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作文范例6篇

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作文

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作文范文1

总有些事,并不是想忘就忘掉的的,总有些美好的画面定格在记忆中。

老屋,很久很久没有回去了,而这次来到老屋,破旧的老屋让我回忆起了对童年的一丝丝难忘的记忆,而这画面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难以忘怀。

暑假,我总会与奶奶住在老屋,小时候特别喜欢在老屋后的院子里玩耍,总会搬着一只小板凳,拿着蒲扇,小扇轻摇,看着眼前的桃树和橘树,嘴里吃着刚摘下的桃子,甜得很,真是惬意!

每到傍晚,奶奶从地里归来,总会带着许多我爱吃的蔬菜,我总会在屋前等着奶奶回来给我做好吃的,那时,我是最开心的。

也许,现在的有些人家还有黑白电视机,吃饭时,我和奶奶总会看电视,由于这是黑白的画面,引起了我的好奇,我总会觉得很好玩。

夏日炎炎,奶奶总会把西瓜吊在屋前的水井中,过二三个时辰后,再取出来食之。那叫一个冰脆爽口嘞!

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作文范文2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曾说过,留下深刻印记的童年早期记忆会长久沉淀在个体的潜意识中,会长久而潜在地影响着个体,并会在适当的联想刺激下再次浮现出来。以这样的观点审视文学、艺术的发展史,不难发现,以表现“浮现”出的记忆为题材的画家和作家不在少数。不少画家画“自我记忆”中的图像,不少作家写“自我回忆”中的细节和场景。不过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一个成人对自我6岁时生活的描述和他6岁那时对自我生活的描述不会是同样的版本,记忆再现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当下的记忆”包含了“历史演变的痕迹”、“自我经年的阅历和见识”以及凭借勤奋和感悟修炼来的“自我表达的功力”。

我的“信号·远方”系列作品的创作过程,恰好能对上述观点给以最直接的说明。在离开铁路环绕的家乡近30年后,近期我又按捺不住地画了一系列以铁路元素为题材的作品。探寻这一系列作品的叙事逻辑,从中不难发现,铁路、信号灯一直伴随着我的视觉讲述,并构成了视觉讲述的主题。这些无疑是源于我早期文化记忆和生活经历的一种外在呈现。画中,看似有点荒凉的车站,我依稀能感觉到火车呼啸而过时所产生的震撼力,黄色的俄式车站建筑,让我感觉出久远的祥和、宁静和封闭。火车与小站的旧影之间,产生了一种距离感,形成了一种张力,使得记忆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优美的诞生。一切与历史相关的东西必然伴随着某种时间的经验,因此,用空间中的物象来描绘时间,就是必然的选择了。而表现旧物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其时代性——能把相对古老的过去变成现在,成为可触摸之物,在消解过去的过程中又构成了现在。 实现这一点的前提,当然是凝视者作为一个“成人”,一个勇敢地承受着流逝,并让希望与现实的交错在自己身上的人,这样的凝视也就是把自己投回遗忘的经验中寻求自身的回答。因此,以回忆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想象的图像,通过对幼年生活的诗化描述,表现出了“旧物”与“经验”的特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样的记忆还原是一种对时间的质的改变,艺术家在悬置的本质化还原中,将经验注入万物,将每一个瞬间的记忆从时间中释放出来。在此,幼年经验被显示为一种永恒而持续的线性时间,快乐而真实的存在。

艺术家们通常也是希望将某种记忆的发生和观者希望发生的某种记忆有效地链接起来,并在它们扭结的夹缝之间,抓住观者的注意力。在凝神关注中,实现过去与现实的对接,实现自我与他人的联系;让观者在所表现的生活中参照现实、有所领悟,恻然看清梦想和现实的区别。正是这样一种凝视的距离,去掉了对现实的遮蔽,如同拨开大雾而从最清晰的角度向人们展现出无法发现的可能性。或许可以这么说,艺术家将真实记录提升为一种不同于一般记忆的精神力量——用历史的事实消解一切关于梦想、爱和记忆的意义;同时又在那看似不可到达的记忆深处,在“幼年经验”的映照下,看到人们各自的真实倒影,看到无法追溯的回忆在那里汇聚、整合,在希望中把经过“拯救”的旧物形象重新树立在人们面前,凝聚大众的目光。

(二)

笔者很认同英国绘画大师弗洛伊德说过的一句话,“我不希望创作看上去是为了解决问题,我希望是不可避免地想画的结果”。少年时代我在寒冷的东北,每当看到铁路上信号灯亮起来的时候,就会感到一种希望,心里觉得非常踏实温暖。思乡、怀旧是人类最珍贵的情感。在社会飞速向前的今天,常常是我们还没来得及告别,事物就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我们要再度造访那个消失的过去,便只有通过艺术。

但是又有谁能够真的再度造访那个消失的过去?就如同“我们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一样。作为一名铁路子弟,在见证了中国铁路的繁荣和辉煌、见证了东北工业的困惑和调整、见证了国企的改制后,那个把铁轨当玩场的小男孩已经长大了。因此即使是留有童年记忆印痕的画面,已不可避免地承载了更多复杂而孤寂的情感。时过境迁,儿时的记忆已经淡化,火车和信号灯在画面中更主要的是符号作用,它们充当了表达各类情感的载体。可以看到,铁轨、火车头、老厂房、信号灯等旧工业符号被反复地组合在一起,用这些司空见惯的事物表达怀旧情结,试图把观众带进时光的隧道——过去与现在、历史与自然交会。在这里,创作者对火车与信号灯等旧物的这种凝视,似乎呈现出过去与现实之间的另类观照——尽管天空往往明亮,但阴霾犹在;尽管略带点忧伤,但也孕育着希望。通过对挖掘旧物的自然之美,融合自然与想象、过去和今天,将遥远的难以把握的感觉世界赋予亲和力的方式彰显出来。对旧物的情感表达,介于日常的感性和理性之间。而对现实的日常想象,又绝不是“不真实”的表象;或者反过来说,实际上,正是这种日常想象构成了作品现实意义中的特定形象。因此,日常叙事以及个体经验植入当代艺术的表达,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选择能融入个人情感的内容作为绘画题材,更重要的功能不在于怀旧,而是为了得心应手后更好地驾驭题材。对于熟悉的、有感觉的内容,创作时画家对其形象的把握可以达到不假思索的下意识状态,思想不受物象的羁绊和困扰,因此能够进入一个自由表达的境界,能够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对意境的营造、技法的处理、色彩的渲染及意义的表达。我们希冀画出“心灵的真实”,而不是“事实的真实”。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从批评家的角度敏锐地指出:“画家梁宇在对物象存在状态的关注中,融进了自己的切身感受,也融进了当代人精神的体验。那些工业的产品和历史的产物对于他来说,不仅是自然的实体,也是心境中的实体。因此,他能够站在对象的历史时间和心境的当下时间之中,持续地表达,在叙述中贯注定力,激发出形象的表情,营造出作品的意境。”

(三)

艺术家个体的形式语言及风格是一位艺术家之所以存在和被认可的标志。风格的张扬绝非出于造作的需要,而是在长期创作实践中坚持忠实于自我感受的自然结果。艺术家的风格形式与其个性特点、艺术修养,对艺术的认识度等有非常重要的联系,它反映了艺术家对艺术本质的理解和看法。可以说,任何的经验和历练都可能成为铸造个人风格的一块基石。个人感受、个人爱好、个人性格、个人的顿悟等荟萃而成“个人风格”。

我在创作“信号灯”系列作品时,风格的追求似乎是自然而然无需刻意的,当时的感觉是“只有这样才是合适的”。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看过画展后指出:“梁宇的作品在力量和美感之间找到了和谐的平衡点,也可以说,他在主题的关注和语言的表现二者关系上找到了独特的结合点。”范迪安认为,“梁宇的画面中有一种洗练概括的空灵,表现性的笔调和黑、白、灰的韵律构成迫近的主题形象”。笔者以为,一位画家面对自己的作品时就如同一位父亲面对自己的孩子,真挚和彻底是一种下意识的表达,热情的倾注完全是心甘情愿的。在这批“信号灯”系列作品中,我挥洒了大片鲜艳的黄色、蓝色或用红色做图像背景,这些艳丽的色彩与灰旧的火车工业品结合出一种幻觉的氛围,效果非常奇妙,观者会觉得这样的颜色恰如其分、不可替代。创作时的感觉是,只有这样的颜色才能酣畅淋漓地表达当时的情感并表现出时空的隔离。原创作品的魅力往往就在于观者通过作品能直接感受到创作者鲜明的个人气息和创作时的情绪。就如同面对同一部肖邦作品,100位演奏者会表现出100种风格一样。艺术作品的强大生命力在于每个创作者都只表现自己头脑中的那个“现象场”,而载入史册的艺术家往往是那些不仅表达了自我的“现象场”,而且有能力用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风格进行表现。任何一位艺术家都在追求创造形式。当画家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属于他自己的形式时,这形式即已成为内容。

不少观众认为,选择信号灯作为绘画题材本身已经具备了独特性,我的感觉是独特的题材要配上与之相配的风格和创作者想要达到的意境。我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对油画、版画、工艺美术等美术门类进行了多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兼收并蓄的结果在创作时和创作后都能够被清晰地呈现出来。批评家范迪安所指出的我“画面中的洗练概括和空灵效果以及表现性的笔调和黑、白、灰的韵律”等艺术语言,主要得益于版画的功底。油画、版画、工艺美术等多种技法融于一身,创作时能够自然而然地达到一种不刻意却很自然的艺术效果。面对工业题材,我采用了唯美和力量的表现手法。唯美,是为了不让它那么沉重;力量,是题材本身的品质以及画家自身力量的灌注。我希求在纯净的时空里心无杂念、为所欲为,我也希望将坚实的力量感以恢弘大气的作风在画面上表现出来。当然,同样是信号灯,观者亲眼见过的信号灯和画家表现出的信号灯可能是不一样的,但是他们都是头脑中的“真实印象”。我始终认为,独特的艺术形式应该源自艺术家对艺术真挚的理解和执著的追求,艺术形式的形成是自然而然、发自内心的,是艺术家对艺术的理解和认识,表现出艺术家本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绝非昙花一现的“花把势”。不能为了“新锐”而“新锐”,哗众取宠折磨自己,更折磨别人。不论哪种“独特”,都不能脱离创作者自身的文化修养与生存状态;不论哪种“创新”,都应该是画家在长期创作实践中忠实于自己的感受之后,水到渠成、天赐而成的结果。

名 家 寄 语

广东省文联副主席、深圳画院院长 董小明:

梁宇的油画和版画作品,擅长以写实的手法将通常沉重轰鸣的铁道和机车塑造成静谧的景象,画面中渗透着一种洗练概括的空灵。而其近期的新作则出现了画风的转变,加强了主观色彩,尤其以表现性的笔调和黑、白、灰的韵律构成主题形象,绘画语言的力量感显得更加强烈。他在主题的关注和语言的表现二者关系上找到了新的结合点,从而画得更加从容和富有兴味。

中国美术馆馆长 范迪安:

那些工业的产品和历史的产物对于他来说,不仅是自然的实体,也是心境中的实体,因此,他能够站在对象的历史时间和心境的当下时间之中,持续地表达,在叙述中贯注定力,激发出形象的表情,营造出作品的意境。

著名美术批评家 贾方舟:

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也许也会淡化。但梁宇不想画一幅褪了色的老照片,他要将他的生存记忆纯化、诗化、清晰化。所有琐碎之物一律删除,让空气净化到一尘不染,让天空和大地成为这些“工业时代的遗存”的展场。在这样宁静的画面上,我们能感受到的只有“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慨叹,一种淡淡的感伤渗透在诗性的怀旧之中。

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作文范文3

[关键词] 电影;音乐;传播;作用;功效

影视音乐的出现,为影视艺术的传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工具与介质。影视音乐的发展,为影视的传播提供了一种更具全息性的手段。影视艺术中的音乐,从其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不是一种“纯听觉”的艺术形式,而是程度不等地与一定的影视画面和情绪相结合的“听、视、情综合艺术”。这一艺术形式的出现,为我国影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具效率的传播普及工具,也为我国影视传播的演进创新,提供了传播的有效性。

一、有利于信息的接收与记忆

对信息的摄取和储存,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进化的最重要本能之一。这一本能构成了影视音乐赖以存在的最原始心理依据。

影视观赏不管是为了达到什么样的一种效果,在简单的理解中都是在对影片所表达信息的一种脑力接收活动。有关方面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与测量,观众在对影视进行观赏的活动过程里,脉搏及血压都有别于正常的生活状态,肌肉也常常是处于紧张的状态下,甚至脑电波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人体的紧张状态会对记忆与信息的接收过程产生极大的影响。六十年代欧洲的一项实验表明,肌体与大脑的矛盾,可以通过音乐得以缓解。

音乐有规律的音高和音强变化,以及常用的60拍/分左右的节奏,可以使听者的脑神经元在良性刺激下,调动内分泌系统产生有益的激素与神经递质,使心律和血压下降,大脑处于“放松的集中”的机敏状态,适于长时与高效的工作,因而使思维和记忆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

上述理论可以从生理学角度,解释音乐在影视艺术中存在的合理性。在影视节目中,音乐与画面结合的部分,多是情节转折、情绪波动或人物心理活动丰富的关键之处;能否记住和理解这些关键之处的信息,决定着观众对节目全过程的含义和逻辑关系的理解能否实现;而观众的理解程度又决定着他们对电视节目的价值判断――“看不懂”的节目就是“不好的”节目,观众的判断通常如此。因此,为了让观众能记住和理解这些“关键之点”,影视的创作者通常会求助于音乐,即在这类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关键性片段配上适当的音乐,使之在“放松的集中”状态下,较容易地抓住转瞬即逝的画面从而达到记忆与理解的目的。

从心理学角度看,音乐的一方面特长是善于对愉快的情绪进行渲染,这也极其符合心理条件对信息记忆的认知前提。在影视中对影视音乐的运用,能够调节观众的情绪与情感认知,使大脑皮层接受更多的语言记忆与画面的印象,达到一种理想的视听结合的良好记忆效果。

二、有利于制造画面的心理氛围

这种“音画同步”的关系,是电影艺术常用的音乐用法。这一用法在电视剧中应用也得到了普遍的发展。在电视剧《三国演义》(1994)的《桃园结义》一集中,刘备、关羽和张飞在桃园如火如霞的桃花丛中歃血盟誓义结金兰的一段镜头,对于《三国》全剧而言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场景,也是情感内涵最饱和的一个故事环节。这个情节之重要,在于刘氏集团的基本框架奠定于此,《三国演义》原著对道德互“义”的褒扬亦以此为基本表象。因此,在该剧中,这个情节势必应以浓墨重彩的工笔来刻画渲染。但这中间存在很大难度:首先,这个仪式性场面不存在剧烈的戏剧性冲突;其次,亦因为其仪式性,语言的大量加入也有困难。从本质上讲,这是一场以“结拜”仪式为外形的文化心理剧。由于传统文化所积淀的人物心理语言及伴随其中的情感极其丰富,单靠视觉因素(表情、动作、景物等)和道白语言很难予以充分揭示,于是,剧作者采用了一首画外音式的歌曲――由刘欢演唱的《这一拜》,把人物内心的理念与情感活动,以剧中人灵魂告白或局外人(讲故事者)代述的方式,透露给旁观故事的受众。而属于传统道德范畴的“义”这个概念,亦借音乐所固有的强烈煽情化作可感的表象,使受众陶醉其中,感受到历史文化中情与理的整体震撼。

这首主、副歌结构的歌曲,以传统戏曲音乐风格的主歌旋律和歌词对“这一拜”进行反复的意义诠释,由歌唱者将富于悲剧性的音色传达出来,与同步伴随的画面上那庄肃的人物表情、相拥紧握的手臂、虔诚跪拜的行为、富于象征性的如海桃花等,诸多听、视相关符号复合为一个信息丰满的强磁场,把受众吸引进传统之“义那难以言喻的深厚沉积之中”,在“艺术真实”中受到一次灵魂的震荡。值得特别指出的,是那段劳动号子式的副歌,将略带沉郁沾满涕泪的主歌情感氛围,一举升华为欣喜宠敝的英雄豪壮之气,为画面上的“结义”行为过程。

在影视艺术中,画面和语言对情感和情绪的表现能力非常有限;而音乐则在情感情绪过程的描写上,既可以是高度概括的,又可以是细致分析的。可见,一个高明的影视剧导演,会巧妙地运用音乐的特点对影片的情绪及其情感方面的细微之处进行强调,而不是单独靠画面来对影片进行单调的说明与诠释。

三、有利于对影片结构进行深入的认知

在影视作品中,能起贯穿作用的因素很多,如特定的景物、道具、人声、环境声、光色、音乐等,都能够在反复重现的过程中,有目的性地对影视作品结构进行贯穿联系。贯穿因素在这里所起到的作用,能够激发联想,并使影视情节作为记忆,使观众在反复出现的特定因素的引导下,完成对事件与事物的记忆沉淀,在反复的暗示作用下,把音乐与画面信息完整地链接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并在对记忆的表象的沉思中认知所具有的更深层次的含义。

电影《人到中年》的音乐,为了深化影片主题,曲作者创作了深沉而质朴、充满激情而又简洁无华的音乐与之呼应。这段主题音乐每次都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并且在影片中多处出现,反复播放。音乐总的基调把握得非常准确,在总体的布局与构思上也很独到。使影片的多种表现手段都与音乐产生了交错感。多层次、多线条的表现手法在影片中的渲染性也非常强烈。例如陆文婷在为多名患者联系眼科手术引发心脏病发作的情况下,按常理在这时应该考虑用一段能够渲染气氛的音乐来表达当时的紧张状态,但本片却用一段比较强烈的主题音乐,充满激情地歌颂了陆文婷,使人产生许多联想,催人泪下,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在总的结构上,音乐带有调式交替的意味,增强了旋律的表现力和新鲜感。配器简洁得体,和声富有表现力,使音乐产生更大的魅力。

在影视艺术中,主题歌或主题曲是最常应用的贯穿因素。主题歌(曲)的中心功能,是表述影片主题思想或概括全片情感基调。它在一部电视剧会反复地出现,无论是片头、片尾,还是在影片中都随时对人物的心理进行诠释。并对影片也起到了一定的诠释作用。这样也使观众对影片的情节加深了印象,强化了对影片的记忆与剧情的进一步理解。在增强受众记忆内容的基础上,对影片的情感基调与色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在音乐的聆听与陶醉中联想影片所要表达的深刻的内涵,加深了受众的认知的能力,并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内心的情感世界。从而在内心塑造只属于自己的联想。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一首在平时听起来并不动听的歌曲,因为在影片中的反复出现,而受众却在伴随画面的聆听中,使歌曲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与情感价值,并使歌曲广为流传。

四、有利于画面的时空定位

音乐的运用,常常能够对画面的时空位置进行设定,并能够对画面的时空位置进行进一步的强调;对于一些特定时空定位的画面,音乐也能够对其特殊的风格特点进行强化与渲染。音乐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属性,使其自身具有对影视画面的定位功能。众所周知,音乐绝不是不具备无时空特点的“世界语言”,音乐是与“语种”或“方言”的特殊符号系统的集合体非常类似的。

当影视画面与具有象征意义的音乐形态相结合的情况下,具有特定时空特征的音乐的特殊风格就会明显地彰显地域的差别与画面所讲述的时代特征。音乐与画面在时空中的契合点,形成了一部影视片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与风格。可见,对一首歌曲的风格与地域性的认知与理解,即应为电视配乐或作曲者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对音乐的风格起到影响的因素有很多,无论是音色、织体、音腔、旋律,还是调式、节奏及其律制等,都是对音乐风格起到一定影响作用的因素。都能够以自身的特异性对音乐的风格与基调起到直接的影响。一只埙的鸣响与震颤,可以让人们理解为这是世界东方的远古时代;一首粗狂豪迈的“信天游”的奏响,就能够将画面框定在中国的黄土高原,让人们想到黄土高坡的壮观景象。电视受众是文件的接收与传播者,简单的万能曲在损坏画面的完整性的同时,也很难被受众所认可与接受。受众能够非常敏感地察觉与画面时空与音乐时空是否一致,是否协调,是否具有共同的典型性,并因此而作出作品整体“好”“一般”或“不好”的判断。

在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中,音乐的时空定位功能体现得非常鲜明。如主题歌《好汉歌》,为了突出这个发生在山东地区的农民起义故事的地域特征,有意选择了山东民歌中具有典型性的调式――带变宫音的六声徵调式,和带清角音的六声徵调式;采用了山东民歌中常见的5至8度频繁大跳的旋法,加之传流乐器的独特音色和演唱中适度的方言化处理等等,使地域(山东)和人物性格(粗豪的山东汉子)的文化风格特征跃然而出,音乐与画面风格交相辉映互为彰显,烘托出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那不可替代的独特艺术魅力。可以想象,如果给这部电视剧配以欧洲古典风格的音乐,即使这音乐水平再高,也将使受众堕人满头雾水之中――弄不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了,焉能不惶惑?说书艺人有句行话可以说明这种音画错置的恶果――“交代不清,犹如钝刀杀人。”

五、结 语

音乐作为影视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影视中的传播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音乐与影视的巧妙结合使影视艺术更具有表现力。人们的眼睛和耳朵在同一时间接受讯息,视听觉共同作用于我们的大脑,音乐诠释着剧情的推进,并且一直保持着和画面的节奏统一。

[参考文献]

[1] 孙继南.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 韩万斋.中国音乐名作快读[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

[3] 陈旭光.电影艺术讲稿[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作文范文4

“艾宾浩斯记忆法”中的人类遗忘曲线有多大威力

根据遗忘规律,用Excel生成智能学习计划,并且可随计划的执行灵活变化

工作计划、考试计划等复杂的时间统计都可交给Excel

CET-4和CET-6考试就在眼前,很多同学都在临阵磨刀背单词吗?肚子里的懒虫在作怪?背了又忘,忘了又背,没有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只能事倍功半!

艾宾浩斯记忆法是一种公认的比较科学的单词学习法。它根据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赫尔曼对人类遗忘的研究为基础制定,要求我们在初次记忆后,要在规定的5分钟后、30分钟后、12小时后、第1天、第2天、第4天、第7前和第15天准时进行复习,以便形成牢固的终身记忆。不过,这也带来了一个麻烦,如何管理这个时间表?在日历上写写画画?在书上口算出日期?一张大纸上画背诵时间表?用Excel自动生成复习计划吧,它有考试倒计时器,可在初次记忆后自动计算出每次复习的日期,并提示你每天要复习哪些部分,效果神奇(见图1)!

图1

一、倒计时器

先新建一个Excel文档并保存为“学习计划.xls”。在A1、B1、C1中按图1所示输入文字,让A2自动显示今天的日期,输入“=TODAY()”即可(见图2)。今年CET考试是6月21日,在B2格里输入“2008-6-21”。

接下来在C2格内让Excel算出今天距离考试还有多少天,输入“=B2-A2”,再右击C2单元格,选“单元格格式”,在类型里选择“整数”(见图3),小数位为“0”,点“确定”格式就显示正常了(比如“15” )。

图2

图3

二、自动生成复习计划

至于单词的来源,大家都有自己的手册或者网上资料,比如我用的是老俞的四级红宝书,全书共35个单元(list)。在A4格里输入“list”,在A5格里输入“1”,在A6格里输入“2”。同时选中A5和A6格,用鼠标点方格右下角的小方块向下拉,Excel会自动增加数字,拉到显示“35” 为止。

在B4格里输入“初次记忆”。如果计划每天学习两个list,可以在B5和B6里输入第一天的日期,比如“2008-5-20”和“2008-5-20”。

下一步要让Excel自动计算出每个list预计初次记忆的日期。在B7里输入“=B5+1”,在B8里输入“=B6+1”。同时选中B7和B8,向下拉动到B39为止。

只需在C5里输入“=B5+1”。在D4里输入“第5次复习”,在D5里输入“=B5+2”。在E4里输入“第6次复习”,在E5里输入“=B5+4”,依此类推。最后选中C5到G5,向下拖动到C40为止,就能得到一个完整的学习计划了。

三、提示复习任务

每天到表格里找当日复习任务吗?太麻烦!让Excel来自动提示!

右击标题行的“D”,选择“插入”,就有了新的一列“D”。在D4格里输入“今日任务”,在D5格里输入 “=IF(C5=TODAY(),"THIS","")”(见图4)。IF是判断函数,含义是如果C5的日期和今天的日期(TODAY函数提供)一样,则显示英文“THIS”,如果不一样则单元格内不显示。“THIS” 可以换成你喜欢的任何文字。接下来拖动实心小方格到C39,在每次记忆的后面都加上“今日任务”。这样每天打开Excel后就可以看到今天的任务了。

图4

如果今天有聚会,初次记忆没有按照计划进行怎么办?只需要把实际的初级记忆时间输入到B列中既可。比如list7不是按照计划在2008年5月23日行初次记忆的,而是在5月24学习的,那么在B20里输入“2008-5-24”后,Excel会自动修改每次记忆的时间,其后的list也会自然顺延。

虽然已经是“君子善假于物也”,但能否完成单词记忆的繁重任务,关键还得看你的毅力。加油吧,所有做出计划的同志们!如有疑问可以联系我:

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作文范文5

在数字化的时代,对于学生的要求不再仅仅是希望他们能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希望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美术教育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起来,美术也被广大教育者们赋予新的意义,不再只是教给学生绘画的能力,更多的是作为增强学生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学科来进行教学的。也就是说美术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本文就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这一点展开讨论,进行简单的分析,希望能给予教育者们一些帮助。

关键词:

素质教育;美术教育;作用

一、美术教育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现代教育不仅要给予学生书面上的知识,更要能给予学生潜在的知识,也就是关于思维,操作,品德等方面的培养。而美术刚好可以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创造力,感知力,想象力等等各项能力。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绘画这个过程首先是考验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提高注意力,其次就是考验记忆力,学生每次作画不可能都是在写生的情况下进行的,很多时候都是要依靠记忆力去画出想画的东西。记住了要画的东西之后,就是要考研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要知道画好一副画,比例,线条,色彩,都是需要重新搭配的,最后就是进行创造,虽然有很多画作都是依照实物画出,但更多的还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想要表达出抽象的概念,就势必要把自己的理解融入进去,因此,也就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些能力也就是素质提升的具体体现。

1、美术教育提升观察能力

观察是了解绘画模型的最好的方法,只有正确观察绘画对象才能通过画笔完美的表达出来。因此,在美术教育中,有很多的形式都是在磨练观察能力的,比如:写生,临摹等等,都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并且要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帮助观察,所以就相当于潜在的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2、美术教育提升记忆力

学习绘画时,除了观察,就是要记忆,这种记忆属于视觉上的记忆,不是短时的记忆,因为不可能每次作画时实物一定都在你面前,并且与上一次丝毫误差,因此,学生要学会如何通过大小,颜色,空间的跳进进行记忆,反复练习,像速写这种就是考验学生的记忆力,因此美术教育也是在磨练学生的记忆能力。

3、美术教育提升现象力和创造力

观察和记忆仅仅是可以作画的要求,真正的创作出一副画,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和充满创意的创造力。所谓想象力就是把自己观察记忆的东西加入自己的理解,想法,通过自己的画画方式表达出来。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不同题目,考验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学会多方位的独立思考,使思维越来越灵活,从而创造出更好的画作。

二、美术教育对学生气质、性格的塑造

气质是一个人先天具有的,但也可通过后天来改变。因为气质的可塑性,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美术教育来帮助学生提升气质。

1、提升学生自信心的气质

画画最忌讳的就是犹豫不决,古语有云,胸有成竹,方可落笔。也就是说,你要对你即将创作的画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犹豫不决是无法创作出一副好的画作。因此,美术教育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信心。老师要鼓励学生针对同一事物,通过自己的感受,画出不同的看法,老师要对此进行肯定和表扬,使学生从中可以树立起自信心。

2、提升学生果敢的气质

除了绘画之外,也可以在课堂上教学生撕纸画,剪纸画等艺术。因为这些都是不可修改的,一旦撕坏就要重新制作,所以让学生可以果敢的进行制作。不过,老师还是要先适当的传授基础的知识,这样才能鼓励学生果敢的进行作业,而不至于适得其反,太害怕失误以至于无法正常进行作业。

3、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良好性格

有的画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一个人如果单独创作的话既浪费时间,效率也不高。因此可以让几个学生结成小组,最好是特长互不相同的人组成小组,比如有的学生擅长线条的描绘,有的学生擅长搭配颜色,有的学生擅长比例调整,让几个人一起完成一个画作,既能节约时间,又能锻炼他们互帮互助的良好性格。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溺爱下多少都有些张扬跋扈,因此很多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都有些问题,所以,美术教育有利于重塑他们的性格,改正他们身上的缺点,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三、美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有多大的名气,无数的财富,而是要有道德,和操守,这样才能称之为人。这个数字化的时代,发展的太迅速,以至于很多人都忽略了精神上的追求,变得利欲熏心。因此,要想改变这个现象,就要重视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可以陶冶认得情操,可以净化认得心灵,古语有云“才者,德之益也,德者,才之师也。”因此,自我国古代,就可见对于美术教育的重视,连鲁迅先生也曾经表示赞同“美术可以辅翼道德”。因此,做好美术教育,就更利于学生道德思想的提升。我们可以多让学生欣赏一些好的画作,并给孩子科普这些画作背后的故事,让学生能从中感受到创作者当时的情感,从而提升自身的品质。比如欣赏油画“父亲”。学生们不仅能从画中感受到农民身上的淳朴,勤劳的美好品质,更能体会到父亲深沉的爱。或者让学生欣赏一些自然的画作,让学生在感受到大自然美好的同时,意识到要保护环境,保护自然。更有一些经典的画作,可以让学生通过也似乎品感受到创作者经历的纷繁的人生,以及创作画作时复杂的心情和悲凉的心境,能够从中领悟到一定的人生哲理,和为人处世的方法。这些画作的欣赏,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现实的热爱,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些作品能够教育学生要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也能让学生明白,画作的伟大,就在于可以把文字难以描述的东西,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的道德修养。

四、美术教育有助于每样学生审美能力

人是在社会中生存的群体性动物,跟这个世界和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人需要对社会,生活,自然有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生活,就是一种纯粹的体验,而艺术,则是我们完成生活使命的并经之路。每一个人都有其审美的权利,而根据人生经验的不同,审美的能力也有所不同。艺术的美,可以唤起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所以,我们要通过艺术,来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提升,才能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美术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可以满足人的身心追求,因此我们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是为了保证他们能够健康的成长。因此,倡导素质美术教育,有着非同凡响的现实意义。

五、美术教育有助于丰富教学手段

要想增强素质教育,单单增强美术这一学科的关注度是不够的,而是要把美术融入到各个学科当中,不如说,语文课上,老师如果只是仅仅靠文字上的讲解,不足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可是如果能够搭配图片就不一样了,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文中的场景,既磨练了学生提纲挈领的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印象,还能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了解学生对于课文吸收了多少。另外,很多课程也是与美术紧密相关的。比如有些课文是讲解关于剪纸的,与其让学生对着课本山的图片想象,不如实地操作,老师亲身教给学生如何剪纸,相信学生对课堂会倍感兴趣,那么就会集中注意力,这样既提升了效率,又节省了时间。因此,应该把美术和其他课程巧妙的结合起来,使每个课程都丰富有趣,这样才能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全面的发展学生的能力。

六、继承祖国的传统文化

我国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因此,也应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意识,在把他们教育成栋梁之才的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爱国之心。而我国的文化,除了文字方面的,就是绘画方面的继承,要知道我国的许多画作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并且不是轻易学会的,这些都是世界级的文化瑰宝,学生应该学习和了解。比如神秘的水墨画,神奇的敦煌壁画等等,这些画作从古至今一直都散发着华光异彩.然而,现在很多特殊画作的方法都在渐渐失传,所以,我们更应该让学生多接触这方面的知识,让他们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真正的要做到彻底贯彻素质教育,就要走出课堂,走向室外,应该组织一些户外活动,比如参观兵马俑,霍去病的墓石刻等等,让他们亲自体验,才能印象更深刻,感触更多。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我们理应让下一代掌握,了解,并引以为豪。所以美术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增强爱国意识,提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有利于他们将这些传统文化发扬广大,让这些宝贵的文化得以继承,而不是泯灭。

七、结语

综上所说,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有一种无声的潜在的影响,美术教育运用其独特的视觉语言,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思想,培养了学生观察,记忆,创造的能力,满足教育者对于孩子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的学生,素质的提升是最关键的,最重要的,广大的教育者们应该重视素质教育,而实践素质教育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美术教育来进行,把美术教育融入到各个课堂环节中,想象不久的将来,学生们都能成长为全面发展的高水平的人,并实现理想,为祖国的建设增砖添瓦。

作者:冯尉阳 单位:池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谢达.论学校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5(16):142-142.

[2]朱海龙,景颖.论学校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6(6):147-147.

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作文范文6

【关键词】历史;记忆;西方绘画

中图分类号:J23

还原历史的方法很多,从口述历史到文字记载,从摄影到影像,层出不穷。至于绘画,特别是西方的油画,作为传统的视觉艺术,因其科学的艺术语言和较强的事件叙述性,因此常被后人作为还原历史事件的方式之一。

一、对战争的描述与记忆

文艺复兴后,西方油画技术得到了发展,表现力加强,因此有利于还原宏大的历史场面。而且,对于历史事件,画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去作选择性地表现。这样,绘画作品中的历史记忆就被价值化或者成为个体表述其特定思想的渠道。毕竟,在个体记忆层面上,记忆主体与记忆对象存在着某些经验经历的渊源或某种精神上的联系,因此绝大多数的历史记忆往往包含着相关历史过程和细节的叙事和对记忆对象的功过或价值的判断。

布列达(荷兰的一个小城)是荷兰人长期坚守的军事要塞,在1625年7月25日,被西班牙侵略军攻占。于是,国王腓力普四世为了吹嘘他的武功,要求画家委拉士贵支(Velazquez,1599―1660)通过绘画的形式将其记录下来。虽然身为西班牙宫廷画家,但是委拉士贵支非常反感国王的这样行为。因此,委拉士贵支在画面中将双方置于比较平等的地位,充满了和平休战的气氛,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历史的“虚伪性”。

委拉斯贵支作为画家,虽然从事的是艺术创作,但他同时也是具有独立思想的历史记叙者。在他内心深处,蕴含着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因此对于历史事件,他能够根据自己的价值去判断、解读和表述。这样,委拉斯贵支不仅给后世留下了不朽的艺术作品,还藉此表达了其作为记忆主体的特定思想和现实诉求。

二、对同一政治事件的不同表述

事件陈述者所持有的立场和观察角度,也可以令他们对同一事件作出不同的阐述。例如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领导人马拉遇刺事件,在两幅绘画作品中就表现为相对立的两个政治价值观。

马拉(Jean-PaulMarat,17431793)是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的领导人之一,1793年7月11日,女刺客夏洛帝・柯黛以申请困难救济为名潜入浴室,将其杀死在浴缸里。杰克・路易斯・达维特(Jacques Louis David,1748―1825)对革命报以同情,又与马拉有些私交。死亡的消息传出,达维特创作了《马拉之死》这幅作品,画面以其单纯、简洁打动人心。马拉如同过度疲劳而静静睡去一样,手中还握着鹅毛笔以及一份正待签署的申请书,令观者感觉他的死有着不同寻常的含义。

其实,这是达维特对马拉之死的个人记忆和表述,由于这幅作品在绘画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因此该画作的知名度相当高,进而,马拉的正面形象便深入人心。由此可知,历史事件的陈述者和表述方式本身都可以影响到后世对该事件的判断。

不过在那个年代的现实中,法国民众对马拉的所作所为则颇有争议。至于谋杀者科黛(CharlotteCorday),虽系女性,但对激进的雅各宾派非常反感。在成功刺杀马拉后,科黛并没有逃跑,当场被捕。1793年7月17日,科黛被送上断头台。基于对科黛的同情、崇敬和对马拉的憎恶,保罗・波德里(Paul Baudry,1828―1886)在1861年创作了画作《刺杀马拉之后的科黛》,在这幅画作里保罗・波德里就释放出了与达维特截然相反的政治情感。他将正面的科黛置于画面醒目之处,站立在被害人马拉的身旁,表现对自己行为的负责精神。显然,同一事件便有了不同角度的阐述方式。

总之,画家在绘制历史题材的作品时,不仅难以持公正客观的立场,也难以对事件的全景进行描述,这自然影响到了观者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和评判。

三、对生产和生活的独特记忆

意大利一位历史学家曾说过:他希望用绘画的方式撰写历史,因为文字记述的历史有其局限性,缺乏绘画的直观性。其实,这样的不足特别体现在对普通民众的生产和生活中一些小细节的描述。下面以19世纪法国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1814-1875年)的作品为例。《拾穗者》作于1857年,描写了一个农村中最普通的情景,整个画面安静而又庄重,牧歌式地传达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和对农村生活的挚爱。作于1859年的《晚钟》则表现了农民虔诚的。他们身上那件褴褛的袄衫和虔诚的形象在画上是显得那样孤立无援,体现了他们随遇而安的性格。总之,这些画作不仅忠实地记述了法国农民在19世纪生产的场面,还为后世研究进行风俗和服饰等研究提供了直观的材料。

西方油画和中国传统的水墨画相比,具有宏大的构图,科学的透视和绚丽的色彩等特点,因此更适合细节表现和叙事,这样,西方历史其实也就多了一种记载的方式。加之,西方绘画的表现语言更具通俗型,对接受者的文化程度要求不高,所以,在传递历史记忆和社会价值方面比文字方式更进一步,可以补其不足。总之,对于西方历史的研究者而言,西方的绘画作品是他们需要予以重视的材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