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高校范例6篇

大连高校

大连高校范文1

一、大连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基本情况与存在的问题

作为东北亚地区对外开放型城市,大连独特的地理地缘优势以及高校集聚的现实,尤其随着高校扩招和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连高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连高校在校少数民族学生已经接近9~10%,这一比例明显高于国家民委公布的全国高等院校当中少数民族学生6.23%的比例,同时也高于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41%的比例。大连地区高校可分为民族院校和非民族院校两类,民族院校以大连民族学院为代表,其他高校均为非民族院校。

大连民族学院是辽宁省唯一一所民族院校,该院于1999年开始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生,截至目前已培养了来自全国17个省区、涵盖40个民族成份的预科学生3000余名。该校仅2009届新生就有38个少数民族,目前齐聚着全国56个少数民族,是名符其实的“各族人民大家庭”。学院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65%,主要以朝鲜族、蒙古族、满族、回族为主。

大连地区非民族院校教育主体是汉族学生,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例在7~9%之间。其中,大连大学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占在校生的比例在8.97%,新疆维吾尔族、藏族、回族、蒙古族数量占少数民族数量的近50%。大连理工大学也是一个少数民族相对比较多的高校,并且特设少数民族预科班。辽宁师范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大连工业大学等驻连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相对较少。

大连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少数民族学生招生和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如:预科学生的汉语水平参差不齐,使用本民族文字考试的“民考民”考生进校后一时很难适应汉语授课教学方式,易产生因语言障碍引起的课堂授课效果差异;一些高校缺少少数民族学生生活配套设施和健全的教学、管理机制,往往采取临时性的措施和管理方式,使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和管理存在不足。

二、大连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基本特点

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连高校后,原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与大连城市生活方式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主要表现为:

1、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仍然保留固有的宗教信仰

由于土生土长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学生大都有固有的民族宗教信仰,大连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也不例外,例如新疆学生信仰伊斯兰教,穆斯林每年都有自己的重大节日,像肉孜节(开斋节)、古尔邦节(宰牲节)等, 在这些重大节日里,他们都会采取不同的形式隆重庆祝;藏族学生信仰佛教,常常在宿舍供奉代表自己民族信仰的宗教领袖班禅的画像。大连高校这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数量相对较少,在宗教信仰方面表现的只是个人行为,一般没有影响别人生活。

2、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具有独特的生活习惯

少数民族学生在语言、文字、服饰、宗教、习俗等方面都有各自的传统,由于宗教信仰和生长环境不同,大连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习惯、饮食习俗和汉族学生存在明显差别。如来自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进餐的地方必须是纯粹的清真餐厅;藏族学生则保留着点熏藏香、敬献哈达的民族习俗,喜欢用洁白的哈达装饰寝室。藏族和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喜欢小团体聚会和活动,与其他民族同学交流较少。

3、部分少数民族具有特有的民族语言和性格

从小接触的基本上是本民族的语言的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学生,他们小学大多在民族小学学习,往往中学时才开始学习汉语,汉语基础比较差,与汉族同学在语言交流往往出现困难。少数民族学生很自然地由于语言的同声同气而习惯同本民族的同学聚集交流,导致他们的语言学习进度较为缓慢[3]。少数民族学生性格大多较为纯朴直率,豪爽开朗,重感情、讲义气,民族自尊心强,喜恶分明。在不熟悉的人和环境中,常常拘谨低调,但在认为重要的问题面前,又会表现出激烈与固执的一面,性格张力较大。大连地区偶发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汉族学生矛盾均是这种性格引起的。

4、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具有较大的经济压力

大连高校中来自老、少、边、穷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数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由于饮食习俗特殊性带来的饮食成本较高、往返家乡交通成本较高以及大连地区的高物价等因素,使得大连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普遍感到经济上压力较大,其中有相当部分少数民族学生需要依靠国家和学校的“奖、贷、助、补、减、免、缓”等助困措施,方能维持正常学习[4]。在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放弃了报考大连高校的意愿。

5、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存在较大的学习和心理问题

生活在边疆的少数民族学生基础教育与内地学生相比差距较大,尤其对于从小接触的基本上是本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基础较差,对于他们来学习说汉语就存在一定的难度,有些学生几乎没有系统的学习英语,英语就更是“外语”了。高校的高等数学、计算机、法律等抽象性和语言性较强的科目,少数民族学生也普遍感到学习吃力,成绩必然不理想。加上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差异,致使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给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带来严峻考验。

三、建立健全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制度,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融入大连这座城市提供保障

高校的发展为大连市提供了重要人才资源,同时也为支撑城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生力军。大连高校只有根据少数民族学生向高校流动的特点和趋势, 逐步建立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特点的管理制度,才能从制度上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真正融入大连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提供保障。

1、建设少数民族习俗的基础设施,切实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和生活习惯

大连地区大多数高校都为新疆维吾尔族、回族等民族学生学校投入建设专门的或开设了清真食堂与窗口,为少数民族学生解决饮食上的实际困难。同时,针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各高校都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来分配公共资源使用,比如,大连民族学院针对少数民族特点多样的实际,有一套比较完备的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配套设施;大连医科大学专门开设了留学生餐厅,主要以清真食品为主,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饮食;大连大学除了开设清真餐厅外,根据维吾尔族学生的生活习惯,每周有固定时间专门为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开放浴池,体现出学校的人性化管理;其他高校都有不同类型的少数民族餐厅。这些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生活习惯建立的生活设施,基本上能满足少数民族学生的饮食和生活要求,但离少数民族学生的期望还有好长的路要走。因此,大连各高校应正视存在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在文化基础、经济状况、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性,为尊重少数民族学生民族习惯加强建设基础设施,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2、建立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特点的教学管理目标,在公平的前提下实行特殊的学习成绩管理及奖励体系

能够从民族地区进入大连高校读书的少数民族学生虽然相对汉族学生分数较低,却是当地少数民族学生中的佼佼者。少数民族学生因对高校的语言环境、文化环境的生疏,尤其高考第一语言是少数民族语言的考生在大学因语言交流障碍使其学习造成很多不便。如大学中法律、外语、高数等科目对他们来说学习十分吃力。因此,大连一些高校采取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管理的教学管理政策。如,大连理工大学少数民族预科班实行学习成绩达到50分即视为及格;大连民族学院、大连大学等对以少数民族语言考入的大学生成绩实行开方乘以10的形式计算成绩。大连民族学院针对预科学生的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基础不同的情况,组织实行分层次教学。特别是“民考民”和英语零起点学生,实行汉语文和英语零起点配课制度。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殊性的同时,对汉族学生也是一个相对公平的成绩计分方式。这为其他有少数民族考试未实行特殊教学成绩管理的学校提供了借鉴。

同时,高校也要充分考虑到由于往返家乡的交通成本较高和饮食习俗的特殊性带来的饮食成本较高等因素。学校在奖学金、助学金评定以及学生资助方面应采取适当倾斜措施,加大帮扶力度,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在国家现有相关政策之外,根据自身情况设立少数民族学生专项奖学金和助学金,激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构建全方位的少数民族学生管理体系,为少数名族学生成功、成才搭建平台

大连高校范文2

高校流行语有其自身的特点,如形式的多样性,高校流行语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真切地反映了青年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来源的广泛性,包括网络、传媒、校园生活等,高校流行语来源广泛而又简明快捷,表明当代大学生兴趣广泛、涉猎范围广,也表明其为了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在语言运用上的从简从易的心理;特有的知识性与趣味性,高校流行语具有知识性、创新性、高雅性,大大减少了其方言性、底层性、礼俗性,体现出大学生这个群体较高的人文素养。

大连高校流行语是流行于大连高校大学生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话语形式,反映了该地区某一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和个性特点,在大连地区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校园文化也极具特色。尤其是在受日本文化的影响方面,大连地区的高校大学生在语言使用上更易受日语的影响。同时,高校流行语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准确、生动、及时地反映时代特征和社会现实。通过对大连高校流行语的调查与研究,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了解大连高校当代大学生特有的心理以及文化价值取向,引导积极向上的大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大连高校特有的文化背景

“在过去日本的殖民地当中,最美的城市无疑是大连了……”,这是日本著名诗人作家清冈卓行在他的自传体小说《洋槐树下的大连》的第一句话。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大连地区都是主要战场,并先后被俄日帝国主义者占据近五十年。1898年开始,俄日在大连湾南岸的青泥洼一带建立大连市。二战时,日本占领大连、旅顺。据此,包括建筑、饮食、语言使用等,大连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日本文化的影响。如,大连话中的晚霞子,就是从日语T恤衫一词音译而来的。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地缘因素,加之大连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需求。来大连投资的日企逐渐增多,日本商人、留学生、游客等络绎不绝 。各方面交流广泛、频繁。在大连软件园,日本公司占450家租户的四分之一。

大连地区高校日语相关专业和学生数量较多,学生容易受日本文化的影响,在流行语中更倾向于使用日语词汇。

本文通过对大连高校日语借词流行语的使用情况调查,结合大连本地的社会文化心理开展研究,分析大连高校日语借词流行语特有的使用情况和倾向,考察大连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心态。日本文化已经深入到了大连高校的方方面面,流行语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情感心理。一些消极、不健康的校园流行语也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高校教育者应该看到日本文化反哺的现状,在肯定大学生价值观中积极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因素之外,还要针对大学生价值观中的困惑、消极部分进行正确的引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武装大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教育中进行适当的改革,促进大连高校大学生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调查研究对象为450名辽宁大连高校的在校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形式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和访谈均以无记名方式开展,兼顾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本研究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问卷全部收回,有效率94.78%。问卷调查包括10项内容,涉及饮食名称、社会现象、人称称位、流行时尚、学习生活等常用的流行语,被调查对象中,男、女生分别为 55.7%和 44.3%;研究生(硕士、博士)、本科生分别为 57.21%和 42.79%;平均年龄值为22.54 岁;党员为 44.58%,学科背景涉及理、工、农、医、社科等多个学科,其中社会科学、工科的分别为 58.77%和41.23%。大学生对日语的了解程度、获得流行语的主要途径、使用流行语的原因及大学生对校园流行语的态度等内容。调查问卷以选择题的形式列出调查问题及备选答案,调查对象选择最符合自己情况的项目,同时调查对象可根据个人情况自行补充其他答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了解程度与所持态度

本调查问卷中一共整理出63个日常生活中使用过的日语借词,调查者从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常用的10个词按使用频率高低排序。其中超过半数的调查者(56.9%)表示很难从中挑出10个,因为大部分都是曾经使用过的词。90.4%的调查者表示对日语有一定了解,包括学习过日语专业课程;有兴趣自学过一些;喜欢看日本动漫;有机会接触日本朋友。调查对象对使用“日语借词流行语”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幽默风趣、调侃(86.5%)、简便生动(65%)、新潮有个性(55%)和流行、不用会显得落伍;有效表达自己的思想(48.5%)上。可见,“日语借词流行语”生动活泼的形式得到了大学生群体较高的认同和肯定。

在对待“日语借词流行语”的态度中,被调查对象表示,“良莠不齐”(17.14%)、“更新太快”(16.6%)是流行语的主要缺点。此外,“不分场合乱用”(0.04%)、“崇洋媚外”(0.01%)、“与长辈交流代沟越来越深”(0.01%)也是流行语的缺点。但更多的调查者(78.5%)认为这些外来语只是“流行一时,无太大影响”、使“信息传播更简洁生动”、可以“增进朋友感情”、“丰富了现有词汇,给校园生活带来乐趣”。在对“流行语传入中国的看法”上,占主流的意见认为流行语是“文化交流的结果”、“很有意思”,但也“需加强引导,弘扬主流价值文化”(89.9%)。在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86.6%的调查者认为“合理的话,相互学习,共同发展”、“顺其自然”、“潮流会变,中国本色不会被改变”。虽然有96.8%的大学生表示会使用这些流行语,但一般仅用于口语(90.1%)。这也说明大学生在接受并乐于使用日语借词流行语的时候并不是盲目的,而是理智思考、并不过分使用,存在忧患意识。

(二)大连高校日语借词流行语统计结果

从表1中可以看出,由于日本动漫、电视剧的影响,“宅”和“萌”共有超过半数(54.67%)的人使用,特别要注意的是,在18-20岁年龄段的调查对象中,83.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包括“萌”、“漫画”、“超可爱、超~”。同时,十大流行语中表示饮食名称的词占20%,此外如“刺身”、“关东煮”、“铁板烧”、“清酒”、“章鱼烧”、“料理”、“味增汤”等,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在使用。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词――“宅”和“萌”。

1. 宅

“宅”在日语中经历了“您家您热衷动漫和游戏的人”的过程,而在汉语“宅”的意义变化也逐渐凸显出“御宅族”的“家里蹲”这一特性,指疯狂热爱动漫,沉浸在幻想世界中,欠缺正常社交生活经验的次文化族群。衍生词汇:宅男――每天憋在屋子里不出去,每天玩游戏、上bbs的男生。宅女――喜好上网游戏动漫周边如此一类的女生,不与外人接触觉得外出很麻烦。还比如纯宅、伪宅、虚无宅、二次元宅、萌宅、技术宅、很宅,宅男、宅女、宅在家等。值得注意的是40.74%的男性调查者认为自己最常用的词就是“宅”。

2. 萌

“萌”用来代指可爱的女生。不过,样貌可爱,讨人喜欢的男性(像正太)也可用这个词来形容。萌文化,最早起源于日本,在风靡日本后,这股风气通过网络很快传到了中国。“萌”作为一种集体性的文化现象被确认出现是在2003年左右,那时日本动漫的爱好者开始频繁使用这个词汇。“萌文化”以东京秋叶原地区为中心开始流行开来。2004 年和 2005 年,“萌”当选为当年日本全国第一新潮用语。最初,“萌”是日本动漫族之间的通用语,“萌”的对象特指动漫作品里那些年幼、单纯而漂亮的小女孩即所谓“小萝莉”。她们的特点是“犹如萌芽般”的娇嫩、单纯和可爱,并以大眼睛、制服、超短裙、长筒袜、兔耳朵等打扮为特征。这种“萌”的感情既包括怜惜的爱,也有性的欲求,甚至可以演化成畸形的恋幼情结。后来,日本人对“萌”的范围扩大到一切美少女和美少男的形象,而且不再限于可爱、帅气者。顽皮、呆板、冷酷甚至说话带口音(特别是关西口音)等都被统统归到“萌”的谱系里。“萌”最初仅限于形容“虚拟角色”,后来又被形容真人、小动物、物件等等。到最后,“萌”被人们用来形容一切能让自己产生喜欢、倾倒、兴奋或执著等感情的东西。只要你觉得什么东西好,好得“打动人心”,就可以来一句:“好萌啊!”日本社会广泛流传的“萌文化”的对象应当是人或者拟人化的动物或物品,它所包含的也是一种“内心燃烧”般的共鸣。A 日语发音:moe B 汉语发音:meng。此外,还要特别注意的是,在社会其他领域有关日语借词流行语的调查中,出现了与大连高校日语借词流行语的统计有很大不同的结果。具体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大连高校的日语借词流行语呈现出很明显的特点就是与日本动漫和电视剧息息相关,如,“萝莉控”“正太控”“超可爱”等等,反映出这些30岁以下的年轻一代们,追求时髦创新,在大连特有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广泛而深入的接触日本文化,机会更多,交流更频繁,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日本动漫或动漫角色,日本电视剧或是日本明星。同时,表2也反映出高校大学生的一些普遍特点,就是对网络和游戏的熟悉程度很高,如,“游戏控”“微博控”“游戏达人”等等。网络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也成为了大学生展示思想,凸显个性的平台。大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接触网络信息,尤其是时下流行微博、微信等等新兴媒体,网络作为信息的一种载体,与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息息相关。而相反,在社会其他领域的调查中,在日本文化影响下的语言特点并不突出。更多的是反映一些社会现象和大众普遍的心理特征。如,“穷忙族”“啃老族”“月光族”“超豪华”等等。

(三)主要传播途径

高校流行语的传播与流行必定是通过一定的媒介进行的,调查结果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78.9%的学生认为,动漫、电视剧是高校流行语的主要传播媒介,次之是同学朋友之间的交流,达34%,紧随其后的是校园生活30.11%和网上聊天24%。报刊杂志也占有16.6%的比例。可见,由于大学生对于日本动漫和电视剧的喜爱,使其成为年轻人接触日语借词流行语的最主要途径。同学朋友间的交流、校园生活及网上聊天仅次于动漫和电视剧,成为高校流行语传播的又一主要途径。这是因为,在高校生活中,年龄相仿的青年人之间共学生习、共同生活,有着相近的价值观和文化意识,容易产生共鸣。特别是喜爱动漫的年轻人,聚在一起,加速了流行语的传播,扩大了流行语的使用范围。从小伙伴口中得知一个新词之后,会查询相关出处以便自己日后正确的使用,如果使用得当达到了幽默风趣的效果,就会受到小伙伴的热捧。凸显自己对潮流的敏感和个性的同时,达到追求时髦、不落伍的目的。朋友之间又由于新奇、有趣及从众的心理,日语借词流行语迅速传播开来。

四、基于调研结果的大连高校大学生心态之分析

(一)大连地域文化下的特有心态

大连高校在校大学生由于所在地区特殊的地缘因素、社会文化背景,在流行语的使用上,受日本文化的影响较大,比如日本动漫、日本料理、电子产品等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更多的充斥在大连高校大学生的视野中,而且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学生由于自身的特点,是接受力最高的人群。加之毗邻日本,文化交流频繁,更易受其影响,与其他地区相比,对日语借词更加了解,在语言使用上更有优势。尤其是饮食和动漫的影响最大。在大连高校大学生中一问,没人不能说出几部日本动漫的。日本文化通过这些物质形式无形中传递给大学生,饮食上,日本的饮食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原生态的健康食品,而在叫法上,他们叫“料理”,而非“菜肴”,貌似感觉有一种异域情调,还给人一种高档健康的感觉。大学生是一个追求时髦新潮的群体,他们对于日本的饮食也比较容易接受。据此,这些无形的文化渗透,最终表现在了语言使用上。

(二)追求新奇、变化;追求个性、认同;注重趣味、生动;从众的心态

此次问卷调查的对象大多为“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个性突出,主体性强,接受和渴望接触新兴事物的欲望强烈,猎奇感强。总想求新求变,例如,

“萌”――燃え(燃烧)发音“moe”,形容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那种心底有一种东西冒出来的感觉。由“萌”引发了新一轮的造词热潮,如论坛上常可以见到“装萌、卖萌”来表达“扮可爱”的意思。由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喜欢与幽默风趣的人交朋友。枯燥无聊的对话内容根本不符合年轻人的口味。他们希望通过使用新奇有趣的流行语给交流带来愉悦与乐趣,这就成了流行语不断创新的强大动力。此外,年轻人的从众心理力量也是巨大的,我们之所以称之

为流行语就是因为使用它的人多,而这种使用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传染的。一个新的流行语因为新颖而被看到它的人争相使用,而用的人多了又再影响到其他更多还未看到的人,这些人看到很多人都在使用这个词也会不知不觉间开始使用,最后这个词的使用范围宛如滚雪球一般不断扩大,使用范围从校园逐步向工作、生活中渗透,自然而然的演变为更大范围内的流行语。如2010年 1月,“宅男”一词被收入新编的《汉英大词典》。

(三)基于流行语“宅”一词的负面心态

在此次的问卷调查中,笔者发现使用频率最高的流行语(日语借词)为“宅”。特别是在男大学生中,有40.74%的人认为自己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是“宅”。这说明像“御宅族”一样的“家里蹲”越来越多。更多的大学生沉迷于动漫,沉浸在幻想世界中,欠缺正常社交生活经验,每天憋在屋子里不出去,每天玩游戏、上网。不与外人接触觉得外出很麻烦。这种负面的心态中包含了对当前生活和教育的不满,对未来的迷茫,对复杂的人际关系的无所适从,个人的期望值过高等因素。折射出大学生很多时候低迷的情绪状态,面对压力、面对困惑时茫然无措的情态。这种负面心态的疏导足以引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这与青年大学生应该具有的青春飞扬、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形象是不相符合的。

五、结语

大连高校范文3

关键词: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连地区;高校;保护

音乐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是人类相互交流情感最有效的手段,从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到荀子的“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古代先哲从来都重视和强调音乐艺术对于人类精神文明的关键性作用。在追求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今天,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文简称:音乐类非物遗)的价值显得尤为突出。

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

我国政府目前所公布的部级 “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占所公布项目的一半,这说明音乐历来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联,也说明音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文简称:非物遗)体系中占有其重要的地位。

根据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年出版的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纂的《民族音乐概论》和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孙继南、周柱栓主编的《中国音乐通史简编》,这两本著作当中对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的阐述,并结合2005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规定,我国的音乐类非物遗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器乐曲艺四类。(分类参考国务院公布的518项第一批部级非物遗,其中包括民间音乐72项,民间舞蹈41项,传统戏剧92项,曲艺46项)。

二、大连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大连作为辽宁省重要发展地区,在传统文化发展及建设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连是东北文化和齐鲁文化的交汇之地,地区内拥有满、回、锡伯等45个少数民族,非物遗丰富多彩,也有着较长的历史。截至目前,大连市共有部级非物质遗产代表作6项、省级代表作24项、市级代表作89项,其中音乐类非物遗有31项(参见《大连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览表》),包括民间音乐14项,民间舞蹈10项,传统戏剧4项,曲艺3项,其中,长海号子、复州双管乐、金州龙舞、复州皮影戏、复州东北大鼓属于部级代表作。其种类丰富,特色显著,分布地域遍及大连市内及金州、庄河、普兰店、瓦房店、长海等各县市区。

2010年,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揭牌。中心成立后,在瓦房店、金州、庄河等地针对部级非物遗项目建立一些培训基地。目前,皮影戏已在沙河口区春柳小学建立基地,庄河剪纸在凌水小学建立了基地,复州大鼓也有序地进行传承,复州双管乐、金州龙舞等项目也吸收了不少新学员。2010年6月,复州皮影戏义和班、得胜班,庄河皮影戏传承人和大连群艺木偶皮影等剧团在人民文化俱乐部音乐厅上演了精彩的“大连皮影戏展演”。

三、让大连高校成为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力量

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保护措施”条款中对“传承”加上了“特别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的说明,意味着教育是传承机制的重要手段。

2005年3月26日,由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别指出“:要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这份文件的出台,为高等院校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音乐类非物遗进入高校课堂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大连市领导曾提出,充分利用大学、博物馆及中小学图书馆等资源,通过文字、影像、实物等各种手段,收藏、保护珍贵遗产;发挥高校师资智力资源优势,结合相关专业对大连的非物遗进行研究。

和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传承人的存在为前提而存在的。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所特有的独特风格,只能从传承人鲜活的表演中得以体现,通过传承人一代又一代口传心授的过程得到继承。所谓“人在艺在,人去艺亡”的规律在音乐类非物遗领域体现得最为彻底和鲜明。

因此,培养能学习和传承遗产、并能进行创新的表演人才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除了传承性的表演人才外,还需要培养了解民俗文化、有一定理论水平、能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遗产的科研人才,以及熟悉艺术又懂得市场运作、善于管理的文化产业人才。

如何才能使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融入高校艺术教育体系之中,实现其生态性“生存”?如何培养青年学生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理论与实践探索。

(一)专业设置

大连地区有16所学科门类较完备的本科高等院校,各院校可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专业重组或构建的新专业。例如,笔者所在的大连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现有四个专业,下设八个专业方向,可在调研的基础上有步骤、有层次、有重点地将大连地区音乐类非物遗的传承保护融入声乐演唱、乐器演奏、舞蹈表演、文化艺术事业服务与管理以及音乐剧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计划,增设长海号子、复州双管乐、金州龙舞、复州皮影戏以及复州东北大鼓传承人培养方向,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必需具有的知识结构来设置教学目标和完整的教学计划。

(二)课程体系

在原有的课程体系基础上,针对各类人才培养目标,恰当地增加与之相对应的课程,将课堂授课、讲座、展演及田野采风相结合,充分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艺术的学习兴趣。例如,聘请复州皮影戏、复州双管乐、复州东北大鼓等非物遗的传承人或民间音乐家等来校任教,与本校专业音乐教师共同承担培养传承人的教学任务;今年,笔者针对本校音乐学院文化艺术事业服务与管理专业方向开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并结合以往开设的《艺术营销》、《文化产业管理》等相关课程,加大培养既具备一定民族文化艺术修养,又懂市场、善管理的文化产业人才的力度。

除此之外,可带领学生深入大连市内或周边,例如金州、瓦房店、长海等各县市区,去亲历充满乡土气息的大连本土音乐艺术,将知识传授与田野调查相结合,有助于增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艺术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历史走进今天,要将其作为现代高校艺术教育的内容,必须考虑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追本溯源,具备“口头性和非物质性的无形文化特征”的艺术形式,无论是民间音乐、舞蹈、戏剧还是曲艺,最原始的传授方式是“口传心授、心领神会”。其揭示出一种内隐性学习方法:学习者通过长期的训练和环境的熏陶,能无意识地熟练的掌握某种技能,一旦学会就终身难忘,在各种环境下都不会影响其技能的发挥。

如今,学习音乐技能越来越倾向于外显的学习方式,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掌握复杂技能及规则以及与环境密切相关的学习任务中,内隐性学习方式更具有优势。因此,在音乐类非物遗传授过程中,要保留和注重“口传心授、心领神会”的学习方式。

(四)教材研发

教育首先要有教材,音乐类非物遗方面的教材是当前大连地区进行艺术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在编纂本土化教材之前,先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大连地区高校可针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表现形式,以音乐教师为主,整合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相关教学力量,共同成立课题小组或教研小组,建立一个材料储备库。在此基础上,经过考察、积累,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根据大连本地风貌的特点,编写资料详尽、可供选择的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教材。在教材编写中要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原貌,同时也要有所创新,以适应时代的步伐和现代教育的需要。

(五)社会实践

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也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要将音乐类非物遗实现“活化”传承,不能只停留在课堂学习,更需要搭建多元化的平台,为文化遗产的展示提供自由空间。在这方面,大连艺术学院有着明显的优势。学院拥有专业的艺术团队:合唱团、民族管弦乐团、交响乐团以及舞蹈团队,这些团队都曾在国内外专业音乐大赛和演出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可将大连丰富的音乐类非物遗作为展演内容,联合民间艺术家与学院师生共同合作,打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艺术精品,既将古老艺术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实现了活化传承,又体现了大连艺术学院实践教学的特色,可谓是双赢。

今年5月中旬,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郑晓莉副主任应我院邀请,来学院做了关于大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题报告。5月24日,大连市非遗保护中心与大连艺术学院共同主办的“非遗进高校”传承论证会在学院举行。6月7日,大连市文广局正式授予大连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牌匾。大连艺术学院成为大连地区第一个“非物遗”的研究基地。

四、结语

以上表明,大连的“非物遗”保护传承工作有了新的发展,像大连艺术学院这样学科专业和社会实践与“文化遗产”很对口的高等院校,将在“非物遗”的传承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此外,通过高校艺术教育的传播,不断提升本土音乐文化的影响力,提高在校青年学子的文化艺术修养,并培养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深厚感情和一定的研习方法,培养他们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这是为传统文化培养大批欣赏者和接受群体的关键之举,也是保证我国未来文化政策的正确导向和树立全民族文化保护观念的长久之计。

注释:

周安平、王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准著作权保护模式制度设计的思考. [C].中国重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参见《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辽政发〔2007〕24号)2007.6.7。

吴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高师音教课堂的思考.中国音乐(季刊),2009年(2).

参考文献:

[1]周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我见[J].北京:中国音乐学,2008:(3).

[2]桑德诺瓦.“有所为”亦“有所不为”——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与实践方法[C].中国重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3]米永盈.浅谈高校在山东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C].中国山东济南、中国山东青岛: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2009.

[4]郑茂平.关注本体——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心理本质及其保护的心理取向[C].中国重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作者简介:

大连高校范文4

关键词 高职生 自我和谐 主观幸福感 焦虑抑郁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Comparative Study on Dalian Vocational College all Grade Students' Self Harmony, Subjective Well-being, Anxiety and Depression

LI Luping

(Dalia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Dalian, Liaoning 116037)

Abstract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re in the early youth, this period was a period of rapid change in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is also a critical period during the person's life. In this paper,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vocational colleges in Dalian level of self-harmony, happiness and general anxiety, depression surveys start using surveys, experiment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of vocational students in different grade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o investigate the level of their self-harmony, happiness and general anxiety, depression level, and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problems, through effective ways and means to strengthen the relevanc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vocational students improve overall mental health and practice to provide basic data and reference for vocationa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self harmony; subjective well-being; anxiety and depression; mental health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班随机抽样法,抽取高职院校205名学生进行施测。一年级69人,占总人数的33.65%,女生35人,男生34人;二年级66人,占总人数的32.19%,女生31人,男生35人;三年级70人,占总人数的34.16%,女生35人,男生35人;其中,女生101人,占总人数的49.26%,男生104人,占总人数的50.74%。

1.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作为测量工具。

2 研究结果

从统计数据得出高职生自我和谐年级差异显著(F(2,202) = 47.48,p

从统计数据得出高职生总体幸福感年级差异显著(F(2,202)=5.91,p

从统计数据得出高职生焦虑年级差异显著(F(2,202) =48.02,p

从统计数据得出高职生抑郁年级差异显著(F(2,202) =40.68,p

综上所述得出不同年级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显著,大二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最高,其次是大一高职生,最后大三高职生,即大三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最低。

3 讨论

3.1 高职生自我和谐、总体幸福感和焦虑、抑郁的年级对比分析 (下转第254页)(上接第207页)

不同年级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并经事后检验得出大二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大一新生,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大三学生,即大三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低。

3.1.1 高职生自我和谐和总体幸福感的年级对比分析

不同年级高职生自我和谐水平差异显著,大二学生高于大一新生,大一新生高于大三学生,即大三学生的自我和谐最低。其中,在灵活性上,大二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大一和大三学生,大三学生得分高于大一,但结果不显著;在刻板性上,大二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大一和大三学生,大三学生得分高于大一学生,但结果不显著。

不同年级高职生总体幸福感水平差异显著,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一和大三学生,大一学生高于大三学生,但差异不显著。

经过分析,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为:一是,新生刚刚步入大学,是成长道路的新起点,由于生活环境、学习内容、人际关系、发展目标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纷扰复杂的变化易使他们自我产生不和谐状态,幸福感下降,出现多种心理困扰,甚至是心理问题,因此,我们应帮助大一新生较快适应新的环境。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大二的学生思想更成熟、更灵活、更容易变通,同时应对方式上更积极,更易变通,这些都促使他们对自己生理、心理变化的理解、控制的能力增强;同时由于对新环境适应,在生活自理能力、在学习内容、目标、方法等方面自我主动性的调整,自我认同感、一致性得到完善和发展,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趋于缓和,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三是,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三年级学生在进入就业的关键期时,易对自己能力产生怀疑,自我价值感下降,出现了自我观念与实际经验的不和谐,这种不和谐状态会使人产生内心紧张、纷扰和曲解,这都影响了他们的自我和谐程度。还有的三年级学生在心理上没有就业的准备,社会适应能力不强,这也影响了他们的自我和谐。Wilson提出,“高期望值对幸福感是一个重要的威胁”。高职生本身在就业中对将来的工作期望值过高,对自身评价不现实,导致他们好的单位去不了,一般的单位又不愿意去,这都使他们的幸福感降低,导致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四是,大一和大三的学生都要面对变化的环境,根据以往的研究都指出个人发展和就业是产生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而高职生在这两方面比普通大学生要面对更大的心理压力,而就业问题对大一的学生影响还不是很大,所以导致大三的学生总体幸福感低于大一,但差异不显著。

3.1.2 高职生焦虑和抑郁的年级对比分析

大连高校范文5

全国模范教师

嫩江县

石福金 嫩江县海江中学高级教师

全国优秀教师

五大连池市

李景民 五大连池市双泉镇中心学校

爱辉区

任 春 黑河市第二中学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北安市

北安市通北镇第三小学校

全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嫩江县

嫩江县第四小学校

五大连池市

五大连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孙吴县

孙吴县正阳山乡中心学校

逊克县

逊克县民族中学

市直属单位

黑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全省模范教师

北安市

彭 军 北安市通北镇第一小学

朱喜智 北安市兆麟小学

嫩江县

李会茹 嫩江县铁东学校

张念斐 嫩江县长福学校

五大连池市

高桂芬 五大连池市团结乡中心学校

高学金 五大连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孙吴县

宁 冬 孙吴县第一小学

逊克县

刘景喜 逊克县第一中学

爱辉区

陈 燕 黑河市第五中学

杨 梅 黑河市爱辉区罕达汽镇学校

五大连池风景区

刘宝忠 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第二小学校

市直属单位

张 涛 黑河市第四中学

全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

北安市

时有军 北安市通北第二中学校

市直属单位

杨 光 黑河市教育局

全省优秀教师

北安市

都东来 北安市第四中学校

庞遵艳 北安市通北第二小学校

刘丽娟 北安市海星镇中心校

方艳杰 北安市赵光镇中心校

杨 玲 北安市石泉镇中心校

郝 玉 北安市和平小学

嫩江县

秦丽丽 嫩江县第二中学校

丁晓华 嫩江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张志国 嫩江县前进学校

国春艳 嫩江县临江学校

冯秀梅 嫩江县伊拉哈中学校

徐 莲 嫩江县伊拉哈中心小学

五大连池市

姜 峪 五大连池市实验中学

高智勇 五大连池市和平镇中学校

李智慧 五大连池市第二中学校

王军华 五大连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刘运霞 五大连池市太平乡中心学校

孙吴县

赵晓明 孙吴县第一中学

裴玉丽 孙吴县第二中学

于桂英 孙吴县民族中学

逊克县

牛玉杰 逊克职业技术学校

葛玉萍 逊克县车陆乡中心学校

王艳萍 逊克县第二中学校

爱辉区

徐 晴 黑河市实验小学

张 滨 黑河市第五小学

李丽杰 黑河市第六小学

孟春艳 黑河市爱辉区幸福乡中学

王仁吉 黑河市爱辉镇中学

五大连池风景区

郭春梅 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高级中学校

张 波 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龙泉小学

市直属单位

李海锋 黑河市第一中学

蔡 艳 黑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张晓平 黑河小学

全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北安市

李玉霞 北安市兆麟小学校

嫩江县

张效辉 嫩江县白云学校

市直属单位

马平信 黑河中俄青少年活动中心

全市优秀教师

爱辉区(14人)

杜春梅 黑河市第二小学

张凤明 黑河市第三小学

纪秀琴 黑河市第四小学

秦玉凤 黑河市幼儿园

陈 波 黑河市第二中学

孙丽华 黑河市第五中学

周晓光 黑河市教师进修学校

赵永胜 爱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赵永红 爱辉区幸福乡中心学校

李 鹏 爱辉区西岗子中心学校

连 爱辉区四嘉子满族乡中学

王春娟 爱辉区四嘉子满族乡中心学校

梁晓微 爱辉区张地营子乡学校

邢汉军 爱辉区西岗子中学

北安市(17人)

刘兰芝 北安市二井镇中心校

朱春凤 北安市铁路职工子弟第一小学校

刘大春 北安市通北第一中学校

孙淑荣 北安市通北第一小学校

刘文涛 北安特殊教育学校

杨 红 北安二井镇建华学校

田润清 北安市城郊乡中心校

王 玲 北安市庆华学校

赵凤夫 北安赵光镇中心校

王 燕 北安中心幼儿园

贾桂娟 北安市东胜学校

李林丽 北安市第一中学

张凤霞 北安市铁西小学校

白 云 北安市健康小学校

吴限辉 北安市第一中学

陈程华 北安市北岗小学校

单兴军 北安市主星中学校

嫩江县(17人)

王淑华 嫩江县第一小学校

徐忠良 嫩江县第二小学

于海玲 嫩江县第三小学

李丹凤 嫩江县第四小学

宋桂英 嫩江县第一中学

王丽红 嫩江县第一中学

张丽娜 嫩江县第二中学

丛志刚 嫩江县第三中学校

牟军臣 嫩江县高级中学

蔡亚琴 嫩江县高级中学

秘殿珍 嫩江中心幼儿园

杨岱强 嫩江县海江镇中心小学

高鸣凤 嫩江县双山镇学校

段宝昌 嫩江县多宝山学校

赵 磊 嫩江县门鲁河学校

华占林 嫩江县座虎滩学校

刘怀宇 嫩江县联兴学校

五大连池市(15人)

马国奎 五大连池市建设乡中心学校

朱春富 五大连池高级中学校

白桂云 五大连池市太平乡中学

宋章国 五大连池市讷谟尔学校

薛柏玲 五大连池市实验小学

聂晓艳 五大连池市第二小学校

李志坚 五大连池市和平镇中心小学

杨丽华 五大连池市和平镇四平学校

吕庆仁 五大连池市新发乡中心学校

唐晓鹏 五大连池市团结乡中学

张艳君 五大连池市兴隆学校

李克香 五大连池市兴安学校

孙雪飞 五大连池市朝阳学校

翦丽华 五大连池市龙镇学校

鲍庆辉 五大连池市第一小学校

孙吴县(11人)

盛荣峰 孙吴县清溪乡中心学校

解新华 孙吴县卧牛河乡中心学校

曲海江 孙吴县奋斗乡中心学校

袁 芳 孙吴县第二小学

赵春梅 孙吴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樊玉杰 孙吴县孙吴镇中心学校

刘冬梅 孙吴县腰屯乡中心学校

张树军 孙吴县辰清镇中心学校

史 波 孙吴县正阳山乡中心学校

张宏臣 孙吴县红旗乡中心学校

刘 艳 孙吴县教师进修学校

逊克县(11人)

赵 欣 逊克县第二中学

刘 萍 逊克县干岔子乡中心学校

李 霞 逊克县第三小学校

石永军 逊克县实验小学校

张 宇 逊克县第一中学

刘珊珊 逊克县奇克镇中心幼儿园

赵彩淑 逊克县民族小学

李 丽 逊克县克林乡一贯制学校

关金萍 逊克县逊河镇中心学校

娄 梅 逊克县民族中学

刘晓宇 逊克县车陆中学

五大连池风景区(5人)

张宏伟 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第一中学校

孙微微 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第三小学

刘艳平 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教师进修校

范灵芝 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第一小学校

孙桂杰 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第二小学校

直属单位(10人)

李永霞 黑河市教育研究院

金红英 黑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

张成华 黑河市第一中学

张玉梅 黑河市第一中学

孙 晶 黑河市第三中学

罗 鑫 黑河市第四中学

侯连鹤 黑河小学

徐雯雯 黑河市实验幼儿园

潘 蕴 黑河市实验幼儿园

倪姗姗 黑河市教育幼儿园

全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爱辉区(2人)

李子发 爱辉区职业技术学校

贾淑华 爱辉区二站乡学校

北安市(4人)

吕占国 北安市实验中学

迟立强 北安市第二中学校

姜 新 北安市第四中学校

徐金芝 北安市第八中学

嫩江县(4人)

艾立奎 嫩江县种畜场子弟学校

孙立新 嫩江县教育局

金晓丽 嫩江县教师进修学校

黄春玲 嫩江县特殊教育学校

五大连池市(3人)

李淑波 五大连池市第一中学校

陈延海 五大连池市教师进修学校

李广山 五大连池市兴隆学校

孙吴县(2人)

王玉华 孙吴县第三小学

王 庆 孙吴县教育体育局

逊克县(2人)

慕贤军 逊克县教育体育局

张丽华 逊克县教师进修学校

五大连池风景区(1人)

李国清 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高级中学校

直属单位(2人)

韩春艳 黑河市第三中学

庞茂林 黑河市第四中学

全市优秀校长

爱辉区(1人)

金天文 爱辉区爱辉镇中心学校

北安市(2人)

孙洪霞 北安市第三中学校

吴忠朝 北安市第一中学校

嫩江县(2人)

孟祥明 嫩江县黑宝山学校

郭成国 嫩江县新胜学校

五大连池市(1人)

宋景隆 五大连池市第一小学校

孙吴县(1人)

鲁艳斌 孙吴县第一小学

逊克县(1人)

王 平 逊克县民族中学

五大连池风景区(1人)

任莉莉 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第一小学校

大连高校范文6

关键词:连云港市;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中小企业;岗位需求;和谐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5-0004-02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应以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树立“立足当地,注重实用,着手现在,着眼未来”的观念,把专业设置和区域性对口就业吻合度作为衡量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职业教育专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要与该地区的产业结构,特别是支柱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形成人才“需求—培养—供给”的良性循环。

目前,从宏观来看,连云港市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本地区人才需求状况基本相符,基本满足了本地区经济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求。但随着连云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教育结构调整,职业教育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调整相对滞后。连云港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公布的招聘单位的反馈信息表明,人才供给的专业结构和本地区中小企业岗位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需要认真研究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提高职业学校专业和社会需求的吻合度。

连云港市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至2012年8月,连云港市的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共36所,涉及专业295个,在校生6.8万余人。部级重点职业院校有6所,省级重点职业院校8所,部级重点技校1所,省级重点技校1所。其中,省级高职院校有江苏省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省连云港工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涉及专业12个。市级高职院校有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市高级技工学校;涉及专业68个。省、市级中专校有连云港广播电视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江苏省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省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连云港市体育运动学校、连云港市艺术学校、连云港市交通学校、连云港市特殊教育中心、江苏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连云港分校、江苏省连云港工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连云港市高级技工学校、连云港市旅游学校、江苏省中华会计函授学校连云港分校、连云港生物工程中等专业学校;涉及专业107个。县级中专校有江苏省大港中等专业学校、连云港海州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赣榆中等专业学校、连云港金山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东海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灌云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涉及专业120个。全市共有省级特色专业6个,分别为汽车运用与维修、船舶运用与维修、珠宝石加工与营销、音乐、报关与国际货运、中药。

连云港市中小企业发展简介及人才需求现状

(一)连云港市中小企业发展简介

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2009-2011年实现年均增加值596.23亿元,占全市年均GDP的50.9%,增长14.2%,比全市GDP增幅高0.4个百分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为53.2%。全市民营经济实现税收81.18亿元,占全部税收的51.9%,增长40.9%,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

截至2011年7月,中小型私营个体企业达13.89万户,增长8.5%;私营个体经济注册资本906.02亿元,增长29.1%;私营个体从业人员53.26万人,增长8.8%,其中私营企业37.62万人,增长7.8%;个体经营户15.89万人,增长11.6%。

(二)连云港市中小企业岗位需求情况

中小企业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解决劳动力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尽管中小企业面临市场和资金方面的压力,但人才是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抓住了人才建设这个关键,才是提高竞争力的根本。连云港市中小企业保持人才市场招聘的主导地位,成为吸纳就业人员的主体力量。调查表明,当前,用工需求量最大的仍然是技术类人才和营销类人才。现对2012年第一季度连云港市中小企业岗位需求相关数据分析如下。

学历结构分析 从第一季度学历需求情况来看,大专及以上学历合计18 953人,占总需求的51.2%,比上年同期增长8.9%。其中,硕士以上学历需求259人,占总需求的0.7%;本科6 604人,占17.8%;专科12 090人,占32.6%,增加2 592人,增幅27.3%。此外,学历不限9 954人,占26.8%;中专及以下学历合计为8 350人。

专业需求分析 第一季度中,需求排在前三位的专业是生产/营运/工程、销售、行政/人事/后勤,与上年同期名次一致,分别为14 743个,9 759个和4 685个,分别占39.8%、26.3%和12.6%,这三个专业需求总数共增加4 686个,比上年一季度提高6.2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营运/工程占比增幅最大,上涨8.5个百分点,其次是销售,上涨4.1个百分点。

第一季度人才市场特点分析 一是用人单位更青睐有一定技术经验的求职者;二是从专业需求看,生产/营运/工程需求增长显著,反映了用人单位扩大自身规模,人才需求迫切,急需有一定技术、能直接上岗的工作人员;三是固定展位增多,在人才市场一楼大厅的70多个展位中,固定招聘现已增加到50余个,一些中型企业常年进行招聘;四是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一直是困扰招聘和求职双方的主要矛盾。从用人单位角度出发,使用具有一定职业素质的员工能节约大量适应时间和培训成本,可以尽快形成生产力,从而为企业带来效益,有86.21%的招聘单位希望录取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技能的员工。

连云港市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

中小型企业岗位需求的差异

综上,连云港市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其支柱产业和中小企业岗位的和谐性尚可,说明各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重视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能够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参照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专业。

同时,也应看到,与第一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和参与第一产业的中小企业岗位需求相比,差别相对较大,主要表现为学生职业实践性不足。涉农专业中海水养殖岗位需求旺盛,毕业生供给不足。第三产业的中小企业岗位需求量很大,但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存在偏差。例如,一方面,营销人员岗位需求多,但就读的学生较少,专业设置不足;另一方面,会计及相关专业毕业生因为缺少实践经历就业率偏低。中小企业对有些专业没有相关需求,例如,农村经济综合管理、播音与节目主持(播音)、公路运输管理、舞蹈表演等。可增加海洋捕捞技术、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生物制药技术、室内设计技术、排水工程技术、玩具设计与制造、农畜特产品加工、印刷技术、统计实务、家政服务、职业中介服务等专业。同时,省、市级特色专业数量偏少。

加强连云港市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

中小企业岗位需求和谐度的建议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具有前瞻性

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战略性调整,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指导与支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对一些发展潜力大、符合产业结构变化趋势的专业予以经费和政策上的支持。专业建设要获取市场需求的真实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搭建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企业沟通和协作的信息平台,使各类职校布局合理,避免专业重复设置。

(二)专业设置应立足地方

职业院校专业应围绕本地区产业、中小企业发展需要来设置和调整,同时努力将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学生职业实践与本地区中小企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紧密联系。加大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的设置,满足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新专业设置或者调整上,建议职业院校进行调研,提高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的水平。企业是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终端用户,应主动让企业参与到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中来。

(三)按需办学

应根据就业岗位变化充分调配、利用教学资源,使新老专业具有较强的兼容性。按照市场需求的变化,适度超前地进行相关专业的论证和申报工作。一方面,应设置面向通用性工作岗位的宽口径专业,如机械制造专业,以求覆盖尽可能多的企业岗位;另一方面,应保持特色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并使之与产业群相适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定向招生和“订单班”培养等。兼顾当前需求与未来需求,理性对待当前需求量较大的热门专业,恰当保持需求强、岗位艰苦、报考学生偏少的专业。准备潜力专业,如海洋类、港口类、船舶类等专业。

(四)院校内部对专业设置灵活调整

对原有主干专业进行细化,找到适合经济发展的细化工种,从而派生出与主干专业性质相近的专业,形成专业系列。如从车辆工程专业派生出汽车维修、汽车美容、汽车电器等专业。构建专业群,如某一个院校或者几个类似院校联合以一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专业为核心,围绕连云港市某一行业,由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一个专业群。

(五)改革教学方法,建立实训基地

高职教育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岗位实践操作能力,增加实践环节所占课时的比例,力求达到总课时半数以上。学生在职业院校接受理论和模拟实践教育的同期,可以到企业接受培训,提高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

总之,提高连云港市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和中小企业岗位需求的和谐度,是职业院校建设的根本,也是职业教育的目标。职业院校只有主动、灵活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掌握不同经济条件下专业设置的科学规律,形成可实际操作的多种模式,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劳动力市场,服务中小企业。

参考文献:

[1]刘文彬.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立足于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J].高教探索,2008(3):100-102.

[2]詹先明.加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中外企业家,2011(4):129-130.

[3]朱林.论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J].中国成人教育,2010(15):97-98.

[4]马敬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5]任婕.德国职业培训中心办学模式的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09.

[6]张景榕.扩大中等职业教育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3.

[7]陈跃,余高波.民营企业视角下湖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8(25):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