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漂移说范例6篇

大陆漂移说范文1

关键词 大陆漂移;月球撞击;演变;自然灾害

中图分类号 P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06-0135-02

0引言

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已有百年的历史,魏格纳认为,“在地质历史上距今三亿年的古生代,地球上只有一块大陆—泛大陆。大约在两亿年前,由于太阳和月亮的引潮力作用,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浮在大洋壳上的大陆壳便相对落后并分崩离析,花岗岩层在玄武岩层上做水平漂移,到了距今三百万年前,大陆最终漂移到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位置”。月亮产生的潮汐力和“极地漂移”力(pohlflucht),即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一种离心作用。但是,魏格纳懂得,大陆运动的起因这一难题的真正答案仍有待继续寻找。

然而,在实际问题中,如果用“大陆漂移说”解释,则留下诸多谜题。如浩瀚撒哈拉沙漠的形成,大西洋的形成,太平洋岛屿的形成,维多利亚大沙漠的形成,北美众多湖泊的形成,南极州维多利亚地以西的麦克默多海峡中干谷的形成;漂移过的板块与母体板块为什么都有一定的规律和一定的角度等等这些现象都无法作彻底清楚的解释。本文利用力学原理分析了大陆板块从断裂、破碎、漂移这一过程存在重大疑问,“大陆漂移说”中的力是无法实现的。根据原始月球撞击地点,利用其撞击产生强大的爆炸能量,瞬间破坏了地球的整体结构,在膨胀力的作用下,整体板块爆裂破碎弹起(振起),随着当时地球倾斜和逆转,陆续回落地球后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漂移’格局。

1“大陆漂移说”的力学分析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该理论被确定为理想学说而载入地理教科书中,影响几代人。在人们的意识中成为不变的“定律”,是对是错无人怀疑。在实际应用中,解释地震、火山、海啸、山体滑坡及断裂带、大陆岛屿边缘断层、沿海断层等自然现象,难圆其说,更有牵强附会之感,实在令人叹息!在此,本文依据客观自然地理现象据理做一番必要的论证。

依据魏格纳所言,远古地球在没有大西洋、没有墨西哥湾、没有加勒比海、没有红海时,地壳长度从南到北海岸线长约20000km、从东(加勒比海东缘)到西(红海海口)长约7000余千米、地壳厚度达6000余米(大西洋两岸),面积如此广大、线路如此远长、板块如此巨厚、要使它垂直交叉断裂并同时分开形成宽阔的大西洋及相应的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地中海、红海等,仅凭地球本身的能量是无法完成的。如果按大陆漂移推理,则违背了两大定律:其一,违背了牛顿第一定律:任何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或所受合力为零的情况下始终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试想,极其巨大的板块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怎么能断裂分开呢?其二,与摩擦力公式相悖。按公式

计算:美洲板块与欧非板块(西欧与非洲简称)回拼之后覆盖大西洋,形成整体结构,以岩石比重每立方3000千克计算,其产生的摩擦力初步估算为2.52×1021千克。公式内容认为:你对表面施加的压力越大,那么你受到的摩擦力也越大。况且、大西洋海底还有大面积的海盆,海盆低于周围环境,按其说:产生大西洋时,板块分开后需抬升起来,才能越过大西洋海盆外的高地漂移到现在这个程度。仅凭‘潮汐力’、‘极地漂移力’、‘海底扩张力’根本是无法完成的。显而易见,要使巨大的板块分裂成四大八块,再漂移成宽阔的大西洋,“大陆漂移说”中的力完全不可能的。

2“撞击”完成地球演变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北极考察队在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北纬74°~81°、东京10°~35°的地区范围内考察发现:植物化石中含有很多种类的植物,有蕨类植物,如紫箕植物,种子植物则更多。初步鉴定有桦树,鹅尔栎,槭树等,这些植物是温带落叶林。说明很早以前斯瓦尔巴群岛是比较温暖的。在此,还可通过爆破方法得到相同的效果:一块巨大的岩石或山体,如果想从中分成多块,在任何人力和机械无法完成的情况下,爆破专家采取了强力爆破手段如愿以偿,非常成功。从爆炸产生的岩石形态查看,其断面比较平直,棱角分明,大小石块不等,大块断裂岩石与原体有明显的还原性。爆炸能量虽天壤之别,但与产生大西洋雏形及抛泄出来的岩石、板块、山脉、石沙等形成的非洲高原、萨哈拉大沙漠、维多利亚大沙漠、南极干谷地貌等等结构同出一理。因此、“撞击”产生瞬间的爆炸能量才是破坏整体结构或排开整体结构最有效的动力。

本文以此结合其四周断裂痕迹与整体地理位置分析,斯瓦尔巴群岛是受到月球撞击作用,瞬间爆炸断裂,在膨胀能量的作用下直接从中纬搬移过去的可能。钟关村在研究中发现:月球撞击地球产生的爆炸能量,迅速使南美洲板块、北美板块,非洲板块与欧洲板块四散分开。南美板块受力后被弹起脱离北美板块,迅即以巴拿马地区为轴心产生由南向西方向的旋移;非洲板块受力弹起,脱离欧洲板块向南、向东移去;格陵兰板块以及斯瓦尔巴德群岛等受力弹起后在地球倾斜、逆转和爆炸能量的推动下迅速移至北方高纬地区。同样,北美州板块受到了强大的挤压和大量的搬移,形成了大量的堆垒山脉、褶皱山脉等等;西欧、中欧的重撞,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大量的搬移与少量回落的板块、岩石等在其上形成了大面积的低陷地、喀斯特地貌、石林地貌、乱石岗地貌、山岭地貌、断裂带等等。与此同时,亚洲板块的东、南、北面及美国与俄罗斯交界的薄弱地带,板块爆裂后飞天而起,在当时地球倾斜、逆转中陆续落入太平洋之中,太平洋岛屿与白令海峡相继而生。

大西洋的产生,板块爆裂破碎产生大量的石沙随着当时地球的倾斜、逆转,形成了浩瀚的撒哈拉大沙漠;地中海、红海、波斯湾、黑海、里海、咸海的产生,在东欧及亚洲形成了部分山脉、高地、高原、沙漠、喀斯特地貌、石林地貌等等。西欧、北美位于撞击点附近,强烈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及当时地球逆转的作用,使西欧形成了大片的低陷地,北美的搬移产生的巨坑成为后来众多湖泊,如著名的北美五大湖等等。撞击能量作用在地球上转换成的反能量,从地球内部出发,在地球周身形成一个垂直向上的膨胀能量,该膨胀能量经地壳底部时,使整体板块产生不同程度的断裂、破碎、继而受力振起(弹起)脱离地球,同时在当时地球倾斜、逆转过程中,使回落的板块及大小物质,根据质量的不同陆续回落地表后,产生了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的堆积现象。撞击点背面,也就是现在亚洲大陆的东、北、南三面,在当时地球倾斜和逆转的过程中分离出来了堪察加半岛、萨哈林半岛、韩朝半岛、日本列岛、台湾岛、海南岛、菲律宾群岛等大大小小的岛屿;澳大利亚板块原本是与亚洲大陆南面相通的,月球撞击后,其引发地球周身的膨胀能量使板块破碎分离抛入空中,在当时地球逆转、倾斜作用下,不同程度的落入南太平洋中。从太空观测地球,表现出由大及小、由西北、向东南分散排布规则。产生太平洋岛屿之时,大量的石沙、尘土在当时地球倾斜时间里,堆垒于澳大利亚板块之上,形成了后来著名的维多利亚大沙漠。澳大利亚板块“受力”弹起后,由于当时地球的倾斜和逆转,回落后相对于原位置产生了向南向东方向的移动,同时分裂出了塔斯尼亚岛、新西兰岛等。

地球受撞击,非洲板块向南向东落下后产生了著名的东非大裂谷,逆转中断裂的板块又形成了马达加斯加岛。地球受撞击使印度板块断裂分离产生了斯里兰卡岛。从板块断裂形状观测分析:这些分离出来的板块减去它们的行程距离和角度之后与原大陆板块边缘是逐一吻合的。这些广布地球的地质结构及其地貌现象,成为月球撞击地球,迅速完成“地球演变”的客观依据[1]。据中国国家地理网获悉:南极州维多利亚地以西的麦克默多海峡中的干谷,被认为是地球上最酷似火星的地方,其地表荒芜砾石散落地面,与南极州周围岛屿断层、大陆边缘断层等形成结果分析,此乃月球撞击能量波及地球周身所至。因此,用“大陆漂移“”解释南极地貌现象,出现盲点不足为奇。归根结底:别人指错了路,你将无法达到预定目标。那次因撞击形成的山脉、板块、岩石、断裂带等表现出其独特的地貌特点: 1)明显的垂直断层,如大西洋沿岸、地中海海岸、红海两岸等等;2)悬崖绝壁十分陡峭,四周如刀削一般,如中国黄山地貌、云南石林地貌、地球上的岛、岛屿等等;3)形成的山脉与原出处产生了翻转角度,这是由于产生和下落时地球转动及自由落体、风阻作用的结果。如:黄山、桂林、湖南、湖北等景区山体形态等等;4)断裂带深长且宽,基本形成直线形,如东非大裂谷、中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长白山断裂带等;5)回落的巨石或石砾相互叠加置放或放于山顶之上,如中国黄山风景区中的千姿百态的奇异地貌、云南石林地貌等等。

显而易见“大陆漂移说”疑点重重,经不起推理。很难与证据充分的“撞击理论”相提并论。但 “大陆漂移说”已贯穿于人类大脑骨髓,严重阻碍和误导了人们对地球的深度认识和探索进程,导使自然灾害成为预测的“盲点”、“误区”。在此、“大陆漂移说”势必有待重新“评判”的必要性,是值得我们科学前辈及科学家们重新深度认识、思考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革命性课题。有理由认为:古老的地理学、天文学把人类导入了误区,亟需重新研究评定完善。让人类真证运用其中真理,澄清理论,让科学造福人类。

3“撞击理论”有望揭开自然灾害成因

有证据证明:地球演变是月球 “撞击”瞬间所为,并不是经过几亿年的大陆漂移慢慢形成。因此、“大陆漂移说”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成为不科学的学说。100年前的理论有值得我们今天重新论证的必要性,去伪存真,力求完美,是对人类对科学应持责任的态度。撞击理论的深入研究,可以判断和掌握地震、海啸、火山、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展、发生之规律,大大提高人类防范自然灾害的能力。

大陆漂移说范文2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主要达成以下两条课程标准要求:①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本条“标准”的目的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来说明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其重点在于进行科学观念教育。鉴于学生受活动范围、思维能力和知识量的限制,恐难以举出说明海陆运动和变化的例子,需要教材或教师提供更多的实例,提供的实例应包括海变陆和陆变海两个方面。②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对于本条“标准”,课程标准作了说明:“要注意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的培养”。因此,对本条“标准”可理解为:第一,板块构造学说是对海陆运动变化的理性认识,即说明科学家对于海陆变化原因的探索。第二,作为探索,重在过程(即科学史教育),因此需要从大陆漂移学说讲起。第三,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内容应注意逻辑顺序,体现科学的方法,即发现问题―思考假设―找证据论证。第四,板块构造学说只作基本的了解,即板块划分(六大板块)和地壳比较活跃地带(板块交界地带)。第五,世界著名的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是作为板块运动的例证。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认识海陆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运用资料、图片、多媒体手段等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组织课堂合作交流、与学生讨论探究、鼓励质疑提问等使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在层层探究、步步求证的学习过程中,初步掌握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通过学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由“沧海桑田”、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和“板块的运动”三目内容组成,是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的自然延伸和拓展,与第一节内容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关系。第一节介绍全球的海陆状况这个“果”,本节则分析全球海陆面貌的成因。教材围绕“海陆变迁”这一线索,三目内容互为因果,引导学生层层探究、步步求证,加深对“海陆变迁”的认识。整节教材逻辑严密,涉及内容广且理论性强,蕴涵着丰富的非智力教育因素,特别是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具有很高的价值。

“沧海桑田”:以成语故事切入,利用第一段正文直接点出海陆变迁的观点;第二段正文结合“活动”中图2.13~2.15三个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使学生对海陆的变迁先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图2.13喜马拉雅山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地壳运动;图2.14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是陆地,造成这种桑田变沧海的原因是地壳的变迁或海平面的升降;图2.15以荷兰填海造陆为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海陆变化的作用。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该目是上一目内容的自然延伸,探讨海陆轮廓的形成原因。首先,教材以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地学科学史上的一场争论为切入点,通过图2.16反映当时争议双方对地球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局部的海陆变化转入宏观的、全球的海陆轮廓形成的探讨,使学生从更深层次、更大尺度上认识海陆的变迁。第二,教材利用第二段正文配以“难道仅仅是巧合吗?”图(图2.17)介绍非洲西岸与南美洲东岸轮廓线的相似,为引出大陆漂移假说作铺垫。图2.17将一幅大陆拼合图和一幅破损的书页拼接图组合在一起,利用这种强烈的实例对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为排除拼合大陆的巧合因素,教材安排“活动1”中的图2.19和图2.20来对图2.17的实例举证和资料补充,从中体现出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第三,教材利用第三段正文结合“大陆漂移”图(图2.18)介绍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及其基本内容。阅读材料“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蕴含着丰富的非智力教育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与探究精神培养的好素材,教学中应给予充分重视。

“板块的运动”:介绍板块学说的基本内容,是对第二目中“大陆漂移假说”原因的解释与拓展。教材利用第一段正文结合“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图2.22)介绍板块学说的基本内容,利用第二段正文结合“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及主要山系的分布”图(图2.23)认识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与板块分布的关系;通过“活动”中具体的案例来了解板块间的张裂运动与碰撞挤压对地表的影响,认识世界山脉、海洋的形成原因,回扣课文“海陆的变迁”这一标题。

本节知识网络如图1。

四、图表利用

本节图表系统形式多样、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各类图表多达13幅(见表1),对探究理解正文、形成地理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使用。

五、活动建议

本节教材共安排3组活动计4道题目,内容主要涉及对教材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也有对教材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既重视对教材知识的运用,又重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活动一:本活动属拓展验证类,通过具体的实例验证海陆变迁的事实,探讨海陆变迁的原因。可首先让学生观察3幅图,对海陆变迁有直观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分组讨论探究原因,各组展示交流成果。

大陆漂移说范文3

比如在学习中国辽阔的疆域时,想知道我国的疆域有多辽阔,就要掌握最北端、最南端在哪里,最东端、最西端又在哪里,东西距离是多少千米,南北距离又是多少千米等等。要记住这些知识,对同学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很多同学只能去死记硬背,从而影响了学习的兴趣。这时只要把把“命脉”,对照地图来学习,这些看起来很复杂的问题,就能很轻松地解决了。(参看下图)

从图中还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我国位置的优越性: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有着绵长的陆上疆界,邻国有14个,可以发展对外交往与合作。还有着绵长的海岸线,沿海有着众多的岛屿和优良的港湾,可以发展海洋事业。再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很广,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于热带,没有寒带。只有在高山地区才有类似寒带的终年冰雪带。这样使得我国东西、南北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得我国的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

我国贫富差距的原因在地形图上也能够明显地看出来。我国东部耕地多,气候温暖适宜,降水充沛,适合人们的生产、生活。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自古就是我国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东部有这么优越的自然条件,很早就出现了城镇,有了便利的交通,使得东部地区的经济呈现持续良好的发展势头。西部地处内陆,地形多为高原、山地,降水较少,自然条件受到一定限制。经济也就始终处于滞后的状态。通过看中国自然资源图,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在我国辽阔的西北地区,有着非常可观的自然资源。而东部地区的经济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资源方面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所以,我国政府就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使得我国西部丰富的油气资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东部能源紧张的地区。这样既可以解决东部的能源短缺,同时也可以推动西部的经济发展。

我们再来看一幅图: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通过观察这幅地图得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说范文4

这个和地球表面的演化有关系,现在的一些陆地在以前是海,比如珠穆朗玛峰以前就是海地,因为在山上发现了鱼化石。后来气候变化和大陆板块漂移,改变了地貌,一些海底变成了现在的陆地,而这些陆地中间凹地就成了现在的内海或者内陆湖,里面带的鱼也就是以前海里的鱼。

后来气候变化和大陆板块漂移,比如珠穆朗玛峰以前就是海地这个和地球表面的演化有关系,现在的一些陆地在以前是海,里面带的鱼也就是以前海里的鱼。

还有说法就是是人为放生的,改变了地貌,一些海底变成了现在的陆地,而这些陆地中间凹地就成了现在的内海或者内陆湖,因为在山上发现了鱼化石

(来源:文章屋网 )

大陆漂移说范文5

话说某年某月某日,玉皇大帝召集天下的各类成功人士盗凌霄宝殿一聚。

来的有哪些嘉宾呢?诸葛亮、陆逊、爱因斯坦、爱迪生等等。

正在谈说之间,以个人,摇着羽扇,一看就只是诸葛亮。诸葛亮说:“想当年,曹操老贼又有雄兵百万,战将数千,还不是被我和周瑜烧得一干二净,闻风丧胆。曹操兵败,是因为我多想了一步:北方人只会骑马射箭,不熟悉水性,而南方人熟悉水性。抓到了曹操的弱点说以就赢了。”

着魏格纳说:“我的智商也没像刚才那位诸葛先生,但我每天都望着世界地图看,比别人多想一步,结果让我‘瞎猫碰见死耗子’让我浮现了惊天动地的‘大陆漂移说’,就是因为我比别人多想一步,所以我发现了这个‘大陆漂移说’。” 接着各路人士都纷纷说明自己的成功是源于多想一步。

等各界人士都说完了以后,玉皇大帝宣布:每个神仙都必须坚持每天喝“增智口服液”。

大陆漂移说范文6

网络语言因其表达生动、活泼、形象、幽默,交流方便、随意、快捷而被网民接受并不断在网络交流中得到应

>> “漂移的社会”如何不再漂移 漂移的学校 漂移的中国 漂移皇帝的圣经 漂移背后的精彩 漂移车手的故事 缥缈:“漂移”的股市等 漂移中的海景酒店 打工文学的“漂移地图” 孤独的西南漂移王 漂移的旅行者 漂移族的必备装备 学漂移的那些日子 “漂移的冰山”和“飞逝的水漂” 躁动的画幅 漂移的态度 山道漂移:不要命的旅程 大陆漂移的假说 巨变时代的品牌定位“漂移” 无常世事中的情爱漂移 会走漂移的国产“机械爬虫” “美术符号”:漂移的能指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人民网.李双江与李刚齐名被评为“四大名爹”.2011年9月10日,

[4]百度百科.俯卧撑_百度百科.http:///subview/151130/5402682.htm.

[5]百度百科.兰州烧饼_百度百科.http:///subview/1603400/12026010.htm

[6]维基百科.绿茶婊_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wiki/%E7%BB%BF%E8%8C%B6%E5%A9%8A.

[7]闪雄.网络语言破坏汉语的纯洁.语文建设,2000(10):15-16.

[8]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3):102-106.

[9]施春宏.网络语言的语言价值和语言学价值.语言文字应用,2010(3):70-80.

[10]王德亮,仲梅.网络语言:语言史上的一场革命[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6):33-36.

[11]牟玉华,谢旭慧.“网络语言”影响下的汉语、汉字发展趋势[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6)P:116-119.

[12]沈怀兴.网络语言冲击语文教学,怎么办?[J].语文建设, 2006(1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