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家具范例6篇

北欧家具

北欧家具范文1

关 键 词:北欧设计 道家美学 以无为美 以自然为美 以淡为美

北欧家具在1900年巴黎博览会初次与世人见面时,就以既具现代化又有人情味的展览品在设计界引起轰动。北欧家具设计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为公众的日常生活而设计的理念、民主设计的思想、人文功能主义的信念以及在面临外来影响时对自己的优秀民族工艺传统的继承与发扬的态度等方面。这一切都将会给中国当代家具设计在新的国内和国际环境下谋求发展予以丰富、深刻的启示。

道家美学的核心范畴是“道”,“道”不仅是道家最高的哲学范畴、道德学范畴,也是其最高的美学范畴。道家关于美本质及其表现形态的一系列思想,都是从“道”这个核心范畴派生出来的。“道”具有超越一切名相概念的无限性,故道家美学以“无”为美;“道”以“自然”“无意识”为特点,故道家美学以“自然”为美;“道”怀柔处下,恬淡守拙,故道家美学以“淡”为美。这一切又与北欧家具设计理念具有相通之处。

一、以“无”为美

北欧设计并非单纯地强调形式上的视觉美感,更重要的是重视对人心灵的抚慰与寄托,注重设计作品的含蓄不露,从而获得诗意的功能主义美誉。比如丹麦威格纳根据明清圈椅而设计的“中国椅”便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它以实木为框架,将实木制作的背板与扶手联为一体,形成酣畅、具有动感的线条,且过渡均匀而有节制。四只实木椅腿将整体的靠背扶手与座面坚固地连接起来,造型优雅沉静,折射出中国明式家具凝练明朗的风格。

芬兰设计师梵萨·洪格耐曾说:“运用光线,我尊重黑暗;运用声音,我尊重寂静;运用空间,我尊重空无。”北欧设计大师充分尊重以“无”为美的设计理念,既不同于德国冰冷的技术功能主义,也不是单纯追求形式奇特的波普运动。其设计作品含蓄、凝练,给人无限的遐想和回味。它们流露出对人性的关爱、对传统的眷恋、对自然的感激和对生活的热爱。

所谓以“无”为美,是指以“无”为特点的“道”具有无限的美,所以是“大美”“至美”“全美”。这种无限的美存在于“无言”“无声”“无形”“无味”“无乐”之中。

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一种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最高的乐声听不到,最大的形象看不见,“道”盛大而无形。“大象无形”即是说,事物最根本的规律既是看不见的,也是不可感知的。这恰好道出了一切高度成功的艺术创造所具有的特征:一切艺术家的杰作,一方面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另一方面却又处处显得天然生成,没有人为造作的痕迹,似乎是非人力所能创造的。

以“无”为美的思想,影响深远,源远流长。自魏晋起,它已成为人们生活践履和艺术创作中的美学追求。以“无”为美的道家思想在设计艺术中不是去除所有形、声、名、味,而是以有限的形、声、名、味含藏令人回想无限的博大内涵,从而获得莫大的审美享受。所以,他们更强调设计艺术作品中的意味深远、无拘无束、美不胜收。北欧设计师认为,设计的产品是有生命的,是能够感受到血脉和心脏的跳动的,因而其“线条必须含笑”。他们希望通过物质产品设计能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追求。无疑,这与道家思想强调以有限的形式来蕴含无限美的“无”为美的思想是一致的。

二、以“自然”为美

自古以来斯堪的纳维亚人就崇尚自然,他们认为自然万物都有灵性,人和自然是相通的。他们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这与欧洲其他国家的人类中心主义有着天壤之别。这种人与自然相和谐共生的理念深深地影响着北欧的家具设计,而这一切又与中国道家思想所倡导的以自然为美的思想不期而遇。

北欧的地理位置极为特殊,有着长久的冬季,气候反差大。但是森林茂密,水域辽阔的自然环境又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所以北欧的家具设计师们不仅从优美的大自然中汲取灵感,而且懂得如何有效地利用这种天赋的资源。阿尔托的设计尽量使非人性的技术与亲近人性的自然做到水乳交融。“自然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源泉,它允许我们尽情地发挥想象的翅膀。”因此,北欧家具设计透露出受自然启示产生的温馨的人性关爱。比如博耶森通过设计来发掘产品中的自然天性,使物质产品能更为主动地融入人类的生活,贴近人的性灵。

北欧家具设计师受大自然的启示,在设计中借鉴了动植物造型,使之提炼成抽象的几何形体和风格化了的形式。这些形式来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为设计注入了永恒之美。比如威格纳的孔雀椅、迪策尔的蝴蝶椅、雅各布森的蚁形椅和蛋形椅等。北欧家具设计自始至终体现了以“自然”为美的思想,而这也是其设计最具魅力的原因之一。这与2000多年前老子提倡的“自然”美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子》第25章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道生万物呈现的第一大特征。“无为”则要求人们按自然法则办事,而不要人为地去干预。庄子本着不刻意为美,自然为美的思想,认为“天籁”比“人籁”更美,主张“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到南朝时,刘勰的“自然”又保留了老庄的“无意志”“不强为”的含义,要求文艺创作不要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指出只有出于“感物吟志”之“自然之道”的作品才是美的作品。因此,道家学说的根本特点便是:尊重自然、崇尚自然、效法自然。

以“自然”为美的道家美学在设计艺术中要求作品流露出不刻意为美,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设计理念,避免人为雕琢的痕迹,使其呈现出自然而然、平淡而意味深远的艺术精神。北欧家具设计体现的自然之美是平和的,不会引起视觉和心灵的骚动和不安,这个深谙享受的民族将大自然的真实、朴素、和谐完美地展现在其设计中给设计平添了一份自然的真诚。

三、以“淡”为美

北欧家具设计的简单、朴实之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民主的观念使得北欧的设计师努力提高公众日常生活的质量,这使得北欧家具设计呈现出平淡而丰富、简约不简单的风格特征。(转第113页)

(接第138页)

北欧家具设计不同于美国的商业设计只注重产品的造型与功能,而是赋予产品更多的文化内涵。简单质朴的产品并非随意的设计,事实上,北欧的任何一种设计,上至建筑、住宅,下至家具、玻璃器皿、餐具、拉手等,任何一个细节都是经过了反复斟酌、推敲之后才开始应用。北欧家具设计简单而内涵丰富、朴实而时尚,北欧家具设计并不是一味地追求简单,在采用新技术、新材料的同时将更多的文化内涵注入产品中,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体现对传统的依恋,对往事的追忆。北欧人对民主的渴望、对大众化的美的追求、对家的尊重和依恋使北欧的家居用品利落干净、洗练而有创意,既体现了北欧人冷静的人文气质,也映射出“以淡为美”的北欧设计精神。

《老子》第35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第31章:“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老子认为,“无味令人口爽”,而“道”的“无味”之“淡味”超越有限的味,具有无限的全味,无味而无不味,是比世俗的美味高级得多的“胜”“上”之味。到魏晋时期,“淡”作为中国美学的一种理想美范畴正式确定下来。从此,“淡”作为一种审美理想,广泛浸透到人们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中。

从艺术实践上看,此时的绘画领域诞生了寄托淡泊的山水画,诗歌领域诞生了陶渊明、谢灵运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而作为艺术美范畴的“淡”,不仅要求内容淡泊,而且要求形式平淡而意味深厚,即平中见奇,淡中藏浓,浅中含深,言近皆远。 “平淡”不是“中边皆淡”的淡泊无味,而是“似淡实美”“外枯中膏”等很难达到的美学境界。明清之际,将“平淡”推为艺术美的极致,并对“平淡”美的内涵及创作途径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炫烂之极归于平淡”,这充分体现了古人对“平淡”美的追求。

以“淡”为美的道家美学在设计艺术中更强调内容与形式之“平淡”,内容之“平淡”指作品所表现的意蕴要“淡而远”“淡而厚”“淡而深”,它沉着厚实、丰富深远,却出之以平淡。北欧家具设计艺术的原始情感诉诸本能的直觉,体现在对简朴、平淡的日常生活的深切关怀,对内心世界创造力的向往上。正因为如此,其设计作品具有了“淡而浓”“朴而丽”“易而难”“枯而膏”的艺术精神,既不同于枯淡无味,又不同于丰缛腻味,达到了令人味之不尽的艺术佳境。

当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家具制造国和出口国,而家具设计也将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如何利用本民族深厚的文化遗产来武装自己,使其设计能更贴近人的性灵,并折射出更多的文化内涵依然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结合北欧家具设计理念,挖掘中国传统的美学艺术精神,寻找与当代设计的契合之点,将会给中国的家具设计带来一些借鉴与启示。

参考文献:

[1]Chiharu Watabe. Scandinavian Design. Petit Grand Publishing. Tokyo: 2003 First edition.

[2]Charlotte and Peter Fiell. Scandinavian Design. Taschen. Cologne: 2002 First edition.

[3]易晓.北欧设计的风格与历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版.1

北欧家具范文2

欧盟-北约战略伙伴关系是一种特殊国际组织间关系,它既是欧盟与北约关系的制度化,也是欧盟与北约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要想理解欧盟-北约战略伙伴关系的成因,我们还要从欧盟与北约的国际组织属性说起。

从委托的角度来讲,作为国际组织的欧盟、北约与其成员国之间也形成了一种委托的关系。由于高昂的“主权成本”,国家很少将涉及国家安全与防务授权给第三方。然而,在冷战结束后,面对失败国家、持续不断的国内冲突以及欧洲周边形势的不稳定所带来的挑战,地区危机管理、冲突管理等议题成为欧洲国家亟待解决的任务。国家一般不直接参与上述议题的解决,而是将它们委托给欧盟或北约来完成。欧盟与北约也就在外交与安全政策领域,以及国际冲突与危机管理中获取了新的职能,逐渐成为国际性行为体。从委托视角观察欧盟与北约,我们既可以观察到成员国对欧盟与北约的控制,也可以观察到欧盟与北约的自主性。

北约与欧洲安全与防务政策都是建立在政府间主义的基础之上的。由于国家安全领域的敏感性,这两个组织或者制度的行动都受成员国的控制。具体来说,欧盟安全与防务政策的主要决策机构是欧洲理事会和欧盟理事会。作为由成员国元首、政府首脑以及欧盟委员会主席为主要组成部分的会议,它是欧盟内部最高权力机构,负责欧盟共同防务制定的总体原则和战略目标。欧盟理事会,又被称之为部长理事会,它是代表成员国利益的政府间机构。在欧盟发展历史上,1965年著名的“空椅子危机”之后,欧盟成员国达成的“卢森堡妥协”加固了欧盟一体化的政府间性质。欧盟内部机构中,具有超国家色彩的欧盟委员会被排除在欧洲安全与防务领域之外。北约也是政府间组织,其主要决策机构是北大西洋理事会和防务计划委员会。北大西洋理事会由北约成员国组成,是北约最高决策机构和权力机构。防务委员会是北大西洋理事会的“附属机构”,它负责制定北约的防务政策与计划。北约在决策程序上遵守“协商一致”,该原则实际上就是“每一个参与者都拥有否决权的系统”。为了提高决策效率,欧盟在决策机制上引入了“特定多数表决”、“建设性弃权”等灵活原则,但欧盟在共同防务领域大部分决策还是采取成员国“一致通过”的方式进行。成员国能对欧盟与北约施加控制意味着国家决定着欧盟与北约的对外关系。欧盟与北约之间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是在成员国的推动下进行的,因为没有国家的赞同与默许,国际组织之间无法建立正式的关系。

两个组织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两个组织的官僚与机构上。有学者指出,国际组织并非是其成员国的附属物和传话筒而是追求自我利益的行为体。国际组织的利益表达以及对外行为都需要具体的机构与人去执行,这些机构与人员被称之为国际组织的官僚机构与国际官僚。对国际组织来说,国际官僚作用重大,他们往往扮演着“组织边界角色”(boundary-role)或跨边界者(boundary spanner),是连接国际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中介者,代表各自所在的国际组织协调与其它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在北约与欧盟的国际官僚中,北约秘书长与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是两个最重要的人物。在成立之初,北约并没有设置秘书长的职位,欧洲盟军总司令是北约最具影响力的官员。直到北约成立三年之后,为了改善北约组织的政治领导力和盟国之间的政治融合,北约设置了秘书处,其负责人就成为秘书长。北约秘书长是北约主要决策机构——北大西洋理事会的主席,同时,还兼任防务计划委员会、核计划小组主席等职务,他可以利用这些职位赋予的权力影响和制定北约的政策。1997 年的阿姆斯特丹条约设立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的职位,这一职位的主要功能就是协助欧洲理事会主席国制定与执行欧盟与外交与安全相关的政策。欧盟设立高级代表主要为了增强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内不同国家的一致性,同时推动欧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两年之后的欧盟科隆峰会上,哈维尔·索拉纳正式被任命为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欧盟高级代表是欧盟外交政策的关键性人物,是欧盟外交政策的主要塑造者。安吉尔·萨斯-卡兰萨的研究表明:欧盟高级代表与北约秘书长分别在设计欧盟以及北约的战略、发展方向、动员国家支持等方面发挥着独立性作用。当国际组织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时,它们就会有自己独特的利益诉求。这就意味着欧盟与北约之间是否建立关系,建立什么样的关系也取决于两个组织自身的需求。 

北欧家具范文3

一、设计评奖与设计政策的关系

(一)设计评奖的概念诠释

尽管目前学界对设计评奖的概念范畴没有确切定义,但设计评奖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激励机制,它与科技奖励机制在许多方面极其相似。因此,运用科技奖励的有关理论,有助于我们对设计评奖的理解。美国科学社会学家 Jerry Gaston认为“科学技术奖励系统中最重要的是科学共同体对科学家在增进科学知识方面所做出的贡献给予承认。 ”即科学技术奖励既是对在某一领域做出独创性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给予承认和肯定 ,也是在全社会形成模范示范效应 ,从而激励科技工作者勇于科研 ,为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突出了科技奖励的社会导向功能[1]。

设计评奖特别是个人成就奖,实际上就是一种现代悬赏制度,即设奖主体将获奖标准高度凝练在设计评奖的授奖条件中,并在全社会广泛告知,以吸引设计工作者乃至其他专业领域的人员做出符合条件的设计成果以获得政府、社会团体、企业及个人在内的奖励主体的奖励[2]。其目的就是通过对设计工作者在物质和精神上的赞许和鼓励,激发设计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设计评奖的功能

设计评奖作为一种激励措施,一方面通过评奖强化获奖人的荣誉感,从而增强设计评奖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设计评奖设计评奖的功能并非单纯对优秀设计人才及作品的鼓励和肯定,对于设计师而言,它不仅是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理想的需要,更是实现其社会预期的需要。因此作为政策工具的设计评奖通过设计评选所发挥出的政策导向作用对设计发展的走势产生了重要影响。概言之,设计评奖在设计领域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激励功能、承认功能、竞争功能和导向功能,如表 1所示。

(三)作为政策工具的设计评奖

根据欧洲 INNO GRIPS项目研究报告《设计作为创新的工具》指出,欧盟主要国家对设计产业的政策支持可分为设计促进阶段、设计支持阶段和全面支持阶段[3]。而在设计促进阶段支持的重点是对设计活动的广泛推广,设计评奖作为设计促进阶段的重要设计政策工具 ,是除展览以外的非常重要的设计宣传与推广平台,在设计政策系统中起着很强的公共导向作用。

如果说设计展览主要面向的是对设计还不甚了解的普罗大众 ,那么 ,设计奖项的主要目标群体则是在设计政策的核心群体――设计界之内。一个高品质、好口碑的设计奖项不但能吸引国内外设计界的眼光 ,它还肩负着一种将包括政府在内的设奖主体所要倡导的设计价值通过实际的作品明确下来的使命。通过评奖,可以将己经确立的有关“好设计”的标准以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形式 ,影响到设计师、生产商与消费者群体[4]。

二、战后北欧设计评奖活动的演变

北欧设计评奖活动发展伴随北欧设计发展跌宕起伏。它作为北欧诸国促进设计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兴起于战后北欧诸国重建战后经济的历史关头,见证了北欧诸国齐心协力共铸北欧设计黄金年代的荣光。北欧设计评奖活动式微于 70年代北欧设计发展的低谷期,又在 90年代作为芬兰发展经济、扭转经济危机不利局面的重要政策举措在推动经济复苏、促进产品出口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新千年后,随着设计政策在推动产业发展和设计进步作用日益凸显,国家层面的设计政策在芬兰的示范作用下,在北欧各国陆续得以实施,这一时期北欧各国开始高度重视设计评选的政策工具作用,北欧各国都设立了本国的国家设计最高评奖活动。

(一) 1950―1960年代北欧重要的设计评选活动

1950―1960年代是二战后北欧各国设计合力打造北欧设计国际地位的关键期,是北欧设计发展的黄金 20年。在这段时期里,北欧五国间的“设计界的精英们开展了大量的有促进作用和积极价值的设计互访”,运用设计评奖、展览等政策工具极大推动了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发展。这段时期在北欧主要的设计评奖活动主要有丹麦设立的北欧设计最高奖――卢宁奖、芬兰设立的北欧最高学术称号――艺术家教授。

1、卢宁奖(Lunning Prize)

卢宁奖是由美籍丹麦裔商人弗雷德里克 ・卢宁于 1951年12月设立,该奖对二战后北欧设计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卢宁奖长期被视为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诺贝尔奖[5],这也彰显出了卢宁奖深远的当代意义和历史意义。该奖评审主要由来自瑞典、丹麦、挪威、芬兰国家设计专业组织的专家组成。它的设立成为 20世纪 50年代以来“促成和维持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师有效合作的一个重要因素”,极大激起了北欧年轻设计师的创作热情,通过评奖发现和培养了一批设计明星,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其后的职业生涯里以其卓越的个人设计成就塑造和推动了北欧设计风格的形成和形象提升。如第一届卢宁奖颁给了丹麦设计师汉斯 ・瓦格纳和芬兰设计师塔皮奥 ・维尔卡拉,两人在家具设计、陶瓷设计方面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而至今仍活跃在设计一线的芬兰设计大师库卡波罗则是 1966年卢宁奖的得主之一。但令人遗憾的是卢宁奖在 1971年黯然退出历史舞台,其原因值得深思。从表面上看,卢宁奖的停办是由于失去经费支持( 1970年卢宁奖创立人之子去世,其家族后人对举办卢宁奖失去了兴趣),但更深层的原因是: 20世纪 60年代作为西方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激进变革的时代,世界各国都在对设计风格进行尝试和实验,国际上这股以“反对现代主义风格,提倡坏品味”[6]的设计风格多元化、个性化风格浪潮对提倡以“简洁、朴素、严谨的形式符合功能的”优良设计、“优良品味”诸称的北欧设计造成严峻挑战。鲜明而统一的北欧设计风格开始分化,作为北欧设计一体化标志的卢宁奖自然失去了继续存在的理由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北欧设计也从此进入了痛苦而迷茫的十年彷徨。

2、芬兰艺术家教授称号( Artist Professors)由芬兰国家艺术委员会提名,并有芬兰总统颁发的芬兰艺术家教授称号是目前北欧在设计艺术领域所授予的最高学术称号。该称号是由芬兰议会在 1967年通过国家艺术促进法案建立国家艺术委员会制度,并由该委员会在 1969年设立艺术家教授称号,对获得该项称号的设计师、艺术家进行资助。在工业设计领域,著名工业设计大师库卡波罗和汉诺 ・凯霍宁都先后获此殊荣。从 2010年起,教授艺术家的任职期限已有原来的 5年延长至 10年,每位艺术家教授每月可获得大约 3200欧元的资助[7]。

(二) 1980年代北欧主要的设计评选活动

20世纪 80年代北欧经济全面复兴,北欧设计界面对来自海外的挑战以及本国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他们“认为有必要重新审视并调整斯堪的纳维亚设计风格,为之注入新的活力,以满足时代的要求”。北欧设计开始着重表现当代人文主义的因素,“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奋力走出 70年代的低谷,重新具有了雄居世界设计顶峰地位的信心 ”。瑞典设计在上世纪 80年代表现突出,瑞典设计协会是瑞典设计的积极推动者。瑞典设计协会认为:“以协会的观点来看,时至今日,瑞典大部分的产业,还是不懂得怎么样去使用专业的设计师来协助公司的营运,他们忽略了设计这个工具,可以让企业产生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8]。在这样的背景下,瑞典设计协会设立了瑞典杰出设计奖来推动瑞典设计的发展。这一时期以丹麦著名设计师布鲁诺 ・马松的名字设立的布鲁诺 ・马松奖也是北欧非常重要的一个奖项,该奖项旨在支持和鼓励斯堪的纳维亚年轻设计师,促进在工业设计、室内外环境设计领域的设计研发、教育和培训。

(三) 1990年代北欧主要的设计评选活动

90年代初,芬兰经济遭遇低谷。经济危机的出现,使得政府把工业设计作为重振芬兰经济的重要手段,凯伊 ・弗兰克奖的设立正当其时,有其设计战略层面的考虑。凯伊 ・弗兰克奖设立于 1992年,是为了纪念在芬兰设计产业和设计教育上都做出历史性贡献的芬兰设计大师凯伊 ・弗兰克(1911-1989)。该奖项主要奖励芬兰在设计领域内做出突出贡献的设计师,是目前芬兰众多设计评奖中最为重要的奖项。该奖项坚持 “少而精”的原则,每年只奖励一名做出突出贡献的设计师,由于其获奖难度极高和历届获奖人突出在设计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使凯伊 ・弗兰克奖在芬兰乃至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真正使该奖发挥出了奖励一个人,激励一批人的显著效果。例如 2006年度凯伊 ・弗兰克奖得主芬兰设计师汉诺 ・凯霍宁,其设计作品几乎涵盖了工业设计的全部领域──从建筑设计到交通工具设计、电子产品设计、机器装备设计、家具设计、公共设施设计及家居灯具设计,并因其卓越成就而在国际设计界享有极高声誉。

(四) 2000年以来北欧主要的设计评选活动

进入新世纪以来,设计政策已逐渐成为创新经济时代的世界各国战略选择与政策制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芬兰是全球第一个制定设计国家政策的国家,在芬兰的带动下,北欧各国也相继推出本国的设计政策。而设计评选作为政策工具也在被北欧诸国纷纷采用。在这一时期北欧芬兰、瑞典、挪威等国也纷纷设立了自己本国的国家设计大奖,而这已距离 1965年丹麦最早设立丹麦设计奖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

三、结论

通过对北欧半个多世纪来的设计评奖活动的回顾,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一个国家的设计评奖的发展往往是其设计发展的总体水平呈正比,加强对国外尤其是北欧设计先进国家的设计评选活动的研究对于我国设计评选活动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迪作用。反观国内,尽管近些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为营造促进设计发展的政策氛围,在设计评奖设置和奖励力度上也亮点频现,但总体而言与北欧国家在设计评奖方面仍有一定的差异和不足。如北欧各国都设立了国家层面的设计大奖并有政府首脑亲自颁发,而我国至今还没有以国家或政府名义设立的设计评奖;另外,北欧重视设计专业组织的承认和奖励,而我国则过于强调政府部门奖励的权威性,社会组织评奖的实际效力明显偏弱;再有,我国设计评奖多侧重于项目和比赛评奖,而对设计师综合成就评价的评奖活动还少之甚少等,这些都是需要在今后认真研究和加以解决的问题。

注释:

[1]杰里.加斯顿,科学的社会运行[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18-19.

[2]汪涵镔.中外科技奖励制度的比较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0.

[3] HugoThenint,Design as a tool forinnovation[R],A PRO INNO Europe project: Global Review of Innovation Intelligence and Policy studies, Oct,2008.

[4]刘爽.英国设计委员会政策影响力初探[D]中央美术学院硕士论文, 2008.

[5]The Lunning Pr ize[M] . Stockholm:Nationalmuseum,1986: 16.

[6]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深圳:新世纪出版社,2000:272.

北欧家具范文4

北欧风格(Nordicstyle)是指欧洲北部国家挪威、丹麦、瑞典、芬兰及冰岛等国的艺术设计风格(主要指室内设计以及工业产品设计),北欧风格起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设计风格,因此也被称为“斯堪的纳维亚风格”。具有简约、自然、人性化的特点。

北欧风格的特点:

第一,北欧风格与装饰艺术风格、流线型风格等追求时髦和商业价值的形式主义不同,北欧风格简洁实用,体现对传统的尊重,对自然材料的欣赏,对形式和装饰的克制,以及力求在形式和功能的统一;在建筑室内设计方面,就是室内的顶、墙、地三个面,完全不用纹样和图案装饰,只用线条、色块来区分点缀。

第二,在家具设计方面,就产生了完全不使用雕花、纹饰的北欧家具,实际上的家具产品也是形式多样。如果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的话那一定是简洁、直接、功能化且贴近自然,一份宁静的北欧风情,绝非是蛊惑人心的虚华设计。

(来源:文章屋网 )

北欧家具范文5

关键词:用材树种;引种驯化;早期评价

全世界林木种质资源十分丰富,每个树种具有各自的自然分布区,但由于自然分布区的形成受地理变迁、传播条件和各种障碍因素的影响,因而树种的自然分布区并非最佳适生区,其他地区也可能更适宜生长发育[1]。在自然条件相对较差、树种资源匮乏的地区,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外用材树种,对丰富我国林木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调整用材林林分结构,改善人工林组成,提高林地生产力,增加林产品种类,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变,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气候区,具备利用不同地理环境引种各国植物资源的优越性。北美白云杉[picea glauce(moench)voss.]原产于北美洲北部,广泛分布于加拿大和美国大湖区,并且中国和北美温带地区同属温带气候,自然条件、植被类型以及植物起源、演化发展及生境条件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北美区系种质资源引种到中国北方具有很大的潜力[2]。欧洲赤松(pinus sylvestris linn.)自然分布区的气候与中国东北地区基本相似,虽然芬兰受大西洋暖湿气流影响,较高纬度地区气候温和,但是中国北方无霜期较长,能满足越冬前完成木质化过程的林木生长[3,4]。欧洲白桦(betula pendula roth.)原产欧洲和亚洲北部,适应性和抗寒能力较强,在中国东北地区引种栽培已获成功[5]。林木引种驯化是人类利用、改造和保存林木种质资源的重要手段,引进适宜生长、经济价值高的外来树种,可为乡土树种遗传改良提供新的基因资源。笔者在林木种质资源引种驯化、区域试验技术研究以及生长性状测定分析的基础上,以北美白云杉、欧洲赤松、欧洲白桦3个国外用材树种为对象,系统开展了子代生长节律测定、生长适应性分析及早期生长性状综合评价研究,旨在为高寒地区工业用材林基地建设提供优良树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引进国外用材树种介绍

1.1.1北美白云杉具有适应性强、生长迅速之特点,其树干通直,尖削度小,树型优美,材质色度浅、纤维长、纤维含量高,为北美洲地区良好的成林树种和重要的纸浆原材料树种,亦可应用于建筑及园林绿化。在植物系统分类学上,北美白云杉隶属松科(pinaceae)云杉属(picea dietr.),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适应多种土壤类型,其耐寒、抗干旱能力随苗龄增大而增强。在北美洲寒温带针叶林区,白云杉形成亚顶极群落,且常见于各种森林类型,其伴生树种丰富,自南向北变化趋势明显,体现出各种林型向北寒温带针叶林区的过渡[6,7]。

1.1.2欧洲赤松为第三纪孑遗种,在松科松属(pinus linn.)中自然分布最广,又称欧洲松、苏格兰松。在温带针叶树中,其生长较快、经济价值高,抗旱、耐瘠薄和耐寒能力极强,对温度、土壤肥力和水分要求低,适宜多种类型土壤。欧洲赤松广泛分布于欧洲及亚洲北部,常形成纯林,并能与诸多生态特性各异的树种混交形成林分,具较大生态位幅度,形成了许多变种和地理品系[6],中国的樟子松(pinus sylvestnis l.var. mongolica litv.)和美人松[pinus sylvestris l. var. sylvestriformis(takenouchi)cheng et c.d.chu]就是其地理小种。

1.1.3欧洲白桦系桦木科(betulaceae)桦木属(betula linn.)一种高大落叶阔叶乔木,原产欧洲和亚洲北部,主要分布于东欧和北欧,为该区域造林先锋树种、重要工业用材树种和园林绿化树种。在芬兰,欧洲白桦被确定为国树,体现了其在芬兰林业中的重要地位,为芬兰胶合板工业最重要的原材料。欧洲白桦分布广泛,自然差异较大,种源及个体间遗传分化显著,且更新能力和生态适应性较强,生长速度快,抗寒、耐瘠薄,部分种源枝条下垂,树型美观,材质优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5,6]。

1.2原产地与引种区自然概况

1.2.1原产地自然概况①北美白云杉。分布广泛,自美国阿拉斯

加至加拿大均有分布。供试种质来源于北美洲北部,产地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温度3~11 ℃,绝对低温-30~-40 ℃,年降水量500~1 000 mm,年相对湿度60%~80%。②欧洲赤松。原产欧洲和亚洲北部,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从苏格兰、西班牙至芬兰、土耳其,经俄罗斯抵鄂霍次克海至中国东北部都可见到。垂直分布可至海拔

2 960 m,分布区的年降水量200~2 487 mm。年平均温度4.7~13.9 ℃,极端低温-2~-64 ℃,年日照时数  1 324~2 101 h,温暖指数0~106.8 ℃,干燥指数0.101~0.522。③欧洲白桦。种质引自芬兰,当地气候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年降水量600 mm,年平均温度4.0 ℃,最低温度-14 ℃,最高温度18.8 ℃,年日照时数2 520 h,≥10 ℃的年有效积温为2 570 ℃,年蒸发量1 290 mm,年空气相对湿度72%。

1.2.2引种区自然概况引种地选在黑龙江省林口县林业局青山林场,地处中国东部山区,属长白山系的张广才岭东坡丘陵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30°20′-130°40′、北纬45°17′-45°30′。该区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平均坡度10°~15°,最大坡度40°,海拔高度300~500 m;气候属寒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而漫长,夏季温暖湿润而短促,水热同季,光照充足,无霜期120~130 d;年平均降水量400~600 mm,多集中于6~8月份,此期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10℃的年有效积温为2 100~2 600 ℃;地带性土壤类型为暗棕壤,土层深厚,土壤湿润肥沃,通透性强,适宜林木生长。生态条件与前述3个树种的原产地相似。

1.3试验设计

遵循供种区与引种区环境条件相似之原则,引进了7个群体的欧洲赤松、1个群体13个家系的欧洲白桦和9个群体的北美白云杉种子,在青山林场苗圃地播种育苗后,按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建立种质资源保存林及子代测定林,欧洲赤松标记为s101、s102、s103、s104、s105、s106、s107,欧洲白桦标记为b01、b02、b03、b04、b05、b06、b07、b08、b09、b10、b11、b12、b13,北美白云杉标记为g01、g02、g03、g04、g05、g06、g07、g08、g09;分别以樟子松、东北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和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 nakai)为对照(分别标记为ck1、ck2、ck3),观察各树种子代的生长节律,进行生态适应性分析;测定幼苗的树高和地径,比较各树种子代在苗期的生长表现,调查子代测定林的定植保存率,应用统计方法对各树种子代生长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小区内单行30株或双行20株随机排列,株行距1.5 m×2.0 m,设置5次重复。对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的general linear model中univariate 程序[8]进行方差分析、lsr检验。其中,方差分析线性固定模型为yijk=μ+bi+fj+bfij+εijk,式中,yijk为第i个区组第j个家系的第k个观测值,μ为总体平均值,bi为区组,fj为家系,bfij为家系与区组间的交互作用,εijk为误差。

2结果与分析

2.1引进用材树种子代生长节律与生态适应性分析

从3个引进树种育苗的情况来看,在中国东北高寒地区,3个树种的适应能力都较强。利用冻害指数进行综合评价,各引进树种均随苗龄变化存在不同程度的轻微冻害,但经一段时间的缓苗后,冻害现象逐渐消失,可以适应新的生态环境。北美白云杉在播种后50 d内,生长速度与红皮云杉基本一致,以后生长速度开始上升;在一年内,红皮云杉前期生长较快,北美白云杉后期生长较快;由于引种地的光照、水分和热量等条件既能满足原生境生长所需的外界条件,又可促使其打破休眠进行再生长,导致幼苗或幼树的顶芽在木质化程度较低时就进入了冬季,从而引起冻梢现象出现。欧洲赤松的生长节律与樟子松相似,第一个月生长缓慢,第二个月生长明显加快,之后趋于平缓;在秋季,苗木能及时封顶,安全越冬,仅个别群体子代出现冻梢或针叶发红现象,冻梢率仅占2.2%。欧洲白桦的生长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缓慢生长期(7月4日前)、速生期(7月5日至8月15日)、均稳生长期(8月16日至10月24日);生长高峰期集中在7月上旬至8月初;8月中旬至9月初苗木生长停止或生长量接近零,家系间抗寒适应性差异较小,抗寒能力较强,各家系均能及时封顶,安全越冬。

2.2引进用材树种子代苗期生长表现

3个引进树种群体间或家系间在苗期的生长性状测定结果分别见表1和表2,从2个

表可见,地径(d0)和苗高(h)生长性状基本呈正态分布,群体间或家系间子代生长性状差异显著;北美白云杉群体间子代在苗期的地径性状变异较大,苗高性状变异较小,变异系数分别为41.67%(d0)、13.35%(h);欧洲白桦家系间子代在苗期的生长性状变异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31.95%(d0)、28.68%(h);欧洲赤松群体间子代在苗期的生长性状变异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38.86%(d0)、36.32%(h)。由此可见,3个引进树种群体间或家系间子代在苗期的生长性状变异系数分别大于或接近对照,说明子代对引种栽培区生态条件的适应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不过从苗期来看,仍具有一定的增产潜力。

2.3引进用材树种子代测定林生长表现

对引进用材树种子代测定林的定植保存率调查结果显示,北美白云杉的定植保存率为87.20%,欧洲白桦的定植保存率达90.10%,欧洲赤松的定植保存率为84.11%,分别比各自的对照红皮云杉、东北白桦和樟子松降低了3.4%、2.1%、6.5%,说明三者还是具有一定程度的适应性,在高寒地区引种栽培具有极大的可能性,不过3个引进用材树种对引种地区生态条件的完全适应尚需一个缓慢的过程。为探讨3个引进用材树种子代测定林的生长表现,试验对3个引进树种的子代测定林树高和地径生长性状进行了方差分析和统计描述,结果分别见表3、表4。从方差分析结果(表3)来看,北美白云杉群体间、欧洲白桦家系间和欧洲赤松群体间的子代测定林2个生长性状差异显著,具备优良家系或优异群体选择的遗传基础。从表4分析可知,北美白云杉子代测定林的2个生长性状变异较小,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9.49%(h)、6.10%(d0),较苗期分别下降了28.91%、85.36%,其中地径性状变异系数降低幅度较大,说明苗木已进入生长适应期。树高性状变异系数高于ck3,反映出其增产潜力较大;不过地径生长速度较慢,则生长适应期相对较长。欧洲白桦家系间子代测定林的2个生长性状变异系数与苗期相比呈稳定的态势,具有一定的增产潜力。欧洲赤松群体间子代测定林的2个生长性状变异系数较大,变异幅度分别在34.64%~47.63%(h)、26.56%~39.32%(d0)范围内,平均变异系数为42.59%(h)、29.94%(d0),其中s105(47.63%)、s104(46.75%)、s102(46.70%)和s106(44.82%)等4个群体的子代测定林树高性状变异系数较大,均大于ck1,增产潜力较大;s101(30.29%)、s102(39.32%)、s105(29.23%)及s106(28.98%)等4个群体的子代测定林地径性状变异系数较大,变异系数大于或接近于ck1,反映出这4个群体具有一定的增产潜力。

2.4引进用材树种子代测定林综合评价

北美白云杉群体间、欧洲赤松群体间、欧洲白桦家系间的生长性状存在一定的变异,各性状基本呈正态分布。为综合评价群体或家系子代测定林的生长状况,在生长性状遗传变异分析的基础上,对生长性状进行了多重比较,结果见表5。表5显示,s107、s106、s101群体子代测定林树高生长量较大,平均高11.20、7.41、6.05 cm,其中,s107群体子代的树高较ck1提高了46.59%,s106、s101群体子代的树高较ck1分别降低了3.01%和20.81%。s107、s106、s102群体子代测定林的地径生长量较大,地径均值分别为4.53、3.71、2.86 mm,较ck1分别提高了60.64%、31.56%、1.42%。g03、g07群体子代测定林的地径生长量较大,地径均值分别为0.450、0.443 mm,分别较ck3提高了2.74%、1.14%;g03、g07、g09群体子代测定林的树高生长量较大,树高均值分别为16.4、15.8、15.4 cm,较ck3分别提高了7.89%、3.95%、1.32%。欧洲白桦家系子代测定林的地径和树高生长量均高于东北白桦子代,增产潜力很大,其中,b06、b09、b08、b13和b01家系树高生长量较大,较ck2分别提高了45.16%、44.09%、41.94%、40.86%、39.78%;b06、b09、b13、b01、b10和b11家系地径生长量较大,较ck2分别提高了66.04%、58.46%、52.98%、47.84%、46.56%、45.62%。 综合子代生长适应性、生长性状变异程度、苗期和子代测定林生长表现,推荐s107、s106、g03、g07为优异群体;筛选b06、b09、b08、b13、b01家系为优良家系,且群体内或家系间的变异较小,生长稳定,具有推广价值。

3小结

1)北美白云杉群体间子代在苗期的地径性状变异较大,苗高性状变异较小,变异

系数分别为41.67%(d0)、13.35%(h);欧洲白桦家系间子代在苗期的生长性状变异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31.95%(d0)、28.68%(h);欧洲赤松群体间子代在苗期的生长性状变异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38.86%(d0)、36.32%(h)。3个引进国外用材树种群体间或家系间子代在苗期的的生长性状变异系数大于或接近对照,苗期具有一定的增产潜力。

2)北美白云杉群体间子代测定林的树高和地径性状变异较小,2个生长性状的变异系数较苗期分别下降了28.91%、85.36%,子代树高性状变异系数高于红皮云杉,增产潜力较大。欧洲白桦家系间子代测定林的2个生长性状的变异与苗期相比呈现稳定态势,具有一定的增产潜力。欧洲赤松群体间子代测定林的2个生长性状变异较大,s105、s104、s102和s106等4个群体的树高性状变异较大,均大于樟子松群体,增产潜力较大;s101、s102、s105及s106等4个群体的地径性状变异较大,变异系数大于或接近于樟子松群体,具有一定的增产潜力。

3)欧洲赤松s107和s106群体、北美云杉g03及g07群体为优异群体,欧洲白桦b06、b09、b08、b13和b01家系为优良家系,其群体内或家系间的变异较小,生长稳定,建议在生产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为群. 欧美北部珍贵树种引种驯化研究[d].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2004.

[2] 贾忠奎,马履一,王小平. 北美白云杉、黑云杉在中国的引种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4(3):341-345.

[3] 兰士波. 高寒地区欧洲赤松引种苗期试验及早期评价[j]. 林业科技开发,2010,24(3):22-25.

[4] 于泳,韩宝平,徐连峰,等. 松嫩平原引种欧洲赤松可行性探讨[j]. 防护林科技,2007,80(5):112-113.

[5] 兰士波,王雪松. 欧洲白桦早期生长性状表现与优良家系选择[j]. 中国林副特产,2010(6):1-4.

[6]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4.

[7] 兰士波,罗旭,邹建军,等. 北美白云杉引种育苗试验初报[j]. 吉林林业科技,2005,34(6):13-18.

北欧家具范文6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

欧盟:

欧盟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多元体系且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欧盟的发展历程主要概况如下:1951年4月,欧洲6国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联营条约》,正式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7年3月,六国在罗马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7月1日,六国正式将三个共同体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1991年12月,欧共体签订了《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条约》及《欧洲政治联盟条约》,1993年11月,该条约正式生效,欧共体正式更名为欧盟。欧盟的统一货币为欧元,1999年1月1日正式启用。欧盟在其历史上共进行了5次扩大,现在共有27个成员国。

欧洲联盟作为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经济政治组织不断发展,始终依循一条深化与扩大的路线前行,体现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独特的进程特点。第一,一体化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具有渐进性。欧盟从当初的“欧洲煤钢共同体”发展到今天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组织,从当初的6个成员国,到今天发展成拥有27个成员国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第二,欧盟具有超国家性,内部高度统一性。欧盟坚持用一个声音说话,成为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关税减免,使用统一货币欧元,成员国之间交易成本不断降低,大大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第三,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深受世界外部环境的影响。一定时期的国际形势对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步伐影响较大,如20世纪70年代由于国际形势的恶化,欧洲经济一体化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共同农业政策执行难以为继。第四,一体化过程中,各国协调和妥协促进了其发展。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在一体化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分歧和矛盾,但欧盟各国经过妥协和让步,促进了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第五,欧盟成员国中,发达国家居多,发达国家控制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北美自由贸易区: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概况:1986年1月2日,美国、加拿大双方正式签署了《美加自由贸易协定》。1986年8月美国、墨西哥两国领导人提出双边的框架协定计划,两国进行多次谈判,于1990年7月正式达成了美墨贸易与投资协定。1990年9月,加拿大参与谈判,三国于1992年8月12日达成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1月1日该协议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告成立。

北美自由贸易区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该区域组织内既有发展中国家又有发达国家经济。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经济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墨西哥在该组织中共存,经济发展水平迥然相异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处在一个区域经济集团,为实现共同发展繁荣共同努力。第二,经济发展的互补性。由于三个国家经济情况不同,他们在资源、技术等多方面存在互补性。墨西哥的优势在于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美国的优势为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雄厚的资本实力,美国和墨西哥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北美地区制造业的竞争力。第三,发达国家主导北美自由贸易区经济发展。北美自由贸易区这个区域经济集团是以美国为核心的,美国对北美自由贸易区既起到积极建设的作用,也是北美自由贸易区得以正常运行的主要支撑力量,在北美自由贸易区中发挥主导作用,居于支配地位。第四,北美自由贸易区内有3.6亿消费者,国民生产总值总计超过6万亿美元,说明北美自由贸易区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第五,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具有过渡性。美国积极倡导建立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实际上是美国战略构想的一个步骤,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整个美洲建立自由贸易区,并实现其经济的主导地位。

亚太经合组织:

亚太经合组织的主要发展历程如下:美、日、加和东盟等的12个国家的外交部长和经济部长在堪培拉举行了“亚太经济部长级会议”,这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的诞生。1991年汉城会议通过了《汉城宣言》,制定了APEC的基本章程,并第一次规定了该论坛的宗旨、原则、活动范围、加入标准等。1991年11月,中国同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一起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在1993年一1997年这五年的时间里,通过各国的不同努力,解决了区域合作所面临不同问题,并制定了具体的合作蓝图。2000年非正式领导人会议重申了应坚持茂物确定的贸易投资自由化目标,并加强人力、基础设施和市场等方面的能力建设活动。

亚太经合组织的特点:第一,亚太经合组织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多边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是非全球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其经济实力占世界的一半,在全球的经济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二,成员国的多样性。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势力大小.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制度等方面均不同。第三,亚太经合组织方式具有独特性。它承认多样化,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遵循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协商一致、自主自愿的原则;单边行动的集体行动相结合,在集体制定的共同目标指引下,亚太经合组织成员不同的权益和要求得到很好的平衡。第四,APEC的运转靠协商达成共识。以磋商代替谈判,以承诺代替协定,体现了求同存异、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避免了由于集体谈判方式容易引起的利益冲突以及对一国经济和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第五,APEC是一个区域性的官方经济论坛,坚持开放性,APEC大多数成员体采取了以加工贸易或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及发展战略,以促进其经济的发展。

对比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特点,三者有一些共同之处,比如:地理位置上都毗邻或交通联系比较便利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且能形成互补,大部分是中小国家等等。它们都各有自己的特点,都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部分,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步骤,经济全球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终方向。各个国家、区域组织必须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促使全球的经济达到一定程度的繁荣,各国的总体利益有较为大幅度的提升。(作者单位:山东大学)

参考文献:

[1]《国际经济组织》 窦建华 科学出版社

[2]《APEC区域经济合作模式与发展前景研究》 廉晓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一篇怎样写申请书

下一篇本科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