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原文范例6篇

式微原文范文1

[摘要]刑事技术课程作为公安院校必设课程之一,应与时俱进地“微课”化,以服务教学之需。刑事技术微课制作应当遵循“微”原则、基础性原则及保密性原则,在内容选择上也应当有所甄别。信息化时代,适时将新媒介引入公安教学当中,将刑事技术微课与微信平台进行有机衔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技术方法的协同,对公安教学改革及应用型人才培养将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刑事技术;微课;微信平台;制作

刑事科学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强、涵盖内容多、实用程度高的专业课程,理工领域的不同学科内容在这门课程中几乎都有体现,可用“庞杂”一词来形容。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介的兴起,“微时代”给社会交际带来了一场“微”变革。现阶段,公安院校学生几乎人人都有微信,人人都会关注公众平台,微信已成为他们学习知识的重要渠道。与此同时,传统的课堂教学无法面面俱到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将刑事技术课程有所选择地制作成微课,并将其放在公众平台上供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分享,实现知识的“移动学习”,值得探索,更值得实践。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经验以及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在微课制作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以文件检验课程为例,讨论刑事技术课程微课制作应遵循的若干原则及与微信平台的整合等问题。文件检验(以下简称为“文检”)课程是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其核心内容包括笔迹鉴定、印刷文件检验、污损文件检验、言语识别四大块。因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趣味性,深受各大公安政法院校的青睐。据笔者调查,在我国32所公安院校中,单独开设文件检验课程的有20所,其余院校尽管未单独设课,但在刑事技术学这门课程的讲授中也安排了20%~35%的课时来专门介绍“文件检验”有关内容。由此可见文件检验在公安院校课程中的地位。

一、刑事技术微课的制作

制作任何一门微课,首先应理清楚“微课”的概念与作用。“微课”是指围绕某一个知识点,对其加以信息化的教学设计,以视频的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类微型课程[1]。它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制作微课最为常见的形式是录制小视频,视频中配以图片、文字和教师的讲授。这样不但形象、直观,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依托特定平台进行学习。

(一)刑事技术微课制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微”原则

微课之所以叫做“微课”,根本原因在于“微”,即只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而且时间一般限于5—10分钟[2]。文检微课的制作首先应当遵循这一原则,将时长限定在10分钟以内。毕竟微课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只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讲授,它不能完全代替课堂教学。如果微课时间太长,那么就谈不上“微”,也就无法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其趣味性也会大减。所以说,“微”原则是微课制作必须遵循的核心和前提原则。

2.基础性原则

所谓基础性,就是微课内容要重视基础。因为微课只是教师为了让学生学习已经讲授或预习即将讲授的某一知识点而采取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这一性质决定了其内容必须是基础性的。以文检课程中的“笔迹检验”这一章为例,本章内容涵盖笔迹检验原理、笔迹特征、笔迹检验程序方法等。可以将书写工具特点、运笔方法、书法常识作为基础性内容制作成微课,以配合笔迹特征、笔迹原理、检验程序、检验方法的课堂教学。

3.保密性原则

刑事技术是一门用于特殊行业的专门技术,其行业属性决定了刑事技术课程内容具有较高的性。由于微课往往要放在网络或微信平台等渠道上,而这些渠道又是对外公开的,故内容不宜放在微课中讲授,例如案例、核心技术方法、现有实验数据和结果、应用的具体领域等。如何处理好微课面向对象的公开性与内容的保密性二者之间的关系呢?这实际上只要遵循前文中我们提到的“基础性原则”即可,选择基础知识放在微课中,将内容放在课堂教学中,二者相互配合。

(二)刑事技术微课的内容选择

如前所述,刑事技术课程中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合做微课,有必要在遵循前面介绍的基础性原则和保密性原则的前提下,对微课素材做必要的甄选。例如文检课程,这门课通常包含四大内容:笔迹检验、印刷文件检验、污损文件检验、言语识别[3]。笔迹检验部分适合做微课的内容有:不同书写工具的特点、个人书写习惯、书写与运笔、文字形体结构、男女写字差异等;印刷文件检验部分适合做微课的内容有:打印复印原理、喷墨打印机特点、激光打印机特点、常见打印设备、印章的历史等;污损文件检验部分适合做微课的内容有:常见墨水成分、红外检验原理、文检仪器操作、显微系统操作使用等;言语识别部分适合做微课内容的有:汉语方言分区、汉语方言特点、男女语言差异、职业语言差异、年龄语言差异等。以上内容既具有基础性,又不,每个知识点的讲授能够在10分钟以内完成,因此适合制作成微课。其他内容往往涉及技术资料和案例,或者内容过于庞杂无法在规定时间内讲授完成,因此不适合选择作为微课内容。

(三)刑事技术微课制作过程

在现代传播媒介的视域下,制作微课就是将课程知识点和教师的讲授制作成可供学生点击播放的视频。刑事技术微课的制作与普通课程微课制作的流程相同,区别在于内容的选择上要尽量避开内容。一般而言,制作此类微课需要5个基本环节。

1.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是制作微课的第一步。首先,要规划刑事技术课程中哪些章节需要做微课、适合做微课,以及总共需要做多少微课;其次,要规划微课视频中是否需要设置作业环节、课后交流环节等;最后,要规划微课制作好之后与何种媒介进行整合,以及如何整合,例如与微信平台整合、与视频网站整合、与学校教学平台整合等。这些规划做好之后,其后的工作方能展开。

2.确定选题

刑事技术微课的选题是与刑事技术基础内容紧密联系的。确定选题不仅仅是确定题目,还应确定与题目有关的一系列教学要素,如教学目的、方法、资源等。因为这一系列要素都是基于选题而来的,反过来又为选题服务。我们以文件检验课程中“激光打印字迹的特点”为例,制作了一个选题设计表。

3.拟定内容

在确定了选题后,需要对具体讲授的内容进行细致地规划。内容应当求精,且不宜过多,否则在录制视频环节容易超时。仍以文件检验课程中“激光打印字迹的特点”这一选题为例,我们规划的内容是三个,讲授总时长为9分钟。

4.录制视频刑事技术

微课实质上是采用小专题的形式由授课老师进行专题讲授,然后将这个过程录音录像。根据我们录制微课的经验,授课教师应围绕授课内容制作好PPT课件,篇幅最多不超过10篇。在讲授时,能用专用摄录设备最好,如果条件不允许,采用画质和音效都比较清晰的普通摄像设备也可。一般来说,选择专用的录播教室最为理想。

5.剪辑视频

剪辑视频一方面要对视频素材多余镜头(或时长过长的内容)进行剪辑,以保证总时长在10分钟以内;另一方面,需要在视频中加入必要的片头和字幕,以及PPT和教师讲授之间的过渡等。最好找熟悉剪辑软件操作的学生或专业人士进行剪辑。

二、刑事技术微课与微信平台的整合

微信平台是微信公众订阅号一种通俗的叫法。它的出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渠道,也改变了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之间的交流方式,可以说是近年来信息传播方式的大变革。将刑事技术微课与微信平台进行整合,实质上就是将刑事技术微课与微信平台进行有机地衔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技术方法的协同工作。这个过程需要两个环节。

(一)视频

视频之前首先要建立一个微信公众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微信平台。这个过程十分简单,在微信公众平台首页用个人身份证号或单位法人证书即可注册。然后根据使用意图给平台取个名称,例如笔者申请的用来开展文检教学的公众平台名称为“警院文检”。拥有了微信平台后,需要将制作好的文检微课视频在微信平台上。目前有两种方式可实现微课视频:一种是直接上传至微信平台,前提是该视频的大小不能超过20MB;另一种方式是先将视频上传至专门的网站,然后再将视频链接添加到微信平台中,这可以不受视频大小的限制。根据我们的经验,前一种方式较好。制作者可以将视频大小压缩在20MB以内后再直接上传到微信平台,因为刑事技术微课都在5—8分钟,而且多通过手机和平板电脑播放,压缩后其画面和音质也能满足学习者的需要。

(二)开展教学

这个环节是制作刑事技术微课及其与微信平台整合的最终目的。学生通过关注指定的微信公众平台,点击有关教学视频即可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也常常被称为“移动学习”。微信平台不仅提供学习资源,而且还可提供互动平台。这种互动主要是基于微信平台的留言评论功能,即在视频页面下方可以写留言,将自己要提的问题留言在评论栏内,任课老师看到留言后可以回复,其他同学看到后也可以回复。这就真正实现了课堂外的交流互动,实际上也就实现了课外辅导。综合起来看,刑事技术微课的制作与微信平台的整合实际上包含了七个基本环节。以上七个环节中,规划设计是根本,确定选题是前提,拟定内容是基础,录制、剪辑和视频是关键,开展教学是目的。各个环节之间是递进的关系。总的来说,刑事技术微课制作并不复杂,制作完成之后可以循环利用,不必年年更新。在教师资源的分配上,可由一位老师讲授,也可以根据章节内容的不同由不同的老师讲授。我们制作的文件检验微课就由四位老师分别讲授笔迹检验、印刷文件检验、污损文件检验、言语识别四个部分的内容,效果良好。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将微课与微信平台进行整合,特别适合互动式教学[4]。因为它给师生之间建立了一个“1对1”的沟通环境,可以通过留言的方式进行互动,无需预约。这就打破了课堂教学中“1对多”的沟通模式,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优化以及沟通渠道的变革。

三、结语

郭声琨部长指出,公安教育要着眼提高办学质量,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完善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强调要善于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与水平。在交际媒介不断创新发展的今天,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辅助手段,一方面它突破了教师传统的听课评课模式,使教学资源更加具有针对性,也更加具有时效性。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按需学习、自主学习的新途径,使教学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这些优势对于公安院校的教学改革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无疑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尽管本文只是以文件检验课程为对象,讨论了其微课的制作及其与微信平台的整合问题,但对其他公安类课程实际上也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因为课程教学本身具有相通性,公安院校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必须顺应“微时代”潮流,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审时度势地将“微时代”的新媒介引入教学中,为新时期公安人才培养服务。当然,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应当把握好原则,处理好内容公开性与保密性之间的关系,使公安微课既能满足课外学习的需要,又能配合课堂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2]何福贵,张梅.微课开发和制作研究[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5(3):53-55.

[3]王相臣.文件检验[M].北京:群众出版社,2010:35-37.

式微原文范文2

一 微课程的由来

早在1960年美国依华大学附属学校和斯坦福大学为推动学校资源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学生学习兴趣,分别推出了微型课程(又被称为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进入90年代,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勒鲁瓦・A・梅格鲁(LeRoy A. MeGrew)教授提出“60秒有机化学课程”,目的是在诸如舞会、搭乘电梯等非正式场合情况下向非有机化学专业的人士传播化学知识。1998年,新加坡教育部实施了微型课程(Micro Lessons)的项目,其课程时间一般在30~60分钟,教学目标单纯而集中,且较为重视课程资源的完善和学生学习情境与活动的创设。这种课程既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学习支架,又为教师提供了一系列教学支架。之后,英国纳皮尔大学的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2004年7月,英国又启动了时长为15分钟的教师电视频道,并积累了长达35万分钟的微课视频节目;2006年哈佛大学推出“8分钟教学视频”;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提出“一分钟课程”,正式提出“微课程”概念,并对微课程的设计提出要求。

二 微课程的内涵

(一)对于微课程的基本理解

近年来,随着翻转课堂和可汗学院在全世界迅速走红,特别是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颁布,以及《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的落实,我国欣起了微课程研究的热潮。那么,什么是微课程呢?不同学者有不同解释。有的学者认为,微课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课”,所谓“课”是指“有计划的分段教学”或“教学的时间单位”,因此,从“课”的角度解释微课程,其内涵即指短时间的教学活动全过程。持这一观点的如华南师大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焦建利,他认为微课程即“阐释某个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这个在线教学视频是指30秒到20分钟不等,内容包括小电影、纪录短片、DV短片、视频剪辑等,可通过PC、摄像头、手机、DV、MP4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或播放的短视频。[1]

也有学者认为微课程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课程”,所谓“课程”是指全部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环节的总和,[2]因此,从“课程”的角度定义微课程,其外延应该包括微视频、学习单和学生学习活动流程。持这一观点的如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他认为微课程即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且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这个小课程的媒体格式有微视频、音频、PPT、文本等,但不管什么媒体格式的微课程,都要与学习单元、学生的学习活动等结合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微课程。[3]中小学微课程研究专家胡铁生也指出,课程是指以5~10分钟微视频为核心资源,包括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和微反思在内的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网络视频课程。[4]

不管从哪个角度定义微课程,我们可以归纳出微课程的核心元素:(1)一段短时间的教学视频或音频;(2)教学内容是围绕某个特定的知识点的,这个知识点一般是重难点;(3)完备的教学设计;(4)具有流畅的网上学习平台和良好的教学支持服务;(5)允许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6)适合于移动学习。

(二)微课程概念理解中的误区

基于微课程本质的不同理解,在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实践过程中会存在一些误区和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把微课制作视为一个技术开发过程

微课制作只有教育技术人员才能做。微课确实需要技术支持,特别是教育技术的支持,但微课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一种课程资源类型,因此,微课的制作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开发过程,更是一个在先进教育理念支持下的精细创意的教育设计的产物,是一项创造性极强的工作,制作微课最关键的因素是人,这个人就是教师。

2 把微课视为课堂教学的截选,传统一整节课例中截取一段课例片段

其实,微课,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课程,其初衷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资源,其内容是高度浓缩又相对完整和系统化的。中小学微课研究专家胡铁生指出,微课的设计制作理念是“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清讲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自己完全掌握和理解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一个完整的微课资源包括一段精彩的5~10分钟的教学视频,以及与视频相配套的教学辅助资源,包括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和微反思(胡铁生)。而一段截取的微型视频,从完整性来说,它缺少了微课必备的配套教学辅助资源,即便是作为微课中的核心成份――教学视频,不管它是课例片断、微型视频还是微型讲座,如果它时间虽短,但内容不集中,不考虑学生认知和学习规律,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微视频。

3 把微课制作的重心放在微课制作技术上,特别是拍摄和后期编辑上

比如购买价格昂贵的拍摄仪器,过于追求画面的清晰,导致在微课制作中后期编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过多。其实,真正制作微课过程中,微课内容的主题选择、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活动的实施等才是核心环节,忽视了这些核心环节,微课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都将不佳。

4 把微课程制作与设计视为教师个人的事

胡铁生指出,微课程资源除作为核心部分的微视频外,还包括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6个方面的配套资源,微课程资源只有融入区域性和全国性的微课平台或系统中才可能被广泛利用,否则是发挥不了作用的。因此,开发连贯性、完整性、系列化微课和学科化微课将是未来微课的发展方向,而系列化、学科化微课的开发与设计更需要团队协作,教师个人单打独斗、闭门造车、各自为政式的开发只能使微课程建设处于低水平状态。

三 微课程的制作与设计原则

目前关于微课程制作与设计原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且主要从谈移动学习的角度谈其设计原则。如Ally提出移动学习的三条设计原则:(1)内容呈现的有限性和有意义性,即适应短时记忆的有限性,移动学习的内容呈现应以5~9个有意义的模块内容为主;(2)尽量以视频的形式呈现概念图或知识网络,而不是以文本的形式呈现;(3)采用始前教学策略,即提供课程的总体框架,以便学习者在每个片断化的学习中能把新知识与现有知识相联。克拉克(Clark) 和梅尔(Mayer)提出六条设计原则:(1)多媒体原则:使用较小的文本块和弹出式窗口呈现图片;(2)音频原则:以音频代替文本,且尽量减短解说;(3)接近原则:把相关性的内容以链接形式联系在一起;(4)精简原则:避免出现重复的信息(包括语言的重复);(5)精确性原则:不要使用任何与学习内容或情境不相关的信息,包括插图、音乐或环境噪音等;(6)对话性原则:在屏幕上设置小图标以引导学习者,使用第一或第二人称的旁白或文字与用户进行对话。

国内学者顾凤佳提出五项微型移动学习课程设计的原则:(1)最小模块原则:每门课程应由5~9个有意义的、连贯的内容组块组成,以便学习者利用零碎学习时间进行学习。(2)多样化原则:包括版本多样化和内容多样化。版本多样化即同一内容设计成不同格式,适用于不同终端设备,既可能在功能型、智能型、触摸屏式手机上应用,又能在笔记本电脑、音频设备上使用。内容多样化是指要设计多种学科的微课程。(3)互动性原则:在微课程设计中应设计互动性、协作性、交互性的学习环境,以利于学习者批判性、创造性、协作性地完成知识应用过程。(4)快乐体验原则: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应让学习者伴随一种更自由、开放、快乐、愉悦的体验,要求一是所设计的活动要适合学习者的需要并能引起其兴趣;二是采用文字、声音、音乐、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三是界面设计从用户的角度考虑,使之更简单、便捷、高效化。(5)个性化原则:移动学习为教师个性化指导提供了条件。[5]

笔者认为,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原则应包括:

(一)知识性原则

微课程要传授某一学科的知识点,知识性是其内在属性,也是评价微课程质量的标准之一。知识性原则首先要求所选择的主题要有意义,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于制作成微课程,只有某学科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才适合于制作成微课程,一些课程中的概念,在现今“知识离我们的距离只有一根鼠标多”的网络时代,知识大多可通过网络查找获得,因此这部分知识如果制作成微课就没多大意义。另外,知识性原则要求微视频中教师授课要有完整的结构,如要有引题、内容讲解、小结,及体现主题要求的练习。引题是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入主题学习,内容讲解是核心,小结是为强化所学内容的知识性,练习为巩固所学知识,几个环节缺一不可。

(二)兴趣性原则

微课程最主要功能是服从和服务于学生自主学习,但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过程中会受多种因素干扰――如网络游戏的诱惑、网上购物的冲动、浏览各大新闻网页的习惯等。微课程要内在驱动学生者自觉排除外在干扰因素,专心于微课主题的学习,兴趣的调动和维持显得很重要。因此,微课程设计与制作从主题选择到内容呈现形式及配套资源的建设等,都应该有助于调动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所选择的主题要具体、实用,并用幽默、精练、点睛式的语言呈现出来,以便立刻吸引学生注意力。 如“××工程中突发性事件的处理”“《春江花月夜:为什么月亮能够代表我的心?》”“十句话谈论天气”等都是较好的微课主题 [6] ;内容呈现形式上,要从学生视角出发,考虑微课使用对象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内容呈现形式。国外较成功的微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素,如TED-Ed提供的微课程内容呈现形式除真人讲解演示外,还采用了电子黑板、卡通动画等,呈现的界面生动多彩,内容简短精练,非常符合中小学生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水平。可汗学院为更好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效,在配套资源建设中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地图和自定学习计划,知识地图把零散的知识点用网络地图的形式串联起来,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路径。学生自定学习计划,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添加用户作为自己的教师,系统自动记录学生学习及测试情况并进行数据分析,学生根据数据分析知道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学习计划。在学习和测试结束时,网站还制定了一套“成就”制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其颁发“勋章”,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7]

(三)微型化原则

不管把微课程视为一种资源类型,还是视为一种教学活动,微课程与其它类型的教学资源或学科课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一个“微”字,有学者指出,微课程的核心价值在于“微”:微故事、微内容、微问题、微研究,一事一议,一事一课,内容直指具体问题(黄建军等),因此,课程设计与制作中必须突出“微”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间“微”,即微课程的时间短,一般不超过20分钟,目前我国微课大多在5~10分钟之间。这符合心理学上人的短时记忆的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有效学习时间是10分钟左右,超过这个时间,注意力开始分散,知识的遗忘速度变快,因此微课程制作和设计中要把握好“微”的时长特点;二是内容“微”,内容“微”体现在所选的主题小而具体,内容设计最小模块化。在主题选择时要注意,所选的主题应该小而具体,如“PPT字体的选择”“网分搜索的技巧”“英语单词记忆秘籍”“电大学员如何进行时间管理”等小而具体的主题比较适合制作成微视频。相反,一些需要持续进行课堂讨论的内容、需要深入学习知识的课程、比较复杂的知识等都不太适合制作成微课。当然,这里强调微课程的“微”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点少,而是指内容精简凝练,是精简和浓缩。

(四)移动性原则

微课程提出的初衷就是为了方便移动学习,使学习激动更为便捷化和随时随地都能发生,因此,移动性原则也是微课程设计和制作的原则之一。移动性原则体现在微课程资源――包括微视频和辅助资源,既可以通过PC进行学习,又适合于微型嵌入式系统的学习。通过PC进行学习即通过远程网络下台式机或笔记本电脑进行学习;微型嵌入式系统的学习是指基于智能手机、PDA、超小型上网本等设备的学习。移动性原则要求微课程建设中的资源格式,特别是微视频格式应该适合利用这些移动终端来学习。

参考文献

[1]唐军,李金钊.中小学微课程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3(9).

[2]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教育,2004(4).

[3]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生信息技术,2013(4).

[4]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J].广东教育,2014(4).

[5]顾凤佳.终身学习视野下的微型课程设计原则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式微原文范文3

1 调查概况与方式

本文主要针对河南省18个省辖市和158个县(区)综合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展开调查,调查时间从2017年3月3日持续到2017年10月1日,调查方式采取以下两种:一是微信手机端,搜索“某市名称+档案馆(局)”或“某市简称+档案馆(局)”或“某市全称+档案”或“某市简称+档案”,分别查找微信公众平台,存在即添加关注;二是分别浏览河南省各综合档案馆官网,查看网站是否含有微信公众平台账号的相关内容,或者在主页上是否悬挂二维码图片,如果存在即添加关注。

以上调查方式难免局限,通过再次关注各省、市的档案微信公众号,发现开通微信公众平台的档案馆并非采用与“档案”或“城市名称”密切相关的平台名称。例如,河北省档案馆的平台名称为“冀小兰”、合肥市档案馆为“档案观止”、青岛市档案馆为“青岛记忆”等。所以采用另一种调查方法,虽然难度大,但准确率高,通过确定认证主体为“××档案局(馆)”,就确保调查对象和调查数据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7年9月30日,河南省18个省辖市档案馆中有10个档案馆开通微信公众平台,开通比例为55.56%;158个县(区)档案馆中仅有5个开通微信公众平台,占比不到3.2%。其中,焦作市档案馆开通过两个微信公众平台,即“焦作档案”和“档案参阅”,但后者在笔者进行最后一次(2017年9月30日)数据筛选与整理时发现已关闭,已经搜索不到,故不再成为本次调查的有效数据。

2 ?{查内容与结果

2.1 开通建设的基本情况。

2.1.1开通数量。在15个开通微信公众平台的综合档案馆中,荥阳市档案馆最早开通,开通时间为2015年9月21日;其他各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在2017年8月底前陆续开通。显然,相对于早在2012年腾讯公司就已推出微信平台应用以及近几年微信公众平台在各省、市综合档案馆得到应用的客观情况来说,河南省综合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开通建设情况起步较晚。在158个县(区)中仅有5个档案馆开通微信公众平台,这其中县级有4个开通,区级仅有郑州市上街区1个档案馆开通,整体情况并不乐观。

2.1.2命名方式和认证主体。调查显示,河南省各综合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主要有4种命名方式:①“城市+档案”的方式,例如,平顶山档案、信阳档案、许昌档案、濮阳档案等;②“城市+档案局”的方式,例如,开封市档案局和济源市档案局;③“城市+档案”且有官方微信号的方式,例如,郑州档案(zzdawx)、开封市档案局(kfdaj23381521)、新乡档案(xx_archive)、焦作档案(jzsdaj)等6个档案馆;④采用“城市名片”的铝城档案局,属于郑州市上街区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认证是腾讯对公众号主体所提交的主体信息、资质文件的真实性与合法性进行书面的甄别与核实的过程。认证后会吸引更多关注,提高人气,并能在被搜索时享有优先权,排名靠前。调查发现,15个微信公众平台中,认证主体是档案局(馆)的有13个;认证主体是个人的有2个。

2.1.3推广情况。微信公众平台的推广情况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档案部门对网络环境下新型服务方式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影响着用户对档案工作的了解状况。如果把档案馆官网首页上是否显示微信公众平台相关信息作为推广情况的判断标准,仅有郑州市档案馆了开通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的通知并悬挂二维码图片[1]。基于此,各综合档案馆的具体开通情况如表1所示。

根据调查结果,在数量上,18个省辖市档案馆中仅有10个开通微信公众平台,158个县、区综合档案馆仅有5个开通,并且推广力度和方式非常薄弱;在命名方式和认证主体上,15个开通微信公众平台的综合档案馆中,命名方式有四种,认证方式也出现两种。命名方式和认证主体的不规范、不统一,既增加用户的搜索难度,也会给用户带来不信任感。

2.2 服务方式与功能分类。

2.2.1服务方式。据调查显示,现有的河南省各综合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中共有3种信息服务方式,即对话界面、消息与自定义菜单,自动回复和在线咨询服务功能尚未建立。

2.2.2功能分类。调查发现,河南省各综合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的主要功能集中在工作动态与新闻、档案文化与记忆、档案服务方面,虽然栏目内容不太丰富但也很具特色,如郑州市档案馆、新乡市档案馆、焦作市档案馆、长垣县档案馆和睢县档案馆都很有针对性地介绍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记忆。

2.2.3最新信息更新情况。考虑到微信公众号存在订阅号和服务号的区别,订阅号可以每天群发一条消息,而服务号有一个月只能发四次消息的限制[2]。订阅号注重为用户提供资讯,而服务号倾向于服务互动,故而订阅号的更新情况更频繁一些。目前,河南省仅上街区档案馆和荥阳档案馆属于服务号类别,其他都属于订阅号。根据对各档案馆信息更新的统计,每天1条推送量的档案馆数量为0;每周1条推送量的档案馆数量占五成;每月1条推送量的档案馆数量占八成。当然这其中还包括停止推送更新的档案馆。这些数据在客观上反映出信息更新速度慢、频率低等问题。此文将各档案馆最近3次的信息推送时间进行汇总。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鉴于表格呈现问题,将服务方式的三种类型对话界面、消息和自定义菜单分别用A、B、C代替。

调查发现,河南省各综合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在内容建设上还停留于基础层面上。①功能介绍栏概括不够全面和清晰;②自定义功能栏目分类不够合理;③推送内容单一。总体而言,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容建设主要集中在工作动态与新闻、业务活动的介绍方面,有关档案文化与记忆、档案服务方面虽有涉及,但内容却并不丰富。

2.3微信传播指数。与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普及相适应的是探究微信传播影响力的各项实践应用也在快速发展,其中清博团队开发的微信传播指数WCI(WeChat Communication Index),采用一系列原始指标通过复杂的运算思路及公式得出一种较为精确的算法,并将各维度指标以加权平均的方式最终计算出相关指标数值,具有很强的可行性,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衡量特定行业、领域的微信传播影响力大小[3]。笔者通过在清博大数据平台创建河南省档案微信公众平台榜单,把能追溯到公众号和该公众号所推的热文进行汇总,追溯时间定为2017年9月1日-2017年9月30日。

2.3.1公众号普查。在对开通的15个档案微信平台的数据收集和调查中发现,仅有7个档案微信公众平台可以追溯到数据,其他有5个公众平台未收录在清博大数据库中,有3个追溯到的清博指数各项显示均为0。在仅有的7个档案微信公?平台中,WCI微信传播指数最高的是信阳档案(103.2),最低的为荥阳档案(34.62);而且,在各增量板块均呈现负数增长。具体指数如表3所示。

2.3.2平台热文普查。对7个档案微信公众平台所推热文进行分析,前50名热文中均无“原创”文章;在阅读数和点赞数的数据统计上也显得单薄,前三名的阅读数/点赞数仅为284/18、103/1、76/3;可以肯定的是,从对标题的分析上可以看出,各微信公众平台不是仅仅拘泥于某个方面,而是注重推文内容的多样化。限于篇幅展示,仅列举出前20名热文数据,具体如表4所示。

根据调查,对比全国档案微信平台中的翘楚“金山记忆”所呈现的各项数据:阅读量为87050、点赞量为18440、WCI为781.39,我省的情况相差甚远,充分说明其开通、和传播各方面均不到位。结合清博指数,我省各档案微信平台均无“原创”标识,这样档案信息安全就无法保障。河南省各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上推送的信息,并没有对转发、转载作出特别说明,这对档案信息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3 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发展对策

3.1 增加重视程度,规范命名方式与认证主体。各级档案馆作为政府重要的信息服务部门,要主动适应“互联网+档案”的信息化发展潮流,要高度重视建立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重要意义,从而让微信公众平台成为新的连接档案馆和用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对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来讲,一个简洁规范的名称,不仅能使用户增加对档案馆的信赖程度,而且也能体现出档案馆的官方性和专业性。档案馆可以使用“××市(县、区)档案馆”的命名方式,既能规范开通的名称也概括档案馆的性质,更能凸显档案馆的科学文化属性,使人们摆脱档案馆只能“资政”的印象,从而更好地“惠民”。另外,要取消个人认证的方式,明确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官方性质,确定档案信息来源和的责任主体是档案馆。

3.2 打造优质团队,关注内容建设和形式多元。档案馆想要用好用活微信公众平台,内容建设是立足之本。一方面可以结合馆藏实际,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关注用户的利用需求,因势利导。另一方面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有记忆和传承价值的“名片”式档案,突出档案馆的文化功能。例如,郑州市上街区档案馆开发的“铝城档案”,这完全贴合上街区作为亚洲最大氧化铝生产基地的实际,既突出了城市魅力也增强了档案馆的形象建设;基于此,平顶山市档案馆可以打造“鹰城”档案和“神马”档案等;焦作市档案馆打造“南水北调”档案和“太极拳”档案等,都可以成为内容建设的重要方面。

式微原文范文4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微粒观点 教学实践

所谓微粒观点,就是在对物质进行研究的时候,从组成物质的微粒入手,通过对微粒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微粒观点是整个化学体系的基石,无论是物质的性质、变化,还是定量计算的方法,都与微粒密切相关。因而,用微粒观点看物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至关重要的途径。用微粒观点看物质是开启化学之门的一把金钥匙。那么,如何让学生建立微粒观点?我认为:结合学情,不仅要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用微粒观点分析问题,而且要让学生在不同问题的解决中体验到微粒观点的巨大魅力,立足循序渐进,只有这样,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逐步建立微粒观点。

一、在概念的理解中,初步感知微粒观点

课本的概念严密而又富有逻辑。在概念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深刻挖掘概念与微粒之间的内在联系,站在微粒观点的高度诠释概念,让学生不仅深刻理解概念,而且初步体验微粒观点的魅力。这对于课本的理解及化学后来学习更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下面举两例说明。

【例1】两种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对这两个概念理解的程度,决定了学生对化学的认识水平。学过微粒知识以后,引导学生用微粒观点来考察这两种变化,认识上会有一个飞跃。从宏观上看,物理变化是物质聚集状态或外形发生变化;化学变化是原物质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从微观上看,物理变化的实质是物质微粒的运动状态和空隙发生了变化,而微粒的结构并没有改变,微粒仍是原来的微粒;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来的微粒被破坏,经过原子的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微粒。比如水汽化这一物理变化,实质是水分子运动变快和水分子空隙变大。水电解这一化学变化,实质是水分子被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大量的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氧分子聚集成氧气。通过这样的考察,学生能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同时对微粒观点也引起重视。

【例2】元素。元素是化学中最抽象的概念,要让学生对这一概念有初步的认识,只有应用微粒观点。元素的概念早就出现了,它指的是形成千万种物质的几种有限的基本的成分,但元素的本质是什么?用微粒观点考察物质,元素的概念就变得具体清晰了。

比如氧气、水、二氧化碳三种物质都含有同一种成分氧元素,三种物质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其中“”表示氧原子。由示意图可以看出,这三种物质中都含有大量的同一类的氧原子,可见氧元素的本质是氧原子的总体,所以元素是对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它是宏观的概念,是不能论“个”的。这样学生就能认识到元素与原子之间的联系,把握到元素的本质,为学习根据化学式的计算打下基础,同时也能体会到微粒观点的重要性。

二、在计算方法的探讨中,初步确立微粒观点

根据化学式计算是学生首次接触的具有化学特点的计算,算法简单但很抽象,很多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只能死记算法,生搬硬套。引导学生从微粒观点入手分析,就不难理解了。首先应明确元素与原子之间的关系,大量的时候叫元素,少数几个时叫原子。然后要明确物质由微粒构成,宏观上的物质实质上是同种微粒的聚集体,其中任何一个微粒的组成情况都与这个“集体”完全相同。所以求“集体”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或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就等于求一个微粒中各原子的质量比或某一种原子的质量分数,而化学式实际上就是物质的一个微粒的符号。如此学生就能明白根据化学式计算的方法,即化合物里各元素的质量比,就等于化学式里各种原子的质量比,即各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原子个数再相比;化合物里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就等于化学式里该种原子的质量分数,即该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原子个数再除以相对分子质量。通过微粒观点,把元素的问题转化为原子的问题,把抽象的问题转化为浅显的问题,学生会觉得根据化学式计算是很简单的事情,微粒观点也会随之在学生的思维里初步确立起来。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是化学里最重要的计算,初中化学涉及的是有关质量的计算,算法并不难,但道理不简单。要让学生弄清楚其中的道理,只有引导学生用微粒观点来考察化学反应。从微观上看,化学反应的过程是反应物的微粒经过原子的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微粒,反应前后每种原子的数量都不改变,所以反应中各物质的微粒个数不是任意的,而是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化学方程式里每个化学式前的计量数就体现了这种比例关系。

【例3】比如“2Mg+O2MgO”,表明镁在燃烧过程中,每两个镁原子与一个氧分子反应,生成两个氧化镁分子,各物质微粒的个数比为2∶1∶2,所以该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为24×2∶32×1∶40×2,即48∶32∶80。求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础,学生把这一点弄清楚了,根据化学方程式由一种物质的质量计算另一种物质的质量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通过微粒观点的分析,原本深奥的问题被揭去神秘的面纱,学生能享受到微粒观点在处理化学问题中的无穷魅力,微粒的观点在学生的思维中能得到深化。

三、在实际问题的处理中,提升微粒观点

【例4】如果SO与SO两种物质中所含氧元素的质量相同,求两种物质的质量比。

常规解题方法:设两物质质量分别为m、m,根据氧元素质量相等列等式m×=m×,处理数据,得到m与m的比。

该题如果用微粒观点来分析,则会找到解题的捷径:由氧元素质量相等可知,两物质所含的氧原子个数相等,因此两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3∶2,即3SO―2SO,两物质的质量比为3×64∶2×80,即6∶5。

诸如此类运用微粒观点使解题过程大大简化的例子很多。在实际问题的处理中,学生看到了微粒观点的优越性,他们以后就会积极地运用微粒观点,站在一定的高度处理化学问题。

式微原文范文5

一、研究背景

新浪微博于2009年正式,2014年3月底,新浪微博已正式更名为微博。2015年微博月活跃用户净增6000万,相比于2014年4700万的净增长,增速又显著加快。同时,微博移动端日活跃用户占比达到89%,接近Facebook,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新浪微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长期以来,国家综合档案馆处于传统型档案信息服务模式阶段,即“以馆员为中心”,档案馆馆员在档案服务工作中占据支配地位,用户只能被动接受查询、检索、利用等服务,用户与档案馆之间缺乏沟通,用户满意度不高。而如今,广大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十分希望能够与档案馆直接进行沟通交流,以提出自己的查档需求或者向档案馆提出建议或者进行咨询。而微博可以让用户和档案馆进入真正的互动沟通时代,拉近档案馆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吸引更多的人走进档案馆,认识档案、利用档案。

在微博用户大规模增长和档案馆用户需要交流互动的背景下,档案馆官方微博逐渐成为新时期国家综合档案馆开展宣传和服务的新平台。作为国家的公共文化事业机构,满足人民群众的档案文化需求理应作为档案馆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综合档案馆在新浪平台上开通官方微博,不仅有利于创新国家综合档案馆的公共服务方式,而且有利于提升国家综合档案馆的服务能力。为此,国家综合档案馆应将官方微博打造成集宣传档案工作、提供档案服务、培养档案意识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平台。

二、国家综合档案馆微博应用存在问题及成因

(一)存在问题分析

1.微博更新频率低

微博的更新频率能一定程度上较直接地反映出该用户在微博平台上的活跃程度。微博的更新频率也是一项检验国家综合档案馆微博运营维护质量的重要指标。档案馆开设微博的作用就是要将其投入使用,使其能为档案馆的信息服务作出贡献,但如果档案馆在线上不积极对微博加以管理和利用,那这一官方微博也仅仅是形象工程。档案馆若只是为了一时兴起,或是出于“赶潮流”的考虑开通了微博,之后并没认真的加以使用的话是非常可惜的。微博数量的多少直接体现了者在微博上活跃度的高低,活跃度高的者一天可以数十条甚至几十条的微博,相比之下,一天仅一两条甚至不更新的微博自然活跃度较低。部分地区档案馆的官方微博长时间无人进行更新,缺乏对档案工作的实时记录以及与公众的交流互动,这将对档案馆自身亲民形象的塑造以及公信力的培养造成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如陕西省宝鸡市档案馆的官方微博自2013年12月2日开通以来,总计只更新过7条微博,其中最近的更新时间还是在2014年9月4日,且内容为转发微博(宝鸡市档案馆微博页面详见图1)。

2.微博内容相对单一

档案馆微博若想长久获得公众的广泛关注,就必须遵循微博内容至上这一重要运营法则。通过样本数据分析发现,目前档案馆微博的内容总体涉及范围比较狭窄,主要以档案局(馆)举行会议的新闻资讯、最新工作动态、举办各种活动的通知以及档案馆的管理规定为主。然而对本应重点关注的馆藏特色档案资源的宣传力度却不够大。毕竟档案馆开通微博并不是仅仅为了宣传档案馆内部的工作动态,而是应该在微博运营的过程中将落脚点放在与公众档案利用联系紧密的微博建设上。当然,档案馆微博除了可以向公众充分展示本馆特色档案资源外,也可以适度参与时政新闻的讨论,根据社会热点和大众需求,及时挖掘档案资源,传播档案文化。

3.微博原创率不高

部分档案馆微博内容原创率极低,大部分以转发微博为主。如样本档案馆中的“@陇南档案”自2013年12月30日开博以来,总共发博2798条,月平均更新116.58条,在28家样本档案馆中月更新频率排第一。然而,“@陇南档案”的微博原创率却极低,在2798条微博中只有225条为原创微博,原创率仅为8.04%。档案馆在植根于高质量原创微博的同时,若能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热点话题的讨论中,适量地转发一些社会性强的热点话题微博,不失为档案馆微博吸引粉丝的一剂良方。但是,原创微博仍应该是档案馆官方微博的核心内容,应该作为档案馆微博、维护的重中之重。

4.多媒体应用能力低

微博作为互联网技术发展下的产物,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多媒体性,能以不同的载体形式呈现出其所想要展示的内容,它在为用户提供一种新的交互方式的同时也丰富了信息传播的载体形式。用户不仅可以通过简单的纯文本文字来信息,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增加图片、视频甚至音频文件来丰富信息的多样性,使呈现出的信息更为完整,同时也使民众更清晰、直观地接收所传递的内容。上述样本档案馆官方微博博文的形式多以文字或者文字与图片结合的方式为主,没有充分运用可以带给公众更多真实感、画面感的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所以粉丝难免觉得当前档案馆微博的内容较为枯燥乏味。究其原因,部分档案馆微博运营人员将微博作为了档案馆网站的补充物,在这一思维的主导下“微博中的信息多是网站内容的复制简化,并按照网站的建设思维来运作微博,出现微博‘网站化’现象,导致微博内容、形式过于严肃刻板,缺乏新意”。

(二)成因分析

1.为民服务意识不强

在我国,远从奴隶社会时期开始,档案便已成为国家上层人士的专属文书,国家重要文书统一由史官掌管。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仍然奉行档案为君所记、档案为君所用、档案机构为君所设的传统,国家最高行政人员同样统一掌管着国家的重要文书。隋朝以后,中央文书档案工作体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官本位”思想也更加渗透到档案事业的发展脉络之中。

当代档案部门为民服务意识不强主要体现在重管理,轻利用,这种落后的思想意识严重制约了档案利用服务的社会化进程。档案馆为民服务意识的淡薄,不仅造成了档案馆开博意识的低下,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档案馆微博语言官腔严重,不利于档案馆树立亲民的形象。

2.微博管理机制不健全

档案馆微博运行还处于初级阶段,各馆微博运行流程具有很强的自发性,缺乏统一、规范、完善的微博管理机制。具体来说,档案馆微博在内容、形式、时间、流程、用户意见搜集等方面都缺乏规范化的管理机制。就调研情况来看,有些档案馆跟风开通微博、盲目追求粉丝数量,却不注重微博博文内容的建设;有些档案馆注重宣传档案馆的最新资讯,却忽视对百姓的社会服务。上述状况与档案馆微博管理机制不健全有一定的关系。档案馆微博的使用和推广不能仅依靠机构部门或官员的三分钟热度,更多的还是要依赖一系列规范、完善、健全的保障机制,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调动起档案馆微博运营人员建设微博的积极性,国家综合档案馆微博才能走的更远。

三、国家综合档案馆微博建设策略

(一)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

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传递方式多样,利用效率提高,档案馆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就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改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利用各种新媒体传播档案信息。档案馆微博建设应采取“用户中心”模式,“用户中心模式是指档案馆的一切档案信息服务工作都以档案用户为中心,并以满足用户信息需求与解决用户问题为最终目标的信息服务模式”。“用户中心”的理念充分贯彻用户本位的服务思想,坚持以“用户需要什么服务就提供什么服务”作为其信息服务的组织原则,信息市场自然也就变成了档案用户主导下的“买方市场”。“用户中心”档案信息服务模式更加能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时代下档案馆的发展趋势,对于新型档案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档案馆可以利用多种方式收集用户反馈信息,并对用户的信息需求以及用户的类型、特点进行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以便档案馆真正做到以用户为中心开展档案利用服务,也使得档案馆微博的建设更具有针对性。

(二)明确功能定位,适应形势发展

档案馆微博的功能主要为工作动态的“新闻报道中心”、普及知识的“档案科普中心”、展示档案馆风貌的“形象宣传中心”、双向沟通的“公众互动中心”、在线答疑的“信息服务中心”。其中,档案馆微博与档案馆网站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微博平台更加注重与用户进行平等、双向、及时的沟通与交流。所以,档案馆微博平时应该多一些能够引起用户兴趣、能与之相互动的话题,而不仅仅是一些馆情馆讯。此外,档案馆微博的语言要尽量网络化、生活化,要贴近普通公众的语言习惯,避免说官话、套话、空话,更不能对用户的评论、反馈置之不理,否则会适得其反,违背开博的初衷。为此,档案部门要明确档案馆微博的功能定位,加强引导,最终形成档案馆微博与档案馆网站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良好发展态势。

(三)关注民众需求,丰富博文内容

一个成功的档案馆微博不仅要涉及档案知识,更应该体现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关注时事热点,关注民生,富有人文情怀,微博内容与时俱进,结合热点微博,并适当从档案、文化、公共事业的角度进行点评,只有这样才能长期吸引公众的关注。

(四)加强交流互动,提升服务质量

一是增加粉丝的规模。比如微博运营人员可以通过在线投票、在线抽奖、有奖竞猜等方式,来吸引更多的潜在用户成为档案馆微博的粉丝。

二是多与粉丝进行互动交流。档案馆可以充分利用微博新平台,收集公众对档案工作的意见,挖掘公众对档案资源深层次的需求,通过关注、转发、点赞、评论等方式使粉丝渴望被关注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并建立粉丝评论的及时反馈机制,倾听粉丝心声,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诚心改进公共服务,从而进一步提高粉丝的满意度,以达到维系已有粉丝、拓展潜在粉丝的目的。

式微原文范文6

关键词:大学语文;微信;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建设的主渠道,因此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和实现教学实效性就成为贯穿大学语文始终的重点问题之一。由于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具有经典性与文学性,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和实现教学实效性的着眼点应放在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上,而新媒体的兴起为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重要途径与手段。

一、微信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信成为大学生主要的交流平台。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也要适应这一发展,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因此,将微信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引进大学语文教学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第一,微信教学是互联网的发展与教学改革相结合的产物。用微信教学主要是指利用微信这个网络平台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这种传媒形式比较时尚、便捷、迅速,随着大学生对智能手机利用率的上升,微信已广泛使用,成为大学生群体中非常普遍的现象。而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私下玩手机现象与日俱增,如果进行教学改革,正确引导学生并将其用于教学中则至为重要。第二,微信教学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有力补充。毋庸置疑,课堂教学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同时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受时空的限制,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研讨的时间有限,课堂教学的结束就意味着研讨的结束,对知识的运用微乎其微,即使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也很难在每一个学生中实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大打折扣。而学生借助微信平台,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真正实现全员参与。此外,传统教学中由于资源有限,课堂中遇到新的未知无法即时解决,教学资源也无法实现即时分享。在微信教学中,不但能够轻松分享教学资源,还能进行关注、讨论、评价,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补充与丰富。第三,微信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传统的教学模式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为辅,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涵盖大量的信息,但是学生是否能接受,“消化”得如何则因人而异。采用微信这种现代教学元素,将其整合并运用到大学语文教学之中,既能使传统文化在当今高校大学语文课教学中“复兴”,更能以此为契机,创新高校大学语文课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性;充分发挥高校大学语文文化传承主渠道与主阵地的作用。因此,微信教学不但有利于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方法的改革,而且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大学语文课教育目标、提升大学语文课教学实效性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微信教学的特征与应用

(一)微信教学的特征

其一,变一元教学方式变为多元互动教学方式。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师生互动有限,即使采用研讨式、座谈式等方式也很难实现全方位的互动。而通过微信这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媒形式搭建对话的平台,学生通过发微信形式参与其中,不但能实现师生互动、学生互动,而且能实现外界与师(生)的互动。其二,变限制性教学特点为无限性的教学方式。课堂的结束意味着教学的结束,课程的终结意味着教学的终结。有了微信教学方式的加入,学生还可以通过课程的微信平台继续进行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还可以继续学习、相互研讨,进而达到长期学习,实现教学的无限性。其三,变不可复原的教学方式为可复原的教学方式。现在的教学方式,教师授课结束,声音停止传播,授课的内容无法不可复原(录音、视频等特殊情况除外)。微信教学的介入,教师的教学思想还可以继续传播,可以复制、转发、存储等,可以长期保存,即使错过还可以回览,真正做到“想看就看“”想学就学“”想学就有”的可复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二)微信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微信平台推介教学资源

传统的学习资源推介主要有两种方式,邮箱和专业的教学平台。然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前者存在学生查阅滞后的弊端,而后者则存在成本高、权限有限等诸多问题,不利于资源的共享。微信公众平台是一个一点对多点的信息推送与后台管理应用平台,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移动学习的入口,学生在此可以下载文字、语音、图片、视频、图文消息等五种消息类型。如果学生有新的需要,教师可以在服务器的后台查到学生的邮箱或者账号,可以即时推送资料。由于教师面对的学生大多是90后甚至是95后,他们喜欢体验新鲜事物、移动网络使用多、喜欢在平台交流。微信平台的介入,使教学资源实现即时推送,学生即时关注,方便快捷,实现了教学资源与学生的共享,使大学生喜欢上大学语文,为自主探究与互动学习奠定基础,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利用微信平台进行交互式教学

运用微信手段进行教学最主要的优势就是可以在微信平台上进行互动,进行交互式教学。不同于QQ、微信等平台,微信公众号可以与其关注者建立起一种紧密的联系,教师通过管理公众平台实现强化师生联系的目的。同一个教学班级或者课程还可以建立一个微信群,可以将微信教学贯穿全过程。在教学前,教师将教授的题目或者讨论的题目发在微信公众平台中,方便学生课前查找相关的资料对所讲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如在讲授《庄子•逍遥游》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前留思考题让学生事前预热,让学生查找有关庄子其人和《庄子》一书的相关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课前提问或者微信群中互动的形式将学生查找整理的资料进行肯定、补充与完善,然后再课堂上形成完整的教学内容。在讲授过程中,对重点问题进行讨论,特别是大班额教学中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教师可以对某个人的观点进行反馈与评价,学生还可以对老师的反馈进行发问与质疑,进行思想与观点的深度交流与碰撞,最终达到课堂教学所不能及的教学效果。在课程教授完毕后,针对课堂中未尽事宜和课程其他相关问题进行再度讨论。课程虽然结束,但是讨论还在继续,继续进行着交流,大大延长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果。此外,微信教学能实时把握学生动态,针对交流中与课程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能给予适时关注并进行深入研讨。教师对自己不熟悉或模棱两可的内容能给予及时关注,及时查找资料丰富所学,同时对教学策略与方法进行适时调整,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3.构建大学语文自主学习平台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非常广泛,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将所有的内容教授完毕是不可能的、极不现实的。而微信平台的运用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授在这个微信平台中,安排学习内容、共享教学资源、进行师生沟通、网络课程学习等板块,学生可以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来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效果能进行监控,督促完成自主学习课程。

4.利用微信平台进行考核

传统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最终考核主要是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的弊端是容易导致学生通过临阵磨枪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蒙混过关。考查更有失规范性,往往采用提交小文章的形式,更容易导致学生通过上网拼凑、剽窃等方式应付了事,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很好地检测,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然而,利用微信平台进行考核则结果就会大不相同。在微信平台上,师生进行平等交流,教师可以实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并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学习效果,将讨论作为最终考核的一项指标。每一节课评选出最佳贡献者与最佳参与者进行量化,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将不参与和不积极主动的学生适时进行一对一的对话,督促学习,提高主动性。

三、当前微信教学面临的困境

第一,碎片化传播是微信教学最大的瓶颈。虽然微信在补充传统教学模式上有很大的作用,但承载的信息量毕竟有限,导致碎片化的传播效果。在微信群讨论过程中,特别是人数众多,如果不及时关注,由于信息滚动过快而忽视重要信息。正因为如此,微信教学只是一个辅助手段,不可能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第二,微信教学容易导致语言不够规范。由于微信的使用人群都是年轻人,微信教学容易导致学生信口开河或者随意发表言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关注学生讨论的内容,适时进行反馈,还要留意学生的言论,对随意语言进行规范并及时制止。第三,微信教学受学校网络环境的影响。如果学生单纯使用自己的手机流量进行互动未免成本太大,特别是一些视频进行共享的时候,还要考虑网络环境。有的学校已经无线网络全覆盖,这样对于这种教学就极为便利。如果没有则只能选择有无线网络的环境才能进行微信教学。第四,微信教学容易导致学生私人聊天。微信群的人多,容易导致学生对同班同学或者陌生的人(其他班级不认识的同学)进行私聊,而这种情况是无法避免的。

四、结语

总之,大学语文是一门理论性和鉴赏性很强的学科,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具备很好的网络操作能力,虽然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但只要适当引导,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领会大学语文的精髓,丰富教学的内容与鉴赏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与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素养,就能发挥作用。因此,微信教学在大学语文或者其他课程的教学中还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白浩,郝晶晶.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78—81.

[2]程文吉.教学中如何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接送学习资源[J].电教科技,2015(9):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