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物理学家范例6篇

著名的物理学家

著名的物理学家范文1

    地方文献在公共图书馆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已在图书馆界取得广泛的认可。不少公共图书馆均开辟有规模不等的地方文献专藏。然而,当前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具体实践上,都对应属地方文献的“地方人士著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忽视的倾向。为此,本文将就这一问题,略呈浅见,尚祈方家教正。

早在50年代,著名图书馆学家杜定友先生根据多年的实践和研究,写下了《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使用》,指出地方文献是指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如:图书、杂志、报纸、图片、照片、画片、唱片、拓本、表格、传单、票据、文告、手稿、印模、簿籍等等。并进一步指出地方文献包括地方史料、地方人物与著述、地方出版物三部分(即通常所称的地方文献广义概念),较早归纳出地方文献的定义,界定地方文献的范围。

80年代以来,我国图书馆界又兴起对地方文献的讨论,并对地方文献的定义、范围,形成一种新的观点。如认为地方文献是反映特定区域内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及群体活动方式的记录,凡在内容上涉及该区域并具有一定价值的软文化,均属地方文献;地方文献是指内容上带有地方性,同时具有重复使用价值的文献(即通常所称的地方文献狭义概念);认为地方文献就是以出版物的内容是否具有地方特色作为划分的唯一标准,也就是将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排除出地方文献的范围。影响所及,一些图书馆也对其地方文献收藏范围进行修改,将大量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剔除出地方文献专藏。有的图书馆则将地方人士著述局限在古代人物、著名人物的著作。

地方文献是否应包括地方人士著述,我认为,回答是肯定的。

首先,从理论的角度考虑,地方文献的定义仅强调内容上的区域性,似欠全面。一种文献的地方特征,既可从内容体现,也同样能从著者、出版地反映。正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合编的《目录学概论》一书对“地方文献”的论述所指出:“地方史料取决于著作内容的地方特点,地方人士著作取决于作者的籍贯,地方出版物取决于著作的雕印、出版的地点。”我们知道,大量地方人士著述内容描述的对象可能并非特定的区域,但由于著者本人的地方属性,因而其著述自然而然地带有其地方的特色,并构成特定区域文化史或学术史的有机组成部分。试以近现代广东史学发展史为例,近代广东得风气之先,史学研究成就斐然,名家辈出,有著《中国历史研究法》、《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先秦政治思想史》等的梁启超,有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等的陈寅恪,有著《元西域人华化考》、《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中西回史日历》、《二十史朔闰表》等的陈垣,有著《明代两税税目》、《明代粮长制度》、《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等的梁方仲,有著《元和姓纂四校记》、《西周社会制度问题》、《隋唐史》、《突厥集史》等的岑仲勉,还有刘节、陈序经、朱杰勤、戴裔煊等,这些广东史学大师的著述,内容上甚少论及广东,但由于作者籍属广东(或客寓广东),因而其著述自然成为广东这一特定区域的一种社会现象,构成近代广东史学发展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撇开这些著述,近代广东史学就成了一具空壳,了解和研究将无从谈起。

同时,从地方人物研究角度来看,狭义论者亦重视区域人物的记载,认为表述他们一生事迹的传记、传略、评传、年谱等,是研究一个地区历史发展的重要文献。然而,研究区域人物最重要、最原始的资料,并不是他们的传记或年谱,而是他们的著述。离开《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将无从研究康有为政治思想的底蕴;撇开《长河浪花集》、《长街灯语》、《花蜜与蜂刺》、《秋林红果》等,亦无从领略秦牧作为一代散文大师的风采。

其次,从实际工作方面考虑。狭义论者认为地方文献收藏地方人士著述,会引起实际工作的混乱。我觉得这倒不一定,关键是根据地方文献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分类、排架体系。以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专藏为例,其建国前文献,根据杜定友先生制定的分类法,将其分为地方史料、粤人著述、广版图书三大部分,再分别按文献的内容类别、著者及出版的年代先后分类排架,显得门类清楚,井然有序,并没有混乱或不协调之感。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这种分类法存在着一些不足,但它从地方文献的内容、著者、出版地等方面考虑,进行图书分编,对我们今天分编新的地方文献不无启发意义。如果我们能根据地方文献的特性,在《中图法》的基础上,再做适当的变通,那么,所谓的“混乱”和“不协调”,应该是可以避免的。

在实际使用上,粤人著述也在岭南文化史、岭南文学史、岭南学术史以及岭南人物研究等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在编纂的《广东省志·学术志》、《岭南文化通志》以及有关张九龄、陈白沙、湛若水、屈大钧、康有为、梁启超、郑观应、孙中山等岭南人物研究的成果,正是从粤人著述中寻找到大量的原始资料。如果缺少粤人著述,该馆地方文献专藏无疑将逊色不少。

由此可见,地方人士著述能直接反映特定区域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以及地方人物思想、活动的脉络,是地方文献不可或缺的部分。

至于有的论者将地方人士著述局限在古代人物、著名人物的著作,我认为也值得探讨。其一,古代地方人士著述,由于时代久远,存世稀少,征集困难,认真重点收集固然正确。但现代地方人士著述由于相对年代较近,存世较多,搜集也较容易,却不作认真收藏,则令人费解。今天垂手可得的文献,若不留意搜集,就会失之交臂,等到若干年代后变得稀有,再来作为重点搜集,其效果如何,不难想象。其实,地方人士著述的古与今,是相对的,随着时间推移,“今”也将变成“古”,作为肩负长期保存地方历史文献的图书馆,若仅将重点放在古代著述上,是缺乏一种长远的眼光。

其二,以知名度作为地方人士著述取舍的标准,也不无片面。诚然,著名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大些,因而,他们的著述相对更富史料价值或学术价值。但是,具有史料价值或学术价值的地方人士著述,并非全部出自知名人物之笔。无名小辈写下颇具史料或学术价值的著述的情况,并不少见。更何况一个人的成名是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来判断的,若等到一个人成名时,才搜集其著述,那么他尚未成名时的有价值的著述往往因时间的推移而难以搜集,这样势必影响专藏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以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的广东作家作品专藏室为例,该专藏室做为广东地方文献的一部分,收藏了约4000种广东作家作品,其中大部分是近年出版的图书,但也有一部分是建国前出版的,这部分成了该专藏最珍贵的部分。例如欧阳山的《竹尺和铁锤》、《世界走得这样慢》、《莲蓉月》、《单眼虎》、《高乾大》、《饥寒人》,黄药眠的《桂林底撤退》,黄秋耘的《浮沉》、《二伯父恩仇记》,楼栖的《反刍集》、《鸳鸯子》等等,这些作品现在已难以再搜集,大多连作者自己都没保存,有的甚至已遗忘了。这些著述无疑是研究广东文学发展史和广东作家生平创作活动的重要史料。而这一切完全得益于该馆长期努力细致全面搜罗地方人士著述的做法。因为这些著作的作者在当时大多是尚未成名的文学青年,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已成了今天广东文坛的著名人物,如果我们等到今天才重视搜集他们的著述,那么时间稍早的版本,将无法找到,从而影响到专藏的系统性。

在论及“地方人士著述”的时候,还有两个问题必须加以注意:

第一,祖籍和客籍关系问题。这包括三种类型:其一,祖籍本地且居留本地者。这纯属本地地方人士,不必赘述。其二,祖籍外地但居留本地者。这些人祖籍外地,但长期在本地工作、生活,其活动与居留地的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影响直接,因而其著述也应视为“地方人士著述”认真收藏。如清代朴学家、两广总督阮元(江苏仪征人)、中山大学历史系著名教授陈寅恪(江西修水人)等。其三,祖籍本地但居留外地者。这些人长期生活在外地,一般来说与本地社会发展的关系不很直接,但从人物研究的角度考虑,其著述也有收藏的必要。例如,当代著名学者陈垣(史学家)、钟敬文(民俗学家)、陈原(语言学家)、梅益(出版家)等等,他们的著作对研究这些广东籍人物思想和活动十分重要。因此,对祖籍隶属本地而长期寓居外地的人士的著述,不可忽视。

第二,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关系问题。如上所述,地方人士著述能反映特定区域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以及地方人物思想、活动的脉络。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应既体现于社会科学方面的著述,也同样蕴存于自然科学的著作之中;地方人物应既包括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史学家……也应包括科学家。假如广东地方文献中没有邓植仪(土壤学家)、丁颖(水稻学家)、陈焕镛(植物学家)、沈鹏飞(林学家)、梁伯强(病理学家)等的著述,那么,研究近代广东省自然科学发展史以及这些近代广东杰出科学家的生平、学术思想将无从谈起。因此在搜集地方人士著述时,应避免注重社会科学,忽视自然科学的倾向。

最后,再就“地方人士著述”的搜集方法、步骤提出一点建议。毫无疑问,在地方文献搜集过程中,“地方人士著述”是最难把握的。因为,“地方出版物”可以从书的出版机构一目了然。同样,“地方史料”也比较容易从书的内容来判断。然而,“地方人士著述”除非是著名人物的著作,否则,很难一下子从书本上确定作者是否属地方人士。因此,应借助有关的艺文志、人物辞典、人名录、高校名录以及团体、学会名册等,建立一套比较完整、查检方便的地方人士档案检索系统,以便搜集“地方人士著述”时查该。此外 ,在搜集的步骤上,应在立足全面、系统的前提下,先著名、后一般,先容易、后困难,有重点、分阶段地进行搜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人士著述”的收藏将会日臻丰富和系统。

根据图书馆藏书建设理论的系统性原则和实用性原则,我认为作为公共图书馆藏书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文献专藏,当努力以丰富、系统、全面的地方文献,为读者了解或研究该地区的历史或现状的各个方面,提供优良的服务,这是地方文献工作的最终目的,而认真界定地方文献收藏范围,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杜定友.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使用.图书馆学目录学资料汇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

2.骆伟.论地方文献.广东图书馆学刊,1988(3)

3.韩朴.关于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基本理论的几点探索.图书馆学刊,1989(2)

4.刘子明.论地方文献的概念.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1(3)

著名的物理学家范文2

一、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的概念和范围

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是戏曲领域内著名人物在长期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形成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不同载体的各种文字、声像、图片和实物等,是著名戏曲人物人生轨迹的真实历史记录。

中国戏曲人物档案的范围应包括:1.著名戏曲人物各个方面的基本材料,包括著名戏曲人物撰写的各种原始记录,组织考察形成的各种文字及声像材料。如:国内外著名人士赠送梅兰芳的字画、礼品和纪念品;周总理鼓励梅兰芳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亲笔信,高尔基给梅兰芳的请柬等。2.有关著名戏曲人物生活、工作的补充材料,包括亲属、社会关系等的文字材料。比如,对梅先生影响深远的祖父梅巧玲等人物的资料等。3.各级组织部门、宣传机关对著名戏曲人物进行的宣传、评价性的文字材料等。

二、构建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的意义

(一)体现档案工作价值,提高各界人士档案意识。 构建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是需要档案工作者主动去收集、整理、鉴定、统计、保管、利用档案的。研究人员在对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进行研究利用,创作出对社会有用、影响深厚的著作的同时也彰显了档案工作的价值。

(二)铢积寸累,见证和反映中国戏曲文化发展。构建完善的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可以全面地认识名人的生活背景及其在中国戏曲事业中发展的历程,利用这部分档案来传播我国的戏曲文化记忆。北京梅兰芳纪念馆保存了梅先生从1894至1961年表演活动的个人艺术档案,包括梅先生在美国、苏联等地的表演剧照等档案,见证了从光绪年间、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京剧的发展历程。

(三)为科学研究提供信息挖掘、档案开发利用与共享。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记载了他们的唱功、唱腔以及珍贵戏曲的表演经验等,这些档案见证了他们终生摸索的痕迹。这些档案对全世界爱好戏曲的人们有指导作用,为中国戏曲的发展作铺垫。戏曲档案资料是一个个显性知识的集合体,档案研究人员挖掘出更深层次的隐性知识,进而编研成册,实现中国戏曲知识的开发利用与共享。

(四)丰富馆藏、改善馆藏结构。中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戏曲档案管理办法》等法律与政策,为著名戏曲人物档案的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著名戏曲人物档案作为一个独立门类,是档案馆馆藏的补充,使馆藏内容向广度和深度扩展,提高馆藏档案的质量,形成有特色的馆藏体系。北京、泰州的梅兰芳纪念馆都陈列着梅兰芳不同时期的档案,丰富了中国档案馆的馆藏资源。

(五)传承文化、发展经济。2001年我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首批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确定了中??戏曲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著名戏曲人物档案的构建可以吸引更多人来传承中国戏曲文化。21世纪是一个信息社会,宣传著名戏曲人物档案,名人效应会越来越明显,对于提高本地知名度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的收集

构建著名戏曲人物档案的前提是全面、有针对性地收集。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的收集有一定的难度,比如:梅兰芳出生在北京,诚然北京应设有梅兰芳的个人档案,但梅先生也在美国、苏联、江苏泰州(祖籍)等地演出、居住过,在各个地方都建立梅兰芳档案是不现实的,所以著名戏曲人物档案的收集有其分散性;由于分散性,造成了著名戏曲人物档案可能存在的不完整性。

(一)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的收集原则。中国著名戏曲人物在工作、生活中形成的,真实反映其一生经历和重要贡献的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各种载体形式的文件材料均应该收集归档。

(二)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的收集方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戏曲档案管理办法》等法规进行主动移交和收集工作。主要包括:第一,国家综合档案馆等对著名戏曲人物及其档案情况进行摸底登记,积极主动地建立联系,有计划地开展收集档案工作。第二,著名戏曲人物档案所有者向国家综合档案馆等捐赠、寄存。第三,对于其他部门保管的著名戏曲人物档案进行复制或交换目录。第四,对于流散在省内外的著名戏曲人物档案进行征购、复制或者交换。

(三)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的收集途径。首先,相关部门应该主动与中国著名戏曲人物建立联系直接收集。比如:云南省京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为云南戏剧事业作出贡献的胡春华是梅葆玖先生在云南的唯一弟子,那么,对于她在日常生活、表演等活动中形成的音像档案都应该由当地相关档案部门及时与其取得联系并收集起来。

其次,当地相关档案部门应该向戏曲名人的亲属好友征集与戏曲名人有关的重要档案。比如:梅兰芳夫人和儿女们商定,把梅先生生前保存的戏曲资料、文物等全部捐赠给国家。一共是31415件。四代人将保存的传家之物毫无保留地全部拿出来,这才有了中国戏剧界唯一的纪念馆――梅兰芳纪念馆。

再次,当地相关档案部门应该向著名戏曲人物所在的单位征集。比如:梅葆玖先生在云南的唯一弟子――胡春华在云南省京剧院的所有相关档案都应该积极征集,以收集全套的胡春华个人档案,启迪、教育后人,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学习、继承京剧。

最后,及时接收新近亡故戏曲名人档案。档案载体纸质占多数,纸质保管需要的条件很苛刻,稍有不慎就会遭到破坏;而且,新近亡故戏曲名人档案短时间内还可以得到鉴定、收集,时间过长,戏曲著名人物受到的重视程度也会下降;因此,为了避免此类问题,应及时将新近亡故的著名戏曲人物档案收集起来。

(四)著名戏曲人物档案的交接程序。首先,国家综合档案馆、专业档案馆在收集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时应与移交单位或个人办理交接手续,填制清单一式两份,有档案馆与移交单位或个人各执一份。其次,单位、个人向国家综合档案馆、专业档案馆移交、捐赠著名人物档案时,有档案馆向移交、捐赠者颁发荣誉证书。最后,向国家综合档案馆、专业档案馆寄存的著名戏曲人物档案,由档案馆与档案所有者或其人办理寄存手续。

四、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的开发利用

(一)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的开发利用方式。1.编撰中国著名戏曲人物传记。构建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的根本目的是对著名戏曲人物资料进行开发利用。比如:2016年10月10日,中国戏剧出版社和北京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梅兰芳全集》在北京举办首发式。《梅兰芳全集》是由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傅谨教授主编,梅葆玖先生撰写序言,是梅兰芳署名的存世文献的首次集结,共八卷600多万字,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2.举办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展。举办中国著名戏曲人物的专门展,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观,传递中国戏曲的魅力、发扬中国非物质历史文化精神,感染越来越多的人钟爱中国戏曲文化并加入到中国戏曲的发展中去。

(二)中??著名戏曲人物档案开发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1.为保护中国著名戏曲人物的合法权益,相关部门应该保护著名戏曲人物档案中涉及的个人隐私;同时,对于寄存或捐赠的著名戏曲人物档案,档案馆应该保证档案所有者的优先使用权。当然,开发利用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时应该征求档案当事人及其所有者同意。2.保证历史事实,有效利用档案。档案实际工作中有一项是鉴定,包括鉴定档案的真实性、价值性等,所以,我们收集的中国著名戏曲人物档案最应该保证的是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对档案开发利用应该是客观公正、保证历史事实的。3.集思广益,进行馆际合作。档案编研应该主动联合各文化部门的专家、教授进行联合编研,群策群力对档案信息进行挖掘、鉴定、整理等工作,确保编研成果的质量。建设好档案馆的馆藏资源。

著名的物理学家范文3

全名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王国乌尔姆市,毕业于苏黎世大学,犹太裔物理学家。

2、牛顿。

全名为艾萨克牛顿(1643年1月4日至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

3、玛丽居里。

出生于华沙,世称“居里夫人”,全名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法国著名波兰裔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

4、达尔文。

全名为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经乘坐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

5、法拉第。

著名的物理学家范文4

同学们都喜欢阅读名著,也都想在中考语文中拿下名著试题得分,但由于平时没有掌握阅读名著的正确方法,因此不少同学的得分并不理想。那么,什么才是正确阅读名著的方法呢?

一、了解作者背景

在阅读名著之前,对作者的有关情况应有所了解(包括作者生平、家庭背景、政治思想、生存状况等),这将有助于你对其作品内容的阅读理解。如阅读《红楼梦》,应对曹雪芹的身世有所了解:阅读《聊斋志异》,你要了解蒲松龄的身世遭际: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要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经历。有的同学在答名著题时,连作者都想不起来,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这些都是对作者生平经历不甚了解的缘故。

二、理清故事情节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同学们之所以爱读名著,就是因为那里面的故事情节生动有味,吸引人的眼球。由于不少名著都是长篇巨制,故事情节复杂多变,再加作者创作手法的不同,所以只有理清故事情节,才能把握全篇。如长篇小说《水浒传》,总的故事情节是写以一百零八将为首的英雄好汉们是如何被残酷的社会现实逼上梁山走造反这条路的,但在每一回里,又根据各自情况的不同有具体的故事情节。九年级《语文》上册人选的《智取生辰纲》,就是节选该书的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这里的“智取”就是故事的主要情节。根据中考名著题的特点,还需要同学们学会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故事情节。

三、分析人物性格

名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众多,我们为什么能够区分出他们呢?因为每一人物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特征。一部《三国演义》,光主要人物就有一百多位,但一说到足智多谋为蜀汉鞠躬尽瘁的军师,我们就知道此人是诸葛亮:一提及“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权臣,我们就知道是曹操。人物性格不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也就不尽相同。《水浒传》中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红楼梦》中刘姥姥“见笑”大观园,都是人物的性格使然。

另外,有的文学名著还就人物的性格配有相应的外号,最好也能记住,这对分析人物性格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如“黑旋风”是《水浒传》中李逵的外号,由此可以看出他“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性格特点:“凤辣子”是《红楼梦》中王熙凤的绰号,由此可以看出他性格泼辣的特点。

四、积累名言警句

名著中都有不少名言警句,记住这些名言警句,不仅利于解答试题,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开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又如我国四大名著中每一章回的回目,均用对偶句的形式列出,提纲挈领地概括出每一回的内容,记住它们,就记住了章节的主要内容。还有一些名著对人物有高度概括的评语,也应注意积累,如“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就是《红楼梦》中评论王熙凤在贾府悲惨下场的诗句。

五、写读后感巩固

这里的读后感有两个含义:一是读完名著后,自己写出读后感:二是看别人写的读后感,如能把二者结合起来更好。自己写读后感,势必要回顾原作,咀嚼回味,从而加深对原作的进一步理解。看别人写的读后感,既能观照自身的阅读经验,又能发现自己读后感中的不足,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品读名著的方法当然不止这些,同学们也可以从阅读实践中自己摸索总结出经验。希望大家平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名著里汲取更多的养料。

六、多进行读书交流

定期(半月或一个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让学生把名著带入课堂,引经据典,各抒己见,交流独到的感受。同时,要倡导一种新理念:师生同读,父母子女同读。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同读一本书,所获得的感受往往是不同的。让师生之间、父母子女之间交流读书感受,益处多多:能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父母子女之间的距离:能促进学生心灵和人格的正常培养;更能提高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能力。

著名的物理学家范文5

厦门大学本部位于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的厦门岛南端。校园依山傍海,风光秀丽,已成为公认的中国最美的大学校园之一。滨海风光,秀色可餐,建筑散落云雾之中,若蓬莱仙境;最妙海塘堤岸,红花绿影,仿佛珍珠翡翠,镶嵌于鹭岛之西,这是对厦门大学最美的概括。

推荐景点:建南大礼堂

建在演武场东南角山岗上,1952年开工,1954年竣工。它的建筑精细巧妙,楼房最大特色为利用前面最高部位(25米)的中式歇山顶与精细雕砌各种吉祥图案,尤其是特大的张灯结彩、垂珠彩帘图案的点缀方式,使之成为古今、中西相结合,博采众长的一大独特景观。

著名校友:

鲁 迅―思想家

余光中―诗人、散文家易中天―文化学者

剑桥大学

剑桥大学成立于1209年,是世界十大学府之一,大学位于风景秀丽的剑桥镇,著名的康河横贯其间。剑桥大学是世界知识重镇,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优美的田园式风光。这所举世闻名的大学没有围墙,也没有校牌,整个校园郁郁葱葱、气韵自华。在大片公园和草坪中,点缀着座座古色古香的教堂和学校建筑,令人宛如置身于雅典娜智慧皇宫之中。

推荐景点:剑河―康河

“沉醉在康河的柔波里”――或许徐志摩自己都不曾想到,他在剑桥的国王学院当了一年的旁听生后,面对美丽的剑河景色写下的那首著名的诗歌了再别康桥,竟成了日后无数中国人对剑桥最早的启蒙。

著名校友:

艾萨克・牛顿―经典物理学奠基人

查尔斯・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

小威廉・皮特―政治家,演说家

斯蒂芬・威廉・霍金―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

普林斯顿大学

这里景色幽雅,四周绿树成荫、绿草丛丛,清澈的河水环绕着小城静静流淌使得普林斯顿成为一座别具特色的乡村都市。在浓浓的文化氛围笼罩下透着一股贵族气息,普林斯顿大学是“常青藤盟校”之一,四周环绕着清澈的河水,景色优美。

推荐景点:美术博物馆

普林斯顿大学的美术博物馆大约有六万件藏品,从古代到现代的艺术品都有收集,并主要集中于地中海、西欧、中国、美国和拉丁美洲的作品。博物馆有专门的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遗产收藏,包括陶器、大理石、青铜、以及罗马的镶嵌工艺收藏。这些文物来自普林斯顿大学在安提阿(古叙利亚首都,现土耳其南部城市)的考古挖掘工作。

著名校友:

约翰・F・肯尼迪 1939届 - 第35任美国总统

詹姆斯・麦迪逊 1771届 - 第4任美国总统

伍德罗・威尔逊 1879届 - 第28任美国总统

艾伦・图灵 1938届 - 计算器科学家、密码学家

皮特・康拉德 1953届 - 宇航员,第三个踏上月球的人温特沃斯・米勒 越狱 男主角

旅行费用:26800元起

都柏林圣三一学院

学院于1592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下令兴建,各时期的建筑自成方阵,颇具时代特色。

推荐景点:图书馆

说起都柏林圣三一学院,不得不提到这里的图书馆,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图书馆久负盛名,藏有大量的珍贵著作,其中由修道士于9世纪完成的“凯尔特经典”(The Book of Kells)极为珍贵。

著名校友:

伯克利―加州伯克利大学因此得名

罗文汉・米尔顿―数学家

道格拉斯・海德―爱尔兰第一任总统

沃尔顿―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

塞谬尔・贝库―英语文学家

乔纳森・斯威富特―著名的爱尔兰传记作家

奥里富・歌德史密斯―著名的剧作家

著名的物理学家范文6

关键词:比较 阅读 名著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0085-02

我曾看到过一则材料《世界读书日:各国阅读现状PK)),文章介绍了中国、英国、日本、冰岛等不同国家的阅读现状,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对阅读的兴趣越浓。反观我国对近年社会阅读氛围,民众认为“越来越淡”者居多,比例为40%;认为“越来越浓”者为31%,另有18%的认为“没变化”,越富有的人越认为读书无用。看了这则材料,不得不令人深思,读书真的无用吗?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意识到该怎样改变我们国人的阅读习惯,尤其是该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尤为重要的。我在农村学校从教十几年,对农村孩子的阅读更是担忧,诸多农村家长认为:只要考出好成绩就可以了,会不会读书又无所谓。再加之在网络信息高速发展之时,更多的孩子选择的是网络,迷恋的是游戏。

自新课改以来,初中语文教材有了很大的改变,与以往不一样的是,教材增加了“名著导读”,每学期向学生推荐两至三本国内外名著,而且在中考中也增加了名著的题目,简单的以选择题形式,如2011年的金华语文中考卷名著题:以表格的形式判断作品、人物、人物性格特点之间的搭配是否正确。难的如2010年的金华语文中考卷名著题:根据提供的材料,填写相应的人物(名字)或故事名称。其中两段材料分别选自《骆驼祥子》《简・爱》,如果学生没有看过作品,是难以解答的。只有走进名著,学生才能对答如流。然而令教师举足无措的不是学生没有阅读的时间,而是如何让学生对所推荐的名著感兴趣。教材中推荐的名著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尤其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内容之多,人物之杂,语言文白相间,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农村学生没有阅读的基础,要走进名著天地,关键在于教师的引领。我在实践的过程中,我采用了比较阅读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享受阅读的味道,感受名著的魅力。

比较,是唯物辩证法常用的分析方法,由于客观事物相互间的联系是多层次、多角度,甚至是立体交叉的。让学生在比较中阅读名著,可以提高他们养成搜集资料、合作探究的好习惯,提高分析概括能力,加深学生对事物认知的深度,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第一部曲: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的比较

我在阅读周汝昌《献芹集》一书中,曾经看到作者在书中介绍《红楼梦》这部电影,他赞美了演员的演技,尤其是电影的两位主人公,他们把人物的性格特点演绎得栩栩如生,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即使是没有看过原著的人也会为之动容,这就是电影的魅力。的确,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相比更能吸引人的眼球。影视作品集视觉、听觉、感觉于一体,它比文学作品更直观,理解起来较文学作品更容易,能够让人更快地感受人物形象,感知故事。但他也指出了电影作品的不足之处,尤其在细节的处理上,比如书中有个情节是宝钗扑蝶,在影片中却成了宝玉扑蝶,这与人物形象有些不符。

在评论时大家尚且知道利用影视作品与原著进行比较,我们也何不利用这一巧妙的方法带领学生阅读呢?现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除了电影,电视剧更是人们喜欢的娱乐。对名著的拍摄更是多得不可胜数,就《西游记》都已有三个版本。而且学生的生活与电视、电脑紧密相连,甚至许多电视台为了提高自己的收视率,往往会在假期轮番播放《西游记》《水浒》《红楼梦》……我们就可以利用这样的有利条件,让学生在电影、电视中先熟悉作品中的人物,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让他们从文学作品中寻找与影视中不同的细节。

我们的学校是农村寄宿制学校,所有的学生都要参加晚自习,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可以给学生播放改编自名著的影视作品。如人教版教材八年级推荐的名著《骆驼祥子》,这部小说的时代背景是学生所不熟悉的,而且小说的主旨是学生难以把握的。要促使学生去阅读这本小说,我就利用张丰毅主演的《骆驼祥子》让学生在晚自习时观看,让他们从影视中感知原著中的人物,了解祥子三起三落的过程,然后顺势利导,让学生看原著,在此基础上,选择烈日暴雨下的祥子拉车的内容让学生比较,学生在这时候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而是能够认真地分析,通过朗读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影视的直观带给学生的是视觉盛宴,而文学作品主要是借助形象的文学语言丰富学生的感知,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写作能力。影视中可以给人直观的是祥子、虎妞等人物的个性,对环境的展示虽直观但难以给人真实感觉,尤其是烈日这一独特的环境,“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的,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的发着些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与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的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化开;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也好像要被晒化。街上异常的清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叮叮当当。……”作者抓住街上的柳树、马路、尘土、狗、骡马等景物,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烈日下炎热的场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是影视作品无法言喻的。

第二部曲:历史作品与小说作品的比较

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中推荐的名著有16部作品,如诗歌作品《繁星》《春水》;寓言故事《伊索寓言》;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书信集《傅雷家书》;其中最多的就是小说体裁,有9部,占推荐名著的60%。小说这一体裁又有很多的分类,按题材分为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科幻小说、推理小说、神魔小说、言情小说、侦探小说、武侠小说等。当中最受学生欢迎的是科幻、神魔、推理、言情等题材,最不受欢迎的是历史小说,如我国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如何让学生能对这样的作品感兴趣?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将历史作品和小说作品进行比较,让他们在比较中深入品读。

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其感觉经验愈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就愈是小说化。简而言之,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的一种文体。史学作品虽然也是经过一段时间,人们对历史事件进行的整理与还原,也含有个人的主观感彩,但与小说相比又相对的客观、公正。而且许多与历史相关的小说都有史学的基础,如《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它一方面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夸张、美化、丑化等等,给予读者一些启发。

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编者在编排时很有特色,第五单元是古典小说,如《杨修之死》,第六单元是史学作品,如《隆中对》。而且编者在编写《隆中对》课后练习时也设了这样一道题:有关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内容在《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中也有相关描述,请你参照课文阅读,看看小说进行了哪些艺术加工。此题意在于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相关文学作品,一方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初步体会史家笔法和小说家笔法的差异。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我在教学《陈涉世家》时,也根据这一方法,寻找现代文学家矛盾的短篇小说《大泽乡》。这种比较不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不同文体的特点,更拓展了他们语文的知识,拓宽了他们的阅读视野。

第三部曲:名家解读与自我解读的比较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的,每个人在阅读后都会有自己的理解,这与个人的经验和阅历有关。在指导课外阅读时,我要求学生不光只用眼睛看,还要学会思考哪些文字语段是我欣赏的,学会摘抄。隔段时间要求学生写写自己的读后感。然而初中生,尤其是农村学生,他们的阅读缺乏基础,阅读量少,知识面比较狭窄,学生在谈感受时内容比较单一,如“现在有多少人像杜小康那样,天塌下来也不服输、不畏困难呢?现在我们可以为了那些算错了的分数而流泪;为了别人抢了你的位置而流泪;为了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而流泪。还有多少人,在面对不如意的时候,遭遇困难的时候,受到别人冷嘲热讽的时候,把泪水默默收下,把悲伤化为坚强的动力,面对困难勇往直前。”这段话是我们班语文成绩优秀学生的读了曹文轩的《草房子》之后的感受,学生对作品的解读只停留在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