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的故事范例6篇

赤壁之战的故事

赤壁之战的故事范文1

??这赤壁按历史记载,当在湖北蒲坼市无疑。然而,宋朝大诗人苏东坡也不知何故,只用一词一赋,在含糊其辞之间,将这历史的古战场极其轻松地搬到了同属湖北的黄州。自此,湖北长江段便出现了两个赤壁。看来,这错改历史的事情也并非只是出现在人们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借助历史的市场经济时期。这无需考证的史实,后来人们居然煞有介事地将这两个赤壁分为“文”、“武”两个赤壁。历史就是历史,那是能随便改得的么?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相继发行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系列邮票。其中《草船借箭》,《横槊赋诗》两枚邮票表现的就

??是《三国演义》名著中浓笔重彩所书写的发生于蒲坼赤壁的故事。而这两枚邮票的首发地也是在蒲坼赤壁。

??不过,这个管辖赤壁的蒲坼市,现在改名为赤壁市。我的居住地距赤壁不过百余里,这许多年来,到过这里的次数也屈指可数,而今,我循着这邮票的足迹,再次来到赤壁凭吊、缅怀,也让人生出许多怀古之情。

??赤壁矶巍然屹立于长江南岸,矶头突兀而出,西边的赫红的岩壁上,刻着“赤壁”两个朱红大字。字高约1。5米,宽约1米有余,正楷、端庄浑朴,相传为唐人所镌。“赤壁”二字上方刻有白色图案,乃道教符文,但不明其意。崖壁下方还留有一些历史骚人墨客的诗词,因距离尚远,游人不可得近,难以辨认,诗词的内容遂不得而知。

??赤壁矶上距“赤壁”二字不远处,近年来出现了裂缝,甚为耽心。欣闻地方政府已高度重视,正征集方案,以整救赤壁矶。

??赤壁矶及矶上“赤壁”二字,按赤壁景区布局,是整个赤壁景区的最后一站。而我则认为,赤壁怀古,最好由这立于最后的标题读起,从这里开始感怀一千多年前的那场战争。

??你从这里拾级而上,百十来步的青石阶梯在陡峭之中,将你升上“翼江亭”。

??翼江亭高悬于赤壁矶上,亭因有左右二山相辅,有如鹏鸟之两翼,且又临于大江之滨,故有“翼江”之名。就在《三国演义》电视剧热播前后,在翼江亭前的旷地上,赤壁景区为周瑜立了一座从底座到顶端高达10多米的花岗岩雕像。我暗自思衬,立周朗雕塑之道理。肃立于翼江亭与周朗雕像之间,作者感悟有二,一是源于翼江亭石柱上的那副对联,二是三国者,赤壁之战也,没了周朗,则既不成书,也不成史。

??且看亭上长联:

??江水无情红凭吊当年谁别识子布厄言兴霸良策

??湖山一望碧遗留胜迹犹怀想周郎声价陆地风徽

??长联没署名落款,但我对作者见景生情,怀古思今的豪情,怀着深深的敬意。

??站在周郎雕塑傍,面对翼江亭,脚下千里江流,对岸万顷碧野,顿时尽收眼底。难怪当年孙刘联军要将观察哨所置于此处。遥想一千多年前发生于此的那场战争,当是时,这里千帆竞发,艨艟相撞,鼓角争鸣,刀光剑影,烈火烧红大江两岸,热血染红大江千里。遥想当年,那场面该是何等气势,何等悲壮。然而此时的长江,此刻的赤壁,确是另一番安详景象。黄浊的江水,不尽地流淌,江风推着江涛轻拍岸边,带着水花,发出有节奏的声响,然后又从容地退去,好像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如此,什么故事也没有发生过,真真是应了那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诗句。人类历史上多少风流人物,犹如这不尽长江中的沙石。回首再看周郎,战袍加身,手握权剑,凝神远望,心中似有千千结。也许他思索了一千多年,也想不明白,孔明当年是怎么巧借东风,又巧妙利用东风一夜之间从曹营借来十万支箭。

??正思衬着,我们来到了拜风台。这拜风台就是当年诸葛亮设七星坛祭风的地方。这里似乎给人一些传说与文学创作的感觉。如果用今天的气象知识与科学知识来解读当年的孔明借东风,那只不过是孔明故弄玄虚的一种手段。试想,那天公的东风是能借得的么?那也是孔明想借就能借的么?只能说明那诸葛孔明多少有些天文知识与气象知识罢了,也说明当时中国天文与历法知识的丰富与成熟。拜风台位于赤壁景区东侧的南屏山上,距江面数百米。现在的拜风台并非罗贯中小说中描述的三层九尺的赤土祭坛,而是为纪念诸葛武侯而建的一座“武侯宫”。名为“武侯宫”,但庙内供着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的塑像。也难怪,千百年来,无论是民间传说故事,还是《三国演义》,或是庙宇、戏台出现的诸葛亮都是与刘、关、张联系在一起的。当然这武侯宫的构建也免不了这种思维定势,就是这种思维定势,把他们四人并列,弄得有些主宾不分,以至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共2页,当前第1页1

本散文作者:黄天浩

??赤壁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倒是拜风台的风。拜风台右侧有一“东风阁”。登上阁顶,尚未座定,便觉阵阵风来。我们这次专程来赤壁,正值初夏,顿感凉意。这赤壁山上:脚下是长江宽阔的江面,江对面是沃野千里的江汉平原。由于邮票《草船借箭》与风有关,所以在这里我便有种与风对话的冲动。我真希望在这拜风台上把酒临风,问一问这风儿,你当年与孔明到底有何瓜葛,帮此大忙。当下这阵阵不息的东南风莫非也是卧龙先生帮我们借来的么?遥想当年,那隆冬时节的东南风,就不仅仅是为了给他送暖,给他一番“快哉”,而是给了他一次难得的机遇。倘若没有这个机遇,历史又将是怎样一个面貌。“东风不与周朗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仅是设想中的一种。看来,在大千世界里,冥冥之中的机遇,它不仅可以成就一个人,还可以创造一番历史。

??《横槊赋诗》说的是曹操率军南下,在赤壁安营扎寨时,一日酒醉,操槊立于船头,畴铸满志,豪情满怀。然而,这位胸怀纵横天下之志的大丈夫,却说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话语。

??赤壁景区对曹操可没有记载,这就远不如诸葛孔明,刘、关、张、周朗等人,无论如何,赤壁之战是三国混战的结果,历史的本来面目既如此,后人亦要尊重历史。

??对于赤壁大战,人们由借东风的孔明与火烧曹营的周瑜,很自然就会联想到巧授连环计的庞统。就是这庞统“献计”,让曹操的战船首尾相连,使得大火烧来,曹营军士逃之不得,在赤壁大战中立了头功。庞统后来的隐居之地就在赤壁南屏东边的金鸾山上。人们为庞统修筑了一座“凤雏庵”,庞统字凤雏故名。这凤雏庵青色布瓦,雪白粉墙,几无雕饰,简朴异常。庵前有;“赤壁古风”四字的大牌楼。中国历史上或民间对庞统的评价历来并非一致,风雏庵内有一副对联:

??造物多忌才龙凤岂容归一室

??先生如不死江山未必许三分

??对联既对庞统英年早逝无限惋惜,而又过高评价了庞统的才干和力量。但我们从《三国演义》的电视剧中看到的庞统又是一个急功近利,心胸狭隘的人。由此,我联想到要了解一段历史或一个历史人物,读小说,看影视剧,可能还不行,最好深入一步,去读读历史,再将二者进行对照,这样既可体味文艺的奥妙,又能洞察历史的本相,倘不然,就容易误把文艺看成历史。

??循着邮票的足迹,通过邮票图所表现的历史横断面,到邮票所反映历史的实地进行凭吊、考察,可以更好地了解邮票设计思想,了解历史,而提高邮票收藏兴趣和收藏邮票的知识性、趣味性。

赤壁之战的故事范文2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用以比喻两方面都愿意的事情。其下一句就是“两相情愿”。

历史典故: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时,为了让曹操上当,周瑜决定使用苦肉计。黄盖奋勇当先,于是在军事会议上,黄盖假装与周瑜意见不和,甚至出言甚有轻视之意。于是周瑜下令将黄盖斩首,因为黄盖是有功的老臣,因此诸将苦苦求情,周瑜将处罚改为笞刑,将黄盖打得卧床不起。这正是做给诈降吴营的蔡中蔡和看的,于是阚泽为黄盖献诈降书,蔡中蔡和又恰好将这一假情报传回了曹营,曹操便深信不疑,在黄盖领军前来时,丝毫没有防备措施,以至于后来的赤壁惨败,败走华容的局面出现。据说赤壁之战后的遗址经过岁月的沉淀,成为了今天的三国赤壁古战场。

分析

说的是赤壁之战。苦肉计只不过是用挨打的方式使我方武将假降于敌方。 讲的是周瑜打黄盖,黄盖船带火油诈降驶向曹操战船,诸葛亮借东风火烧曹操连船的故事 中间黄盖故意倚老卖老和周瑜唱反调,周瑜忍心打三代老臣黄盖,就这样蒙蔽了很多的双眼。然后黄盖再暗渡陈仓派心腹给曹操送反叛信。到后来借东风活烧曹操百万大军此一战三国形势基本形成黄盖也是赤壁之战不可缺少的人物。

启示

第一,忠诚是要有共同的政治基础,忠不等于善,对友的忠诚是以对敌的不忠诚为前提的。()

赤壁之战的故事范文3

关键词吴宇森《赤壁》周瑜诸葛亮

2008年7月10日,著名导演吴宇森花巨资打造的历史题材影片。《赤壁》(上)终于公映了,首映四天票房即收1.08亿,突破了中外大片的最高纪录。《赤壁》中那气势恢宏的古代战争场面令人震撼不已,超过以往任何一部古代战争片,不愧为一部鸿篇巨制。很值得一看。笔者认为,影片主要在三个方面实现了创新。

一、以东吴为主的叙述视角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代最有名的一场战争,它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本格局。描述三国这段历史最有影响力的两部著作,《三国志》尊魏为正统。因为晋承魏而有天下,胜者王侯败者寇:而《三国演义》则以蜀为正统,因为蜀有汉室之后刘皇叔,依托刘、关、张之间亦兄弟亦君臣的忠与义,演绎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三国故事。而吴越之地向来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族,所以史籍文学中东吴一贯被矮化,给人的印象基本上是为保守江东军阀割据。但事实上孙吴政治稳定,谋士如云,猛将如雨,虽逊于曹魏,却远远超过蜀汉。在三国的形成、兴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东吴存在的时间比魏蜀都长。据《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诸葛亮的说法,“孙权具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赤壁之战时,孙权有江东六郡十万精兵,而刘备只有一郡两万人马。吴宇森放弃传统正统价值观,通过东吴视角重新诠释了三国这段历史。可以说恢复了历史本来面目。

《三国演义》里把周瑜描写成了一个极度褊狭,忌才妒能的人物,被诸葛亮气死了,甚至临死还说出“既生瑜,何生亮”的话,让一代名将声誉蒙冤。著名学者易中天认为,这是三国时代的第一冤案。历史上周瑜是一个儒雅风流、气度轩昂。很有大将风度的人物。赤壁之战中。联军统帅周瑜是主角,诸葛亮是配角。周瑜是孙吴集团主战派的中坚,孙刘联合,是周瑜的一席透彻明晰的敌情分析,给孙权吃了定心丸。在刘备走投无路的时候,周瑜以少胜众,打败了足智多谋的曹操,挽救了刘备集团,拉开了三国鼎立的序幕。是一个真正的大英雄。赤壁之战周瑜建大功,引起了曹操和刘备的忌惮,据《三国志·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赤壁之战后曹操曾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用以贬损周瑜。刘备则干脆向孙权进言说:“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幸好孙权不为所动。在坡的《赤壁怀古》里,“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盛赞的也是周瑜而非诸葛亮。电影《赤壁》忠于史实,把周瑜塑造成一个心胸宽广、文韬武略的一代儒将,更贴近周瑜的历史原型。他爱民、爱兵、爱小乔,善良、温柔:他精通音律。知性、感性:他以杀虎激孙权出兵,运筹帷幄,杀敌神勇,智勇双全。他和诸葛亮的关系也由嫉贤妒能变成英雄惺惺相惜了《三国演义》七实三虚,这虚的部分,诸葛亮一人就占了约三分之一《三国演义》描写赤壁之战,诸葛亮舌战群儒,除了人名,故事全为虚构:火烧赤壁是黄盖的计谋而非诸葛亮。电影《赤壁》打破了《三国演义》“状诸葛多智而近妖”的写法,把诸葛亮还妖于人。影片里没有传说中的经典“三气周瑜”“舌战群儒”等片断,展现的是孙权和刘备两大集团精诚团结,合谱了一首惊天动地的《赤壁》曲。

二、吴宇森心中的三国

西方有句俗话,一千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套用这句话,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三国。三国的故事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电影不可能把每个人的想法都表现出来,我们从《赤壁》中看到的是吴宇森心中的三国。换句话说,观众如果抱着《三国演义》的成见来看《赤壁》,可能会很失望。

两个半小时的电影看下来,只觉得气势恢弘、惊心动魄。吴宇森在影片中呈现出一个充满豪情壮志的三国。一个充满男人血性的三国。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宫廷秽乱,我们看不到刘玄德摔阿斗时的伪善,也看不到诸葛亮舌战群儒时的放旷,更看不到周公瑾对永远的敌人诸葛孔明的处处提防。有的只是各路英雄豪杰的运筹帷幄、气吞山河。那是吴宇森心中的浪漫时代,充满人性冲突的时代,那是一个对人的价值勤于探索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建功立业。都觉得自己是天下的担当。单说核心人物周瑜,他既要面对曹操的大军压境,又要解决孙权的犹疑不决,更要对赤壁之战过后。三足鼎立的局势深谋远虑,这是一个在多重夹缝中仍能羽扇纶巾的周郎形象。这其中的家国情怀、乡愁别恨、儿女情长。不能不令观众为之动容。

那么,《赤壁》的文化内涵或者说灵魂何在?吴宇森说,影片宣传的是“团结一致。众志成城,重情重义,其利断金”的“中国人的精神”。影片中的周瑜、孙权等皆一反其在《三国演义》里的自私、自大乃至阴损奸诈,皆情深意重、虚怀若谷、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和平为追求。在不违背大的历史史实的原则下。吴宇森不拘泥于小的历史史实,塑造出崭新的人物形象,令人耳目一新。“历史意味着一种贯穿‘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事件联系和‘作用联系’”历史精神的本质并不在于对过去事物的修复,而是在于与现实生命的思维性沟通。黑格尔指出,一切历史都具有当代性。久远而厚重的历史沉淀着丰富而宝贵的人类的族群经验和集体智慧。人们为求得现实的诗意的生存和祈盼美好的未来,总会以史为师,向历史老人请教,或以古鉴今,或借古喻今,或借古讽今。电影《赤壁》起到了借古喻今的作用。团结和双赢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词,也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三、打造三国故事的视听盛宴

《赤壁》让笔者惊喜连连,如《指环王》一样反复出现的俯拍拉伸镜头呈现出来的画面令人激情澎湃,壮观的场景设计实在不比好莱坞大片差。尤其是那场“八卦阵”的戏,可以说是冷兵器战争场面的经典之作,画面阵势庞大,在漫天黄沙之中,万人井然有序,几个来回的鸟瞰镜头更是震撼人心。关羽、张飞、赵云、甘宁轮流上阵。各有所长,让人热血喷涌,目不暇接。

首次从好莱坞回国拍片的吴宇森说。拍《赤壁》的初衷不是只给中国人看的。他要给全世界讲三国的故事。他说,“外国人不懂中国历史。他们也没听逊《三国》,所以我们在剧本上、在设计上都有一番调整和设计”。《赤壁》尽可能淡化文化门槛,从通俗的情节与波澜壮阔的画面中让观众得到视觉,从放映效果看吴宇森基本实现了他的目标。

影片把现代人的精神融入古代人物角色中,表演人性化、生活化。拉近了古代英雄和现代观众的距离。诸葛亮不仅擅用兵法。延续了“传统”孔明沉稳、睿智的一面:又以“略懂”为口头禅,懂接生,还给鸽子洗澡扇风,以天真、善良、谦虚的形象取代以往老谋深算的诸葛孔明(恢复了诸葛亮原来27岁的青春形象)。还有刘备给兄弟们编织行军打仗用的草鞋:关云长给娃娃们讲解读书为了将来有饭吃的道理等细节描写,把英雄还原为凡人,现代感很强。影片中多处有意为之的幽默对话也给观众带来了轻松的笑声,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情节设计体现了电影的娱乐特质。此外。电影中服饰、兵器、汉简以及恰如东汉碑刻般的书法等,都比较真实考究,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

赤壁之战的故事范文4

[关键词] 《赤壁》;英雄;现代;民族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1]一时多少豪杰的热血三国,是千百年来文人骚客反复吟诵的对象;三国人物的故事,是中国人文化记忆中历久弥新的经典。赤壁之战是我国古代历史中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三国重要人物集中出彩的重头戏。三国的“东风”助吴宇森导演的影片《赤壁》赢得商业的成功,无数三国迷也借着《赤壁》的浪花与心中的豪杰们来了一次全新的相逢。

一、大场面,大英雄

流传千年的三国故事,在我国文化史中是一部恢弘的史诗,影片也正是采用了很多气势磅礴的场面描写,力图重现那段辉煌的历史。《赤壁》上部以一头一尾两次战役撑起场面。开篇新野之战,刘备部队因掩护百姓转移行军缓慢,虽张飞、关羽等骁将浴血奋战,然终不敌曹军汹涌攻势,情状激烈,给人以视觉和心灵上的双重冲击。最后一场八卦阵之战,黄沙漫天却又井然有序,曹军跋扈的骑兵团最终溃败于精妙的步兵阵法中。影片的镜头语言丰富,战争场面的近景把腥风血雨描绘得淋漓尽致,远景俯拍又把万人列阵的大场面刻画得气壮山河。

影片中的大场面,不仅是为了吸引眼球,更重要的还是为了衬托大英雄。赤壁之战本身是人物巨卷,民间广为传诵的也是一个个豪气冲天的三国豪杰。因而,影片千军万马的战争场面描写,最终也归为个人英雄主义。并且,这不是某一个英雄的战役,而是一个群雄云集的战役。新野之战重点刻画了赵云、关羽、张飞以一敌万的盖世武功;八卦阵中,甘兴、赵云、关羽、张飞、周瑜纷纷登场,同仇敌忾,各显神勇。他们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塑造了一个个振奋人心的英雄形象。

所谓“大英雄”,不止是行动的英勇,更表现为精神上的光明磊落。影片所反映的政治,不像《夜宴》《投名状》那样钩心斗角,尔虞我诈,赤壁之战是堂堂正正的君子之战,设计布阵,有勇有谋;团结互助,心无旁骛。其中,“忠义”二字是影片所浓墨书写的:刘备不肯舍下百姓、孙刘联军不肯降曹,这是对国之忠;关公徒手放倒战马只为护旗,赵云长坂坡单骑救孤,这是对主之忠;周瑜为赵云身挡一箭,这是兄弟之义……影片中的群雄,个个都是赤胆忠心、义字当头,精神内核是理想化的,更阳光,也更大气。在众多英雄豪杰中,重点刻画的是周瑜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影片颠覆了《三国演义》中那个仰天长啸“既生瑜何生亮”的周瑜形象,瑜亮之间不存在嫉贤妒能的狭隘心理,二人互相欣赏,互为知音,既切磋音律,又联手抗敌。这其实延续了吴宇森在《英雄本色》《喋血双雄》《纵横四海》等片中惯用的“双雄”模式,用两个男性角色的故事来串起全戏,共同书写浩然之气。诸葛亮与周瑜这两位足智多谋的儒将,团结协作,在赤壁之战中谱就了一段佳话。

单纯的浩然精神,并不意味着影片对角色把握的单一、单调。《赤壁》中的英雄形象是丰富多样的,既有单面的扁平型人物,也有复杂多面的圆形人物。最典型的是孙权形象,这一人物在《三国演义》等作品中多表现为有勇有谋的霸主形象,然而影片在其霸气之下也重点刻画了他的阴郁与隐忍。他胸有大志,渴望继承父兄霸业,却屡困于反战势力之间,无法施展抱负。在祖嗣面对先人牌坊和曹操招降书,他拔剑又合剑,合剑又拔剑,神情忧虑、彷徨,反映了他举棋不定的心理,镜头处理得十分细腻。周瑜通过打猎来劝说孙权,当孙权的箭头射向恶虎的一瞬间,镜头转向他在群臣面前拔剑断案以明抗曹之志,干净洗练的蒙太奇手法展现了人物决心的坚定。这种跌宕起伏的电影语言,写出了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使得最终表现出的豪情更为感人。

另外,对待敌军坦荡荡的君子风度也是影片的一个动人之处。被围的关羽飞刀直指曹操却在鞍前戛然而止,吓得曹操一身冷汗却不致命,原因是关羽不放暗箭。即使是对充满暴戾之气的反派人物曹操,也表现出对敌营英雄的欣赏和爱护:在看到赵云沙场豪举时喟然而叹:“我旗下怎无如此猛将”;在俘获关羽时也不忍杀之,劝降无效后放走他。曹操期望平定荆楚、东吴之后把各路猛将尽收麾下,这种野心是建立在“英雄惜英雄”的情感基础上的,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无论是非成败,皆是令人仰慕的英雄,影片显示了真正的史诗气魄。

二、小幽默,小情怀

正如片头中锈迹斑斑的古剑渐渐变新,反射出明亮的光芒,影片对人物生活、人物性格的表现也力图还原本色,这种还原的努力免不了艺术想象和加工。影片融入了富有现代感的喜剧元素,在庄重严肃的大环境下,以小幽默、小情怀来做一个轻巧的解构,展现出一个现代化的赤壁。

《赤壁》中的小幽默,表现在英雄人物日常生活的展示中。影片节奏张弛有度,文武戏安排得错落有致,在紧张的战争氛围之外营造出轻松活泼的生活情趣。周瑜无疑是吴宇森所偏爱的人物,比如开战当天,镜头在周瑜和曹操之间快速切换,营造出紧张的战争氛围,显示出周瑜料事如神的机智。然而在此之外,影片还运用了长达十几分钟的时间来展现周瑜的“小资”生活:他弹一手好琴,优雅而闲逸;他与小乔琴瑟相和,情深义重;他为新生的马驹而展欢颜,爱心洋溢……诗情画意的周瑜让战场上雄姿英发的周瑜更显生动,小情怀让大英雄更加光彩夺目。另一主要人物――百姓心目中那个无所不能、近乎神人的诸葛亮,在影片中却是一个初出茅庐的翩翩青年,“略懂”“我需要冷静”等有意为之的口头禅,给小马接生、为鸽子洗澡这些有趣的生活细节,一改常见的中年持重、高高在上的诸葛先生形象,这种无伤大雅的反讽带来的是喜剧的幽默效果。

小幽默的元素,还集中体现在一系列有趣的场景中,最典型的是张飞写书法、关羽教儿童读《诗经》,这两个场面是观众感到陌生的,在影院现场引起了很多观众的笑声。然而,这并不是纯粹的杜撰,是有一定历史依据的。历史上的张飞据称书画水平极好,“喜画美人,擅草书”,影片为草莽张飞正名:他并不是只知舞枪弄棒的草莽英雄,也有意料之外的精细和雅致。关公更是文化人,史称他喜读《左传》,在影片中他对学童讲的“读好了书,将来才有饭吃”,其实正点出了三国时代重视文化的事实,当时诸葛亮、曹操父子、孔融、陈琳、王粲等一大批纵横驰骋的政治家,同时也是赫赫有名的文学家。《赤壁》部分地还原了三国乱世中漫天黄沙所掩盖不了的璀璨文气,它所引发的不是无厘头的、闹剧般的笑,而是有意味的笑。

除此之外,影片还故意设置一些类似恶作剧的笑点:孙尚香说“天下兴亡,匹女有责”,鲁肃的一句“匹马还有责呢”幽默机智,接下来古灵精怪的孙尚香给马点了穴,当即让鲁肃歪下马来;为见识张飞的洪亮嗓门,周瑜故意抽走凝神书法的张飞的纸,引得张飞一怒而啸,旁边诸葛亮赶忙捂起耳朵……这种故意设计的“麻辣三国人物”让观众感受到不一样的三国,不管观众容不容易接受,影片竭力让史书中那些庄重、遥远的人物生活化、让他们更为可爱可亲。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历史并不沧桑,影片为观众奉上的是一个人性化的、妙趣横生的三国。大英雄身上的小情怀,把他们从只可远观的“神”还原为有血有肉的“人”,但这并不破坏观众原有的敬仰之情,反而使这些人物由于更加立体、生动而更为深入人心;刻意设计的小幽默,使严肃的历史剧增添了不少喜剧色彩,观众在紧张的战争氛围中得到暂时的轻松,两个半小时的观影时间因此而不至于太过沉重和疲惫。可见,看似细小和漫不经心的小幽默和小情怀,却恰恰是这部影片特色和魅力的重要体现,显示出导演的大手笔,也是不容小觑的。

三、民族的,世界的

吴宇森从1993年起即赴好莱坞执导,《变脸》《碟中谍2》《风语者》等影片奠定了他在好莱坞的坚固地位。此次回归华语电影,他一再表示希望打造一个国际化的《赤壁》,以此证明中国也能拍出好莱坞式的大片。影片对人物的刻画方式,也常常流露出导演的心迹,显示出把民族文化推向世界的追求。

首先,作为一部耗资巨大的商业电影,《赤壁》必然要照顾国际市场的接受需求。三国故事对中国人来说耳熟能详,但对缺乏背景知识的西方观众而言,人物众多、理解困难,因此影片常为人物安上一个显著的标记,简笔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关羽采用了中国戏曲造型,大红脸、长髯须,常做略带京剧碎步的亮相;刘备闲暇时为兄弟们编草鞋,显示了他的仁义品格,也点出了他早年的卖草鞋平民经历……这是一种简练的人物介绍方式,能很快让观众记住他们各自的性格和身份。此外,独特的意象也是《赤壁》传达人物性格、心理的重要方式。譬如影片开场的一段汉室宫廷戏:虽满朝大臣却寂静无声的朝廷上,年轻的汉献帝饶有兴味地逗着画眉,这时环作响有人走来,画眉开始躁动不安,等这人站定大堂时一声厉叫飞开,一个特写――原来是曹操。镜头在画眉和泠泠响动的环这两个意象之间来回切换,充分外现了汉献帝的紧张、畏惧心理和曹操权倾一时、飞扬跋扈的特点,让观众对人物关系一目了然。

其次,影片有意地把古代中国的一些典故、趣味融入剧情之中,以民族元素来彰显特色。比如,我国古有“曲有误,周郎顾”的民谚,说的是周瑜风流倜傥,精通音律,有仰慕他的女子为一瞻风姿而故意吹错曲调,引得周郎回头一顾。《赤壁》中周瑜的出场显然是借鉴了这一传说并结合剧情进行了改编:鲁肃带诸葛亮来练兵场探访周瑜,周瑜并没有闻声而起,他安然而坐,从容指挥兵阵,迟迟不露正脸而以背影示人;这时,有牧童吹长笛,一段之后周瑜起身走向牧童,要过笛子用尖刀削了削音孔,牧童重新一吹笛声顿显清爽。一个清高而儒雅的周瑜呼之欲出。又比如,周瑜与诸葛亮,闻弦音而知雅意,不置一词而心知肚明,以写意手法展现了自伯牙、子期以来的雅士情趣,境界高远、空灵,展示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独特魅力。

然而,影片为追求新意而进行的艺术加工,并不是十全十美,也有牵强的地方。最明显的,曹操举全国之兵讨伐东吴这一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影片居然为他设计了一个单相思逻辑:挂念小乔多年并一直珍藏她的画像,希望在征服东吴之后从周瑜手中夺过小乔。为一个女人打一场旷古奇仗,让人联想起古希腊因美女海伦而引发的特洛伊战争,影片中这一大胆设想颇具西方浪漫情怀,然而放在一代枭雄曹操身上,虽然改变了中国戏曲一贯丑化曹操的传统、让他也有儿女柔情,但并不符合中国古代文化氛围,难免失之真实,很多中国观众难以接受。可见,对人物性格作新的解读,还需审慎考虑民族文化特征,这样才能在出新的同时也更为出彩。

大江东去,说不尽的三国,淘不尽的千古风流人物!《赤壁》为观众打造了一个新颖的影像三国:这里不仅有恢弘的场面和壮丽的风景,更有史诗般的故事和真正完美的英雄世界;这里古典与现代、严肃与幽默实现了巧妙的融合,厚重的历史故事焕发出青春的气息。

[参考文献]

赤壁之战的故事范文5

《念奴娇・赤壁怀古》不仅是苏轼词的代表作,而且是整个词史的巅峰之作,甚至被奉为词艺的最高峰,千百年来几无疑议。然而,其艺术究竟如何高妙,却缺少明晰的读解,往往是大而化之的质的定性比较多。胡仔说:“东坡‘大江东去’赤壁词,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元好问也说:“东坡《赤壁词》殆戏以周郎自况也,词才百许字,而江山人物无复余蕴,宜其为乐府绝唱。”(金・元好问《题闲闲书赤壁赋后》)具体量的分析比较到位者甚是寥寥,就连词学大师唐圭璋先生也只是说:“上片即景写实,下片因景生情。”[1]最具新意和深度的是孙绍振教授关于“豪杰风流和智者风流”的分析[2]。而我个人认为,这首词的艺术探索还有未竟的领地。就艺术而言,其高妙之处全在于一个“错”字,“错”出了水平,“错”出了风格,“错”出了艺术,“错”出了魅力。

一、“人道是”:明言错,将错就错,怀古伤今

“人道是”,也就是别人说是;至于“我”自己,是颇为怀疑的。苏轼在《赤壁洞穴》里是这么说的:“黄州守居之数百步为赤壁,或言即周瑜破曹公处,不知果是否?”(北宋・苏轼《东坡志林》)他在《与范子丰书》里也说:“黄州少西,山麓斗入江中,石室如丹,传云曹公败所,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北宋・苏轼《与范子丰书》)黄州赤壁很可能不是真赤壁,真的赤壁在哪里呢?在赤鼻矶的上游,长江的南岸,和赤鼻矶相距几百公里呢,它叫蒲圻赤壁,又叫周郎赤壁,还有个名字,叫武赤壁(黄州赤壁就叫文赤壁)。苏教版必修一《赤壁赋》注释说:“苏轼所游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当地人误读为‘赤壁’,进而以为是赤壁古战场的遗址。一般认为,三国时的赤壁古战场,当在现在的湖北蒲圻。”[3]唐朝著名史学家杜佑说:“鄂州之蒲圻县有赤壁山,即曹公败处。”(唐・杜佑《通典》)

为什么要在“三国周郎赤壁”之前注明“人道是”呢?要知道,诗词不比散文,字数是有严格限制的,可谓一字千金。苏轼至少有两层意思要表达,一是做一个说明,我苏轼是不相信此赤壁就是三国赤壁的;二是虽然明知不是三国赤壁,可我还是要借其怀古。怀古是和伤今联姻的,这里面就包含了强烈抒情的意味。换言之,苏轼太想伤今了,以至于这个“古”是真是假都不管不顾了,即便是错的,将错就错又何妨?问题是,苏轼现在怎么了?他有怎样的“今”呢?课本注释说“谪黄州团练副使”,“谪”是十分粗略的,问题在于为何“谪”,怎么“谪”。

林语堂说:“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三月,他调任江苏太湖湖滨的湖州。在他到任谢恩奏章上,他说了几句朝廷当权派觉得有点过分的话。六月,一个御史把坡谢恩表中的四句话挑出来,说他蔑视朝廷而开始弹劾他。”[4]哪四句话呢?“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北宋・苏轼《湖州谢表》)“其”,就是“我苏轼”。七月二十八日,苏轼被逮捕,押往京城。然后是审讯,余秋雨在《坡突围》里写道:“究竟是什么罪?审起来看!怎么审?打!一位官员曾关在同一监狱里,与坡的牢房只有一墙之隔,他写诗道: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通宵侮辱、摧残到了其他犯人也听不下去的地步,而侮辱、摧残的对象竟然就是坡!”[5]苏轼一心想着死,他觉得连累了家人。他给苏辙写诗诀别说:“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北宋・苏轼《狱中寄子由》)好在他朝中的好友范镇给神宗写信,说他“实天下之奇才”,宋神宗其实也不想杀他。在坐了四个月的大牢后,苏轼获释,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连签署公文的权力都没有。副使闲官根本就没什么俸禄,苏轼寄居在黄州的寺庙里,靠朋友帮助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亲自耕种,自号东坡居士。苏轼被关的地方叫御史台,因为院内遍植柏树,乌鸦栖巢于上,故称乌台,苏轼的案子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侮辱摧残以至于斯,可谓劫后余生!他的罪名其实是莫须有的,是一帮排挤他的小人捏造的。苏轼自己对这段遭遇也闭口不言。初到黄州,苏轼生活十分困窘,他这样描述当时的窘境:“余至黄州,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北宋・苏轼《东坡八首・序》)缺衣少食而需要垦荒种地,至为落魄潦倒。旷世才子,一代文豪,如此遭遇,令人唏嘘感叹。关键是,在此之前,苏轼还算是比较风光的。我们来看看他的简历。

仁宗嘉佑二年(1057),二十岁,考中“事实上的状元:主考官欧阳修,因猜测封闭试卷出自他的弟子曾巩之手,为避嫌,才把苏轼擢为第二。”[6]嘉佑五年(1060),二十三岁,参加由宋仁宗亲自主持的“制科”殿试,又考了第一,宋代开国一百年,在苏轼之前,只有一人。嘉佑六年(1061),二十四岁,出任凤翔签判,有签署公文和断案的权力。神宗熙宁四年(1071),三十四岁,出任杭州通判,节制太守权力。熙宁七年(1074),三十七岁,出任密州太守;熙宁十年(1077),四十岁,出任徐州太守;神宗元丰二年(1079),四十二岁,出任湖州太守。元丰三年(1080),四十三岁,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太守已经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况且苏轼每在一地,政绩卓著,百姓拥戴。苏轼似乎也志得意满,踌躇满志。在密州,有一次打猎,他写词道:“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北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不仅豪气干云,而且风光无限呢。

在密州时,“鬓微霜”,零星白发;现在呢,在黄州,“早生华发”。“早生”,本不应该这么早,却这么早就生出白发了;而且,“华发”给人白发很多的联想,未老先衰了。诗案前后,不啻天壤!

这是伤今,他借的“古”呢?“公瑾当年”。“当年”是什么时候?赤壁之战(公元208年)时。公瑾当年多少岁?三十四岁。年轻呀,加上“小乔初嫁”,情场得意,地位特殊(二乔姐妹,孙策纳大乔,周瑜纳小乔),可谓春风得意。而且周瑜很英俊,“雄姿英发”,有诗为证:“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南宋・范成大《吊周瑜》)真豪杰,美男子,倜傥风流。“羽扇纶巾”,儒雅呀;“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曹操的百万大军,在周瑜儒雅的谈笑间灰飞烟灭,够潇洒!赤壁一战而天下三分,周瑜功勋卓著。爱情,才貌,功业,地位,无不称心如意,简直美不胜收!

什么叫鲜明对比,这就是。未老先衰,劫后余生,潦倒落魄的苏轼;春风得意,倜傥风流,儒雅潇洒的周瑜。相形之下,苏轼伤今之意跃然纸上。所以黄苏说:“题是怀古,意谓自己消磨壮心殆尽也。总而言之,题是赤壁,心实为己而发。周郎是宾,自己是主。借宾定主,寓宾于主。”(清・黄苏《蓼园词评》)借古之周瑜,伤今之苏轼。

二、“小乔初嫁”“羽扇纶巾”:有意错,错出艺术,设错因梦

有意思的问题在于,苏轼不仅怀古怀错了地方,而且还怀错了事实。一是周瑜娶小乔的时候二十四岁,苏轼把时间整整推后了十年;一是装束为“羽扇纶巾”的是诸葛亮而不是周瑜,苏轼张冠李戴了。我们来看几则史料。

“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乔公二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西晋・陈寿《三国志・周瑜传》)

娶小乔时周瑜二十四岁,是在攻取皖城(公元214年)之后,不是在赤壁之战时。

“诸葛武侯与司马宣王在渭滨,将战,宣王戎服莅事,使人视武侯,素舆葛巾,持白毛扇指挥,三军皆随其进止。”(东晋・裴启《语林》)

诸葛亮羽扇纶巾,是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儒将,而周瑜“羽扇纶巾”则未见任何史料。

“臣(诸葛瑾,笔者注)窃以瑜昔见宠任,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虽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西晋・陈寿《三国志・周瑜传》)

周瑜是一个披坚执锐、冲锋陷阵、威武勇猛的武将,而不是羽扇纶巾的儒将。

是苏轼不知道这些事实吗?不可能,大学士坡,饱读诗书,学富五车,“野史笔记,悉皆通晓”,不可能连四大史书之一的《三国志》也不读的。他这是故意的,明知故错。问题在于,苏轼为什么要明知故错呢?

“小乔初嫁”时,周瑜才二十四岁;至赤壁之战时,周瑜已三十四岁,小乔已嫁十年,不是“初嫁”。作者写赤壁之战而写“小乔初嫁”,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彰显周瑜的少年得志,所谓“英雄美人,相得益彰”是也。而写周瑜少年得志,则是为了反衬自己的不得志。这是潜台词。

“羽扇纶巾”的张冠李戴,却是颇费思量的。为什么把儒将诸葛亮“羽扇纶巾”的标志贴在武将周瑜身上呢?也就是把儒将、武将合于周瑜一身了,儒将化了的周瑜,是个什么形象?风流潇洒。苏轼可能觉得,只是勇武,缺少可爱;加上美人,称得上风流;而只有具备了羽扇纶巾的儒雅,才称得上潇洒。(苏轼本就是一个十分潇洒的人,从《密州出猎》就可见一斑。)

潇洒到什么程度?“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一场血战,火烧连营,飞矢如雨,竟然如此轻松自在!这是夸张,更是衬托,勇武的拼杀变成了儒雅的说笑,淡化武力其实是为了强化儒雅。

不只于此,苏轼还为这“谈笑间”的大战设置了一个十分壮阔的背景,是怎样的呢?“乱石穿空”――岸上险,“惊涛拍岸”――岸边险,“卷起千堆雪”――江中险,(“雪”除了白的颜色,还有冷的感觉。)险,险,险,雄奇壮阔,惊涛骇浪,声势浩大,雷霆万钧。在这种情状之下打战,战场之惊险可想而知!而周瑜只是“谈笑间”,何其潇洒!正着说还不过瘾,苏轼又反着来说,接下来他怎么说?“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江山如画吗?惊涛骇浪,雷霆万钧,可以画出来吗?画是美好的代名词。而波澜壮阔者,非有襟大气度者不能画,且此画也只能于胸中构画。有多少豪杰?不就是周瑜嘛。这些都是背景,为的是让周瑜出场。

这就恐怕不只是用来反衬苏轼自己的落魄了。我们不妨用仿句的方法来理一理思路。

把黄州赤鼻矶错当成蒲圻周郎赤壁,是为了借以怀古伤今,所谓将错就错、事出有因,进而表现出苏轼伤今的强烈愿望。

把“小乔初嫁”推迟了十年,是为了彰显周瑜的少年得志,所谓英雄美人、相得益彰,进而反衬苏轼现今的潦倒落魄。

把“羽扇纶巾”转借给周瑜,是为了给武将周瑜以儒将风度,所谓文韬武略、儒雅潇洒,进而突显苏轼心中风流潇洒的梦。

很显然,这里可能寄托了苏轼的某种理想或曰梦,自己多想成为周瑜那样的人呀。为此,苏轼不惜用时光倒流、偷梁换柱的办法来无限美化周瑜。能不无所不用其极吗?他是偶像嘛,偶像务必是完美无缺的。一句话,原来苏轼故意弄错几个事实,实际上是想因为他心中的一个梦,像周瑜那样风流潇洒的梦。

这里需要略微解释一下“风流”这个词。词典上有四个义项:“①风雅洒脱,有才华而不拘礼法;②杰出不凡;③男女私情;④放荡轻浮。”[7]苏轼这里,除第四项外,余者似乎兼而有之,以风雅洒脱,杰出不凡为主。而且可能还有突破,因为苏轼笔下的周瑜还包括建功立业宏图的实现。因此,苏轼的“风流”应该增添一义:建功立业宏图的轻松实现。

苏轼的梦实现了吗?当然没有,实现了就不叫梦了。“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神游”故国,强调是精神相遇,也就是联想想象;应笑我多情,难道不可笑吗,潦倒落魄如此,还做着风流潇洒之梦,想想也无非是梦一场。认识到“人间如梦”,说明美梦已醒。梦醒了,苏轼做什么?“一尊还酹江月”。用一杯酒祭奠江中之月。这个“江”,在词的开头出现过,它不是一般的江,而是“大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滚滚东逝的长江,大浪淘沙的长江,逝者如斯夫的长江。他是在祭月亮吗?不是,他是在祭奠他心中的那个梦。流走的是江水吗?不是,是他心中的那个梦。淘尽的都是英雄人物吗?也不是,还有梦,那个风流潇洒的梦!

这个梦还是一个清醒的梦,换句话说是苏轼精心营造的,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向往和憧憬,是个白日梦。这之后不到三个月(赤壁词作于七月底),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十月,他还真做了一个梦,睡着之后做的梦,他在《后赤壁赋》里写道:“是岁十月之望,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顾笑不答,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北宋・苏轼《后赤壁赋》)如果说前面的梦随江水流走了,这里的梦则随仙鹤飞升了,“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了。但不管是流走了还是飞走了,梦都没有了,有的,只是冰冷的现实!

如此说来,好像苏轼该呼天抢地、痛心疾首了。事实不然,这里分析的只是诗意,也就是赤壁怀古词词意所应在。生活中的苏轼不完全是这样的,在他散文化的文字里,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泰然、超然和洒脱。他在给李之仪的回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北宋・苏轼《答李端叔书》)纵情山水,开心于不为人知。《前赤壁赋》也说:“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这之前在《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词序里说:“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数语桥柱上。”(北宋・苏轼《西江月・序》)放浪山水,欣然自足,应该还是很洒脱的。

三、“酹江月”“惊涛拍岸”“千堆雪”:无意错,艺术的“错”,诗文有别

当然,梦是没有了,可“错误”还在继续。“酹江月”说明时间是在晚上,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之景似乎于白天乃见。“江月”,江中之月,能看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说明风平浪静;而上阕“浪淘尽”“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似乎表明此时还惊涛骇浪。进而,明月之夜,满地满江皆似霜雪,浪花之雪白(“千堆雪”)如何见出?还有,题为“赤壁怀古”,似乎苏轼站在赤壁山上,居高临下,雄视千古,可苏轼真到过山顶吗?

其实苏轼并没有上到赤壁山的顶峰。他在《赤壁洞穴》里说:“断崖壁立,江水深碧。遇风浪静,辄乘小舟至其下,舍舟登岸。入徐公洞,非有洞穴也,但山崦深邃耳。”(北宋・苏轼《东坡志林》)洞穴肯定在山腰,而非山顶,而且风平浪静才去,“惊涛拍岸”恐怕是去不了的。苏轼在《前赤壁赋》游赤壁是在七月十六日的晚上,当时“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他在《后赤壁赋》游赤壁是在当年十月十五日的晚上,当时“月白风清”“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都是在天气顶好的情况下游赤壁的。前一次没有上山,“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后一次上山了:“予乃摄衣而上,履f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盖二客不能从焉。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北宋・苏轼《后赤壁赋》)但很难爬,虽然苏轼比“二客”好一些,但依然没有爬到山顶。

苏轼没有登临赤壁山,也就是说《赤壁怀古》完全是他想象联想之词,唐圭璋先生“即景写实”,所言非也。这就涉及到诗词和散文的区别了。诗歌尤其是抒情诗超越了具体时间、地点、人物、时间之类的限制,它是概括性极强的,视自由的、假定的想象为生命。黄生说:“极世间痴绝之事,不妨形之于言,此之谓诗思。以无为有,以虚为实,以假为真。”(清・黄生《一木堂诗麈》)明知故错,还要错上加错,苏轼之梦不可谓不“痴绝”;而所谓“即景写实”其实是“以虚为实”。这和散文有很大不同。散文里的事实虽然不是生活事实的复制,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接近事实的。在诗词中说“白发三千丈”,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妥;而在散文里硬要说“生出了三千丈长的白发”,则肯定要闹笑话了。像前述日记式的《赤壁洞穴》开头“黄州守居之数百步为赤壁”,记游性质的《前赤壁赋》开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后赤壁赋》的开头“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等都是十分具体、真实的。

“把‘大江东去’,当作即景写实,从字面上理解为‘长江滚滚向东流去’,就不仅遮蔽了视觉高度,而且抹杀了诗语的深长意味。这种东望大江,隐含着登高望远,长江一览无余的雄姿。”[8]而事实上苏轼并未登高,大江东去,一望无余的视野,显然是诗人的心域,是假定性的想象。且“千古风流人物”是不管怎么“看”都是看不到的,而是联想到的。想到了大江,想到了历史英雄人物,仿佛他们都在“我”的脚下,就给人一种诗人处于雄视千古的高度的错觉。空间之高和时间之长就这样一“望”而知,时空的瞬间转换只有诗的想象才能完成;也只有完成了这种自由的想象,诗才会具有如此深长的意味。这种错觉是很美妙的,妙就妙在若有若无之间。

同样的道理,“乱石穿空”三句,也为想象之语。上文已述,他是在给周瑜的出场创设背景,并非登高望远之所实见。在散文里,“断崖壁立,江水深碧”“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丝毫看不见惊涛骇浪的影子。这就足以说明,诗性的想象是假定的、自由的。孙绍振教授说得十分明确:“诗歌中的物象并不是客观的物象,而是客体的一个特征被主体的某种感兴所选择,在想象中同化的结果。”[9]彼时的大江需要它波涛汹涌,它就会在诗人笔下涌起惊涛骇浪;而此时的大江需要它波浪不惊,诗人就可以让它风平浪静。“酹江月”时风平浪静就是缘此。光“酹江”,诗意还是十分平淡的,虽说有对开头“大江”的照应,但这种照应还只是线性的,只不过是将“望”江变为“酹”江而已,“酹”是“望”的结束。而“酹”江中之月就不一样了,月的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非常丰富的内涵。在《前赤壁赋》里“月”象征永恒;而在《赤壁怀古》里,似乎可以代称词人的理想、梦想。月光本来不动,而有了“江”,月光就流动起来了,也就是那个本来也算是永恒的梦也随之而流走了。此时的“江”就一定得是静的,波浪不惊,这才能看见水中之月,能见水中之月,才知“我”的梦虚无缥缈。诗意的美妙就在这动与不动之间。

诗尤其是抒情诗是极致化了的情感(“痴绝”)的介质(“形之于言”),是理想化了的生活(“以无为有”),靠的是自由的想象(“以假为真”)。既然是假定的想象,我们也就大可不必深究这首词写的是白天还是晚上了。或者,他写登高望远之时是在白天,像“大江东去”,像“乱石穿空”;而俯首祭月之时是在晚上,因为唯有月亮才是他此刻的知己,此刻的寄托。(这也是他赤壁诗文里每次出游都在明月之夜的原因)于是,前述的几个“错误”也就不是错误了,而是艺术的虚拟,假定的想象。余秋雨说:“黄州我还是想去看看的,不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古战场的遗址,而是从艺术的角度看坡的情怀。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魅力来。好像王尔德说过,在艺术中只有美丑而无所谓对错。”[10]细究苏轼赤壁词,信然!

参考文献:

[1]吴熊和.唐宋词汇评・两宋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426.

[2]孙绍振.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160.

[3]丁帆,杨九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75.

[4]林语堂.坡传[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9:122.

[5]余秋雨.山居笔记[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39.

[6]刘小川.品中国文人②[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8.

[7]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4:393.

[8]孙绍振.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161.

[9]孙绍振,孙彦君.文学文本解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64.

赤壁之战的故事范文6

你的夫人说你十八年来都放不下《赤壁》这个故事,你为什么这样偏爱它?

我喜欢是因为它是一个以弱胜强的主题,弱者战胜强者,这样的故事本身就非常传奇,这是一个很激励人心的题材。曹军八百万雄兵,最终却一败涂地。从我小的时候这个结局就一直让我觉得很沉重。要打赢一场以弱胜强的战斗,必须靠高度的智慧,还有,要靠团结的力量才能完成。这就是我们说的“智勇双全”。当然三国的故事,我们中国人从小都很熟知,我接触很多人,金(圣叹)批、御批(乾隆)、毛(泽东)批,各种版本的三国都读过。我自己从小就很崇拜三国里的人物,像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赵子龙七进七出出入乱军毫发无伤,很多典故都很吸引人。

你自己最喜欢的三国人物是谁?

其实都很喜欢,非要挑一个的话,可能偏爱赵子龙多一点。你看他的形象,“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白袍白马一杆银枪,最威风的就是他。“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五虎上将里,他一直为主公打到七十岁,他最长寿也最忠心。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中国人都喜欢一身是胆、有胆有识的英雄,赵云应该就是。

可是在《赤壁》里,你最在乎的角色却是周瑜。梁朝伟说你太爱这个角色,你把他塑造得几乎完美。

中国人都知道“既生瑜何生亮”,还有“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些都是一些俗语,但是它们给人们一个印象,周瑜气量小,心胸狭窄,不善运筹。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你看《周瑜传》上写的:“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爵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这个人很感性,很有魅力的。他统领江东水军时,才十几岁。少年气盛的一个英雄,非常可爱。

据说这个角色是为周润发量身打造的?

最开始的确是考虑让他出演。

但他却在开机前退出,有点像背叛了你们的友情。

是因为合约的问题,这个不是背叛,没有那么严重。大家做这行这么久,这一行就是这样,周润发因为有别的合约。你们这么说,大概是因为你们希望看到他演的周瑜是什么样子(笑)。当然,他的退出的确让剧组乱了一阵,把很多计划都打乱了。拍电影就是这样,会有很多的意外。

为什么考虑让张丰毅演曹操?

他真的是一个很好的演员。他演的电影不是很多,但是你看,他演的电影都是非常好的,《荆轲刺秦》,《霸王别姬》,都非常好。我跟张家振开玩笑时总是说,他最大的毛病就是长得太老实,太像一个好人了。曹操是一代枭雄。但是张丰毅做完造型之后,非常棒,很有曹操的气势。

《赤壁》最终变成了上下两集,据说当初你不同意这个建议?

起先我想的就是一个三小时的故事,或者长一点点,但是后来剧本越写越长,很多东西我不想舍弃。《赤壁》虽然只是三国故事中的一个片段,但是我希望它完整,让所有人都看明白。需要交代的东西就多了。不过分成两集以后,很多东西就清楚了,也好拍了。

你为《赤壁》的拍摄自己掏出了780万,你夫人说你基本上是在“打义工”?

这个实际是按照好莱坞的方式做的,好莱坞所有大片都是以这种方式来管理。在美国,剧本通过以后,大家按照这个剧本拿出预算,不管你是多大导演,都得遵守,越是大的投资越是要这样。导演加入其中,能让你意识到大片的拍摄成本。这场戏因为天气问题,或者有人受伤,拍十天拍不完,拍不完你就再加到五天。那好,在别的戏,你必须扣五天,要平衡这个预算。每一组工作人员都那么卖命,希望在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很多的设计,作为导演,你能让他们失望吗?你要在每一个镜头上都表现到他们的才华。那些演员那么辛苦,那些武行那么拼命,那些部队那么配合,大家都希望把它好好完成。所以我就不计较那么多了。我个人爱这个电影,以前在美国我也做过这样的事情。

《赤壁》预算本来就是空前的纪录,剧组超支又非常严重,是制片部门缺乏大制作经验吗?

很多的地方都需要花钱。你比如拍马队,外国的马都受过专业训练,为了拍电影专门受的训练,我们就要花很多时间来拍,大家都要想很多的办法,花更多的时间,来达到同样的效果。加上刚开始换演员的问题,整个剧组都搞乱了,也影响了拍摄的周期。很多想象不到的事情发生的时候,这个投资就增加了。还有特技,你看电影就知道,我们的特技镜头非常多。

特技占了多少篇幅?

接近三分之一吧。比如火烧连环船,两千条船,你怎么做?难道你自己做船出来吗,也没有那么大的水面啊!所以这个火烧连环船啊八卦阵啊千军万马的场面,都是电脑特技跟真实拍摄结合做出来的。我们去现在的赤壁,但是那里已经是旅游景点了,长江上的船也都是现在的船,两岸的建筑也都是现代的,所以最后我们找到了河北易县那个灌溉的水库。北方的山不像南方的山,不像南方的长江啊,我们就用电脑把南方的山放到北方。你要把那个古代战争场面做出来的话,不光是依靠动作。所有这些环境背景都需要让人相信,都靠电脑做。

这是你第一次在内地拍片,跟好莱坞和香港有什么不一样?

拍《赤壁》是我从影以来最大的挑战、最大的考验。但是这里的电影人,非常优秀。你看我们的摄影师、录音师都非常优秀,其实内地很多电影人非常棒,真的是世界级,放在好莱坞也是非常优秀的。什么事情都需要慢慢来,内地现在可能电脑特技方面比美国差一些,但是你看进步也非常快,非常大。我们的电影一直都在说“团结”,《赤壁》就是靠大家团结,才拍出来的。

你对《赤壁》有很多修改跟内地观众以前知道的三国不一样,片子里有些人物台词,比如孙尚香说“天下兴亡,匹女有责”,诸葛亮解释扇扇子说“我需要冷静”,可能观众会反映不一,你有没有担心影片的口碑?

任何一个导演都会面临这个问题,观众批评你是他们的权利,但是你自己选择了这样去讲这个故事,所以你要坚持。以前我在香港拍电影不挣钱的时候,有人要我退休,但是我知道,我是一个优秀的导演,我一定要证明给你们看。所以做导演就是这样,观众永远都是喜欢和不喜欢两种选择,《英雄本色》也有人不喜欢,《PAY CHECK》也有人很喜欢。

除了三国,你一直说很想把孙中山的故事拍成电影,为什么?

我从小就很崇拜他,他作为革命先行者的那种革命精神和魅力,为了满清建立民国,他要统合各方面的力量,我想拍出他真实的一面,比如他跟宋庆龄的爱情,跟哥们战友之间的分分合合,在国外的时候遭遇的不幸。不过目前我还没有一个很清楚的构想。

上一篇高中函数

下一篇浪淘沙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