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诗句范例6篇

寒冷的诗句

寒冷的诗句范文1

这两种版本:一种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年11月第一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以下简称《初中语文第四册》;另一中版本是由华书局出版、1957年11月版的《唐诗三百首详析》(以下简称《唐诗三百首详析》)。

同一首诗歌在两种版本中,虽然只是存在一个字的差别,但是意境却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对其分析比较如下:

一、在《初中语文第四册》中“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户铁衣冷难着。”一句,在《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却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户铁衣冷猶着。”。两种版本中,除了这一句不同之外,诗歌的其余部分完全相同;并且,这一句在两种版本中,仅仅是一个“难”字与一个“猶”字的区别而已。

二、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与作品中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那么,作者的思想感情必然与文学作品的意境的构建起着必然的联系和一定的决定作用。在作者生活的哪个年代,当时的西域边境的民族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保持着稳定局面,加之诗人怀着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对前途充满信心,因此,其边塞诗中洋溢着的理所当然是一种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精神。也正是如此,诗人才会以大胆的想象、新颖的比喻将严寒的大雪比着春天遍野的梨花、萧瑟的冬日才会演化为一片温馨的春光,用绚丽多姿春来替代寒风萧索的冬。从而为全诗奠定了乐观向上的精神世界和艺术氛围;从而使得读者在作品中所感受到的不是冬天的寒冷和萧瑟,而是春天的绚丽多姿和温馨。

三、从美学的角度来看,那挂满的枝条的雪花在形状和色彩上与春季怒放的梨花是那么的相似,简直可以假乱真。那“千树万树梨花”正迎着“春风怒放”已经成为了诗人对象化的活动,也即是说,诗人歌颂着挂满枝头的雪花的美景、颂扬“梨花”的迎春怒放,实际上是他自己本质力量——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精神对象化的结果,从而使得作者的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精神与大雪挂满枝头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这必然构成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这种奇异多姿的艺术境界。此时文学作品中那“树万树迎着春风怒放的梨花”已被建构起来成为现实审美对象,那隐含与文学作品中的“我”,则成为了与被建构起来的现实的审美对象相统一的审美主体,从而确定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因此,那挂满雪花的枝条在那严寒萧索的冬季之所以会转化为绚丽多姿的迎风怒放的梨花,正是由于审美对象的性质(挂满枝头的雪花与春季迎着温馨的春风怒放的梨花在形状和色泽上都极为相似。)与审美主体的本质力量(积极乐观、昂扬奋进、向上的精神。)相统一的结果;也正是隐含于文学作品中的“我”的审美活动得以展开的结果。严寒的大雪之所以成为“遍野的梨花”;萧瑟的冬日之所以与“温馨的春光”联系起来,这是审美活动产生的必然结果;这是审美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必然结果。也正是由于诗人具备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全诗才会呈现出积极乐观、昂扬、奋发向上的艺术氛围。也正是作品中的“我”(审美主体)以一种审美的眼光去看待那萧瑟的冬、漫天的大雪,萧瑟的冬日才会和温馨的春光联系起来;在那严寒的冬季挂满枝头的大雪才会被诗人用大胆的想象、新颖的比喻比作春天遍野的梨花。

四、从意境的角度来看,虽然两种版本中诗歌的前半部分都是咏北地飞雪的情景,但在《初中语文第四册》中,“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一句中的一个“难”字,只是通过铁衣的寒从侧面反映了天气之寒冷,其间,我们可以感受到铁衣之寒、天气之冷,揣摩出“都护”表现出的心理是一种畏惧和无奈而已,这明显的与诗歌的前半部分营造的意境——“春天遍野的梨花迎着温馨的春风怒放、多姿多彩的意境。”从色调和感情基调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协调和不统一。诗歌的前半部分在色调上是鲜明的、在思想感情上表现的是一种乐观、奋发向上、进取的精神,而“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一句中一个“难”字将诗歌的前后意境完全割离开了,首先,既然意境是作者(诗人)通过丰富的相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那么,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意境的构建也应该起着决定性作用;其次,在作者生活的年代,西域边疆的民族关系是比较融洽的,保持着稳定的局面,加之诗人有着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对前途充满信心,因此,此诗既然是诗人的边塞诗的代表作,那么,其体现的艺术风格也正应如唐人殷璠《河岳英灵集》中称岑参的那样“诗奇体峻意亦造奇。”的那样洋溢着的也应是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精神。再者,我们可以从全诗明显的看出诗人在描绘西域的奇异的雪景时,有意避实就虚,通过虚构和想象,将平常的自然场景转化为富于美感的艺术意境,从而使得严寒的大雪变成了“春天遍野的梨花”、“温馨的春光”将萧瑟的冬日“替代”、寒风萧索的冬季幻化为温馨的春季,从而给全诗奠定了一个正如殷璠所评价的“诗奇体峻意亦造奇。”的那样一个艺术氛围和意境。

但是,在《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猶着。”一句中的一个“猶”字,不但表现了严寒冬季的寒气逼人,更加细腻的刻画了“都护”心理的微妙变化和矛盾,天气已经够冷的了,而铁衣由于其物理性质所致,让人更觉得寒冷,可是,由于环境所逼、职责所在、任务所需,“戍边”这一特殊环境使得“都护”明明知道穿上铁衣会更加寒冷,但又不得不穿上铁衣的矛盾心理及其微妙的变化。一个“猶”字如画龙点睛之笔,通过“都护”的矛盾而微妙的心理变化不但反映了客观环境的恶劣,更为重要的是刻画出“都护”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克服了恶劣的气候、战胜了自我的怕冷心理,勇敢的穿上了铁衣。从这一点看来,在《唐诗三百首详析》中更能够充分表现诗人积极乐观、昂扬奋进、积极进取的精神,也只有这样,才能与诗歌的前部分营造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奇异绚丽多姿的意境相统一和协调,从而在色彩和思想感情上融为一体;从而更淋漓尽致的表达作者的那种昂扬、乐观进取的精神。

综上所述,从意境的角度来解读的话,《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猶着。”一句中的“猶”字,在对意境的构建上比《初中语文第四册》中“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一句中的“难”字在意境的构建上要深远的多、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上要丰满的多。

所以,不管是在搞文学创作的时候,还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解读的时候,我们都应坚持“推敲”的精神和原则——“僧敲月下门”与“僧推月下门”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主要参考文献:

寒冷的诗句范文2

[译文] 春天的娇花即将开放,嫩柳也渐渐染绿。寒食节即将临近,又到了令人烦恼的时日。

[出自] 李清照 《念奴娇·萧条庭院》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销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注释:

有斜风细雨:“有”原本作“又”,据别本改。

寒食:节令名,清明节前一天(或说清明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介之推事,以介之推抱木焚死,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节后另取榆柳之火,以为饮食,谓“新火”。

宠柳娇花:【《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十】前辈尝称易安“绿肥红瘦”为佳句。余谓此篇“宠柳娇花”之语,亦甚奇俊,前此未有能道之者也。

险韵:即用生疏冷僻、难押韵的字做韵脚。

扶头酒:容易饮醉的酒。口语中常称上头、缠头。能让人精神振作的好酒,饮多则易醉。一说“扶头”为酒名。晨饮少量淡酒以醒神志,谓之扶头。酒醉逾夜,晨以淡酒饮之,便于醉者清醒,俗曰投酒。杜牧《醉题五绝》:“醉头扶不起,三丈日还高。”贺铸《南乡子》词:“易醉扶头酒,难逢故手棋。”

玉阑干:白玉石栏杆。

慵倚:音雍,懒。倚:靠。

被冷香消新梦觉:【清彭孙遹《金粟词话》】李易安:“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

香消:香炉中的香已烧尽。

初引:叶初长。

清露:词出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于是清露晨流,新桐初引。”两句话。【清王又华《古今词被冷香消新梦觉忽悲忽喜,乍远乍近,斯为妙耳。如游乐词,须微着愁思,方不痴肥。李春情词本闺怨,结云“多少游春意”、“更看今日晴未”,忽尔拓开,不但不为题束,并不为本意所苦,直如行云舒卷自如,人不觉耳。

译文1:

萧条冷落的庭院,吹来了斜风细雨,一层层的院门紧紧关闭。春天的娇花即将开放,嫩柳也渐渐染绿。寒食节即将临近,又到了令人烦恼的时日,推敲险仄的韵律写成诗篇,从沉醉的酒意中清醒,还是闲散无聊的情绪,别有一番闲愁在心头。远飞的大雁尽行飞过,可心中的千言万语却难以托寄。

连日来楼上春寒泠冽,帘幕垂得低低。玉栏杆我也懒得凭倚。锦被清冷,香火已消,我从短梦中醒来。这情景,使本来已经愁绪万千的我不能安卧。清晨的新露涓涓,新发出的桐叶一片湛绿,不知增添了多少游春的意绪。太阳已高,晨烟初放,再看看今天是不是又一个放晴的好天气?

译文2:

小庭院冷落清寂,斜风细雨。得宠的柳、撒娇的花,怎禁得起重门深户,严严关闭。这近寒食的鬼天气。有意挑个险韵,诗又作起。一杯扶头早酒,提提精神。总归闲得难过,烦闷之极!一行行大雁分班飞过,一肚子心事,它不管传递。

这几天偏赶上春寒、春阴,落下四面窗帘,栏杆懒倚。拥被越睡越凉,熏香早已灭熄,早已梦醒在床,没有理由不起。楼外花木,晨露如洗,梧桐枝叶,发芽新绿,天高云敛,多少引逗一些游春之意。但看今天它会不会晴霁。

译文3:

深邃萧条的庭院里又吹进斜风滴下细雨,我且把重重大门紧紧关闭。嫩柳柔条,娇花吐艳,寒食将近,却偏偏逢着这阻碍出游的恼人天气。险韵新诗已经作成,大醉之后也已清醒,却感到一种闲愁悄然升起。大雁已经飞回北方,成千上万的心事又能凭谁传递?

连日来春寒料峭,楼上四面低垂着帏帘,我闷坐楼中,已懒于凭栏眺望。纵使栏杆倚遍,又有何用?锦被清冷,炉香已灭,刚入梦乡便被寒冷冻醒,即使忧愁烦恼,也不由我不起床。清晨甘露轻流,嫩绿的桐叶开始滋长,给人增添了多少游春之意。太阳已经升上天空,烟霭也已散尽,看今天是否是个晴暖天气?

赏析:

这首词当作于南渡之前。明诚出仕外,词人独处深闺,每当春秋暇日,一种离情别绪便油然而生。这首词写的就是春日离情。

“萧条庭院”句写词人所处的环境,给人以寂寞幽深之感。庭院深深,寂寥无人,令人伤感;兼以细雨斜风,则景象之萧条,心境之凄苦,更觉怆然。一句“重门须闭”,写词人要把门儿关上,实际上她是想关闭心灵的窗户。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这两句由斜风细雨,而想到宠柳娇花,既倾注了对美好事物的关心,也透露出惆怅自怜的感慨。“萧条庭院”句遣辞造句上,也显示了词人独创的才能。“宠柳娇花”是以和易安名句“绿肥红瘦”相比美,以其字少而意深,事熟而句生,足见锤夫。其中可以引申出这么一些意思:春近寒食时节,垂柳繁花,犹得天宠,人来柳阴花下留连玩赏,花与柳便也如宠儿娇女,成为备受人们爱怜的角色。其中又以人之宠爱为主体奈何临近寒食清明这种多雨季节,游赏不成,只好深闭重门,而花受风雨摧残,也“恼人”之列。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由天气、花柳,渐次写到人物。“险韵诗”,指用冷僻难押的字押韵做诗。“扶头酒”是饮后易醉的一种酒。风雨之夕,词人饮酒赋诗,借以排遣愁绪,然而诗成酒醒之后,无端愁绪重又袭上心头,“别是闲滋味”。一“闲”字,将伤春念远情怀,暗暗逗出,耐人寻味。“征鸿过尽”句点上片主旨,是虚写,实际上是用鸿雁传书的典故,暗寓赵明诚走后,词人欲寄相思,而信使难逢。 “万千心事”,关它不住,遣它不成,寄也无方,最后还是把它深深地埋藏心底。

“楼上几日春寒”句拓开一层,然仍承“万千心事”意脉。连日阴霾,春寒料峭,词人楼头深坐,帘垂四面。“帘垂四面”,是上阕“重门须闭”的进一步发展,既关上重门,又垂下帘幕,则小楼之幽暗可知;楼中人情怀之索寞,亦不言而喻了。“玉阑干慵倚”,刻画词人无聊意绪,而隐隐离情亦其中。征鸿过尽,音信无凭,纵使阑干倚遍,亦复何用!阑干慵倚,楼内寒深,枯坐更加愁闷,于是词人唯有恹恹入睡了。可是又感罗衾不耐春寒,渐渐从梦中惊醒。心事无人可告,唯有托诸梦境;而梦乡新到,又被寒冷唤回。其辗转难眠之意,凄然溢于言表。“不许愁人不起”,多少无可奈何的情绪,都包含这六字之中,词人为离情所折磨而痛苦不堪,又因明诚外出而实有此情,并非虚构。虚虚实实,感人至深。

寒冷的诗句范文3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祖咏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祖咏的应试之作。当时主考官出的诗题就是“终南望余雪”。前来应试的知名诗人祖咏拿到题目之后,仔细揣摩了诗题的画面和意境:一场雪后,天霁云开,长安城里和城外的平野,雪已融化,只有长安对面的终南山尚有积雪。祖咏推敲再三,便秉笔疾书了这四句诗。写罢四句,觉得已经意尽,再写便是多余。但当时朝廷的试帖诗有规定格式,必须要写满四韵(即八句)方成篇。主考官见他只写了两韵(四句),不符殿试规定,要求写满。但祖咏觉得四句已经把诗题的意思表达完美,再加一字都是累赘,便坚持交卷。可想而知,他这次应试因不符殿试规矩,而榜上无名。但此诗却震撼了文坛,成为传世之作,流传千古。

此诗极富画意,却又高于一般绘画。诗在辽阔的肃穆中创造出新鲜活泼、亘古不减的动感。诗中每句都有一个用得十分精到的动词:“秀(形容词动用)”“浮”“明(辉耀之意)”“增”。此外,第二句“积雪浮云端”的意境也是画家颇难做到的。积雪的终南山轻于白云,“浮”于云端,山与云的关系轻重异化了,终南山在诗人笔下成了仙山。终南山北距长安约六十华里,并不很高,但诗的头两句却给人雪山壁立千仞的非凡印象。诗人笔下的“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那高古雄奇的风格调动了读者的想象,诗境新鲜生动,别是一番神韵。终南山巅投来一道明灿灿的阳光,更给披雪的终南山平添了几分神秘的高华气象。诗人抓住了化雪时树上积雪最敏感(稍纵即逝)的特殊机遇,让人感觉到下雪不冷,化雪冷。诗的后两句,山巅积雪的树林上空虽然辉耀着晴日,但树上的积雪已开始融化,长安城中今夜该更加寒冷了吧。一抹霁色,一丝暮寒。这对于此诗审美知觉的圆满确实来得正好,与高古雄奇的风格正好吻合。“林表明霁色”和“城中增暮寒”相反又相成,诗止于这个美感高潮恰到好处。不仕也罢,岂能再续?诗人的风骨也同样令人折服。

寒冷的诗句范文4

三首古诗,分别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和元代诗人王冕的《墨梅》,其中两首是七言诗,一首是五言诗。安排这三首古诗,旨在引导学生积累经典诗歌,感受诗歌表现的精神品格。

《芙蓉楼送辛渐》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王昌龄在贬谪到江宁(南京)以后,辛渐对王昌龄当时受到贬谪的境况是非常关切的,对其遭遇也是十分理解和同情,所以特来拜访失意痛苦中的老朋友王昌龄,希望对好友的现状有所了解,也使好友有所慰藉。拜访之后王昌龄送别友人辛渐去往吴地时写下了这首送别诗。

本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情别意,以及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这首诗是王昌龄的七言绝句的佳作,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口耳相传极为流行。

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诗歌的内容看,这首是送别诗,但它和一般的送别诗不一样,这首诗和着力于抒发离别之情有着明显的不同。前两句虽写了离别之情,但全诗重在后半首,借离别这样的一个机会,抒发自己内心忧怨低沉的情感,并表明自己无暇的心迹。借送友之事了书胸臆,通读全诗其情极深,其味极永,其调极高。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凄凄的黑夜中,连江的寒雨,迷迷蒙蒙,萧萧瑟瑟,笼罩着整个吴地,与那茫茫的江水连成一片,细雨轻轻的敲打在身上,也悄然渗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夜,刚入吴,而天亮时我将送友人启程,积雨劳顿,与友人相聚的时光如此短暂,送友人走后,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如果故乡的亲人朋友询问我的相关境遇,只需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中景之“寒”:远处,连绵起伏深暗色的山脉,在这绵绵细雨的夜晚,若隐若现,飘飘渺渺,此时的江宁还微微的寒凉,一汪长江水惆惆怅怅,宛如心中那绵延不绝的悲凉。这样的雨下的冷冷清清,没有生机,没有起色,一片黯然。天空下着飘飘渺渺的雨,与友人站在江边,两眼一望,江面茫茫的连成一片,阵阵江风扑面而来,寒意顿生,此情此景更显江宁景色之“寒”。

诗中社会环境之“寒”:王昌龄一生仕途坎坷,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曾因受人馋枉诽谤而遭贬岭南,后虽北归,到今天南京任江宁县丞,但却因收到社会环境各种小人的诬告,被告不护细行,当时社会谤议沸腾,屡遭诋毁,诗人依然遭受着极大的社会环境的舆论压力。此乃当时的社会环境之“寒”,在这样令人“寒”的社会环境下,实属不利于王昌龄的仕途之道。

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被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被贬为江宁县丞,开元二十九年,又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做县尉,后来因“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杀害。他一生壮志未酬,更加突出了社会环境之“寒”。

诗人内心之“寒”:王昌龄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一心为民为朝廷,但却屡遭奸诈小人诋毁诬陷,其中的曲曲折折,凄凄惨惨凄凄,犹如眼前的一汪惆怅的长江之水滚滚涌来。好友的到访,更是勾起了他的一怀愁绪,他有着太多太多的心里话,太多太多的委屈想要向自己的知己辛渐倾诉。拂晓友人即将离开,心中的那种离别的“寒”与内心的“孤”涌上心头,诗人心中的“寒”意倍增。

离别之情布满眉眼,举目四望,满是悲凉。听着友人那温暖宽慰的话语,心中总算有了点滴的暖意。想着明天即将送挚友离开,心中充满愁绪与不舍,从此自己又将回归到一个人感受着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不免心中“寒”意油然而上。

寒雨飘飘渺渺,两眼一望,整个江面,雨和江茫茫的连成一片,像极了此时此刻诗人内心的渺茫与寒凉。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何时才能结束,此时的心情就像夜晚期待黎明的到来一样。

第二句中的一个“孤”字,更增添了诗人内心孤单、寒凉的意味,渲染了诗人离别时内心的不舍。拂晓即将离别,“孤”字既写出了雨后楚山的孤影,既是写景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心情。友人离去了,只有自己孤身一人在异乡,倍感凄凉,更加凸显了诗人内心的“寒”。

借物言志,表无愧:诗歌的前两句即表明离别之苦,也为后两句的离别赠言表贞心作铺垫。有了这样的情感铺垫,后两句言志,写的是自己,面对此时的景色、这样的社会悲凉环境,与朋友在芙蓉楼即将分别的时候,终于吟诵出了“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样的千古名句。

无需太多的解释,无需太多的言语,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谊,清冰玉洁,纯真而高尚。对家乡亲人朋友的殷切关怀,诗人也没有太多的话语捎带,惟带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我光明磊落,为人正直,坚持操守。面对朝廷,面对黎民百姓,亦是“一片冰心在玉壶”。不仅表明诗人心地之晶莹无暇,又表明自己对仕途的心灰意冷,决意不再为宦情所牵连,已淡然无所牵挂。面对众人的诋毁与迫害,诗人并未极力辩护,也未低沉消极,只是通过玉壶冰这一形象的比喻表明自己光明磊落,胸襟豁达。自己正如玉壶之冰一样晶莹剔透,洁白清澈,绝不会为世俗之见而改变,也不会向无端的谗言而屈服,以自己的乐观无畏来劝慰洛阳的亲友,以此作为对那些诽谤之刃的强力一击。

“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首诗构思别致,既写了与朋友的离情别绪,又写了自己的志向与品格。诗歌虽为送别之作,但对送别时情景的描绘却极少,只是借送别之事及临别赠言,来表明自己的心迹。虽未刻意写别情,而情谊已现。因为只有真正交心的挚友才会向他吐露心中的想法,说出这样的离别赠言。

纵观全诗以叙事为主,语如惯珠,婉转自如。而前两句的“寒雨连江”“楚山孤”,以及末两句的离别时细节的描写,事中有景,景中有情。写景与叙事、抒情,融合为一体。即景即事,即景即情,含蓄蕴藉,从中不难看出诗人创作手法和技巧的高妙。短短28个字当中却有深厚韵味,让千百年来的人们传唱不已。

《塞下曲》是一首边塞叙事诗,也是古时候边塞的一种军歌。诗人描述了一个精彩的边塞战斗场景,赞扬了戍边将士的英勇威武,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

卢纶,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的是以五言、七言近体诗为主,多唱和与赠答之作。他在从军生活中所写的诗,风格雄浑,情调慷慨,历来为人传诵。

本首诗描述的是塞下地广人稀,在寂静月黑风高,寒气逼人的夜晚,本该万籁寂静,万物入眠,远远地望去,所有的帐篷都一个个陆陆续续将帐灯熄灭,只剩下星星点点的哨兵们在外巡逻,站岗放哨,大地慢慢的进入了沉睡的状态。但,今天的塞下之夜却很是反常,大雁本该是熟睡的,可却被惊吓得高高的飞起在天空,机警的战士们马上想到,一定是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发生,他们赶紧到处细致查看,原来是正在偷偷摸摸逃跑的单于,惊吓了大雁一反常态,飞起的大雁把他们“遁逃”的行踪暴露了。训练有素、机智的将士们发现敌军单于准备带兵趁着黑夜潜逃。将士们马上组队,集合,各个都以最快的速度穿起铠甲,带起铠帽,拿起武器,骁勇善战的战士们跃跃欲试,各个都准备要带着轻装骑兵去追击。在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鹅毛般的大雪洋洋洒洒从天而降,刹那间所有战士的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战斗的场面,但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让读者感受到敌人的败局已定,仿佛瓮中之鳖,只需要少量轻骑追巢,即可手到擒来。这首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入出敌人在行动,将士们拿着弓刀骑着匹马准备追逐时,天空却下起了大雪。寥寥数字就写出了当时的实情,一逃一追把全部的战场气氛给渲染出来了。

“单于夜遁逃”,敌人在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月色的掩护仓皇逃遁。诗句语气肯定,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我军必胜的信念,令读者为之振奋。“大雪满弓刀”,“大雪”的寒气和“弓刀”的寒光,写出了战场上的肃杀之气,也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的奋勇精神。

全诗最高深之处在于:最后边塞天气变幻莫测,将士们是追还是不追?天气如此寒冷,将士们是追还是不追?道路崎岖,月黑风高,大雪满弓刀,将士们是追还是不追?诗人写到此时却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诗人王冕借墨梅自喻,表达诗人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赏析墨梅之品性:梅花,“四君子”之首,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赞其形,赏其香。梅花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没有玫瑰的娇艳,但梅花淡雅高贵,清秀脱俗。一般梅花颜色种类有粉的、白的、淡绿色的,而王冕笔下的墨梅是无需浓妆艳抹的,它不图名,不求耀眼于世。王冕笔下的这一树墨梅坚信自己的本真美,坚信自带悠远的清香足以。素洁、淡雅、美的有特色,美的不俗气,就是它的追求,就是它的向往。

开头两句直接描写墨梅,气质独特的梅花生长在池水边,那一朵朵开放的梅花上都点染着淡淡的墨痕。“洗砚池”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王羲之的典故,诗人与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也因这梅花生长在王冕自己家园子里,则就有了“我家”的点点淡墨痕的特点。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写墨梅的形态,一个“淡”字刻画出墨梅的朴素淡雅、清新脱俗的高贵品性,令人耳目一新。

赏析托物言志之手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两句是抒情言志。大意是:墨梅不要别人夸赞颜色好看,只愿留下一股清香弥漫在天地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王冕自我志向的表白,借墨梅自喻的手法。

王冕自幼家贫,出身寒微,白天给人家放牛,晚上再到一个寺庙的长明灯下读书作画,苦读成才,却不愿巴结权贵,只是作画为生。通过不断艰苦的学习,成为一代才子,得大名于天下。这两句诗是诗人借墨梅来表现了自己不媚俗,坚守内心追求的志向和品格。

王冕觉得,自己就和这墨梅一样,不需要别人夸赞颜色美好,只要留下充满乾坤的清香之气。他不需要别人来称赞他歌颂他的才情,只愿自己不断追求像梅花一样清高、脱俗、淡雅的品格,不图名不图利,就像梅花一样,静静的开放,静静地吐芬,不需要人们来夸赞自己鲜丽的颜色,只求将一身清气弥留天地之间,给世界增添一份清香、一份纯净,坚持自己所特有的风骨。

诗人以质朴、明朗的笔触,自然地将诗境推向一个新颖的理性高度,由实而虚,人格化地展示出梅花的品格美。诗人这一舍一取,抓住了梅花为世人倾慕的精神特征,写出了梅花淡泊的情怀和清高的风骨。

当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文学文本价值并不等于教学价值,其个性化解读,并非可以简单转换成为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而是应受课程与教学论的限制。

寒冷的诗句范文5

这种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的呢?应该说这与此前两天(或一天)的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对此,唐代诗人韩的《寒食》诗有生动描写:"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由于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做饭,就需准备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备禁火期间食用,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寒食节期间的食品,在北方,主要有以面粉做成蒸饼,上附红枣并捏成燕子形状的"子推燕";有用梗米及麦芽糖调制成的醴酪。在南方,主要有油炸至金黄色近似今日点心的环饼;有用糯米与雀麦草汁舂合而成,以枣泥或豆沙为馅料的蒸食--青白团子。此外,鸭蛋、枣糕、杏仁粥、冻猪肉、冻鱼肉,也是寒食节常用的食品。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除了禁火冷食,还有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现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寒冷的诗句范文6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其友。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着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

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