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日记范例6篇

秋游日记

秋游日记范文1

我哼着歌,兴高采烈地走在去学校的路上,三步并作两步走,脚下轻飘如燕,浑身轻松、愉快!到学校,不到两分钟,我们就出发了,来到了胡里山炮台。一路上,我们欢歌笑语,有说有笑,可开心了!导游说:“厦门胡里山炮台景区是部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AAAA级旅游景区,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三月初八,竣工于1896年十一月初八,是中国洋务运动的产物,历史上被称为“八闽门户、天南锁钥”……”因为昨日各位同学都回家查了资料,说导游是背台词的,不听,回家自己查去!在这片欢声笑语中,很快,我们就到达了目的地——胡里山炮台。

一到目的地,我们就去看表演。表演开始了!只见一些穿着黄色和红色衣服的的“士兵”挥舞着龙旗,敲着大鼓,在哪儿表演着,(因为当时我站在后面,人多,看不清具体表演!)五分钟片刻后,这些“士兵”(表演者)就拿着龙旗、点火器、指挥旗、火药,上了高高的平台,平台上,有一个克鲁伯大炮。演员们围绕着大炮,跑了几圈,站到了自己应该站的位置(也就是战争时他们应该站的位置),然后他们听着另外一个平台的总指挥指挥着他们应该做的事:炮筒清膛、调整炮的位置、装弹,然后他们点燃了火炬,点着了克虏伯大炮的火苗,我当时还以为那些东西都是假的,他们只是做做动作而已,谁知一声“碰”,炮弹从炮中飞出你穿过了树丛,爆炸了;这可把我吓得心惊胆战,都要犯心脏病了!这回零距离的感受了“真炮实弹”,我不禁对自古以来的爱国烈士肃然起敬,如果我是在战争时期,非被吓破胆子不可。

……

不知不觉中,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转眼间,1点多了,我们坐车回到了学校。哎呀,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美好的一个上午就这么过去了。

秋游日记范文2

离开车水马龙的大路竟可以进入一条如此幽静的小路,宛如两个世界的两条路奇妙的连在一起,干枯的树上,叶子已经变为金黄,却依然能显出它春夏时的繁盛,金黄的叶子像一只只金蝴蝶栖息在树上,又像一丛丛金色的花开满了枝头。地上的枯叶稀稀零零的落在泥土中,可是它们并不孤独,它们的身边有着叶尖变为金黄色的小草。秋天的树间草上依旧是麻雀的乐园,它们有的在土路上跳跃,有的在草地上捉迷藏,有的在树枝间玩耍,还有的麻雀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合唱。它们的朋友们在电线上标出一个个音符。秋风也认识这麻雀的乐谱,它用它的乐器---树上的枯叶演绎出低沉的声音;它又用另一件乐器---河水奏鸣出清脆的声音,麻雀的歌声在秋风的伴奏下飘向远方。

再向南走,在芦苇丛中,是秋风的音乐会。细长的的芦苇在风的吹奏下发出沙沙的声音,从上方看,雪白的芦苇丛好像卷起白色的浪花。道路两旁,那些年幼的槐树苗一下子多了起来,它们只有一人高,却笔直的站立在路旁,像是在仔细倾听秋风为劳动者谱写的收获赞歌。

秋天的槐林没有以前的喧闹,槐树上没有春天时的五颜六色的花朵,但它们装点上了黄金一般的树叶,原本草丛稀疏的土地上,在落叶的帮助下,铺上了一层黄绿相间的地毯。槐树依然十分高大,它们像一个个身着铠甲的士兵,保护着清新的空气。

当夕阳为天空送上最后一丝红光时,我们踏上回家的路。

秋游日记范文3

《礼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夕月”即拜月。

韦庄诗:“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节赏月,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连宵嬉戏,至于通晓。

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秋》:“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拾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室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有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更,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

月饼始于唐,盛于宋。

北宋诗人苏东坡曾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

明《西湖游览志馀》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燕,或携瞌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

秋游日记范文4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这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这一天天上的圆月分外明亮特别的大特别的圆,所以这一天也被视为撮合姻缘的大好日子。

说起中秋的来源,坊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故事。

最为人熟悉当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的故事也有多个版本。在较早的记载中,嫦娥偷吃了仙药,变成了癞蛤蟆,被叫着月精。

奔月后,嫦娥住的月宫其实是一个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树和一只兔子,就别无他物。可是又有另一个说法是,在月宫里还有一个叫吴刚的人。

唐明皇游月宫,话说贵为天子的唐明皇对嫦娥非常的迷恋。一天他上了月宫,在月宫里看到了一只玉兔和一群能歌善舞的仙女 。

朱元璋成功蒙古人,建立明朝,在民间的传说中是赖月饼作为通讯工具。朱元璋带头取义,把字条塞在每个月饼馅里,呼唤众人依时起义。

中秋节的起源,其中的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秋游日记范文5

一块月饼甜又甜,吃在嘴里乐开颜;一盘百果摆中间,快乐如意享不完;一杯美酒沁心田,幸福生活比蜜甜;一句祝愿暖心怀,情谊围绕爱无边。祝中秋快乐无限。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秋节日的趣事日记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秋节日的趣事日记范文1昨天是中秋节,绵绵细雨下了一整天,我还以为看不到月亮,失望极了。

晚上9点过,雨停了,我来到阳台上,看见一轮亮晃晃的月亮升起来了。“妈妈,快看,月亮出来了。”我惊喜得手舞足蹈,迫不及待地对妈妈叫道。月亮先是慢慢的穿过一层一层轻烟似的云慢慢的向上升着、升着……月亮的颜色变浅了、变了、变了、变白了,它骄傲地高高地升起来了。它圆圆的,是那么的可爱,那么的有趣,就像一个银色的玉盘射出的一道道白光。我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啊!月亮姐姐,你好可爱哦!”月亮姐姐看见有人看它,像小孩子一样害羞地把身子悄悄地躲到云妈妈的身后边去了,云妈妈看见了说:“不要害羞嘛,你出去玩玩吧,还有许多小朋友在望着你、等你”。月亮姐姐好像听了妈妈的劝说,终于又一点一点的从云妈妈的身后探出头来,露出欢喜的笑脸,笑的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可爱!我指着天空说:“欧,月亮姐姐又出来喽!

夜深了,在柔美的月光下,我和妈妈进入了甜甜的梦乡,在梦里,我还和月亮姐姐做游戏呢!

中秋节日的趣事日记范文2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因为今天适合家团圆的中秋节,这天公公婆婆来到我家,和大家一起过中秋!

盼着盼着,终于到了傍晚,妈妈动手做了一桌子的美味佳肴,看着这些山珍海味,真是“口水直流山千丈”啊!我趁妈妈在做菜,就拿了一块肉,突然,觉得背后麻麻的,我回头一看,妈妈正两眼冒火的看着我,我以每秒1000000万米的速度拎着肉,不自然的笑一笑,溜回了房间,哈哈哈哈哈!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公公婆婆都入席了,当拿出饮料的时候,可恶的弟弟一把抢过,“喂!还给我!”我拧着眉,嘟着嘴,手上的青筋都出来了,这小子,不是拿饮料浇花,就是冲厕所。弟弟呆住了,可能是没想到平时对她很好的姐姐会吼他,他报的饮料“砰”的掉到地上,砸到它的脚,他“哇”的一下哭了起来,哈哈哈哈,恶人有恶报啊!他捂着脚,在地上直打滚,我一下子怔住了,赶紧扶起地上的弟弟,这小子,嘴角一提,毫不留情地用力的扯我的头发,我眉头紧锁,右手抓住我生疼的头发,左手则扯着弟弟的手,我气得鼻孔直喷气,脚趾抓在地上,一站稳,“啪”一声,我费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弟弟的手从我的“蜘蛛网”上打下去,家人看到我狼狈的样子,不禁捧腹大喜啊,弟弟也不例外,他破涕为喜,鼻子的鼻涕泡泡一个一个的,我呢,看了看弟弟,再看看我的头发也“扑哧”一下笑了,因为,我的头发像两个“鸡窝”!

整理好头发,我就与好有亲戚一起共进晚餐,大家讨论着,嘻嘻哈哈的笑声充满了整个屋子!

中秋节日的趣事日记范文3自从中秋节快到的时候我既开心又紧张开心的是有五天的假期让我有充分的时间休息另一方面我的爸爸在每年中秋节都很爱约朋友来喝酒增添节日的气氛.

我期盼的中秋节终於来临了我们全家准备一些应节的物品到了令人振奋的夜晚就可以大快朵颐一番如今我想像著全家在月光下吃著月饼柚子吹来一阵阵微风害我都迫不及待了.

秋高气爽的夜晚里我们品尝著又香又好吃的烤肉观看附近燃放的烟火你一口我一口的喝著饮料真是无限舒畅的啊!伴随著今晚皎洁的明月月光下的美食让我吃的津津有味不过我还是希望爸爸不要喝太多的酒让我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

一切所有的活动即将结束我有一点依依不舍举头仰望星空中的月亮我想到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彷佛遐想自己变成嫦娥到了月球遇见了捣药的月兔我想如果我遇见了它一定会满心期待的不想睡觉而且这次的中秋节一定会让我毕生难忘的.

中秋节日的趣事日记范文4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来了!这天,妈妈送了我一个黄色的小灯笼,小灯笼的形状是小象的样子,按一下开关,灯笼就一闪一闪的,仿佛天上的星星。

晚上,当夜幕降临时,我打着这个可爱的小灯笼高高兴兴地和妈妈来到家楼下的花园。看见有的小朋友在做游戏,又有的小朋友打着灯笼在花园里散步,还有的小朋友在赏月。我呢,我就和妈妈一起参加游园活动。

首先,我和妈妈猜了许多字谜。然后,我和妈妈到投球的赛场里,一看,人山人海,我们排着队,等了十几分钟,终于到我了!我紧张的把球投进筐里,我连投进了三球!妈妈夸我投得太棒了!。紧接着,我又来到了顶乒乓球的队列里,妈妈去了踢键子!我们分头完成了这两项游戏。最后,我一个人去了抢座位的游戏,我成功的抢到了最后一把戏椅子。我们终于完成所有游戏了!我们只获得了一个闪光球,真是太不划算了!

回到家里我吃了一个又香一甜的月饼呢!中秋节真有趣呀,我爱中秋节!

中秋节日的趣事日记范文5中秋节就要到了,今天早晨,天气晴朗,我即将随着邢周报小记者们去谷馨坊食品公司去做月饼,我十分期待这次旅程。

登上大巴车,经过半小时的车程,终于到了期待已久的谷馨坊食品公司。这里可真大呀,足够有我们5个学校那么大!我们小记者排成5队,整齐的向公司食堂走去。食堂就是我们今天要做月饼的地方。进入食堂,我们又被分为9个小组。老师先介绍月饼分为三类:京式、广式、苏式。介绍完毕后,我们小记者就大显身手了!

我们先戴上一次性围裙、帽子和口罩,然后认真的洗手。我们小组一共6个人,围着一个大桌子,上面摆着豆沙、月饼面和面粉。

老师先给我们怎么做月饼进行了示范。我们就开始“行动”了,需要称35克月饼面和30克豆沙馅。先把月饼面按成饼,然后把豆沙馅放到饼里,弄成一个“馒头”,把“馒头”压到模具里,要占满模具,最后手一按,一个完好的月饼就完成了!

秋游日记范文6

【关键词】朝鲜族;荡秋千;社会功能

荡秋千作为一种民俗游艺竞技项目,深受朝鲜族女性的喜爱。如今,荡秋千已经发展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竞技比赛项目。朝鲜族秋千随着朝鲜族迁入中国境内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已成为朝鲜族整体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体现民族精神与文化特性的重要载体,并且以其深厚的传统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录。所以,研究朝鲜族秋千的起源与发展,及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所产生的社会功能,对朝鲜族民族文化传承和推动秋千项目的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 朝鲜族秋千的起源

荡秋千,俗称打秋千,是中国很多民族共有的游艺竞技项目。据史料记载,荡秋千起源于先秦时期。荡秋千传入中原地区以后主要成为宫中、闺中女子的游戏或传统节日广场狂欢内容,汉武帝时宫中盛行荡秋千。唐代宫廷把荡秋千称为“半仙戏”。汉唐之后,荡秋千这一游艺活动盛行全国。荡秋千一方面可 “摆疥” (医治疾病), 另一方面可以“释闺闷”,一时间几乎成了女性的专利品。唐宋以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大量涌现,荡秋千逐渐演变成节日中广场的狂欢节目。

有关朝鲜族秋千起源的说法有三种: 其一,传说在13世纪左右,朝鲜族妇女去田里劳动之时,为在家的孩子们所制作的一种游戏工具。即在大门的横框上拴上两条绳子,让孩子们荡着玩,此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间游戏。①其二,传说在古代,朝鲜江原道有一个人在夏季为了驱蚊而制作了一种摇篮,而这个摇篮就是今日秋千最早的雏形。②其三,秋千是从中国引进的。唐朝与新罗的往来较为频繁,数以百计的新罗留学生来唐朝游学,这一时期,荡秋千作为一种宫廷文化流传到朝鲜半岛是完全可能的。

2 朝鲜族秋千的发展

在古代文献中,有关朝鲜族荡秋千的记载最早见于高丽初期,相关记录首次出现在《高丽史・列传・崔忠献传》中: “端午忠献设秋千戏于柏井洞宫,宴文武四品以上三日”③。从这个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荡秋千活动在王宫贵族阶层中较为盛行。

到了李氏朝鲜时期,秋千开始在市民阶层中广泛流行,并成为一种颇具规模的竞技项目。李朝时期的著名诗人成献就曾作诗描绘了朝鲜妇女荡秋千时的风采,云:“争揽彩索如飞龙,金铃语半空。”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早在15世纪之时,朝鲜就已将触铃作为荡秋千比赛的规则之一,“金铃语半空”也反映出了当时荡秋千的高度。

朝鲜族荡秋千同摔跤、跳跷跷板等其他民俗游艺活动一起,渐渐发展成为朝鲜族独具特色的民俗体育运动项目,并伴随着朝鲜族的迁入流行于朝鲜族人民的聚居区。朝鲜族人民迁居中国之后,仍然继续保持和发扬本民族固有的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每当举行节日聚会之时,身着靓丽民族服装的朝鲜族妇女们便会聚集在高耸的秋千架旁边,在一片欢呼声中荡起秋千。她们一会儿腾空而起,一会儿俯冲而下,尽情地欢乐,长长的裙子随风飘舞,大有飘飘欲仙之感。

1982年,荡秋千成为中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的表演项目,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这不仅使朝鲜族文化在全国各族人民面前得到了展示,也促进了朝鲜族人民和各族人民间的文化交流。1986年,荡秋千被正式列为中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的比赛项目。荡秋千这一项目开始有了本质的变化,具有了二重性,既是朝鲜族的一种民俗游艺,又是一项竞技运动。这正是朝鲜族秋千随着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行历史演变的结果。

3 朝鲜族秋千的社会功能

秋千作为朝鲜族的传统文化之一,伴随着朝鲜族的承袭和发展,流传至今。作为一个民俗体育项目,它孕育了朝鲜族特色的体育文化。2006年5月,朝鲜族荡秋千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充分体现了朝鲜族秋千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体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朝鲜族秋千作为朝鲜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

首先,荡秋千具有健身功能。在荡秋千的过程中,参与者需要屈腕屈指,这两个部位的肌肉群会始终保持一种静力性收缩状态,其余各参与工作的肌群都是做周期性的动力和向心工作。这种长时间的静力性动作,容易使肌肉感到疲劳,参与者通过自我调节,有节奏的放松与收缩,有利于肌肉的健康生长。在荡秋千时,随着身体从上至下波浪形的摆动,腰部的肌肉有节奏的收缩、放松,逐渐锻炼了腰、腹部的肌肉,对防止腰间盘突出有一定的作用。此外,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荡秋千还是防止恐高症和晕车、晕船的好方法。④荡秋千的参与者通过长期的锻炼,不仅可以娱乐身心,同时也能提高身体素质,这也是秋千运动的特殊锻炼价值之所在。

其次,荡秋千具有娱乐、竞技功能。朝鲜族的秋千运动,将力量、速度和耐力完美地融为一体,形成优美的动作,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被称为“半仙之戏”。作为一种游戏,它可以陶冶情操、娱乐身心。人们在观看荡秋千时,也可以很容易被参与者高超的技艺和顽强的意志品质所感染。朝鲜族荡秋千充满着吉祥和欢乐的气氛,在节日期间,可以增添喜庆;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增添欢乐,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秋千的竞技性是其得到长久流传的重要因素之一。秋千作为朝鲜族的一项民俗竞技项目,它决定胜负的方式较为特殊。目前朝鲜族荡秋千运动判断胜负的标准有两个,其一是脚触响铃,响铃次数多者取胜;其二是以高度作为标准,荡高者取胜。其中,脚触响铃是最常用的方法。这种独特的比赛规则,不仅增强了运动的观赏性,同时也象征了朝鲜族积极向上,勇于面对困难的文化心理。1986年,荡秋千被定为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正式竞技比赛项目,朝鲜族秋千由民俗游艺活动演变成为体育运动项目。

第三,荡秋千的教育功能。要想成为一名荡秋千的能手,必须要具有突出的动作协调能力、空间感知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和战胜对方的意志力,这些都需要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磨练。在朝鲜族秋千的比赛中,只限女子参加,高度比赛对高度的挑战,触铃比赛十分钟的坚持不懈,都培养着朝鲜族女性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民族精神。朝鲜族秋千作为朝鲜族传统文化,体现着朝鲜族的价值观念、民族性格、审美情趣等文化要素。

第四,荡秋千的政治功能。从民俗的角度来看,荡秋千属于一种群众的自发行为,对增强群众的凝聚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在朝鲜族人民的聚居地,荡秋千也成为联系民族感情、加强民族团结和提高民族凝聚力的主要载体。当荡秋千发展成为一种大多数群众的兴趣和爱好时,能使人们充分体验和享受群体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关爱的友好交往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传统节日之时,其他民族的群众也身着盛装一起前往观看朝鲜族的秋千表演,并时时加以助兴,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融。

最后,荡秋千还具有一定的经济功能。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2003年开始,延吉市每年举办一次“中国延吉朝鲜族民俗文化博览会”,举行传统体育项目表演,组织农家乐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还举行大型歌舞表演。活动中,朝鲜族女性荡秋千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朝鲜族传统体育最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这些活动通过市场商业化运作,结合旅游媒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现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有许多旅游景点和民俗村,他们向游客们展示朝鲜族的特色文化,其中朝鲜族秋千就是特色之一。这不仅能够满足游客们了解朝鲜族秋千的文化心理,还会使游客们根据秋千所具有的娱乐健身性、表演性、观赏性等特点,产生融入和参与的愿望。如果能很好地利用这个资源,把秋千项目开展到民俗旅游业上,就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朝鲜族秋千被列为我国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对朝鲜族秋千文化的一种肯定与保护。朝鲜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民俗活动中,形成了朝鲜族秋千鲜明的文化特征,它承载着朝鲜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脉动,俨然成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这种独特的文化特征使朝鲜族秋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人们在观赏朝鲜族秋千运动时,感官与心灵会得到美的享受,进而激发人们对这一民族文化的兴趣,朝鲜族秋千已经成为人们了解和研究朝鲜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参考文献】

[1][清]翟灏撰.通俗编卷三十一 附直语补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2][清]董诰,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唐]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朝鲜李朝]郑麟趾.高丽史[M].国书刊行会,1909.

[5]民族体育集锦编写组.民族体育集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

[6]洪世宇.朝鲜族民俗[M].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韩文版),1998.

[7][9]李玉新,高学民,李玉超.中国古代体育游戏文化的解读[J].体育文化导刊,2006(11).

[8]崔英锦.朝鲜族秋千的文化性格与教育功能解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7(04).

[10]姜成.论朝鲜族秋千的文化特征与审美风格[J].体育文化导刊,2010,10.

注释:

①民族体育集锦编写组.民族体育集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53.

②洪世宇.朝鲜族民俗[M].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韩文版),1998:107.

上一篇春联贴法

下一篇当代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