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梅的古诗范例6篇

雪梅的古诗

雪梅的古诗范文1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读古诗,总觉得古人有一种“悲冬”的愁绪,满目萧索的寒冬似乎是衰颓的代名词,总能勾起人们的一腔愁思。

唐代诗人刘长卿在《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写道:“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对于终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们来说,冬天可谓最难熬的季节了,不仅得节衣缩食,挨过漫漫寒冬,寒冷的天气更是令一贫如洗的农家雪上加霜。

古人的“悲冬”,与古代的大环境以及文人墨客的自身经历也是分不开的。柳宗元虽名列唐宋家之一,文场得意,却在官场失意,郁郁不得志,其诗也往往透着抑郁悲愤之意。柳宗元的诗,往往借着美好景物抒发自己的抑郁,将其作为极度苦闷中的精神寄托,因此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往往带着峭拔峻洁的意味。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不外乎那首《江雪》:“干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当然,若以为古人只会“悲冬”,那也不尽然。在寒冷的冬夜,约上三两好友,围炉聚话,把酒言欢,吟诗作乐,不亦乐乎!白居易在《问刘十九》中便写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寒冷的冬天,不仅适合友人相聚,更是踏雪寻梅的大好时机。当年,白居易离开杭州后,曾写过一首赏梅的诗:“三年闲闷在余杭,曾为梅花醉几场。伍相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尽管诗中透露着世事无常的萧索之意,但冬日赏梅也足以令郁闷的心结有所舒缓。

同是赏梅,王安石的《梅花》便显得淡然多了。管他世事无常,在这香气阵阵的寒梅前,,一切俗事烦恼皆可抛诸脑后。“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墙角的几枝梅花,便为这萧索的冬日添了几许艳丽,令人烦恼尽消。

雪梅的古诗范文2

好像曹雪芹还嫌大观园不够热闹,在第四十九回中又安排了五人登场,这五人分别是:薛蝌、薛宝琴兄妹,李纨的两个侄女李玟、李绮,邢夫人的娘家侄女邢岫烟。在这四位女性中,薛宝琴最为光彩照人,无论相貌、才情如红花一般,其他三位女性则如绿叶陪衬。由于八十回后文字丢失的缘故,致使薛宝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她的身份之谜,她的怀古诗之谜,她的结局之谜,以及没有进入十二钗之谜等等,都困扰着红学家和读者,让大家争论不休。

薛宝琴的联诗水平与林黛玉、史湘云等人是不相上下的,要比李绮、李玟、香菱、邢岫烟高出许多。在芦雪庵争联及景诗一场戏中,形成了三英战吕布的场面,林黛玉、薛宝琴联诗合斗史湘云,其他人几乎插不上嘴。联诗既要求对仗公正,还须符合格律要求,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但三位青春女性你一句、我一句,此起彼落、妙语连珠,引起了其他联诗人的喝彩。在咏红梅花中,年纪最小的薛宝琴,她的诗歌水平大大超过李玟、李绮二人,其才思之敏捷得到了钗黛等人称赞。在后来的咏柳絮一场戏中,她的《西江月》虽不及钗、黛、云,但声调悲壮、妙句连连、用典极工。

薛宝琴的十首怀古诗应当是影射了贾家的人和事,这十首怀古诗加上宝、钗、黛三人的总共十三首,这十三首都是谜语,其谜底是什么,众说纷纭。我们单说其蕴含的象征意义,《赤壁怀古》应当是总纲领,“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是作者在贾家衰败之后,看到十二金钗结局之后发出的感慨。薛宝钗的“镂檀锲梓一层层,岂係良工堆砌成?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是对自己一生爱情、婚姻命运的总结。贾宝玉的“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提防。鸾音鹤信须凝涕,好把唏嘘答上苍”。林黛玉溺水自尽,宝、黛两人天上人间相隔,是贾宝玉回首往事发出的感慨!林黛玉的“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林黛玉的诗情、秉性如千里马一样,驰骋千里、无拘无束,“风雷动”是要下雨的,绛珠仙子的泪水如雨滂沱,但其遍历海中三山瀛洲、蓬莱、方丈寻求爱情,立下了美名。白居易《长恨歌》有句:“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这难道不是林黛玉对自己诗情、品格、爱情的宣示。《交趾怀古》其中有句“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子房是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张子房,马援即东汉的伏波将军马援,后来马援的女儿成了汉明帝刘庄的皇后。张良、马援分别是西汉、东汉的开国功臣,这首怀古诗也就是说的是荣国公、宁国公兄弟二人的创业奋斗史。钟山怀古有句“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应当说的是妙玉。《淮阴怀古》有句“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借淮阴侯韩信的故事,来说王熙凤与刘姥姥的。《广陵怀古》,广陵即今天的扬州,因隋炀帝而名声大噪。“只缘占尽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这首怀古诗说的黛玉、晴雯等人。《桃叶渡怀古》中的桃叶渡,说的是王献之在渡口等侯小妾桃叶、桃根二人的故事。“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若把贾府的男主人比作桃枝的话,平儿、秋桐、佩凤、嫣红、翠云、甚至袭人这些就如桃叶了,贾家败了,桃枝桃叶自然要分离了。《青冢怀古》借用王昭君远嫁匈奴、客死大漠的故事,来说远嫁的探春。《马嵬怀古》借杨贵妃在马嵬坡被逼上吊的故事,来说元春的。《浦东寺怀古》借用西厢记里张生、崔莺莺、小红的戏,来说贾芸与小红的爱情故事。《梅花观怀古》借牡丹亭里的梅花观来说宝黛爱情故事。

书中交代,薛宝琴原是薛蝌之胞妹,当年父亲在时已将其许配给梅翰林之子为妻。贾母“一看四面,粉妆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背后遥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大家都觉得像贾母屋中仇十洲(明朝花家,与唐伯虎齐名)画的《雪艳图》。此处暗喻薛宝琴要嫁与梅翰林之子的,以呼应前文的交代。薛宝琴在其咏柳絮的《西江月》有句“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是说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人青春付之东风,自己与梅翰林的婚姻成为昙花一梦。她的《梅花观怀古》首句是“不在梅边在柳边”,意味着她后来嫁给了柳湘莲。薛宝琴游遍三山五岳,将大半个中国游历殆遍,与柳湘莲的游侠极为相似,共同的经历,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两人的结合是合乎情理的。

薛宝琴《咏红梅花》诗是“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闲庭曲栏无馀雪,流水空山有落霞。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降河槎。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西江月》中的明月和本诗中的落霞都是指薛宝琴,她不过是天上降的“游仙”罢了,亲眼目睹了贾家从兴到衰这场大变革。所以作者没有安排林黛玉、薛姨妈、薛宝钗、史湘云、李玟等这些亲戚参加贾家的祭祀大典,却只安排薛宝琴一人,薛宝琴是个游仙,是个冷眼的旁观者,因此她也就不在十二金钗之列了。古时俞伯牙与钟子期,有弹琴一曲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美谈。小说将薛宝琴这位青春女性描写刻画的美丽动人、才思敏捷,让其姓雪,暗合阳春白雪之意,让其叫宝琴,难道她是曹雪芹现实生活中的女性知音不成?

雪梅的古诗范文3

国花是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国花具有国家名片的象征意义(我国社科院陶庆梅博士语)。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与中国的精神象征,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梅花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开拓,创造了优秀的生活与文明。有人认为,梅的品格与气节几乎写意了我们“龙的传人”的精神面貌。全国上至显达,下至布衣,几千年来对梅花深爱有加。“文学艺术史上,梅诗、梅画数量之多,足以令任何一种花卉都望尘莫及。”国人赏花,不仅赏花的外表,更欣赏花中蕴含的人格寓意和精神力量。

梅花原产中国西南部,野梅首先演化成果梅观赏梅系果梅的一个分支。野梅在中国分布的次中心有4个,即川东、鄂西山区;鄂东南、赣东北、皖浙山区;两广、赣南山区和闽、台北区。为落叶乔木。梅喜温暖气候,花期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梅喜空气湿度较大,但花期忌暴雨。梅在年雨量1000mm或稍多地区可生长良好对土壤要求不严,较耐瘠薄。阳性树种,喜阳光充足,通风良好。为长寿树种。长江流域花期12月至翌年3月。在四川、湖北、广西等高海拔地区均有野梅分布。栽培的梅花在黄河以南可安全露地越冬,经杂交育种的梅花,在北京露地越冬已获成功,梅花喜温暖稍带湿润的气候,喜阳略耐荫,不畏寒,土质以轻壤、砂壤而富含腐殖质最佳,在中黏壤土上生长易生刺。四川的成都,自古以梅花著称,宋代诗人陆游《咏梅花》诗:“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如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梅花冰清玉洁,纯贞高雅,是冬春之季观赏的重要花卉。它可成片丛植也可作盆景和切花,以美化庭院等环境。梅子生食,可生津止渴,也可制成话梅、梅干等各式蜜饯和梅酱、梅膏等物。果子入药,具有解热镇咳、驱虫止痢的功效;花、根人药,能活血解毒,利肺化痰。另外,果及树皮还可制作染料;树干材质优良,纹理细腻,是用于手工艺雕刻的重要材料。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想像中的梅花是枝干纤细,怒放满枝的,迎着风雪,更显灿烂,梅花,应像一位坚强而美丽的女性,有着冷艳的外表,柔软的心灵。

不想,安田老师笔下的梅花,雪舞时分,依稀可见,唯两根粗壮的枝干,傲然横过,冲击着你的视线。而这坚强背后,上下两角,一剪寒梅,掠过眼际,给这冷酷的画面一抹柔情,更有一鸟,栖息枝头,再添生趣。

唯有赞叹,安田老师软硬兼施,神来之笔一叙风雪之梅铁汉柔情之意。

飘雪的世界灰色一片,已经模糊了天地的界限,也暗淡了梅花的背景。记得培根说过,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的背景下反而更加华丽。

像是安田老师的《傲雪图》,天地间一片苍茫,唯有一树梅花,在这风雪掩映之下,愈加清晰。而飘在梅花上空的雪花,风姿绰约,白色而耀眼,灿烂如阳光,更映照了梅花的清姿傲骨。

梅花不仅有苍劲挺秀,疏影横斜,清雅宜人的神韵,而且还有冰里育蕾、雪里怒放的特点,它那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的性格,显示了不畏严寒、独步早春的可贵精神,人们便把它作为刚强意志的象征,倍加赞赏,历史上曾将其数度推崇为我国的国花(早在清时定为国花),在近期开展的国花评选中,它也与国色天香的牡丹并驾齐驱。

中国古代咏物诗中,很少有以百首的篇幅来咏一种事物的,而梅花则是诗人"百咏"最多的。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笔下的梅,梅是如此的寂寞,也衬托盟了文人雅士的孤芳自赏。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的妙笔,让人闻到雪中梅花的淡淡暗香,是中国人自小就能朗朗上口的梅花诗。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北宋处士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世人传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称梅妻鹤子,被传为千古佳话。他的七律《山园小梅》,疏影、暗香这两个新颖的意象,鲜明又微妙地表现出梅花的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闲静的气质风韵。由于这两句诗极佳地捕捉并传达出梅花之魂,所以成为梅的代名词。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因为梅花生性耐寒,总是不免要把它与雪联系在一起,宋代诗人卢梅坡的《雪梅》别出一格的将两者作了个比较。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明代的诗人高启带着无限企慕的心情,以一往情深的想象,盼望与梅花在一起深心相契的欢晤。

何方化你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的《梅花绝句》用拟人的手法绘出梅的韵味,情景交融,人物合一,诗人以梅自况,托梅言志,以渴望将自己的身,自己的情与自己的魂全化在梅花之中。

唐代诗人孟浩然无求仕之心,远离官场,头戴浩然巾,在风雪中骑驴过灞桥,踏雪寻梅,已成为我国古代诗人的佳话。

梅花最令诗人倾倒的气质,是一种寂寞中的自足,一种"凌寒独自开"的孤傲。从梅花的这一品性中,中国诗人们看到了自己的理想人格模式,就是那样一种"冲寂自妍,不求识赏"的孤清,所以诗人常用"清逸"来写梅花的神韵,"清逸"不仅是古代隐士的品格,而且是士大夫的传统文化性格。梅花所表现的正是诗人共有的隐逸淡泊,坚贞自守的品质,因而诗人倍加珍爱。

梅花,是中国传统名花,因其花瓣有五瓣,又名五福花,而受到老百姓们的喜爱!

[尚书。洪范]解释五福说: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长寿是命不长矢折而且福寿绵长;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贵;康宁是身体分健康而且心灵安宁;好德是生性仁善而且宽厚宁静;考终命是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临命终时,没有遭到横祸,身体没有病痛,心里没有挂碍和烦恼,安详而且自在地离开人间。

李军:桂林著名牡丹画家李万之弟.1974年生于广西桂林市。自幼热爱书画,1998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艺术系。主攻花鸟画。

规格:约30厘米*65厘米

周淑莹,女,1963年出生广东澄海人。现为中原书画艺术研究院院士、汕头市美术家协会会员。自幼喜爱美术,近年来致力于中国画研究与创作。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市及地区各类大展赛,并多获奖部分作品被艺术馆及书画爱好者收藏。作品在报刊杂志及协会画册选登。传略及作品入编多部大型辞典。

画梅,需立足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生根、发芽,只有传统艺术的滋养,梅花艺术才会开得灿烂,凡是脱离了传统艺术根基的梅花创作,必将失去中国梅花的独特韵味。

梅花作品,无不以韵味称奇,而又以墨色独特。梅花讲究雅俗共赏,既要有梅的娇姿,又要有梅的骨气,而真正要把梅花的内在韵味和美感,用外在的笔墨表现出来,确实并非只是颜色和技法的事。当代画梅名家王成喜先生以梅著称,然许多人并不了解王成喜对梅的独特情缘,和对梅的深刻理解。周淑莹对梅花的理解是深刻的、独特的。正因为有对梅花的独特感悟,笔下的梅花才得以这么有韵味。

周淑莹的梅花意境幽美,韵味十足,画出了梅的内在美,无论墨色还是构图,都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美感。欣赏周淑莹的梅花,如读一首美丽的朦胧诗,品一杯味长的红酒。可以让你为之陶醉、为之舒畅。仿佛给你带入一种忘我的意境。

(吴启钊:《中华名流》杂志主编)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有着苍劲挺秀,疏影横斜,清雅宜人的神韵,它在冰里育蕾、雪里怒放。人们通常把它作为美丽高洁和刚强意志的象征,倍加赞赏。中国古代咏物的诗中,很少有以百首的篇幅来咏一种事物的,而梅花则以诗人“百咏”为最多。可见梅花在中国文人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中国历来把“梅、兰、竹、菊”喻为“四君子”。而由于梅花所特有的冰清玉洁,纯贞高雅的品格,它被列为“四君子”之首。

之所以喻梅为“君子”,正是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梅花早已不是花卉草木,而成为一种传统人文理想的化身。

文人咏梅以诗赋,画家画梅则以笔墨。以梅入画,是渊源很早的事情了。早在南北朝时,梅花就已经入画,到了北宋,画梅成了一种风气。历代画家皆以笔墨来描绘梅的品格,以形传神,寄托自己的人文理想。

周淑莹笔下的梅花正是这样。她画中的梅花,依稀可见粗壮的枝干,或傲然横过,冲击着你的视线,或侧枝曼舞,傲迎风雪。在坚强冷艳背后,分明又有一抹柔情,再添生趣。由此,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梅花的高洁品格,更有画家对梅花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由此,她笔下的梅花才得以这么富有韵味。

“笔墨当随时代”。周淑莹的传统功力自不必说,因为没有传统功力,不足以表达梅的品格,更不足以寄托自己的感悟。值得注意的是,周淑莹在表现方法上很用了一番心思的。我们可以看到她的画面在背景上的渲染处理,而且在梅花形象表现方法上的突破,以及枝干以白破黑的表现方法,这都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不仅使梅的形象得以表现的更加强烈,对梅的品格神态表现也更趋完美。这种处理方法,不仅基于传统功力,而且要求画家既要大胆放手,又要适度把握。否则,不但不足以表现“梅”的主题形象,反而会喧宾夺主,适得其反。然而周淑莹做到了,这正是作为画家的难能可贵之处。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她的画不但鲜明又微妙地表现出梅花的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闲静的气质风韵,同时,画家本人的人文理想也得以展现。相信,正值艺术创作黄金年华的艺术家周淑莹,一定会画出更多更好的梅花作品,为我们这绚丽多彩的时代锦上添花。

一首美丽的朦胧诗

文/吴启钊

画梅,需立足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生根、发芽,只有传统艺术的滋养,梅花艺术才会开得灿烂,凡是脱离了传统艺术根基的梅花创作,必将失去中国梅花的独特韵味。

雪梅的古诗范文4

“这些零七杂八的小东西,不瞒几位领导,我都喜欢收藏。”抽屉里果然全是些小杯、小碗、小罐盖之类的小器件,完整的、破损的,恐怕有百十来件。他抬起头来望定我们,笑一笑,接着又说:“说不定哪一天,你们中哪位的壶呀罐呀的就缺个盖,尽管找我,当真可以在这里面找得到原配也不一定……你们说,是不是?”我们都说“极有可能,极有可能”,事实上确也极有可能,并非附和之声。

我呢,平日里便有在不经意间发现“大玩意”的巧遇,见到这一抽屉的小玩意,自然多看了两眼。突然间,那些小杯、小碗中有件白釉色泽很是抢眼的东西一闪,白得柔润,很可心,脑海深处的记忆屏幕上随即跳出3个字:“中国白”!于是我转身走近前去蹲下找,立即便找到了那东西,果真不错,就是德化窑中国白中的象牙白梅花杯!虽有些许伤损,却是“大开门”的古气氤氲,分外精巧。

对象牙白这东西,不怕读者诸君笑话,我还当真单相思多年了,料不到相逢在三湘腹地的小县城桃源,岂肯任它擦肩而过!

“这杯子卖不卖?”我小心翼翼地将那梅花杯托在掌上,笑问主人。“当然卖啰。”他漫不经心地回答。然后又笑着补充了一句,“这么个小玩意,你廖老师要,送你吧,哪能要你的钱呢。”看情形,他对象牙白并没有多少兴趣。尽管如此,我仍然坚持着要给钱,心里满满的喜悦,竟按主人的要价多给了两倍。

下午5时许,我们一行回到长沙,行装甫卸,我便一头扎进我的“独羊居”,把玩欣赏我的梅花杯了。

象牙白上雪梅开

此梅花杯之所以逗人喜爱,造型之巧妙很是难得。它高仅6厘米,口部最宽处8.4厘米,杯体呈圆锥状,口椭圆,外侈成喇叭形。杯口以下缓缓内收,杯底成半球形,由透雕的寒梅枝干和山石相托为足。艺人真的是别具匠心,杯口一侧外侈稍稍多些,线条柔婉,带着些许犀角杯的神韵。这种外侈的角度很小,稍稍粗心便很容易忽略。恰恰是这“一侧外侈稍稍多些”的形态,打破了呆滞而克板的平衡格局。于是乎,形态的优雅之外,便带着些捉摸不定的飘逸了。

梅花杯通体呈象牙白色,釉色滋润如脂,莹亮透熟,给人一种凝厚清宁的甜美感觉,可谓是香色古盎了。其胎骨细膩,洁净无瑕。举杯迎光端详,杯体微微泛出淡淡的肉红之色,温馨而和暖。

梅花杯的一侧,贴塑着三朵盛开的梅花(图1),瓣与芯分明,清白中闪着冷艳;另一侧贴塑三朵梅花花蕾,欲放而未放,表现着勃勃生机。其枝条则清健瘦劲,于是,其花朵轻送暗香,其花蕾满含活力。瓷艺工人匠心独运之处,是三朵盛开的梅花之中、两朵正面五瓣之外,却有一朵侧面三瓣的,一下子便完全丢却了平铺直叙的俗丽。衬托雪白的花和蕾的,当然是白雪也似的器壁。这种映衬,不由得会令人想起宋人卢梅坡一首诗的两句“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象牙白上雪梅开,不正是“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吗?

岁月沧桑之剑,真的是无情。可爱的小小梅花杯,同样免不了被它刺割的伤痕。每每窗前独赏梅花杯,我不觉得那是伤痕,它是历史的流淌,它是岁月的诠释,它是艺术的新生,诚为真正的古色古香。于是,看它,便总也看不够了。

其实,关于福建德化窑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新中国建立之初的1953年便迈出了第一步,两年后便有宋伯胤先生撰文发表在学术刊物上。根据德化窑遗址出土的残瓷分析,德化窑并非只有“中国白”,其釉色有纯白色、白中带青、白中闪红的乳白色和牙黄色四种。白中闪红的乳白色器,也即“猪油白”了,就出土在被称作奎斗宫,后来被定名为屈斗宫窑遗址的“甲杯山”。牙黄色则出现在碗坪仑遗址。同样的白中闪红,在今天被称作“象牙白”。猪油白、象牙白演绎出来的葱根白、鹅绒白、建白,是德化白瓷的不同色别,域外通称为“中国白”。

2001年早春,我在清水塘古玩商铺见到一个大如巴掌的梅花杯,开口要价3000元,说是“建窑中国白”,有人还价到2800元仍不出售。但该杯造型拙劣,釉色白洁,显见得为近些年之作。又见有小如我“独羊居”梅花杯的,造型、釉色亦差强人意,看着不那么赏心悦目(图2)。梅花杯诚然是要看梅花的,但这些梅花杯,不是仅仅只有两朵梅花,便是三朵五瓣皆为正面,丝毫无变化。亦有仅仅美其名曰梅花,托在掌上看,称桃花亦可,称梅花也行,是花而已。至于造型工艺,则不可望明代梅花杯项背,不是侈口太大又过于圆正,失却了犀角杯的神韵,便是杯口过大而嫌杯身过矮,忽略了匀称而见粗俗。有的更是将托举杯体的枝干捏塑得参差悬殊,显得生硬而杂乱。这样的造型,优雅显然是无从谈起了,倒有些“蒙蒙乱扑行人面”的感觉,尤自觉得不甚舒心。

曾与梅花醉几场

梅花杯把酒,终不成有什么特别的喻意深情?

人们大都记得,张岱所作《夜航船》便记了孟浩然踏雪寻梅的佚事,后代丹青妙手画写“踏雪寻梅”(图3)的数不胜数。其实,关于梅花的故事又何止于此。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武帝自家就发生过一件奇事。寿阳公主正月初七在含章殿檐下小卧,一朵梅花轻轻飘落额上,竟然任你如何地拂拭都不掉落。直到三日之后,又试着用清水洗擦了几次,那梅花才脱落干净,却留下个淡淡的梅花影印。不料,春风“弄拙成巧”,这小小淡淡的梅花影印,竟然给公主娇媚的容颜平添了几分清丽。宫女们见了,很觉得好看,纷纷地去仿效,在额上添画上一朵小小梅花,后人相传为“梅花妆”。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杭州时曾去西湖小孤山赏梅。离开杭州后,他追记为诗:“三年闷闷在余杭,曾与梅花醉几场。伍相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诗中一个“醉”字,一个“丽”字,便将与之相伴相依之梅活生生烘托了出来。

北宋诗人林逋,喜欢梅花,真的喜欢得入了骨。他在杭州西湖小孤山梅林中结庐隐居,栽植培护梅花,还养了几只丹顶鹤。有朋友来访,林逋在梅林中迎候,前呼后拥的是梅,一左一右的有鹤。朋友担心他结庐独居会寂寞孤单,他哈哈一笑,挥手指指身前身后,笑说道:“不寂寞,不寂寞,有梅妻鹤子相伴啊。”

古往今来,梅之令文人雅士痴迷,是因为它的傲雪、它的清艳、它的暗香。宋代名相王安石就曾作过一首小诗,说:“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寥寥20字,便将梅的这种品格写得入了微。

这便足以为佐证了,将梅花搬上德化象牙白小酒杯,断然是文人雅士们出的主意。

雪梅的古诗范文5

关键词:咏梅;意象;美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180-02

一、咏梅诗歌在中日的发展

自弥生时代,梅花从中国传播到日本后,梅花的身影便在和歌中频频出现,梅花最开始在和歌中被日本人歌咏是受汉诗中梅花诗的影响。梅花虽然并非日本原产植物,但由遣唐使和僧侣带回日本后,成为当时最具有风雅的植物,赏梅咏梅亦是当时最高的文学艺术。“梅花”作为一种文学意象最早出现在奈良时代的《万叶集》中。其中描写植物的多达1 700首,这些植物当中花的种类也至少有40种,其中描写梅花约有117首,占据第二位。可见人们对梅花的喜爱与赞赏颇多。由于日本的岛国文化,日本人重视感性,他们认为“为艺术而艺术”才是文学的本质,在咏梅诗歌中梅花并没有被寄寓很多的主观意念,而是以一种简约淡泊、恬静优雅的形象出现,展现出梅花的“美意识”。从而形成了日本人对大自然色彩的美的体会。

梅花,是我国栽培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名花之一,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咏梅诗歌最早出现在《诗经》中,但宋代是咏梅发展的黄金阶段,在咏梅的数量上《全宋词》收诗歌共254 000多首,咏梅诗多达1.85%。在我国宋代,咏梅宋词中开始与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动植物、日常生活之物等意象搭配出现。如梅与霜雪、梅与烟云、梅与风雨、梅与日月、梅与杨柳、梅与松竹、梅与鸟禽等。可以说在宋词中的咏梅诗中所涉及的意象最为广泛,为后世的咏梅诗歌提供了几乎所有的模式,使得咏梅诗真正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学形式。在两宋时期,梅花的审美意义不断地被发掘,发展和提升,最终梅花被推为“群芳之首”,成了崇高的文化象征。

二、中日咏梅代表性意象“白雪”与“黄莺”

在中日咏梅诗歌中,“白雪”与“黄莺”是两种最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宋词中的梅配雪的诗歌与和歌中梅配莺的歌有很多千古绝句,被人们广泛流传。

咏梅诗歌在宋代达到了顶峰,从过去描写梅花的形态美升华到歌颂梅花的品格美,以花喻人,使梅花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其中以梅配雪这一描写最为突出。梅与雪之间的审美关系,成为宋词中最常见和突出的一种描写视角和表现方式。自古以来,梅花被中国人看作是一种精神品格的象征。通过梅花与意像“雪”的类比,从而表现出梅的不畏严寒、迎风傲雪的精神品质。

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咏梅》)

这首诗可谓是咏梅配雪意象诗中的佳句,描写的是初春时节,百花都未开放,只有梅花独自在墙角凌风傲雪,在冰雪飘扬的寒冷中依然翘首挺立,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线。写出了梅花不畏恶劣严寒、不畏冰雪摧残的精神品质。作者写这首诗主要是借梅喻人,表现出人们在恶劣环境中不同流合污的精神和刚毅的品格。诗人用遥知不是雪,来指出梅花与雪一样洁白纯洁的同时,还具有雪不具备的梅香。通过雪与梅花的对比,突出了梅花的香气,更加体现出一种其高风亮节的精神品格。

在日本,黄莺被称为“告春鸟”,亦为报春鸟的意思,梅花作为早春时开放的花,和黄莺一起代表春天的风物,梅花作为春天到来的象征,深受人们的喜爱。像宋词咏梅诗中“梅与雪”的经典搭配一样,“梅与莺”是日本人最喜欢的搭配。所以日本人常常借梅报春,把莺这一具有春天气息的意象与咏梅结合描写,描绘出春天将至,万物复苏,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比如下面这首咏梅的诗句:「春されば、木未隐れて、莺その鸣きて去ぬなる生めが下枝に。(山氏若麻吕卷5:827)

意思是人们在簇拥而开的梅花和快活的黄莺的鸣叫声中感受到了春天已经悄然而至。侧重于描绘春天的风物—梅花的淡雅之美,表现出对大自然中早春景象的赞美和春天来临之际的雀跃之情。在中国,借梅报春的诗句也有很多,但自六朝时期起,对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格赞赏就基本取代了借梅报春的意境,而成为咏梅诗的主流延续至今。与日本不同,中国的咏梅诗句中把梅和雪、霜结合描写是最为常见的表现方式。

如果单单从“报春”这一视觉角度看,“白雪”与“黄莺”这两个意象也分别被广泛运用到中日咏梅的诗歌中。冬去春来的季节变化是人们抒情的大好机会,日历上虽然显示的是春天,但是天气依旧很寒冷,梅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绽放。通过梅花与“白雪”与“黄莺”意象的搭配描写,来向人们告知春天已悄然而至。

「梅の花、散らまく惜しみ、我が園の、竹の林に、泣くも

(阿氏奥嶋卷5:824)

这首和歌的意思是梅花飘零散落,痛惜岂无声。我苑竹林里,黄莺声声鸣。借早梅的开放来向人们发出春寒冬已过,早春将至的讯息。我国宋代报春的咏梅诗也有很多,如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咏梅》)这首诗也有借梅报春之意。梅花在早春时期开放,天气还很寒冷,在雪中盛开的梅花向人们发出春天即将来临的讯息。其意象大多写刚毅、凛冽的冷霜、傲雪、寒风、给人以正义凛然之感。

三、“借梅咏物”与“借梅言梅”

在咏梅诗中,中国诗人在审美过程中喜欢“借梅咏物”。梅花的许多方面都被拟人化,被赋予人的精神品格、气节情操等。

中国的咏梅诗句中在梅和雪的类比中突出梅花的不畏严寒,独树一格的精神风貌。梅花的许多方面都被明确地理解为人的气节和品行的体现,梅花的品格也被寄托在很多道德伦理内容中。中国的文人喜欢通过梅花托物言志,将梅花从自然性意象、情感性意象上升到文化意象,将梅花完全人格化。

试举几例加以说明。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诗人借咏梅表现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落寞和不论怎样受挫都保持高风亮节的情操。

以下这首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梅的形态,后两句突出了梅的特色朴实淡雅,不图虚荣。这首诗表面上看是赞美梅花的“清气”,但也是以物喻人,赞美人具有淡泊名利,高洁自重的精神品质。表现了诗人以墨梅自我勉励,努力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是梅花的高风亮节的体现。

与中国咏梅诗人的严肃与深刻不同,日本人则只是“借梅言梅”,这种单纯的审美意识,体现在咏梅诗句中则不带思想倾向的情绪化直抒胸臆的表现方式。

「わがに宿盛りに咲ける梅の花散るべくなりぬ見む人もがも(《万叶集》卷5:851)

译:我舍盛开者,梅花竟若斯,须臾花散落,谁见盛衰时。

作者感叹梅花花期短暂,满园盛开的梅花终有凋零之期,从而感叹大自然周而复始,人生变幻无常。

「わが園に梅の花散るひさかたの天より雪の流れ来るかも(《万叶集》卷5:822)

译:我家池苑里,梅树已飞花,天上飘春雪,纷纷似雪花。

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欣赏到一场浪漫的“梅花雨”,好像雪花一样漫天飞舞,这美丽的画面让人无比满足。我们可以从歌中体会到梅花带来的这种“美意识”,而这其中并不包括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日本人喜欢把梅比喻成雪花,以此突出梅花如大自然的雪花那样纯洁和淡然之美。把梅花和雪花联系在一起,大概是第一雪花在颜色和形态上与梅花有相似之处,第二梅花的花期比较短,花开花落亦是在转眼之间,正如雪花从天空飘落到地上一样它的美丽也是稍纵即逝。从中也不难看出日本人对梅花的描写只是单纯地从梅花自身外形姿态出发,来赞美一种自然美。

因此从日本咏梅诗句中可以看出日本人大多喜欢“借梅咏梅”,追求一种和谐的“美意识”,而不同于中国诗人,侧重于描写梅花与人的情感寄托,“托物言志”从而在梅花的内涵上有过多的深入探究。

四、小结

从中日咏梅诗歌的粗略比较中可以看出,中国诗人对自然事物抱有一种人格化的审美倾向,他们将梅花看作是理想、憧憬、人格等象征,借助梅花来寄寓自己的“情”,抒发自己各种各样的“志”,通过欣赏各种各样的咏梅诗,我们也感受到了诗人们寄情于梅的丰富情感;而日本则满怀对大自然的崇拜和热爱,不寄托过多的道德伦理,纯粹是对大自然“美意识”的欣赏。同是梅花,中日诗人寄寓在咏梅诗中,其中的情感意念却表现出诸多不同。总之,由于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即使在咏梅诗歌中采用的是同一种意象,所表达的个人情感和文化底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参考文献:

[1]孙静冉.中日古典诗歌中梅花意象比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2,(7).

[2]尹宁宁.《万叶集》中的咏梅歌[J].安徽文学,2010,(8).

[3]张晋,陈瑞丹.中国历代咏梅诗歌分类初步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2).

雪梅的古诗范文6

摘 要: 《江雪》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与后人对其诗典和意象之借鉴和接受属于一体两面的关系,均表现于语典引用、意境重绘和意蕴转换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代表了唐诗经典影响史研究的三个层次,具有方法启示的意义。《江雪》语典的使用频度和语典形式的变化见其在后世的接受程度。对《江雪》意境的重写和再绘则能见出接受过程中一些丰富而细致的变化。寒江独钓意蕴在后世诗作中的接受变化,既丰富了意象内涵,又为探求《江雪》意旨提供了路径和线索。

中图分类号: I20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35(2012)01010205

Three Levels of Tang Poem Classics' Influence History-Research on Influence History of Jiangxue by Liu Zongyuan

YIN Xueguo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anshan Teachers College, Chaozhou Guangdong 521041, China)

Key words: Jiangxue; Liu Zongyuan; reception aesthetics; influence history

Abstract: Jiangxue's influence on later literature and later writers' reception of its poetic codes and images are two aspects in one thing and it can be expressed in three ways: classical allusions, poetic imagery redrawing and meaning conversion. They are the three levels of Tang poems classic's influence history, which has the significance of enlightenment in methodology. The frequency of allusions in Jiangxue and change in the form of allusions can signify the degree of acceptance in the following generations. The poetic imagery rewriting and redrawing can reveal some rich and subtle changes in acceptance. The change in acceptance of the fisherman fishing alone by a cold river not only enriches the connotation of imagery, but provides a path and clue for exploring the purpose of Jiangxue.

对经典文本的接受研究包含三个维度,“以普通读者为主体的效果史研究,以诗评家为主体的阐释史研究,以诗人创作者为主体的影响史研究”[1]。一般而言,效果史研究有利于发见不同时代审美风尚之变迁,阐释史研究重在发掘经典文本的“整体意义”①、总结审美规律,影响史研究对于经典赏析和创作规律的总结意义重大。当代古典文学接受研究过多关注效果史和阐释史研究,于影响史研究多有疏略。②

一个经典的影响史就是一代文学影响史的缩影,对经典影响史的研究可以为一代文学影响史的研究提供方法启示。[2]《江雪》影响史不仅是一部诗典原型的复活史,还是一部传统审美理念的显化史。本文以影响研究为主,在以后人之诗解读前人之诗的方法操练过程中[3],从语典使用、意境重绘和主题转换三个方面,探寻影响脉络和经典意蕴。

一、语典引用

柳宗元《江雪》短短四句二十字,字字珠玑,成为后世歌咏渔钓活动的重要语典出处。后人对于《江雪》语典的引用,可分为化用意象、取成句赋题和摘句入诗三种类型。化用意象这种形式在影响史中历久不衰,尤其多见于题画诗。取成句赋题主要出现于宋人诗作中,而摘句入诗多发生于词曲等文学体裁的写作中。

王十朋《郡斋对雪》:“寒江独钓句思柳,银海光摇人忆坡”句,分别指向柳氏《江雪》诗句和坡咏雪诗句。[注:苏轼《正月一日雪中过淮谒客回作二首》其一云“万顷穿银海,千寻渡玉峰。”其《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二:“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眼生花。”其《江神子•冬景》:“路漫漫。玉花翻。银海光宽,何处是超然。”以上三处皆以“银海”形容雪景。不过,“银海光摇人忆坡”则显然指称东坡《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二“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眼生花”句。以“银海”比喻冰天雪地世界,为东坡新创,前人多隐喻帝王陵寝之水银海。]方回《次容斋喜雪禁体二十四韵》“孤舟独钓柳何奇,衡门空宇陶如昨”,分指子厚《江雪》和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二诗皆有为诗评家所公认的雪景佳句。[注:王士《渔洋诗话》谓陶渊明“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为写雪景佳句。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谓子厚“独钓寒江雪”善于言雪。]以上二诗引用《江雪》语典意在咏物,以下三诗则直指本事。

柳子当年绝妙诗,现前眼界是真知。如何想像今人赋,得似当年眼见时。(吴澄《题寒江独钓图》)诗画难评劣与优,声无声有巧相侔。寒江钓雪何人笔,得句真如柳柳州。(凌云翰《寒江独钓图》)柳州诗里画,营邱画中诗。是一还是二,妙处试传之。(爱新觉罗•弘历《题董邦达寒江独钓图》)马远《寒江独钓图》以画境传达柳宗元《江雪》诗意,为传世名作。诗人的题画诗一方面指出画题渊源,如吴诗;另一方面点出诗画间的关系,如凌诗。马远画作,后人仿作较为普遍。爱新觉罗•弘历所题画作即是一幅仿作,虽然诗作也提到画题出处,但以柳诗与李成画相提并论,比类不伦。大概有取李成画作之荒寒气象,以寒林媲美寒江。寒江独钓成为后世诗典和画题,足见《江雪》渔父原型作为审美理想已经深种包括皇帝在内的传统文人心灵深处。

魏晋六朝及唐人喜为代拟体,取前人成句为题,引申诗意,敷衍成章。不过,所选诗歌多为传诵不绝的汉乐府诗章或《古诗十九首》。宋人则自出机杼,取唐人律绝成句为题。刘辰翁取《江雪》成句为题,作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二诗。

泛泛水晶宫,孤舟凛欲东。短蓑并箬笠,举世一渔翁。(刘辰翁《孤舟蓑笠翁》)

一雪寒如此,何人立钓。不知身入画,独自影临江。(刘辰翁《独钓寒江雪》)

刘氏二诗并无深意,不过是两句诗的诗体注疏。宋人诗中以《江雪》成句分韵作诗亦属常见,如周麟之《辛酉大雪戏成十诗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为韵》。分韵诗不仅以所分字韵为韵脚,而且诗作内容必须关合所选诗句意思,如韩元吉《雪中以“独钓寒江雪”分韵得独字》诗,既押“屋”韵,又照应雪景。古人作诗命题和分韵所选诗句,必为名句,由此见《江雪》对后世文人的影响之大。

与以上两种形式相较,摘句入诗更为普遍。摘句入诗亦有嵌字入诗和改字入诗之别。洪适《生查子》:“隐隐绿蓑翁,独钓寒江雪。”刘基《菩萨蛮•七首集句》:“千山鸟飞绝,隆想弥年月。”二作直接嵌“独钓寒江雪”入词,属于前者。乔吉[双调•沉醉东风](题扇头隐括古诗):“万树枯林冻折,千山高鸟飞绝。兔径迷,人踪灭,载梨云小舟一叶。蓑笠渔翁耐冷的别,独钓寒江暮雪。”释普崇《偈》:“令人转忆谢三郎,一丝独钓寒江雨。”二作隐括《江雪》诗语,改头换面用于新作之中,属于后者。改字入诗又有发挥原意和造作新意的分别。喻良能《次韵陈侍郎李察院潇湘八景图•江天暮雪》:“独钓寒江晚来雪,凭谁画我作渔翁。”姚勉《清江曲》:“一任长年醉则休,醒时独钓寒江雪。”二诗写渔父寒江垂钓之事。吴仁卿《双调•拨不断》(闲乐):“暮云遮,雁行斜,渔人独钓寒江雪。”杨基《金陵对雪用苏长公聚星堂禁体韵》:“黄云冻凝不成叶,十载江南无此雪。朱帘十二晓开斋,正值千山鸟飞绝。”蓝智《山中时景四首》其四:“独钓寒江雪满蓑,数峰相映玉嵯峨。”上举三诗融人事活动于环境之中,渔父垂钓仅为祈寒雪境之一景。姚勉《题雪岩胡则潜诗卷首》:“与君分钓雪江寒,同唱孤舟蓑笠句。”王炎《次韵答简簿》:“短蓑归钓寒江雪,纷纷世事休嗟吁。”二诗引用《江雪》语典,以“孤舟垂钓”表明归隐自适之志。

同样是言志,有些诗作以《江雪》语典自明身份,生发新意。杨万里《送谢子肃提举寺丞二首》其二:“谁遣孤舟蓑笠翁,强随桃李竞春。交情顷刻云翻手,古意凄凉月印空。”《谢张子仪尚书寄天雄附子北果十包》:“今古交情市道同,转头立地马牛风。如何听履星辰客,犹念孤舟蓑笠翁。”诚斋上述二诗均以“孤舟蓑笠翁”自谓,在表明赋闲在野身份的同时,歌赞对方尚存礼贤下士、不忘贫贱的友道古风。姜夔《送王孟玉归山阴》:“人生乐事将无同,知君此心如太空。只今去踏龙尾道,也似寒江蓑笠翁。”姜诗以“寒江蓑笠翁”称许送别对象,意谓纵使入朝为官,亦不改平素节操。丘葵《读易彻章呈濠乐主人》:“侬是寒江独钓人,曾偕樵叟见羲文。”诗人谓濠乐主人为“寒江独钓人”。诗中“羲文”既指画卦、作辞之伏羲、文王,又指仁义治世之君。渔樵见羲文既表达对至治之世的缅怀,又暗示贞下起元之意。以上诗作,不管是以渔父自谓还是称许对方,因语典而生发新意是一致的。

二、意境重绘

《江雪》语典的使用频度和语典形式的变化足见其在后世的接受程度,不过,对文本意境的重写和再绘则能见出接受过程中一些丰富而细致的变化。对《江雪》意境的重绘,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题咏与《江雪》相关的画作,二是以“江”、“雪”为中心的写景、言志之作。《江雪》精彩之处全在后两句。因此,重绘《江雪》意境,诸家之作皆围绕“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作文章。[注:《国学备要•集部•柳宗元集》“古今诗”卷中《江雪》诗后附《洪驹父诗话》云:“东坡曰:郑谷诗‘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此村学中诗也。子厚云:‘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信有格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附录《洪驹父诗话》举《江雪》诗后两句,诚为有识。《渔隐丛话》《诗人玉屑》《古今诗话》诸笔记言及是诗佳处,引录全诗,诚为不识是诗佳处之表征。]宋人马远《寒江独钓图》仅画渔翁垂钓,其余皆以虚白处理,正表现出其艺术识见。所谓“马一角”的称呼,仅见其构图之特征,而忽略其对艺术意境的领会与把握。

画家图绘《江雪》意境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为表现重心。诗人对于画境的把握,一方面要照应画题、点明画旨,另一方面还要补足画境。周孚《题宣书记塞门积雪图》序云:“此图真柳子厚所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则以余诗见之。”序文表明诗作旨在点明画意,“冰崖雪岭斗岩,中有新诗子试参。短笠轻蓑钓寒濑,为君题出是江南”四句则将画意归结到柳氏《江雪》。

空江不见人,飞雪纷如剪。独有垂钓翁,孤舟水云远。(王燧《寒江独钓图》)

柳州吟罢,剩寒江蓑笠,何人重领。独有吴兴名下士,解识当年画境。乘来,鹭莺飞去,不觉羊裘冷。一竿在手,满天风雪都静。(应敏斋[百字令•题沈材寒江钓雪图])

王诗简直是子厚《江雪》诗的“翻版”,将《寒江独钓图》中缺略的自然景象如“雪”、“水云”等点出,补足画境。应氏词作就垂钓翁展开联想,诗兴由潇湘飞到吴越,思及严陵、张翰、陆龟蒙、张志和等历史人物,点出《江雪》诗和《寒江钓雪图》中垂钓翁的精神内涵――作为士人精神世界中的象征符号,代表着士人价值虽不绝如缕犹代代相传。

点明画旨、补足画境盖就诗境而言。就谋篇布局而言,诗人题咏画作往往借一个核心语象如“钓”、“雪”、“寒”等为表达线索,铺排画境。朱希晦《寒江独钓》:“翠壁寒云淡薄,沧江老树萧疏。输与扁舟渔父,一生意钓忘鱼。”凌云翰《寒江钓雪图》:“风满空江雪满舟,一竿波面自夷犹。钓丝更放长三尺,不信寒鱼不上钩。”朱诗描绘寒江景物,意在点出渔父志不在鱼的垂钓意图;凌诗前半写垂钓景致,后半写志在必得的手段。薛季宣《远景图》其二“惨澹平烟波浩渺,隐月余光飞白鸟。依稀一舸是渔舟,独钓寒江天未晓”,所写为破晓时分垂钓之景象。三诗皆从“钓”的角度传达诗人对图画的理解。

雪压千山照眼明,茫茫浦溆叶舟横。鸟飞欲绝人踪灭,惟听枯芦折有声。尽日炊烟冷钓矶,暂移短棹未言归。忽惊白鹭冲舡起,恰映江天一色飞(纪迈宜《题寒江钓雪图》)。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陈孚《江天暮雪》)

纪诗运用动静、远近结合的手法从视觉、听觉、肤觉等方面写出雪明、雪大、雪寒,移船垂钓的渔父简直被雪淹没。陈诗所写为日暮时分之雪景,描绘出一幅雪江一舸、隐没自然的图象。上举二诗皆从“雪“的角度描绘画境。

谁怜鹤发翁,披蓑钓寒江。(刘学箕《赋祝次仲八景•江天暮雪》)

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孙承宗《渔家》)

垂钓板桥东,雪压蓑衣冷。江寒水不流,鱼嚼梅花影。(释敬安《寒江钓雪图》)

以上三诗皆从“寒”字落墨,不仅写出人物活动之“寒”,还写出自然物象之“寒”。本来,“寒”乃生理和心理感觉,是“虚”的东西,很难形容。刘、孙二氏以“情”写“虚”,从对渔翁生计表同情角度切入寒江垂钓这个高度精神化的意象,赋予“虚”的对象以可感、可交流、可传递的质实意味。释敬安诗以“形”写“虚”,无论是蓑衣上的厚雪,还是冻凝不流的寒江,都传递出令人窒息的寒意。末句鱼的活动,打破凝滞的寒意,透出生命气息。不过,这种生命气息总带有空寂荒寒的意味。从有形的“雪”、“钓”,到无形的“寒”,诗人对画境的理解和描绘,似可看作对《江雪》诗的变相解读。

作为一个高度心灵化的意象,寒江独钓不仅在绘画作品中获得图像呈现,还在抒情言志的诗词作品中获得生命衍化和意义增殖。

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高楼谁设。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李纲[六么令])[注:词前小序云:“次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由词序知,词人有感于迁谪、怀古而有是作。]正是天寒日暮,独钓一江残雪,风猎碧莎裘。和子浩然句,一酌散千忧。(李弥逊[水调歌头•次向伯恭芗林见寄韵])[注:词前小序云:“次向伯恭芗林见寄韵。”由此可见,是词为怀人思远之作。]二词均作于冬令,由冬雪而联及寒江独钓意象。李纲“独立渔翁满江雪”句,以满江雪衬托渔翁之独自挺立天地间的形象,写出其矫矫不群、独立不惧之大丈夫气象,一扫荒寒孤寂之气息。独立寒江之渔翁正是词人心头的自画像,由此作见出忠臣之品节和襟怀。同样属于词人的自画像,李弥逊词作“独钓一江残雪”的渔父形象,则远绍柳诗中“孤舟蓑笠翁”的精神气象,于孤寂独守中有所期待。由词序与“和子浩然句”见出,词中独钓寒江象外隐含知音知赏之意,而此点正合乎次韵诗之作意。

只应同、蓑笠衰翁,独钓寒江畔。”(柯崇朴[琐窗寒])木鱼停挝磬声绝,但听衙鼓趋公门。何如孤舟钓鱼叟,一蓑独钓寒江。(吴莱《二月二日大雪偶赋时寓州郭》)柯氏[琐窗寒]词前小序云“途次大雪”。由此可知,是词作于羁居苦旅之时。词中所谓寒江独钓乃不得已排遣愁怀之举措。吴诗亦寓居外地逢雪之作,诗中“一蓑独钓寒江”具有价值比较的意味。诗人认为寒江独钓虽然孤寒,但能够自我做主,远比守官上朝自在多了。柯词中无可奈何之事,在吴诗中成为令人羡慕之事。

意境重绘是意象经典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延续文化生命、丰富文化意蕴的重要手段。在此过程中,《江雪》意蕴亦发生微妙的变化。

三、意蕴转换

千年接受史中,不仅《江雪》的艺术价值和文学地位经历了由宋之同声盛称到明之褒贬不一再到清之趋于论定,而且对于诗作意旨的阐释亦莫衷一是。[4]尽管阐释史研究关于诗作意旨问题论之甚详,不过,从影响史的角度考察诗作意旨,则会见出另一番风光。后世诗人使用寒江独钓意象,或写景或咏物或状寒或寓求解知音之意,主旨多样,然大略可分为二途:由物象内化为心象,由知性求解转入精神呵问。

秦观[念奴娇•赤壁舟中咏雪]:“寒峭千峰,光摇万象,四野人踪灭。孤舟垂钓,渔蓑真个清绝。”韩《十二月十二日雪》:“桥头独钓任渔翁,千山万径不可灭。”朱瞻基《江天暮雪》:“渔翁独钓寒江滨,顷刻琼瑶飞满身。”上举三作,渔翁寒江独钓仅为雪中一景,以渔翁之孤绝衬托雪势之苍苍茫茫。

横碧轩中空旧话,独钓寒江愁绝。更一段、冰霜高洁。(韩[贺新郎•次韵昌甫雪梅曲])

雪压前村曲径迷。万山寒立玉参差。孤舟独钓一蓑归。 别坞时听风折竹,断桥闲看水流澌。一枝冻蕊出疏篱。(赵长卿《浣溪沙•赋梅》)

忽见江梅数蕊开,一蓑立断寒江雪。(周巽[题刘子横溪独钓图])

梅花因其开放节令和花色与雪相关,咏梅常联及雪,由雪复联及子厚《江雪》诗典。赵氏词作中“孤舟独钓一蓑归”看似闲笔,其实意在以渔父畏寒归去衬托梅花凌寒盛开,表彰梅花不畏严寒之志。在周氏诗中,寒江独钓者既可能是渔翁,又可能是梅。从形态言,岩边梅树欹仄临江,一枝伸出,恰如寒江独钓状;从精神言,斗霜傲雪之梅花与寒江独钓之渔翁又何其相似。上举释敬安《寒江钓雪图》诗,中有“鱼嚼梅花影”句,即隐含梅“钓”的意味。

以寒江独钓意象咏雪咏梅是就形迹而言,状寒则属于以实写虚。陆游《五月下旬大热晦日夜得雨明旦凉甚》:“吾庐清绝君知否?钓雪寒江不足言。”陈镒《雪溪垂》:“水阔天寒雪正飞,渔翁在水之湄。凭谁画出溪头景,蓑笠孤舟独钓时。”状寒本属寒江独钓意象题中之义,陆诗以其作为比较对象,极言凉爽之甚。陈诗以寒江独钓为冬雪之景象,点出孤寒之具体样态。

爱新觉罗•弘历《扁舟钓雪》:“雪满平江蓑笠披,扁舟天地一竿丝。南方或可北方否,此事吾惟半信疑。”诗后跋语云:“鱼至霜降即不食,安得上饵?纵南方候暖而鱼性则同。然则,寒江蓑笠不过宗元想像成诗,非必真有钓雪事。即有之,意固不在鱼耳。”乾隆由天寒而推及渔钓之不实,此固清人朴学之本色。不过,由此而得出钓不在鱼的结论,则不为无见。(他还有一首诗,与此诗恰好形成呼应互答,点出意在钓而不住鱼之意。诗云:“烟溪虽冷波犹活,蓑笠竿丝雪满。不写钓鱼写钓意,知他津逮自吴江。”)钓不在鱼,是渔人不畏寒还是别有怀抱? 周瑛《寒江钓雪》:“江暖雪初作,江寒雪渐飞。一竿潭水上,雪深犹未归。”许南英《钓雪》:“大雪满前滩,孤舟一钓竿;江湖惟此老,天地不胜寒。”天地不胜寒,渔翁亦不能例外;雪深不归,显见渔翁意有所待。寒江钓雪,所待何事?

郑思肖《柳子厚赋寒江钓雪图》:“空玄影外渺孤舟,不与渔翁意思侔。万顷风涛一天雪,且看谁解下金钩。”郑诗谓寒江独钓意不在鱼,“且看谁解下金钩”句透露出求取知音知赏之意味。知音知赏固然是郑诗主旨,亦属于郑氏对《江雪》主题的理解和意象翻新。

谁人独钓江南雪,雪满江南鸟飞绝。……子猷乘兴欲何往,归欤莫为伊人留。(王之道《应资深康乐园四咏》其四)寒江独钓焉往,剡溪高兴久空。(陈杰《赠雪篷相士》)我志不在鱼,独把寒江钓。却笑剡中人,空回雪中棹。(胡荃《题寒江独钓》)在上举三诗中,诗人将寒江独钓意象与乘兴访戴语典结合起来,而诗中乘兴访戴语典又具有友朋系念、相期相盼之意。

扁舟独钓烟茫茫,醉著蓑衣不耐霜。最是月明无伴侣,一声渔笛笛出沧浪。(叶《寒江独钓》)江寒鱼不食,雪紧天欲暮。蓑笠一丝风,知音杳何处。(刘敏忠《题寒江独钓图》)叶、刘二诗中,寒江独钓意象明显带有期盼友朋、等待知音之意。《世说新语》中王子猷乘兴访戴,兴尽而返,不必见戴。乘兴访戴语典彰示王子猷性情之美,然诚为友道之遗憾。诗中的渔翁寒江钓雪,隐含等候友人、迎迓江边之意。以寒江独钓意象蕴含求取知音和友朋之意,不仅是后世诗人的意象创新,还是后世诗人对子厚《江雪》之新阐释。从影响史的路径探询文学作品的意蕴,开创了“以诗解诗”――以后人之作解读前人经典的新思路。

一首《江雪》影响史就是一部唐诗影响史的缩影。《江雪》影响史研究的三个方面――语典引用、意境重绘和主题转换,代表了唐诗影响史研究的三个层次。如果有可能在接受诗学的基础上建立一部文学史的话,那么,影响史的文学史应该是最具有可行性,且是最能表彰文学传统通变特性及意义生成规律的文学史。

参考文献:

[1] 陈文忠.古典诗歌接收史研究刍议[J].文学评论,1996,(5).

[2] 陈文忠.唐诗的两种辉煌――兼论唐诗经典接受史的学术方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上一篇财会流程

下一篇高尔基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