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谚语范例6篇

龙的谚语

龙的谚语范文1

解释:比喻实力强大者也难对付当地的势力。

2、一龙九种,种种有别。

解释:传说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各的爱好。比喻各人的品质、爱好都不相同。

3、大水淹了龙王庙 ,自家人不认自家人。

龙的谚语范文2

一、谚语的运用,通俗易懂便于学生接受

众所周知,《西游记》是一部广大人民群众熟悉又喜爱的一部神话小说,喜爱的原因之一就是:善于提炼人民生活中的口语、吸收新鲜有力的词汇、善于运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谚语,充分表达出主旨。小说《西游记》中常常使用生动、形象、贴切的谚语,学生读起来,倍感亲切,因而乐于接受。如:悟空在车迟国与鹿力大仙赌祈雨一场,有句:这正是“强龙不压地头蛇”。通俗又明确地指出了这两个人物此时的关系,及悟空的心态,易于被学生接受。悟空在同老鼠精争斗时又有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这里通俗准确地说明了二人的战势。

二、谚语的运用,突现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

孙悟空这个神话人物,是封建社会里的一个叛逆英雄,他勇敢、机智、乐观,是理想中的英雄人物。 如:在第七回中,大圣道:他虽年幼修长,也不应久占在此,常言道:“‘皇帝轮流做,今天到我家’”,只叫他挪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这里“皇帝轮流做,今天到我家”这条谚语,就突出了孙悟空“胆大包天”的性格,表现了他对神权的蔑视,及敢于向最高神权统治者挑战的精神。又如:孙悟空在搅蟠桃会以后,尽管玉皇大帝派遣十万天兵天将花果山围个水泄不通,还上下布置了十八架天罗地网来捉他,但是这个美猴王并不为眼前严重的危急形势吓倒,他反而异常的镇静,依然饮酒作乐,书中这样写道“那大圣正与七十二洞妖王,并四健将分饮仙酒,一闻此报,公然不理道:“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门前是与非”。……一个小妖又跳来道:“那几个凶神恶言泼语,在门前骂战哩”。大圣笑到:“莫理他,诗酒且图今日乐,功名休问几时成”(第五回)。这段话中,二次用谚语都显示了孙悟空临危不惧的勇敢性格。而且是那样的沉着、镇定。绝不是盲目的自我安慰,而是对战斗怀有必胜的信心的体现。

除此以外,孙悟空的性格是十分坚强的。这在保护唐僧西天取经途中表现的非常明显。在重重险阻面前,他从不灰心,即使上天入地也要想方设法去战胜困难。如:在金兜山金兜洞和独角兕大王的战斗中。由于妖魔凭借着“金刚琢”这个法宝,使孙悟空屡遭失利,甚至搬来天兵天将,但这样他们的武器也全都被卷走了,弄得他们一个个赤手空拳,后来还是孙悟空出来劝慰“不须烦恼,自古道‘胜败乃兵家常事’ ”。那顽强、乐观充分地由这条谚语展现出来。

他不但勇敢坚强,而且正直无私。这点也通过谚语反映出来,如:行者道:“老孙可是那当面骗物之人,这叫做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又如:行者道:“你把老孙当成什么样的人?我也是个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岂又有污言损你。”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人物语言最爱引用谚语,并从各个方面展现他的性格特征,对于其它的人物形象,作者也大量运用谚语刻画,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谚语的运用,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龙的谚语范文3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外国文字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一种字义最不容易对付。”谚语是一种最富联想意义的语言现象,它是由一种简单符号传达复杂信息的方式,其特点是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文学故事等。

一、谚语的内涵

何谓谚语?谚语是指“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谚语的绝大部分是人民群众对长期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有的是来自文学名著的警句妙语。英语谚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圣经,以格言或箴言的形式,总结生活的经验、阐述做人的道理,因此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在语言形式上,英汉谚语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

二、英汉谚语的特征

(一)用词精炼、句式整齐

经过长期的实践,谚语的用词十分讲究,单句间接凝练、言简意赅,双句大多采用对仗,结构整齐、对称。

汉谚:1、滴水穿石

Constantdroppingwearsthestone

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Asdistancetestsahorse''''sstrength.sotimerevealsaperson''''sheart.

英谚:1、Outofsight,outofmind.

眼不见,心不烦。

2、Likefather,likeson,有其父,必有其子。

(二)音韵和谐、易于上口

谚语经过人们长期的使用流传,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单句讲究韵律,双句讲究对仗,因此说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

汉谚:1、嘴上无毛,说话不牢。

Downylipsmakethoughtlessslips.

2、失之东隅,收之桑隅。

Whatonelosesontheswingsonegetsbackontheroundabouts.

英谚:1、Aeeidentswillhappeninthebest-regu-latedfamilies.

家规再严,丑事难免。

2、Emptyvesselsmakethemostnoise.

滴瓶不响,半瓶叮当。

(三)比喻生动,寓意深刻

谚语来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包含着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汉谚:1、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Aslongasgreenhillsremains,there''''llneverbeashortageoffirewood,

2、宁为鸡头,毋为牛后。

Betterbethehead0fadogthanthetailofalion.

英谚:1、Greatmindsthinkalike.英雄所见略同。

2、Acontentedmindisaperpetualfeast.知足者常乐。

三、英汉谚语的翻译方法

由于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同一内容的谚语,由于各民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不同,有不同的说法,因此谚语的翻译需灵活处理。一般来说,谚语的翻译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同义谚语借用法

同义谚语借用法就是运用相同意思的谚语相互翻译的方法。虽然英语与汉语在语言习惯、民族特色、地方风情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别。但是在某些谚语无论内容、形式都有相似之处,其中运用的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也大致相同,且表达的意义也相同。对这些谚语采用同义谚语借用法,一方面可使译文更加通顺,另一方面更容易为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汉谚:1、一次被火烧,二次避火苗。

Aburntchilddreadsthefire.

2、失败是成功之母。

FailureisthemotherofSuccess.

英谚:1、Likebegetslike.龙生龙,凤生凤。

2、Wallhaveears.隔墙有耳。(二)直译法

采取直译法翻译谚语,指在翻译时尽量保持源语谚语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把原来的内容、形式、精神都输入到译文中,保留形象,努力减少翻译中的损失。张培基在《习语汉译英研究》中指出直译法的重要性,“由于一国语言中的习语最能集中反映该国的民族文化、传统等各种特点,民族色彩很浓,习语的直译就有了它的特殊重要性。”

汉谚:1、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Itiseasytododgeaspearintheopen.buthardtoguardagainstanarrowshotfromhiding.

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Afireonthecityhallbringsdisastertothefishinthemoat.

英谚:1、Forbiddenfruitissweet.禁果分外甜。

2、Halfaloafisbetterthannobread.

有半块面包总比没有好。

(三)意译法

由于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的缘故,有一部分谚语无法进行直译。这部分谚语一般没有很强的比喻,或者根本没有比喻,且这类谚语的特点是寓意较深且隐含于较浅显的字面下,带有浓厚民族色彩且多来源于历史典故,我们就没有必要去追求原文的形式了,而应选用意译法表达出来。意译主要是指在翻译时抓住内容和喻义这一重要方面,牺牲形象,结合上下文灵活地传达原意,帮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汉谚:1、塞翁失马,安知非福?Alossmayturnouttobeagain.

由于译文读者不了解该谚语的背景,无法理解它的直译“Whentheoldmanonthefrontierlosthismare.whocouldhavesuggesteditwasablessingindisguise?”

2、天有不测风云。

Somethingunexpectedmayhappenanytime.

“天有不测风云”,若把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毫无保留地译成英语。会使英文读者不知所云,因为汉语中“风云”的文化含义一般的西方人很难理解,若把它的隐含意义译出,就一目了然了。

类似的,在英语当中也有很多只宜意译的谚语,如:WhenGreekmeetsGreek.thencomesthetugofwar.两雄相争,其斗必烈。(不宜直译成“希腊人遇上希腊人。定有一场好斗。”)

(四)直译和意译兼用

由于汉英两个民族在文化传承、语言结构、表达习惯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在许多情况下,单独使用直译或意译不能达到目的,因此要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采用直译保留原文比喻形象,兼用意译作适当补充,不给读者造成错误联想。

对一些喻在言外的汉语谚语可以采用这种翻译方法,例如:一个碗不响,两个碗丁当。Onebowlisquiet,tWObowlsmakearow.(译文中的前半句采用直译法,后半句中的“丁当”意译为吵架,不仅弥补了直译的不足,将含义译出,而且收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样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以翻译为:SimaZhao''''sintentisknowntoall.thevillain''''sdesireisobvious.

四、英汉谚语互译时需注意的“三化”

(一)民族化

谚语和本民族的社会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翻译时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和社会习惯,而且要了解译人(书面语)语的社会习惯、生活习俗等文化背景。千万不要用充满本国民族色彩的谚语去翻译原文,也就是说不能用含中国地名或人名的汉语谚语去译英语谚语,反之亦然。

下面这个例子都是有欠考虑的,译文充满了异国文化色彩,让读者感到啼笑皆非。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译文1:UntilQingFuisdoneawaywith.thecri-sisinthestate0fLuwillnotbeover,译文2:Therewillalwaysbetroubleuntilhewhostirsitupisre-moved.

分析:如果读者不了解这句汉语谚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背景,他们看到译文1就会大惑不解。庆父是鲁庄公的弟弟,庆父不死,鲁国的祸乱就平息不了,比喻不除掉罪魁祸首,就不会有安宁。所以还是选择译文2比较好,因为把这句汉语谚语的寓意翻译出来了,读者也就容易理解了。

(二)口语化

谚语在语体上非常接近日常口语,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谚语翻译时要注意口语化。

汉谚:少见多怪。试比较两种译文:Wonderisthedaughterofignorance,(口语化)Seeinglittleisthecauseofamazement.(书面语)

英谚:Theleopardcan''''tchangeitsspots.试比较两种译文:是豹改不了斑纹,是狗改不了吃屎。(口语化)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书面语)

(三)艺术化

谚语翻译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一要注意用词的精练,二要注意上下两句的对仗,尽量使译文具有韵律又押韵,通俗易懂。

汉谚:酒后吐真言。Winein,witout,看菜吃饭,量体裁衣。Fittheappetitetothedishesandthedresstothefigure.

英谚:Menmaymeetbutmountainsnever.山和山无法碰头,人和人总会相遇。(不要译为“人也许会相见,可是山头却不会。”)Whohasnevertastedbitter,knowsnowhatissweet.不尝黄连苦,怎知蜂蜜甜。(不要译为“一个从来没有尝过苦味道的人是不知道什么叫甜味的。”)

龙的谚语范文4

关键词:英语;汉语;谚语;对比;翻译

一、引言

谚语,是民间流传的富有哲理的通俗、简练的定型语句。“谚语,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夏商时代,英国谚语最早的见之于8世纪的古英语”。英语谚语是富于色彩的语言形式,一般具有生动形象、喻义明显、富于哲理的语言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英语谚语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

二、英汉谚语表达形式的比较

某些英语谚语和汉语成语、俗语在表现形式和含义方面是一致的或基本一致的。如:

Pride comes before a fall.

骄兵必败。

Enough is as good as a feast.

知足常乐。

有些英语谚语虽然在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方面和其相对的汉语谚语之间存在着某些差异,而且所比喻的事物并不一样,但它们的喻义却相互吻合,而且表达方式也很相似。如:

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appears.

说曹操,曹操到。

有的谚语喻义清新,形象逼真,从字面就能看出原文的喻义来。如: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

金钱是万恶之源。

Money talks.

钱能通神。

有些英语谚语常常“采用对称的修辞手段,具有强烈的对比色彩”。使用这一修辞手段的目的在于加强语势,宜于说理,读后有心悦诚服之感。中国的许多谚语都有对应的英语谚语,两者意思相同或者相似,完全可以互相代替,请看下面:

①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两个脑袋比一个脑袋更好)

②说曹操,曹操到 / When we talk about the devil, he will appear.(当我们谈论魔鬼的时候,他将会出现)

三、英汉谚语表达特征的比较

汉语中以十二生肖为内容的谚语数量众多,流传广泛,是广大群众所创造并喜闻乐见的富有气息和情趣的语言表达形式,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兔子不吃窝边草”。相比之下,英语谚语主要有如下特点:

1.使用倒装句。把要强调的部分提前,而把主语部分后置。

To err is human.(=Human is to err.)

人必有过。

2.修饰主语的定语从句后置,强调前面部分。

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

(=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

笑到最后,笑得最好。

3.省略主语和谓语动词,或省略其中之一。

Easier said than done.

(=This is easier when it is said than when it is done.)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4.省略定语从句的先行词。

Who shows mercy to an enemy denies it to himself.

(=He who shows mercy to an enemy denies it to himself.)

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

5.直接用not否定实义动词。

Judge not from appearance.

(=Don’t judge from appearance.)

不要以貌取人。

“说话、写文章运用谚语或者俗语,都能带来相当好的修饰效果”。像《论十大关系》中有一句话:“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运用谚语来说明一个道理,不仅活泼生动,而且准确贴切,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度。

四、英汉谚语的翻译

有两则关于同一条英语谚语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的译例。其一是“清水不浓血却浓”,其二是“血浓于水”。从字面上看,上述两则译例译得固然不错,似无可厚非。而且译文读起来很顺,又比较易懂,但读后似有不知所云之感。这是因为译文的形象没能准确地传达出这条谚语的喻义来。

Longm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Idioms上对这条谚语的解释是“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of the same family is stronger than other,relationships”。因此,这则谚语似可以借用汉语中一句俗语“亲不亲一家人”来译更能表达出“属于同一血缘关系的一家人比别人更亲近一些”的寓意。先看下面一些常见汉语谚语的英译:

1.“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有人直译为“There are no feasts in the world which do not break up at last”。老外听后,也许很难体会其中意义。如果按照美语说法,也许更易理解:“All good things come to an end.(所有好的事情总有结束的一天)”。

2.对于一些俗语和谚语要采用直译和意译的方法,如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不要以貌取人);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

五、结束语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汉语谚语还是英语谚语,都是人们根据自己对自然界、对社会和人生的真实感受创作出来的,是“在它使用过程中不断加以凝练,而且广泛地流行开来,能够表达出一个相对完整意义的短句”。它们具体来源于何时何地,是什么人创造的,一般弄不清,而是在人们之间互相口耳相传,历久不衰,它们是相对稳定的,还有一定的灵活性。它们“内容精辟,语言简洁,寓意隽永,犹如智慧之花,读来妙趣横生,素有语言的食盐之称”。

参考文献:

1.张业菊.英语谚语的主要源流及结构特点[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报,2000,8:13.

2.李惠芬.英语谚语的句法结构特点和修辞特点[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1,5:25.

龙的谚语范文5

关键词:宁波谚语 动物词汇 意象

一、引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殊不知这“一方水土”也产生了“一方”的方言土语。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固定语句。它言简意赅、富有哲理,语言质朴明快、琅琅上口,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获得启迪[1]。谚语来源于生活,而动物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宁波谚语中也常见动物的身影。一方谚语的使用必然会反映出该谚语所源自的那一方水土的风土人情和风俗情趣,本文拟从认知角度解读宁波谚语中的动物词汇。

二、宁波谚语中动物词汇的意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动物名词在谚语中有时不仅仅指代某种动物,也逐渐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内涵。

(一)含褒义的动物意象

宁波谚语中常用作褒义意象的是“马”和“牛”两种动物。“马”素来是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意象之一。例如,由马及人,用千里马比喻杰出的人才;曹操《龟虽寿》有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赞扬具有远大志向的老者;另有“老马识途”,喻有智慧,经验丰富的人;黑马喻一鸣惊人者。在宁波谚语中也是如此,马多作为褒义的意象或与褒义词连用。例如:

(1)马美弗在鞍,人美弗在衣(比喻真正的美不仅在外表,还在于内心、品德和学识)

(2)快马一鞭,快人一言(形容人快言快语,爽快、果断)

(3)骑马寻马(比喻已有好职业的人另谋别的职业)

(4)快马弗用鞭催,响鼓弗用重锤(比喻好的工作者不用人监督催促,真正聪明能干的人不需重言重语)

牛的形象通常与“任劳任怨,踏实肯干”联系在一起。例如:“羊圈里牵出牛来”(比喻在平庸的群体中出了个杰出人物);“家有一头牛,吃穿好g愁”(牛喻指吃苦耐劳的男人);“吃猪狗食,出牛马力”(比喻待遇很差,而干活很重);“初生牛犊弗怕虎,初出茅庐弗怕苦”(比喻年轻人无所顾忌,无所畏惧,敢作敢为)。有时,在宁波谚语中,“牛”也与“财力雄厚”这一意思联系在一起,如:“牛瘦角弗瘦”(比喻富豪人家虽然衰败了,但还保留着体面的外表)等。

(二)含贬义的动物意象

狗,作为与人类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动物,在谚语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宁波谚语也不例外。和“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眼看人低”等谚语一样,在宁波谚语中,“狗”这一动物形象多表贬义。例如:

(1)狗皮倒灶(比喻人吝啬、小气、不大方)

(2)差狗不如自走(比喻差遣别人还不如自己干,是子女没办成事时父母常说的气话)

(3)狗行千里吃屙,狼行千里吃肉(以动物喻人说明本性难改,屙:读作ou,大便)

(4)闲饭喂野狗,吃了活奔走(讽刺那些不知感恩的人)

(5)自小弗做家,老来当狗爬(若从小不养成节俭的好作风,到老年时就会受苦)

(6)大狗跳墙,小狗看样(比喻上行下效,看样:学样)

(7)白饭喂狗,反转咬手(比喻好心待人,反遭人害)

(8)救了落水狗,回头咬一口(比喻恶人是不能救的,救了则可能自己受害)

(9)癞皮狗捧弗上场,呆大当弗了家(比喻呆头呆脑的人当不了家,做不了主)

(10)皇家狗,舔民油,丧权辱国弗知羞(讽刺旧时的官员对内搜刮民脂民膏,鱼肉百姓,对外丧权辱国,不知廉耻)

此外,“老鼠”“蛇”“苍蝇”“乌鸦”等动物也常用作贬义。例如,“落老鼠”(比喻歹徒被抓住时眼露凶光、困兽犹斗的样子);“吃饭如上山扒雪,干活像老鼠啃铁”(讥讽人好吃懒做);“恶龙难斗地头蛇”(比喻外来居民虽强,也难与地方恶势力较量);“见火弗救火烧身,见蛇弗打蛇咬人”;“苍蝇撼石柱”(讥讽不自量力);“老鸦笑乌炭”(比喻品行不端者之间互相耻笑,两者一样黑);“老鸦嘴,糯米心”(比喻有些人有一颗慈善心,而说出话来却很不中听);“老鸦当头叫,祸祟免弗掉”等。

(三)贬褒皆具的动物意象

宁波谚语中还有一部分动物词汇,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语义色彩,其中以“老虎”“羊”这两种动物最为典型。

作为“百兽之王”的老虎,是充满自信、勇于冒险的领导者。因此,在宁波谚语中老虎也带有这种褒义色彩,常与“勇敢的英雄”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例如:“深山藏猛虎,乱世出英雄”(英雄人物在特殊形势下才会显现,平时看不见,就像猛虎藏在深山);“跟老虎吃肉,跟黄狗吃屙”(警示人交友要谨慎);“懦夫胆如鼠,英雄胆如虎”等。然而,由于老虎生性凶残,其在宁波谚语中也常与“恶人、恶势力”等形象联系在一起。例如:“放虎归山,必有后患”(比喻恶人坏人必须依法惩治,不能轻饶,否则会有后患);“跟了好人学好,跟了老虎学咬”;“东山老虎要吃人,西山老虎拖人吃”(比喻所到之处都遇到恶人当道)。

同“虎”一样,“羊”也是贬褒皆具的动物意象。在谚语“羊肉当作狗肉卖,烧酒当作冷水卖”中,“羊肉”意为“正宗商品”,为褒义;而在“羊圈里牵出牛来(比喻在平庸的群体中出了个杰出人物)”中,“羊”则指“平庸的群体”,为贬义;“羊肉没吃,羊膻贼臭(比喻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却惹来坏名声)”中,“羊肉”为褒义,而“羊膻”为贬义。

三、含动物词汇的宁波谚语的特征

(一)宁波谚语带有浓厚的海洋文化色彩。

宁波地处东南沿海,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兼海港城市。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宁波与“海”“河”有着不解之缘,作为宁波方言的精华,谚语也带有浓郁的海鲜味。宁波人爱吃海鲜爱吃鱼,反映在语言里,产生了一批包含宁波人耳熟能详、饭桌上常见的海洋或淡水生物名称的谚语,其中尤以鱼类为多。例如:

(1)埠头黄鳝(比喻守定小地盘,坐享其成的人)

(2)翻白泥螺(比喻自暴自弃,自甘落后,对别人的意见置之不理)

(3)骨头像糟鲳鱼(讥讽人受到一点称赞,立即喜形于色,轻飘飘起来)

(4)桥倒压弗煞差鱼(比喻出了大事也牵连不到小人物。差鱼:一种细长的淡水小鱼)

(5)鳓鱼骨头里戳出(比喻内部问题被自己人捅了出来。鳓鱼:一种海鱼,体内多刺)

(6)八月蛏,一梗筋(清明前后蛏子最肥,到农历八月就瘦了。蛏:软体壳类海鲜)

(7)八月鳎,壮如鸭(农历八月前后的玉秃鱼很肥美。鳎:比目鱼,俗称玉秃鱼)

(8)春鳊秋鲤,冬鲫夏(各个季节都有特别肥美的淡水鱼类)

(9)闲话讲道理,带鱼吃肚皮(意为说话要有理)

(10)千鱼万鱼鲻鱼,千肉万肉猪肉(各种各样的鱼中鲻鱼最好吃,肉中猪肉最好吃)

(11)鲥鱼吃鳞,黄鱼吃唇,甲鱼吃裙(指明各种食物都有精华之处)

(12)三日弗吃鲜,蛳螺带壳咽(嘲讽爱吃荤腥的人断了荤腥的狼狈相。蛳螺:螺蛳)

(13)天上斑鸠,地下泥鳅(旧时人们认为飞禽中最美味是斑鸠,鱼类中最美味是泥鳅)

(14)三只指末头撮田螺,十拿九稳(指末头:手指)

(15)管其泥螺蟹酱(比喻一切都不理会)

(16)乌鳢鱼,扮河桩(比喻假痴假呆,装聋作哑,待机而动。乌鳢鱼:也叫黑鱼、乌鱼,生性凶猛,捕食青蛙和小鱼等,常一动不动地潜伏水中,形似木桩)

(二)宁波谚语中含大量甬语

所谓“甬语”,即宁波方言中的特殊词汇,正是有了这些词,谚语才有了地地道道的宁波味道。在宁波方言中,“黄狗”一词就是典型的甬语,它并不是字面上的“黄色的狗”的意思,而是泛指一切狗。例如“黄狗咬脚痛”“黄狗游河,出张嘴巴”“十只黄狗九只雄,十个衙役九个凶”“老鼠咬断饭篮绳,黄狗走过趁现成”“好日黄狗奔弄堂”(讥讽人无目的地瞎奔忙)“做人做人总要做,做了黄狗总吃屙”等。“梅林草鸡生大蛋”中的“梅林草鸡”是旧时产于象山的一种体型较小的母鸡,故也叫“象山鸡”。“逐魂装翠鸟,毛羽欠细巧”中的“逐魂”是宁波老话中对猫头鹰的俗称。“黄狗管福利”中的“福利”也是甬语,意为祭祀用的猪头。“蜒蚰螺上宁波,只要日脚多”中的“蜒蚰螺”是泛指蜗牛、蛞蝓等软体动物的甬语。“运道来了推弗开,烤熟毛蟹爬进来”比喻运气盼不来,但是一旦到来,想推也推不开,即使煮熟了的螃蟹也会爬进你的屋里来,其中“毛蟹”为“螃蟹”的甬语。“蛳螺”为“螺蛳”的甬语,如:“蛳螺壳里做道场”(比喻在狭小的地方举办婚丧宴会等大事)“人像蛳螺,闲话真多”(讥讽青少年尚空谈,妄自尊大)“侬是月里嫦娥,我是河边蛳螺”“三十夜里下饭多,独缺一碗割蛳螺”(揶揄宁波人爱吃螺蛳,割蛳螺:割去尾壳的螺蛳)。

(三)宁波谚语的特色否定词

宁波谚语的否定词也很有特色。在谚语中,常用的具有否定意义的词有“弗”“唔”“”“莫”“g”。“弗”的意思相当于普通话“不”,如:“三年弗吃酒,买头老黄牛”“亡羊补牢弗算迟”“一蟹弗如一蟹”(比喻一个不如一个,越来越坏)“会叫黄狗弗咬人”“苍蝇弗叮无缝蛋”“好马弗吃回头草,好蜂弗采落地花”“田鸡剥皮眼弗闭,甲鱼剖肚心弗死”(比喻恶人临死还不甘心失败)等。“唔”是个否定动词,相当于普通话的“没有”,其后只跟名词[2],如:“唔脚色”(没有真本事,脚色:为人处世的能力)“唔头苍蝇”“有钱人像梗龙,唔钱人像梗虫”“三月清明节,乌贼唔处叠”“唔没杀猪屠,弗吃带毛猪”(比喻即使没有专业人才,也可以解决问题)“头唔埭,蜘蛛会当蟹”(讥讽人头脑不清,言行失当,把蜘蛛当成了螃蟹,这是极其夸张的说法。头唔埭:即唔头埭,没有头绪,思路不清,埭:读作da,蟹:甬音读作ha)等。另外,“唔告”和“唔没”在宁波方言中使用十分广泛,是“唔”表否定的主要形式[2],如:“唔告话头,老太婆肖牛”(老太婆:甬俗对妻子的称呼);“儿子唔没囡也好,河里唔鱼虾也好”。“”是“弗要”的合音合义词,相当于普通话“不要”,表示不情愿或不接受。“”用于否定,表示主观意志[2],如:“黄狗其咸肉吃”(比喻各有喜好不同)。“莫”的语义接近普通话的“别”,表示禁止、劝阻、祈求或猜测[2],如:“跑马莫怕山,行船莫怕滩”。“g”是“勿用”的合音合义词,意思是“不要、不需要、别、不用”,表示事理或情理上的不需要[2],如:“家有一头牛,吃穿好g愁”。

(四)大量谚语与气象、节令、物候相关

宁波历史悠久,早在七千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作为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在生产劳动和生活经历中,共同创作并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文学,谚语是大众从生活的素材中探索得出的智慧结晶,宁波谚语中就有不少与气象、节令、物候有关的表达。它们脍炙人口,是宁波文化遗产中不可多得的财富。如:“六月带鱼毒如蛇”(民间认为夏天的带鱼有毒,宜少吃或不吃)“鸡吃叫,鱼吃跳”(鸡鸭等家禽和鱼虾都要吃鲜活的,滋味好,吃了不得病)“清明螺,抵只鹅”(清明时节的螺蛳肥壮,价贵,而鹅较便宜)“日头落山,田螺摆摊”(白天田螺栖息在稻根草茎下,太阳下山后出来觅食)“四月月半潮,黄鱼满船摇”(农历四月中旬,黄鱼向沿海洄游,绵延数里,声响如雷,渔民在象山港和嵊泗列岛洋面捕获颇丰)“菜籽花结龙头,小黄鱼结蓬头”(清明前后,菜花黄的时候正是小黄鱼旺产)“鸡在高处鸣,雨止天要晴”“秋分弗露头,割割喂老牛”(晚稻到秋分还无稻穗就没有收成了)“鲤鱼跳龙门,大雨背后跟”“燕子贴地飞,阴雨在眼前”“六月蟹瘦瘪瘪,十月蟹壮搭搭”(白蟹农历六月瘦瘪少肉,到十月就肥壮了)“六月六,黄狗猫\浴”(旧俗以为农历六月初给孩子洗澡,夏天可少生病。\:读jiang,洗)等。

四、结语

作为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在生产劳动和生活经历中共同创作并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文学,谚语是大众从生活的素材中探索得出的智慧结晶,含动物词汇的宁波谚语只是谚语中的冰山一角。宁波谚语比喻生动,诙谐幽默,妙趣横生,反映出宁波人民的风俗情趣和文化底蕴。若把它们当作一种趣味语文来欣赏,也未尝不是一件能启人心扉的乐事。

感谢宁波大学外语学院于善志教授对本文的指导。

参考文献:

[1]赵德闻.宁波谚语[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0.

[2]阮桂君.宁波方言语法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龙的谚语范文6

关键词:谚语;文化;翻译

引言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外国文字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一种字义最不容易对付。”谚语是一种最富联想意义的语言现象,它是由一种简单符号传达复杂信息的方式,其特点是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文学故事等。

一、谚语的内涵

何谓谚语?谚语是指“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谚语的绝大部分是人民群众对长期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有的是来自文学名著的警句妙语。英语谚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圣经,以格言或箴言的形式,总结生活的经验、阐述做人的道理,因此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在语言形式上,英汉谚语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

二、英汉谚语的特征

(一)用词精炼、句式整齐

经过长期的实践,谚语的用词十分讲究,单句间接凝练、言简意赅,双句大多采用对仗,结构整齐、对称。

汉谚:1、滴水穿石

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

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as distance tests a horse's strength.sotime reveals a person's heart.

英谚:1、out of sight,out of mind.

眼不见,心不烦。

2、like father,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

(二)音韵和谐、易于上口

谚语经过人们长期的使用流传,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单句讲究韵律,双句讲究对仗,因此说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

汉谚:1、嘴上无毛,说话不牢。

downy lips make thoughtless slips.

2、失之东隅,收之桑隅。

what one loses on the swings one gets back on theroundabouts.

英谚:1、aeeidents will happen in the best-regu-lated families.

家规再严,丑事难免。

2、empty vessels make the most noise.

滴瓶不响,半瓶叮当。

(三)比喻生动,寓意深刻

谚语来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包含着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汉谚:1、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as long as green hills remains,there'll never be a shortage of firewood,

2、宁为鸡头,毋为牛后。

better bethe head 0fadogthanthetail of alion.

英谚:1、great minds think alike.英雄所见略同。

2、a contented mind is a perpetual feast.知足者常乐。

三、英汉谚语的翻译方法

由于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同一内容的谚语,由于各民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不同,有不同的说法,因此谚语的翻译需灵活处理。一般来说,谚语的翻译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同义谚语借用法

同义谚语借用法就是运用相同意思的谚语相互翻译的方法。虽然英语与汉语在语言习惯、民族特色、地方风情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别。但是在某些谚语无论内容、形式都有相似之处,其中运用的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也大致相同,且表达的意义也相同。对这些谚语采用同义谚语借用法,一方面可使译文更加通顺,另一方面更容易为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 汉谚:1、一次被火烧,二次避火苗。

a burnt child dreads the fire.

2、失败是成功之母。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英谚:1、like begets like.龙生龙,凤生凤。

2、wall have ears.隔墙有耳。

 

(二)直译法

采取直译法翻译谚语,指在翻译时尽量保持源语谚语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把原来的内容、形式、精神都输入到译文中,保留形象,努力减少翻译中的损失。张培基在《习语汉译英研究》中指出直译法的重要性,“由于一国语言中的习语最能集中反映该国的民族文化、传统等各种特点,民族色彩很浓,习语的直译就有了它的特殊重要性。”

汉谚:1、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it is easy to dodge a spear in the open.but hard to guard against an arrow shot from hiding.

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afire on the city hall brings disaster to the fish in the moat.

英谚:1、forbidden fruit is sweet.禁果分外甜。

2、half a loaf is better than no bread.

有半块面包总比没有好。

(三)意译法

由于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的缘故,有一部分谚语无法进行直译。这部分谚语一般没有很强的比喻,或者根本没有比喻,且这类谚语的特点是寓意较深且隐含于较浅显的字面下,带有浓厚民族色彩且多来源于历史典故,我们就没有必要去追求原文的形式了,而应选用意译法表达出来。意译主要是指在翻译时抓住内容和喻义这一重要方面,牺牲形象,结合上下文灵活地传达原意,帮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汉谚:1、塞翁失马,安知非福?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

由于译文读者不了解该谚语的背景,无法理解它的直译“when the old man on the frontier lost his mare.who could have suggested it was a blessing in disguise?”

2、天有不测风云。

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

“天有不测风云”,若把它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毫无保留地译成英语。会使英文读者不知所云,因为汉语中“风云”的文化含义一般的西方人很难理解,若把它的隐含意义译出,就一目了然了。

类似的,在英语当中也有很多只宜意译的谚语,如:when greek meets greek.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两雄相争,其斗必烈。(不宜直译成“希腊人遇上希腊人。定有一场好斗。”)

(四)直译和意译兼用

由于汉英两个民族在文化传承、语言结构、表达习惯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在许多情况下,单独使用直译或意译不能达到目的,因此要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采用直译保留原文比喻形象,兼用意译作适当补充,不给读者造成错误联想。

对一些喻在言外的汉语谚语可以采用这种翻译方法,例如:一个碗不响,两个碗丁当。one bowl is quiet,two bowls make a row.(译文中的前半句采用直译法,后半句中的“丁当”意译为吵架,不仅弥补了直译的不足,将含义译出,而且收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样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以翻译为:sima zhao's intent is known to all.the villain's desire is obvious.

四、英汉谚语互译时需注意的“三化”

(一)民族化

谚语和本民族的社会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翻译时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和社会习惯,而且要了解译人(书面语)语的社会习惯、生活习俗等文化背景。千万不要用充满本国民族色彩的谚语去翻译原文,也就是说不能用含中国地名或人名的汉语谚语去译英语谚语,反之亦然。

下面这个例子都是有欠考虑的,译文充满了异国文化色彩,让读者感到啼笑皆非。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译文1:until qing fu is done away with.the cri-sis in the state 0f lu will not be over,译文2:therewill always be trouble until he who stirs it up is re-moved.

分析:如果读者不了解这句汉语谚语所包含的历史文化背景,他们看到译文1就会大惑不解。庆父是鲁庄公的弟弟,庆父不死,鲁国的祸乱就平息不了,比喻不除掉罪魁祸首,就不会有安宁。所以还是选择译文2比较好,因为把这句汉语谚语的寓意翻译出来了,读者也就容易理解了。

(二)口语化

谚语在语体上非常接近日常口语,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谚语翻译时要注意口语化。

汉谚:少见多怪。试比较两种译文:wonder is the daughter of ignorance,(口语化)seeing little is the cause of amazement.(书面语)

英谚:the leopard can't change its spots.试比较两种译文:是豹改不了斑纹,是狗改不了吃屎。(口语化)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书面语)

(三)艺术化

谚语翻译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一要注意用词的精练,二要注意上下两句的对仗,尽量使译文具有韵律又押韵,通俗易懂。

汉谚:酒后吐真言。wine in,wit out,看菜吃饭,量体裁衣。fit the appetite to the dishes and the dress to the figure.

英谚:men may meet but mountains never.山和山无法碰头,人和人总会相遇。(不要译为“人也许会相见,可是山头却不会。”)who has never tasted bitter,knows no what is sweet.不尝黄连苦,怎知蜂蜜甜。(不要译为“一个从来没有尝过苦味道的人是不知道什么叫甜味的。”)

上一篇体能训练

下一篇章程修订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