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范例6篇

在行范文1

谈安全

安全,毫无疑问是出行的首要原则。在英国,车辆都是靠左行驶,与我们所习惯的国内的规定正好相反,致使我们在过马路时很容易错误地判断车辆驶来的方向。一般来说,英国的车辆是从右侧驶来,而我们有时会习惯性地向左看,一时疏忽便会带来安全隐患。说到过马路,值得一提的是,英国人行道旁的交通灯是手动控制的。灯柱上装有按钮,行人过马路时只要按一下按钮,人行道的交通灯就会由红色转换为绿色,十分方便。不仅如此,英国除了伦敦等一些大城市之外,大多数地区的道路上车辆都比较少,而且司机一般都会礼让行人。然而,时间一长,一些同学就放松警惕,有时贪图省事,不按交通灯按钮就大摇大摆横穿马路了。要知道,正因为路上车辆较少,车速反而比较快,行人这样肆无忌惮地横穿马路,实在是玩命之举啊!

交通安全只是出行安全的一方面,除此之外,人身安全也要格外注意。建议尽量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如地铁、校车、公交车等,也可以找可靠的朋友搭车,有条件的还可以租车自驾。如果需要用到出租车,一定要打叫车电话提前预定。一方面,叫车预定是当地的习俗,只靠站在路边等车一般是很难拦到出租车的;另一方面,站在路边随意招呼出租车,尤其是在深夜时分,是非常危险的。当地的一位老先生就曾告诉笔者,他每次出差回来,虽然在火车站外停有出租车,但出于安全考虑,他从不搭乘。在笔者就读于诺丁汉大学期间,就有当地的年轻女孩在酒吧醉酒之后,随意搭乘非法出租车而遭司机抢劫。虽然这只是个案,但在英国“打的”这回事儿还真是与国内大不相同,大家需有所警惕,当心“路边一招手,危险随你走”!

谈省钱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利用课余时间外出旅行的确是开阔眼界而又极富意义的活动。但要想把费用降至最低,最好还是先从交通费下手。对于手头不宽裕的莘莘学子而言,省钱可是个令人兴奋的话题,当然也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

在英国国内旅行,火车算是快捷又便宜的交通工具。坐火车省钱有三大秘诀。首先,可以去办一张青年火车证(Young Person Railcard)。该证一般只提供给26岁以下的年轻人,并可在任一火车站的售票处办理,如果学校的服务中心提供票务旅行方面的服务,也可以去那里办理。有了这张火车证,除了购买周一至周五早上10点之前的火车票,均可享受大约票价1/3的优惠。

其次,尽量购买往返票。在英国,“1+1”可以远远大于2,也就是说,购买两张单程票(Single)要比购买一张往返票(Return)贵很多。有时一张往返票只比一张单程票略贵几十便士,所以,除非实在无法确定返程日期,最好还是买往返票,省钱又省事。

另外一个省钱的秘诀就是尽早预订车票。在英国买火车票与订飞机票有相同之处,就是提前两天买票与提前两周订票绝对不是一个价格。有一次,笔者提前几周预订了一张从拉夫堡到伦敦的火车票,价格未超过4英镑。而另一位同学则一时兴起,当日购买了同程车票,结果被痛宰了十多英镑。

在英国留学的同学,大多都会抽空去伦敦旅游一番。作为出行首选的伦敦地铁(London Underground)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地铁系统,在英语中常被昵称为Tube――如果问路时提及乘坐地铁,Tube这个词可是非常实用的。

为了省钱和方便,大家可在地铁站购买Travel Card。该卡使用期限一般分1日、7日以及更长时间,持卡人在卡片有效期内可无限次乘车。整个伦敦地铁一共分为6个区(Zone 1〜6),Travel Card也按区分了不同的票种,大家可以根据要去的地方,购买对应的票种。由于伦敦的主要景点相对集中,大家一般购买Zone 2的票就够用了。

谈风俗

除了安全和省钱,还需注意一些出行的风俗习惯以确保顺利出行。

公交车应该是大多数留学生日常出行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了。除了个别大城市外,英国的交通路况一般都比较好,堵车现象不是很常见。各线路的公交车一般都能严格按照时刻表按时发车,按时到站,有些公交站还配有电子屏幕,上面准确显示着各条线路下一班公交车的到站时间,这着实为等车的乘客提供了方便。但对于初来乍到的留学生而言,有一点要切记:公交车进站时一定要向司机挥手示意,否则司机会误以为你在等其他路线的公交车,若是车上刚好没有乘客在这一站下车,司机就会直接开走。如果你误的是每隔五分钟发一班的车,那还算幸运,可笔者偏偏误过每隔50分钟发一班的车,那真是只有哭的份了。

乘车礼仪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在英国乘车,上下车一定要排队。上车时要向司机打招呼,下车时要向司机致谢,司机也会一一回应乘客。虽然彼此素昧平生,但仅仅是一句再平常不过的问候或致谢都能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车内是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或是大声接打电话都是素质欠佳、缺乏教养的表现,都应避免。作为一名留学生,身在异国他乡,自己不仅代表自己,更代表着我们的祖国,因此,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只身海外,远离家人,面对独立生活的挑战,我们有许多事情要去适应、去处理。那种学校与宿舍两点一线的生活是不可能了,取而代之的是奔波于课堂、宿舍、超市、银行、邮局、打工场所的生活,有时还穿插有旅行以及聚会活动等。面对全然陌生的环境,我们以往的生活经验常会“失灵”,有时甚至会造成误导。此时,适应新环境、学习新东西就显得尤为重要。同学们需要充分发挥学习精神,向师兄师姐多请教,与当地朋友多交流。这样我们不仅可以学到很多实用的经验,有时还可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比如最近开设了一条新的公交线路,或是有朋友计划开车出门可以让你搭顺风车,抑或是介绍一位驴友与你一同旅行……

在行范文2

心中归梦渐行近

疾驰的列车

装载着满满的

忧伤与快乐

看到故乡的一角

离家的心

跳动着熟悉的律动

感觉着久违的共鸣

早已干涸的眼角

此时却显得湿润

远行的孩子

将回到母亲的身畔

这是熟悉的故乡吗

清澈的小溪身上

为何重重压着

一栋楼房

曾经同龄人的笑容

如今怎变成了愁光

慢点儿吧

飞驰的列车

让我好好想想

在行范文3

但是人类正在不知好歹地把行走看做一种负担,一种麻烦。如果说踩自行车还多多少少保留了行走的性质(必须用两只脚用力地踩),那么坐火车、汽车、飞机,骑摩托车、电动车就完全取消了行走。人类中的一部分,除了在家中从卧室到客厅走几步之外,已经不知道什么叫行走了。动物和人类的进化遵循着一条共同的规律:身体上使用较少的部位会越来越萎缩、笨拙,使用较多的部位会越来越发达、灵敏。我们不妨想象一下未来人类的尊容:又短又细的双腿,向前凸出的肚子,硕大而沉重的脑袋仿佛要把整个身子压垮。女性的窈窕柔美和男性的健壮英俊仅仅出现在人类的记忆之中。假如要演一部反映20世纪或21世纪初人类生活的电影,恐怕再也找不到身体跟今天的人类相像的演员了。

我的童年是一个行走的童年。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江南水乡,人们除了偶尔以舟代步之外,几乎没有其他交通工具。我们走啊走,在阳光下走,在风雨里走,在白天走,在黑夜走,走弯弯曲曲的田埂小道,走绵绵无尽的古驿道、古纤道或者新开辟的机耕路。我们一个人走,两个人走,或者一群人走。一口气走上三四十里是常事。我们边走边长大。虽然我们常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但我们还是比现在营养过剩的孩子要健康得多,这全赖行走的恩赐。

在行走的过程中,我们跟大自然建立了愈来愈深厚的交情。在春天的田野上,我们一边行走一边比赛谁能找到更多的蚕豆“耳朵”,或者一把把地割下青翠鲜嫩的马兰头准备带回家作菜肴;夏天,我们到荷塘里采几张阔大的荷叶顶在头上遮挡火辣辣的太阳;秋天的夜晚,我们一边行走一边聆听蟋蟀的歌唱;冬天的行走索性就是一场持续不断的打雪仗的游戏了。现在我们坐着各种车赶路,我们跟田野里生长的一切保持着一段不可亲近的距离,那些美好的植物在我们眼前稍纵即逝。我们坐车赶路的目的是为了节省时间,但实际上,我们减少了与美好事物接触的时间,我们恰恰是在真正地浪费时间,因为人活着的意义就是尽量多地拥抱和亲近最美好的事物。如果我们在田野,在草原,在树林,在群山之间,在河流之畔左顾右盼,流连忘返,或者陪伴着一位气质不俗、品行高贵的朋友慢慢行走,推心置腹地交谈,那该是多么美丽的人生境界!让飞速旋转的去飞速旋转吧,让一日千里的去一日千里吧,真正的人生需要的是从容地行走,细细地感受,需要脚踏实地、步步为营。

我并不反对某些方面(比如经济建设)的现代化速度,但现代化速度应当以保证人的生命质量为前提,任何有损于人的生命质量的速度都是得不偿失的。减少甚至取消行走显然大大影响了我们的生命质量。没有行走的日子,我们生活的大地上只能疯长不能结出果实的植物,我们灵魂的河流上只会塞满一无用处的水葫芦。让我们热爱行走,骄傲地行走,正如法国诗人兰波在一首诗中写的那样:

我走了,双手插在空瘪的衣袋里,

外套的褴褛显得格外神气。

我在苍天下走着,缪斯,我是你的信徒,

哎呀呀,我梦想过辉煌的爱情!

(选自《解放日报》,略有改动)

在行范文4

近日中国A股市场成交量曾创历史新高――5810亿元,一时间牛市论充斥市面。股谚云:量在价先行。量价理论由美国股市分析家格兰维尔(Joe Granville)所创,他在《股票市场指标》中指出,成交量是股市的原动力,成交量变动表现股市人气,交易是否活跃。成交量体现市场运作过程中供需间的动态实况。由于中国股市过去20多年一直持续发展,不断发行新股,因此,是否牛市的一个重要判断标准是成交金额是否创历史新高。

1993年至1996年初的第一次大型熊市,沪深指数均暴跌超过70%。而熊市中的几次反弹,成交金额均打破指数历史高位的记录。以深圳成分指数(399001)为例,1993年7、8月间的急升,成交金额超越3月份的历史天量,而同年11月份的反弹因为广东概念股上市,成交金额又一次打破记录(图一)。然而指数仅仅是反弹,反弹结束后,指数继续下跌。1993年底至1994年7月指数瀑布般暴跌。随着新股上市日渐增多,1994年7-9月的熊市绝地大反弹中,成交金额的峰值数倍于1993年3月牛市高峰期水平。不过,我们发现,这些成交金额的峰值只是昙花一现,并不能持续。以20日平均成交金额分析(在图中成交金额以红线表示),成交金额峰值之后,20日均量出现最高点时指数已经大幅回落,而成交金额亦很快大幅回落,表明市场人气不能长时间聚集,这正是熊市反弹的特征。

1996年初之后,4月份回升至1995年“5.18”行情高位附近,而成交金额已经率先高于“5.18”行情的成交金额,这便是量为价先行!看看20日均量线,是持续上升的状态,与熊市的反弹有明显的区别。1996年9月回升至1993年8月高位时,前者最高成交金额113亿元,是后者23亿元的4.9倍。早在1996年4、5月间指数已经突破图上1993年3月连接1994年9月高点的长期压力线,这亦是熊转牛的重要标志。

2001年6月至2005年6、7月是中国股市第二次大型熊市。这一次看看上证指数在熊市中的量价表现(图二)。2001年12月至2004年4月,上证指数曾经三次反弹至1700多点见顶,三次成交金额的天量均高于2001年6月的历史高峰期天量。2002年“6.24”行情急促放量,但平均量能不济,且走势上出现3浪反弹模式,显然行情不能持续。当成交金额急剧减少时表明行情已经结束。2003年11月至2004年4月行情有着明显的欺骗性,其时我以为牛市已经重临。一个理由是波浪理论分析熊市可能以abc-x-abc方式结束;另一个理由是成交量持续放大,20日均量创新高。不过,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标志是,熊市的底部均是有底部形态的,例如头肩底、双底或圆弧底等。2003年11月的底部显然是一个尖底。

今年初以来,上证指数逐渐摆脱于2000点附近低位徘徊的局面,近期出现显著上升行情。近日沪深股市出现历史天量5810亿元,让市场人士为之一振:牛市是否重临?2009年8月至2010年11月间,上证指数三次反弹至3000多点见顶,成交金额三次峰值是3028亿元、2951亿元及3092亿元,虽然高于2007年10月历史高峰的天量,但指数反弹一浪低于一浪(图三)。而后来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则三次反弹至2400多点见顶,成交金额在市场扩大发行新股的情况下反而减少,显然又是熊市中的反弹。及至最近,新的历史天量出现,重燃投资者对牛市的冀望。不过到目前为止,20日平均成交金额尚未创历史新高,历史记录是2497亿元。当20日均量高于2497亿元,再来讨论熊转牛较为妥当。而且上证指数正处于长期压力线附近,我以为,先将当前的行情看作大型三角形的D浪为好,即使是牛市,亦不急于一时。

在行范文5

关键词:幼儿园;班级常规;特色;意识

在平静的水面投进一颗小石子,水面的平静被打破了,就会出现无数个圆,波光粼粼,一个一个向外荡漾。大自然十分青睐于圆,生活中的圆无处不在,明媚的太阳,盛开的向日葵、五颜六色的花、彩色的泡泡……有人说,有了圆,我们的生活美妙而又丰富多彩;有了圆,我们生活中的物体变得形态万千;有了圆,我们的生活不再是单调的棱棱角角。圆是由平滑的曲线组成,它能够针对图形的变化而产生适当的角度来适应,就如我们班级中的常规工作,常规工作贯穿于一日活动中,就像一个圆,从早到晚,从开始到结束,周而复始,需要老师根据班级中的情况适时的调整。在以班级为单位的这样一个集体环境中,老师如何帮助和指导孩子建立一定的规则,在圆上自如快乐的行走,以保证幼儿在园的日常生活、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的顺利地开展呢?

一、规划蓝图――想象精彩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幼儿良好的常规要从幼儿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做起。常规看似无形,但了解幼儿园工作的人都知道,幼儿园的常规工作在幼儿园教育中无处不在,贯穿于幼儿一日学习、生活中的各环节,是复杂而具体的。

只有开始,才有未来。班级中的三位老师,就像托起圆的基石,少一个就会让圆不完整,所以,在接手一个班级的时候,三位老师要同心同目标,针对班级中孩子的特点制定班级常规,并且相互监督,以身作则,严格执行。

二、注重特色――描绘个性圆

一百个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个孩子有一百个特点,每一个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所以,班级常规的制定也要量身定做,制定相对应的、多样化、艺术化、个性化的班级常规。所选规则不能低于幼儿的水平,但又要让幼儿跳一跳能够摸得到。

另外,我们还把艺术特色融入班级常规中,老师可运用优美、易于幼儿接受的古典音乐,作为各环节的转换。每一首曲子,代表一个活动的开展,避免了老师大声叫喊的情况。如:听到《蓝精灵》时,小朋友们就知道要排队了,听到《金蛇狂舞》就知道要搬着椅子回位了,这些曲子的运用,大大减少了老师的工作量,在培养幼儿常规的同时又给予幼儿美的享受,音乐的熏陶。

三、齐心协力――共创同心圆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在班级日常管理中,教师自身要以公平、平等的准则去对待每一位幼儿,做到规则对每个幼儿都是一视同仁,不能出现不公或偏颇。班级运行和发展的起点要切合实际,特别要注重纵横向发展。班级里的老师要齐心协力,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共同为管理班级出谋划策。

比如,利用游戏建立行为常规。有一天早上,孩子们刚刚来到幼儿园,突然“哗啦”一声,我发现几个玩玩具的孩子把玩具摔在地上,于是。我在旁边大声说:“小朋友,快把玩具捡起来,不要都翻出来。”可是,不知是因为孩子们玩得太高兴了没听见,还是听见了也不想捡,小朋友们谁也没有去捡。在以往,碰到类似情况,我总是提高嗓门下命令,让小朋友把积木捡起来再玩。可是,李老师的做法完全不同,她看到玩具柜上有几个彩色的塑料盒,灵机一动,拿了一个小盒子说:“地上有这么多的宝贝哪,我去拣宝贝喽!”并捡起了―个玩具放在盒子里。这个办法还挺有效,一开始引来了晨晨小朋友的眼光,她连忙趴下桌来去捡玩具,高声喊道:“老师,我也捡到了一个宝贝!”,她的声音引来了其他小朋友的注意,于是,所有的小朋友都放下手里的玩具,弯下身子来捡掉在地上的玩具,你一个,我一个,一会儿就把地上捡的干干净净。

四、体验感受――舞出快乐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同时,“要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幼儿良好的常规习惯的养成,形成教育合力,一起挖掘多种方法,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使幼儿快乐的习得各种常规,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在行范文6

有关阿里的故事――

有一个同事向我讲述了四个广东自助旅游者在高原的遭遇:一个人于途中因高原反应突然倒毙,余者商量后离去寻求救助,刚走出不足百米,秃鹰群不请自到,并啄食死者遗体,三人顿时为之震悚,一同行女子惊叫几声后成了精神分裂症者。藏族司机边巴说,他前年运送几个外国游客到阿里,一位50多岁的女游客因高原反应不治身亡,其亲属来了欲带走尸骨,但当地没办法火葬,于是他找来几条旧轮胎,帮忙将尸骸置上并浇汽油烧之。高原上没有柴火可言,居民用的全是牛、羊粪做的燃料,除了轮胎、汽油,难找其他办法。在人口不足百人的桑桑乡,招待所的卓玛告诉我一个路人的故事:2005年有一汉族人搭车要到萨嘎去找亲戚,途经桑桑就被司机送进卫生院,高原反应综合症最后使其客死他乡,连亲戚也见不到。卓玛讲述时,我正陪一队友在卓玛的值班室里输液,两人听了汗毛直竖。

有关阿里的故事几乎每个向往的人都听说过,最令谈虎人色变莫过于高原反应的不治。我出发前曾查阅了一些有关阿里方面的资料,最为担心的是高原反应或发生意外的救助问题。因为,阿里是中国人口分布最稀少的地区,途中少有村落或极少遇得上有救助条件的乡镇,偶有兵站也相距遥远,遇上意外撤人十分困难,为此常出现救治不及的情况。要长时间旅行在4000米以上海拔地区,出于安全保障,我坚持要配备随队医生,并且是本地有经验的医生。此办法虽增加了费用,但经验让我清醒地接受了一个事实,若团队进入阿里,没随队医生难以保障一定的安全系数,不能抱侥幸心态去安排行程。随队医生告诉我:“在内地患感冒,吃消炎药就行了,在高原患感冒,一定要加抗生素,如果发现感冒患者有病毒感染再用抗生素已经来不及了。”说来道理简单,一些人就是没有这方面经验而命丧高原。

于是, 阿里的故事最后让人印象深刻的变成是高原反应和高原反应的不治了。

高原夜特别漫长――

拉孜宾馆海拔4100米,到此之前,我们的适应期的确短了一些,若在拉萨多呆上两天更好。于是,高原的夜晚最为漫长一说得到了同行者的认同。事实上,4100米海拔的暮色来得很迟,晨曦来得比较快,而认为高原的夜晚难熬是一种普遍的高原反应现象。5月份的拉孜空气中含氧量顶多60%,南方人到此入睡犹如被封住了3/4的呼吸通道,呼吸自然变得困难,多会感到胸闷和头胀。我常在半夜里喘不过气而惊醒,有时还做噩梦,莫名其妙地感觉到被人卡住脖子,惊出一身冷汗,接着大口深呼吸一阵才缓过气来,睡了一会,又重现先前的情景,屡屡如是,于是“眼光光”瞪着昏暗中的弯曲房梁,想象着铺盖在柴草上的土房顶的模样,在烦躁闷气中苦苦盼望着天亮。

我们一行19人,没有一人到过阿里,心理压力很大。大伙知道,高原反应者可能是少数人,若事态严重时,也会因少数人导致整个团队的行动计划受挫。离开拉萨入住日喀则山东大厦的晚上,两位队员感到不适应时,大伙都十分紧张和关心。我们计划中日喀则为淘汰不适应队员的地点,不适应者将会被“遣返”拉萨。半夜,一女队友突然忍不住内心的恐惧,要求去医院。她是位医生,但到了高原,医生成了病号,对高原反应束手无策。当晚,该队友在日喀则医院又旧又脏的急诊室里输了液,我陪她返回酒店已是下半夜。回想起急诊室的情形,那可是令人喘不过气的夜晚,不断有因高原反应而前来就诊的外地游客,窄小的走廊不断传来呕吐声和叫人心慌的。高原反应让我们“草木皆兵”,在拉孜,我自己也输液了,好几间房子里都悬挂起盐水瓶,医生跑了一头又一头,忙乎到下半夜才得以歇息。从拉孜出发前往萨嘎途中的桑桑乡,那一位队友再次因强烈的高原反应要在白天输液,她认为自己属于间歇性休克状态的高原反应,十分危险,她已没信心坚持。桑桑乡离萨嘎还有200公里,无治疗条件可言。面对危急情形,我们决定安排米玛的车将病号撤下。刚离开拉萨第三天就往下撤人,大家心情十分沉重,分手时,一些队员眼中噙泪,在纷纷扬扬的雪花中互道珍重。然而,这里离阿里还远呢,就已有第一个人因高原反应退下。司机米玛哭了,他是热情的藏族小伙,我们第一天抵拉萨时就认识他,队员们跟他已热呼得像老朋友一样。看到米玛复杂低落的心境,我们跟他来了一张合影,以特别的方式表示我们对他的安慰。送走病号,大部队冒雪赶到萨嘎时已是下半夜两点。

阿里高原的另类诱惑――

初进阿里者,最常遇上的介绍是古格王朝遗址、象泉河、神山圣湖的文化,其诱惑自不用说。不过,从日喀则到狮泉河的路程相当漫长,汽车要在海拔4000米或5000米以上的土路上颠簸十数天,沿途少不了烦闷,但许多故事又是另类和令人永久铭记的。

说阿里高原属于另类,我是将青藏线、川藏线和滇藏线与其比较后而言。后部分线路与阿里高原对比起来显得苍白、单调,缺乏震撼力。在阿里高原驾车,经常在不是路的路上行驶,除了车辙印,没有人为的痕迹存在。从萨嘎到帕羊路段,人们遇到更多的是沙化的高原荒漠。高原的风将沙尘扬起,形成悬挂空中的沙幕,立体垂直在辽阔的荒原上移动,气势骇人。行走在这种令人视线无着落点的旷野,夹着沙粒的高原风暴常让人不寒而栗。我在罗布泊的旷野中领略过这种感觉,但罗布泊毕竟属低海拔的无人区,画面上不如4000多米海拔的沙瀑来得壮观,多变幻。有时候,我们会看到整个天体一分为二,一半是强紫外线的灿烂阳光,天空蔚蓝明净,另一半是魔鬼的世界,铅黑的云雾形成一道天幕,天幕后灰黑的云团在翻滚,犹如藏传佛教故事中描述的冥界。

说到阿里,不能不提那些一去不返的“阿里迷”。从拉孜到狮泉河,约1500公里路程中,我在三处歇脚地听到了日本人的寻人故事。有人说,那些日本游客失踪者迷上阿里,跑到某个寺庙当喇嘛了。也有人说,失踪者喜欢阿里腹地的与世无争,隐姓埋名“落户扎根”,不愿返回。但我更相信另两种说法,一是单个人徒步荒原被野兽侵袭,另一种是孤身无援的探访者被谋财害命。的确,对比阿里的广袤和荒芜,人是太渺小了一些,倘若在那里倒下,荒芜会将你淹没,很难有人去发现你。我在荒原上小憩时,心中曾隐生出惊恐,因为,在举目皆空的荒野中,最能体会“喊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的语义。在一片辽阔、长满金黄色草丛的沙地,我看到了一头躯体硕大的老公羊。长着蜷曲美丽的大角,浓密花白的胡子,在羊群中肯定是威风凛凛的头羊,此时,它的后脚残跛了,百来斤重的躯体靠一双前脚吃力地拨动,也只可就地团团转。我走到它跟前拍照,它已无力再挣扎,一双圆眼流露着恐慌和绝望。阳光很温暖,短时间它死不了,只是太阳下山后它还能活到明天么。我四处张望了一下,数公里外没有一个人影或村落,只有灰褐色的山脉在天际下泛着冰冷的光泽。若是有人斗胆在此徒步,很难想象他能活着走出这片草原,其命运与残跛的老羊应该无异。

在阿里高原上驱车,令人感到亲切的莫过于突然眼前出现了牧民的帐房,要不,看到了上百头羊群或悠然自得的牦牛群,令人心生莫名的兴奋。走在4000多米的高原上,蓝天、白云、荒原,总是没完没了地横亘在你面前,早些时候对蓝天白云的冲动已淡却,此时最需要的是眼前出现生灵之物,不论是羊、牛、帐房或是一些野生动物,都能勾引起我们的一阵欢呼。最为奇趣的是我们的车辆经过一些牧民的帐房时,常有象箭一样飞奔过来的牧羊犬或藏獒。有些牧羊犬可以从500米外的地方向我们奔袭,有时候数只藏獒会从不同方向飞奔包抄过来,其勇猛确实叫人吃惊。当然,对奔跑到跟前的狗只,谁也不敢打开车门下去面对,只敢隔着车窗玻璃向狂吠的狗摆手,然后驱车而去。最令人心悸的是藏獒,十分强健,有的似只小牛犊,短而尖的嘴上方嵌着两颗黑红发亮的眼珠,还有魔鬼般的眼神,仿佛随时可将下车的人撕个碎烂。

大部分时候,我们都在距离很远的地方经过牧民人家,偶尔挨得近些也不易走近,牧羊犬和藏獒是个障碍。有一次遇上一户牧民在挤羊奶,我们几个人用照相机脚架当武器相互保护着不让狂吠的狗群靠近,才得以走到牧民的帐篷前对羊群拍照。

在高原上行进,偶尔也会遇上一些野生动物,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应是藏羚羊和丹顶鹤,这是在到了神山以后才遇上的珍稀动物,当然也让我们一行拍了一气。此外,还有奇壮的晨曦和晚霞,雪峰在旭日和夕阳下的雄姿,别具特色的彩霞和火烧云,那些都是在内地或其他地方难以类比的景致。

神山圣湖的召唤――

我曾探访纳木错、羊措雍错、八松错和班公错,其韵味总让人感觉与玛旁雍错不同。不知是受其他描述圣湖的文章诱导还是玛旁雍错的灵气,当我爬上一处高台地,第一眼看到圣湖时,心底里产生了一阵颤栗,似乎感应到某种奇异的力量。我不由自主地冒出一个念头:这就是天下第一圣湖。也许要走到玛旁雍错的身边太苦太难了,经过了一路风尘劳累,突然一见到向往已久的湖泊,情绪自然十分激昂。确实,无数人就是畏惧千辛万苦才无法一睹玛旁雍错的神奇。顿珠司机在玛尼堆旁匍匐于地顶礼膜拜许久,我伫立于其身后,默默向圣湖行注目礼。此时,经幡在风中飘舞,蓝天白云中,远处的冈底斯山和拉马朗已峰顶上的白雪在阳光下泛着银色的光泽――这就是我向往已久的神山圣湖,可以说,没有任何山和水如此令我神往,同样,神山圣湖作为藏传佛教的大千世界中心,也在召唤着无数虔诚的人。

我对神山圣湖十分着迷。神山圣湖除了其神话传说让人感兴趣外,神山圣湖也拥有独一无二的奇美景致令人向往。我喜欢在圣湖边徉徜,湖水清澈碧蓝,踩在湖畔的湿地上,泥土中会冒出气泡来。圣湖中的鱼很多,不过,圣湖的水更让人惊诧,我用空矿泉水瓶随手在湖边装了一瓶水,带回广州后竟然无一丁点沉淀物,水质剔透明亮,让人难以相信这是未经过滤处理的湖水。早晨,太阳还未出来,我们来到了湖畔,湖面上飘着一层薄纱状的雾气,空气凉丝丝的,让人忘却了昨夜因缺氧的不适。湖边草地上,有一爿西方人和印度朝圣团体的营地,天蓝色的帐篷列成一行,远处湖面上是拉马朗已山脉的雪峰倒影,此番湖光山色,令我们一行人人叫绝。

圣湖海拔4587米,面积410平方公里,大部分为雪山环抱,据说湖深不可测,至今没有一个权威的数据论证其具体深度。也许湖深水清澈,使其蓝得让人惊异,加之围绕湖水四周的雪山,景色优美,形如仙境。玛旁雍措的西北边有一座小山岗,山岗上有一座藏民称为基乌的小寺庙(藏语基乌为小鸡,基乌寺即小寺庙的意思)。我爬上了基乌寺的最顶处,圣湖就在脚下,波光粼粼的水面荡漾着一片神秘,让人欲描述又无从言起,只能默默地祈祷,去与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对话。大概圣湖的神奇就在于它能给人以心灵感应,而不是如其他湖泊般可以让人去描绘去赞美。

基乌村不足十户人家,已是圣湖边上最大的村落,他们靠放牧于圣湖畔的牛羊度日,偶尔接待朝圣者或游客,生活清贫而恬静。这里有一眼温泉,海拔比圣湖略高,我们离开日喀则后第一次得以在此沐浴。此后,要到狮泉河才有条件洗浴了。圣湖的温泉颇让队友们赞叹,有一点不够意思的是洗浴一次要向不懂汉语的藏族妇女缴纳20元洗澡钱,收费确实高了一些。

如果说圣湖让人灵魂停留下来,那么冈底斯山就是一个把灵魂召走的地方。我们在圣湖边的基乌村停留了两天后,转移到神山脚下的大金村,大金村海拔4600多米。十分穷陋,多居住牧民和一些小商贩,是一处闻名于世的地方。我们住进招待所的简易平房还嚷叫这是最差不过的招待所了,岂知,这就是冈底斯宾馆,60元一个床位,来迟了还没有。大金村是转山佛教信徒的大本营,有瑞士某基金会捐赠的小医院和一座正在修建中的寺庙,还有一家藏医学校。我们到来时,正好有一男一女两位美国青年志愿者在帮助学校从事一些装修和水管安装工作。朝圣转山的信徒来自世界各地,虽认为回到了大千世界中心的“家”,不少人到此也举目无亲,为此有病患困难极需救助时,慈善医院则充当帮助其解脱困难的角色。

冈底斯山主峰的形状在整个青藏高原独一无二,常年厚雪的顶部如埃及的金字塔,中间有一道褐白相间犹如阶梯状的山崖,一年四季不变,据说是神话中佛苯两大教派大战时失败的纳苯琼滚落山所致。有人说,远看时,冈底斯山峰似一披着白头巾的修女头像,近看又似狮身人面披满白雪,而我感觉中冈底斯是已经人格化的山峰,更是一座神灵的塑像。所以,它海拔虽然只有6600多米,但它的感召力量却超越了珠穆朗玛和无数个颠峰。每年难以数计的朝圣者从地球各处悄悄走来,冒着生命危险转山。我们在大金村遇到一个印度朝圣团,他们很热情地与我们交谈,还兴奋地说:能到神山来朝圣一次是印度人认为人生至高无上的心愿。转山可以说是阿里之行最高境界的行为,遗憾的是我们的行程并没有安排,为此只能成为一桩未了的心愿。

藏族司机边巴还告诉我,从遥远的地方赶来转山的人中,每年都有人在转山途中去世,大多是因为在山上因高原反应没能及时医治。然而,虔诚的朝圣者认为灵魂被佛祖召唤走是十分荣幸之事,来世一定好运。边巴说,转山去世的人,会被堆放在一个露天停尸场,任由自然风化。虽说有些灵魂升天者也不知来自何方,没关系,他们都转世去了,到他们想去的地方投胎了。我听罢边巴的故事,并没有因尸体被摆放在山梁上的描绘而惊骇,反觉得那应是另一种安静的解脱或归宿。只要有机会,我和我们队伍中的一些同伴,也想去转山,也领略和感受灵魂被召唤的境界。

我们在冈底斯宾馆住了一晚,气温达到了零下3度,第二天我们越过的河流结满了透明的冰棱。在一处高地上,电视台的刘看着于朝阳中闪着白光的冈底斯主峰,情不自禁地跪地膜拜,挥起双手呼喊,他蓄着长发胡子,是气壮如牛的一条汉子,离别神山之际,情绪却万般激动,似乎又是一个灵魂被召走的人。

古格的永恒――

走向古格之前,我揣着总是解不开的古格谜团和故事,脑海里不断出现耸立山顶上的古格王宫的画面。尽管我的心情十分急迫,但我们赶到扎达已是黄昏,当天没有见上古格面目。不过,我们买到了河北干部郭玉普写的《相遇古格》,对帮助我们详尽了解古格历史无疑是雪中送炭。郭玉普曾担任扎达县副县长3年,3年中,他无数次前往古格遗址,查阅了大量资料,写了有关古格的书,据说他发现了古格遗址仍有未发掘的洞窟,并且将这些地方当作秘密封存,有朝一日要披露惊世发现,我十分佩服他的执着。

扎达是一个典型的风蚀土台世界,寸草皆无的土台形状千变万化,若没了人的痕迹,这里无异是另一个星球的形态,让人遐想不已。扎达土林早就闻名于世,但现今流传的图片难以表现其气势,只有身临其境才会生出特殊感慨。不过,扎达更吸引人的是象泉河畔的扎林寺,该寺有900年历史,占地面积庞大,不少建筑已成废墟,鼎盛时的痕迹隐约可见。从结构看,近似桑耶寺的布局,但不同的环境又使各寺具有不同韵味。日落时,我在象泉河畔的高台地徘徊,为台地坍塌处的塔林末端遭受损毁惋惜。那台地边缘就是悬崖,象泉河在崖底静静地流淌,网状的河道在落日的余晖中有如藏族姑娘的发辫,发出乌亮的反光。我遇到了一位从深圳来此地拍照的摄影者,相互间问候了几句,知道他们一行8人自发走阿里,包了两台丰田4500越野车,后来他们一行于归途发生严重车祸,两位同伴伤重不治,作古阿里,实在令人痛惜。

第二天一早,我们摸黑赶往扎布让村,只为拍摄古格遗址的日出。据了解,扎布让的村民搬迁到此才是几代人的事,根本不是古格土著。我们带着《相遇古格》中讲述的谜团,气喘吁吁地走走停停,至少歇息了十数次才登临山上的王宫。到顶了,谜团还是谜团,我这么肤浅地光临就想解读古格自然不成。因时间仓促,我没有走遍遗址,充其量只是顺着观光路直上直下,700年的古格王朝历史,我不到两个小时就“读”完了,结果是心中迷惑愈多起来。面对密密麻麻的土窑断垣,我没办法想象300多年前的古格人如何生活,如何经历惨烈的战争后废毁。我最为叹惜的是古格最后一任国王扎西查巴德令人意外地妥协给拉达克人,让叛徒的目的得逞,结局是让700年的王朝历史终结。其实,他完全有条件坚守数月,挨到隆冬,背信弃义的拉达克人便不战自退。然而历史毕竟是历史,后人是没办法改写的,古格王从妥协上当到阶下囚,应是王朝气数已尽,皆为天意。

从山城脚到山顶的王宫,高度约200米,这里地势本来就较高,登顶之后,可极目数十公里,荒无寸草的高原土台戈壁皆在脚下,此时可谓人比天高。山顶有保存修葺完好的宫殿和小庙堂,但更多的是废墟。废墟外则是百丈悬崖,通达山顶除了黑乎乎的取水地道外,只有一坑道可通行。城中防御设计颇具匠心,若靠300年前的武器装备谈不上可硬攻上城顶,所以拉达克人采取了诱降,才能攻下要寨天险。我十分赞叹古格王朝的创始者,选了这一处山头建国都,的确有先见之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他们知道小国家的脆弱,所以要像蜗牛般凭借保护壳才便于生存。

上一篇简约述职报告

下一篇初三数学