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即景范例6篇

雨中即景范文1

黑龙经省肇东市第八中学 初一 高江

进入盛夏,天就像孩子的脸一样,说变就变。

这不,早晨还是万里无云,到了中午,却不知从哪里冒出来这么多云朵,从四面八方聚拢了来,越聚越厚。不一会儿,太阳火辣辣的光就被遮住了,整个天空仿佛聚集着巨大的力量,乌云滚滚,黑暗吞没了城市乡村,山川河流……紧跟着狂风大作,一场可怕的暴风雨就要来临。

突然,天空划过一道刺眼的亮光,照亮了我们这个小城,接着又恢复了黑暗,死一般的静。冷不防,一声霹雳在头顶炸开,瞬间,倾盆大雨铺天盖地地直泻下来,大有“疑是银河落九天”之势!而雷还在阴沉沉的云层中轰隆隆地响着,余怒未息,如虎一样继续咆哮。

猝不及防的行人都叫了起来,跑了起来;各家各户的窗户在一片噼里啪啦的响声中关的严严实实。商店的门口,一下子涌进了很多人,显得拥挤不堪,他们中有的望着天,长吁短叹;有的看着快要成喝的街道,皱起了眉。骑自行车的已无法行驶,只能推着车子寻找地方躲藏。所有机动车辆都不约而同地打开大灯和雨刷前行。

雨中即景范文2

那雨声却一直回荡在我身边,雨的清凉浸透了我的全身,它诱惑着我。我裹得严严实实地走进雨地。温度确实下降了不少,不时地感到一丝丝凉意。一时间,不禁有些厌烦起雨来,心情也随之冷了下来。

猛然间,我发现雨中有两个人影,那分明是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和一位三十多岁的母亲。她俩合撑一把伞,母亲拼命地将伞向孩子那一边歪,自己的另一肩却早已湿透了,她却全然不顾。那孩子多么幸福!我心中暖和了一些。走着走着,看见前面一片汪洋似的水——也许有些夸张,然而那片水的面积确实不小。我在远处看见了那片闪着光亮的地方,担心如何才能过去。到了跟前低头一看,那水中不知是谁码放了几块砖头。距离适中,正好引人过。我惊喜万分!我心中一股暖流。

来到车站,这个世界,灿烂了许多。车来了,车上的人虽不少,但彼此之间有着默契:打伞的人宁可淋雨,也要在上车前把伞收好;穿雨衣的人尽量使自己不靠近别人;打伞的人上车后,将伞放到了一个远离人群的角落;穿雨衣的人在下车之前将座位上的雨水擦干……我心中暖融融的。我心中的雨早已停了,太阳出来了,光线四射。

雨中即景范文3

"傍晚时分,夕阳西沉。在上完英语课回家的途中,湛蓝的天空中飘过来几朵乌云,马上就要下雨了!

梦里的雨渐渐停了。终于,太阳升起来了,它把光辉洒向大地,现在,在任意一株植物上,还能看到昨晚留下的露珠呢。我睡着了,回到家中时,天上几乎密密麻麻的乌云,它们好像有生命一般,在空中乱飞。吃饭时,已经有了毛毛细雨,饭后,雨越来越大,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如果你这个时候走到阳台,你一定会被雨点的景象和声音所惊到,那密集雨声,好似如瀑布上下来的水声,又好似雷公发了怒,恨不得让雨水把地球上的山川河流填满。雨点打着玻璃发出啪啪的声响。雨点好像说:“就算我化做水蒸气,也要有水滴石穿的精神!”"

雨中即景范文4

"铃铃……"放学铃声急促地响了,同学们背起书包,打起雨伞,欢笑着走出教室,不一会儿就消失在雨帘里.我也不例外.这一阵子,经常下雨.夏天的雨有时轻柔,有时猛烈,像一位诡秘的魔术师,让人揣磨不透.

我走在马路旁,边呼吸着被雨水过滤过的甜润的空气,边欣赏着道路两旁的街景.我放慢了脚步.人行道上冷冷清清,偶尔才会有几个人或几辆车在上面走过.可是马路两旁却出奇的热闹,成了伞的海洋,人的海洋.看,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牵着她的小孙女颤颤巍巍地走来了,老奶奶脸上浮现出无奈的神情,似乎在诅咒着这潮湿的天气.呀,一只可爱的大黄狗跑到了路心,"汪汪"地叫着,仿佛在说:"下吧,下吧,我要痛痛快快地洗个澡!"

马路两旁的行人似乎少了些了.雨水卷走了夏日难耐的酷热,也卷走了黄昏时的疲惫.两旁的房屋在雨中纹丝不动,好似威严的将军.雨水打在窗上"啪啪"直响.雨水帮房屋洗去了灰尘.房檐下的小水珠断断续续的,接连跳入地上大大小小的水洼中,溅起一些水花,像火焰般次第开放.

最美的还是雨中的那棵玉兰树.它美丽而洁白的花朵贪婪地吮吸着雨水,但贪婪也给它们带来一些"厄运".刚刚打苞的花最为幸运,它们被大片大片的叶子遮住,雨水奈何不了它们.但是开得正艳的玉兰花的花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它们拨开绿叶,像是在炫耀自己的美丽.它们被雨点打得花瓣儿也掉了,成了一朵朵残缺的花朵.绿叶上贴满了一颗颗水珠,有的水珠汇聚在一起,从叶子上滚落下来.玉兰树的树干也挺得笔直.树根也得到了滋润,感谢雨水给它们送去营养.阵阵清风吹过,玉兰树频频点着头.

雨停了.太阳又重新出现在我们眼前.马路上的行人又多了起来,又汇聚成一片人的海洋……

雨中即景范文5

可美景并没有陪伴我们多久,淅淅沥沥的春雨马上赶走了灿烂的阳光,一丝丝的春雨,就像一个个小精灵,伴随着春的乐曲,在空中无拘无束地游荡着,织成一张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春的世界,大地上的一切都在春天母亲的怀抱中滋润。毕竟,太过漫长的冬季损耗了它们太多的能量,好像一个大病初愈的人,急需得到关怀。

路边的黄杨早已掩饰不住自己内心的喜悦,绽出了黄色的新芽。雨儿不断地滋润着这弱小的生命,让它们始终保持着青春活力。嫩芽已渐渐掩盖了旧叶,旧叶似乎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终究要被朝气蓬勃的青年人所替代。

回家的时候,我欣喜地发现家门前的一排水杉,披上了一层绿色的轻纱,在潇潇春雨中显得更为神秘。过去的严冬,让人几乎已经忘却了盛夏水杉的样子。

或许更令人惊奇的是那一排排樟树,一边落下红如枫叶的树叶,一边又长出红中带绿的嫩芽,使人们似乎看见自己也可以像樟树一样,在告别衰老的同时,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

今夜,雨终于停了,或许明天又是一个艳阳天。

雨中即景范文6

1.带形态特征的。例如,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辛弃疾)蛙声闹,骤雨鸣池沼。(周邦彦)黄昏疏雨湿秋千。(李清照)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欧阳修)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豆雨听来,中间夹带风声。(蒋捷)这种描写方式的特点是以形见意,雨态的“急”“骤”“疏”“细”,往往折射出词人不同的心境。

2.带情意色彩的。例如,桐华半亩,静锁一庭愁雨。(周邦彦)东皋嘉雨新涨痕。(晁补之)暖雨晴风初破冰。(李清照)早春窥酥雨池塘。(史达祖)听寒蛩夜泣,乱雨萧萧。(周邦彦)这里直接用带情感色彩的“愁”“嘉”“乱”“暖”等字眼来形容所描写的雨,体现了形意结合的特点。

3.带特定时间的。例如,啼痕止恨清明雨。(赵令时)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姜夔)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苏轼)纱窗几阵黄梅雨。(司马槱)萧萧暮雨子规啼。(苏轼)

4.带特定事物的。例如,空床卧听南窗雨。(贺铸)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姜夔)听乱飐芰荷风,细洒梧桐雨。(晁补之)一蓑松雨,暮愁渐满空阔。(姜夔)野塘烟雨罩鸳鸯。(苏庠)这第3、4两种方式可谓寄意于形,而这里的“雨形”一般都是两种意象的组合,如“黄昏雨”、“菰蒲雨”,词人的情意心境不直接表露,而是寄寓其中。

除了这四种主要的描写方式外,还有字面上不加形容修饰的,如“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梅尧臣),“忽有微凉何处雨”(辛弃疾),“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笔者粗略梳理宋词中“雨”的种种描写方式,意在由此看出,“雨”这一诗歌意象在一部宋词中的采用之广分量之大。

“雨”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事物,为什么如此广泛地成为宋词的写作意象呢?除开词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背景、生命的价值追求外,我想,这首先是跟词的特点、词的境界分不开的。对此,李泽厚先生曾有过这样的解说:“诗常一句一意或一境,整首含义阔大,形象众多。词则常一首才一意或一境,形象细腻,含义微妙,它经常是通过对一般的、日常的、普通的自然景象(不是盛唐那种气象万千的景色事物)的白描来表现,从而也就使所描绘的对象、事物、情节更为具体、细致、新巧,并涂有更浓厚更细腻的主观感调,而不同于较为笼统、浑厚、宽大的‘诗境’。”①李先生从“词境”与“诗境”的大小差别上,说明了词在意象取用上不同于诗的原因,自是确论。我们要接着讨论的问题是,跟其他“一般的、日常的、普通的自然景象”比较起来,在众多词人的笔下“雨”为何最受青睐呢?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有这样相关的解释:“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李方叔词《虞美人》云:‘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李商隐词:‘画檐簪柳碧如城,一帘风雨里,过清明。’风风雨雨也是造成间隔化的好条件,一片烟水迷离的景象是诗境,也是画意。”②宗先生的意思是,艺术作品的美感在于“空灵”,“间隔化”是求得“空灵”的好方法,而自然事物中的风雨又是实现“间隔化”的好条件。的确,宋代周济也曾说过:“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原来“风雨”就是造成词的“空灵”的一个最好条件。

为什么“风雨”是造成词的“空灵”的一个最好条件呢?这一点,宗先生似乎没有展开论说。现在,我们不妨来作个浅探。我们知道不论什么季节,落雨时必呈一派迷濛模糊的景象,这种景象随雨量雨势的大小有程度上的不同。如“急雨”“骤雨”就会重一些,“细雨”“疏雨”“丝雨”就会轻一些。但不论落下的是哪种雨都会或轻或重地给人带来上述感觉。而“雨”过之后则又多是一片清新爽朗的景象,所以即或在唐诗中也常常出现“雨”这一意象。但是,正如李泽厚所说诗与词的风格境界不同,诗讲究“浑厚阔大”,故多利用“雨”迷濛飘洒的特点来营造渲染环境气氛。例如,杜甫的诗句,“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白摧朽骨龙虎死,黑入太阴雷雨垂”。同样写的是“细雨”,在杜甫的这诗句里表现出的意境,显然就跟欧阳修的“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大不相同。前者把“细雨”跟“长江”结合起来,迷濛中见阔大;而后者意象群中与“细雨”组合的则是“帘栊”“双燕”,其意境自然显得迷濛婉丽。而像“雷雨”这样的意象在宋词中几乎是见不到的,因为它太宏大猛烈与“词境”很不相合。唐诗中还有像王维的“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夜雨”“朝雨”所表现的主要也还是一种阔大清新的环境氛围。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道:“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这里的“言”指的是言韵言味,包含着词人丰富细腻、深婉悠长的情感意绪。词(尤其是婉约词)所追求的多是迷濛细腻、婉柔清丽的审美情趣,主观感调涂抹得较重。故“雨”在唐诗中一般是渲染气氛营造环境,使境界阔大。而在宋词中除了渲染环境气氛的作用外,更大量的是借“雨”迷濛柔软流动的特点来寄寓表现词人的内心情感,于是一部宋词里洒落的不仅有“疏雨”“细雨”“愁雨”“暖雨”,而且有“黄梅雨”“南窗雨”“梧桐雨”等等。若从情感寄托来看,这些雨或苦或愁,或喜或忧,或含禅意或带豪情。如此则景语即情语,情景相交融,从而便把词的空灵婉柔的风格推向极致。如李清照词的名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其中既有环境的渲染,更有内心情感的泄注。黄昏时候,那点点滴滴的细雨,哪是滴在梧桐叶上,它是滴在词人一片悲愁的心里,句中无一“愁”字,但用“细雨”这一关键意象,便使得字字含愁。又如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雨”在这里是什么?是景,但更是情,是词人外化的“闲愁”。《雪浪斋日记》载:“荆公问山谷云:‘作小词,曾看李后主词否?’云:‘曾看。’荆公云:‘何处最好?’山谷以‘一江春水向东流’为对。荆公云:未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又‘细雨湿流光’最好。”③看来王安石对词的评价标准,也是在于其境界的是否空灵婉柔。“一江春水向东流”固是名句,但境太阔,近于诗,从词的方面看故不如两“细雨”句精妙。清代词家况周颐也曾说:“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而能以吾言写吾心,即吾词也。”④原来“词心”也是常由“风雨”而起而动的。“雨”这一意象之所以在宋词中被广泛取用,并以前述各种方式大量加以描写,极尽其趣,极尽其妙,名句纷出,佳构空前,其原因恐怕就在这里。可以这样说,我们只要从“雨”这一意象的使用中即可看出唐诗与宋词在风格境界上的差别来,所以读宋词一定要多多体味其中的种种“雨”。

注释:

①《美的历程》第160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②《美学散步》第2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③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第40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上一篇米拉历险记

下一篇剪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