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远程研修范例6篇

山东省远程研修

山东省远程研修范文1

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系统是30多年来山东省“三农”远程教育事业的重要单位,省内共有1所省校、18所市级学校(其中12所独立办学,6所与农业部门合办)、123所县级学校(其中98所独立办学,25所与农业部门合办)、2500个教学班。我省有中央学校命名的“育才兴农示范校”12所,省级命名学校7所。各级学校之间除业务督导关系外,彼此间相互独立,分工明确。省级学校的职责在于选择并开设专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辅导大纲,编制课程教材,课程考录以及学生管理工作。市级学校的职责在于根据上级省校的统一部署领导、组织、协调县级分校的教学工作,并制定细则,相当于教学中介。县级学校负责聘请班主任和辅导教师,组织各项教学活动,执行教育行政部门和上级学校的规章制度,落实和完善教学环节。乡镇教学班是县级分校在各乡镇或村庄的办学点,承担具体的教学组织和管理任务。截止2011年,山东省农广校系统学历教育总计招生13649名、毕业9813名、在校生24959名。到2011年初,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系统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固定资产达到14523.79万元。共建有校舍面积67771平方米,建有教学示范实习基地35631亩,拥有约2287.74万元的教学设备,1000元以上教学设备3193台,还包括10056.74千册图书。在全省各地市有19个单位拥有卫星接收点,并且以平均每年建设卫星小站18个的速度在全省分校普及卫星接收设施。

学校已经建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教学辅导体系和管理制度,开设中央学校专业14个,省校自开专业57个。围绕“一报一刊一网”,即《农业广播电视报》《农业科技培训》杂志和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以其他图书教材资料、配套光盘、农广天地和致富早班车为辅,借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播出各种教学课程资源,包括编制151种文字教材,约116800册;播放广播电视节目716讲,约36600分钟,录音带6785盘;播放电视节目1252集,约41206分钟,录制VCD/DVD11735张;还先后开发计算机课件702个。平均每年播放广播2683小时,播放电视节目38608.5小时,建设网站或网页15个。同时,省校建设有声像制作中心,可以根据我省实际情况编制、发送远程教育资源。开展了“百万中专生计划”、农民科技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三进村”行动等项目,并取得了显著成就。到2011年初,建设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136个,其中省级中心1个、地市级中心17个、县级中心118个,培训专业农民人数达到188927人,其中取得绿证人数有50502人;培训农业实用技术人数达到1143569人,职业技能鉴定获证人员8760人,其中女性获证人员有2884人。山东省“三进村”项目实施县123个、实施村1549个,新建科技书屋273个,送科技图书162900册,送科技光盘34250张,培训教师进村27820人次,进村办设中专班132个,培训人数4476人,进村办设培训班4013个,培训人数436410人。同时省校还专门印发出版了《农民应知应会千条知识》,对活动取得实效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主要成就和问题

(一)当前农广校系统取得的主要成就

1.构建起了省、市、县、乡四级“三农”教育培训的办学服务体系和天网、地网、入网三网合一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在省级学校提高办学条件和服务水平的指示下,各级地方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各市县分校办学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使整个农广校系统教育培训能力和水平得以提高。山东省有40多所县级分校被认定为全国A级校,12所县级分校被评为“中等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全国百强校,数量和比例均列全国第一,进一步巩固了省、市、县、乡四级办学系统。2009年,省校和临沂、淄博等7所市分校被省农业厅定为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全系统通过组织农民创业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等工作,进一步增强了系统凝聚力,提高了战斗力,形成了覆盖全省的广播、电视、卫星、互联网等教育资源。省农广校和全省42所市县分校在当地电台、电视台积极开办农业科技栏目,建成了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的农民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全省农民教育培训的无缝隙覆盖。山东省农业现代远程教育网不仅是我省农广校系统“三农”远程教育资源的平台,同时还是全省农广校系统传递经验、交流信息、探讨发展的平台,对各地上传的信息及时修改上挂,平均每年信息达700余条。省农广校也继《致富指南》《山东农广校之窗》栏目开播后,成功地在山东省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用频道开播《农事》栏目,节目质量不断提高。

2.强化了省及地市农广校系统的队伍建设,“三农”服务能力水平整体得到提升。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系统队伍建设结构合理,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学历水平不断提高,质量不断优化。山东省农业远距离教育研究会每年围绕农村教育发展积极参与全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师资高级研修班。以2009年为例,我省农广校有13名省校办学人员及61名市、县(市、区)分校校长共计74人参加了研修班。系统研修了农民教育发展形势和农广校的任务、校长能力建设与农广校事业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创新应用、农业科技创业培训模式探究等专题。研修班开展了拓展训练、参观考察等活动。崭新的研修模式、良好的研修环境、顶尖的师资力量、完善的保障体系,保证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坚持每年举行一次全省农广校系统通讯员培训班,不仅聘请高等院校教授和专家讲授论文写作和新闻报道等相关知识,还方便了各地相互交流宣传通讯工作经验。目前,省内建立了由128名通讯员组成的农广校通讯员队伍。除此之外,2010年,山东省农广校系统开展了三次教学能手评选活动,1000多名我省各地市农广校专职教师参加了评选,推出了一大批青年骨干教师。各级分校也以教学能手评选为契机,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技能竞技活动,提高了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

3.探索出了一套符合我省实际的“三农”教育新模式和新思路。山东省农广校充分发挥体系办学优势,根据农民培训需求,创造性地开展了农民创业培训工作,探索形成了一套符合农业部农民创业培训规范要求、适合创业农民需要并具有农广校特色的培训模式和流程,得到厅领导的充分肯定。2008年成功举办了全省出口型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培训班,出色地完成了整个培训期间的组织和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质量,使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再上新台阶;积极承担并圆满完成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项目;扎实推进“三进村”行动,同时在全省范围大力开展了“农民读书月”活动。2010年,省农广校在全省10个市、19个县(市、区)分校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全日制脱产班试点工作,共计招生1293人。为落实全日制脱产班教学环节,省农广校多次召开全省农广校全日制中职办学管理研讨会,专题研究职业农民的中等职业教育,探讨适合农民学习特点和要求的新路子。省内各项农村教育工作的展开不断拓宽我省的农广校农村教育新思路,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显著。

4.积极承担“三农”科研课题,理论研究硕果累累。山东省农广校省校以及各地市分校、山东省农业远距离教育研究会以及各级分会积极争取和公开招标,先后承担的课题项目众多,主要有山东省软科学办公室下达的《山东省农民教育问题的研究》(2009年)、省卫生厅下达的《山东省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2009年)、农业部下达的《县域职业教育培训和农村劳动力素质调研》(2009年)。承担的农业部优势农产品重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济南17号、济麦20精量、半精量播种、垄作高效栽培及氮肥后移技术》和《无公害优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分别获得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和农业厅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形成了一系列的调研报告和成果,出版了《农民教育问题研究》等专著。各地市也积极参与省校级省农业远距离教育研究会的课题研究工作。每2年举办1次的农村教育研究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推动了全省农广校系统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远程技术优势逐渐弱化造成社会竞争力下降。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教育技术手段普遍落后,“三农”远程教育教育没有获得足够的政策支持,教育手段单调,技术水平偏低的时代背景下,农广校以其多部门联合办学、多层次办学、多学科教育和多功能服务在“三农”远程教育开展过程中显示了巨大优势。但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服务“三农”教育掀起一股热潮,农民教育已经不再是农广校系统一家独大,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民办教学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都积极参与到“三农”远程教育工作中来,各种教育培训活动蓬勃发展。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已覆盖全国大多数基层乡村,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经过不到十年的时间也已全面普及,“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也取得了长足进展。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服务“三农”在不断市场化和社会化,农广校曾独有的远程教育优势逐渐弱化,再加上农广校办学机制不够灵活,远程教育招生专业面窄,使农广校系统远程教育事业的顺利开展遭受巨大的竞争压力。

2.远程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农广校办学主要依靠地方政府财政拨款、部门集资、学费和学校创收。一方面,当前农广校中专在校生中非全日制学员占90%,也就是说,以接受远程教育作为学习手段的学员占绝大多数,这部分学员仍不属于享受国家助学政策和免学费政策的教育对象。另一方面,农广校开展的中等职业教育学历培训班和农民创业培训班等大多数都是免费教育,学费收入有限。因此农广校的远程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是地方财政拨款。当前农广校办学系统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对足够教育经费投入的需求更加迫切,资金紧张问题更加突出,这与地方财政支持政策的不稳定和地区财政收入的差异密切相关。目前农广校在财政立项独立开展“三农”远程教育培训难度很大。

3.远程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由于我省有超过90%的农广校学员接受远程教育,远程教育资源的丰富与否和质量高低就成了教育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2010年全国县级校办学水平评估显示,我省A级以下还有83所县级分校,占总数的67%。县级以下农广校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及其他资源依然薄弱,远程教育手段也极为落后,远程教育资源的匮乏现状迫切需要改善。经过调查,长期以来我省农广校系统基本没有专项资金投入,地方财政投入也相当有限,造成基本的教学、培训活动不能有效开展。比如相当一批分校没有在所属县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开设固定栏目,当地媒体资源利用程度不够;实验实习教学设备不足;学校教师接受更高层次业务技术培训的机会偏少等。即使是A级校,一系列的远程教育资源匮乏现象依然明显。

另外,我省农广校整体还存在教学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教学督导检查不够规范,教学质量受到社会质疑等问题。对此,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同时存在,但主观原因影响颇重。一些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办学态度不够端正,教育宣传工作不到位,创新意识和市场意识不强,主动性不够,教学质量督导意识薄弱,缺少长远规划和自主培训意识,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前我省农广校系统的困局。

三、有利条件和发展对策

针对当前我省农广校系统存在的问题,应当在分析现有的有利条件的基础上,寻求有效的发展对策。

(一)发展的有利条件

1.国家宏观政策扶持力度强,保障性作用明显。“三农”问题是我国的首要问题,国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陆续出台了各种文件。《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中等职业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法制度的相继出台充分显示出我国政府对“三农”及其教育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农民职业教育的强力支持。

2.农民学习积极性高,职业教育需求不断上升。各种调查显示,农民对于提高生活水平、增加收入的愿望逐年强烈,因此对通过短期培训或中高等教育学习来使自己的职业技能得到提高的需求也随之不断上升。这将有利于农广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培训以及创业培训等农村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3.研究课题增多,专项资金不断增加。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三农”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不断凸显和农民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需求不断提升,关于“三农”教育培训方面的课题研究也不断增多,国家以及省市地方政府用于农民教育培训的专项资金数额不断增多,教育培训投入越来越大。这有利于解决当前我省开展农广校教育工作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

4.多部门单位参与,工作氛围良好。当前我省各级各部门共同重视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积极参与政策的制定以及其他各项工作。在基层乡村,广大农民群众也踊跃参与农广校开展的各项涉农项目,接受技能培训和创业指导,全社会上下形成了开展“三农”教育培训的良好氛围。

(二)发展对策

远程教育服务“三农”已经走上正轨,并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农广校远程教育是我省“三农”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提高“三农”水平、造福社会的重大责任。因此,农广校系统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任务、新要求,抓住机遇,借东风,谋发展,努力搞好中等职业技能培训,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为全省的“三农”远程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1.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远程教育人才引进。高素质的师资人才队伍建设始终是我省农广校系统“三农”远程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要以远程教育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抓好系统内各类人才队伍的建设。传统农广校远程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目前“三农”远程教育的迫切需求,对精通先进网络通信技术和远程教育媒体技术的人才引进问题迫在眉睫。(1)加强教师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规模。为了满足远程教育的技术要求,农广校系统有必要对行政人员、专兼职教师和教辅人员进行远程教育培训,努力构造“双师型教师”成长平台,使师资队伍既具备教学能力又具备实践指导能力。省级学校要定期开展对县级分校校长的培训,以提高其管理能力和分校的综合服务水平。(2)成立省、市、县级“三农”远程教育专家团。省级专家团负责全省远程教育工作和对下级专家及各组织负责人的培训;市级专家团负责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和部分县级分校师资等高层次的远程教育培训;县级专家团则主要针对“创业农民”开展远程教育咨询工作,培养新型农民。(3)广泛吸纳远程教育人才。各分校应该根据所属地区的“三农”远程教育需要,积极聘请农业专家、农村创业人才、农村经营人才和技术人才等参与农广校系统开展的远程教育工作,不断壮大本系统的远程教育师资人才队伍。

2.加大资金投入,构筑远程教育资金保障体系。资金是农广校顺利开展“三农”远程教育的重要保证,尤其针对当前系统内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必须着力构筑远程教育资金保障体系。一方面,各地政府要提高认识,在各地财政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的农广校远程教育专项资金。随着各地的财政收入的增加,专项资金也要逐年增加。同时,在农业发展基金中划拨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广校的远程教育培训专项。不断完善财政补贴机制,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资金投放制度,探讨有效的资金使用形式。另一方面,可以设立“三农”远程教育专项基金。通过向社会募集资金,吸引企业和民间资金加入“三农”远程教育资金链,支持“三农”远程教育示范基地建设,组织开展“三农”远程教育实践活动,表彰“三农”远程教育培训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最后,借助政府倾向性政策,积极开展农广校远程教育建设项目。县级及下级农广校主要依托当地的农业主管部门,农业是弱势产业,各地政府均对农业发展制定倾向性政策,农广校应该从改善办学条件出发,从提升远程教育培训能力出发,积极争取财政投入。

山东省远程研修范文2

【关键词】山东;文化资源;旅游产业;问题及发展研究

随着中国的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但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观光型旅游产品的不断老化,同质化旅游已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广大旅游爱好者越来越青睐于更具个性、更有特色的旅游项目,于是文化旅游悄然兴起,成为旅游产业的新宠。

山东省具有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可行性,而深度开发文化旅游资源、走文化旅游的道路也是山东旅游产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文化旅游是国内外旅游产业发展的总趋势。国外的旅游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地位也在实际的应用中不断提高。如英国利用电影《哈利・波特》的热播,积极展开了对哈利・波特拍摄地旅游,向世界展示了独特的古堡文化。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区域历史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各地区域文化才逐渐得到重视。80年代后期,我国大量的市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来华旅游的外国人大多是出于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生活方式、习俗的动机。

其次,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徐通过“从旅游看文化”和“从文化看旅游”两个相对角度的审视,认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也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文化可以很大程度的提升山东旅游产业的吸引力,旅游产业的发展也能促进山东文化资源的宣传与影响。

文化是旅游产业的灵魂,实现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深化文化元素在旅游产业开发中的应用,是提高山东省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问题。因此,对于山东省旅游产业进行文化的深度开发,进行文化旅游建设是顺势应势的举措,也是山东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出路和发展方向。本文从分析了山东旅游产业目前面临的问题,并从文化资源开发方面提出可行性意见。

1.文化旅游和文化旅游资源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经营范围的不断拓大,文化旅游作为专业名词出现。但对于文化旅游概念的界定至今未形成定论。国际古遗址理事会美国分会(USICOMOS)认为,文化旅游是由多种产品、多种体验构成的,它对于不同的人意味着不同的东西,因而其多样性也是必然的。

本文则倾向于文化旅游是以旅游文化为旅游对象的一种特殊旅游形式。旅游者通过各自的审美观和亲身体验,得到一种文化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

对于文化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内涵的研究国内外很早就开始了,但都未达成一致的看法。本文认为凡能使旅游者生成旅游动力的,能够为旅游业所开发利用的,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可以使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物质,都可称为旅游资源。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的侧重点和研究重点不同,旅游文化侧重点在“文化”,广义上是关注旅游活动的基础理论,狭义层面上是关注旅游业和旅游活动中的文化;而文化旅游却正好相反,侧重点在于“旅游”,是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经营管理问题,以及文化旅游活动的特点、管理体制、文化旅游市场的需求问题等。但二者也有其内在联系,都是对旅游和文化的结合点的研究,旅游文化的研究对文化旅游的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能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而文化旅游的现实发展和理论研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

2.山东省文化旅游产业的现状和问题研究

2.1 山东文化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

根据我们前文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定义,以文化资源在旅游开发中可利用程度的广泛性、必须性、可行性和可利用的程度不同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我们可以将山东省文化旅游资源分为以下三大类。

(1)古代建筑文化资源。山东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民俗独特,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古代建筑文化。这些古建筑之中包含着许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精品。例如,济南长清孝堂山石祠、孔林、田齐王陵、曲阜的孔府、栖霞市的牟氏庄园等。山东处于中国北方和南方不同建筑风格的交汇处,因而在园林建筑上也体现了南北兼有的浑厚雄壮、精巧玲珑的齐鲁艺术风格。

(2)中外交汇的宗教文化资源。山东省的宗教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中国四大宗教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山东省都有其文化载体分布,而且根据各种宗教文化兴建了各种特色的建筑和形成的各种文化遗址。如泰山经石峪、历城柳埠千佛崖造像、崂山、沂山、五峰山、昆嵛山、峄山、济南清真南大寺、青岛市区的基督教会等。

(3)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资源。民俗文化是被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齐鲁文化源远流长,至今世人还称山东为“齐鲁文化之邦”。山东某些地方的特产造就了地方特有的风俗和习惯,如烟台的苹果、莱阳梨、菏泽牡丹、潍坊风筝等,都在当地形成了与之有关的风俗习惯。另外,具有山东特色的戏曲曲艺文化,如山东快书、山东大鼓、吕剧等多达30多种。以上各种民俗文化在不同地域是相互交融的,这种交融促进了山东民俗文化的不断发展,并加强了民俗旅游资源的可开发性。

2.2 山东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从改革开放到今天,山东省旅游产业走了一条不断加快发展的道路,成为持续增长最快的产业,旅游收入已成为山东省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表1、表2来分析。

从表1、表2中可以看出,山东旅游业与改革开放同步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旅游总收入、旅游人数以及旅游占GDP的比例都逐年增加,山东旅游业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随着山东旅游产业的不断提速,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旅游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也逐年增加。“十一五”是山东旅游业提速跨越的五年,不仅有了质的跨越,而且“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成为中国旅游业品牌打造的标杆范本。由此,山东的文化旅游产品日益丰富,体系逐渐成熟,基本形成了结构合理、要素健全、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旅游产业体系。

(资料来源:《2010年山东省统计年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3 山东省文化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山东旅游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根据对三大类旅游文化资源的分析,可以提炼出以下问题。

2.3.1 山东省古代建筑类文化资源存在的问题

山东省历史建筑、古迹类旅游开发虽然相对成熟,但整体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进入管理有序、内涵丰富和可持续开发的成熟阶段,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开发中文化资源的挖掘深度不够。虽然山东省历史建筑、古迹类旅游资源的文化积淀深厚,然而在各地的开发建设中,对这种文化深积的挖掘不足造成了开发的深度不够,有些旅游区资源仅仅依托资源本身有形的物质进行产品开发,而缺乏一些与之相联系的文化包装,缺乏精品意识,造成了一些传统建筑、古迹类旅游产品呈现出老化现象。例如,曲阜的“六艺城”的开发,由于文化内涵的挖掘深度不够,导致开发比较粗糙,只有冷冰冰的建筑,而没有对“六艺”文化的深层挖掘,游人的可感受性与可参与性差,文化品味不足,这与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地位是很不符合的。

(2)开发中缺乏保护性措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处理不当。古建筑是一类比较特殊的文物,它的保护需要适时地对其进行修缮,但修缮工作中的粗制滥造,对古建筑的整体构造造成重大影响与破坏。比如,建于1964年的福州华林寺大殿中国南方最古老的木构建筑,有着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但在进行修缮工作时,无充分根据地“复原”其外观,建筑内外的油饰掩盖了原有古老的彩画和历时千年形成的木材表面的色泽质感,完全丧失了其“饱经沧桑”的历史面貌,以致外国专家在参观时都不相信它们是历时千年以上的建筑物。

(3)山东省文物古迹的管理体制混乱。山东省大部分县市的文物古迹管理往往分属旅游、文物及建设部门,在管理过程中,存在职责不明、分工不清、管理混乱的情况。各地文物部门虽然是文物的直接管理部门,但它同时又受到地方政府的领导,而地方政府为了发展旅游、繁荣经济,往往随意变更文物的管理权,把文物交由旅游部门来管理,而旅游部门并不十分熟悉文物的保护工作,往往造成严重后果。例如,2000年发生的曲阜的“水洗孔庙”事件,便是这样造成的。

2.3.2 山东省宗教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山东越来越重视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本文主要概括了以下几点:

(1)对宗教文化的挖掘程度低。宗教文化与旅游活动之间结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内容单调肤浅,宗教中启迪智慧、呼唤道德以及重塑人生价值等功能被挖掘的程度很低,没有展示出其精神层次的价值。总体来看,山东省宗教旅游还处于较低的开发层次上,尚未进入深层、可持续开发的阶段,很难令游客满意。

(2)旅游的开发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宗教活动场所往往选择在安静的深山老林,目的就是为了脱离世俗,避免外人的干涉。而旅游开发的目的正好与此相反,这样,宗教与旅游就形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山东省内众多的宗教活动场所,已经成为热门的旅游景点,其接待人数不断增加,而宗教场所宁静的环境与纯朴的风气也慢慢消失。

(3)部分宗教场所存在过度商业化的现象。宗教信徒参与旅游经济活动,虽能从经济上改善信徒们的生活条件,但却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宗教本身的纯洁性。随着各地宗教旅游的开发与兴起,一些宗教景观地开始从事高价卖香火、兜售纪念品,甚至从事“算命”等非法活动,有的地方还存在强拉或诱导游客花大钱烧高香现等象,扰乱了宗教旅游场所秩序,侵犯了消费者合法权益,也损害了宗教本身的庄严性、神圣性

(4)宗教旅游中的导游还需要进一步的培训。宗教文化博大精深,如果对其误读和歪曲,则会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目前,山东省的宗教旅游之地,还不具备专业的导游队伍。导游对宗教的哲学思想还缺乏足够的了解,在讲解过程中只能简单地介绍各种建筑、文物、遗址的历史传说,而不能进一步阐述宗教的内涵,更加不能引导游客进行着理性思考,无法向游客传播宗教博大精深的智慧。通过开展宗教专题旅游培训,增强导游人员宗教文化知识,才能针对不同的客人采取正确的接待方案,这对树立良好的宗教旅游观念有重要意义,也才在最大程度地促进山东省宗教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3.3 山东民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山东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也存在各种各样的误区与问题,妨碍了民俗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山东很多富有竞争力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滞后,对外竞争力不强。例如,南方的苏州、扬州等地,运河文化旅游开展得如火如荼,而山东的运河民俗旅游已经远远地落后于他们。水体污染、经费不足等众多因素制约了运河民俗旅游的发展,也使相当数量的运河文化遗迹得不到有效保护。又如,山东省是水浒文化的源头,但中央电视台却把《水浒传》拍摄基地选在无锡,无锡的“水浒城”随着电视剧的热播而扬名,而且,在各种旅游产品推介会上,无锡都打出了以武大郎、潘金莲等水浒人物为代表的水浒牌,源源不断的客流随之而来。而山东省却没有把握住机会,浪费了这一民俗旅游资源。

(2)民俗旅游节庆出现了“千人一面”的不良竞争现象。很多景点的庙会、灯会等的旅游活动大同小异,大多是一些类似的民间艺术、民间绝活、歌舞表演等,同质化的不良竞争导致了很多问题,甚至造成多败俱伤。例如,济南的春节民俗文化旅游庙会和趵突泉灯会,两大旅游活动都大打民俗牌,展卖的传统小吃、手工艺品以及民间艺术都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分流了不少游客,两大名胜的同质化竞争导致两者黄金周的收入都没有大的作为。

(3)开发格调低俗,甚至把民俗“庸俗化”。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有些旅游从业者不去尽力展现民俗的真、善、美,而是刻意追求原始、落后和愚昧,回避精华,偏爱糟粕,专门把一些已经被社会扬弃的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展示给旅游者。有些旅游从业者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打着一切为了旅游者的旗号,不择手段地策划与开发不健康的民俗旅游项目、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刻意把质朴、高尚的民俗庸俗化,最终转变成圈钱的工具。甚至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误导旅游者。

3.山东文化旅游资源三大主要类型的深度开发对策

3.1 山东省古代建筑文化资源的开发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开发策略。

(1)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提高古建和文物古迹的文化韵味。追求文化底蕴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历史建筑、古迹类旅游的开发必须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以提高其文化韵味。山东省古代建筑类旅游资源的灵魂所在就是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则是深入挖掘古建和文物古迹文化韵味的关键所在。与孔子有关的修学、养生、饮食、服饰及生活习俗等旅游项目都是应该重点推出的,而齐鲁文化中的运河文化、齐文化等支脉,都应当根据它们的不同特点,依托它们所积淀的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进行相关的深入挖掘,从而提升整个山东省古代建筑旅游产品的文化韵味。

(2)对古代建筑及文物古迹进行保护性修缮,处理好修缮与保护的关系。鉴于在修缮历史建筑中出现的问题,梁思成教授在1964年曾撰文精辟地提出维修历史建筑应以“整旧如旧”为原则。他认为要在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历史信息的前提下,尽量低调处理人为的干预。主张在建筑遗产面前,尽可能弱化在修缮时所不得不加上去的内容和修缮的痕迹,使之只起陪衬作用,以凸显古建筑本身“饱经沧桑”的历史风貌。而他主张的修缮古建筑应做到“有若无,实若虚,大智若愚”的规则,经过长期的实践应当成为我们维修古建筑的共同准则。

(3)建立有序的、高效的旅游开发管理体制。在旅游行业管理中,要贯彻政企分开的原则,旅游行政部门应制订和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充分发挥监督职能,提高市场运作效率。将建筑、古迹类旅游资源的所有、管理权与开发经营权分离,行政管理机构要严格审批建筑、古迹类旅游开发项目,应保证任何开发项目都必须经过各级专家学者严格的科学论证和验收,而旅游企业特别是一些传统的带有事业色彩的古迹旅游景点要迅速完成向现代旅游企业的过渡。简言之,就是理顺山东省的旅游开发管理体制,动员各部门的力量,综合开发山东和建筑、古迹类旅游产品。

3.2 山东省宗教旅游开发对策

如何正确处理好宗教与旅游的关系,促进宗教与旅游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旅游界、宗教界人士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大力支持。

(1)要大力弘扬有积极意义的传统宗教文化。弘扬有积极意义的宗教传统文化,是促进山东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例如,佛教文化中宣扬“报佛祖恩、报国君恩、报师父恩、报双亲恩”的四报理论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对今天提倡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道教养生和健身的理念,对今天的人们也是一种需求。

(2)突出特色,深入挖掘宗教旅游的文化内涵。宗教旅游,不能单单理解为到宗教旅游地观光这一表层的观光性旅游,宗教旅游的魅力,不仅仅是宗教教义的哲理性、道德观,还有宗教建筑文化,宗教音乐,仪式,宗教区民俗活动等多种来源。只有深入挖掘宗教文化内涵,充实宗教旅游内容,提高品位,重视软项目的综合化开发运作,采用“宗教搭台、旅游唱戏”的综合性活动才是发展宗教旅游之意,维护客源之本。

(3)把宗教文化旅游开发与其他旅游资源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宗教文化圣地山清水秀,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因此,在旅游开发中可将宗教文化与观光旅游、生态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将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尽量与其他旅游资源开发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辉映,相得益彰,增强组合性旅游的整体吸引力。例如,佛教与茶道的结合,道教与武术的结合,道教与气功、养生的结合,佛教与书法、绘画艺术的结合等形式,从而形成独特的宗教文化旅游,进而提升宗教旅游文化的品位。

3.3 山东民俗旅游的开发对策

民俗旅游开发前景广阔,因此,必须科学合理地开发山东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坚决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地利用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节,同时建立健全有效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进一步扩大客源市场,使山东省民俗旅游健康、快速的得到发展。

(1)高品位开发和利用民俗旅游资源,防止“庸俗化”。民俗旅游开发要保证具有魅力的民族文化能真正得以弘扬和保护,就必须扼制低格调,标新立异、生搬硬套而造成的民俗庸俗化。高品位开发指旅游地在民俗资源开发上,正确瞄准本地区的资源特色,结合本地区及周边地区旅游环境,把独特的风情民俗展示出来,最大可能挖掘出当地民俗资源的潜力。

山东省远程研修范文3

关键词:东北第二条亚欧大陆桥;中蒙“两山铁路”;次区域合作;东北亚地区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3.01.013

20世纪80年代初,吉林省专家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对我国珲春—图们江地区开发开放的研究,重点对图们江通海通航与珲春—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开放的研究;与此同时,也着手研究了东北第二条亚欧大陆桥的建设与开通问题[1]。1991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Th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简称UNDP)在朝鲜平壤召开,会议宣布将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蒙古、朝鲜、韩国、日本和中国东北地区列为东北亚经济圈(面积1646平方公里),并把贯通东北亚运输主干线的新“亚欧大陆桥”即第二条亚欧大陆桥,作为开发计划的首要之举[2]。第二条亚欧大陆桥东部以珲春为起点,沿图们—吉林—长春—白城—乌兰浩特,由中国阿尔山口岸出境,西部沿松贝尔—塔木察格布拉格,最后到达蒙古国乔巴山,全程1691公里,绵延分布在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图1)。西部可以经俄罗斯博尔贾连接西伯利亚大陆桥,东部经朝鲜罗津港或俄罗斯扎鲁比诺港进入日本海。由于大陆桥涉及到跨国问题,从提出开通大陆桥到现在已经过去20年,目前还处于条块分割状态,迟迟不能全线贯通[3]。面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大趋势,推动大陆桥全线贯通到了关键时刻。因此,笔者对大陆桥各段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调研,重点分析区域经济价值,找出了阻碍大陆桥全线贯通的主要矛盾与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推动大陆桥开通的对策与建议,这将对促进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东北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价值分析

1.1 促进东北亚各国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

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各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开始缓和,地缘政治让位于地缘经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为东北亚各国之间的国际经济合作创造了外部条件。经历了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以后,东北亚各国都认识到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因此,合作领域逐渐扩大,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韩国、朝鲜、日本与我国东北地区在政治、经贸、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合作方式不断创新,东北亚地区经贸论坛、投资贸易博览会、经贸洽谈会已经举办多届,为东北亚地区经贸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通东北第二条亚欧大陆桥,一条新的“亚欧大陆桥”的形成将成为连接东北亚各国的桥梁和纽带,促使东北亚各国成为关系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其目的是巩固东北亚地区合作基础,提高东北亚各国之间的依存度,增加东北亚地区的整体实力。以此来提高东北亚地区区域价值,也为世界经济开拓一个新的增长极。

1.2 促进东北亚地区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

东北亚各国之间的资源禀赋差异很大,地区之间亟需资源的供给和有效配置。如日本经济技术比较发达,但是资源比较稀缺。中国东北地区多个地区受资源枯竭的影响,部分资源型城市产业逐渐衰退。面临资源短缺的危机,寻找新的资源供应渠道是带动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蒙古国东部地区煤炭、石油、铅锌等矿产资源储量比较丰富,其中塔木察格布拉格油田储量为2亿吨,阿都楚任煤矿储量为4亿吨[4]。俄罗斯远东地区素有“地下宝库”之称,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其中天然气预测储量约为13.43万亿立方米,煤炭地质储量为5.5万亿吨,木材蓄积量为223.1亿立方米,在200海里海域内鱼类资源达到2300万吨[5]。朝鲜罗先特区的煤、铁矿石、菱镁矿、陶瓷原料等矿产资源丰富,海洋资源开发前景非常可观,而这些资源目前没有得到有效的配置,原因之一就是各国之间没有形成高速、整体、快捷的运输通道。如蒙古国东部的矿产资源只能通过乔巴山向北经俄罗斯博尔贾连接西伯利亚大陆桥运至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全程3645公里。这样的运输条件无法保证资源快速到达东北亚各国。如果开通大陆桥,以乔巴山为起点,由阿尔山口入境,沿乌兰浩特—白城—长春—吉林—图们—珲春,通过俄罗斯扎鲁比诺港或者朝鲜罗津港,可以直接进入日本、韩国,其运输距离只有乔巴山至符拉迪沃斯托克港运距的50%,少绕行2000公里以上。因此,大陆桥成为东北亚地区资源有效配置的运输通道,对于改善东北亚地区的投资环境意义非常重大。

1.3 以大陆桥为载体带动东北亚地区区域合作

大陆桥绵延分布在东北亚经济圈的核心地带,全程1691公里,沿线覆盖人口达2.3亿[6],一旦大陆桥全线贯通,将促进沿线地区产业、物流、旅游、文化的合作,给大陆桥沿线城市带来无限商机。一是在东部珲春—图们江地区,建立边境经济合作区,采取“初加工在国外,深加工在国内”的合作模式。联合国内外投资主体合作开发珲春日本工业园区、珲春韩国工业园区、珲春吉港工业园区、珲春俄罗斯工业园区,发展加工贸易、转口贸易和边境贸易。中朝双方在朝鲜罗先地区建立中国工业园区,集中开发汽车及零部件加工制造业、电子产品、海产品和生物制药等产业。中俄双方在哈桑经济区,建立自由路港区,集中开发海产品、木材加工、煤炭等矿产资源。吉林省将农副产品深加工、汽车零部件加工、精细化工等新兴产业向兴安盟地区转移,拓展新的产业基地。以开通大陆桥为契机,发挥阿尔山口岸优势,与蒙古国东部发展跨境经济区合作。二是开通东北第二条亚欧大陆桥最终的目的是促进沿线的物流快速流动,组建大陆桥物流联盟,带动东北亚地区的产品加速向世界市场转移,将加快东北亚各国的产品进入世界市场的步伐。三是大陆桥开通以后,利用中、俄、朝、蒙四国的地缘优势,将蒙古草原风光、阿尔山温泉、长白山、朝鲜罗先地区、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环日本海地区等特色别致的旅游资源整合成一条国际化旅游线路[7],设立图们江无障碍旅游区,进入到这一地区的游客可以落地签证,在体验中、蒙、俄、朝四国的异国风情的同时,也将拉动东北亚各国之间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快速发展。

1.4 扩大东北地区对外开放

一是东北地区的交通主干线以哈大铁路为主体,大体形成了“四纵五横”的路网格局,而东北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处于东北地区的核心地带,与哈大铁路、东边道纵横交错,使东北地区形成真正的“南北呼应、东西相通”的对外开放格局,推进东北地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8]。二是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开展跨境陆海联运提供了运输支撑[9],大陆桥东部珲春市处于东北亚地理位置的几何中心,毗邻半径200公里以内的俄朝地区,分布着10个条件优越的深水港口(图2)。其中珲春至朝鲜的罗津港为93公里,至朝鲜清津港171公里。珲春到俄罗斯扎鲁比诺港63公里[10]。目前东北地区的农产品、煤炭、工业制品、汽车零部件通过大连港运输到韩国釜山港和日本新潟港,运输距离都在500海里以上,运输天数都在4天以上。如果通过扎鲁比诺港和朝鲜罗津港运达日本新潟港、韩国釜山港,运输天数在2天以内(表1)。三是吉林省、黑龙江省和蒙东地区可以通过朝鲜罗津港发展内贸货物跨境运输业务, 创新“中—外—中”内贸货物国际物流运作模式。将吉林省、黑龙江省和蒙东地区农产品、煤炭、工业制品通过朝鲜罗津港将货物运到国内东南沿海城市,相比通过大连港运费将节省40%[11]。通过以上分析,运距短、时间省、运费低等可以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因此,开通大陆桥的意义不仅在于带动吉林省和珲春图们江地区的一区、一港,还可以辐射到黑龙江、蒙东地区,为东北地区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参与国际市场带来新机遇。

2 东北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各段的推进情况

2.1 中俄国际大通道推进情况

中俄国际大通道“通而不畅”已经逐渐得到缓解。一是中国珲春—俄罗斯扎鲁比诺港63公里的二级公路改造工程已经结束。珲春—克拉斯基诺公路口岸的中方通关联检设施比较完备,俄方新建的克拉斯基诺公路口岸位于中俄边境线200米处,是国家一类口岸,通关查验设备主体改造工程已经完成,设立8条出入境查验通道。二是我国与俄罗斯国铁协调,2011年8月,珲春—卡梅绍娃亚铁路已经恢复试运营。东北亚铁路公司正在对珲春国际集装箱场地和铁路换装站进行改造,经过改造后的换装站,换装能力由80万吨提升到200万吨。中俄两国联合对扎鲁比诺港进行扩能改造,2011年合资完成了扎鲁比诺港4号码头的5000平方米道路改造工程,对港口内的冷库进行了改造和扩建。三是扎鲁比诺港经过改造后,陆海联运航线也开始恢复试运营。2009年12月,中国珲春—俄罗斯扎鲁比诺—韩国束草—日本新潟四国陆海联运航线进行试运营。由中国外运长航集团与日本新潟国际海运株式会社合作运营的中国珲春—俄罗斯扎鲁比诺—日本新潟陆海联运航线也开始试运营,双方签署了互为货物协议,正在商谈成立合资公司,使其业务保持常态化。

2.2 中朝国际大通道推进情况

2010年6月,中朝圈河—元汀里口岸大桥维修改造工程已经完工。2011年中朝共同开发、共同管理的珲春圈河—罗津50.28公里的二级公路已经投入使用,中国与朝鲜已就合作开发利用罗津港达成协议,其中1号码头1号泊位改造工程已经完成,仓储容量4万吨,具备了年吞吐量150万吨装卸煤炭的能力。中朝两国为加快中国东北三省和罗先地区的共同开发的进程,至2011年底已签署总价值达到30亿美元的中国对罗先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协议。根据协议,朝鲜罗先经济特区4、5、6号三个码头50年的使用权转让给中国,中国还将建设连接中国图们—朝鲜罗津港的55公里的铁路以及飞机场和火力发电厂等设施。2012年10月,延边(珲春)经珲春市圈河口岸到罗津的国际客运班车正式运营。珲春市圈河口岸为“朝鲜元汀里口岸至罗津港公路建设施工队”、“内贸货物跨境运输”、“朝鲜罗津自驾旅游团”等业务开通“绿色通道”,通关效率大大提高,但是朝方元汀里口岸通关制度仍有很多限制,通关效率很低。2010年8月,海关总署批准吉林省开展内贸货物跨境运输试点业务,同年吉林省珲春市创力海运物流有限公司将300万吨煤炭经珲春市圈河口岸出境,通过罗津港1号码头换装作业,直接运抵上海外高桥码头,标志着我国“内贸货物跨境运输”项目正式启动。

2.3 国内阿尔山—长春—珲春段推进情况

内蒙古阿尔山—吉林省白城410公里的二级公路正在进行改造,白城—长春—珲春819公里的高速公路已经投入使用。阿尔山—白城—长春电气化铁路改造工程正在进行。2010年,长春—吉林高速铁路已经运营,吉林—珲春高速铁路已经开工建设。阿尔山口岸的两伊(伊敏—伊尔施)铁路已经成功对接。阿尔山市政府为了修建中蒙“两山铁路”选址时绕开联合国在蒙古国东部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北移5公里重新选址修建了中蒙阿尔山—松贝尔口岸大桥和口岸联检大楼,目前已经修建完毕。2009年10月阿尔山实现了临时通关,2012年口岸正式开放。

2.4 中蒙“两山铁路”推进情况

中蒙“两山铁路”是由蒙古乔巴山至内蒙古阿尔山全程443公里(中方境内28公里)的一段。1939年,乔巴山—塔木萨格布拉格段建有窄轨军用铁路,全程为190公里,1966年拆除,因此中蒙“两山铁路”成为大陆桥全线贯通的“盲肠地段”[12]。2002年,亚洲开发银行在东北亚地区就中蒙“两山铁路”建设的可行性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论证,完成了四个可行性研究报告。2005年,在图们江区域开发第八次政府间协商协调会议上,中国政府代表团就中蒙“两山铁路”建设项目与其他成员国进行了积极磋商。蒙古国政府也与亚洲开发银行协商,希望在开通这一铁路过程中,获得资金支持和技术援助。在此期间,内蒙古自治区及兴安盟政府就中蒙“两山铁路”的建设问题多次进入蒙古国进行调研。2009年,兴安盟政府与蒙古国铁路局围绕中蒙“两山铁路”建设前期准备工作签订了合作意向书。2011年6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支持“阿尔山口岸正式开放和建设阿尔山—乔巴山跨境铁路”。

3 东北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全线贯通的障碍因素分析

3.1 蒙古国内政外交复杂导致中蒙“两山铁路”建设一度搁浅

一是由于蒙古在1992年放弃社会主义,实行多党制民主政府。内政外交比较复杂。从首任总统奥其尔巴特执政至今,几度更迭,已由一党政治转变为多党政治,现在仅有280万人口的蒙古国,执政党已经发展到14个。政党之间派别争执不断,相互制约,并且执政党频繁更换,导致政局不稳,影响其决策水平和政策的长期延续性。例如前蒙古国东方省省长兹·詹拉布曾多次到兴安盟访问,同意修建中蒙“两山铁路”。2008年3月,东方省公民意志党进行弹劾省长活动,要求省长兹·詹拉布辞职下台的签字民众达8000人。东方省前省长奥都巴雅尔也曾全力支持修通中蒙“两山铁路”,但因其出任蒙古国司法部部长而搁浅。二是虽然我国就建设两山铁路多次考察,兴安盟政府与东方省也签订了合作意向书,但是中蒙两国领导人对两山铁路的修建尚未纳入会晤日程,缺乏战略性共识,因此中蒙“两山铁路”的建设只停留于意向阶段,缺乏战略共识,致使中蒙“两山铁路”建设一再搁浅。

3.2 美俄大国从中干扰,影响蒙古国开通两山铁路的积极性

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积极参与蒙古铁路建设。早年俄罗斯与蒙古国成立了基础设施发展合资公司,目的是希望从蒙古国进口铀矿等战略资源,俄罗斯与日本已经签订合作开发蒙古国铀矿资源的协议,由俄罗斯港口出海可以直接运抵日本;另一方面,俄罗斯在拥有蒙俄乌兰巴托铁路股份经营份额的基础上,还指挥着蒙古铁路的战略布局。2010年,蒙古国政府宣布“新铁路计划”,新计划铁路将覆盖蒙古中部南部重要的城市和战略性大矿,即从南戈壁省省会达兰扎德嘎德开始,经塔旺陶勒盖煤矿、查干苏布拉格铜矿、宗巴音至东戈壁省,与连接中国和俄罗斯两国的纵向铁路相接,再经苏赫巴托尔省最终到达东方省省会乔巴山,全长1100多公里,计划两年时间建成[13]。该铁路修通后,可经俄罗斯博尔贾与西伯利亚大陆桥连接,直接通往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港。这条新铁路没有与中国铁路对接,而是采用俄制的1520毫米的轨距,其目的就是把蒙古国与俄罗斯、俄罗斯在太平洋沿海的港口乃至亚洲市场连接起来,希望在伙伴国之间建立一种利益平衡关系。蒙古国地处中俄之间,战略地位比较重要。进入新世纪以后,美国也开始拉拢蒙古国,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领域与蒙古合作。将势力直接插入中俄之间的缓冲区域,目的是牵制中俄两国的利益,另一方面可以在中国周边设立防堵中国包围圈,以此来阻碍中蒙两国的经贸合作[14]。

3.3 国内城市间就中蒙陆海联运大通道竞争激烈

蒙古国早年开通了乌兰巴托—扎门乌德—二连浩特—集宁—北京—天津港的出海大通道,近期国内还有几家城市计划与蒙古国开通陆海大通道(表2),导致地区之间竞争非常激烈。通辽市正在酝酿开通俄罗斯博尔贾—营口港的中俄蒙大通道,力争形成二连浩特之外的另一条中俄蒙欧亚大陆桥[15];辽宁省自2006年起着手与蒙古国商谈计划开通锦州—乔巴山的中蒙大通道,距离上相比其他几个出海口都具有很大的优势[16];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拟开通中蒙大通道,以阿尔哈沙特口岸为起点,蒙古境内与俄罗斯博尔贾—蒙古国乔巴山对接,国内开通阿日哈沙特与两伊铁路对接的铁路,连接乌兰浩特—白城—锦州港陆海联运大通道[17]。以上这些中蒙陆海大通道是内蒙古与辽宁联合,通过辽宁省沿海港口进入环渤海经济圈。黑龙江省早年开通了东北第一条亚欧大陆桥已形成规模,经满洲里入境,连接绥芬河,最后到达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港。而东北第二条亚欧大陆桥主体处于吉林省和兴安盟地区,位于东北地区的中部,由于南部辽宁省和黑龙江都有自己的出海口,导致吉林省的区位态势很不理想。加上呼伦贝尔、通辽、锦州想要开通的中蒙陆海联运大通道比东北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具有距离上的优势,近期已经开始开工建设,而中蒙“两山铁路”还没有实质性进展。

3.4 吉林省对开通大陆桥重视不够

由于外部和内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吉林省在推动大陆桥建设时始终处于不利地位。一是在推动东北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开通过程中,东北地区黑龙江省、辽宁省与蒙东地区的赤峰市、锡林郭勒盟、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在电力输送、能源开发、商贸物流等领域已合作多年[18],唯独中部吉林省与蒙东地区经济活动联系非常少,原因是吉林省把更多的精力集中于长吉地区。二是早期国务院设立图们江开发领导小组,下设协调小组,对于推动大陆桥还谈不上具体推动,只是一般协调。2009年国务院批准设立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成立长吉图开发办公室,但是对于推动大陆桥没有指定省级领导具体负责此事,更没有成立东北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开发办公室。由于吉林省和内蒙古认识上不同步,内蒙古本身有11个口岸对蒙古国开放[19],两省没有联合向国务院汇报开通大陆桥的具体事宜。

4 对策构想

4.1 提请国务院设立大陆桥办公室,协调国内外相关事宜

在推动东北第二条亚欧大陆桥进程中,如果仅靠吉林省政府和相关专家学者来推动,力量显得比较薄弱。因此,提请国务院成立大陆桥开发办公室,建议由一名国务院副总理担任大陆桥办公室主任,协调各种关系和处理各种事务。一是针对两山铁路的前期立项、规划、审批、融资等问题,选择适当时机与蒙古国领导人进行会晤,就涉及的共同利益交换意见。增进互信,就中蒙“两山铁路”建设事宜达成战略性共识。二是我国与蒙古国联合亚洲开发银行就修建中蒙“两山铁路”寻求资金和技术支持,为中蒙“两山铁路”开通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将中蒙“两山铁路”建设进程向前推动。三是面对国内东北地区多个省市都想与蒙古国开通陆海大通道竞争形势,提请大陆桥办公室联合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及东北三省与蒙东5盟市就建设亚欧大陆桥的相关事宜进行沟通,建立一种互惠互利的发展关系,争取在2020年以前,将上述几条大陆桥全部开通,合理分配货源数量,避免几条大陆桥之间不必要的矛盾。

4.2 由吉林省作为主体,负责落实大陆桥建设的具体任务

吉林省作为推动大陆桥的主要执行者,一是联合兴安盟政府,对蒙古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地质矿产资源、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等展开调研,完成中蒙“两山铁路”建设的可行性报告。同时提请国务院转发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将中蒙“两山铁路”纳入国家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二是吉林省协助兴安盟政府建设中蒙阿尔山—松贝尔跨境经济合作区,负责融资和后期管理等问题。开通阿尔山—长春—图们—珲春之间的客运专线及货运专线,将阿尔山和珲春两个口岸城市对接,带动沿线城市之间的物流和人流快速发展。三是吉林省牵头,联合内蒙古自治区和兴安盟政府向外交部、商务部和海关总署汇报,申请将阿尔山口岸升格为国家一类口岸,实现常年开放。同时对俄、朝、蒙的口岸通关制度和进出口关税在中俄朝蒙四国之间展开谈判,建立“绿色通关”环境,降低通关费用,简化过境手续,提高通关效率,破解大陆桥“通而不畅”的制约瓶颈。

4.3 在中蒙俄朝之间展开区域物流合作

一是由吉林省出资为蒙古国东方省、苏赫巴托省、肯特省三省提供电力、公路、产业园区等援助,增加蒙古人民对中国的信任度,充分掌握中蒙经贸合作的主动权,为中蒙之间修建两山铁路奠定基础。二是在中蒙边境毗邻地区建立阿尔山—松贝尔跨国边境经济合作区基础上,发挥物流园区的主体作用,形成中蒙边境的物流集散地,开展转口贸易、加工贸易和边境贸易,提升阿尔山—珲春横向物流通道的通行能力,与其他物流节点城市组成物流集散地,发挥大陆桥物流通道流通效应。三是加强中、俄、朝、蒙跨境物流合作,开展“江海联运”、“陆海联运”,使得“借港出海”形成常态化和规范化,发展“中—外—中”的内贸货物跨境运输业务。四是利用开通阿尔山—长春—珲春客运专线,开发中蒙—长吉图精品旅游线路,联合东部环日本海、朝鲜、俄罗斯、韩国,将东北亚地区的跨境旅游业做大做强。

4.4 加强文化交流和定期召开中蒙经贸洽谈会,为区域合作搭建平台

一是利用吉林省充足的教育资源,允许蒙古国学生到吉林省免费留学,培养更多的高级人才,作为中蒙两国交流的联络者。二是利用蒙古草原文化的同宗同源优势,在东北地区举行中蒙草原文化交流年会、中蒙草原旅游文化节等活动。三是每年定期在阿尔山市召开口岸经济论坛会议。在召开会议期间,邀请中蒙两国高层领导人和国内外相关专家一起参加会议,为阿尔山发展口岸经济及建设中蒙“两山铁路”出谋献策并不断提升口岸经济论坛会议的层次,将口岸经济论坛会议升格为大型中蒙经贸洽谈会,就中蒙两国的合作项目进行洽谈,将东北亚国际合作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致谢:在调研过程中,承蒙内蒙古阿尔山市发改委郑福广副主任和吉林省珲春市口岸办宋姣岩主任和王永刚的大力帮助,并提供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在此深表谢意。

参考文献:

[1] 陈才,袁树人. 东北亚区域合作与图们江地区开发[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 许海,蒋明明. 论构架中国第四条亚欧大陆桥[J]. 地域研究与开发,1995,14(3):33-36.

[3] 韩兴海. 建立中俄朝图们江自由路港区的构想[J]. 东北亚论坛,2005,14(6):18-21.

[4] 闫宏光,李维. 走进蒙古国[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5] 王楠,张本明. 中俄蒙跨边境次区域矿产资源合作的开发机制与模式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2009,18(3):18-25.

[6] 牛国弼,李秀敏,冯玉芝. 对开辟阿尔山中蒙地方贸易口岸建设中蒙苏第二条国际联运航线合理性的探讨[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6):33-34.

[7] 陈雪婷,陈才. 国际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研究—以中国东北与俄、蒙毗邻地区为例[J]. 世界地理研究, 2012,21(3):152-159.

[8] 吴可亮. 图们江开发计划的重要突破口—中蒙大通道建设评述[J]. 经济视角,2010(2):22-25.

[9] 王楠,陈才,刘继生. 区域综合运输通道空间结构研究—以内蒙古东部地区与东北三省为例[J]. 人文地理,2008(3):54-58.

[10] 李诚固,董会和. 吉林地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1] 胡青文. 吉林省铁路货运借港出海战略分析[J]. 货物运输,2010 (10):9-11.

[12] 叶宝明,刘家仁. 东北区运输地理[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13] 霍文. 蒙古国新铁路计划正式启动[EB/OL]. . 2010-09-26.

[14] 马超. 蒙美关系及其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J]. 世界地理研究,2010,19(3):36-41.

[15] 陈春林,刘继生. 东北第二条亚欧大陆桥的开发潜力及推动对策研究[J]. 东北亚论坛,2010,19(2):18-24.

[16] 宝胜. 将锦州港作为蒙古国出海口的可行性研究[J]. 东北亚论坛,2009,18(1):66-70.

[17] 金昭,金夷. 加强中俄蒙三国区域经济合作构建连接欧亚的陆海联运大通道[J].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2 (12):1-4.

山东省远程研修范文4

[概况]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和国家课程方案,积极进行教研方式改革,组织指导全省教研系统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教学研究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在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指导与管理、课程改革实验与教材建设、课程教材培训、教学评价、教育质量监测,以及组织指导校本教研工作、促进师生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尤其是在加强教学业务管理,建立全省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和教育质量监测制度等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

[课程改革] 1.组织了2008年全省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工作。抽调100多位专家,组成17个小组分赴各市,对50多所高中学校进行了评估。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是教育厅的一项制度性工作,由省、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分三级组织实施,由同级教研部门具体承担,每年按计划进行,原则上每3年进行一轮。2.研究制定了《山东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以及普通高中15个学科教学实施意见。从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评价等方面,对高中教学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3.调集了部分省内外专家,研究制定了地方课程必修科目传统文化、环境教育、人生指导和安全教育4门课的课程大纲,为课程建设、教材审查和学科教学提供了依据。

[教学管理] 1.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我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作业改革的意见》、《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程》和《关于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材管理及使用意见》。2.贯彻落实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制度的意见》,开展了2008年度监测工作。进行了全省8个样本县区、144所学校、5760名学生数学和心理健康情况的监测工作。3.参与了全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的筹备和组织工作。负责进行了先进经验的推荐和审查,并主持了素质教育教学改革论坛。4.根据教育厅的统一安排,组成检查巡视组,参与厅里统一的巡视活动,查处违规办学行为。5.开展了第三批省级教学示范学校的评审工作。6.开展了全省先进教研室和优秀教研员评选活动。共评出山东省先进教研室93个,优秀教研员370名。

[教学指导] 1.研究制定了《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建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教学跟进式指导制度的意见》,确定了首批省级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改革联系学校和骨干教师团队,并制定了日常工作方案。每个学科确定了10所联系学校和50名骨干教师。通过与教师和学校的信息交流与教研合作,及时了解掌握学科教学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指导工作。2.召开各种形式和规模的课程教学改革学术报告会、研讨会、工作会、经验交流会,开展远程和现场辅导,研究、指导并引领全省的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召开的全省中小学暨职业学校综合教学改革与研究工作会议,研讨部署了素质教育工作背景下的教研工作。3.开展多种规模和形式的调研、视导活动。2008年,开展学科调研活动10余次、科室集中调研活动5次,平均每人听课80多节,共撰写调研报告20多个、30多万字。

[教师培训] 1.各学科每年暑期坚持开展骨干教师培训研讨活动。2.参与了两次全省高中校长的全员培训工作。3.配合有关处室组织了全省高中教师的全员培训。组成15个学科团队、100多人的学科教学教研骨干,进行了网上在线培训活动。4.开展送课助教、送教下乡活动。部分学科组织了省级教学能手、优质课获奖教师的省内西部巡讲活动。5.利用多种渠道培养教研骨干。坚持按期进行省级教学能手、优质课、全省优秀教学论文评选活动。在全国组织的优质课、优秀论文和优秀课例评选中,我省取得优异成绩。

[教材建设] 1.进一步修订了语文、数学、化学、生物、政治、地理、科学等国家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了上述学科的教师教学参考用书。2.开展教材比较研究,帮助基层学校选好、用好教材。3.完成了初中和小学《寒假生活指导》的立项和编写工作。4.完成了《山东省幼儿园课程指导》系列教材的编写、审查和出版工作。5.参加了教育部职成教司组织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课程与专业课教材及教学大纲编写修订工作。

[评价与考试] 1.开展综合性、发展性评价研究,无分数评价研究,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研究,中考、高考命题研究,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衔接研究。加强评价方式改革,落实评价改革目标,规范评价考试管理,探索构建整体规范、可操作的评价体系。2.制定了《山东省实施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方案》,利用人员、专业、活动等资源,开展课程教学评价指导与管理。3.在对每年全省中考试题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中考命题质量,顺利完成2008年中考命题工作。考试结束后,对自主命题市的中考试题进行分析研究,写出评价报告。4.修订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纲要》,改革了命题组织办法和审题环节,提高了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质量。5.组织完成了高职对口升学考试命题工作。6.组织修订了2009年高职考试纲要和语文、数学、英语三科高职考试辅导资料。

山东省远程研修范文5

那么,企业到底该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如何来考核评价?这既是理论课题,更是实践难题。对此,山东省立足我国国情,在理论上,以“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课题研究为主线;在实践中,形成了政府推动、协会引导、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工作新格局,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为深入了解山东省在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过程中,如何把“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作为一项战略课题来研究、实施和推广等方面的情况,1月下旬,人民论坛杂志社组织中共中央党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学会等单位的有关专家,深入到山东济南、烟台等地和部分企业进行了专题调研。

五大成果 构筑评价体系

据了解,2007年初,山东省把“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课题列为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同年10月,完成初步研究成果。之后,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省经济管理学会联合举行研讨会,对其提出修正意见。2009年1月,北京大学等有关院校的专家,对该课题研究成果进行了论证、修改与完善。同时,在山东省委宣传部等部门和媒体的大力支持、参与下,将研究成果付诸应用、实践,收到了积极的社会效益。山东省“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课题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理清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问题。课题较为清晰地界定了“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与社会责任国际”等基本含义,对当前国际上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流派及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和概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及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与我国劳动法的规定基本一致。该课题研究分析,由于我国已成为全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我国的劳工权益保护又存在诸多问题,加之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国际地位迅速提升等原因,中国将成为全球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关注与发展的重点地区之一。

二是对评价体系现状及原因进行系统分析。据该课题负责人、山东省工商局副局长王天仁介绍,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企业对社会责任及其主要内容了解较少,多数企业对其认识不足;实施社会责任管理的企业正在逐渐增多,但总数很少,广大中小企业适应能力较弱;一些行业协会和地方政府积极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但总体上尚未提上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分析企业社会责任领域问题较多、建设管理进展较慢的原因,王天仁认为,主要是企业实施社会责任建设管理的原始动力不足,推动企业实施社会责任建设管理的外部拉力不够。劳动力供求严重失衡是许多企业不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原因,商业道德混乱与社会责任感缺失则是根本原因。

三是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构建。课题提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应以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战略思想和国外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契约理论等四种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适应国情、扩张内容,国内依法、国际靠拢,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民主制定、各界参与”的五项原则。关于评价体系内容,王天仁对调研组介绍说,该课题研究从中国国情出发,涵盖经济、社会、环境三大领域,分为基本责任、法定责任、道义责任三个层面,并以企业利益相关者为主线,提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

指标体系包括企业对股东和投资人、对员工、对商业伙伴、对消费者、对环境资源、对政府、对社区居民、对同行竞争者、对社会弱势群体、对行业组织和民间组织的十大社会责任和内部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共11项大指标。11项大指标下面,又分解为39项二级指标和91项三级指标,每项指标都设计了权重分配栏,并拟定了具体的考核计分办法。

四是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制的构建。在评估机构建设上,主张分两步走:起始阶段,应首先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相关党政部门与非政府组织参与的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承担此项工作。同时,积极改造、培育、引进中介机构;第二步,在条件成熟时,进行企业社会责任立法,过渡为政府指导监督下的第三方机构评估或认证。在评价程序建设上,主张应首先开展企业社会责任考核评价工作。组织企业根据社会责任标准进行自查自纠、自我评价,政府有关部门和社团、行业组织进行审核、汇总,形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评价结果,并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五是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推进措施。 推进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建设与实施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课题研究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四管齐下”的推进策略:一靠政府推动,二靠协会引导,三靠企业自律,四靠社会监督。

课题负责人王天仁说,作为一项应用性研究成果,这个课题在研究中,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长期执法实践为基础开展理论研究,又以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和服务于实践。调研组认为,山东“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课题是在广泛收集、借鉴西方国家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重点结合我国国情,对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该成果与国外同类成果相比,具有比较鲜明的中国特色;与国内同类成果相比,更为系统、全面和具有可操作性。

实践应用 推动企业发展

为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和评价体系的宣传,自2006年以来,山东省企业信用与社会责任协会联合党政部门、非政府组织和主流媒体,多次开展“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大讨论,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进行专题研讨。将“企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守合同重信用”培训课程,先后多次举办培训班,并组织省内各地市企业信用协会开展培训工作,培训人数累计超过1万人次。同时,还与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合作,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纳入职业经理人培训班的必修课程。从2008年下半年起,山东省工商局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纳入“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著名商标”、“消费者满意单位”等评选工作,作为否决性条件,以激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为了满足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管理需要,山东省企业信用协会于2008年向会员企业印发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研究》专刊,中央政策研究室研究出版社为课题组出版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一书,发至各会员企业参阅,并参加了第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

金融危机爆发后,山东省委宣传部、省工商局等七部门又联合下发通知,组织开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主题教育活动,号召广大企业不裁员、少裁员、不欠薪、少欠薪,继续节能减排,真正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企业的社会责任观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做出积极贡献。

只有积极树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先进典型,才能激励更多的企业加强和重视社会责任工作。从2006年开始,在山东省委宣传部和大众报业集团的指导及政府主要社会责任监管部门和社团组织的参与下,山东省企业信用与社会责任协会和经济导报联合开展“山东最佳企业公民”的年度评选表彰活动,以课题组提出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体系”为基本依据,每年一次,已连续进行了3年,共评选出45家履行社会责任最佳企业,并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表彰,起到了良好的典型示范带动效应。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课题成果的广泛宣传,山东有关部门、地区和部分企业开始积极主动开展企业社会责任考核评价工作试点。

据调查,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从2008年起,在借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开发区实际,研究制定了开发区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按照该课题成果提供的基本思路,全面启动由区工委管委领导、相关部门和组织共同参与的企业社会责任考核评价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09年,开发区主要指标保持了两位数以上增长,工业总产值达到2100亿元,成为第6个产值过2000亿元的部级经济开发区。

2009年7月,在认真总结烟台开发区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山东省企业信用与社会责任协会选择86家大型企业,采取“合同约定、协会指导”的方式,组织开展为期一年的省级企业社会责任考核评价试点工作,目标是“两个建立、两个促进”,即:建立起有中国特色、山东特点、可持续改进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促进企业管理创新和持续发展;建立起协会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紧密结合的企业社会责任考评体系,促进山东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工作。试点启动后,又通过召开座谈会、培训会、经验交流会等方式,积极全面推动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调研组认为,山东企业社会责任工作,不仅在理论上为我国各级政府、行业组织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路框架和参考标准,而且为企业完善经营战略,构建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加强社会责任管理,提供了清晰可行的行动指南。

三点启示 责任凝聚力量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尤其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式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更为全球所关注。调研组认为,山东省在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为抓手,积极转变和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努力改善和规范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推动企业自觉践行社会责任,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有着深刻的启示和意义。

启示一:走中国式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之路,必须贯穿一条主线,就是要始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山东省在构建与实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中,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提升我国企业发展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体现对劳工、消费者、社区居民等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的尊重和维护,一方面有力推动了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另一方面在社会上营造了争做优秀“企业公民”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

启示二:走中国式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之路,必须坚持多方联动。从山东的探索来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社会责任的主体虽然是企业,但仅仅依靠企业自身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媒体、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社会公民等等,都是企业社会责任深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山东省远程研修范文6

【关键词】远程网络研修;信息技术;地域差异;素质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农村小学教育始终是一个簿弱的环节,因为农村小学条件比较简陋,生活艰苦,学校中的老教师大部分都是2002年“民转公”的教师,这样的教育环境导致青年教师不愿意来,老教师年龄偏大,所以农村小学教育这些年发展的速度始终都非常缓慢,有的农村小学比城市小学慢十几年、二十几年。就拿我们临沭县玉山镇益海小学来说,地处两省三县交界地带,位于临沭县城的最东端,比较偏僻,所以导致年轻教师不愿来,教师老龄化现象非常严重,缺少新鲜血液,并且我们学校的教师有有2/3的教师是“民转公”的教师(临沭县玉山镇中心小学教师调查情况:学校现有教师20人,其中“民转公”的老教师就有15人,大中专毕业的教师才5人),他们大多都停留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育方法,并且他们的年龄偏大,接受现代的知识水平比较慢,所以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有一定的难度。由于我校地处偏僻,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少,教师素质整体发展不平衡,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足,离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和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有一定的差距。

我们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针对以上情况,充分借助现代远程网络研修,打破地域差异,使农村的教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是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是非常好的一个途径。农村小学的老教师接受知识慢,通过远程网络研修他们可以慢慢地学习,以达到促进其专业发展的提高。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我们提出了“依托远程网络研修,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的课题。

二、研究现状

远程网络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是要实现教师对传统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造。远程网络研修不但要成为学生成长的一个途径,更要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学校。提高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缩小城乡教育差别,网络研修是最佳的操作平台。

在分析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远程网络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同时,远程网络研修这种培训方式能够达到教师的全员培训,对于提高教师们的专业水平,特别一些老教师接受知识过程慢的形式有很大地帮助。

通过调查发现,不论是老教师还是年轻的教师,他们对于远程网络研修的方式还是非常赞同的,同时,我们也感觉到这种远程网络研修对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提高起到了积极地推进作用。这种培训方式不但为国家、为社会节省了大量资金,同时也为教师节省了更多地时间从事教学工作,真正地做到了为教师、为学生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三、理论基础

2011年暑假开始的山东省中小学教师全部进行远程网络研修,教师对于远程网络研修这种学习方法已经基本掌握,同时他们也感受到这种学习方式带来的好处,通过初步调查98%的教师愿意采用这种培训的方式。

四、研究目标

1.教师发展目标:通过远程网络研修活动,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研修方式,增强教师不断学习的精神。使其教育教学经验得到提高和升华,实现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不断积累,教科研能力逐步加强,专业水平有效提高;通过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经验与分享,形成教师群体教学优势,建立一支学习型教师队伍,籍此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2.管理发展目标:通过管理者的研究,教师知识的更新,不断创新各项管理制度,形成有利于农村教师知识的更新、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3.通过远程网络研修,提高教师学习和利用现代网络的能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同时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同时,为创建特色的学校奠定基础。

五、研究内容

1.提高教师运用网络的能力,达到与学科教学的研究学习。

2.通过远程网络研修,提高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3.农村小学的条件简陋,他们外出学习的机会比较少,通过远程研修,使他们与更多专家和同行进行接触,达到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4.通过远程网络研修,提高学校和教师的管理能力,以达到最好的状态进行管理学生,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六、主要研究方法

本课题综合运用理论研究、调查研究和行动研究等研究方法。在具体的方法上采用文献调研、问卷调查、个案分析等方法。课题首先采用文献调查和比较研究,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其次采用问卷调查和人物访谈法,获取教师远程网研修的需求,在开展教师远程网络研修的培训过程中,采用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

七、研究实施步骤

第一步:组织准备阶段(2012.1-2013.12)

1.成立领导小组。成立以中国教育改革研究员张孝林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研究室、研究成员,分工协作进行课题研究。

2.调查与论证。进行问卷调查,论证实施的可行性。

3.师资培训。将主要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理论培训,让教师初步掌握一些基本原理,明确目标、内容,掌握一些

研究方法。

第二步:实施阶段(2012.2-2013.10)

1.2013年2-6月

(1)建立激励机制,营造远程网络研修的学习氛围。

(2)根据实验方案积极探索校本研修的组织、方法、途径等,进行专题式和教学式的校本研修,建立教师成长档案。

(3)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原始资料,进行阶段性总结。

2.2013年7-10月

(1)“教学反思”的案例研究,在解决新问题中进行微型课题的研究。

(2)进行校内、外和远程协作学习的研究。

(3)总结提炼成功的经验和案例,调整修订实验方案。

第三步:总结上报成果阶段(2013.10-2013.11)

1.对本研究情况进行总结。

上一篇职业技能培训

下一篇蒙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