,新丰石蛙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申报的“‘新安江’石蛙产业化养殖技术”,列入杭州市“金桥工程”技术攻关项目。正在实施的还有杭州市科技项目“石蛙亲蛙选育与种苗繁育技术研究”,建德市产业提升、标准化示范基地水产首席专家项目等。

2010年1月,浙江省林业厅授予建德市千岛石蛙合作社为驯养繁殖示范基地。

3建德石蛙产业的发展前景及经济效益分析

3.1建德驯养石蛙的发展前景

建德市是国务院首批确定的县级风景旅游城市,区域优势明显,距长三角经济发达的高消费城市群近,交通便捷流畅,人工规模养殖石蛙市场前景广阔。

3.1.1体现山区特色,符合产业政策导向。2003年“非典”风波后,国家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出发,适时提出野生动物资源要从过去野外资源获取为主转向人工繁育为主。建德石蛙产业的兴起,既适合本地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环境,又符合国家对野生动物产业政策导向[2]。

3.1.2减少滥捕野生石蛙,促进林区生态文明。野生动物属于地球生物圈中的一个重要生物链,是人类的朋友,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自己。石蛙是野生动物一员,保护野生石蛙是保护野生动物种群之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行动。野生石蛙资源越来越少,仅靠野外资源根本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唯有靠人工繁育才能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

3.1.3丰富市民菜肴,改善饮食结构。石蛙素有“蛙中之王”、“山珍极品”之称,在历代宫廷御膳中享有佳馔之名;列于参、翅、骨、肚、窝、掌、蟆、筋“八珍”之七[3]。肉嫩味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近20%,含17种氨基酸、其中8 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尤为丰富,谷氨酸达11.9%;还富含VA、V■、V■、VC及尼克酸、矿物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疗保健成为热门,人们不仅对菜蓝子品种要求越来越多,而且调节口味的档次也越来越高。石蛙这一稀缺佳肴,不但味美可口,而且夏天可以清凉解毒,冬天可以温虚补阴,男女老少皆宜,是滋补身体的佳品。目前,野生石蛙在市场上几乎买不到。开发石蛙这一传统山珍佳品,让其成为广大市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人工驯养繁殖石蛙是唯一的选择。

3.1.4造就石蛙科技繁育管理队伍。石蛙是野性极强的两栖动物,其生物学特性和生活习性十分特别。因此,人工养殖石蛙必须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钻研,掌握石蛙的生活习性规律,在实践中学会选种、繁殖、防病、治病等技能[4]。随着人工驯养繁殖石蛙规模的扩大,必将出现一批养殖石蛙的技能高手,为建德做大做强石蛙产业提供人才资源。

3.1.5有利林农调整产业结构,致富于民。目前市场上1对种石蛙可卖200元,1kg商品石蛙夏天可以卖到200元,春节期间包装成礼品蛙可卖到300元。石蛙是两栖冬眠动物,适宜长途运输,冬季把石蛙放在透气的包装盒里可以存放1个月以上。元旦、春节期间把石蛙包装成高档礼品,馈赠亲朋好友,市场前景看好。

3.2发展石蛙产业的经济效益分析

石蛙生态养殖从野生石蛙驯化、繁育、产卵,到蝌蚪孵化变态、幼蛙培育、成蛙养殖、商品蛙出售,全过程一般需要2~3年。以建德市莲花东林和下涯洪村二家石蛙场2008年和2009年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分析为例,2家石蛙场2年共产商品蛙4 000 kg,幼蛙7万只,蝌蚪11万尾,共获利润42.9万元,年平均利润21.45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回报率42.9%,当年投入回报率69.6%,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4结语

建德养殖石蛙环境优良,历史悠久,技术领先,市场前景看好,经济效益明显,政府应当抓住机遇,因势利导,促进石蛙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让南方的石蛙同东北的林蛙、海南的虎纹蛙一样点亮活跃一方农村经济。

5参考文献

[1] 胡长贵,沈跃仙,吴成根.打造建德石硅产业的实践与设想[J].渔业致富指南,2008(3):11-13.

[2] 刘建国.发展石硅养殖促进农民致富[J].农村新技术,2008(20):33-34.

林蛙养殖范文4

于新:“成水桶地往出捡,第一天心情还不是那么特别难受,寻思着还剩的比较多,等到第三天全部死完了,基本上就像是一盆凉水顺着头就下来了。”

林蛙又称哈什蚂,广泛的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雌性林蛙含有多种的营养元素,可以食用,从雌性林蛙体内可以提取的林蛙油,是名贵的药材和保健品。对女性保健有着特殊的功效,大约240只成年的林蛙只能够提取1公斤的林蛙油。

集安市科技局计划科科长韩继忠:“每公斤成蛙现在市场零售价将近200元,如果是林蛙油我们所说的哈什蚂油,每公斤达到4000多元。”

按照当时的价格计算,于新损失了近30万元。

到后来他才明白,2000年的这场雨根本不是场寻常的雨。

于新:“后来经过实践和各种渠道才了解到一场酸雨把咱们的30万泡汤了,酸雨对林蛙的影响太大了。一场雨下来以后,它就可以得出来一种病,叫红腿病,红腿病传染率非常高。”

于新所受的打击绝不仅仅是损失30万元钱,更重要的是他花费三年时间精心考察的这个致富项目很可能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

在2000年以前,这里的林蛙绝大部分都是当地人承包山间溪流进行野外放养的,但成活率不足千分之五,正因为它成活率低,数量稀少,所以市场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1997年,于新正在寻找好的致富项目,他偶然得知辽宁省已经有了成功的人工养殖技术,成活率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于新想这可是个赚钱的好门路,不能放过,他打算到外省取取经。

于新的朋友苏少华:“上过哪呢?吉林的临江,辽宁的本溪,清源,凤城。”

于新:“到了凤城的一家公司考察,也看到林蛙了,所以说心情感到很激动,那么我认准你这个技术我就花钱买。”

于新的朋友苏少华:“几页纸就得几百块钱,哪怕你去人家那个养殖基地去看一眼都得几百块钱。”

于新花了900多元从辽宁凤城买回了人工养殖技术,并且办理了养殖许可证。这技术的要点是把野生林蛙的生活环境搬到家里。

于新的妻子张文君:“就是人造的野生环境,在土壤中种上草和树。”

于新:“这个地方,就是我2000年花10万元钱搞的这么个地方,你看看现在杂草丛生,这边这个地势洼一点的地方当年是个孵化池,一共6个孵化池,蝌蚪孵化以后从这就上岸了。

当时这个蛙上岸以后,你们的脚下地下全都是蛙,都没有下脚的地方,那个时候的心情简直就是太高兴了,就恨养得少怎么不养50万只呢,养50万只是不是可以挣50万块钱了。”

虽然30万只林蛙都活蹦乱跳的上岸了,但结果正如本片开头所说的因为一场酸雨而导致全军覆没。

2000年底正当他准备收手不干了的时候,一个偶然的发现使他又有了信心。

于新的妻子张文君:“偶尔发现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仅剩下的几千只林蛙,咱们就想给它换换环境,脱离原来它那个病源区,当时没有地方放,只好拿到屋里那个水泥地上放。

结果一打药以后它那个环境就跟土壤的环境不一样了,一打药以后林蛙的腹面就是肚皮下面都可以打到药了,所以就这几千只林蛙就救活了。”2001年春天,这仅剩的几千只林蛙在室内成功越冬。

于新的妻子张文君:“思维就是一下就跨越了,林蛙不仅是在土壤当中或者是山上,或者是草坪中才能生长。”

于新看到林蛙在室内活得不错,而在室外一下酸雨必死无疑,他想把林蛙搬到室内就可以避免不利的自然条件对林蛙产生影响,同时室内环境还能使林蛙多吸收些防病害的药,可是到哪去找个合适的室内环境呢,正好邻居家有一个闲置猪圈让于新发现了。

于新:“2001年的时候,我们就用这个废弃的猪圈搞的试验,把这个四外圈垫上塑料布。”

猪圈内的水泥池铺上塑料布以后显得干净多了,虽然简陋,但毕竟把林蛙与室外环境隔离了,同时在塑料布上又铺上了一层瓦片,让林蛙能有一个隐蔽的空间,他在水泥池中只放了2万枚蛙卵,不求赚钱,只盼望着它们都能顺利地活到秋天。蝌蚪变态以后,于新把雄性林蛙挑出来干脆扔掉,把身强力壮的雌蛙保留下来,因为它们成活率更高也最值钱。

于新:“母蛙你看在它这个手上就能看出来,它这个手上没有婚姻垫,公蛙手上就长有婚姻垫,它长着5个大黑疙瘩,这都是母蛙,就能通过这个判断出来,再一个就是通过肚皮,母蛙的肚皮是黄色的,秋天卖母蛙的时候这个100元1斤,公蛙只能卖10元钱,所以从我们养殖来讲不能养殖公蛙。”

到了秋天于新的林蛙有90%都顺利的活下来了,于新没想到买来的技术不成功,自己在一个破猪圈里却把林蛙养成功了。

于新:“当年咱们就回来了1万多块钱的本钱,就觉得这个事业很有前途,咱们走这个道走对了,就是说咱们看得没错。”

于新认为自己的养殖技术已经成功了,2002年,于新把赚得1万元钱全部都压上去了,他模仿猪圈的环境建了2栋大棚,每栋大棚里建了20个水泥池,放了10万只蛙卵,可到了秋天活下来的又不到5%。两年都是在室内环境下进行养殖的,为什么差距就这么大呢?经过反复的对比后,他发现自己水泥池内的瓦片坏了事。

于新:“这个瓦你看很明显,这蛙在瓦底下,它愿意在这个阴凉的地方趴着,蛙密度高,你看瓦都是一块挨着一块,我打药只能打到瓦上,你打不到蛙体上,所以你打这个药大部分也是白打。”

上一年在废猪圈养殖林蛙的数量少,发病几率低,所以蛙池内铺的瓦片没有给蛙病防治带来影响。

于新还发现自己新盖的大棚,没有像原来在废猪圈养殖那样在水泥池内铺上塑料布。

没想到这一小小的疏忽也成了一大败笔。于新:“这个水泥地不是挺干净的吗,是啊你看这水泥地挺干净,你用手摸呢它就像锉似的,这个它非常磨,你看蛙这个皮肤呢,它来回蹦来回走,容易把它前边的小爪碰破,破了以后细菌就进去,进去就发病,一发病它容易发传染病,传染病就一个传一个。”

于新又一次栽倒在蛙的病害防治上,林蛙养了三年赔了三年,但他还不死心,因为毕竟以前曾经成功过,于是他把水泥池重新铺上了塑料布,但瓦片的问题到底应该怎么解决呢?因为林蛙的生长必须有遮蔽物。

于新:“它这个习性永远也改变不了,你在一点遮蔽物都没有的情况下它就聚堆了,一个压一个这个时候它就要发病了。”

把用做遮蔽物的瓦片替换掉成了当务之急,一次于新发现邻居家堆了很多玉米秸秆,一下子就来了灵感。

于新:“它有两大特点,一个是它表面光滑,它不刮蛙的四肢,它就不引起病。”

于新看中玉米秸秆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玉米秸秆的价格低廉基本上不算什么成本。

于新:“要是从农村来讲,家家都有苞米地,这个杆都是喂牛,或者把它烧火了,收这么一根三分钱。”

于新经过了一番计算,铺上玉米秸秆花费不过是100元,这个办法果然见效了。

2003年,他养殖的10多万只林蛙绝大部分都活了下来,邻村的姚志宏看到于新养殖林蛙成功了也模仿起于新建了一栋养殖大棚。

集安市热闹乡文字村村民姚志宏:“本身我们生活在这个地方山上就有野生的林蛙,野生的林蛙现在越来越少了,寻思人工养殖林蛙也是个挣钱的道,这个就是当年回本钱,第二年就是见效益,特别是我几年再孵化点蝌蚪的话这全都是净赚的了。”

慢慢地周围的村民中有许多人都学会了于新的养殖技术,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林蛙销售,他所在的集安市是长白山区著名的旅游城市,外地人到集安旅游总是要尝一尝这个当地的特产,所以饭店的采购量特别大。

饭店经理:“到咱们饭店来吃林蛙的人多吗?吃得人多,凡是外地来的客人,和本地的人买点林蛙都吃了。像我们这个酒店一年采购量需要四、五千斤,或七八千斤,做好了我们这个一斤就是180元钱,收购是120到130元。”

2003年,于新把10万只林蛙全部卖给了本地的饭店,净赚11万元,他成了当地第一个靠人工养殖林蛙赚钱的人,名气越来越大,不久一个姓王的土特产品经销商主动找上门来。

土特产品经销商王立伟:“外地到这收购土特产的人特别多,来了以后吧都找我,我也是个中间商,我也是各地收,看谁家好就上谁家定,产量多啊,他毕竟有货源,我需要大量的货他能供应上我,这是最主要的。”

从此于新开始给王老板供货,通过王老板于新把林蛙销售到了周边市县。2005年夏,当记者来采访时王老板又来了……

林蛙养殖范文5

绿色家园、健康家园、生态家园,绿色养生食品是人类追求不变的主题。低投高效是从事农、林、牧业发展主要目的。因受市场经济利益驱动和一些农、林、牧业主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我国农、林、牧业相当大一部分生产仍处于粗放性、单一性、闲置性状态;农牧土地利用率和回报率不高,大面积土地出现污化、退化、沙化和非农牧化现象,自然灾害频发;林业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大量林下资源闲置;病虫危害现象呈不断扩大化趋势;野生动物保护与繁殖未有大突破;农、林、牧业主收入长期得不到提高。农、林、牧资源有效利用和节能减排被忽视,市场经济利益驱动造成我国农、林、牧资源与环境危机愈演愈烈。这些突出问题都表明调整农、林、牧产业结构,加快农、林、牧产业发展转型已经迫在眉睫!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国务院领导多次指出:“二十一世纪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历史阶段,现代化的农业应该是高效的生态农业。”这就为发展现代大农业指出了方向。“十一五”期间,就如何科学调整农、林、牧产业结构,改善传统单一种养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林、牧产业,走出一条具有不同地域特点、不同亮点的农、林、牧业发展之路,内蒙古东北林蛙生态研究院院长、首席执行官朱志明经多年实践,总结出一套能抵御冰雹、霜冻、旱涝、虫灾等自然灾害,在林下及农作物下互补共生新型高效立体发展模式。

朱志明的这种创新模式,打造了一种具有一定市场成长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新型高效农、林、牧发展模式样本。该样本对保证我国广大农、林、牧业主的稳定收入和实现小康,对我国农、林、牧业低碳、环保、有机、生态良性发展具有非凡的可行的现实意义。

科技与信念支撑―破解提升人工养殖中国林蛙新技术

中国林蛙,俗名哈士蟆,全身是宝,富含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多种氨基酸和激素,在药用、滋补和美容方面均具有卓越的功效。因林蛙肉鲜味美,又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深为人们所喜爱。自上世纪70年代起,人们开始大肆捕捉野生林蛙。这种私捕滥抓,一度导致野生林蛙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上世纪90年代,野生林蛙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严禁随意捕杀。进入21世纪,由于野生林蛙属于保护动物,随着市场对林蛙的需求日益加大,人们尝试着将野生林蛙加以驯养、培育,进行人工饲养。

人工养殖林蛙作为农民、牧民和林业工人增收的一个项目,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然而,饲养林蛙技术性很强,由于不了解、不掌握相应的养殖技术,部分养殖户并没有从这个项目中得到实惠。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更亲睐目光敏锐、勇敢果决者。199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朱志明了解到林蛙的巨大价值,又想到黑龙江老家的野生林蛙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且无人管护的条件下都能大量存活,如果人工养殖,创造的条件好于自然,并能对林蛙全周期有效管护,肯定能够养活林蛙。于是,他心里开始盘算起养殖林蛙的事情来。一向做事严谨的朱志明并没有贸然行动,而是回到黑龙江老家呆了几个月,在野外观察林蛙的习性,而后又到东北和南方考察了林蛙市场。朱志明意识到养殖林蛙具有巨大市场利润空间,且又是利国利民的民心产业,毅然辞去月薪上万元的公司老总职务,离开正在“坐月子”的妻子和未满月的女儿,在内蒙古扎兰屯市河西购买了1万多平方米荒地养殖中国东北林蛙,开始了他梦想成为亿万富翁的创业之旅。

初次养殖林蛙的朱志明因为养殖技术不成熟,连续两年都以失败告终。两年累计赔了近70万元。

“失败是成功之母,问题是创新之源”。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朱志明又顶着所有亲属和朋友反对的压力变卖家产,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不分黑夜与白昼,经常和林蛙同圈,把自己当成林蛙,用换位法亲身体会和感受林蛙四季不同习性的变化和需求,以此来找出正确养殖林蛙最佳对接方案。为坚定在创业中面对所遇到风雨的心理承受力和斗志,朱志明购买了一口棺材放到卧室,并在棺材盖子上刻了“成则劈此棺,败则睡此棺”,以此断自己的后路坚定信念;时时用“坚持最后五分钟”的思想来迎战创业初期所面临事业不断失败的打击、病痛的折磨、思念亲人的痛苦、山穷水尽无研发资金、靠变卖家产坚持研发等巨大的生活困难和思想压力。

“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数年实践,朱志明对人工散养中国林蛙、人工圈养中国林蛙所涉及全流程技术(防逃、防敌、防暑、立地、繁殖、疫控、保饵、越冬)均都取得了可行的应用效果。朱志明在我国贵州、湖北、广东、吉林、黑龙江等不同区域,应用自己所创新的人工养殖技术,通过在果树下套养林蛙、稻田下套养林蛙、蔬菜下套养林蛙、庭院式养殖林蛙等与多种植物共生方法养殖林蛙,取得了可观的经济回报。他的产业得到了极大发展,实现了当初想成为亿万富翁的梦想。

创新与商机―深度打造中国林蛙与农林牧互补共生新模式

创新,才会发展壮大;创新,才会产生商机。基于这种理念,并为了规范化发展中国林蛙项目,2003年,经过国家有关部门评审核准,朱志明的“联科东北林蛙研究所”正式转制为“东北林蛙生态研究院”。

为了把掌握的人工养殖中国林蛙技术更加广泛应用到我国农、林、牧领域中,提升中国林蛙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把产业做得更大,朱志明又对中国林蛙对接农、林、牧产业,实现生态互补共生课题进行了深度的研究与开发。

朱志明认为,在林业领域方面:我国林下闲置空间资源巨大,目前,尚未被充分有效开发和利用;林业资源是调节人类生存所需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基础性条件,林内是一些害虫的滋生地,害虫是危害林业资源的杀手。在农业领域方面:我国大量农作物(含瓜果、蔬菜)下空间大量闲置,未有充分高效利用,创收项目单一,土地利用率和回报率不高;受市场经济利益影响,为提高产量,很多农民都是使用大量农药进行保产增收,造成农副产品含有一定剂量农药残留,使人类的食物源头潜在不安全性;水资源大量受到污染,长期危害人类的健康。在牧业领域方面:我国草牧场因特定条件,每年一些草牧场不同程度都发生虫灾,造成牧业资源的损失;如用药灭虫,药效过后,虫害易死灰复燃,并且牛羊误食附有农药草植被,日久体内必含有一定农药残留;牧场土地利用回报率不高。

因农、林、牧领域是各种害虫滋生地,对我国农、林、牧业破坏极大。如何利用和保护好农、林、牧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回报率,增加业主的收入?如何降低农副产品的农药残留,有效提高绿色有机食品的安全性和提高附加值?如何低碳、环保、绿色、持久、生态、无成本防虫灭虫?最佳的办法就是利用中国林蛙与害虫相克的特点,采取动物与植物互补共生的发展模式,方可解决目前我国农、林、牧产业所存在的上述一些问题。为了我国农、林、牧产业结构逐步更加良性优化与发展,改变我国传统农、林、牧单一的发展模式,朱志明带领科研技术人员通过对中国林蛙与农、林、牧业对接进行深度技术的研究与实践,通过多次在国内南北不同地域农、林、牧环境下小范围互补共生套养中国林蛙示范,朱志明得出了如下结论:

第一能有效减少农、林、牧产业虫害的发生,减少国家和业主每年对防虫治虫大量资金和人力的投入;

第二是用林蛙替代农药绿色灭虫,提高了农作物(含瓜果、蔬菜)的绿色有机品质和附加值,保障了人类所需食物源头的安全性;

第三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回报率,使农、林、牧业主增加收入;

第四是减轻农药对空气、人类饮用水等环境的污染;

第五是林蛙排泄物是有机肥料,在雨水和光和的作用下,能渗透入土壤内被地表作物根系吸收,减少肥料成本和人工投入,提高土壤透氧度,防止土壤板结;

第六是利用农、林、牧资源无成本为林蛙解决了立地生态条件和饵料,降低饲养林蛙成本,提高农、林、牧资源利用和回报率;

第七是能使普通百姓都能食用得到、食用得起中国东北林蛙这种美味养生补品;

第八是能逐步实现农、林、牧产业从传统不良发展方式向良性发展方式的转变,使我国农、林、牧的发展呈现对人类生存更加有益的良性化走向,使以人类生命利益高于一切的发展理念在我们手中实现。

研发方向的正确,使朱志明的中国林蛙事业呈现良性的发展势头。为了把这一利国利民的民心产业化项目应用到全国各地,使更多从事农、林、牧领域业主真正体会科技力量的伟大,从科技创新中得到实惠,东北林蛙生态研究院面向社会推出了“对合作方无偿传授培训技术,订单保护价回收商品蛙和采取承担对方潜在投资风险”的民心化、诚信化的发展方式。

“得民心者,得大市场、大发展”。从中我们可以悟出,只有做民心化项目,走民心化道路,才会得到民众的接受和支持,才会打造出大市场、大发展、大回报。以此我们也就不难破解朱志明今日事业大成的真正内涵了。

服务“三农”―构建稳定小康致富新路

我国是农业大国,8亿农民是市场消费和社会稳定的主要群体。农业稳,则国家稳;农民富,则国家富。但自古以来,农民的正常收入和小康的稳定很大程度受制于自然因素,取决于上苍是否风调雨顺。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对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现代农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弘扬生命价值,不仅在于追求自我的突破,更在于将自我的成功和对人生的态度延伸到对社会的贡献上去。对于朱志明而言,开创与推广“中国林蛙与农林牧互补共生发展”模式,不仅仅是成就一份事业、获得巨大经济效益,更是承载自己服务“三农”,帮助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一份历史责任。

朱志明深知要想把产业做大、做强,需要“人气”和“民心”作基石。因此,他研发的中国林蛙人工养殖技术,定位在广大农民都具备的资源条件和服务农民切身利益上。

朱志明为了使这个定位更实际、更深入民心,本着“善行天下,方能成就大业”的发展理念。他顶着巨大风险采取了民心化的发展合作方式:

一是为合作伙伴承担投资风险,凡合作户养殖的林蛙,不管因自然灾害还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朱志明不问过失,均无偿给予补种,补到合作户获利为止;

二是对低保户、下岗职工、特困户实行项目全程无偿帮扶;

三是公开提示广大农民和社会“引进中国林蛙项目如何防止被骗”,并公开解析社会上流传的虚假技术和指点误区。

朱志明这么做,虽然受到了一些炒种、炒技术和坑农、害农公司的谩骂和人身攻击,但他诚心实意为广大农民着想的言行换来的是更多民心的支持信任和产业更大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他帮助了很多需要帮助的普通百姓,切切实实带动了一批林蛙养殖户走上了小康之路。

通过对已成功的养殖户收益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市场深度评估,朱志明认为,走动物与植物互补共生科技创新之路,可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假定有2亿农林牧户发展中国林蛙项目,按每户最低保守用4亩地采取互补共生套养中国林蛙,按每亩育出成品蛙保守量500只计算,4亩地为2000只;按雌雄蛙均价每只市场最低值10元计,每户增加收入2万元。2亿个农林牧户每年共增加产值4万亿元,这4万亿元资金将对我国金融及其他行业的市场拉动和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按每户对4亩地减少农药投入量4斤计算,2亿农户可减少4亿公斤(40万吨)农药投入量和减少8亿亩农田地上地下水质和环境污染,提高我国近30%民众所需食物(粮食、瓜果、蔬菜、肉蛋)源头的安全性。由此可以看出,互补共生的科技创新之路,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为国家和农、林、牧业节省百亿专项防虫灭虫资金和大量人、财、物的投入,为国家和地方在农、林、牧绿色无污染治虫防灾和发展新型高效农、林、牧特色经济创出了一条新路。

另外,中国林蛙作为养生保健补品,使更多普通百姓都能食得到、食得起这种“男人的加油站、女人的美容院”的养生补品,有利于提高国民身体素质。这样的经济效益,这样的民心化产业,这样的发展模式,足可使广大农牧民实现小康和稳定小康;必会使朱志明的林蛙产业赢得更多民心的支持和产业更大的发展。民心项目定位的准确,民心式的发展思路,必定注定朱志明的事业更加辉煌;即得民心,又得大益,才是当今市场经济彰显的真正仁商大道。

承担责任―高举中国民心化特色经济产业旗帜

进入21世纪,国家提出实施绿色战略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这项战略的内容是: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发展清洁生产,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成本;发展绿色消费,减少消费过程对生态的破坏;发展新能源,实现生产方式的彻底超越和向生态工业文明的跨越,培育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

朱志明推广的“中国林蛙与农、林、牧互补共生发展”模式可谓全面诠释了国家绿色战略的题中之义。因此,其对于我国实现低碳农林牧、环保农林牧、绿色农林牧、健康农林牧、新型高效农林牧、有机无公害的循环经济发展目标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对社会、人类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应该值得我们关注和认可。

当今社会称朱志明林蛙产业模式为朱志明模式。这种模式正在我国部分地区逐步发挥巨大的效应,正在呈现我国农、林、牧产业由传统不良发展方式向良性高效发展方式的转变,使一些农户有效回避了自然灾害和市场行情变化的的风险,确保了广大农民收益,实现由低效单一资源向高效循环资源互补共生发展;化解了我国农、林、牧业发展与生态、环保、有机、低碳、无公害的矛盾,为我国农、林、牧业更加科学化、高效化、绿色化、低碳化、环保化、生态化、健康化、民心化打造出了一个特色发展、创造财富的新途径。

目前,东北林蛙研究院各项事业呈稳定、健康的发展势头,已显现出多元化、集团化、先导型、项目领军型的发展格局。朱志明在事业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赢得了多项荣誉:中国农经产业十大领军人物、全国农村致富十大带头人、2009年度中国具有影响力人物、中国优秀企业家、中国“三农”先锋人物、中华发明英才、全国著名专家等,并多次在人民大会堂和国家会议中心被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林蛙养殖范文6

野生蛙(青蛙和虎纹蛙)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良好的食疗保健功能,历来被人们推崇为美味佳肴,但由于人们大量捕杀,滥用农药、化肥等原因,造成野生蛙数量急剧下降,而市场价格却年年攀升。2009年每公斤青蛙的市场平均价为30元,最高超过50元,野生虎纹蛙平均46元;2010年青蛙平均为40元,最高超过65元,野生虎纹蛙平均65元;2011年青蛙平均价为46元,最高超过85元,野生虎纹蛙平均75元。

因此,发展野生蛙的人工养殖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为帮助广大读者立足家乡发展养蛙事业,本刊读者服务部特邀从事养蛙、十多年经验丰富的专家,联合举办本地青蛙、虎纹蛙生态养殖和泰国虎纹蛙的高密度养殖培训班。

二、养殖品种和技术要点

1.本地黑斑蛙(青蛙)的生态养殖具有如下技术特点:①只能用活饵料进行生态养殖,不宜用网箱、水泥池进行高密度养殖。可利用稻田、菜地、果园等进行生态养殖。667平方米(1亩)产量在100~500公斤之间,也有超过750公斤的。②从孵化到商品蛙出售只需2~4个月。本地品种病害少、好管理,适应我国气候,可以自然越冬。③多投力少投钱,成本极低,利润极高,1公斤的价格最高可达70元左右,而成本只需2~6元。按667平方米生产250公斤商品蛙,每公斤50元计算,667平方米养蛙池投入2000~3000元,养蛙2~4个月可以创利1万元以上,加上与农作物和其他水产品一起进行生态种养殖,还可利用灯光诱虫养蛙,既不误农,又可获得多项经济效益。④品质优于野生蛙。使用我们的技术养出的商品蛙,外观、口感与野生的一样,但是品质却更胜一筹,因为在人为的环境里可有效防止有害因素的影响。⑤种蛙培养成功之后,不用再买种。

2.本地虎纹蛙的生态养殖具有如下技术特点:①可以用颗粒配合饲料、鱼虾干、蚕蛹等饲料喂养(要驯食),也可以用活饵料喂养。②目前不宜用网箱、水泥池等进行高密度养殖,可利用稻田、藕塘、瓜菜地等进行生态养殖。667平方米产量在100~750公斤之间,本培训基地培育的良种蛙养殖产量可超过1500公斤。③本地品种病害少,好管理,适应我国气候,可以自然越冬。多投力少投钱,成本极低,利润极高,1公斤的价格最高可达100元左右,而成本只有2~6元。按667平方米生产500公斤商品蛙、每公斤60元计算,667平方米养蛙池投入2000~3000元,每年可创利3万元左右,加上与农作物和其他水产品一起进行生态种养殖,可获得多项经济效益。④品质优于野生蛙。使用我们的技术养出的商品蛙,其外观、口感与野生的一样,但品质却更胜一筹,因为在人为的环境里可有效防止有害因素的影响。⑤种蛙培养之后,不用再买种。

3.泰国虎纹蛙高密度养殖具有如下技术特点:①全程配合饲料喂养,无须驯食。②高密度,高产量。每平方米产量高达10~20公斤,甚至超过30公斤,一般667平方米产量为7500~10000公斤,甚至超过15000公斤。③生长速度快,生产周期短,养殖2~3个月即可见效益。从孵化起,养60天达75克左右,70天达95克左右,80天达130克左右,90天达180克左右,行情好时养50多天就可以开始卖蛙!④病害少,好管理,养殖方式多样,如水泥池、土池、网箱等养殖。⑤成本低,利润可观,生产2公斤蛙只需1.6~2公斤饲料,成本7元左右,各地的售价在20元左右,有的超过30元。⑥泰国虎纹蛙喜热畏寒,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不能自然越冬,在适宜温度的范围内,温度越高,生命力越强。

三、培训方式、费用及内容

1.培训内容:

(1)青蛙的生态养殖。选择理想的养殖场地,营造高效的生态环境、青蛙良种的选育及繁殖、青蛙蝌蚪的人工喂养、青蛙幼蛙和成蛙的生态养殖、留种青蛙如何越冬、如何解决青蛙的活饵料问题、青蛙的生态养殖如何防病治病。

(2)本地虎纹蛙的生态养殖。选择理想的养殖场地,营造高效的生态环境、虎纹蛙良种的选育及繁殖、虎纹蛙蝌蚪的人工喂养、虎纹蛙幼蛙和成蛙的生态养殖、留种虎纹蛙如何越冬、如何解决虎纹蛙的饵料问题、虎纹蛙的生态养殖如何防病治病。

(3)泰国虎纹蛙的高密度养殖。泰国虎纹蛙养殖场址、养殖方式的选择及蛙场建设、泰国虎纹蛙的良种选育及繁殖、泰国虎纹蛙蝌蚪的喂养、泰国虎纹蛙饵料选择以及幼蛙和成蛙的喂养、泰国虎纹蛙的病害防治。

附:免费培训蚯蚓、蝇蛆、黄粉虫的养殖技术

2.培训时间和费用:培训一侓在养蛙基地面授,学期3天。每周四报名开学,学费2800元。

3.报名方法:参加培训的读者需在汇款单附言栏注明汇款要求,接到您的汇款单后,我们将及时为您寄发面授通知书。读者凭通知书便可到养蛙基地参加面授。

4.特别提示:为解决读者的后顾之忧,学习结束后,我们将常年免费为学员解答养殖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本培训部向广大读者保证以上技术的真实性,如有与事实不相符,将退赔参加学习学员的经济损失。青蛙和虎纹蛙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人工养殖要办证,养殖成功之后应该及时与当地林业部门联系,申请办理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

5.汇款地址:江西省南昌市蓼洲街2号附1号(抚河桥头)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农村百事通读者服务部,邮编:330009

上一篇群众工作总结

下一篇水泥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