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教学设计范例6篇

燕子教学设计

燕子教学设计范文1

【关 键 词】 课堂;生成;对话

问题的提出:

新课标强调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过程,它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那么,如何与“生成”结伴同行,使课堂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以达到师生共同成长的目的呢?

案例叙述:

我认为富有生命的课堂不在于教师设计教案时的精心考虑,不在于上课时行云流水般环环紧扣的逐步展示,而在于师生课堂上不断丰富的体验,不断的生成,共同的成长。我上了《燕子妈妈笑了》一课,从教学的过程来看,我觉得这堂课是成功的。这堂课凸显了语文新课标的两个基本理念:一是阅读教学的“对话”理念,一是课堂教学的“生成”理念。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有效、主动地建构知识,使语文阅读教学真正实现了动态生成。

[案例一] 老师笑了。

师:孩子们,我就是燕子妈妈,你们就是小燕子,咱们来体会一下,妈妈为什么笑了。

师:孩子们,你们能不能飞到菜园里,看看冬瓜和茄子是否长得一样?(示意学生做飞的动作)

生:好的。(孩子们站在原地做飞的动作)

师:孩子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边表演边说)妈妈,妈妈,冬瓜是大的,茄子是小的。

师:你们真不错,能不能再去看看,还有什么不一样?

生:妈妈,妈妈,冬瓜是青的,茄子是紫的。

师:很好,你们刚才知道看大小,现在知道还要看颜色,细心多了。那么,能不能再去看看,它们还有什么不一样?

生:妈妈,妈妈,我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子有小刺呢!

师:你们真是做事认真的好孩子。

有一个学生插话:老师,我发现我们就像小燕子!我们不断读书,有新发现,老师看我们读书认真,就笑了!

[案例二] 燕子妈妈笑了。

师:课文读完了,我们知道小燕子认真观察,知道冬瓜和茄子有许多不同。我们也拿一个冬瓜和茄子看看好吗?(教师把准备好的小冬瓜和茄子拿出来让学生看)

师:我以前只注意到茄子柄上的小刺,却没有注意到冬瓜皮上的细毛,你们呢?

生:我以前只知道冬瓜是青的,却不知道它长在地上。

生:我不知道茄子是挂在枝上的。

师:孩子们,你们对这样的小燕子有什么看法?

生:小燕子做事很认真,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生:小燕子飞来飞去,太累了。

生:虽然累,但它不怕累,还能一次次飞去认真观察。

生:小燕子做事太不认真,所以要飞去看好几次才看清楚。

生:小燕子做事这么不认真,燕子妈妈为什么还笑了呢?

师:是啊,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认真读书,看看你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因为小燕子每次飞去菜园都有不同的发现,所以燕子妈妈就笑了。

生:燕子妈妈看到小燕子观察得越来越仔细了,很满意,所以才笑了。

生:燕子妈妈看到了小燕子的进步,觉得很开心。

师:是啊,燕子妈妈就是发现小燕子每一次都有新的发现,一次比一次进步了,做事情越来越认真了,所以燕子妈妈就笑了。

[案例三] 我发现了……

师:“小燕子很认真所以能发现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同,我们班的同学一定也和小燕子一样,能发现你们带来的水果或蔬菜有什么不同吗?”

(教师让学生把准备好的水果或蔬菜拿出来观察,学生忙了起来。)

小组交流:

师:请同学们用“我看到了_______是_______的,_______是_______的”这样的句子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1:我看到了苹果是红色的,梨子是绿色的。

生2: 我看见红萝卜是小的,萝卜是大的;红萝卜是红的,萝卜是白的。

生3:我看见苹果是圆的,芒果是椭圆的。

生4:老师,我不光用看的,我还用手捏的。我发现香蕉是软的,苹果是硬的。

师:你真棒,除了看,还想出了别的办法来进行比较。其他同学们是不是也有什么别的好办法呢?

(同学们又一次忙了起来)

生5:我尝了一下,发现香蕉是甜的,桔子是酸的。

生6:我掰开来,发现香蕉里面没有籽,桔子里面有籽。

生7:我用手摸,发现苹果的皮是光滑的,而桃子的皮上有细毛。

……

案例评析: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生成”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语文新课程教材趋于开放,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课堂活动丰富多彩。因此,语文课的生成性大大增强,课堂的动态生成已成为新课程反思的热点之一。面对这一新课题,教师是以“预设”掩盖生成,一味“走教案”,还是敏锐地捕捉这些“生成性”的资源,使之成为新的课程资源?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它告诉我们:课堂上学生学习不是预约的,而是学生与教师、同伴、作者“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有许多意外与惊喜。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就应当努力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在“动态生成”中挺进。

一、营造氛围——生成的前提

对一名教师来说,比学识更重要的,在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让学生在广阔而自由的空间里放飞思想,砥砺能力。教师与学生对话主要是以文本为中介进行的平等的精神交流。学生是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每个人都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有权拥有舒展生命、张扬个性的空间,而教师只是对话环境的创设者,儿童是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与欣赏者。只有这样,所有的学生才能拥有自主阅读的时空,才能有效地展开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才能拓宽思维空间并提高阅读质量。案例一中将有趣的表演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形成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有着强烈的生命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真正从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的方法,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我们就像小燕子,我们不断读课文,有新发现,老师看我们读书认真,也笑了!”语文学习不再是枯燥的上课,而是一次有趣的活动,在愉悦的活动中文本内容也就悄无声息地走入了学生心里。

二、充分预设——生成的基础

有一则公益广告,画面是一个小女孩在放风筝。广告词是“控制是为了飞得更高。”这则广告形象而有一定意蕴。如果我们把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预设比喻成线,而把生成理解为风筝的话,可以这样说:生成离不开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新课程理念引导下的预设应当具有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课堂、共同创造未来的全新理念。因此这个教学预设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这样,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但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教师就不会手足无措,即使出现预设之外的情况,也能够很快想出应对策略,及时化解。案例二中根据教师的预设是引导学生体会小燕子越来越认真,所以妈妈笑了。可是学生的阅读感悟的结果却是小燕子不够认真,并提出了“小燕子做事这么不认真,那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呢?”这个问题提得多好啊。此时教师根据教学中生成的资源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随即把这个问题抛还给学生“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不仅顺应了学情,而且对课文中的小燕子有了“正确”的认识。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燕子妈妈笑的原因,是因为小燕子越来越认真了。这就告诉我们,全方位的预设能使教师在课堂上左右逢源,适时关注课堂生成的新情境、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体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从而也使课堂精彩纷呈。

三、留足空间——生成的摇篮

“不去认真预设,那是不负责任;不善实时生成,那是不够优秀。”叶澜教授的至理名言告诉我们: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处理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让思维火花得到绽放,让语文课堂涌动生成的激情,充满勃勃的生命活力!我们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有教学方案的预先设计,并在预案中就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诱导下或在某种情境中,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或产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亮点。在案例三中,教师留足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学生们一开始只是用眼睛看来进行比较,当一个学生提出他是用捏来比较,教师适时地评价,并对其他学生进行引导:“再想想,有没有别的办法”,并留下足够的空间。学生在这样的空间,选择看、摸、尝去了解水果或蔬菜的不同之处,然后在交流中肯定自己的发现,精彩的生成便不期而至了,并使学生在精彩的交流中得到语感的训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然而这种思想它需要“温床”的培育,这“温床”应该是优化了的学习空间,它孕育着课堂上精彩的生成。

生成的课堂是精彩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闪耀着创造的光辉。我们的课堂也将充满生命的气息与情趣,充满挑战与创新。把课堂真正归还给学生后,课堂究竟会出现怎样的可能,已经远远不是在预设时候就能完全了然于胸、把握在手的。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需要教师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预设教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制随时处理生成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程,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弹性优化。肖川在《成为有思想的教师》一文中说过:“有思想的教师,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我认为,“自觉”是对教师思想底蕴的要求,“自然”是对教学艺术的要求。让课堂在我们教师“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下,使学生“心灵丰满”起来,“精神充实”起来,让我们与精彩有约,与“生成”结伴同行,和学生一起在动态生成中享受语文的灵性之光,使生命在课堂中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冯建军. 生命化教育[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钟启泉,吴国平. 革新中国教育 《教育参考》精选[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燕子教学设计范文2

关 键 词家校合作;特色课程建设;行知思想;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03-00-03

燕子矶中心小学坐落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发源地――南京晓庄,这里是中国近代乡村教育运动的发源地和最早的试验场,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即发轫于此。多年来,博大精深的行知教育思想与理论一直引领着学校的发展。燕小人沿着“生活、共同生活、愉快地共同生活”的行知轨迹,逐步明晰了“悦群”教育特色。

在特色发展过程中,学校一直将研发校本课程作为助推器。学校扎根“行知文化”土壤,不断吸纳与融入新的教育理念,借助家校共育,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八悦”课程体系。“八悦”课程围绕“悦群”教育之核心词“悦”,包括悦燕、悦陶、悦视、悦读、悦心、悦动、悦研等八个子课程,将学校、家庭和社区资源纳入其中,共同促进燕小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溯源:追寻“八悦”课程家校合作传统

“八悦”之“悦”,源于学校文化特色核心词“悦群”。“悦”即高兴,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愉悦感;“悦”还有使愉悦之意,即帮助他人或群体愉悦,在群体中获得快乐。因此,“悦群”意指学生的一种学习生活状态:高兴、愉快、快乐地聚在一起,相处、合作、共事、互助。“悦群”教育践履行知教育思想,以“快乐学习 悦群生活”为办学理念,扎根学生的学校、家庭与社区生活,构建生活教育的实验学校,打造儿童文化的研究基地。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1]燕小人认识到,社区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便有了第一本校本教材《社^伴成长》的诞生。教材主要由教师收集的社区人文历史、民间工艺等资料编写而成;旨在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区,培养其热爱社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怀,践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和一”[2]之行知思想。由于对校本课程的理解尚不成熟,教材的编写与使用都遇到了重重困难,如何创新校本课程成为困扰学校的难题。之后,学校在调研中发现,家长和教师对于“电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干扰问题”反映尤为强烈,便又开发了《电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校本教材。

这两本教材源自学校对陶行知思想的理解和践履,是燕小人对于家庭和社区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初探索,这为“八悦”课程体系建设积累了宝贵财富。随着栖霞区教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研发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校本课程已成为学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迫切需要。于是,学校一方面鼓励教师加速自身的专业成长,不断提高家校合作能力;另一方面组织教师走出去,聆听窗外的声音,吸取优秀学校的课程建设经验。在此过程中,我们在海门邂逅了朱永新教授引领的新教育实验,燃起了研发校本课程的新热情。

新教育倡导的新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实践性课程。在课程的编制实施上,实践的活动、为了实践的活动、教师指导为主的课程活动、儿童自动为主的课程活动、严肃紧张的课程活动、轻松愉快的课程活动应当交错调配。这与行知思想具有诸多相通之处,尤其是新教育提出的让父母更多地参与学校生活,与孩子共同成长等理念,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

2013年,燕子矶小学加入新教育实验团队,成为新教育挂牌学校。由此,学校扎根“行知文化”土壤,吸纳新教育理念,展开了新的校本课程研发之旅。

二、构建:绘制“八悦”课程文化图谱

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新”包含自新、全新和常新,即要培育学生适应社会并能良好地生存于这个社会的各种意识与能力,如此方是新教育的需要。[4]课程的丰富性决定了孩子生命的丰富性。燕小人认识到,校本课程建设必须整合学生的学校、家庭与社区生活资源,才能丰富学生的生命成长,让燕小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于是,学校尝试将家长和学生都视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体,编写了《陶爷爷对说》校本教材。包括四个板块,一是问答篇,以儿童提问陶爷爷回答的方式,鼓励师生、家长一起收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常见问题。二是故事篇,讲述与陶行知相关的教育故事,并在故事下面点出其中的哲理。三是歌谣篇,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陶行知创编的歌谣,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开展爱国、劳动等教育。四是学陶篇,收录学生学陶诗歌创作作品,让学生也成为校本课程编写的重要成员。《陶爷爷对说》的编印和学习,在师生、家长中掀起了一股学陶师陶的热潮,燕小人第一次真正感受到校本课程的魅力。

与此同时,燕小吸纳新教育理念营养,深化对“悦群”的理解,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新教育十大行动:即构建书香校园:悦游书海、奠定底色;师生共写随笔:悦思点滴、自主成长;聆听窗外声音:悦入社会、行知合一;培养卓越口才:悦言己见、展示风采;构筑理想课堂:悦逐智慧、生命共鸣;建设数码社区:悦合资源、心系家乡;推进每月一事:悦养习惯、终身受益;缔造完美教室:悦建文化、铸就梦想;研发卓越课程:悦研儿童、幸福人生;家校合作共建:悦构网络、携手共进。“十大行动”涵盖燕小人完整的校园、家庭和社会生活,为“八悦”课程构建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在此基础上,2014年,学校围绕悦群教育理念,整合已有的三本校本教材,整体设计了“八悦”校本课程框架(见下图)。

燕子矶中心小学“八悦”课程图谱

这一框架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分为健康的身心、艺术的修养、智慧的头脑和家乡的情怀四个板块。课程以儿童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秉承行知先生的课程观,吸纳新教育理念,实现了学校、家庭和社区资源的有效整合。

“八悦”课程图谱的设计过程,让燕小师生重温了学校历史,深化了对行知思想的认识和理解。更重要的是,燕小人在新教育十大行动中,深刻体验到家校合作的意义和价值。越来越多的家长参与到课程建设之中,深度浸入学校生活,与孩子共同成长,成为许多家长的行动自觉,这为“八悦”课程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行动:家校共享“悦群”美好生活

“学校是河道,课程是河流。”[3]历史悠久的区域文化需要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才能生生不息;“社会即学校”,学校教育也需要不断融入社会元素,才能促成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获得幸福的成长。“八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根植栖霞生动的社会生活与历史积淀,在师生、家长和社区的精心培育下,开出了绚烂的格桑花。

悦燕课程旨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区,融入社会,培育家乡情结。学校号召学生和家长一起走进社区,收集燕子矶地区的名胜古迹、历史文化遗迹、民间工艺、诗词歌赋、民风民俗等资料,为课程积累素材。学校与燕子矶街道文化站联系,聘请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到校展现“非遗”技艺,宣传“非遗”文化,如省级非遗“舞龙”、市级非遗“扎风筝”“抖空竹”,区级非遗“莲湘舞”等。学生深受震撼,在传承人的影响和帮助下,组建了“手龙队”和“莲湘舞”社团,并多次应邀参加“扬子社区行”等活动,受到居民的好评。

悦心课程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从密切亲子关系着手,引领家长深度参与校园生活。如在园林式校园创建中,学校邀请家长参与环境设计和景点命名。在家长的热情支持下,校园增添了“悦群十景”:雏燕展翅、新燕池、陶子沐辉、燕语亭、陶声唱响、悦群墙、悦教园、培英园、悦读角、竹石恋歌。十处景观样样别致,名称别具一格。家长还提供了许多悦群小故事:《心中有别人》《拉车的故事》等,丰富了景观的诉说,故事中蕴含的团结合作、友善分享等精神,于无声中镌刻在孩子心中。学校组建了“小导游”团队,鼓励孩子们在家长开放日、家长会上,为家长介绍学校景点,锻炼口才。

悦陶课程则通过发掘家长资源,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深入理解行知文化。在家长的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参观陶馆等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和家长一起收集陶诗和陶歌,共同创编学陶童谣和儿歌等。悦陶课程的实施让行知思想深入人心,成为学生和家长共同遵守的文化准则,有效提升了家长与学生的文化素养。

悦读课程则以“构建书香校园”和“师生共写随笔”的新教育十大行动为基础,旨在以阅读促进学生智慧成长。学校统一设计并发放亲子阅读记录卡,请家长和孩子一起记录悦读,并定期开展亲子阅读经验交流会和亲子图书义卖等活动,营造悦读活动氛围;每学期结束,学校还会评选书香家庭,为获奖家庭颁奖,营建良好家风。

丰富的课程实践有效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自发成立了个性鲜明的社团,并统一定名为“悦群艺友社”。其内容包括民间工艺、文学艺术、学习技艺、创造新艺等,并由此构成了悦创课程。书法课程、小书虫课程、中国鼓课程、踢毽子课程、种植课程等成了家长发挥特长的天地。家长积极参与课程设计和实施,与孩子一起切磋技艺,共同成长。

“八悦”课程建设凝聚了燕小师生、家长和社区的精神和力量,学校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为“八悦”课程“量身定做”了标志――格桑花。格桑花是高原上最美的花朵,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其藏语是“格桑梅朵”,格桑即幸福,梅朵即梅花。“八悦”课程中的每一个(花瓣)各自独立,却又因共通的“悦群”理念(花蕊)而融为一体。我们希望,在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共同努力下,每一个燕小孩子都像格桑花一样,顽强生长,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6.

[2][4]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48-50.

燕子教学设计范文3

一、比“知其所以然”更重要的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描写燕子外形时,教师让学生用心读书,从中慢慢领会文本先整体写羽毛,再写翅膀,后写尾巴这一从整体到部分,从前到后的顺序,条理非常清晰。然后教师问学生:“作者为什么只写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而不写其他部位呢?”学生先是一愣,然后略一思忖,便举起手来:“因为这三个部位都很美。”“因为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最能体现它的特点,而如果写其他的地方就不一定写出燕子的特点。”“对!”教师相机顺势引导,“所以我们在描写一个人或物时,一定要抓住其特点来写。”教学至此,就转入到下一个环节了。在评课的时候,所有听课教师都认为在这一环节中,教者不仅做到了让学生“知其然”,即抓住这三个部位来写,而且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即让学生明白这三个部分最能体现燕子外形的美,体现其活泼机灵的特点,因而主要写了这三个部分。

从教学开始,我亲眼目睹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互动的场面,教学效果确实不错。但对于这一环节的结束,我总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于是在我的课堂上,我也像这位年轻教师一样,由儿歌导入课题《燕子》,而后进入学习生字、初读课文、了解文本大概意思的环节,再具体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当教学进行到学生已了解作者抓住特点描写燕子的外形美时,我围绕这一点“凿井深挖”:先让学生查词典,理解什么叫特点。所谓特点,指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是区别于其他人或事物的方面。然后我问:“燕子剪刀一样的尾巴其他鸟类有吗?它那俊俏轻快的翅膀与其他鸟儿一样吗……”在不断地追问中,引导学生一点一点地明白,作家所写的这些,都是燕子区别于其他鸟类所特有的地方。在学生若有所悟,若有所思之时,我又顺势让讲桌旁边的两个学生站起来,面向大家。在大家莫名其妙、面面相觑之时,我说:“作家郑振铎能抓住燕子的特点,将燕子的活泼机灵写得栩栩如生。现在你们看这两位同学,他们每天都和大家一起玩耍、一起学习,你们能不能说一说他们的特点呢?注意是说他们的特点!”孩子们听了我的话,都沉思起来,一会儿,小手都纷纷举了起来。“甲同学性格比较活泼,爱笑;乙同学比较内向,不爱笑。”“甲同学平时开朗,爱说笑话;乙同学相对有点忧郁。”……学生们的话匣子一打开,似乎没完没了。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学习的目的归根结底就是为了运用,学习如果仅仅停留在“知道” 的层面上,没有让学生亲历体验迁移运用的过程,学生怎么能够牢固掌握这一知识点呢?这里,我不仅让学生“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更注重引导学生内化迁移,亲历“如何知其所以然”的过程,从而让学生的语用能力在课堂上得到一次扎扎实实的训练。

二、比“先自由品读交流”更重要的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插图,生动再现课文里美好的春光,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然后让学生用心默读这一自然段,边读边品味,同时画出自己体会最深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在学生品读之后,师生交流,在品读想象中,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在教学这一环节时,一开始我也觉得这样的设计挺不错,能做到充分尊重学生,循着学生学习的思路逐步深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让教学有一种纯天然的美。但这样的教学又极易导致学生说得杂乱无章,在一两点无关紧要的地方纠缠不休,最终还得教师草草收场。

如何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极力避免这一尴尬?教学过后,我数了一下,这一自然段共四句话,前三句话通过“微风吹拂”“细雨洒落”“赶集似的聚拢来”等生动的描述,写出春天的烂漫无比,而燕子的到来,更给早春的大自然增添了生气,把春光点缀得更加美丽。想到这里,我的目光不由得聚焦在“烂漫无比”这个词语上。可以说,这是本段“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词语,何不先引导学生发现核心词语,再围绕这点展开去细细品读感受?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在教学时,我也先让自己边读边体会,感受春光的美好,在此基础上提问:“这一自然段主要描述了美好的春光,那么文中的哪个词最能让你感受到春光的美?”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烂漫无比”这个词,然后我先让学生理解“烂漫”一词,是指颜色鲜明而美丽,在此基础上理解“烂漫无比”的意思。至此,我再让学生用心品读这一自然段中相关的几句话,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春光的烂漫无比,作家是如何将这美妙的春光描写得如此栩栩如生的?正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在抓住中心句后,学生依据文本描述,在与老师步步深入的交流中,通过想象、品悟,不仅感受到燕子与大好春光的紧密联系和相映成趣的动人情景,体会作家用词的精妙,更从中悟得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即在初读基础上找出核心的词或句,初步把握主要内容的学习之道。

三、比诵读更重要的

燕子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语文课堂 课堂提问

中图分类号:G623.2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较普遍、功效较显著的教学手段。随着课改的深入,一些教师因对课程的理解有所偏颇,致使自己在课堂上的提问有所偏差。为了克服以前“满堂问”的现象,真正发挥提问的语言效应,我们必须切实弄清课堂问题设计的要求,注重教师设计问题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呢?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计的问题要务实

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设计,要从实际出发,从效果出发,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所有的提问实际上应该是紧紧围绕教材的主要教学点,让学生可以一旦解决了所提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这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在这方面有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问题。《学记》上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其先易难,后其节目。”讲的正是这个道理。问题设计巧妙合理,能引起学生兴趣,启发思考,从而获得知识。反之,则会使学生厌烦。问题的设计要力求精当,“精”指的是精炼扼要、言简意赅,“当”指的是得当,所提问题要恰是重点、难点;还要富于思考,即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并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学生理解词句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及它在课文中的作用;问题还要紧扣文脉,紧扣文章的思路,可以是由整体到部分,先提出一两个大问题,再按重点词、句、段设计若干小问题,来说明大问题,也可以由部分到整体,根据重点词、句、段先设计若干小问题,再提出总结性的大问题,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做出概括,也可以将两种方法有机结合,构成整体―部分―整体。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应服从总的教学任务,教师在备课时应进行充分的准备,做到适时适度,灵活多样。

二、设计的问题要新奇

好奇知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意料,能促进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寻找答案。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老调重弹。古希腊的学者普罗塔戈(Plutarch)早在3000年以前就指出:“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用自己的星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火把,而新奇有趣的问题正是这种星星之火。如《鲸》一文,我在学生了解鲸的外形、鲸的种类、鲸是怎样吃食及鲸是怎样睡觉后,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这么大的鲸是怎样生小鲸的?学生感到问题很新奇,立即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说,鲸像鱼,是卵生动物;有的说,鲸是胎生的,靠吃母鲸的奶长大的……看,新奇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多大的说话兴趣,同时也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大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

三、设计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

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虽然每次回答的只是少数学生,但必须让全体学生都认真思考、做好回答的准备。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发问时应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问题,而不是“乱点鸳鸯谱”。对于理解或鉴赏性材料的提问,要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窠臼,让答案具有多维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这样的提问,既紧扣了教材,又给予了学生充分施展自己创造才能的机会,对于学生的自我锻炼、自我提高大为有利。教学《桂花雨》这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热爱家乡的情感,我问:在你童年生活中最有趣,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还有“你觉得桂花美吗?”让学生畅所欲言。

四、O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陶行之先生讲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启发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能够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达到非说不可的境地。在教《燕子》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欣赏课文的语言,并懂得作者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把燕子活泼的样子生动地写出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启发学生非说不可的问题:如果让老师来描写燕子,我会这样写: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再加上尾巴,凑成了一只小燕子。你们看,是老师说得好,还是书上说得好呢?为什么?学生一听立即会感到老师说得不如书上写得好,随后他们就会急着去看书,研究书上这样写的好处。例如,有的学生说,老师说得不好,主要是太空洞了,只说出了燕子有羽毛、翅膀和尾巴,没有说出燕子的样子是怎样的,让人听了一点也不明白。有的说,书上写得很形象,作者用上形容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燕子活泼机灵可爱的样子生动地描绘出来,使我们一看就明白燕子在春天里自由飞翔的样子。设计精炼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提问启发,重在“善诱”、“博喻”,启发学生心志,培养其思维。如果“一语道破天机”,定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思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就可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示教师的教学魅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燕子教学设计范文5

把 “导 课” 的 权 力 下 放 给 学 生 广东省 东莞市 城区实验小学 游 秀 萍 “导语是教师在传授新知识之始,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一定的方法所设计的教学语言。”巧妙新颖、引人入胜的导语,能抓住学生心理,唤起注意力,引发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做好精神准备。 在传授新课之前,当老师把早已设计好的导语和盘托出,希望借以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时,可以发现,无论老师设计的导语多么巧妙新颖,多么引人入胜,还是能从一小部分学生的眼神中可以觉察出,他们并没有完全接受老师的导语,学习新课的兴趣也就没有完全被激起。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在设计导语时,一方面,无论老师怎样尝试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希望能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的水平等因素来设计导语,在思维上,老师是无法真正地牵引着学生走一条规模式的道路。因此,在老师希望借设计好的导语来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时,还是会有一部分学生会在思想上开“小差”。 另一方面,老师设计的导语过多地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间接地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无论设计的导语多么巧妙新颖,多么引人入胜,对于学习的主体来说,还是被动地被唤起注意力,被动地被激起学习的兴趣。 那么换另一种导课方式怎样?把导课的权力下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设计导语,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挖掘出学习新课的动机。 有了主动的参与,学生那把渴望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求知之火燃烧得更猛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会学生主动学习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把导课的权力下放给学生,让学生从头到尾主动地、自主地去获取知识,增长学习能力,做学习的主人。 把导课的权力下放给学生,就是让学生在教师传授新知识之前,自己根据对新课文的理解设计“导语”。为了让学生设计“导语”时有的放矢,首先要提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让学生通过感知,运用思维,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课文内容,并在预习过程中找出自己在理解中遇到的疑点、难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归纳、串联起来设计成“导语”。可能,学生所设计的导语没有教师教学活动中设计的导语那样具有严密的思维性、争议性,那只不过是学生自己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些个人见解而已,但是学生在思维上有了自己的参与后,学习新课的积极性就会随之被调动起来。 在传授新知识之始,教师让学生自己畅所欲言,让学生自己把设计好的“导语”讲出来。期间教师不仅要领会学生的“导语”,还要总结出学生希望学习新课的重点和难点,最感兴趣的地方等等,然后结合要传授新课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等教学要求,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做到照顾全面,因疑施教,符合各层次学生的需要,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设计“导课”的方法,教师可以设计多种方案让学生得以训练,例如: 一、从课题挖掘信息设计“导课”。 引导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对课文的题目进行理 解、分析,从中找寻可以用来设计“导课”的内容。 如学习《赤壁之战》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课文题目: ①“赤壁之战”发生的年代?②主战双方是谁?③谁是这场战争的大赢家?④赢的一方运用了什么战略方针得以获胜?等等。 二、把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难题拿来设计“导课”。 引导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可以把在预习中遇到的难题拿来设计成 “导课”,造成“悬念”,借以引起阅读课文的兴趣。 三、联系旧知识设计“导课”。 引导学生在理解新课的基础上,联系以前学过的同类课文,找出 其中的异同点,再有针对新课,设计“导课”。 如学习郑振铎的〈燕子〉时,引导学生联系低年级学过的同一个 题目的课文—〈燕子〉,找出两者的异同点设计“导课”:①同样是写燕子,郑振铎笔下的燕子有什么不同?②同样是借燕子来写充满生机的春天,郑振铎是如何通过对燕子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把春天写得生机勃勃? 等等。 通过导课设计练习,充分调动、发扬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己深思,诱发学生自己急欲求知的心理动机,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理解力等能力,让学生经过自己的体会、消化、吸收,掌握学好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坚定学好知识的自信心,做学习的主人。

燕子教学设计范文6

我在讲读《燕子》一课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设计了一副有序的版面构图:首先勾画出远山、湖面、稻田等,再抓住景物的特点,点缀些红桃、绿柳,面对着幅春景图,提问同学们:“在这春光明媚的季节里,还有什么景象?”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燕子从南方赶回来了。”此刻,我抓住燕子的外形特点,画出斜着身子飞行的,擦过湖面的,唧唧地叫着的等不同姿态的燕子。然后设疑:哪些词语是状其色,状其神,状其质,状其尾形?随着老师的手势,同学们不难答出:乌黑,光滑漂亮,伶俐,剪刀似的,劲俊轻快。通过简图和同学们以上的回答,凑成了一只只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借机点拨“凑”字画龙点睛之用意。画对早春美景,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所感受到的生趣。一个同学说:“看着这自由飞翔的美丽的小燕子,似乎给这湖光春色增添了动势和生趣。”有的说:“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在春天飞翔,使春天更显得美丽、生气勃勃”。

同学们的兴致很浓,模仿板书在自己的课堂笔记上也飞翔着几只不同姿态的燕子。

这时候,以势利导,让同学们区别小燕子在“空中”与在“湖上”飞的方式,前者“斜飞”后者“横掠”。斜飞,以稻田和高柳为参照物反映出飞速之快;横掠,则以小圆晕衬出小燕子的小巧轻捷。在这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去体会燕子的动态美。

最后,我在“田野”里的电线杆连着的线上,轻描了几只停歇的燕子,特意指出,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使同学们自己去体会燕子的轻盈、灵巧,以及它的静态美。

以上所做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动人的画面,同学们惊叹,一个自然天成的巨大曲谱展现在大家面前。此时,就势引导同学们:眼前这细线作谱,停着的燕子远远望去多么像黑色的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通过这简略的板书构图,同学们很快地掌握了课文中心,即借描绘小燕子,赞美象征、生机、活力的春天,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上一篇异常妊娠

下一篇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