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池教学设计范例6篇

五彩池教学设计

五彩池教学设计范文1

案例一 未成曲调先有情——渲染环境,激发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要使课文“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必须先使他们产生了解课文内容的欲望。白居易身临“醉不成欢惨将别”的送客情景,才有“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感受。

师:大家想不想亲自到五彩池去看一看?

生:想。

师:那好。老师选了一个视频片段,请大家欣赏一下。(播放视频)

师:你觉得是课文写得美还是视频拍得美?

生1:视频美。

生2:课文美。

生3:都美。

师:有三种意见哦。好了,我再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好好读读课文,看谁可以站起来把课文读得比视频还美。

【分析】这个教学环节,教师开课播放一段五彩池风光视频,旨在展现五彩池美丽而神奇的画面,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五彩池的美,既渲染了气氛,激起学生喜爱五彩池的情感,还服务了下一步学生诵读课文的学习活动。教师的心中很明确:语文课主要是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浓厚兴趣,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教师若能在课堂上利用视频精心营造一个可感可知的学习情境,就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阅读。

案例二 天光云影共徘徊——拓展思维,内化语言

学生学语文首先是学语言,学习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体说来就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学习多种多样的表达方法。使用视频时要把握适时性和适度性,厘定目标,分清主次,让语言文字在视频的辉映下凸显在课堂教学之中,让语言文字活化成形象在学生心中立起来。

师:同学们,水池竟然还有那么多形状,可能还有我们想都想不到的呢!大家见过这么多大小不一、深浅不同、千姿百态的水池吗?除了读出水池的多、美,还能体会出什么?

生甲:水池很奇特。

生乙:水池非常神奇。

师:是啊,这些水池真是太神奇了!(板书:神奇)

师:下面,老师就带领大家看看那些美丽而神奇的水池,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师配乐朗读第2自然段)

师:同学们想象到了吗?那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五彩池啊?

生:想!

师:好,大家看这儿。(播放视频)

师:刚才看视频时,我发现同学们都被五彩池深深地吸引住了,那大家想不想把这美丽而神奇的景象读出来呀?谁愿意读啊?(许多学生举手)这么多同学都想读啊!这样吧,你觉得怎么读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就怎么读,放开声音自己读。

师:(最后一句读完后)还有像……同学们,还有没有啊?

生:有。

师:大家根据什么说有啊?

生:句尾有一个省略号。

师:省略号在这里说明什么?

生:水池除了这四种形状,还有其他好多形状。

师:大家很会读书,都注意到了这里的省略号。是啊,这个省略号就告诉我们水池还有好多形状呢!那请同学们大胆想象一下,水池还会有像什么的? 请用“水池真是太神奇了,有像……有像……有像……还有像……”这种句式来描述,先互相说一说。

【分析】这个环节,在《五彩池》第2自然段的教学中呈现视频,教师的设计是比较合理的: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评语言,在听教师配乐朗读中想象画面,意在从语言文字入手激发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帮助学生在脑海里构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将语言转换为画面;第二步,随着视频的播放,学生的惊叹声此伏彼起,学生对刚才丰富多彩的想象进行了印证,满足了学生在想象后迫切要看五彩池真面目的心理愿望;第三步,教师在学生体会了语言文字的情味后,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使学生通过不同要求读的训练,感受越来越深,情感得到陶冶,不知不觉中还将课文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第四步,顺势承接的想象说话环节,则又让学生在凭借文本的基础上适度超越文本,有效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材料的内化及拓展, 这样无疑注重了学生的口头表达,注重了学生的表达迁移。这段视频的使用既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又入情入境,更好地体验到了文本所描绘的意境美。采用读、想、听、看、说多种方式,环环相扣,使学生的感情层层加深,认识不断升华,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里,视频资源的使用就恰到好处,一是满足了学生的心理愿望,激发了学生兴趣,二是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是突破难点,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真正体会到五彩池美妙而神奇的景象,并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热爱大自然情感的熏陶。四是引导学生对文章精美的语言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和实践,让学生习得语言,积淀语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案例三 天接云涛连晓雾——升华情感,活化语言

视频资源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大脑皮层产生兴奋中心,迅速对感知到的事物作出积极的心理反应,觉得说、写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将平时无意识存储和有意识积累的材料进行重组,有序地倾吐出来,充分调动内部积累,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师:想欣赏一下五彩池吗?老师带来一段关于五彩池风光的视频,但是要看这个视频必须答应老师一个请求,为五彩池写条广告语。国家西部大开发,四川可是个好地方。我们通过学习课文,为西部的四川做广告,也算尽了我们学生的义务吧。

生写。

师:有四个组写完了,好了同学们,看看他们写的什么?如果你觉得他们写得好,就鼓掌吧。

生:上有瑶池,下有五彩池。

生: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生:快来这里玩,你会更加愉快。

生:五彩池是人间的仙境,是个好地方。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设计得不错。为了奖励大家,请欣赏五彩池视频,不过我对大家还有一个请求,请大家边看边在心里或自言自语为视频加上导游词。(播放视频)

师:课后老师把这个视频上传到学校网站,请大家灵活运用书中词语,写出导游词,给爸爸妈妈做小导游好吗?先自己说一说、写一写,然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五彩池教学设计范文2

一、查——扫除文字障碍,了解课文大意。

预习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来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步骤,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应该首先指导好学生的预习。学习新课前,我提出预习要求,通读课文后进行回查一想:①查生字表,看看生字出现在课文的什么地方,组成哪些新词;②查字典、词典,填写生字词语预习表,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并且做到会认会写;③查有关资料,了解石笋的形成及光的折射等知识;④查地图,找找四川松潘的地理位置。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做上记号,课堂上与同学老师一起讨论。预习,让学生经过自身的探究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大意。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有了基础,兴趣浓厚。学生的质疑问难,教师解惑答疑,课堂气氛活跃。

二、读——理清课文思路,体会作者感情。

对《五彩池》这样描写细致、语句优美、句法整齐的佳作,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新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第一步是细读课文,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认真朗读,口诵心惟,读思结合,看看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把神奇的五彩池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初步感知“人间五彩池”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巧妙构思。第二步是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感情。课文的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赞美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深厚感情,指导学生朗读就要引导学生“入境”才能动情。

三、说——理清重点句段,欣赏如画美景。

加强说的训练,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课文二、四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五彩池的形态以及池水呈现五彩的成因,语言生动形象。

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对学生进行三项说话训练:①理解性说话;②模仿性说话;③想象性说话。

五彩池教学设计范文3

一、陇南白马藏傩舞面具的基本类型及其文化源考

在万物有灵的信仰时代,白马人在藏傩舞表演中使用面具是基于某种图腾崇拜的表现,据对白马人在活动中采用傩面具的考证来看,主要包括“池哥昼”、“麻昼”以及“甘昼”三种基本类型,不同类型代表着别样的文化源考。

(一) “池哥昼 ”傩舞面具及其文化源考

“池哥昼”是陇南白马人最具象征性、代表性的藏傩舞形式,从戏服、装饰、面具、宗教等各个方面展现了白马人文化的典型性、稀有性及原始性。“池哥昼”也被称为“仇池舞”或“鬼面子”。“池哥昼”藏傩舞的产生与传说有着较大的关系,传说白马人的祖先“叶西纳蒙”为了躲避战火而将自己打扮成身着怪异服饰的彪形大汉,后人为了纪念他而编排了“池哥昼”藏傩舞,而“池哥昼”的面具设计则与“三眼神”(二郎神)存在着极其重要的关联。对于这一点,从面具的“纵目”、“立目”、“凸目 ”等特征中就能反映出来。

“池哥昼”藏傩舞表演包含着九个人物形象,具体是四位“池哥”、两位“池母”、猴夫妻“池玛”及猴娃“鄢拜”。在九位人物形象塑造中,“池哥”与“池母”均需带面具出场,而“池玛”及“鄢拜”则脸抹锅灰、涂黑墨扮。“池哥”面具为青面獠牙的木雕彩绘面具,彩绘主要以暖色调为主,表现为红、黄、绿、白、黑五色的搭配,以色彩的不同搭配来展现威武、勇猛、夸张、变形的人物特征,以展示色彩强烈的“天神”形象。“池母”面具则类似于菩萨的形象,表现得慈眉善目、端庄秀丽,展现了女性的温柔、慈爱的一面。

(二)“麻昼”傩舞面具及其文化源考

陇南白马“麻昼”傩舞面具也称为“十二相”,是由十二种生肖属相所构成,表现为在藏傩舞表演过程中,头戴动物面具而舞。“十二相”的来源凸显了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因素,同时也表达了白马人在民族融合过程中与汉文化之“十二生肖 ”的交融与 “层累”。

随着历史的推移,今天陇南白马“麻昼”傩舞面具“十二生相”的具体构成包括:两个池哥面具、两个池母面具、两个笑面鬼面具以及狮子、龙、牛、虎、鸡、猪等动物面具。这一具体构成并非古而有之,而是文化“层累”的结果,据史料记载,“麻昼”藏傩舞面具原先是完全按照“十二生相”来进行表演的,后来发现“齐上阵”的表演对村寨不吉利,慢慢就演化成今天的“样式”。

(三)“甘昼”傩舞面具及其文化源考

除“池哥昼”、“麻昼”两种藏傩舞需戴面具之外,“甘昼”藏傩舞进行表演时也必须戴上傩面具,与“池哥昼”、“麻昼”不同的是,“甘昼”以白马人具体的生活场景为表演素材,尤其是本地区女性的生活状态,如哺育孩童、烹煮做菜、擀面做饭、裁剪制衣等等,以歌颂女性的魅力与伟大。从“甘昼”之头戴笑脸面具来看,“甘昼”藏傩舞表演传达的无疑是一种欢快、祥和的气氛。因此,“甘昼”面具在制作时必须呈现人物性格中诙谐、幽默的特征。

“甘昼”表演是藏傩舞与戏剧相结合的结晶。通过以戏曲的方式来表达白马女性的生活场景,在具体的表演过程中,将生活场景的动作与伴唱相结合,无疑突破了原来藏傩舞只舞不唱的缺陷,并成为我国今后戏曲发展的重要源头质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具有了古代傩舞戏的“活化石”价值。

二、陇南白马藏傩舞面具的设计宗源

藏傩舞面具作为白马人祭祀活动中的重要道具,其设计宗源并非“灵光一闪”,而是具有浓墨重彩的原始宗教“动物图腾崇拜”的性质,并表达了“祖先崇拜”所激活的强化民族认同感“集体意识”的精神呼唤。

(一)原始宗教“动物图腾崇拜”彰显

在陇南白马藏傩舞表演中,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原始宗教“动物图腾崇拜”的痕迹。“十二生相”面具最终得以呈现,与远古时代氏族部落时期羌戎民族群体的动物图腾崇拜是遥相呼应的。然而动物图腾崇拜的起因,则是基于原始人类对未知世界(包括自然界)种种错误的认识,并直接导致了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进而衍生出最为原始的宗教。在原始宗教支配下,一切人类未能征服之物都有可能成为“神”,并为原始人类供奉,而其中也不可避免地包括了动物,在动物崇拜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之后,动物图腾崇拜便成为历史发展之必然。也正是基于此,才有了《后汉书 ·礼仪志》中关于甲作、腆胃、雄伯、腾简、伯奇、强梁、祖明、委随、错断、穷奇、腾根等动物的别称,其实就是为了彰显“神兽”驱邪、“食疫”的强大威力。

(二)“祖先崇拜”激活民族认同感“集体意识”的精神呼唤

在“池哥昼”藏傩舞表演中,最为突出的形象是四位“池哥”的“二郎三目神”和白马老爷的造型。无论是“二郎爷”或“白马老爷”,都是万物有灵时代白马人为了驱魔除妖而涂抹出的极具“祖先崇拜”宗教色彩的象征物。此外,在“池母”、“麻昼”等藏傩舞面具的设计上所表达的特殊内蕴与意指,同样是原始“祖先”的彰显,具有特殊的历史图腾崇拜渊源与符号意义。基于“祖先崇拜”的内涵,在傩面具的设计中彰显“祖先崇拜”的符号,无疑是为了激活民族认同感“集体意识”,以实现白马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呼唤。

三、陇南白马藏傩舞面具的艺术表现形式

陇南白马藏傩舞面具不仅是白马人民族风情活动中的重要道具,承载了白马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文化遗产的传承。更有甚者,傩面具在诸多学者的研究推广之后,赋予了独特的文化价值,并挖掘出傩面具的别样艺术表现形式。

(一)傩面具造型设计的宗教化、符号化

傩面具源于白马人在万物有灵时代对未知世界敬畏而产生的图腾崇拜,天生被赋予了某种神祗的象征,而在“池哥昼”、“麻昼 ”、“甘昼 ”等表演中被表演者所戴,喻指表演者成为神祗代言人及载体的角色。正是基于傩面具如此神秘的宗教符号,在傩面具造型设计上则不得不呈现其宗教化、符号化的典型特征。

无论是“池哥”面具的“二郎三目神”造型,还是“池母”面具的“菩萨”造型,或“十二生相”的动物造型,都无一例外地表达了白马人沿袭下来的,并通过对各种类型面具神性、宗教化、符号化的赋予,刻画出了各种类型面具的造型。以不同的造型来表现不同的面具性格,“池哥”则怒目圆睁;“池母”则眉慈目善;“十二生相”则变形夸张。然而无论是何种面具都凸显了“眼睛”之“开光”、“灵性”的特效,用以凸显面具造型的独特性、宗教性,带有极其浓厚的宗教意味。此外,白马人在制作傩面具之时也同样体现了宗教性,制作前需择良辰吉日,并向神祗请示,以获应允。制作完成之后还需举行招神仪式,以获神祗庇护。

(二)傩面具制作技法的精刻化、协调化

要达到藏傩舞表演情境的效果,傩面具精雕细刻以表现每一个面具背后的神祗物象性格特征,则显得尤为重要。傩面具的制作基本程序为一锯、二砍、三加工,所谓的“一锯”则是用锯子锯出面具长 30cm、宽 20cm的基本尺码;“二砍”则是用平斧砍出面具的基本造型;“三加工”则是用凿子、手刀、刮刨等对面具进行精细化的加工,以还原神祗物象的个性化特征,“池哥”、“池母”、“十二生相”等在造型上或凶悍、或勇猛、或逼真、或慈祥、或狂傲,无一不是精雕细刻的杰作。

在傩面具的制作中,对眼睛、眉毛、鼻子等部位的技法要求极高,尤其是眼睛刻画。如池哥一般是豹眼圆睁,这就要求艺术家必须做到 “凸目”,才能表达凶悍的性格;而池母则是凤眼微闭,这就要求艺术家做好“收目”,以衬托善正慈祥的特点。此外,眉毛也是表现不同神祗物象特征的重要标尺,四位“池哥”的眉毛各异,分别为卧蚕眉、长毛眉、剑眉、浓眉,这都是艺术家对“池哥”性格定型之后精雕细刻之上乘之作。当然,神祗物象的性格实现并非某一部位的精刻化之功,还需要通过面具各部分的协调化来表达,做好五官的整体一致,才能彰显傩面具的气派、自由、堂皇、清新的艺术气息。

(三)傩面具色彩搭配的程式化、工艺化

傩面具除了造型奇特、雕刻精细之外,其在色彩的搭配上也显示了极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现代傩面具一般表现为多种色彩的搭配、融合,以展现惟肖惟妙、精妙绝伦的傩面具特色,然而今日傩面具之色彩风格并非古而有之,经历了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稚嫩到娴熟的过程,早期的池哥面具主要以黑色为主,池母则表现为白色,而“十二生相”则多保留木材本色,颇具汉朝“人面木牌”之风格。而早期白马人对于色彩不讲究之缘由,主要在于保持傩面具的自然本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色彩搭配在傩面具制作过程中被逐渐重视,以表现神祗物象不同的艺术效果。傩面具的色彩搭配主要通过红、黄、绿、白、黑等五种颜色来完成,以色彩的不同搭配,来诠释强烈的色彩跳跃,以凸显神祗物象的鲜明形象。如池哥老大的鼻子、下巴、脸颊一般采用红色,主要是基于红色所表达的血性、血气、忠勇的性格;池母的脸部则采用黄色,主要是基于黄色所享有的沉着、历练的性格特征。色彩在傩面具不同部位的运用,可以造就出一种实感性极强且使观众感动神秘而富于宗教色彩的效果,再辅之以特殊的场面,更是衬托了一种质朴、天然、原始的艺术美感。

陇南白马人藏傩舞面具的设计宗源及其艺术表现形式并不能一语概之,然在对其进行具体论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傩面具中所彰显的文化历史深远性和文化内涵丰富性,傩面具的发展正是基于如此的意旨,不断进行着文化的层累,并成为今日傩面具研究的重要素材和源泉。

邓亚楠:北京联合大学文化创意研究所副所

五彩池教学设计范文4

一、创设意境,诱发兴趣

多媒体能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直观形象、逼真地展现出来,能把学生的非注意力因素集中起来,能使学生从听觉、视觉上去领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美”的情景,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五彩池》一文,描写了五彩池美丽的景色,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这篇课文,用词生动,描写细腻,语句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但是由于学生对五彩池没有感性认识,任凭老师“千呼万唤”,他们对五彩池的兴趣也难以激发起来。而借助电教媒体进行教学,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这一课时,我先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一个美丽的地方去看看,学生听了,喜形于色。接着我又说,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一起上飞机。然后我开始播放课件,教室里立刻响起隆隆的飞机声,学生仿佛真的乘上了飞机。过了一会儿,我再一按鼠标,五彩池的美丽景色出现在大屏幕上,学生一睁开眼睛,便情不自禁地议论开来:“好多的水池啊!”“池水多美呀!”“水池的形状真奇特!”……于是,我指着五彩池又问:“大家想不想去这里详细地了解五彩池?”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想!”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吗?

二、直观演示,突破难点

在语文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少,见识有限,因此对于课文中介绍的一些内容难以理解。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有助于化解学生认识活动中的难点,深化学生的情感活动,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教师教得愉快轻松。

例如《爬山虎的脚》一文中,关于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先让学生认真地读一读这段文字,然后,通过多媒体把爬山虎“触——巴——拉——贴”这一爬的过程一步一步地展示出来,接着再让学生想一想,并以手代“脚”在黑板上模仿着爬一爬。这样,学生的脑海里就很清晰地显示出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画面,而且记忆深刻。又如《观潮》一文中,描述潮水的景象学生是极少见到的,为了让学生有真切的感受,我利用多媒体把钱塘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象展现给学生看,并配以“如同山崩地裂般”的声音。通过听觉、视觉的强烈刺激,学生如身临其境般,深刻体会到了钱塘潮的雄伟、壮观,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学习的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展示情境,指导作文

学生作文普遍患有“畏难症”,不论什么形式的作文,教师在提出习作要求后,尽管反复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还是一脸茫然,手提着笔,却不知写什么,怎么写。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但由于学生年纪小,生活阅历少,其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印象是模糊的、零乱的,面对作文题目自然也就难以下笔成文。倘若所写之物都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实地观察后再写,这又是极不现实的。针对这一情况,我常借助电教媒体对学生进行课堂指导。

五彩池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捕捉 生成 有效 教学

课堂是一片“动感地带”。尤其是语文阅读教学更有许多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这就要求教师确定好教学目标,在更高层次上把握教材,预测学情,并根据教学情境的变化,及时接纳弹性的生成信息,沉着“接招”,采取适宜的应对措施,使教学沿着“有效”的轨迹步步推进,让课堂绽放异彩。

一、充分预设,寻找生成的“突破口”

预设,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任务目标的预先定位和设计。预设是生成的“敲门砖”,预设越充分,生成指向越明确,课堂生成信息资源越高效。有效预设要在课前备课中完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备教材,深入细致地解读教材,准确把握文本的主题;二是备学生,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储备、思维能力和生活体验,也就是做好学情分析,前瞻性地预想教学中会出现的各种小插曲,并提前准备好解决预案。教师只有在课前“运筹帷幄”,才能在课堂中机智地整合“生成”资源,寻找“突破口”,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与策略,让课堂教学踏上“有效”之路。

在对《五彩池》一文备课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考虑好教与学的思路,可以依据课题的重点词“五彩”,引导学生发问探究:五彩池都有哪些颜色?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颜色?作者是怎样描写五彩池的?也可以让学生自主质疑,这就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学生喜欢游泳,假如有学生提出“‘五彩池’能游泳吗?”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调控呢?当然,我们应该顺势而教,顺学而导,引导学生依据文本进行探究,锤击文本的内核。其实,仔细琢磨这个问题,就会发现它颇有探究价值。五彩池能否游泳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池水深浅如何;二是池水是否干净;三是池中有无危险。这些内容在文本中有或明或暗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潜心会文都可以找到。解决这个问题,对于加深理解五彩池的特点也是有积极作用的。如果课前没有对此做些思考、预设,就会造成动态资源一晃而过,丧失其价值,甚至会扼杀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欲望。

二、细心捕捉,转化生成的“正能量”

在课堂教学中,精心预设必然会在“多重”对话的过程中,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这样,教学过程中就随时会出现小插曲、小波动,而且很多是教师预设之外的问题,而这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资源,尽管这些资源是纷繁复杂的,瞬息万变的,不具确定性、先见性。要想抓住这些新的生成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就需要教师认真倾听,准确洞察学生的心灵秘密,敏捷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悦纳重组,及时提炼,去粗取精,对无效的生成资源适当搁置,对有价值的生成资源要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巧妙地调控,引导探究,及时转化为课堂学习的“正能量”。

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时候,学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狼牙山在哪里?五壮士是哪五位?五壮士是怎样与敌人作斗争的?五壮士都牺牲了吗?……面对这些预设外的、即时生成的动态资源,需要教师加以引导,避免被学生的思维牵引,偏离课文教学的主题。此时,我并没有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让学生重新通读一遍课文,通过语言引导、情境再现等教学活动,巧妙地把学生带到预设的教学中来,帮助学生提出了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课题为什么不用‘狼牙山五战士’?”“为什么五战士会成为‘壮士’?”“五壮士的‘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显然,这次学生都能抓住题眼“壮”字进行设疑,深刻理解了“壮”字的意义,直奔文章主题。最终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探究的主体,教师发挥着导师的作用,为学生的探索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自主思考和独立分析问题的欲望,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扩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适时引领,汲取生成的“营养液”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师生在交流互动中,由于活动双方都是具有活动性的人,教师在准确捕捉生成之后,不能生搬硬套,要顺势引导,做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准确把握情势,由“顺学”变为巧妙地“导学”,将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资源与教学目标巧妙地结合起来,实现“关注”与“接纳”、“顺学”与“导学”的相融。尽量控制无效的、非语文的“生成”;对有价值的生成资源,要适时引领点拨,深入追问,甚至是重锤敲击,从而提升生成的“营养”价值。

《穷人》一文,在教学桑娜抱回两个孤儿后的矛盾心理这部分时,一个学生提出大胆的质疑:“课文主要写桑娜乐于助人的品质,而这里却具体写了她抱回孩子后的矛盾心理,这对刻画桑娜的美好品质有没有什么影响?”这一问题虽然唐突,却有研读、探究的价值。解决了这个问题将会使学生对桑娜的美好品质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于是,我果断地放弃了原有的教学设想,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深入研读,展开讨论。学生联系上下文自由发表意见,最终形成统一的认识:这种矛盾心理符合桑娜当时的处境,是可信的,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虽然桑娜担心害怕,但她还是作出决定,更显其善良。因此这种矛盾心理的描写不仅不损害桑娜的善良形象,反而使桑娜的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可信,具体可感。这个环节正是抓住学生的生成问题,引领探究,使本课的知识点、重难点、情感激发点得到了深层推进,也使课堂再现了勃勃生机。

四、积极评价,启动生成的“助推器”

师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是促进课堂生成的重要因素。赏识性评价是维系师生、生生有效对话的纽带,是促使课堂生成的“推进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激发者”角色,巧妙运用多种激励性评价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上,即使有些生成的信息是错误的,或无意义的,教师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要给以引导、鼓励,张扬学生多彩个性和灵性。当然,激励性评价并不是一味追求肯定,放弃对学科应有的要求,而是要讲究语言艺术,寓“导”于“褒”之中。

一位教师在教学《梦想的力量》一文时,让同学们说说各自将来有什么理想,学生都积极发言,各自的理想也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有想当军官的,有想当天文学家的,有想当大老板的,有想当老师的……正当大家都谈论得热烈时,有一位同学突然说:“我想当一个神仙!”这一回答,大大出乎教师的意料,面对这一预设外的情境,老师先是一怔,然后快步走到学生面前,微笑着说:“你的理想好特别!你能具体地说说吗?”男孩微笑着说:“成了神仙,自己就不用为生活担忧了,还能帮助别人克服困难。”老师说:“好,好,那在现实生活中你见到过神仙吗?”男孩不好意思地一笑,说:“没有。”教师顺势引导说:“你成不了神仙,但你想帮助别人克服困难是可以实现的。”很明显,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感到很意外,但并没有表现出慌乱,面对这个奇特的答案,老师并不急于评价好或坏,而是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发现自己的价值取向问题,并不动声色地及时纠正,帮助学生建立了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在本节课中,教师镇定自若地,机智灵活地运用了教学语言的导向性,把一个“节外生枝”的生成资源巧妙地转化为正能量,灌输给所有学生,成功地生成了课堂的精彩。

教学生成追求的是真实自然,再现的是“原汁原味”的师生生活情境。教师要合理地开发利用富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营构动态生成课堂教学,机智地把握动态课堂,合理驾驭、调控,让平淡的课堂演绎出智慧与激情、精彩与高效。

五彩池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多媒体;激趣;质疑;体验;演示;拓展

语文课堂教学中巧用多媒体,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打破地域界限,以强烈的声觉、视觉等各种感官上的刺激,最大限度地展现古今中外的相关资料,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一、激趣――创设动感美丽画面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一个好的课堂开始设计往往会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四季的脚步》这一课,上课伊始,请学生观看大屏幕上美丽的四季风景画,并随着《秋日的私语》这动人的旋律,把学生的心绪拉向了神奇美丽的大自然。因为有了美的感受,上课后――师生谈话就变得愉悦,老师问:“同学们知道是哪四个吗,大声说出它们的名字。”学生大喊:“春、夏、秋、冬!”老师随即板书,然后说,“春夏秋冬是大地妈妈四个美丽的女儿,她们性格各不相同,但是都非常可爱。大地妈妈会因为女儿的到来,换上不同的衣裳。你们想了解可爱的四季姑娘吗?那么,让我们一起跟着四季的脚步去看一看吧!”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多媒体的巧用能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持续“保鲜”。

如,在教学《五彩池》一课时,我们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先通过动画演示课文中描写的几种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水池,用逼真的画面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美丽;然后再出示春、夏、秋、冬时五彩池不同美景的图片,让学生去欣赏、观察,并模仿课文说话。

二、质疑――营造求异求新情境

现代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迅速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瞬间将学生的情绪激起,激励他们主动地质疑。

如,在小学语文《黄山奇石》一文中,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介绍“仙桃石”时,有学生提问:“巨大的仙桃从天上飞下来,”是什么意思啊?这一句正是学生理解文章的难点,于是我又抛出一个问题:如果把“飞”字换成“掉”字,好不好,为什么?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有学生说:如果换成“掉”字,那这块奇石就会连滚带摔到山下,摔得粉碎,所以还是用“飞”字好,可以落到想要落的地方。我采用动态效果,出示奇石落山顶的一段动画:一块巨大的石头从天上飞落下来,落在石盘上,石头渐渐羽化成一个大桃子,再渐渐变回一块石头。多媒体的使用形象有力地说明了“飞”字比“掉”字好。

三、演示――突破文章重点难点

充分运用多媒体,吃透阅读理解的重点,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多种心理因素产生积极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第3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段,我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1)观赏海底物产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海底物产。(2)出示珊瑚图,让学生直观体会“绽开”一词的含义。(3)出示不同形状的珊瑚,领略其多姿多彩。(4)播放海参和大龙虾活动的课件,理解“蠕动”“威武”等词语的含义。

四、体验――迸发无限遐想魅力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就要让它丰富的表现力引发学生无限的遐想,激发学生无穷的联想。

如,有一位老师在教《秋天到了》时,提出一个问题:“你知道秋天里还会有哪些景象吗?”学生似乎有些茫然,这时候教者演示课前准备好的多媒体动画软件:“高高的蓝天上飘浮着几朵淡淡的云朵,一群大雁排列着整齐的队形向南方飞去,几只色彩艳丽的风筝在秋风中欢快地舞蹈。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梧桐树、洋槐树摆动着枝条,一片片黄叶从高处盘旋着落下,像翩翩落地的彩蝶。池塘里还残留着几片凋零的荷叶,岸边毛茸茸的小草也纷纷换上了嫩黄的衣裳……”在优美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中,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景象,抒发自己的感受。

五、拓展――情思泉涌妙笔生花

语文教学要实现“人文性回归”,巧用多媒体,促使学生在获得这份情感体验后瞬间迸发。

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在学生深入感悟文本,真切体会情感后,教者]有结束课堂教学,而是播放了一段《火柴天堂》的Flash音乐录像,学生听着悲凉的音乐,看着感人的画面,个个眼含泪水,情感得到了升华。随后抓住这一课堂契机,顺势而导:“同学们,相信你们此刻的感受一定更深了吧?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又会对她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拿起笔记下你一时的感动吧!”此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一句句精妙的语言在同学们的笔尖流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灵活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引领学生融入大语文的殿堂,才能培育出学生积极动口、动脑、动手,自主探索学习的智慧之花,从而在语文课堂上生成更多的精彩。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养路机械

下一篇论语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