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水范例6篇

地球上的水

地球上的水范文1

到了2201年,地球上就没有了植物和动物,连人类都即将灭绝了,只有一些喝污水的人活了下来,但只占地球人的1/12000.

就在这时,一个外星人乘飞碟来到了地球,他看到了地球上的这片景象,不仅潸然泪下,说道:210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可到了现在,地球也要消失了,可惜啊,可惜 .......

他打开了一扇屋门,里面有一个人,已经奄奄一息,他打开翻译机,问:“你怎麽啦?”那个人说:“2180年,由于人们乱砍滥伐,排放污水,导致地球上没有了清水,好多人都死啦,只有我一人,靠喝污水活了下来......”

地球上的水范文2

1、地球上储量最大的水资源是海水。

2、地球拥有的总水量约为136亿亿吨,其中,含盐的海水约为132.2亿亿吨。由于盐份问题,海水不能被陆地上的生命作为水源来利用。地球上水量的分布大致是:海洋占97.2%,极地冰山占2.15%,地下水占0.632%,湖泊与河流占0.017%,云中水蒸气占0.001%。

(来源:文章屋网 )

地球上的水范文3

郑永春说,地球是由原始的太阳星云气体和尘埃经过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的。凝聚后的这些星子继续聚集形成行星的胚胎,然后进一步增大生长而形成原始地球。

地球起源时,形成地球的物质里面就含有水。在地球形成时温度很高,水或在高压下存在于地壳、地幔中,或以气态存在于地球大气中。后来随着温度的降低,地球大气中的水冷凝落到了地面。岩浆中的水也随着火山爆发和地质活动不断释放到大气、降落到地表。汇集到地表低洼处的水就形成了河流、湖泊、海洋。

地球内部蕴含的水量是巨大的。地下深处的岩浆中含有丰富的水。有人根据地球深处岩浆的数量推测,在地球存在的45亿年内,深部岩浆释放的水量可达现代全球大洋水的一半。

地球上的水范文4

水的概述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中唯一被液态水覆盖的星球。

地球上水的起源在学术界上存在很大的分歧,目前有几十种不同的水形成学说。有些观点认为在地球形成初期,原始大气中的氢、氧化合成水,水蒸气逐步凝结下来并形成海洋;也有观点认为,形成地球的星云物质中原先就存在水的成分。

另外的观点认为,原始地壳中硅酸盐等物质受火山影响而发生反应、析出水分。也有观点认为,被地球吸引的彗星和陨石是地球上水的主要来源,甚至地球上的水还在不停增加。

地球上的水范文5

水使地球生机盎然,水使地球生命能繁衍生息,水带来了人类文明世界进步。当人们放眼宇宙时,才发现地球与其他行星比较起来,是那么特殊,地球是唯一拥有液态水的行星。那么地球之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很多人这么认为,地球之水与生俱来。

太阳系形成假说——星云说认为,地球和太阳系的各大行星,均起源于一个原始星云——太阳星云。太阳星云的物质由三大类组成:一类是气物质,包括氦和氢,占总重量的98.2%;另一类是冰物质,包括水冰、氨、甲烷、氧、碳、氮和氢的化合物,含量约为1.4%;再一类是土物质,主要包括铁、硅、镁、硫等重元素与氧的化合物,它们的数量在星云中只占0.4%。

太阳星云起先是非常疏散的。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大的物质吸引小的物质,最后在中间形成了太阳,周围形成行星。在行星演化的漫长过程中,由于受到中心天体——太阳热力和引力的影响,气物质、冰物质和土物质的分配是不均匀的。它因距太阳远近不同而不同。地球离开太阳较近,所以它主要由土物质组成,也有少量的冰物质和气物质参与。其中参与组成的冰物质就成了地球上水的来源。

科学家认为,地球之水除与生俱来的外,还通过自身的演化而不断地释放。例如在火山活动区和火山喷发时,都有大量的气体喷出,其中水蒸汽占75%以上。还有,地下深处的岩浆中,也含有水分,而且深度越大,含水越多。除此以外,和地球同宗同祖的陨石,里面也含有0.5%~5%的细微水分。由此可以证明,在由土物质组成的地球中参与了一定数量的水。

然而,随着人们对火山研究的深入,有人发现,火山活动时释放的水,并不是新生的水,而是渗入地下的雨水。科学家是通过测定这些水的同位素以后才认识到这一点的。因此这种有根有据的说法无疑对”地球之水与生俱来”的假说是一种挑战。

为了寻求地球之水的渊源,有人把眼光投向了宇宙。他们说,地球之水的主要来源是在地球形成之后,从宇宙中添加进来的。

1961年,有一位叫托维利的科学家提出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假说。他说,地球上的水是太阳风的杰作。

太阳风顾名思义就是由太阳刮起的风。当然这种风不是流动的空气,而是一种微粒流或叫作带电质子流。太阳风的平均速度达每秒450千米,比地球上的风速高万倍以上呢!当太阳风向近地空间吹来时,绝大部分带电粒子流被地磁层阻挡在外,少量闯进来的高能粒子马上被地磁场捕获,并囚禁在高空的特定区域内。

托维利认为,太阳风为地球作出了有益的贡献,那就是为地球送来了水。这话该怎样理解呢?

托维利经过计算指出,从地球形成到今天,地球已从太阳风中吸收的氢总量达1.70×1023克。若把这些氢和地球上的氧结合,就可产生1.53×1024克的水。这个数字与现在地球上水体的总量145亿亿吨十分接近。更重要的是,地球水中的氢和氘含量之比为6700:1,这与太阳表面的氢氘比也十分接近。因此,他认为地球之水是太阳风的杰作。

但是,反对这种意见的人提出了质疑:水虽有可能来自太空,却也在不断地向太空散逸。这是因为大气中的水蒸汽分子会在阳光的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分解,变成氢原子和氧原子。

氢原子由于很轻,极容易摆脱地球的束缚,飞向星际空间。据计算,它的逃逸数量与进入地球的数量大致相等。因此,他们认为,如果地球之水光靠太空供給,而自身没有来源的话,地球不可能维持现有的水量。

地球上每天都在接纳天外来客——陨石。这些来自太空的不速之客大部分是石陨石和铁陨石,但也有一些是冰陨石。加入地球“家庭”的冰陨石究竟有多少?它们对地球之水的贡献如何?人们从未注意过,也许认为它们的数量微乎其微,无足轻重。

不久前,美国依阿华大学的科学家弗兰克提出一个论点。

地球上的水范文6

摘 要:地球的演变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火球阶段,也是初始水的形成阶段,第二阶段地球表面出现高位热水阶段,金属和非金属矿物从燃烧后的灰渣或岩浆中析出阶段,第三阶段为地球古生物生物开始出现到陆地生物灭绝阶段,尤其在石炭纪和二叠纪是古陆地植物繁衍生息的鼎盛时期,地球上水量持续快速增加阶段,第四阶段为地球表面被水所覆盖阶段,古生陆地生物灭绝阶段,煤炭和石油顶板形成沉积岩和煤炭石化阶段,第五阶段为地球上重新出现陆地,近代和现代新的陆生植物和动物物种重新再次繁衍生息阶段。地球气候变化发展过程是由高温向低温变化,两极冰盖形成以前,地球一致处于高温状态,当两极区域结冰以后,在两极极点区域开始形成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气候,随着地热散发到地球表面热量的持续降低,两极冰盖持续的向外扩张,由此形成寒带、亚寒带、温带和热带五个气候带。

关键词:火球、水球、地热、气候演变

一、地球初始状态及演变过程的推测

1.第一阶段,火球阶段(初始水的形成阶段)

根据《关于太阳系中九大行星是如何形成的推测与分析》,地球是从太阳分离出来的,地球初始状态是一个燃烧的火球,处于燃烧中的火球阶段,地球表面没有地壳,在火球阶段,氢气在燃烧时与氧气结合形成初始水(氢的燃烧反应式为2H2+O2=燃烧=2H2O),初始形成的水,全部以水蒸气的形式存在,火球阶段的延续时间很长,可能在地球存续45.7年中绝大部分时间都处在燃烧阶段。在环境空气持续不断散发热量的情况下,最终熄灭了地球上火焰,并由此在地球的表面形成地壳,初始形成的地壳表面全部被燃烧的残余物―灰或渣所覆盖,其覆盖物松散,也可能很厚,在这些覆盖物中含有大量的金属和非金属矿物成分,这些矿物成分为后续金属和非金属矿物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2.第二阶段,高温的热水阶段(金属和非金属矿物形成阶段)

在地壳形成以后,环境空气持仍然持续不断散发地热,使地壳缓慢不断地增厚,地热散发到地球表面的热量随着地壳的增厚逐渐减少,当地表温度下降到100℃以下时(此时地热散发到地球表面的温度约为80℃左右,来自太阳光辐射所产生的热量约为20℃左右),水球阶段形成的初始水就逐渐掉落到地球的表面,虽然水珠能落到地面上,但由于地球内部巨大热量的存在,地壳也很薄,在较薄的地壳下方仍然处于高温状态,开始时候仅有少量的水可以接触到地面,绝大部分仍然处于水蒸气状态,经过漫长的时间,才使绝大部分气态水转化成液态水,当绝大部分气态水转化成液态水时,在地热高温作用下,遍及地球表面可能绝大部分被高温的热水所覆盖,地球上高温热水状态可能存续时间的很长。

在地球出现高温的热水以后,由于水蒸气的冷热交换作用。地球上可能出现没日没夜的下雨,由于水的沉积的作用,蓄水多得地方的地壳可能被先冷却,蓄水少的地方的地壳可能后冷却,由于地球表面出现蓄水多少的不均性,在水的重力作用和地球散发热量的不均性的共同作用下,以及岩浆不时地冒出地表(或火山作用),在地球表面就开始出现凸凹不平现象,蓄水多的地方就成为洼地,冷却的更快,蓄水少的的地方就凸起,成为山体,冷却的相对较慢,由于当时的地壳很薄,在地球内部热力不均匀性和地球表面水蓄水量多少等因素作用影响下,地表凸起凹下的情况可能不断发生变化,所形成的山峰和洼地很不稳定,经常发生变化,这里凸起,那里凹下的现象,在此阶段可称之为鼓泡现象,陆地和水域也有可能在此起彼伏的不断地变化。水流的方向也随着地球表面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蓄水多的地方,在水的重力作用下,慢慢的下沉,形成湖和海,在蓄水少的地方的地壳,由于内热力的作用以及水力的挤压重力作用,慢慢的抬升,成为陆地,虽然地球上表面在水的重力作用下,形成了湖或海,但由于地球在火焰熄灭时所形成的水量,相对现在地表水来说还比较少,所以,地球表面凸起和洼下的情况并不十分明显,绝大部分应该是浅湖或浅海及不太高的山体或高地。

由于当时的地壳很薄,大量的二氧化碳(硫化物也可能起到一定作用,但不是主要作用)从地层中不断的析出,并溶入高浓度的盐水之中,二氧化碳溶入水中后,CO2与水生成碳酸,碳酸离解得到碳酸氢根和碳酸根,在酸性水中以碳酸氢根或碳酸氢根的形式存在,根据地球上火山口水中的pH值实测结果约为2~3,初步判断当时水中的pH值可能在2以下,由此使高浓度的盐水逐渐转变为酸性盐水,在高温、高浓度酸性盐水的作用下,将火球阶段燃烧的剩余物-渣和灰、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或可能包括时常涌出的岩浆中所含的金属元素或非金属元素以离子或化合物分子的形式分解析出,由此形成金属和非金属离子或化合物分子,同时由于水中含有CO2c水生成的碳酸、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硫化物等,与烧剩余物-渣和灰、灰山灰中的相关钙物质发生反应生成新的物质,如碳酸盐类物质,所析出的金属、非金属离子或化合物分子溶解到水中后全部溶解到酸性水中(类似于海水中的氯化物),可以随水流漂浮和流动,通过长期的析出积累,在水中形成大量的金属和非金属离子和分子化合物。在高温热水阶段,地球上液态水量发生变化相对较小,所以地表水的盐度和密度都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高,推测认为,在高温热水阶段,地表水的盐度和密度比现在海水的盐度和密度要高很多,所以金属和非金属离子或分子化合物全部溶解在水中,随水流动,由于当时的地壳还比较薄,蓄水区和陆地不停的发生变化,水流方向不断的发生变化,可能在在雨水作用下,在河流或河流汇入水域入口处,通过雨水的稀释作用使酸度和盐度降低,并使金属离子、非金属离子、化合物和通过反应产生新物质的化合物逐渐沉淀聚集,也不排除有池塘或浅湖的干枯沉淀聚集(像盐田晒盐一样),由于各种矿物成分在比重上有显著的差异,沉淀后就形成含各种不同的金属和非金属离子或化合物分子沉淀区,随着地表水温的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减少,地表水开始逐渐地增加,水的pH值逐渐升高,当含有金属和非金属化合物沉积聚集后,逐渐被水覆盖,在水压的长期静压作用下,由此形成石灰岩、方解石等碳酸盐类矿物矿床,其金属矿物沉积后,在水的长期静压作用下形成金属矿床。

本人推测认为,只有在高温酸性盐水的侵蚀的条件下,才能将地球在火球阶段燃烧所形成的剩余物-渣和灰、灰山灰或可能包括岩浆(岩)中所含的金属和非金属溶解为金属和非金属离子或化合物分子,碳酸类非金属矿物是在酸性水条件下,碳酸根和碳酸氢根与与灰渣或岩浆析出的钙结合,反应生成新的物质碳酸钙或碳酸氢钙,,可能在河口处pH值上升到弱碱性时或湖塘的干枯,通过沉淀聚集,形成金属和非金属的沉淀区,在水的长期静压作用,才在地球表面近距离范围内形成金属(如铜、铁、金等各类金属矿体)和非金属矿床(如石灰岩、方解石、石膏等各类非金属矿体)。推测认为,在没有水的星球上,不可能有金属或非金属矿体或矿床的存在。

3.第三阶段,古陆地生物繁衍生息开始至几乎全部灭绝阶段

本人推测认为,在地球表面温度下降到大约60℃到70℃或更高温度时,在地球陆地表面上就可能出现远古植物,古生物从零星开始,逐渐发展到遍及全球的陆地,根据互联网《地球时代划分》资料,到5.42亿年前的寒武纪才出现生物大爆发,到了形成的煤炭和石油的年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为古生植物生长的鼎盛期和繁茂期,形成煤炭和石油的古生植物与现代植物可能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主要差异就在于具有很强的耐高温性和高油脂性。

地球上大量生物种群的出现首先可能从两极开始(零星种群可能遍及全球),因为两极地区各有半年没有阳光,所以地表水首先被冷却,其地表温度相对其他区域相对要低一些,然后逐渐向赤道附近延伸,地球上最初出现的植物可能仅为菌类、藻类等生物,慢慢的进化为蕨类等植物,随着地表水的温度的逐渐的降低,再由低级生物,缓慢的进化为高级生物,由于地球从古生陆地植物开始直到古生物灭绝,地表水都维持较高的水温,地表的环境温度也较现在高得多,在古生物生长的鼎盛期和繁茂期的石炭纪和二叠纪,保守估计当时全球年平均温度(含两极区域)不低于50摄氏度,海水表面平均温度也有可能不低于50摄氏度(含两极化区域),在形成煤炭和石油的植物生长阶段,地球上没有春夏秋冬之分,且天气非常的潮湿闷热,植物在高温下,一年四季不停的快速生长与繁殖,推测认为,形成煤炭的植物可能是生命周期很短,但生长速度非常快,下面生物尚处在缺氧发酵阶段,上面生物就在缺氧发酵的生物尸体上继续生长,从严格意义上说应该属于堆积式的生长(如果不是堆积式的生长,就不可形成几十米厚或更厚的煤层),由此造成植物体在缺氧的情况下持续的发酵或闷烧,并形成大量的甲烷,甲烷导致雷雨不断,每天日夜雷雨天气都笼罩整个地球,在炎热而又潮湿的环境中,加速了植物的生长与繁殖,死亡的植物只能在缺氧的情况下发酵或闷烧,由此形成了大量的碳物质累积。可能是当时地壳相对平坦,当蓄水多的海域发生火山喷发或地震时引起的海啸,夹带大量的泥沙,将正在缺氧情况下发酵闷烧的植物体所覆盖(例如在安徽的淮南和淮北地区,煤层多达二十多层,层与层之间都有沉积岩相隔,除海啸和地震以外,还有可能某些区域地壳的隆起或抬升,经过漫长的时间后,再次下沉,由此反复多次,才形成多达二十多层的煤层),将正在堆积式生长的植物体覆盖,海啸引起的海水带来的泥沙每覆盖一次就形成一层煤,泥沙所覆盖的厚度与频率与煤层的厚度密切相关,海啸引起的海水泛滥的间隔的时间越长煤层就越厚,海啸引起的海水泛滥的间隔的时间越短,煤层就越薄,海啸引起的海水泛滥的时间越长,其煤层顶板覆盖的沉积岩也就越厚,时间越短,其煤层顶板的沉积岩越薄。同时被覆盖的植物在海水的浸渍下不易腐烂,植物体被覆盖后,同时也受到来自地球内热的高温蒸烤(即碳化),通过在缺氧的情况下的高温蒸烤和继续闷烧,将植物体逐渐转化为碳化物质,在煤炭和石油形成的后期,地球表面全部被水所覆盖后,在水的长期静压作用下,将原来覆盖在植物体上方的泥沙演变为沉积岩,将在缺氧的情况下闷烧或碳化的植物体演变为煤炭和石油,由此在地球上近地表就形成石化燃料煤炭或石油,推测认为,煤炭有可能是陆生植物演变或湿地植物形成的,而石油有可能是水生植物藻类或在浅湖或浅海中生长已经灭绝的某种植物演变形成的。

根据地球上煤炭和石油的分布情况,地球上未出现植物之前,地球上覆盖的水并不多,地壳也较为平坦,现在人类勘探到在海洋深处的石油,当时应该是蓄水不多的浅湖、浅海或陆地,但地球上的植物出现以后,尤其到了石炭、二叠纪形成煤炭和石油的植物生长的繁茂年代,由于植物不间断地快速地生长和快速死亡,由此形成大量死亡植物或藻类的堆积,这些死亡生物的堆积,在缺氧的情况下发生发酵或闷烧以及来自地热的蒸烤作用,使之形成大量的甲烷,甲烷通过雷电作用生成水,使得地球上水量持续显著增加,由于水量的持续增加,使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逐渐减少,水域面积逐渐增大,直至将地球表面的陆地被水所覆盖。

4.第四阶段,水球阶段(古生陆地生物灭绝阶段)

推测认为,在煤炭和石油生成年代的后期,地球上尚未形成高原和很深的海洋,在地势相对平坦的情况下,但不太高的低矮山丘可能遍及地球,由于雷电的作用,水量持续不间断的大量增加,最终导致地球上有可能95%以上或100%的地表陆地被水所覆盖,也就是说地球表面有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全部被水所覆盖―成为水球,推测认为,现在地球表面在石灰岩中所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或溶洞,就是地壳薄的区域受到地表蓄水多的区域下沉r的挤压作用,抬升为高原或高山以及两极地区形成冰盖过程中,在海水退水时,由于海浪的拍击或海水的穿流形成的,如果没有海浪的拍击或海水的穿流作用,就不可能在石灰岩中形成巨大的溶洞或地表的喀斯特地貌。

推测认为,地球表面被水覆盖以后,古生的陆地植物物种有可能绝大部分消失或全部灭绝,只有非常少量、生命力特别顽强的植物物种或种子被保留下来,陆地动物也只有非常少量的物种通过长时间的水上生活,缓慢的进化为水中动物才幸存下来,例如,现在的企鹅有可能是远古的鸟类或鱼鹰,海豹、海狮、海象等都是远古的陆生动物,由于当时的陆地全部都被水所覆盖,这些动物无陆地栖身之处或者有非常少量的陆地也找不到维系生命存在的食物,只能到水中寻找食物,一开始可能在潜水中寻找食物,逐渐向深水区域寻找食物,经过长年累月的在水上生活,再通过漫长的进化,将企鹅的翅膀和海豹、海狮以及海象等的四条腿进化为适应水中生活的鳍,使之成为水生动物。陆地上的大型动物恐龙之所以会灭绝,完全是因为地球上没有陆地栖身而导致其灭绝,而保存下来的化石,是在恐龙被海水和泥沙掩埋以后(海水中的盐度比现在的盐度要高得多,生物体不易腐烂),就处于被海水覆盖状态,通过漫长的海水的静压作用而形成化石,在地质年代中,白垩系曾经出现过生物大灭绝,本人认为,就是因为地球表面全部被水所覆盖,而导致生物大灭绝,而在白垩系之前的生物大灭绝可能主要是海水泛滥、地震和火山喷发引起的海啸引起的,也可能是地壳内热力的作用,使得部分蓄水区变为陆地或部分陆地变为蓄水区而导致生物大灭绝。

现在人类开发利用的石化燃料,无论是煤炭或石油都被较厚的沉积岩所覆盖,本人推测认为,煤炭或石油地层中沉积岩都是被水长期覆盖过程中形成的,只有在水的重力静压长期作用下,才能把覆盖在植物体上的泥沙演变为沉积岩,并在地热和水的静压共同作用下,将被泥沙覆盖的古生植物有机体演变成石化燃料-煤炭和石油,如果没有水的长期静压作用,泥沙远远是泥沙,绝对形成不了岩石,没有地热和水的静压共作用,植物有机体也不可能成为石化燃料,所以古生物有机体能够转化为石化燃料的必要条件,就是海水的长期静压作用和高温地热蒸烤的共同作用结果。从煤系和石油地层之上的沉积岩的情况以及海豹、海狮、海象等水生动物分析,地球表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全部被水所覆盖―成为水球。当然,地球成为水球之前发生过多次变化,有的区域抬升,有的区域在水的清静压下下沉,但变化幅度都不是很大,只有在水球阶段以后才形成现在这样巨大的海洋、高原和陆地。

金属矿床和非金属矿床及围岩与煤系地层的沉积岩强度有很大的差别,之所以岩石强度存在很大差异,主要原因是与被水静压作用的时间长短和水压的大小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水的静压作用时间越长或所受的静压力越大,其岩石的强度越大,水的静压作用时间越短,其抗压强度越低,岩石强度就越小,因为金属矿床和非金属矿床地层的形成早于煤系地层的形成,所受水的静压作用时间远大于煤系地层所受的水的静压作用时间,因此金属矿床和非金属矿床的围岩强度远大于煤系地层围岩强度。

5.第五阶段,陆地重现出现(现代陆生生物重新繁衍生息阶段)

在地球为水球阶段,由于地壳较目前的地壳来说要薄,在水的重力长期作用下,聚集水量多的地方就缓慢下沉,形成很深的海洋,在聚集水量比较少的地方,通过海水的的重力和挤压力作用下,逐渐缓慢的抬升,并由此在地球表面逐渐形成高原,在地球上出现高原以后,地球上再次重新出现陆地,也就是说地球上所形成的陆地高原和海洋,主要是水的重力和挤压力的作用结果,当然地球地形地貌的形成,除了水的重力和挤压作用以外,应该还有火山喷发、地震、地表径流的水力以及地热的不均性等多种自然因素的作用,但水的重力作用和其内部热力作用是地壳发生变化的主要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水的重力和挤压作用下,地球上所形成的高原,不断地缓慢抬升,海洋深度不断地加大,地球上陆地面积伴随着高原的出现,陆地面积逐渐扩大,由此使地球表面陆地上再次重新出现新的植物物种和动物物种,通过漫长时间的进化和繁衍生息才在地球陆地表面形成目前的生物种群,也就说现在的陆地生物是地球表面被水覆盖以后,在第四系冲积层形成以后,在地球表面重新出现陆地所形成的生物,地球上陆地古生物可能全部被灭绝,现在陆地生物可能有部分与古生物基本相像,但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古陆地生物,物种已经发生变异或进化。当两极地区出现冰盖以后,冻结的冰盖不断的扩张和延伸,积蓄了大量的水,使得陆地的面积持续不断的增大和扩张,尤其是两极形成冰盖以后,蓄积了大量的水,由此在地球表面形成现在的陆地,随着陆地的增大,使得部分沉入水下的煤炭和石油区域又重新出现在陆地上,但仍然有大量的煤炭和石油埋藏于海洋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内热散发到地球表面热量的减少,两极地区冰盖的会不断的增厚和扩张,并由此蓄积更多的水量,地球上的陆地面积随着两极地区蓄水量的增加将会逐渐的增大,海洋面积会逐渐减小,尤其是海洋中的岛礁将逐渐缓慢的转变为陆地。

在陆地的重新出现以后,在水力和风力的共同作用下,将岩石的表层逐渐分化为泥沙―即土壤,例如,中国的黄土高原以及巨大的冲积平原,就是在青藏高原缓慢的抬升、海水缓慢的消退过程中,在水力的作用下,将分化为泥沙向低洼汇集,由此形成黄土高原和高海拔的平原,在两极出现冰盖以后,冲积平原不断地向海洋方向延伸,由此形成低海拔高度的冲积平原,当然这是非常漫长的过程,经历了几千万年。

在此必须说明的,本推测仅仅是地球演变的大体过程,实际上的演变过程比文中描述的要复杂的多,沧海变陆地或陆地变沧海,在水球阶段以前可能反复发生过多次,只有在水球阶段以后以及两极冰盖积蓄了大量的水后,地球才逐渐缓慢的形成为目前的地形地貌。

二、.地球气候变化的演变过程

地球初始状态为火球,通过环境空气不间断的散发地球的热量,使地球的火焰缓慢的熄灭,地球火焰熄灭以后,在地球上就缓慢的形成地壳,在地表温度下降到100℃以下以后,以水蒸气形式存在的气态水,就掉落到地球表面上,并在地球表面缓慢的形成液态水,在环境空气和液态水不间断的共同散发地球内热的情况下,地壳逐渐缓慢的增厚,使地热散发到地球表面的热量逐渐减少,地球表面温度逐渐缓慢的降低,经过漫长时间环境空气和水散发地热的冷却作用,最终导致在两极区域开始结冰,在两级区域结冰后,在很长时间内,极夜所结的冰,到了极昼时全部融化,由此,在两极区域首先形成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气候,此时除了两极区域外,其他区域仍然处于高温状态,随着地热散发到地表热量的逐渐减少,两极极夜所结的冰,极昼不能将其全部融化,通过日积月累,使两极冰盖的面积不断地增大,冰盖的厚度不断地增加,由此在两极区域形成大面积的冰盖,随着冰盖的不断扩张,将原本仅在两极区域出现的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气候,逐渐缓慢的向外延伸,由此在地球上就出现现在的寒带、亚寒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五个气候带。

三、地球气候未来变化趋势

环境空气和水循环持续的散发地球的内热仍然在继续,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壳在缓慢的持续增厚,随着地壳的持续的增厚,地热散发到地表热量会逐渐缓慢的减少,两极冰盖和冰洋将逐渐的增厚,并逐渐向外扩张,来自两极地区的冷空气也会不断地增强和频繁,温带区域夏季会越来越短,冬季会越来越长,热带会缓慢的消失。并由此导致地球气候未来变化趋势会越来越冷,地球气候总的变化趋势是:寒带逐渐向亚寒带延伸,亚寒带逐渐向温带延伸,温带逐渐向亚热带延伸,亚热带逐渐向热带延伸,热带会逐渐消失,地球表面最终将被冰雪所覆盖―成为冰球,由此毁灭地球上表面上的所有生物。

根据《安徽蚌埠城市规划区浅层地热能研究》和《银川市平原区浅层地温场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安徽省蚌埠市和银川市平原区地热散发到地表的温度约为16℃和14℃,估计中国陆地平均散发到地球表面的热量约为15℃左右,2015年中国陆地平均温度为10.5℃,由于受到北极和北冰洋冰盖所产生的冷空气的影响,中国陆地平均温度已经低于地热散发到地表的温度。

因为地表向下,地层每增厚100米,温度上升3℃,相应的地层向上每增加100米,地层吸热损耗地热温度3℃,根据中国银川平原和蚌埠市的地热研究,预测全球地热散发到地表的平均温度约为15℃左右,按此计算地壳厚度再增厚500~600米,地热就有可能散发不到地球的表面,但是,由于地下越靠近地球中心其温度越高,考虑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以及地壳厚薄的不均匀性,地壳有可能要增加的1000米以上,地热才散发不到地球的表面,总体来说随着地壳的增厚,地热散发到地球表面的热量会逐渐减少,这客观的事实。当地热散发不到地球的表面时,地球表面就会全部结冰。也就是地球气候长期变化趋势只受地热和两极冰盖控制,不受来之太阳光辐射所产生热量控制。以温带合肥市(来源天气网)为例,夏季7月和8月日均最高温度为32℃,地热的叠加效应约占16℃,来之太阳光辐射产生热累积效应约为16℃,冬季1月日均最低温度-1℃,来之太阳光辐射所产生的热量以及地热散发到地球表面的热量全部被冷空气吸收掉,因为,来自太阳光辐射所产生的热量没有热累积效应。所以才表现为-1℃,合肥市年平均温度为15.3℃,低于地热散发到地表的温度,这是因为来自北极的冷空气作用,抵消了全年来自太阳光辐射所产生的热量的热累计效应。

现在全世界都在讨论地球变暖问题,实际上地球气候变化的客观规律是在逐渐的变冷,例如,我家住在安徽省合肥市,属于中国的中东部城市,我家从1986年冬季开始供暖,从1986年冬季开始到2009年春季供暖结束,23年没有出现供暖期延长或提前现象,从2009年冬季开始至2017年春季合肥市供暖期在持续的提前或延迟,根据合肥市相关文件的规定,合肥市法定供暖期为上年12月5日至次年3月5日,表1为合肥市2009年冬季至2017年春季季供暖期的变化情况。

合肥市2009年冬季至2017年春季供暖期的变化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从2009到2017年8年间,采暖期最短的延长5天最长的延长30天。目前还处在拉锯阶段,有的年份长一点,有的年份短一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可能30年,也有可能50年或更长一点时间,合肥市采暖期延长10天或20天将成为常态。

虽然从表面上看,合肥市的采暖期的延长仅为8年,时间很短,但它反映了地球气候变化的客观事实,那就是地球气候变化的客观规律是越来越冷。事实上地球上最早是在两极极点区域开始出现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气候,就像合肥市的采暖期延长的情况一样,通过冬季3天5天,10天20天,逐渐的延长,随着两极冰盖不断地增厚和扩张,这才将在两极区域出现的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气候逐渐的缓慢的向外延伸,并由此形成寒带、亚寒带、温带、亚热带四个受冷空气影响的气候带,热带目前尚未受到两极冰盖的冷空气的影响,现在温带区域已经远离两级区域,随着地热散发到地球表面热量的减少。两极冰盖的增厚和扩张,温带必然向着亚热带延伸,亚热带必然向热带延伸,热带也必然会逐渐消失。

本人认为,地球未来气候总体变化趋势主要受地热散发到地球表面热量的多少以及两极冰盖的大小控制,而不受来自太阳光辐射所产生的热量控制,地球从火球状态(其温度至少在1000℃以上)走到现在年平均温度只有15℃.来自太阳光辐射所产生的热量并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仅仅是地热。就热量而言,维持地球生命存在以及地表液态水存在主要热源来自地热,而不是来自太阳光辐射所产生的热量,太阳光辐射所产生的热量仅仅是对地热的补充,没有地热地球上不可能有液态水和生命的存在,当然来自太阳的光辐射及所产生的热量对地球上的生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太阳光辐射,就没有五彩缤纷的地球世界。

四、推测依据

(一)人类对月球和火星进行了长期的探测,到目前为止在月球和火星上没有发现金属矿床和非金属矿床的存在,说明金属矿床和非金属矿井必须有水的存在,且是酸性水的情况下才能形成。

(二)在中国几乎所有的煤矿绝大部分都是多煤层,多煤层就意味着当时地形比较平坦,在火山喷发、地震引起海水泛滥时,由于海水的推流作用将大量的泥沙覆盖到正在堆积式生长的植物体上,退水以后,植物再次生长,由此反复多次,才能形成多煤层或煤层群。

(三)生成煤炭的植物只能是堆积式的生长,才能储存大量的碳物质积累,并在地热和水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煤炭,现代植物植物即使是被水覆盖,也不可能形成煤层,因为,第一、受温度限制,生长速度缓慢,第二、不能被海水覆盖,在微生物作用下就会腐烂,第三,地热温度低,即使被水覆盖生物体也无法使其碳化,使之形成石化燃料。

(四)目前地球表面有70%被水所覆盖,水周而复始的循环冷却地壳和环境空气在持续的散发,消耗地球内部的热量,仍然在持续。如果以现在为中心点,往前推,越往前地球地壳会越薄,散发到地球表面的热量也就越多,地表温度会越高,地球气候也只会越热,因为,地球近地面的大气层中所有空气介质都具有吸收地热热量、并保持热量存在的功能,所以地球内热散发到地球表面的热量越多,地球大气层中的对流层气温也就越高,如果一直推到地球的初始状态,根据地球上水的来源分析,地球初始状态只能是火球。往后推,由于环境空气和水循环冷却作用持续的散发地热,地壳会缓慢的增厚,由于地层吸热消耗热量的作用,地球内热散发到地表的热量会逐渐降低,如果一直推到地球内热散发不到地球表面,不能维持地表水液态状态时,地表水就会全部结冰,届时地球表面就会被冰所覆盖,成为冰球。由此,毁灭地球表面上的所有生物。

(五)地球初始状态只能是火球,通过燃烧大气中的氢(发现氢的科学家。将氢的定义是可燃空气的水,氢的燃烧反应式为2H2+O2=燃烧=2H2O)c氧合生成为水,由于大气层的氢含量非常少,如果地球不是火球,就不可能在地球上形成大量水,地球初始状态只能在火球阶段时,通过燃烧大气层中所含的氢,才能形成地球上的初始水。

(六)根据相关资料,在南极和北极地下已经发现蕴藏有大量的煤炭和石油,而煤炭和石油都是地球形成后,在地球上生长的生物形成的产物,是有机物。本人认为,两极地区曾经经历过漫长的高温期和非常炎热的天气,只有经历过漫长的高温期和非常炎热的天气,才有可能使大量的生物存在,只有出现大量的生物,才有可能在两极地区地下形成大量的石油和煤炭,如果两极地区没有经历过漫长的高温期和非常炎热的天气,不可能存在生物,没有生物的存在,两极地区的地下也就不可能蕴藏大量的煤炭和石油。从两极地区埋藏有大量的煤炭和石油来说,足以说明地球是由热缓慢变冷的。

(七)地球某时段是水球的推测依据

1、目前人类所发现的无论是煤炭或石油都被岩层所覆盖,研究认为,只有在海水的长期静压作用下,泥沙才可能演变为岩石,如果没有海水的长期静压作用,煤系或石油地层之上所覆盖的泥沙不可能有岩石的存在。例如,地质年代中的第四系已经存续了约2千万年~4千万年之间,第四系地层中的冲积层厚度已达数百米,其中银川平原冲积层厚道达到2000米以上。但在第四系冲积层中并没有出现岩层,因为第四系出现以后,海洋面积在不断的减小,陆地面积在不断的扩张,第四系冲积层没有被水长期覆盖过,所以第四系地层均表现为泥沙互层,而没有出现岩层。第四系松散层的形成,就类似现在的大江大河的入海口,通过泥沙的不断堆积将陆地不断地的向海中延伸。如我国的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就是因为长江水携带的泥沙沉积而成的,目前每年向海中延伸约为143米,地球上的冲积平原的形成均类似崇明岛的形成。

2、现在在海洋中的企鹅、海狮、海豹和海象应该都是远古时期的陆地生物,因为水覆盖了地球的陆地,没有栖生之地,只能在水中寻找食物,通过长期的水中生活,才逐渐进化为水生动物,如果地球表面没有被水覆盖,在海洋中就不可能出现企鹅、海狮、海豹和海象等肺呼吸的水生动物。

3、根据互联网资料,地球上在白垩系曾经出现过陆生生物大灭绝,史称第五次生物大灭绝,其中包括陆生大型动物恐,地球上之所以出现生物大灭绝,只有一种可能性,地球表面被水所覆盖,而导致古生物大灭绝,现在人们所见到的生物和动物化石,只有在海水中通过泥沙覆盖以后才能形成化石,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盐分,不易腐烂,这些动物或植物在被泥沙覆盖后,通过水的长期静压作用,才形成现在的动物和植物化石。对于白垩系之前的生物的灭绝,推测认为,主要是地震和火山喷发引起的海啸导致海水泛滥,例如安徽两淮地区煤层多达二十层以上,每一层都经历过被泥沙覆盖,每次覆盖以后,都将原来的生物全部灭绝,然后在泥沙覆盖层上重新生长新的植物,所以形成多达二十层以上的煤层,这些植物被泥沙覆盖层后,在水球阶段时,通过水的长期静压作用下才使泥沙逐渐转变为沉积岩,并在缺氧、地热以及海水的静压共同作用下,将植物的有机体转变为石化燃料―煤炭。

4、根据科普中国网《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原因》:“喜马拉雅山在7000万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也就是说在7000万年前还没有形成中国的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山脉,喜马拉雅山之所以处于海底,只有一种可能性,当时的地球表面处于被水覆盖状态,由于受地壳厚薄的不均匀性的影响,在水的长期重力和挤压作用下,使蓄水多的海洋深度不断加大,形成巨大的海洋,蓄水少的的地方或地壳相对薄的区域隆起,在地热压力所形成的顶托力和海水的静压所形成的则向挤压力的共同作用下,才形成中国的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山脉和陆地。

5.根据互联网资料,如果两极冰盖冻结了大量水,全部释放出来,海平面将上升60~70米,也就是说在两极冰盖冻结大量的水之前,陆地面积比现在要小得多,现在海拔高度在60~70米以下,全部被水覆盖,处于海底,如果将两极冰盖冻结的水量全部释放出来,估计海洋面积至少可达到80%以上,再加上高原隆起的体积,地球表面必然是95%以上或100%的被水覆盖。

6.地球表面的第四系的下方全部被岩石所覆盖,第四系的下方为什么全部被岩石锁覆盖呢,那是因为在水球阶段,将原来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泥沙和土壤,通过水的长期静压作用,才将泥沙演变为岩石。由此导致除第四系以外地球表面全部被岩石所覆盖。

(八)当我们进入海滨浴场场时,会发现海底就像水泥地面一样光滑坚硬,这就是海底的沙子,在海水静压作用下的结果,当然海滨浴场海底的沙子,海水静压作用的时间并不长,当海水退去以后,沙子还会浮起或松散,试想经过几千万年或几亿年的时间连续不断的静压作用,泥沙必然会演变成岩石,所以,现在海底全部被岩石所覆盖,同样陆地上第四系冲积层下方的岩石,也是在海水长期连续不断的静压作用下形成的。

(九)、无论动物和植物必须在有土壤的环境中生存,没有土壤无论是动物或植物都没有生存的环境,而第四系冲积层的下方全部为岩石,没有动物和植物的生存环境,因此,现代的动物和植物,只能在第四系冲积层形成以后,才在第四系冲积层上重新繁衍生息,经过几千万年的繁衍生息、进化和气候变化,才形成现代的动物和植物。

(十)太阳系九大行星都是从太阳星球分离出来的,目前只有地球和金星地热能够散发到地球的表面,其他七个星球地热都散发不到地球的表面,所以温度都在0℃以下,地球和金星由于环境空气的密度和压力比其他七个星球的空气密度和压力高,对地热的散发速度小于其他七个星球,所以地热还能够散发到地球的表面,地球目前散发到地表的温度在15℃左右,随着地壳缓慢的增厚,地热散发到地球表面的热量会逐渐减少,地球最终将与其他七个星球一样,温度将降低到0℃以下,由于地球上有水,当地热散发到地表的温度降低到0℃以下时,地表水就会结冰,由此成为冰球。

上一篇口哨与小狗

下一篇伤感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