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谣范例6篇

拉萨谣范文1

“拉萨”意为神仙居住的地方,蔚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如同画家们用笔调在那里轻轻划过一样美丽。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在拉萨城中央的普陀山上坐落着。这雄伟壮观的建筑如同从天而降的宫殿飘落在红山顶上,又给我们立即展翅飞翔,冲天而上的。而坐落在四周山上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吉寺似乎经不住从布达拉宫璀璨的金顶上发出的光芒一样渺小了好多。唯有矗立在“古城区”的大昭寺遥遥相望,好像给它暗示着什么。在城东轻轻流着的拉萨河,伴着“走出雪山“的歌谣,带着人民最诚挚的祝福,去迎接五湖四海的游客。而城西的“天上铁路”伴着走进的歌谣,天涯海角的游客迎到,迎到神秘的拉萨。

当我们步入八角街的时候,你会被这里的一切所陶醉。别说这里的人有多么善良好客,别说这里的文化有多么神奇奥秘,单从整条街的轮廓图,你会感到无比的神奇。当你从这陶醉的视野里醒来的时候,才会感到你已经步入举世瞩目的八角街。八角街是围着大昭寺的一条宗教、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街道,是自治区首府的明珠。在这条街上让你感到神奇的不光是民族文化、民族建筑、民族服饰,还有手持佛珠、经桶的转经人。虽然我不知到佛在何方,或许你也讥笑一翻,但是我们绝不能忽视那种执著追求的精神。一个刚从纽约或东京回来的游客,当这种或许愚昧或许神秘的现象出现在你眼帘的时候,似乎感到自己步入另一个世界,而八角街的所有一切无不给游客另外的感觉。

看那红山顶上,雄伟壮丽的宫殿,闪光灿烂的金顶,光芒四射的酥油灯,还有游客们永不停息的脚步声,在这蓝天白云覆盖下的古城拉萨,伴着清凉的春风载入历史的宝典,伴着明媚的阳光向着未来前进。

看拉萨的四周,一座座高矮不一的山峰连绵起伏地围绕着,如同披了绿色的军装,戴上雪白的头盔在这里站岗着的守卫,守护着这祥和宁静的古城拉萨。这里的山虽然没有热带地区一样茂盛的树林,但这里的山能栽培最具生命力的高原植物。冬天,拉萨的山是酣睡了的山,盖上厚厚的棉被在那里入睡。夏天,拉萨的山是清醒了的山,穿着绿色的背心在云雾中耸立着。

看大街小巷,别具风格的民族建筑,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还有不时的从窗户里传来念经声无不吸引你所有的注意力。或许突然有个小孩报着你的腿要钱,但你千万不要为此而大做文章,这也许就象雪山上停息着的乌鸦一样点缀了整座雪山,没有它或许少一份好奇心。

再看这里的人,咖啡色的脸颊在乌黑的秀发下传递健康的信号,粗壮的躯体乃是挑战高原恶劣环境的法宝。炽热的夏天,穿着无袖袍的大姐小妹打着五颜六色的阳光伞,走过宗角禄康公园,游过罗布林卡。而那些粗壮的男孩似乎经不住酷暑的阳光一样很不自禁地靠近打伞的姑娘。寒冷的冬天,人们穿着用羊皮制作的各种民族服饰毫不在乎地坚守自己的岗位,这里没有一个人因为气候的寒冷而进入冬眠,这才是藏民族相传千年的精神。

拉萨谣范文2

[摘要]在信息时代,随着传播手段的不断发展,大众传媒对国际事务的影响更加深刻,成为影响外交、经济和军事活动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军事冲突中,媒体的导向往往决定着人们对冲突的认知和态度,成为决定冲突成败的重要战线。因此交战双方无不采取多种方式以实现对媒介信息的操控,以形成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舆论和心理态势。加强对军事冲突中的信息操控研究,对于运用传媒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军事冲突; 信息操控

中图分类号:G 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信息操控的作用机理

信息操控,是指通过提供不完整或完整的无用信息,或对信息进行部分歪曲的方式对目标受众进行误导。其主要目的是使目标受众形成有利于信息操控者的观念态度,或者采取有利于信息操控者的行动。信息时代的人们从报刊、电视、广播和互联网接收信息,经常处在与现实脱离的符号世界中。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并非是自由的,由此可制订出一系列对人施加有效信息影响的方法,通过心理作用控制人的行为,从而塑造出被动服从的人,将民众变成容易控制的大众。

信息操控有下列方式:对具体的目标群体进行误导、对受众行为进行操控、制造针对某一个问题或某一个目标的公众意见。大众意识本身并没有太多内容,但大众传媒传输的观点不断向其导入,由此形成主导性观点、观念以及制约因素的框架,这一框架决定着公众的反应、评价和行为。采取“似是而非的信息”是信息操控最常用的手段。如果无法掩盖“不便公开的信息”,那么就使它多样化,为该信息建立数个版本,这些版本在同等程度上被预先设计好的事实和趋势所印证,从而巩固它们在大众意识中的印象。在当代军事冲突中,信息操控行动往往在军事行动前就已经开始,其目的在于涣散对方的斗志并破坏敌人的形象。

信息操控分为下列层次:对人们意识中现有的对操控者有利的价值观念(思想、观点)进行强化;部分地改变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情况的观点;彻底地改变人们的观念态度。如在海湾战争前夕,在联合国安理会举行的伊拉克侵占科威特的听证会上,有一位女孩作为证人出席。她作证说,伊拉克士兵将产科医院的婴儿直接抱出来放在水泥马路上。随后美国总统和国防部长多次引用这一情节。这个女孩后来被证明是科威特驻美国大使的女儿。散布虚假信息的目的是在国际上强化萨达姆“阿拉伯世界的希特勒”的形象,从而使反对萨达姆的军事行动带有正义的色彩。

二、信息操控的基本目标

当今世界的军事冲突基本上都是低强度冲突和局部冲突。这些冲突有可能在诸如种族、宗教、领土纠纷中产生,也可以人为地制造借口挑起纠纷。为此首先要争取国际社会和周边国家的支持,并激起对敌方的憎恨。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必须借助各种信息战及心理战手段,通过信息操控对本国、同盟国及敌对国阵营的社会舆论进行影响和控制。在军事冲突中,信息操控一般要实现以下目标:

(一)强调己方行为的正义性

为了达成这一目的,需要利用大众传媒塑造出敌人的形象,渲染出现实的威胁,通过营造缺乏精神力量、没有道德感的氛围使大家对敌对国家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持负面态度。如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国系统地对科索沃“种族清洗”这一题目进行夸大宣传,在电视、报纸和杂志上对“塞尔维亚暴行”和“阿尔巴尼亚人民的苦难”进行宣传,宣称它所进行的是“人道主义”战争,把自己装扮成穆斯林的保护者,其结果是西方舆论在谴责塞尔维亚人方面达成了完全一致,导致西方舆论基本上倾向于以武力方式解决科索沃问题。

(二)在敌对国制造分歧和不满

利用传媒在敌对国家挑起社会、民族、宗教冲突,引发对政府的不满,激化政治斗争,强化镇压反对派的期望,传播混乱和恐惧,对反对派以及反对派的媒体进行支持,在现代军事冲突中屡见不鲜。如美军阿富汗实施“持久自由”反恐行动时,除了开展大规模的旨在使国际舆论对美国政策持正面态度的行动外,在战役战术层面,美军对“”武装和“”的武装分子实施一系列心理战行动,旨在涣散“”和“”武装人员的士气,使其放弃抵抗;同时支持和收买反“”武装力量,采取多种方法挑起“”和“”之间的矛盾,并号召阿富汗民众反对“”的独裁统治,以赢得当地居民的好感并与其进行合作。

(三)采取抹黑手段妖魔化对手

妖魔化对手不仅可以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而且能够引导民众支持战争,让敌方民众认为战争是为了保护他们。妖魔化对手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屡试不爽的“高招”。当年美国就是声称伊拉克的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发动侵伊战争的。与此同时,美国还积极地在伊拉克散发败坏萨达姆声誉,使其失去伊拉克广大民众和军人支持的传单。在传单中指责萨达姆组织对“伊拉克最优秀的儿子们”进行大规模屠杀,对自己的人民进行种族灭绝。

(四)对敌国的领导人和民众进行区分

将欲攻打的对象国分成“民众和统治者”,借口支持民众而去攻打统治者。任何国家都有可能有多民族或多宗教的现实存在。支持其中反对统治者的一方事实上就能树立起道德大旗。如在利比亚冲突中,西方国家在该地区第一阶段信息操控的主要目的是在利比亚居民和外国人中散布恐慌情绪。因为只有在他们离开利比亚之后,北约部队在打击卡扎菲的军事行动使用“战斧”导弹才不会造成外国人伤亡,也不必担心由此引发国际争端。

三、信息操控中的媒体运用

在地区性冲突和战争中,为了更有效地操控社会舆论,信息操控主要通过传单、电视、互联网、谣言进行传播,一方面起到为战争正名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起到战争舆论动员的作用。

(一)传单

在军事冲突中实施信息操控最有效的方法是散发传单。传单是战场上最主要的印刷宣传品,主要通过直升机、飞机、无人驾驶飞行器和航空宣传弹和宣传用炮弹散发传单。如在阿富汗战争中,这些信息宣传材料被分为两个类型,一个类型针对平民,另一个类型则针对阿富汗武装力量成员。针对阿富汗武装力量成员的信息宣传材料中多半是带有威慑性内容。传单向阿富汗武装力量战斗人员表明,他们是注定要失败的,他们的阵营将“被直升机倾泻的炮火彻底摧毁”。在传单中还着重强调了美军的装备优势:“在你们陈旧的雷达发现我们的直升机前,你们就已经被消灭”、“我们的导弹会准确地命中你们的窗户”。 美国武装力量心理战行动分队还针对阿富汗印刷报纸,用达里语、普什图语和英语三种文字出版,对阿富汗的事件进行报道,并包含有信息心理战材料。此外,美军重金悬赏有关藏身地点,力图破坏“”和“”领导人的威信。

(二)电视

当今世界,电视已成为对人实施广泛影响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军事冲突中实施信息操控时,往往积极地吸收电视媒体参与。电视媒体带有歪曲真相、从事件中剔除真相并用貌似真相的内容取而代之的趋向。电视信息流的强度对此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人可以借助语言和图像对同一渠道接收的消息进行操纵和过滤。当这些渠道结合起来,则信息的导入效果明显增强。上述特性的结合使电视媒体成为直接对大众行为实施心理影响,甚至对大众行为进行控制的武器。在军事冲突中电视媒体实施信息操控的手段主要有:①信息过载。即向目标灌输过量的无用信息(抽象的论述、无用的细节等等),从而妨碍行动目标弄清问题的实质;②信息限量。即只向目标告知部分信息,其余的信息则小心地予以隐瞒,这样就可以将真相向需要的方向歪曲;③弥天大谎。向目标最大程度地传递与实际不符,但表面上让人非常信服的谎言;④混淆视听。将真实的事情与各种各样的猜测、假设、假定、传闻混在一起,使目标很难区分真相和谎言;⑤拖延时间。使用各种借口拖延公布真正重要的信息,直到目标已无力改变局面;⑥暗中打击。通过假冒的中立人士向目标传达对操纵者有利的虚假信息;⑦及时虚构。及时向目标传达完全虚假的,但却是目标在当时非常期待的信息。

(三)网络

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无线通讯设备的飞速发展及其一体化使得互联网在21世纪被积极地用于进行信息操控。其主要原因是:通过对信息资源施加影响,传播经过专门准备的信息,互联网在形成公众意见和影响政治、经济、军事决定方面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全球网络中最常用的操控手法如下:歪曲信息、对事实进行偷梁换柱、语义场概念移位、对事实进行加工、简化和固定化。使用网络进行信息操控的有几个主要方向,具体为:①通过发送电子邮件、组织新闻板块、创建用于交换意见的网站、将信息放在单独页面或是以电子版的形式放置在期刊或播客(转播无线电台或是电视台的节目)内等方式传播经过专门挑选的信息;②改变网站的信息内容,通过闯入网站的方式替换网站页面的内容或者更改其中的某些内容。此外,还广泛使用在网站搜索系统注册同类关键词的相反内容,以及转向另一地址从而打开由对立方精心准备的互联网页面的方式;③语义攻击,即闯入互联网页面,随后通过不易觉察的方式在页面上放置明显是虚假的信息。那些用户经常访问且完全相信其内容真实性的信息页面经常遭受类似攻击。

(四)谣言

谣言也属于传播虚假信息的工具。在军事冲突过程中,谣言也被用来改变公众意见,使对方军心涣散,对其形成误导。当人们感兴趣的某个问题没有全面确实的信息时,被歪曲的、未经验证的带有感彩的信息就会在人际间大量传播。根据对人们意识和行为影响的结果,可将谣言分为:引起社会波动,但还不至于引发明显行为的谣言;引发众所周知的一部分居民行为的谣言;破坏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形成大规模混乱的谣言。伊拉克战争中关于萨达姆之死的传闻是伊拉克士兵斗志锐减、抗击美英联军的意志被摧毁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抗性谣言也属于这类现象。此类消息反映出的是受众所不希望听到的事情,不仅会引发负面的情绪和状态,还会诱发对抗性的情绪、反应以及行为。这种消息通常在是双方存在尖锐矛盾的情况下产生的,而这些矛盾又与社会群体、族际和民族冲突有关。对抗性谣言的主要功能不是简单的恐吓,而是挑起对抗性情绪。

作为信息心理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利用和控制媒体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操控正成为军事冲突的重要手段和有力武器,对冲突的进程和结局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成为军事冲突的重要组成部分。

拉萨谣范文3

拉萨的天空,明朗空旷,明媚得让人觉得奢侈。仰望天上,是蓝,笑吟吟的蓝;俯视大地,是绿,铁青着脸的绿。

喜欢拉萨,喜欢世界上,那个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

一样在阳光下萌芽和繁衍,从千百年前的历史深处走来。拉萨似乎比其他同伴更多地受到了天地的爱抚。没有哪一个正统的王朝在这里定都,为她带来不可一世的王者霸气,从远古到今天,拉萨都还是一个不被世人所仰慕的城市,就像一个淳朴悠柔的乡村姑娘,置身于满是奇光异彩的美女之中,没有人认为她黯然失色,亦无人为之喝彩。

阳光,阳光。上苍对拉萨似乎是毫不吝啬的,仿佛用积蓄了很久的力量将她照耀。人们想,啊,上帝可得悠着点啊。然而诸如此类的担心似乎是多余的,因为拉萨的阳光永不枯竭。阳光底下,是藏民们对神的坚信与虔诚。一个从远古走来的民族,我们不能不说是对神的笃信换来了阳光。阳光之神照耀并哺育着这个能歌善舞和追求和平的民族,黝黑的皮肤写下了千百年的深邃与忧伤,见到他们,总会想,是不是整个藏族的历史都在这种黝黑中积淀下来了?无垠的草原上,是藏民们气势宏大,襟飘带舞的民族雾,悠扬深沉的音乐似乎也浸透了历史,是那样凝重而不可捉摸。欣赏到这样的舞蹈,你会感叹:历史还在演绎呵,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历史。献上一条哈达,他们也是一个友善的民族。

还是喜欢拉萨,喜欢世界上阳光照得最沉重的地方。

千百年的光阴在金戈铁马战不休中悄然逝去,拉萨仍是最最古老,异域风情毫不褪色的阳光之城。千白年的风吹雨打,拉萨,你累了吗?你静静地躺在版图的边缘,也在生命的初始就注定你将孕育一个不曾称霸世界却很迷人的民族。仿佛啊,是柔水在孕育着你。

绿茵的草原,回荡着松赞干布的铁骑的奔腾和嘶喊。兵戎刀戈造就了年轻的吐蕃,也造就了小露锋芒的拉萨。成吉思汗的领土野心阔及欧亚,使小小的拉萨望尘莫及。然而,你忘了,拉萨永远都只愿做一个金碧闪光却不大放异彩的阳光之城。古老的民谣在西藏的天空下底底地吟着,歌颂着那个渡远吐蕃,千秋史笔赞不休的汉族女人。无论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有何目的,历史却这样在布达拉宫的落成中写下。

拉萨,拉萨,世界上阳光最多的地方。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发现阳光真的可以被割舍。走上无垠的草原,有一种感觉叫做高远。碧空之下,仿佛自己已经不存在了,只有一颗心,被感动着。

拉萨,拉萨,世界上阳光最多的地方。她不允许有一丝的忧愁与悲伤,因为阳光可以照遍每一个角落。

聆听拉萨,隐隐之中悟出了喇嘛们对藏传佛教的赤诚,赤诚之后,献出了赤裸裸的心。

遥望拉萨,神秘之中掩饰不了千年古城的苍桑。然而拉萨永远不会哭泣,展现给世人的只有辽远上空的风清云淡,似一个妩媚的少女笑意嫣然。

阳光照彻了拉萨的天空。

阳光照彻了拉萨的草原。

阳光照彻了拉萨的历史。

什么时候爱上了拉萨。什么时候喜欢抬头仰望阳光,直到眼角被刺眼的光芒扎出了清泪。记得小的时候,老人们总爱冬天成群成群地窝聚在阳光底下,眯起眼睛,享受冬日暖阳的炽烤,仿佛在晾晒一本躺在地窖发了霉的书。阳光越是金灿,底下窝聚的老人也越多。此刻谈论的,也无疑是一些久违阳光的尘封往事。拿出来让阳光晒一晒啊,可别在心底化作腐土。有时候,我就相信:阳光是绿色的。

喜欢世界上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

拉萨谣范文4

这种音乐历史长达600多年,除了自有的文化根基――萨摩音乐,还接受了许多国家和民族的影响,包括中国、日本本土、朝鲜和东南亚各国。它与日本北部列岛音乐的最大区别在于冲绳音阶(琉球音阶),有“do、mi、fa、so、si”五个音阶,同时融合了琉球王宫的传统音乐、当地大众民谣、宴席歌谣、童谣等类型,并吸收了大量西方流行音乐的元素,发展成为今日的传统乐曲、民谣和流行音乐三大种类。

自1368年明朝成立,到1879年日本强行入侵吞并琉球,琉球王国向中国朝贡,有500多年之久。闽人三十六姓在琉球开枝散叶,教化民间,其中包括“知书者,授大夫长史,以为朝贡之司;习航海者,授通事,总为指南之备”等,音乐教化是其中一种。

自古以来,中国的主流文化包含了礼乐文化。孔子好乐,不仅重视音乐的美学价值,更重视音乐的道德价值。儒家认为,乐理是教化的一种方式,讲究乐而不淫、忧而不伤,是指导和规训人们生活的工具。“音乐中既有鲜花也有枪炮”,这点和政治的功能十分类似。

作为冲绳音乐的一种,冲绳民谣来自民间,也带有庙堂的教化之功,更有民间生活的真实气息。形式和内容更为多样灵活,与时代共进,历久弥新,忠实地记录了冲绳数百年来的政治历史和社会变迁。今日,走在冲绳岛的大街小巷,可见时尚男女弹拨三线、演唱冲绳民谣,路边料理店更是处处可见岛呗专场演出。

海岛生古谣

如果在暮春时节来到东京,或是在深秋时节来到鹿儿岛,都有可能看到街头的传统文化庆典。令人印象深刻的,除了盛大的歌舞,身着传统和服、头戴斗笠的姑娘,还有一种如泣如诉、雌雄难辨、真假声转换的传神歌谣,就是《小原祭》。

《小原祭》是日本传统民谣,尤其是冲绳民谣――岛呗的代表曲目。岛呗起源于鹿儿岛地区,最初与萨摩人的原始信仰有关。早期是作为萨摩人献给蛇神的歌曲,在祭祀中使用。后来传至鹿儿岛南部的奄美和冲绳,成为日本南九州民谣和冲绳民谣的统称。

在被纳入世界现当代历史视野之前,冲绳音乐多为古典音乐(琉球王朝以来的宫廷音乐――琉球御座乐)和传统民谣。御座乐从中国传来,通常只在王城首里城或贵族家中演奏,作为琉球国王招待宾客的一种礼仪音乐,又重点用于款待中国册封使、江户朝贡等场合,由美男子演奏。

而传统民谣――岛呗,通常是三线加人声,三线也是14世纪时从中国传来的乐器,十分像三弦,音色圆润。日本学者普遍认为,冲绳音阶传自中国和东南亚的贸易往来,冲绳渔民进行了乡音化的处理。在今日中国的民俗乐中,仍有冲绳音阶的痕迹;另一方面,制造三线所用的蛇皮,无法在冲绳获得,必须通过和东南亚邻国的贸易获取。因此,东南亚人对此有着天然的亲切感。三线对冲绳音乐的发展功不可没。至今,冲绳人视三线为传家宝。一把代代相传的三线,凝结着家族几代人的生活记忆。

岛呗最初的功能是颂扬神明,进行祈愿。在祝舞或祖灵祭舞时,除了使用三线,还佐以打击乐器扁鼓和三板。《小原祭》体现的就是岛呗的这一功能。

据说,在公元6世纪中后期,隋炀帝令羽骑尉朱宽出海,到了今日北起奄美大岛、南至与那国岛(今西南170公里)的地方,看见一片珍珠般的岛屿,“若虬龙浮在水面”,于是取名为“流虬”。唐朝编纂隋书时,避讳帝王,更名为“流求”。到了朱元璋时期,又更名为“琉球”,意思是,这些岛屿美得像琉璃玉和珍珠球。

几个世纪内,琉球始终是中国东南海中的一个小国。它的岛屿群中,最大的海岛面积也不过1000平方公里。直到乾隆时期,那霸岛上仅有几千户人家。(日本人伊地知贞馨在1877年写《冲绳志》,附录了《那霸杂咏》,其中有一句为“全岛人家三千户”)

这样一个李鸿章嘴里的“寥寥荒岛”,土地贫瘠,生活艰辛,生产力落后。朱宽的时代,当地土著还保留着吃死人肉的习俗,后世百姓也常年没有肉食。周煌在《琉球国志略》中,甚至称琉球是中国诸多属国中最贫穷的一个国家。

或许恰恰因此,岛民往往生命力顽强。冲绳音乐的节奏来自生活,左右摇摆,犹如海船和渔民节庆时的自由舞蹈。在岛呗如泣如诉的哀婉女声里(演唱需要近似于女性的假声,因为鹿儿岛的蛇神一般是以女性形象出现),也出现了刚强的劳动号子。在儒家文化几百年的教化之下,还出现了社会教育和男女情愫的表达。传唱至今的《凤仙花》源自八重山岛,这首歌教育孩子要感谢双亲。

琉球王国作为中国的藩国,几经波折,奄美和冲绳曾于1609年被日本的萨摩藩兼并。奄美群岛盛产黑砂糖,这里除了碧海蓝天,就是无边的甘蔗田。甘蔗榨出的黑糖富含矿物质,一直是给中国的贡品。因此,这里被视为萨摩藩的摇钱树。奄美人不论老少,被迫大量从事生产黑砂糖的劳动,于是,这一时期的岛呗中,如实地表达了奄美人被统治时期的艰辛生活。

1879年,琉球正式纳入日本版图,改名为冲绳县。 冲绳街头随处可见岛呗的痕迹。

战争与鲜花

今日,人们抵达冲绳,不可绕过的就是美军在太平洋上最大的基地――嘉手纳基地,更有那霸岛中部一座充满美式风情的小镇,号称“美国村”,周围聚集着美军及其家属。

“美国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遗存。1945年3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近尾声,日美之间的战火烧向冲绳。由于日军的指挥部设在琉球王城首里城,当年的琉球王宫所在地被夷为平地。之后,冲绳被美国划为其西太平洋沿岸的军事基地,长达27年,1972年才交还日本。近代历史上,兼具战略、贸易区位的海岛冲绳,一再臣服于中国和日本,又被迫接受了美国的控管,坎坷的境遇,却带来了文化上的混血、音乐上的多元。

二战后百废待兴,亚非拉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后续影响之一,是带来了民谣复兴。这一文化现象席卷了全日本、东亚及欧美。昔日亚细亚的孤儿――冲绳人,从自己的传统民谣中寻找民族认同感,许多年轻人开始主动学习三线,唱冲绳方言的传统岛呗。

1996年,48岁的冲绳籍歌手喜纳昌吉,在7月6日举办“吟诗节――用乐器代替武器”,吸引了2.5万名观众,并在同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上进行表演。出生于1948年(时值美军占领冲绳时期)的喜纳昌吉,曾凭一首取材自传统岛呗的《花》享誉世界,他顺应时代大势,积极投身于反战和平运动中,成为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反战民谣歌手。

喜纳昌吉可谓冲绳民谣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他的少年时代正值战后冲绳民谣的第一个黄金期,乃父是有“冲绳民谣第一人”之称的喜纳昌永――琉球王国三司官杨太鹤的后人。

自小,他便听过许多上一辈冲绳表演艺术家的故事,父辈们如何在战时物资短缺的情况下,用行军床的铁柱、空罐头、降落伞的绳子组成简易三线,坚持创作民谣。首支冲绳创作民谣在屋嘉的俘虏收容所内诞生,以新词填旧曲,如实反映了战时民众的生存状态,名为《屋嘉之歌》,开启了冲绳民谣的新时代。

冲绳民谣革新此前已经有伏笔。1927年,普久原朝喜在大阪创立了冲绳民谣独立厂牌丸福,将曼陀林、小提琴应用于民谣伴奏中,并大量使用年轻歌手,也为战后民谣革新的第一个黄金期打下基础。战后,民谣复兴,只要有民谣元素加入的演出,民众十分买账,场场爆满。冲绳民谣史上的重要元老登川诚仁、津波恒德等等专职艺人,都在此时崭露头角。

深知战争残酷的喜纳昌吉,后来成为参议员,主张用乐器取代世界上的武器,把所有的军事基地都变成花园,以及赞成驻扎着美军的冲绳县独立。“让我们使小泉心中盛开鲜花!让我们使布什心中盛开鲜花!”这句话是他的名言。

在始自1965年的第二个民谣黄金期里。喜纳昌吉显示出极强的开创性,他是第一位将冲绳民谣插电的歌手,他的歌词常讽喻时政,成名曲《酒鬼老头》,讲的是美军占领期间冲绳本地人的生活状态,结果这首歌以“非民谣非摇滚”为由,被拒绝在广播中播放。

彼时,越战爆发,大批驻扎的美军入境,带来了爵士乐和摇滚乐,为了慰问美军,许多知名摇滚乐团远渡重洋来到冲绳,冲绳本土民谣艺人得到了学习的机会,喜纳昌吉就是其中一位。

对于传统乐评界的不理解,他毫不妥协。后来《酒鬼老头》光在冲绳就大卖了30万张,他开创了一种流行音乐形态――立足冲绳民谣,借力西方摇滚。而摇滚乐本身蕴含的抗争性和社会性,有如枪炮,为鲜花般柔美的冲绳民谣,添加了许多内在力量和社会进步意义。

去往新世纪

“刺桐花盛开,风狂吹,暴风雨欲来;刺桐花乱开,风狂吹,暴风雨欲来;不断涌现的哀伤,如渡岛的波浪,在甘蔗林中和你相遇,又在甘蔗林下和你永远地离开……”

上世纪90年代初,大学毕业不久的宫泽和史到冲绳岛采风,奄美民歌特有的韵律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一首《岛呗》很快在全日本流传开来,畅销130万张,成为外国人欣赏冲绳民谣的基础曲目。三线和大鼓带来的古韵几百年不变,颇像冲绳民谣进入新世纪之后的经历――如何进一步经历西风东渐,最后返璞归真。

1972年后,冲绳又归于日本统治,当时,冲绳的经济虽然纳入了日本经济体,但在最早由美军建立的那霸自由贸易区,仍源源不断地带来外在世界的信息,因此,冲绳音乐越来越具有国际视野。冲绳人不仅接受西洋音乐教育,并且奔赴日本本土乃至欧洲学习。可以说,西洋音乐创作观念深刻影响了整个1980年代,一时间,冲绳街头的民谣和童谣,时常包含着古典音乐在其中。乐于开放和吸纳的冲绳民谣,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当世界范围内的音乐创作进一步趋向多元化,古老传统获得了新生。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开幕主题曲《回归纯真》,就是根据台湾阿美族的郭英男吟唱而改编。英国厂牌World Cercuit则选辑了一张《冲绳音乐散步》专辑,一度囊括了冲绳当代最受瞩目的乐团与歌者。进入21世纪之后,原汁原味的冲绳岛呗,不仅感动了欧美人的耳朵,也出现在世界各大音乐节中。

冲绳音乐全面发声,反过来影响日本本土音乐的潮流。在东京、大阪相继举办的琉球嘉年华,让日本本岛充分领教了冲绳民谣之美。冲绳民谣开始进一步细分,创作内容也更加自由。比照地理分区,冲绳民谣分为冲绳本岛、宫古、八重山、奄美四大音乐文化区,其中八重山被称为“民谣的宝库”,极南之岛――波照间的歌谣过去更有“宝库之宝”的美称。

拉萨谣范文5

阿撒勒反射着曙光。

西萨瓦的腰间充满芳香,

卡拉扎的岔路走哪个方向。

爱你无限的柔情,

似花般灿烂,

似水般清澈,

似冰般沉透。

啊!香格里拉!

你亘古不化的冰雪,

谱出当吉扎玛的歌谣。

你阁兰的茶色清香,

也诵读着帕基的山间小调。

也许,

你曾经骄傲,

也曾经自豪。

你要现实,

因为,

你只是一片无际的雪山。

拉萨谣范文6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萨拉・达尼乌斯当天中午在瑞典文学院会议厅揭晓诺贝尔文学奖。文学院在当天发表的新闻公报中说,迪伦因为“在美国歌曲传统形式之上开创了以诗歌传情达意的新表现手法”而获得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达尼乌斯说,迪伦将他的诗歌通过歌曲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与古希腊那些通过音乐表达的经典作品别无二致。鲍勃・迪伦的作品虽然是让人“听”的,但完全可以把它们当做诗歌来“读”。

迪伦1941年5月24日出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他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就在各种乐队中参加表演,对音乐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尤其热爱美国民谣和布鲁斯。他还受到早期“垮掉的一代”年轻作家以及现代诗人的影响。迪伦1961年搬到纽约后开始在咖啡厅和俱乐部里进行音乐表演,在签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后,1962年发行首张同名专辑《鲍勃・迪伦》。此后,他发行了大量涉及社会、宗教、政治与爱情等主题的专辑。作为美国流行乐坛的领军人物之一,迪伦曾获得格莱美音乐奖多个奖项和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并于2013年成为首位入选美国艺术文学院的摇滚音乐家。除了大量音乐专辑,迪伦还于1971年出版了实验性著作、散文诗集《狼蛛》,2004年10月出版了名为《Chronicles, Vol. 1》的自传,瑞典文学院评价说:“他的多才多艺令人惊奇,画家、演员和作家领域都有他的足迹。”

文学院评点说,迪伦是一位标志性人物,对当代音乐的影响深远,同时“也是亚文学不断追随的人物”。

以歌手身份行走江湖,你能想到的大奖他都拿过

鲍勃・迪伦身兼多重身份,包括歌手、作曲家、作词家、小说家、剧作家、演员等。青少年时期,他就组建了乐队,尤其对民谣产生兴趣,同时也受到很多早期作家和现代诗歌的影响。

1961年,迪伦搬到了纽约,开始在一些咖啡厅和俱乐部表演,并签约了唱片公司。1962年,他推出首张专辑《鲍勃・迪伦》。随后数十年里,他继续推出了多张专辑,包含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例如代表作《答案在风中飘》《时代在变》等。鲍勃・迪伦创造了唱片销量神话,他的音乐作品中,涉及很多社会性话题,包括人类、宗教、爱等,这些歌词持续被印刷和出版,而这些歌词也被认为是鲍勃・迪伦的重要贡献之一,对现代流行音乐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对美国文化甚至整个世界的文化界都做出了贡献。

鲍勃・迪伦非常多才多艺,同时还拥有剧作家、画家以及演员等身份。1971年鲍勃・迪伦出版了一本超现实主义的小说《塔兰图拉》,参演过影片《帕特・加勒特和比利小子》。2004年10月,他出版了一本自传,书中主要记述了他的童年生活和早期在纽约的奋斗经历。

鲍勃・迪伦还曾得到过包括普利策奖、格莱美、金球奖和奥斯卡金像奖在内的各种大项。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认为:“鲍勃・迪伦在美式歌谣的传统下,创造了全新的诗意的表达。”诺贝尔委员会常任秘书萨拉・达尼乌斯说,75岁的迪伦是“英语文学传统中的伟大诗人”,她甚至将迪伦的作品与古希腊两位诗人荷马和萨福相提并论,可见对鲍勃・迪伦的喜爱非同一般。

文学造诣不比音乐差,收获诺奖只是时间问题

诺贝尔文学奖自1901年设立以来,有100多位著名作家获奖。今年开奖前,有不少网友都对获奖名单进行了预测,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都呼声颇高,但鲍勃・迪伦却几乎未出现在任何获奖名单中。获奖名单一出,不少人惊呼诺奖真能玩“跨界”。

鲍勃・迪伦作为音乐家能获得诺贝尔奖的提名本就让公众颇为诧异,此番获奖更让人惊叹。1997年,鲍勃・迪伦第一次被弗吉尼亚军事学院的英语与美术教授戈登・鲍尔代表竞选委员会正式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此后的1998年到2002年间,鲍勃・迪伦每年都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当时的提名信是这么写的:“虽然迪伦作为一个音乐家而闻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学上非凡的成就,那么这将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事实上,音乐和诗是联系着的,迪伦先生的作品异常重要地帮助我们恢复了这至关重要的联系。”

也就是说,在提名者和资深粉丝眼中,鲍勃・迪伦不仅是名歌手,更因其歌词中所具备的诗歌韵律和质感,使其成为一位出色的民谣诗人。迪伦曾出版过他的歌词合集《歌词:1962-2001》,口碑良好。就连他的自传《像一块滚石:鲍勃・迪伦回忆录(第一卷)》也曾被评为《纽约时报》年度十佳图书,这样一说,不拿诺奖好像还真不对。

他是伟大的音乐人,也是划时代的符号

作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民谣和摇滚大师,鲍勃・迪伦身兼歌手、创作人、作家、演员、画家等多重身份,曾获得格莱美终身成就奖、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金球奖最佳原创歌曲奖,普利策奖特别荣誉奖等多个奖项,如今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可谓将全球文学和音乐领域的最高奖项都收入囊中。

作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的代言人,鲍勃・迪伦将抗议与革命写成歌词谱曲,用吉他弹奏出来,把热血根植于每个听众的内心。他的音乐直接影响了约翰・列侬、尼尔・扬等大批音乐人,被《时代杂志》列入最有影响力的100人名单。“垮掉的一代”的鼻祖、美国著名诗人艾伦・金斯堡认为,迪伦的音乐是“对从惠特曼到凯鲁亚克这些美国先知的响应”。已逝的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也说过:“他是我心目中经久不衰的英雄之一。我对他的喜变随着时间而生长,现在已经成熟。”

鲍勃・迪伦年少成名,也曾经沾染过。根据BBC报道,鲍勃・迪伦在1966年的一段采访音频中承认曾吸毒:“我在纽约成功戒掉了自己的毒瘾,那段时间我因为毒瘾身体非常虚弱,但是我戒掉了它。”在那段采访中,鲍勃・迪伦还透露自己曾经想自杀。他说:“死亡对于我来说不算什么,如果我能很快死去,那死亡ξ依此挡⒚挥惺裁匆庖濉N铱梢院芮崴傻淖陨保我承认我有过这个念头,但是我不会这么做。”

不过,鲍勃・迪伦并没有被这些打倒。在另类文化“垮掉的一代”风潮过去后,他继续坚持发行唱片,并不断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在1991年获得了格莱美终身成就奖后,他又在四届格莱美上获得最佳摇滚歌手和专辑奖项。

上一篇心急如焚

下一篇抗日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