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舆之术范例6篇

堪舆之术范文1

关键词,训诂;五灯会元;案山;堪舆术;禅宗

《五灯会元》卷六“龙湖普闻禅师”:师曰:“师意如何?”霜曰:“待案山点头,即向汝道。”师于言下顿省。有人指出:“案山”一词不应该加横号,因为“案山”不是一个专有山名,它是泛指较为低矮的山,并多方引证,认为“案山即是与主山相对的低矮之山。”中华书局1984年版《五灯会元》在“案山”下以横线标示,着实不妥,但是笼统地说“案山”是泛指较为低矮的山,或说案山即是与主山相对的低矮之山,是不严密的,现补疏如下:

“案山”一词是我国古代堪舆术中的一个专有名词,用指基址(包括阳宅和阴宅)正对面并且离基址最近的矮山。堪舆术也叫风水术,晋郭璞《葬书》云:“葬者,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故谓之风水。’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汉书。艺文志》有《堪舆金匮》十四卷,《宫宅地形》二十卷,《史记·日者列传》亦载有堪舆家事。魏晋时期,出现了管辂、郭璞等堪舆宗师,《管氏地理指蒙》和《葬书》即是分别托名二人而作,唐宋之时,堪舆术逐渐成熟,比较著名的当推以杨筠松及共弟子曾文迪、廖瑶、刘江东等为代表的江西形势派。在堪舆术中,选址的章法很多,但一般要求是基址要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要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前有朱雀,后有玄武。具体说就是左右要有次峰或岗阜的左辅右弼,称作青龙、白虎砂山;后面要有可以依靠的山峰叫主山,它的正前方并且离它最近的矮山就叫案山,之所以叫案山,是取其形态和功能象古代的几案。而前方与基址遥相对应,作朝揖之状的山叫朝山。唐杨筠松《撼龙经》云:“客山千里来作朝,朝在面前为近案。”说的虽是相阴宅的理论,可实际上相阳宅也是如此,唐杨筠松《疑龙经-疑龙十问》云:“问君阳宅要安居,此与安坟事一如。人家无坟有善宅,宅与阴地力无殊。”《五灯会元》“主山吞却案山”,“主山高,案山低”,说的就是寺院前后的案山主山,并且主案山高低有别,《疑龙经》云:“案来降我人慈善,我去伏案贵人贱。龙形若有云雷案,人善享年也长远。”《五灯会元》中共有七处“案山”都指门前最近的矮山:

1)师曰:“师意如何?”霜曰:“待案山点头,即向汝道。”师于言下顿省。(宋普济《五灯会元》卷六)

2)上堂:“孤迥迥,峭巍巍。”僧出问曰:“某甲不会。”师曰:“面前案山子也不会?”(宋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三)

3)上堂:“五五二十五。案山雷,主山雨。明眼衲僧,奠教错举。”(宋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四)

4)上堂:“诸和尚子莫忘想,天是天,地是地,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良久曰:“与我拈案山来。”(宋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五)

5)门曰:“争奈主山高,案山低?”师曰:“须弥顶上击金钟。”(宋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五)

6)前面是案山,背后是主山,塞却你眼睛,拶破你面门。(宋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七)

7)上堂:“主山吞却案山,寻常言论。拄杖子普该尘刹,未足为奇。光境两亡,复是何物?”良久曰:“劫火洞然毫末尽,青山依旧自云中。”(宋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七)

除此之外,其余诸多禅宗语录中亦有“案山”,也是指门前最近的矮山,兹引以为证:

8)上堂云:“诸和尚子莫妄想。天是天地是地。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良久云:“与我拈案山来看。”(宋赜藏主《古尊宿语录》卷十五)

9)代云:“案山雷,主山雨。”师或云:“你自钝置,第一不得错举。”代云:“事不孤起。”(宋赜藏主《古尊宿语录》卷十七)

1 o)上堂云:“但知顺噢果子,莫管树曲录。不识曲录树,争解噢果子。不过祖师关,争会敌生死。如何是祖师关?拈却大案山。”(宋赜藏主《古尊宿语录》卷二十)

11)六代祖师,天下老和尚。尽向诸人眼里百杂碎。若验不得。前是案山,后是主山。(宋赜藏主《古尊宿语录》卷四十)

12)良久云:“若无。且看老僧骑案山。跳入你诸人眼睛里,七颠八倒,呵佛骂祖去也。”喝一喝下座。(宋赜藏主《古尊宿语录》卷四十四)

堪舆之术范文2

多年来,他潜心研究,翻阅无数经典书籍,博采诸家所长,自成一套科学性和实践性极强的理论;同时,他还藉鉴现代科技水平以及先进的技术设备,运用到自己风水堪舆之中,凭自己的努力,为朋友,为世人,也为自己,提供科学的辩证的正确指导。

以科学的观点,看待风水

众所周知,世界万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日月星辰,周行不怠,风雨雷电,应时而起,等等,无不对人的起居饮食,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具体而言,即表现在住宅风水上。“住宅风水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对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有深远的影响,地球的磁场等都对人的时运和健康产生作用。”蔡国安先生说,“因此,我们要科学辩证地看待住宅风水,它既含有科学的成分,又含有迷信的成分,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风水理论,正确理解住宅风水与现代居住理念的一致与矛盾。”

其实,蔡国安先生与风水结缘很早,但中间却走过一段曲折。早年,他从事过生意,并且一度发展很大。“以前做土特产,主要从事竹笋的买卖,与中国云南粮油、四川粮油等合作,一度发展良好。”他回忆说,“后来,由于时运不济,不幸破产了,从此我就开始潜心研究风水堪舆学,希望藉此稳定人生,平定生活。”

在享誉“购物天堂”、“东方之珠”之称的香港,创业机遇可谓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然而,蔡国安先生却一心执着于风水之学,为此而潜心研究,在家宅、工厂、商厦、七政天地运、人运、易学、紫薇、子平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在他的心中,“堪舆风水”是一种精神的学问,也是一门物质的科学。他说:“风水学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天地万物为观察了解对象,以人为依归,以人为服务目的,是实实在在的人本主义学问。”

“做生意失败后,我就思考,自己的运势不好。也许自己不适合做生意,我就专心研究风水。现在我生活稳定,可见我的机缘的确在这里。”蔡国安先生不无感慨地说。因此,这些年来,他不停地学习,不停钻研,读过的相关方面的书籍多达三千余本,累积耗资达二十余万,抱定了韦编三绝的精神,去研读心中的“易经”。

如今,在他的书房里,各式书籍充塞其中。在博览全书之际,他还亲自动笔写作,将多年来点滴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汇聚整理成案。不久前,他已经完成了一部相关方面的著作,当下在修改完善中。他介绍说:“这本书有差不多三万字,主要讲述了风水、科学和人的养生之关系。”

于蔡国安先生而言,“风水”之于人的意义,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他素来主张“堪舆风水”的学问只能是作为一种人类健康和谐发展的参考,而不能完全迷信。为此,他常告诫世人说:“地球磁场有时候可能会影响人的思维,从而带动整个人的养生,也可以能会触及人的时运;很多人十年前也许运气好,十年后可能转运;人的体内分阴阳,充满静电,气候变化时,人的身体也随之变化;诸如在画画上,不同的色彩带给人不同的审美感觉,不同的房间布置,都能对人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这些其实都是风水之学。”

看得出,蔡国安先生多年来孜孜不倦研究“堪舆风水”之学,就是希望能从中华民族这一古老的文化系统中,筛选出精华,去其糟粕,总结出一种研究大自然对人类作用的精深学问,一种由实践积累起来的经验所形成的人居环境选择优化的实用技术,这无疑是一项颇具功德的事。

以丰富的才艺,完美人生

俗话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此两者,蔡国安先生并行不悖。在以前经营生意的时候,他去过很多地方,尤其是内地,几乎每个大省、大城市他都游历过。“此地尽能开眼界,远行不为好山川”,这些经历不但开阔了他的眼界,更为他的风水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后,他放弃生意,潜心研究风水之学,多次得到盛情邀请,前往国外,诸如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尤其是2001年,他受邀前往中东约旦,进行风水相关方面的交流活动,历时半年之久。

其后,他回到香港,目前,除了研究风水之学,替朋友提供风水顾问外,他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服务社团,参加社会活动上。目前,他担任福建省同乡会理监事、泉州同乡会康乐部副主任、泉州五中香港同乡会常务理事等多个社团职务并担任香港文化总会雅乐艺术团男高音歌唱家兼任香港美艺音乐艺术团音乐总监。

“没有钱,就出力”是他参加社团的宗旨。其实在社团活动中,他不仅仅出钱出力,而且还发挥自己的文艺特长,为社团增添无数欢乐色彩。熟悉蔡国安先生的人都知道,他不但深谙风水之道,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活跃分子,各种舞蹈包括交谊舞和民族舞都很擅长,作曲,尤其是儿童词曲上,更是曾经获得一定嘉奖。他回忆说:“以前我在泉州的时候,是音乐老师,自己编写的少儿曲目在比赛中取得不俗的成绩,参加比赛的曲目过了省级,但没缘竞选到北京。”

来到香港后,蔡国安先生依旧热衷于文艺活动,参加很多音乐组织会,也受过一定专业训练,因此唱功和台风颇佳,他也成为了很多民间艺术团体的常客。“以前和我一起学习的音乐人,后来基本都是走上了专业音乐的道路,很多成为了音乐家。”他说,“而我,由于机缘,选择风水。”目前,他还参加了同乡会下的雅乐艺术团,担任美术总监,以自己的才华为同乡会的文艺活动,尽出自己的一份心力。

后记

对于风水、养生和音乐此三者,蔡国安先生都有所涉猎,有所钻研,更可贵的是,他将三者视为一体,有机结合起来。他说:“环境影响人的心情,即风水也能对养生产生影响;音乐同样是养生,能够自我陶醉,便是一大养生之道。”

古语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蔡国安先生虽然相信运势的作用,但更多地信奉努力的效果。他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拚,时势造英雄,只要努力,每个人都可以改变自己的运势,从而掌握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走上平稳的人生道路。” 可见,正确的堪舆风水,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科学活动,蔡国安先生说:“科学的风水追求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注居住与自然及环境的整体关系。”

怀着对科学风水学的敬意和热爱,为谋求建立一个真正科学的系统,蔡国安先生一直在竭智尽力,并将此作为一种人生享受。走在这条道上的他,一定海阔天空,云淡风轻!

堪舆之术范文3

关键词:堪舆;风水;生态建筑;哀牢山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of Yin and Yang is derived a series of theories, such a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in the Renaissance of Chinese present, it has obtained the world recognition, are gives out its dazzling rays of light,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also breeds a complete set of is different from the modern scientific feng shui theory system, the application of the geomantic learn through thousands of years of Chinese urban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this makes the function of the Chinese architecture has not only confined to live or use, the building in China we see a kind of culture, a kind of connotation, it has the same character like living organism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serious destruction of the glob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serious influence to living environment, which brings the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and geomantic in "nature and humanity" thought, and modern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of the core idea completely. This paper describes feng shui theory and some examples of the theory of feng shui reflect the broad and profound and moder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development. Keywords: kanyu; Feng shui;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Part of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国是界闻名古国,是最早的有序建设城乡、有规范进行城市规划的国家。而堪舆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建筑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它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堪舆:堪,地突之意,代表“地形”之词;舆,“承舆”即为研究地形地物之意,着重在地貌的描述。《史记》将堪舆家与五行家并行,仰观天象,并俯察山川水利之意,后世以之专称看风水的人曰:“堪舆家”,故“堪舆”民间亦呼之为“风水”。然或有称“堪舆”不只看风水而已,而应分五部份,曰:罗罗、日课、玄空学、葬法及形家。堪舆同中医一样衍生于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观――阴阳五行学说。其中心思想就是世上万物尽可一分为二,皆有阴阳,相生相克,以阴阳平衡和合为最高境界。堪舆学以河图洛书为基础,结合八卦九星和五行生克制化,把天道运行和地气流转以及人在其中完整的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整套特殊的理论体系。这一整套理论体系,催发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显著性格和基本精神。纵观皇宫、皇陵的规划建设,普通村落、民宅的建筑,无一不显示着风水学的痕迹[1]。

历史上最先给风水下定义的是近晋代的郭璞,他在《葬书》中说,“葬者,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清人范宜宾为《葬书》作注云:“无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则气止而无风,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位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这就是说,风水是古代的一门有关生气的学说[2]。其实,研究风和水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研究“气”。《黄帝内经》曰:“气者,人之根本;宅者,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顺之则亨,逆之则否。”《易经》曰:“星宿带动天气,山川带动地气,天气为阳,地气为阴,阴阳交泰,天地氤氲,万物滋生。”因此,可以看出气对人的重要性。《水龙经》也有“水飞走则生气散,水融注则内气聚”,“未看山时先看水,有山无水休寻地”等等,都说明了风和水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从宏观上讲,靠水的地方就比不靠水的地方要发展的快。比如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在二十世纪中叶,亚洲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得风气之先,于六、七十年代经济飞速增长,一跃而成为亚洲经济的排头兵,给整个亚洲经济带来新的活力,为世界所瞩目,被称作亚洲四小龙。然而当你去研究他们时发现,他们所处位置不同,语言文化不同,经济体制也不同,但是却有一个惊人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环海地区。这种现实情况与风水理论不谋而合。而今,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我国,也是沿海地区较内陆发展更为迅猛。当然象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这些都充分说明了风水理论的真实性和实效性。

当今世界,人口剧增,资源锐减,生态失衡,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生存和发展与全球的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生态危机几乎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

为了建筑、城市、景观环境的“可持续”,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学科开始了可持续人类聚居环境建设的思考。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它与其支撑的环境休戚相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必须优先考虑生态问题,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上; 同时,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即我们今天的发展应该是“满足当前的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这就是1992 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选择,也是我们一切行为的准则。建筑及其建成环境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符合可持续发展原理的设计需要对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对健康的影响、对材料的选择等方面进行综合思考,从而使其满足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要求。

在这种大的环境下生态建筑学孕育而生,那么什么是生态建筑呢?生态建筑又称绿色建筑,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建筑与环境之间成果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居住生活环境的舒适,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按照生态建筑学的创造人美国学者麦克翰所说,生态建筑是研究人类建筑环境与自然界生物共生关系的生态学,是探索地球上生命活动能够均衡发展的生态学延伸于建筑学领域的一个分支。所以生态建筑学的核心是追求人与自然地和谐统一,与中国的传统风水学“天人合一”的思想根本是一致的。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当时诸子所共仰,是中国古代哲学和道德修养两方面的合集,其中一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地关系。《黄帝工经》中说:“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非博物明贤者未能悟斯道也”; 《黄帝宅经》曰:“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吉”;“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古人用简练的语言叙述了人与居住环境的辩证关系。人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既不能违背天道行事,更不能仗势人力与自然对抗,盖“古有寻龙之伎术,而无造龙之匠工。功高大禹,导洪水必因山川”(《管氏地址指蒙》)。所以我们必须认识、把握和顺应天道,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3]。

滇南的哀牢山红河哈尼梯田,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地完美结合。2010年在各地均出现严重旱情,甚至人畜饮水都极为困难的时候,哀牢山的一片片梯田依然碧波荡漾。蒸腾的云海,渺渺的山岚,婆娑的树影,更烘托出梯田的壮丽。哈尼古歌《湘窝本》(开田种谷)就唱出了哈尼与梯田的关系:“远古的祖先,单靠打猎过不了日子,单靠树果也过不了日子。”于是他们在庄稼娘和大神的指引下,从老鼠那里学会了打洞种植,从拱山的大猪那里学会了翻地,从在坝塘里打滚的水牛那里学会了开田。还发现草籽和水最亲近,喝过水的草籽就是金闪闪的谷子,从此哈尼人再也离不开梯田和水,把水看作跟阿妈一样亲。他们开田挖沟引水,经过数十代人的努力,逐渐将一座座大山,雕塑成了梯田。据当地生活的一位老人讲述:“我们来这里生活已经300多年,我家来这里就有八代人。我们的老祖宗从果哈(现在的昆明)到了建水,又从建水坡头过红河南下,再逆着金河而上,才到了这个地方。到这里老人就要看地势,后面要‘’,用汉话讲就是要有靠山,山上要有森林有水源;前面要‘堆’,也就是要平坦,可以开田。然后在后面的林子里选好‘龙树’,确定‘寨神林’,这时才在要盖房子的地方,由老人用脚后跟在地上转三下,再在转出的脚窝子里像这样摆上三颗谷子,一颗代表人,一颗代表五谷,一颗代表家畜,这样放在一起盖上树叶子,转身吃上一锅烟,再掀开树叶看谷子有没有动过,只要谷子没动,就可以建寨定居下来,要是谷子动了,尤其是代表人的这颗动了,就得另换地方。”老人的讲述,生动地还原了哈尼人迁移、定居农耕的整个过程。面对大山,以哈尼族为代表的山民们没有对抗,而是选择了低头顺从――他们顺应了自然规律,选择开辟梯田这种农耕方式,获得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安身立命之道。有谓:“人与天地并立为三,非天地无以见生成,天地非人无以赞化育”;“阴阳变化,自然之道也,循而穷亡,虽山川诡异,莫能逃焉”(《葬经翼》)。

从哈尼梯田历史可以看出风水学的痕迹,里面包含现代的地理学,环境学,气候学等诸多现代科学。在古代虽没有现代的科技,但是古人却用风水学理论创造了梯田奇观。古人追求顺应自然,并有节制的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思想早于西方现代文明几千年,与现代的生态发展观相吻合。

纵观全球,随着科学技术得进步,工业的发展,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生态观正式当今世界建筑领域,城市规划领域以及人居环境领域的主流,风水理论必将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李建军.风水理论对当代建筑学的影响[J].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3:85.

[3] 葛亮.浅谈建筑风水与生态建筑[J].《大舞台》,2009,6:110.

[3] 亢亮.中国风水理论在生态建筑学中的运用[J].城市住宅,2010,5:78

堪舆之术范文4

关键词:建筑;建筑文化;传统建筑;传统建筑文化

 

    建筑是人们用木材等建筑材料来构建的供人居住和使用的场所。从这个定义上看建筑的范围包括诸如居住场所、桥梁、公共建筑甚至园林等。在历史的发展和沉淀中,建筑已经不仅仅是现实存在的建筑,它已经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人类众多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以其物质存在的长久性记录了不同民族、地区国家的发展历程,成为了人类文明的纪念塔。

    从建筑的文化本质而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他以自己独有的形式揭示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出世原则。既能够反映出时代特征又具有浓厚的民族烙印。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建筑是一种物质化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哲学。

    中国建筑作为中国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中华民族物质化存在,必然有着与西方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并以其发展中独特的形质格局,超拔的内容体系而流放异彩为人瞩目。从理念上看中国建筑有着浓厚的天人合.的时空又见念和和谐精神,而在建筑布局上则有着浓厚的以皇权为中心的到建伦理药直德观念。可以说中国的建筑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天人合一”这一思想,贯穿了中国哲学并影响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因此在中国的建筑中也带有浓厚的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谐为一的天人合一意识。李约瑟曾经说过:“中国建筑总是与自然调和,而不反大自然”。然而这种天人合一的建筑意识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又和具体的儒释道文化结合起来。因此,儒释道具体的天人合一观念才对中国的建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儒释道三家的天人合一观念有着具体区别:儒家将自己主导的伦教纲常思想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尤其是在宗庙的建筑中有着严格的要求和限制;佛教则是将自己的教义融人到佛教建筑之中;道家将自己的返璞归真的自然意识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建立的建筑意在追求天(自然)人合一境界,因此道家对于中国建筑最大的影响主要是在园林方面,然而这种思想和今天在郊区建立远离大都市喧嚣的郊区别墅有着很大的相同之处。然而在民间的建筑中又有着自己的主导思想,通俗的讲民间建筑有着浓厚的风水意识,用较为专业的术语则是堪舆之术。长期以来我们都把这种思想看做封建迷信,然而在堪舆之术里面涵盖着浓厚的天人合一意识,甚至可以认为堪舆之术的本质就是通过一些行为和建筑来实现天人合一。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审美精神,也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

 在具体的布局中中国建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风格,中国建筑大多是讲究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和秩序井然的伦理营构,以组群布局的方式在平面上展开,形成中华传统建筑的尚大性格。众多的建筑聚集在一起,看似凌乱的建筑群体中却有着严格结构布局。占据中心位置的无疑是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建筑,其余的建筑围绕着中心建筑而建。这种理念和中国的儒家思想结合就使得中国的建筑群整体与局部相结合,使得中国的建筑具有强烈的文化意味。当这种布局思想和堪舆之学相结合时,就使得我国的建筑既具有浓厚的使用精神又渗透着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和审美理想,充满了既理性又浪漫的艺术精神,展现了中华古民的无比智慧和独特风采,也展现了中华传统建筑的强烈个性和艺术魅力。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令人惊叹的文化硕果,我国的建筑文化无疑是其中优秀的一枝,不仅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优秀的建筑文化,也为世界建筑史创造了奇迹,然而在近代伴随着西方文明的冲击,我国的建筑也受到了西方建筑的冲击,随之而起的是现代化的建筑传统建筑正在销声匿迹,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堪舆之术范文5

因为重视风水,因此吾乡的“地仙”——即风水先生的地位很高。乡间的地仙多是懂点阴阳五行就出去混饭吃的人,而好的地仙,则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史和地理地质知识。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才可能成为好的地仙——雅称“堪舆学家”或“舆地学家”。

堪舆之学,当然有一些神秘甚至是迷信的东西,但里面混有中国传统的地理、地质和环境、气候学说,好的堪舆学家必是好的地理学家。道光年间,吾乡宝庆所辖的新化县罗洪人(今属隆回)邹汉勋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舆地学家,他也是道光年间有名的音韵学家和经学家。

邹汉勋兄弟六人,他排老三,字叔绩,出生于1805年。其外祖父吴兰柴是新化县名宿,尤工于舆地,其母从外祖父那里学得一肚子学问,嫁到邹家后,又悉数传授给儿子们,史载“常铺灰于地,画禹贡山川形胜,以教诸子”。

邹氏六兄弟学术上都有成就,其中以邹汉勋最为杰出。在同邑前辈学人邓显鹤的邀请下,他参与校刊《船山遗书》,将藏于民间二百年的王夫之遗著校订、刻印,从而让船山之学影响湖湘一百多年。接着又参加《宝庆府志》的修撰。这套道光年间刻印的府志现在被学界评价为天下名志,其中的《宝庆疆里表》即出于汉勋之手,他将宝庆所辖五个州县的地图绘得十分详细。他在《宝庆疆里图说》中提出绘制地图的基本原则:1、明分率(比例);2、分准望(方位);3、定中宫(坐标);4、测日量,即作图以经纬度划成方格,每格按比例等于若干里。笔者手里有一套岳麓书社影印的《宝庆府志》,我将邹氏所绘的地图和现代靠卫星测绘而制成地图相对照,误差很小——那可是一百七十来年前邹汉勋带人靠步行测量的,无任何现代测绘工具。

他与同乡、另一位学者魏源私交甚笃,当地民间有一俗谚:“记不清,问汉勋;记不全,问魏源。”流传至今。

如果没有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兴起的大变局,邹汉勋的命运多半是在家乡著书立学,直到终老。那个时代的读书人,无论怎样重视经世致用,但科举出仕的梦总是不会断绝的。咸丰元年(1851年),46岁的邹汉勋终于乡试及第,取得举人资格。第二年春天,公车入京,参加会试,落第。古代科考难度实在太高,与邹汉勋同时代的湖南名士左宗棠、江忠源至死也只有举人的功名,罗泽南仅仅是名生员。比他年长11岁的魏源于1844年考取进士,此时正在江苏高邮州任知州。于是邹汉勋取道大运河南下,顺道到高邮拜访魏源。在魏源的任所盘桓半年多,相互切磋学问,并替魏源的《海国图志》绘制世界诸国地图。1853年春天,他告别老友,继续往故乡行进。

就在他北上会试至告别魏源回乡的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大清帝国的南方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853年1月12日,太平军攻克武昌,湖北巡抚常大淳举家自尽。同年3月19日攻克江宁(今南京),并定都于此。太平天国兵锋正盛,在东南数省,所向披靡,而此时,曾国藩还在湖南境内训练他那支后来威震天下的湘勇。1853年初夏,邹汉勋一路小心翼翼避开太平军,回到长沙。此时,他的胞弟邹汉章,正跟随着最早带地方团练与太平军交战的江忠源,被围困在南昌。江忠源籍隶同属宝庆府的新宁县,两人都是宝庆的名士,平时就相互仰慕。国家已成这个样子了,邹汉勋作为一个读圣贤书的举子,于公于私,不能坐视不管,而安然地回乡。在省城他正好碰上江忠源的胞弟江忠淑,两人一商量,干脆改道往东走,去南昌帮自己的兄弟——当然也是为朝廷效忠。

江忠源对邹汉勋前来相助,十分高兴,留他在营中参赞军务。自此,随江忠源四处征战。这一年腊月十六(公历1854年1月14日), 太平军攻克安徽庐州(今合肥),邹汉勋随守城的安徽巡抚江忠源一起战死,尸骨未收。

堪舆之术范文6

所以杨墨后,文词纵横颠。元狩富材术,建安俨英贤。

厥祀四百余,作者如排穿。五马渡江日,群鱼食蒲年。

大风荡天地,万阵黄须膻。纵有命世才,不如一空弮。

后至陈隋世,得之拘且緛。太浮如潋滟,太细如蚳蝝。

太乱如靡靡,太轻如芊芊。流之为酉句,变之为游畋。

百足虽云众,不救杀马蚿。君臣作降虏,北走如犭联猭。

所以文字妖,致其国朝迁。吾唐革其弊,取士将科县。

文星下为人,洪秀密于緶。大开紫宸扉,来者皆详延。

日晏朝不罢,龙姿欢车身车身。于焉周道反,由是秦法悛。

射洪陈子昂,其声亦喧阗。惜哉不得时,将奋犹拘挛。

玉垒李太白,铜堤孟浩然。李宽包堪舆,孟澹拟漪涟。

埋骨采石圹,留神鹿门埏。俾其羁旅死,实觉天地孱。

猗与子美思,不尽如转辁。纵为三十车,一字不可捐。

既作风雅主,遂司歌咏权。谁知耒阳土,埋却真神仙。

当于李杜际,名辈或溯沿。良御非异马,由弓非他弦。

其物无同异,其人有媸妍。自开元至今,宗社纷如烟。

爽若沆瀣英,高如昆仑巅。百家嚣浮说,诸子率寓篇。

筑之为京观,解之为牲牷。各持天地维,率意东西牵。

竞抵元化首,争扼真宰咽。或作制诰薮,或为宫体渊。

或堪被金石,或可投花钿。或为舆隶唱,或被儿童怜。

乌垒虏亦写,鸡林夷争传。披揭覆载枢,捭阖神异键。

力掀尾闾立,思轧大块旋。降气或若虹,耀影或如残。

万象疮复痏,百灵瘠且。谓乎数十公,笔若明堂椽。

其中有拟者,不绝当如綖。齐驱不让策,并驾或争骈。

所以吾唐风,直将三代甄。被此文物盛,由乎声诗宣。

采彼风人谣,輶轩轻似鹯。丽者固不舍,鄙者亦为铨。

其中有鉴戒,一一堪雕镌。乙夜以观之,吾君无释焉。

遂命大司乐,度之如星躔。播于乐府中,俾为万代蠲。

吹彼圆丘竹,诵兹清庙弦。不惟娱列祖,兼可格上玄。

粤予何为者,生自江海壖。騃騃自总角,不甘耕一廛。

诸昆指仓库,谓我死道边。何为不力农,稽古真可嘕。

遂与袯襫著,兼之笞笠全。风吹蔓草花,飒飒盈荒田。

老牛瞪不行,力弱谁能鞭?乃将耒与耜,并换椠与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