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范例6篇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范文1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交角(即太阳在当地的仰角)。

    2.正午太阳高度——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

    3.正午太阳高变化规律

    (附图 {图})

    (1)纬度变化规律

    让学生读“夏至日和冬至日不同纬度的太阳高度图”,并补充“春分日和秋分日不同纬度太阳高度图”, 问:二分日和二至日太阳各直射在哪一条纬线上?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怎样变化?学生回答后,要求 在图上标出由大到小的箭头。据此进行小结。无论什么季节,正午太阳高度总是由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向南北二 方依次递减。距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相差1度,则正午太阳高度减少1度。如夏至日,太阳直射在23°26′ N,北极圈距北回归线(66°34′-23°26′=)43°08′,其正午太阳高度为(90°-43 °08′=)46°52′;南圈距北回归线(66°34′+23°26′=)90°,其正午太阳高为0 °。

    (2)季节变化规律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变化,某地当太阳直射点移来时,正午太阳高度就增大,反之则减小。不同季节各 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可用图二表示。按有无太阳直射,可分为两个区域的变化状况,可用表一说明。

    表一 各纬度因季节变化引起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附图 {图})

    根据图二和表一小结:

    (附图 {图})

    ①6月22日前后,北回归线以北达到最大值,整个南半球达到最小值;12月22日前后,南回归线以 南达到最大值,整个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②由于北回归线以北和南回归线以南没有太阳直射,一年中只有一次最大值和一次最小值;南北回归线之 间的地区,有太阳直射,一年中有两次最大值,除赤道外,只有一次最小值。

    4.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原因

    (附图 {图})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长和夜长的表示方法

    读“昼半球和夜半球图”,明确昼弧、夜弧及其长度所表示的地理意义。昼(夜)弧所在的纬线长表示昼 (夜)长。如昼(夜)弧的纬度长度为120°,即昼(夜)长为8小时。

    2.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读“昼夜长短变化图”,问:北半球什么时间昼长(短)于夜?什么时间昼最长(短),什么时间昼夜半 分?赤道上全年昼夜长短怎样?南半球的昼夜长短变化与北半球有什么样的对应关系?然后填出表二中括号内 的内容:

    表二 二分日、二至日全球昼夜短状况

    (附图 {图})

    3.昼夜长短分布规律

    问:“昼夜长短变化图”中的四个日期,太阳直射点各在哪条纬线上?各朝哪个方向移动?它是怎样影响 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填表三中括号中的内容

    (附图 {图})

    表三 昼夜长短纬度分布状况

    从表三可得,昼夜长短的变化总是随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移动而变化,即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与太阳直射 点周年变化规律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可以下表表示:

    (附图 {图})

    然后让学生对比说明:同一纬度上不同季节和同一季节不同纬度上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在 此基础上,可用列表形式(表略),小结太阳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连续变化过程。

    三、四季更替

    1.四季划分

    (1)天文四季

    表四 天文四季(北半球)

    (附图 {图})

    (2)我国气候统计划分的四季

    表五 我国气候统计四季(中纬度地区)

    (附图 {图})

    2.四季成因: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范文2

关键词:椭球变换;独立坐标系;坐标转换;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在工程测量中为了减少投影长度变形,通常建立独立工程坐标系,此坐标系仍采用高斯投影方法,但投影面不是标准的参考椭球面,而是选定的补偿高程面,一般选择区的平均高程面,投影带不采用国家6°带或3°带,而采用任意带,投影的中央子午线通常设在测区中央,这样就形成了任意带任意投影面的独立工程坐标系。因此实际高速公路用地红线坐标通常是独立工程坐标系下坐标,这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以标准椭球面和标准分带为投影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数据不一致,不能简单套合,从而带来了不能准确计算和展示高速公路范围内土地利用规划情况、占用土地利用现状地类等一系列业务问题。两者之间的数据转换问题实际就是任意带任意投影面的坐标转换计算问题,这必然涉及到坐标换带问题和椭球变换问题,文章探讨了各种椭球变换方法,椭球变换后计算大地坐标的不同方式及坐标换带计算,实现了任意带任意投影面的坐标换算,从而实现了高速公路用地红线坐标和土地利用图件套合问题的解决。

1 问题模型

问题的实质是不同椭球体上的大地坐标转换,因此转换主要分两步进行,首先是建立起转换前后椭球体元素之间的数学关系,即建立新椭球元素和旧椭球元素关系;其次是建立新旧椭球体之间坐标转换的具体公式。在新旧椭球体之间坐标转换前,需要用高斯投影反算公式求出平面坐标(新椭球体1上)在旧椭球(标准椭球)的大地坐标,即(x,y,h)I到(B,L,H)I。大地坐标转换后则需要用高斯投影正算公式求转换出的大地坐标(新椭球体2上)的平面坐标,即(B,L,H)Ⅱ到(x,y,h)Ⅱ。

1.1 椭球变换方法

选定任意高程面投影会引起标准椭球参数的变化,实际上是建立起了新椭球体并在此椭球体上投影计算。在工程测量中,通常选择实际观测的某一点或者多个点归算得到的一个等效虚拟点作为基准进行椭球变换,得到新椭球。常用的椭球变换方法会引起坐标系原点、椭球长轴及扁率的变化,但一般不会引起坐标轴的旋转和尺度的变化。假设椭球变换的基准点为P0(B0,L0,H0),此坐标为基准点在旧椭球上的大地坐标,投影面大地高为H,此投影面大地高是新椭球面相对于旧椭球的大地高差。为了使用旧椭球和新椭球之间的大地坐标微分公式实现大地坐标的转换,通常需确定新旧椭球体元素之间的关系式,新旧椭球体元素之间的关系式由几何关系导出,通常将此几何关系概括为以下述几种方式。

1.1.1 椭球膨胀法

椭球膨胀法仅椭球长轴变化,椭球扁率、平移、旋转、尺度参数均不变。椭球膨胀方法有多种,一种以投影面大地高H作为长半径的变化量,即

1.1.2 椭球平移法

椭球平移法将椭球沿法线平移至补偿高程面处, 因此仅椭球中心变动,即 dX0≠0,dY0≠0,dZ0≠0,椭球长轴、扁率、旋转、尺度参数均不变。其值为如下:

1.1.3 椭球变形法

椭球变形法使变换基准点上法线不变,椭球扩大变形至补偿高程面处,这种方法椭球长轴及扁率均变化,平移、旋转、尺度参数均不变,其变化量为:

1.2 大地坐标转换计算

在椭球变换的基础上,再应用新椭球面上大地坐标和旧椭球大地坐标的转换方式可计算出新椭球面上大地坐标。转换新旧大地坐标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大地坐标(B原,L原,H原)空间直角坐标1(X1,Y1,Z1)(对应旧椭球)空间直角坐标2(X2,Y2,Z2)(对应新椭球)转换后大地坐标(B转,L转,H转);另一种是:原大地坐标(B原,L原,H原)大地坐标微分量(dB,dL,dH)转换后大地坐标(B转,L转,H转)。由于前一种转换方式涉及迭代计算,求解不甚方便,因此只讨论以大地坐标微分公式为主要工具进行转换。

1.2.1 广义大地坐标微分公式

广义大地坐标微分公式是融入椭球中心位移、参数变化、欧拉角和尺度变化的大地坐标微分公式,式如下:

式中A、B、C、D分为中心位移、欧拉角、尺度变化和参数变化的系数矩阵,详见文献[1],代入(5)公式中的自变量向量的具体值,可以得到大地坐标的变化量。以上是通用公式,具体在不同椭球变换方法中有区别(不同的自变量分量取0或者不为0)。如果采用椭球膨胀法,根据式(6)可计算出各点大地坐标的改正量。

以上各式中变量意义如下:

α-旧椭球扁率;e-旧椭球第一偏心率;Mi-任意转换点在旧椭球上子午圈曲率半径;Ni-任意转换点在旧椭球上卯酉圈曲率半径;Hi-任意转换点在旧椭球面上的大地高;Bi-任意转换点在旧椭球面上的纬度;Li-任意转换点在旧椭球面上的经度;dX0,dY0,dZ0-椭球中心坐标变化量(新椭球体相对旧椭球体)。

1.2.2 任意带任意投影面的坐标转换计算步骤

由于文章转换过程步中都将标准椭球体视为旧椭球体,因此转换步骤中以标准椭球体代替旧椭球体的表述。转换分两步,如下所述:

(1)将第一带、指定高程投影面上的平面坐标(x, y, h)Ⅰ换算为标准椭球面上的大地坐标(B,L,H)Ⅰ

若根据广义大地坐标微分公式计算,其步骤为:a.根据标准椭球参数和第一带中央子午线,按高斯投影反算公式,将第一带的平面坐标换算为标准椭球上的大地坐标,其目的是为了后面计算大地坐标改正量;b.选择一定的椭球变换方法,根据式(1)、式(2)、式(3)、式(4)计算椭球长轴或扁率或椭球中心的变化量;c.根据式(6)、式(7)、式(8)计算出dB,dL,dH;d.计算新椭球参数aI=a+da,αI=α+dα,并根据新椭球参数和第一带中央子午线,按高斯投影反算公式,将第一带的平面坐标换算为新椭球上的大地坐标(B2,L2,H2);e.根据下式得到标准椭球上的大地坐标结果B=B2-dB,L=L2-dL,H=H2-dH;

(2)将第一步得到的标准椭球面上的大地坐标(B,L,H)I投影到第二带指定补偿高程面的平面坐标(x,y,h)Ⅱ。

若根据广义大地坐标微分公式计算,其步骤为:a.选择一定的椭球变换方法,根据式(1)、式(2)、式(3)、式(4)计算椭球长轴或扁率或椭球中心的变化量。b.根据式(6)、式(7)、式(8)计算出dB,dL,dH。c.计算新椭球参数aI=a+da,αI=α+dα,及新大地坐标B2=B+dB,L2=L+dL,H2=H+dH。d.根据新椭球参数和第二带中央子午线,用新椭球上的大地坐标(B,L,H),按高斯投影正算公式计算第二带指定投影面上的平面坐标(x,y,h)Ⅱ。

2 应用实例-高速公路坐标转换

根据上述公式和计算步骤在EXCEL下编制相应软件,并选取了广东省某在建高速公路某标段的全部用地红线坐标点进行计算。该标段的用地红线平面坐标中央子午线为114°16′,投影面大地高为160m,标准椭球体为西安80参考椭球体(IAG75),坐标形式为高斯坐标。根据土地部门的需求,要求将该标段的用地红线坐标转换为中央子午线为114°、投影面大地高为0m,亦即西安80标准椭球体上的标准分带高斯平面坐标。由上分析知,本次转换只需要转换到第一步为止,是将各椭球变换后的坐标还原(还原转换)到标准椭球面上的坐标,是实际任意带任意投影面的平面坐标转换中的比较特殊的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椭球变换方法及不同的计算大地坐标变化量的方式进行坐标转换。计算对象为此高速公路用地红线坐标的全部807个坐标点,基准点选取全部点的几何中心点作为等效虚拟点。表1是利用广义大地坐标微分公式,不同的椭球变换方法求解的平面坐标结果(限于篇幅只列出了其中三个点)。

通过上表计算各点投影值的平面相对偏离值,可得椭球膨胀1与椭球膨胀法2的投影偏离最小,计算值达到了0.000008m,几乎为0,说明两种膨胀法坐标转换的效果基本一致。椭球变形法和椭球膨胀法1的差距最大,点位偏离达到了0.030783m,但也属于厘米级的误差,由此可见,各种椭球变换的各个平面点的相对偏离值属于厘米级误差以下,因而对于1:10000土地利用图件图上2mm,实地2m以内的精度要求,转换后的坐标误差足够达到精度要求,即坐标转换后可以以厘米级的定位精度套合国土资源部门的土地利用图件。

以807个坐标点中的1、2号点为基准,分别在原投影面和变换椭球后的新投影面上求出各点至1、2号点的距离(为全面衡量全标段误差,增加跨度最大的4号点),将对应的距离相减得到长度变形值,其中两条边的结果见下表2。长度距离值的对比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椭球变换方法得到的距离变形值基本相等,差距都在毫米及毫米以下,说明采用不同的椭球变换方法所产生的距离变形是一致的。从限制长度变形的角度来说,各种椭球变换方法结果一致。

3 结束语

通过研究分析了任意带任意投影面的平面坐标换算方法及其在高速公路用地红线坐标中应用,通过新旧椭球元素关系式和相应的广义大地坐标微分公式并在EXCEL下编制相应软件,解决了此类问题的坐标换算问题,并以某高速公路为实例,分析计算了高程补偿面上的投影平面坐标换算至西安80坐标椭球和标准分带投影平面坐标,通过进行点位精度和长度变形分析表明,各种椭球变换方法前提下的坐标转换的结果基本一致,算例中定位误差在厘米级,转换后的高速公路用地红线坐标也符合相应比例尺土地利用图件套合后的点定位精度要求。

参考文献

[1]熊介.椭球大地测量学[M].北京:出版社,1988.

[2]孔祥元,郭际明,刘宗泉.大地测量学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施一民.现代大地控制测量[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3.

[4]施一民,张文卿.区域椭球元素的最佳确定[J].测绘工程,2000(3):27-29.

[5]海清.通过椭球变换建立区域独立坐标系的方法[J].海洋测绘,2007,27(5):33-36.

[6]丁士俊,畅开蛳,高琐义.独立网椭球变换与坐标转换的研究[J].测绘通报,2008(8):4-6.

[7]汪善根.GPS在小区域测量中坐标转换方法[J].测绘通报,2001(9):8-9.

[8]黄谟涛,等.空间直角坐标和大地坐标的转换[J].测绘学院学报,1998,15(3):165-166.

[9]杨凡,等.三维坐标转换方法研究[J].测绘通报,2010(6):5-7.

[10]方扬.任意带任意投影面的平面坐标转换方法研究[J].铁道勘查,2011(3):18-20.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范文3

关键词:数学模型 对立统一 阴阳理论

中图分类号:TP394.1;TH6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196-02

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运动使地球某一地方获得太阳光热能量发生变化,使地球昼夜、寒暑、四季等气候环境发生变化,形成地球阴阳变化。阴阳理论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传统阴阳理论玄学化、非科学体系,影响其推广、日渐衰微。

该文提出基于数学模型的对立统一阴阳理论,通过建立地球公转、地球自转、木星公转的阴阳数学模型,可计算获得阴阳二气面积,并测算获得天上星体、地球气候环境变化。该方法具有科学性、理论性、系统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弘扬中华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丰富世界文化宝库。

1 基于数学模型的对立统一阴阳理论

1.1 对立统一阴阳理论

中国传统哲学阴阳指向阳为阳,背阳为阴。“一阴一阳之谓道”指一切事物都有阴阳两方面;“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阳合,万物乃生”指阴阳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和生长毁灭根本;“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指阴阳双方互相依存、对立、消长和转化。阴阳是自然界一种根本规律,是一切事物产生、发展、变化、灭亡根源,是物质运动变化总纲。

阴阳是事物相互对立两方面,是对立统一具体形象。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矛盾运动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规律。矛盾根本属性:(1)对立性(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冲突、否定、离异;(2)统一性(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贯通。矛盾双方共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同一性使对立面相互依存,斗争性推动事物量变和质变。

1.2 阴阳数学模型

太极图是阴阳理论著名标志,图1中一个圆从中间以一个阴阳气反S曲线分开,一半白一半黑,白为阳气,黑为阴气。阴阳两气既不交叉又不分离,象征双方相反相成紧密关系;共同构成一个圆,象征双方相辅相成、和谐共处成一圆满有机整体。阴阳运动结果是动态平衡,双方朝最佳目标运动,以维持相对和谐稳定为目的。图1为阴阳模型示意图。

地球公转阴阳与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度有关:夏至日地球到达远日点,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形成热带和炎热季节;冬至日到近日点,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形成热带,北回归线为寒冬季节;立春、立秋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形成热带,立春日气温由最冷逐渐升高,立秋日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大暑气温最高、天气最热;大寒气温最低、天气最冷[1]。夏至与冬至为阴阳极限点,将黄道圈一分为二成阴阳二气,春分与秋分为阴阳平衡点,将黄道圈分上下两半,形成地球四季气候变化[2-3]。

图2为地球公转阴阳模型示意图,设太极圆半径为2r,阴阳二气半圆半径为2r,阴阳气从冬至开始运动,角度为。太极圆面积由阳气面积S阳、阴气面积S阴两部分组成,阳气面积S阳为第一、二、三象限阳气面积S阳1、S阳2、S阳3之和,阴气面积S阴为第三、四、一象限阴气面积S阴1、S阴2、S阴3之和。下面对地球公转阴阳数学模型进行导及描述。

1.3 阳气面积S阳的计算公式

(1)第一象限λ∈[0,/2)阳气面积S阳1:S阳1为扇形面积S扇形OYA与等腰三角形面积ΔOo1a、扇形面积S扇形o1Ya之差。

(1)

(2)第二象限λ∈[/2,)阳气面积S阳2:S阳2为扇形面积S扇形OXA。

(2)

⑶第三象限λ∈[,3/2)阳气面积S阳3:S阳3为等腰三角形面积ΔOo2a、扇形面积S扇形o2-Ya之和。

(3)

由式(1)、(2)、(3)公式可得阳气面积S阳计算公式:

(4)

上式表明,从0~270阳气面积增大:在冬至λ=0,S阳min=0,一阳初生;在秋分λ=3/2,S阳max=,阳气面积最大。

㈡阴气面积S阳的计算公式

同理,可得到阴气面积S阴计算公式:

(5)

上式表明,①从180~90阴气面积增大:在夏至λ=,S阴min=0,一阴初生;在春分λ=/2,S阴max=,阴气面积最大;②阴阳二气最大面积相等,为太极圆面积一半,两气总体平衡:S阳max=S阴max=S太极圆=。可以看出,太极圆阴阳二气包含了对立与统一的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阴阳气面积之差ΔS阳阴的计算公式

由式(4)、(5)公式得到阴阳气面积之差ΔS阳阴:

(6)

上式表明:①冬至~春分:阴气面积减小,阳气面积增大。从冬至~立春,阴气增长量大于阳气增长量至立春ΔS阳阴=,从立春~春分,阴气增长量小于阳气增长量至春分ΔS阳阴=0,符合在小寒和立春之间的大寒是全年阴气最盛、气温最低、天气最冷的气候;②春分~夏至:阴气为零,只有阳气面积增长至夏至ΔS阳阴=;③夏至~秋分:阳气面积减小,阴气面积增大。从夏至~立秋,阳气增长量大于阴气增长量至立秋ΔS阳阴=,从立秋~秋分,阳气增长量小于阴气增长量至秋分ΔS阳阴=,符合在小暑和立秋之间的大暑是全年阳气最盛、气温最高、天气最热的气候;④秋分~冬至:阳气为零,只有阴气面积增长至冬至ΔS阳阴=0;

同理,建立木星公转阴阳数学模型、地球自转阴阳数学模型,可计算获得计算获得阴阳二气面积,并测算获得天上星体、地球气候环境变化。

2 结语

(1)基于数学模型的对立统一阴阳理论,通过建立地球公转、地球自转、木星公转的阴阳数学模型,可计算获得阴阳二气面积,并测算获得天上星体、地球气候环境变化。该方法具有科学性、理论性、系统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弘扬中华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丰富世界文化宝库。

(2)包含了对立与统一的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根据地球公转、地球自转、木星公转阴阳数学模型,科学预测天上星体、地球四季气候环境变化,引导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及安排社会活动,具科学和哲学价值。

参考文献

[1] 曲安京.中国数理天文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67-72.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范文4

关键词:公民教育;全球公民;全球认同;全球公民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6―127―03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人员、物质和信息的全球流动正在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人类共同体,基于民族国家理念的传统公民定位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革新压力。在此背景下,众多国际组织和学者开始强调公民的身份转型,认为全球化时代的合格公民要有更广阔的全球意识,全球事务的参与能力,并提出了“全球公民”(global citizenship)这一概念。从培养合格公民转向培养合格的全球公民,需要教育作出相应的调整,“全球公民教育”思潮(education br global citizenship)也由此形成。分析公民教育与全球公民教育之间的内在脉络,厘清全球公民教育的理念内涵,把握全球公民教育的实施现状,是本文拟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全球公民教育:公民教育全球性维度的拓展

全球公民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代,当时的斯多葛学派就提出了“宇宙之城”(kosmopo-Iis)这一概念,认为“宇宙中的公民”(kosmopolites)应该与宇宙中的其他人和谐共处。中世纪末期,著名诗人但丁在《论世界帝国》一书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世界政体,并依据共同的法律将人类引向和平。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则设想了一个政府、宗教和大学三位一体的全球机构,借助这一机构将基督教原则植入人们的心灵,从而带动世界道德复兴。1795年,康德《永久和平》一书面世,提出了代议制政府和世界联邦的伟大设想,并倡议进行世界公民教育。遗憾的是,康德并没有说明民族国家的教育实践怎样导向世界主义的教育理想,另一位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则对此进行了补充。费希特认为,爱国主义与全球主义之间是紧密相连的,没有爱国主义的全球主义是冷酷无用的,没有全球主义的爱国主义则是狭隘自私的,理想的教育活动应该是两者间的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替代。

但是从1648年《威斯特法利亚和约》的签订到20世纪初,世界政治发展的主流一直是民族国家的独立与民族主义的盛行。直至两次世界大战的相继爆发,巨大灾难在带给人类惨痛记忆的同时,也让人类意识到极端、狭隘的民族主义教育的危害。“国际理解教育”、“世界公民教育”、“和平教育”等理念开始逐渐深入人心。随着二战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各民族国家的边界慢慢销蚀于一张无形的大网中。各国人民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也越来越多,环境恶化、资源匮乏、恐怖主义、社会不公等迫使我们从全球的维度思考人类的整体命运。

全球公民教育思潮就是对如何适应全球化和怎样解决全球性问题的一种教育回应。用英国利兹大学奥坠・斯勒(Audrey Osier)的话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日益相互依赖的世界,普通公民的行为可能影响到生活在地球另一边的人们的生活。反过来,我们的生活、工作、所吃的食物以及我们社区的发展也正在受到全球发展的影响。如何教育人们共同生活在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这不是个选答题,而是个必答题。”意识到不同国家人民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意识到自己不仅是自己国家的公民,同时还是这个全球化世界的公民,承认国际规则并愿意为全球的未来采取行动,这就是公民教育在全球化时代衍生出全球公民教育的内在逻辑。

二、代表性的全球公民教育目标观与课程观

1950年,UNESCO在其报告中首度出现了“世界公民教育”(Education fo,World Citizenship)这一概念,并在60年代提出了“全球教育”(Global Educa―tion)的概念,引发了学者与研究团体对全球公民教育的浓厚兴趣。

加拿大学者格雷汉姆,派克(Graham Pike)和英国学者大卫・塞尔比(David Selby)认为,全球公民教育需要把世界看做一个统一的整体,并从全球需要出发看待各国利益。为此,他们提出了全球公民教育的五个核心意识:系统意识、他人视角意识、健康地球意识、参与意识和过程意识,主张关注那些因对公民意识有双重和多重理解而产生的“相互冲突的忠诚”所导致的问题。在课程开发上,派克和塞尔比提出,全球公民教育需要把学习者当做一个拥有独特信仰、经历和天赋的个体,强调学生的全面参与以及活动教学,努力将尊重权利和自由、环保意识、非暴力和社会责任等价值观融入日常的课堂文化。

尽管有细微的不同,美国学者玛丽,费尔德(Merry Merryfield)所持的观点与派克和塞尔比基本一致。玛丽・费尔德认为,全球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习者参与全球事务所需具备的知识、技能与态度。要成为负责任的全球公民,学习者需要了解世界事务的复杂性,具有跨文化互动的技能。为此,她主张采取整体法,以鼓励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他们与国际社会的关系。她理想中的课程不仅关注人类的信仰、价值观、全球系统、国际争端、全球历史、跨文化理解、人类选择意识,还关注分析和评价技能的发展和参与的策略。

英国学者德里克・黑特(Derek Heater)认为,当今单个国家下的公民概念已经超越了国界。要培养全球公民意识,就要让人们从三个层次理解公民的多元化角色:国家层次、次国家或地方层次、超国家(全球或多国)和/或跨国层次。黑特的全球公民意识观与世界主义思想紧密相联,尤其是社会个体对全世界公民的道德责任这一点。依据其理念,成为一个全球公民有参与国际性的民主社会组织、加入超国家政治机构、参加各种宣传活动以引起人们对世界性问题的关注等三种途径。

英国学者林恩・戴维斯(Lynn Davies)提出,不能静止地看待全球公民教育的目标,全球公民教育应该指向在跨国背景下采取行动以维护社会正义的责任感。乐施会(Oxfam)也主张通过全球行动以维护正义。乐施会认为,“全球公民”应该意识到外面世界的广阔,意识到自己作为全球一员的角色,尊重和重视多样性;了解世界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和环保是如何运转的;谴责社会不公;参与从地方到全球的各级社区并对其作出贡献;努力使全球可持续发展;对自己的行动负责。

三、全球公民教育在部分国家的实施情况

全球公民教育理念白提出以后便开始了在国家层面的政策渗透,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推行教育改革时明确提出了“国际理解”、“全球公民”等教育理念。

在此,我们以加拿大、英国和巴基斯坦等国为例,通过分析这些国家全球公民教育政策和实践落实情况,以此管窥全球公民教育的国际趋势与走向。

在加拿大,公民教育是所有省、地区中小学核心课程的一部分,学校课程中关于世界形势的内容在历史与社会教育课程中最为突出。加拿大教师的普遍看法是,全球问题与国家利益紧密相关,加拿大公民有责任和义务处理重大的国际事务,包括国际冲突、环境恶化以及加拿大公民及世界公民的人权保护问题。加拿大国际开发署(Canadian InternationalDevelopment Agency,CIDA)在全国建有多个全球公民教育中心,帮助教师认识全球问题,帮助他们探索和开发有关全球性事务的课程和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法。最近一份对加拿大现行课程资料的调查显示,加拿大学校课程中有多种融合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的方式,渗透有公民参与和复杂的国内外公共事务等内容,极大地扩展了学生对全球事务的理解。

在英国,对于5―11岁的学生而言,公民教育属于品格教育、社会教育和健康教育框架中的一部分。2002年的英国国家课程规定,11―16岁的学生需要学习一门新的科目即“世界公民教育”。其中,11―14岁的学生必须通过学习了解世界是一个全球社区,这一社区的政治、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以及欧盟、英联邦和联合国的作用。对于14―16岁的学生而言,他们在此基础上还要了解英国与其他欧洲国家、英联邦国家的关系,以及与联合国的关系。与此同时,课程还强调学生应该掌握国内外大事,明确全球依存与责任所带来的挑战,了解可持续发展和21世纪全球议程等内容。由于16岁以上的学生不属于义务教育所涵盖的对象,课程中只是建议要开展一些与全球公民相关的活动,对于如何开展则没有具体的说明。

作为一个穆斯林发展中国家,巴基斯坦由于位于国际反恐斗争的前沿而在近年来受到世界瞩目,巴基斯坦政府也意识到向本国民众开展全球教育的重要性。《巴基斯坦1998―2010年国家教育政策》充分认识到全球化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年轻一代成为全球公民的必要。该政策描绘了巴基斯坦将转变为一个教育发达、政治统一、经济繁荣、道德高尚、士气高昂的民族,一个有能力应对21世纪挑战的民族。为实现此目标,该政策指出:要教育培养年轻一代成为真正的穆斯林教徒;为每一位公民提供基本权利,包括接受免费、义务中等教育的权利;促进国家统一;把年轻一代塑造成诚实正直、有高度责任感的公民,并培养其为国家和伊斯兰世界无私奉献的精神。

除此以外,其他一些国家也在强调全球公民教育。美国历来把培养“具有世界意识的美国人”视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日本1998年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则把国际性与民族性的统一视为培养丰富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非政府则在1994年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后,把全球公民教育视做重新融人世界大家庭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重视并积极开展全球公民教育已成为全球化时代世界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

四、结语

全球化不仅在空间上把整个世界压缩为一个小小的村落,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国人民的思维与行动方式。当然,全球公民教育并不要否定公民教育及其背后的国家认同,只是要求公民能够在国家认同之上建立起全球认同,并具备相应的参与全球事务的意识与能力,培养负责人的全球公民。用派克的话说,全球公民教育只不过是“更多全球取向的国家教育”而已,我们大可不必讳莫如深。深人研究全球公民教育的内在逻辑及要素构成,批判性地借鉴其他国家在全球公民教育方面的实践举措,积极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全球公民教育课程资源,探讨当前形势下开展全球公民教育的实施方式,已成为当前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研究者和教育执行人员必须共同担当的责任。

参考文献:

[1]Audrey Osier,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CitizenshipEducation in an Interdependent World『A]。Centm for Citizen,ship Studies in Education,University Of Leicester,Global Citi,zenslfip Supplement[C],Leicester,UK:University of LeicesterPress,2002:2―6

[2]Craham Pike,David Selby,Ⅱn thc Global Classroom 2[M],Toronto:Pippin,2000:1Ⅱ。

[3]Merry Merryfield,Elaine Jarehow,Sarah Pickett,PLc,paring Teachers to 7each Global Perspectives[M],London:5‘gc Publications,1997:I一24,12,

[4]Derek Heater,What is Citizenship[M],Cambridge:PoI,i坪Press,2000:116,

[5]Lynn Davies,Global Citizenship:Abstraetion。r Frame。workforAction[J]。EducationalReview,Vol,58,No,Ⅱ,2006:5―26,

[6]Council 0f Ministers ofEdueation,Education for Peace,Human Rights,Democracy,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andTolerance[R],Ottawa,ON:UNESCO and Council of Ministers ofEducation,2001,

[7]Derek Heater,wodd Citizenship:Cosmopolitan 7hink。ins and its Opponents[M],London:Continuum,2002:23―28,

[8]Government 0f Pakistan,The Education Policy 1998―2010[R],Islamabad,Pakistan:Ministry OfEducation,1998,

[9]Grobam Pike。Global Education and National Identity:h Pursuit Of Meaning[J],Theory Into Practice,Vol。39,No,2,2000:64―7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范文5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对地理学科来说,必须努力创设一种学习地理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教材的课堂活动就是鼓励学生搜集信息资源,结合实际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尝试运用获得的地理概念、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尝试从学习中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

[引言]

笔者从事初中地理教学多年,我主要想谈谈对新教材的活动题的处理方法,自己也在探究学习中,主要是相互交流为主,也是一家之言,希望能够对读者能有所帮助。

一、以观察为主的活动题,要边观察边活动。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对地理的认识还处在模糊状态,所以地理的使用要尽量多,从观察入手,认识地理事物。P6-7认识经纬线(度),必须出示经纬网地图(投影、挂图等),我在教学时,电教设备还没到位,干脆直接在黑板上手绘经纬网地图,学生边观察边认识其特点,简单明了。

P17认识世界主要的地形的特点,很多同学也没见过各种地形,所以读图1.30“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图”,边观察边分析其特点效果相当好。

二、以演示为主的活动题,演示的方法多种多样。既可以采用电脑软件演示,也可以就地取材,后者可能效果更好,我这里多用后者。

P3-4,在球面上看船的情景。材料――地球仪、粉笔头(小船)、一个或多个同学。让同学在一边观察,小船(粉笔头)沿球面前进,观察者看到的情景就可以生动形象地说明地球的形状。

P10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意义。图1.18材料――手电筒、地球仪、观察者。固定光源,让地球自转,观察地球上迎光面和背光面差异。

P12地球公转的情况,这里学生理解很难,但是通过演示就很容易懂,这里最有必要演示。材料――四个地球仪、光源、四位同学。四个同学抱着地球仪站在地球公转两分两至的位置,观察光源直射地球的不同部位,认识地球公转的意义和直射和极昼极夜等现象。

三、以制作为主的活动,选择一些内容当作课堂或课后作业来完成,并采用评比、展出等手段增强学习效果。

P4-5,制作简易地球仪。材料易找,方法简单,我在教学中一律以作业的形式布置,下一节利用10-20分钟展示、评比、打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学习地理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制作地球仪认识了地球形状、地轴、自转、经纬线等地球上最重要的内容,在“玩”中就学到了知识。P17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我指派部分有条件课后准备,制作好的地形再拆开,让其在课堂上演示过程,做到一人制作多人受益的宗旨。

四、以计算和作图为主的活动,要当堂计算部分或作图部分示范,然后剩下有学生自主完成。

P15图1.25观察“某地区的平面图”,回答图中主要地点之间的相对方向。我先一个科技园在学校的什么方向的示范,其它由同学到黑板上作出判断地点相对方向的作图过程。量算路径也把方法、步骤写出。还有如计算高雄至台北的距离,方法提问,得到合适的方法:软绳沿铁路量出图上距离,再利用比例尺计算两点间的实际距离。

P18绘制地形剖面图,已经作出一半了,剩下的由学生自主作出,但是必须指出如何取点,作一个为示范,其它的同学上黑板完成。

P24活动3:同学合作绘制校园或者社区地图,在课堂抽出部分在校园的橱窗里展览,增强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五、教材内容祥略的处理,如何安排活动内容。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范文6

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运动使地球某一地方获得太阳光热能量发生变化,使地球昼夜、寒暑、四季等气候环境发生变化,形成地球阴阳变化。阴阳理论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传统阴阳理论玄学化、非科学体系,影响其推广、日渐衰微。

该文提出基于数学模型的对立统一阴阳理论,通过建立地球公转、地球自转、木星公转的阴阳数学模型,可计算获得阴阳二气面积,并测算获得天上星体、地球气候环境变化。该方法具有科学性、理论性、系统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弘扬中华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丰富世界文化宝库。

1 基于数学模型的对立统一阴阳理论

1.1 对立统一阴阳理论

中国传统哲学阴阳指向阳为阳,背阳为阴。“一阴一阳之谓道”指一切事物都有阴阳两方面;“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阳合,万物乃生”指阴阳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和生长毁灭根本;“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指阴阳双方互相依存、对立、消长和转化。阴阳是自然界一种根本规律,是一切事物产生、发展、变化、灭亡根源,是物质运动变化总纲。

阴阳是事物相互对立两方面,是对立统一具体形象。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矛盾运动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规律。矛盾根本属性:(1)对立性(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冲突、否定、离异;(2)统一性(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贯通。矛盾双方共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同一性使对立面相互依存,斗争性推动事物量变和质变。

1.2 阴阳数学模型

太极图是阴阳理论著名标志,图1中一个圆从中间以一个阴阳气反S曲线分开,一半白一半黑,白为阳气,黑为阴气。阴阳两气既不交叉又不分离,象征双方相反相成紧密关系;共同构成一个圆,象征双方相辅相成、和谐共处成一圆满有机整体。阴阳运动结果是动态平衡,双方朝最佳目标运动,以维持相对和谐稳定为目的。图1为阴阳模型示意图。

地球公转阴阳与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度有关:夏至日地球到达远日点,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形成热带和炎热季节;冬至日到近日点,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形成热带,北回归线为寒冬季节;立春、立秋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形成热带,立春日气温由最冷逐渐升高,立秋日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大暑气温最高、天气最热;大寒气温最低、天气最冷[1]。夏至与冬至为阴阳极限点,将黄道圈一分为二成阴阳二气,春分与秋分为阴阳平衡点,将黄道圈分上下两半,形成地球四季气候变化[2-3]。

图2为地球公转阴阳模型示意图,设太极圆半径为2r,阴阳二气半圆半径为2r,阴阳气从冬至开始运动,角度为。太极圆面积由阳气面积S阳、阴气面积S阴两部分组成,阳气面积S阳为第一、二、三象限阳气面积S阳1、S阳2、S阳3之和,阴气面积S阴为第三、四、一象限阴气面积S阴1、S阴2、S阴3之和。下面对地球公转阴阳数学模型进行导及描述。

1.3 阳气面积S阳的计算公式

(1)第一象限λ∈[0,/2)阳气面积S阳1:S阳1为扇形面积S扇形OYA与等腰三角形面积ΔOo1a、扇形面积S扇形o1Ya之差。

(1)

(2)第二象限λ∈[/2,)阳气面积S阳2:S阳2为扇形面积S扇形OXA。

(2)

⑶第三象限λ∈[,3/2)阳气面积S阳3:S阳3为等腰三角形面积ΔOo2a、扇形面积S扇形o2-Ya之和。

(3)

由式(1)、(2)、(3)公式可得阳气面积S阳计算公式:

(4)

上式表明,从0~270阳气面积增大:在冬至λ=0,S阳min=0,一阳初生;在秋分λ=3/2,S阳max=,阳气面积最大。

㈡阴气面积S阳的计算公式

同理,可得到阴气面积S阴计算公式:

(5)

上式表明,①从180~90阴气面积增大:在夏至λ=,S阴min=0,一阴初生;在春分λ=/2,S阴max=,阴气面积最大;②阴阳二气最大面积相等,为太极圆面积一半,两气总体平衡:S阳max=S阴max=S太极圆=。可以看出,太极圆阴阳二气包含了对立与统一的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阴阳气面积之差ΔS阳阴的计算公式

由式(4)、(5)公式得到阴阳气面积之差ΔS阳阴:

(6)

上式表明:①冬至~春分:阴气面积减小,阳气面积增大。从冬至~立春,阴气增长量大于阳气增长量至立春ΔS阳阴=,从立春~春分,阴气增长量小于阳气增长量至春分ΔS阳阴=0,符合在小寒和立春之间的大寒是全年阴气最盛、气温最低、天气最冷的气候;②春分~夏至:阴气为零,只有阳气面积增长至夏至ΔS阳阴=;③夏至~秋分:阳气面积减小,阴气面积增大。从夏至~立秋,阳气增长量大于阴气增长量至立秋ΔS阳阴=,从立秋~秋分,阳气增长量小于阴气增长量至秋分ΔS阳阴=,符合在小暑和立秋之间的大暑是全年阳气最盛、气温最高、天气最热的气候;④秋分~冬至:阳气为零,只有阴气面积增长至冬至ΔS阳阴=0;

同理,建立木星公转阴阳数学模型、地球自转阴阳数学模型,可计算获得计算获得阴阳二气面积,并测算获得天上星体、地球气候环境变化。

2 结语

(1)基于数学模型的对立统一阴阳理论,通过建立地球公转、地球自转、木星公转的阴阳数学模型,可计算获得阴阳二气面积,并测算获得天上星体、地球气候环境变化。该方法具有科学性、理论性、系统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弘扬中华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丰富世界文化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