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乡范例6篇

画家乡

画家乡范文1

先画家乡的天。我用湛蓝色的彩笔画天空纯洁的颜色,没有什么瑕疵,没有灰蒙,没有工场排放的黑烟。我用白色彩笔画出白云,来点缀湛蓝的天空,那些白云是那样洁白,想一朵朵棉花糖,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甜。

再画家乡的山。我用铅笔勾勒出山的线条。它连绵起伏,就好像柔情似水的少女。它不险峻,不会给人惊险的感觉。我用绿色的彩笔为它披上美丽的外衣。

最后,画家乡的水。我用淡蓝色画小溪。画出它的清凉。我还得用勾线笔画出它那跳动的水珠,诉说它的快乐。

画家乡范文2

我热爱家乡的春天。春风用她柔和的声音唤醒了世界万物。春风向柳树姐姐吹了一口气,用亲切的语言对她说:“醒醒吧!春天来了。”柳树姐姐把长长的辫子甩进了池塘,高兴地说:“我醒了。”接着,春风又去找小草,她吹了一口暖气,不一会儿,小草悄悄地从泥土里钻了出来。它们向春风频频点头,争先恐后地向春风表达谢意,好像有说不完的话似的。春风唤醒了花朵、桃树、梨树……接着春风对农民伯伯说:“春天来了,要准备播撒种子了。”贴心的春风觉得农民伯伯劳动很辛苦,就给他们送去阵阵凉风,减缓他们的疲劳。

春天过去了,夏天到了。春风吧季节的接力棒传给了太阳公公。太阳公公用炎热的身躯照射着大地上的万物,让它们更加茁壮的成长。他跟大树爷爷商量着说:“现在是炎热的夏天,也是农民伯伯最难熬的季节。你一定要给农民伯伯遮阴,不要让他们染上暑气。”大树听了觉得很对,于是就答应太阳公公。接着太阳公公又去找小溪妹妹,跟它讨论着说:“农民伯伯在夏天很容易中暑。你可以用清凉干净的水给人民解渴吗?”小溪妹妹听了它的话,连连说好。这是一个相互协助的和谐画面。

很快的秋姑娘拿到了接力棒,于是她就带着丰收的喜悦,和农民伯伯们一起欢笑,农民伯伯脸上的笑容是那么的幸福。这就构成了秋天里最美丽的画卷。

冬天白雪一片,冬姑娘哼着轻柔的催眠曲来了,她用自己美妙的曲子给大地上的万物催眠,让它们在冬天里好好的睡上一觉,又一个安静祥和的画卷。

画家乡范文3

【关键词】兴趣 情感 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203-01

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往往与生活经验息息相关。在美术活动中,他们喜欢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线条清楚、结构饱满的画面。充满浓烈乡土气息的“新桥农民画”,因其内容丰富、形式独特、色彩艳丽、形象夸张、画面饱满,与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十分吻合,成为了我们园本课程的绝好资源。

如何让幼儿从小接受乡土艺术的熏陶,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现以大班主题活动《我爱家乡的农民画》为例,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从组织观看作品入手,激发幼儿对农民画的兴趣

新桥农民画,是当地农民在劳动闲暇之余用画笔表达自己体验和情趣的一种形式,主题鲜明、风格独特、乡土味浓、感染力强,是平常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针对这一特征,我从组织幼儿观看农民画作品入手,激发幼儿对农民画的兴趣。

首先,选择了一些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容易让幼儿接受的一些农民画,将其布置幼儿必经的楼道中,让幼儿在上下楼梯时,时常会看到农民画,让农民画走进幼儿的生活空间,使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不定期更换作品,慢慢扩大选择范围、加深程度。接着,过了大约一周的时候,我组织幼儿参观“三乡文化街”的农民画廊,让幼儿置身满是农民画的环境中,感受各种不同题材的农民画。

我发现,无论在楼道还是在画廊,常常会看到他们在一些画作前流连,也时时能听到他们涛涛不绝的声音:“这幅画真好看!”“这幅画画的是农民伯伯在晒香菇,我回新桥奶奶家时就有看到叔叔、婶婶就是这样晒香菇的。”“这幅画画的是在捕鱼,抓到好多的鱼呀,他们就要拿去卖喽!”“你看,舞龙,舞龙,这条龙好长哟!”“我回新桥过年,元宵节就舞龙,有好多的人都去看,可好看啦!”“我们看到的画有很多是用红色的。”“也有用黄色。”“这些色彩搭配的很好看,看上去很让人开心”……听到孩子们的话语,我知道:孩子们对农民画已经从最初赏心悦目的感受,发展到了想了解的兴趣。可以开始着手指导如何看懂农民画的内容了。

二、以指导看懂内容为先,提高幼儿对农民画的理解

新桥农民画的题材大多是农民日常劳动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想,既有当地生活的风情习俗,也有生产劳动的特定场面,同时新的生活变化也渐渐出现在他们的画面中。在幼儿对农民画产生了一定兴趣后,我开始指导他们看懂画面的内容。

首先,我根据农民画所表现的内容,寻找相似的图片或者拍下真实的场景,制作成课件并编成一个个小故事;接着,利用课件把小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对现实生活或场景有一个大略印象;然后引导他们说说,你想把它画下来吗?你想怎么画?最后才展示农民画作品,让他们说说作品画了些什么?

在此过程中,你会发现幼儿对作者实际劳动、生活的场景有着浓厚的兴趣,对展现的作品也时常流露出惊讶表情。但更多的是他们面对一幅幅农民画,常常会有不同的发现。如在指导孩子们欣赏《养鸭专业》这幅画,孩子们会说:这幅画里画着一位爷爷坐在竹排上,嘴里叨着烟,竹排的两边是一群鸭子在找吃的。鸭子吃饱了,开心地玩水,老爷爷也就非常悠然坐在竹排上嘴叨着烟,开心地看着天天长大的鸭子。从孩子们说的话中,我知道:孩子们看懂了作品的内容,也初步理解了这位农民作者画这幅画的意图。

三、以鼓励自由作画为主,挖掘幼儿创作农民画的潜力

新桥农民画的作者大多是没有受过专门美术训练的普通农民,采用的技法主要是勾线平涂手法,不受专业和时空限制,有的显得拙劣粗糙,有的显得稚嫩可笑。这与幼儿作画的构图和技法非常相似,也使幼儿容易模仿。在指导孩子们看了一系列农民画作品后,我就以鼓励自由作画为主,诱导他们模仿作画。

首先,让他们知道:农民画画的都是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场景,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不受任何限制。其次,让他们知道:这些农民画的作者原来也没学过画画,所以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然后,让孩子们自由自在地作画。

在孩子们作画过程中,我发现农民画的许多特点也在孩子们的画作中得到体现。如农民画《结婚志喜》色彩鲜艳、明亮;孩子们的画作就有许多用了大红大紫等颜色,使画面看起来特别鲜艳、漂亮;再如农民画《竹马灯》用了很多花、树叶和线条来装饰画面,使整幅图画看起来很饱满;孩子们也用了很多的装饰物填满整个画面。又如农民画《家乡的板凳龙》的人物画得很夸张、有趣;孩子们画作上的人物也显得变形可笑。

画家乡范文4

我热爱家乡的春天。春风用她柔和的声音唤醒了世界万物。春风向柳树姐姐吹了一口气,用亲切的语言对她说:“醒醒吧!春天来了。”柳树姐姐把长长的辫子甩进了池塘,高兴地说:“我醒了。”接着,春风又去找小草,她吹了一口暖气,不一会儿,小草悄悄地从泥土里钻了出来。它们向春风频频点头,争先恐后地向春风表达谢意,好像有说不完的话似的。春风唤醒了花朵、桃树、梨树……接着春风对农民伯伯说:“春天来了,要准备播撒种子了。”贴心的春风觉得农民伯伯劳动很辛苦,就给他们送去阵阵凉风,减缓他们的疲劳。

春天过去了,夏天到了。春风吧季节的接力棒传给了太阳公公。太阳公公用炎热的身躯照射着大地上的万物,让它们更加茁壮的成长。他跟大树爷爷商量着说:“现在是炎热的夏天,也是农民伯伯最难熬的季节。你一定要给农民伯伯遮阴,不要让他们染上暑气。”大树听了觉得很对,于是就答应太阳公公。接着太阳公公又去找小溪妹妹,跟它讨论着说:“农民伯伯在夏天很容易中暑。你可以用清凉干净的水给人民解渴吗?”小溪妹妹听了它的话,连连说好。这是一个相互协助的和谐画面。

很快的秋姑娘拿到了接力棒,于是她就带着丰收的喜悦,和农民伯伯们一起欢笑,农民伯伯脸上的笑容是那么的幸福。这就构成了秋天里最美丽的画卷。

冬天白雪一片,冬姑娘哼着轻柔的催眠曲来了,她用自己美妙的曲子给大地上的万物催眠,让它们在冬天里好好的睡上一觉,又一个安静祥和的画卷。

画家乡范文5

【关键词】书画优势 美术校本课程 自主探究意识

我校位于“中国书画艺术之乡”――通渭,是西北民俗文化的极盛区之一,也是陇上历史文化名城,因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全国书画产业先进县”。在历史的长河中,勤劳聪慧的通渭人民在与贫穷落后的不懈抗争中,孕育了丰厚的乡土文化,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体系。正是历史积淀下来的这些民间民俗文化,彰显了通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博大和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尤其是崇尚文明和书画艺术的文化氛围, 形成了“人人爱书画, 个个练书画, 家家挂书画”“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的通渭现象。立足家乡优势,我认为应把书画艺术纳入美术教学内容,成为我校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将本人的简单做法和想法有同行们做一交流和介绍。

一、立足地方特色,丰富教学资源

二、利用书画资源,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一)使学生学会参与、学会选择、学会自主学习和发展

部分学生以往审美观念、动手能力很差,虽然有充足的材料却无从下手,表现为不会选择合适的笔、墨、纸、砚,无法找准适合自己的习贴。这时,我鼓励他们找自己的朋友一起探索,也可以帮助那些没有材料的同学,这既可以让学生全员参与,又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与提高。

(二)使学生乐学、会学,带领学生进入实地考察与学习的氛围

知识的积累应建立在通过探究积累经验、总结规律、发展认识上。学习的过程应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要启发学生依靠自觉感受、想象和灵感来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各种风格的书画,有的学生早已见过,但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了解,我带领学生参观通渭书画院、通渭悦心国际书画村,在参观欣赏的过程中,学生们深受启发,对以前不太熟悉的作家作品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通过实地考察,既对学生加强了爱家乡的教育,又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同时也学会了主动探究。

(三)注重学生潜能,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在艺术创作中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力。个性发展唯一的目标是使个体获得自我满足、自我完善或自我实现,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精神和独立的分析思考能力。

每个人对“美”的发现不尽相同。有人随手拈来一幅当地农民画家李守忠的《公鸡》,便可成为最有价值的模板,但有人即使碰到中美协的作品却依然视而不见。因此应鼓励每们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清代的李南晖、牛树梅、牛瑗、冷文炜等人因其为官清正,他们的书画作品在通渭也倍受推崇。所谓“家有冷字不算穷”的乡谚中所说的“冷字”正是清代嘉庆年间在通渭任知县的冷文炜的书法作品。因这些名家书画属不同风格、不同层次的,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起到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不仅促进了学生个性审美的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洞察力和创造力。

画家乡范文6

一、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的综合能力是阅读技能的分项训练逐步形成的。本节课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营造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中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1、落实自主学习。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识的获得是自主习得的过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承认学生认知基础,他们已经有了一定获得信息的能力、感受距离,体现学为所用,即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激发学生的思维与表达,挖掘学生已知经验,实现学文的自然过渡。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词语。这样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确保读书活动的实效性。识字是低年段的学习重点之一,教学中要将识字的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突出科学性和实效性,确保学习的高效。再读课文,自己选择最喜欢的段落练一练。课文中画了几幅图?分别是谁的家乡呢?让学生入境体验,引导学生角色扮演,促进读书感悟,提高阅读水平和朗读能力。(学生将图文一一对应起来。)在品味中读文,促使学生经历一个深读体验的过程,积累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受到了家乡美的熏陶。精读第二自然段,指导感悟目的是引导学生由感知走入到感悟语言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语感。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悟情,读中积累,读中发展语言,体现语文以读为本的特点。小组合作学习,看图:这是谁的家乡?他的家乡在哪儿?有什么景物?他喜欢做什么?读文:自由拼读——听同学朗读——找好词好句反复读一—齐声表演读。解说: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的意思。因为他们已经有了一定获得信息的能力、感受语言的能力。所以我大胆放手把读书感知--读书感悟--读书体情的权力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学生借助他人的帮助,在合作中形成能力。 背诵喜欢的段落。(以解说员的身份叙述课文内容)巩固课文内容,积累语言,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实践拓展,介绍自己的家乡,画自己的家乡。让语言与简笔画之间建起桥梁--体现语文学科与美术的整合。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组织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活动指向既在课内,又在课外,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有效地开发了教学资源。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分小组互说自己笔下的家乡,然后请代表全班交流。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表达交流,学用课文语言,同时表达对家乡的喜爱或期盼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