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言片语意思范例6篇

只言片语意思范文1

1、曾几何时,网络被视为只言片语的集散地、道听途说的原产地。

2、从对个体的调查研究走向模型的创建,从感性的思维分析走向理性的科学论断,从专家的只言片语到系列专著文献的问世,事实证明,人才学不再是作坊豆腐,而是理论性很强的科学。

3、相对于国外而言,信赖利益的相关理论在我国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法律上尤其是合同法上虽有规定,但却是只言片语,且很模糊,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4、他威协我说,如果我对任何人透露只言片语,就是对国家安全的危害。

5、建立同盟关系、打击恐怖主义、抗击疾病、促进妇女权利、塑造普遍繁荣——但却对于选举、人权、自由或自治只有只言片语。

6、他擅长于从生意场中找出一个正在流行的词汇,或一段谈话的只言片语,并揭示出它们的荒谬。

7、那时我才知道父亲已经离我而去,没有给我留下只言片语。

8、所以教师自身也不够重视,对翻译技巧的讲授缺乏整体的规划,常常是有时间就讲,没时间就不讲,随意性很强,讲解时也是只言片语,缺乏系统性,至于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翻译训练就更少了。

9、以服务于典礼而采制的诗,以对乐的感悟来评价诗的中国开端之文论,加之对不朽之文的重视,中国文论往往极其珍惜笔墨,因此只言片语的品诗语言形成了中国文论的含糊感悟形态。

10、不仅对于破产管理人行使选择权的一般原则并未详加规定,且对特殊合同的特殊对待与处理也未见只言片语,()显然不能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亟待完善。

11、外界信息来自报纸、广播或旅行者的只言片语,呈现间歇性移动,并且经常有很大的滞后。

12、不过,尤文图斯看来希望最大,虽然两边俱乐部都没有透露只言片语。

13、简单地知道只言片语,即使你没有完整地把它们串在一起,也往往会让你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思。

14、它是这么撩起的一种感觉:每当你读到报上一则趣闻,在街上遇见一个滑稽怪人,或者无意中听到只言片语,你下意识中世上只有唯一的那个人是你必须倾诉分享的,这就是那种感觉。

15、处在封闭状态中的中国学术界从有关这次会议的只言片语的报道中获得国外现代化研究的最初信息,当即认为这是对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资产阶级思潮,给予了批判。

16、他擅长于从生意世界中找出正在流行的一个词汇,或一段谈话的只言片语,让读者领悟到它们的荒谬之处。

17、猜谜的一方再次交头接耳起来,显然他们对这场戏所表现的字或只言片语,无法取得一致意见。

18、五个月过去了,我们没有从你方收到只言片语,更不用说正式回复了。

19、我只能捕捉到不多的字眼,而即便如此我也收集到了些重要的消息因为除了其他那些意思大体相同的只言片语外,我还听到了句完整的话:“他们中再没有人想加入了。”

20、从他的只言片语中,一点一点地,我还是了解了所有的情况。

21、本来,事情可以以一个紧张的微笑和只言片语就此结束。

22、虽然是只言片语,但是我能感觉到这一次是真的离别。

23、但是我们如果历史和客观的看待马克思主义,他们的学术并没有对文化艺术作出系统的解释,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文化美学思想,我们只能在他的论著中找到相关艺术的只言片语。

24、然而它们决不是看起来那个样子,尽管准确的消息也是只言片语。

25、不会强求写很多的文字,也许只是只言片语,但可能的话每天都写就好。

26、在贝幸铭的一生当中,他在很多公共场合也留下了只言片语,成为我们的宝贵资料,如果结合他一生的经历和创作历程,慢慢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个富有开创精神的大师。

27、我常想,是什么力量,能让一位父亲如此执着的描绘女儿生活中的那些细微,记录女儿成长中的只言片语?

28、于是,我从纷杂零碎的历史片角中,搜罗着只言片语,想揭开徽州民谣这一庐山真面目,想寻找这似曾相识又十分陌生的带韵节奏。

29、每一次相见都令我热血沸腾,哪怕只是看到你的只言片语也足以令我心跳加速,无法自持。

30、投资者似乎从来自政府和银行的只言片语中获取了信心。

31、垃圾信息和有用信息一样到处都是,用户不仅要有能力识别它们之间的不同,还要有敏锐的信息识别技巧与能力,以辨别有价值期刊上的第一手资料与个人网页上偏激或不现实的只言片语的区别。

32、他们只根据材料中的只言片语就断章取义地进行理解,不能通过对各个局部的理解快速找到上下文间的联系,结果对整段内容产生片面的理解,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33、此外,虽然教学活动是学生获得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主要途径,但在现行的教学中,授课时老师对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只言片语,或者实验课教师对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强调不够。

34、尽管使出了浑身解数,作者也只让读者瞥见了这场激烈辩论的只言片语。这场辩论还将在他描述的历史中,继续延续下去。

35、几乎不说话,仅有只言片语。

只言片语意思范文2

1、曾几何时,网络被视为只言片语的集散地、道听途说的原产地。

2、从对个体的调查研究走向模型的创建,从感性的思维分析走向理性的科学论断,从专家的只言片语到系列专著文献的问世,事实证明,人才学不再是作坊豆腐,而是理论性很强的科学。

3、相对于国外而言,信赖利益的相关理论在我国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法律上尤其是合同法上虽有规定,但却是只言片语,且很模糊,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4、他威协我说,如果我对任何人透露只言片语,就是对国家安全的危害。

5、建立同盟关系、打击恐怖主义、抗击疾病、促进妇女权利、塑造普遍繁荣——但却对于选举、人权、自由或自治只有只言片语。

6、他擅长于从生意场中找出一个正在流行的词汇,或一段谈话的只言片语,并揭示出它们的荒谬。

7、那时我才知道父亲已经离我而去,没有给我留下只言片语。

8、所以教师自身也不够重视,对翻译技巧的讲授缺乏整体的规划,常常是有时间就讲,没时间就不讲,随意性很强,讲解时也是只言片语,缺乏系统性,至于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翻译训练就更少了。

9、以服务于典礼而采制的诗,以对乐的感悟来评价诗的中国开端之文论,加之对不朽之文的重视,中国文论往往极其珍惜笔墨,因此只言片语的品诗语言形成了中国文论的含糊感悟形态。

10、不仅对于破产管理人行使选择权的一般原则并未详加规定,且对特殊合同的特殊对待与处理也未见只言片语,()显然不能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亟待完善。

11、外界信息来自报纸、广播或旅行者的只言片语,呈现间歇性移动,并且经常有很大的滞后。

12、不过,尤文图斯看来希望最大,虽然两边俱乐部都没有透露只言片语。

13、简单地知道只言片语,即使你没有完整地把它们串在一起,也往往会让你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思。

14、它是这么撩起的一种感觉:每当你读到报上一则趣闻,在街上遇见一个滑稽怪人,或者无意中听到只言片语,你下意识中世上只有唯一的那个人是你必须倾诉分享的,这就是那种感觉。

15、处在封闭状态中的中国学术界从有关这次会议的只言片语的报道中获得国外现代化研究的最初信息,当即认为这是对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资产阶级思潮,给予了批判。

16、他擅长于从生意世界中找出正在流行的一个词汇,或一段谈话的只言片语,让读者领悟到它们的荒谬之处。

17、猜谜的一方再次交头接耳起来,显然他们对这场戏所表现的字或只言片语,无法取得一致意见。

18、五个月过去了,我们没有从你方收到只言片语,更不用说正式回复了。

19、我只能捕捉到不多的字眼,而即便如此我也收集到了些重要的消息因为除了其他那些意思大体相同的只言片语外,我还听到了句完整的话:“他们中再没有人想加入了。”

20、从他的只言片语中,一点一点地,我还是了解了所有的情况。

21、本来,事情可以以一个紧张的微笑和只言片语就此结束。

22、虽然是只言片语,但是我能感觉到这一次是真的离别。

23、但是我们如果历史和客观的看待马克思主义,他们的学术并没有对文化艺术作出系统的解释,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文化美学思想,我们只能在他的论著中找到相关艺术的只言片语。

24、然而它们决不是看起来那个样子,尽管准确的消息也是只言片语。

25、不会强求写很多的文字,也许只是只言片语,但可能的话每天都写就好。

26、在贝幸铭的一生当中,他在很多公共场合也留下了只言片语,成为我们的宝贵资料,如果结合他一生的经历和创作历程,慢慢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个富有开创精神的大师。

27、我常想,是什么力量,能让一位父亲如此执着的描绘女儿生活中的那些细微,记录女儿成长中的只言片语?

28、于是,我从纷杂零碎的历史片角中,搜罗着只言片语,想揭开徽州民谣这一庐山真面目,想寻找这似曾相识又十分陌生的带韵节奏。

29、每一次相见都令我热血沸腾,哪怕只是看到你的只言片语也足以令我心跳加速,无法自持。

30、投资者似乎从来自政府和银行的只言片语中获取了信心。

31、垃圾信息和有用信息一样到处都是,用户不仅要有能力识别它们之间的不同,还要有敏锐的信息识别技巧与能力,以辨别有价值期刊上的第一手资料与个人网页上偏激或不现实的只言片语的区别。

32、他们只根据材料中的只言片语就断章取义地进行理解,不能通过对各个局部的理解快速找到上下文间的联系,结果对整段内容产生片面的理解,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33、此外,虽然教学活动是学生获得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主要途径,但在现行的教学中,授课时老师对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只言片语,或者实验课教师对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强调不够。

34、尽管使出了浑身解数,作者也只让读者瞥见了这场激烈辩论的只言片语。这场辩论还将在他描述的历史中,继续延续下去。

35、几乎不说话,仅有只言片语。

只言片语意思范文3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包含有深刻思想内涵,想要真正理解教材就需要学生理解文本的语言,可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认真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语言。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创设一定的语境,通过语境的创设让学生进一步接触文本、理解文本,感受文本的深层含义,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的语言,对于学生来说语境的创设能够帮助学到更好地感受文本,感受作者创作文本的意图。那么,到底该怎样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语境呢?

1 运用图画创设语境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给学生展示图片的方式来为学生创设语境,特别是对于一些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理解能力本来就很低下,而且也不能够深刻体会文章的含义,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展示一些和文章内容有关的图片,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文章的学习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会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图片能够给学生带来比较深刻的印象,很多学生对图片的理解能力比文字的理解能力要相对较强一些,通过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字。

例如,在进行《秋天的图画》这篇课文的教学的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具体的图片,让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课文,感受一年中几个季节的变化:春天到处鲜花盛开,姹紫嫣红的美丽景象;夏天烈日炎炎,但是海边却是一片清凉的景象;冬天白雪皑皑,大树都披上了白白的厚棉袄,孩子们痛痛快快地堆雪人、打雪仗的景象。之后询问学生秋天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自由发言,老师适时点拨,让学生能初步学习描绘环境。教师要给学生讲述树叶黄了,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的景象,与此同时,教师要用课件来同步展示树叶飘落下来的美景。教师要给学生展示美丽的山野的图片,教师要和孩子们一起谈论山野美景,归纳孩子们的发言:山野的颜色丰富多彩,有深绿色,浅绿色,黄色,粉色……就像一幅美丽的画一样。山野有丰富明朗的各种线条,形状,就像画一样……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图片上是山野里成熟的稻谷,金灿灿的,一大片的一大片的,大家觉得像什么呢?教师要引导孩子想象,就像金黄的大海。教师还要给学生展示图片,引导孩子描绘: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高粱举起红红的火把。

2 让学生学会设身处地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设身处地,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语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是单纯地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语境是不够的,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设身处地地理解文章,让学生主动地融入到文章当中。设身处地理解文章内容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是非常被动的,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理解文章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在进行《鸟的天堂》这篇课文的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注意紧扣“自主――探究――实践”进行设计,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教师要注意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明白《鸟的天堂》主要记叙了作者巴金和他的朋友们两次游历“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美丽的大榕树和群鸟欢闹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文章内容,让学生认真思考假如自己就是文章中的一只小鸟,那么你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地方呢?把学生的视角往小鸟生活的环境──大榕树身上聚集。

3 认真品味语言

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带领学生认真地品味文章中的语言,文章中的很多语言都是具有深刻内涵的,教师要带领学生细致地分析文章中的每一句话的深层含义,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意义。

例如,在进行《鸟的天堂》这篇课文的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课文,通过阅读课文来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结合文本来思考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是在什么时候?所见有什么不同?每次各有什么感受?也要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大榕树的?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观察顺序?教师要带领学生详细理解“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几句话。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理解“在优美的轻音乐中,屏幕上出现大榕树的全景。忽然一声清脆的鸟鸣,打破了周围的宁静。一只大鸟被掌声惊起,从树丛中飞了出来。接着又飞出两只、三只。树下的人继续拍掌,不计其数的鸟儿纷纷飞起,一片热闹的景象。各种鸟儿的特写镜头:几只大鸟,几只小鸟,一些花毛的,一些黑毛的。站在树上叫的,腾空飞起的,停着拍翅膀的。一只画眉刚 飞出来,被掌声一惊,又飞进叶丛,在小树枝上鸣叫。”这段话,让学生明白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

只言片语意思范文4

[关键词] 英文电影片名;语言文化;差异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深入,电影作为承载文化及语言的有效载体越来越显示出其在有效传播信息和搭建文化桥梁方面的优势。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意义,电影都能真实地反映目的语社会群体的思想状态和精神风貌,往往在不经意间帮助学习者了解目的语语言和文化。有鉴于此,英文电影在大学英语语言及文化教学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研究范围极广,可谓包罗万象。其中英文电影的片名往往负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对我们深入了解英语语言文化内涵及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有着重要意义。故本文将英文电影片名作为突破口,研究其内容、翻译和传播在大学英语语言文化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从英文电影片名内容本身学习英语语言文化

许多英文电影的片名本身即是英语习语俚语或者内含部分习语俚语,了解这些片名的来源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清晰地了解英语语言文化。

有很多英文电影,其片名即是一个英语习语或俚语。比如动作电影《虎胆龙威》,其英文片名为Die Hard,汉语字面意思为“死硬”。说来有趣,“死硬”这个词实际上来自英语的动词短语to die hard,die的意思是“死”,hard是“硬”,合在一起就是“死硬”,本意是“拼死抵抗”。这是源于英国“中萨克司团”的团长在一次战役中说的一句话:They(指士兵)were all die-hards(他们都是拼死抵抗的)。他把动词当名词来用了,所以这个团得到了一个外号,叫The Die Hards (拼死团)。[1]随着时间推移,今天已把词义演变为“死硬分子”,意思完全相同。汉语和英语的这种交融确实令人玩味。了解到die hard的含义及其历史渊源,更能有效地帮助我们理解电影主人公约翰·麦克蒂尔的果敢和坚毅的性格特征,同时也对其硬汉的形象印象深刻。英文电影片名使用习语,往往还具有双关含义。如奥黛丽·赫本主演的《罗马假日》,其英文片名Roman Holiday就是一个英语习语,但意思另有所指。“罗马假日”源于古罗马时代战俘或奴隶在公开场合彼此格斗或与野兽搏斗,供罗马贵族、奴隶主们观看取乐。换句话说“罗马假日”实际上是建筑在他人的痛苦上的快乐和享受,在英语里比喻“以欣赏别人受苦为乐的娱乐”。我们如果知道这一词组的含义,就会深入了解影片的内容,而欣赏电影名的一语双关。

除了片名本身就是英语习语之外,还有许多电影片名中包含英语习语或俚语。这类电影的命名和翻译往往根据电影的题材,找出一个契合的词组或习语,然后从中截取或加以改编。因此,观众一看到片名,首先能从字面的解读知道电影的大概情节,再间接联想到片名原来的出处。举例来说,电影《飞越疯人院》英语片名是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cuckoo’s nest”(字面意思是杜鹃巢)怎么和“疯人院”扯上关系了?这是因为杜鹃老是将卵产在其他鸟巢里,在英语里杜鹃的名声很臭,相应的cuckoo俚语解作“疯子”,因此Cuckoo’s Nest在英语中是精神病院的意思,译名《飞越疯人院》传神地体现了原片名和影片本身的真谛;而如果对此不了解直译为“飞越杜鹃窝”,那就贻笑大方了!

二、从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中体会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思维的外壳,受思维方式支配。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到中西语言的语言结构上亦是相差甚远。从思维方式上来说,“东方人重综合、重归纳、重含蓄;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2]。中国人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到电影片名的翻译上就是中国观众习惯于接受那些能够高度概括故事情节的片名,它有利于把握全剧的内容。因此英文片名翻译成中文时很多时候都会照顾到中国观众这种心理特点,其中文译名会体现电影情节或主题。如电影It Happened One Night字面意思为“发生在一个夜晚”,讲述了一个记者与一个离家出走的名门淑女一段偶遇的爱情轻喜剧。中文译名为《一夜风流》,这一译名不仅反映了故事情节,而且不色情不暧昧,照顾到了中国观众重暗示重含蓄的习惯,令人拍案叫绝。此类经典的译名还有Gone with the Wind《乱世佳人》、Waterloo Bridge《魂断蓝桥》、Random Harvest《鸳梦重温》等。而西方人“研究问题都是把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抽象出最简单的因素”[2]。这种思维反映在电影片名上就是大量采用那些在影片剧情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事、地点等作为片名,如Erin Brockovich,Forrest Gump,The Great Waltz,Casablanca等,甚至往往简单的一个单词就是影片的片名。针对这类片名,为体现故事情节以照顾中国观众的观赏习惯,译者往往采取加译的方法,即根据电影的内容或类型,把观众未知的影片情节或主题明白地表达出来。比如希区柯克的经典悬疑片Suspicion,字面意思为怀疑,讲的是妻子怀疑丈夫这样一个情节,表现的主题是人的怀疑的力量。中文译名《深闺疑云》“信、达、雅”俱全,“疑云”二字蕴含许多神秘色彩,把希区柯克电影的风格入木三分地体现出来。此类经典的译名还有Saw《电锯惊魂》、Matrix《黑客帝国》、Ghost《人鬼情未了》、Island《逃出克隆岛》等。

另外,顺应论认为片名翻译的选择应该对语言结构进行动态的顺应和选择,[3]也就是有策略地选择那些顺应交际语境、顺应源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结构成分的翻译。汉语作为目的语语言,它的一大特色是大量使用四字短语。四字格这种语言形式内容言简意赅、形式整齐匀称、语音悦耳顺口,中国观众易于接受并乐于接受。因此,英文电影片名汉译大量采用四字结构或者直接将片名翻译为汉语成语,如影片Collateral,Entrapment,My Fair Lady翻译为《借刀杀人》《将计就计》《窈窕淑女》。而一些影片翻译成汉语时会套用某个现成的成语或俗语并稍加修改,比如影片While You Were Sleeping,Mad Money,Wallace and Gromit,分别套用“一见钟情”“点石成金”“掌门人”译作《二见钟情》《点爱成金》《超级无敌掌门狗》,真可谓妙趣横生。

三、从英文电影片名的传播中领会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片名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影片艺术性的展示和商业吸引力的大小,关系到影片的上座率。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无疑是重中之重,好的译名在推介影片、吸引观众、提高票房收入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导视作用。在英文电影介绍到中国市场后,片名汉译传播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许多不同的英文电影其汉语翻译都差不多。我们会发现银幕上一系列的“总动员”“一箩筐”等电影,而其英文片名却是千差万别,都有其特定的名字。皮克斯公司的Toy Story是世界上首部电脑制作的全3D动画片,于1995年11月22日在北美公映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无论票房和口碑都是极佳的。它在中国被译作《玩具总动员》,中国的银幕上“总动员”满天飞,在百度百科中输入总动员这一词条,会找到33个以“总动员”命名的影视剧作品。不夸张地说,几乎每年都有电影被翻译为“总动员”,以近几年为例,2004年的The Incredibles《超人总动员》、2005年的Valiant《战鸽总动员》、2007年的Ratatouille《美食总动员》、2008年的Wall·E《机器人总动员》。如此众多的片名翻译有着模仿旧译的特点,基于商业上的考虑去包装这些片名会让观众对影片产生直接认同。笔者认为,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电影宣传的途径远远跟不上西方,只好借用现有资源影响而保证票房的无奈之举。另外这是否说明了国人的“跟风”及“从众”心理以及影视翻译界急功近利的浮躁,因而在创新力上缺乏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由于历史地理原因及东西方不同的文明模式和文化精神,造就了东西方人民不同的人格结构和心理特征。西方“科学+商业”的文明模式和“理性+利益”的文化精神造就了自律人格,而中国“农业+伦理”的文明模式和“经验+实用”的文化精神成就了他律人格。[4]自律人格因为强调个性,因而有进取意识,有利于自身的快速发展。长期以来,西方人养成了开放包容的心理特征,看重独立自主精神。这种心理鼓励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形成创新思维,使人们敢于标新立异。而他律人格由于缺乏内在自我的支撑,故而依赖性太强,容易忽视、压抑个性。这也造成了国人封闭保守的心理特征。简言之,西方人相对更重个性,重创新;而中国人往往表现得更具趋同性,随大流。

虽然出于推介影片,激起观众的观看欲望的需要,可以利用观众背景知识,通过激活观众原有知识储备而模仿旧译。但如果只是一味地借用原有影片的影响,反而会适得其反。比如影片Bruce Almighty《冒牌天神》曾被译作《上帝也疯狂》,这明显是想借影片Sister Act《修女也疯狂》的东风,但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疯狂”的译名不如原来的译名接受度高。究其原因就在于《冒牌天神》成功地将影片中Bruce借用上帝“万能的力量”(Almighty)这一内容概括出来,观众很轻松地就获得了影片的有关信息,自然乐意走进影院观看。但《上帝也疯狂》这个译名却无法做到这一点,观众无法从中正确猜测影片内容甚至理解发生极大的偏差,反而丧失了其标志。另外,过多套用原有片名,银幕上出现一窝蜂地“魔鬼”“疯狂”,使得片名翻译缺乏特色,这种现象也受到翻译界的诸多谴责。[5]当然,现在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追求特色的翻译。如英文电影Wall·E,片名即是片中小机器人的代号,现在大部分网站和杂志还是坚持译作《机器人瓦力》,而非俗套的《机器人总动员》,这无疑是令人欣喜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夏之秋.趣闻英语手册[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2:156.

[2] 傅雷.论文学翻译书[A].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694.

[3] 王炤,井永洁.文化语境顺应与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01).

[4] 姚鹤鸣.弱国文化心态不是正常的文化心态[N].社会科学报,2007-01-11.

只言片语意思范文5

[论文摘 要] 作为承载西方文化的有效载体,电影以其独特的诠释方式在不经意间帮助学习者了解目的语语言和文化。英文电影片名其内含或反映的英语语言文化在当今的大学英语语言文化教学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内含的英语习语或俚语可以使我们更生动形象地了解英语文化,而在对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和接受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深刻感受到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审美特点和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差异。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深入,电影作为承载文化及语言的有效载体越来越显示出其在有效传播信息和搭建文化桥梁方面的优势。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意义,电影都能真实地反映目的语社会群体的思想状态和精神风貌,往往在不经意间帮助学习者了解目的语语言和文化。有鉴于此,英文电影在大学英语语言及文化教学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研究范围极广,可谓包罗万象。其中英文电影的片名往往负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对我们深入了解英语语言文化内涵及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有着重要意义。故本文将英文电影片名作为突破口,研究其内容、翻译和传播在大学英语语言文化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从英文电影片名内容本身学习英语语言文化

许多英文电影的片名本身即是英语习语俚语或者内含部分习语俚语,了解这些片名的来源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清晰地了解英语语言文化。

有很多英文电影,其片名即是一个英语习语或俚语。比如动作电影《虎胆龙威》,其英文片名为Die Hard,汉语字面意思为“死硬”。说来有趣,“死硬”这个词实际上来自英语的动词短语to die hard,die的意思是“死”,hard是“硬”,合在一起就是“死硬”,本意是“拼死抵抗”。这是源于英国“中萨克司团”的团长在一次战役中说的一句话:They(指士兵)were all die-hards(他们都是拼死抵抗的)。他把动词当名词来用了,所以这个团得到了一个外号,叫The Die Hards (拼死团)。[1]随着时间推移,今天已把词义演变为“死硬分子”,意思完全相同。汉语和英语的这种交融确实令人玩味。了解到die hard的含义及其历史渊源,更能有效地帮助我们理解电影主人公约翰·麦克蒂尔的果敢和坚毅的性格特征,同时也对其硬汉的形象印象深刻。英文电影片名使用习语,往往还具有双关含义。如奥黛丽·赫本主演的《罗马假日》,其英文片名Roman Holiday就是一个英语习语,但意思另有所指。“罗马假日”源于古罗马时代战俘或奴隶在公开场合彼此格斗或与野兽搏斗,供罗马贵族、奴隶主们观看取乐。换句话说“罗马假日”实际上是建筑在他人的痛苦上的快乐和享受,在英语里比喻“以欣赏别人受苦为乐的娱乐”。我们如果知道这一词组的含义,就会深入了解影片的内容,而欣赏电影名的一语双关。

除了片名本身就是英语习语之外,还有许多电影片名中包含英语习语或俚语。这类电影的命名和翻译往往根据电影的题材,找出一个契合的词组或习语,然后从中截取或加以改编。因此,观众一看到片名,首先能从字面的解读知道电影的大概情节,再间接联想到片名原来的出处。举例来说,电影《飞越疯人院》英语片名是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cuckoo’s nest”(字面意思是杜鹃巢)怎么和“疯人院”扯上关系了?这是因为杜鹃老是将卵产在其他鸟巢里,在英语里杜鹃的名声很臭,相应的cuckoo俚语解作“疯子”,因此Cuckoo’s Nest在英语中是精神病院的意思,译名《飞越疯人院》传神地体现了原片名和影片本身的真谛;而如果对此不了解直译为“飞越杜鹃窝”,那就贻笑大方了!

二、从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中体会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思维的外壳,受思维方式支配。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到中西语言的语言结构上亦是相差甚远。从思维方式上来说,“东方人重综合、重归纳、重含蓄;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2]。中国人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到电影片名的翻译上就是中国观众习惯于接受那些能够高度概括故事情节的片名,它有利于把握全剧的内容。因此英文片名翻译成中文时很多时候都会照顾到中国观众这种心理特点,其中文译名会体现电影情节或主题。如电影It Happened One Night字面意思为“发生在一个夜晚”,讲述了一个记者与一个离家出走的名门淑女一段偶遇的爱情轻喜剧。中文译名为《一夜风流》,这一译名不仅反映了故事情节,而且不色情不暧昧,照顾到了中国观众重暗示重含蓄的习惯,令人拍案叫绝。此类经典的译名还有Gone with the Wind《乱世佳人》、Waterloo Bridge《魂断蓝桥》、Random Harvest《鸳梦重温》等。而西方人“研究问题都是把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抽象出最简单的因素”[2]。这种思维反映在电影片名上就是大量采用那些在影片剧情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事、地点等作为片名,如Erin Brockovich,Forrest Gump,The Great Waltz,Casablanca等,甚至往往简单的一个单词就是影片的片名。针对这类片名,为体现故事情节以照顾中国观众的观赏习惯,译者往往采取加译的方法,即根据电影的内容或类型,把观众未知的影片情节或主题明白地表达出来。比如希区柯克的经典悬疑片Suspicion,字面意思为怀疑,讲的是妻子怀疑丈夫这样一个情节,表现的主题是人的怀疑的力量。中文译名《深闺疑云》“信、达、雅”俱全,“疑云”二字蕴含许多神秘色彩,把希区柯克电影的风格入木三分地体现出来。此类经典的译名还有Saw《电锯惊魂》、Matrix《黑客帝国》、Ghost《人鬼情未了》、Island《逃出克隆岛》等。

另外,顺应论认为片名翻译的选择应该对语言结构进行动态的顺应和选择,[3]也就是有策略地选择那些顺应交际语境、顺应源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结构成分的翻译。汉语作为目的语语言,它的一大特色是大量使用四字短语。四字格这种语言形式内容言简意赅、形式整齐匀称、语音悦耳顺口,中国观众易于接受并乐于接受。因此,英文电影片名汉译大量采用四字结构或者直接将片名翻译为汉语成语,如影片Collateral,Entrapment,My Fair Lady翻译为《借刀杀人》《将计就计》《窈窕淑女》。而一些影片翻译成汉语时会套用某个现成的成语或俗语并稍加修改,比如影片While You Were Sleeping,Mad Money,Wallace and Gromit,分别套用“一见钟情”“点石成金”“掌门人”译作《二见钟情》《点爱成金》《超级无敌掌门狗》,真可谓妙趣横生。

三、从英文电影片名的传播中领会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片名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影片艺术性的展示和商业吸引力的大小,关系到影片的上座率。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无疑是重中之重,好的译名在推介影片、吸引观众、提高票房收入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导视作用。在英文电影介绍到中国市场后,片名汉译传播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许多不同的英文电影其汉语翻译都差不多。我们会发现银幕上一系列的“总动员”“一箩筐”等电影,而其英文片名却是千差万别,都有其特定的名字。皮克斯公司的Toy Story是世界上首部电脑制作的全3D动画片,于1995年11月22日在北美公映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无论票房和口碑都是极佳的。它在中国被译作《玩具总动员》,中国的银幕上“总动员”满天飞,在百度百科中输入总动员这一词条,会找到33个以“总动员”命名的影视剧作品。不夸张地说,几乎每年都有电影被翻译为“总动员”,以近几年为例,2004年的The Incredibles《超人总动员》、2005年的Valiant《战鸽总动员》、2007年的Ratatouille《美食总动员》、2008年的Wall·E《机器人总动员》。如此众多的片名翻译有着模仿旧译的特点,基于商业上的考虑去包装这些片名会让观众对影片产生直接认同。笔者认为,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电影宣传的途径远远跟不上西方,只好借用现有资源影响而保证票房的无奈之举。另外这是否说明了国人的“跟风”及“从众”心理以及影视翻译界急功近利的浮躁,因而在创新力上缺乏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由于历史地理原因及东西方不同的文明模式和文化精神,造就了东西方人民不同的人格结构和心理特征。西方“科学+商业”的文明模式和“理性+利益”的文化精神造就了自律人格,而中国“农业+伦理”的文明模式和“经验+实用”的文化精神成就了他律人格。[4]自律人格因为强调个性,因而有进取意识,有利于自身的快速发展。长期以来,西方人养成了开放包容的心理特征,看重独立自主精神。这种心理鼓励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形成创新思维,使人们敢于标新立异。而他律人格由于缺乏内在自我的支撑,故而依赖性太强,容易忽视、压抑个性。这也造成了国人封闭保守的心理特征。简言之,西方人相对更重个性,重创新;而中国人往往表现得更具趋同性,随大流。

虽然出于推介影片,激起观众的观看欲望的需要,可以利用观众背景知识,通过激活观众原有知识储备而模仿旧译。但如果只是一味地借用原有影片的影响,反而会适得其反。比如影片Bruce Almighty《冒牌天神》曾被译作《上帝也疯狂》,这明显是想借影片Sister Act《修女也疯狂》的东风,但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疯狂”的译名不如原来的译名接受度高。究其原因就在于《冒牌天神》成功地将影片中Bruce借用上帝“万能的力量”(Almighty)这一内容概括出来,观众很轻松地就获得了影片的有关信息,自然乐意走进影院观看。但《上帝也疯狂》这个译名却无法做到这一点,观众无法从中正确猜测影片内容甚至理解发生极大的偏差,反而丧失了其标志性功能。另外,过多套用原有片名,银幕上出现一窝蜂地“魔鬼”“疯狂”,使得片名翻译缺乏特色,这种现象也受到翻译界的诸多谴责。[5]当然,现在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追求特色的翻译。如英文电影Wall·E,片名即是片中小机器人的代号,现在大部分网站和杂志还是坚持译作《机器人瓦力》,而非俗套的《机器人总动员》,这无疑是令人欣喜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夏之秋.趣闻英语手册[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2:156.

[2] 傅雷.论文学翻译书[A].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694.

[3] 王炤,井永洁.文化语境顺应与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01).

只言片语意思范文6

[关键词]《2012》;电影;翻译技巧;意译;大众化

一、电影字幕翻译的特征与理论

影视翻译具有五大特征:凝听性、综合性、瞬间性、通俗性、无注性,字幕翻译具有短时存在性、语言融合性、空间局限性,也就是说字幕的翻译过程中具有文本性和质量性的限制与形式还需考虑到数量上的分装布局以及字幕在银幕上走动时间和空间位置上安排都有其特殊性,不能因为翻译者自身的个人情感状态对译文的根本要求随意处理。在影片里出现的人物对白的内容不能添加注解所以要做到浅显易懂,同时尽可能与该影片情感走向和文体语言风格保持一致,也就是保存影片中异国情调而不因为语言上的转换过程中而流失其原汁原味。

由施莱尔・马赫提出:“要么让作者靠近读者,要么让读者靠近作者”的观点。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越发密切同时又要在其积极融合的过程中保证其基本精神内涵的完整性。故而影视翻译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法则:异化法保留了原文最自然的状态,随之也造成了幻想空间,观众对其不了解激发了智慧和想象力去试图理解其中的他类民族文化的内涵;归化法则把原文的文化集合为目标翻译语言文化日常的行为模式中去,避免文化的冲突,加强了观众的理解和跨文化的交流。根据影片的需求采取原对话的完整翻译或是删改其主要目的在于更易调动观众的情绪,使影片高潮迭起的戏剧效果加剧。

二、《2012》翻译技巧分析

影视翻译需要配音以及字幕声画同步,与其他文体翻译不同的是它具有特殊的翻译手段和方法,只要在保证对白译文能清晰表达原文的意义的基础之上,只要能令观众短时间内清楚明了原文大概意思和内涵,对原文稍作裁剪都是在允许范围之内。以下是针对《2012》影片翻译的技巧进行分析。

(一)片名的分析

金堤在金奈达提出“功能对等”的概念后又加之进一步阐述,梳理为三项概念:接收概念、效果概念、对等概念,这三项概念强调对影片信息的概括以及接受者对此的理解和感受,主要精神和具体事实和意境氛围必须要达到对等关系,《2012》的原名“再见亚特兰蒂斯”,需要普及一下的是,亚特兰蒂斯是传说中曾经繁盛一时后又被灾难毁灭的城市,而2012曾被玛雅人预言是世纪更新换代人类灭亡上古文明复活的最后的日子,加之2012年以前种种环境灾难现象的扩大化和严重化更令人们在与影片同环境下把焦急于生态环境的情绪代入的心理。经过艺术处理和现实问题的渗透加工以及观众舆论效果更容易造成不同的反响和轰动,在翻译的过程中,“再见亚特兰蒂斯”这个携带强烈的西方文明味道的创词经过二度翻译转换成了《2012》,影片《2012》片名采用了意译法结合了当时玛雅人的预言末日危机在中国本土的影响以及融入了中国文化独有的意境,在二次创作改动后更容易激起观众的欣赏欲望,其片在片名上的翻译可以说是可圈可点。

影片的片名往往体现的是影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信息的传递,奠定了全片的感情基调,也作为制片商与观众首次沟通接触的第一窗口,加之人类的短期记忆是十分有限的,片名要简短并朗朗上口,才能使观众第一眼便记住。而片名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票房收入的高低,因此经过二次改造翻译后的片名必须具目的性和原则性,它体现了信息价值的原则、文化审美价值的原则以及商业价值性的考量。

影片的片名一般做三种翻译方法和技巧:音译法,就是根据发音将片名稍作改动,保留洋滋味;直译法,因为中西的语言规则不同,实际上是做不到一个不漏地翻译的,恰当的翻译能带来原文本身所强调的文化信息;意译法,丧失了源语的形态,根据本土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背景以及审美价值稍作改动,如果使用不恰当极容易曲解了源语原文本来的意思。

(二)专业名词的翻译

既然影片翻译与其他的文学翻译追求高规格的情感贯通不同,只讲究通俗流畅、简单易懂,那么专业名词也应该以通俗化和口语化的改造来迎接翻译的洗礼的观点是错误的,专业名词必须区别对待,一般会采用直接翻译、异化翻译等为保留其文化特性。科幻电影之所以与其他类型的电影分属不同区域,是因其通过视听说手段后所讲述刻画的内容都会涉及某个科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并紧密相关,但常常科幻片里涉及的科学技术是在现有的科技无法达到但又在基础上做出了虚幻性的构思,而这些专业知识几乎是被编导特意借来表达影片的核心科技的理念。科技翻译工作者必须熟悉而且能够理解这些词的意思,而不至于胡乱翻译令这部科幻片缺少甚至是扭曲了科学实际理论的参与,以至于对观片群众造成不必要的影响。而在影片《2012》中很多的自然景观和关于太阳系灾难以及地表出现的危机上更大程度实际地靠近现实生活,在考量世纪末日所带来气象变化时也做出了合理的解释。例如在片中出现的“It looks like the neutrinos coming from the Sun…have mutate din to anew kind of nu clear particle.”译文为:“好像是来自太阳的中微子……已经变成了一种新型的核粒子。”直接的翻译令观众及时掌握这些未解之谜的专业术语的说法,专业词汇的使用能拉近影片表现的实际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影片的逼真性和消息具体化,易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和沉思。

(三)翻译影视对白的要求和应避免的问题

所以作为文学翻译的分支之一的影视翻译也需要再创造追求其艺术美,在影片《2012》中有许多再创造的影视翻译有个很成功的例子就能够体现出这一点,“I wish you could see what Im seeing people.I wish you could be here with me!”翻译成“希望你们能够看到,希望你和我同在这里!”这样的直接翻译使得震后感就少了许多,过于欧化,机械而盲目地照办原片的句式,而再次被翻译为“多希望你们能够亲眼目睹,多希望你们能够身临其境”时,赋予诗意后的句子里面激荡着疯狂奔向毁灭死亡的美感就像是飞向烈火中奋不顾身的飞蛾,这样的浓稠的撕裂情绪迸发更适合影片那个衣衫褴褛鬓发凌乱的男人的形象。强调二次改造的过程中的美感,当然并不是说任由译者的知识组建进行毫无章法的自由艺术发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避免误译和过度本土化,讲究不能太过于直白可以据情使用一定美感的辞藻,旨在透过剧情本身的发展和人物的情感理解再创造个性化、口语化语言,保留影片中文化内涵的意象美,同时还要根据目标语言文化的日常生活状态加以调和,而且再创造的内容基本只能是根据原文所表述提供的信息二度创造,不能令文中的意思脱离原文所解或是有较大幅度甚至是扭曲了原意的变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形神兼备。电影作为沟通和传播人类文化交流的一个载体,它具有大众性是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而作为输出情感的主体的影片对白则是影视作品中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和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承载主题思想、体现角色性格特征和发展铺设剧情以及作为剧中人物与观众进行情感、思想交流融合的最直接媒介的不可轻易取代的重要作用,影视翻译作为一门艺术体,也必须从三个角度文化、信息、美学方面考虑出发,旨在表现非本土语言影视剧的人文价值、思想价值、艺术价值,它发挥着一个国家的观众与西方语言电影交流的纽带作用,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也要考虑到跨文化因素对影片翻译的制约以及东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都大不一样,中国人追求辞藻的舒适性还有韵律节奏的协调性上都有不同追求。

(四)背景地域名称的翻译

影片《2012》包含了许多地域背景,如曼哈顿海滩和邱明谷、黄石公园等特殊地域环境的场景切换,影片中所描述的空间地点几乎辐射了整个地球,而仅仅通过158分钟便创造出远比电影时长超出许多的3年长时空的虚构时间空间。字幕的出现安插标注地域和所处的时间,灵活调动了时间和空间的关系而不会令观众因为影片所涉及的地理环境太多而产生繁杂混乱的想法,尽管闪现的速度快但是细致的程序化的翻译小细节能让观众短时间充分了解背景知识,增加了科幻影片的真实性和亲近感,其发挥作用是不能被忽略的,只有把握好小细节并进行认真的梳理工作才能令观众从头到尾完整而清晰地享受这场视听盛宴。

(五)后期配音的技巧分析

配音在保证译文准确、生动富有情感的基础上,争取在配音时长短频率节奏以及换气停顿甚至是口型等方面都尽可能和片中人物讲话时的神情还有口吻一致。如果只是简单翻译原文的意思,然后生搬硬套,极容易造成低水平的口不对音的情况,而这样明显的破绽只会令观众感觉很不自然对影片评价大打折扣,可以看到在影片《2012》中科幻结合的同时人物情感上的宣泄力度充足,可以说归功于其把口型话的技巧性发挥到了极致,人物情感对话自然流畅,甚至把破口大骂、极力压抑的喜怒哀乐等情绪都尽可能保全人物说话的语气动态,在字幕表达不从充分的时候,观众可以从配音上得到情感上的填充补偿。

三、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壮大,21世纪全球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和各国文化交流的频繁紧密,影视必将成为人类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科幻灾难大片《2012》无论从制作工艺还是后期翻译处理上都可以说是一部制作极其优秀的作品,从它的翻译技巧可以体悟出,在处理翻译中的文化信息时,需介入本土语言拉近距离又该吸纳外来文化的别具一格的表达方式。片名要深刻形象易记,字幕翻译则必须讲求简洁生动、清晰易懂,在形式取舍上必须结合原文中的语境、对语义要有一定程度的认知,通过意译、直译等翻译手法再创造,后期配音上更要注重对字幕的搭配性还有情绪以及画面上的统一,只有不断提高这几个方面的翻译水平和准确度,才可能尽量将影视作品最香最淳的一面尽善尽美地呈现给观众。

[参考文献]

[1] 叶长缨.电影对白配音翻译最佳关联的实现[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2] 王莹.从观众因素看影视翻译的标准[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06).

[3] 龚瑜行.影视翻译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2).

[4] 何甫权.翻译应尽量保持原作风格――兼谈影视剧字幕翻译[J].科技信息,2009(24).

[5] 孙雪薇.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策略[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