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很危险范例6篇

地球很危险

地球很危险范文1

11月25日,迪拜政府宣布重组迪拜世界(Dubai world),并将迪拜世界的债务偿还期延迟6个月。

穆迪和标普两大评级机构随即警告说,迪拜世界推迟偿债的行为可能会被视为违约。迪拜可能成为继8年前阿根廷倒债以来,全球最严重的债务违约事件。

迪拜日落

阿布扎比和迪拜是阿联酋七个酋长国中的两个。虽然同为阿联酋邦国,但迪拜的能源资源并不丰富,他们希望可以将自己建成旅游和金融中心。而迪拜世界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

迪拜人创造了“沙漠神话”。在这里,海市蜃楼不是梦。这里有史上最大人工岛棕榈岛、世界第奇迹、世界最大的人工室内滑雪场、世界最大的游乐园、世界最大的办公大楼……全球建筑设计师在这里奇思妙想地创造,全球五分之一的起重机在这里运转,25万建筑工人在这里工作。据统计,迪拜近年来用于工程建设的资金高达i000亿美元,据世界银行估计,整个伊拉克的重建资金也只有530亿美元。

金钱堆就的海市蜃楼,让地球村民震惊与疯狂。而这次让世界震惊的,不是这些海市蜃楼,而是堆就它的巨额资金债务。

在本轮金融危机爆发前,为了大力发展房地产和观光旅游业,迪拜政府举债800亿美元,为随后的债务危机埋下祸根。

2009年11月25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迪拜酋长国作出震惊全球金融界的宣布,负债累累的迪拜酋长国将重组其政府控股公司――迪拜世界,并要求推迟六个月偿还迪拜世界及其陷入困境的棕榈岛集团(Nakheel)的所有债务。棕榈岛集团是负责开发超大型人工岛度假胜地“棕榈岛”的企业,必须在12月14日前向阿拉伯的投资者偿还35.2亿美元的债务。

迪拜世界是阿联酋迪拜公国的投资机构,也是迪拜政府最大的国营财团,其各类资产总额约为990亿美元,分布于全球约100个城市,业务主要涉及交通物流、船坞海运、城市开发、投资及金融服务等四大领域及各领域下的诸多行业市场。

它拥有多家全球著名公司:全球最大的港口运营商之一迪拜环球港务集团、从事非洲大陆投资和开发的迪拜世界非洲分公司以及开发超大型人工岛度假胜地“棕榈岛”、“世界岛”和全球最高摩天大楼“迪拜塔”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迪拜棕榈岛集团等。正因如此,迪拜世界在其网站醒目位置标注了“日不落”的字样。

这其中,迪拜棕榈岛集团因财务困难而在今年1月暂停了包括“迪拜塔”在内的多个大型项目的建设,目前可能无法及时偿还将于12月中旬到期的35.2亿美元债务。迪拜世界非洲分公司在8月就搁置了非洲的一些项目。

据《纽约时报》估算,迪拜世界的债务高达590亿美元,占迪拜债务的74%。由于迪拜是中东金融中心,迪拜世界代表着国家信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国家的投资意志。有分析称,迪拜世界一旦无力还债,将成为自2001年阿根廷违约以来,全球最大基金违约事件。

谁面临的风险最大

迪拜债务更大的危机更重在于,一大批欧美金融机构卷入其中,尤其与西欧和北美金融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欧洲银行业与“迪拜世界”相关联的风险敞口约有400亿美元。这中间,谁将成为危机最大的风险承担者,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市场披露的数据显示,作为英国市值最大的苏格兰皇家银行,目前持有总额约23亿美元的迪拜世界债券,占该公司全部债券的17%,是迪拜世界的最大债权机构。汇丰控股则是向阿联酋借贷最多的机构,其因为迪拜世界拖延偿债而蒙受的损失可能超过6亿美元。英国则成为了迪拜债务危机中承担最大风险的阿联酋债权国。危机爆发后,更多的全球知名金融机构被卷入其中。

为什么这些聪明的银行家也会一头扎进这样的泡沫中?“在迪拜经济繁荣的日子里,全球银行涌入这个城市邦国寻找机会,而现在他们发现已经不能自拔。”HIS Global Insight的经济学家在报告中指出,这些银行包括那些已经在金融危机中深受其害的英国银行。

以汇丰集团为例,他们今年上半年的报表显示,他们在中东的资产占集团总资产的比例为2%,却带来了13%的税前利润。

另外银行可能在风险方面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这次事件对于银行在中东的业务模式提出了质疑,(在现有的模式下)贷款的发放基于信誉而不是项目的可行性,这是一个大问题。”HISGlobal Insight的经济学家补充道。该经济学家指出,这次事件不管是不是暂时性的,都将伤害人们对于全球经济复苏的信心,并且对本已遭到重创的金融系统构成新的威胁,另外还将加重一些人的担忧,那就是全球金融危机远未结束。

而这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将远小于欧洲。迪拜世界债务危机中首当其冲的是银行业,而尚未将分支机构触及迪拜的中资银行,有可能逃过一劫。据了解,截至目前除建设银行表示尚在调查统计外,其他几家大型上市银行均表示未持有迪拜债务。

在迪拜经商的中国商人似乎也不那么恐慌。有很少一部分温商抛售了当地房产,温州人胡宾则暂缓了开发“上海岛”项目。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是有很多浙江企业愿意去迪拜,贸易并没有太大波动”,在迪拜投资的温州商人王伟胜说。

真正面对“新危机”的则是迪拜地方政府。不管该政府要求迪拜世界性迟偿债是否是为了以更低成本获得阿联酋央行的资金,但其在开斋节前夕公布这一消息,以及同时宣布计划为水电业务发债筹资的做法,就已说明迪拜政府并没有对当今全球金融市场的紧密联动性形成充分认识,更没有意识到债务推迟偿还可能对自身形象造成的损害。

因此,迪拜政府也许是本次债务危机的最大受害者,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该政府在国际地位和声誉上的损失,都将对其自身产生消极的影响。

危机再敲风险管理警钟

迪拜债务违约风险重创全球股市,并引发各个市场的一连串连锁反应,其是否会使全球经济陷入新一轮危机?多位中国经济学家在不同场合明确表示,“迪拜危机”不会引发金融危机。

事实上,如果我们将视角从本次危机本身延展开来,就会发现,迪拜世界推迟偿债这一事件本身,仍驻足于原有金融危机负效应的逻辑链条之上,尽管其必然将对全球走出危机的进程造成拖累。

首先,迪拜世界业务所涉及的四大领域及各领域下的诸多细分行业市场均在金融危机中遭受了全球性打击。而且与其他邻邦相比,迪拜无法依靠石油资源在复苏阶段快速积累资金,来偿还其为支撑自身近年来的爆炸式增长而借入的大规模国际资金。

其次,迪拜世界乃至迪拜政府的财务“伤口”并非最近才暴露出来。早在今年2月下旬,阿联酋中央银行就曾通过购买迪拜地方政府出售的200亿美元债券中的50%,帮助后者增强偿债能力。今年秋季,该行再度向迪拜政府出借50亿美元。巨额的资金支持的确延缓了“发病”的时间,但迪拜政府最终陷入债务危机,与那些在本国政府大力救助下仍陷入困境的企业相比,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迪拜债务危机仍然是原有危机负效应传导链条的一部分,其负面影响实际上是2008年金融海啸的一个大的“余波”。而且目前看来,这一新冲击波的破坏性也很难超越人们的想象力。

但在世界经济企稳复苏、全球投资和商业信心普遍回暖之际,这一危机的爆发再次发出警示:危机应对不容懈怠,风险管理始终是全球经济决策的重中之重。与触发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案一样,可以说,迪拜危机的爆发也是风险管控不足的又一例证。

迪拜近年来选择了高度倚重高端地产和金融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战略,以实现经济突进,但是超速的发展蕴含风险。随着全球经济大势不利的局面持续,资金偏好的转移,迪拜的各类高端项目未能吸引足够的租客或者买家,其账面价值也因此不断缩水。这导致了融资或再融资日益艰难,“烂尾”项目涌现、盈利模式搁浅,企业和政府最终难以为继。

迪拜危机并非孤立的样本,各国为应对危机而逐渐造就的利率极低、资金丰沛的金融环境也正产生新问题,特别是依赖低成本美元资金的套期投机,一旦风险监管缺失或再度放松,可能给经济带来新的风险。

具体而言,迪拜危机直接影响了不少欧洲的金融机构,美国同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这些在金融危机中受到明显冲击的银行类机构在修复“堤坝”的同时为何再次“失察”,值得业界深思,应引起发达国家监管当局的高度警醒。

有学者还指出,迪拜危机也给新兴经济体敲响了警钟:地产泡沫破灭牵连甚广,如果出现市场异动,或者类似信用风险危机再次爆发,新兴市场整体或将受到冲击。

当前,全球的危机应对行动还处在“进行时”。如何防范经济“二次探底”,推动、巩固全球经济的复苏势头,是重要而严峻的全球性课题。

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卡恩所言:世界经济正在企稳好转,但依然高度脆弱。因此各经济体当局仍需重视风险,加强监管,而金融领域的风险管理尤其重要。

樊纲:迪拜问题是因为没有实体产业

“有人曾经跟我们比较,就建筑工地的塔吊,迪拜的塔吊多还是上海的塔吊多。有人说迪拜塔吊多,迪拜多么了不起,我说道拜塔吊多就是问题了。”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11月28日在北京举行的2009年中国IT财富年会上表示,迪拜的发展之所以遇到问题,主要是其“没有内容”。

樊纲说:“为什么?上海是有内容的,上海有1700万人口,有那么多企业,有长江三角洲的腹地,有那么多产业、实业、内容在那里。而迪拜呢?你想不到有什么内容,又没有什么产业、也没有什么人口,就是招揽世界各国的游客,那是流动性的一个内容,不是很扎实的内容,而且不是很厚重的内容。所以那些楼建好之后是黑在那里,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樊纲强调:“特别是做服务业的,一定要在发展的时候想内容的问题。”

李稻葵:不要因危机而否定迪拜模式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11月29在北京提出,迪拜是成功的发展模式。

他说,1965年迪拜发现石油,但迪拜的国王非常清楚,光靠资源难以维系,于是开始考虑如何用短期货币资源的收入来让经济转型。通过努力,包括建豪华的酒店、办公设施、基础设施。到今天这个地方已经成为连接亚洲和非洲最重要的核心、大量跨国公司的聚集地。

他认为,尽管短期内融资出现了问题,但不要否定迪拜发展模式。相反,他呼吁我们一些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的地方政府要研究这种模式,如何在自然资源没有枯竭之前把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过来。”

地球很危险范文2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

中图分类号:17830.9

文献标识码:A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如果说次贷危机第一阶段是从产品危机转化为产业危机、行业危机进而形成了世界范围的金融大海啸的话,那么次贷危机第二阶段的最主要特点则是由金融危机转化为全面的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重大和持续的破坏性影响。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过程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火索是美国的次贷危机,而美国次贷危机的本质是华尔街金融机构违反了国际金融领域所一贯奉行的审慎原则,在“居者有其屋”的“美国梦”的驱使下,向没有信用证明、没有固定收入来源却有大量其他负债的购房者提供了大量贷款,并通过金融衍生工具,把这些贷款层层打包出售,进而形成了一个近乎完整的金融链条:

专业机构提供次级信用贷款――投资银行发行金融衍生产品――评级机构提供信用评级保障――保险公司进行风险安全担保――投资银行、专业银行、保险资金、企业年金和其它社会资金蜂拥而入。从而以1:20或1:30甚至更高的杠杆比例极大地放大了次贷产品的盈利水平与投资风险。在这个过程中,整个金融业笼罩在一个巨大的金融幻觉之中:全球经济会持续繁荣,美国经济会持续低利率,房地产价格会只升不降,次贷产品也会只有高收益而不会有高风险,而如果有风险,也会有别人扛着而不可能轮到自己。这种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依托但却谁也不愿意也不能够承担风险的金融链条本身就极为脆弱,一旦金融幻觉破灭,整个链条就会立刻崩断,产品风险、产业风险、行业风险甚至系统风险就会不期而至,整体经济也就会面临难以抵御也难以把握的巨大风险。这就是美国次贷危机的演化过程。

二、次贷危机演变为金融危机的必然

始于美国的此次次贷危机,并没有像许多分析家们最初预期的那样很快风平浪静,反而愈演愈烈,最终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形成了前所未有的金融大海啸。其原因在于过度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过度泛滥的金融创新和过度放松的市场监管。

(一)过度超前的消费模式导致金融体系的严重脆弱

如果说中国经济中内需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度储蓄的话,那么美国经济中的更大隐患则是过度消费。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美国的储蓄率一直在8%~10%左右,进入90年代后期,美国的储蓄率开始大幅下降,至2005年,美国的储蓄率首次成为负数,2006年达到-1%,花明天的钱来过今天的日子不仅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而且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过度的消费模式本身就导致金融体系的严重脆弱,再加上金融系统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叠加效应,就使得危机的负面影响迅速扩大并逐波蔓延,以至最终危及到了实体经济乃至整个世界经济。

(二)过度泛滥的金融创新导致信用滥用

金融的本质是信用,金融创新的泛滥导致信用的滥用。在金融创新的旗帜下,金融衍生品泛滥无度,与经济本体发生了难以想象的重大偏离。创新的红利被拿走了,创新的风险却留给了市场。过度金融化、过度证券化、过度全球化给社会经济种下了一个个无法割舍的毒瘤,最后出来收拾残局的却只能是政府和纳税人。次贷危机不仅导致了美国银行甚至华尔街的毁灭,也给整个世界的金融生态环境带来了难以修复的重大灾难,这种灾难的最直接承受者不仅是美国,而且是整个世界。

(三)过度放松的市场监管导致风险聚集

在自由市场、自由金融的“华盛顿共识”下,美国政府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以后大大放松了对金融企业和金融市场的监管,而金融机构本身就天然存在着规避监管的动力与手段,这两种因素与美联储连续27次降息导致利率大幅走低,从而整个社会的流动性泛滥且找不到资金出路等各种因素结合在一起,就使得次贷产品等金融创新有了内在的动力与源泉,并且形成了无法考量也无法控制的系统性风险源。正是由于政府监管体制的缺位和漏洞,就使得整个华尔街处于创新泛滥的状态,除了设计者本人,其他参与者实际上都已经无法准确把握产品的风险与市场的风险。这样,笼罩在金融幻觉下的金融创新的实质就成了让别人用别人的钱来为自己买单的过程,信用关系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演变为信用陷阱。在次贷危机发生后,整个世界都低估了次贷危机所隐含的巨大风险,以至于最终酿成了人类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世纪性金融大海啸,并且造成了一场空前的世纪性经济大劫难。

三、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传导的路径

信用危机导致信心危机,信心危机导致发展危机。全球金融危机不但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而且还将深刻影响和改变整个金融体制与金融机制,深刻影响和改变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相互关系与相互联系,深刻影响和改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与发展机制。虽然美国与世界各国的政府都在不遗余力地救市,但从全球金融危机向全球经济危机的转化已经是一个很难逆转的进程。

(一)投资者与消费者的悲观情绪导致世界经济衰退

救市政策治标不治本使得金融风险只能缓解而不能化解,投资者与消费者的悲观将成为全球经济衰退的主要推力。美国次贷危机的主因是利率提高、经济放缓与需求不振导致的房价下跌,虽然与2006年的高峰时相比房价已经平均下跌了22.5%,但美国房价下跌的趋势还没有任何改变的迹象。如果像惠誉国际评级机构所预测的那样,美国房价再下降10%,那么美国次贷产品还会出现新的问题,危机的深化就还有可能。在这样的预期下,全球投资者与消费者普遍持悲观态度,世界经济就很可能在危机的泥潭里越陷越深,直到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乃至重大衰退。

(二)社会经济中枢神经紊乱导致经济有机体混乱

金融体系是当今社会经济的中枢神经,社会经济中枢神经的紊乱必将导致经济有机体的混乱,使得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内在联系发生阻隔。白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商业银行与生产企业之间的信用基础已经出现裂痕,银行惜贷与企业需贷形成重大反差,整个社会资本流转的链条、资金周转的链条和生产与需求相互衔接的链条都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脱节,社会的生产与消费形势也日趋严峻。在经济金融化已经达到相当程度的现代市场经济中,没有金融支持或金融支持不力的

生产与经营都很难有效与有序运行。美国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出现大幅下滑,三大汽车厂商都面临破产边缘;欧盟经济2008已经出现环比负增长,英国经济也出现衰退。种种迹象已经表明,全球经济从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的全面衰退过程已经开始。虽然各国政府在向商业银行注资的过程中都明确要求商业银行放贷,但在商业银行普遍面临自身难保的局面下,资金的效率、资本的效率与市场的效率都很难不大打折扣。因此,在目前和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实体经济不仅要面对整个社会经济中枢神经紊乱的困扰,而且自身还会遭遇长时期的“脑缺血”与“心脏供血不足”的病症,在这样双重的病灶下,社会经济很难正常和有效地运行。

(三)负财富效应的显现导致消费需求严重萎缩

消费需求的萎缩会直接对实体经济造成重大伤害。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所导致的全球股市暴跌直接成为毁灭财富的过程,而财富毁灭与未来预期变坏的双重压力会导致负财富效应的大规模扩散,这就会造成社会需求的进一步萎缩,不但美国与欧洲的房地产市场价格会进一步下跌,其他的产业与行业也会更加不振。也就是说,在这样的重大危机面前,无论是产业资本还是金融资本都将会面临更困难的局面。

四、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的传导

金融危机引发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加剧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很可能在恶性循环中跌入“危机陷阱”。尽管世界各国救市的力度越来越大,但救市的效果却并不明显。如果把这些救市措施本身的负面作用也考虑进来,那么世界经济所面临的状况就会更加严峻。

危机会在不同类型国家逐次传递并逐波激化。危机会在过度消费型国家、过度生产型国家、过度资源供应型国家逐次传递并逐波激化,使得整个世界都深陷其中而无一幸免。全球经济危机形成与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过度消费型国家发生危机,第二阶段是过度生产型国家发生危机,第三阶段是过度资源供应型国家发生危机。全球金融危机首先带来巨大冲击的是过度消费型国家并在这些国家中引起消费萎缩进而给生产与市场带来冲击,过度消费型国家发生的经济衰退又会反过来挤压过度生产型国家的海外市场并引起这些国家的经济衰退,而过度生产型国家如果出现衰退,那么受冲击最大的就是为过度生产型国家提供资源的过度资源供应型国家,并且将最终导致这些国家出现经济衰退。从这样的角度来观察和把握全世界的经济危机,首先是美国这样的过度消费型国家发生危机,然后传递到中国、印度这样的过度生产型国家,最后再传递到巴西、澳大利亚这样的过度资源供应型国家。全世界的经济危机就在消费――生产――资源供应因果链条发生断裂的过程中,逐次传递并且逐波放大,直至让整个世界都深陷其中。资本动荡、需求萎缩、投资不振将对世界经济发展形成重大挑战,国际市场萎缩与本国经济收缩也会形成负面乘数效应,使得危机不但会蔓延、深化和持续,而且还会导致走出危机的难度进一步提高,使得应对危机的手段越来越少,应对危机的空间也越来越小。

五、应对和防范金融危机的措施

在这样的重大危机面前,积极防范与谨慎应对才是唯一选择。

(一)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

美国金融市场要推出新产品一般实行备案制或注册制,当某种新的金融产品报批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一般会仔细审查,但是当有第二家金融企业再做同样的业务或同一家金融公司推出同样的产品,SEC只会做个备案,不再仔细审查。次级贷款证券化也是同样的程序,这种松散的审批监管模式,才使得次贷市场在短短几年内发展迅速。所以对于衍生品的监管,不仅要在审批时认真审查,而且要一直密切关注其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给予必要的监管和指导,从银行的金融到证券化的金融,对金融系统和金融监管提出了挑战。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合理评估创新产品风险,加强创新业务审查,坚决杜绝“拍脑门”、“赶时髦”式的金融创新。并且要实行事前沟通、事中审核到事后监督的业务创新全流程持续跟踪监管。

(二)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从这次次贷危机的贷款者来看,贷款机构不是商业银行,而是众多的次贷机构。放贷者本来知道次级债风险很高,但是对利益的追逐和市场占有率的压力让放贷者忽略了风险。最初放贷机构及投资机构一直获利颇丰。从2000年开始,这种放贷行为就一直持续,风险却在不被关注的情况下积累,最终在2006年下半年开始显现,2007年激化。我们的监管层必须加强对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的监管,严查假房贷、假车贷等问题,严防资金违规进入房市或股市,人为推动资产泡沫。我们应从次贷危机中吸取教训,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尤其是关注政策变动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重视房地产价格波动带来的潜在信用风险。

(三)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管

此次次贷危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不透明,信息不对称。创新金融工具在投资者和所投资的终端产品之间制造了太多的分离层面,投资者对所投资的资产池中的原始资产信用情况毫不知情,而仅是依靠评级机构的评级报告来进行投资决策。所以,一定要加强对信息披露及评级机构的监管。对于一项金融新产品,有关金融机构一定要将其具体情况介绍清楚,向合适的客户推荐合适的产品。

(四)加强对投资者的风险教育

次贷危机中投资者由于金融知识少,不了解金融产品,才会轻易相信他人,最终造成自己的损失。所以,投资者教育十分必要。投资者教育,不仅是让投资者知道投资有风险,更要向投资者大力宣传金融证券知识,宣传金融证券政策法规,倡导理性投资并引导投资者依法维权。

参考文献

[1]龙毅,王向楠,信用衍生产品与美国次贷危机[J],北方经济,2008(10)

[2]张健华,对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思考[J],金融发展研究,2008(9)

[3]何洪泽,次贷幽灵不散美国金融危机[N],环球时报,2008-09-17

[4]张迪陈,秋杉,从全球经济失衡角度来理解次贷危机[J],中国科技信息,2008(19)

地球很危险范文3

作为期货公司,造成全球曼氏金融走到“破产保护”的推手却并非来自该机构的传统业务――期货。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全球曼氏金融破产原因是什么?从中可以吸取的教训有哪些?面对更多的我国金融机构走出国门和更多开展海外投融资活动,我们又该注意什么?

走向“破产保护”

全球曼氏金融是世界最大的期货交易商,也是世界最大的在证券市场公开上市的对冲基金运营商,在全球拥有超过70家期货及商品交易所会员资格,同时也是美国政府指定的22家美国国债“一级承销商”之一。其前身是隶属英国对冲基金管理的企业――英仕曼集团公司――旗下的经纪商部门曼氏金融(Man Financial),其经营历史长达200年。2007年7月,曼氏金融正式通过首轮公开募股交易完成拆分,并更名为全球曼氏金融控股公司。

2008年2月,全球曼氏金融曾因一名交易员未经授权的小麦期货交易,造成1.415亿美元的损失,公司股价随后下跌28%。当年5月,全球曼氏金融进行了债务再融资;同年10月,曾担任芝加哥期货交易所首席执行官的伯纳德•丹(Bernard Dan)接任成为全球曼氏金融首席执行官,并宣布将重视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2009年11月,根据美国政府对国内金融衍生品交易行业开展的全面监管改革计划,全球曼氏金融将公司总部从百慕大群岛迁回美国本土。2010年3月,原新泽西州州长和高盛掌门人――乔恩•克辛(Jon Corzine)被任命为全球曼氏金融新一任首席执行官。同年8月,通过开支削减,加上市场交易量的总体增长,乔恩克辛领导下的全球曼氏金融实现了18个月以来的首次盈利。2011年2月,乔恩克辛公布在五年内将全球曼氏金融转型为投资银行的计划。短短几个月,公司持有高达63亿美元的欧债敞口,分别来自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爱尔兰和葡萄牙这些深陷债务危机的国家。今年8月,出于对公司在欧洲债务风险敞口的担忧,美国市场监管机构要求全球曼氏金融提高自身的净资本水平。

随着欧债危机的不断加深,2011年10月24日,穆迪将全球曼氏金融债务评级调降至略高于垃圾级别。穆迪在声明中表示,降级的主要原因在于全球曼氏金融激进的风险策略以及公司在欧元区政府债务的风险敞口。

10月25日,由于穆迪的降级决定,全球曼氏金融提前公布了截至9月30日的第二财季的财务状况,披露损失高达1.91亿美元,创历史纪录,致使公司股价当天暴跌48%。随后,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全球曼氏金融市值蒸发已超过2/3。10月31日,在寻求整体或至少部分出售公司资产以避免破产命运的多轮谈判失败后,全球曼氏金融只好正式提交破产保护申请。

破产原因分析

百年曼氏,一朝破产。这让人在扼腕叹息的同时,很容易联想到几年前破产的、同为“百年老店”的雷曼兄弟。从雷曼到曼氏,表面上,两者均是金融生态环境恶化的受害者:终结雷曼的是次贷危机,终结曼氏的是欧债危机,而深层次的原因却是全球曼氏金融的风险管理体系出现了问题。

破产原因之一:系统性风险的传导

据全球曼氏金融的披露数据,截至今年9月30日,其持有。62.92亿美元的欧洲国家债券,包括意大利的32.13亿美元、西班牙11.11亿美元、比利时6.03亿美元、葡萄牙9.97亿美元和爱尔兰的3.68亿美元。根据美国联邦破产法院的资料,全球曼氏金融拥有的资产净值约为410亿美元。据此计算,其对欧债国家的风险敞口,占其总资产的比例超过15%。

众所周知,欧债危机对全球投资者来说是典型的系统性风险。随着上述这些欧洲国家债券信用评级深陷急转直下的“泥潭”,系统性风险将传导给全球曼氏金融,其持有的巨额债券资产面临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市场风险。难怪在过去的12个季度,全球曼氏金融只有3个季度实现盈利。

破产原因之二:经营存在战略风险及过度投机行为

次贷危机后,美国银行业平均杠杆率已由雷曼破产时的30倍下降到10倍左右。大多数金融机构处于比较保守的状态,连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这样的金融机构也都一改往日的激进作风。而此时的全球曼氏金融公司,却采取了非常激进的态度,信誓旦旦地公布在五年内将全球曼氏金融转型为投资银行的计划。

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机构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集体下调希腊评级,标志着欧洲债务危机的开始。随后,西班牙、比利时等国家也先后陷入危机,德国、意大利等欧元区“龙头”国家也相继受到债务危机的影响。欧元区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失调问题是引发欧债危机的主要原因,1999年1月1日欧洲货币联盟成立后,欧盟所有成员国(除英国)统一使用欧元作为法定货币。但货币统一后,欧元区的财政政策却并没有实现统一。因此在面对债务过高问题时,希腊等欧盟成员国失去了货币政策这一有力工具,只能依靠财政政策“一条腿走路”来应付。当欧盟各成员国意识到债务问题存在时,问题已经严重到了“危机”的程度。

而恰在此时,全球曼氏金融却不断增持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葡萄牙以及爱尔兰的债券,高达近63亿美元,不畏风险之高,也不惧数量之大。这说明全球曼氏金融不仅战略决策出现了问题,而且存在过度投机的嫌疑。

过去,全球曼氏金融的传统主营业务是期货交易经纪业务,主要收入源自客户执行交易的手续费和期货交易保证金的利息收入。获取利息收入的方式是,当客户中出现对同一合约数量相同、方向相反的持仓时,全球曼氏金融作为期货公司的总头寸会被抵消掉,而客户交给全球曼氏金融的保证金就不须再向期货交易所上交。这样,全球曼氏金融就获得了来自买卖双方的交易保证金,这相当于短期融资,全球曼氏金融再将这笔短期融资投放到隔夜借贷市场,赚取利息收入。但近两年,美联储一直将隔夜拆借市场利率维持在0.25%以下,这无疑断了全球曼氏金融的一条“财路”。

首席执行官乔恩•克辛上任后,基于他的经历和经营偏好,一直致力于将全球曼氏金融打造成一家中型衍生品经纪公司,进而转型为投资银行。于是,为了开辟新的“财路”,他领导制定了进行高风险投资的投机战略,其中包括大举投资欧洲债券。2010年底,全球曼氏金融“看中”因信用评级下滑价格走低但收益率上升的欧洲国家债券,于是大量买入不被市场看好的欧债,并将其抵押获取贷款,希望能够获取利差。全球曼氏金融错误地认为,欧债不会出现大规模的违约。由于持有过量的欧债资产,加之欧债危机的不断加剧,其资产质量自然面临信用评级下调的风险,致使全球曼氏金融必须大幅增加归还借款本金的比例,进而陷入新的财务“流动性”困境。

破产原因之三:缺乏综合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作为知名的期货交易商,全球曼氏金融理应有着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但事实表明,在其转为投资银行的过程中,缺乏适当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从领导层的战略决策到新业务的资产配置,从对经济环境的变化把握到缺乏应对风险的措施,都暴露出全球曼氏金融风险管理的新盲区。

从全球曼氏金融2011年第二财季的报表中可以发现,其负债达397亿美元,总资产410亿美元,杠杆率高达40倍。同时,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全球曼氏金融买入了价值达63亿美元的欧洲债券,其欧债资产达到总资产的15%,相当于自身资本金的六倍。由此可见,这些资产的配置不仅缺乏风险分散的功能,也没有对冲欧债投资的管控方案(或许信用衍生产品可以成为其对冲欧债投资风险的合适工具)。

而此时的乔恩•克辛却仍不以为然,在财务报表的当天,他明确表示:“过去的一年来,我们在短期欧洲信用市场上见到机会,并建立起了相对应的资产组合。”、“我们仍相信,我们拥有继续成功管理这些风险敞口的资源和实力,2012年12月前我们的敞口将呈现正的表现。”然而事与愿违,百年曼氏金融终以申请破产保护告终。

破产的启示

全球曼氏金融公司的破产,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主要包含如下三方面。

第一,重视系统性风险的影响。随着金融全球化及市场经济发展,政府、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将面临更为复杂的系统性风险。其中,既有来自利率、汇率和商品价格波动的风险,也有来自国家或行业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这些系统性风险不仅影响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在某个季度的盈利状况,甚至能决定其“生死”。外部的欧债危机,国内的地方融资风险、房地产行业风险、大面积中小企业陷入融资困境和系统性重要银行存在的共同难题等,均可成为我国可能面临的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金融机构应积极研究和应对这些系统性风险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

第二,建立和强化新型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机制。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对全球曼氏金融来说,投行业务是一项全新的业务,相比其过去的核心经纪业务,风险要大得多,但全球曼氏金融毫不顾忌投资风险,以有限的资本金在投行业务中进行“豪赌”。因此,一旦承担过高的风险,便很可能引发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而资本金的缩减将快速、严重地削弱自身财务稳定性。全球曼氏金融公司的破产无疑给国内金融机构一个重要警示――一定要将风险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要把控合理的头寸,严格建立风险管理措施,不能追求过高的杠杆比率。正如凯恩斯所说:“市场不理性的时间,可能要比保持不破产的时间长。”在世界经济环境如此动荡的今天,新型业务过度的风险敞口很容易因其自身的不可控而将企业拖垮,选择适当的“风险-收益”组合、稳中求胜才是“硬道理”。

地球很危险范文4

美国时间2008年9月14日,注定是被载入全球金融史册的日子。号称“全球金融中央大街”的百年华尔街,又爆出了有一百五十八年历史的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的消息。紧接着,美林银行、美国国际集团(AIG)也相继被收购和政府接管。一时间,华尔街危机四伏,并引起全球金融动荡。然而,当我们从震撼中稍作平静,探究引发华尔街次贷危机的前因后果时,才发现,美国的金融体系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糟,雷曼兄弟破产,也许是美国次贷危机的终结者。毕竟,百年华尔街经历过太多的风雨,不断有知名公司倒闭,也不断上演着新的传奇。

背景次贷危机是这样引发的

一个年轻人要买房,去房贷抵押银行申请贷款,银行发现他的资信状况不太好,但决定还是加上几厘的利息接下这笔业务。年轻人购房之后,很短时间内房价上涨了,就想再买一套用来投资。于是,抵押了已经购得的住房,在银行申请到了更多的贷款。不仅支付了第二套住房的首期款,还买了一部豪华车去逍遥。在美国,这样的年轻人有很多,造成了住宅旺销,价格飞涨。因此,很多收入不高的人们都享受到了一套或者几套住房。

房贷抵押银行在给年轻人放款之后,没有将债权拿在手上很长时间。在加了一定的利润后,把这个年轻人的贷款跟其他人的凑在一块,转手给综合性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和对冲基金。经过打包后的贷款,就在这些金融机构之间像皮球一样被传来传去,甚至会被传递数十次,每过一次手,就有金融机构获得一次利润。

这个游戏能进行下去的前提,是房价不断上涨。但泡沫总有破裂的一天,当房价涨不上去的时候,最后接到球的金融机构因为成本高昂,风险迅速暴露。继而就像倒塌的多米诺骨牌一样,层层向前传递,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对冲基金、住房贷款抵押机构、开发商和购房者个人等参与传球游戏的所有群体,都被一网套住。

在对冲基金纷纷清算,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大住房贷款抵机构被美国政府接管以后,雷曼兄弟和美林两大顶级投行轰然倒地,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AIG(美国国际集团)也被政府接管,靠美联储输血以维持喘息。

雷曼破产、美林卖身和AIG被政府接管,引发全球投资者对美国金融体系的极大担忧,股市遭遇重挫。中国的银行机构也未能幸免,9月16日、17日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连续两日封于跌停,A股从去年10月6000点之上的高位下跌以来,跌速越来越快,9月18日午盘已经回到了“鸦片战争前”(1816点)。

次贷危机的前世今生

如果没有次贷危机,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将在美国金融界“名人堂”的最靠前位置占据一把交椅。从1987年开始,格林斯潘连任五届美联储主席,直至2005年退休。这个被称作在金融领域的权势超过美国总统的天才,在很大程度上,是此次从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

那些没有支付能力的年轻人能逍遥地拥有豪宅名车,主要源于本世纪初以来,格林斯潘推行的低贷款利率。在网络泡沫破裂之后,美国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9?11”恐怖袭击又严重打击了全球投资者对美国经济的信心。格林斯潘的宽松货币政策,力助美国经济走出低谷,其个人声望也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在经济领域,任何经济政策都是双刃剑。低利率促进了美国经济的繁荣,市场上流通的货币越来越多,银行等金融机构都有很强的放贷冲动。对于一些信用状况不好的申请人,也放宽审查,附加些许利息就放款。由于美国资产证券化程度很高,银行放贷之后,基本不会从始至终持有,往往马上转手给华尔街的投资机构。

之后,证券化后的贷款资产就在华尔街上击鼓传花。倒手数十次以后,已很难追溯到最初的贷款人了。这其中隐藏着显而易见的风险,但在楼市繁荣面前,风险很难让金融工作者头脑清醒。由于次级贷款业务有着极高的利润率,即使大家听到熊的叫声就在不远处,但由于都能将接到的烫手山芋转出去,随之视而不见。

2008年3月,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倒闭,华尔街听到了清脆的泡沫破裂声。在美联储安排摩根大通接管贝尔斯登后,有很多投资者认为,已经有人(贝尔斯登)承担了责任,次贷危机告一段落。然而,已在厨房里发现了一只蟑螂,谁敢确信它就是最后一只?

最悲观的人也没料到,就在中国中秋节(9月14日)到来的周末,存在了一百五十八年的华尔街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突然宣告破产,有九十四年历史的华尔街第三大投行美林证券,也出售给美国银行。两天后,美联储又接管了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AIG。

此时,危机已经超出了次贷的范围。一些评级和优先权指数都高于次级贷款的高级债券也出现巨幅贬损。不管人们是否愿意承认,全球正处在有史以来最大的金融危机中。为了应对危机,全球的央行在雷曼倒闭的两天内,向资本市场输血超过3000亿美元。

金融创新和证券化放大风险

在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当下,中国金融监管层官员的嘴角里当有一丝傲慢的笑意:“看美国金融机构乱放款,惹祸了吧!”银监会官员曾多次在各种会议上表示:“美国资产证券化的金融创新不是分散了金融风险,而是扩大了风险。”

本来就有很多专家,乃至金融监管层官员就对金融体制改革和开放充满了疑虑,此次被称为金融创新领头羊的美国成了“放射性毒源”,更让他们提高了嗓门:“美国那一套不行,自己都玩不转,咱们不用学。”

中国的金融机构开展的业务相对封闭,目前,蔓延至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业产生的冲击十分有限。但笔者十分遗憾地认为,中国金融业的损失不在账面上,如果因为美国出现危机,就以此为借口在改革和创新上裹足不前,我们遭受的损失将无法预测。

如果美国的年轻人是在一家中国银行寻求贷款,他当然很难申请到,这可以算作中国银行业从严监管的优越性。但通常很多银行因噎废食,在泼脏水的同时把孩子也倒掉了。目前,由于融资渠道狭窄,很多中小企业在缺乏资金的同时只能求助于银行,但银行通常因为风险大,操作成本高为借口拒绝放贷,而这些企业的利润和现金流往往很好。

银行当然有自己的如意算盘。中小企业贷款发放要承担责任,而国有大中型企业即使没有政府担保,出事后责任也更容易推脱。同样放一笔款,给大型企业1个亿,一笔业务就行。放款给中小企业,一个企业50万元,要操作200笔,实在是不经济。

于是,中小企业就融资无门。如果在美国,银行、贸易融资公司、小额信贷公司、保险公司都会乐意给它提供信贷支持。中国银行业攀附大企业的倾向,造成国内金融资源失衡。

而这次犯下大错的资产证券化,被一棍子打死也有武断之嫌。银行吸收储户的钱通常期限较短,而贷出的钱――如重大工程和房贷,通常期限较长。存贷款期限的不匹配造成银行体系资产流动变慢,同时,所有风险都担负在银行身上,风险过于集中。

所以,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金融创新本身就是一个工具,美国由于滥用而造成金融危机;而中国如果不用,同样也可能在未来裂变成银行系统的危机。

同时,对于美联储的“救市”举动,也成了某些专家幸灾乐祸、抨击美国金融系统的靶子。事实上,尽管美国现任联储主席伯南克来自于华尔街的高盛,也被某些美国评论界人士蔑称为华尔街在白宫的代言人,但美国的“救市”绝对不是我们的专家所理解的救市。

美国和全球发达国家在危机发生后,注入到资本市场的钱,大多是拆借给金融机构的短期贷款,是救急不救穷。房地美和房利美因提供了全美一半的住房抵押贷款,波及面太大,被政府接管,保全了债权人的同时,把投资者的股价归零,狠狠惩罚了那些在楼市高峰期头脑发涨的炒作者。

美联储接管AIG也属同样的情况。提供给AIG 850亿美元的过渡性贷款不是免费的午餐,AIG要支付12%左右的年息。同时,美联储有权否决AIG普通股股东和优先股股东的提案。为了不让纳税人的钱置于危险境地,剥夺了AIG股东的利益。

美国金融体制中把“道德风险”放在第一位。如果危机过后都由政府和纳税人埋单,投机者恶意炒作的气焰就不能平息。我们看到,在惩罚了房利美、房地美和AIG的股东之后,美联储拒绝对雷曼兄弟施救,铁定了心让这个存在了一百五十八年的华尔街金字招牌蒙尘。

而中国在危机中是怎样处理的呢?为应对券商和信托公司的倒闭潮,中国央行曾支付了几千亿,为工、中、农、建、交五大国有商业银行改制,又从外汇储备中支付了数千亿,说白了就是印钞票,让全国人民都分摊一点。

这是历史的尘迹,不提了。但2007年下半年楼市疲软以来,房地产开发商都在盼望央行“”,并摆出鱼死网破的架势:“爱咋咋地,银行比我先完蛋!”我们期望银行能一笑置之,如果表面上说没事,内心里心惊胆颤,开发商的讹诈真能奏效,那就会出大问题。

笔者只是希望,如果,万一,银行业未来有危机的话,让它们自己担着(都是自负盈亏的上市公司法人主体了),别再打全体人民的主意,财政部的财税收入也不能免费使用!老美“救市”那一套,如果我们能取其精华地学一点,好处大于坏处。

声音

美国总统布什:

雷曼兄弟破产短期惨痛 长远有利

雷曼兄弟公司破产,让大家都感到担忧。美国政府决定采取一些措施,减轻金融市场的动荡。从短期来看,雷曼兄弟破产当然会对整个金融市场调整产生很大的影响,投资人和公司雇员将经历惨痛的冲击。但从长远来看,美国经济是有弹性和能够抵御这些风险的,这对美国经济调整还是会有帮助。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

地球很危险范文5

关键词:金融系统复杂性金融风险

一、金融复杂系统脆性的内涵与特征

脆性首先是一种像玻璃、砖等的材料性质,在打破了之前没有塑性变形的性质,在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是无形的、不易被察觉的。复杂系统的脆性遭受外部原因时,成为系统崩溃的根本原因,但同时也促进和形成了原系统演化的力量。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层次和复杂性的增加,规模越来越大,金融系统已经越来越难以控制。一个个简单的子系统组成了金融系统。在所有子系统的运行继续履行自己的进化,与其他子系统或外部环境的物质,如能源、资金和信息不断交流。因此,金融系统的复杂性,从系统运行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或大或小的内部和外部的干扰,这种干扰有一些具有不确定性。此外,仍然有一些事情本身固有的缺陷不可避免。这一系列干扰因素都可能直接影响到任何子系统,引发连锁反应。在这一点上,对复杂系统的金融脆弱性也同时显示。因此,这个复杂的金融系统的脆弱性的定义是:由于其固有的缺陷,系统不可避免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干扰作用,导致复杂的金融系统中的一个系统(子系统)崩溃,然后引向整个复杂系统的传播,使得金融系统的功能或部分丧失,或整体崩溃,这个特点通常很难被检测到。

二、从美国次贷危机到全球金融危机的脆性过程分析

(一)脆性联系的形成过程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强,促使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国际本位货币。单极世界货币体系,使美国庞大的经常帐户赤字成为现实 ,为次贷危机的脆性源的产生提供了条件。美元是当前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计价和结算的主要货币形式。在与美国的交易中,世界上其他国家赚取到美元,为了扩大出口,避免国家的通货膨胀,汇率及其它因素获取优势,国家在买入美元的同时,在市场上投放大量的本国货币。世界经济本轮急速增长的趋势,促进了世界经济的资金高流动性过剩,并迅速向金融部门流通,美国的金融产品的大量被购买是这部分资金的主要去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美元的发展速度。在国际金融市场,美元成为世界上的“必备品”,成为全球金融资产配置的“必备品”,美元金融资产正在加速膨胀。这实际上是作为金融产品,世界各地的投资者为美国消费者提供信贷支持。这一切都可以维持在信贷基础上,但这个基础有时也很脆弱,它是动态的。这使得美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发展比例严重失衡,也是导致资产价格泡沫膨胀的诱因。美国庞大的经常帐户赤字,使美国金融系统的脆性的时间风险存在,并且逐渐积累增加。这需要通过资本项目顺差为美国减少风险,以保持国际收支的动态稳定性,降低美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国际金融机构和美元为美国金融市场的全球流动,在美国市场可以最大限度的收入资本化、证券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利益驱动下,一些稳定低的金融资产一再被利用,因此金融资产脆性已被多次激发,并逐步作为风险被转移到国外链。为了分散风险,继续促进金融机构的经营多元化,市场全球化,因而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甚至两个经济实体之间的国家之间相互交织在一起,深化了全球化的联系。虽然这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个人和功能的风险,然而系统性风险却进一步增加积累,并促进各国之间的风险转移。因而,在全球经济制度和金融体系中,形成以美元流动为主导的运行系统。

(二)脆性的激发过程分析

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取决于个人的资本统治的金额,取决于他的资本扩散价值生产过程和持续扩大的需要,很小程度取决于产品的直接需要,这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衍生产品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沟通的桥梁,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是它的基本特征。它可以通过杠杆效应获取大量的资本,只是付出非常低的资本充足率。世界上美元的流动性,都是通过金融衍生工具来进行的。据此,美国持续庞大的经济赤字的脆弱性传递到每个子系统中,并渐渐地被激发。在发展之初,虽然遭遇到各种不同因素的干扰,但是每个子系统都有其自身的组织,并且强于脆性,因而仍然可以运行在非平衡态。这时这个复杂系统的金融脆弱性一直处于隐蔽状态,但金融风险已逐步积累。美国住房按揭贷款为6.5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所以在美国的金融系统中,如果一个微型元素突然打击到金融体系 ,借款人到期无法偿还贷款,将立即导致次级抵押贷款部门财政快速增长风险。由于系统是开放的,次级抵押贷款机构,并与他们接触到的抵押贷款投资公司中很强的吸收,以维持其稳定的负熵流的程度。负熵是吸收了大量抵押贷款投资公司

[1] [2] [3] 

也将链接到其他强元素的程度,金融机构和抵押贷款相关的投资银行、保险机构和其他渗透。金融产品和信贷紧缩的风险进一步蔓延,使这些金融机构的帮助,由次级抵押贷款银行和负熵与相关金融机构持有获得稳定的不足以维持自己,他们也将破产。年,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并裁减.%的员工,这成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起点。随之而来的是美国一些大型抵押贷款公司投资出现接踵而至的危机,甚至破产倒闭,如美国两大抵押贷款机构房地美和房利美纳入政府年照顾管理,美国抵押贷款投资公司年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证明次贷危机的房地产金融系统的脆性熵受到冲击的影响。

财务子系统之间的联系是非线性的特点,房地产金融公司、投资银行倒闭和保险机构吸收其他子系统脆性,如商业银行、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和其他功能,使得各金融子系统脆性成为其他的变化的主要矛盾,金融风险开始从房地产市场逐渐蔓延到其他金融领域。由于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最终复杂系统的金融脆弱性已经成为在运行状态的主要矛盾。已经有大量失败的金融机构,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迅速枯竭,金融资产价格巨大的跳水,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美国金融市场像一个巨大的“金融黑洞”,在以美元为主体的运行机制下,不断吸取其他经济体的负熵,使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脆性熵风险转嫁到其他国家的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次贷危机成为由美国蔓延到其他国家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给全球金融危机的作用,充分反映了复杂系统、操作性、滞后隐蔽性、金融脆弱性的过程,其中任何一方面发生问题,有可能由此酝酿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

三、基于金融复杂系统脆性理论的金融危机防范

虽然金融制度的演变日趋复杂,金融危机的机制也在发生变化,但它与实体经济的联系依然是最重要的关系。因此,次贷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新形式实体的具体表现,是商品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类型。因此,可以得出:危机是在商业批发和银行等金融领域中开始爆发的,不是直接在零售和消费相关的风险和业务中爆发的,经济危机最初的表现形式是金融危机。

第一,这场危机充分暴露了在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经济体系中,美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资产通胀,消费模式和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类型,所生产的增长模式表示过剩全球经济失衡的脆性特征。这种脆性在于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制度和经济制度,存在系统风险和各种缺陷。而要降低这一脆性,最根本的是要创造和一个主权国家脱钩,保持货币的国际储备货币的长期稳定,从而避免主权货币作为储备信贷,促进货币走向国际储备货币稳定的货币风险,供应秩序,提高整体调节方向,从根本上维护全球经济和金融的稳定。

第二,要避免过度的杠杆效应的金融衍生。金融的脆性,使之经济繁荣过程中,投资方只看到了过度使用杠杆效应带来的利润的,忽视了吸引力将下降,资产价格的复杂性有一个巨大的潜在风险。从复杂系统的金融脆弱性可以在金融体系的演变可以看出,脆性的激发强度和脆性熵风险的程度成正比。因此,衍生工具的杠杆作用,将大大增加了无序投资基金,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完善金融混乱复杂系统脆性,加快了复杂系统的金融崩溃。

第三,降低了金融体系的脆性联系,避免传染给其他市场的风险。现代金融业的风险更复杂的多样形式,日益密切的关联度,越来越大的金融体系。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共同作用产生了次贷危机。金融市场缺乏监管力度,导致次贷危机爆发前,金融产品能够大行其道。美联储杠杆率的金融市场操作,以及市场混乱监管不严是局势失控主要原因。因此,要地切断传播途径的脆性熵的风险,我们必须加强金融监管,提高整体风险管理。

第四,完善金融体系的自我组织。由于对经济和金融发展、经济转型水平的限制,一个新兴的经济体已具有高投入,高负债,高消费的“三高”特点。国家赤字的增加,外汇储备的减少。证券投资,以及购买美国的债券在发展中国家的海外资产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直接投资和银行贷款等之战很小的部分。在金融危机发生时,极易受到复杂系统的金融脆弱性的蔓延,缺乏自救能力。因此,所有国家,特别是金融发展水平低的发展中国家,应增加黄金储备和其他资产,以增强国家在危机时期的应对能力。

地球很危险范文6

在索罗斯定义的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美国资本市场打一个喷嚏,中国的银行业就会得一场感冒。美国次级债危机波及到中国三大国有上市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卷入了美国次级债风波。事情的起源是美国财政部公布的一份报告称,过去一年,中国的机构投资者是美国按揭债券市场的最大投资者,持有1075亿美元的投资;尽管三大国有银行纷纷表示在美国次级债市场的外汇投资不多,损失很小,但市场仍然担心三大国有银行在美国债市的外汇投资可能面临严重缩水。

这场美国次级债泡沫破灭的原因就是美国房地产销售量和房地产价格出现下降,住房抵押贷款违约率不断上升,引发了次级债泡沫的破灭,导致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商纷纷破产,进而蔓延到过度投机的债券衍生品市场,并波及美国、日本、香港等全球股市暴跌。

美国次级抵押住房贷款危机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导致市场风险溢价和借款利率不断上升。市场担心资金成本的提高可能导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进而结束全球商品和股票市场的牛市,受此影响,纽约国际石油期货也出现震荡,创下今年1月以来最大的单日跌幅。

据估算,整个全球债券衍生品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0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7倍,是全球所有债券价值的三倍,这就是说,每张债券已经被重复买卖过三次。

美国债券衍生品市场的繁荣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成本,而次级抵押贷款让美国没有钱或信用评级低的穷人都能买上房。在美国,不同信用评级的债券享有不同的收益,那些高风险的次级债因为美国房价不断上涨利息收益高受到债券市场追捧。在抵押贷款金融机构看来,由于房价在上涨,即使出现违约,也可以通过变现抵押物回收本金和收益,这些资产是安全的;另外,按揭金融机构还可以在债券市场卖掉这些风险资产的债权。

而由于债券期权市场的发展,持有这些高收益次级债的投资者不用卖出债券,也可以通过期权市场对冲风险;只要房价不跌,一切都是无风险套利。这也是中国三家上市国有商业银行敢于参与投资美国次级债市场的原因,他们在国内的住房抵押贷款业务赚到了很多钱,按揭贷款债券被列入银行的优质资产,对住房按揭债券的风险性认识不足。

美国次级债危机给国内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首先,美国债券衍生品市场一系列完整的分散风险的制度设计,尤其是对债券信用评级的严格分级管理,延缓了危机的蔓延,值得国内发展金融市场借鉴。但是,住房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品的设计又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分散银行或按揭金融机构的风险;另一方面,这种风险并没有消失,实际上是把风险转移到了资本市场,使得危机更富有传染性,一旦房价波动,违约率上升就带来连锁反应。中国未来在抵押贷款证券化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房价波动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