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怀古范例6篇

赤壁怀古范文1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作者小传

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唐宋散文家之一,世称“三苏”。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苏轼中进士。

苏轼一生处于北宋新法与旧党之间的斗争、倾轧激烈时期。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先后被贬官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后谏官弹劾他在诗文中有诽谤朝廷之语,被捕下狱,出狱调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元佑年间,旧党执政,苏轼曾内调任翰林学士等职,又因与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发生一些政见分歧,再次贬谪杭州。后来新党重新上台,苏轼受到更大打击,远调惠州(贵州省惠阳县)、琼州(今海南岛),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在遇赦北还途中死于常州(今江苏省武进县)。

苏轼政治上思想保守,反对新法,但后期态度有所转变,和旧党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矛盾,造成一生受排挤,抑郁不得志,但在各地方官任上,他同情人民饥苦,办了不少有益于人民的事,在诗词中也有所反映。

苏轼在文学艺术上是一位全才,不仅散文是北宋最杰出的大家,而且诗词也有很高的造诣,开宋代“豪放派”词风。此外在书画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苏轼21岁中进士,30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仕途坎坷,随着北宋政治风浪,几上几下。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

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即景抒怀,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

下阕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吊古伤怀,想古代豪杰,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在写作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如上半阕对赤壁的描写和赞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下半阕刻画周瑜形象倾注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最后借“一樽还酹江月”表达自己的感慨。全词意境开阔,感情奔放,语言也非常生动形象。

译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全词赏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大江东去”是眼前江景,用以起兴。日夜江声,滚滚滔滔,使人感到历史的流逝,对往昔英雄人物无限怀念。

这句是作者触景生情,面对滚滚波涛,感到历史的流逝,有如东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这两句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写得气势磅礴,感情饱满。“浪淘尽”三字,把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含蓄有力地表达出来。这样开头也为下面描绘赤壁和缅怀周瑜做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此一句除要达到点明题意之目的,其根本则在于通过对赤壁地理位置和历史人物周瑜的述说,引出对三国战事的回忆,而自然联想到赤壁之战宏伟的战斗场面。“故垒西边”两句,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作者这样写,是通过联想自然而巧妙地把读者引到这段历史的回顾中去了。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从中不难想象出当时战斗的激烈和周瑜统领水军英勇善战的战斗风姿。山势险峻、参差错落的山岩直指天空,狂奔的巨流汹涌澎湃,猛烈地冲击着岩石。这是何等的雄奇景观!这里只用十三个字,便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画出这个古战场的壮丽雄奇的图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感情,同时也为下面歌颂周瑜做了铺垫和蓄势。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作者从神游中又回到现实。英雄人物已经随着长江水而流去了,只剩下如画的江山和无所建树的“我”。

此两句,一承上,一启下,由描景过渡到写人,十分自然。“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也为下阕写周瑜作了铺垫。

上阙即景抒怀,通过描写古战场,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段具体描写千古风流人物中的周瑜。作者没有直接写周瑜的胯下马、掌中枪,而是武官文写:周瑜年轻英俊、气概俊伟、雍容娴雅、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这充分显示出周瑜的杰出指挥才干和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作者着力写周瑜其目的全在于凭吊古人以抒自己大志难酬的郁闷愁苦的情怀。周瑜年轻有为,建功立业名垂青史,而自己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却又遭贬。如此之磨难自然会哀愁的。他也只有借古来自我排遣了。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此句表达了作者极其矛盾和苦闷的心情。面对大好河山,缅怀周瑜少年得志,又深受孙权信赖,年轻时便建功立业,而自己虽有抱负,但有志难伸,毫无作为,相比之下,无限感慨。心情由激昂奋发转入消极苦闷。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结尾句,一方面表现出作者消极悲观的情绪,这是作者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反映。在封建社会里一旦人们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却常常用达观来解决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作者也不例外。同时也应看到另一面,那就是还不失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

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疑难指津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形象为何与《三国演义》中的大不相同?苏轼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文采风流,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形象既有聪明能干的一面,又有狭隘嫉妒的一面,且无“羽扇纶巾”, 儒将风度。两部作品对同一人物的刻划各有其妙,且都已深入人心。不必追究谁更接近历史真实。但一定要理解,苏轼词中如此刻划周瑜、赞颂周瑜,意在怀古伤今,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赤壁古战场之争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里说,他只是听当地人有此传说,借此地抒发对三国英雄的追慕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这样的浪漫主义联想,岂能当作考证的结论?

湖北赤壁市(原蒲圻县)素称湖北的南大门。赤壁山在赤壁市西北40多公里的长江南岸,是一脉相连的长岭山。山上隆起三座山包,头部的叫赤壁山,中间的叫南屏山,尾部的叫金鸾山。

登上赤壁山顶,站在屹立于临江绝壁之上的翼江亭里凭栏北望,江水滔滔。这里传说是周瑜当年指挥水战的哨所。长江对岸就是乌林(在今湖北洪湖东北,长江北岸乌林矶),当年“火烧乌林”时曹操屯兵的大本营。

这又是一个存在争议之地,因为关于赤壁之战的地点,自南北朝以来就有不同的说法。其中一股最强大的声音说,赤壁古战场就在湖北蒲圻(今湖北赤壁市)西北约40公里的长江南岸,与江北的乌林相对。近代以来,“蒲圻赤壁”说已经成为史学界的公论,其主要根据是:综合《三国志》的有关记载,当年曹操南下的进军路线是:新野―襄阳―当阳―江陵―赤壁。曹军在长江南岸的赤壁初战失利,退屯江北的乌林;后在乌林遭火攻而大败,由华容道逃奔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而今天的蒲圻赤壁、洪湖乌林和位于湖北监利东北的华容古道与《三国志》记载的赤壁――乌林之战及曹军败退江陵的路线等地形、方位完全吻合。最近几十年来,又在蒲圻赤壁的地下发现了刀、矛、剑、戟、斧、箭镞、铜镜、铜钱等文物千余件。经考古学家的鉴定,证实这些铁制兵器和铜镜、铜钱,都是东汉晚期的遗物。这些都是蒲圻赤壁就是当年赤壁――乌林大战的古战场的铁证。

赤壁怀古范文2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读音:关)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万里长江及其壮美的、景象追忆了功业非凡的英俊豪杰,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羡慕古代英杰、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思想感情。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赤壁怀古范文3

【关键词】婉约;豪放;题材;主题;表现方法;语言

在宋代词坛上,先有婉约派,后有豪放派。明人张首先明确地用婉约、豪放来概括词中这两种不同的创作倾向,他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 。坡的词和柳永的词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他们的词的风格明显不同,分属两派。

下面就拿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柳永的《雨霖铃》做一比较鉴赏,看看他们词的不同。

先看《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词,是一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

作者苏轼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诗人。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因所做诗文被人诬陷有毁谤朝廷之意,被捕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主要描写赤壁的景色,同时兼怀古人,仿佛是由远景、近景、特写等一组不同的镜头组成的画面组合。首三句,仿佛是远景扫描,长江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亘古不变的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铺陈其事,是近景的定格,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人道是”三字,表明作者也不知道此处是不是真正的赤壁古战场,只是借“赤壁”之名咏写古事,抒发感叹。上片最后两句,是整个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引起了下片对周瑜的追怀。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这个主要的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想当年,年轻的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他是那样的英俊潇洒、倜傥风流;他又是那样的富有谋略,谈笑之间,曹军便被打得落花流水。周瑜少年有为,在年轻的时候便建立了世人瞩目的赫赫功绩,而自己现在已鬓染霜华,却一事无成,一腔报国之志无处施展。这是让诗人无限感伤的原因所在。“多情应笑我”始,自我伤感之意由此可见。华发早生,功业无成,失望之余,词人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因而结尾二句归结为词人深沉而又颇多消极的慨叹。人生如梦,世事沧桑,面对滔滔东流的江水,词人只有举杯对月,自浇心中愁绪。这首词在吊古的基础上伤今,回到现实,抒发自我的感伤。总体看来,这首词写得雄浑豪放,大开大阖,气象恢弘,堪称历代咏史怀古诗词之绝唱,亦开后世豪放一派之先河。

再看《雨霖铃》这是一首离别之作。作者柳永是一个浪漫词人,柳永的词大都是在“偎红倚翠”生活中“浅斟低唱”的产物。他离乡背井,长期浪迹江湖,体尝到了生活中的种种苦况;又因此常常不得不与所恋的人离别,故所作多怨苦凄悲之辞。《雨霖铃》(寒蝉凄切)便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刘熙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确实,“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句,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宋人论词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词一向被判为“俗曲”。此词上片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等语,确实浅近俚俗,近于秦楼楚馆之曲。但下片虚实相间,情景相生,足以与其他著名的“雅词”相比,因此堪称俗不伤雅,雅不避俗。

《念奴娇・赤壁怀古》雄壮豪放、旷达飘逸,《雨霖铃》婉约清丽、缠绵绯侧,各有特色。

从题材上看,《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的是古战场情形,表现作者对古代豪杰的凭吊,字行间透露出豪壮雄浑之感,读来精神倍增;《雨霖铃》描写的是秋夜恋人离别,表现作者的依依之情,“怅饮无绪”,更突出作者因即将与恋人离别而烦燥、忧思之情。

从主题上看,《念奴娇・赤壁怀古》反映了作者建功立业、实现抱负的豪情壮志。拿周瑜和自己相比,喟叹不遇明主、壮志难酬,但词中并未露出哀婉之情,而是一种豪情壮志,道出人生易老,宜早建功业的感慨;《雨霖铃》表现的是凄凉的离别之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终日亲相爱的恋人,一旦分别,留恋难舍,“泪流语噎”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表现出难分难舍的深深爱恋。

从表现手法上看,《念奴娇・赤壁怀古》采用概括和抒情的方式,展开的是宏伟的画卷:古战场,抒发的是豪放的感情:建功立业,开头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整个词的豪放气势便跃然纸上,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更壮大了整首词的宏伟气势,展现一幅壮伟的画面,在此基础上,描写周瑜的建功立业,发出功业难成、花发早生的喟叹,但这不是哀婉细腻的抒情,而是壮怀激烈的感慨;《雨霖铃》采用的是细腻的白描,委婉的抒情,恋人离别当然不可能是豪壮的场面。“寒蝉凄切”、“怅饮无绪”衬托出离别的凄婉,描写了这样一个具体而细腻的画面:秋雨霖铃刚停,秋蝉在树上凄凄地鸣叫,天色将晚,即将分别的恋人,双手相执四目相对,泪流满面,哽噎无语,哪有什么心情在帐篷内饮酒?渲染的完全是一种凄凉的气氛。

从语言上来看,《念奴娇・赤壁怀古》表现的是崇高壮美的景象,读来豪气干云,壮丽之情油然而生,《雨霖铃》表现的是感伤柔美的意象,读者未免不受影响,读着读着自然而然便觉得自己也似与恋人离别。

苏柳这两首词表现了不同意象,也抒发了不同的感情,对于我们都具有认识价值、审美价值和艺术借鉴的意义,在文学史上具有永不磨灭的光辉。

参考文献:

赤壁怀古范文4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三年。七月苏轼游赤壁,作《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此时的苏轼,虽然身份还是“黄州团练副使”,还是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地,但是通过自食其力,他已经可以解决温饱问题;又有一些朋友可以交往,他已经从大悲痛大恐慌中走出来,内心趋于平静与豁达,进而完成了对人生不幸和苦难的超越。

这种超越,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表现在对人生渺小短暂和挫败感的超越上。

关于本词,“历代词评家们论述的水准,与东坡达到的高度极不相称”[1]。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解读者对苏轼思想把握不到位,另一方面是解读者没有依据词的内在规律去统摄观照,往往断章取义,片面理解。

本文试图结合苏轼内在的心理结构以及词的审美结构来解读本词。

刘熙载《词概》云:“一转一深,一深一妙,此骚人三昧。倚声家得之,便自超出常境。”这说明词讲究内容的层进。这种层进结构,主要指时间空间以及其他逻辑关系的定向转换,有句内、句间层进两种。毛先舒以欧阳修“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为例,云“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说的是句内层进。多句一意,定向延伸,句间层进者,如陈洵在《海绡说词》中言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云:写留别,“‘弄碧’一溜,却出‘隋堤’;‘行色’一留,却出故国……第二段“旧踪”往事,一留。“离席”今情,又一留……”

《念奴娇·赤壁怀古》也体现出这种句间层进结构,要眇宜修。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为第一层,对象是“大江”和“风流人物”,时间是“千古”,关联点是“浪淘尽”。许多人将“风流人物”等同于“豪杰”等同于周瑜,或者从“风流人物”中分析出周瑜身上对立而又统一的“豪杰风流”和“智者风流”。诸如此类,均忽略了由“大江”到“赤壁”这一地点上的层进,由“千古”到“一时”这一时间上的层进。“江”前着一“大”字,意即这是一个要多大有多大的地方,它既实指长江一泻千里的壮阔,又指经过艺术想象而成的虚写空间的无所不包;“千古”指要多久有多久的时间。而赤壁只是“大江”上的一个点,“一时”只是“千古”中的一瞬,因此,“豪杰”不等同于“风流人物”,只能是“风流人物”中的一部分。

那么,什么是“风流人物”呢?简言之,他们就是在一定历史阶段在一定范围内有遗风也就是有影响力的人物,或以行为举止名世,或以品德思想名世,或以建功立业名世。他们既可以为仁者也可以为智者,既可以为武将也可以为文士,既可以为帝王也可以为庶人。一方面,这些人千古而下,够多的了;另一方面,这些人卓绝一时,够牛的了。但是他们都可以被历史的巨浪“淘尽”,他们的生命、能量、功业,在永恒的“大江”衬托下显得渺小短暂,最终都随时间而去。

一如刘邦,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只是“秋风客”,夜间招摇地来早晨就杳无踪迹。又如许浑笔下的权贵,“英雄一去豪华尽, 惟有青山似洛中。”(《金陵怀古》)这里苏轼超越时空,以智者的眼光看到了宇宙的力量,看到了宇宙和人生两相对立的矛盾。此为第一层,一写“人生如梦”。

第二层从赤壁写起。人们普遍认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是在用壮美的山河来烘托伟岸的“豪杰”。果真如此吗?

时间上由“千古”而“三国”,空间上由“大江”而“赤壁”,对象上由“风流人物”而“豪杰”,词人在由远而近,由大而小的框架中运思。所以“豪杰”应该只是“风流人物”中的一类人,不单指周瑜,而是指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的人,包括曹操、刘备、诸葛亮……以功业来衡量,这些人是“风流人物”中的拔尖人物,是建功立业的“大腕”;在词人看来,这些杰出的人才也只能雄冠“一时”,放在历史的“大江”上也是渺小的短暂的。

当然,这后半句词人没有明说,而是通过“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含蓄地道出的。字面上看,“江山如画”紧承前句写赤壁古战场的壮美引出“多少豪杰”(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但从时间上看豪杰轰动效应只在“一时”,从空间上看“豪杰”又只是“江山”中的人,所以赤壁山水再壮美也是在浩荡长江苍茫大地之中,人再超拔一时也只是“沧海之一粟”。本句从深层写即使是三国时期众多的英雄豪杰,在壮美的江山衬托下也是渺小的短暂的。

这是二写“人生如梦”。

下片一转,不写江山而写风流倜傥(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具备豪杰(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智者(羽扇纶巾)形象的周瑜。此处有两个对象,一个是周瑜,一个是“我”;关联点是“多情”。那么,面对周瑜,词人为何要说“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呢?

普遍的观点是周瑜二十几岁就功成名就,而“我”四十几岁还是落魄黄州,故周瑜值得羡慕。

其实,三国话语中的周瑜的确才高,但是最终却因度量不够被孔明给气死了。此点苏轼未必不知。而且放在“大江”“赤壁”这样话语背景中,周瑜也是渺小的短暂的;其豪杰智者风流倜傥的形象在“大江”“赤壁”的衬托下只能被消解。可是“我”却为一个可以被消解的周瑜而“多情”,执着于人生的挫败感,自然就荒谬可笑了。“多情应笑我”是应笑我多情的意思,至于谁“笑我”就不必凿实,可以是词人自己,也可以是别人。

再者人和人的际遇各有不同,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有矛盾。词人遭受一系列无妄的打击,要想做到周瑜那份上的确很难。故“多情应笑我”表面上是写羡慕周瑜的荒诞感,实际上是写自己人生挫败感,抒发抑郁不平之志。

这一层,词人以对周瑜成功极致的消解来衬托“我”挫败感的荒唐,三写“人生如梦”。

至此词人用三个层次,完成了表现宇宙人生两个层面上的对立以及“我”与偶像的对立,词意一进一转,自然地将诸般对立落笔于“人生如梦”这一词眼上。

有人认为“人生如梦”之叹是消极的。词人被贬黄州时有过痛苦彷徨和消沉,但他最终却聪明地以儒家的入世、佛家的精进超脱、道家的辩证豁达为精神主线,活得自在洒脱。词人为何就偏偏在这一首怀古之作中“消极”了呢?

“积极”和“消极”是一元思维的产物,不可不辨。

“如梦”在苏轼词中有两种含义:“古今如梦,由今天的眼光看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感到似有似无;劳生如梦,以跳出人间的一种开阔眼光看自己和周遭人等的所为,感到恍惚虚无,一切现实意义都变得微不足道”。[2]本词中“人生如梦”当属第一种含义:人生充满伟大永恒成功与渺小短暂挫败的矛盾,一切均是似有似无,不可执着。

词人站在时间和空间的制高点从认识论的角度将古往今来看了个透!

也正因如此,词人便可以水到渠成地有了现实层面上的操作:一尊还酹江月。

刘熙载《词概》又云:“词要放得开,最忌步步相连。又要收得回,最忌行行愈远。必如天上人间,去来无迹,斯为入妙。”若说本词一进一转为“放得开”,那么“一尊还酹江月”就是“收得回”了。

酹,将酒浇在地上以示祭奠。问题是:词人祭奠谁呢?说者多以为是“江月”或天地。其实不然。此为怀古之作,怀古的核心是人事,故词人写赤壁古战场写周瑜点扣词题;本处词人用“酹”字继续点扣词题,意思是将一杯酒浇在地上或江上,他要祭奠的对象是周瑜甚至包括“豪杰”和“风流人物”,目的是对他们表示哀悼和敬意。

那么“江月”又作何解呢?江月是“酹”这一行为发生时的环境:滚滚长江和江中之月。它借代词人所面对的宇宙。

同时,苏轼在《赤壁赋》中云:“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可见,从江月意象中苏轼体悟到:变与不变,短暂与永恒等二元对立中,不能执着于其中一端,要在这两极中找到一种平衡,即“不羡”就是一种既积极入世又能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势。

据此,“一尊还酹江月”有两层意蕴。其一,古往今来风流人物英雄豪杰在宇宙面前是短暂的渺小的,但又是值得敬仰的。其二,面对宇宙和人生的对立,面对人生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不能执着于一端,要豁达要脱透;自然是伟大永恒的,人是渺小短暂的,人要顺应自然。

物理学科有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之说。本词一进一转写“人生如梦”之感,最后又将一切聚焦于“一尊还酹江月”之上,那么这“酹”这“江月”集中了多少份量,还是由读者自己来掂量吧!

注释:

①孙绍振.月迷津渡[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②郑园.东坡词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2010.

参考文献:

[1]刘尊明,王兆鹏.唐宋词的定量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赤壁怀古范文5

[关键词] 矛盾美积极消极阳刚阴柔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诗就是在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期间游黄冈赤鼻矶时作的。经历了一场旷世未遇的人生动难的坡“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作品的绝唱。全词的主题是歌颂祖国壮丽的河山以及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过的英雄人物,抒写了对古代英雄的向往和自己壮志难酬、未能建功立业的感慨。我们面对的苏轼,其世界观相当复杂,既有儒家的用世思想,也有道家恬退忍让的出世思想。表现在词中则形成了一组组矛盾,又通过这一组组矛盾,表现了对历史、对人生的复杂感受,使全词别具一番“矛盾美”。

一、对历史人物的肯定和否定

中国诗人喜欢怀古。作为中国诗人的杰出代表苏轼,这首怀古词就写得独具特色。开头总写“风流人物”、“多少豪杰”,然后在整体中又塑造出一位倜傥儒雅、运筹帷幄的年轻将领周瑜的形象:显赫的功业、出众的才华、英俊的风采以及幸运的婚姻。对此,苏轼是羡慕和向往的,可当时的社会现实,又让诗人无法实现其理想,无法去建功立业。故此,苏轼只有无奈地感叹:“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这儿,作者以浪涛的奔流来喻人物的消逝,形象地说明无数杰出人物都像滚滚东流的长江浪涛,一去不复返了,既让人们感觉到风流人物像浪涛那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消逝,又显示出他们像汹涌的浪涛那样奇雄突兀,气概非凡。这又正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仰慕,寄寓着作者奋发有为的豪迈情绪。可见这一句既有豪放之情亦有无奈的感叹,内心充满了苦闷又充满了渴望。这两组矛盾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在中国诗人笔下,河水有时为无穷无尽性,有时为不断流逝性。河水的淘洗冲涮了“风流人物”在历史上的功绩,其中自然也包括作者称赞的周瑜。这在特称上矛以肯定,又在全称上予以否定,构成了词中的第一组矛盾。

二、积极的人生观和消极的人生观

苏轼一生以治国平天下为已任,爱国爱民、建功立业是其最高政治理想。苏轼博通经史,仰慕屈原、贾谊、诸葛亮等经世济时人物,他曾多次上书朝廷,要求改革弊政。他在担任地方官时也曾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但在被贬黄州后,他的黄州作品则蒙上了浓厚的虚无主义色彩。

在词中,苏轼对周瑜的褒扬赞颂,其目的在于抒发对周瑜的仰慕,这种仰慕正体现了他自己的向往与追求。现实中,发现自己仅凭一个小小的黄州团练副使的闲职是无法实现这种报国之志的,造成了他内心深深的痛苦。

如果我们将苏轼的作品按时期分类比较,以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最为重要。这既是他人生遭遇的转折点,也是其思想和作品风格变化的转折点。苏轼一生在政治上的遭遇很容易使他在《庄子》里找到精神支柱。当政治上较得意时,他以儒家思想为主,极力想作一个风节凛然、敢作敢为的儒者;当政治上失意时,他以佛道思想为主,而又因其生活遭遇的不同而交替使用。苏轼能将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出世三者之间的原有矛盾以“外儒内道”的方式统一起来。正是这些矛盾的存在,才构成一个独特的苏轼,也构成了他独有的艺术风格。

三、不变的观点和变化的观点

在作者看来,大江东去,不舍昼夜;江山如画,永存于世;江水明月,千载如斯,自然界是永恒的。中国诗中一个有趣的自然的象征就是河流。它一方面可以象征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又可以象征自然的永恒。大江似乎是永恒,然而就其奔流不息而言,它正是变动不居与时光一去不返的象征。所以,“大江”既有其“不变”的一面,又有其“变”的一面。而风流人物,浪淘而尽,人生如梦,须臾即逝,生命是短暂的。对于“江山”,作者用不变的静止的观点来看待,对于“人物”却用变化的运动的观点来看待,这又构成一对矛盾。

四、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念奴娇・赤壁怀古》兼具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苏词以豪放著称,这首词先以如椽之笔作粗线条勾勒,“大江东去”二句,将在广阔悠久的空间与时间中活动的历史人物一笔收尽,气魄恢弘,写“大江东去”这一整体,渲染一派莽莽苍苍的雄伟景象;接着从整体到局部,写“乱石”、写“惊涛”,将峥嵘的势态、鲜明的色彩、巨大的音响融于一体,气势磅礴,给人以“挟海上风涛之气”的感觉。全词的音调十分豪壮,“须关西大汉,执铁板”而唱,有形有声有色,无不具阳刚之美。

“景”雄奇阔大,体现其阳刚之美;但“情”低沉阴郁,体现了阴柔之美。扩展这一点,苏轼还写过“红”、“翠”合用的矛盾的诗句“一朵娇红翠欲流”。这里既“红”又“翠”,实则是真“红”假“翠”。这一真一假交织在一起,不仅不让人觉得矛盾,反而因此烘托得“红”更艳,更射眼!看来,作品中的“矛盾”不仅真实而信,有时“矛盾”还可以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省。

[参考文献]

1.于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赤壁怀古范文6

苏轼开豪放词之先河,一洗唐五代以来艳词的绮罗香泽之态,表现出一片天风海雨的浩气逸怀。其显著特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将笔触由闺阁延伸到了社会与人生,扩大了叙写的题材;二是它所抒发的不再是男女间的缠绵悱恻之情,而注入了鲜明的士大夫情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文化的角度,这种士大夫情怀可以看作是儒家思想的产物。在士大夫心中,儒家思想是立身之根本,而该词则体现得尤为突出。 

《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十三字,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给人以“思接千载”的感受。时间如滚滚长江日夜流逝,几千年来那些风流人物一个个都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故垒”两句,只是从长河中掬一朵浪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由眼前所见之景,跨越时间的局限,将“风流人物”定位在风云际会的三国时代。所谓“人道是”,传说而已,是作者借题发挥的依据,无须考证。“赤壁”,不是当年孙、刘、曹角逐的地方吗?而今呢,多少豪杰都随波而去,唯有如画的江山万古长存!纵观上片,作者是站在历史的高度雄视千古:当年的英雄豪杰虽一去不复返,但毕竟曾建功立业,相比之下,自己却贬谪此地,不能望其项背,怎不生起羡慕之情!下片是全词的重点,通过赞颂年轻有为的周瑜来抒发自己心中的不平之气。周瑜英姿勃发,儒雅风流,少年得志,指挥若定,“谈笑间”便使曹军“樯橹飞灰烟灭”。在诸多的英雄豪杰中,作者为什么单单来赞颂周瑜呢?这是理解全词的一个关键。周瑜年轻,有才华,有抱负,而词人亦然。作者自幼“奋厉有当世志”,才华横溢。据《宋史》记载,年仅2l岁的苏轼与其弟一试登高第。宋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寡人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其才华与抱负可见一斑。作者渴望能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一展雄才大略,这是儒家思想的本质呈现。它要求人们以天下为己任,“致君尧舜”,去获取一个成功、欢乐、奋进的人生。据此,苏轼可算是典型的士大夫了。如果说儒家思想给人提供的是成功的动力与智慧的法门,那么,道家思想则是失意时的精神调节剂。写此词时(元丰五年)作者47岁,正是用事之年,却屡遭贬谪而“早生华发”,面对如此壮美的江河,联想到少年得志的周瑜,词人怎不感叹“人生如梦”?这“梦”容量大,意蕴深,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人生失意而产生悲哀的消极思想。“人生如梦”一句表达的是,词人在失意时的自我安慰之情:原来坎坷的人生只不过是虚梦一场,既然如此,又苦苦寻求什么呢?还是举起酒杯和江月共醉吧!这是道家思想的自然流露。久经官场险恶又屡遭贬谪,使他内心产生了在仕途中往往事与愿违、身不由己的切肤之痛,于是道家思想便占据了作者的心灵。 

由此可见,苏轼具有两种可贵的品质:一是传统士大夫所普遍具有的儒家思想。它是现实的人生哲学,其思维重点是对人生的思考,主张“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天子以至庶人,是皆以修身为本”。二是超然于外物困扰的道家思想。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就是要崇尚自然、顺应客观形势,不妄为,不妄求,以摆脱烦恼去创造成功的人生。在漫长的中国文学史中,只有苏轼将儒道思想做到了极为圆满的融合。当处于顺境时,他以强烈的政治热情“人乎其内”,以天下为己任努力构建自己的平生功业;当处于逆境时,又能立即“出乎其外”,以超然于外物的态度战胜精神疲惫,从而向人们展示出深厚而独具魅力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