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人的成语范例6篇

拟人的成语

拟人的成语范文1

关键词: 维吾尔语摹拟词 任意性 系统性 社会性

一、引言

维吾尔语摹拟词包括拟声词和拟态词两类。维吾尔语摹拟词的研究同其他词类相比,一直处于语言研究的边缘地带。索绪尔说过:“摹拟词从来不是语言系统的有机成分,而且它们的数量比人们所设想得要少得多。”[1](P104)爱德华・萨丕尔也指出:“摹拟词只是语言的装饰花边。”[2](P57)但实际上,不只是维吾尔语,世界上许多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摹拟词,如日语、韩语等。维吾尔语的摹拟词也是一类构词能力强,句法功能灵活,在口语和文学作品里大量存在,极富表现力的词,很有研究的必要,也很有理论价值。普通语言学认为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系统性和社会性等一般性特征,我们认为维吾尔语摹拟词也同样具有。

二、维吾尔语摹拟词的任意性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现在公认的语言本质属性之一,指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任何必然联系。萨丕尔、霍凯特等都强调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我国的叶蜚声、徐通锵先生也指出:“语言符号中的形式和意义的结合完全由社会‘约定俗成’,而不是它们之间有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系。”[3](P28)

维吾尔语摹拟词同其他语言符号一样,也由音和义(即形式和内容)两部分构成,其音义结合的方式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因此,我们可以说维吾尔语摹拟词具有任意性。维吾尔语摹拟词的外部形式是语音,它的语义内容是经过人的大脑概括抽象而形成的某一类自然声音或形象。例如维吾尔语中的“adεm”(人)这一能指与其所指“能直立行走的,会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一样,“Zi?耷”这一能指与其所指“尖锐的疼痛感觉”之间也没有必然联系。维吾尔语摹拟词的任意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同语言的摹拟词对自然声音模拟的象似程度有所区别。

虽然自然界的声音千差万别,人们的听觉系统却是一致的,但不同的语言对自然声音摹拟的象似程度却有所区别,有的模拟得笼统,有的模拟得细致,摹拟词对它们的模拟则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任意性。在汉语中,不管是燕子、麻雀,其叫声都是“叽叽喳喳”;而维吾尔语的模拟就细多了。如麻雀的叫声是“vit?蘩ir”,雏雀的叫声是“t?蘩irt”,麻雀、燕子的叫声是“vit?蘩”,很多麻雀的叫声是“d?廾ivir”,飞鸟的叫声是“t?蘩uvur”,等等。据此不难看出,维吾尔语摹拟词同其他词汇一样具有任意性,确定其音义联系的决定因素是人的主观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不同语言对同一声音客体的不同表达。[4]

(二)不同语言对同一声音客体的模拟也不尽相同。

关于羊的叫声,维吾尔语用“mε”,汉语用“咩”,英语用“baa”;摹拟公鸡的打鸣声,维吾尔语用“qi-qi-qi”,汉语用“喔―喔―喔”。羊叫、鸡鸣等声音不会因为国家或民族的不同而不同,只是不同的语言对同一事物声音的摹拟出现差异而已。相反,也有些语言对不同的声音的摹拟却又是相同的。如在汉语中,人或重物落水的声音“扑通”,维吾尔语用“poltu?耷”表示,语音非常接近。但这只占摹拟词中的一小部分,不同语言的大部分摹拟词对同一声音的模拟差别都很大,甚至可以说是大相径庭。

(三)维吾尔语摹拟词的语音和被摹拟的自然声音并不完全相同。

摹拟词的表演并不等同于口技,口技要求模仿者的模拟惟妙惟肖,与被摹拟的自然声音尽量接近或完全相同;而操这种语言者对摹拟词却没有这样的要求。这是因为摹拟词的所指是指某一类声音,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声音。[4]例如,在维吾尔语中“haw-haw”表示狗的叫声,但事实上同是狗的叫声,由于狗的大小、品种不同,狗叫时的情景不同(如发怒、恐惧、求食、寻偶等),其叫声肯定会有差异。但维吾尔语摹拟词是语言符号,是约定俗成的,因此可以笼统地用“haw-haw”来表示。操维吾尔语者一听到这种叫声,眼前会立刻浮现出狗叫的模样。

三、维吾尔语摹拟词的系统性

维吾尔语摹拟词无论模拟哪种声音或是状态,都要符合并且遵循所属语言的语音系统的规则。因此,维吾尔语摹拟词具有系统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维吾尔语摹拟词的语音形式总是严格遵循所属语言的语音系统规则。

维吾尔语音节中有复辅音,如“qars”(咔嚓声)、“qirs”(轻微的咔嚓声)、“vars”(吧嗒声、咔嚓声)、“tirs”(滋滋声)等;而汉语则没有复辅音,如鸟声“叽叽”(jījī)、风声“呼呼”(hūhū)、鼠声“吱吱”(zhīzhī)等。这与各自的语音组合规律是相一致的。

(二)维吾尔语摹拟词在模拟自然声音或事物状态时,总是从所属语言的语音系统中选取材料,而不会使用该语音系统中没有的材料。

维吾尔语用“?掼u?耷-?掼u?耷”来摹拟蜜蜂的声音,汉语则用“嗡嗡”。维吾尔语的起首辅音选用了[?掼],是因为维吾尔语的音位系统中有[?掼]、[?掊]、[h]这组喉音,[?掼]是维吾尔语固有的音位;而汉语的起首辅音选用了[w],是因为汉语的音位系统中没有[?掼]、[?掊]、[h]这组喉音。

(三)维吾尔语摹拟词对自然界声音的摹拟是一个重新构拟、重新编排的过程。

大自然的声音往往是纷繁复杂而又杂乱无章的,不管是动物的鸣叫、物体的碰撞、电闪雷鸣等声音,都没有一个个清晰的音节。但是当人们将这些杂乱的自然声音进行摹拟后,再吸收进语言时,就变成了一个个清晰的音节了。如维吾尔语将流动很快的水声摹拟为“?蘩ar-?蘩ar”(哗哗声),将流动很缓的水声摹拟为“?蘩ir-?蘩ir”(潺潺声),将风声摹拟为“gur-gur”(呼呼声),等等。将无序的自然声音变为音节清晰的语音,从而与本民族语言的语音系统融合在一起,这实际上就是对自然声音的一种重新模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维吾尔语摹拟词,自然也就被维吾尔语的语音系统系统化了。[4]

四、维吾尔语摹拟词的社会性

世界上绝大多数语言都有摹拟词,其创制和使用都与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息息相关,因此,维吾尔语摹拟词与其他词类一样,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一)维吾尔语摹拟词产生是社会交际的需要。

维吾尔语摹拟词作为语言符号是为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人们要将这无限多的自然声音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必须借助于摹拟词。随着人类对社会和自然认识的深入,摹拟词也就由此产生了。由于摹拟词所表示的是一类声音或状态,因此不管自然声响有多繁杂,只要通过某一语言的摹拟词系统,就可以将其表现出来。维吾尔语摹拟词早在古代维吾尔语时期就已经是维吾尔族先民拟声状物的重要工具。到了现代,摹拟词更成了维吾尔语词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甚至很多名词都是由拟声词转化而来的。如“kakkuk”(布谷鸟)、“tiktaktop”(乒乓球)、“da?耷”(铛)等。[5]

(二)维吾尔语摹拟词的创制是任意的、社会约定俗成的。

维吾尔语摹拟词同其他语言符号一样,其创制是由使用某种语言的整个社会约定俗成的。由于其音义结合具有任意性,某一摹拟词的语音并不完全等同于被它模拟的自然声音,这就使得操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不能够完全因声知义。如模拟狗叫,维吾尔语用“haw-haw”,汉语用“汪汪”,英语却用“bow-wow”等。操维吾尔语的人一听到“haw-haw”就能想到狗叫,而听到[va?耷′va?耷]或[′bauwau]就可能不知所云。这是因为维吾尔人在“haw-haw”和狗叫之间建立了联系,而没有在[′bauwau]、[vau′vau]和狗叫之间建立联系。换句话说,人们所掌握的摹拟词都是从其所在的社会中习得的。在语言的世界里,不可能有自然的声音,而只有与一定的意义结合在一起的语音。

(三)维吾尔语摹拟词的使用必须遵循社会的强制性,个人不能随意改变。

维吾尔语摹拟词的创制虽然是约定俗成的,但一旦进入语言,语言操用着就不能对它随意改变,它具有了社会的强制性。如在维吾尔中语狗叫用“hav-hav”(汪汪声),猫叫用“mijaw-mijaw”或“mija?耷-mija?耷”(喵喵声),苍蝇哼用“gi?耷-gi?耷”(嗡嗡声),对于摹拟词,人们只能被动地接受,代代相传,而不能自行创制模拟,否则必然会引起交际的混乱。

五、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维吾尔语摹拟词作为一种语言符号,与其他词类一样具有任意性、社会性和系统性等特征,具备了语言符号的共性,理应与其它词类享有相同的语法地位,并且摹拟词较之其它词类数量之多,形象之鲜明,用途之广泛,应该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爱德华・萨丕尔著.陆卓元译.语言论[M].(第二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拟人的成语范文2

关键词: 英语拟声词分类翻译方法修辞效果

世界各族语言都有大量的拟声词,凡以模仿事物或动作的声音而过程的词都成为拟声词(onomatopoeia)。由于我们的发音器官不能完全准确地摹拟各种各样的事物和动作的声音。一个拟声词可以代表不同的声响。拟声词之所以能给人们留有生动的印象,是由于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去体会它们的内容,然后拟声词便逐渐约定俗成了,所以英语中拟声词的应用范围很广泛。

一、英语拟声词的分类

(一)第一类仅仅模仿人或物体的声音而不代表事物本身。如:

1.模仿金属声的:clash,clank,ting,tinkle,clang,jangle,tick-tack等。

2.模仿水等液体声的:splash,bubble,sizz,sizzle等。

3.模仿动物叫声的:neigh,baa,miaou,hiss,cock-a-doodle-doo等。

4.模仿人的发声的:giggle,chuckle,shriek,snort,sneeze,smack,grunt,mumble,murmur等。

(二)第二类拟声词既模仿物体的声音又代表发声物的本身。或者它们仅仅代表发声物本身,人们已不再想起它们的拟声词源。这类拟声词一般都作名词用。如:

1.布谷鸟在英语中称为cuckoo,显然是由该鸟的叫声得名,但cuckoo在应用中一般只指发声物――布谷鸟本身,而不指它的鸣叫声。

2.蟋蟀在英语中称为cricket,最初也是模仿该昆虫的唧唧声而得名。

3.quack-quack模拟鸭叫声,但它不仅模拟鸭的“呷呷”声,它往往也指发声物――鸭本身。

4.ping-pong模拟打乒乓球时发出的“乒乓”声,但现在通常指乒乓球运动本身。

(三)第三类拟声词是带有一些语言学家所称的“声音象征”的词。这类词按词源来说是没有拟声根据的或还没有肯定的根据的。它们被认为有拟声作用是因为它们本身某些字母的发音能象征某种概念或意境、气氛,使人产生联想。例如:

1.s是咝音的字母,它的发音可使人联想到很多类似的声音。如水的沙沙声、蛇的嘶嘶声。英语中的snake和serpent都含有s字母,声与义之间就有了一定的联系。西方语言学家称它们为有“声音象征”的词。

2.著名英国诗人John Keats 写过一首名诗“Ode to a Nightingale”其中一行是“The murmurous haunt of flies on summer eves”这里含有的m音便象征蚊子的嗡嗡声。

二、英汉翻译中拟声词的翻译方法

(一)原文中有拟声词,译文中也可以用拟声词。

1.英语拟声词同感叹词一样,独立使用,不作为所在句中的任何句法成分。汉语拟声词有同样的情况,因此汉译时较为简便,把英语原文中作为独立成分的拟声词相应地译成汉语中作为独立成分用的拟声词即可。例如:

(1)Two heavy guns went off in the woods.――BRUMP!BRUMP!

两门重炮在森林里开始发射了――轰隆!轰隆!

(2)Thump!A table was overturned!“哗啦!”桌子了。

2.英语拟声词大多作动词、名词或动词派生词等使用,而汉语中的拟声词大多是动词附加语或名词附加语,如“枪声砰砰地响着”中的“砰砰地”是动词附加语,“我们听到了砰砰的枪响”中的“砰砰的”是名词附加语。因此英译汉时应把原文中的英语拟声词、拟声名词或拟声动词转译成汉语拟声动词附加语或拟声名词附加语。例如:

(1)But as the door banged,she seemed to come to life again.

可是当门砰地关上的时候,她好像又清醒过来了。(动词附加语)

(2)All was quiet and still except for the distant tinkling of a piano.

除了远处一架钢琴的叮当叮当声外,万籁俱寂。(名词附加语)

3.英语和汉语中都有同一个拟声词可兼状几种不同事物的声音,翻译时往往是甲语言是一词多状时,在乙语言中却每词各有专词。反过来也是如此。例如:英语中拟声词rumble可兼作闷雷、车辆、人的肚子等几种不同声音,译成汉语时却各有专词。如:

(1)The cart rumbled past.大车轱辘轱辘地驶过。

(2)His stomach rumbled emptily.他的肚子饿得咕咕作响。

(二)原文中拟声词,译文中不用拟声词。

1.英汉翻译时,原文中的拟声词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在译文中机械地复制。拟声词的运用必须有利、有节,不宜毫无节制地滥用拟声词,以免文字轻佻、累赘,降低表达力。译者可以斟酌上下文的情况,可以运用非拟声词来表达英语拟声词。比如:

(1)I clanked the kettle.我敲水壶。

(2)The cop carried a stick,ready to thwack anybody who offended his ear or eye.警察提了根棍棒,遇到他不顺耳、不顺眼的,动手就打。

在这些例子中,原文的拟声词“clanked”、“thwack”等都分别译成拟声词“敲”、“打”等。

2.各种非生物的声音在英语中很多由专词表达,而汉语却往往把非生物的声音笼统地表达为“……声”或“……响”等,不附加任何拟声词,如“脚步声”、“飞机声”、“电话响了”、“炮响”等。例如:

(1)We heard the machine whirr.我们听到了机器声。

(2)They heard the muffled booming of artillery from afar.他们听到了远处大炮在隐隐约约地响着。

(3)The train whistle tooted.火车汽笛响了。

3.英语一般都用专门拟声词表达各种动物的叫声。汉语以前也由专词表达,如:“狗吠”、“狼嗥”、“鹊噪”、“马嘶”、“虎啸”、“狮吼”、“鸡啼”等,但在近代汉语中,特别在口语中,这些专词有的已不常用,往往为笼统的“……叫”或“……鸣”等所代替。例如:

(1)The frogs in the fields outside the town were croaking cheerfully.青蛙在城郊田野里起劲地叫着。

(2)The cock in the yard crowed its first round.院子里的雄鸡已经叫头遍了。

(3)The moment he rushed in,the hens chucked and the dogs barked.他一进门,鸡也叫,狗也咬。

(三)原文没有拟声词,译文中可以加拟声词。

英语非拟声词译为拟声词后,可酌情另加有关的拟声词,以加强译文的表达力。例如:

(1)The stone fell on his head.石头叭嗒落在他的头上。

(2)The child fell into the water.小孩扑通落到水中去了。

(3)Zigurd fell asleep almost immediately.祖格德几乎倒头就呼呼睡了。

在这些例子中,原文都没有拟声词,为了增强表达效果,译文中分别增添了“叭嗒”、“扑通”、“糊糊”等汉语拟声词。

三、拟声词是修辞的有效手段

拟声词能渲染文字中的音响,给读者以听觉上的刺激,运用得当可以夸张印象、增加声势。写作时一个平常的拟声词可以使一个平凡的句子立即生动起来。拟声词不仅常见于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就是在论文、新闻、演讲等文学作品中也是极其重要的。如美国独立革命时期的进步派Patrick Henry在弗吉尼亚议会的著名演说的最后几句是这样说的:

There is no retreat but in submission and slavery!Our chains are forged!

Their clanking May be heard on the plains of Boston!

这里的拟声词“clanking”(叮当声)使得语言铿锵有力,仿佛听见了铁链的叮当声,增加了演说的鼓动性,令人身临其境。

参考文献:

[1]Webster’s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8th ed.,New York,1973.

[2]张培基,喻云根等.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拟人的成语范文3

[关键词] 仿拟 广告 修辞

一、概述

广告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门类,是和我们生活联系最广泛、遍及社会各个角落的一种艺术形式。表现广告主题和创意的核心手段是广告语言,它是人类语言同广告学、美学、心理学、文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交融的结果,是广告信息功能的主要承担者,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创造,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广告语言不仅需要引起消费者注意、理解和使他们产生肯定的情感,而且还应当使消费者过目不忘,在他们准备选购商品时会有自然地回忆、联想起来,最后选购该产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广告语言的创作者运用各种修辞手段如比喻、双关、借代、排比、对偶,来获得理想的宣传效果。其中仿拟修辞手法的使用,更是使人们对广告语产生过目不忘的印象,达到广告的目的:促进消费,从而增进人们的购买欲望。本文通过分析仿拟在广告语言中的分类和应用,探讨仿拟这一修辞手段在广告创作中的作用和价值。

二、仿拟在广告中的分类和应用

仿拟指仿照某一着名的诗歌、文章、段落或某一名言、警句、谚语的句式、格调等,改变其中的语素或内容,获得一种新的语言概念或内容。广告中的仿拟现象随处可见,通常以谐音仿拟、意义仿拟、换字仿拟和篇章仿拟四种形式出现。

1.谐音仿拟

谐音仿拟指将成语、谚语、俗语等中的某个语素抽出,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词换上。由于汉语同音词较多,众多广告便利用这一特点,对各种语言成品进行谐音替换,谐音仿拟的特点是原语言成品的意思,并没有因替换而消失,而是起到了帮助受众理解广告语的作用。

例1:“金城所至,金石为开。”这是金城牌摩托车所作的一则广告。广告词对成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进行仿拟,巧妙地将“精诚”二字换成摩托车品牌“金城”,生动表达了金城摩托车竭诚为大众服务的承诺。

例2:格力空调广告:“多快好省,静在其中。”该广告语的用意为格力空调把功能多、制冷快、质量好、用电省等诸多方面的优点尽集其中。这里用谐音字“静”代替“尽”,除了上面的意义之外,又突出了“清净”无噪音的优点,进一步激发人们的购买欲。

例3:“千里江铃一日还。”这一则江铃汽车的广告仿拟了李白《朝发白帝城》中的着名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原句中,李白用“千里”和“一日”的悬殊作对比,千里的空间距离,行船只花一天功夫,对比强烈,给人以极其深刻而鲜明的印象。该广告以“江铃”代替“江陵”,嵌入谐音字,用得自如,恰到好处地借用李白的名句形容江铃汽车瞬息千里般的速度,给人一种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觉。

例4:“工到自然成”。“功到自然成”是我们家喻户晓的一句俗语,在这则工商银行的广告语中,作者运用仿拟手段,巧妙地将“功”字用“工”字替换,使读者瞬间领悟作者的独具匠心,工商银行到了,自然就成了,而“成”字本身就具有成功,功成名就等褒义的含义,因此,这则广告语不能不说是中国工商银行在同业广告中的亮点。

2.意义仿拟

意义仿拟指通过更换原语句中的某个词,改换原语句的语义,借用仿照出的新词语与原词语的语义差异,达到某种风趣或幽默的效果,从而突出产品的功能或效用。语言成品往往是传统文化的积淀,但很多思想在今天看来,未必那么绝对。很多广告就反其道而用之,把广告传播的信息通过对语言成品的反义运用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

例1:上海家化有限公司六神牌花露水广告:“六神有主,一家无忧。”其中,“六神有主”是对“六神无主”的仿拟。广告制作者借助“有”与“无”的反义对比,从而强调了六神牌花露水能让一家大小无忧无虑的特殊功效。

例2:广东远成集团上海物流基地的广告:“一诺千金,欲速必达。”该广告语的后一个成语被反义运用。原来的成语是“欲速则不达”,意为凡事都有自身规律,急于求成往往会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但该公司是从事物流的,要求就是“速达”,因此利用仿拟手法对原成语反其意而用之,向消费者承诺“欲速必达”,并以“一诺千金”来强化,无疑准确传达了公司的服务宗旨和理念。

例3:自动钓具广告:“一心二意,照样钓鱼。”此处,“一心二意”为“一心一意”的仿拟,本来钓鱼得“一心一意”才行,而这里却打破常规说“一心二意”(实际上是“三心二意”)。“三心二意”不专心也能钓到鱼,足见这种自动钓具的性能是多么优越。

3.换字仿拟

换字仿拟指把原语句中的某一词语抽掉,换上与产品品牌、功用相关的词语,这种类型的仿拟可不考虑新仿词和被仿词的意义联系,只要新仿词能准确传达广告的内容即可。

例1:“书山有路读为径,学海无涯报作舟。”这是《中华读书报》的一则广告。广告词是对“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仿拟,前后各改一个字,仍保持对仗格式。新句与原句在形式上紧密相连,但突出了“读报”的巨大作用。

例2:雪豹皮装广告:“年年岁岁雪相似,岁岁年年豹不同。”这条广告语借用了唐朝诗人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的诗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品牌名“雪豹”二字分别替代原文的“花”、“人”嵌入句中,就成了极有诗意的广告语,同时,雪豹皮装不断更新款式、紧跟潮流、引领时尚的特点也不言而喻。

例3:跃进牌汽车广告:“路遥知马力,日久见跃进。”其中,“日久见跃进”是“日久见人心”的仿拟,原语抽掉“人心”二字,换上汽车品牌“跃进”。人们熟悉的成语中出现“跃进”二字,令人感觉新鲜突出,而且还传达了跃进汽车经得起市场检验的自信。

4.篇章仿拟

篇章仿拟指仿照现存的篇章而成就新的篇章。通常是半句直接引用语言成品的原句,另外半句依照此句的形式仿造。由于原句多是广为人知的名句,读到其中半句,另半句自然而然会在人们的脑海里浮现。虽然它并没有

出现,但是在理解整个广告语的时候,它实际上帮助人们从借用的半句联想到没出现的另半句,再体会到广告语的中心句,即仿造的半句,从而完成对广告语的完整理解。

例1: 宁红减肥茶广告:“衣带渐宽终不悔,常忆宁红减肥茶。”“衣带渐宽终不悔”是宋代诗人柳永《凤栖梧》中的名句,原句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原本是说痴心的人为自己心爱的人纵然相思到日渐消瘦也无怨无悔。这种情怀与减肥者对减肥的坚持不懈,对消瘦的无悔追求有异曲同工之妙。仿拟的运用在这则广告中,别具幽默的效果,宁红减肥茶的名字也深深留在人们的脑海里。

例2:杉杉西服广告:“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惊醒,杉杉却在,我心灵深处。”该广告仿拟了辛弃疾的词《青玉案·元夕》,将“蓦然回首”改为“蓦然惊醒”,“那人却在”改为“杉杉却在”,“灯火阑珊处”改为“我心灵深处”,利用人们对名句的熟悉达到认同,略加改动则给人一种新鲜感。

例3:水井坊酒广告:“风声、颂声,声声入耳;雅韵、酒韵,韵韵关情。”水井坊酒的这条广告语创作显然来自流传甚广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但是广告针对产品特点做了有效的改动,其中“风声、颂声”,“雅韵、酒韵”,都是极好的概括,同时传达了水井坊酒倍受称赞、喝酒为风雅之事的信息。

三、仿拟在广告语言中的效用

在广告语中,仿拟是使用得相当普遍的一种修辞手段,主要表现在成语、诗词、俗语的仿拟上。由于它的大量使用,使得广告语言表现出一种推陈出新的气象,显现出幽默风趣、新鲜明快、生动活泼的特点,达到了宣传商品品牌、产品质地性能的独特效果,成为广告修辞的一大景观。仿拟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耳熟能详,熟悉亲切

广告语仿拟的对象——语言成品,主要是人们常说的熟语,如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还包括广为流传的诗词、名言、名句等。这些语言成品从古代流传到现在,是汉语言的精华,有明确而丰富的语义和文化内涵,已经成为公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长期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易于激活。此外,语言成品作为汉语言的经典“素材”,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们民族思维和行为方式的集中反映,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内涵,言简意赅,信息量大。将这些人们熟悉的语言成品融入广告语言,有利于解除大众对广告的抗拒、抵制心理,产生对产品本身蕴含的人文意识、价值观念的认同,能带给人们情感上的共鸣,进而获得人们对广告产品的认可。

2.推陈出新,独特新颖

创作广告语言要追求“奇”,即富有个性,新奇独特,出奇制胜,给人一种意料之外的感觉。这样才能过目不忘,过耳不漏。一则广告词,不论用词上,还是造句上,都能有变化,让人们始终处于接受新信息的亢奋中,会增加对广告的兴趣。一味地重复自己的话,或不断重复别人的话,陈陈相因会令人生厌。仿拟运用一定技巧,对语言成品进行巧妙的加工和匠心独特的改造,实施变化运用,“老话翻新”。这样既保存了原语言成品的精华,让人们有似曾相识之感,又出乎其预料的推出自己的产品品牌或产品特点,可谓因循又创新,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幽默诙谐,形象生动

仿拟通过改动一些原本严肃的词汇或句式结构,选用一些意想不到或幽默诙谐的词语来替代原先的词语,往往构成反语,从而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和反衬,起到幽默、滑稽的效果,极大增加了广告的吸引力,促进了人们对广告信息的接受和记忆。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仿拟是广告宣传的一种有效修辞手段。创造性的模拟和仿造一些现有的词语或句子,尤其是一些经典的谚语、诗句或俗语,使它们赋予新时代的内涵,旧貌换新颜,这不啻于是再创造。仿拟在广告中的正确运用,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商业宣传手段,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和宣传途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广告语言中,乱用仿拟的现象确实存在,因此遭到一些专家学者的批评。仿拟的使用一定要从广告语言的需要表达出发,切忌过于泛滥,否则就失去仿拟的意义和价值了。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邓惠兰:广告文案写作的修辞特点探微[J].修辞学习,1997,(1)

[3]董景寰:广告学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98

[4]郝钦海:广告语言中的文化内涵[J].山东外语教学,2002, (2)

[5]吴为善:广告语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拟人的成语范文4

【关键词】拟声词 拟态词 特征

日语的拟声拟态词被看作是外国人学习日语的一大难点。它数量大,出现频率高,报纸杂志上随处可见,广播电视节目里不绝于耳。日本人少了它就无法完整、顺畅地表达许多细微的感觉。日语的拟声拟态词是日本人根据日语的语音特点创造出来的,再其产生过程中受到了社心理习惯、文化传统的重大影响。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拟声拟态词确实是一个难以掌握的问题。以下将对日语拟声拟态词的特点做一点探讨。

一、拟声拟态词的定义

1.拟声词。模仿外界声音而产生的,用来表达听觉印象的词叫做拟声词。拟声词可以分为无生物“音”,的“拟音词”和表示生物“声”的“拟声词”。如:

木地やさんはろくろをギリギリ回しながら、おもちゃを作ってゆく。(拟音)/木刻工吱吱地摇着旋床制作玩具

牛が牧訾钎猊Ε猊Δ萨Qっている。(拟声)/牛在牧场地哞儿哞儿地叫着。

但是这些词一般都不那么严格区分。

2.拟态词。用声音来象征地表示现实声音之外的人或事物的动作、状态的词叫做拟态词。拟态词也可细分为三类,即表示无生物状态的拟态词、表示生物状态(动作容态)的拟容词和表示人类心理状态的拟情词。如:

彼は腹が立って、手をビリビリに引き裂いた。(拟态)/他生气了,把信刷刷地撕碎。

バタバタと廊下を走り回る。(拟容)/在走廊吧嗒吧嗒地来回跑。

大役をo事にgませて、ホットした莩证沥溃拟情)/顺利完成了重任,心情很轻松。

这些词一般也不那么严格区别。

二、拟声词和拟态词的异同

拟态词在广义上被视为拟声词的一种(《大辞林》,1988年),两者在性质、形态、用法等方面基本相同,但在某些方面仍有不同之处。

拟声词把视觉印象用声音表现出来,它区别于其他词的地方就是其概念意义与声音有较大的联系,如猿鸣叫是ギャッギャッ,鸡鸣叫声是コケコッコ`,狗吠声是ワンワン。若让一个不懂日语的人听这三个拟声词然后再与“鸡、猿、狗”找出对应关系的话,是不会出现错误的。拟态词是把来自听觉以外的如视觉、触觉等的刺激转换成声音来表示,虽然不像拟态词那样与外界的声音与直接的联系,但与其它声音与所指事物完全无关的词相比,它的声音与所表达的意义却有一定的联系。如果把拟声拟态词比作绘画,那拟声词就是写实画,拟态词就是抽象画。拟声词容易与其所指相联系,而拟态词就比较难。

三、拟声拟态词的性质

语言的任意性是指语言记号与所指事物之间没有任何自然的、必然的联系。拟声词有无任意性,一直是一个争论的话题。首先必须承认,拟声词由于要摹拟声音,当然要受收摹拟对象的影响,如:昔のミシンはカタカタ足で踏んでpうものだ。句中的カタカタ是表示踏缝纫机的声音,若用リンリン之类的来表示那就不伦不类了。鸭的叫声是ガアがア,说成コケコッコ`便成鸡叫了。但这种影响是相对的,并无必然性,甚至也不是摹拟得越像越好。大家知道,不同的语言中表示同一种声音或状态的拟声拟态词相去甚远。鸭的叫声,在日语中是ガアがア,在汉语中是“呷呷”,在英语中是quack―quack,在法语中是can―can,在德语中是gack―gack。很难说哪一种语言的拟声词更像自然的声音。如果跟口技相比,可以说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如口技像。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人们对拟声词的要求并不是非像不可。

拟声词还可以联系某种自然的声音,但也只是“神似”不求逼真,只要感觉近似,不同的声音、动作状态可以用相同的词来概括,相同的声音、状态也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示。自然界的声音不计其数,然而包括日语在内的任一种语言中的拟声词始终是有限的可列举的。拟声词也是有任意性的。

拟声词与其产生的时代有密切的关系,带有时代的特点。但它一旦具有了社会性以后,一般难以发生变化,即使所指食物的自然声音发生了变化,但是所用的拟态词也还在使用。

四、拟声词拟态词的特征

1.拟声拟态词的形态特征。拟声拟态词在形态上有比较明显的特征。

天沼宁先生在他的?M音ZMBZ辞典?中,提出了拟声词拟态词是以一些要素为基础变化而来的看法,并根据音节数进行了分类。

慌てて立ち上がろうとしたら、どしっと尻をついた。/慌慌张张地刚要站起来,就扑通一下跌了个屁股蹲。

子供たちがニAでつみかさねた布猡ら、wび降りて[んでいるらしい。どしんどしんと下までいている。/孩子们好像从二楼堆起来的被子上往下跳着玩,楼下都听得见扑通扑通的声音。

お相浃丹螭大きい草靴を履いてドシドシと街をiいていた。/相扑力士穿着草鞋扑通扑通地走在大街上。

这些例句中的拟声拟态词可以看作是?ドシ?,这个基本要素的变形。另外,像コトコト、コトッ、コトリ、コトン这样的以外,还有三、四音节甚至更多音节的,最多的还是二音节的。但这些基本形以其作为拟声拟态词使用的并不多见。如?ドシ?只能以ドシッ、ドシドシ这些形式使用,却不能就以ドシ这样的形式出现。拟声拟态词大多是由这些基本形或其展开形加上促音、拨音,或者拖长,或者重复而形成的。

拟声拟态词的音节构成类型比较复杂。按照天沼宁先生的分类有一拍到八拍的四十七种,如一拍的?ツ?,八拍的?カタカタコトコト?等(当然还有许多作家特别是漫画作家自创的词会超过八拍,有的多达十几拍)。而最多的是四拍。笔者对阿刀田稔子先生所编的?M音ZMBZ辞典?做了粗略的统计,在1664个词条中四拍词在760个左右,三拍词600多个,二拍词约150个。

2.拟声拟态词的音调特征。拟声拟态词的音调也有明显的规律。下面根据音节分类来了解拟声拟态词的音调规律。

(1)二音节词(AB、Aッ、A`)均为头高型,如:ツ`、チュッ、ドン、ズイ等。

(2)三音节的词中,AッB型的为头高型,如:ハッシ、ハッタ;A―ッ、A―B、ABッ型的为平板型。如:ダ`ッ、ダ`ン、スポッ;ABリ、ABン型的则为中高型,如:カラリ、キチン等。

(3)四拍词中,A―A―、ABAB、AンAン之类的叠词以及ABCD1―6的发音部分音韵交替的词均为头高型,只有部分用法上可以后续だ、の、に、で的,在接だ、の、に、で时为平板型,如:

砂浜で一日中lけ回ってった男の子、服を脱がせると砂がザラザラこぼれ落ちる。(头高型)/在海滩奔波一天的归来的男孩脱下衣服,沙子便哗哗地洒落在地上。

このはザラザラしたほうが表でツルツルしたほうがYだ。(头高型)/这纸沙棱棱的一面是正面,滑溜溜的一面是反面。

砂まじりの向かいLに向かってM行してきたので口の中がザラザラだ。(平板型)/因为顶着夹带沙子的风前行,嘴里都是涩巴巴。

初めて会った田hのおばあさんはザラザラにひび割れた手で私を幛腔丐筏俊#ㄆ桨逍停/初次见到乡下的奶奶用皴裂得沙沙棱棱的手轻轻抚摸我。

AンBリ、AッBン、AB―ン、AッBリ型的为中高型,音调核在第三拍上,如:タップリ、スンナリ、ウオ`ン、ゾッコン等。

五拍音以上的词相对较少,词典中收录的很少,就笔者目前的能力而言,无法对它们进行分析归纳。

3.拟声词拟态词的音象征效果。

(1)日语母音、子音的象征效果。金田一春彦先生对日语中的母音、子音的象征效果做了如下的阐述:母音a表示大而粗暴剧烈的东西,如ザ`ッ(大量的液体和沙状、粒状物一次性猛地流淌、落下、散落声以及样子)、ガバッ(迅速有力地进行某种动作的样子)。母音o与a的效果差不多。如:

卒I、先生とのeれを惜しんで男子生徒もオイオイと泣く。/毕业,与老师惜别,连男孩子也哇哇大哭。

句中的オイオイ表示大声地哭

母音i有小而弱的感觉,如チンマリ(小小地团成一块的样子),チビチビ(一点点,零零星星)等。

母音e不受人喜欢,用例较少,总给人没有品位的感觉,以エ段开头的拟声拟态词,几乎没有表扬人的。

笔者对阿刀田稔子先生所编的?M音ZMBZ辞典?做了粗略的统计,在1664个词条中,以エ段开头的词只有125个,约占总数的7.4%。

4.拟声拟态词的用法特征。拟声拟态词在用法上也是多种多样的,以ピカピカ为例,就有ピカピカ光る、ピカピカだ、ピカピカになる/する、ピカピカの靴、ピカピカめがね等用法。

在日语词典里多把拟声拟态词作为副词或者形容动词、体言等对待。可做修饰语、谓语、主语等使用。

(1)做副词。拟声拟态词作为副词时,多与と一起修饰动词。部分词可不接と,有时一部分也可以与に一起修饰动词。如:彼はカンカンに怒った。一家はバラバラにx散した。

但接と或に在意义上有些不同,用に时,表示是已发生,着重其结果。用と则着重于事物发生的过程。

(2)作动词、形容动词。拟声拟态词也可作谓语,这时它有以下几种形式。

A ?…する?的形式,如:

この党も党TのXぎでがたぴししている。/这个党也因党员的受贿问题而搞得松松垮垮的。

B ?…だ?的形式,如:

このはここもかしこもがたぴしだ。/这辆车到处都是毛病。

C派生形。像ガタ、コラ之类的能形成叠音的拟声拟态词的基本要素后续?つく??めく??ばる?等结尾词而成为动词。这种形式的词数量相当多。

(3)作名词。拟声拟态词表示事物的声音或样子,而有些词有时转而表示事物本身。这在幼儿语中颇为多见。如:ワンワン指狗,ブ`ブ`指猪或者汽车,ニャ`ニャ`指猫,モ`モ`指牛,ポンポン指肚子。但这种词的特点全部为叠词的形式。

五、结语――拟声拟态词的表现力和生命力

拟声拟态词在日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有强烈的感染力。它丰富了语言,适当使用会给语言增添韵律美。日本人在使用拟声拟态词方面的确有令人叫绝之处。口语方面,拟声拟态词被大量应用日常的会话中,比较正式的谈话、讲演、讲课中使用有所减少。书面语言方面,拟声拟态词大量应用于文学作品中,包括小说、诗歌、俳句;随笔、议论文的使用量较少;不用拟声拟态词的大概只有商业和法律方面文章。在大众传媒方面,广告、社会之类的文章或节目中的拟声拟态词数量也相当多。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漫画与拟声拟态词的关系,可以说拟声拟态词使用最为突出的就是漫画,甚至可以说没有拟声拟态词漫画就难以成立。无数的拟声拟态词在漫画中发挥着其独特的效果。四幅漫画(四こまマンガ)中几乎是除了拟声拟态词别无它词。漫画是新拟声拟态词的发源地。漫画在日本是一N深入人心的大众文化,男女老少各阶层的人们都爱读爱看。拟声拟态词支持者漫画,漫画也促进着拟声拟态词的不断发展。拟声拟态词日益受到人们的钟爱不能不说漫画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拟人的成语范文5

关键词:比喻;比拟;修辞格;形象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83-02

我们用语言交流思想、传达信息,不仅要表达得准确无误、清楚明白,还应力求生动形象,尽可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语言的美感。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考虑在表达内容和语言环境确定的前提下积极地调动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用最恰当的语言形式来获取最理想的表达效果,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必须进行语言加工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修辞”。如:比喻、比拟、排比等等。而众多的修辞方式中又以比喻和比拟在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使用频率为最高。经过调查发现,有许多教育工作者和众多的学生对比喻和比拟的认识还是模糊的、肤浅的,甚至他们经常将比喻和比拟混为一谈。

2010年湖南高一语文试题:朱自清的散文《绿》中有这样一句:“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这是比喻,还是比拟呢?在对这个问题的判断上,60%的学生都认为这是一个比喻句,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当然是比拟。实际上,只要弄清楚了“什么是比喻”、“什么是比拟”、“比喻和比拟到底有哪些不同点”这三个问题,上面这道题判断起来真是轻而易举。

王希杰在《修辞学新论》中将“比喻”称为“语言艺术之花”,认为是古今中外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方式。到底什么是“比喻”?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说:“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去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这种辞格叫‘比喻’,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例如“新月如钩”,能构成比喻,是因为被表现的事物“新月”形状是弯的,另外的事物“钩”形状也是弯的,“弯”就是两者的相似点。所以相似点是构成比喻必不可少的条件。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弄清楚另一个问题:是不是有相似点的两个事物就一定能构成比喻?如《滕野先生》中的句子“清国留学生盘得平的头发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许多人都将这句话归之为比喻,认为它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然而笔者却认为它不是比喻,把清国留学生盘得平的头发说成是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尽管一个是清国留学生,一个是小姑娘,但清国留学生盘得平的头发与小姑娘的发髻均指头发,无质的差别,属于同类事物,同类事物均构不成比喻。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说:“要用譬喻,约有两个重要点必须留神:第一,譬喻和被譬喻的两个事物必须有一点极其相类似;第二,譬喻和被譬喻的两个事物又必须在其整体上极其不相同。倘若缺第一个要点,譬喻当然不能成立;若缺第二个要点,修辞学上也不能称为譬喻。”所以,在这里我们再次明白:在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之间既有相似点,同时它们在本质上又是两种不相同的事物。

我们再来谈谈“比拟”。至于什么是“比拟”,学者们一致认为“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辞格叫‘比拟’。被比拟的事物称为‘本体’,用来比拟的事物称为‘拟体’”。由此我们知道:比拟是建立在想象心理基础上的,它不要求甲乙两事物之间有某些相似点,直接移情寄意,赋予人或物以具体形象。如:“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例句把“春风”、“夜雨”人格化了,使他们具有人的思想、动作和情感。“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那不是水生吗?”例句中作者把人当作植物来写,使人的“身子长在水里”,跟荷梗一样,给人以壮美的形象。

通过如上分析,我们发现在比拟句中,本体一定要出现,拟体没有出现,而且拟体是不明确的,含糊的。这是我们对比拟的简单认识。比喻和比拟作为两种常用的修辞,他们是人们运用形象思维借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惯用格式,都有一种比况的性质,把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比喻和比拟毕竟还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格,除有相同点外,它们还有更多的不同点。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区别它们:

1.从比喻和比拟这两种辞格构成的客观基础来看,比喻构成的客观基础是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也就是说,一定要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事物来作比。而构成比拟的客观基础是本体与拟体的模拟性,也就是说,本体只是模拟拟体事物某些具体的特征,它并不要求本体和拟体一定得有相似点。如:“勇敢的海燕”是把“海燕”当成具有人物的勇敢行为来写的,因而是拟人;“海燕像勇士”是说海燕在不怕危险,有胆这一点与勇士是相似的,因而是比喻。

2.比喻和比拟的侧重点不同。比喻是以乙事物喻甲事物,重在“喻”,甲乙两事物一主一从,喻是在文中打比方,告诉人们此事物与彼事物有相似点,从而实现其本质特征。而比拟则着眼于“拟”,“拟”是仿照的意思,直接把此事物当作彼事物来描写,甲乙两种事物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故有人又称比拟为“人物交融”。如“共产党像太阳”这是一个比喻句,将“太阳”来喻“共产党”,意在揭示“共产党”与“太阳”有相似点,即共产党温暖着受苦受难者的心,给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人们以新的生命。“我到自家门外,我的母亲早已迎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宏儿。”这个比拟句中直接把人当作会飞的鸟来写,让本体“宏儿”直接模仿拟体“鸟”的动作,使人物性化。

3.从构成比喻和比拟的格式、比体明确与否来看。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已清楚,在比喻句中,喻体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非常明确的。比拟却不是这样的,它只要求本体拟词出现,拟体不出现。因而它反映了事物的交融关系,用模拟的方法来刻画人或事物的情状。如:①“曙色像一片翠绿蓝的水。”②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例①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喻词“像”,例②只出现了本体“曙色”和拟词“流动”。而拟体根本没出现,所以例①是比喻,例②是比拟,可见,比喻必须有明确的喻体出现,比拟必须要求本体和拟词出现,拟体是潜在的,绝对不容许露面。

4.从修辞效果来看。比喻的喻体是显现的、明确的,比喻凭借喻体使本体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易于领会,因而喻体越是形象、生动,修辞效果就越好。恰当地运用比喻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而比拟则不然,比拟的拟体是暗示的、不确定的,而且拟体不会出现在文中,这就更显示了拟词的特殊作用,比拟要靠拟词来使本体人格化、物性化,因而拟词选取得越生动、具体,效果就越好。

比喻和比拟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两种重要修辞方式,是人们运用形象思维借以加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惯用格式,它们之间既有相同点,也在本质特征,修辞功能、表现形式诸方面判然有别,迥异其趣,一方面我们应该从理论上来明确它们之间的异同,另一方面,我们还须在实际运用中做到让比喻和比拟更贴切、更生动。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3]张政飙.现代汉语界说白题[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4]姚殿芳,潘兆明.实用汉语修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拟人的成语范文6

关键词:比较句;比拟句;辨析与比较;语法;语义

一、比较句

(一)比较句的定义

比较句是指谓语中含有比较词语或比较格式的句子,在结构上由比较主体、比较客体、比较词、比较点、比较值等成分构成。

例句:中国的人口比美国多。

“中国”是比较主体;“美国”是比较客体;“比”是比较词;“人口”为比较点;“大”是比较值。

(二)比较句的类型

汉语表示比较的句子从大的方面来看,主要有两大类:

1.等比句:表示事物、形状的异同,不用“比”的比较句,而是“跟、和、同”等词

(1)结构:A跟/和/同/B 一样/不一样+形容词

例句:我和妈妈一样瘦。

2.等差句:表示比较性质、程度的差别

(2)结构:A不如B+形容词(形容词一般为积极意义的词)

例句:我不如妈妈细心。

不能写成:妈妈不如我马虎。

(3)“有”字句

结构:A有B+这么/那么+C

C1:形容词性

例句:沈阳有那么冷吗?

C2:动词性(如了解、喜欢、明白等动词)

例句:他有那么喜欢文学吗?

(4)结构:越来越+形容词/表示心理的动词(用来比较人或事物的数量或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的发展变化,是同一事物不同时期或不同条件的比较。)

①句中表示性质的形容词已经含有程度的意义,是肯定以前的程度高,现在更高,所以不再接受表示程度词语的修饰。

例句:沈阳的空气越来越好了。

不能写成:沈阳的天气越来越好多了。

②“越来越+……”后只能出现心理动词,一般动词不可。

例句:奶奶越来越喜欢安静的生活。

不能写成:雨越来越下得大了。

③“越来越”是副词性短语,在句中只能用在形容词或心理动词前作状语,不能用在主语的前面。

例句:注意健康的人越来越多了。

不能写成:越来越注意健康的人对了。

(5)结构:越……越……

例句1:人越多越好。

例句2:父母越宠着,孩子越顽皮。

注意:如果只有一个主语,自然放在“越……越……”之前,如例句1;如果有两个主语。则分别放在两个“越”之前,如例句2。

(6)“比”字句的两种基本结构式:

① 结构:A+比B+形容词/动词性结构

例句:沈阳比抚顺大。

② 结构:A+比B+形容词/动词+表示数量意义词语

例句:沈阳比抚顺大多了。

二、比拟句

(一)比拟句的定义

所谓的“比拟”,指的就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或者把人当作物来描写的一种常见的句式。一般而言,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

(二)比拟句的类型

1.拟人:借助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其以人的思想、情感、语言和行动,这种比拟叫做拟人。它的一般构成方式有以下几种:

(1)用一些描述人的词语来描述物

(2)让人与事物说话,把物人格化

(3)把物变成人,跟人一样行动、说话,有思想,有情感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这种比拟就叫做拟物

三、比较句和比拟句的简单辨析与比较

“比较句”是就事物间的程度、数量和性状等方面的异同或高下做出客观的描述,属于一种叙实句。

“比拟句”一般只就两种事物进行比较,更多的是重在说明,个人主观性更强,属于一种说明句。

但由于二者有时采用相同的句法形式,因而在现代汉语中比较句和比拟很难辨别清楚,以下是我个人认为的几种简单的辨析方法:

(一)比较和比拟两种不同的语义内容可以同寄于一种句式――差比句当中。但正如我们前文指出的那样,比较句是一种叙实句,是说话人的客观陈述,而比拟句是一种说明句,更强调一种主观看法。对这两种语义内容,陆俭明在分析“像X似的”的构造层次时指出“跟X似的”只表示比拟,而不能表比较。因此我们可以用“跟X似的”的这种表达单一语义的特性来检验差比句所表示的两种不同的语义内容。

例句:

1.哥哥跑得比我快。

2.我姐姐比我优秀。

3.哥哥跑得比兔子还快。

4.她的脸比苹果还红。

例句1不能说成“我哥哥跑得快跟我似的”例句2也不能说成“姐姐优秀的跟我似的”但例句3可以说成“哥哥跑的跟兔子似的”,例句4也可以说成“她的脸红的跟苹果似的”例句3和例句4在变换为“跟X似的”句式后基本语义未变,说明这类差比句式所表达的是比拟的语义内容。由此便可以看出比较句和比拟句的区别。

(二)我们认为“比较”可以是两个事物间的比较,也可以是两个以上的事物间的比较;而“比拟”只能是两个事物间相比。“比较”是指本质上的同类事物间的比较;而“比拟”是指两种不同事物间的比较,而两事物间又有某些相似性。

例句:

1.他今天比哪天都高兴。

2.女儿已经有妈妈那么高了。

这类句子看作比较句,一般不会有异议,因为比较的双方为同一语义场的两个事物或动作行为。但像下面的例句就会有不同的看法

3.这冰雹和豆粒差不多。

4.这种萝卜跟梨一样甜。

5.这花开得有碗口那么大。

6.她的胳膊比火柴棍儿还细。

这些句子中的“跟(像、同)……一样”、“有……那么”与“比”字句一样既可以表比较,又可以表比拟,因此很难辨别。我认为把3―6的句子看作比拟句更好,比拟句中比较项和比较参项作为两种不同的事物往往具有一些相似的特性,在描绘的时候往往有夸张的成分。

如例句4 萝卜和梨是味道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萝卜在人们的印象中通常是辣的,而梨则是甜的,说话人在此是强调这种萝卜的甜,而并非是拿二者来进行比较,而是运用了一定的夸张手法。再如例句6 在人们的心中,火柴棍儿是细的,拿胳膊与火柴棍儿相比就是想说腿非常细,重在说明而非叙实。

比拟句中的说话人拿来做比较参项的往往强调其“内涵义”,而非“外延义”。也就是说,拿来“比较”的两个事物不是同一语义场内的,在人们一般的认知范围内不会把他们看作同一类事物,由此而形成的“比较”就应该是比拟关系。

其实,比较和比拟两种语义可以同寓于一种句式结构中,都是对事物间的关系加以陈述的语义范畴。比较侧重差别,而比拟侧重相似和修辞。以上便是我对比较句和比拟句的粗浅理解,有的方面说的不够细致全面,但这些仅是我自己的观点,希望对大家今后的语言方面的研究有一点帮助。

参考文献:

[1]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1961.商务印书馆。

[2]陆俭明:《语文月刊》1982.第1期。

[3]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942.商务印书馆。

[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1980商务印书馆。

[5]许国萍:《现代汉语差比范畴研究》2007.学林出版社。

[6]贺又宁:《语言应用散论》,2007.03.贵州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