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习俗范例6篇

惊蛰习俗范文1

惊蛰之由来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是这样解释的:“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即春雷惊醒了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每年公历3月5日至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即进入惊蛰节气。惊蛰前后。气温回升,雨水增多,白昼增长,春雷始鸣。虽然古代人们已经知道春雷预示着惊蛰的到来。但从现代气象科学来看,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

惊蛰与农事

“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勤恳的劳动人民把惊蛰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此时。江南小麦拔节、油菜见花,华南地区早稻开始播种: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春雷惊百虫”。惊蛰过后气温回升、雨水增多,温暖的气候条件会造成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做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工作。

惊蛰的风俗

民间有“惊蛰吃梨”的习俗。相传有一个叫渠百川的人,其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在惊蛰这一天。渠百川走西口。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后来,民间慢慢地演变成惊蛰吃梨,即有“努力荣祖”之寓意。

另外。民间还有“打小人”的习俗。惊蛰象征农历二月的开始,平地一声雷,唤醒了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所以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演变成“打小人”习俗。

惊蛰论养生

过了惊蛰,天气变暖,人体皮肤的血管和毛孔也逐渐舒张,需要的血液供应增多,这样一来。会使供给大脑的血液相对减少。人们容易感到困倦、无精打采。也就是“春困”。这是人体生理功能随季节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我们平时应注意保证睡眠充足。但也不要过度睡眠。否则容易越睡越困。“先睡心。后睡眼”,睡前摒弃杂念,宁心静气,热水洗脚。适当做眼部和脚部按摩:勤开窗。保持空气新鲜、流通,多到郊外散步踏青,保持精神振奋;注意劳逸结合,听听音乐、聊聊天,多参加户外活动。开阔心胸。

惊蛰习俗范文2

二十四节气是二十四个不同特点,时间的节气,而惊蛰也是其中一个节气,并且惊蛰是属于春天的节气,那么关于惊蛰的含义和谚语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惊蛰的含义和谚语介绍”,欢迎阅读与借鉴!

惊蛰的含义惊蛰节气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这是当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宝贵经验。沿江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对水、肥的要求均很高,应适时追肥,干旱少雨的地方应适当浇水灌溉。南方雨水一般可满足菜、麦及绿肥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防止湿害则是最重要的。俗话说:“麦沟理三交,赛如大粪浇”、“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沟”。必须继续搞好清沟沥水工作。华南地区早稻播种应抓紧进行,同时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随着气温回升,茶树也渐渐开始萌动,应进行修剪,并及时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发叶,提高茶叶产量。桃、梨、苹果等果树要施好花前肥。

惊蛰的谚语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

二月莫把棉衣撤,三月还下桃花雪。

惊蛰有雨并闪雷,麦积场中如土堆。

二月打雷麦成堆。

惊蛰地气通。

惊蛰断凌丝。

地化通,见大葱。

惊蛰至,雷声起。

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

未到惊蛰雷先鸣,必有四十五天阴。

冷惊蜇,暖春分。

惊蜇刮北风,从头另过冬。

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

惊蛰不藏牛。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惊蛰闻雷,谷米贱似泥。

春雷一响,惊动万物。

春雷响,万物长。

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

二月莫把棉衣撤,三月还下桃花雪。

惊蛰有雨并闪雷,麦积场中如土堆。

二月打雷麦成堆。

惊蛰地气通。

惊蛰断凌丝。

地化通,见大葱。

九尽杨花开,春种早安排。

九九八十一,家里做饭地里吃。

九九加一九,遍地耕牛走。

冻土化开,快种大麦。

大地化,快种葵花和蓖麻。

大麦豌豆不出九。

豌豆出了九,开花不结纽儿。

种蒜不出九,出九长独头。

惊蛰地化通,锄麦莫放松。

麦锄三遍无有沟,豆锄三遍圆溜溜。

麦子锄三遍,麦缝像条线。

麦子锄三遍,等着吃白面。

惊蛰节气前后可以上坟扫墓吗惊蛰前后是可以扫墓的。在惊蛰的时候,我国部分地区都会有扫墓的习俗。

惊蛰习俗范文3

北方地区有惊蛰吃梨的习俗,寓意远离虫害,一年身体健康。惊蛰也是害虫复苏的时间,吃梨之后代表与害虫远离,一家人不生病,庄家也不生害虫,五谷丰熟。

2、蒙鼓皮

惊蛰是由雷声所引起的,于是人们想象天上有位长有嘴鸟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则敲击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于是在惊蛰一天中,人们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3、艾草

惊蛰习俗范文4

惊蛰,是农历的节气。惊蛰一来,万物就有了新的变化。在我看来,惊蛰,实际上就是一次全新的改变。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惊蛰节气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阅。

惊蛰节气心得体会1俗话说,“惊蛰至,雷声起”。今天是周日,恰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虽然没有盼到第一声春雷的打响,前一阵子淅淅沥沥的春雨倒是停了,久违的阳光开始抛头露面。雨酥酥的,悄然滋润着世间万物。

惊蛰这一天意味着春雷将惊醒冬眠的小动物。清晨,我便怀着这份好奇,将信将疑地去寻找。到了外面,尽管有着阳光的沐浴,我却仍然抵挡不住一阵阵寒意的侵袭,不禁觉得全身都冷嗖嗖的。“冷惊蛰,暖春分”,今年的春天一定是温暖的。

我踩在湿湿的草地上,落叶和层层叠叠的小草发出“滋啦滋啦”的声响,听起来很有趣。放眼望去,大片大片的草地把葱绿、墨绿、和茶绿色包揽其中,让人神清气爽。

在阳光的照耀下,玉兰花也铆足了劲儿纷纷冒出了小小的花骨朵儿,鲜嫩的剪影在风雨中若隐若现。

漫步在林荫道间,耳边不时传来小鸟的清脆叫声。它们呼朋引伴,隐匿在树林中,找寻不见。只有那婉转的歌声流泻出来,听的你流连忘返。

我仔仔细细的寻觅每一个角落,湖面上,灌木丛里,柳枝头,山茶花间……只看到了料峭的春意,却没有见到预期中小动物们的影子。心中有了些许的失落,但是我转念一想,也许是因为今天没有了“春雷”的闹铃,它们都没未苏醒吧?

想着想着,我踢到了一小堆泥土,定睛一看,竟然是一只冻僵的蚯蚓。虽然它奄奄一息,但是新的生命应该正在土壤下面蠢蠢欲动吧?生命就是这样不断的交替往返。

古话说,“惊蛰不耕地,好像蒸馍跑了气。”转眼到了春耕的季节,农民伯伯们还正等着蚯蚓来松土呢。乡下的外婆应该也要开始忙着春耕了吧?早春的土壤水分比较充足,土地尚未解冻。在这一天,哪怕是春雨阵阵,也要保证春播顺利进行呢。一份耕耘,一分收获。

回去的路上,湖边一位正钓鱼的老翁,神色安凝地注视着远方,一根细细的鱼线飘在水面上,不紧不慢。看着他神情自若的样子,仿佛不是在钓鱼,而是像我一样在‘钓’寻春天……

惊蛰节气心得体会2今年的冬天好像特别的漫长从春节那时候到现在就一直是阴雨绵绵的,让我非常盼望春天的到来。于是我去翻了一下日历,发现今年的3月6日就已经是惊蜇了,按理说惊蛰到了,阵阵雷声就会把正在冬眠的小动物们叫醒,可是今年怎么一点儿动静也没有呢?春雷婆婆去哪儿了呀?

惊蛰是二十四个节气里面的第三个,它是排在立春,雨水的后面。陶渊明曾写“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我觉得惊蛰和其他的节气相比起来更生动,惊是指惊醒,蜇是只冬眠的动物,有句话是说“惊蛰地门开,冬眠动物全出来”。以前古人认为小动物们都是雷声叫醒的,其实不是这样的。而是因为春天到了,地面的气温逐渐升高,小动物们肚子饿了,所以要出来觅食。怪不得今年小动物们都没有什么动静,是因为到现在为止我们还裹着大棉袄。

二十四节气都有三候,惊蜇三候是: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一候是桃花开了,二候是指惊蛰后再过5日,黄鹂鸟开始鸣叫了;三候是指惊蛰后10日,鹰看不见身影而珠颈斑鸠出来活动了。

老祖宗还在惊蜇节气上留了一些习俗呢,如:惊蛰耙地松土、惊蛰吃梨。耙地松土就是说惊蛰的时候要耕地,因为“惊蜇不耙地,好像蒸馍跑了气”。这个时候土壤的水分很多,是耙地的最好时候。惊蛰吃梨是因为这时候天气很干燥,喉咙不舒服,吃点梨可以止咳化痰,润喉咙。怪不得这几天我的喉咙也不舒服,知道了这些知识后,我马上让我外婆买点梨给我吃。

我还知道根据惊蛰这一天的天气,还可以预测以后的天气,比如:“冷惊蛰,暖春分。”今年的惊蛰是个阴雨天,冷冷的。按照这个规律,希望我们能盼来一个温暖的春风。

惊蛰节气心得体会3喜鹊伸着懒腰细细的想着这二十四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最爱的当属秋分,秋分棉花吐絮,烟叶也由绿变黄,正是收获的大好时机,也是喜鹊美食最丰盛的时机,想想都是美滋滋的。最讨厌的那肯定立冬后那几个节气,大地都像关进了冰箱里,连吃的都找不到!天气寒冷的刺骨,连朋友都没有几个可以玩的,可讨厌了。想着刚熬过来的冬季就一脸嫌弃,转念一想,最最喜欢的就要来了,那就是惊蛰了,你问它为什么啊?因为它的好朋友们都要醒过来了!想想都开心!

想着想着,天空闪了闪通天亮,紧接着“轰隆隆”雷声阵阵惊天动地!喜鹊一下蹦起来!“来了,来了,终于来了!”飞上飞下来回蹦哒“我的伙伴们终于要醒了,哈哈哈哈……”喜鹊开心的手舞足蹈,心里焦急的想着要不要去看看小刺猬、小松鼠,小乌龟,小青蛙它们醒来了没。

三月的森林,万物苏醒了,生机勃勃。此时气温上升,土地解冻,春雷始鸣,蛰伏过冬的动物们惊起活动。喜鹊终于按耐不住心里的喜悦,展翅飞出小窝,飞向森林深处。

小松鼠已经活蹦乱跳的从这棵树爬上那棵树,熟悉的气息让它雀跃不已。看到老远喜鹊飞来了,开心的挥舞着小爪子“第一时间总能看到老朋友!”喜鹊飞停到松鼠旁,激动的说不上话。“先歇歇,我们一起去找小刺猬吧,估计它还睡着呢!”它们的又一起来到了刺猬洞旁看了下没动静,看来真的还没醒过来呢,每次它都是最后一个醒来,今年也不例外呀!它们又去见了青蛙小兄弟,它已经醒来咯,一醒来就练起了男高音。小动物们开心的围在一起聊了好久好久……

夜晚很快来临了,喜鹊趴在窝里,美美的闭上了眼睛。嘴里念着“惊蛰真好,把朋友们都叫醒了…”

惊蛰节气心得体会4“惊蛰至,雷声起。”走进惊蛰,最打动人心弦的便是惊蛰的那一声春雷,这雷声带着充满诗意的鼓点,欣欣然拉开了春天的帷幕。似乎在漫不经心的瞬间,霹雳一声,天边,有隆隆的雷声传来,仿佛融入了骨髓和灵魂深处。抛弃所有的喜怒哀乐,在怦然心动的颤栗中支起耳朵,仔细的聆听来自天天籁的绝妙音符。

雨是避免不掉的,那种沁人心脾的凉意似乎就是为了迫使大地打个寒颤,让一切从惺忪中苏醒。而春雨,仿佛是云中的精灵,翩然随风潜入夜的怀抱,她来自哪里?窗外嘀哒的雨声和着心灵的颤音,在开窗的刹那,拥我入怀。是杜甫笔下那知时节的好雨吗?天籁之音,时急时缓地敲打窗棂,望不到她轻盈的身影,夜雨迷醉了心绪。凭窗而立 慵懒地读一本古诗,雨打窗棂,倾听她唐诗宋词般平平仄仄的优美旋律。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三月在一场暖风中眩晕了,它轻盈的脚步溅起一片阳光,春天,随着来自天外的那一声召唤,顷刻间忙的死去活来:蛰伏了一冬的虫儿,树儿,草儿不甘寂寞,从严寒桎梏中重新苏醒,会争先恐后地拥进春天。一片春色,在惊雷之声后,淋漓出盎然生机。孩子们过完年,也开始了新的学期。不怪乎有人说:“到了惊蛰,春天才算住稳了江山。”

惊蛰过后,春分便一步步的近了,风开始变得温柔,空气一夜之间清新温馨了许多;小草们争相破土而出,流露出青涩的羞赧草芽儿,春天的味道一天比一天浓了!透发出勃勃生机,惊蛰带给人们的,是一春的惊喜,明媚的春日里,随着一天天的忙碌,也将重新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

惊蛰来去匆匆,以特有的民俗和方式,释放它节气的韵味,不曾为谁做出过片刻的停留,静静倾听大地耳语,回味季节交替,我们又开始新一轮的播种与憧憬……

惊蛰节气心得体会5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文化,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三月二十日到二十二日是春分,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4月20日或21日视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这时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雨水适量有利于越冬作物的返青拔节和春播作物的播种出苗。谷雨在黄河中下游,不仅指明了它的农业意义,也说明了“春雨贵如油”。

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为“立夏”节气。我国自古习惯以立夏作为夏季开始的日子。立夏时节,万物繁茂。“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十月八日到九日是寒露,古代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仲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

惊蛰习俗范文5

日语中有很多表示春季的季节词,与日本人的生活、文化密切相关。季节词的研究并不多见。例如,王秋菊、陈永岐(2002)“日语中的季节词”一文,诠释了七个季节词。王秋菊、陈永岐(2002)“日本俳句赏析”一文,强调了赏析俳句时,理解季节词的重要性。陈永岐(2016)“日语中表示四季的季节词与日本文化”收集了诸多季节词,但是,解释过于简单,缺乏实例。陈永岐(2016)“中日樱花文化的相同点与相异点”一文,只是比较了中日樱花文化的异同点。

因此,本稿文以日语中表示春季的季节词作为考察对象,分为初春、仲春、晚春等三个方面,探讨它们与日本文化的关系。

一、表示初春的季节词

在本部分,笔者将要考查闹猫、强风、秋千等三个初春的季节词。

(一)闹猫

“闹猫”(nekonokoi),指的是从冬末到初春的猫的交尾期。

所谓季语,并非机械地选择某个季节具有代表性的东西。它是与俳句这一形式的确立过程并行、筛选、创造出来的。所以,它与常用词的用法有所不同。

“闹猫”也一样,脱离了日常的用法,是俳句特有的季语。但是俳句赞美的是其春之趣,因此成为初春的季语。

文人喜欢吟咏猫。藤原定家在《北条五代记》咏道:“真想抛却理性与伦理,像野猫一样放声求爱”将这样卑俗的素材,放在优雅的和歌、连歌中,是很少见的。越智越人的“极其羡慕正当要下决心时听到了闹猫”也是根据藤原定家的和歌创作出来的。小西来山的俳句更是别致,“公猫母猫都长胡子却在谈恋爱”。

(二)强风

“春一番”(haruitiban)指的是立春与春分之间第一次刮的强偏南风。风速在每秒8米以上。它原来是在石川县能登地区,三重县志摩地区以西的渔民之间使用的词,后来成为气象用语。据说这个词来源于一段悲惨的海难事故。

地区不同,春天的强风的名称也不相同,如“春疾L”(haruhayate)、“春荒”(haruare)、“春埂保haruarasi)。中村草田男的俳句“春风正如少女声,千吹万吹任不停”,石田波_的俳句“闻得春风起,尸魂随之去”出现以后,其中的季语才受到重视,并开始普及。

在现代汉语中,春风有三种解释,一是春天的风;二是书面语,表示恩惠;三是比喻和悦的神色。“春风得意”,唐代孟郊的《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形容考上进士后得意的心情。后使用“春风得意”称进士及第,也用来形容人官场腾达或事业顺心时艳阳得意的样子。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其中的春风,是为万物带来生机的春风。“春风化雨”指适宜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三)秋千

“秋千”(buranko),在古汉语中写作Fa,是一种运动和游戏用具,在木架活铁架上系两根长绳或锁链,下面拴一块横木板。人坐或站在木板上,随木板前后摆动。

平安时代(794~1192年)的《和名抄》和《色叶字类抄》中有“Fa”词条。据说秋千是从印度传到中国的,在唐朝寒食节皇宫有宫女荡秋千的习俗。唐玄宗认为荡秋千可以体会到羽化登仙(人长翼,成为仙人,并且登上天)的感觉,赐名“半仙戏”。

秋千总是出现在咏春的中国诗文中。坡的七绝《春夜》中有“秋千院落夜沉沉”的诗句。《蝶恋花》词中还写道:“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从苏轼的一诗一词来看,荡秋千之佳人的印象,深深地印在作者的胸中。酒宴也好,游玩也好,宜早不宜迟。至今荡秋千之余韵未尽。从华丽与寂寞交错的静谧中,作者发现了“值千金”之美。秋千佳人之印象,栩栩如生地再现于其作品中。

受其影响,作为春天的景物被日本固定下来。深夜,年轻女子或中年男子,在公园中独自荡秋千,作为孤寂的象征,经常在电影或电视剧中出现,例如,比较有名的是黑泽明导演的《生きる》(ikiru)的镜头。

二、表示仲春的季节词

笔者在本部分将要考察女儿节、莺、惊蛰、油菜花等仲春的季节词。

(一)女儿节

三月三日上巳节,有女孩的家庭,设偶人坛装饰玩偶,祝贺女孩的幸福和成长。女儿也称为桃花节,除了季节的理由之外,人们相信桃子能驱除邪气制服百鬼。

在农家,三月是农活即将开始的季节,进行斋戒或祓禊,自古就有将污浊移到偶人身上(替身)顺河流走的习俗。现在有很多地方仍然保留着这种风俗,在三日傍晚,将偶人与供品一起放入河中任其漂走。这个偶人就是“r人形”(hinaningyou)(三月三偶人)的起源。

关东与关西偶人的装饰法不同,最上边摆的是装饰模拟天皇、皇后装束的一对偶人,两侧是纸罩烛灯,中间摆放一对酒壶,在关东,左侧是男偶人,右侧是女偶人,在关西正好相反。装饰的时间并没有特殊的规定,一般摆放十天左右,3月4日收起。如果收拾晚了,传说将来女孩会晚出嫁。

(二)莺

日本人喜欢莺的叫声。自古以来,在诗歌与绘画中会经常同时出现,喻意“相得益彰”。莺的初鸣日,是报告春天来临的信息。现在比较早的是2月20日,在北海道大概4月30日前后,此时正好是梅花盛开时节。在《拾遗和歌集》中有一首和歌,歌意为:“因为是天皇的命令实在是抱歉,仅此献上红梅树,但是如果黄莺回来问道,我的家哪里去了?我真不知应该如何回答。”由于清凉殿的梅树枯萎了,当时村上天皇命令把纪贯之女儿纪内侍家院内的红梅树挖走,此时,纪内侍献给天皇@首和歌,结果天皇感其诚没有挖走。

(三)惊蛰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阴历3月6日前后。《礼记》七十二候中说“蛰虫咸动,启户,始出”,蛰虫是指隐藏于地面之下的各种虫子之意,蚂蚁、蚯蚓、蛇、蜥蜴、蛙类等从漫长的冬眠苏醒,从洞穴中爬到地面上来,表示春之胎动。这个季节打的雷称为春雷,因为具有让蛰虫苏醒的作用。

在汉语中,惊蛰原来写作“启蛰”,因为“启”是汉景帝的名讳,为了避讳,而写成“惊蛰”。到了唐朝,名讳的问题已经不存在了,曾经一时使用“启蛰”,但是由于人们用惯了“惊蛰”,所以一直沿用。二十四节气传到日本是在使用“启蛰”的时代,所以日本一直使用“U”,在二十四节气中,中日只有一个名称不同,既是中国使用“惊蛰”,日本使用“U”。

汉语中的“蛰居”,表示像动物冬眠一样长期躲在一个地方,不出头露面。在日语中也有“U居”一词,但是意义与汉语不同,它有三个意思,其一是蛰伏;其二是蛰居;其三是江户时代的对武士的一种刑罚,禁闭之意。不可望文生义。

(四)油菜花

油菜,花黄色,种子可以榨油。在日语中,油菜花(nanohana)是春天的季语。一望无际的油菜花田是春天田园风景的代表之一。江户时代(1603~1868年)以后,当人们了解到菜籽油是优质的食用油、油、灯油时,作为重要的现金收入来源,其栽培迅速推广,以后便能欣赏到油菜花盛开的美丽风景。

与谢芜村的俳句“暮春三月菜花黄,东边月初西残阳”是很有名的。据说与谢芜村的俳句来源于陶渊明的诗“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以及丹后的歌谣。

《大和本草》中形容油菜花是“满地如金”,《农业全书》赞扬油菜花是“如铺黄绢”。

三、表示晚春的季节词

笔者在本部分将要考察蝴蝶、蛙、樱花等晚春的季节词。

(一)蝴蝶

蝴蝶,简称蝶,是一种颜色美丽的昆虫,吸食花蜜,种类很多。蝴蝶是日本人最喜爱的昆虫之一。据说日本有260多种蝴蝶,但是《万叶集》中没有一首吟咏蝴蝶的和歌,蝴蝶最早出现是在《怀风藻》中,纪古麻吕的“柳絮未飞蝶先舞 梅芳犹迟花早临”。日本人喜欢中国诗文,也就开始喜欢其中的蝴蝶,“庄周梦蝶”,语出《庄子・内篇・齐物论》:“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他写的是何等轻灵缥缈。蝴蝶的别名“梦见鸟”,就来源于这个故事。

东晋时,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杭州求学,路遇梁山伯,因二人志同道合而结为兄弟,同窗三载。后祝英台归家,行前托媒师母许婚梁山伯。祝英台的父亲逼其另嫁不从,二人结婚不成,梁祝化蝶双舞。根据这个故事而产生的交响乐是中国第一部交响乐,在音乐史上也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枕草子》的第四十段将蝶列为有风趣的昆虫之一。据《日本书纪》中有如下的记载,供奉蝴蝶,就会得到长寿和富贵,因此当时人们狂热地信仰。

(二)蛙

蛙是两栖动物,种类很多。善于跳跃和游泳,捕食昆虫,对农业生产有益。

在日语中,蛙有“kaeru”、“kawazu”两种称呼,“kaeru”是常用词,“kawazu”用于和歌、俳句。自古吟咏蛙的和歌很多。

“蛙”在日本自古就被视为春天的景物。《万叶集》收录了20首吟咏“蛙”(kawazu)的和歌。松尾芭蕉的吟咏蛙的俳句“古池,青蛙飞入,水声”,几乎是家喻户晓。为什么会如此有名呢?传统的美学意识是以蛙声为对象的,而这个俳句的句眼是水声。作者没有沿袭陈规咏蛙鸣,而是从水声中发现了玄妙,暮春之情趣溢于言外。日本人是以水稻栽培为中心的农耕民族,对蛙尤为感到亲切。在日本,以蛙为主人公的传说和故事很多。因此,在奈良时代(710~794年),J为蟾蜍是大地之主宰之神的使者,用于祈雨仪式。

蛙鸣是爱的呼唤,把自己的种别和性别通知对方,最终目的是为了繁殖。

根据《大和本草》的记载,蛙如其名“kaeru”,即使被带到很远的地方,其本性一定回到原来的地方,其名字来源于此。在日语中“蛙”的发音有“归”之意,所以有将蛙形吉祥物放入钱包的习惯。

自古以来,蛙在人类文化中就占有重要的地位。例如,中国古代认为月亮是三条腿的白玉蟾蜍,因为月亮表面和蟾蜍皮肤一样凹凸不平。中国神话认为三条腿的金蟾是财神的坐骑,象征财富。

(三)樱花

樱花古来被称为花王,是日本的国花。在古代“花”指的就是樱花。本居宣长吟咏樱花的和歌“如果问什么是宝岛的大和心?那就是旭日中飘香的山樱花”,受到赞赏,因此产生了樱花就是日本精神的象征。

在日本代表春天的花是樱花和梅花。但是,用于俳句岁时记的“花”是指“樱花”。例如,松尾芭蕉的“樱花如云,钟声来自上野还是浅草?”。

日本人早就认识了樱花树的实用价值。从福井县的鸟滨遗迹出土的5000年多年的绳文(公元前4世纪)前期的弓上,可以看到用樱花树皮缠在弓上,用于加固。用樱花树皮装饰的茶盒、小盒,以及用樱花树皮缝制的器物的连接处,至今仍在使用。其木质细腻,便于加工,用于制作家具和造船,《大和本草》中记载“中华以梓刻书,日本用樱,材坚良材也”,用于木版印刷。

四、结语

本文从初春、仲春、晚春等三个方面,考察了日语中表示春季的季节词。结果表明:日语中这些表示春季的季节词与日本文化密切相关。这些季节词在日本独特的风土中形成了日本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正确理解这些季节词,有助于理解更好地理解日语、日本人以及日本文化。

惊蛰习俗范文6

3月21日春分。从这天起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季九十天之半,故称“春分”。这时阴阳之气比较平均,表现在气候上冷热空气频繁相搏,气温变化较大,时暖时寒,故春分节气除要在精神、起居、运动等方面注意调节外,特别要加强饮食调养,“天人合一”使人体顺应节气的变化。

在饮食上,可以根据自身的体质情况,选择一些能使人体阴阳平衡的食品,例如在烹调寒性食物蚌、田螺、鱼、虾、蟹时,必须佐以温性调料,如葱、姜、蒜、酒、醋等,以避免菜肴性寒偏凉,损伤脾胃引起不适;又如食用韭、葱、姜、蒜等辛温之菜时,应配以蛋类等滋阴之品,使阴阳互补,达到平衡。宜多食补中益气、润肠通便的蜂蜜,增强人体免疫力;多食新鲜时令的果蔬,如应季的芽菜香椿、豆芽、蒜苗、豆苗、莴苣、韭菜、菠菜及晚春水果草莓、青梅、杏、李、樱桃、桑葚等;滋补脾胃的大枣、山药也是春分当令的佳品,可烹制红枣山药排骨汤、赤小豆山药粥、山药炖鸡汤等多款美食。

春分时节要禁食偏升、偏降、偏热、偏寒的膳食,忌大热、大寒,以顺应春分节气的特点。

惊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