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漂移假说范例6篇

大陆漂移假说

大陆漂移假说范文1

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恩格斯

3亿年前,地球是一个庞大的原始大陆?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偶然翻阅世界地图时,发现一个奇特现象:

大西洋的两岸――欧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遥对北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非常相似,这边大陆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边大陆的凹进部分凑合起来:如果从地图上把这两块大陆剪下来,再拼在一起,就能拼凑成一个大致上吻合的整体。

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这位青年学家的脑海里突然掠过这样一个念头: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是不是曾经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从前它们之间没有大西洋,到后来才破裂、漂移而分开的?

魏格纳结合他的考察经历,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

在距今3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和岛屿都连结在一块,构成一个庞大的原始大陆,叫做泛大陆。泛大陆被一个更加辽阔的原始大洋所包围。后来从大约距今两亿年时,泛大陆先后在多处出现裂缝。每一裂缝的两侧,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裂缝扩大,海水侵入,就产生了新的海洋。相反地,原始大洋则逐渐缩小。分裂开的陆块各自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形成了今天人们熟悉的陆地分布状态。

经过验证,魏格纳的假设是正确的。

一切科学都始于假说

赫胥黎说:“一切科学都始于假说。”确实,人类许多发明创造来源于科学的假设,如天文学中的哥白尼太阳中心说:地质学中的大陆漂移说、板块结构说、海底扩张说,医学中的克山病因假说:癌症病因假说,数学中的“歌德巴赫猜想”等等。假设可以提高自己的想像力。围绕假设进行想像的方法就是假设想像法。假如我是秦始皇……

经常向自己提出一系列的“假如……”,并努力去回答它们,就能够激发你的想像,提高你的想像力。假设的答案越多越好,这样可以帮助你想像得更加全面。例如:“假如我是秦始皇……”你可以想像自己当了秦始皇后的生活情形,也可以想像当了秦始皇后在治理国家时采取什么政策,还可以想像怎样避免秦国的灭亡等等。只要你觉得跟秦始皇有关的内容都可以进行想像。

进行假设想像时,假设的问题可以自己设计,设计得越奇特越好,这可以激发你的创新想像力。你还可以邀请你的同学朋友一起来讨论问题的答案,答案也是越奇特越好。

[练一练]

请根据以下一些假设进行想像,想像的内容越细致越好。

假如每人都能活到200岁……

假如我是外星人……

大陆漂移假说范文2

大陆漂移的原因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那么,大陆为什么会移动呢?科学研究证明,原因在地球的内部。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的厚度在海洋下约为7.2公里,在陆地大约为40公里。地壳下面是地幔,其厚度大约为2865公里,地幔下面是地核——2270公里厚的熔铁外核和直径大约为2400公里的内核。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现固态。到目前为此,大部分人仍认为,地球上大陆移动(也称大陆漂移)的原因在于地幔上部产生的热对流,而热源是由地幔中的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的。但是最新研究成果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通过使用金刚石和钻枪模拟地核压力的实验,并用钻石、红宝石、激光束和特殊子弹时铁加压和升温,模拟确定铁在地核压力下的熔点,得出结论认为:地核温度为6880℃,不仅较以前人们认为的2700~3700℃要高几千度,而且较太阳的表层温度5760℃还高。而以前对地核温度的估计,是根据对地幔的熔岩进行温度测量后使用类推法而得出的。新的实验说明,形成被称作大陆漂移或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的热源是地核,而不是地核上面的地幔。这就是说,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这给我们研究地球运动的规律提供了新的线索。新计算的地核温度说明,地幔和外核的中间地带的作用就像一个压力锅,它使绝大部分地核热量不能释放出来,但却又允许少量热量溢出,使地幔在称作热对流的过程中缓慢沸腾,在沸腾时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从而引起地壳的运动,造成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的爆发。也就是说,地球上大陆移动的原因是由于整个地幔的对流。新计算出的地核温度还说明,这个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而是46亿年前地球形成时由气体、尘埃和大块物质的碰撞而产生的,这些物质组成了早期的太阳系。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词。地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蜕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为什么选用铁来进行实验?3.“大陆移动”、“大陆漂移”在第四段中还有一种说法,是什么?4.第五段中画线的词“沸腾”,通常是指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的现象,在本文中特指什么现象?5.对地核温度的断定,文中有两个数据,一个是2700~3700℃,一个是6880℃,哪一个可信度高?为什么?6.关于大陆移动的原因,新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理论有许多不同之处,下面几项理论不存在争议的一项是()A.只有地幔上部才有热对流。B.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C.地核的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D.地核的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固态。7.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参考答案1.màn,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部分。hé,地球的中心部分。tuì,发生质变。2.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之所以选用铁来进行实验,是因为地核的外核是熔铁。3.“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4.在本文中特指在地幔热对流过程中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的现象。5.后者可信;因为前者是用类推法估计的,后者是用模拟实验得出的。6.D7.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引资料、打比方。

大陆漂移假说范文3

网络语言因其表达生动、活泼、形象、幽默,交流方便、随意、快捷而被网民接受并不断在网络交流中得到应

>> “漂移的社会”如何不再漂移 漂移的学校 漂移的中国 漂移皇帝的圣经 漂移背后的精彩 漂移车手的故事 缥缈:“漂移”的股市等 漂移中的海景酒店 打工文学的“漂移地图” 孤独的西南漂移王 漂移的旅行者 漂移族的必备装备 学漂移的那些日子 “漂移的冰山”和“飞逝的水漂” 躁动的画幅 漂移的态度 山道漂移:不要命的旅程 大陆漂移的假说 巨变时代的品牌定位“漂移” 无常世事中的情爱漂移 会走漂移的国产“机械爬虫” “美术符号”:漂移的能指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人民网.李双江与李刚齐名被评为“四大名爹”.2011年9月10日,

[4]百度百科.俯卧撑_百度百科.http:///subview/151130/5402682.htm.

[5]百度百科.兰州烧饼_百度百科.http:///subview/1603400/12026010.htm

[6]维基百科.绿茶婊_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wiki/%E7%BB%BF%E8%8C%B6%E5%A9%8A.

[7]闪雄.网络语言破坏汉语的纯洁.语文建设,2000(10):15-16.

[8]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3):102-106.

[9]施春宏.网络语言的语言价值和语言学价值.语言文字应用,2010(3):70-80.

[10]王德亮,仲梅.网络语言:语言史上的一场革命[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6):33-36.

[11]牟玉华,谢旭慧.“网络语言”影响下的汉语、汉字发展趋势[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6)P:116-119.

[12]沈怀兴.网络语言冲击语文教学,怎么办?[J].语文建设, 2006(11):36-37.

大陆漂移假说范文4

但是,在地理景观上,南极和北极是截然不同的。南极是大陆,北极是大洋,这又是为什么呢?

科学并不神秘,恰恰相反,在我们司空见惯的生活中,就包含着极其深刻的科学,在中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之后,当人们终于把各大陆的轮廓比较准确地绘制到地图上时,便看到了一个极其有趣的事实,即大西洋两岸的陆地凹凸对应,大小一致,就像是一张报纸被撕成了两半。然而,也许是熟视无睹的缘故,虽然许多人都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却没有把它当成一回事。

实际上,早在1620年就有人提出过,根据大陆的形状来看,南北美洲有可能曾经和非洲及欧洲大陆连接在一起。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并没有实际资料作证据,也就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到了19世纪末期,由于地质资料愈来愈丰富,有人又重新提出这一问题。例如,奥地利的地质学家休斯,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石非常一致,地层也非常接近,因而大胆地将它们拼凑在一起,构成一块单一的大陆,并称之为冈瓦纳古陆,进入20世纪以后,地球科学的积累达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程度,人们的观念正面临着一场新的变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顺应时势,再一次举起了大陆漂移这面旗帜。

1912年,魏格纳在一次演讲中,列举了大西洋两岸多得惊人的化石及岩层和地质构造的相似性,说明它们有着亲缘关系。他认为,大西洋两岸的大陆,就像是一块撕成两半的报纸,当把它们重新拼在一起时,上面的字迹就能一一对应。1915年,魏格纳发表了他的名著《大陆与海洋的起源》一书,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在地质界引起轩然大波,一直争论了半个多世纪。争论的焦点,就是力源问题,要使如此巨大的大陆块体沿着水平方向发生漂移,没有一种相当巨大的能源作动力,是绝对不可能的。魏格纳认为,既然地球的物质在重力(即引力)的作用下能够发生垂直流动,那么,在水平力的作用下,同样也应该能够沿水平方向移动。但是,垂直力源(重力)无处不在,水平力到哪里去找呢?而在魏格纳的时代,由于条件所限制,这种力量是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来的。这就是大陆漂移学说难以为人们所接受的最根本的原因。尽管如此,魏格纳对此却坚信不移。

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海洋地质学家在研究洋底地形时发现,所有大洋的中部都有一条连绵不断的海底山脉,长达数万千米,人们把这海底山脉叫做大洋中脊。测定了大洋中脊大量岩石标本的绝对年龄以后,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所有的大洋中脊都很年轻,都是在大约1.35亿年以前开始的白垩纪之后形成的。后来,人们在测定大洋中脊两侧岩石标本的绝对年龄和磁性时,又发现了一个更加奇怪的现象,即从中脊往外,岩石的年代越来越老,而岩石的磁性则成明显的条带状,而且两边是对称的。经过精心研究和对比,人们恍然大悟,由于地幔对流的结果,下面的物质正在沿着大洋中脊上升,从而把大洋中脊两边的海底板块持续不断地往两边推移。科学家据此提出了海底扩张的假说。而海底扩张,正是大陆漂移的原动力。长期困扰人们的力源问题,终于迎刃而解了。魏格纳的学说在被讥讽和嘲笑了几十年之后,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现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以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都是连在一起的,魏格纳当时把这块联合大陆称为潘加(希腊语,即所有的大陆),亦称“联合古陆”。后来由于地幔对流,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北面的一块叫做劳亚古陆,南面的一块就是冈瓦纳古陆,这就是所谓的板块运动。再后来,这两块古陆也相继四分五裂,前者形成了北美洲和欧亚大陆,后者则分裂成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

最近几年,通过全球性陆地和海洋地质及地球物理的综合研究,特别是对南极大陆的考察和研究,人们对于大陆漂移和冈瓦纳古陆的解体过程,逐渐有了清晰的认识:在3.5亿年以前,地球是寒冷的,联合古陆南部的大部分都被冰雪覆盖。到大约2.8亿年以前,地球开始转暖,温带的气候从南纬40度一直延续到南极,那时的南极大陆长满了茂盛的阔叶林。到2.2亿年以前,地球上出现了陆栖和水陆两栖的爬行动物。从1.9亿年以前开始,地球进入了一个强烈的火山活动的高潮期。100万年以后,即地质上的三叠纪末期,联合古陆北半的劳亚古陆和南半的冈瓦纳古陆开始分离。差不多与此同时,这两块古陆本身也开始解体。又过了6500万年,大约在1.3亿年以前的侏罗纪末期,北大西洋和印度洋大规模地张开,北美洲和欧亚大陆开始分开,非洲和澳大利亚开始分离。由于裂谷的产生,南大西洋开始形成,大约在7500万年以前,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相撞,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到大约5000万年以前,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开始分离,南极大陆开始缓慢地往南移动,逐渐到达它现在所在的位置。从大约3500万年以前开始,南极周围的海洋开始变冷,海岸地区的森林减少。到2000万年以前,南极大陆又重新为冰雪所覆盖,并且与其他大陆完全脱离,形成了现在的格局。这次形成的大冰盖,一直延续到现在。也就是说,现在的南极冰盖,已经有2000万年的历史了。大约500万年以前,南半球的气候变得更加寒冷,在冬季,大洋里的浮冰往北一直延伸到南纬45度左右。奇怪的是,在这期间,地球上的气候是不对称的,北半球相当暖和,以至北极地区是一片无冰的海洋。直到250万年以前,北极地区才开始结冰,成为名副其实的北冰洋。而且有迹象表明,在那之后,北冰洋里的冰盖似乎还曾经消融过。

这就是南北两极的由来及其地质演化史。

大陆漂移假说范文5

图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精心选择恰当、新颖的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他们产生想象和情感活动,使单调沉闷的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进而收到良好的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例如为了直观表示某地的气候类型,往往用曲线图表示各月的平均气温,用柱状图表示各月的降水。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和培养想象力,常把地理轮廓图人为想成某些事物。

一、读气温曲线图,区别各气候类型的气温状况 (1)热带气候的气温曲线图较平直,年温差很小,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四季皆夏。

(2)亚热带气候的气温曲线图弯曲变大,说明气温年较差显著增大,但最冷月气温仍在0℃以上,冬季温暖。

(3)温带气候的气温曲线图弯曲变化更大,气温年较差大,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夏热冬冷四季分明。

(4)极地气候的气温曲线图弯曲也大,除最暖月气温在0℃以上外,其他各月气温都在0℃以下。

二、读降水柱状图,区别各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1)热带气候①热带雨林气候的柱状图起伏不大,年降水总量居各气候类型之首,且降水全年分配均匀。②热带草原季风气候的柱状图起伏较大,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③热带季风气候的柱状图起伏最大,年降水总量大,降水分布不均,集中在夏季。④热带沙漠气候的柱状图几乎没有水柱,全年降水极少。

(2)亚热带气候①地中海气候的柱状图最奇特,气温曲线图的高峰区,对应的是降水柱状图的低谷区,也就是说夏季少雨,冬季多雨。②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柱状图起伏不大,夏季风来临,带来大量降雨;冬季风时,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降雨减少。

(3)温带气候①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柱状图最平缓,各月降水分布均匀,②温带季风气候的柱状图起伏也大,降水分布不均,雨热同期。③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柱状图起伏平缓,降水总量小,冬夏降水差别不大。

(4)极地气候的柱状图水柱极低,全年降水很少。

三、读地理轮廓图,培养学生想象力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就是靠地图产生的灵感。魏格纳在卧床养病时,闲看墙上的地图,忽然注意到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十分吻合,他认为这不是偶然的巧合,便大胆假设:南美洲大陆与非洲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漂移分开了。他根据对两个大陆上的地层、岩石及古生物化石对比研究,最后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说,为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大陆漂移假说范文6

能力和培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大胆猜测想是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猜想思维和能力呢?笔者通过地教育实践中的尝试大胆提出了一些方式方法。从猜想的重要性、猜想的特点、培养猜想思维的几种方法这几主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猜想

创新

思维

培养

当时代的步伐迈入二十一世纪,人们惊喜地发现这是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科技产品已悄悄走进平常百姓家;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陈旧的观念、陈旧的思维已不适应新的时代;创新思维、创造力已盛典为当今的热门话题。然而在众多培养创新思维、创造力的方式、方法中很少见到猜想能力的培养。笔者粗浅地认为猜想能力的培养也是创新思维、创造力培养的一个很得要组成部分。自然科学新教材已把“假说”合适为一种科学主法列入教材内容。什么是假说?它是一种科猜测。帮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猜想思维的培养应引起自然科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猜想的重要性

猜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它是人们在已有知识的事实基础上,对未知的事往返及规律作出的一种大胆的假设或提出预批语的看法。它出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活动,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是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综观自然科学的发展史,猜想思维在基础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并起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如:爱因斯坦的量子假说: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说;道尔顿的原子假说;阿佛加德罗的分子假说;天文学中太阳系起源假说;地下学中的大陆漂移说……伟大的猜想造就了非凡的智慧,掀起了一系列重大的科学技术革命,使人类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由此可见,自然科学实践中有意识、有计划地鼓励、培养学生科学猜想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猜想的特点

1、科学性

猜想是以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并非胡猜瞎说。如:道尔顿原子论的建立是近代化学发展中的一次重要的理论综合,它以一些化学基本定律和化学实验为依据;阿佛加德罗在新的科学事实和原子论的基础上,以盖吕萨克的实验为基础,进行合理的推论,引入了分子的概念,提出分子假说。再如,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对对苯分子结绝的猜想:有一天凯库勒苦苦思索苯分子结绝进,在炎炉边朦入睡,梦见放全碳原子组成“蛇”,断地“弯弯曲曲地蠕动着”,突然咬住自己的尾巴不动了,凯库勒由此猜想到苯的环状结构。如果没有凯库勒如十二年的苦苦研究和深厚的化学知识作为基础,仅凭“南柯一梦”是得不到的。

2、猜想性

猜想是一种超前思维具有一定的猜测性,与已成为确实的理论相区别,它的结论是否正确需要通过实践的验证才能确定。如:分子说,在开始形成时就有一定的事实根据,但还不完善,还未完全得到证实,因为人们还无法直接观察到分子,还没有从间接方法证实分子的存在。随时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分子有了理一步的认识,人们用电子显微镜已经能观察到某些物体的分子,这时分子说得到充实和完善井由猜想转化为理论。

3、创造性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一切创造活动都需经认真思维,作大胆猜想才能实现。猜想思维往往能透过纷繁的现象直接涉及一物本质,重新安排已有认识,创造出新的以验形象,或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三、培养猜想思维几种方法

1、丰富知识,奠定猜想基础

猜想的科学告诉我们,猜想并非凭空捍造成,需要科学依据,故在教学法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先要奠定猜想。即要有各种经历、各种经验,广泛的生活面、知识面和阅读面。这些潜在的东西一旦被特来的住处激发就产生思想的火花。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得威尔逊的成功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青年时期他曾到过英国本内维斯峰天文台,山上云雾飘渺的景象给他级深的印象。在他研究显现电子路径仪器时,云雾成了他猜想的一个闪光点,后来他成功地研制出电子云室。

自然科学这门综合学科能很好提供给学生包罗万象的知识:一彩缤纷的生物世界、变幻莫测的化学世界、奥妙教材本身即为学生的一个很好的知识宝库。我们惊喜地发现,自然科学新教材已不是一本“死书”,它把同学们引进大自然,融入生活,所以我认为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要把“活书”教“死”是学生建立扎实、广阔的知识基础的一个有力保证。其次,教师要把“通才”教育作为教学和指导思想,正确引导学生,要广泛涉猎多门学科。

2、改变观念,培养猜想信心

有这样两个故事:一个中国的幼儿教师要小朋友模仿他画画,其中有个小朋友画好后添了与图不相称的一只小鸡,结果遭到了教师的批评;同样一个美国的幼儿教师要小朋友画一个苹果,有个小朋友把苹果成“方”的,教师问他:“为什么把苹果画成‘方’的呢?”小朋友说:“因为圆苹果总是人桌子上掉下来”,老师真诚鼓励他说:“希望你以后培养出‘方’苹果。”中国教师偏爱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的学生,无形中挫伤了学生大胆思维的自信心,我们何不学学美国的那位幼儿教师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每一册自然科学课本中都有一些“探索与研究”的题目,这些都是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测的教材。例如:第三册课本《探索与研2》:收集生活和生产中增大、减少摩擦的实例,在收集的同时,可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一个没有摩擦的世界是怎样的?再如:第四册课本《探索与研究2》:研究不同金属跟稀硫酸反应的快慢。在实验前,凭对铜、锌、铁、铝这些金属的了解,先猜想一下:谁产生氢气最快。不管结果是否正确,老师都有要折住他的某个创意加以表扬,培养其猜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诱导启迪,激发猜想兴趣

自然科学教材有的阅读材料,有科学家的介绍、科学史的介绍、科学史的介绍、科技产品的介绍。例如:第三册阅读材料中介绍了牛顿,第四册课本阅读介绍了道貌岸然尔顿的原子论,第五册阅读材料中介绍了钱三强和邓稼先,这些科学家的三究生涯中都在运用猜想这个武器去揭开大自然的奥秘。激发学生渴望自己能运用猜想去探索世界。

这种情感若能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亲身与慢能使学生兴趣大大加强。例如:第一册课本关于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一节内容,教师先不要把这种学说搬出来,在课堂上先展示一世界地图,观察海洋与陆地全貌,然后第个同学发下一张小地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胆猜想:地求上的陆地和海洋自三以来就是这样吗?其间给同学两个提示:1、南美洲和非洲都有一样的鸵鸟,而鸵鸟不会飞:2、大家可以把地图上的陆地剪下来拼一拼。结果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中也提到:地球上的大陆原来是连在一块的,后来收于各种原因,分成必块在海洋上漂移分离。这时老师大中赞赏地说:“你们猜测得很好,跟德国著名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一模一样。同学们一听跟科学家上提并论,兴致大增。

4、勤思善论,提高猜想能力

猜想也是一种思维,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在自然学教科学教学中通过观察、实验、实习、调查等汪些方法手段提高猜想能力 。自然科学新教材中有大量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兴趣小实验和实习编排等,教师在实验前习惯地要学生根据已学知识猜测结果,或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然后用实验加以证明。例如:第五册实验实习册中,验证浓硫酸特性——脱水的性的一个兴趣小实验,实验前要求同学们依据:蔗糖的结构和浓硫酸的脱水性,猜测实验可能发生的结果,出现的现象,然后通过实验加以证明。再如: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的一个喷泉实验,实验前要求民学们结合:氢氧化钠要吸收二氧化碳:大气压:酚酞变色的性质,猜测实验田结果,然后验证。经常驻性的锻炼,可能提高同学们的猜测能力。

5、注重实践,正确评价猜想

猜想的猜测性告诉我们,它的结论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的检才能确定。故在培养学生猜想能力的同时,必须注重实践正确评价。例如:铁在潮湿环境中容易生锈,但在干燥环境中却难生锈 。根据这个现象进行猜测:1、是铁跟水作用的结果:2、是铁跟水空气共同作用的的结果。引导学生进行推理,结果第一种情况正确,那么铁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跟水接触就会生锈:第二种情况正确,那么铁就必髯在既有空气又有水的打件下生锈。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取三支试管,三块铁片。在第一支试管中放少量蒸馏水,把铁片放入,让其一半露出水面:第二支试管中放满蒸馏水,把铁片放入并加塞;第三支试管放入生石灰和铁片并加塞。通过实验得出结论:铁生锈的原因是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猜想的结论可能是错误的,但猜想这种思维具有独特价值。如何在实践教学中开发和利用这类思维形式,培养创造性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待于我们努力去探索。

参考文献:1、中国三峡版社《教师教学基本全书》

主编:冯克诚、田晓娜

上一篇春游作文

下一篇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