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考作文题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山东高考作文题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山东高考作文题目

山东高考作文题目范文1

拾荒者流浪者随便进,书看累了直接睡

今年山东卷作文题目中提到的书店是合肥的新华书店三孝口店。从2014年10月31日起,这家书店开始全天候24小时营业,成为中部地区第一家全天候书店。当书店正常营业结束后,书店的一楼、四楼和五楼变身为24小时书店的场所,向所有市民开放。

每晚9点半之后,书店四楼、五楼的24小时区域,就会逐渐有很多读者过来,12点之前,大多数人会陆续离开。12点之后,拾荒、流浪人员会相继来到这里。

合肥新华书店三孝口店副店长毕升思说,来店里的拾荒、流浪人员也会看书,经常看着看着就入睡了。“他们进来都很安静,跟普通读者各占一半,而且没有一来就睡觉的。”毕升思说,拾荒、流浪人员睡着时,经常有打开的书本盖在身上、放在头边。他们也会带着自己的被子等物品进来,但早上7点左右离开时,都会把东西收好带走。

偶尔,也会有精神不太正常的流浪人员进来,值班的店员和保安,会尽量劝说其到一楼,那里也有休息的地方,而且不会打扰到其他夜读的人。

书店50多名员工,每个月会有10个人上夜班,分成两班轮流值守。20多万册图书的打理、店内卫生的打扫,工作比较辛苦,但他们仍在努力给大家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

“跟书打交道时间长了,看到有人在这里看书,我们就会感觉很温馨。”毕升思说:“只要他们来看书,哪怕只看一页、只看一行,我们都觉得自己的工作有意义。”

得知书店成了高考题,店长大呼不可思议

“得知书店登上高考考题,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中午同事的朋友圈里都传开了。”提起书店成考题素材一事,合肥新华书店三孝口店副店长徐昕炜在电话那头意犹未尽地说。

徐昕炜听到消息之后,第一反应是高兴,可以看出社会各界对阅读和文化事业的重视。“至今24小时不打烊模式已经走过了近3个年头,这也是对我们坚守的一种肯定。”

在徐昕炜看来,作为书店本身,文化推广的意义更大于对经济效益的追求。24小时不打烊模式的初衷就是希望为更多读者提供更优更好的阅读空间。

山东高考作文题目范文2

文史类考生考语文、数学1(适用于文史方向)、外语、综合1(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理工类考生考语文、数学2(适用于理工方向)、外语、综合2(包括物理、化学、生物)。

语文、数学、外语试题满分各为150分;综合1和综合2试题满分各为300分;各科累计总成绩满分为750分。

语文、数学、综合1、综合2由山东省自行命题,外语(含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由教育部命题。命题依据教育部公布的《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公布的《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夏季高考)山东卷考试说明》进行。

报考外语或有外语口试要求专业的考生须参加外语口试。外语口试工作由各市招生考试机构负责组织,口试内容与时间由山东省各市自行确定。口试成绩须于7月3日前报送省教育招生考试院。

主观试卷网上评阅

高考评卷工作在省招生考试委员会的领导下,由省教育招生考试院负责组织管理,各评卷点负责具体实施。评卷点设在山东大学[微博]和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高考作文题目范文3

关键词:区域发展规划;特征与问题;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编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6.06.004

0 引言

近年来中国的区域规划正以空前的密集度出台,部分规划跃升至国家战略层面[1],从而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热点研究领域之一。方创琳[2]指出在新时期新经济体制下我国区域发展规划编制的五个基本发展趋向;胡序威[3]回顾了中国区域规划发展和演变的三个历史阶段,阐述了不同时期规划的内容、特点及现状,并就未来中国区域规划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李广斌[4]分析了我国区域规划存在的弊病,并从区域规划编制形式、方法和实施管理体制对新时期区域规划的革新提出若干建议;鲍超[5]从地理学的综合视角分析了当前我国区域规划编制中存在的弊病;何丹[6]在梳理2009年以来国务院批复的十多项区域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从空间格局、发展模式、发展理念三个方面总结出我国当前区域规划及政策的特征,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陈雯[7]、付承伟[8]分别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和《皖江城市带政界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为对象,从若干方面进行规划实施影响评估。

上述诸多研究的焦点可分为两类,一是在我国宏观层面上区域规划的历史与展望、内容与方法、理论与实践等方面,二是就单一区域规划的实施影响进行评估。然而,目前以省域尺度上落实的区域规划为对象进行研究的文献却不多见,而基于此视角能更清楚地审视地方区域发展战略及存在的问题。

2013年山东省“一圈一带”战略正式启动,至此,山东共有《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及《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四项区域发展规划,实现了省域空间区域规划全覆盖。本文以山东省四项区域发展规划为研究对象,对其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就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对山东省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提供几点参考。

1 研究区发展概况

山东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重要发展轴线上,省内共有17个地级市,其中济南市和青岛市为副省级城市。截至2013年底,山东省常住人口9685万、GDP 为5.5万亿、进出口总额2672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的7.15%、9.67%和6.4%,人均GDP为全国的1.34倍,是我国重要的发展区域之一。长期以来,山东省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不平衡性,具体表现为东部比较发达,西部相对滞后,在东部和西部之间存在着一个中部过渡带(如图1)。随着由这种不平衡所带来的问题的凸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山东省也正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退化的严峻考验。同时,山东省西部产业稀疏区未能得到足够的资本驱动,甚至部分具有极大潜力区域的土地、劳动力资源未能发挥应有效应。鉴于此,针对区域发展过程中的现实性问题,适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区域发展规划与政策对于社会经济转型期下山东省特定问题的解决、空间格局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2 山东省区域发展规划及政策演变

作者在整理山东省区域发展规划相关资料过程中发现,新世纪之前,山东省还未出台成文规范的区域发展规划,有的只不过是一些远景的区域发展战略。如1983年的“沿海重点城市带动、大片区开发”战略,提出将全省划分为东部沿海、济南、淄博与鲁北、鲁中南、鲁西北五大片区;1984年的“梯次发展”战略,提出重点建设三个梯次,即沿海滩涂、海岛、渤海湾岸线的第一梯次、东平湖、南四湖、黄淮海平原的第二梯次以及黄河三角洲的第三梯次;1986年的“东西结合、共同发展”战略;1988年,把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确定为“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西结合,共同发展”;1991年的“海上山东”战略,提出加快发展蓝色产业聚集带 ;1995年加快“海上山东”和黄河三角洲两大发展战略等。虽然这些区域发展战略不具有操作的可行性,然而却为后来山东省区域发展规划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宏观指导。

进入二十一世纪,伴随着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变化,区域发展经验的积累,山东省开始探索多区域联动的协调发展道路。“五大板块”战略、“一体两翼”战略、“一群、一圈、一区、一带”的城市化战略等相继提出,为了在省域空间上具体落实这些发展战略,区域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因而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并呈现出井喷式发展,具体可分为2005~2008年和2009~2013年两个阶段。

2005~2008年是对山东省区域发展规划的探索阶段。2005年7月山东省制定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成为山东省成文的第一部区域发展规划。 2007年1月山东省建设厅颁布了《济南都市圈规划》,规划范围包括济南、淄博、泰安、莱芜、聊城、德州及滨州7市,旨在通过规划培育济南都市圈,进而促进区域和全省社会经济发展。2008年2月,《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正式通过,这是对“一体两翼”战略中“南翼”的落实。2008年10月,山东省制定《胶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城市群一体发展规划》。

2009~2013年是对山东省区域发展规划的深化阶段。2009年12月及2011年1月,国务院相继批复通过《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两大区域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山东省区域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得到国家层面上的认可与支持,有利于明确发展方向和任务目标。2013年8月,《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经山东省政府研究通过。至此,山东四大区域战略板块实现全省覆盖,这从侧面反映出山东省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共同跨越的强烈原景。

3 区域发展规划现状特征

目前,山东省共有4项区域发展规划(见表1),并呈现出3方面的特征。

3.1 规划战略的明晰性

就总体而言,山东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已不再是如何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怎样调整产业空间布局的问题,而是转向了以寻求特色产业突破、注重发展质量与空间均衡为核心的新阶段。基于问题导向性原则所编制的四个区域发展规划,明晰地表现出当前山东省的均衡发展战略,从东到西的每个区域均有规划落实。就单个规划而言,发现各个规划所体现出的发展战略意图非常明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发展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均属于特定功能区域定向发展规划,在我国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肩负着示范与发展的双重任务。《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发展规划》的战略意图是探索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战略意图是培育海洋新兴产业,提升海洋经济辐射带动能力;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规划》体现出发挥省会济南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规划区内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的战略即改变山东西部长期落后的面貌,拓展发展空间。可以说,山东省目前的区域发展规划既体现出特定区域内的特定发展目标指向,又体现出省域层面上均衡布局、协调发展、区域带动的宏观战略决策。

3.2 规划区经济空间结构的多样性

经济空间结构是经济活动的空间表现形式,它反映了经济活动的区位特点以及在地域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空间结构是否合理,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或者制约的作用。因此,如何合理引导区域范围内经济要素和活动的布局与重构,成为这四个区域发展规划的焦点。通过整理四个规划对于空间经济结构的表述,发现其呈现多样性的特征(见表2),其中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区域内城市之间空间关系、交通设施布局等均构成其动力机制的重要影响因素。具体来讲,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高水平区,其区域空间结构已从传统的以青岛为中心的极核模式转变为开放性的网络化模式,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深,不同等级城市区域之间形成了功能完善、优势互补、区域联动的地域系统;省会济南及与周边城市已逐步形成以济南为核心层、莱芜、淄博和泰安为中间层、德州、滨州、聊城为层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通过“强化核心、多元中心、区域联动、县域支撑”的区域发展路径,不断整合空间优质资源、优化经济空间结构;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处于空间结构演变初期阶段,区域空间要素在重要增长点和发展轴线上集聚,在市场主导的区域开发环境中,通过适时引入政策变量克服市场的消极作用,将有利于两区经济空间结构的优化演进。

3.3 规划保障措施的切实性

与2009年之前的区域发展规划相比,目前四个规划的保障措施更加切实有力,体系更加完善。以《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为例,该规划根据区域发展现状与目标,从营商环境、财税、投资、金融、土地、人才、民生保障、扶贫开发、协调推进等9个方面提出具体保障措施,如设立10亿元发展专项资金,这个力度在2009年之前的规划中是无法想象的。更为可贵的是,山东省在区域公共管理方面做出了努力探索,设置专门机构负责各规划区的发展问题。黄蓝两区均设有建设办公室,省会经济圈和西部隆起带也正积极筹建,该类办公室隶属省发改委,负责规划区内的综合协调、审核指导、招商引资等工作,旨在落实保障政策、推进协调发展。作为区域发展规划组织与实施主体之一的该类办公室,将在有关区域发展重大矛盾问题的协调解决、上下层级之间的交流沟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4 山东省区域规划存在的问题

山东省上述四项区域发展规划是在基于各种发展诉求、适应内外发展环境转变的情境下形成的,与以往区域发展规划及政策相比,除了体现出上述诸多现实性特征,并且在深入挖掘与发挥区域优势竞争资源、探索区域发展模式、促进区域优势互补与差异性竞争、引导空间经济格局有序演化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就规划本身及近年的实施效果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点问题。

4.1 存在多个规划战略和政策重叠区

地方主导的区域规划(或发展政策)不仅在山东省密集度出台,而且在其他省份的热度也持续上升,如广东省出台了四个省域层面的区域发展规划(粤东、粤西、粤北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然而,与广东省相比,山东省四个规划所涉及到的区域重叠现象非常明显(如图2)。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就是各级政在宏观层面上突出的问题是规划缺乏协调,缺乏实施机制平台;在微观层面表现为规划之间相互重叠,甚至彼此冲突,令地方政府无所适从。并且直接导致区域政策的边界模糊,个别城市发展方向不明,公共资源的重复利用,进而影响了规划的权威性和实施的效率。

4.2 不健全的考核机制

纵观目前山东省四个区域发展规划文本可发现,各规划不仅强调经济的空间布局、特色产业体系的培育、基础设施的建设等“硬”问题,还涉及到区域一体化策略、社会事业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软”环境,这种多议题的区域规划犹如多变贸易体制下的“一揽子”协议。然而,在财政分权的制度环境下,下级政府的“经济人”角色凸显,追求利益最大化成为其根本属性之一。一方面,现行的政府考核目标是经济增长水平,这与国家长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政策密不可分;另一方面,虽然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硬”问题和“软”环境都是政绩函数的重要变量,但经济发展的“硬”问题是可以数量化的,而“软”环境则难以数量化,因而现阶段政府的绩效考核是以GDP为导向的。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为例,规划区地处渤海之滨的黄河入海口,是重要的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贵濒危鸟类自然保护区。规划中虽然有一章专门论述如何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然而近年来黄河中上游大量截流,农田、油田开发加快,威胁着三角洲生态系统,导致三角洲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9]。由此可见,现行的区域发展规划的考核目标与考核指标不能适应规划区的发展要求,不利于规划区发展目标的实现,从而大大弱化了规划的宏观调控能力。

5 结论与建议

新世纪以来,山东省区域发展规划从无到有,目前在省域空间有四个规划得到落实,表现出规划战略的明晰性、规划区经济空间结构的多样性和规划保障措施的切实性等三方面的特征,但仍存在多个战略和政策重叠区及不健全的考核机制等问题。面对主要矛盾和问题,提出以下两点建议:第一,创新考核机制,树立新的政绩观,建立符合各规划区功能定位的考核指标,如加入以民生相关的居民幸福感、满意度等指标,并将绿色GDP纳入指标体系;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考核程序,充分挖掘规划区内公共参与能力,将更多政府的本职职能从体制内能释放出来。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更多的让位于市场,转而考虑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促进规划的综合协调性。第二,在今后编制区域发展规划的过程中,要完善规划的编制机制,特别是针对规划区范围的划定,要做到近期与远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保障规划的科学性与可行性。针对即存的规划重叠区,要分阶段、有重点地发挥好自身的政策优势,肩负起区域协调发展的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秀山,董继红,张帆.我国近年来密集推出的区域规划:特征、问题与取向[J].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10 (2): 5-12.

[2] 方创琳. 我国新世纪区域发展规划的基本发展趋向[J]. 地理科学,2000 (1): 1-6.

[3] 胡序威. 我国区域规划的演变与展望[J]. 地理学报,2006,61(6): 585-594.

[4] 李广斌,王喜,王勇. 我国区域规划存在问题及其调整思考[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 (5): 10-13.

[5] 鲍超,方创琳. 从地理学的综合视角看新时期区域规划的编制[J]. 经济地理,2006,26 (2): 177-180.

[6] 何丹,李晶. 2009年以来中国区域发展规划及政策评述[J]. 华东经济管理,2011, 25 (3): 36-40.

[7] 陈雯,陈晓,张蕾等.《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发展规划》的区域发展影响评估研究[J].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2,5(2): 125-147.

山东高考作文题目范文4

山东近代考古始于1928年章丘城子崖遗址的发现,如今经过七十余年的辛勤工作,山东地区的考古学文化谱系已经基本建立,为深化这一区域的考古学研究创造了条件。伴随着山东地区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展,该地区的农业考古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山东地区的农业考古研究起步很早,但系统的研究则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八十年代初,吴诗池概述了山东新石器时代农业考古发展情况(2),随后又系统地分析了海岱文化区的史前农业状况(3)。随着考古发掘资料的不断增多,吴诗池先生在九十年代初,对山东地区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4)。九十年代以后,关于山东地区史前农业考古研究,在整体分析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区域性的系统研究,如石敬东利用出土文物资料研究了枣庄地区的史前农业(5);房道国概述了济南地区古代农业考古发展情况(6)。同时,这一时期的单个文化的农业生产工具的研究得到了发展,有学者在系统梳理海岱龙山文化生产工具资料的基础上,对海岱地区龙山文化的生产工具进行了类型学的考察,并进而对区域间的生产方式的差异进行了解释(7)。另外,还有学者综合研究了岳石文化的农具,认为岳石文化的农具较之龙山文化农具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不是像一些学者所认为的衰退(8)。至于其他的一些研究则散见于各类有关经济、环境等研究的文章中(9)。进入二十一世纪,山东地区的史前农业考古研究的文章鲜见于各类刊物之上,综合系统的研究略有述及(10),而区域性的个案研究成果则未见发表。

从以上山东地区史前农业研究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以往的研究多限于综合整体叙述分析,而缺乏深入的个案研究,尤其是生产工具的个案研究。区域性的农业研究虽有所涉及,但是研究的领域还有待扩展。总之,山东地区史前农业考古研究基础比较薄弱,方法还急需改善,因此,其研究的紧迫性较之其他领域更为突出。

二

山东地区史前农业考古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存在的几个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这些问题既有资料方面的原因,也有研究方法方面的原因。

资料方面,目前山东地区史前考古发掘资料中,多数侧重于陶器的统计分析,对石器基本上是粗线条的描述,尤其是在考古调查资料中,鲜有对石器的全面系统描述(指文字、线图、尺寸描述齐全者)。资料的不足在发掘器物的数量上体现的十分明显,例如山东龙山文化发表的资料中陶器数以万计,而石器仅有几千件,这种数量上的巨大差距说明了学者们以往对石器的重视程度不够。当然,这可能是时代的原因造成的,因为过去学者们偏重于对文化分期的研究以及文化谱系的建立,而在这方面陶器比石器更具优越性。另外,山东地区史前考古资料还缺少植物、动物鉴定的资料,虽然发表的考古发掘报告和简报中有些这方面的资料,但是这些资料多是零散的、少量的,不利于综合系统的研究。

研究方法方面,山东史前农业考古研究过去多从生产工具入手来研究农业的发展状况。这种方法上的单一化,不利于揭示农业生产发展的本质。在一些具体的研究上则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偏重整体叙述分析,缺乏个案深入研究;侧重农业发展史的研究,缺乏农业发展动因的合理解释;农业起源研究略显不足。

山东地区史前农业考古研究存在上述问题,资料丰富程度不足是一个原因,而要深入研究这些问题,研究方法的改善才是关键。农业考古研究是一项综合的系统研究,多种方法的整体运用是必然趋势。史前农业考古研究没有文献资料可供参考,只能采用考古学资料进行分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新考古学的理论不断传入,为综合系统分析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今,考古学研究领域中正呈现"理论多元化、方法系统化、技术国际化"的趋势,农业考古研究亦是如此。国外一些先进的技术方法,大大地提高了资料获取程度,同时也相应地扩展了研究的领域。农业考古学应该以此为契机,丰富自己的研究理论,改进技术方法。这其中民族学、经济学、数学统计分析的方法尤为重要、民族学中有关原始民族以及现代晚进民族的资料是进行史前农业考古学研究的"活化石",这些资料可以为史前农业研究提供参考;经济学中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研究的原理,对史前农业发展进程的分析具有借鉴意义;数学中统计方法对史前农业进行量化研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正如上文所讲,过去山东地区史前农业考古学研究注重整体叙述分析,缺乏个案深入研究,而个案深入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式就是量化研究。整体叙述分析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史前农业的发展进程,但要想深入了解各个时期的农业状况则必须采取量化分析的方式,因为量化分析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各种因素的比例关系,发现隐藏于实物资料背后的深层次动因。例如,我们过去将目光过多地集中于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上,从生产工具的变化角度寻找社会变化发展的原因,但是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春秋以前金属生产工具在农业生产中并未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农具不是农业生产的唯一"指示器"(11)。如果从量化的角度来分析,就可以更清楚的看到这一点。农业考古研究不仅要复原古代农业发展史,还要对此进行解释。既然农具不是农业生产的唯一"指示器",那么就应该找到另外的"指示器"。从山东地区史前遗址的发现情况能够大致看出这方面的因素。山东地区史前文化谱系比较清楚,从早到晚依次为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目前已发现的遗址数量中,后李文化为10余处,北辛文化100余处,大汶口文化500余处,龙山文化1300余处,岳石文化近300处。后李文化和北辛文化中打制石器还占一定比例,而到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磨制石器已占绝大多数。在农业生产工具没有质的变化的情况下,社会如何支持大量增加的人口就值得深入分析了。山东龙山文化时期遗址达1300余处,表明此时人口已大量增加,要解释这一现象还需联系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龙山文化时期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城址大量增加、文字出现、等级分化加剧,这一切又不同于西方的文明模式,只能从中国的历史实际进行分析。从综合大型工程,如城址、祭坛的建筑可以获知社会组织管理职能的加强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管理职能也会反映在农业生产的分工协作上,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扩大了农业生产。另外,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改善也会相应的增加产量,促进农业发展。因此可以说农业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变量的原因。可见,只有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全面而深刻地揭示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因。

总之,山东地区史前农业考古研究无论是从整体叙述上还是从个案分析上,都要求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方法并转换传统的研究视角,从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出发,在多种因素综合量化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中国农业发展的规律,阐释中国文明的本质动因。

三

山东地区史前农业考古研究虽然存在资料不足的现实情况,但是这并不妨碍农业考古学研究的深化,而且这种情况在不久的将来会逐步得到改善。现在重要的是能够使广大考古工作者特别是发掘者在意识上形成主动收集农业考古学资料的观念,带着科研目标去从事考古发掘工作。考古发掘是收集资料的主要方式,而且也是获得科学资料的关键。近年来,有关考古学分支学科的确立使得考古资料的信息量大增,这与发掘者的主观意识是分不开的。在农业考古学研究中植物考古学、动物考古学等分支学科的确立,让更多的考古工作者意识到了资料收集工作的重要性,因为研究的深入对考古资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在传统考古学资料中有些是无法获得的。山东地区史前农业考古学中植物硅酸体分析方法的应用以及相关研究的开展(12),为加强农业考古学资料的收集工作创造了条件。无疑新方法的应用扩大了研究的范围,也提高了农业考古学资料收集的精细化程度。

在资料不断丰富的条件下,山东地区史前农业考古学研究有望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首先是农业生产工具的研究,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能够了解个别区域乃至整个山东地区生产工具的特点和具体的生产方式,不同地区、不同地域的生产工具是不同的,这与土质以及环境有直接的关系,而只有深化个案研究,才能了解地区间的差异。其次是农业起源的研究,多种理论与方法的综合分析,是其取得突破的保证。农业是如何起源的问题历来为学术界所关注,山东地区地理环境较为封闭,其区域的系统研究必将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这里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的理论与方法在分析过程中的综合应用,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最后是农业与文明的关系研究,在其他研究不断深化的前题下,能够取得长足的进展。农业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保证,但农业的发展不一定就能导致文明的产生。这里任何单一的因素都无法解释文明的产生。因此,综合分析山东地区史前农业发展过程并结合相关领域的研究可以为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提供合理的解释。

山东地区史前农业考古研究的问题还相当多,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有赖于农业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的改进。国外的一些研究理论、方法、技术是在总结西方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对于中国的考古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还需中国实践的检验。因此,山东地区史前农业考古学研究在应用这些方法进行研究的时候,对总结中国自己的农业考古学研究理论与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1)陈文华:《简论农业考古》,《农业考古》1984年第2期。

(2)吴诗池:《山东新石器时代农业考古概述》,《农业考古》1985年第1期。

(3)吴诗池:《海岱文化区的史前农业》,《农业考古》1985年第1期。

(4)吴诗池:《综述山东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农业考古》1990年第1期。

(5)石敬东:《从出土文物看枣庄地区的史前农业》,《农业考古》2000年第3期。

(6)房道国:《济南地区古代农业考古概述》,《农业考古》1996年第1期。

(7)陈淑卿:《海岱地区龙山文化生产工具的类型学考察》,《辽海文物刊》1997年第2期。

(8)任相宏:《岳石文化的农具》,《考古》1995年第10期。

(9)这类文章很多,主要有:

何德亮:《论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养猪业》,《农业考古》1986年第1期。

刘俊勇:《试论东夷史前经济》,《中原文物》1994年第4期。

何德亮:《山东史前时期自然环境的考古学观察》,《华夏考古》1996年第3期。

(10)佟佩华:《海岱地区原始农业初探》,《庆祝山东大学考古系成立三十周年论文集》(待刊)。

何德亮:《试论山东地区的原始农业》,《庆祝山东大学考古系成立三十周年论文集》(待刊)。

(11)白云翔:《我国青铜时代农业生产工具的考古发现及其考察》,《农业考古》2002年第3期。

(12)有关山东地区史前植物硅酸体及其相关研究的论文主要有:

王克林、吴加安:《尉迟寺遗址硅酸体分析-兼论尉迟寺遗址史前农业经济特点》,《考古》1998年第4期。

靳桂云:《山东临淄田旺龙山文化遗址植物硅酸体分析》,《考古》1999年第2期。

孔昭宸等:《山东滕州市庄里西遗址植物遗存及其在环境考古学上的意义》,《考古》1999年第7期。

山东高考作文题目范文5

孙中山,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现中山市)翠亨村。

对于孙中山的故乡在中山市可谓毋庸置疑,然而孙氏一族并非原本就居住于中山。根据孙中山孙女孙穗芳所撰写的《我的祖父孙中山》一书中记载,孙氏一族在福建历居四代,直到明朝永乐年间,孙氏第七代子孙孙友松由闽迁徙到广东省紫金县忠兴坝(现中坝镇)落户,成为孙家入粤的始祖。

广东省河源市辖县紫金县,位于广东省东中部、河源市东南部、东江中游东岸。紫金县四面环山,中间一方盆地。北有鹿子嶂、燕子岩作屏障;东南有瑞狮吉象把持琴江水口。全县八成以上为山岭、丘陵,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紫金县备受孙氏后人的关注,不少尊崇孙中山先生的社会人士也会到紫金县举行相关纪念活动。那么,紫金县如何更好地发扬孙中山精神,保存孙氏祖籍的遗迹与文物?

孙友松为孙氏入粤始祖考

10月11日,《小康》记者一行来到广东省紫金县中坝镇的孙屋排。这里是当时孙友松入粤后所居住的地方,也就是孙氏入粤一世的祖屋。进入孙屋排的大院,只见所有外墙已被粉刷雪白,孙屋排的格局按照传统祠堂的样式建造。

负责管理的孙氏后人孙月说,孙屋排在中坝镇发昌村,是孙中山入粤始祖的开基地,现仍保留有一世、二世祖屋,始祖考(孙友松)、始祖妣(骆八十娘)的墓地及部分文物史迹。

紫金县史志办主任黄海波告诉《小康》记者,孙中山的先祖孙友松在此历居11代,到第12代孙连昌于康熙中叶迁至增城,不久迁香山县涌口门村(中山市),第14代孙殿朝于乾隆时迁入翠亨村,孙殿朝孙子孙敬贤就是孙中山祖父。

进入孙屋排内屋,可见一尊由孙中山孙女孙穗芳捐赠的孙中山铜像。据了解,孙穗芳在紫金县共捐赠了5座孙中山铜像。其中,中坝镇3座,中山中学、中山纪念小学各1座。

孙中山祖籍学会会长陈国岐介绍,2006年6月,孙穗芳致信广东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提出筹建孙中山祖籍纪念馆的想法。2007年3月23日,开工重建孙中山祖籍纪念馆。2010年10月28日,孙中山纪念馆在中坝圩镇动工兴建。

《小康》记者来到孙中山纪念馆,只见纪念馆前有一株葱绿的古榕树。在古榕树的衬托下,红墙蓝瓦的孙中山纪念馆显得格外醒目。

孙中山纪念馆占地3100多平方米,共三层。首层正中是一尊孙中山铜像,还陈列了一个“孙屋排”的沙盘模型;二、三层为陈列展,展览陈列着孙氏的家世源流、孙中山长子孙科先生赠送的孙中山照片和寄来的一些函件等。

“紫金说”与“东莞说”的争议

然而,孙中山的祖籍地如今仍有争议。除了紫金县,孙中山祖籍地还有在东莞市长安镇上沙一说。1942年,中山大学教授罗香林在重庆出版《国父家世源流考》,该书否定孙中山祖先在明代从东莞迁到香山(现中山市)的说法,提出孙氏十二世祖孙连昌于清初始从紫金经增城辗转移居香山的论点。该书出版后得到、于右任、张继题署,孙科、邹鲁、吴铁城、陈立夫作序。

黄海波介绍,罗香林的著作出版后,“紫金说”被的史政机构接受,但几十年来一直有学者持不同的看法。

“在孙中山的家族成员中,对祖籍也有不同的意见,孙科曾为罗香林的著作写序,承认过‘紫金说’,但事后又曾为东莞法地题写‘国父先代故乡’,也承认‘东莞说’。孙科的夫人陈淑英及次子孙治强近年来作过承认‘紫金说’的表示。”黄海波说。

陈国岐认为,尽管存在争议,但多年来孙中山的后裔先后到河源紫金寻根问祖的事实是不容忽视的。

1983年5月,孙科夫人陈淑英在紫金县中坝镇的孙屋排题写“国父是客家人,老家在紫金”的题词。1999年,孙科次子孙治强题写的“孙文先生祖籍纪念馆”和“祖父孙文祖籍在紫金”,在紫金县中坝镇的孙中山纪念馆展出。1987年,时年99岁的元老陈立夫还为紫金县提写过“孙中山祖籍祠堂”、“孙中山祖籍纪念馆”题词。

2003年9月8日,孙穗芳率儿子王祖耀等一行来到紫金县中坝镇孙屋排,先后拜祭了孙氏先祖的墓地和祠堂,并亲笔题词“寻根问祖”和“国父孙中山先生祖籍在广东省紫金县中坝镇,希望恢复中山镇原名”等。

坚持发扬孙中山文化精神

孙中山祖籍地被认为是紫金县的一大名片。因此,对于孙中山文化、精神的传承,以及孙中山先祖遗迹的保存,紫金县都付出了大量努力。

紫金县委书记刘振林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表示,紫金县作为孙中山入粤始祖开基地,其文化的保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史料价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其相关文化的保存。

目前,紫金县的中坝镇仍保留孙中山一世、二世祖屋,始祖考、始祖妣墓地等文物史迹,还有孙中山纪念馆和以孙中山及其夫人宋庆龄命名的学校3所。孙中山入粤始祖3处文物维修保护工作有序开展,孙中山纪念馆开放和接待工作不断优化,对3所学校的投入不断加大,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紫金县宣传文化部门还加强了孙中山研究工作,编印《走进孙中山祖屋开基地》等书籍。

今年是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纪念,紫金县围绕弘扬孙中山精神为主旨开展了系列纪念活动。刘振林介绍,一是10月15日邀请了暨南大学民革和致公党专家教授到紫金县开展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系列活动。二是传承和弘扬孙中山精神,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三是加强了孙中山研究工作,整理编辑孙中山系列思想读物,进一步挖掘、完善孙中山历史故事和精神内涵。四是进一步做好中坝镇孙中山纪念馆,孙中山一世、二世祖屋的免费开放工作,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孙中山文化,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的精神财富。

“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我们怀着深深的崇敬之情,缅怀孙中山先生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所建立的历史功勋,缅怀他为改造中国而鞠躬尽瘁的光辉一生。我们纪念孙中山先生,学习孙中山先生,就是要永远学习、继承和发扬他的爱国思想、革命意志和进取精神,继承和发展他们的伟大革命事业。”刘振林表示。

那么,紫金县将有哪些计划,在未来继续发扬孙中山的精神?刘振林指出,一是继续加强孙中山精神的学习、研究,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孙中山思想体系,孙中山的入粤始祖开基地是紫金的文化符号,将继续组织人员把孙中山文化研究引向深入,组织专家学者来紫金进行孙中山文化的研讨,大力挖掘孙中山文化底蕴,打造孙中山文化品牌。

山东高考作文题目范文6

关键词:东山隧道;规范;质量;标准化施工

中图分类号:U455 文献标识码:A

东山隧道出口于2015年5月开始施工,工区经理邱中原,洞口主管主要负责。承担K08+400(ZK08+400)-K09+755(ZK09+725)施工任务。东山隧道为分离式隧道。左右线都是单线全长2680m,最大埋深190m,东山隧道出口左洞承担1325m,右洞承担1355m;隧道处于滇南腹地,远离县道,仅有土路通过,极度缺水,材料运输困难,但是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东山隧道出口在标准化建设上已经探索出一条具有一航特色的标准化建设道路,并已经形成多项实体成果。

1.扎实基础,实事求是,强力贯彻项目各项制度,让标准化找到发芽的种子

项目制度作为一种文化是公司的宝贵财富,标准化的实施是项目财富增值的最有效手段,项目制度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和通用性。

东山隧洞出口建设伊始,就确定了以落实项目制度为手段,强力推进标准化建设,以一航局局双标和公司各种制度为依据,结合现场实际进行标准化管理。

1.1 对队部管理人员进行专项技术辅导

以图纸会审、技术交底、培训、考试、交流会等形式全方面地对所有的队部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要求队部管理人员熟悉图纸、规范、局双标、局标准化管理手册、云南省标准化管理措施、熟悉业主文件。

通过精确培养,为标准化实施,打造队伍。

1.2 强调标杆作用

做好首件制工作,高标准,严要求,隧道的第一个导向墙、第一榀拱架、第一次初支、第一模仰拱、第一模二衬,项目部人员与部队人员全程不间断监控指导,将工序细化到每一个动作,每一种成品状态,每一套资源配置。不论是仰拱的14小时,还是二衬的26小时,坚守一线,全程无死角监控才能保证了解作业队伍水平,第一时间对问题进行纠偏落实,消除由于既往经验造成的损失。

严格的首件制为标准化建设埋下第一粒高品质的种子。

1.3 根据首件制以及纠偏处理结合现场实际,制定标准工时和物料损耗系数

不要让标准化管理仅仅体现在文明施工方面和设施的标准化上,我们认为的标准化应该是全局的,一体的。目的是成本的落实上,一切不以成本控制的标准化,我们是怀疑的。

东山隧道出口为了加强成本控制,严格把控工效损耗和物料损耗,不以成本为核心的标准化不会持久,只以物料损耗控制的标准化往往滋生问题。控制每一道工序的作业时间,每一次喷浆回弹,定期进行成本分析,召开专项成本分析会。

不考虑成本的标准化是形象工程,杀鸡取卵的标准化只会让现场管理流于形式,造成的管理混乱,标准偏移。

2.首抓安全标准化,让安全标准化引领其他模块升级

没有安全就没有质量进度的前提,施工安全作为重中之重也是培养工人标准化素养的最重要手段,推广施工的标准化,就要从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开始。

为了让安全管理全方位、高标准,东山隧道出口确立了安全日巡视制度,项目部人员每天8∶00同协作队伍安全员、电工进行例行安全排查,对工人劳动防护用品穿戴,施工用电,机械设备进行例行检查,一旦发现问题,根据项目部安全技术交底和奖罚标准严格执行,对不配合的工人,不姑息,不妥协,不认错就撤场,制度不容践踏,坚守底线,底线就是交底。截至今日东出累计清场工人22人,其中副队长两人,值班两人。

截止至2016年6月15日,东山隧道出口累计排查线路147000m,排除问题漏保78个,清场问题电焊机12台,排除重大安全隐患7处。

标准一旦确立,只有提升,才能进步。安全常态化管理还包括旬度用电排查,每日安全管理日碰头会,每周安全例会,每月安全评比。

3.让标准可视化,消弭不确定性因素,让标准在共识下成为素养

东山隧道出口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作了《东山隧道出口标准化管理手册》。及时地进行标准的定型,让优秀的习惯可视化。隧道作业人员流动大,不断的培训,不断的教育,不断的流失,这是一个不可见的损失,如何在高速的工程代谢中将一个好的习惯变为标准,让一个亮点照亮一片,这是我们制作标准化手册的原始初衷。

利用标准化手册,强调已有制度的落实,强调过程管控,让每一个脚印都有清晰的足迹和标准,落实标准化管理,执行列表化要求,“精细”“敬畏”,利用标准化手册要做到标准化的发现问题,公式化的解决问题,灵活的思考问题,创造性的升华问题,让分包一体化不只是口号,言必信,行必果,超越队伍水平,引领队伍前进。

为了更好地进行质量标准化管理,加强现场沟通,做到各工序间的无缝对接:我们要求初支报验和二衬报验需要洞内值班人员及时通知现场施工员或者施工助理。报验时值班人员必须首先自检在自检合格的情况下向现场施工员或者施工助理报验。报验时值班人员必须跟随,以便现场指导和解决问题。

落实质量标准化管理不仅没有耽误进度施工,更因为各工序间的无缝对接实现了质量进度两不误的良好态势。

4.强力贯彻落实分包一体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为标准化推行注入长久动力

标准化是一种结果,不是项目部一厢情愿就可以达成的结果,落实践行标准化,只有前期的交底和首件教育以及后期项目部的人员管控是不可持续的。

东山隧道出口为了落实分包一体化,思考落实介入式管理,介入式管理在工区经理的指导支持下,在项目部领导的启发下,现场技术人员发现的一种可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开发闲置人力资源,加强过程管控,加强双方融合的一种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模糊某些方面相关方界限,强调被动服务相关方的界限,把现场和项目部按职能划分为功能组,通过细节的介入利用项目部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对队伍进行引领和提升。同时,介入式管理是项目部方面主动管理,主动纠偏,表达项目部优势管理的一个途径。该管理思路为东山隧道出口节省了项目部的精力投入,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落实了质量的精细化管理和安全常态化管理、材料预警制管理,使生a管理实效得到大幅提升。

结语

总之,在今后的施工管理工作过程中,我们应践行落实标准化管理,让标准成为一种素养,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的最有效有段就是技术标准的可视化,让标准化摆脱对技术的依赖,摆脱对人才的依赖,成为一种制度,一种文化,让工作标准化切实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绍宽,刘智华,宋龙.浅埋暗挖地铁区间隧道绿色施工生产设施标准化配套研究[J].隧道建设,2012(S2):13-17.

[2]汤宪高,陈文义.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标准化管理手段探讨[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11(3):1-5.

[3]郭鹏.浅谈隧道仰拱标准化施工工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4):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