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的诗句范例6篇

莲的诗句

莲的诗句范文1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

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

洗清秋。去年长恨拏舟晚,

空见残荷满。今年何以报君恩?

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

【怨王孙】 宋·李清照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 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荷花媚 荷花】 宋·苏轼

霞苞电荷碧。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

重重青盖下,千娇照水,好红红白白。

每怅望、明月清风夜,甚低迷不语,

妖邪无力。终须放、船儿去,

清香深处住,看伊颜色。

【咏芙蓉诗】 南朝梁·沈约

微风摇紫叶, 轻露拂朱房。

中池所以绿, 待我泛红光。

【衰荷】 唐·白居易

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

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

【阶下莲】 唐·白居易

叶展影翻当砌月,花开香散入帘风。

不如种在天池上,犹胜生于野水中。

【残莲花】 唐·崔橹

倚风无力减香时,涵露如啼卧翠池。

金谷楼前马嵬下,世间殊色一般悲。

【莲花】唐·温庭筠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萍。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黄子陂荷花】 唐·唐彦谦

十顷狂风撼麴尘,缘堤照水露红新。

世间花气皆愁绝,恰是莲香更恼人。

【秋池一枝莲】 唐·郭恭

秋至皆零落,凌波独吐红。

托根方得所,未肯即随风。

【莲花】 宋·杜衍

凿破苍苔作小池,芰荷分得绿差差。

晓来一朵烟波上,似画真妃出浴时。

【鸡叫子荷花】 宋·张耒

平池碧玉秋波莹,绿云拥扇青摇柄。

水宫仙子斗红妆,轻步凌波踏明镜。

【池莲】 金·完颜畴

轻轻姿质淡娟娟,点缀池园亦可怜。

数点飞来荷花雨,暮香分得小江天。

【夏歌】 南朝·梁·萧衍

江南莲花开,红光照碧水。

色同心复同,藕异心无异。

【莲曲二首 (其二)】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催园辅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

【莲花坞】 唐·王维

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

开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

【白莲】 唐·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

【采莲曲】 刘方平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采莲曲】 陈去疾

粉光花色叶中开,荷气衣香水上来。

棹响清潭见斜领,双鸳何事亦相猜。

【采莲】 五代·孙光宪

菡萏香销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

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

【雨中荷花】 宋·杜衍

翠盖佳人临水立,檀粉不匀香汗湿。

一阵风来碧浪翻,真珠零落难收拾。

【题败荷】 元 ·王翰

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

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

【采莲歌】 清·王鸿绪

采莲江水滨,荷花照脸新。

莫愁西日晚,明月解留人。

【采莲贡(其二)】 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秋池一株莲】 隋·弘执恭

秋至皆空落,凌波独吐红。

托根方得所,未肯即从风。

【芙蕖】 晋·陆云

莲的诗句范文2

一、抒情手法

1.直抒胸臆。这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3.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使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4.借事抒情(寓情于事)。诗人将感情巧妙地蕴含在叙事中,从动作、心理等方面加以描述,表达各种情感。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即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5.情景交融。即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 ,借对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乍一看好像是单纯地写景,实际上蕴涵着诗人喜怒哀乐的感情,也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全诗以明快俊俏的笔调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图景。尤其是后两句,寄寓了诗人对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修建佛寺的嘲讽。

二、描法

1.渲染。它是国画的一种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中“鱼戏莲叶东”等四句的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2.烘托。它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烘托包括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中写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诗人的情谊有多深呢?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了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衬托,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即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突出了春涧的寂静。

3.白描。它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画,不加彩色渲染。用于艺术创作,指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如聂夷中《田家》:“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全诗以小见大,寥寥数语勾勒出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主题。

4.动和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前者属于烘托手法,不再赘述。后者如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莲的诗句范文3

一、诗歌入文,营造文化氛围。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发展等级明确要求,作文要能够写得“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其中“丰富”具体指“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而诗歌入文,或创造氛围,或衬托渲染,或寓意象征,或意境深远,可以让文章“形象丰满,意境深远”,以更好地营造一种文化氛围。 【作文片段1】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炎炎的夏日,所有的花木都不堪骄阳的炙烤,低下了它们高傲的头颅,万物显得奄奄一息。你看那是什么?遥远的天际,那一片绿,绿中夹着生命的力量和激情的火焰,正肆无忌惮地蔓延出一片绿的海洋。而绿海中的红,正如火一般烧尽一切的灰尘与阴暗。哪怕烈日炙烤,那绿海依旧在随风舞动,泛起层层绿浪;哪怕骄阳似火,那红依旧飒爽挺立,散发着阵阵清香。饱含生命力的莲,莫不让人心潮澎湃,产生灵魂深处的热爱。

“重湖叠t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秋天的莲,是收获的莲,褪去了夏日的盛装,孕育出颗颗饱满的果实。江南的女子,如水一般的女子,她们架起木舟,向那绿海驶去。纤手飞舞之间,采下朵朵莲蓬,剥开一个,取出莲子,放入嘴中,一股清香在嘴中绽开。那是莲的清香,那是莲的奉献。无私奉献的莲,在夏日给人们以美的感受,在秋天给人们以收获的喜悦。这收获的莲,怎能不让人喜笑颜开,产生自灵魂深处的热爱。 【片段简析】

本文巧妙穿插古代诗歌,形象典雅有致,读来富有文学气息和文化氛围。文章写自己对家乡的“莲”的热爱,一边抒发自己与莲的关系与感情,一边依次引用杨万里、柳永等人的诗歌名句,对自己的感情起到了恰到好处的渲染作用。因为“莲”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作者在文章中引用了较多古诗名句加以烘托,显其古典的意蕴。从过渡句的效果来讲,运用古代诗歌,也会让文章的层次感分明。

二、诗歌入文,更能体现点睛之力。

通过引用诗歌,在文章段首或者段尾展示,可以起到观点鲜明、点睛深刻的效果,也使得老师阅卷时能更快速抓住行文脉络,理清作文思路。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根据行文主旨表达的需要,在文章的合适位置巧妙展开。特别要注意诗歌和理论素材的巧妙结合,要能写出自己的观点主张或者中心思想。 【作文片段2】

这种生活的诗意正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人生三境界。

理想,是第一层境界:“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是理想点燃星星之火,是理想洗去茫茫尘埃,是理想让我们一眼望断天涯,开始追寻之旅。泰戈尔曾说:“我诗中的天堂正是我心中的理想。”正是心中有理想才会奋力去追诗意的天堂。

奋斗,是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在《凤栖梧》中诉说对伊人的思念,生活的诗意,等待奋斗去实现理想。现实中,诗意地生活,便是拿起奋斗的斧劈开理想的石。昔日秦国嬴政定下一统天下的理想,奋斗的脚步就一刻不曾停止,终得灭除六国、横扫中原的壮观场面。

收获,是第三层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奋斗之泉浇灌理想之田,秋天,便是收获的季节。这一片金黄的麦田,折射出一段闪亮的人生之路。

――《诗意地生活》 【片段简析】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引用诗歌指出人生有三大境界,作者在这里巧妙引用诗歌分析人生三种境界,进行挖掘,总结出了独特的立意――理想、奋斗与收获。正是这三种境界的巧妙拆用,使得文章结构分明,亮点动人。

三、直接引用诗歌,素材丰富中彰显积累广度。

运用这种策略,学生要熟练记住诗歌或者诗歌片段,在符合文章主旨的前提下,一字不错地运用到位。直接引用诗歌的妙处在于文章显得更真实、更准确、更具有论证说理效果、更能够彰显作者积累的功夫和文章的文采。考生运用好这一技法,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多积累经典诗歌,多加分析经典诗句,唯有如此,考试时才能信手拈来。 【作文片段3】

雪松懂得低头,能够造就一片山头的翠绿;海鸥懂得低头,可以忍受狂风暴雨的冲击。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只有我们学会低头,懂得伸屈,生命中才会有绝处逢生的惊喜。

四面楚歌中,当寒光闪闪的长剑划过虞姬那白的脖颈,只留下一抹鲜艳的红色。你只懂得吟唱那“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的无可奈何;你只会仰天长啸“此天亡我,非战之过也”。面对滚滚的乌江水,昔时勇猛盖世的西楚霸王,如今为何落得个如此下场?虽有李清照歌颂你“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然而你可知“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男儿”,你可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低头是一种智慧》 【片段简析】

这篇作文妙用古代诗歌,论证中心论点。文中开头先引用“大丈夫能屈能伸”导入,接着以反面材料项羽的事例来表明不会低头的人生是一种缺憾,然后又以正面材料杜牧的诗句来表明低头是一种智慧,妙用对比的手法。作者巧妙引用,对项羽的评价,既有他自己的诗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表现其豪情;又有历代诗人对他的评价,三人的评价从不同角度,彰显了文章的深度。诗词佳句的巧妙运用,看似信手拈来,但恰到好处,大大增加了本文语言的魅力。

四、暗引诗歌,化用或融合为自己的语言,文采与深刻在不知不觉间。

暗引诗歌,就是指作者引用诗句等不直接引用,而是巧妙地缀入文章中,或者抽取原文中的部分语句,自己加工,组成新的语句,新的语句既符合主旨,又让人体会到文采飞扬的感觉。运用这种手法,要注意对诗歌内容理解透彻,在运用时,切忌断章取义,切忌牵强附会、不伦不类。 【作文片段4】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谁在收着满地黄花独自凭栏空垂泪?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又是谁在不知归期的巴蜀山地,望窗外萧瑟的秋雨涨满池塘?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谁,在姑苏城外的渔舟里无限愁苦,却成就了不朽的失眠?

雪花是天空的精灵,是儿童的伙伴,银色马车从天上来,小雪花带来了冬爷爷的礼物。而歌者创作出永恒的咏叹调,“北风吹雁雪纷纷”,“万径人踪灭”。冬天如同年迈的老者,在声声鞭炮中,走向远方。

美好的季节,多彩的季节,我们伴着动听的歌声,踏上新的征程。

――《感悟春夏秋冬》 【片段简析】

莲的诗句范文4

铺排有两种常见的形式:一是纵向铺排,一是横向铺排。

纵向铺排,就是以时间先后为序的铺排。

汉乐府民歌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其中有对主人公刘兰芝这样的一段描写:“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17为君妇”。这里就巧妙地运用了纵向铺排。诗句以时间为序,勾勒出刘兰芝从13岁到17岁的生活经历,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刘兰芝的经历、教养,了解到她既具备家庭主妇的才干,又具备琴棋书画的才艺。结合全文,更能明确焦母的蛮横无理,自然引起我们对兰芝的同情和理解。同时,为下文兰芝被遣回家后媒人不断上门的情节作了铺垫。

有趣的是,汉乐府中的著名诗篇《陌上桑》中,也有类似的铺排:“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可谓少年有为,步步高升。纵向铺排的运用,通过对夫婿事功的描写,充分地表现了其不同凡俗和赫赫声势。秦罗敷盛夸“丈夫”的目的,是想借此来吓倒提出“宁可共载不”无理要求的使君。秦罗敷,这个普普通通的民间女子,在展示勤劳的一面的同时,其智慧的另一面,就是通过这个铺排显露出来的。

横向铺排,就是以空间转换为序的铺排。

汉乐府民歌《江南》是一首内容短浅而意境隽永的诗篇:“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短短的七句诗,铺排竟有四句,占据了诗歌的主要内容。这是典型的以空间转换为序的铺排,它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不厌其烦地交代“鱼戏莲叶间”的位置,骤看觉得何等呆板和累赘!但仔细品味,又觉得极其巧妙:表面是细致描绘鱼儿四方嬉戏、游动,是多么地自由自在,实际呢?巧妙地烘托了采莲人的心境。喜悦的心情、欢快的气氛就是通过铺排的手法充溢全诗,让人回味无穷。

不独《江南》如此,北朝民歌《木兰诗》中,状写花木兰出征前“市鞍马”时,也运用了相同的横向铺排,请看这段描写:“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一个集市购买一件用具,肯定不符合现实生活的实际。但这恰恰是诗句的妙点,你看,东西南北,一点不乱,一刻没闲。铺排句式整齐,层次分明,极力渲染了花木兰及其一家紧张而又周密地准备戎装的气氛,一种闹哄哄的戏剧场面,在读者眼前展现出来,真是风趣横生,兴味淋漓。

莲的诗句范文5

是写景?还是送别?鉴于这种情况,的确该细细商榷了。诗里读不到送别的影子,好友送别,尤其是古人,总有一种淡淡的离愁萦绕心头。但这首诗中找不到,整首诗洋溢的是欢快,流淌的是美景。难道,杨万里,造诣极高的诗人,写作也有离题的时候。题目为送别,可诗中却只字未提离别情。情在何处?其实它就隐藏在碧绿的荷叶下,蕴藏在别样红的荷花中。翠绿的荷叶涌向天边,娇媚的荷花别样鲜艳,场面宏大,渲染天地之壮阔,让人惊叹。尽管有离愁也都被这满湖的荷叶荷花遮蔽了,彰显不出来。因为景美心情快乐,因为景美深受感动,因为景美掩盖离别情。所以诗人浓墨重彩地写了荷叶荷花,他们的离别之情则蕴含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句诗中。

这首七绝的名句是“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晋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前两句写感受,造句大气,使读者还未领略西湖美景,已受到了强烈的感染;后两句写实景,诗人描了一幅接天荷叶、荷花在丽日下交相辉映的绚丽画面。全诗先赞后叙的手法,一上来就抓住读者,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用“碧”、“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效果,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接”、“映”又使整湖荷花、荷叶展现出动态之美。全诗虚实结合,动静相宜,情景交融,表现出浓厚的送别情。

莲的诗句范文6

关键词:《爱莲说》;文章内涵;导读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2-259-01

北宋仁宗时,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周敦颐,看到当时士大夫终日追名逐利,赏花钓鱼,沉溺于富贵声色之中,颇有感慨,便写了这篇《爱莲说》。文中“予独爱莲”,因为“莲”,“花之君子者也”,可见作者既不愿意隐逸,也不贪慕富贵,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出污泥而不染”便是莲花精神之写照。阅读时可从赏读分析、导读点拨、三花追述等方面去把握文章的主旨。

赏读《爱莲说》时,着眼点应该在“爱”字上。莲花的外形可爱,气质可爱,品格更可爱。作者正是着力于这方面的描绘,才能形象地托物言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喜爱水陆草木之花,这是一般人共有的情趣,作者从人们共有的情趣落笔,很自然便把读者引进文章中去。然后再以陶之爱菊,世人之爱牡丹来衬托,“独爱莲”的特殊意义便出现了。作者在这里并用了两个“独爱”,既有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之意,也有陶渊明以白励的想法。另一个“甚爱”(人民文学出版社《宋文选》作“盛爱”)则含有“爱之过分”的贬意,具有讽刺味道。作者这样用司遣句,不是信手拈来,而是经过反复推敲采用的。这样写,为后面的文章做了铺垫。接着在“之”字后边,一气用了七个短语,写出了莲花的外形、气质、品格。托物言志,意在情中,感人至深。作者这样写,不仅高度赞美“君子”的清高品德,而且也提出了一个做人的道德标准,这是全文之精华所在:文章赞颂了洁身自好,坚贞不渝的君子:讽刺了追名逐利的世人;流露唯吾德馨的清高高思想。

导读点拔 课文中“出污泥而不染”是说正直的君子,不为世俗问追名逐利所污染;“濯清涟而不妖”是说为人要虚心、正直、心胸开阔;“不蔓而不枝”是说不结党营私,不走邪路,坚定不移;“香远益清”是说终身保持好的声誉;“亭亭净植”是说卓然自立,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说态度严肃,可以观赏而不容侮弄。作者借用莲花某些特点,极为生动地描绘出一个理想中的“君子”同时也展现了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君子”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当然,想在那个时代找到这么一位君子,也是非常困难的。“独爱莲”的原因,在这里已经交待清楚,但是作者为什么要把这“独爱莲”形诸于文字呢?

议论开始,作者直截了当地阐明了对菊、对牡丹、对莲的评价:隐逸者,富贵者,君子者。作者在前边已经着力地赞美了莲花,所以在这里稍加点染,“独爱莲”的深刻含义即和盘托出,随即转人议论的高峰。先用一个“噫”宇渲染了气氛,接着采用三种不同句式,表现了作者情绪上的强烈起伏。第一句用陈述句,表达了对世风日下的感慨;第二句用设问句,表达了内心的痛苦和惆帐;第三句用无尽的感叹句,心情沉重地表达了对富贵者的厌恶,把人引至“无言”的境界,给人留下无尽的感染,挑动着人们起伏不定的情绪。作者的做人之本,为人准则不言而喻。

三花追述。文中所说“三花”,各有偏爱。陶渊明爱菊是为人熟知的,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包,蓑露掇其英”都是传诵不衰的名句。陶渊明是晋末宋初的杰出的诗人,曾几次出士,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之类的小官。在士族把持的黑暗统治下,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又不肯与士族社会同流合污,终于在四十一岁那年弃官归隐。当时,“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带见之。’(陶)潜叹日‘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辞去彭泽县令之职,“不复肯仕”。渊明归隐田园后,以菊为伴,以酒遣怀。恰好友人王弘送酒奎,“即便就酌,醉而归。”陶诗“酒能祛百病,菊能治颓令。”但实际不上,陶渊明是企慕秋菊傲霜独放的高贵品质,他在《和郭主簿》诗中写道:“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秀姿,卓为霜下杰。”可见他是借菊来寄托自己隐世避俗,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情感的。“世人盛爱牡丹”自李唐以来,由于统治者的推崇,牡丹开始大量种植,名品渐多。到贞观开元年间,观赏牡丹成为风靡京城的游乐活动。唐代李肇《国史补》载:“京城贵游尚牡丹,兰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牡丹遂有“花王花后”、“国色天香”之誉。一时诗人多有歌咏:如徐凝的“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刘禹锡的:“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帝京。”反映了唐人对牡丹的重视、喜爱。在许浑诗:“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干钱买一窠。”是牡丹“富贵”的印证。到宋代盛爱牡丹空前,欧阳修于百花中独尊牡丹,《花品序》中“牡丹出洛阳为天下第一”,他甚至认为只有牡丹才配称作真花。坡‘‘草木之智七巧便妄者也。”其意显然不在品花,而寄托之意跃于其间。

上一篇对联贴法

下一篇当代文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