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力量读后感范例6篇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范文1

[关键词]玻璃 温度计 测温 误差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270-01

0 背景

温度是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和人们生活中应用普遍,又很重要的一个物理参数。温度测量分为接触式温度测量和非接触式温度测量,在这里我要来讲的这个测温误差的碓淳褪粲诮哟ナ讲饬俊

1 玻璃温度计分类

玻璃液体温度计具有使用方便、测温范围广,测温精度高,价格便宜等优点。由于它的应用相当广泛,所以种类繁多。就其按不同的分类大致分为四类:①按结构分类:棒式温度计、内标式温度计、外标式温度计。②按填充介质分类:水银温度计、有机液体温度计。③按浸没方式分类:全浸式温度计、局浸式温度计。④按使用对象分类:标准玻璃液体温度计、工作用玻璃液体温度计。

2 测量误差的产生

为了准确地测量温度,最重要的是使温度计的感温部份与被测物体的温度相一致,其一致程度取决于二者的热接触情况,接触不良将导致测量误差。在我们平时的校验过程中,都是以二等标准水银温度计作为测量标准源,在同一温度介质中比对两者温度。下面我们就这各类型测温误差的主要来源从六个方面来说明一下。

2.1 读数误差

这种误差就属于粗大误差了。读数方法不正确,容易产生较大的误差。正确的读数方法应使视线与温度计标尺相垂直,并建议采用读数放大镜。对于棒式温度计,应先从正面读数,再把温度讲转180°的角度,再读一次数(从反面读),然后取两次读数的平均值,这样可消除读数误差。

2.2 估读产生的误差影响

观察人员在观察过程中都存在估读的问题,而它所产生的误差也因人而异。为此,估读时可将一个最小刻度值分成十个等分,读取几个等分值后再与最小刻度值相乘,能有效避免估读所造成的误差。另外,可适当加强读数训练,在观察中增加读数次数,以将该项人为因素产生的误差降到最低。

2.3 零点位移所引起的误差

玻璃温度计在使用中往往要产生零点位移,这主要是玻璃的热后效应引起的。由于玻璃的热后效应引起的。由于玻璃内部组织随着被测介质的温度波动而变化,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后,感温包的体积随着玻璃的自然老化而有所缩小,这时湿度计中的液柱就会上移。另外,当温度升高时,感温包热胀,但温度降低后,膨胀的温包不一定及时冷缩到原来的体积,这时温度计的液柱就会下移,这种现象有时需经过几小时甚至几天才能消失。无论感温液柱上移或是下移,都会引起零点误差,这是影响示值稳定性和准确性主要误差来源,使用玻璃温度计时应仔细检查零位。

2.4 温度计惰性引起的误差:

由于感温包和感温液体都有一定的热容量,在测温时,与被测介质达到热量平衡需要一定时间,因此这类温度计只适用于测温变化缓慢的介质。另外由于感温液体的粘附,毛细管壁不光滑,当温度下降较缓慢时,会使感温液体呈跳跃状地不均匀下降,读数时就会引起误差,故需要稳定一段时间并用带橡皮的小棒轻敲温度计后再读数。

2.5 露出液柱引起的误差

玻璃温度计测温时,其浸入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全浸式,即把感温液柱全部浸入被测介质中;另一种是局浸入式,即浸入被测介质中的深度是固定的。如在使用中,没有按规程规定浸入深度,则会产生测量误差,必须按规程中的公式修正。

2.6 感温液柱断裂引起的误差

这种状态引起的误差很大,因此使用前应仔细检查,遇有这类问题,应设法修复后才能使用。

2.7 标尺位移引起的误差

内标式和外标式两种温度计存在着标尺位移情况。对于内标式温度计,如其标尺固定位置变化超出了示值误差允许值,则应停用。对外标式,则可调整标尺与温度计的相对位置来消除。

3 减少误差的方法

3.1 观察点的选择及观察顺序

在观察过程中,一般用途温度计按分度值来选择观察点。当按分度值所选的观察点少于3个点时,则应选择下限点、上限点和中间有主刻度线的点共三个点来进行观察。观察顺序则是以零点为界,分别向上限或下限方向逐点进行。这是因为对于有机液体来说,它与毛细管壁之间附着力较大,在移动过程中极易沾附在毛细管壁上,在降温时,液柱下降,部分液体因黏附仍停留在毛细管壁上,必须经过相当一段时间才能流下,产生“挂壁”,如果在有机液体尚未充分流下时就进行读数,就会造成示值失真。对于水银来说,虽无黏附毛细管壁现象,也会造成示值的失真。为了避免出现上述示值失真现象,所以在对零点以下温度计观察时,稳定时间相对要长一些,而在对零点以上点观察时,读数过程中槽温要恒定10min以上,读数要迅速、准确,时间间隔要均匀,一个观察点观察完毕,槽温变化不得超过一个0.10℃。

3.2 正确读数

在读取温度计示值时,视线水平,与温度计刻度线相垂直,如果不垂直将会产生视差,由于视差,将给温度计示值读数造成误差。是造成示值误差的直接原因读数要比正确读数高一个刻度值,错误

读数要比正确读数低一个刻度值,都导致了示值读数的误差。为了保证读数的正确性,可采用读数望远镜来进行读数,将读数望远镜调整好以确保视线的水平。

3.3 估读产生的误差影响

观察人员在观察过程中都存在估读的问题,而它所产生的误差也因人而异。为此,估读时可将一个最小刻度值分成十个等分,读取几个等分值后再与最小刻度值相乘,能有效避免估读所造成的误差。另外,可适当加强读数训练,在观察中增加读数次数,以将该项人为因素产生的误差降到最低。

3.4 机械惯性的影响

在观察温度计的过程中,由于感温液与毛细管壁之间会产生机械摩擦,当毛细管有的地方截面突然变小时,感温液移动受到阻碍,无法沿毛细管均匀地上升或下降,产生跳跃现象,造成温度计示值失真,这种现象成为玻璃液体温度计的机械惯性。摩擦力大小与毛细管的内径密切相关,内径越小摩擦力越大。它对示值准确度的影响难以估算,因为加工工艺等原因,即使是分度值相同的温度计,其毛细管内径也不一样。为减小机械惯性对示值的影响,读数前可用软质非金属棒轻敲温度计,通过外力的施加将机械惯性的影响有效降低。

3.5 温度计观察后的处置

当温度计在高温端观察完成并取出后,切不可立即用水冲洗或用湿布擦拭介质油,同样,当温度计在低温端观察完成并取出后,切不可用手触摸感温泡,否则会炸裂。应将其轻轻放置于导热性能差的棉垫盒或其他物质上,并垂直放置一段时间,以利于毛细管壁上的蒸发滴流下。当温度计升温(或降温)到室温状态下,可先将其表面油渍用棉布拭去,再用脱脂棉蘸酒精彻底擦拭干净后保存。

参考文献:

[1] 马恒儒,等.热学计量[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2] 李吉林,等.温度计量[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范文2

【关键字】朗读教学 意义 问题 策略

一、朗读教学的意义分析

在我国的小学语文大纲中,体现出了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大纲指出了朗读应被各年级所重视,通过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陶冶情操并促进语言的发展。由此可见,朗读教学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智力等方面的各项发展,在语文教育中有着重大意义体现。

(一)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朗读作为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促进课文理解能力的提高。阅读是从朗读开始的,它是一项复杂的、受多种心理因素影响的智力活动,它需要在对原文重复朗读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加以理解。要想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首先需要训练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强制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文中,此种方法训练的是学生的被动式的有意注意。基于这样的条件下,再对学生的主动式的无意注意进行培养,使其最终能够脱离被动式有意注意,学会自我约束,主动地进行朗读学习。除了课堂上的朗读,学生还应当进行适量的课外朗读,丰富的阅读内容有助于词汇量的增加和鉴赏能力的提高。适当的课外朗读可以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遣词造句和写作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促进智力、思维能力的开发。通过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记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投入情感的朗读,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朗读可以将学生对课文的感受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学生之间对朗读感受相互进行交流,通过交流提高各自的朗读水平和理解能力,灵活地发展思维,促进智力开发。

二、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朗读没有明确的目的。尽管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就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对于朗读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仅仅将朗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点缀,没有过多的关注,造成在课堂中随意朗读的现象,比如在没有朗读要求的情况下,分男女生朗读,分章节朗读等情况,看似热闹,学生读完就完,在读后老师也没有做出评价,这样的朗读缺乏明确的目的,并没有达到朗读的效果。

(二)没有足够的朗读时间。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过多地强调“讲”和“问”两方面,在整个课堂的教学中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时间。一节40分钟的课堂,仅仅留出几分钟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匆匆地朗读完课文,老师立马又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朗读仅仅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过渡环节存在,它的进行几乎变得可有可无。

(三)缺乏有效的朗读指导。在朗读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指导机械和单调,仅仅强调字词读音正确与否,笼统地强调“有感情地朗读”等,这样的指导只注重表面形式,完全不重视朗读者的内心感受。忽视朗读的语言环境,不仅不利于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而且机械套用朗读技巧,也更容易产生朗读错误。在朗读过程中,由于老师的指导过于机械或不够具体,会让学生收获甚少。

(四)朗读的实效性较差。小学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大多流于形式,如老师要求学生进行朗读,大多是为了应付相关教学规定,相对应的,学生朗读大多也是为了应付老师。这样的朗读,虽然每节课的朗读次数符合教学规定(一节课应有三至四次的朗读部分),但是出于应付了事,大多蜻蜓点水、一笔带过,朗读根本不到位,有形式,却没有实效。

(五)朗读面过于狭窄。在大多数的班级中,由于老师偏爱尖子生,各种的课堂朗读大多都由表现较为积极的几个学生来进行,而其他的学生很少有当众朗读的机会,大多时候都只是听众,朗读覆盖面过于狭窄。这样的现象会让大多数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不到锻炼,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关于朗读教学的建议

(一)必须保证朗读时间的充足。朗读效率低下主要是由于朗读时间的不充足所导致的。因此,让朗读时间得到保证,才能有助于朗读教学的顺利展开。在课堂中,老师要合理分配时间,缩短讲课和提问的时间,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朗读。朗读必须使用普通话、声音洪亮,不仅要读准字音,更要有感情的朗读。在安排朗读课文时,应根据不同的文章篇幅安排合适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朗读时间,而不至于为了赶时间地匆匆地读完课文。在朗读结束后,不要急于开展下一教学程序,老师要对学生朗读过程中的问题予以指出,对朗读效果予以评价,适当对学生作出鼓励。

(二)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在任何的教学活动中,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能有效地调动其朗读积极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朗读效果。针对小学生在不同年级所呈现的心理特点,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设置朗读情境。在朗读前,针对学生兴趣,老师可以对课文的情境进行设置,用以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朗读情境的设置还可以让学生也参与其中,将传统的朗读方式转变为带有表演的朗读形式,让学生一边表演,一边朗读,主动参与其中。这种教学方式的开展,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开发,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运用图片激发兴趣。小学生由于其年龄较小,所以他们的理解能力较为有限。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语文教材中会设置多彩的图片,老师应该充分运用这些图片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比如让学生观察图片,然后提出一些与图片相关的问题,由此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进而产生阅读兴趣。

(三)有效体现老师的指导作用。在小学的朗读教学中,老师对于朗读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朗读指导主要包含了朗读技巧和朗读情感的指导两个方面,朗读技巧的指导能让学生对课文的字词发音、语音语调等进行正确的朗读,而朗读情感的指导则能让学生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真情流露。

(四)遵循从整体入手的原则。小学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中,对课文进行充分的感知。学生应当在朗读课文后,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反复朗读后,再了解课文各部分内容。在朗读教学的具体实践中,首先应当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并发现问题,在通读全文后,带着问题再对课文进行精读,在阅读中解决问题并体验作者的情感。交流也是朗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学生仔细对课文进行朗读后,可以让学生在班级中开展讨论,相互交流,以提高阅读能力并感知文章内涵。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范文3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怎样表达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从中可以看出,阅读理解在小学语文教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针对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我认为以下策略可以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一、阅读对策:注重以读为本,研读扎扎实实

我们的语文课一定要让读占鳌头,避免议论纷纷,自由诵读太多。我曾听过不少这样的课,课堂教学演变成课堂表演,学生只需在教师超强的表演能力下,配合好教师读读书,作作陪衬即可。课堂不是靠学生自己从语言文字的咀嚼和品味中产生情感,而是靠教师大段大段煽情的, 甚至是声泪俱下的语言感召,达到情感的高潮。课上完以后,学生脑海里除留下教师的表演,对文本语言文字并未留下多少记忆。为什么要强调读的重要性? 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读的目的和作用。我们大致可以把语言分为口头语言规范语言和精美语言,要使规范语言和精美语言内化成学生的习惯语言,增强语感,只有在掌握了大量书面语言以后才能实现,因此书面语言在儿童的语言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积累是对母语最好的学习。只有多读才能充分地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和思想碰撞。

教师要使学生从小就养成潜心会文的读书习惯, 这种好习惯的养成会让学生终身受益,使他们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逻辑能力不断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我们要记住:生命的苍白与丰富,浅薄与深邃,往往取决于个体的阅读经历和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后,教师要迅速地引导到感情朗读上面来:说得这么好,能把你的理解和情感通过你的读表达出来吗? 那么,该怎样读呢? 你尽可以读出你自己的感受。读得这么好了,能把这句话背下来吗? 如果学生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还可以指向读:看来理解这句话还有些困难,这样吧,我们再好好把这句话读一读,还要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也可以向别人讨教一下,你一定会有新的感触。师生就是这样,在一次次研读和一次次对语言的品味中受到语言文字的浸染、滋养,工具性和人文性就是这样水乳交融的。由此可见,语文课堂上的思维训练、分析表达都要用读和品来统领,整个阅读教学过程都应是从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感情,读中受到人文性的熏陶的。

以读代说,以读代训,以读代练,以读。在不断地读中,达到以读促理解,又以理解来促读,直至情真意切,让心灵颤动,刻骨铭心。这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正所谓以读促思,读中悟情。

人教版第十册的《桥》,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洪水袭击这个村庄的时候,老支书像一座山一样,冷静地带领着一百多村民通过一座窄窄的桥转移,他果断地做出决定,共产党员靠后,让群众先过,甚至让自己的亲生儿子留到了最后。刚送走最后一个群众,桥塌了,留在最后的父子俩被洪水卷走。有的教师带着学生一个劲地分析:老支书什么举止深深地打动了你,使你最受感动?分析完一个段落就走向另一个段落:还有那个地方让你深受感动? 可偏偏就是不深入朗读。都说得这样动情了,为什么不顺势指导读呢?愤悱之处,是需要用感情朗读来宣泄和倾诉的呀! 我心里不禁想着。后来才发现,教师是等全部分析完再来读, 甚至有些地方只安排一下齐读便作罢。这样读成了课堂的一种点缀,仍是以繁琐分析为主。怎样安排读呢?我们在重点处的教学时,说到哪儿,就读到哪儿;读到哪儿,就指导到哪儿;指导到哪儿,就再读到哪儿。很通俗,很好操作,很有效果。这样做,就把理解、感悟与读书的层次性融为一体了,师生的感情随着读书的深入,不断升华,词句积累也在其中了。

二、阅读技巧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是做阅读题的排头兵,是做阅读题成败的重中之重。一般来说,首先要读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去读,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提高答题的效率,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对于比较易读懂的文章,基本上读2-3遍即可,对于很难读懂的文章,大凡需要读到4-5遍,此时的这些阅读看似浪费时间,其实是恰恰相反的,因为只有在读懂文章的前提下再答题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不会出现无从下手的窘境。此外,默读时要做到有针对性,学会取舍,对于重点的语段(如揭示课文中心思想或阐述道理)要详细地研读,对于叙述性(陪衬中心思想)语段要快速地一眼带过,这样详略得当地阅读文本,才能大幅度地提高阅读效率。

(二)题段对应,编排有序

对,是阅读中的保障兵,是节省做阅读题时间的基石。从出题人的角度去思考,大多数阅读题下面的问题与阅读材料的段落是一一对应的。有时出现下面的问题与上面的每个自然段一一对应,有时下面的问题与上面的自然段是一对多的,这样就需要先看有几个问题和几个自然段,做到心中有数,在答题时,快速地定位到相应的段落,这样就会避免每回答一个问题都从第一自然段读起的现象,同时会大幅度地节省阅读的时间。

(三)快速定位,学会摘抄

定,是阅读中的攻坚兵,直接关系到阅读的成败。学生在读阅读问题时要搜索问题中的关键字和关键词,直接去上面相对应的段落里去寻找,当找到相对应的字或词后,进行文本分析, 此时问题的答案不在前面就在后面,有时在前一句或者前一段,有时在后一句或后一段。当找到符合问题的答案时,要进行合理的摘抄,避免抄得过多或者不足,在书写时还要注意字迹的规范整洁。有时在文本中没有合适的原句符合问题,这样就需要整合语句,结合中心思想,用自己的话进行整理概括。

(四)水滴石穿,勤能补拙

练,是阅读中的后勤兵,直接关系到阅读能力的长足提高。阅读的能力是在阅读量、知识积累、做题联系等条件下逐渐提高的。首先,对于阅读题要有信心, 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做好;其次,要经常对自己做完的阅读题进行反思和归纳,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再次,平时多阅读、广泛地阅读各种题材的文本,提高自己的阅读量;最后,还要进行阅读题的练习,将技巧应用到实际的做题当中去。长此以往,一定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范文4

从我读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后,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思绪万千,文章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一种与作者共鸣的感受不油而生。两种不同的方式,却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茁壮成长。

两种不同爱的方式,一种是父爱的力量:警告、提醒,是严厉的,不让小孩误入歧途;另一种是母爱的力量:赞扬、鼓励,是温柔的,使小孩增强自信心。这两种力量交织在一起,正确引导了孩子的成长。父爱的力量让孩子面对困难不屈不挠,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母爱的力量给孩子以自信,是灵感和成就感的源泉。小孩就象一棵幼苗,母爱就是太阳,把自己的光芒洒在幼苗上,使幼苗破缝而出;父爱就象细雨,把淅淅沥沥的雨点洒在苗上,让它吸收雨露,使小苗茁壮成长,小苗吸收日月精华后,就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当然,在父爱和母爱这两股风的吹拂下,小孩只有谨慎的把握住生活的小船,只有不被任何一股风刮倒,这样才可以平稳的到达终点,也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人。

我的父母也是一样,妈妈十分体贴我,处处照我的意思办,帮我买好吃的东西,帮我买漂亮的衣服,在生活中十分关心我,只要我咳嗽一声,妈妈就吓的大惊小怪,生怕我得了重病。我还有一个严厉的父亲,对我的学习抓得特别紧,如果我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父亲就会严厉的批评我,他每天不顾白天的疲劳,每晚督促我温习功课,我的父母也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希望我能够健康的成长,长大后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如今我在班上的成绩也还可以,全靠我的父母对我精心的呵护和老师的教育,所以我也要和作者一样,在父母爱的鼓舞下,努力的划着生活的小船在生活的大海中勇敢的前进,成为一个勇敢的船手,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范文5

一、激发兴趣,使其想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外阅读中去,才能把课外阅读当作他们的一种享受、一种休闲,从而保持旺盛的阅读热情,主动遨游在浩瀚的书海中。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主动的、愉悦的进行课外阅读。

1、教师以身示范,激发学生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可故意“掉书袋”,如引用一些诗词名句、名人轶事,穿插一些小故事、小笑话,向学生展现自己博学多识的一面,在学生心生敬佩、羡慕之时,趁机向他们介绍课外阅读的好处,自然是水到渠成。例如,在学清照的《声声慢》时,我就先详细介绍了李清照的生平事迹,重点介绍了她与丈夫赵明诚之间动人的爱情故事,后引用了她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学生都热情高涨,讲课效果空前的好,好多学生下课之后也都主动向我询问或借阅相关资料。

2、树立学生中的榜样,以少数带动多数。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一些在课外阅读方面做得相对不错的学生,并适时进行表扬、鼓励,让他们带动更多的学生主动阅读。如在一次习作中我发现一个学生巧妙地引用了两三个《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我就把他的作文当作范文在班上认真范读,然后郑重地表扬了他,同时也对其他同学提出希望。之后,这名同学自然成了全班同学学习的榜样。

3、开展竞赛,激发兴趣。在班上开展关于课外阅读的各种竞赛,如演讲比赛、名著讲座、名家介绍等,并对优胜者进行适当奖励,从而激励学生更好地阅读。

二、教给方法,使其会读

只有兴趣,而没有好的读书方法,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因此,在学生“想读”之后,就要引导他们“会读”。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使其读得更好更有收效。

1、精读。所谓精读,就是仔仔细细地读。形象的说,是“一行十目”地读。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认真读、反复读,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在精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1)、作记号。对自己看不明白的地方,要用红笔打一问号,之后向老师或同学请教。(2)、摘录。在读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优美的词句,或是看到一些典型的事例,都要把它记下来。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欣赏审美能力,还能积累很多作文素材,方便自己运用。(3)、写读后感。读书之后必定会有所思,有所想,这时,把这种感想写下来,会有更大的收获。当然,为了不加重学生的负担,读后感的量要适当,一周一到两次即可。

2、泛读。所谓泛读就是大略地读,是“一目十行”地读。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书籍却浩如烟海,谁也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更不可能每本书每篇文章都去精读。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多的信息,又必须读大量的书,因此我们还要学会泛读。泛读可以增加阅读量。通过泛读,可以用较少的时间浏览大量的书刊,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总的来说,要做到精读与泛读有机结合。

三、制定方案,促其常读

有了兴趣,有了方法,还不能避免一些学生只有三两天热度,浅尝辄止,为使课外阅读能够真正地、顺利地长期进行下去,就必须制定一个合理的、有效的方案,促其常读。

1、三年统筹,安排阅读内容。高中三年,要有计划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学习任务在每个学期初向学生推荐相应的作品,内容要积极、健康、全面,更要满足他们的需求。

2、安排具体时间,保证阅读。每周安排两个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到指定地点阅读,其间安排专人负责。星期天和节假日也要安排具体的阅读内容,到校后及时检查。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范文6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也提出十分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新的语文教材重大改动之一在于强化诵读,明确地增加了背诵的数量。由此可见,朗读在整个语文活动中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那么朗读究竟有什么重要性呢?

1 朗读促语感

语感能力的培养涉及对词义的理解、词语的选择、句子的规范和变化、语言色彩、语言风格等诸多方面,但不论哪个方面,都是学生听过、读过之后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感觉。从语文教学角度来说,笔者认为语感教学就是使学生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

如教《在大海中永生》一课,在范读课文时,注意把握总的情调,掌握好基本感彩,以真挚、深沉、压抑的基调,以轻而缓的语气,将学生带入那无限哀思的情境中。如第一段:“在首都上空/低低地、缓缓地/绕飞一周,然后/穿过云层,飞向/祖国的/辽阔大海……”指导学生用低沉、悲伤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人民对邓小平爷爷的哀悼之情。这句话中的“低低地”、“缓缓地”两个词读重音,使学生在感情朗读中也和人们一样沉浸在对邓爷爷的崇敬、爱戴之中。这样引导学生在画线的地方作较长停顿及感情基调的适当处理,表达情深、真切之感。

2 朗读强记忆

记忆是人脑的一种特殊功能,是人类储存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学生学语文,从一开始,教师就要求他们大声朗读,因为朗读能加深记忆,巩固记忆,能呼唤人们的感知和想象,起到联想记忆的作用。只有通过大声朗读,才能够背诵。朗朗读书声,自古以来,无论是学本国语文还是外国语文,中国学生都大量采用朗读这个办法。日本心理学家高木重朗曾说过:“一般来说,朗读比较好记。尤其是头脑不清醒的时候,更应该清楚地读出声来,这是因为朗读会给大脑以刺激,思想容易集中到一点,整个身心好像进入了‘临战’状态。”教材中有些文质优美的文章要求小学生背诵,有几个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总也背不出,放学后笔者就把他们留下来背。每次到这个时候,他们当中有几个就站在办公室里大声地读,没几分钟就背下来了,而另外几个喜欢在心里读的学生却迟迟背不出来。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能力。

3 朗读利领悟

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指出,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熟悉那些感性元素后,才可能调动脑中已有的语言背景和经验,进入对文章的深层的、整体的把握。因此,教师必须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朗读上。学生反复朗读,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背景经验,激发出思考的热情,从而获得深刻的语言洞察力和透视力。

4 朗读助写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说明读书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笔者以为,要完成从读到写的过渡,模仿不失为一条捷径。而要走出模仿,走出自己的写作路子,精读、朗读乃是不可或缺的前提。精读细赏过的文章烂熟于心,会转化成人的语言背景,一旦有相似的情景,它就会渗透出来,迁移到诱发物上去,利用现成的形式表达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