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舞记阅读答案范例6篇

观舞记阅读答案

观舞记阅读答案范文1

语文是美好的,对话使得语文阅读更神奇、更美妙!如果你用心去阅读,就能走进文章的境界中去,就能读出文章的情趣和韵味,就能有自己的感受和体悟,并逐步达到心灵上的共振,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新课标已明确昭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我们要意识到,“对话”就是阅读者与文本自由平等地“面对面”倾心交谈,我们只有大胆地与文本对话,才能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深意,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读出其真正的意义和价值。读者是阅读的主体,任何文章,如果没有阅读者的阅读,就只能算是一个没完成的文本。在课堂上,同学们不应做“听记”教师、编者、教参的“标准答案”的记录员,而应强化“自主阅读”的意识。如张晓风在《行道树》中所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度给予我们。”面对人格化了的“行道树”,你是否读出了很多很多的“自我”呢?你或许会想到自己:学习是痛苦的,有时不得不与心爱的运动场告别,不得不将最爱的玩具放到一旁……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个性化”阅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带有自己鲜明的主观色彩和个性特点的阅读方法。同学们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阅读权利和阅读自由,要珍视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如在阅读《白兔与月亮》时悟出的道理便可以是“横看成岭侧成峰”:有的同学从中想到“要能够发现和欣赏美,不可抱有占有的态度”;有的认为“美好的事物应该大家共分享”;有的认为“拥有非分之财就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而后又有同学提出“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的疑问,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感受。既然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不同,对同一读物自然会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对文章的解读本应是多元解读、个性解读,正如苏联图书馆学家鲁巴金说:“读书就是借助他人的思想,开发自己的思想。”

另外,新课标还要求教师“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探究性阅读是指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探究的阅读活动,改变被动接受,单纯吸收的读法,平等地审视教材,把课文当作探究对象。孟子的“不尽信书”、袁枚的“复而发明”和朱光潜的“法官式批评”都是提倡批判性阅读的。探究性阅读是指只要读者有所发现和创新,就该肯定;而创造性阅读,是在充分发挥主体精神、充分尊重个性的前提下,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陶行知说过:“创造是每个人能做到又必须做到的事。”因此,创新不是专家的专利,每个人都能行。当然,我们也不能把阅读创造看成脱离文本的随心所欲的“自由理解”,我们的阅读理解和体验必须是与文本相联系的,否则就丧失了“阅读对话”的品格。

在阅读《咏雪》一文时,同学们可以参与当时的讨论,也用文言句式写出一两句对白雪的描述:“撒糖空中差可拟”“棉絮纷飞差可拟”“樱花飘落差可拟”“未若鹅毛当空舞”“来若天仙散百合”“未若玉屑静静落”“未若玉蝶翩跹舞”……相信同学们的答案一定精彩纷呈。比如有的同学就从雪的颜色和下落方式考虑,认为谢朗的“撒盐空中差可拟”写得好,而也许你觉得谢道韫的回答更为机智,柳絮和雪花都有轻盈的特点,都是飘飘洒洒,纷纷扬扬的,而且具有美感。甚至你还可以跳出课本,觉得同学写的“未若鹅毛当空舞”比“兄子”“兄女”的回答都要好,因为这句不仅形象,且有气势……教师应提倡同学们采用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方法,像坡所用的“八面临敌”法,“每次以一意求之”,对文学形象进行多元思考。阅读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在这种碰撞中迸溅出来的“火花”就是读者在阅读中的真知灼见。

观舞记阅读答案范文2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教师;学生

一、英语阅读教学的意义

阅读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能力的培养成为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英语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继续学习英语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英语教学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吸收英语语言材料、增加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的重要手段,而且阅读能力的提高能为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和英语写作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从英语阅读中认识学习英语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为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打下坚实的基础。综观历年的考试题型,阅读理解都是重头戏,在各级各类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值。

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阅读策略和语篇分析能力训练不足。虽然新目标和JEFC教材都具有信息量大、时代性强、内容新颖以及符合中学生阅读心理和兴趣等优点,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仍把阅读教材分解成孤立的语言知识点进行教学,在这种阅读教学中,阅读的目的似乎仅仅是借助所读课文的语言材料来学习语音、语法、词汇。结果是教师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文章中的词、句和其他语言点的分析讲解上,然后配以少量的练习来巩固所学部分的语言和语法知识,致使阅读教学的重心严重失衡,阅读教学变成了教师重点讲授语言点、句法结构,而学生机械记忆老师讲授的内容。

2.阅读活动狭窄。阅读教学始终围绕着课文内容转,教材以外不敢逾越半步,把课文用死了,教死了。这些课的教学程序基本上是“教单词―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或判断正误―复述”,“教教材”成了这些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缩。

3.“标准答案”一统天下。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也在积极的回答老师的提问,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细想一下,不难发现在这种热闹的一问一答中,教师关注的是对教材的理解,而非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诸多方面。因为这些问题的答案大部分是围绕教材,可以直接从教材中找出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意见和看法的机会,而教师也并没有真正重视学生的个人体验与理解,往往是通过自己预先设计好的一连串追问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并以此锁定学生的思考。对于学生而言,这其实仍是一种以教材为中心的填鸭式的机械被动的学习。

4.阅读训练缺乏整体规划。传统的阅读教学局限于以应试为目的,多采用应试的强化训练模式。受其影响,一提到提高阅读能力,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和学生就会误以为做大量的阅读理解题是简单易行,且行之有效的办法。所以导致试题拿来就做,缺乏整体规划,有很大的随机性和盲目性。这种以训练和讲解材料后的题目为中心的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因素,使整个阅读教学淹没于题海之中,致使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

三、解决英语阅读教学问题的对策

1.转变阅读教学观念,注重培养阅读能力。阅读教学不是纯粹地利用阅读材料来传授新知识,不是一个单词或一句话的解释,不是以掌握阅读材料中出现的新语言知识为最终目的。阅读是一种技能、一种手段,学生通过阅读来了解世界。初中生的外语阅读在他们一生的外语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在初中英语的教学中,我们只是把阅读材料简单地的拆开、分解和解析,那么,学生便会把阅读看成是对印刷符号的解码,将词汇结构作为理解的唯一前提,无论读什么文章,均采取同一种模式――细嚼慢咽、字斟句酌,自上而下、从词到句,甚至导致学生对某些语言形式毫无必要的“钻牛角尖”。因此,教师应该有计划地进行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准确识别、捕获和运用有效信息,解决阅读理解中的各类问题的能力。

2.强化英语阅读教学中语言的训练。记得英语周报上有这样一则事例:中国的一位留学生在美国参加一个朋友的舞会时,他与一位女性跳舞时,女士说了一句:Are you pulling my legs?(你在开玩笑吗)。这位男性非常惊奇,并说,没有呀,我没有拉你的腿。这说明英语语言素材积累的不够,造成了尴尬的局面,影响了交际。那么怎样解决英语语言素材积累的不够呢?这就需要中学生从阅读中进行积累,也要求英语教师进行强化英语阅读教学中语言的训练,语言积累多了交际能力也就提高了。

观舞记阅读答案范文3

一、按考纲能力层级序化

(1)识记(A):①字音字形、文学常识、名句名篇。这些是考纲明文规定的、静态的知识。②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固定结构、常见修辞方法、鉴赏术语、常见意象等,这些是答题必备的知识。

(2)理解(B):对感悟材料的含意,进行简单阐释,非静态呈现,而是动态陈述。考查内容主要是文言文阅读(实词含义、词类活用、虚词用法、文句理解、句意翻译等)和现代文阅读(词语和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3)分析综合(C):分解剖析、归纳整理。分析综合能力是阅读能力中的一类,是对阅读材料的分析综合。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根据内容推断和想象。其中筛选与整合、推断和想象是核心能力(考题体现在文言文阅读、科技文阅读、文学作品阅读中)。

(4)表达应用(D):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表达应用具体包括标点符号使用、使用成语(熟语)、辨析修改病句、变换选用句式、句子的连贯衔接、运用常见修辞方法、作文等(考题体现在选择题和第六、七大题)。

(5)鉴赏评价(E):是阅读能力层级中最高的层次。鉴赏评价是对材料进行评说、对表达技巧进行鉴赏、对作者观点进行鉴别。

二、具体知识和能力的序化——以古代诗歌鉴赏为例

《考试大纲》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古代诗文。考查内容: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E级。

1.理解层面:准确、全面、恰当把握诗词语言中所蕴含的信息

要求学生具备的知识有:

(1)语言知识:①古诗词中的文言词法。例如“停车坐爱枫林晚”这句中的“坐”是“因为”的意思,这是学生理解诗句必须的知识。②句式特点,主要是古诗词中的省略、跳跃及倒装。例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塞下风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理解时必须把省略的补出才通:秋日(的傍晚)(人烟稀少的)边塞更加萧瑟荒凉。归雁(成群结队)飞回南方,似乎没有一点留恋之意。此刻,(杂乱的)边声和军乐声混合在一体,回荡在四野。

读诗要“泡”,要把跳跃、省略的东西“泡”出来,把倒装的内容顺过来。诗犹如中药胖大海,要泡才会丰满;又如四川泡菜,要泡才会出味。

(2)文学文化常识:①知人论世,要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②文化常识是解读诗词的关键。例如李好古《谒金门》:谁在玉关劳苦?谁在玉楼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这里的“玉关”就是边关,“胡尘”借指金兵,明白了这些,它的主旨也就不难理解了,是揭露统治阶级和前方将领不体恤奋战沙场的士卒,不思抵抗,整日沉溺于歌舞升平中的现实,表达愤慨之情。③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意象的约定俗成,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特点。意象中蕴含的深层含义是理解词关键。例如古诗词中“柳”常寓“送别”之意,“鸿雁”常和“思乡”情联系,“蝉”寓“高洁”,“杜鹃”常含着“哀伤”之情。

(3)熟悉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相生 、以动写静等。教师须告诉学生,熟悉表现手法不应只记术语,关键要积累灵动可感的诗例。

2.表达层面:准确、规范、有序、全面地表达自己对诗词的理解

(1)精读题干,把握答题切入点。

(2)规范地表达。要有两条线:一条纵线,即熟悉古诗词主题的种类。主要有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离愁别恨、伤春悲秋、怀才不遇、隐逸之趣、山水之情、赠友送别、睿智哲思、吊古伤今(咏史怀古)等;一条是横线,即建构与命题类型相对应的答题模式。以“把握形象”类题型为例说明。提问方式:塑造了什么形象?答题模式:描具象,概特点,揭示情感、意义。再如分析技巧类鉴赏题答题模式。提问方式:此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何效果?或词诗是怎样表达情感的?答题模式:明手法,说运用,析效果。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将欲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问题:词的上阕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作具体分析。

观舞记阅读答案范文4

关键词:历史高考 备考 策略

高考复习是一项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系统工程,我们要想在高考中取得优秀的成绩,不能只有一种复习手段或一种复习策略,是需要多层次、多手段的。而当有多种手段出现时怎么协调安排,这是我们老师要考虑的问题,此时,策略很重要。根据我们学校的特点、年级学生学习历史的特点以及本人的教学风格和特点,具体有以下三大策略:

一、时间表安排策略

针对学生的时间规划,我制定了以下备考策略:

1.精读和快读。我指导学生读书和做题,读书先粗后细,粗即快速阅读,细即精读。同时,我们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阅读目的,或读物的深浅、难易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需要深刻理解的部分,用精读;需要深刻记忆的,用快速阅读;对较难较深的,用精读;对浅显的,用快速阅读。

2.课前10分钟训练。课前10分钟训练相当于时下的学案教学,它比学案教学更精练、更有针对性。课前10分钟进行高考试题的训练和精练是我们历史备课组坚持了近5年的学案教学,目的就是把上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试题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更容易让学生记住重点知识点,同时通过练习更直观地了解了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缺漏,还可以更好地强调答题的规范性。

二、关键词审题答题策略

英国教育哲学家怀特海指出:“教育中所教的主要概念要少而重要,还要使它们尽可能集合成各种组合。”那么,关键词对于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1.利用关键符号来审题和答题。历史试题中强调论从史出,因此试题中情境材料题所占的比重很大,在审题和答题即组织语言上运用关键词和关键符号是十分有效果的。我们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要掌握一些技巧:(1)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句,如人物的阶级性和一些数据的变化等;(2)注意主体材料的开头、结尾;(3)材料中的标点符号,如省略号、分号或顿号、句号、括号等;(4)看材料中体现出来的时间;(5)注意引文出处(材料来源);(6)注意材料与教材的有机结合。

2.利用关键词来组织答案。最近几年的高考命题,体现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和社会史观。教材始终是高考复习的重要依托,教材知识必须充分重视,进一步强化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关注知识、概念的理解和对时空概念的整体性认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增加阅读,拓宽知识面,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引入新观点、新研究成果,多角度观察同一历史事物;呈现方式要多样化,要有意识地创设新情境,提高阅读能力,并结合高考做一些模仿。

三、运用生活化方式突破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忘记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促的可怜的寿命。”因此运用生活化策略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历史术语、各个时期的阶段特征和一些答题的关键词。

1、运用生活化词语打开原则和迁移原则。原因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提出的设问,我们会从各种不同角度回答问题,会迁移,会打开设问寻找答案。而在高考历史主观性试题的设问中,最常见的是要回答历史事件的“原因”,我们称之为“原因”类材料题。考查历史原因的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能力。原因类试题的设问常用“原因”、“因素”、“为何”、“为什么”等提示语。

2.运用生活化词语的逆向思维挖掘材料隐性内容。高考试题中无论是选择试题还是主观试题,大多数都以各种材料形式呈现。所选材料包括三种类型,即文字材料、数据材料和图形材料。文字材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材料形式,可分为两类:一是典籍碑刻类,即从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字资料中摘取的片段;二是文学作品类,即从诗歌、小说、剧本、对联、歌谣、传说等资料中选取的材料。数据材料是文字材料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可分为两类:一是含有数据的曲线、折线图;二是含有数据的表格。它们都以各种项目的数据为主体构成,将文字材料图表化,节省了大量的文字表述。图形材料是把有关历史场面的图画、漫画和历史文物照片、历史地图等作为命题的素材,增强了阅读材料的直观性。

教学实践证明, 教师对学生一句及时的表扬、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目光都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鼓舞、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都能很好地帮助学生一起走过高中时代。那么,高三历史教师的一个好的备考策略对于学生就更是重之又重的事了吧!若高考是海,那就让我们用点滴的知识和适用的策略建造渡海的方舟,用生生不息的热情鼓起奋进的风帆,一起踏上2014年高考属于我们的成功彼岸吧!

参考文献

观舞记阅读答案范文5

我国提出素质教育已经很多年了,但由于大多数地方的升学仍然以考试成绩来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还是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在语文这一学科中主要表现在课文阅读方面:在课堂上,教师的感受、教参的观点就是学生的感受、观点;对教师的提问懒于思考,只等着教师将结果公布后记录到笔记上。在考试时,则有标准答案将学生的独特见解全盘否定,使学生不敢再有与众不同的声音,只能努力揣测出题人的意图。这些问题在中专学校学生身上也体现得较为突出。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因为没有升学的压力、没有统考的标准答案,中专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大胆运用求异思维。所谓求异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创造性活动,不仅揭露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在这个基础上产生新颖的、超出一般规律的思维成果。求异思维重在开阔学生思路,启发学生联想,从各方面、各角度、各层次思考问题,并在各种结构的比较中,选择富有创造性的异乎寻常的新构思。同时,求异思维也有益于学生突破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势,还可以从别人身上学习好的思考问题的方法,以使他们对事情的分析、评判更加全面、合理。我们常常要求学生作文时立意要新颖,那么在分析问题时为何不也鼓励他们求新、求异呢?

笔者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求异思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将问题设计得有趣些、外延大一些,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愿意积极去思考,不要设计只需“是”或“不是”就能回答的简单问题。比如:在《项链》一文的教学中,女主人公马蒂尔德从丈夫手中拿到教育部部长的舞会请柬时,先是兴奋,继而是大大的眼泪从脸颊上滚落下来。对这一情节的提问就可以设计为:“从马蒂尔德这一表情的变化,我们可以了解到她怎样的心理活动,这样的心理活动折射出她怎样的性格特征?”如此,既给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又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思考空间。如果把问题设计成“从这一描写中,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到主人公想去参加舞会,却又苦于没有能配得上舞会的漂亮衣服的矛盾心情?从她的这一内心活动,我们是不是可以了解到主人公的爱慕虚荣?”这样的提问实际上已经把思考的结果定下来了,学生对此已经不需要去思考了,又如何希望从学生那里得到新颖的观点呢?

第二,教师要肯定学生的思考,不能因为学生的想法跟教参或传统观念、专家权威、教师自己的意见不一致,就生硬地排斥。学生是有思维能力的独立个体,他们每个人都有跟别人不同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性格、知识积累、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角度……这么多的不同,却要求有同样的思考结果是不公平的,也是违背常理的。因而,对学生的观点,教师应当认真耐心地倾听他们的思维过程,只要分析得合理,就应当肯定;分析得不合理,教师可以为学生指出来,帮他们分析原因以供学生参考。

例如:在鲁迅小说《药》的教学中,谈到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时,教参认为体现了华老栓的愚昧落后,而个别学生的看法则不同:有的学生认为华老栓是个伟大的父亲,他也害怕血淋淋的人血馒头,为了给儿子治病,他硬着头皮从刑场买来了人血馒头并和其妻精心炮制了给儿子吃下,舐犊情深;有的学生认为夏瑜的死是当时的政府造成的,既然他的死是不可避免的,那么用他的血给华小栓的病一线希望有何不可?再说,现在不是还有许多人立下遗嘱,希望在死后能把有用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吗?还有的学生说,听老人说“偏方治大病”,为了救自己唯一的儿子,华老栓当然要试试,所以不能说华老栓愚昧落后……从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对同样的事情,他们的看法是不尽相同的,而这些思考成果也有一定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以补充自己在思考时存在的一些考虑不周的缺漏。长此以往,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观舞记阅读答案范文6

人生有限,不可能事事经历,也不需事事经历,一个获得知识、丰富阅历的重要途径便是读书。关于读书的好词好句。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做这样的出彩中国人李洪兴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做这样的出彩中国人李洪兴

①“习惯了每次走过文化广场,都会抬头望向地质宫五楼那个窗口,通常灯一直会亮到后半夜。可是从现在起,我再也看不到那灯光了。”谈及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很多人至今难掩悲痛与失落。“国之大匠”“中国脊梁”“学术界的典范”……虽然办公室不再有他的光亮,但在人们心中,黄大年早已点亮了一盏永不熄灭的灯。

②“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黄大年被誉为“拼命黄郎”,回国7年间,他带领400多名科学家艰苦打拼,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有国外媒体评价,“他的回国,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黄大年在科技创新的赛场上只争朝夕,在人才培养的舞台上兢兢业业,以百折不回、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树立起一座震撼人心的精神丰碑。

③忘我钻研、刻苦攻关,是做学问、搞研究的应有境界。李四光在写学术论文时,曾因太投入而忘记回家。妻子派女儿去叫他,结果他正在凝神思考,偶尔抬头看到桌旁有个小女孩,继而又低头忙于写作:“你是谁家的小姑娘啊?天这么晚了,快回家吧,不然你妈妈该等着急啦!”当对方叫出爸爸时,李四光才猛然发现是自己的女儿。A 甘于寂寞、奋力沉潜、认真敬业,才能以创新之姿攀登科研事业的座座高峰。

④最慷慨的奉献,往往孕育着最丰厚的收获。 B从邓稼先慨叹“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到钱学森提出技术科学“要先走一步”;从吴文俊宣示“外国人做的我不做,外国人没想到做的我才要去做”,到袁隆平承诺“给我点时间,我让你地里多长座米山”,一代代科学家埋头苦干、永不言弃、誓争第一,在科学的田地里用心深耕,收获着累累硕果。他们从事科学研究所具备的那种耐性和韧性,那种不服输、追求极致的精神品质,也感召着后来者砥砺前行,竭力为祖国科技事业的进步无私付出。

⑤喧嚣的时代呼唤内心的宁静。今天,有的科研工作者坐不住冷板凳,有的人一切只围着项目经费转,更有甚者,不惜为了名利舞弊作假,令科学精神蒙尘。人们之所以视黄大年为“大写的人,纯粹的人”,之所以称“布鞋院士”李小文为“扫地僧”,之所以把一生献给祖国科研的清华大学“高龄学子”当作“出彩中国人”,不正是因为他们抵达了求真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吗?对科技工作者来说,甘于寂寞、甘于奉献,为科学开拓、为真理献身、为梦想拼搏,才无愧于知识分子的担当。

⑥哲人有言,“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像黄大年那样,以敬业精神书写生命华章,用品格力量标注生命高度,我们何愁人生不能抵达心中的远方。

1.阅读全文,说说题目中“出彩”的内涵。

2.第③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3.阅读下列材料,说说它放在A处或B处更合适,请说明理由。

吴孟超,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75年的医生生涯中,他给近16000名病人做手术,让他们摆脱了生命的绝境。96岁高龄的他依旧保持着每周门诊、每年约200台手术的惊人工作量。他被誉为“中国肝脏外科之父”,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我认为放在 处,理由: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答案】

1.这里“出彩”指的是生命因为认真敬业、无私奉献、甘于寂寞的精神品质而焕发光彩。

2.第③段主要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李四光忘我工作以致于没有认出眼前的孩子是自己女儿这一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忘我钻研、刻苦攻关,是做学问、搞研究的应有境界”。

3.应该放在B处。

理由:材料列举吴孟超75年如一日从事肝脏科学研究,无私奉献做出杰出成就的事例,与B处所在的第④段“最慷慨的奉献,往往孕育着最丰厚的收获”的观点相符,而不能论证A处所在的第③段“忘我钻研、刻苦攻关,是做学问、搞研究的应有境界”这一观点。

上一篇地籍档案

下一篇照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