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养身心范例6篇

修养身心范文1

练拳有三层功夫

我从小就喜欢武术,练习过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这三大拳种被人们称作内家拳。通过70多年的练习,我感到练习中国武术要练三层功夫。

武术的第一层功夫,是锻炼筋、骨,皮,这是武术的外功。武术的外功很重要,长期锻炼能强健筋骨。

武术的第二层功夫,是练习内功,而且必须内外兼修,以达到较高境界。这就是“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使人体内气充实,筋骨强壮。然后再研究自卫防身的技术,成为武术高手,这是很多人都在追求的。但这还不是武术的最高境界。

武术的第三层功夫,是要达到武术的最高境界,就要溯本求源,探索太极理论,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练习、切磋太极拳技艺的不断深入,我对探求太极拳源流、探索练拳的目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认为,太极拳源于道家思想,是道家的修炼功夫。打拳不是为了争勇斗狠,是为了强身健体,益寿延年。杨家太极拳还包括一些太极功夫,如静功、动功,静功养气,动功练气,动静结合,一阴一阳,阴阳互根,长期修炼,就能颐养天年。

练习太极拳,不仅要锻炼身体,还要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这就是身心双修。

根本是锻炼精、气、神

练习太极拳的目的是为了健康长寿,那么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呢?我对太极拳锻炼的认识,归纳起来就是三个字,即精、气、神。

精、气、神是“三宝”,因为对人体来说非常重要。人们养生讲究的就是精、气、神。练习太极拳的根本就是锻炼精、气、神。

人不是机器,是一个活生生的整体,有生命,有活力,有灵性,支持人体这个活生生整体的动力,就是精、气,神。道家养生的功夫是修炼精、气、神,太极拳修炼的也是精、气、神。练太极拳的第一步是练精化气,然后是练气化神:再接着,就是练神还虚、还精补脑,简单说就是补充大脑的不足、开发智力,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目的。

气养力推太极掌

说到养生长寿,养生的方式有食养、药养、气养。在此我更强调气养。因为药养是有局限性的,一个人不可能天天吃补药,而且是药三分毒,长期吃补药对身体也没好处。食养对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并不是吃得好,营养丰富,就能健康长寿。古代帝王饮食安逸,但长寿的不多。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但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患者却增多了。所以,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气养。

气养分两个方面。一是避免七情所伤。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会影响到人的情绪,长期处于某种紧张的心态中,就会影响身体健康。《三国演义》中的周瑜英年早亡,就是伤于七情。二是练气,扶助正气。要自我修持、自我锻炼、自我平衡心态。这样持之以恒地锻炼,就能达到健康长寿的效果。气养的方法我力推太极拳。

练习太极拳要想达到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目的,就要会练,也就是要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运动就比不运动强。合理的运动,比不合理的运动强。明代名医华佗说,“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能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但是,运动要合理。实践证明,剧烈的运动、过量的运动,对人体健康有害无益。太极拳这种柔中有刚,刚中有柔,意气相随的运动,是任何运动都无法比拟的。太极拳是根据阴阳二气的转化、平衡、消长创造起来的一项运动,它能通过自我导引行气的形式,达到按摩脏腑、疏通经络、活动关节的目的。练太极拳时,做到精神内守,恬淡虚无,就能使大脑排除杂念,使紧张的神经得到放松调节。这样长期练习,就能使身心得到修炼。

练习太极拳,除了要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达不到锻炼身体,益寿延年效果的。现在我每天既练习太极拳的动功,又练习静功。

我们的古人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总结出了养生的十二字诀: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勿妄作劳。妄,就是过分。现在我们许多科学家英年早逝,就是由于劳累过度,身体经常处于透支状态,透支了生命。这是非常可惜的。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作为一名研究。从事中国传统医学60余年的中医,我认为中医养生治病理论和太极拳理论是完全吻合的。中医治疗疾病,一个根本的理论是扶正祛邪,就是培养体内的正气,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人体正气充足,就有抵抗病邪的能力。反之,“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得病是由于正气虚弱,病邪乘虚而入。从扶助正气这方面看,太极拳锻炼和中医疗病就联系在一起了。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的生命活动是由于气的活动而维持的。人体的气称为真气。《内经・灵枢》中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说明真气是秉受于先天,依赖于后天,此气又称为“精气”、“正气”。这是养人的气,是生命的动力。人得病,首先是因为正气虚弱,邪气才能入侵。正气和邪气是矛盾的,不是正气战胜邪气,就是邪气战胜正气。人体正气的强弱,是人战胜疾病的决定因素。

修养身心范文2

关键词:教师;道德修养;教书职责;育人职责

一个学生,他们待在学校的时间远远超过在家里,自然,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同学和教师更容易影响他,而更主要的是教师的影响。有时候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会给教师很多的压力。教师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兢兢业业地履行着他的“教书职责”,而忽视了他还有“育人职责”,即,为人师表,教育影响学生成为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因此,教师自己首先就要成为道德修养良好的人。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教师的师德呢?我有些自己的心得体会,在此抛砖引玉。

一、加强师德理论的学习

在现如今这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市场经济大潮中,物质的诱惑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为教师能否坚守道德情操,守住自己心灵的一方净土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所以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理论,领会其中的精华;学习共产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道德理想;让他们指导教师的道德行为,为教师表明善与恶,在教师慢慢的自我学习和接受的过程中,最后转变成为教师自己内心的信念。加强道德理论的学习,有助于提高教师遵守师德规范的自觉性。

二、加强自省和寻找差距

教师的工作本就艰辛、繁复,在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缺点和错误,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待这些错误,是马马虎虎敷衍了事,还是本着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好好地进行自我反省和批评呢?我们的选择当然是后者。

人,贵在自知,俗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所以教师就需要时常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评,从而能够自我教育、自我斗争、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一个不自省的人,就不会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在哪里,不知道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在哪里,他缺乏自知之明,就会骄傲自满,骄傲便会使人退步,从而降低自己的威信。所以,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完成一日工作之后,抽个时间自检一下自己这一天是不是尽职尽责,对自己犯下的差错进行自我批评,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缺点,不断地激励自己,不断地努力进取。另一方面就是要寻找自身的差距和不足。爱因斯坦说过:“只有以伟大而纯洁的人物作为榜样,才能指导我们具有高尚的思想和行为。”所以我们应该主动走进这些大教育家、教育名师的世界,与他们对话,发现自己的不足,向他们学习,学习做人的原则和教育的智慧。

三、加强自身的责任感

1.要对自己有责任感

一个人,首先要懂得爱自己,才能懂得爱别人。这和教师的责任感一样,教师要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又怎能奢求他对学生,乃至社会负责任。当今社会,很多的上班族都是上班混工资,下班享乐子地得过且过。教师的工作收入有保障,而且工作量不大,假期多,相对来说比较清苦而清闲,如果教师没有积极的目标和责任感的话,就很容易在生活的漩涡中沉沦。

所以,要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就必须让教师时刻对教育有责任感。首先是要对自己有责任感:珍惜自己宝贵的才华,让自己可以在小小的七尺讲台上发光发热;不浪费珍贵的生命,让自己的每一天都过得有价值;不放弃自己最初的信念,让她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仍如一株青莲。同时,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规划:认真做好教育中的每一件事,充实而又有意义地过好每一天,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领略教育的酸甜苦辣,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

2.要对学生有责任感

第斯多惠说:“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所以,在笔者看来,教师对学生的责任感,首先就应该表现在发展自己,让自己成为一名具有职业水准的教师。俗话说:“要给人一瓢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要先把这一桶水填满,在不断泼洒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蓄满,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才能走在时代的最前沿。其次表现在教师在教书和育人上的尽心尽责。教书自不必多说,真正对学生有责任感的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健康、人格、思想等等方面,不仅要培养成才,更要培养成人。

3.要对社会有责任感

人们常说:“教师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们肩负了社会进步的使命,却又永远是幕后英雄。”我们要配得上这样的称赞,把教育事业当作是自己的事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我们祖国的教育出一份力,发一份光。

修养身心范文3

特色内涵

学校实施“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特色项目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里的“技术”,是指科学技术,包括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艺术”,是指音乐、美术和其他艺术形式。强化对学生的技术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理自立意识、劳动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学生走向社会的立身之本;进行艺术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生活品位,塑造美的心灵,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实现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完美结合,技术学科、艺术学科与其他各学科的完美结合。

“技术立身,艺术修心”,是指学校通过技术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通过各种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让每个学生在高中3年掌握多项基本的技术和艺术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层次与道德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一特色项目从侧重点来看,涵盖了普通高中课程8大领域中的3大领域:“技术”(包括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艺术”(包括音乐与美术等)、“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在其他5大领域中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人文艺术素养。学校还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加强技术和艺术素养的培养和锻炼,使办学特色更加凸显。

历史渊源

学校多年来着力于校本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逐步形成了“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的教育特色。不仅学生的技术、艺术素养的培养初显成效,而且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坚定了全校师生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一核心价值理念的认同。组建了高素质的技术、艺术学科教师队伍,两个学科共有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15人,包括1名美术特级教师和1名通用技术特级教师。其次,学校改造提升了技术教育中心、艺术教育中心。2011年暑假期间,学校以国家“中学技术教室、艺术教室装备标准”为依据,结合自身传统与特色,建设了6间美术工作室、4间音乐工作室,升级改造了15间技术教室,确保了技术教育和艺术教育课程的顺利、有效实施。这些“工作室”由有特长并热爱相关学科的教师主持,为有不同爱好和需求的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余地,使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真正实现个性化发展。最后,学校加强了校本课程的建设,包括艺术、技术、科学、健康和综合实践等几大类。艺术类包括版画、陶艺与泥塑、纸立体构成、民间美术、室内外环境设计、篆刻、京剧鉴赏、播音与主持等;技术类包括机器人设计、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服装欣赏与结构设计、flash网络动画、图像处理、虚拟现实、影视制作等;科学类包括趣味魔术、趣味制作、现代农业与生物技术等;健康类包括家庭保健、体育运动(田径、球类)等;综合实践类包括心理健康、家政课堂、交际与礼节、校园与社区等。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为办学特色的彰显提供了课程文化支撑。

近年来,学校技术、艺术教育成果显著。“十一五”期间,学校完成了5项市级及其以上技术、艺术教育科研课题;在全国专业期刊上发表10多篇技术、艺术教育类论文并获奖;在全国普通中学技术课、艺术课教学大赛中,多名教师获得一等奖。在技术教育上,学校与时俱进,抢占改革制高点,成立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处,自主开发多部校本教材,实施学生自主选课、走班制教学。学校承担的两项劳动技术教育课题及取得的成果获得专家好评:1项是全国社科基金课题“基于素质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深化研究”的子课题“中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比较研究”;1项是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学劳动技术教育历史、现状与创新发展研究”,经市规划办专家组鉴定,成果等级为A等。学生多次参加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共获得6项金奖、10项银奖、8项铜奖,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全国首届中学生技术设计竞赛中,2名学生获得天津赛区一等奖。在艺术教育上,自2006年起,学校开始探索实施美术教师工作室制度。按照个人特长,为特级教师王威等美术教研组教师筹建工作室,先后建立了“全国版画藏书票工作室”、“陶艺泥塑工作室”等6个特色工作室,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和教师。在这样的艺术环境中,学生们感受着艺术的魅力,丰富、发展了艺术素养。2010年,多名学生参加了全国第六届藏书票比赛并获得优秀团体奖。

愿景与规划

发展愿景

在特色高中建设实践中,学校将突出以下特色。一是整体构建特色学校发展蓝图,系统实施建设策略,实现全体学生、教师和学校的三维和谐、互动发展。二是打造一流的技术、艺术教育中心,为特色教育提供硬件保障。三是建设一支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为特色教育提供软件保障。四是以技术、艺术素养的培养为辐射源,使之达到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形成各项素养“百花争艳”的良好局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五是形成特色校本课程体系,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六是注重实践和落实,形成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未来,学校将拓展、优化、创新、发展“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的教育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把核心价值理念贯穿于教育的全方位、全过程,促进办学品质的提升,创办内涵厚重、特色突出、全国知名的品牌学校。

三年规划(2012~2014年)

整体思路:以核心价值理念为引领,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线,以课程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为动力,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硬件建设和资金投入为保障,以多样化的活动为渠道,以技术、艺术素养的培养为龙头,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宗旨。

修养身心范文4

关于“养生与修道”和古今修炼文化的价值

“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这句简单话语,蕴含了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和物质文明。同时,又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文化与和物质财富,使上至帝王,下至庶民,赖以生存,陶冶情操,邀游艺坛。当代禅学大家吴言生教授在“禅的智慧与心灵修炼”中,提出人的寿命,应能活到茶寿(108岁)。此已成为21世纪人们的生活目标。

“养生与修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是一支不朽的传统文化,又与传统医学联系甚深。大家知道医圣扁鹊的典故,有人问扁鹊:你们兄弟三人,谁看病最厉害?扁鹊说:大哥。又问:为何他不出名?扁鹊答:大哥治病于未发,和他在一起的人,没有机会得病。扁鹊又说:其次是二哥,治病于微发,乡里人都知道;虽然他自己名满天下,医术却最差,因为病人不行了,都找他,又拉又锯,伤筋动骨,是最低级的疗法。这个典故表述了“治病不如预防,预防不如养生”、“养生修道”重于医疗的道理。

事实上,传统医学早有上、中、下3种疗养层次之分:上乘治病于未发、无形,自然疗养,是一种养生大法,把自然疗法和“养生修道”相结合,古代称之为“神仙之术”;次之,便是预防病变;再次之,才是治病。古代名医不仅能够妙手回春,更提倡养生修炼,他们大都是健康长寿者,留下很多宝贵资料,如古老医学《黄帝内经》、扁鹊的《难经》、华佗的《五禽戏》、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这一博大理想境界,不仅指出了人是一个小系统、小宇宙,天地是巨系统、大宇宙;而且进一步揭示人身有天下之象和宇宙之象。养生与修道就是进行人与外部世界的自我调控。如《道德经》说:修之以身,其德乃真。儒学经典有:格物知致,诚意正心为内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外王。另外,国学以德入道、以孝入道,以道为师,以及天道、地道、人道、医道和商道等,无不与“天人合一”的观念相联系,是“养生与修道”的伦理观与哲学观。

关于“养生与修道”和当代生命科学中的修炼

有历史记载的修炼文化几千种,保留下来的有250多家,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佛教文化和其他优秀的修炼文化。不同文化领域,都建立有自身修炼文化的思想和体系,比如:中国传统文化的佛明心、道修身、医祛病、儒治世、武健体等,并由此创造了分门别类各具意识形态的功法系列。

当代生命科学修炼,融佛、道、医、儒、武以及世界一切优秀修炼文化于一炉,指出养生与修道靠心性、气势和哲理的心物辩证法,即: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修炼内容有健身、美容、优智、超能和潜能开发及气功、武术系列。通过修炼生命和自然的本性相融洽,使人的心性和有情感的身体,超越人体本性,摄取一定超自然能力,产生人体暗能量和宇宙暗能量相协调、相转化、相融合,达到超时空生命大自在的水平。

气功是古今修炼文化关于性命双修的重要养生修道课程。圣哲们曾指出:大到宏观世界,小到微观粒子,所有事物都有生命,万物皆有灵,而它们又都是相互联系、制约和循环的生命世界。气功修炼的“松、静、定、慧”4要素,就是通过人的身心放松、入静,使大脑不胡思乱想,以求最佳定态中达到人与自然合一,获得人的生命与宇宙天体的修养,使自身觉悟而生发智慧,来感悟生命与无限宇宙的起源与终极现象。

“养生”与“修道”是两种修炼文化内涵意义上的境界,“养生”是修身养性的课题,一般修炼术语讲:“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从简单的“调身、调心和调息”三部曲做起,行站坐卧不离这个。当代养生是一种生命科技在性命双修中的核心课题。比如,硬气功是机械力的技巧应用加上意念,即人体暗能量,懂行的知道意念力与机械力的技巧应用;而“修道”是通过人的身心体验“生命奥秘和宇宙大道之理”有关起始和终极的课题。“养生”与“修炼”异曲同工。通俗而言,炼神就是炼光子。更深层次地讲:是人的“魂”、“魄”的精神世界,进行内观自省与外感无限宇宙,而觉悟于生命现象和无限宇宙的起始与终极关怀,是一种“人天合一”,即“人与自然大统一”的修炼课题。

人们在一个自然生活的环境中,运用人体这部十分精密、自由协调的生物仪器,把握与顺应自身和大自然的交流,来接受大自然的良好信息,进行身体自控调理修养,实现生命自我调控,进行人体与大自然的一种交流,是人与人、人与生命、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人与宇宙万事万物的交流,这种吐故纳新,是人在修养中身体的高度放松,使组成人体这一大躯体的无数微粒子被激活而转变为生物光子的能量流,与宇宙天体中含有的高能量流相融合、相交换,使宇宙间高能量和高营养的物质信息补充自己重新组合。这不同于现代医学在分子水平、原子水平的物理疗法和化学疗法,它没有任何副作用,是自身这部生物仪器,自行调理,决定取舍的。进行人的生命与自然整体交换组合还原成一个全新的、健全的、健美的身体,成为一个健康的人。

人们在气功修炼过程中,存在的两大弊端是散乱和昏沉,散乱指思想不集中,昏沉指人处于昏沉状态的现象。二者是修炼文化功成圆满的“拦路虎”。各门派历代修行者,都懂得“大道先止念”。修炼文化的最高境界是“一念代万念,念止无心处”,“练心练到无心处,练意练到意不存”。佛家提倡:明心见性,万法归一。道家提倡:修心养性,守中抱一。医家提倡:虚心定性,抱元守一。儒家提倡:存心养性,机中贯一。武家提倡:心思专一,出神功。“以一念摄取万念”,达到心中的入定,这是一切修炼文化的根本奥妙,也是“养生与修道”的基本法门。全凭心意用功夫。修炼要找到适合修炼意守的那一念。如果出现散乱,有念头就要断念。“不怕念起,就怕觉迟”。有念头就要马上断掉。修炼功夫上去,自然万念归一,心思专一。佛家叫不即不离,道家叫绵绵若存,儒家叫勿忘勿助……总而言之,以一念代万念,是一切修炼入门非常重要的法要。

老子在《道德经》里讲:“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又说:“失道而后有德,失德而后有仁,失仁而后有义,失义而后有礼。”总而言之,得一者万事毕。得“一”就是得“道”。得“一”而得“道”就是“人天合一”,得“道”就是“觉悟的人”。这是人与自然大统一的伦理观和哲学观。只有觉悟的人,通过人的身心体悟宇宙万有世界的归“一”,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大统一”。否则,难以求得“生命现象与自然大道之理”的真谛。因此,老子《道德经》中说:“上士闻道,勤而学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足以为道”。《论语・雍也》中说:“中人以上,可以上语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卫灵公》又说“有教无类,道不同,不相为谋。”同理,“养生与修道”的修炼,若没有“虚极静笃”读不懂《老子》和《道德经》,没有“心斋坐忘”读不懂《庄子》和《南华经》,没有“斋戒慎独”读不懂孔子和儒家经典,没有“禅定”读不懂《佛经》。

修养身心范文5

1.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先秦诸子主张“天人合一”。中医认为,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天地是大宇宙,人身是小宇宙,《内经》认为人的身体结构体现了天地的结构。例如《灵枢•邪客》说: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蜠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天地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作适当的调整。《内经》主张“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与天地相参也”(《灵枢•岁露》《灵枢•经水》),“与天地如一”《素问•脉要精微论》)。天人合一最重要的体现也是合于“气”。《素问•六微旨大论》提出“气交”的概念:“何谓气交?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又说:“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意思是,人与万物,生于天地气交之中,人从之则生长壮老已,万物从之则生长化收藏。人虽有自身特殊的运动方式,但其基本形式是与天地万物相同、相通的。传统中医药以人为本,从整体上把握病人的生理、心理状态,达到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协调统一。只有从天人合一整体观念关注人的生命健康,才能实现人体内部及其自然界和社会的协调统一,达到治病救人、延年益寿的目的。

2.阴阳平衡的健康观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宋代的理学大师周敦颐曾著有《太极图说》:“无极太极,阴阳互摄;阳变阴合,生生不息;动静有序,刚柔相济;共生共存,天地人和。”对人而言,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3.内外兼修的修身观“内外兼修”通常指人从内外两个层面所进行的全面修养。即人不仅要让外在的言谈举止合乎礼仪,同时重视内在道德修养的提升,最终达到“表里如一”,实现自身修养的全面提升。全真道郝大通弟子王志谨与门人论道的语录《盘山语录》要求人积善心:“积木成林,积石成山,积水成海,积善成福,积恶成祸。祸福之源,本自一心。积心方成,可不慎之!”道教所提倡的“内修”主张个人的自律,与“我命在我”的主体性一致,这也是道教“内修”的本质与核心所在。包括练武之人,既注重修炼内功即内力的提升,又注重外功即拳脚功夫。武术精髓内三和与外三和“内三和:心与意合、意与气和、气与力合;外三和:手与足合、肘与膝和、肩与胯和”,也是强调形意结合,修身与养性并举,达到形意兼备,内外合一。

二、中国传统养生观的具体体现

中华养生文化以健康与长寿为目标,内容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起居、时令变化、食疗与药疗、运动与休闲、心理调适、心情与性情的调养乃至爱情、婚姻、家庭、工作诸多方面。对养生文化作深入研究与推广,能够让人更好地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同时丰富人们的养生文化知识,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养生观念和健康观念,促进其身心健康得到更好地发展。西汉的《淮南子》一书认为:人体生命系统(古称“器”)由三个要素组成:一是形———“形者,生之舍也”,即人体生命的“房子”;二是神———“神者,生之制也”,即人的自组织、自康复能力,是生命的主宰(“制”);三是气———“气者,生之充也”,气是沟通形与神之间关系的使者,只要“一失位,三者俱伤也”。中华原创医学是这个原则,“养生之道”也是这个原则。我们现在将“养生”局限为食疗、药膳,有以偏概全之嫌。养生就是养身、养心与养气。

1.养身与“劳其筋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无外乎养身与养心,古人特别看重养身与养心并举,如孟子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298“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是养身;“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是养心。养身首先要养心,养心是为了更好地养身。孟子的这段话,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修身养性的座右铭。按照《周易》的阴阳原理,动则生阳,静则生阴。练动功则生阳,可以增强精力,提高工作效率;适当运动能通筋活络、舒畅气血,对抗身体的老化。正如《内经•生气通天论》所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可见活动对健康的重要性。中国传统锻炼身体的最好手段是练武。武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运动简便、行效显著、老少皆宜,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长期进行武术锻炼,可以强筋骨、健体魄、长精神、延寿命,在当今的全民健身运动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秦人在商周时代,地处边疆,与戎狄杂处,以养马闻名,•10•傅功振:中国传统养生的哲学思考第29卷以尚武著称。商鞅变法后,军功可封爵。人们也以武力高为荣。《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2]357这是秦地的民歌,《诗经》中的精品。直译过来就是:“谁说我们贫穷,我们跟您一样也有战袍。要出兵打仗了,我们已经磨好了戈矛,君王啊,我们与您同仇敌忾,共同抗敌!”这一慷慨激昂的征战誓言,震撼人心,流传千古。我们现在更应该把它重新唱响起来。古圣先贤在长期教育晚辈的过程中总结出的《警世贤文》一书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勤奋励志,劳其筋骨方面的俗语警句,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少壮不经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等,至今有着非常现实的警世作用。

2.养心与“苦其心志”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养生的根本仍在于养心。中国传统心学,其精髓是:天下万学,终究归于心,心未萌动,善恶不知。心一萌动,善恶便知。天下万学,即心学。天下万事,即心事。天下美丑,出于刹那之心。从心治学。从心做人。无一时不是心。无一事不是心。心即万物。养心就要“苦其心志”,做到“动心忍性”“行拂乱其所为”,其关键在于“静”。道家把“清静”的养生之道与治国之道相提并论。老子就曾经反复强调,“我好静而民自正”“清静为天下正”,主张只有“清静”才是治国的最好方法。庄子及其后学也认为:“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庄子•庚桑楚》)佛教的所谓八戒即“八关斋戒”,是佛陀为在家弟子制定的暂时出家修行的戒律和斋法。八条戒律,“戒”有止恶防非的作用,是法身慧命的“护身符”。“斋”指不非时食,即过午不食。“斋”有净化身心,远离妄想的作用。“关”指关闭,即关闭众生生死之门。因为众生生死的关键就是淫欲与饮食。八戒就是为了抑制淫欲心,所以要持斋。这就是八关斋戒的意义和重心所在,足见佛教也是非常看重养身与养心的,养心重于养身。无论是道家还是佛家,都强调“宁静”对于养心的重要作用。诸葛亮的《诫子书》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静以修身”,可以看作修身养心的千古绝唱。的确,单纯的动不能达到养生的效果,正确的养生方法是动静相兼,刚柔相济。动养生和静养生是东方养生的两大法宝。尤其是在繁忙的公务中如何保持心态的平静,这往往是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有条不紊,就是要做到事再多,神不乱,心不烦,人动心静。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很重视修习静坐养生,均收到良好的修身养性和创造业绩的效果。静坐养生,即双盘足,单盘亦可。或将左足放在右腿之上,叫做如意坐;或将右足放在左腿之上,叫做金刚坐。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记述他修习静坐法的体会说:“其法至简近,唯在长久不废,即有深功。且实行二十日,精神自己不同,觉脐下实热,腰脚轻快,面目有光。”(《养生诀》)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修习静坐养生法,收效颇大,直至晚年仍精力过人。他在《看镜》诗中说:“乘除尚喜身强健,六十登山不用扶。”年近九十时,他高兴地在《戏遣老怀》诗中写道:“己迫九龄身愈健,熟视万卷眼犹明。”静坐养生的健身效果从中可见一斑。初习静坐不必勉强自己坐得太久,每次10分钟、20分钟即可,以后再逐渐延长。宁静的作用不仅仅是静心,而且可以帮助立德,正所谓“静坐常思己过”。而良好的道德情操,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而心理健康则是祛病延年的必要前提。“大德者必得其寿”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明代学士崔铣的《六然训》云:“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坦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其平和的心态、宁静的心灵至今仍可以成为我们养心的座右铭。

3.养气与“修齐治平”《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人体之气有来自父母的先天精气,有物质的水谷之气,还有呼吸而成的肺中清气。人一生讲的就是一口气。在娘胎凭元气,人一生即“人活一口气”,人逝世就是咽气。养气,就是要养志气。古人从来都把修身养性与治国平天下紧密联系在一起。在道家学说中,修身、养生也被视为治国的基础。老子说过:“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讬天下。”庄子则更明确提出:“汝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庄子•天地》);孔子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提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修其身而天下平”。儒家学派永远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任”作为养生的最高境界,也是最终目的。治国平天下当是修身的目标,也就是养身与养心的目标,志存高远,有所作为,以更好地修养身心,使身心得到更大的愉悦。养气,就是要养正气。要养正气需先除邪气、害人之气。古人对此有非常精辟的见解。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就是正气,是以陶冶道德情操而实现修身正身、养生养性,追求身心健康的独到见解。何谓浩然之气?孟子解释为,那浩然之气,就是用正义去培养它,可以使它充满天地之间。否则就会使人疲软衰竭。可以说,有生命的人必有气,人人都是个气筒子,每个人都有气场,无非是气场大与小,或者是你的身上散发的是正气、和气,还是恶气、邪气。练武讲究“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武术之道,究其根本也是强调养心、养气。我国许多古圣先贤都非常看重修身、养性、养身、养心、养气的统一。比如欧阳修、苏轼、陆游、朱熹、程颐、辛弃疾等,从他们的一些逸闻趣事和诗文可以了解到,他们长期坚持静坐练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白居易20岁就出现了“未老而齿动发白”的症状。但他坚持修身养性却活到了75岁。他乐天知命,在《达哉乐天行》中写道:“生死无可无不可,达哉达哉白乐天!”认为“心是自医生”。“无忧乐性物,寡欲清心源”(《养拙》),“寡欲身少病,乐天心不忧”(《求崇里观居》),总是处于一种安然自得的恬淡心境,保持身心健康。他除了坚持清茶淡饭以外,积极练功,坚持散步,参禅打坐,精习气功,也是白居易养生健身的重要手段。

修养身心范文6

关键词:修养;综合素质;学习

音乐,是艺术中最敏感的门类,因为它同人的心灵和情感最近,能够表现出神气的力量和奇妙的魅力,能够影响人、陶冶人的情操。而歌唱作为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最重要的艺术形式,更能通过音乐来表达和影响人的精神面貌,这就要求歌唱者为达到歌唱的完善而须学习各方面的文化知识,提升各方面的素养,从而提升自身的歌唱修养。

一、何谓“修养”

①修养的涵义

修养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从字面上看,“修”为修炼之意,指整治、锻炼、学习、提高;“养”为培养之意,指培养、涵养和熏陶。概括地说,修养主要指人们为了一定目的所进行的勤奋学习和涵养锻炼的功夫,以及经过长期努力所达到的某种能力和品质。

②修养的意义

一个人的修养与其自身品质、成长经历、修炼时间、领悟力有关。良好的修养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位与价值,一个有很高个人修养的人,才最具有个性和人格魅力。而学习是加深修养的基础,是不断进步的阶梯,是一种生活状态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如读书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能力,还能修身养性,提升人的品位。

二、何谓“歌唱者修养”

作为一名歌唱者,既要提高自身的专业上的修养,也要加深文化底蕴的修养,就应不断通过学习相关的学科来达到修养的提升和认识的升华。

歌唱者修养应具备很多方面,包括政治思想修养、文化修养、专业修养、艺术修养等,并与其演绎作品的效果有着密切联系。著名蒙族歌手腾格尔曾说道:“修养是一种后天功夫,是可以学的。专业修养是花,重在“修”,精益求精;人格、文化修养是“水”,重在养,广益求广。二者都需要扎实的基础,需要定力,需要两眼向内,持之以恒。”

①专业修养

专业修养,顾名思义,就是针对歌唱者的专业性和技巧性的锻炼。专业修养主要有以下几个科目:

a)歌唱理论知识的学习;

b)发声训练、发声方法、练声曲运用、声乐作品练唱;

c)音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试唱练耳、和声、曲式等的学习;

d)学习键盘乐器,主要以钢琴为主;

e)学习舞台形象与演技,掌握表演的基本原理;

f)学习音乐史以及其他艺术的各种体裁。

②文化修养

对于一名歌唱者来说,除了有基本的音乐方面的训练和扎实的理论功底之外,深厚全面的文化素养、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也是同等重要的。歌唱者可以通过多读古文诗词、文学作品和美学、哲学书籍,发掘音乐与文学、史学、哲学的共同之处,加深对歌词内容的理解领悟,想象歌词中的意境,不断提高对声乐作品的理解。有了理解才有感受,才能把内心的感受赋予音乐表现之中。为什么同一首作品,有的人能演绎得声情并茂、催人泪下,而有的人却无法引起共鸣?这就是因为他没有全面了解歌词内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其真正的内涵。因此,歌唱者应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加深文学修养,提高文化素质,来生动地表现歌曲,深入细致地挖掘作品的内涵和韵味,更好地揭示音乐作品的主题、刻画人物形象,更好地表情达意,进而自己激发内心的歌唱热情,艺术地表现出完整的音乐形象。

良好的文化修养的依托,也是一个演唱者综合能力与素质的体现。越是追求文化修养的人,个人素质相对也就越高,则眼光也会更加长远,不会固步自封,那么他的追求和成就也就会更大。当一个演唱者凭借不俗的文化修养达到“美”的境界,那他的歌声也就有了内在魅力,能够撞击人的心灵,使人为之动容。

三、歌唱者修养的学习

①学师的风范

我们常见的许多声乐大师中就有很多德艺双馨的典范。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生于西班牙,长于墨西哥,他不仅能唱意大利语、法语歌剧,而且可以用西班牙语、德语和英语演唱;他不仅可以唱抒情性男高音,而且可以演奥赛罗这样戏剧性男高音角色,演技全面,才华横溢。他的一生不断在追求着新的知识,迎接着新的挑战,无时无刻不在提升着自己的修养素质,在影响和陶醉着一代又一代的爱音乐的人。

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他出身贫寒,家境低迷,却一直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在他身上充分验证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古训。在经历艰难而获得辉煌成就之后的他,并没有在学习的道路上止步。他对艺术有独到见解:“声乐表演是一种文化体验,是一个人文化感应及知识底蕴的外射,是审美能力、健康心灵、深厚情感及博大心胸的告白。”他除了修习音乐,还开始学习国画,他表示“艺术原本相通,学习书画既可以增强文化底蕴,融会贯通后还能帮我创作更多好的音乐。”正是这样谦虚好学的态度,造就了这样伟大的歌唱家,世人给他的拥戴和赞赏指示着他的音乐生涯就是不断地提升修养和艺术水准、审美能力的过程。

上述这些歌唱家们的个人艺术水平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他们之所以能登上如此辉煌的艺术巅峰,除了有娴熟超人的技术做后盾,更重要的是他们摄取了人类文化的营养,对音乐、对社会、对生活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体验和渴望,形成自己独特的性格,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精神的人。他们凭借自身浓厚的文化修养在对作品进行完美的诠释。

②加强自身的修养学习

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曾在他的传记中写到:“空闲时,我用来读书……音乐学院里得到的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读书的意义于他来说并不是为了成为一名渊博的学问家,而是想在书中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和理解力。也正是由于他年轻时的这种攻读,为他后来成为世界一流的指挥大师奠定了基础。

在近几届的青歌赛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暴露出的文化素养欠缺的问题。选手们在读谱、视唱、听音、节奏、和声、写作、欣赏和音乐史等多方面的综合音乐素质上,要么是眼界狭窄,要么是知识不足。特别是有些原生态唱法的歌手竟不认识中国的国旗。难道原生态唱法的选手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做“文盲”吗?即使是一些基础性的常识题,很多选手也会被难住。有人以为“焚书坑儒”是铁木真的“暴行”,甚至有人答到“伦敦”是“法国”的首都等等。因而有评论家说:“文化底蕴的问题,在我国,是一个制约歌唱艺术高深发展的严峻问题。”一个没有一定文化修养的歌手,唱出的歌曲也只是淡然无味,更别说拥有更高的声乐艺术的造诣。

所以,歌唱者的修养的学习,应在注重专业上和技巧上的提升和突破的同时,更注重文化方面的综合素质的学习。聪明的歌唱者应学会在对音乐形象的感悟、对音乐情感的体验、对音乐韵律的表达和对优秀音乐作品的积累中增强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美感,领悟音乐中的文化内涵,丰富自身文化底蕴,要多读、多听、多看,多接触各种艺术形式和艺术流派,只有广泛通晓各种艺术流派,才可能采各家之精华,培养起高尚的艺术情操,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美)塞激厄斯•卡吉著.论学习歌唱.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编,声乐译丛.1980.8

[2]王次昭.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孙焕英.歌唱不是唱歌.《人民日报》.2000年08月05日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