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海底世界范例6篇

大洋海底世界

大洋海底世界范文1

但让我最难忘的不是这次,是去年的暑假,我们去威海玩,顺便去参观“蓬莱极地海洋世界”。

让我来简单的介绍一下吧!

山东“蓬莱海洋极地世界”是亚洲最大的海洋世界,国家AAAA级景区,总投资4。6亿元,展示面积5。28万平方米。

到了“蓬莱极地海洋世界”,售票处早已人山人海了,爸爸耐心的排着队,买了三张门票。进到展览馆后,我们首先进入的是“热带雨林馆”

11个大型场馆中,热带雨林馆是亚洲海洋馆中最宏大的。

凶猛的鳄鱼、珍稀的中华鲟;飞流直下的瀑布、云雾缭绕的丛林,就感觉真正进入了南美亚马逊河的原始森林之中一般,极为奇妙。我可是仔细看了一番呢!

穿过“热带雨林”,我们即刻来到了极地。

这里展示了许多珍稀的极地海洋动物。极地霸主——北极熊,可爱的大白鲸,憨态可鞠的海象,懵懂的小企鹅,重达一吨的北海狮,仿佛身临其境,踏入白茫茫的冰雪世界。

一瞬间,我们钻进海底。哦!原来这就是海底隧道。

穿过100多米长的海底隧道,进入海洋世界的中心区域。这里展示了来自世界各地上千种海洋生物。美丽的海底风光尽收眼底,使我溶入神秘博大的蓝色海洋之中。

到了水下剧场,数十条魔鬼鱼,美丽的美人鱼演绎着浪漫的海洋故事,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哦对了!还有。

世界最大:仰视前面,仿佛看到了里的定海神针,成群五彩斑斓的热带鱼围绕着巨大的珊瑚礁,让您感叹大自然造物的神奇。这,也是“蓬莱极地海洋世界”的“镇界之宝”——大圆缸。

大洋海底世界范文2

深海世界中,竟然喷涌着巨大的热流,形成的“黑烟囱”温度高达上千摄氏度。在这个恶劣环境中,却有一群生物生存着,它们依靠有毒的硫化物生存,而且还不断出现新的物种……

海底更深处,潜藏着这个星球上最后的秘密。

这不是《海底两万里》的幻境,而是明年中国载入潜水器“蛟龙”将要探索的未知世界。“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现场指挥部总指挥的刘峰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称,2014年“蛟龙号”将远赴印度洋,在国际海底探索热液硫化物的奥秘,并采集深海生物、岩石等样品,开展环境评价。

潜入7000米海底不亚于登顶珠穆朗玛

2012年6月27日,中国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海试成功到达7062米海底,创造了作业类载人潜水器新的世界纪录。

没人知道,作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现场指挥部总指挥的刘峰此刻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十年前,当他第一次提出7000米的海潜目标时,反对和质疑的声音很多。“当时对7000米指标有争论。”刘峰回忆说,“有人认为下潜深度达到4000米就够,就我国在国际海底拥有的区域来说,研究7000米级深度没有多大科学价值。”

在提出这一目标前,刘峰事实上做了很多准备。1991年,身为北京科技大学讲师的刘峰,被当时的冶金工业部推荐到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以下简称中国大洋协会)工作,从那时起他就开始关注海洋探索的研究工作。到2001年时,我国已获得了7.5万平方公里拥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的多金属结核矿合同海洋区。但是,探索海洋的力量仍然薄弱。

2001年1月,中国大洋协会邀请国内海洋界10位院士和15位教授级专家及外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科技部等有关司负责人对研发载人潜水器进行了深入探讨。

当时世界上载人深潜器的最大深度是日本创造的6527米,但刘峰坚持认为,虽然载人深潜还没到达7000米深度,但7000米有独特性,有科学研究价值。

关于这一目标的确立,整整争论了一年。2001年12月,经过反复论证后的深潜项目终于有了眉目。2002年3月,刘峰作为项目负责人与“863”计划先进制造及自动化领域办公室签订了7000米载人潜水器重大专项研发合同。2002年6月,科技部批准了7000米载人潜水器重大专项的立项。

从此,刘峰开始了长达10年的奔波。

起步很艰难,制造载人潜水器的工作持续了6年。第一次试50米潜水时,进入海洋后却突然去了联系信号,让刘峰惊出了一身冷汗。

此后的发展却突飞猛进,不断刷新中国乃至世界纪录。

2009年,1000米级海试。

2010年,3000米级海试。

2011年,5000米级海试。

2012年,7000米级海试。

这是一个惊人的突破,这意味着蛟龙号已经成为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自由行动。

这一点令深潜研究者们都十分羡慕,超级潜水发烧友、美国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甚至向蛟龙号发出邀请:“我们搞深潜的(人员)非常欢迎你们到美国来交流。”

海底世界的秘密需要我们去探索

对人类而言,深海被称为比太空更陌生的领域。

“按照目前的设计,我们的蛟龙号可以达到7000米深海,算是全球载人潜水器最深的了,它足以显示我国在载人深潜技术上的国际领先,但我们也深知,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开发深海资源,服务科学研究。”

“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最近一潜在海底工作6个多小时,航行距离约3公里,深度变化为600米,最大下潜深度2418米。“蛟龙”号在海底进行了近底观察,航行拍摄到多种高清海底生物和海底地质视像资料,采集了8升近底水样、6块富钴结壳,1种2个冷水珊瑚片段、3种3个海绵片段、1个7腕海星、1种3个海百合,并在该海区首次采集到1种2个藤壶,拍摄到了多种高清海底生物和海底地质资料。

刘峰用“安全、圆满”来形容试验性应用的整个航次科考工作。

在这一次的入海中,“蛟龙”号共下潜21次,取得了丰硕成果,既为我国深海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视像、样品资料,也为世界认识海洋、研究海洋做出很大贡献。

在刘峰看来,完成7000米深潜后,我国会开发出更多的可以深潜4500至2000米的载人潜水器。“相比较而言,这类载人潜水器的成本要低些,而且这个深度的海洋也有非常丰富的资源,综合来说,可以降低深潜成本,更加实惠。”

从“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立项、研发到海上试验的组织和实施,“蛟龙号”前后共历时12年(2000-2012)。

能够创造载人深潜7062米的纪录,实现中国载人深潜技术的重大跨越,其幕后团队功不可没。“蛟龙”先后攻克了生命支持系统、耐压密封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声学通信系统、电池能源系统等一系列技术难关。

除了技术难题,这个项目还面临组织协调的挑战。“作为技术决策和组织实施的机构,专项总体组的责任就是实现潜水器本体系统、水面支持系统、潜航员系统和应用系统这4个系统之间技术上的无缝对接、研制进度上的步调一致。”刘峰称自己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协调组织,把这100家单位、1000多人集结在一起。最让刘峰感到欣慰的是,他的团队适时组织完成了“关于建立国家深海基地的请示”,并得到国务院的批准。

在全面回顾“蛟龙”号从立项到研发、从几十米到7000米的跨越历程时,刘峰表示,“回顾任务实施以来的难忘历程,感受尤为深刻的是,成功来之不易。”

发展深海装备,开展深海研究,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单位和个人力量能达到的。

刘峰说,“蛟龙”号取得的成果,不仅为中国科学家认识海洋提供帮助,而且也通过国际海底管理局向全世界开放。

刘峰说:“‘蛟龙’号不会闲置不用,而是要广泛应用,为全人类和平认识开发和保护海洋做贡献。未来,我们计划邀请其他国家海洋科研人员上船,共同下潜开展海洋合作研究。”

据介绍,“蛟龙”号计划于明年年中在西北太平洋中国大洋协会富钴结壳勘探矿区、明年年底在西南印度洋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硫化物勘探矿区等海域开展试验性应用工作,为我国大洋资源调查和深海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刘峰还有一个最大的愿望是:“希望普通老百姓能和科学家一样,也有机会遨游海底,去体会海底那种美景。”

致敬辞

他带领团队突破下潜海底7000米,完成这个目标,他用了十年时间,走过其他国家半个世纪才能走完的道路,他是刘峰。他的工作使我国具备了在全球99.8%的深海开展科研、勘探的能力,用“蛟龙”实现海洋大国的梦想。

声音

一辈子能干一件事就很满足了。当然,现在只是画了一个逗号。蛟龙号还向更深的目标进军:5000米、7000米……

——刘峰

十年大事记

2009年,“蛟龙号”先后组织开展1000米级和3000米级海试。

2010年,“蛟龙号”3000米级海试成功,共完成17次下潜。

2011年,“蛟龙号”载人深潜进行5000米海试,历时49天,航程1万余海里,完成多项科考和科学试验。

大洋海底世界范文3

海洋的平均深度约3800米,最大深度超过11000米,而深海是指1000米水深之下的海洋。地球上的深海有三分之二位于公海之下。在公海之下的深海是人们了解得最少,也是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深海栖息着多达1000万种物种,堪与陆地热带雨林媲美。更为重要的是,深海珊瑚和海绵群落大都是未开发的自然产品资源,有着巨大的价值,可以用作药物、酶、杀虫剂、美容品和其他商业产品。

由于深海是冷水区,深海鱼和其他物种生长缓慢,生长周期较长、性成熟期迟缓,繁殖力低。许多深海鱼要活30年或更长时间,一些鱼,如罗非鱼还能生存达150年之久。深海的另一个特点是过去很少受到外界,主要是人类的打扰,因而物种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特征。这两个特点加起来就造成了深海物种一旦受到打扰,如被大量捕捞,它们作为物种的恢复率是极其的低,因此整个物种将很快灭绝。

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需求的增加,海洋渔业越来越现代化。过去海洋渔业所不能企及的行为今天已经能达到了。比如,先进的海底拖网技术意味着现在可以捕获深海起伏不平的海底和海底峡谷中的鱼类。更为强劲的引擎、更大的拖网、更精确的地图、更先进的导航和渔业追踪电子仪使得捕鱼船能轻易地把捕鱼设备铺到海底达2海哩(1.2英里,约1.94千米)。

于是一些发达国家装备精良的船队正在摧毁着地球上最后也是生态最丰富的深海海域,追捕着少数极具商业价值的鱼类和甲壳纲物种。今天,不受限制的海底拖网捕鱼船能够达到称为海底山的水下山脉,横扫海床并摧毁着在深度达2000米之下的海底所有生物。

根据海洋保护生物研究所的统计,目前在公海进行海底拖网渔业的主要有10多个发达国家和地区,包括丹麦、法罗群岛、爱沙尼亚、冰岛、日本、拉脱维亚、立陶宛、新西兰、挪威、葡萄牙、俄国和西班牙等。欧盟(EU)许多国家都在从事深海海底拖网渔业。近年来欧盟国家(包括新加入的波罗的海国家)占据了约60%的公海深海海底拖网捕鱼。西班牙则占有欧盟国家拖网捕鱼的2/3,同时占全球深海海底拖网捕鱼的40%。

当然,人类的行为并不只是可能造成深海资源的枯竭,而是可能会毁掉我们尚未认识到的世界上最大最多的生物多样性。因为,科学家刚刚在开始了解深海的生物多样性和重要性,以及深海生态的脆弱性。现在,研究人员对深海环境和物种的研究太少,据估计,大约不到1%的海底山得到探索。因此,科学家最大的担心是,在对深海进行全面的环境和物种的科学研究之前,整个深海生态系统就会因为人类大杀伤力的海底拖网捕捞而被摧毁,大量物种因此而灭绝。于是,我们将失去了解地球上最大生物多样性的机会,从而也失去从这样的生物多样性中获取人类可以依赖的最大最多资源的机会。

洋和海及海底地形

国际上对深海的定义是1000米水深之下的海洋。所以需要区别海和洋。世界可分为4个大洋:①太平洋。北起亚洲和北美洲之间的白令海峡,南抵南极大陆,东起美洲的巴拿马运河,西迄亚洲中南半岛的克拉地峡,面积约占世界大洋的一半。②大西洋。位于欧洲和非洲以西、美洲以东,面积居第二。③印度洋。位于非洲、亚洲南部、大洋洲和南极洲之间,主体在赤道以南的热带和温带区域。④北冰洋。位于亚欧大陆和北美洲之间,大致以北极为中心,以北极圈为界,近似圆形,面积最小,深度小得多。

海处于各大洋的边缘区域,附属于各大洋。可分为:①边缘海。处于大陆边缘,以岛屿、群岛或半岛与大洋分隔,仅以海峡或水道与大洋相连,如白令海、南海等。②内陆海。位于大陆内部,仅以1个或几个狭窄海峡与大洋或其他海相通。可分为陆间海和内陆海两类。前者如欧洲地中海、美洲地中海、北极地中海等:后者如红海、波罗的海等。

从以上看出,深海大多位于各大洋之中,而海中的深海面积较小。另外,海底的地形也决定着深海的分布。世界大洋底部起伏的复杂程度不亚于陆地。世界大洋的地形结构可分为以下单元:

①大陆边缘。一般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2%。大陆架又称大陆浅滩,是毗连大陆的浅水区域和坡度平缓的区域,平均宽度75千米。大陆坡面积约占全球的海洋5.3%,与大陆架连接,上界水深多为100~200米,下界水深多为1500~3500米,通常宽度为20~100千米,面积约占全球海洋的5.6%。大陆隆在大陆坡与深海平原之间,水深1500~5000米,宽狭不一,通常宽100千米以上,特别宽的可超过1000千米。面积约占全球海洋的4.8%。

②大洋盆地。位于大洋中脊与大陆隆或海沟之间,约占海洋总面积的45%。大洋盆地被海岭分割成若干海盆、海槽。海盆底部发育成深海平原和深海丘陵等地形。

③大洋中脊。也叫中央海岭,是伴有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巨大海底山系,贯串于全球的4个大洋中且互相连接,总长约8万千米。宽数百至数千千米,面积占世界大洋的33%。大洋中脊顶部的平均水深为2500~2700米,局部露出水面成为岛屿,如冰岛。

④海沟。主要分布在大陆边缘与大洋盆地交接处,比相邻海底深2000米以上。世界大洋共有30多条海沟。已知全球最深点11034米,位于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

所以,大洋盆地、大洋中脊和海沟大都属于深海范畴。

深海会不会成为悲剧?

由于人人都想在深海中获取资源和财富,因而深海正在不可避免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公地,随之而来就有可能演变为深海悲剧。

为了避免深海中的“公地悲剧”的发生,如今全球有60多个组织正在深海保护联盟(DSCC)的旗帜下一起保护冷水珊瑚和脆弱的深海生态。深海保护联盟是一个科学共同体。它所做的工作之一是,呼吁在公海上短期停止深海海底拖网渔业。这种“缓刑”可以为深海尚未发现的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提供迅速的保护,而相关的法律保护和管理制度在其生效之前恐怕会为时太迟。

同时,有69个国家的1452名科学家已经签署了一份声明,表达了对深海物种的极度关心。他们在信中说,人类的行为,尤其是海底拖网正在导致对深海珊瑚和大陆架及大陆隆、海底山和海洋中部山脊上的海绵群落进行史无前例的损害。声明呼吁各国政府和联合国采取措施终止公海上的海底拖网渔业。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英国的科学家也向政府写信呼吁采取行动保护公海。这些

呼吁反映了海洋和生物保护专家的共同意见,停止公海上的深海海底拖网渔业。

这个声明最早于2004年2月在美国高新科学协会会议和第7届生物多样性公约集团会议上发表。后来海洋保护生物研究所于2009年重新公开这些科学家的签名声明,以表明科学家们的态度。

对于深海的环境保护,美国政府表达了积极的态度。早在2006年10月3日,美国总统布什就呼吁停止对公海的毁灭性渔业,并指出美国将努力消除或更好地管理诸如会对鱼类和海床造成灾难的海底拖网捕鱼。布什指示国务院和商业部要促进可持续渔业并反对任何为了短期利益而毁灭长远自然鱼类产量和栖息地的渔业行为,如对海底山、珊瑚和海绵区域的破坏。现在,美国政府表示,如果需要,美国将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以改变目前的渔业行动并创建国际渔业管理组织。

现在海洋保护组织希望联合国建立一个区域渔业管理组织,硬性规定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中部及大西洋西南部的捕鱼限制。

利益之争

联合国已经提出在任何地方禁止不受管理的海底渔业,巴西、智利、德国、荷兰、南非和美国现在都表达了他们对管理公海上海底拖网捕鱼的支持。但是在此项目获益的西班牙、俄国和冰岛等国却持反对意见。

在此问题上,美国目前表现得比较积极。美国政府表示,允许管理自己海域的海底捕鱼,这些行为包括渔船施放巨大的海底拖网,以捕获罗非鱼(又称红鱼或者橘刺鲷)、蓝鳕鱼和其他鱼类,避免灭绝这些珍贵鱼类。白宫一再重申强力支持海洋保护,这证明美国两党(共和与)都支持终止对世界海洋的毁坏。在2006年布什政府就启动了行动,保护美国西北部夏威夷群岛和附近海域,这些群岛占据着太平洋上长达1400英里,宽达100英里的海域。

美国民间组织也支持政府的保护深海的做法。私人皮尤慈善基金会环境项目主任乔舒亚・雷切特认为,海底拖网捕鱼就像全部砍光森林来捕捉松鼠一样,具有灾难性。

大洋海底世界范文4

文莱是南海周边一个小国,陆地面积为海南岛的1/6,过去十分贫困,现已成为世界有名的富国,人均收入1万~2万美元,它是靠开发海洋石油致富的。早在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就提出:“向海洋进军”。而美国总统肯尼迪也提出过:“为了生存必须开发海洋”。日本于1970年发表的《科技白皮书》,把海洋、空间、原子能并列为现代三大尖端技术。海洋开发为这些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前景。

地球上生物资源的80%以上在海洋。海洋中的生物多达69纲、20多万种,其中动物18万种(仅鱼类就有2.5万种),在不破坏水产资源的条件下,每年最多可提供30亿吨水产品(目前被利用的不到一亿吨)。据科学家估计,海洋的食物资源是陆地的1000倍,它所提供的水产品能养活300亿人口。可是目前人类利用的海洋生物资源仅占其总量的2%,还有很多可食资源尚未开发。人们在海洋中若繁殖一公顷水面的海藻,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相当于40公顷耕地每年所产大豆蛋白质的含量。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包建中先生称:光近海领域生长的藻类植物加工成食品,年产量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总产量的15倍。海洋提供蛋白质的潜在能力是全球耕地生产能力的1000倍,我国有3亿公顷的海洋国土,其中1.53亿公顷适合养殖和种植。

南极大陆周围海域,目前生活着5亿吨磷虾,磷虾体内含有大约50%的蛋白质,还含有人体所需的7种氨基酸。磷虾油质多,壳软,味道鲜美可口,不亚于对虾,大约10只磷虾就可抵200克烤肉的营养价值,在不减少磷虾资源的情况下,每年可以捕捞磷虾7000万吨,能向全世界1/3人口提供基本蛋白质。所以人们把南极磷虾称为未来的“世界蛋白质仓库”。

陆地上主要矿产资源可采年限大多在30年~80年内,天然气的开采也只能维持38年~50年。而海洋中除盐、镁、金、铀、溴化物外,海滩中的砂矿、浅海底部的石油、磷钙石和海绿石,深海底部的锰结核和重金属软泥及其基岩中的矿脉都十分丰富。其中石油资源约1350亿吨,占陆地上石油资源的一半,如果包括天然气折算石油储量在内,则世界大陆浅海区石油储量为2400亿吨。

锰结核是大洋底部的铁锰氧化物组成的黑色团块,这种多金属锰结核含有锰、铜、镍、钴等50余种金属元素。锰结核在各大洋中的总储量为3万亿吨,比世界陆地上蕴藏的锰、铜、镍、钴、铁等金属储量还要高几千倍。大洋底锰结核中除含有丰富的锰外,还含有、镍、铜、钴等金属矿物。单是太平洋底就有1.5亿平方千米的锰结核,约1.7万亿吨,其中含镍量就有164亿吨,可供世界消费2.4万年,铜88亿吨,可供使用1000年;钴58亿吨,是陆地上储量的960倍,可供使用34万年;含锰最多达4000亿吨,是陆地上储量的67倍,可使用18万年。并且洋底的锰结核还在以每年1000万吨左右的速度生长,每年从新生长出来的锰结核中提取的金属:铜可供全球使用3年,钴可供使用4年,镍可供使用1年,锰结核的生长率大大超过世界上的消耗率。这样,该矿床将是一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

海洋里有很多磷钙石和重晶石,磷钙石可作肥料和化工原料,重晶石粉主要用来控制井喷。海底的砂金矿开采中可选出一些贵重的矿产如金红石、锆石、独居石、砂锡矿、磁铁砂等。金红石可提取制造火箭和卫星不可缺少的金属钛;从锆石中提取的锆是核反应的重要原料;从独居石中提取的钍,经加工后可代替铀作能源。关于锰结核的利用,有的国家已在太平洋里进行开采,日产500吨锰结核,并建有日冶50吨干锰结核的冶炼厂。太平洋底部抱球虫软泥,含碳酸钙成分较高,是制造水泥的好原料。深海中的重金属软泥是富含铁、锰、铅、锌、银、金等多种金属的沉积物,据红海海底“大西洋Ⅱ”洼地的调查资料:“大西洋Ⅱ”深洼上部10米厚的重金属软泥估计总量超过5000万吨,其中有铁2430万吨,锌290万吨,铜106万吨,银4500吨,金45吨。这说明重金属软泥也是一种重要的海底资源。

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专门从事大洋多金属研究勘测和深海采矿国际事务的中国大洋协会,经协会的申请,联合国批准,我国在太平洋海底获得7.5万平方千米的永久开采区,中国将永久拥有这一区域的海底主权。“中国地”位于夏威夷群岛东南海域。

海洋的水体中还含有80多种元素,主要有氯、钠、镁、硫、钙、钾、溴、碳、硼、锶、氟。由它们构成了海水中的主要盐类,占海水总含盐量的99.8%~99.9%。每立方千米海水中含氯化钠2720吨、氯化镁380吨、硫酸镁170吨、硫酸钙120吨、碳酸钙及溴化镁各10吨。世界大洋中盐类物质的总重量约为5亿亿吨,体积为2200多万立方千米。如果把这些盐类全部提取出来,均匀地撒在地球表面,盐层可厚达87.7米,有30层楼房那么高。在海水中还含有许多种浓度很低的金属元素如金、银等,可是由于海水体积庞大,其总量还是十分可观的,其中金548万吨、银5480万吨、铀43.8亿吨(陆地上仅有100万吨)。海洋真是个大盐库、聚宝盆,它为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海洋中除石油、天然气、煤、铀、氘、氚等能源外,还有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海流能等,用这些能源发电,有一个显著优点,就是不需燃料,不污染环境,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些能源理论蕴藏量折合电力为1528亿千瓦,可开发量为73.8亿千瓦,其中波浪能27亿千瓦,盐差能26亿千瓦,温差能20亿千瓦、海流能为0.5亿千瓦。据计算,我国潮汐能蕴藏量约有1.1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900亿度。相当于7个葛洲坝电站的动力。

氘的发热量是同等煤的200万倍,天然存在于世界海水中的氘就有45万亿吨,一座百万千瓦的核聚变电站,每年耗氘量仅为304千克。此外,海水中还含有200亿吨重水。水和甲烷气体在低温高压之下,能形成气体水化物(沼气水化物)——可燃冰,千万年中在海底形成1000米厚的冰层,161万亿当量,若将这些气体全部释放出来,相当于目前已知全球天然气总量的487倍,全世界洋底已发现可燃冰矿床60处。

我国在远古时代就有海洋药物开发利用。2000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文蛤治疮的记载。400年前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收集了90余种海洋药物。近年来,为了寻找防治多发并常见并疑难病,特别是病毒性疾并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艾滋病的特效药,“向海洋要药”已成为世界药学研究的新方向之一。1995年山东20余家企业从事30余种海洋药物的研究生产,年产值达5亿元。

许多海洋药物疗效显著,价格较便宜,作用独特。如DNA(脱氧核糖核酸)及其钠盐是抗病毒药,并有防止衰老、增强抵抗力、强化生殖能力等功效,从鱼的精巢中提取,来源广泛,价格较低廉。用从虾、蟹壳中提取的甲壳质制成的手术线,可被人体吸收,不需拆线;而且该手术线在胆汁、尿、胰液中能很好保持其强度;用甲壳质制造的伤口敷料有很好的止血作用,并能加速伤口愈合,且结疤最小,用这种敷料直接涂于烧伤的伤口,能在伤口表面形成一层坚韧、吸水、透氧、生物相容性好的薄膜,有清凉、镇痛的功能,可使病人免受极度痛若。从马尾藻科和海带科的海藻中,可提取出褐藻胶,用其制作的代血浆,浓度低,粘度高,与血型无关,特别适合于紧急情况下的救护,无需验血;褐藻胶对核爆炸释放出来的放射性物质锶-90有独特的排出作用,故为军事医学专家所青睐。鱼油对人体不存在任何不良影响,是一种天然的安全药物,海产鱼油中,含大量EPA(二十碳五烯酸)及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及维生素A·D等。鱼油能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病变,能提高人的记忆力和思维力。鲨鱼肝油中所含有的角鲨烯有抗癌活性,连续服用无副作用,这是一般抗癌药所不及的。现在世界上唯一批准正式用于临床的抗艾滋病药物是从鲱鱼精液中提取的。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人口的膨胀,人类对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现在对人类最大的威胁并非土地,而是水资源的短缺。全球60%的地区面临供水不足的问题。我国600多个城市中已有300多个城市缺水,并有包括北京在内的100来个城市严重缺水。为了解决水荒,人们把目光移向海洋。海洋是个巨大的天然水库,地球上96.53%的水都在这里,大约有133800万立方千米。

大洋海底世界范文5

海洋工程装备的发展,是我国开展海洋科学研究和开发海洋资源的战略需求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18000多公里;500m2以上的岛屿6500多个(面积8万多km2),岛屿岸线长14200多公里。在4000!6000米深的海底深处,广泛分布着含有锰、铜、钴、镍、铁等70多种元素的大洋多金属结核,在我国的南海海域,还发现了证明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地球物理及生物标志,它的全球资源总量约等于世界煤炭、石油、天然气总储量的两倍,被誉为21世纪最理想和最具有商业开发前景的新能源。

同时,海洋深处也存在着极端环境下的生物,这些生物及其基因资源有巨大的科研和经济价值,是全球海洋科学家研究的热点。世纪之交,世界上掀起了进入深海、开展“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新高潮,深海及洋底科考作业的深度与广度大为增加,其中包括国际大洋中脊计划、国际海洋全球变化计划(IMAGES)、国际大陆边缘计划等活动,大量前沿科学与高技术研究需要在海洋中进行。

今年7月,“蛟龙号”潜水器成功突破7000米的下潜深度,实现了中国深海装备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为我国进行海底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我国从此可以不受技术因素限制,在广阔的海洋进行海洋地质、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地球化学、海洋地球环境和海洋生物等科学考察;可进行深海探矿,深海资源开发,源源不断为国家提供能源、原材料,为经济建设服务;也可进行海底尤其是深海高精度地形测量,水下设备定点布放,海底电缆和管道检测等,服务于国计民生。

海洋工程装备的发展,对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和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我国是世界能源和资源的消费大国,近几年,原油产量基本保持在1.8亿吨,净增量几乎都来自海上。随着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步伐加快,能源和资源供应紧张已成为近年来制约经济发展最为突出的问题,优质能源少、人均占有量低,能源偏紧、资源约束将是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需面对的长期矛盾。在陆上资源和能源开发潜力逐步下降的情况下,海洋资源开发已成为大势所趋。

根据第三次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我国海洋石油资源量246亿吨,占全国总量的22.9%;海洋天然气资源量16万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29.0%。我国南海海域是世界十大海洋油气集聚地之一,约占我国石油总储量的1/3。

但受投资不足和技术落后等因素的影响,近30年来,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印尼等国家纷纷加强对南海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迄今已在南海开钻了1380口钻井,石油产量达每年5000万吨,相当于我国大庆油田最辉煌时期的年产量。

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向海洋要能源,离不开海洋工程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的发展,对于进一步挖掘海洋的巨大潜力,开发海洋资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维护我国海洋权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海洋工程装备的发展,是我国发展海军装备与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站在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战略的高度来审视我国新时期的海洋观,应认识到:在陆、海、空、天四大空间中,海洋是远未充分开发的资源宝库、世界军事与经济竞争的重要领域、维护国土安全和国家权益的主战场。当前,一些强国己在空、天、陆和洋面建立了技术/经济/军事的超强实力和控制权,但是尚未在洋面以下的海洋空间建立起相应的实力地位。

大洋海底世界范文6

国际海洋科技的发展动向

目前初露端倪的“新一轮蓝色圈地、新一轮资源开发、新一轮海洋探索”,在“十二五”期间会愈演愈烈,而且高精度、深层次的海洋调查勘探支撑蓝色圈地,引领资源开发。根据新世纪10年的发展积淀分析,未来5年海洋科技将围绕着如下几个全球性的重大命题在世界沿海大国掀起新一轮科技竞争。

“蓝色圈地”成为科技竞争热点

进入新世纪,新一轮“蓝色圈地”在世界舞台上愈演愈烈,“十二五”期间有可能会掀起一个小高潮。首先是海洋大国抢占国际公共海底。俄罗斯在4500多米深的北冰洋海底率先插上一面钛合金国旗,暗示该区域归俄罗斯所有,各发达国家纷纷效尤,引发了新一轮国际公共海底的争夺战。如果说过去的5年还处于准备窥视阶段的话,未来5年可能会付诸实施。二是抢占“外大陆架”海洋国土。澳大利亚率先获得了250万平方公里的外大陆架,引发世界各国争相申报,争相宣称自己拥有宽广的外大陆架,导致了一系列难以调和的海域之争。三是海域划界矛盾重重。过去可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海域,因为国际上的蓝色圈地而使海域划界变成“白热化”的竞争,甚至有可能使“睦邻友好”演变成“拔刀相向”。蓝色圈地说到底是一种国防实力的竞争、科研水平的竞争、保障技术的竞争、调查手段的竞争。

深海探测成为海洋调点

广袤的海洋,平均水深接近4000米,推想可知,深度4000米左右的“深海洋盆”占据了绝大多数海洋面积。而这些深海洋盆的绝大多数又是国际公共海底。美国、加拿大率先推出深海探测体系(001)计划,在面积近5万平方公里、深度4000米左右的深海洋底布设_个庞大的、网络化的、实时的、连续的、多学科的海底观测系统。沿海发达国家积极回应,纷纷围绕各自的深海目标,建立各具特色的深海观测系统,目的是通过海底装备的先进性来显示科学数据的先进性,表明科学认识的超前性。同时通过深海资料的占有和积累显示海洋强国的作用和地位,以期在未来战略资源划分上取得优先权。

战略性资源开发成为海洋科技亮点

国际公共海底蕴藏着储量巨大的、全人类共有的未来战略性资源。譬如深海油气藏、海底可燃冰、热液硫化物矿床、大洋多金属矿产、深海生物基因资源,相对于捉襟见肘的陆地资源,特别是油气、煤炭等化石燃料资源来说,相对于目前人类的年消耗量来说,可以说是储量丰富、增速极快。对其调查勘探、先期开发是当前海洋科技发展的动力和竞争热点,谁科技实力雄厚,谁率先勘探开发,谁就率先取得了掠夺全人类未来战略性资源的钥匙。

全球气候变化成为海洋科学研究热点

地球系统科学的新概念、新理论,成为“十二五”海洋研究的重要方面。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海气相互作用”以及“海地相互作用”等重要机理研究使人们在一个地球综合系统的新视野内重新认识海洋,最终落脚在全球环境变化上。

海洋生态系统研究迅速发展

未来5年,从分类学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到海洋极端环境的生态系统;从分子水平的海洋生物技术到生态系统水平的海水养殖;从海洋生物资源修复技术到海洋生态灾害防治,在一个大生态系统的框架下成为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重要的海洋科学研究领域。关于生态系统的研究将跳出单纯的海洋生物学范畴,形成一个包括环境、地质、化学、水动力在内的大的综合科学系统。

蓝色经济成为沿海各国的重要目标

依靠海洋科技进步和创新来引领支撑海洋经济发展变成了沿海国家的发展主脉络。海岸经济逐渐向海床经济延伸,沿海经济逐渐向涉海经济发展。以基础性、公益性为主的海洋调查研究逐渐转为面向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研发。

我国海洋科技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海洋科技事业在未来5年内一定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不凡的业绩。概括起来,发展的焦点集中在提高“五大能力”。

控制能力如何保证和提高我国海洋国防安全的控制能力,国家海洋权益的保障能力,对中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认知能力人类虽然经历了几百年的探海历程,有了海量的知识积淀和数据积累,但对茫茫海洋来说,人们的认识还很肤浅,甚至还很陌生。探索海洋、认识深海、了解深海,特别是探索远离大陆的深海洋盆依然是我国海洋调查研究的重要方向。

开发能力相对于人炸和陆地资源匮乏来说,海量的海洋资源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必须取之有道、用之有序,这就是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的大问题。

上一篇畜牧业

下一篇力小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