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舆术范例6篇

堪舆术范文1

关键词,训诂;五灯会元;案山;堪舆术;禅宗

《五灯会元》卷六“龙湖普闻禅师”:师曰:“师意如何?”霜曰:“待案山点头,即向汝道。”师于言下顿省。有人指出:“案山”一词不应该加横号,因为“案山”不是一个专有山名,它是泛指较为低矮的山,并多方引证,认为“案山即是与主山相对的低矮之山。”中华书局1984年版《五灯会元》在“案山”下以横线标示,着实不妥,但是笼统地说“案山”是泛指较为低矮的山,或说案山即是与主山相对的低矮之山,是不严密的,现补疏如下:

“案山”一词是我国古代堪舆术中的一个专有名词,用指基址(包括阳宅和阴宅)正对面并且离基址最近的矮山。堪舆术也叫风水术,晋郭璞《葬书》云:“葬者,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故谓之风水。’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汉书。艺文志》有《堪舆金匮》十四卷,《宫宅地形》二十卷,《史记·日者列传》亦载有堪舆家事。魏晋时期,出现了管辂、郭璞等堪舆宗师,《管氏地理指蒙》和《葬书》即是分别托名二人而作,唐宋之时,堪舆术逐渐成熟,比较著名的当推以杨筠松及共弟子曾文迪、廖瑶、刘江东等为代表的江西形势派。在堪舆术中,选址的章法很多,但一般要求是基址要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要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前有朱雀,后有玄武。具体说就是左右要有次峰或岗阜的左辅右弼,称作青龙、白虎砂山;后面要有可以依靠的山峰叫主山,它的正前方并且离它最近的矮山就叫案山,之所以叫案山,是取其形态和功能象古代的几案。而前方与基址遥相对应,作朝揖之状的山叫朝山。唐杨筠松《撼龙经》云:“客山千里来作朝,朝在面前为近案。”说的虽是相阴宅的理论,可实际上相阳宅也是如此,唐杨筠松《疑龙经-疑龙十问》云:“问君阳宅要安居,此与安坟事一如。人家无坟有善宅,宅与阴地力无殊。”《五灯会元》“主山吞却案山”,“主山高,案山低”,说的就是寺院前后的案山主山,并且主案山高低有别,《疑龙经》云:“案来降我人慈善,我去伏案贵人贱。龙形若有云雷案,人善享年也长远。”《五灯会元》中共有七处“案山”都指门前最近的矮山:

1)师曰:“师意如何?”霜曰:“待案山点头,即向汝道。”师于言下顿省。(宋普济《五灯会元》卷六)

2)上堂:“孤迥迥,峭巍巍。”僧出问曰:“某甲不会。”师曰:“面前案山子也不会?”(宋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三)

3)上堂:“五五二十五。案山雷,主山雨。明眼衲僧,奠教错举。”(宋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四)

4)上堂:“诸和尚子莫忘想,天是天,地是地,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良久曰:“与我拈案山来。”(宋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五)

5)门曰:“争奈主山高,案山低?”师曰:“须弥顶上击金钟。”(宋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五)

6)前面是案山,背后是主山,塞却你眼睛,拶破你面门。(宋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七)

7)上堂:“主山吞却案山,寻常言论。拄杖子普该尘刹,未足为奇。光境两亡,复是何物?”良久曰:“劫火洞然毫末尽,青山依旧自云中。”(宋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七)

除此之外,其余诸多禅宗语录中亦有“案山”,也是指门前最近的矮山,兹引以为证:

8)上堂云:“诸和尚子莫妄想。天是天地是地。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良久云:“与我拈案山来看。”(宋赜藏主《古尊宿语录》卷十五)

9)代云:“案山雷,主山雨。”师或云:“你自钝置,第一不得错举。”代云:“事不孤起。”(宋赜藏主《古尊宿语录》卷十七)

1O)上堂云:“但知顺噢果子,莫管树曲录。不识曲录树,争解噢果子。不过祖师关,争会敌生死。如何是祖师关?拈却大案山。”(宋赜藏主《古尊宿语录》卷二十)

11)六代祖师,天下老和尚。尽向诸人眼里百杂碎。若验不得。前是案山,后是主山。(宋赜藏主《古尊宿语录》卷四十)

堪舆术范文2

显然,“堪舆风水”之学是一种宝贵的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如何正确取舍,需要我们为之努力。香港堪舆学者蔡国安先生便是其中一位为之努力的人。多年来,他潜心研究,汲取精华,摒弃糟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注居住与自然及环境的整体关系,希望凭自己的努力能为丰富世人健康住宅的生态、文化和心理内涵作出自己的贡献。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香港这样一个蕴藏无限商机,享有举世繁华的城市里,蔡国安先生能够十几年如一日心无杂念,潜心钻研传统文化,显得难能可贵。对此,他说:“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天地,有的人适合创业,有的适合从政,而我的机缘则在这里。”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蔡国安先生乐天知命,是基于对自身的认识,因而才会在“堪舆”的研究中执着如深。在他的心中,“堪舆风水”是一种精神的学问,“风水学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天地为观察了解对象,以人为依归,以人为服务目的,是实实在在的人本主义学问。”

对于任何一门学问,任何人要想取得成绩必须踏踏实实,一丝不苟,坚持不懈。“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蔡国安先生在”堪舆风水”的治学上,始终“书不离眼,手不释卷”,几乎每天都会花时间仔细参阅资料,思考相关问题,十几年如一日,从未停辍过。每有闲暇,他都会拿出随身相携的书籍,认真研读。而在阅读时,每有遇到要点,或是有所会意,他都会笔记和批注。

为了扩大研究视野,博采众长,每年他都会不惜花费购买此方面的书籍。现在,在他的家里不同派系、不同研究方法的书籍汗牛充栋。然而,此类书籍又不同于普通书籍,投放市场往往售价极高,有的甚至秘而不宣,这些只能透过相关关系才能购得。对于“堪舆风水”知识近乎痴迷的他,对于此类书籍也是执着以求,经常花高价购得,其中有一本高达四千台币。

与此同时,多年来蔡国安先生一直笔耕不辍,结合自己学习和实践,进行科学归纳总结。不久前,他已经完成了一本书的撰写。看过此书的朋友都甚为佩服,极力鼓励他早日出版。但虚怀若谷的他,坚持认为时机尚未成熟,还需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来完善。

在“堪舆”学问上,蔡国安先生弥钻弥深,在香港早已颇具声名,在很多住宅、工厂、商厦等的选择上,他都会被邀请做一番勘察建议。“建筑的方位选择是很重要的,因为地球的磁场、地球自转、春夏秋冬的变化以及日月星辰运行都会对建筑产生极大的作用,从而影响居住在里面的人的健康,因此合理地选择方位、朝向、高度、距离等,都是极为重要。”

在蔡国安先生的心中,“风水”之于人的意义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因此,他一直主张堪舆风水的学问只能是作为一种人类健康和谐发展的参考,而不能完全迷信。正所谓“完全相信是迷信,完全不相信也是迷信”,为此,他常告诫世人说:“在香港,有很多出名的预测家,在市民中间有很大的威信。但我们一定要客观对待,有名气但并不代表是大师,一定要有真才实学。”

看得出,蔡国安先生多年来孜孜不倦研究“堪舆风水”之学,就是希望能从中华民族这一古老的文化系统中,筛选出精华,去其糟粕,总结出一种研究大自然对人类作用的精深学问,一种由实践积累起来的经验所形成的人居环境选择优化的实用技术。

自学自习,多才多艺

蔡国安先生在“堪舆风水”方面的才能,让人佩服,在其它的方面的艺术才华亦让人惊讶,对音乐、舞蹈、石绘等都有一定的造诣,真可谓是多才多艺。对于这些,他淡淡地说:“只是从小爱好,自己一点一滴自学的。”

1953年,蔡国安出生于香港,十岁时随家人回到泉州。在家乡泉州,他自小勤奋好学,尤其于艺术方面表现出极大兴趣。中学时候,他就读于当地名校泉州五中,艺术方面的天赋开始显现。在校期间,他利用各种机会自学乐理知识,逐渐对各种乐器熟悉起来,尤其擅长吹笛子。他回忆说:“当时我练习吹笛子,经常一练就是七八个小时,十几岁的时候就达到了一定水平了。我可以演奏很多民歌。”

由于艺术才华出众,他被选为学校宣传队队长,成为校内文艺活跃分子。偶尔有活动,他会接到任务,进行单独作曲和编写舞蹈。没有受过任何专业的训练,蔡国安先生却成为学校,甚至地方颇有名气的“艺术家”。

毕业参加工作,由于父亲被错误的定为“海外关系嫌疑”,他就此失去了不少工作机会。但他未气馁,很快便到学校当代课老师。在为人师表的日子里,蔡国安先生的博学多才,让他可以担当好几门课时却游刃有余。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文艺活动,将自己的才华尽情挥洒。那段时间里,蔡国安先生在一种充实而具艺术的环境里,一边授业传道,一边自习自学,在教学相长中日益提升艺术才能。“在内地的时候,在我的记忆中,最让我难忘的是自己编写的少儿曲目在比赛中取得不俗的成绩。当时,参加比赛的曲目连过了三关,在竞选去北京的时候,由于机缘不够,没有成功,但我已经很满足。”

可以看得出,蔡国安先生的才华,除了天赋之外,更多的是自己孜孜不倦自学的结果,正如他所言,自己是一步一步实践,慢慢积累。

真的人生,献智献力

1981年,二十七岁的蔡国安先生来到香港,开始了在香港的人生篇章。初到香港,一切从新开始,他从打工开始。工作之余,他没有放下身上蕴藏的艺术才华,加入当时一个比较火爆、受欢迎的华声民族乐团。

“千里搭长棚,天下无不散之筵席。”过了一段时间后,乐团的成员开始各奔东西,大多数进入音乐专业,而蔡国安先生选择了出来做生意。1995年,生意不如意后,他进入一家公司从事文职工作。对于像蔡国安先生这样多才多艺之人,似乎有点大材小用了,不过他并不这样认为,“在文职工作,我可以潜心研究堪舆风水,还可以有更多时间学习各种艺术,对于我来说,是一件非常理想的工作。”

正是有着这份淡定和满足,蔡国安先生在这家公司一做便是十几年。2001年,由于前往中东约旦等地进行文化交流活动,他暂时离开了岗位。回到香港,他立马被原来的公司邀请回去。出于老板的信任,蔡国安先生立马应允。“我们的老板非常好,对我很信任,夸我是个好员工,所以我一直都在这家公司上班。”

到香港后,无论工作多么忙,抑或是潜心研究堪舆,但蔡国安先生从未放弃过喜爱的艺术。1985年,一位专业的美声老师,花三天时间亲自教授了他发声技巧。后来,又有位意大利老师也教授他基本唱功。然而,就是这么一点简单的学习经历,天赋异禀的他便很好掌握了美声唱法。“唱歌是给人家听的,不是演示技巧,主要大家能同乐同赏。不过美声在香港似乎有点曲高和寡,很难普及。”蔡国安先生的艺术之路总是伴随真知追求,并没有其它杂念。

现在的蔡国安先生,工作之外,潜力研究堪舆风水,同时担任福建省同乡会理监事、泉州同乡会康乐部副主任、泉州五中旅港同学会常务理事等多个社团职务。一直以来,蔡国安先生都活跃在文艺舞台上。其实在社团活动中,他非但出力、 奉献才华,在堪舆学中,也为了建立一个真正科学的系统而献智献力,永不止步。 (胡焕汪小星)

堪舆术范文3

房子里有多少个门跟风水好不好没有直接关系,门的朝向才会影响到风水

风水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也称青乌术、青囊术,较为学术性的说法叫作堪舆。风水是自然界的力量,是宇宙的大磁场能量。风就是元气和场能,水就是流动和变化。风水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也叫地相、古称堪舆术,它是一种研究环境与宇宙规律的哲学,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的一部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风水的创始人是道家女神九天玄女,比较完善的风水学问兴起于战国时代。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早期的风水主要关乎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座向、建设等方法及原则,为选择合适的地方的一门玄学。

(来源:文章屋网 )

堪舆术范文4

关键字:风水建筑风景建筑艺术

1.风水

风水术是中国古代人环境选择的学问,又称山水、堪舆、青乌等。强调的是龙砂穴水的山川之形态与气惯环绕的半虚半实的境状,乃至无形、无状、无味的所产生神气凝聚的哲思认知体系。由于认知的差别,也没有标准化的答案,江湖术士便充斥其中,把这种堪天舆地与大自然和谐协同的方法,推之玄之又玄,借以混世。所以,风水术如易经、卜筮类一样,自古就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风水是择吉避凶的术学,从考古遗址中发现,远古人择居地形、地貌、方位,有惊人的一致性。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表明,选择在背坡面水、处河流沼泽边缘的聚落遗址最为普遍。无论仰韶时期,还是龙山时期均是如此。从遗址发掘来看,多是重向阳取暖性好,水草茂密高台近水之地,为使隐蔽、安全又便于自下而上猎取食物或便于农耕,总之是以择吉避灾为总则。这些选择至今仍然不失其合理性。

风水从字面上来理解,“风”是流动着的空气;“水”是大地的血脉、万物生长的依靠。有风、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和生气,万物就能生长,人群就能生活。风水好的吉祥地总是生气勃勃、欣欣向荣。风水坏的地方总是暗伏危机,一片荒凉,充满恐怖。风水又称“堪舆”。什么叫“堪舆”呢?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已有“堪舆家”的专门名词。《汉书·艺文志》中也有《堪舆金匮》的书目。在中国古代的文意里,“堪”是天道、高处;“舆”是地道、低处。“堪舆”是指研究天道、地道之间,特别是地形高下之间的学问。它是以当时有机论自然观为基础,把当时天文、气候、大地、水文、生态环境等内容引进选择地址、布建环境的艺术之中。

风水发生于中国,它和《易经》关系密切。《易经》是中国的一部最为伟大的书。要研究中国的学问,谈中国的文化,不能不研究《易经》。中国文化思想的深厚、广大及细密,其一切思想哲学基础都与《易经》息息相关。《易经》应用于天道,例如天干、地支、气象与节气;应用于地道,大地、山川、河湖、道路、城镇、村落与住宅;应用于人道,人们的伦理观念与行为准则等。阴阳、五行是《易经》的基础。风水这门选择、布建人们生活环境的学问,是以《易经》为其理论基础的,用《易经》的观念来指导人们选择、布局和建造周围的环境。认为人要配合天、效法天才能兴盛发展。违背天理人情,违背自然法则就会失败遭殃。所以风水在选择与布建生活环境时,总是要把城市、村落、住宅等与天象结合起来。“法天象地”,力求“天助、人助”。“万物兼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使人和周围的生活环境、气候、天象、动植物、地形等达到协和、共进、互助的关系。从而达到“天人合一”、“天人相助”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境地。中国传统的城市、村落、住宅的选址、规划、布局,注重四方、区位,四合院、中轴线都体现了“中者,天之正道”。

2.人与建筑

人生活于天地之间,一时一刻也不能脱离周围的环境。地理环境在地表分布是千差万别的,它具有不平衡性。因此,客观上存在着相对较好的、适合于人们生活的、给人们带来方便、幸运和隐藏着吉祥与幸福的环境,也有相对而言比较险恶、危险,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困苦和不吉利的环境。人们本能地要选择、建设、创造自己周围美好的环境。这就包括了建设创造城市、村落和住宿的宅屋,选择和建造适合于人们生活的美丽、舒适、祥和、吉利的生活空间。人们置身于其中,生活、生产、工作均有方便、舒适、安全之感。美丽而富于特色的环境景观,还会使人们的心灵受到感染与鼓舞,使人们充满乐观向上的情绪与崇高的理想。以此为精神向导,促进事业的成功并带来光明的前途。

3.选址要求及其影响

在中国哲学中,“气”是构成自然万物的基本要素。重浊的气属阴,轻清的气属阳,阴阳结合则形成宇宙万物。

建筑选址的理想模式,显示了多种因素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其中不仅包含传统观念上的要求,而且也包括对于社会、经济、防御、生产及地域环境等多方面的考虑。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战乱和匪盗的影响,要求城市和村落更趋集中,以便于防守,共同对敌。所以在选择基址时往往争取环境具有良好的防御性,形成天然的屏障。以山东益都城址变迁为例。据《青州府志》记载:“古城在临淄县,汉属齐郡,晋曹嶷其地,以城大地原不可守,移置尧山南三里为广固城,后为南燕都。宋刘裕攻破之,平其城,以羊穆之治青州,及建城于阳水北,名东阳城。北齐费东阳,迁筑于阳水南,为南阳城,即令郡治。”“所谓青州城四面皆山,中贯洋水,限为二城”。实际上讲的是城址要利于防御。

中国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为这种建筑选址提供了选择性。在封闭、半封闭的自然环境中,利用被围合的平原,流动的河水,丰富的山林资源,既可以保证市民、村民采薪取水等生产生活需要,又为村民创造了一个符合理想的生态环境。此外,“退隐田园”“放啸山林”的传统思想对于寻求理想的建筑环境也起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4.风水与建筑选址

中国古代的风水与建筑选址是不可忽视的文化内容之一。整理、研究风水与建筑选址是理所应当的。

在远古时代,人们就依照当时的社会意识,逐渐形成了考察周围的环境,择其吉而避其凶,营筑宅址与村落。从西安半坡遗址和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大墓青龙、白虎贝壳布局来看,中国的风水起源起码有6000多年的历史了。中国古代的风水地理是在当时哲学观念与民俗意识支配之下为了选择与建造生活环境,为使城市、村落、住宅、墓地趋利避害而发展起来的环境评价系统。它包含了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进行地形分析、区位与方向分析、环境规划布局的学术思想与方法。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发现所选择的地址、所布局的环境,如果得当,那就会给人们带来鸿运;如果地理环境选择、布局不当,就会给人们带来祸殃。于是人们总结其中的经验,并用当时的文化意识观念来解释它,这就是风水。

选择一个建园地址,没有风水先生的帮助是绝对不行的。那种一切都受自然影响的感觉,简单的中国建筑方法,纸窗、薄隔墙总是很柔和,而不能受到挤压,导致了这一对我们很陌生的职业的产生。人们培养出专门为住宅寻找有利地形的风水先生。他们既为活人,也为死人寻址。风水先生常常是为了找一块最佳的墓地,而忙碌好几个星期。在实践中,他们主要是以“阴阳”、“四象”、“五行”、“八卦”学说,也就是以天地和谐为依据,同时也包含着一种美学的成分。

中国风水学理论关于建筑选址的内容颇为丰富。中国风水学的指导原则是:天地人合一,这种指导原则不求急功近利,不随政治变迁、经济发展变化而变化,在中国五千多年历史演变中,贯穿始终,追求不改。在具体操作技术方面,总结出“乘气说”、“藏风得水说”、“寻龙点穴说——四灵说”、“山环水抱说”、“形势说”、“三元运气说”等等。这在古代及科技手段相对落后的历史条件下,能够依靠具体操作的人在现场踏勘中实际操作,视为一种有效方法。

风水受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风水始终把宇宙、大地看作人赖以生存的“气”得老远,强调“感天地之气”。因此,风水特别看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阳宅十书》在第一部分“论宅外形”中,就专门讨论了住宅的环境问题:“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

中国古代建筑受风水影响很大的就是追求一个适宜的气场,即对人的生长发育最为有利的外环境。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先民为了与大自然适宜,选择了掘土而居的穴居形式,有人认为中国风水关于“穴”的概念可能与此有关。这种早期的建筑形式具有节约用地、冬暖夏凉、防风、聚气和直接感应“土气”的特点,所以直到今天仍为人们所喜爱。许多人在对黄土高原等地的窑洞建筑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穴居建筑作了大量研究之后,发现了它与大自然相和谐的特性。

中国风水学的灵魂是有关“气”的理论。中国风水学在选择聚居位置时认为蕴藏“气”的地方是最理想的。中国风水学为达到“聚气”的目的,非常注意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山峦要由远及近构成环绕的空间;在规划区域内要有流动的水。“山环水抱必有气”,这是中国风水学实践千百年的经验总结。

堪舆术范文5

关键词:帝陵;风水;唐昭陵

风水古称堪舆,主要研究相宅、相墓之术,风水学鼻祖晋人郭璞在所著《葬经》一书中写道:“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历代帝王权力至高无上,为保证江山永固,子孙隆昌,不少帝王继位伊始即派出术士道人寻找龙兴之地,选址建陵。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贞观盛世使得大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强盛的封建帝国,为保证国运永昌,唐太宗亦如历代帝王一样,将帝国命运与帝陵选址联系到一起,而最终勘定的风水宝地便是九旧秸蚜辍

一、唐昭陵综述

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建筑风格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秦汉时期的“封土起冢”,如汉高祖刘邦的长陵、汉武帝刘彻的茂陵;另一种则是“因山为陵”,其代表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唐昭陵坐北朝南,依傍九旧椒澹凿山建陵,开创了中国古代封建帝王依山建陵的先河。

唐昭陵位于今陕西省礼泉县九旧剑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由当时著名工艺画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主持设计修建,昭陵整体构思是仿建唐长安城,寓意不言自明。昭陵自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动工兴建至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竣工,前后历时107年,昭陵占地200余平方公里,陵内陪葬墓穴180余座,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为宏大的一座,有“天下第一陵”之称。

据《旧唐书・卷三・本纪第三》记载,“己卯,皇后长孙氏崩于立政殿。冬十一月庚寅,葬文德皇后于昭陵。”可见,昭陵迎来的第一位主人并非太宗皇帝。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帝王贵为天子,权位至高无上,纵观历代封建帝王大多为了彰显天子地位,留美名于万年,不惜倾尽天下人力财力为自己修建陵寝。史载秦始皇曾动用七十万民夫囚徒为自己修建穷奢极欲的骊山陵墓。“隋朝以前的众多帝王陵寝基本上都是平地起陵,或曰堆土成陵,如汉武帝的茂陵、汉光武帝的元陵、刘宋武帝的初宁陵等等”(赵强,1994:35)。那么,既然前朝鲜有凿山建陵的先例,太宗皇帝又为何会为文德皇后因山建陵呢?《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四・唐纪十》中记载,在长孙皇后正式葬于昭陵后,太宗皇帝亲自为之撰写碑文,称“皇后节俭,遗言薄葬,以为‘盗贼之心,止求珍货,既无珍货,复何所求。’朕之本志,亦复如此。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旧轿陵,凿石之工才百馀人,数十日而毕。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奸盗息心,存没无累。当使百世子孙奉以为法。”贞观十一年二月,唐太宗正式下诏“犹恐身后之日,子子孙孙,习于流俗,犹循常礼,加四重之榇,伐百祀之木,劳扰百姓,崇厚园陵。今预为此制,务从节俭,于九局山,足容棺而已”,正式决定与文德皇后合葬于九旧秸蚜辍

由此观之,从表面上看,唐太宗选定在九旧皆渖缴枇晔俏了推崇节俭薄葬,杜绝盗墓之徒的念头。其实,昭陵从选址到设计修建都是颇为考究的,绝非节俭、防盗这么简单;唐昭陵的选址建设蕴含着深刻的风水思想。

二、唐昭陵风水考略

要考究唐昭陵的风水思想,就不得不首先对九旧郊右蕴骄俊>旧轿挥诮裆挛魇±袢县,渭河平原以北,海拔1188米,山势巍峨,背靠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南部的秦岭山脉遥相对峙,加之渭水映带在前,泾水环绕在后,显得气势十分雄伟壮观。九旧酱釉煨蜕峡雌奈雄奇:从东南观之形似笔架;从正南看宛若锥形;从西南与北面看则仿若覆斗,此外在九旧街芪Ь匀分布有九道山梁,将其高高拱起,形成“九州共主”的气象。

风水思想在相墓方面的核心观点即是“依山傍水”,“中国风水学鼻祖、东晋人郭璞在其《葬经》一书中指出:‘盖真龙发迹,迢迢百里或数十里结为一穴,及至穴前,则峰峦矗拥,众水环绕,叠嶂层层,献奇于后,龙脉抱位,砂水翕聚,形穴既就,则山川之灵秀,造化之精英,凝结融合于其中矣’ ”。

可以看出,昭陵的选址完全符合龙兴之地标准,山造龙势,水聚地气。此外,《葬经》还指出,“土厚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为万金”,也即是所谓的“风水林”,在昭陵建陵之始,太宗皇帝即下令广植松柏,荫蔽陵园,后来还专门设有专门官员负责看护陵内松柏,使之免于盗伐。在墓室设计上昭陵也可谓匠心独具,恪守堪舆之术。昭陵依借九旧绞疲凿山深挖形成天然石质地宫,符合风水学“山含王气”的特点,从外部来看,整座九旧蕉伎墒游昭陵陵寝,便于“藏风聚气”。

不难看出,太宗皇帝选择九旧剑选择昭陵作为自己与文德皇后的陵寝固然有节俭防盗的思虑,但这背后寓含的是任何封建帝王在兴建帝陵时都不会不加考量的堪舆思想。

三、结语

唐昭陵是太宗皇帝的千秋之地,开创了封建帝王陵墓“因山建陵”的先例,是珍贵的历史文化宝藏,其选址与建设完全遵从了风水思想,研究昭陵与风水思想对于探析唐代帝王丧葬文化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兰英姿. 唐代帝王陵墓建筑制度研究[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2]刘d等. 旧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

[3]邵崇山. 风水对古代帝陵选址的影响[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4]司马光. 资治通鉴[M]. 长沙:岳麓书社,2009.

[5]张燕军. 风水思想与西汉帝陵关系研究[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5):7-10.

[6]赵强. 昭陵墓址的选择[J].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4(2):35-37.

堪舆术范文6

据史料记载,风水师最早出现在周朝,魏姓的祖先就是掌管全国风水的。那时的风水师似掌握了某种占卜术,被视为可以通灵的人。他们由天子授权,并且由天子发薪水,其他人一律不能从事风水工作,如果从事,视为违法。

风水术在王权的专制下披着神秘的面纱在宫殿中流行多年,而那时的民间只能望而却步。大到出征、修建、祭祀等国事商定,小到百姓日常耕作、婚娶、狩猎,都要由风水师用兽骨、龟甲占卜,请示天意。

汉文帝在位时,原本是一个励精图治、术数不兴的时代,但仍然有个叫新垣平的术士自称能望气,说长安东北有五彩神气,好像一顶神奇的帽子。文帝竟然相信了,就在渭河边修了个五帝庙,用以祭五帝。新垣平让人堆起一大堆木柴燃起熊熊大火,说等火熄灭,辉煌就会降落到大地上。文帝一时愉快,封他为上大夫。后来有人检举新垣平故弄玄虚,文帝觉得上了当,就杀死了他。

到了汉武帝时,朝廷已经有了“上观天文,下察地舆”的堪舆家。《史记・日者列传》就详细记录了汉武帝聚首占野,问堪舆家关于纳妃的事宜。

南北朝时期的宋明帝,简直迷信到极点,就连宫内搬床、修墙这类小事情,必先祭神祈祷。

信风水有名的皇帝还有宋徽宗。他因好久没有生养儿子,一风水师向他进言,说把汴梁城西北角的地势加高数倍,就可以有儿子了。宋徽宗照办后,果然得子,于是更加信风水,按风水的要求大兴土木,迷恋修道成仙,结果成为亡国之君,连同儿子宋钦宗一块儿被金兵俘虏走了。

明清两代帝王多重视风水,明神宗朱翊钧的定陵最下功夫,从万历十二年建到十八年,花了八百万两银子,而明朝也是在他手里开始走下坡路。明十三陵据说就是风水大师推荐给明成祖的,说这里风水最好,但明朝的皇帝没几个像样的,最后一位吊死在景山。

要说最搞笑的当属袁世凯。他是个极爱捣鼓风水阴阳的人,接触过不少风水先生。当袁世凯因称帝被举国上下攻击得内焦外困时,他的长子袁克定投其所好,向他举荐了一位山东的叫贾兴连的风水先生,说这人的风水看得如何如何好,袁世凯便下旨召贾兴连入京,让其看明清两代皇城的气数。

贾兴连煞有其事地将皇宫看了一遍,向袁世凯禀报说,必须在新华宫门左侧修一个厕所,藏住污浊之气,才能保江山永固,天下太平。新华宫原本是袁世凯这个洪宪皇帝刚刚下旨改名的,如今要在这富丽堂皇的宫门旁修个厕所,实在不太雅观。可他想到他自称帝后,反对之声浪四起,为了皇图永固,也就顾不得许多了。

于是,袁氏便接受了贾兴连的建议,在贾的指导之下,在新华宫门左侧修了一个厕所。厕所虽然修好了,可举国反袁的声浪却愈加高涨。最后只做了83天的短命皇帝,便呜呼哀哉了。反倒是袁世凯听信风水先生荒唐言,下旨在新华宫门修厕所的荒唐事流传甚广,成了后人的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