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交流材料范例6篇

美丽乡村建设交流材料

美丽乡村建设交流材料范文1

基本条件与发展现状分析

1基础设施较完善。近10年来,湖山村政府大力兴建公共服务设施:现全村各角落的道路约6.2km,有5km铺设了水泥路面,道路硬化率达80%;进村道路有1.2km安装了路灯,道路亮化率达65%;村庄绿化率55%;全村通自来水400户,有卫生厕所的占全村户数的65%;教学设施逐步完善,包括2200m2的教学楼和800m2的宿舍楼;在公共体育设施方面,建设了灯光球场、门球场,台球桌等;为丰富老年的文化生活,还设立老年活动中心,内有图书室、电视播放室、音乐器具室、象棋室;在镇政府的支持下购置80个垃圾箱、2辆垃圾运输车,修建1个垃圾场,完善了配套环卫设施,并组建1支3人的固定保洁清洁队伍,2天统一收集处理一次垃圾,开展动态保洁[4]。

2以养猪业为主导产业。湖山村产业以养猪业为主,全村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其中畜牧业中的饲养生猪是湖山村的优势项目,全村生猪存栏有6000头。已成立的“绿湖养猪专业合作社”,以特色农产品为依托,逐步形成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经营模式,有力地促进生猪养殖业的产业化发展,已经迈出了农业产业化的第一步。全村现有外出人员约200人,引进了鞋类、针织和婚纱等小型加工厂5家,建设1个机砖厂,开发生产辉绿岩的竹湖山矿山,解决了部分农村人员的就业问题[4]。

3政府投入沼气产业。在镇党委政府的政策引导下,湖山村将沼气建设作为一项为民办实事的项目,多次组织召开现场会、动员会,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到村里开展沼气技术培训,让群众认识沼气,向群众介绍成功经验,进而在全村掀开沼气建设的新热潮。2003年下半年,镇党委还专门出台了《关于在全镇大力推广运用沼气技术的决定》,决定每年从有限的镇财拨出3~5万元扶持沼气建设,根据建池大小、供气情况对每个建池户给予300~1000元的资金扶持。2009年,该项扶持已增加至1500元,并建立绿野沼气服务指导站,直接为农户免费建池,全力支持生态村沼气循环模式发展[5]。同时,还成立沼气研究机构,创办了“南安市绿野沼气技术开发研究所”,配套完善服务设施,自主开发了“绿福家”沼气系列产品。通过不断学习、钻研,当地的沼气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逐步成长为泉州地区技术力量最强的沼气技术推广、服务机构。

湖山村循环农业发展的模式湖山村的经济主要依赖

第一产业的发展,是典型的沼气生态村,其沼气主要运用“猪—沼—果”生态模式,新生猪的排泄物排入沼气池中,燃烧的沼气向农户提供燃料能源,满足农户的生活所需。该村总户数420户,现有沼气用户368户,用气率为87.6%,中心村用气率达到98.0%以上。沼气池中发酵完的物质又作为有机肥料,用来喂鱼、养兔、种菜、种果,促使养殖中的废弃物得到回收利用,推动养猪业和种植业沿着生态的方向循环发展。该模式以沼气为纽带,将种、养业有机地联结起来,关键环节是建沼气池,将人、畜粪便,秸秆及其他农业有机废弃物直接纳入沼气池中,经发酵后产生沼气和无毒无害的沼液和沼渣。沼气可用作学校及畜牧、林、果场的生活能源或生产用能(幼仔、树种保温,饲料烧煮等);沼液可作为有机肥、饲料、饵料和“准农药”;沼渣除作有机肥外,还是种菇、养蚯蚓的好原料。政府还引进了沼气发电、沼液作物施肥、沼液养殖等技术,村委会无偿帮助群众架设引液管,将所有沼液引到田间,统一收集,作为农作物肥料[6]。

湖山村富丽乡村及循环农业建设的思考

科学谋划,力创富丽乡村

课题组以循环农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国内外农村环境整治经验,提出构建富丽乡村相应的发展措施,以促进农村环境整治与循环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最终打造既“美丽”又“富足”的“富丽乡村”。该研究所涉及的富丽乡村及构建路径见图1。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农村走一条富有个性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要求以围绕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重构农业生态系统为重点,实现“绿色富村”,营造一个具有特色的循环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培育乡村优势产业,发展乡村经济

1通过“乡村旅游综合体”构建富丽乡村。乡村旅游是当代“三农”与旅游业紧密结合而产生的新型旅游经济,是我国近年来新兴的旅游形式,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乡村旅游对于农业来说,也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有利于吸引城市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开阔农民视野、更新观念、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同时,乡村旅游对提升乡村集体经济,美化村容村貌,强化乡村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旅助农、以旅兴农、以旅富农、农旅互动”便是新型乡村旅游的发展目标。乡村旅游综合体把乡村旅游作为乡村综合体外向联系的突破口,合理地开发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并以所开发的乡村旅游休闲项目、乡村配套商业项目、乡村休闲地产为核心功能构架,打造整体服务品质较高的乡村旅游休闲聚集区。对现有农家进行整体包装提升,改厨、改厕、改卫、改水,统一粉刷外墙,打造美丽乡村移民新村,不仅要让村庄变美,还要让移民富起来。品农家菜、干农家活,玩溪谷涉水,让人感受到了最原始的生活乐趣。村美、生态好,村民开办“农家乐”,不出家门,也可以巧赚生态钱,走上致富路。具体思路:①推出全猪宴等乡味餐饮。养猪为该村的主要产业,猪肉品质好,人们在这里能吃到“大锅大骨炖萝卜”等全猪宴,再品尝农家的蚵仔煎、烧肉粽、牛肉羹、面线糊、卤料、黑粿、麻糍、九重粿、肉圆等特色小吃。②修整“农家乐”民宿区。根据村庄布局规划,以改水、改厕、改路和村庄绿化、美化、花化为主要内容,重点抓好排水、排污与环境整治,营造舒适的人居环境。做好房前屋后植物的美化绿化,形成花香民舍。根据村现有地形和用地特点,进行路网和生活区建设。道路网络方面,进行道路拓宽和路面硬化;在村西建设包括旅游接待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敬老院和商业服务网点在内的村民综合活动中心。依据现有村民住宅现状,整合形成4个特色住宅区。每个居住区与道路交汇处或村庄入口处形成公共活动点,供村民休闲娱乐和交往。在水系沿岸建设绿化带,形成“路随水走,绿伴路行”的景观带;住宅小区内设有中心绿地,周围和道路两侧植树种草,形成村中心、小区和庭院三级绿化系统。③打造休闲度假区。在西南部的植被茂密低山处建立休闲度假区。以“富丽、欢乐”为主题,依托周边山水资源,展现以闽南文化、农耕文化为底蕴,侧重休闲娱乐功能以及农业体验功能,集乡村青山绿水、田园风情、移民特质于一体的休闲娱乐养生圣地。

2拓展养猪业的价值链,进行产业链的分解和整合。1985年,著名的战略专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认为价值链是企业进行各种价值活动的集合(设计、采购、生产、营销、交换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多种活动的集合),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实际上大部分来自于企业价值链上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它使企业在竞争中获得甚至长期保持优势。价值环节表现在地理空间上的分解、价值链的协调、治理和兼并、重组、整合。价值链的联系不仅存在于企业价值链内部,还存在于企业价值链与供应商和渠道的价值链之间,企业可以通过影响供应商或销售渠道价值链的结构,或者通过改善企业与其价值链的关系使双方受益[7]。养猪业的基本产业链为“饲料-养猪场-屠宰场-市场”,目前湖山村有规模不大的饲料厂,分散的养猪场,已有村办现代集中屠宰场和“益绿”猪肉直营店家。建议:①开创万头的无公害绿色猪肉生猪生态养殖小区,使全村现有规模养殖户全部入区养殖。以养猪协会为龙头,将原有分散养殖的模式转变为集中饲养,在村庄整治的规划区内新建一个现代化大型生猪养殖厂,并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通过发展无公害绿色猪养殖产业,创造自己的优质猪肉品牌,从而提高养猪户的收入。②建肉类加工厂,可以开发熟食品及衍生的伴手礼,如把肉和骨头一起加工为适合老年人和儿童补钙的休闲食品,既好吃又补钙。③进一步完善益绿农林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提高合作社的服务能力,引导组织农民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的标准,统一品种、技术、生产资料、产品标准、品牌、经营,打造“益绿”品牌,形成品牌优势。同时,保障社员的合法权益,吸引更多的村民加入合作社。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产销“e化”。建构相关农产品产销网,结合网络、物流业、宅配等服务,使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渠道拓展至本市其他消费市场。以“e化”工程为媒介,使产官学界人士针对猪肉产业发展之需求,提出政府“e化”服务、观光“e化”服务与生活消费“e化”服务等工程。目前湖山村已实现物联网的应用,能实时监控直营店售卖情况。顾客通过数码条可查询该猪产于那家养猪场,但还不能提供即时的可视化饲养及屠宰情况。未来可进一步引进电子信息工程,并使用互联网手机查询,让消费者更放心,购买更方便,还可以进行网上预定。

4做大石材产业。项目组在湖山村的考察中发现,山上有成规模的大大小小的球状风化辉绿岩,目前主要经村民挖掘售卖,用于制作墓碑和桌椅。湖山村拥有丰富的石材,由于受到道路状况的制约,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因此,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通过在山脚建立石材加工厂,将优质的石材原料与先进的加工机器相结合,对石材进行深度加工,将优势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对石材进行深度开发,充分发掘湖山村石材资源的价值。乡村旅游发展起来后,这里还可以建特殊石材地质展览馆。

5茶稻综合发展。利用湖山村200hm2山地种植有机油茶,发展油茶产业。在沼气综合利用上形成“猪—粪便—沼气(粪便生化物)—有机肥—有机油茶”的生态循环链,施行种植、养殖并举。在沼气综合利用所提供有机肥料的基础上,引进优质的油茶品种,坚持野生初榨的发展思路,在“野生采集、生产管理、产品销售”上统一操作规程,积极进行有机产品认证,综合开发油茶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油茶产业运营的质量和效益。通过推行沼气—稻—鱼模式,建立33hm2无公害优质大米生产基地,同时在稻田中饲养鱼类,为市场生产特色鱼产品。鱼可以吃草吃虫,鱼的粪便又是水稻的优质肥料,同时,水稻田可为鱼类遮阴和提供一些有机生物饵料,促进无公害优质大米产量的提高。

合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美丽乡村建设交流材料范文2

[关键词] 美丽乡村 农村 景观 水环境

[中图分类号] X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3)03-0222-02

水是生命的发源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人类定居点的选址很大程度上考虑了水的因素,欧洲的塞纳河,非洲的尼罗河,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孕育了一座又一座城市,我国的长江、黄河流域内的大小聚落、城镇的形成与发展无不与水紧密相连。有水之地是生物向往之地,人类择水之而居,逐渐形成了街道、形成了村镇、形成了城市。

水体、水域、水系等组成的水环境是地球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乡村景观外貌、塑造乡土风情的重要因子

一、水环境对乡村景观的作用

乡村水环境大致包括溪流、堰潭、泉眼等自然要素和库塘、堤围、码头、桥梁、航道等人为要素及其包含的水体,水环境是人们生活、生产和居住的必要水文条件,是乡村空间结构形态和民居建筑样式的重要依托,是形气息、景观风貌的主要因素。

1.水环境是乡村景观的主要内容

乡村景观是由农村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化和开放性空间等物质实体构成的空间整体视觉形象以及民俗文化、生活方式的感觉形象组成。在形象感知过程中,水环境与乡村聚落、人的生产生活活动息息相关。水是乡村景观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即使千百年来的乡村景观人为改造或自然演化,水环境和大地、动植物、民居建筑一样是基本的作用对象。

2.水环境是乡村景观的重要依托

依山傍水,择水而居,是人的理想生活环境,人们一般是选择有水的地方作为定居点,然后建立村镇,陆续有了居住、生产、生活等物质条件,包括为改善物质条件形成的乡村景观。景观的形成过程是人们对水环境利用和适应过程,即以水系划定空间布局、设置街坊巷里、构建民居样式。即使我国北方缺水少雨的山西平遥、河北暖泉也是因为有一眼井泉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古镇。

3.水环境是乡土风情的文化载体

水环境是乡村空间布局的决定因素,民居因水而立,街巷因水而成,突出了水系的流动性和延续性,孕育了独特的乡村水文化物质景观。人们择水而居,饮用、洗涤、农田灌溉的利用过程,体现了乡土文化的非物质景观。有些水环境负有宗教、娱乐功能,为人们提供休憩、游览场地,是一幅独特的乡村图画,给人以开阔、平静、享受的高雅自然的文化意境。

4.水环境是乡村景观生态化发展的必备条件

水,以气体、液体和固体的形态变化、循环。由于水的变化、循环,需要传导、吸收和释放能量,使得孤立、破碎化的乡村景观之间可以进行能量交换,包含人在内的物种可以在各景观之中流通、流动,自然、人文生态过程可以保持自由运营,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得以维持与展。

5.水环境是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乡村景观是生物过程、非生物过程以及人文过程的载体,这些过程得以存在和延续,需要建立在一个健康的、不断再生的景观环境基础之上,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平衡、雨洪水利用和调节、营造局部小气候、有机物重新分布、有害物质降解、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水功能作用力,促使乡村景观环境不断自我更新、自我修复,水环境是自然过程和人文过程的生态支持系统。

二、乡村景观建设中几种水环境治理误区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有的人口密度小、工业化程度低、环境容量富余的格局被打破,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为满足精神享受,农村引进了一些不和谐理念用于景观建设和水环境治理,农村水环境的生存与发展面临巨大压力。

1.借机侵占水域用地来修路、造地和盖房

这几乎是近年来乡村环境整治的普遍现象。在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束窄河道、填塘占滩、埋管代沟通常是向水域争取土地面积的手段,这类错误的水环境治理方式改变了乡村原有的水系结构,增加水环境安全压力,加速水土流失,原先独特的水景变得平庸无味,溪流、水塘的生物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水体自我净化能力和降解减毒能力大大削弱,有些农村占用水域的现象特别严重,甚至已经超越当地生态自我修复能力的临界点。

2.以传统工程水利手段进行水环境治理

以单一的水利工程建设为主,满足人们对防洪避险、饮用水安全、汲水灌溉、航道疏浚等水利功能需求,而水体自身的需求却被忽视。为快速泄洪排水将溪流截弯取直、高筑硬化堤岸,沟壑采用两面光、三面光的渠道形式改造,为获得更多的更稳定的水源,大肆修建“傻、粗、散、小”的山塘水库,圩区堤坝表面进行硬化,过度强调堤坝防渗性能阻碍地下水均衡流动。人们控制水而不是尊重水的心态显露无遗,水环境治理方式低级,生态环境和文化景观遭到严重破坏。

3.盲目引进异地水环境景观样式

有些农村为了营造景观效果和片面追求业绩,效仿城市水环境治理模式,造人工水景,修滨水空间,甚至引进国外乡村风情与水文化,或者引进外来植物,引进外地建筑材料,大兴土木,造成建设中的“奢侈浪费”、“生搬硬套”行为,忽视自身有价傎的材料、设施和景观特质,破坏了生态平衡,破坏了人文景观,破坏水环境的综合功能。

4.过度开发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业

有些农村进行水环境治理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提升乡村景观环境质量,而是发展乡村旅游业,为自己增加收入。随着旅游者大量涌向农村,使得农村人口增多,机动车增多,与旅游配套的工厂商店酒店增多,造成农村水质受到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动植物的栖息环境受到干扰,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受到很大改变,农村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遭到冲击。

三、乡村景观建设中的水环境治理理念

在全球一体化特别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水环境治理不再是单一的满足防洪排水需求,应在保证水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充分保护水环境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创造人水和谐、多姿多彩的乡村水环境景观。

1.尊重自然,尊重水,保持水环境的本来面貌

农村水环境是经过了漫长自然演化而形成的,是人、动植物、微生物与之适应的结果。一条自然的溪流,有曲折、深渊也有浅滩,一条坊间沟壑,是自然与生物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场所,是补充地下水的通道,池塘不仅是防洪排涝的缓冲区域,也是调节局部小气候的天然水体。修筑高坝、改变水道毁掉一条河流,伐木开荒、垦殖耕种加剧农村水土流失,地表水泥硬化阻断地表水地下水交换等等,是破坏乡村水环境自然综合功能的愚昧性水环境治理行为。因此在水环境治理时,不应仅注意局部利益或工程的单项经济效益而忽视水环境的原有功能,破坏原始生态平衡,否则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2.控制污染,保证水环境的健康

水体及其相关的生物群落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人们对水环境的利用与开发,必然改变水体的时空分布和水质状况,使水环境的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如滥施农药化肥,乡镇企业违法排污以及居民生活污水和废弃物的乱排乱堆等。因此在农村水环境治理时,应当消除点污染,减少与控制面污染,通过宣传教育增加人们环境保护意识和进行污水集中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措施,减少对原有水环境生态系统的破坏、维护水环境的多样化,使水环境生态系统与周边生态系统有机联系,并通过综合措施对已遭到破坏的水环境进行修复和维护。

3.加强水土保持力度,发展生态农业

水土流失是近些年来农村水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农业、林业、土地资源过度开发,植被破坏,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土壤功能退化,涵养水分能力降低,洪涝灾害频发,加速冲刷,造成水土流失恶性循环。因此,必须合理、适度开发农村有限的资源,实行生态防治技术和生态施肥技术,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如生态治理中的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封山育林等,农业生产上推广高效节水,提高水、肥利用率。

4.营造人、动植物和微生物的亲水氛围

水孕育了生命,孕育了乡村文明,人从视觉、听觉、触觉、体觉等途径感知水的存在,满足人与生俱来对水的生理心理需求。为人畜安全,用围栏将水隔离,为乡村管理,填坑埋塘,为防洪排水,水沟溪流渠化,阻碍人包括其他生物与水的物质交流、能量交流、情感交流。因此,水环境治理不是把水系约束在一定的位置之内,把水隔离,而是要重视生物的亲水性需求,满足听到水、看到水、接触水的需求。

5.尊重乡土水文化,突出地方特色

村镇大都是依水而立,因水而繁荣发展,水环境是乡村历史和文化积淀最深的地方。与水有关的桥梁、埠头及水利设施要修复和保护,体现其真实性和完整性,适当对乡村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民俗风情进行挖掘整理,融入水环境保护建设中,使历史文脉得以传承和延续。乡村景观建设中,应就地取材,包括当地建筑材料、本土生物,提升景观品味,更自然,更具亲和力。

四、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中水环境治理的探索

安吉县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区县,多年平均降雨量1548.9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4.98亿立方米,建有各型水库81座,总库容4.35亿立方米。河流以干流西苕溪为主,一级支流有南溪、龙王溪、浒溪、里溪、晓墅港、浑泥港和西溪共七条,各条溪流串联着县内大小城镇村落。2001年安吉县确立“生态立县”战略方针,2008年全县拉开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序幕,2011年又率先提出风情小镇建设,计划用5年时间,打造13个环境优美、功能配套、产业发展、特色鲜明的风情小镇,用“美丽”二字将乡村、小镇、县城串成一线。

开展乡村景观建设,如何结合好水环境、水文化、水景观,重点是既要因地制宜,又要创新突破,规划引领,差异多维。

1.精心布局,统筹规划,把握水环境治理的方向

根据每个村镇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人口环境、水资源状况、水环境设施等一系列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比对,确定水环境治理内容。如地铺镇因为这几年的城市化扩张,水环境面临越来越大压力,必须抓紧时间合理规划、合理开发,把穿境而过的干流西苕溪和递溪、浒溪、龙王溪三条支流进行河道生态化治理,充分利用每条河流的特点,对河道实行差异性的河滨空间景观建设,形成一条条滨水旅游观光带,以城护河,以河美城;划分城东区、西区、西北区三个水环境功能区域,根据地理、水资源以及环境保护程度,以清淤、生态护岸、绿化、搞活水体等不同手段治理每个区域内的水域环境,景观生态化效果明显。

2.以人为本,保证农村水环境安全

从2005年开始,安吉县把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作为保证农村饮用水安全措施来抓,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和更多的资金补助,实施农民饮用水提升工程,到2012年为止,全县已经有29万的农村人口喝上了水质水量稳定的自来水,占农村总人口的83%,涉及全县所有乡镇的206个行政村,缓解了用水矛盾,保证了用水安全。通过宣传教育、政策支持,全县大范围进行农村改厕、垃圾集中处理行动,改善了农村卫生环境,水质污染、水资源短缺的压力减小。

3.积极开展农村河道生态治理工程

农村河道是农村重要的水环境之一,是人们亲水活动、休闲游览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灾害频发、污染物相对集中的水域。目前,鄣吴、景溪、上墅、昆铜、章村等村镇的河道生态治理工作已展开,有的已经完成,基本采取保护自然与保证安全相结合的治水理念,如鄣吴河道的水势一直较稳定,坡降较小,护岸工程以块石垒砌护脚、原生植物护坡,辅之于少量的亲水廊道;景溪、章村的河道水势变化较大,尤其是在汛期,河道冲刷严重,急水险滩段护岸方式即以浆砌大块石护脚、矮小直立式挡墙和干垒卵石护坡,河势平稳段则以干叠大块卵石护脚,植草护坡。

4.保护与合理利用农村水环境原生态工程

安吉县由于地势与气候的原因,平原、丘陵地区农村散布大批小水塘、小水坑,尤其是以良朋、高禹、梅溪、溪龙等乡镇较多,这些坑塘是农民灌溉的水源地之一,有着调节局部小气候、拦蓄地表径流和泥沙、存贮消化氮、磷等营养物的生态作用。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全县禁止填、挖各类坑、塘,禁止人畜排泄物、生活垃圾直排入塘,以适度清淤、生态护岸等治理脏、乱、臭现象,保证水面和水量,充分发挥生态调节作用。

塘浦村的乌象坝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承担六万多亩的农田灌溉和村民的汲用,2005年受麦莎台风影响右坝头局部冲毁,维修加固方案以沿用原坝形为主,坝高、坝长及取水流量、淹没范围均未做变更,其他如梅坑桥的安丰坝、孝丰的石语坝等均做了原生态加固;双一、五鹤、报福等村镇的古井、泉水进行清淤、外表修复等保护措施;鄣吴、船村的穿村小溪有洗涤、灌溉之用,仅对原干砌石护岸进行修整和沟底清理,以及增加少量的亲水埠头、休闲小品等。

5.挖掘乡村水文化和营造水景观

在美丽乡村和风情小镇建设活动中,通过对全县的水环境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收集整理了乡村一部分较为突出的水文化、水风情影像,一些保存完好的水景观原封不动保留,一些年

久失修的水景观进行保护性修整,采用旧材料、旧工艺、旧理念做到“整旧如旧”,体现古色古香的韵味,如深溪、石岭河道亲水空间和递铺驿站广场、井村姚家大院;在河道、坑塘、水井、湿地等水文化积淀较深地方,新建一批滨水景观廓道、广场,如景溪河道修闲长廊、鄣吴昌硕文化广场,徐村湾、新丰村池塘水文化景观。

五、结语

水环境治理与水环境景观建设是美丽乡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环境治理就是保护自然、利用自然,保护生态、建设生态,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人水和谐的理念,按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指导农村水环境治理工作,把农村水环境治理得更符合自然规律、更具有本地特色,打造出“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乡村景观。

参考文献

[1]张丙印,倪广恒.城市水环境工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美丽乡村建设交流材料范文3

初夏时节,走进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沙子街道办事处南庄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风景画。谁能想到,昔日远近有名的“夹皮沟”,近年来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建设,整村推进绿色工程,如今村庄在规划中提升,在提升中变样,在变样中展现品位,环境靓了、空气好了、风景美了、村民乐了,成为集休闲、观光等为一体,可以让游人领略生态美景,品味健康美食,体验休闲农业,富有诗情画意的乡村公园。又因独具特色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南庄村先后被评为 “全省3A级乡村旅游景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文明村镇”等。

这是铜仁市近年来积极探索生态旅游发展新路,快速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实现“井喷式”增长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地处湘、鄂、渝、黔边区武陵山脉腹地的铜仁市努力追求良好“大生态”、营造发展“小气候”,积极构建实体经济强劲、市场要素聚集的经济生态,构建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的社会生态,构建青山常在、碧水长流的自然生态,用综合生态观引领城乡融合大发展。

梵天净土、桃源铜仁,武陵之都、仁义之城,让人们感受到生活在这里越来越美好。

以生态优先引领发展升级

“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述针对的是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同时对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领域都有重要指导意义。”铜仁市委书记夏庆丰说。

5月的梵净山,空气清凉,群山流翠。清澈见底的太平河畔游人如织。近年来,铜仁市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发展定位,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着力点,深入实施“美丽铜仁、清洁乡村”和“全城动手、整洁市容”创建活动,打响了城乡生态文明创建提升的“五城联创”攻坚战。在城区,通过拆房建绿、规划插绿,市民出门200米就有一处休闲绿地;在乡村,因地制宜,阡陌交通,山美水美。

如今,一个个人居生态社区紧临湿地公园,洗尽繁华,恪守自然的淡然与灵气,演绎“珍重自然、利用自然、因势利导”的生态宜居体系,最大程度地体现自然生态,让居住者不论透窗而望,抑或临境而行,漫步其间,随处感受“一步一景、步移景异”的别致生活,为忙碌的人们提供一个居住和放松心灵的墅境家园。

这是铜仁市主动适应新常态,释放生态新优势,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主导的增长模式,着力实施城乡环境整治,培育绿色产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市上下朝着“绿富美”奋力前行的真实写照。

随着城乡环境的不断改善,铜仁的生态资源优势迈上了新台阶,助推铜仁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升级。

据统计,目前全市森林面积1539万亩,森林蓄积量535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7%以上,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2015年,全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8天,优良率达98.1%;主要河流11个断面水质达标率81.8%;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依托良好生态文化旅游资源,铜仁市用综合生态观引领城乡融合大发展,把生态做大成产业链,把美丽转化成生产力,着力培育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等绿色产业集群;倾力打造精品风景区、森林公园,大力发展农家乐、生态观光乡村游,延长旅游产业链。目前,全市已建成培育百亩以上生态农庄80多个,发展旅游环线农家乐2000多家。201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超3000万人次,同比增长20%,旅游收入230亿元,同比增长20%。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迎来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大时代”的黄金期,成为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

2016年5月15日,在深圳举办的第六届全国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铜仁市遗世独特的山水风光、悠久灿烂的人文景观引起多方热烈关注。

以生态工业引领绿色发展

身着整洁工作服的工人正在生产各种动物用药,产品原料均是当地生产的中药材;特色工业园区内,不产生任何污染便将原生保健药材制作成各种饮品和生活日用品……6月2日,记者在铜仁高新区大健康产业园区看到了繁忙而有序的一幕。

近年来,铜仁市坚持以生态理念建设智慧城市,树立起“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意识,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立足实际,加快做长大生态、大旅游、大健康三块“长板”,以创建生态工业园区为目标,坚持走绿色发展、集约节约发展、差异化发展之路,全力创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以开发绿色农副产品加工和水电等清洁能源为突破口,形成了独具山区特色的“生态环保”工业发展模式。

审批项目时,铜仁市严格把控源头,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坚持执行项目环保前置审批和环保“三同时”制度,优先发展污染小、能耗低、效益高、科技含量高的企业,严格控制新污染产生,关停高污染工业企业;以绿色招商为抓手,从外地引进和推广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自动化生产技术的新型循环工业企业。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调整优化工业布局,以国道、省道为依托,做大做强工业园区,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推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

同时,铜仁立足本地优势,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培育形成大数据产业、营养大健康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型建材、新材料等5个百亿级产业;坚持以“三个万元”工程为抓手,推动乡镇普遍建立农业园区,把生态茶、生态畜牧业、中药材、农业与乡村旅游、“两烟”培育成100亿元级支柱产业。

在“大健康”产业背景和发展理念的影响下,铜仁市应“天时”之利,接“地利”之便,顺“人和”之力,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其中药材产业得到不断发展。据统计,全市林产中药材主要涉及厚朴、杜仲、黄柏、五倍子等,总产量超3000吨,总产值超5000万元,林产中药材发展势头良好。

目前,铜仁已形成了水电、食品、建材、制药、化工五大工业产业,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共生共荣的良好格局。

借力生态优先走转型新路

如今的铜仁,厚积薄发,沿着综合生态观发展路径,正在融合发展的道路上进行着全新的豪迈实践。

“我们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铜仁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晏说,以科学集约、绿色高效为主要特点的园区经济,已成为铜仁经济的最鲜明特征。

近年来,一大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大项目、好项目相继落户铜仁。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聚集12个省级工业园区,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构建起区域经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格局。

以人为本,道法自然。铜仁精心演绎城乡统筹发展二重唱,大力推动山水城市、绿色小镇、美丽乡村、和谐社区建设,强力推动科技引领取得新突破,强力推动开放带动迈出新步伐,强力推动生态支撑形成新优势,强力推动转型发展实现新提升,强力推动统筹发展构筑新格局,强力推动共享发展达到新水平……

美丽乡村建设交流材料范文4

关键词:云南;乡村;坡地;景观规划

引 言

2012年,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宏伟目标,2013年9月6日,云南省提出了“美丽乡村”的建设标准,以及云南省“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力争到2017年建成云南名村500个、美丽村庄1000个、特色村庄5000个,重点打造500个美丽村庄建设示范点。

云南乡村的分布几乎90%分布于山地上,甚至是在较大坡度的坡地上依山而存,这种山地多,平地少、坡度较大的情况在云南乡村中是普遍存在的,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地形就成为了首要考虑的重要因素[1]。本次研究,通过对云南山地乡村坡地景观的研究,考虑村落的自然景观不被破坏和设计的可实施性,从乡村景观的角度来解析云南“美丽乡村”的建设要求,对云南山地乡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云南乡村景观特殊性分析

1.1 自然景观元素呈现多样性

乡村景观的构成要素分为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2]。自然要素是由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文、动植物等要素构成,它们共同形成了不同乡村地域的景观基底。在云南所属的云贵高原,地形地貌多样,高差大,相对平缓的山区只占总面积10%,大面积土地高低差参,纵横起伏,一定范围又有和缓的高原面,而这些较为缓和的高原面已形成了大的居住聚落,发展成为了城市。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这五大类在云南均有分布,这也就决定了云南不同地区气候的立体性、水文和动植物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从而导致了不同地区乡村景观构成要素的丰富且具有当地特色。

1.2 民族和宗教元素是主要的人文元素

自然景观要素为乡村景观的基底,人文景观要素则为整个景观的灵魂,凸显了当地文化。云南少数民族类型多样,拥有25个少数民族,并各自拥有着自己的民族风俗习惯和不同的。这也就决定了云南乡村的人文景观大多以民族和宗教元素为主,也决定了云南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的多样性,具有各自的特点;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传说、图腾、服装等都是塑造当地特色人文景观的重要元素。

2 云南特色村寨景观规划总体思路

2.1 因地制宜,依山就势

在整个景观规划中,充分了解当地所处的环境在建筑的分布上应依山就势,建筑样式与当地传统建筑风格统一,既充分展现新农村建设中的干净整洁、整齐划一的良好乡村风貌,也在风格上突出地区的特色,与其它村寨形成差异。

2.2 完整性与统一性

在整个景观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当地的整体布局,保证景观效果统一和谐,避免出现太大的差异,各个分区区别的同时也要互有联系,增设景观建筑及其他人工设施,力求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统一。

2.3 自然元素与人文元素相结合

在进行景观的规划设计时,要分析当地是人文景观为主,还是自然景观为主,并从中挖掘主要要素和特色要素,将其作为整个景观表现的核心[3]。同时也要考虑其他的要素,如:乡土植被、家禽农畜、人文历史、民风民俗等展现独特地域特色,实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

2.4 功能性与观赏性相结合

景观规划设计中,景观建筑小品在发挥其功能的基础上,具备视觉观赏性,将功能性与观赏性机密结合,做到景观服务于功能,功能中表现景观。

3 云南省墨江县迷帝茶村景观规划

3.1 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新抚镇内的新塘村大山组,规划范围界定为南北纵长656m,东西向宽551m,包含新塘村大山组及其周边地域,规划总面积约130000m2。云南省墨江县新抚镇新塘村大山组位于哀牢山系山区,属于典型的山地茶村,地形高差起伏较大,整体地势呈东高西低的特点,其中片区东部的生态防护林区海拔最高,大多在1243m以上,最低点位于规划区的西部,海拔1153m。平均坡度在19~21%。

当地以种植迷帝茶为主要产业,整个地块80%为坡地茶园,其他为散落的居住用地、道路用地以及绿化用地。

3.2 项目定位

基于“美丽乡村”的政策支持,考虑新塘村未来的发展方向,规划将当地村民集中居住在一起,方便茶园的保护开发,并以当地特产“迷帝茶”为村名,更名为“墨江县迷帝茶村”彰显以适应未来产业的发展。将迷帝茶村定位为以山地茶园观光为基础,以茶文化及哈尼文化体验为内核的综合性特色旅游村。

3.3 现状分析

3.3.1 自然环境

新抚镇境内山高坡陡,箐多谷深,属深切割中山山地地貌,为受地质构造控制发育的河流、河谷强烈切割的地区。处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北,总体属南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区。

3.3.2 人文环境分析

(1)历史发展

据史料记载,墨江新抚镇一带种茶始于明朝神宗时期,距今已400来年。到清朝,新抚一带茶叶生产与贸易已有较大发展,当地的米地茶因让皇帝迷恋而被称为“迷帝”茶,赐“岁俸京师”匾一块,今乡政府所在地当时叫“唐尚街”,是茶马古道的驿站之一,目前在迷帝茶旅游村,仍保留有当时的“茶马古道指路碑”,作为曾经商贾云集、经济繁荣的见证。

(2)民族与宗教

新抚镇为哈尼族聚居地,哈尼文化浓厚,迷帝茶旅游村在民族歌舞、饮食、服饰、建筑等方面都体现出自己的特色。

3.4 总体构思

(1)合理确定区内斑块、廊道规模、大小和布局,按照规划中的功能分区,进行景观的分区规划,不同区域在“茶文化”的大框架下构建不同的主题;以茶文化为主线,哈尼文化为特色表现之一,以山地地形为承载,茶田为景观基质。运用廊道横向串联景观空间;利用错落富有层次山地茶田,构建完整的垂直景观序列,形成赋有节奏的景观韵律。

(2)迷帝茶村所在地形复杂,地势多变,山水萦绕,在景观规划中,在各个部分配置要合理是要求下,利用多变的地势,运用山体道路的修建,茶树的种植构建立体的景观空间。其中茶园中茶树采用等高线种植法,顺地势具有层次感的展开,既不破坏原有的地形地貌,也使整齐起伏有序的茶园具备了和谐的美感,对茶园仿若天成的自然艺术加工,使游客有亲近自然,平稳之感。山体道路的修建,顺地势沿等高线铺设,柔和的曲线随着视线高低起伏,连绵盘旋于茶田之中,自然不矫揉造作,具备了富有节奏的和谐韵律。

3.5 景观规划方案

3.5.1 总体景观结构

根据当地的起伏的地形、规划的道路网、旅游线路以及自然景观资源,整个旅游村的景观采用“一心两环四区五节点”的总体景观结构。

“一心”构筑整个村庄的景观中心;“两环”形成环抱整个村落的特色景观廊道;“四区”在同一个文化主题下,形成四个不同功能的景观组团;“五节点”构成景观的亮点。

3.5.2 一心――茶话迷帝

本区域包括茶文化广场和茗品楼景观,主要以茶文化广场为核心景观。

(1)茶文化广场:传统的圆形广场,铺装以碎石、鹅卵石、青砖为主,营造自然乡村的氛围,融入大自然;在广场边缘,景观视域较好的两边设计观景台,可以远望整村的面貌以及台地式的茶园景观;广场靠山体的边缘,设计了六块宽6m高2.5m的浮雕景观墙,墙上主要为迷帝普洱茶的历史来源再现;在广场内设有木质座椅,方便村民游客的休息交流。

(2)茗品区:即广场周边的建筑群,为茶室、茶店和土特产商品铺,在景观设计中,重点运用铺装和植物搭配来衬托建筑形式美,风格要求统一协调,铺砖选择青石板与鹅卵石搭配,植物以兰花、、茶树、茶花、竹合理搭配,花坛内放置与茶有关的雕塑,增加趣味性。

3.5.3 两 环

(1)茶乡漫道

“茶乡漫道”主要是为了展现整个茶园的风光,由茶养生知识走廊和茶间小道两个部分构成一个环线。

由于地形的特殊性,茶养生知识走廊顺着道路的走势来安排,在地势较高的一面设置景观墙,墙上用浮雕的方式展示了茶的用途与不同的用法,从冲泡方法、美容、美食等方面来讲解茶的养生知识,特别是迷帝茶的功效,充分展示迷帝普洱茶的魅力;沿着游步道均等距离放置七个铜质雕塑,形象的讲述茶叶的制作流程;整个走廊采用鹅卵石和青石板为铺装。

(2)茶马古道

村内有一条茶马古道穿过,在景观的规划设计中,修复茶马古道,将其修建为鹅卵石青石板铺装的小道,并加以延伸。在设计中充分利用沿路良好的景观,以自然景观为主,在沿路设置刻有与茶有关的诗词竹制小品,以增加趣味性。

3.5.4 四区――景观分区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应该更加贴近自然,体现出“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原则。根据不同的景观功能分为:入口服务区、茶园观光区、特色民俗区、生态防护区。

(1)入口服务区

入口区首先应满通功能,位于主要入村道路上,其中设置一般应该包括停车场、入口场地和服务接待区。在景观设计中,强调功能性的同时应满足观赏性的要求,凸显作为村庄门户及带给人们美好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入口场地多处理成空间开敞的广场,以便于游人通过、停留、休憩等,同时要在入口区彰显茶园与众不同的生态特色和文化特色。

入口处可放置一块当地特有的岩石,邀请著名书法家为其题字,刻上“哀牢山迷帝普洱茶旅游村”十一个大字,简单而不失大气。此外巨石周围以迷帝茶为灌木,再配以桃树、贴梗海棠等花木,从而避免色彩单调并突出当地的特色。

(2)茶园观光区

本区是游客的主要游览区,是构成茶园景观格局的主体。首先该区要体现“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

①在茶园间布设游步道,主要顺沿山体等高线顺地势而修建。

②游步道设计应具有曲线婉转、自然流畅的韵律和动感,既要有“曲径通幽”之感,亦要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③运用景观的多样变化消减视觉疲劳。

开敞的茶田景观要素单一而纯粹,容易造成游人长时间漫游后的视觉疲劳感。因此,在茶树间隙种植一些花木或色叶木,既避免单调也可作为茶树的天然肥料,坡地空隙可栽种桃树、红枫、野等有色有花植物,避免色调的单一。

④在游步道两旁,设置多样性的景观小品,增加游玩的趣味性。

(3)特色民俗区

本区主要为当地村民的居住区,分为旅游接待住户区与传统住户区。整体的规划设计中,与当地的山地地形相适应,建筑布局为台地式,分层次错落有致的分布于山坡上;建筑风格协调统一,并与当地少数民族哈尼文化相结合,具有当地建筑特色的外形和构筑物;但是所承载的功能有所不同,在景观规划设计上着重点也不同。

旅游接待住户区:因为除了住户的需求,还承载了旅游的功能,所以在景观设计上要求符合景区的标准和要求,建筑内外部相协调,入户景观显得尤为重要,每家旅游接待户门口种植茶树茶花,门前挂红灯笼。

传统住户区:不承载旅游功能,景观规划设计趋于自然简单生态,色调一致,注重舒适性和实用性。

(4)生态防护区

本区主要以自然景观为主,天然松林形成绿色屏障,优化了迷帝茶旅游村的天际线,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以保护为主。

3.5.5 五节点――景观节点

(1)驿站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宫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驿站设置在停车场边上,在这里是因为这里是茶马古道的路经之地,供马匹的休息地,游客可以选择骑马游览茶田、重走茶马古道。

在景观设计上简单粗犷,风格以古时候驿站的风格为参照。马桩、围栏和草地构成一幅充满乡野味道的风景。

(2)茶马古道碑

现状中的古道碑没有予以保护,周边良好的茶园景观处于零开发状态,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将古道碑修复保护起来,在一旁修建一个观景亭命名为“古道茶风亭”,作为一个景观点,充分利用周边良好的自然景观。

(3)茶泉

现状调查中,村内有一山泉泉眼,出水不多但水质较好,可直接饮用,味甘甜,规划设计中将其作为一个特色景观的节点之一。设计竹子作为管道,引水入下方石池,池中放置竹做的水瓢,石池旁的地面采用卵石铺就,旁边有石凳供游客休憩。

(4)茶香亭

在景观设计中,在迷帝茶旅游村的老路上即蓄水池旁,建设一个“茶香亭”,作为村民和游客休憩娱乐的场地。

(5)茶溢池

迷帝茶旅游村有多处出水口,出水口较为集中的片区,地势较洼易积水开发难度大。所以在规划中,选取一处挖深开发成水景,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将其命名为“茶溢池”。驳岸采用自然式,更贴合乡村的气质,沿岸植物亦采用自然式种植,采用花木与色叶植物调和色调,建设亲水平台延伸至水面,沿岸设置木椅石凳供游人休憩欣赏风景。

3.6 景观小品

迷帝茶旅游村内的景观小品的设计,以体现“美丽乡村”“迷帝茶文化”为指导,景观小品从材质、色彩、形象来表现其独特性与文化内涵。主要分为迷帝茶文化风格小品、民俗风格小品两大类型,以求分别适应并配合不同的景观性质,从而达到与周边景观的协调并最终能更好地烘托出不同的景观氛围。

各主题小品设计构思如下:

(1)迷帝茶文化风格小品系列――设计以采茶、制茶、收藏茶、卖茶、喝茶等形式系列和反应制茶过程的雕塑、茶杯、茶盏、茶框等素材的风格小品,材料可以选择当地的木条、竹和石材等,突显其地域性。

(2)乡村野趣小品系列――设计以当地丰富的木材、石材为主要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小品景观的设计,在尽可能节约材料成本的同时,结合田园文化和农村风貌特色,从中抽取“农具”、“竹筒”、“图腾”等意象,在小品中展现出来,这样既能展现出当地农家特色,又与旅游区的主题相呼应。

4 结 语

云南的山地乡村,地形复杂,条件多样,在景观规划中,要针对乡村各自不同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综合考虑乡村的产业发展方向和自身特色,提取特色景观元素,注重对地形地貌的分析利用,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制定和采取特色化的设计方案,选择适合乡村发展的模式,以人为本,做到乡村景观规划与乡村的发展相适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真真.山地型乡村景观规划研究:以莱芜市王石门村为例[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8.

[2]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3]胡秀萍.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景观规划设计[J].山西建筑,2010,(21):1~2.

美丽乡村建设交流材料范文5

根据承建单位广西XX园林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提出《2015年XX县“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村屯绿化专项活动区级示范屯建设工程竣工验收申请》,我局组织财政、乡镇政府及林业局财务、营林、监察等相关人员按文件要求对本项目进行竣工质量验收。验收地点:XX乡XX村XX屯项目点

验收于2016年10月18日对项目地点进行实地检验,并与广西XX园林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负责人查询有关工程情况,经各验收人员充分交流意见后,验收得出结论如下:

1、广西XX园林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已经完成XX乡XX村XX屯村屯绿化施工,株行距、绿化模式、绿化树种选择、绿化地点选择等技术指标符合自治区“村屯绿化”专项活动示范村屯验收标准

2、苗木数量、质量的确定:根据竣工材料采用随机抽取10%的编号进行逐株检查,XX乡XX村XX屯项目点种植的绿化苗木均的树高、径级等指标均符合符合自治区“村屯绿化”专项活动示范村屯验收标准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相关要求,数量均达到了330株。

3、肯定项目承建单位能按照合同要求进行施工,工程质量符合合同要求,施工过程中不出现安全事故和纠纷情况,目前苗木生长良好。

4、指出承建单位不足之处:一是田间管理质量有待提高;二是管护有不到位之处。

5、建议承建单位提高管理质量,加强管护,促使项目达到预期目标。

6、拟同意林业局按施工合同相关条款规定支付项目工程款壹拾肆万贰仟肆佰贰拾捌元(142428元)给项目承建单位广西XX园林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验收工作人员签名:

XX乡政府:

县财政局 :

县林业局 :

县乡村办:

美丽乡村建设交流材料范文6

【关键词】现状分析;道路铺装;功能意义

道路铺装对于新农村建设中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乡土文化,优化和改善乡村生态景观环境,提升地域文化品位和促进农村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具有一定意义的研究价值。根据我国现状国情,我国农村道路铺装对于材质的选择应该根据地域特点,遵循“实用、经济、安全、环保”的原则,并应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民族风俗以及自然与人工环境,力求保护村庄原有的历史文化风貌,营造村庄个性。

1 国内新农村道路铺装现状

1.1 农村铺地要素保护意识不足

在追求现代化生活的今天,城市现代化对农村农民的观念和意识产生了极大地冲击。由于农民文化程度比较低,审美教育十分缺乏,他们盲目的模仿城市,对老村落进行城市化改造,农村原本秀丽的乡土景观遭到践踏,农村改造建设面临着混乱无序的状态。因此,在农村铺地保护整治中,应保持和采用当地传统的建筑材料和铺装形式,尽量避免实施路面工程改造,以免造成道路景观的破坏。

1.2 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化流失

在我国农村,一些先致富的农民,丢弃了原有对家乡的认同感和价值观、审美观,他们盲目的模仿城市,对农村传统文化进行城市化改造,原本展现农村特色的乡土元素日渐消退,这是一种文化发展的倒退。在农村道路铺装中,诸如古色古香的小方石路、别具风味的砾石铺地等,均可营造出农村古意盎然、安宁静谧的生活氛围,应给于保留并使之传承。

2 新农村道路铺装的功能意义

在所有铺地要素中,唯一“硬质”的结构要素便是铺装材料,并且铺装材料在聚落建筑景观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所谓铺装材料,是指具有硬质特性的自然铺地材料或人工铺地材料。主要的铺装材料包括沙石、砖、瓷砖、条石、水泥、沥青等等。

2.1 划分空间界限、引导行为动向

道路铺装具有划分空间、引导行为动向的作用。道路铺装可构成景观空间的界限,通过同种材料铺砌形式的丰富变化或不同材料的各种选择构成景观空间界限感。例如,新农村主干道道路的硬质铺装与隔离绿化带的交界线就是划分农村交通快速与慢行空间的分隔线。道路铺装在划分空间的同时还具有引导行为动向,划分景观空间功能的作用。地面铺装可在新农村景观建设中利用铺装形式,引导农民行为动向。例如,在新农村环境景观中,常采用直线型的线条引导直线流动的通路;在需要停留的场所,时常采用无方向性并且形式灵活多变的辅料引导暗示居民此空间为休憩活动。因此,休憩活动空间在设计上就特殊的材料而言,方砖或是石板有角度的铺装时常能营造出一个富有温暖和亲切感的景观交汇中心空间,能够带给过往路人休闲自在、轻松自如、不拘不束的情趣与氛围。所以,这种形式的铺装适用于村落道路的停留点和休息地。

2.2 协调视觉比例、构成景观空间个性

道路铺装具有协调视觉比例,构成景观空间个性的作用。环境景观中材料铺砌形状间距的疏密、铺装材料体积的大小、铺装面积的大小等都能影响地面铺装的视觉比例,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比如当出现较大面积的地面铺装、铺装形体较大且延展性较强这一情况时,会使新农村的休憩、游艺或是运动空间产生一种宽敞、透气感;当铺装较小且紧缩性强的情况出现时,则会使农村休憩空间产生一种压缩感和亲密感。

除此之外,铺装的色彩冷暖关系以及材质本身的质感,也会带给路人不一样的视觉感受。有些农村道路铺装改造大量使用沥青和混凝土,这显然与农村柔美的田园式环境不相和谐。像沥青或混凝土这类的材质往往产生一种冷清、无人情味的感受,所以在农村聚落建筑景观中应当减少使用。与此相比,具有不同形状、大小和色彩的砾石是一种最便宜的铺装材料,它作为铺装材质时可以随意自然的组合。砾石路面特性疏松、质地粗糙,能够形成自然闲适、质朴素雅的视觉效果,更加适合用于乡村环境之中。

2.3 影响游览速度

道路铺装具有影响游览速度的作用。地面铺装的宽度、铺砌线型等方面都对农民在景观园内的游览速度和节奏有一定的影响。铺地面积越窄且铺料光滑适宜行走时,则行走速度越快;铺地面积越宽且铺料越粗糙难行,行走速度就越缓慢。铺地的线型也很微妙的影响着农民行走的速度和节奏。如村落多数给人以柔美宁静的秀色田园之感,景观空间中多设计一些自然弯曲的小径、汀步,会给人以轻松活跃的感觉,使人行走悠闲缓慢;直角转折的小道则会带给人们急促、拘谨之感,使人行走急切快速。

3 结语

在我国新农村景观环境建设中,应特别重视道路建设。道路设计不仅要求与地域乡村环境和谐,而且设计上要力求科学合理。比如过境交通一般不穿街而过,进村的道路一般也有一定的弯曲度,迫使车辆减速,避免干扰住户。田间道路路面用粒料加故土,也可用泥土烧制的土砖铺面,防止雨天路滑。此外,在街巷铺地保护整治中,应保持和采用当地传统的材料和铺装形式,比如,石料丰富的地区人行道可考虑用砖石铺砌等。

新农村道路铺装一定避免拷贝城市道路建设的发展模式,既要尊重历史,讲究风格,做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就像那些婉转于古老街道的小方石路,古色古香、别具风味,又未尝不可在当今新农村道路建设中运用。新农村道路铺装要做到在继承当地民居优秀传统的同时,符合现代生活的需要,且为村民所接受。只有这样才能打破新建农村道路建设平庸无味、千村一色的状况,真正创造出具有各地农村特色的道路景观。

【参考文献】

[1]顾小玲.新农村景观设计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2]顾小玲.风景园林设计[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2006.

[3]顾小玲.景观设计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4]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5]梁雪.传统村镇实体环境设计[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6][日]原广司.世界聚落的教示100[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7]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8]金兆森,等.村镇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