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企业节能工作计划范例6篇

热力企业节能工作计划

热力企业节能工作计划范文1

供热计量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

供热计量收费面积大幅增加

近年以来,北方采暖地区累计实现供热计量收费建筑面积8.05 亿平方米,占全部供热计量装置安装面积的66.7%。2011 年、2012 年完成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3.8 亿平方米,2013 年安排改造面积2 亿平方米。

供热计量收费机制进一步完善

目前出台供热计量价格和收费办法的地级以上城市达到116 个,占北方地级以上采暖城市的95%左右。据统计,在116 个出台计量热价的城市中,已有46个城市的基本热价比例降到30%,有39 个城市取消了“面积上限”。

节能节费效果初步显现

山东省青岛、临沂、济南、寿光等城市实施计量收费后,每平方米耗热量下降30%左右,形成每年每平方米6 公斤标煤的节能能力。鹤壁市实施计量收费后,在总能耗不变的情况下,2013 年增加供热面积约30 万平方米。这些典型都说明,推行供热计量改革实现了政府、企业、用户三方共赢。

供热计量改革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新建建筑供热计量装置欠新账、按热量计量收费严重滞后等现象仍然在少数省份非常严重。

目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总体上讲,我国当前面临的形势是北方地区,特别是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压力很大,节能减排的潜力也很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很强烈,供热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严峻

2013 年9 月国务院印发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十条”,要求到2017 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 年下降10%以上,京津冀地区细颗粒物浓度下降25%。

燃煤是我国冬季大气污染的最主要原因。下一步国务院还将与各省政府签订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今后几年地方政府不仅面临节能压力,更要面临大气污染防治的双重压力。供热计量是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

广大人民群众对供热计量收费的呼声强烈目前大多数城市都已经执行了新建建筑65%的节能标准,但是部分新建建筑没有实施供热计量收费。节能建筑和非节能建筑一样,都实行按面积收费,导致节能建筑不节能、节能建筑不节省热费。用户强烈希望改变传统的按面积计价收费,实现自主调节室温和节能节费。供热行业、建设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这一合理要求,推进供热计量收费。各地一定要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认真加以纠正。

供热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目前节能增效、降低成本等问题已成为供热企业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收费难、原料成本上涨,另一方面管理落后,管网跑冒滴漏、热损失大,供热系统不合理。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供热企业自身转型升级,内部挖潜。供热计量改革不仅可以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和支持节能改造,更是供热企业转型升级的“牛鼻子”,可以促进供热企业自身精细化管理、节能增效、降低成本,是供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下一步工作重点

目前供热计量改革现状是大部分新建建筑都安装了计量装置,但同步实施计量收费仍然在部分地区严重滞后。因此,当前的工作重点就是全面地推进计量收费。

正是因为没有计量收费,有些地方新竣工建筑才不装表。正是因为没有计量收费,质劣价低的计量装置才大行其道,质量好的计量装置反而被挤出市场。正是因为没有计量收费,一些没有经过收费实践检验的不成熟的计量方法才大量应用,成了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也为以后的纠纷埋下了隐患。从这三个方面来看,是否实施计量收费成了供热计量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把计量收费问题解决了,不装表、装假表等问题都解决了。这样以来,我认为未来的工作有7 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强制全面推进计量收费

对已经安装了计量装置的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供热企业必须在今冬明春无条件地实施计量收费。

加大监管力度

各地建设主管部门要认真执行“两个不得”,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必须同步安装计量装置,同步实现计量收费。否则,不得予以验收备案、不得销售和使用。

下一步我部将加大对各省建设主管部门的检查力度,对执行“两个不得”不力的或者没有落实供热企业选购、安装热量表的省市,我部将约谈政府分管同志和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并给予通报。对计量收费达不到要求的城市,我部将不再受理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城市荣誉称号的申请以及相关财政补贴项目的申报。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对违反供热计量强制性标准的规划、设计、监理、施工、房地产开发等单位,重点在施工和开发等环节,要依法进行严罚,情节严重的要吊销企业资质。

严格落实供热企业主体责任

实施供热计量必须完完全全地赋予供热企业供热计量和温控装置选购权、安装权。

完善价格激励机制

各省区住房城乡建设厅要督促已经出台计量热价,基本热价比例偏高的城市把比例降到30%、取消“面积上限”。

放开计量装置产品市场

各地要立即取消各种人为的地方性事前强制性准入,放开市场,由供热企业直接面对供热计量生产商进行招投标,所有合格表生产商都可以参与竞标,不能搞地方保护和市场割据。

引入能源服务公司模式

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开展既有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室内供热系统计量及温控改造、热源及供热管网热平衡改造,取得节能减排和经济效益。各地要充分利用国家对合同能源管理的优惠政策,在供热计量改造和收费项目中,积极引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充分发动用户参与计量收费

各地要开展多种形式供热计量改革宣传教育活动,在宣传中要讲清楚推行供热计量的“四个有利于”:有利于国家节能减排、有利于当地防治大气污染、有利于个人减少热费支出、有利于促进市民健康延长寿命。

另外,国务院最近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贯彻落实这个意见,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切实做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三项重点第一是抓紧编制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第二是加大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力度。

第三是加强城市供水、污水、雨水、燃气、供热等各类地下管网的改造和建设。

全面落实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加快编制各类专项规划。

除了给排水规划,我们还要有水质提升规划、还要有管网改造规划等。专项规划编制好了以后,各地的项目库的建设也就完善了。

第二个步骤是积极落实建设资金。国家会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但大部分建设资金还是要通过投融资体制改革,引入民间资本来解决。

热力企业节能工作计划范文2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增强自觉性和责任感,把节能降耗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依靠政府、企业与公众的共同努力,全面落实节能降耗各项工作和目标。坚持有效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全面实施节能环保重点工程,突出抓好重点企业节能降耗,加快推进节能降耗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节能降耗的投入;完善全区节能降耗体制机制,强化节能降耗有效监督管理。努力形成政府导向、市场驱动、企业和公众参与的上下互动的节能工作格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二、主要目标

“*”期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年下降20%以上(以*年可比价计算),年均下降4.5%以上;全区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14%以上,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20%以上;全区工业企业单位能耗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超过国际平均水平;培育10家节能示范单位;完成100项工业节能降耗重点项目。

节能降耗主要领域的工作重点:

1.工业领域。根据湖州市“*”工业节能降耗实施意见和年度推进计划要求,将节能降耗指标分解落实到各镇(开发区)及重点用能企业。重点实施内容:以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为抓手,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节能技术进步,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突出抓好印染、不锈钢、电磁线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1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督促重点用能企业落实节能降耗行动方案和技术改造措施,严格控制高耗能项目的引进和建设。积极推进燃煤工业锅炉(炉窑)、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成品油、电机调速、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技术改造,引导用热企业集聚到热电联产区域,扩大集中供热范围。工业节能的总体目标:“*”期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20%以上,其中*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5%。

2.建筑领域。根据本系统节能降耗实施要求和推进计划,将节能降耗指标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重点施工建设单位和项目业主单位。重点实施内容:依法加强建筑节能设计、施工、质量监理、工程竣工验收及备案等环节的监管。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全面实施建筑节能50%标准。大力推广应用节能建筑技术和新型墙体材料,积极推广太阳能与建筑物一体化设计,倡导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加大现有第三产业的公共场所节能技术、节能产品的推广应用力度,逐步推广太阳能照明路灯。建筑节能的总体目标:“*”期间主要新建城镇建筑节能50%标准实施率达到90%以上,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使用率达到30%。

3.交通领域。根据本系统节能降耗实施要求和推进计划,将节能降耗指标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重点单位和企业。重点实施内容:积极调整运力结构、发展公共交通与现代物流集约配送,降低运输能耗,提高运输效率;推广重型、厢式化运输车辆和大吨位、特种运输、专用运输船舶等节能先进运力;淘汰挂浆机营运船舶,积极做好标准化船舶的推广工作。鼓励使用醇醚类、燃料电池等节能环保型混合动力交通工具,倡导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小排量汽车,加快老旧汽车的报废更新。交通节能的总体目标:“*”期间各类机动车船在*年能效的基础上提高5%,实现节约和替代石油制品1万吨。

4.农村领域。根据本系统节能降耗实施要求和推进计划,将节能降耗指标分解落实到各镇(开发区)。重点实施内容: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能效、绿色生态农业项目;加快更新高耗能落后农业机械装备和提水排灌机电设施更新改造;重点推广太阳能利用、沼气利用、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实施“百家农户生产污水净化沼气工程”,推进民宅与太阳能利用一体化设计。粮油种植业积极推进测土配方技术,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综合治理规模化养殖废弃物,推广“畜禽养殖—沼气—作物”模式。农业节能总体目标:“*”期间推行测土配方施肥38万亩以上,农药使用量下降10%;改造农用机械总动力达30万千瓦;农村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使用率达到15%以上,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点1个。

5.商贸流通领域。根据本系统节能降耗实施要求和推进计划,将节能降耗指标分解落实到各镇(开发区)商贸流通单位。重点实施内容:加快发展信息、科教、文化等知识型服务业和社区服务、娱乐、旅游等生活型服务业,努力提高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在零售批发、住宿餐饮等公共经营场所普及各类适用的节能技术产品,重点是组织实施照明和空调节电;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能效标识管理制度,提倡绿色消费,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商贸流通领域节能总体目标:“*”期间全区商贸流通领域能耗率下降20%。

6.卫生系统领域。根据本系统节能降耗实施要求和推进计划,将节能降耗指标分解落实到区直属医疗单位。重点实施内容:医疗机构建筑物在设计、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以医院门诊、住院楼等建筑为重点,加大中央空调、照明等节能技术改造力度,鼓励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光伏发电系统;在确保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一次性医用耗材的使用。卫生系统节能总体目标:“*”期间全区卫生系统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13%以上,*年下降4%。

7.旅游行业领域。根据本系统节能降耗实施要求和推进计划,将节能降耗指标分解落实到全区重点旅游景区和饭店。重点实施内容:大力开展以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绿色饭店的创建活动,在星级饭店和旅游景区全面实施绿色照明工程和空调系统节能改造,除特定用途外,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摄氏度,冬季室内空调温度不高于20摄氏度。鼓励使用太阳能。旅游行业节能总体目标:“*”期间创建1家省级绿色饭店,培养1家旅游行业节能示范企业。

8.教育系统领域。根据本系统节能降耗工作实施要求和推进计划,将节能降耗要求和推进计划分解落实到全区中小学校。重点实施内容:将节能降耗工作深入到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中,从小培养学生节能意识,促进学校节能人才的培养,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在办公室、教室、宿舍、阅览室、食堂采用节能照明灯具,逐步采用太阳能热水装置,淘汰生活用燃煤锅炉。教育系统节能总体目标:“*”期间在全区中小学普及节能教育。

9.政府行政机关。推动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节能。重点实施内容: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良好传统和作风,不断增强机关干部职工的资源节约意识,努力成为全社会节能降耗的表率。通过强化管理和采用适用的节能技术,节约办公用电、用水、减少公务车用油。降低办公用品消耗,有效遏制资源消费现象,努力降低政府运作成本,建成节约型机关。政府机构节能总体目标:“*”期间区、镇两级水、电、油、办公耗材节约16%。

三、工作要求

(一)节能降耗认识再提高

各镇(开发区)、各单位以及全区重点用能企业一定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关于节能降耗的决策和部署上来。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和节能降耗的关系,真正把节能降耗作为硬任务,作为发展的前提,使经济增长建立在节约全社会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二)节能降耗组织再加强

为进一步加强对全区节能降耗工作的组织领导,区政府建立节能降耗工作领导小组,并实行节能降耗协调会议制度,加强对全区节能降耗工作的领导,部署监督节能降耗工作情况和工作执行情况,组织协调解决节能降耗重要事项;研究制定节能降耗政策措施,考核节能降耗目标责任。

(三)节能降耗责任更到位

建立健全节能降耗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把节能降耗各项约束性指标逐级分解到各镇(开发区)和重点用能企业。加强对节能降耗工作进展情况的考核和监督,区经发局定期公布节能降耗指标完成情况。将节能降耗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镇(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年度考核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节能降耗指标完成情况也将作为企业负责人参选获奖的必备条件。

四、工作措施

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气力、更有力的措施,确保全区“*”期间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加快调整工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效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按照管住增量、调整存量、上大压小、扶优汰劣的思路,加大调控力度;区政府将严格执行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项目核准程序,建立相应的项目审批问责制,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

2.加快节能降耗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抓好节约和替代石油、燃煤锅炉改造、热电联产、电机节能、余热利用、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等重点节能项目建设。按照“*”期间完成100项工业节能降耗重点项目目标,各有关企业要抓紧落实相关措施,特别是建设资金的落实,切实做好项目前期和开工建设及竣工投产。区级有关职能部门要研究和帮助企业落实相关政策措施,确保项目建设到位。

3.加快推进节能技术进步。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降耗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及节能降耗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制定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采用节能环保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和社会参与的节能降耗的投入机制。区政府将对全区重点节能技术项目的建设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

4.加快落实重点用能企业节能力度。区政府将年综合能耗在

1000吨标准煤以上的167家企业确定为区重点工业用能企业,今年实现节能4.6万吨标煤。区经发局和各镇(开发区)还将继续与重点用能企业签订目标责任书,加强对重点用能企业节能情况的跟踪、指导和监督,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各镇(开发区)要加大对所属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降耗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加强宣传,督促企业落实节能降耗具体措施,包括人员素质和意识的提高、工艺技术改造的实施、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等。

热力企业节能工作计划范文3

论文关键词:火电企业;盈利能力;市场营销

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市场竞争将愈演愈烈,每个国家和企业都不得不面对这一严峻的挑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有不少国家开始重建其电力工业,掀起了以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为标志的电力市场改革的浪潮。电力市场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变革,是电力工业在经历了百余年平稳发展之后面临的一次历史性的大冲击。

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火电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如果不能充分、深刻地思考和认识未来的竞争,不能做到未雨绸缪,不能尽快打造自身的竞争优势,那么在将来愈演愈烈的发电市场竞争中将会陷入被动境地。尤其是近年来,电煤价格持续攀升,火电企业总成本不断提高,企业盈利空间进一步压缩,因此,如何提高火电企业的盈利能力,打造火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市场营销

强化市场营销,加强经营工作,是提升发电企业盈利能力的有效手段。

1.电量营销

电量是火电企业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只有争取到更多的具有边际利润的电量,才能真正增加企业的利润。

(1)牢固树立“电量就是效益”的理念,没有电量,就没有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市场意识,全方位抓好市场营销工作,积极开展电力营销的研究和实施工作,采取多样化的营销手段,多沟通、勤联系,加强与政府部门和电网公司的沟通与协调,尽最大努力争取电量计划,确保计划内电量不低于区域电网平均水平。

(2)在确保有边际利润的情况下,深入开展电量工作,积极寻找外部电量替代机会,合理统筹和优化电量结构,提高机组经济性。

(3)认真研究大用户直购电政策,积极推进直购电工作,提高机组发电负荷。

2.热力市场营销

开拓热力市场是发电企业提高盈利能力的另外一个重要手段。要不断强化市场营销力度,扩大热力市场,形成稳定的供汽能力,使供热尽快产生效益,增加企业收入。在确保机组发电量的同时,应将强化对外供热作为打好盈利攻坚战的重要突破口,全面做好供热的安全生产、经济运行、技术改造、市场开拓等管理工作,促进热力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同时在供热过程中,应本着诚信经营、优质服务的原则,充分发挥发电公司的技术优势和设备优势,在用户管道架设、管线改造遇到困难时,要主动出面提供帮助,为用户排忧解难,确保供汽可靠性和供汽质量,坚持长期合作、互利共赢的经营理念,保持并发展与供热用户的伙伴关系。

3.做好电价、热价争取工作

增强政策敏感性,把握国家政策变化,加强对电价政策的研究,科学筹划,密切组织,推动煤电联动政策早日实施,切实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继续加强与上级部门及相关单位的沟通协调,最大程度地稳定热价水平,保证合理经济效益。

二、计划管理

计划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统领,要强化计划工作在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中的作用。按照“目标倒逼,责任到人,闭环控制,偏差管理”的原则将发电企业全年的生产经营计划指标进行分解,明确各部门职责,结合电量、收入、利润、供电煤耗等主要生产经营指标,强化形势预测分析,综合平衡和优化各项计划指标及计划方案,科学制定季度、月度综合计划。另外,强化计划管理的刚性,将各项综合计划目标和重点工作层层分解,落实综合计划目标,同时提高工作落实标准,强化计划工作的闭环管理,严格奖惩考核制度。通过对计划任务和重点工作的层层分解和具体量化,努力把公司各个环节纳入目标管理,实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有目标和责任,人人肩上有指标和压力,建立自下而上的保证体系和自上而下的责任追究体系。

三、成本控制

1.燃料成本控制

2010年以来,受电力消费需求强劲增长、煤矿安全事故停产整顿、国际能源价格持续攀升、恶劣复杂气候以及交通运力受限、煤电油运紧张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国内煤炭的市场价格居高不下,始终在高位震荡,极大地压缩了发电企业盈利空间。按照国家目前的政策,煤电联动在短期内实施的可能性不大,而燃料成本又占到发电企业总成本的70%左右,如何有效控制和降低燃料成本,是发电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要积极主动地争取和落实重点合同煤计划。加强公关协调,积极争取落实重点合同电煤计划,努力提高电煤供应保障度。针对当前市场煤价飚升的严峻形势,确保重点合同煤兑现率是降低标煤单价的有效措施。

(2)火电企业应成立燃煤管理领导组,每月对燃煤采购的量、质、价格和考核因素进行充分讨论与认定,合理签订电煤采购合同,并在次月对上月所定事宜进行综合性评价,以监督燃料管理决策上的优劣。

(3)火电企业应成立配煤中心,以更好地优化企业的入炉煤结构,降低燃料成本;结合机组状况,成立煤炭调研小组,寻找可以掺烧的经济煤种,对多种劣质煤种进行掺配实验,优化完善掺烧方案和具体措施,找出一条适合企业机组掺烧的可行方案;要加大煤炭掺烧比例,力争达到35%~40%。

2.物资成本控制

物资采购是火电企业另外一个成本大户,应减少一般物资的库存资金占用比例,提高专项物资库存资金的占用比例(重点提高脱硫、干灰设备品配件比例)。

(1)完善火电企业物资采购招投标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对招标活动的全过程监督,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物资采购计划的审批程序,以费用归口管理和落实责任制为手段,进一步规范成本支出审批程序,特别加强对预算外物资采购的审批管理。

(2)推行“零库存”管理,与信誉好的供应商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商谈对企业常用的备件如轴承、阀门、磨煤机备件等消耗性备件进行联储事宜,签订代储协议,做到随用随取,用后付款,既能满足生产需要,又能降低备件采购费用。

(3)强化对消耗性物资材料的全过程监督管理,有效杜绝管理漏洞,减少物资材料浪费,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努力实现物资材料管理的可控和在控。

(4)加强废旧物资的管理工作,修旧利废,避免重复采购,最大限度地分降低企业成本。

四、财务管理

高度重视和强化全面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的执行刚性,切实提高全面预算管理水平。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逐级传递成本控制压力。本着精打细算、勤俭节约的原则,以费用归口管理和落实责任制为手段,将各项费用指标分解到部门,责任到人,层层分解落实,每月考核,规范成本支出审批程序,严格对预算外资金的审批管理。

火电企业要通过支付货款方面时间的合理筹划,流动资金贷款时间上的压缩及电费回收后及时归还贷款时间差方面的运作,最大限度地降低利息支出,同时,采用银行承兑汇票等多种付款形式,缓解资金紧张,有效降低贷款利息支出,通过上述措施可减少财务费用支出。

五、节能降耗

坚持深入挖潜,规范节能基础管理,把节能降耗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充分发挥技术管理在生产过程中的保证作用,使各种参数和技术指标达到最佳状态,持续保持指标的先进性和进步性。充分利用对标平台、创一流及两型企业创建体系,按照“五确认、一兑现”的方法,对照设计值,查找问题、制定措施、狠抓落实,确保节能降耗各项指标的圆满完成。

1.加强供电煤耗基础管理

(1)充分利用机组检修机会,做好设备节能改造和运行调整工作,谋划好抢发电量时机,做好发电量结构调整工作。

(2)制定煤耗管理考核办法,确定供电煤耗确保值和目标值,按月分解考核。

(3)加强生产统计分析监督工作,发现能耗指标异常,及时与相关领导和部门进行沟通,做好对供电煤耗过程的管理和考核、监督工作。

(4)加强入炉煤机械采样装置运行可靠性管理,保证入炉煤采样的代表性。及时处理设备缺陷,确保入炉煤机械采样装置投入率,严格考核。化验数据真实、可靠,煤化验验报告按时间要求上网。

2.降低发电厂用电率

(1)应严格执行集控运行厂用电的绩效考核,提高运行人员降低厂用电的积极性。加强各项单耗指标的检查考核力度,提高运行人员综合考虑机组能耗的能力,合理降低各项单耗。

(2)锅炉以提高锅炉效率为原则,把煤粉细度控制在合格范围内,提高制粉系统出力;把锅炉飞灰控制在2.5%以内,同时控制锅炉氧量,减少空预器及系统漏风,降低制粉和吸、送风机耗电。

(3)汽机在提高机组真空、降低机组热耗的前提下,优化选择循环泵运行方式;继续优化凝结泵运行方式,减少电泵、循环泵、凝结泵耗电。

(4)提高输煤系统出力,缩短系统空载运行时间。根据进厂煤和存煤煤质,及时改变堆取煤及系统运行方式,降低系统耗电量。

六、提高机组可靠性

提高火电企业盈利能力,设备健康是基础。应强化对火电企业设备健康状况的跟踪、分析和评估,加大设备可靠性管理和技术监督力度,及时消除设备缺陷。彻底解决影响设备安全运行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控制和降低非计划停运次数。同时,坚持早动员、早部署、早准备,科学合理地安排检修工期,提高设备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消缺率和设备健康水平,确保设备隐患治理始终可控、在控。

热力企业节能工作计划范文4

供热行业是能源消耗的大户,因其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据2003年数据统计,我国建筑采暖能耗已占社会总能耗的15%,一些寒冷地区采暖能耗占了当地总能耗的接近一半,如此,我国的建筑能耗指标是国外发达国家的2~3倍。能源的消耗量在不断增加,而能源的紧缺问题也日趋严重,我国已经把能源与环境保护列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建筑能耗又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节能在供热行业尤为重要。我国供热事业的发展经历了由套搬前苏联供暖技术到结合我国国情,逐步建立我国的相关设计、生产、施工、管理、运行、检测等标准规范文件的过程,经历了规模有小到大,水平由低到高的发展历程,节能工作也随着开展,并不断的提高和深入。新中国成立以后,供热技术才得到迅速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建设了热电厂,有了城市集中供热系统。在此期间,建立了暖通设备的制造厂,主要是仿制前苏联产品,生产所需的暖通设备产品。60~7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从而促进了供热技术的发展,从仿制国外产品转向自主开发,开发了 我国自己设计的系列产品。从第一个五年计划起,国家先后在北京、兰州、吉林、哈尔滨等城市建设一批热电厂供应生产和居民用热,为我国集中供热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当时,由于各种原因,有80%以上的热电厂的供热能力没有达到设计水平,供热规模不大、效益不高,节能工作也很薄弱。我国集中供热真正发展是从八十年代初开始,节能工作也随之全面展开,并先后有三次高潮:

1、供热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是发展最快的时期。此期间是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与能源供应的紧张的矛盾日益凸显,为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状态,针对当时能源使用的状况,国家确定了“大力开展以节能为中心技术改造和结构改革”的能源方针,供热节能工作列入日程,一方面改造全国20万台能耗高、效率低的小锅炉,另一方面推广集中供热,把集中供热作为建筑节能的一项重要途径在全国推广。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一系列政策和行业标准推动集中供热发展及规范行业市场,1987年国家计划委员会对《工业企业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TJ19-1975)组织修订后改为《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C19-1987),并批准为国家标准,自1988年8月1日起执行。1989年建设部颁发了《城市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28-1989),1990年颁布了《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34-1990),尤其是1986年国务院22号文件的颁布,对三北地区集中供热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此我国供热事业便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止1989年底,我国已有81个城市实行了集中供热,供热面积1.56亿平米,年节约标煤369万吨。这段时期以改造能耗高、效率低的分散小锅炉,代之以高效低耗的大锅炉区域供暖,积极实施集中供热的节能战略,取得了显著的节能效果和经济效益。为此,这段时期可以称之为供热节能的第一次高潮。

2、进入90年代,集中供热继续以空前的速度发展。供热城市达到117个,供热面积达到2.1亿平米。随着集中供热的迅猛发展,从80年代末开始,供热行业同其它行业一样由于粗放式经营,能耗高、效益低等问题日益显露出来。同时国家经济形势由于经济过热、通货膨胀而变得相当严峻,使得国民经济不得不继续进行治理整顿。为了摆脱困难振奋经济,国家提出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素质、增加经济效益,开展企业升级工作。供热行业企业升级于90年代初全面展开。供热行业企业升级的目的就是大力节能降耗、提高供热经济效益,所以节能升级就成为供热企业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1990年颁布了《城市供热企业节能管理升级考核标准》,对城市供热企业节能管理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到能耗定额、能源计量、能源统计、能耗考核都作了细致的规定,同时还制定了奖惩政策并以行政手段加以约束。从此供热企业节能升级活动便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一大批供热企业通过狠抓基础管理、大力节能降耗,使各项考核指标达到规定的标准,晋升为成热供热企业节能管理二级企业。节能升级活动的开展不仅促使供热企业努力通过技术改造及应用新技术等措施节能降耗、增加收益,还促使供热企业节能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对供热企业节能管理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供热节能升级活动未能继续延续,但供热节能工作始终没有停止,而是作为强化企业自身经济、技术实力的根本而继续得到发展。这段时期可以称之为供热节能的第二次高潮。

3、进入到21世纪,供热企业回顾艰难发展的几十年,节能工作始终贯穿其中,已经作为供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经营策略。我国开始取缔无染严重的小型局部燃煤锅炉房,由集中供热及大型区域锅炉房替代。为贯彻节约能源的策略,扭转我国采暖地区建筑采暖能耗大、热环境质量差的状况,国家建设部也发文强制性要求“三步节能”的建筑节能工作标准,又提出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地理条件等实际情况,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既有建筑节能分类改造,这些都为进一步实现供热节能打下坚实基础。推进供热计量改革,是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供热市场化、商品化质的飞跃,它对于规范供热行业行为,改善居民取暖条件,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能够降低采暖能耗20~30%,促使供热企业进行技术升级,适应进一步的建筑节能要求。截至2010年,我国完成供热计量改造1.2亿平米。

纵观供热节能工作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节能工作是同供热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供热事业的发展、进步、经济效益的提高是同节能工作的努力分不开的。

二、节能――供热企业经营的战略

三十年来,由于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和加强节能管理,供热企业节能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虽然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能源和资金,但总体水平比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目前,由于能源价格持续大幅上涨,供热成本不断增加,资金严重短缺,使得供热企业普遍举步维艰。供热行业的困境除了外部因素的影响外,主要是供热体制内部诸矛盾的演变和企业粗放经营的结果。供热行业要摆脱困境,必须改革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同时要强化自身,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节能减排当作企业经营的战略,狠抓节能基础管理,大力降低能源消耗。所以,把节能作为供热企业经营的战略,努力提高供热效益,开拓节能管理的新局面,是供热行业摆脱困境的需要,是供热行业大发展的保证。为此,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节能管理工作

要建立或恢复节能管理机构,激发调动各级人员节能积极性,实行目标责任制,奖勤罚懒。抓紧争章建制,使节能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还要抓好企业内部节能宣传教育,强化全员节能意识,使企业节能目标由领导决策变成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

2、强化节能基础管理

制定统一的、科学的、符合企业实际的能耗指标和定额。作好能耗统计和监测工作,严肃能耗考核工作,形成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对超过能耗标准的,要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编制节能技改计划和规划,要目标先进,还要切实可行。淘汰落后的、能耗高的技术、工艺、材料及设备,开展节能技术创新。

三、节能的大趋势

随我国供热事业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国外先进技术和理念的不断注入,供热设计、施工、运行和监测调节等方面出现了许多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这些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推广使用,为节能工作的继续深化和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可能和保证,从而形成节能的大趋势,为供热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

1、实现热网的智能化、自动化控制

随着城市集中供热事业的发展,供热管网规模越来越大,网络越来越复杂,逐渐出现多热源联合运行趋势,水力工况也越来越复杂,单靠工人手动来完成调节是非常困难的。所以采用智能监控系统取代人工手动调节来完成供热运行管理是城市集中供热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热网监控系统可以达到如下几个目的:一是及时检测热网运行参数,了解系统运行工况;二是均匀调节流量,消除冷热不均;三是合理匹配工况,保证按需供热;四是及时诊断系统故障,确保安全运行;五是健全运行档案,实现量化管理。热网的监控在我国的发展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检测阶段,即只采集、观测热力站的运行参数,不对阀门水泵等进行自动调节;第二阶段是在检测的基础上对一次侧的流量进行自动控制;第三阶段是在检测和控制一次网流量的同时,还对二次侧进行变流量控制。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第三阶段的发展,这必将成为集中供热系统节能最主要的节能方式。

2、实现热量调节量化管理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供热市场的需求,我国热计量仪表和自动控制产品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市场,从而为供热系统实现供热调节提供了可靠保证。热量调节法,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供热调节存在的诸多问题。实行热量调节法,需要在系统中安装流量计、供回水温度计和热量监测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根据室外气象条件,给定每天或时段的供热负荷、供热量和供热系统的运行时间即可,同时还可以给出网路参考供、回水温度和概算能耗,以便知道管理人员计量供热,按需调节。

3、新建节能建筑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由于建筑护结构保温性能差,门窗不严密等因素,我国旧有建筑的供热能耗指标是国外先进国家的2~3倍,这也是供热能耗大而舒适性差的重要原因。目前,对于新建节能建筑的建筑节能标准,1991年―1999年设计建造的住宅与1991年以前建造的住宅相比节能30%(即一步节能);2000年―2004年设计建造的住宅与1991年以前建造的住宅相比节能50%(即二步节能);2005年以后设计建造的住宅与1991年以前建造的住宅相比节能65%(即三步节能)。根据《既有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JGJ129-2000)的行业标准,除了对既有居住建筑的围护结构做了详细要求之外,规程还重点强调了三点:一是锅炉房的改造应设置必要的仪表加以监控,鼓风机、引风机等设备,凡与锅炉不配套的,应调整匹配;二是平衡供暖技术,包括采用平衡阀等专用仪表为核心的管网水力热力平衡技术机热源的供热处理和用户热负荷之间的供需平衡;三是提出分室控制室温的问题,如带温控阀或手动调节的双管系统,带三通阀的单管系统以及按户安装热表计量热量,后者为城市供热计量收费创造条件。

4、实现供热计量

在旧供热体制下,采暖耗热多少与居民经济利益无关,用户一半不考虑供热节能。室温偏低则告状,室温过高就开窗散热,导致供热能耗居高不下,能源浪费严重。这样既掩盖了供热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水平低下的问题,又阻碍了技术更新和改进管理的积极性。国家虽然实行新建建筑节能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但现有供热系统不能调控室温,供热热量没有计量,供热体制又决定热费与耗热量多少无关,用热多少与居民经济利益无直接联系,造成用户对于行为节能无积极性。供热计量是以集中供热或区域供热为前提,以改善用户热舒适性和调动用户节能积极性为目的,通过一定的供热调控技术、计量手段和收费政策,实现按用热量收费。

热力企业节能工作计划范文5

一、节能减排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以党的*大精神、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围绕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动员全社会力量,扎实做好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以*年为基数,到2010年,全市万元GDP能耗由*年的1.83吨标准煤下降到1.46吨标准煤以下,降低20%;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由*年的3.84吨标准煤下降到3.07吨标准煤以下,降低20%;万元GDP电耗由1102千瓦时下降到881千瓦时以下,降低2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252立方米下降到200立方米以下,降低20.6%;二氧化硫(SO2)总排放量在*年的1.104万吨的基础上,包括年度增量部分控制在2.6万吨,削减8792吨;化学需氧量(COD)总排放量在1.134万吨的基础上,包括年度增量部分控制在1.09万吨,削减7284吨;全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平均不低于80%。

二、控制增量,优化存量,加快节约型产业体系建设

(三)有效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严格按照国家的信贷政策,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支持节能减排与高新技术项目建设,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和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投放。建立新开工项目管理部门联动机制和项目审批问责制,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六项必要条件”(必须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程序、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环境影响评价审批、节能评估审查以及信贷、安全和城市规划等规定和要求)。重大项目涉及节能减排的要严把审批关,实行新开工项目报告和公示制度。建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上项目与节能减排指标完成进度挂钩、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的机制。凡是新上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生产能力的项目,必须由所在地政府和企业提出淘汰相应落后生产能力的具体意见和措施,作为审批项目的重要内容。认真落实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的各项政策。落实国家调整出口退税、加征出口关税、削减出口配额、将部分产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等措施,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加大差别电价实施力度,严格执行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差别电价标准。自*年起,加价标准淘汰类企业每千瓦时提高0.15元,限制类企业每千瓦时提高0.04元;自*年起,加价标准淘汰类企业每千瓦时提高0.20元,限制类企业每千瓦时提高0.05元。每年组织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进行专项检查,禁止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在电价、地价、行政收费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督促其加大节能减排力度,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四)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认真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加快淘汰落后产品生产能力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部署精神,“*”期间,对列入国家明令淘汰关停的生产能力一律不得进行出租、转让、出售或异地转移生产。对不按期淘汰的企业,各级政府要依法有计划、有步骤的予以关停,有关部门要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和排污许可证并予以公布,电力供应企业依法停止供电。建立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监督举报制度。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市财政和有条件的县(市、区)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淘汰落后产能。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节能技术、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培植新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降低单位产值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五)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制定促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政策措施和中长期规划,大力发展风能、水能、太阳能、沼气、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期间,以建设能源强市为目标,积极构建水、煤、气、风、光、核“六能”并举、一体发展的格局。一是因地制宜发展小水电。依托党河、疏勒河、讨赖河水能资源,在现有装机容量20万千瓦的基础上,合理规划、集中布局,重点建设疏勒河、党河小水电集群,新增装机容量10万千瓦,累计达到30万千瓦。二是积极争取建设热电联供项目。统筹规划金庙沟、吐鲁、牛圈子、红沟、紫山子、梧桐沟、白土沟和驼马滩煤田的煤炭资源开发,创造条件引进蒙古国和周边省区的煤炭资源,加快建设*60万千瓦热电联供项目,有条件的县(市、区)要积极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三是加快发展风光清洁能源。充分利用优越的风能资源,加快风电场建设,力争“*”末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以上。同时,积极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争取“*”有所突破。四是积极开发企业自备能源和新能源。立足节能,充分利用企业的余热、余压和燃气进行发电,使同福化工等一批企业自备电源充分发挥效益。同时积极寻机建设核电站。

(六)加快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7号)精神,加快发展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功能,提高水平。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放宽市场准入,允许各类资本进入国家法律法规禁止以外的所有服务业领域。发展一批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到2010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03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占GDP的比重达到38%。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向自主研发和制造延伸,推动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点发展生物医药、节水材料、农作物制种、特色农产品加工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建设部级、省级技术开发中心,尽快形成一批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名牌产品。

三、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着力实施节能减排工程

(七)加快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期间,重点组织实施工业锅炉(炉窑)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通过上大压小的方式,逐步淘汰服役时间较长、装机容量较小、煤耗较高的热电机组,鼓励建设集中供热项目;推广高效照明产品,在市直机关率先更换节能灯;积极组织推荐节能效果好、技术水平高的项目申报省上重大节能技术、重大节能装备、重大节能项目,争取政策扶持。

(八)强化工业企业节能减排。突出抓好列入国家和省上重点监控企业的节能工作,确保“*”期间节能目标任务的完成。对全市年耗标准煤2000吨以上的用能企业实行分级管理和分类指导,着力推进年耗标准煤10万吨以上的2户企业和1万吨以上的10户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完成“*”期间全市重点企业节能降耗目标。

(九)严格建筑节能管理。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对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有条件的建筑执行65%的节能设计标准。组织实施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工程;加快全市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建立建筑节能自保温体系。对现有居住建筑进行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在新建建筑中推广无污染、资源循环型建材产品,着重加快“新型墙材”及木塑复合材料工业化生产和应用。到*年底*市城区新建建筑全部使用新型墙体材料,实现“禁实”目标。按照省上的要求,从*年起,所有新建商品房销售时要在买卖合同等文件中载明耗能量、节能措施等信息。

(十)推动政府机构节能,引导商用和民用节能。重点抓好政府机关办公用房和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以及办公设备节能,大力推动政府节能采购和公务车节能。大力推进服务业节能降耗,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降低能耗,推动服务业节能。发展节约型服务业,积极争创绿色饭店,创建节能型商店,实现商务系统节能较“十五”期末降低20%的目标。强化能源管理,完善计量仪器设备,将节能指标分解到部门、柜台,单独装表计量。抓好科教文卫行业节能和城市公用设施节能,在大型商场、宾馆、写字楼等场所广泛采用节能、节水、节材型产品和技术,提供集中供风、供热设备,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电、节油、节气活动。

(十一)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期间,重点抓好已经建成的敦煌、玉门两个污水处理厂的运转和拟改造的*市污水处理厂、青海石油管理局敦煌七里镇生活基地污水处理厂的改造建设以及拟新建的瓜州县污水处理厂、金塔县污水处理厂的工程建设,使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8万吨/日。加大工业废水治理力度,关闭银星纸业公司纸浆生产线;扩建玉门油田分公司炼化总厂污水处理厂、新建*啤酒分公司污水处理设施,搞好祁连山制药厂污水处理站、秋良生化公司二级生化污水处理设施、花牛山集团纸业公司生物废水处理设施等重点工程建设,组织排污企业开展新一轮限期治理,进一步提高外排废水标准和稳定达标率。加快城市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和改造,把污水管网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尽快配套完善。制定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监督管理办法。严格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开展全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调整和划分工作,编制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

(十二)推动重点行业的二氧化硫治理。突出火力发电行业、兼顾非电行业,全面落实治理措施。加快建设国电公司*2×30万千瓦热电厂项目建设,实行*城区集中供热,拆除现有供热锅炉,同时推进其它城区集中供热,关停4吨以下小型锅炉20座,使城市集中供热率由45%提高到65%以上;采用湿法石灰石火电脱硫技术,加快玉门油田分公司水电厂废气综合治理,实现达标排放;采用强化溶炼技术和3+2两转两吸制酸工艺,建设西脉公司铅冶炼废气制酸工程;同时,积极推进城区天然气入户工程,建设汽车CNG加气站,推广使用汽油添加剂,对单位及企业的小锅炉进行全面的煤改电、改气改造,减少非电行业二氧化硫排放。到“*”末,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环境功能区划标准要求。

四、创新模式,积极引导,加快循环经济发展

(十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根据《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要求,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遵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着力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和产品,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度。要通过补充生产联系链条的缺失环节,改进、完善废弃物处理设施及体系,构建循环经济框架。要把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型工业、生态工业园区、循环型旅游业和新型能源产业上,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构建物质闭路循环。

(十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认真落实国家资源综合利用政策,加强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认定管理和日常监管。总结推广一批资源综合利用先进技术和工艺。大力开展以共伴生矿和工业废渣、废水、废气为重点的资源综合利用。积极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建设功能齐全、覆盖城乡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规范再生资源市场秩序。严格执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应用和推广节能建筑的实施意见》,扶持一批优质新型墙体材料生产项目。实施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加快开发秸秆利用新技术,推进作物秸秆燃料、饲料产业化步伐。到2010年,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十五)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制订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加强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城乡、区域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各县(市、区)要建立健全垃圾收集系统,建设规范的无害化垃圾处理厂。大力推进城乡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实现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共享。全面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充分回收垃圾中的废旧资源,发展垃圾综合集成处理系统,鼓励垃圾焚烧发电和供热、填埋气体发电和供热,发展垃圾综合利用技术,力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

(十六)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大清洁生产审核力度,依托专业机构,扩大清洁生产审核面,提高审核质量。积极指导企业进行自愿清洁生产审核,对污染物总量负荷较高以及使用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强制实行清洁生产审核。抓好清洁生产审核验收评估,督导企业严格按清洁生产审核报告提出的实施方案,搞好节能减排项目建设。加快研究支持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的配套政策。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搞好农业标准化建设,逐步提高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和肥料利用率,减少农业污染。推进建筑业清洁生产工作。

五、依靠科技,抓好示范,积极推进技术进步

(*)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加快建设节能减排技术支撑体系,在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和技术中心建设项目中,鼓励和引导企业新上节能减排重大技术项目,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的联合,消化和吸收一批节能减排关键和共性技术,推广一批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和产品。优化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转化的政策环境,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建设。

(十八)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实施一批节能减排重点示范项目和循环经济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快采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对铁合金、水泥、有色金属、电力、化工、造纸等行业进行技术改造。落实节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加强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及农业节水、节肥、节药等资源节约技术推广。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探索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投入新机制,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十九)加快建立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制定加快发展节能服务产业的政策措施,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培育节能服务市场,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重点支持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企业以及党政机关办公楼、公共设施和学校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

(二十)推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按照《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年修订)》,培育一批环保骨干企业,推广一批环保先进设备和技术。积极推进环境服务产业发展,研究提出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的政策措施。在工业污染源防治、城市环境基础建设、固体废弃物处理等经营活动领域,积极推进环保设施的企业化、社会化、专业化运营。鼓励排污单位委托专业化公司承担污染治理或设施运营。建立环保设施社会化运营单位激励制度和自行运营不达标企业退出及淘汰机制。

六、完善政策,强化监管,切实加大执法力度

(二十一)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加快完善节能减排政策法规体系,严格执法,切实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积极推动节能减排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及修订工作。制订和完善固定资产项目节能评估实施细则、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节能监察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落实主要耗能产品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标准,以及废旧家用电器回收处理、环保设施运营监督管理、农村污染管理等政策。

(二十二)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建立健全涵盖全社会的能源生产、流通、消费、区域间流通及利用效率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体系;继续做好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指标公报工作;加大实施能效标识和节能节水产品认证管理力度;实施用水计划和动态配水制度,建立月、季、年度水资源供用统计体系。

(二十三)建立健全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快建立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加强对开展合理用能评估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加强环评工作,对超过总量指标、重点项目未达到目标责任要求的县(市、区)和企业,要暂停环评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强化环评的公众参与,加强“三同时”管理,严把项目验收关。对建设项目未经验收擅自投运、久拖不验、超期试生产等违法行为,严格依法进行处罚。

(二十四)严格节能减排执法监督检查。加强节能减排专项检查和监察行动,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通过公开曝光、挂牌督办、开设举报电话和网站等方式,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和污染源的日常监督检查。建立节能环保执法责任追究制度。

七、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强化节能减排管理

(二十五)建立强有力的节能减排领导协调机制。市政府成立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节能减排工作的方针政策,统一部署全市节能减排工作,协调解决节能减排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委,负责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和节能减排的综合协调工作,其中,有关减排方面的工作由市环保局负责。各县(市、区)政府、市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十六)建立政府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制订具体的评价考核实施办法,将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部门的工作计划,作为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级部门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同时要将工作开展情况和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县(市、区)政府、部门、企业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节奖超罚。

(二*)加大节能减排资金投入。节能减排资金主要依靠企业自筹、金融机构贷款和社会资金投入。建立以企业、社会等投资为主体,政府投资为辅助的多元节能减排投资机制。各县(市、区)政府、各部门要通过整合现有资金,努力调整支出结构,在现有专项资金中尽量向节能减排资金倾斜。政府要制定年度节能减排实施计划,对列入年度污染减排实施计划的工业企业治理项目,给予必要的支持。并积极争取上级对重点建设项目的支持,争取的国家和省预算内节能减排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10大重点节能工程、高效节能产品、节能新技术推广、节能管理能力建设、政府机关节能及污染减排监管体系建设等。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企业承担污染治理责任,加快工业污染源治理。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节能减排项目,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节能减排的信贷支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认真落实好节能减排和环保产品(设备、技术)目录及相应税收优惠政策。

热力企业节能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 “电改” 燃煤发电企业 经营策略

一、当前所面临的形势

2015年,国家经济走势相对稳定,能源革命的大局使得电力市场形势稳中趋缓,电量增长持续低速运行。但电力体制改革对发电企业的经营管理已然产生重大影响,对市场营销模式也提出巨大挑战。同时,国家对安全环保的新要求使节能减排压力进一步加大,对技术改造科技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主要来讲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电量分配由计划调控向市场竞争转变。随着电力体制改革推进,电量的市场化体系将逐步形成,当前煤价走低,发电边际贡献大,全社会用电量增长乏力,电量竞争日趋激烈,竞争方向发生明显变化,现有市场营销模式需要进行创新。

二是电力市场要素变革使低成本内涵式发展成为必然。电量、电价的市场化改革,使低成本优势成为提高相对竞争力的重要基础,燃煤发电企业需要充分挖潜,科学筹划进行电量结构优化,切实提高参数、低能耗机组电量比例,并通过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手段最大程度控制成本。

三是安全、环保、高效成为电量兑现的重要基础。有效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实现超净排放标准,是燃煤发电企业今后进入电力市场竞争的前提,同时也对节能减排技改工程质量和后期运行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燃煤发电企业的应对措施

充分认清当前形势,燃煤发电企业务必要转变观念,抢抓市场,努力在管控模式上实现三个转变,在工作重心上盯紧三个市场,在思想认识上树立三种意识,全面迎接形势变化所带来的新挑战、新任务。

(一)在管控模式上要实现三个转变

(1)企业经营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加大企业电源结构调整,加快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市场的开发力度,提高企业新能源占比。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供热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快研究“热源、热网、用户”三级市场需求,加大各级政府沟通力度,研究筹建供热公司,置换热网,集中供汽、供热水市场的开拓等事宜,逐步转变成为以电为主、以热为辅,热电联产经营管控模式。

(2)企业经营管理思路的转变。3月15日,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如此高规格的改革文件显示出国家推动新一轮电改的决心。作为被改革者和参与者,我们要充分认清电力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的趋势,树立由计划管理向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的经营管理理念,更加重视低成本、高可靠性、高效环保排放的竞争要素的管理,更加重视企业生产、技术、经济指标的精益化管控,更加重视竞争策略研究、成本风险控制以及高可靠性的安全稳定生产,逐步实现向全面市场化管控经营思路的转变,以顺应电力体制改革趋势。

(3)企业经营管控方法的转变。全面依法治企,既是时代所赋予我们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必要保障。燃煤发电企业要参照国家提出的新要求、新办法,全面完善企业“三大标准”体系,加强企业内控体系建设,依法规范经营,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企业各级领导干部及管理人员也要充分尊重各项规章制度,发挥表率作用,带头遵章守纪,不打“球”,不搞“兄弟连”,按制度办事,减少“酌情处理”,切实发挥规章制度的刚性制约作用。

(二)在工作重心上要盯紧三个市场

(1)盯紧电量市场。要将市场电量竞争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千方百计做好政府基数电量争取工作,充分利用电力计划编制规则,用好、用足企业优势题材,确保基数电量达到区域“三同”水平。要从战略高度加强优质大用户直供电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培养,争取在市场化初期占有一切可合作的优质用户资源。要超前研究电力市场化改革下的区域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竞争环境,超前储备一批电量市场营销人才。

(2)盯紧供热市场。要将供热管理等同于电量管理。加大供热经营管理,加大人力、物力投入、理顺管理职能;要全面分析研判区域供热供需形势,加强与各级政府、规划部门、潜在热用户的沟通协调,建立热用户长久合作关系,全力抢占热力资源;要研究利用价格杠杆鼓励非居民用户增加用热量;要加快研究推进网源一体化经营模式,争夺供热价、供热费的话语权;要全面提高供热经营精益化、供热生产精细化管理水平。

(3)盯紧煤炭市场。要将煤价有效下降作为企业经营目标任务完成的核心支撑,想尽一切办法全力协调主力煤矿,力争煤价下调。在“长协煤”与“市场煤”价格倒挂的情况下,要认真分析研究挂钩考核办法,进行合理测算,酌情减少发运量。要全力拓展低质低价煤进煤渠道,增加采购、掺烧量;要利用煤价低位时机,积极培育优质市场煤战略合作伙伴。

(三)在思想认识上要树立三种意识

(1)树立竞争意识。面临严峻的内外部经营形势,能否进一步抢占新能源和供热市场,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燃煤发电企业要主动出击、超前布局,只要有综合效益,凡是力所能及争取到的用电客户,凡是合理供热半径内的热用户,都是我们的工作目标。要全面增强竞争意识,认真研究区域电量及供热形势,制定规划,主动出击,积极抢占电量和热力市场。

(2)树立成本意识。经济新常态下,既要转方式,调结构,加大“开源”力度,也要强基础,提素质,加大“节流”力度。要大力实施低成本竞争战略,树立全过程、全员成本管理意识,以综合计划管理为手段,努力将企业的一切活动全部纳入成本管控范畴,逐步建立低成本竞争优势。要千方百计“控煤量、降煤价、提煤质”,降低燃料成本。要充分利用三级预算管控体系以及日经济、日成本核算体系,加强各项管理费用、材料费用、大修技改、职工薪酬及基建项目成本控制,逐步建立多部门联合管控的成本考核机制,全力降低企业成本。

(3)树立执行意识。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已经启动,能否在未来电力和热力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不仅要认清形势,统一认识,更要以强有力的执行贯彻落实企业各项决策部署。燃煤发电企业的各级负责人要认真分析研究国家关于电力改革、电热政策的最新办法和规定,结合企业发展实际,积极谋划应对策略。要做好执行的表率,确保企业各项决策思路有效执行,政令畅通、令行禁止,执行不走调、不走样。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