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拜年语范例6篇

大年初一拜年语

大年初一拜年语范文1

过年的歇后语

拜年的话--好听

大年初一吃饺子--第一回

大年初一吃饺子--都一样

大年初一吃饺子--没外人

大年初一逮兔子--有它过年,无它也过年

大年初一送财神--见面说好

大年三十看黄历--没日期

三十晚上――刀砧不得闲

过年的猪--活不久/活不长

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隔年的馒头--早发了

过年娶媳妇--双喜临门

过年敲锅盖--穷得叮当响

过年吃豆渣--穷极了

隔年的春联--没用处;无用;没得用

隔年历本--不用翻了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狐狸找公鸡拜年--有你上的当

孩子们过年--常盼那一天

叫化子过年--穷讲究

老鼠给猫拜年--全体奉送

大年初一吃窝头--不香

癞蛤蟆过年--穷得连毛都没有一根

腊月三十贴对子--一年一回

年三十夜拨算盆--满打满算

年画上的春牛--离(犁)不得

年画上的鱼--中看不中吃

年三十晚上打兔子--有它过年,没它也过年

穷债户过年--躲躲闪闪

朝鲜人过年--要狗命

拜年的嘴巴--尽说好话

床底下拜年--伸不直腰

拜年不磕头--干什么来了

拜年的话--好听

正月十五才拜年--晚了半月

哑巴拜年------多嗑头少说话

熊瞎子拜年--不敢受这个礼

三十晚上失了牛--明年的事

三十晚没月亮--年年如此

十五个瘸子拜年--七高八低

二十九过年--小劲(进)

大年初一串门--见人就作揖

大年五更出月亮--头一回;头一遭

大年三十晚上熬稀粥--年关难过

大年三十看皇历--没期啦;没日子啦

大年三十的案板--家家忙

大年初一看历书--日子长哩

大年初一的袍子--借不得

大年初一拜年语范文2

孝感位于江汉平原,但节令习俗与鄂东北大部分地区基本一致,却也独有趣味。

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拜年是不问亲疏的,称为“拜年无大小”。家中来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俗语有“拜年拜节,糍粑发裂。”拜年一般拜到初三、初四为止。

这里的人们还有以初一这天听到的飞禽叫声来判断新年的生产情况的习俗。五更鸟先叫就宜于养鸭;鹊先鸣宜于养鸡;天亮时麻雀噪飞就是丰年;人们还认为初一听到狗群吠不是好兆头。

除夕之夜12点的时候,各家要把一个做好的金元宝模型送到门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会招财进宝

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汲水甚至不动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挑水,并在井池边烧纸钱说是“买水”。门神也要在初二取下烧掉,俗谚说:“初三烧了门神纸,各人寻生理。”新年伊始,举笔写字时,在过去要先用红纸写一幅“新正举动蛇笔,万事大吉利”的话贴在墙上。

正月十五是春节的高潮,锣鼓敲得震天响,没有锣鼓或锣鼓少的时候,人们把铁罐子也当成锣鼓敲。所以孝感民间有“正月半敲铁罐”的俗语。

龙灯会是孝感民间正月十五节庆活动的中心。人们一般从初八开始扎龙,还扎狮子、彩船、竹马、高跷、平台等样式。正月十五这天男女老幼同游同乐,唱各种彩词。采莲船走村串户,见到什么人家就唱什么词,例如“老者添寿、少者安宁、家事如意、四季大平、五谷丰登、鹿鹤同春、七星转斗、八仙临门、久久富贵、十福大全”等祝福的吉利语。

元宵之夜,孝感当地还流传着请七姐、问年成和乞巧的习俗。七姐当地叫做张七姐,传说是玉皇大帝的第七个女儿,她最心灵手巧,且心地十分善良。一天,七姐得知丹阳境内(今孝感)有一年轻人姓董名永,因家贫无钱安葬死去的父亲,只得卖身为奴。七姐深受感动,私下天庭与董永结百年之好,在大槐树下成就姻缘。可惜作媒人的大槐树一时高兴,把“百年好合”说成“百天好合”,害得董永六姐只有百日缘分。七姐用巧手金梭织出了10匹锦绢赎出了董永,准备整治家园恩爱白头。不料玉皇大帝得知十分震怒,急召七姐回宫,七姐不得不忍痛飞去。她的织布校化成了飞梭石,织机留在了人间,人们在夜深人静时仍能听到“咔喳、咔喳”的织机声。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着盛装的姑娘聚集在飞梭石旁,手捧针线盒向七姐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后,还要询问年成好坏、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此外,有的人家用糯米粉作成鹅蛋形状,让孕妇烧“鹅卵”以占生男生女。卵裂就兆生女,卵起小疣子兆生男。

大年初一拜年语范文3

农历二月初八是纳西族传统节日三多节,纳西语叫“三多颂”,“三多”是纳西族非常信仰的民族保护神,纳西语尊称“阿普三多”。“阿普”为纳西语“爷爷”之意,“三多”为神名。

“三多节”源于纳西族的自然崇拜和英雄崇拜。传说古时有个叫阿布高丁的猎人在玉龙山紧追一只白獐,突然獐子钻进一块雪石就不见了踪影。猎人觉得奇怪,将雪石背下山,到了今天北岳庙(三多庙)时,雪石变得沉重,背不起来,人力无法移动,人们认为这是玉龙山神显灵,便建庙祭祀。乡里每逢遇有灾患、祝福前往祭拜,都有灵验。后来,纳西人遇到灾难时,只要看见一个骑白马、披白甲、戴白盔、执白矛的神灵显圣,就能庇护纳西人民避灾防祸。纳西族在战斗中,只要祭拜三多神灵,半空中就会出现一穿白甲、骑白马的将军,阵中飞沙走石,攻必克,战必胜,于是纳西人把他看作是民族的保护神。取名“三多”,又因为三多神属羊,二月八日出生,每年二月初八和八月的第一个属羊日,纳西人民都要到三多庙(北岳庙)祭拜三多。

公元784年,玉龙山被南诏政权封为北岳时,就建了三多庙,这是丽江最早的寺庙,元代元世祖忽必烈曾经封其为“北岳安邦景帝”。纳西三多神由自然崇拜的雪山白石――神石逐步演变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综合象征,变成纳西族民族英雄和保护神。

据史书记载,过去每逢新年第一天,纳西人家家户户都会举行“三多”的晨祭,祈求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二月初八,纳西人村村寨寨准备丰盛祭品,前往北岳庙,举行全民性隆重祭典。男逢三十六、四十九,女逢二十七,也要赴北岳庙祭拜,祈求消灾免祸;纳西人出门远行,也要祭祀“阿普三多”;在外归来,也要到北岳庙祭拜,以求庇护。三多神在纳西族心目中是无所不能、有求必应的保护神,人们莫不顶礼膜拜。在丽江还有如白族、藏族等其它民族,也会去祭拜三多,在藏区和其它一些地区也建有“三多庙”,成为人们共同祭拜的保护神。一九八七年八月,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八届人大,决定每年农历二月八日为纳西族传统节日,全县放假一天。今年丽江市古城区玉龙县放假三天,庆祝这一纳西民族的传统节日“三多节”。

二月八,源于自然崇拜的习俗

二月八,源自纳西族最古老的祭拜自然神灵的习俗。

纳西先民崇信“万物有灵”,“万物有灵”的具体表现是自然崇拜。崇尚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纳西人的社会心理。而这一社会心理是通过特定的民俗形式来表现的,一年四季都有特别的礼仪和习俗,比如:一月祭天;二月祭山神,祭地神,祭快乐神;三月祭水神;四月祭祖先;五月祭药神;六月祭畜神,抵灾祭火神;七月祭谷神。纳西族认为自然中天是主宰一切的,因此祭天作为一年之中的头等大事。纳西族按氏族设有专用祭天场,范围之大,时间之长,内容之繁,成为纳西族很多祭天民族的壮举。

二月,纳西族称“恒久”,“恒”为神,“久”为“走、跑”之意,恒久即为神下凡到人间之意。因此二月被称为是神月,从大自然的变化规律来看,“二月春风似剪刀”,二月里,万木苏醒,春回大地,一切都是生机蓬勃,纳西人崇拜自然的祭祀也十分繁忙,二月初八全村都要祭山川万物之神“是日”。“是日”是纳西先民心目中的山神,比汉俗中的山神还要大,它是山川万物的主宰,人们的一切生产生活都与山川息息相关,万木苏醒的季节,人们必须向山川主宰神行礼祭拜。二月初八这天,各寨筑起“是日”塔,塔下摆设村民精心准备的糖果、糕点,燃香杀鸡、东巴诵经,仪式完毕,村民载歌载舞,就地野餐,取悦山神。

二月八这一天,丽江玉龙山、文笔山、马鞍山,中甸哈巴雪山,永宁狮子山,俄亚、木里等地的名山,纳西族群众穿上盛装,热闹非凡,祭拜山神,愉悦山神,这种祭“是日”山神的仪式后来逐步演化成为赏春登山节。

永宁地区纳西族逐步演变成了与其它民族相融,规模盛大而隆重的祭拜狮子山灵“转山节”。中甸白地一带的纳西族,每年二月八,家家户户穿上盛装,在著名的白水台圣地祭山神,以求福寿和丰年,在那里野餐,放歌起舞,并举行赛马活动,成为白地最热闹的节日。丽江一带的祭山神,因南诏王封玉龙山为北岳,又与“三多”民族守护神“北岳庙”有关,便成了有白族和其它民族参加的“北岳庙会”或“三多庙会”。在二月这个神月里,纳西族没有忘记祭祀快乐神,还有一个祭拜快乐神的民俗活动,纳西人认为,凡人世间的一切,灵魂世界也都具在。人世间的精神,都是由神灵来主宰。纳西人一年快乐与否,也与祭快乐神有关。在二月里选一个羊日,杀一只公鸡,摆满祭品,请老东巴主持向快乐神许愿,祈求幸福快乐。

后来,二月八自然崇拜习俗逐步演变成英雄崇拜的节日了。

“三多节”是民族团结和谐的象征

“三多神”这个形象的形成过程,经过了千百年历史的发展,三多神这个形象完善过程,反映了丽江和纳西族与各民族融合,和谐相处与发展的过程。“三多神”形成过程中,反映了丽江多民族地区的社会形式。纵观三多神各种来历之说,可以了解丽江民族文化融合与各民族和谐共处的这一历史轨迹。

三多,考其来历,有多种说法:一是与纳西族的原始白石崇拜和山神崇拜有关,传说三多是白鹿(有的说白獐)变雪石,雪石成为神的化身;二是说三多是吐蕃(藏族)地域苯教巫师到丽江后成为和平的使者,成为纳西族、白族的保护神;第三种说法,三多是丽江木氏土司的一个将领,在木氏土司征战过程中屡建战功,最后战死在今三多庙所在地,木氏为他建了“三多庙”;第四种说法,说三多是桑鸢寺护法神到白沙玉龙雪山成了丽江保护神;还有一个说法,三多原是在丽江阵亡的忽必烈一个将领,被木氏尊奉为保护神。

这些关于三多神来历之说,大多都折射出纳西族渴望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和民族和谐相处的思想。

三多神的形成演变为民族保护神,和纳西族历史发展背景分不开。唐初,吐蕃统治滇西北,称“丽江”为“三赕”(三旬)。藏族史诗《格萨尔王・姜岭大战》中,将纳西首领称作“撒旦王”,藏族人称纳西人为“三赕娃”,史书上和民间流传中的“三赕”、“三甸”,“撒旦”,“萨当”等都是一音之转,都是指今天“丽江”。《元史・地理志》的丽江,记载“昔名三赕”,今天我们称“三多神”的“三朵”,“三多”、“色定”明显是由藏语的地名演绎而来。南诏王异牟寻封丽江玉龙山为“北岳”之后,在玉龙村新建“北岳庙”,祭祀“三多神”,神像两边塑有白族、藏族的三多之妻,印证了纳西族创世诗史中藏族、纳西族、白族三兄弟的和睦友好关系。纳西先民既考虑表现了南诏的封号“北岳”,又吸收吐蕃地名“三赕”,创造出一个民族的“阿普三多”保护神,反映了纳西族与各兄弟民族和谐相处的思想和愿望。

二月八三多节,由原来的纳西族自然崇拜的祭祀习俗,逐步演变成为纳西族、白族、藏族等各民族崇拜参与的民俗活动。这个过程,就是丽江民族融合团结进步的发展过程。

另外,三多节选择二月八,除了东巴经记载的三多生于这个属羊日以外,二月八纳西语还称作“见丹节”,即放牧人郊游打平伙野炊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其实汉俗有之,三多节选在二月八,也是与汉文化融合的一种表现。

大年初一拜年语范文4

在中国56个民族当中,鄂伦春族的人口排在第51位,是一个人口不到1万的少数民族。目前在世界上,研究中国鄂伦春的学者和专家比鄂伦春族的人口还要多。学者和专家时空、系统、全方位、的对鄂伦春族进行研究且成果显著。其中关于鄂伦春的民俗,国内学者也有研究,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鄂伦春信仰民俗做简单梳理。

【关键词】

鄂伦春;民俗;信仰;崇拜

中国民俗学界的两种分类。钟敬文先生在《民俗学概论》中把民俗学分为四大类:物质民俗,社会民俗,语言民俗,精神民俗。乌丙安先生在 《中国民俗学》中把民俗分为四大类:经济的民俗,社会的民俗,信仰的民俗,游艺的民俗。陶立[先生在 《民俗学概论》中则分为这样四类: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口承语言民俗,精神民俗。以上分类大体内容相当,只不过是粗分与细分的差别。但是我们从几位学者的理论来看分类内容都少不了“精神信仰”民俗。以下内容都是就鄂伦春族的信仰崇拜进行论述。

1 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大自然最初的认知和阐释。人类自然崇拜的种类非常多, 也非常复杂。崇拜对象也与他们最初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所从事的经济行为存在密切的联系,人们最初所处的环境和最初的经济行为决定其崇拜对象及其形式。

1.1 对神树崇拜的研究

策-斯琴巴特尔《北方少数民族树木崇拜及木制器具的禁忌习俗》(2008年)中记载,鄂伦春族世代生活在深林之中,生活中的吃穿住行都离不开树木。作者认为北方诸少数民族的居住环境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也决定了他们的信仰。树木崇拜成为他们自然崇拜当中的一种。文中还通过部分东北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习俗及宗教活动,具体阐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树木崇拜。文中还简单的对自然崇拜与图腾崇拜进行了区分。

郭崇林 高占伟《东北民族的自然神信仰》(1998年)文中提到“鄂伦春、鄂温克族称火神为“ 托奥博如坎” 。每年除夕之夜点燃髯火, 供祭酒肉; 初一清晨, 要先向火神叩头, 然后再向主人拜年祝福。平时围坐在火旁吃饭时, 必要先向火中投食洒酒, 然后才能进食。鄂温克族把每家每户的火种视为家族保护神, 搬家迁徙时, 绝对不可将火种熄灭。家中最小的儿子须和父母同住在供有火种的房间或毡包华, 以此象征种族的延续。”

1.3 对水崇拜的研究

郭淑云《表现诸多原始特征的鄂伦春族萨满教》(1996)一文其中有提到水神及鄂伦春人是如何祭拜水神的“水是万物生长之母源, 这个观念在萨满世界中被普遍信奉着。世代依山傍水而居的鄂伦春人素崇水灵。每当春暖花开时节, 猎民们便划桦皮船到河中, 以酒、肉祭水神, 以求吉顺。若遇江河泛滥, 山洪爆发, 则视作水灵作祟, 由萨满和德高望重的老人祭拜水灵, 萨满跪在岸边, 手举香在高处绕动, 然后往水里扔肉和野兽的脂肪, 并吟唱祭水神歌”

1.4 对日、月、星辰崇拜的研究

郭淑云《萨满教星辰崇拜与北方天文学的萌芽》一文中提到“星辰崇拜是萨满教古老的崇拜观念, 祭星仪式在北方一些民族中从远古延续至今,反映并记录了北方先民对星辰以及星空格局的认识。”郭崇林 高占伟《东北民族的自然神信仰》(1998年)文中提到“而月亮、北斗等为原始民族的狩猎、畜牧生产息息相关的星辰, 则成为满、蒙古、达翰尔、鄂伦春、鄂温克、赫哲、锡伯等民族普遍信奉的自然保护神。”

2 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萨满教原始形态之一。它是在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图腾崇拜是典型的氏族宗教, 盛行于母系氏族社会。在北方一些民族中, 图腾崇拜久已淡漠, 在鄂伦春族中却至今犹有遗存, 其形式主要是以动物、灵禽为图腾, 视为祖先, 加以膜拜, 并形成了特定的礼仪、风俗与禁忌。

2.1 对熊图腾崇拜的研究

《表现诸多原始特征的鄂伦春族萨满教》郭淑云 孟秀春(1996年)“真诚地表达了鄂伦春人对熊的虔敬之心和他们猎熊后诚惶诚恐, 极力推卸猎熊的责任并祈求熊神保佑的复杂心态。”他们既奉熊为祖先, 视为图腾, 又要杀熊、食熊肉, 内心充满了矛盾。这种现象在很多原始民族中曾经普遍存在。《试论鄂伦春等北方狩猎民族神话中的崇熊意识》 瑜琼 丰收(1997年)民间神话是透视民族灵魂的一面镜子。透过对熊崇拜意识的剖析, 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发现鄂伦春等民族猎民的崇熊意识, 具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又表现为不同的特点。而从总的发展趋势看, 这种意识具有从崇尚动物祖先向崇尚猎民自身的祖先演变的规律性。这篇文章通过民间神话的形式介绍了鄂伦春族视熊为民族的图腾

2.2 对虎图腾崇拜的研究

黄任远在《满一通古斯语族民族有关熊、虎、鹿神话比较研究》(1996年)中,通过通过通古斯语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锡伯族、满族等民族的神话传说比较,总结三种类型的神话故事,一是人虎结合;二是人虎互变;三是老虎报恩。从神话形象来看,虎是人类的“保护神”形象,它能给人带来狩猎丰收、平安顺利。老虎报恩型神话是图腾信仰的引申、发展和丰富。氏族成员既认为虎是他们的图腾神,又是她们的保护神。

2.3 对鸟图腾崇拜的研究

郭淑云在《满族鸟崇拜及其对北方民俗的影响》(1996年)文章主要介绍满族对于鸟崇拜的观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由满族到北方以渔猎生产为主要经济形态的少数民族中几乎都存在鸟崇拜。在长期的渔猎生活中, 与生息于广袤的白山黑水之间的禽鸟百兽朝夕相处, 禽鸟不仅是人类的有益伙伴, 而且是人类观天候、测灾异的最佳卜物; 随着渔猎经济的发展, 鹰、雕等猛禽得到驯化, 成为满族先民重要的狩猎工具; 禽鸟翔天入地的技能在萨满教世界中, 予以神秘化。鸟神在萨满教神坛上, 也是备受尊崇的图腾神、守护神和自然大神。 3 祖先崇拜

在孟志东 瓦仍台布 尼伦勒克《鄂伦春族宗教信仰简介》一文中,鄂伦春族跨进父系氏族社会的门坎之后, 又有了祖先崇拜的宗教形式。祖先崇拜之风的形成, 主要来自两个原因, 一则出于对本氏族先人表示爱戴性的纪念愿望, 二则出自人死后灵魂永存的观念。祖先崇拜的表现是每一氏族各有共同供奉的《阿娇如宝日坎》(祖神) 。“ 阿娇如”一词, 意即根子。起初, 人们对其母方家族舅姨亲戚称作“ 阿娇如” 。后来由于男人在创造社会物质财富方面居于主要地位, 就把父系氏族的祖先也称为“ 阿娇如” 了。

4 偶像崇拜

5 从其他民族引进了一些反映私有观念和阶级压迫的神

大年初一拜年语范文5

关键词:迪拜;阿拉伯英语;印巴英语;英语语法

以前在读大学时,外教说我们的英语教育很理论,太过注重语法。那时我也是在思想理论上赞同她的观点,没有实践体会中领悟她的说法。毕业后从事初中英语教育,也发现英语教育有慢慢注重实际,有一些改变和进步,个人看法觉得现在英语教学内容还行。但当我去中东地区转了一圈后,对英语有了另一种理解。

初到迪拜开头几天,和老外讲英语时,觉得很难听懂他们说的英语,好几次听他们说完后一头雾水。觉得自己学习,并且作为一名英语老师,真的走出国门跟老外讲英语,却听不懂,真是丢脸,心理着急啊。后来和那边的中国同胞闲聊讨论,他们说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迪拜的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但英语是最主要的商业语言,也是是迪拜酋长国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但是这些英语使用者却大部分是亚洲人,很少西方人。迪拜被称为阿联酋的“贸易之都”,它也是整个中东地区的转口贸易中心。这个新兴的城市以它的传奇魅力吸引了无数人去那里投资,工作,寻求自己的理想。因而汇集了五湖四海的人,酋长国中42.3%的人口为印度人,17%为阿联酋公民,13.3%为巴基斯坦人,7.5%为孟加拉国人,9.1%为阿拉伯人,10.8%为其他种族,而其中只有约3%的人口是西方人。印巴英语,阿拉伯英语是主流,他们主宰这这个地方语言交流。而即使你说的是非常纯正流利的british english 或 american english 都可能被卡壳了。

阿拉伯人,印巴人都喜欢说too much这个词,而很少用too many。不只太贵说too much, 太多人too much people, 太高 too much high,太热了too much hot。too much用于修饰不可数名词,too many用于修饰可数名词。这些虽然从语法上讲是不对的,但他们就喜欢那样讲。有一次我跟一个阿拉伯人去中餐馆,看到人太挤了,想要换一家,跟他说too many people,情景在眼前,他都没听明白,后来说too much people 他才听明白。后来发现周围的在迪拜呆久得中国人也都喜欢说too much,于是我也入乡随俗,改用too much了。

还有阿拉伯人很少用where, address.而用 location。有一次我要去找一个阿拉伯朋友,电话里问“where are you now?” 说了好几遍,他都不知道我在问什么,只能问” which place are you in?” “which street, which building are you in” 等,他才反映过来。而后跟中国朋友讲,他们说正确的表达是“what is your location?” 而最好最简单的就是“your location?” 或者“location?”就行了。一个英国留学的中国朋友去迪拜,刚到下飞机去做入境登记,工作人员问他住址“what is your location?” 朋友愣了一下,反映过来是问住址就回答“my address is——”. 那个工作人员又问了一遍“location?”, 朋友又回答了一遍,工作人员不耐烦了“location, what’s your location, location?” 朋友觉得自己英国留学回来英语很好,理解应该不会错,还指着护照上面写的address让工作人员填,说address就是location, 工作人员坚持他要登记的是location不是address. 两人在那里争执的面红耳赤,最后把工作人员的领导吵过来了,领导跟工作人员解释说address就是location,还告诉我那位朋友说他也是国外留学回来的,懂得address, 但是在迪拜应该说location, 不然很多人听不懂。朋友说他当时很无语。

在迪拜遇到很多中国人在那边做生意,认识其中好多文化程度还没初中毕业,但是他们在那边呆三,五年后,和老外用英语谈起生意时对答入流,虽然有很多语法上的错误,例如他们第一人称主格宾格不分,会说“me is a engineer”“me have three children”。me宾格,用做宾语。而据他们讲,他们刚到迪拜时,英语可以算是一窍不通,或者只简单懂得“yes” “no” “thank you”, 开头做生意都是用手语在比划的。看着他们用在我

看来有很多错误的英语,自如地和老外谈生意和聊天,我都自叹不如。惊讶,感叹万千之余,不禁想到我自己这几年的教学,还是很大部分时间在教学生语法,纠正这个那个语法错误,因为考试里就这部分就考很多,而且是难点。想到american english 和british english也有很多不同,有的发音都想去甚远。而当初当英语踏上美洲这片土地,和和其他民族语言融合后,在当地的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的初期,那时英国人会不会笑美国人讲英语不纯正,是土英语呢。而现在大家都喜欢学american english, 而比教少学british english。

大年初一拜年语范文6

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里面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所以,在这个节日里面也有很多的习俗.借这个调查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贴春联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2.年夜饭

在大年30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团聚在一起吃团年饭.当然,这是新年的第1餐正餐,既可以在自己家里吃,也可以在长辈家里吃.对于团年饭的菜式和菜数都是有很严格的规矩的.在我们家.每年的团年饭上都得有8道菜,其中鱼和鸡是必不可少的菜.鱼象征年年有余,而鸡又是广东人最喜欢的食物.它们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呢!

3.徐夕夜晚上0时放鞭炮

在大年三十晚上的0时整放鞭炮也是一种特殊的习俗,它寓意着"辞旧岁,迎新春".对于迎接新春还有一种说法叫做"守岁"这么说吧,"守岁"其实就是指从大年30到初一期间不睡觉.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这是玩的最好时间.当然这也不是尽然的,有些老当益壮的老年人也会和着年轻人们一起闹新年呢!

4.应节活动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初二、初三日乡镇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如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5.给红包

给红包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

6.拜年

上一篇税务文化

下一篇高级会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